泊思地儿童旺旺机器人在哪里培&#8203训&#8203班在哪里?

热门搜索:
微型机器人生产企业批量生产后会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div id="post_786人看过
12738人看过
11424人看过
10573人看过
9156人看过
8776人看过
6089人看过
6017人看过
全部评论()
机器人服务人类的场景更多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而这样的场景正步入现实生活中。其实在中国,...
世界上能引起大部分女生尖叫的生物是什么?没错,就是蟑螂。 但是你可别小瞧了这恶心的小虫子...2014聊城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免费9页免费14页免费11页&#165;2.006页免费 9页免费9页免费7页免费8页2下载券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9页免费41页2下载券24页免费54页免费
2014聊城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3;1&#03;聊&#8203;城&#8203;中&#8203;考&#8203;语&#8203;文&#8203;试&#8203;题&#8203;及&#8203;答&#8203;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机器人上战场
&&&&&&&&&&&&&&&&
/ 机器人上战场 
内容提要  本书描述了军事机器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内容涉及古代战 争机器人、排雷机器人、太空机器人、飞行机器人、海底机器人、核环境机 器人、巡逻机器人和其他作战机器人,以及军用机器人走上战场后与人类的 关系。文中穿插了许多事件、故事,新颖、可读性强。本书可供军事科学爱好者阅读、参考。机器人上战场引 言  在高新技术空前发展的当今时代,从刚刚懂事的顽童到涉世未深的学 生,甚至一些成年人和许多童心未混的老年人,都对“变形金刚”和“太空 堡垒”中的铁甲钢头勇士十分着迷。它们形态各异,能飞善行,神通广大, 威力无比??真是令人倾慕不已。如果有人 问你这些变形金刚和铁甲钢头勇 士是神是怪?你或许会下假思索地回答:“它们都是科幻小说和动画片中的 机器人。”如果有人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什么叫机器人?在当今社会的现 实生活中是否有机器人?它们与咱们人类有些什么区别?它们有些什么本领 和功能,能够完成哪些任务?它们既然那么神通广大、威力无比,是否可在 国防军事领域把它作为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法宝???你面对这一连串的提 问,或许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或许你又为自己的一知半解而感到困惑和茫然。 机器人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已经逐步将古今中外科幻小说家的某些 构恩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已经开始研制出用途各异的机器人,代替自己 完成某些任务,尤其是从事某些艰苦、繁重和具有危险的劳动。机器人已经 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它已成为各国科技、工程界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项目, 正在朝广度和深度进军。在国防军事领域,尤其在现代战争中,不仅出现了 大规模杀伤的核、生化武器和能够自动寻的导弹,常规武器的威力也有很大 提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推行“空地一体作战”的理论,而且把作战的领域 进一步扩展到太空和深海。可以预见未来的战斗将空前激烈,战争的破坏性 较之过去肯定会更大。在这样艰难险恶的作战环境下,参战官兵的生存能力 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它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 系统组成的统一的有机体,它对恶劣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时不如某些动 物,对它来说自然界存在很多“禁区”,如果不采用一定的保护设施和措施 是无法进入的;“人”有各种需求,对氧气、水和食物等不可缺;“人”有 七情六欲,有各种心理活动,遇到艰难险阻有时会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可能 会影响任务的完成。而“机器人”有时比自然人更加刚毅坚强,往往能在自 然人无法生存的环境下遂行各种任务。它不怕缺氧和各种放射性污染,无视 太空和深海的什么“禁区”,各种生物、化学武器奈何它不得,它有时可以 自主地吸收大自然的能源,而无需其他给养补给,在炮火连天枪林弹而下, 只要没被炸成伤残,它可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气概,忠于自己的职守??因 此,在当今的军事领域和未来的战争中。机器人必将大有用武之地,可以扮演很多重要角色。  我们根据国内外众多有关资料编撰成本报简明扼要地给广大读者介绍机 器人的发展概况及其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和前景,共同增长和提高这方面的 知识和兴趣。  一、从“木牛流马”到“罗伯特”1.木牛流马与古代中国机器人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 概都不会忘记,诸葛亮在和司马懿斗智时,曾遇到蜀军被魏军围困,陷于粮 草接济不上的危难境地。为解粮草之急,诸葛亮巧用“木牛流马”之计,最 后智胜了司马懿。当时,司马懿曾对天长叹,口服心服地说,“我不如诸葛 亮也!”。书中对木牛流马有相当一段描述,这里不用赘述。但说起木牛流 马的大致形象和功用,却叫后人叹服不已。木牛流马除了形如真牛和真马并 主要由木料制成之外,还有非凡的功用,即当用木牛流马转运蜀军粮草时, “人不大劳,牛马不食,进退如活的一般。”司马懿原以为大军压境,团团 围困,可以把蜀军困在山上饿死,但后来发现,蜀军不知用什么法术,居然 驱赶着大批似牛似马的东西,在丛山峻岭的羊肠小道上行走如飞,来回驼运 粮草等急需之物。司马懿大奇,便派兵袭击蜀军运粮队,截获了数匹木牛流 马,但不知蜀军后勤兵丁在逃离之前对木牛流马做了什么手脚,使这些被捕 获的“木牛流马”“坚贞不屈”,拒不执行魏军的指挥,各自站在原地一动 不动,任魏军士兵使出百般手段和气力,也不愿向前移动。而到半夜时分, 蜀军又派人前来,在这些木制牛马的口中转动其舌头几次,再动动其他几处 秘密“机关”,它们立时精神大振,一溜小跑地随着这些蜀军兵丁跑回了蜀 军大营。这些书中描写的木牛流马,可以称作是中国古代的木制机器人。  什么是机器人,至今尚未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准确定义,如果把人们对机 器人的定义汇总起来,估计将有近百种说法。这些说法尽管内容各不相同, 但大多数具有这样一些共同之处,首先,机器人是一种机器,而不是人,它 们只是“拟人化”的产物。按照其完成任务的不同需要,机器人目前大致被 分成可以由人来操纵、控制或指挥的机器人,或者不由人控制、操纵或指挥 的机器人两大类。如果人们把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才逐渐取名为“机器人” 的那些机器作为既有别于一般机器,又有别于一般地球人的新生事物的话, 那么,把这种笼统的概念回溯到古代,回想起《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木牛流 马的描述,人们就会发现,虽然据考证这些木牛流马仅是一些较为简单的运 输工具——独轮手推车,但是作者的构思和描述与当今机器人的概念是一致 的。尽管在那个历史时期,外国尚未出现“机器人”或者其他类似的名称和 类似的物体。设想木牛流马完全有资格算作中国古代的机器人。  不管是出自诸葛亮的智慧,还是著书人的编篡,或是当时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木牛流马都实实在在是一种木制机器。令人惊异的是, 这些木制机器个个如活的一般。它们虽然求是仿人,是仿牛或仿马,但其步 履比人更加刚劲有力,能够携载前线急需的粮草武器,能够协助蜀军后勤运 输粮草的兵,来完成在当时的艰难处境下人们难以承担的运输任务。更为难 能可贵的是,这些木牛流马都是受兵丁们控制的木制机器,而这些士兵又必 须经由木牛流马的设计和制作人员的训练,在掌握了一定的操纵控制程序之 后,才能驱使它们去完成那些需要承担的使命。木牛流马舌部的“机关”和 身体其他部位的几处秘密“机关”,是控制它们前进后退或停止不动的关键 所在。受控机器人,这些我国古代小说中的记述内容,不仅反映出它们和当  今机器人的内在本质的相似,而且表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把“机器” 化为可以操纵和控制的“活生生”物体的智慧与能力。如果说当时的木牛流马是一种能够代替人完成一定的运输使命的机器(同样也可以代替活牛活马去承担它们原来所承担的任 务),不管是属于“机 器牛”,“机器马”,那么,中国古代亦不乏有许许多多关于机器人的拟人 化传说的记载,它们反映出从几千年前的人们身上,就已萌发出对机器人的” 猜想”和企望,以及应用前景的巧妙构思。  中国古代书籍《列子·汤问篇》中曾记述了一个由能工巧匠制造的“机 器艺人”的故事。传说有一位善于制作活动木偶的工匠叫偃师,他向当时周 武成王的玄孙穆王献上一个“歌舞艺人”。穆王让该艺人当着他和众姬嫔表 演技艺,只见偃师手指一点该艺人的面颊,喝令开始表演,该艺人就即刻高 唱一曲;惬师再抬起艺人的双手,指令一下,艺人马上开始跳舞,其舞姿优 美,动作潇洒,其内包含千般刚柔、万种风情。这位“美男子”艺人一曲歌、 一席舞,使穆王喜上眉梢,众佳丽如痴似狂。尽管偃师在表演之前即秉告过 这个艺人并非拥有血肉之驱的活人,但是当一席载歌载舞的表演接近结束, 那位“美男子”突然朝众姬妾飞去媚眼之时,尚未收回笑意的穆王顿时醋意 大发,横眉怒喝“艺人”决非木偶,定为邪恶浪人,下令殿前武士将惬师及 艺人推出斩首。偃师眼见祸从天降,慌乱将该艺人推倒后剖腹拆身,现出一 大堆木、草器件,这才龙颜息怒,穆王喝令众武士给惬师松绑,使偃师得以 躲过身首异处之灾(图 1)。       