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塔挂机怎么有豌豆荚官方下载 应用宝版本 都不一样

为什么要来安趣下载手机游戏?因为"手机+电脑"同步玩!官方正版,帐号完全互通!有特色!请用手机直接访问下载游戏更方便。或点此下载
手机访问安趣网
免费领礼包>>>刀塔挂机刀塔挂机安全管家腾讯手机管家下载:40次大小:
21.3MB版本:1.0.1更新时间:分类:角色扮演适用:
开发者经CA实名认证优亿手机助手扫描二维码下载应用截图发布:大家都在下
新闻发布:
优亿市场官方QQ群:| 客服QQ:、 | 客服电话:010-:00-18:00) | 客服邮箱: | (C)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1反馈*留言信息: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功能或者逻辑性的bug,可以通过此处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快核实并修复,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也 可以通过此处告诉我们,不断提升我们的用户体验。邮箱地址:验证码:换一张提交热门搜索:
刀塔传奇豌豆荚礼包里怎么没有多个儿子多把刀呢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豌豆荚的秘密
日,豌豆荚宣布获得软银集团领投的 1.2
亿美金投资。我持续4年跟踪这家移动内容搜索创业公司,为您解读豌豆荚成长的秘密:一个85后的CEO,如何率领团队,在360和百度的夹击下突围?
日,豌豆荚联合创始人、CEO王俊煜站在孙正义的一整层楼面积的办公室窗前,楼底是绿色盎然的日本庭院,更远处是东京湾。这位28岁的年轻人在孙正义面前讲述了15分钟有关豌豆荚的战略,就被后者打断,反过来向他讲述软银的未来。穿着衬衣、牛仔裤的王俊煜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穿着T恤的冯锋,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谈判。
为什么选择软银?
自百度2013年7月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以后,豌豆荚一直被人追问:会卖吗?以多高的价钱卖?这一年,王俊煜见过的国内外大公司以及投资机构,有40多家。“我们本身不是说一定要卖或者不卖,创业不是为了不卖公司,也不是为了卖公司,只是为了把一件事做成。”他沉吟一下说,“哪家公司的技术能帮我们做成这件事?好像没有。我们现在的流量也是靠用户的口碑起来的,我们自己建立生态系统。巨头的产品业务线太长了,我们专心做手机搜索,独立会更好。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
在这40多家投资机构里,软银估值较高,但不是最高。“孙正义胆略很大,我也喜欢这样,做大赌注,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大,产出也高,就像德州扑克里的All
in(押上全部筹码)。”王俊煜说。
软银由豌豆荚股东之一DCM引荐,此次B轮融资软银领投、DCM和创新工场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2011年6月,豌豆荚完成A轮融资,DCM投了500万美元,创新工场跟投300万美元。当时有几家VC及大公司和他们接触,其中一家巨头给出的估值和投资金额比DCM高得多,但是,DCM认同豌豆荚的战略方向,投资经理(现投资副总裁)胡博予每次来,和他们谈产品和未来,那家巨头更重视豌豆荚现有的客户端产品和已有的用户量。很多人劝豌豆荚接受巨头的投资,钱多,推广资源也多。
豌豆荚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希望找到100%支持他们的人,和他们一样觉得豌豆荚的想法太重要了,非做不可的人,而不是觉得已经做得足够好,其他想法没必要做的人。
他们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但他们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不想被短期收购,也不想只专注于PC客户端。