图 1“歌舞艺人”──表演机器人 数千年前中国古代所拥有的丰富文化,实用的科学技术以及古代的文明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是创造中国古代机器人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历史的足迹源远流长,古代神话和传说至今仍未失去其诱人的活力,中 国的现代工匠和技人们对其十分关注之,对木牛流马深雕细刻进行研究而取 得成果者大有人在,所制木器牛、木器马等的尺寸与大小,均与书中记载的 相似。可以说,现代中国人创造出的中国现代机器人,确有雄厚的根基和扎 实的功底,他们正在大踏步地向机器人现代王国挺进。人们在谈及中国古代机器人的时候,切切不应拘泥于它们的现代化名称如何,也不应拘泥于中国古代那些活灵活现的“艺人”与“木牛流马”等是 否完全一致等问题,而对机器人的发生、发展产生误解。现代的机器人,从 名称开始就是一种“舶来品”的译名。就是“Robot”(英文)(罗伯特), “Robot”在 20 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之后,根据它的定义和描述,人们对它的 中国名称是什么颇下了一番苦功的。这是因为,一些人按照英文名称的拼读 声,觉得叫“罗伯特”好。这个名字既可使人一下子就感觉到是一个地道的 外国人的称呼,又保持了它的和谐拼读音色,于是“罗伯特”就渐渐成了能 够部分代替人的功能和行为活动的机器装置,反之亦然。不过,也有许多人 根据这种特殊机械装置的功能,为了特别强调它门能够替代人的某些劳动及 工作等特点,再加上一些拟人化的手法,在对“Robot”取名之初就定名为“机 器人”了。是谁把“罗伯特”称为机器人的,迄今尚未作过准确考证,但是 机器人的叫法一经传开,就形成了广为呼应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 们越来越多的引用机器人这个名称,来专门指向国外越来越多地创造出来的 那些特殊机器装置,后来就约定成俗,形成了基本统一的名称——机器人。国内一些专家学者针对“罗伯特”的技术发展特点和应用特点,再根据其结 构要素,也曾提出似乎叫“自动机”为宜的看法;此外。亦有一些专业界人 士提出应把“Robot”称之为“仿人机”,意在强调其模拟、仿造人的功能的 特点。至于“机械人”、“机械子”等等说法,尽管由于“Robot,,大都是 “铁人”,浑身都以机械零部件组合而成,而“机器人”被多数人引作译名, 即使从本意和综合内涵方面考虑尚有欠妥之处,但木已成舟。  不管是“机器人”、“罗伯特”还是“Robot”,都是 20 世纪中期之后 的产物,这种现实丝毫不会也不应影响人们对中国古代机器人的构想、研究 和设计。人们甚至可以引发出这样的推论,也许在未来某个历史阶段,终将 会演变成活生生的“掘土机器人”或“钻洞机器人”。届时,人们实际领略 一下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人造“土行孙”的神技,岂不妙哉?2.“特洛伊木马”与古代外国机器人  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城中,守城将士们正 在齐心协力地掘壕据守,用弓箭和擂木炮石以及投枪、长矛,拼力抵御特洛 伊军队潮水般的进攻。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阻挡,新的进攻一番又一番地组 织起来并继续下去。面对城外血流成河、横尸遍野的场面,罗马守军自然欢 欣鼓舞,认为自己守卫的城他固若金汤。伤亡惨重的特洛伊军队终于有一天 仓皇吹起退兵号角,并丢下了数十匹形状特异的木马和一大批辎重武器,向 远离罗马城的方向退去。城内守军立时组织人马,打开城门,向特洛伊人放 弃掉的营地搜索前进,然后把大量被丢弃的武器辎重和那几十匹木马当成战 利品抬回城中。是夜,天昏地暗,一匹匹木马悄悄动作起来。原来,木马中 藏匿着特洛伊士兵,他们按动了马肚内的机关后,一个个从木马中溜将出来, 然后奔向城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守门军士,将城门打开,迎接早 已利用夜掩护杀杀回的特洛伊军团入城。等到城内守军醒悟过来想要抵抗的 时候,特洛伊人已经完全控制了罗马全城的局势。这一外国古代著名的攻防 战例,因此而享誉后世。后来,人们一提到“特洛伊木马”,就想起了那些 混人到自己营垒中来的、暗藏的奸细,他们是成功地利用木马作为掩护的“第 五纵队”。特洛伊木马能够以其独特的外表和牢固的身驱来欺骗敌人,并能 将开马肚的机关置于马腹之内,成为一种特殊的军事装备,这是外国古代劳 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外国古代机器人的一个真实范例,我们不妨把特洛 伊木马叫做“欺骗型机器人”(图 2)。倘若人们认为这是“指马为人”有 些不妥之处,那么,也可以把它们叫做“机器马”,或是其他什么受人操纵 的木制机器。尽管外国古代的“木马”和中国古代的木马并不相同,它们“出 生”的年代也相差甚远,但是,地球上的古代劳动人民,在对机器人的想象 和努力研究实践方面,却有异曲向工之妙。它们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 对后世的机器人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位于东半球东 部的古代机器人和位于东半球西部的古代机器人,在木制机器马方面还有一 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面向军事应用而开发的,并且也成功地被应用 于军事活动之中,机器人应用于军事活动领域,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 的必然。图 2 特洛伊木马──外国古代机器人  古代的罗马帝国时期,创造了众多的古代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事 物;古代的埃及,也以它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怪物为典型,向全世界古今中 外的人们展示了它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大家风范。据传说,古埃及在法老和 亚历山大时期,其庙字之内还供奉着会说话的神秘塑像,并伴有可以自动启 闭的庙门。要想进入庙字内求诸神保佑的人们,必须先行由熟知内情者引导, 方可安全进入,并一睹众神之风采。如果外来者想私自擅入,定会不识路径, 误触防卫机关,周围暗藏机关便会向擅入者即刻喷射火焰,并伴以雷鸣闪电 的声光效应,以烧死、吓死这些违反庙门戒规的叛逆之徒。倘若古代埃及那 些创造了尼罗河文明的人们,果真设计了以上内容的装置的话,那么,它们 就可以被今天的人们称之为“会说话的机器人”,以及“喷火机器人”或“杀 手机器人”,当然,亦属于安全警卫机器人类型等。  外国古代机器人像中国古代机器人一样,拥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却没有 真实的命名。20 世纪中叶,各种高新技术竞相发展之后,“机器人”的名称 才得以在世人中间登堂人室,形成气候。尽管古代的中外人士拘泥于古老的 科学文化,和现在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文化相差甚远,但是作为理想的追求、 智慧的展现和社会的需求,他们脑海中的机器人的影像仍然留有深刻的痕 迹。人们今天研究与开发各种现代机器人的时候,会不难联想到,它们的影 像将为 21 世纪的地球,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幻想”是否会变成现实呢?1920 年出生的俄籍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内造就的机器人,就已十分接近当今真 正创造出来的那些机器人了。在阿西莫夫之前的机器人(尽管还不被称作机 器人),大部分具有攻击人类的恶劣习气和本性,只有小部分成为人类的奴 隶。基于阿西莫夫的独特幻想,他在 1939 年编写的有关机器人的第一篇科幻 小说,就把机器人描绘成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并且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特殊劳 动者。他设想机器人是由人类工程师们设计和制造的,并替代人类从事某些 生产活动。由于在设计时就为这些机器人加了保险装置,因此它们对人类不 会构成威胁。在关于人类的伦理道德标准是否适用于这些“人造人”时,阿 西莫夫亦奉献出了自己异于寻常的礼物,这就是他在 1942 年的短篇文章“兜 圈子”中提出的著名原则——机器人三定律。在“机器人三定律”中,机器 人由人制造,它们的使命就是完成人类赋予的使命;机器人是人类的朋友, 它们不会主动去伤害人类;机器人拥有自己的能力等,是其主要内涵。然而, 令人们感到惊讶的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机器人,有些在经历了不过几十 年的世态炎凉之后,就在地球上实实在在的出现了。许多国家甚至还建立了 以机器人作业为主的各种装配线和生产线。国外有些公司的建立,还是由于 受到阿西莫夫小说的影响而创立的。例如,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在 20 世纪40 年代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并有机会阅读过阿西莫夫在那一时期 发表的有关机器人的小说和文章,书中的描写为他的头脑提供了海阔天空般 的思考和深刻的印象,井为他在 50 年代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创建规模宏大的通 用机器手公司,奠定了思想基础。  国外现代机器人的发展,也是在历史的丰富的科学、文化、幻想、创作 的沃土上连续不断变化进步的。3.“罗伯特”与现代机器人  近代机器人由罗伯特而得名,是因为近代机器人的最先出生地不在中 国,也不在日本,而在美国。人们已无法考证是谁为机器人首先起了这样一 个名字,因为在同一历史时期,它也获得了许多别的称呼(一种完全出于偶 然的原因而取出的名字,往往也会在历史上成为响??的称呼),罗伯特也 不例外。正因为如此,人们亦无法考证谁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台罗伯特。不过,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由美国人乔治·希·德沃尔于 1954 年申请专利,因而 被认为是其正式“怀胎”的时间。此后经过长达 6 年的“孕育”,在 1960 年出生在美国“统一控制公司”,是一种自动编程样机。在此之后,以这台 样机为发展机器人的新开端,一些美国人成立了专门生产机器人的“优利梅 森”公司。在对前面介绍的样机产品进行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之后,开始了 “优利梅特”机器人的批量生产。1954 年,作为世界机器人元年,载人了当代科技发展的史册。 罗伯特作为现代机器人的代名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时间距现在并不长。但是现代机器人的“大脑”,“躯体”和“四肢”等等许多关键部件, 早在“罗伯特”出现之前,就取得了实质性的开发和重大成果。这些由技术 发展支持的重大成果的出现,从两个方面显现出机器人必然在 20 世纪中期产 生的征候。现代机器人来到人世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代的变化对它所产生的迫切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从古代科 学流向现代科学,从 20 世纪初叶以前的科学时代流向 20 世纪中叶开始的大 科学时代。应古代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古代科学,对于古代的社会发展,起着 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的蒸气机车、纺织机械等,都引发 了社会从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历史阶段的飞跃,到了小科学时代,科学上 的发明由于研究与开发手段的提高,变得成果累累,繁星点点,一些科学家 凭借雄厚的知识基础,可以在一生中作出数种伟大的发明,例如牛顿、爱因 斯坦、爱迪生等等。但是,小科学时代的社会局限性也限制了科学发明向深 度和广度进军的尺度与力度,使得即使从发明之树上摘取了许多果实,但是, 那些处在高大枝干和浓密树叶掩盖下的硕果,却因当时基于没有攀登工具和 慧眼寻视,而无法或根本不可能采摘下来。和 20 世纪初叶前后的传统科学时代相比,大科学时代具有新颖的、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综合化、智能化,科学与技术的高 度融合和以高技术群体的出现为标志的高技术产业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对劳动人口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许多大规模群体性制 造与生产领域中,劳动力显得更加宝贵和缺乏,这些领域对机器人的渴求和 希望之心日渐迫切,社会的需求是产业机器人得以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 一。正如在古代,人们因为在通过丛山峻岭的羊肠小道来进行物资运输而设 想用“木牛流马”等类机器人一样,在大科学时代的人类仍无法涉足的领域, 例如太空、核辐射区域、深海海底、火山山口探险等等,都在呼唤能够有特 种机器人的介入。  国际社会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社会,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自从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就进入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时期。地球上许多地区都 相继爆发各种形式的战争和军事对抗活动。在各种矛、盾相斗的军事策略之 争和武器装备抗衡之中,空中格斗的复杂程度增加、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争、 侦察与反侦察行动的对抗、水下与水面舰艇的相互制约、后勤补给线的畅通  与封锁,以及众多军事对抗活动等,导致了对各种面向军事应用机器人研制 开发活动的强化,并逐步在不同军事领域中实现了或准备实现机器人航空辅 助驾驶员系统、坦克机器人、侦察机器人、水下机器人、运输机器人、排雷 机器人等的创生,这些机器人都是罗伯特家庭的军事成员,它们同属于现在 机器人的范畴。  大科学时代的群体科学研究力量,以及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诸如微电 子、航天工程、计算机、新材料与新工艺、生物工程、海洋技术和自动化等 高技术群体的崛起,以及相当一批边沿学科的高技术,诸如机械一电子一体 化技术等的产生,从技术基础方面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而又有 力的支持和推动。同时,机器人的理论学说——机器人学也获得了发展,并 成为根深叶茂的新兴科学。此外,机器人系统工程的实践也有了肥沃的土壤。 如果说,在 20 世纪初叶的科学时代还存在着只能产生机器人实际应用成果的 “孤岛”,那么在 20 世纪中后期的大科学时代,众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就像无 数座大桥一样,把这些岛屿连成了具有广阔前景和强力辐射作用的新型开发 “特区”。4.机器人究竟是什么?  从人们对机器人的构想,到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逐步把它们作为新 兴的科学技术及其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起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但是对机器人的正式命名和定义却还是 20 世纪中叶及以后的事。由于历史的 原因和地缘关系等因素,以及各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状态与层次的不同,在 人们共同认定的机器人名称之下,仍然存在着相差甚远的各种定义。为了取得共识,人们首先把机器人的正式发明时间定在 20 世纪这样一个有限的历史阶段中。由于是美国一家公司首先制造出第一具机器人,因此人 们不约而同地对美国人士们所作出的机器人的定义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81 年,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美国国家标准局为面向产业界应用的机器人作了 如下的定义:一种机械装置。在对其编程之后,可以完成某些依自动控制指 令所进行的制造工作和搬运工作。尽管工业机器人的权威定义在美国是在 80 年代初确定的,但是首次见到工业机器人字样的时期却在 1960 年。那时,工 业机器人“Industria I Robot”一词已见诸于“美国金属市场报”中。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于机器人的设计、研制、生产和应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导致联合国标准化组织也想作出更为权威的定义。该组织在 研究了众多的有关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之后,决定采纳美国机器人协会的定 义。该定义是:一种可编程的多功能执行机构,它被使用于通过各种业经编 程的动作,来搬运金属部件、工具或特殊装置,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尽管现代机器人是由美国公司设计并研制出第一台样机的,但是,对于 机器人家族而言,上述引证的定义仅为工业机器人,而除工业机器人之外, 尚有众多的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机器人分支系列,例如农业机器人、军用机 器人、水下机器人、太空机器人、医疗护理机器人、核放射条件下作业机器 人等。因针对服务对象不同,这些机器人分支系列又都各有其不同的定义和 应用范围。例如工业机器人中,又分成冶金机器人、铸造机器人、装配机器 人、机械加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特殊处理作业机器人、化学产业机器人、 电子产业机器人、建材产业机器人、造船机器人、船舶污垢清理机器人。隧  道工程机器人、采矿作业机器人等等。至于军用机器人,它的子分支系列就 更为繁多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例如,侦察机器人、布雷机器 人、排雷机器人。坦克机器人、火炮弹药装填机器人、辐射地域清理机器人、 防爆与排险机器人、军用卫星捕捉机器人、水下鱼雷攻击机器人、燃油补给 机器人等等,它们也有着各自的定义和特定的军事应用领域。这种按不同分 支系列和子分支系列来把机器人分成不同“门派”的方法,可以使人们对机 器人家族的广泛性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也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专家,根据机器人家族中功能强弱或智慧水 平高低的不同,而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机器人,等级的优劣决定了它 们所从事替代人们劳动的内容的复杂或简单程度。从此,机器人家族也便开 始产生和实行了民族不平等原则。  1979 年,日本人对机器人家族中的工业机器人进行了按不同等级的分类 和定义,他们把工业机器人分成 6 等:  1.由人手动操作的机器人:是一种由人手操纵的,身体固定的、具有活 动机械手的装置;  2.固定程序机器人:一种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并且而后不易更改的程序, 来逐项进行动作,以完成特定使命的机器人;3.可变程序机器人:一种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并且而后仍易随需要改变的程序,来逐项进行动作,以完成特定使命的机器人;  4.示教再现机器人一种由人事先为其示范教导,使之存储整个作业顺 序、方式、位置等信息于“脑”部,然后再根据示教结果,,指导其行动并 “再现”完全相同顺序、方式及加工位置等动作的机器人;5.数控机器人:一种把工作顺序、方式、位置及其他有关信息编写成数字化指令,然后按指令从事各种工作的机器人;  6.智能机器人:一种利用感觉和识别功能从事自我决策并规划行动的机 器人。