接受DCM投资,这是豌豆荚基于信仰做出的选择。“这个世界99%的事情你经验不足,你做决定的时候不知对错,唯一依靠的你信仰什么。豌豆荚信仰产品第一,所有决定基于以它为前提。”豌豆荚联合创始人崔瑾说。2011年9月,豌豆荚对推广应用进行收费,实行竞价排名,所有广告应用明确标示,告知用户,用户下载一次,就收取应用开发商一定费用,这是豌豆荚的铁律。他们严格区分自然流量和广告流量,用户自己通过搜索下载的,就是自然选择,即使他下载的是付钱给豌豆荚做推广的应用。如果自然流量变现的话,公司会越走越远,所有推荐都会变成隐性广告,谁给公司钱多,就推荐谁。崔瑾举例说,腾讯浏览器是他们的广告客户,它靠着自己的品牌效应进入“上升最快”榜单,位置很好,但豌豆荚不能跟它算广告费。
如果将自然流量和广告流量混在一起进行收费,豌豆荚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利。这样的做法让豌豆荚损失70%的收入(此为2012年数据)。“DCM不会说,可以了,你们赶紧变现。”崔瑾说。
碰到诱惑,不知选择什么的时候,就做自己相信的事。
豌豆荚的铁三角
融资得来的1.2亿美元,王俊煜表示,一部分会花在引进人才上,这笔钱非直接作用就是提振了人们对豌豆荚的信心和豌豆荚的知名度。虽然现在还是小公司,没什么经验,但会慢慢采取并购的方式扩张团队。还有大量的钱会花在产品本身,另外将和内容供应商一起合作,建设生态系统。他说:“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说过,我们自己钻不赚钱都无所谓,只有让人赚到钱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平台里。”
我问王俊煜,如果是4、5亿美元的公司,你们每人都能分好几千万美元,都成亿万富翁了,那感觉怎么样?他回答:“若是两年前,觉得做到1亿美元就很了不起,那时候A轮融资估值3300万美元;若是4年前,一家公司能值3000万美元,当时换算来是2亿人民币,我也觉得是天大的数字。做到以后,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像登山一样,如果实在爬不动了,也会知难而退。但我感觉还没到那一步。”
崔瑾说:“王俊煜说服了我们,如果我们把公司卖掉,我们再创十次业都不一定能有把公司做大的机会,我们觉得豌豆荚是一次能够做大的机会。”
为了不卖豌豆荚一事,冯锋和王俊煜在邮件里吵了一架。矛盾不在于卖还是不卖公司,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方式将你的想法告知给你的创业伙伴。日,豌豆荚在公司内部做活动,大家玩得挺开心的,当时有公司想收购豌豆荚,估值还很高。王俊煜的性子不喜欢跟人讨论,担心崔瑾和冯锋反对,在活动后直接对冯锋说:我决定不卖公司了。冯锋回答:好。冯锋的反射弧很长,当时没反应过来,过了几天给王俊煜发邮件说:我觉得你做这么大的决定不能不跟我们商量一下。两人吵了一架,王俊煜觉得自己不对,想请爱吃牛排的冯锋吃北京最好的牛排,却被冯锋拒绝了。
冯锋也不想卖公司,但是他希望王俊煜告诉他,为什么不卖。“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我们三个人要团结。哪怕说,我崔瑾和冯锋就是想卖掉公司,你王俊煜就是不想卖掉公司,那也要让王俊煜先知道,不能在开董事会上突然跳出来说,我们要把公司卖掉。那公司就完蛋了。”王俊煜承受了很大压力,有一晚他在北大未名湖边上独自转悠,一直到半夜,他妻子觉得不对劲才去将他找回。那天晚上,崔瑾在工体旁的餐厅里和冯锋聊了很久。
崔瑾告诉王俊煜:“这是一个机会,卖不卖公司不是情感的问题,我们得对员工负责。如果今天卖掉,员工能够得到的利益比我们以后上市得到的还大,这难道不是重要因素么?我们需要好好算一笔账,我算不清楚,得你去算。”
王俊煜关在家里花了一整天时间写了130多页的PPT,他认为豌豆荚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做一家独立的公司是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也负责的选择”,崔瑾和冯锋也为他的想法激动,全力以赴支持他。豌豆荚的铁三角经受了一次艰难的考验。我说:“你们三个团结就没问题。”崔瑾说:“是的,我听说好几家公司就是创业团队内部分裂才卖了。”
王俊煜是这三人里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85年,稚气未脱,性格温和,做决策比较慢,一下决定就义无反顾。李开复评价他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就算别人反对他的想法,也会努力尝试,并做出成效证明自己。
冯锋本来是在成都外企做研发工程师,在当地安家置业,放弃安稳生活,北上加入创新工场,是豌豆荚最早的四名工程师之一。冯锋去的时候,创新工场不过十来人。我问冯锋,有没有失望,觉得没几个人?他回答:“创业去得越早越好,人越少越好,我更希望我去的时候只有李开复一个人在那里。”他加入豌豆荚的时候28岁,正是有一点生活阅历,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精神力、体力都处于很好状态的时候。
崔瑾在Google中国做公关经理的时候我就和她打过交道。这几年,她的形象从CBD光鲜亮丽、身着时尚套装的白领往中关村朴实的、衬衫牛仔裤搭配的IT人士发展。豌豆荚团队成员总体性格偏温和,个性强势、急躁的崔瑾,扮演了“恶人”的角色,把大家想说又不愿意说的话说出来。
这四年,三人的责任分配大体是,王俊煜负责产品、冯锋负责技术、崔瑾负责人事和运营。2013年,团队磨合得更成熟了,发掘彼此更多的优点。冯锋不仅负责技术,还管钱。崔瑾和王俊煜对钱的概念比较糊涂,冯锋则会告诉大家这笔钱放在余额宝里每天会有多少利息,在和投资人讨论条款的时候很强硬,不轻易让步,对公司利益保护得很好。也因为冯锋在谈判的认真、计较,促使豌豆荚迟迟没在一份融资合同上签字,一直延迟到百度爆出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的当天,那时豌豆荚已经准备在合同上签字,因为消息的爆出,投资人打来电话阻止了签字。
王俊煜说:“这就是为何是冯锋和我去日本和软银谈判的缘故。讲公司的远景是我给孙正义讲,具体的谈判细节是冯锋去做。我看事更多一点,崔瑾看人更多一点,如果只看事的话,会很生硬地看哪家公司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但崔瑾会在对方高管细微的表达上看出来,他们到底喜不喜欢我们。”
从2011年2月到2012年12月,前百度首席架构师周利民担任豌豆荚CEO。2010年8月,崔瑾对我说,对现在的团队比较满意,“过去是过度民主,拼命争论。现在经过磨合,大家都理解对方的优势,王俊煜的优势在产品上的天赋,我们相信他在产品和用户需求上的判断;在推广上,他们就相信我的判断;产品架构出现问题时,就相信冯锋的判断。”但是,过了几个月,他们在考虑寻找一个新CEO。豌豆荚在快速发展,人员越来越多,研发效率却降低了。冯锋和王俊煜都没有管理中型研发团队的经验,管理团队的无效率正在拖豌豆荚的后腿,当时豌豆荚用户人数已增长到五六十万,因为技术问题,服务器每晚10点都会宕机。
三位联合创始人开会讨论是否该找CEO?要得出“是”的结论,先得过自己心理那一关:创业至少部分是为了“做自己公司的老板”。在观点的碰撞和磨合里,他们第一次强烈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公司做成,自己的屁股坐在哪个位置上不重要。如果王俊煜非要做CEO不可,崔瑾非要当COO不可,冯锋非要当CTO不可,大家最在乎的是这个的话,豌豆荚就完蛋了。”
他们达成一致,找新CEO。找来新CEO,就是要把王俊煜换掉。这位年轻人表现出成熟的心智和胸怀,他不在乎,只要把公司做好。
崔瑾想找个能融资的,王俊煜想找个产品做得好的,冯锋想要技术强的。说完三人就笑起来,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个老板。最终,他们决定“豌豆荚将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需要精通技术的CEO”,找来了周利民,当时周利民已经为豌豆荚做了半年顾问。
周利民在技术上有远景,入职第二天就宣布,用C语言和C
语言重构豌豆荚PC客户端。这个想法王俊煜他们纠结了一个多季度,都没敢下决定。对小公司来说,这是很可怕的决定,很多公司死在重构上。新CEO第一把火就烧在这里。当时冯锋是团队里最主力的工程师,也是唯一在C
上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被抽调出来全力做豌豆荚2.0。
2011年9月,腾讯发布一款用C语言和C