显而易见,智能机器人是机器人中的“上等公民”,它们将在今后的年代里自然而然地成为领导阶层和决策阶层中的重要角色。 那么,机器人究竟是什么呢? 最早的本世纪定名为“罗伯特”的机器人,其名取自于 1920 年捷克著名剧作家雷尔·查培克所写的《罗沙姆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寓言剧本。在该剧本中,描写了以人制造人的世界为主题的故事,其主人公是一个捷克名字叫 “ROBoTA”的机器人,ROB-OTA 依捷克语意思为“农奴的赋役”,它表示的 机器人是个既听人支配、又勤奋努力工作的“仆人”。此后,英语“ROBOT” 沿用其音并衍生而成为世界机器人家族的代表用语。该剧上演后的轰动效果 是十分明显的,它所造就的机器人——“罗伯特”的后续影响力远远延伸到20 世纪中期之后。 现代的实实在在的机器人,绝大多数是集机械、电子装置于一体的自动机器,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电脑”武装起来的。  20 世纪 20 年代初捷克剧中所显示的机器人形象,基本为拟人化手笔下 的地球人外表,外形单一、朴实、厚道。但 20 世纪中期之后的机器人家族新 成员们则大多在外形上与地球人相差甚远了,它们形体千奇百怪,功能各不 相同,其“思维能力”则与地球人相差更远。如果说它们具有一定“思维” 的话,它们就能够用自己特有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地球人不易或不能完成的使  命,就像最近,即 1993 年 4 月初,美国航天器上的“机器”人伸出十儿米长 的钢臂、放出一颗小卫星,三天之后,这台机器人又伸出长臂,将独立邀游 太空数日、获得了许多宝贵空间资料的这个小卫星又“捉拿”回来,并一直 将其押送回地面卡拉维拉航天飞行基地。可以说,机器人能够借助航天飞船 完成太空放星和收星等特殊使命,从而使得人类的自身功能得以延伸,这就 是“航天机器人”的本事。  从外型上看,现代机器人拥有双手、双臂、或单手、单臂、多足,多臂 的居多,而身体有的是固定式的,不能移动,有的则是可以移动的。在身体 可以移动的机器人队伍中,又分成按一定作业方式和路线移动的机器人和自 己作主规划行动路线的机器人。机器人在移动时,有的拖着一条长长的“尾 巴”——电缆,有的则没有这条“尾巴”,但是头上则长出一根尖尖的“触 角”。机器人会从,‘尾巴,’或者“触角”中收到控制命令,然后遵照命 令行事。可以移动的机器人和地球人迈开双脚前后左右行走不同,因为在机 器人队伍中,有相当数量是用“履带”行进的,靠履带行走的机器人,从行 进姿态和观念上看,无论如何也很难和人类的行走取得一致,不过,最终的 目的,接近目标或离开目标,两者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履带式行走机器人 之外,可以移动的机器人还有 6 足的、4 足的以及 2 足的。美国俄亥俄州立 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中,就有一个拥有 6 支巨足的机器人,它每走一步可移动2 米的距离,整个机器人体重以 2。3 吨来计算,这是一种面向军事后勤应用的机器人。就机器人的手和手臂而言,也是品类繁多,有的手掌上只有一个 姆指和另一根与之配合抓拿物品的指头,有的则有完整的 5 根手指。机器人 的手指和手臂又都有不同的花详,有的手指之间只能一张一合,没有指关节 存在(这种情况叫具有一个自由度),有的则设计有非常复杂的指关节,指 关节亦可以做一定角度的运动(这又表明具有另一个自由度),有的手腕、 手臂也可以有一定的运动(绕轴向,表明具有第三、第四个自由度等等)。 除手、足不同可以分门别类地排出许多不同的机器人“家庭,’外,人们还 可以从具有不同视觉系统,具有飞行能力的程度,具有水上、水中及水底运 动功能等不同的外部形态和运动部件来区别机器人的各种分支。机器人看来是能够替代人去执行一定使命的自动化机器,它们虽然是机器,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别于一般的机器。机器人是“人”,是人们喜 爱、企盼能够忠实于人而又能够替人分担相应使命的“特殊人”,它们在目 前虽然基本上并不拥有人类的智慧和知识,但是在与“人”共舞的历史舞台 上,在长期伴随人类跨越历史长河的搏击之中,机器人将受到人类知识、文 化和智慧之源的熏陶感染和影响,将逐步具有和增强自己的智能。和人类及 其他高等动物的自然“智能”不同,机器人拥有的智能将是“人工智能”, 是人类赋与它们的智能,人类对未来的机器人充满着自信和希望。二、“蓝领工人”与“钢领士兵”1.用蓝领机器人替换蓝领工人的尝试  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蔓延导致了许许多多“蓝 领”工人的产生。几个世纪过去了,蓝领工人的世界性队伍不断得到扩大, 工人阶级作为近三个世纪以来的人类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的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已发挥并且正在发挥着极其巨大的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蓝领工人”已经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界限,变成为产业 工人的代名词。与蓝领阶层相区别的是白领阶层,即那些从事企事业管理和 在非生产第一线上从事各种技术、医药卫生、教育、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活动 的人。  人类社会发展到 20 世纪中期之后,许多产业界出现了急剧发展的局面, 先是纺织、钢铁、煤炭、造船普通机械及交通运输,后来则是汽车、航空、 石油化工、航天、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等追赶上来并超过,一些工业逐渐 变成为“夕阳工业”,另一些产业则如日中天,蓬勃发展。面对技术要求越 来越高和生产效率日益增强的需求,昔日的产业工人大军“分兵把守”,仍 然难以支撑强大的需求对他们的包围和占领。据近 20 年来的工业发达国家所 作的人口动态分析,这些国家的“蓝领工人”十分短缺。一方面是劳动力人 口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则是老龄化趋势逐年增强。例如,美国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6O 年代的 40 年间,蓝领工人的平均年龄大大提高,其高龄化比率从27%上升为 34%。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蓝领工人高龄化比率,从 20年代到 50 年代初的 30 多年间,从 29%也上升为 34%。前苏联的蓝领工人队 伍,用 20 世纪 70 年代与前 10 年相比,其增长率下降了 50%;至 1980 年时 统计,蓝领工人队伍总人数已减少了 130 万人。世界工业强国日本的蓝领工 人情况亦不大妙,据统计和预测,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日本蓝领工人 总数增长率仅为 0.8%,这其中不乏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大量适龄的“蓝领 工人”;而到 90 年代至 2000 年,其增长率将只有 0.4%,如果从中除去大 量吸收的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则这个增长率将变成负数。在许多国家的蓝领工人队伍萎缩和停滞不前的同时,产业管理阶层发现要面对增加这些人员的劳动付费的现实。例如,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至 80 年代初,蓝领工人的每小时平均付费就增长了四倍以上。在不得不增加蓝领 工人的工资之时,产业管理阶层亦感觉到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不外乎是:①提高蓝领工人的作业能力;②增加机械设备;③扩大生产能力;④提高设备的实际使用率;⑤有效及合理地使用设备;⑥设计与开发适路的新产品等等。  据日本 1974 年企业经营能力实际调查,在上述六个方面中,“有效及合 理地使用设备”是关键性的一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人们的注意力自然 而然地转向了机器人。机器人是有效地和合理的使用设备的最佳“人”选!当人们把水平不那么高的机器人派往产业第一线后,就立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日本松下 电器公司最早使用机器人来代替从事生产真空管清洁器的工人,结果一下子 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9 倍;前苏联在产业化工作中使用工业机器人后,劳动 生产率平均提高了 2~3 倍,有时甚至可以达到 6~7 倍。美国国家标准局在 制定“自动化生产和机器人研究计划”中亦规定,工业中应用的从事自动化 生产的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低要达到 30%以上。  日本的机器人制造是由美国引进专利的,但是它后来居上,为“蓝领工 人”被“钢领工人”部分取代其职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人对日本的一些 工厂作过调查(其中,以第一台机器人引进的目的为内容,调查过 260 个工 厂;以 80 年代初引进的目的为内容,调查过 331 个工厂;又以在 1985 年引 进的机器人的目的为内容,调查过 402 个工厂),结果发现,为提高生产率 和降低产品成本为引进目的的工厂所占比率较高,分别为 21.5%、29.5%和26.4%,其次是以节省人力为目的所进行引进的比率,分别为 32.5%。25.1%和 20.3%;再其次是为解决在恶劣环境下机械化与自动化作业而引进的机 器人的比率较高,分别为 8.2%、8.2%和 16.3%;为解决熟练工人不足而采 取此项措施的工厂的比率不高,分别为 3.O%、3.6%和 6.2%;对机器人技 术感兴趣而引进的比率最低,分别为 5.9%、1.7%和 0.3%。用钢领工人部分代替蓝领工人的工作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在现代机器人出生之后,已经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 60 年代末,机器人尚处于幼 年时期。这时,由于资本主义处于一种新的上升发展时期,国际竞争加剧。 