写的客户端;10月,360和91手机助手合作公司发布同类产品,同月,重构后的豌豆荚2.0beta版静悄悄上线。这款产品和豌豆荚1.0相比,结构、长相都发生重大变化,不敢高调推出,怕用户接受不了。豌豆荚2.0速度更快,架构好,可拓展性高,竞争越往后,优势越大。日,豌豆荚2.0发布正式版。崔瑾说,如果没有周利民一年前的决定,豌豆荚可能已经死了。
当时,周利民相当于定海神针的存在。具体事务由王俊煜他们三人操作,有疑惑就找周利民。2011年7月,豌豆荚还在知春路锦秋家园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地方办公,我过去拜访,时值360推出手机助手,崔瑾没和360交过手,很焦虑,跑去问周利民:我们会有问题吗?
周利民告诉她,第一步,把重构的版本推出之后,豌豆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二步,豌豆荚能不能做成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就看能不能把前端的竞争转移到后台服务上去。如果战场转移到后台服务上,腾讯、360这样优势在客户端的公司,也不再具备优势,或者优势很小。
2012年年底,周利民辞去豌豆荚CEO一职,保留了股份。王俊煜接任CEO。从心劲来讲,周利民早已财务自由,而王俊煜们“很饥渴”,每周保持80多个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有两年时间,周利民承担了主要重担,等着这三人各自成长起来。王俊煜说:“四年前,我专注于做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关注事情,没有关注人、技术、商业竞争。周利民对我们帮助很大,当时我觉得自己完全搞不定。2012年底,他有了新想法,我也慢慢觉得CEO这事可以慢慢搞定的,知道水大概有多深,大致有哪些路可以走。”
他补充了一句:“上个季度我有了秘书,一开始不习惯,整个日程安排得请大家找她,而不是直接找我。”
豌豆荚如何对抗巨头?
2011年,崔瑾担忧地问周利民:面对360,我们会有问题吗?2014年,我将这个问题摆在她面前:面对百度、360这些巨头,豌豆荚还是小公司,怎么办?崔瑾说:“我自己感觉,我们不一定会输,虽然我们不适应360那一套,但他们也不适应我们这一套。70后之间互相对骂,但85后、90后是小飞侠,在天上飞来飞去,不理你,不用你的方法出牌。豌豆荚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模仿对手的优势,一定要去想自己的优势。”
“豌豆荚的优势还在产品上,每推出一项新功能都在时间上领先,领先是有时间窗口的,360跟进很快,基本3到6个月就能跟进。这就看我们市场部分能否利用好时间窗口获得多少新用户,一定得是产品和BD配合得很好,利用时间窗口搞得人尽皆知,当他跟进的时候我们转向下一个新功能。”
豌豆荚一开始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项目安卓手机OS操作系统点心的配套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商业价值潜力很大,2010年4月独立出来。起初,它不叫豌豆荚,叫豌豆。但是豌豆的域名已经被抢注,需要花费10万元购买。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说,这太贵了。王俊煜和崔瑾都说,豌豆多好听啊。汪华反问他们:你拿了100万的天使投资,花10万元买个域名,你干不干?他们仔细想过后,才改名为“豌豆荚”。后来,王俊煜对我说,10万元的域名的确太贵了。
刚独立的时候,是豌豆荚最痛苦的时候,产品没人用,每天在线用户100人左右。日,王俊煜写邮件给李开复,活跃用户225人。当时37%的用户投诉是连不上,“用户不是不需要,是我们做得太烂。”王俊煜说,2011年前的用户邮件都是他自己回复的。
2010年9月,用户到了5万人级别,这增长了他们的信心,手机助手的形态是对的。10月,拿到创新工场100万美元的投资。当时王俊煜在PPT里提出:“手机助手是开设点,将来会专注内容的分发和第三方的内容分享,包括应用商店、视频网站、在线音乐、电子书在线网站,和他们一起合作并分享收入。”
2011年5月,豌豆荚开始做应用搜索,10月开始增加广告系统,这是豌豆角比较大的里程碑,它开始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养活自己。
2012年4月,豌豆荚正式提出“豌豆荚在做移动搜索,今天是应用搜索,未来是通用的搜索,有音乐、视频、书等内容,也是一个开放的搜索。”