国际环境中对于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以及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各种处于第 一线的生产线都要求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把机器人推向这一转变 后的生产岗位,是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满足市场多变需要的重要手段。因此, 尽管机器人家族成员个个都处于“牙牙学语”的幼小年龄段,但亦被迫推向 了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迫切需求的急流当中。可喜可贺的是,机器人“蓝 领娃娃”并未被这些急流所吞没,反而经受住了一次真正的考验。此后,资 本主义经济又出现了新的萧条。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使机器人 技术的发展又有了强大的动力。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成果 的哺育下,机器人家族又面临着新生力量大批降临的大好局面。自从日本法 纳克、日本电气等几家公司引进美国的机器人制造专利之后,机器人家族的 日籍化分支就在日本发展起来。由于受到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上层机构的支 持,日本各地的机器人制造工厂迅速发展到 150 多家。到 1980 年,在短短的 几年内,日本籍机器人的总人口就已达到世界机器人家族总人口的一半以 上。人们惊呼,日本国变成了“机器人王国”,1980 年是“日本机器人之年”。 日本机器人家族的迅速繁殖,是和日本人使其“蓝领化”并把它投入到 有效的生产环境中工作分不开的。在 1970 年,日本获取美国机器人专利不 久,在生产线试运行的每个机器人的价格相当于 12 个人每年的工资额,到1975 年减少到 4.8 个,1978 年下降到 3.7 个,而到 1982 年,则已达到 1 个 人年工资额的低价格。这种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使企业在经济上可以承受,并 使得机器人在日本汽车、造船、电气、运输等行业中得以推广使用。据了解, 日本汽车行业在 1970 年初尚没有使用任何机器人的记录,但是到 70 年代末 期,日本汽车行业拥有的机器人总数,为美国汽车行业的相似应用领域中机 器人总数的 7 倍以上,它们在日本汽车行业中兢兢业业的工作,“遵纪守法”, 每天可以连续工作 24 小时,它们任劳任怨,从不消极怠工,它们为日本汽车及家电等多种产品打入和占领美国市场及其他国家市场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 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日本“钢领工人”代替“蓝领工人”的尝试,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 注,它们也纷纷选派精兵良将,对机器人技术加紧消化井努力研制适合在本 国产业领域中应用的机器人家族分支系统。这样一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又 得到进一步地开拓,并逐步扩展到非机器制造领域的其他广阔领域,诸如空 间、水下、核工业、林业、警察、救灾、医疗服务和其他各种服务行业。值 得一提的是,机器人的军事应用领域,始终走在各种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前列, 只是由于它们的应用限于宣传或其他种种限制,未能及时反映井公诸于世。  据 1983 年的资料统计,在当时的世界机器人家族中。日本籍机器人约占 总数 57%,美国占 24%,西欧诸国则只占 19%左右。不过,如果按另一种 计算方法,即按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台数计算,那么,欧洲的小国瑞典 称得上是世界单项冠军,它为 29.9,即每万名工人中,拥有 29.9 台机器人。 美国是发明现代机器人的国家,但在机器人使用过程中却大大地落后于日 本。日本不仅使其机器人产量保持在每年 40%~50%的高速度,而且还开始 执行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计划。美国在追赶日本的过程中,计划把用于生 产机器人的投资增加 20 倍。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奋起直 追,在这种竞争和比赛的气氛下,形成了世界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穿“蓝领”工作服的机器人队伍,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成员的工作素 质亦有了不断的提高。它们的工作受到产业界人士的青睐,除了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节省宝贵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具有一些比“蓝领工人”更为优越的特 点。例如,机器人能够严格地按照人赋予的程序稳定工作,并且能够在易燃、 易爆、多粉尘、高辐射性等恶劣环境下连续运行,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力节 约能源及节省原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外,应用机器人可以使产品的质量 稳定,次、残品的发生率减到最低程度;在节省工作材料方面,机器人亦有 过人的本领。喷漆机器人在执行对汽车外壁等喷漆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 所需喷漆面的尺寸和要求,予以均匀地喷涂,可以有效地防止过喷或漏喷。据计算,使用喷漆机器人可以比人工喷漆节省 30%~40%的漆料。  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在许多作业场合中节约人力,节省能源。在许多蓝 领工人从事的生产劳动中,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来说,应该认为是复杂而又综 合的活动。但是作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劳动者而言,则大多数处于简单而又 重复的劳动。一些机器人研究与开发人员对工厂企业做过广泛的统计调查, 他们发现,在蓝领工人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简单的取、放物件的作业 占整个作业量的 70%左右。由于这类工作具有简单、重复、量大、面广、品 种繁多的特点,要占用大量的活劳动力。这些工作虽然简单,但是由于要经 常更换工件和加工方法,需要活人的手、眼、脑、足的密切配合,才能得以 完成,因此,仅用一般的自动化装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加上机械与加工 机械之间,加工机械和传送装置之间,加工工件和成品的运输、挑选和装配 等关键性岗位和环节处,都必须依靠蓝领工人来进行作业。一方面是各种机 械,另一方面是活的劳动力,在这种“人一机”关系方面出现的低协调性、 差配合性和难于打交道性,使得劳动全产率低、劳动工时付费高、工伤事故 频频发生。人们为此曾进行过许多统计,其中一项统计数字是:在通常的机 械加工活动中,加工工件的上下料、来往搬运、组合装配等加工过程的手工 操作工时占整个总工时的 80%~85%,占总支付费用的 30%~40%,占总事  故发生率的 85%左右,在许许多多由人和机械装置构成的系统中,似乎缺少 了一种“中间环节”,这种中间环节既对蓝领工人友好交往,又和各种机械 设备和睦相处,共同努力。这种中间环节就是工业机器人。有了工业机器人, 就把原来简单而又不协调的人一机关系变成了十分和谐的人一机(器人)一 机(械)关系,人们无需再直接涉足那些简单重复的笨重劳动,而由那些不 知疲倦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们更无需冒着生命危险在那些高温、高压、易燃 易爆。多粉尘、高辐射性、有毒有害气液体充斥和人体无法接近的场所工作, 而代之以那些不畏高温高热、不怕放射性射线穿透、不怕“粉身碎骨”和敢 于“牺牲自己、的机器人。应用工业机器人和众多的特种用途机器人,正在 逐步把蓝领工人从长时间的劳动和恶劣环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蓝领机器 人逐步取代或部分代替蓝领工人的伟大尝试,在暂短的 30 年左右时间内,正 在取得可喜的进展。2.机器人在日本、以色列迅速发展  60 年代的日本,尽管是地少人多,由于面临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度发展时 代,仍然深感劳动力的不足。美国发明的机器人技术被日本人了解到之后, 引起极大重视。正如日本工业机器人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米本叙述的那样:“在 当时,工业机器人像救世主那样受到欢迎。”机器人家族就在这种恭敬迎接 的气氛中,堂而皇之地来到日本,并以日本为根据地,迅速扩展出“机器人 家族日本分部”。日本从 1968 年起开始生产机器人,到 1970 年机器人制造 厂家已发展到 50 家。以后逐年递增,到 1976 年增加到 120 家,1979 年为 140 家,而到 1981 年则增长至 190 家。据 1982 年统计,日本当时的机器人制造 厂家总数己占世界机器人制造厂家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整个日本以其拥有18000 台机器人队伍的绝对优势,雄居世界傍首。当时的日本机器人制造业已垄断了世界的机器人市场,其拥有的机器人绝对数量已占世界总量的 70% 左右。日本在发展机器人技术的过程中,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来支持其开发 和应用,是因为日本的企业正打算把众多的劳动力替代下来,以便实现更高 度的自动化生产。