2014年1月,豌豆荚推出了“移动内容搜索”。
手机上的构成单元是应用,PC上的构成单元是网页,豌豆荚每天在干的事情就是分析应用,应用里到底有多少内容,适配哪款手机,适配多大屏幕的分辨率,耗多少电。王俊煜说:“今天手机上的竞争和PC时代是有区别的,第二,渠道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主流用户是80后、90后,从小开始用电脑,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不会说你给他什么东西他就一定用什么,他会有选择的。第二,很多传统的营销手段在移动上用不了,比如说捆绑。在手机上没法捆绑,你没有办法通过设置浏览器首页来做这事,本来就没有什么人开浏览器了。”
“大量PC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今天是可以解决的。PC的搜索不是个性化的,手机完全可以个性化。在PC上,大家停止了创新,都做微创新,哪家做的都是一样,就靠谁占据的桌面更大。”
“在手机时代,产品本身起到的作用会更大,这就是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更适合技术创新的公司成长。”
移动内容搜索,现在不是钱的游戏,是数据的游戏,你的数据越多,搜索结果越准确,就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搜索结果,就有越多的用户,数据就越准确,就有更高质量的产品。豌豆荚积累的数据都来自于手机用户,积累了四年,累计装机量有3亿用户,活跃用户有6000万。
我问王俊煜,如何打赢未来的战争?
“还是在产品和技术上。如果不能比别人跑得更快,这家公司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这件事已经有别人比我们做得更好的话,我们一定是只能认输,我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作者:李志刚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企业家观察(qiyejiagc)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创业说】豌豆荚技术总监高磊:我们是如何搞定180人的Wi-Fi的 | 36氪
编者按:本文来自豌豆荚EP(Engineering Productivity) 技术总监高磊投稿,本文讲述了豌豆荚从创业之初的几个人到现在发展到近200人,中间遭遇的各种各样的上网问题,挺值得创业公司借鉴的;其实之前36氪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快把我们的xinzhi搞崩溃了,详见《》。
创业这件事,总是困难重重,甚至连办公网建设这一块也不例外。很多刚开始创业或马上要创业的人,对无线网络的理解就是两种:一种是自己工作过的「高大上」的大公司,有专业的 IT 工程师搞定一切;另一种就是自己家的无线路由,随便插根网线就可以用了。因为需要关注业务、技术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多少人会在一开始就关心办公室的网络应该怎么搞。这篇短文描述了我们从无到有建设办公室无线网的过程,并不专业,只是希望能给同样的创业公司一点启发和参考。
豌豆荚在创业初期,是在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像一个大公司的项目组,坐在办公室一角。这时候当然不需要关心什么无线网,创新工场已经提供了。但当有一天要独立发展,搬出那个漂亮的办公室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来了。
大家怎么工作,怎么登录服务器呢?很简单呀,装一个联通 ADSL,买一个 T 家的无线路由,搞定!是的,开始我们就是这么搞的,那时候我们大约有二三十人,在小区里租了一个普通的三居室,T 家的无线路由伴随我们走过了最艰难和温馨的创业时光。后来为了实现灵活的有线+无线的应用环境,我们购买了企业宽带专线,办公室添置了交换机,一些网线上接了被设置为 AP 模式的家用无线路由器。