日本政府为了在国内加快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步伐,早在 70 年代就颁布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在该项法律中规定:①要促进高精度、高性能机器人的产业化与实用化;②要促进开展特殊环境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③建立“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向中小企业 出租机器人;④对采用高性能机器人的企业实行“特殊偿还制度”。这一法 规的制定,对于日本机器人家族的发展壮大和节省劳动力资源,无疑起到了 重大作用。20 年后的今天,日本民族在人口老龄化方面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如今(到 1993 年 6 月 1 日之前),日本能够以真正少年儿童身份欢度“六·一” 国际儿童节的孩子,其总数只占日本人口总数(1.2 亿左右)的 1/10 弱;而 超过 65 岁年龄的老人,其总数则已占到总人口的 24%以上。可以肯定,这种越来越老龄化的社会结构,是机器人家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东地区阿拉伯半岛的西端,有一个面积不比中国台湾岛大的国家——以色列。在它的几十年的历史中,与阿拉伯世界如已勒斯但、埃及、叙利亚、 约旦、黎巴嫩等进行过多次战争。战争使以色列的地理版图得到不断扩大和 巩固,战争也使以色列入感觉到人力的匾乏和宝贵。为了与以色列周边的国 家保持长期的对抗,它对国内的全体成年男于都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它的军队人员总数占国民人口总数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在仅有的几百万人口之 中,每 10 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军人,这一数字使得以色列政府和军队首脑在从 事其各种对外的军事行动时,不得不千方百计把保护军事人员的生命放在第 一位。在与阿拉伯诸国的对抗中,以色列发展了自己的装甲部队。这支装甲 部队使用大批由以色列军事工业集团自行研制并生产的主战坦克——梅卡 瓦。梅卡瓦型坦克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它既比不上具有强压制能力的 美国阿布拉姆斯——M1 主线坦克,也比不上具有强防护能力的英国“挑战 者”-1 主战坦克。它的战车全重达 58 吨,属于世界主战坦克队伍中的“胖 子”。就是这样一种外形显得有些笨拙的坦克,在一次与叙利亚争夺战略要 地——戈兰高地的战斗中,一举击毁了对方苏制 T-72 主战坦克 9 辆,己方则 无一损失。梅卡瓦以其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威力甚强的火炮,在“首发命中率” 大大高于苏制坦克的前提下,保证了“先声夺人”的战术优势地位。为了保 护指挥、驾驶和作战的以色列坦克部队将士的生命,梅卡瓦坦克整个车辆的 乘员只有 3 人,比美国 M1、Al 坦克的乘员(4 人)和英国“挑战者”坦克的 乘员(4 人)人数有所减少。3 人乘员要执行 4 人乘员所要做的战斗工作,任 务量虽然加大,但人员的伤亡率可以减少 33%。人的重要性的考虑还不止于 此,为了进一步减少由于作战状态下的伤亡,以色列人在总结了多起坦克战 中坦克被击毁、车内人员伤亡的战例后,设计出世界独一无二的坦克车型。 梅卡瓦型坦克和美国的 M1,苏联的 F80、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等 等的设计思路均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它的坦克发动机是装配于坦克底盘 前部突出部位,该部位最易受到敌方坦克正面发出的穿甲弹(或破甲弹、碎 甲弹等)的攻击。通常,炮弹穿透装甲在车体内爆炸,使车体内乘员伤亡。 如果穿甲弹迎面击中的是梅卡瓦的发动机,在通常情况下会使发动机毁坏, 但再要由被击穿的发动机进入坦克车体,穿甲弹头已经“力不从心”,基本 上不再能完成其战斗使命了。这样做的结果是,车毁人不亡,尽管一辆坦克 因为发动机被击毁而肯定要退出战斗,但是 3 名乘员却可生还,并另易坦克 重新投入战斗。以色列为了维持它宝贵的军事力量资源,真正做到了挖空心 思。为了解决人力资源在军事活动投入中遭到的各种危险问题,以色列等国 大力发展军用机器人技术,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事。以色列从 1967 年在中东地区建国以来,与阿拉伯诸国战争多次。依靠数百万人口与人口数十倍以上的阿拉伯诸国硬拼,绝非上策。以色列组建中东 沙漠机器人兵团,便成为已经、正在和将要继续进行的事了。组建沙漠作战机器人兵团,一要技术,二要掌握技术的人才。关于机器人技术,是可以从美国、日本引进的,而掌握技术的人才,亦要设法引进。 原苏联和其后的独联体各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向以色列“输送”了近 50 万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  以色列银行行长雅各布·弗伦克尔在 1993 年初谈到以色列的国内经济情 况时,明确指望要依靠前苏联的这些犹太移民来把以色列的经济推向前进。 迄今为止,每月都有约 7000 名移民来到以色列,弗伦克尔则把移民看作是未 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弗伦克尔说:“在以色列的经济史上,国民生产总值的真正激增是随着 大批移民的流入而出现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劳动力大军增长 12%, 而且质量又非常之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早在 1990 年,在来自前苏联的大批移民开始涌进以色列之时,以色列的劳动大军中有  近 25%的人员属于科技人才,但在前苏联的移民之中,具有相同种技素质的 科技人才占涌入劳动力人口的 70%。在美国国民中,属于上述相似素质的人 才占总劳动大军的 16%,日本只有 11%,德国仍比以色列低,为 16%。科 技人才素质的优势使以色列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势头,也给它的军事高技术发 展和机器人兵团的组成,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前景。3.防卫与安全领域呼唤机器人  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几年前的电视屏幕中长时间的表演,让人 们领教了机器人在具有人的智慧和灵感之后,所体现的对其主人的强烈的保 卫意愿和顽强的作战本领。  在和平时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卫领土完整而实施的各种军事与准军 事行动中,大量的敌对活动是在军事部队、警察部队与敌对的武装集团之间 进行的。多批量、小规模、快速奔袭与爆炸物放置实施隐蔽定时攻击,使许 多国家的宝贵的正规与准军事力量受到不断地打击与破坏。其中,英国北爱 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对英国皇家陆军和警察部队的“炸弹”袭击,曾使 人们行路如覆薄冰。局势严重时,无论在贝尔法斯特还是在伦敦,人们走在 街上无不胆战心惊。“爱尔兰共和军”为迫使英国在政治上同意北爱尔兰脱 离“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曾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炸弹爆炸事件 时有发生。如 1992 年的某一天,他们在距离英国首相府一唐宁街 10 号仅隔一两个街区的地方,利用一辆货车上装载的自制火炮,朝唐宁街方向发射了数发炮 弹。这些“IRA”(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在打完炮弹之后弃车而逃,英国警方 随后尽管封锁了这个地区并进行严格的搜索,但终究没有截获。针对爱尔兰 共和军对英国国内局势的威胁,尤其是针对他们施放炸弹进行破坏的方式, 英国安全部门和军方通力合作,研制出了数种类型的防爆安全型“警察”机 器人。这类军警部队使用的机器人通常在发现可疑爆炸物或确切爆炸物时迅 即出动,它们由安全部门的人员遥控操作,依靠自身的行走机构(大多为履 带式行走机构),或沿街道路面行走、或爬斜坡及楼梯、或翻过具有平滑表 面的障碍物、或拧开门锁自行穿堂人室。它们在接近可疑爆炸物品时,操作 人员通过对机器人头部的“眼睛”——一套视觉系统的角度的调正,可以看 清可疑物的所在位置、形状及外观。然后,受到遥控的机器人,将会伸出手 臂去取出、卸下可疑物,并将外包装层层打开,露出里面物品的真象。如果 真是定时爆炸装置,这类机器人仍会在认清导线控制回路的前提下,毫不犹 豫的切断电路。这些机器人冒着自身面临搜索过程中的突发性爆炸的危险, 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完成侦破和处置爆炸物的使命。  除了炸弹之外,其它可疑物品、诸如易燃品、剧毒品等,亦属于机器人 的责任范围。这类机器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免除军事人员、警察人员及安全保 卫人员的生命危险,免除爆炸品、易燃品及剧毒品对其周围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寄于很大的希望,并产生了较 大的需求。英国等一些国家家已经向国内及国外许多部门、机构及警察部队, 提供了炸弹侦察和排险机器人。  设在英国剑桥的一家“人工智能安全系统公司(A1、Security )”,就 设计与制造商品化的“炸弹排除”机器人。这种执行炸弹排除任务的机器人  具有如下战术技术指标: 身长:1.12 米; 体宽:0.62 米; 身高:0.46 米;手臂最长可伸出:2.06 米; 手臂向上可挥转:180°; 手臂向下可挥转:110°; 机器人体重:87 公斤; 转弯半径:0.65 米; 动力:0.25 马力; 行进速度:0.26 米/秒;视觉系统:摄像头与全套摄录像分系统; 武器装备:滑膛枪; 行走机构:履带、轮复合机构; 头脑控制机柄:7 位编码信号控制系统。具有排除炸弹功能的上述类型机器人机构,以及其它更为高级的、可以自立决策及绕过障碍、自行判定所侦破的可疑物是否爆炸品的智能机器人, 它们都在以人类急切呼唤的姿态,步入世界防卫与安全机器人的行列,它们 的家族系列应该属于军用机器人系列。4.海湾战争与机器人  中东地区,人们称之为海湾地区,中东地区爆发的战争,多次被称为海 湾战争。