这个应用方式看起来很简单直接,例如交换机口不够了,就继续级联,无线路由器也可以不断增加,但这种方式明显没有可持续性。首先不断级联交换机,故障风险是指数增长的;其次,这样的 AP 容量较小,多连几个用户就热得快烧起来了,还无法管理,也就是说有几个 AP,就会有几个热点、几套密码,你需要手工去连接离自己最近的那个热点。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如果你跑到另一个地方去开会,重连会掉线。因此当办公室增长到六十个人,需要三到四个 AP 的时候,管理的成本和应用的难度就已经非常高了。
这时候,我们引入了「瘦 AP」的模式,也就是 AP+控制器。这下就鸟枪换炮了,瘦 AP 的模式能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单一热点,支持漫游;支持信道自动平衡,防止干扰;支持统一管理;还支持 POE,也就是网线供电。要知道原来用家用路由器的时候,我们在房顶上还要装插线板。
今年年初,我们使用了六个 AP 加一个集中控制器,享受了上面说的这些好处,不过好静不长,新的问题来了。我们迎来了一波人员增长的高潮,豌豆荚的员工数量,从去年的七八十人,迅速增长到今年的一百八十人左右,但办公室面积并没有增加。这时候我们遇到了 Wi-Fi 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密度。
一个 AP 能承载的连接终端数量是有限的,拿我们使用的 C 家产品为例,三十个终端连接,基本上是能保证「可用」的上限了。也许能连上五十个,但这时候就会有变慢的感觉,或者有人会出现连接失败。所以计算一下,我们六个 AP,最多支持 180 个接入终端,我们也差不多有 180 个人,看起来正好。但别忘了,我们是个移动互联网公司啊,移动啊!每个人都至少有两部以上的手机或设备,所以实际上我们的移动终端有三百多个。
回到密度问题上,为什么说密度是个很大的难题呢,有人跟我说,你干脆搞一个室外机,功率杠杠的。其实没用的,功率只能扩大覆盖面积不能提高密度,而我们又不是在广场上工作。密度大了,而 AP 承载的数量有限,解决方案就是增加 AP 的数量 —— 只能这样。
增加 AP 的数量以后,上网速度并没有可见的提高,「无法连接无线网络」的提示虽然少了,但是速度仍然很慢,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常用的 Wi-Fi 频率有两个:2.4GHz 和 5GHz,先说 2.4GHz,大多数 PC 只支持 2.4GHz,这是一个相对拥挤的信道,只能使用 1、6、11 三个非重叠信道才不会发生干扰。三个信道意味着在一个 AP 信号覆盖的范围内,不能超过三个热点,否则就会发生干扰。可是我们的办公室是一个正方形大开间,这种结构,其实一个 AP 就可以覆盖到所有角落,可我们有六个,还不够。所以可以想象干扰有多厉害。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很巧的是豌豆荚的员工大多数用的都是 MacBook,MacBook 对 5GHz 兼容性很不错,用 5GHz 频率,非重叠信道达到了 12 个,可以在同一区域有 12 个 AP 了。我们的工程师又有更高的速度要求怎么办?等 802.11ac 吧。
即使使用支持更大密度和速度的 5GHz 频率,但 AP 数量还是不够,怎么办?最后一招,降低功率。刚才说了,在一个 AP 的功率范围内,只能放有限个热点,那我们就缩小 AP 的功率范围,即使 AP 密度再高,也可以做到功率覆盖范围内只有有限几台。一般的瘦 AP 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同时,我们将 AP 上联改为千兆接入交换机,这样就实现了办公室 Wi-Fi 容量的弹性化。
?所以,办公室无线网络的架设这件事,是与公司规模的发展、办公场地的扩大息息相关的。小团队有小团队的家用解决方案,长大之后就需要一步一步地考虑更多的因素。目前我们的网络解决方案不是终点,随着豌豆实验室的面积越来越大,豌豆的数量越来越多,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向更稳定、可靠、高速的方向努力。
PS:另外有个创业团队在早期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除了办公室上网困难外,还对苹果APP Store下载速度感到非常不满意,折腾来折腾去之后还上瘾了,于是就专门跑去解决网络问题了,然后就做了一款智能路由器——。
[本文来自读者的投稿,不代表36氪立场]
无需注册,直接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没有帐号?