那里沙漠遍布,也蕴藏着大量的黑色液体金子一石油。1990 年 8 月 2 日,海湾地区上空硝烟弥漫,号称拥有雄兵百万、经过八年实战考验的中东军事强国伊拉克,出兵 10 万余人,越过近邻小国科威特与 它的边界,数小时之后即兵临该国首都城下,旋即占领科威特王宫,伊拉克 军队当天就完成了对科威特首都的占领使命,可谓兵贵神速。就此,20 世纪 末的一场高强度、高速度的高技术战争在海湾地区拉开了帷幕。1990 年 8 月 7 日,由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的“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出台。美、英、法等西方军事大国联合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组成“多国 部队”,在此后的四个多月时间内,派出了数千架军用飞机、数千辆坦克、 数百艘战舰和几十万军队,前往沙特阿拉伯等毗邻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国家和 地区,对伊拉克实施武力威慑、恐怖对峙。而到 1991 年 1 月 17 日,以美国 军队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以“沙漠风暴”为代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沙 漠风暴”是以多国部队空军对伊科边境进行长达 38 天的近 10 万架次狂轰滥 炸为主要内容,而后以 100 小时的地面闪电战为“结束语”的宽正面、大纵 深、高强度立体战争。如此多的军事强国,对付一个只有 1700 万人口的发展 中国家,战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发动或对抗一场有对手的争斗,首先要 知己知彼。知己知彼的关键在于知晓对手的情况。美国在对伊拉克发动每天 数千架次的空袭之时,曾利用 20 多颗军用侦察卫星、诸如“锁眼-11”、“kH-12”等实施对伊拉克军事设施、军队部署和重要情报的侦察与搜集活 动。当然,英国的“天网-4 号”军用卫星和俄罗斯的军用侦察卫星,亦相对 静止或定时越过海湾地区上空,对多国部队和伊拉克军队的动态进行昼夜监 视。  美国为了使其部署在中东地区的陆海空三军有准确的情报支持,在空中 侦察方面花费了重大的代价。美国卫星分成四类,即光学侦察卫星、雷达监 视卫星、信号情报卫星和继电卫星。其中,信号情报卫星又可以分成电子情 报卫星和通信情报卫星。  “KH-II”锁眼光学图像卫星是这类卫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在海湾战争 中使用了两颗“锁眼”卫星。锁眼卫星是由美国空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共同 组织研制出来的,“锁眼”属于“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军用型装备,它的长 度为约 64 英尺、直径 6.5 英尺。在地球上空 185 英里和 275 英里之间的椭圆 形轨道上运行,“锁眼”卫星可以持续飞行两年之久。  从卫星传感器中发回的数据和照片以数字的形式传送到卫星地面站。由 于卫星上的摄像机具有高分辨率,在天空气象条件良好时,它甚至可以发现 地面上只有圆袖子那样大小的目标。在卫星上还装备有红外摄像机,它可以 检测出从导弹、飞机或舰船上发出的热辐射。在海湾战争期间还有两颗以上的高性能 KH-12 侦察卫星,用以向多国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覆盖整个海湾地区的军用侦察照片,“长曲棍球”卫星是 第二类卫星中主要的一种,它作为雷达侦察卫星,携带一套合成孔径雷达系 统。这种高技术装置使卫星不论在白天还是在黑夜,不论何种气象条件,都 可运行。它发出的雷达波柬甚至可以穿过云层,对地球表面进行扫描。星载 视镜可以对地球上大小只有三英尺左右的目标物进行辨识。由地面返回的雷 达波束即由星载设备予以分析,随后再将所获信息情报经由中继继电卫星发 送回地面卫星站。从事发送情报信号使命的卫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航天飞机发射的“玛格纳姆”卫星,另一种则是由“大力神”34D 火箭发射的“农舍”卫星。这 两种属于一个类别的卫星的任务,是监听步谈机/步话机、电话、无线电、雷 达、微波和从距地球 22500 英里同步轨道遥测装置上发射的信号。截获的信 号被送入设在澳大利亚“松树峡”的地面接收站中,而后再通过发射装置将 这些信号重新发射出去,通过中继卫星的信号再被转发到其它的卫星地面站 去。为了进一步查清伊拉克导弹发射器的部署情况,美国于 1990 年 11 且又发射了“防卫计划支持”-14 卫星,这种卫星的使命是针对伊拉克的导弹发 射向多国部队提供早期预警,卫星上装有红外望远镜,它以两种波长进行工 作,目的在于避免遭受激光波束的干扰。  望远镜对火箭排向地面的火焰进行检测。在对伊拉克实施监测使命时, 所拍摄的图像被持续地发送到美国空军设在阿里斯、斯普林斯的地面跟踪 站,而后再经几个通信网络系统,传送至设在科罗拉多州罗拉特的导弹早期 预警中心。与此同时,上述情报也被传送到设在沙特阿拉伯的地面站,这些 地面站再将情报转送到“爱国者”导弹发射阵地,以便使“爱国者”导弹能 够及时地对付来袭的飞毛腿导弹。  “防卫计划支援”-14 卫星可以为爱国者导弹发射阵地提供所需要的预 警时间,没有这一点做保证,爱国者导弹发射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由于侦察卫星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任何一场战争中,这类 军事装备都将是其所属军事力量对立面所要打击的高价值目标。对敌方卫星 系统的破坏是先使其致盲,而后进行突然的攻击。伊拉克尚未拥有使敌友卫 星致盲的能力,但是它通过机动方式和伪装欺骗却屡屡使美国人上当受骗。 卫星飞得太高,在没有其它“火眼金睛”的辅助下,是不能彻底使伊拉克的 “飞毛腿”们无处藏身的。那么,还有什么装备可以辅助侦察卫星来更准确 地查找敌人的踪迹呢?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 E-3 空中预警飞机和 TR-IA 战场监视飞机,就是 为太空中的卫星所不能及的“侦察真空”而补充的必要措施。  波音公司的 E-3 预警机,最初称之为 EC-l37,这是北约所需早期预警飞 机中的骨干。海湾战争中的 E-3 飞机,其主要任务是监视伊拉克战斗机的动 向,并引导多国部队战斗机飞往可以对伊方飞机进行成功拦阻、对伊方军事 设施进行成功封锁的位置。  洛克希德公司的 TR-1A 高空侦察飞机。是对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提供有 力支援的战场全天候日夜监视型飞机。这种飞机装备有精确定位/攻击系统, 它帮助飞机发现并对敌方雷达发射机定位,然后引导攻击机去摧毁它们。在 执行上述任务时,TR-A 要爬升到 90000 英尺高空并缓慢地转圈,在这种高度 上,机载雷达系统可以“看见”远在敌方领土纵深许多英里处的目标。高空 侦察机处在空中低于卫星轨道、但高于其它空中飞行平台的位置,它们虽然 填补了侦察卫星所留下的“情报真空”,但是却并非所有的 “真空”。海湾 战争中的伊拉克指挥机构和飞毛腿导弹发射器的准确位置,一直得不到完 全、准确和实时的确定,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什么装备能够填补卫星和高空侦察机留下的真空呢?一些在战场从事格斗、强击、拦阻、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种作用, 但是它们由于要由活驾驶员操纵,加之飞行速度极快,对于地面许多实施保 护性伪装和隐蔽的敌方作战装备是无法准确予以识别的。能够进行这种侦察 活动的空中飞行物当属“飞行机器人”,也就是人们所经常称呼的无人驾驶 飞机。在海湾战争中,“飞行机器人”为侦察伊拉克方面的动向,曾多次出动,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这些“机器人特种部队”并不完全直接受美国军队 指挥官和多国部队司令部指挥,它们中的一支部队只受命执行其主人——以 色列军方的指挥。因此,在海湾战争中,“飞行机器人”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尽管如此,“飞行机器人”在执行飞越敌人阵地区域上空的侦察行动中,仍 具有出其不意、难以发现、侦察准确、传送迅捷、安全可靠、勇于牺牲等优点。  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飞行机器人”名叫“侦察兵”。一般的侦察兵不 具备空中飞行的本领,因此不易接近井准确判定飞毛腿导弹发射架的具体位 置。以色列的“侦察兵”机器人带有飞行翼片,它的两侧翼展只有 12 英尺, 当它飞升到 3000 英尺高空时,它几乎不会被伊拉克防空部队发现。敌方动用 雷达等先进搜索设备仍然不易发现空中“侦察兵”,是因为它们不但飞得较 高,而且其机身大部分用复合材料制造而成,它们几乎可以全部吸收雷达波 束,因此在雷达屏幕上就看不到有什么空中目标的亮点存在了。另外,“侦 察兵”的动力源是活塞式发动机,它与喷气发动机相比,发出的红外信号非 常少,这也是敌方侦察设备不易发现它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实施战场面貌的深入侦察活动中,“侦察兵”机器人身背 70 磅(l 公 斤=2.2 磅)左右的照相和摄像设备,从战区上空飞过。它们飞得比卫星要 低得多,比高空侦察机也要低得多,但是它们对敌方的阵地和装备布置要看 得更清、更准。“侦察兵”在经过敌方区域上空时即可开机拍摄地面照片及 电视图像,然后通过机身上的发送装置,把这些照片再实时发送到地面控制 站中。坐在地面控制站带有空调的掩蔽所内的四名地面军事管理人员,很舒 适地对着显示敌方地形地貌和阵地状况的屏幕,可以迅速地再通过其他传送 方式,把重要的情报信息及时报告指挥部门。这四名军事人员,即负责军官、 操纵人员,机载设备控制人员和技术员,一定会为他们的第五名“成员”——勇敢的空中“侦察兵”的侦察使命完成得漂亮而感到自豪。在海湾战争中, “侦察兵”在沿以色列靠近伊拉克较近的边界地区飞行,及时了解哪些伊拉 克飞毛腿导弹将向以色列飞袭过来,从什么方位和地点发射,使地面部队尽 快作好防御甚至反击的准备。正是由于这些空中机器人的日夜空中巡逻侦 察,才使得以色列避免了许多可能发生的伤亡和损失。以色列的空中“侦察兵”在 1982 年的对叙战争中也曾荣立战功。