已有帐号?
右键另存为下载到本地
分享到微博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豌豆荚的秘密:一个85后CEO的创业传奇
10:24:40 来源:企业家观察
导语:创业不是为了不卖公司,也不是为了卖公司,只是为了把一件事做成。一个85后CEO,如何率领团队,在360和百度的夹击下突围?
日,宣布获得软银集团领投的 1.2 亿美金投资。我持续4年跟踪这家移动内容搜索创业公司,为您解读豌豆荚成长的秘密:一个85后CEO,如何率领团队,在360和百度的夹击下突围?日,豌豆荚联合创始人、CEO站在孙正义的一整层楼面积的办公室窗前,楼底是绿色盎然的日本庭院,更远处是东京湾。这位28岁的年轻人在孙正义面前讲述了15分钟有关豌豆荚的战略,就被后者打断,反过来向他讲述软银的未来。穿着衬衣、牛仔裤的王俊煜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穿着T恤的冯锋,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谈判。为什么选择软银?自百度2013年7月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以后,豌豆荚一直被人追问:会卖吗?以多高的价钱卖?这一年,王俊煜见过的国内外大公司以及投资机构,有40多家。&我们本身不是说一定要卖或者不卖,创业不是为了不卖公司,也不是为了卖公司,只是为了把一件事做成。&他沉吟一下说,&哪家公司的技术能帮我们做成这件事?好像没有。我们现在的流量也是靠用户的口碑起来的,我们自己建立生态系统。巨头的产品业务线太长了,我们专心做手机搜索,独立会更好。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在这40多家投资机构里,软银估值较高,但不是最高。&孙正义胆略很大,我也喜欢这样,做大赌注,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大,产出也高,就像德州扑克里的All in(押上全部筹码)。&王俊煜说。软银由豌豆荚股东之一引荐,此次B轮融资软银领投、DCM和跟投,担任独家财务顾问。2011年6月,豌豆荚完成A轮融资,DCM投了500万美元,创新工场跟投300万美元。当时有几家VC及大公司和他们接触,其中一家巨头给出的估值和投资金额比DCM高得多,但是,DCM认同豌豆荚的战略方向,投资经理(现投资副总裁)胡博予每次来,和他们谈产品和未来,那家巨头更重视豌豆荚现有的客户端产品和已有的用户量。很多人劝豌豆荚接受巨头的投资,钱多,推广资源也多。豌豆荚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希望找到100%支持他们的人,和他们一样觉得豌豆荚的想法太重要了,非做不可的人,而不是觉得已经做得足够好,其他想法没必要做的人。他们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但他们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不想被短期收购,也不想只专注于PC客户端。接受DCM投资,这是豌豆荚基于信仰做出的选择。&这个世界99%的事情你经验不足,你做决定的时候不知对错,唯一依靠的你信仰什么。豌豆荚信仰产品第一,所有决定基于以它为前提。&豌豆荚联合创始人崔瑾说。2011年9月,豌豆荚对推广应用进行收费,实行竞价排名,所有广告应用明确标示,告知用户,用户下载一次,就收取应用开发商一定费用,这是豌豆荚的铁律。他们严格区分自然流量和广告流量,用户自己通过搜索下载的,就是自然选择,即使他下载的是付钱给豌豆荚做推广的应用。如果自然流量变现的话,公司会越走越远,所有推荐都会变成隐性广告,谁给公司钱多,就推荐谁。崔瑾举例说,腾讯浏览器是他们的广告客户,它靠着自己的品牌效应进入&上升最快&榜单,位置很好,但豌豆荚不能跟它算广告费。如果将自然流量和广告流量混在一起进行收费,豌豆荚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利。