1982年 6 月 9 日,在黎巴嫩东部的贝卡谷地上空,以色列和叙利亚空军进行了十 分激烈的空战。为了有效打击叙军阵地,以色列同时对贝卡谷地发动了猛烈 的空对地攻击。守卫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防空部队,则使用苏制萨姆-6 防空导 弹进行还击。为了查清叙方导弹阵地的部署以及萨姆-6 导弹跟踪搜索雷达的 位置,以色列派出了阵容强大的“空中机器人”特攻队和侦察队。作为特攻 队成员的空中机器人,升空之后即行迅速飞临叙军阵地上空,它们出发之前 即已做好杀身成仁的准备,动作方式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日军“神风 特攻队”。不同之处,是空中机器人和“神风”队员构成方式不同,前者是 特殊的机器,后者则是活人。叙利亚导弹部队雷达在空中机器人飞临之时很 容易就捕捉到了目标,因为这些空中特攻队员一反常态,既不高飞,也不远 绕雷达探索地区,而是径直朝向疑为雷达阵地和导弹防地飞去,并很快就成 为“萨姆-6”导弹的靶机,此后即不断被击落。当叙军发现被击落的只是一 些不携载活人的“空中机器人”后,对于这些机器人的“自杀”行动叫苦连 天,因为正是这些实施欺骗行为的“空中特攻队员”的自杀行动,才引出了 “萨姆-6”导弹发射阵地的暴露和以色列对搜索雷达位置的确定,这些导弹 发射架和雷达装置的准确位置数据经由另一队“空中机器人”侦察队的捕捉、 处理后,即行发送到地中海上空的以军 E-2“鹰眼”预警机,旋即就有被召 之即来的 F-4 鬼怪式战斗机按照接收到的准确的方位数据, 迅速发射“小 牛”导弹和“百舌鸟”导弹,在摧毁了叙方搜索雷达系统之后,很快又摧毁 了“萨姆-6”导弹发射架及其阵地,贝卡谷地之战过去 10 年了,以色列的“空 中侦察兵”的侦察能力又有了很大提高。它的特点中有一条是数据的实时传 送。这一特点业已证明对以色列的地面部队特别有用。在空中机器人参战以 后.地面部队不再需要依赖于常规的侦察照相,因为冲洗这些照片就颇费时 间。此外,对于炮兵来说,空中侦察员也是十分有用的。过去,以色列的战 地司令部需要耗费 10 分钟以上的时间来校正己方炮兵的射击精度,而空中 “侦察兵”则能够仅依据第一发炮弹的爆炸位置,同步得出准确的射击修正 参数,并实时向战地指挥官传送。  海湾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人们在紧迫的需求中亦看到了希望,那就是 飞行机器人被证明已经是并且将来一定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高技术装备。除以  色列之外的其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都在征召飞行机器 人入伍和参战,在未来跨世纪的争斗中,飞行机器人部队作为机器人作战兵 团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将会演练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5.地球机器人远涉太空  l993 年 4 月,北京国贸大厦附近,英国通用集团电气公司马可尼公司向 中国航天技术爱好者们演示了一种新型“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GPS, 人们手持这个只有一页 16 开纸面大小的电子定位系统,乘车环绕国贸大厦一 周,即可通过在其显示屏上的数据,查找到我们上方有 24 颗人造地球卫星, 通过这些卫星,也就确定了国贸大厦所在的确切的地球坐标位置。  为了探索太空的奥秘,人们从古自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由于地球周围 环绕着厚厚的大气层和地球对人体和物体产生的引力.以及地球大气层外的 空间温度时而奇寒,时而温暖,更缺乏氧气。凡此种种成了人类飞向太空的 重重障碍。  1957 年 10 月 4 日,人类向太空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且星,从此 结束了地球只有非人造的卫星陪伴的历史。1961 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号航天器绕地球飞行后返回地面·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大空的飞行活动。1969 年 7 月 20 日美 国宇航员乘“阿波罗-11”号航天器在月球表面着落,并在那里停留了 21 小 时,这是人类第一次造访月球。1972 年和 1973 年,美国发射了“先驱者”10 号和 11 号航天器,它们首次穿越小行星带,并抵达木星星域,接着以其获得的第三宇宙速度飞出太阳 系,驶向浩瀚银河。值得注意的是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自 行设计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为人类航天史添写了辉煌的一页。1981 年 4 月 21 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发射成功,使人类乘载人的航天器来往太空与地球的穿梭飞行成为现实。  1993 年 4 月 6 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了美国有史以来进行 的第 55 次航天飞机飞行后返回地球,降落在加利福尼亚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在为期 10 天的飞行任务中,机内的七名字航员分成两个小组轮流进行工作。他们共进行了 88 项科学实验。  其中有 40%左右的项目是关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还有一项开拓性的实 验就是命名为“罗特克斯”的太空机器人在太空环境下进行多项工作。罗氏 机器人初涉太空,它的手臂长 0.75 米,眼睛为一种三维立体视觉系统,身体 和手臂上装有触觉传感器,可以准确地感觉到被它碰触与抓握到的物体和卫 星。太空机器人依附在航天飞机上,它和宇航员们一样,要经受起重和失重 的考验。同时,它还要在失重条件下,来从事抓物件的活动。这些物体大到 卫星或太空中的陨石,小到从地球上带去考验它抓握水平的赌博用的骰子, 还要考验大空机器人在抓住眼前一小块漂浮于太空中的物件的能力。上述项 目均通过了考验。这些考验太空机器人的项目,有许多是人们在地面对它进 行遥控进行的,机器人就像一个忠于职守的士兵,准确完成它的上级交给的 各种宇航员们难于完成的大空使命。  地球机器人远涉太空,为人类从事太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探索条件。迄 今为止,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主要是面向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除太阳和地球  之外,在太阳系中尚未被人类涉足过的行星只剩下了冥王星。  冥王垦是在 1930 年发现的,它的直径只有月球的 2/3。人类在 1976 年 才发现这颗星上有甲烷,1978 年发现它还有一颗卫星;直到 1987 年,又发 现在冥王星的卫星上有由水结成的冰,次年,才发现冥王星上有稀薄的大气 层;直到 1993 年,人们终于发现冥王星上有固态二氧化碳和固态氮。那么, 冥王星上有什么?有太空入吗?有生物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吗?等待着地 球去探索的这颗神秘的太阳系行星,迟早将迎来地球的使者,那些驾驶航天 飞机的人类使者和这些使者的侍从——将是太空机器人。  1984 年间,美国宇航员曾两度离开航天飞机,在与航天飞机无任何绳缆 联结的情况下,在大空中独立行走,并用双手将一颗待修理的卫星带回航天 飞机,又随航天飞机带回地球修理。这固然是一项创举。但在未来的大空军 事活动中,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可取。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已经中止,但是其面向太空的科研活动和军事活动 仍在继续。太空中大多数人造卫星担负着一定的军事使命,它们或持续地监 视着某一个感兴趣的地球热点,或定时地飞过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国的领空, 以期发现其重要的军事部署和行动的痕迹。这些卫星时时触及着许多国家的 防卫神经,它们的存在也必然引起这些国家的警惕和关注。未来的太空卫星 攻防战虽然尚未拉开帷幕,但是人类已为之做了准备。地球机器人太空兵团 的出现不会遥远了。它们或附属于航天飞行器,或独立于这些航天飞行器而 成为“独立大队”。属于“独立大队”的那些太空机器人。一部分将受控于 远在万里之外的地球司令部,另一部分则已不再受控于地球人。当地球人赋 于他们的任务和使命被明确·之后,们就会跃到航天飞行器之外,自主决定 在大空环境下如何选择最佳路径,去完成抓捕也许带有自爆装置的敌方卫星 或摧毁之的使命。这些大空机器人依靠高能电源作为动力,身披既耐寒又抗 热的复合材料“外衣”,在太空中高速行走。根据它们担负使命的不同,太 空机器人能够抓握井固定敌方的大型卫星,或灵活地在接近敌方卫星时不被 察觉。它们能身藏高爆炸药,同机飞往敌方重要卫星,与敌星同归于尽。此 外,“独立大队”的机器人还可以以“太空机械师”、“维修员”的身份, 担负己方卫星的维修、保养及定期检测的任务,太空机器人“独立大队”将 是地球机器人远涉太空之后的重要军事作战队伍。大空机器人还可以组建成 “基地型部队”,它们在太空航天飞行器总枢纽站附近建立自己的基地,其 任务是对执行太空军事使命的航天飞行器及大空机器人部队实施就“地”补 给和战区紧急支援,这其中亦包括对升入大空的军事宇航员们从事紧急救护 活动。例如,一旦航天飞行器发生火灾或被敌方导弹击中起火,有毒气体充 满仓内时,地球人派出的太空机器人可以从中救出地球人。尽管这类机器人 尚在实验之中,但是日本业已制造出它们的实验型“人”体。这种从事人员 救护的机器人高 1.8 米,宽 1.6 米,长约 3 米,身体魁梧,体重 2.4 吨。机 器人两手的握力最大约 90 公斤,它能轻松地把一个体重为 80 公斤、身高 1.8 米的地球人从火海中救出,然后对其实施输送氧气等抢救措施。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82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tc82032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