这样的做法让豌豆荚损失70%的收入(此为2012年数据)。&DCM不会说,可以了,你们赶紧变现。&崔瑾说。碰到诱惑,不知选择什么的时候,就做自己相信的事。豌豆荚的铁三角融资得来的1.2亿美元,王俊煜表示,一部分会花在引进人才上,这笔钱非直接作用就是提振了人们对豌豆荚的信心和豌豆荚的知名度。虽然现在还是小公司,没什么经验,但会慢慢采取并购的方式扩张团队。还有大量的钱会花在产品本身,另外将和内容供应商一起合作,建设生态系统。他说:&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说过,我们自己钻不赚钱都无所谓,只有让人赚到钱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平台里。&我问王俊煜,如果是4、5亿美元的公司,你们每人都能分好几千万美元,都成亿万富翁了,那感觉怎么样?他回答:&若是两年前,觉得做到1亿美元就很了不起,那时候A轮融资估值3300万美元;若是4年前,一家公司能值3000万美元,当时换算来是2亿人民币,我也觉得是天大的数字。做到以后,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像登山一样,如果实在爬不动了,也会知难而退。但我感觉还没到那一步。&崔瑾说:&王俊煜说服了我们,如果我们把公司卖掉,我们再创十次业都不一定能有把公司做大的机会,我们觉得豌豆荚是一次能够做大的机会。&为了不卖豌豆荚一事,冯锋和王俊煜在邮件里吵了一架。矛盾不在于卖还是不卖公司,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方式将你的想法告知给你的创业伙伴。日,豌豆荚在公司内部做活动,大家玩得挺开心的,当时有公司想收购豌豆荚,估值还很高。王俊煜的性子不喜欢跟人讨论,担心崔瑾和冯锋反对,在活动后直接对冯锋说:我决定不卖公司了。冯锋回答:好。冯锋的反射弧很长,当时没反应过来,过了几天给王俊煜发邮件说:我觉得你做这么大的决定不能不跟我们商量一下。两人吵了一架,王俊煜觉得自己不对,想请爱吃牛排的冯锋吃北京最好的牛排,却被冯锋拒绝了。冯锋也不想卖公司,但是他希望王俊煜告诉他,为什么不卖。&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我们三个人要团结。哪怕说,我崔瑾和冯锋就是想卖掉公司,你王俊煜就是不想卖掉公司,那也要让王俊煜先知道,不能在开董事会上突然跳出来说,我们要把公司卖掉。那公司就完蛋了。&王俊煜承受了很大压力,有一晚他在北大未名湖边上独自转悠,一直到半夜,他妻子觉得不对劲才去将他找回。那天晚上,崔瑾在工体旁的餐厅里和冯锋聊了很久。崔瑾告诉王俊煜:&这是一个机会,卖不卖公司不是情感的问题,我们得对员工负责。如果今天卖掉,员工能够得到的利益比我们以后上市得到的还大,这难道不是重要因素么?我们需要好好算一笔账,我算不清楚,得你去算。&王俊煜关在家里花了一整天时间写了130多页的PPT,他认为豌豆荚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做一家独立的公司是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也负责的选择&,崔瑾和冯锋也为他的想法激动,全力以赴支持他。豌豆荚的铁三角经受了一次艰难的考验。我说:&你们三个团结就没问题。&崔瑾说:&是的,我听说好几家公司就是创业团队内部分裂才卖了。&王俊煜是这三人里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85年,稚气未脱,性格温和,做决策比较慢,一下决定就义无反顾。评价他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就算别人反对他的想法,也会努力尝试,并做出成效证明自己。冯锋本来是在成都外企做研发工程师,在当地安家置业,放弃安稳生活,北上加入创新工场,是豌豆荚最早的四名工程师之一。冯锋去的时候,创新工场不过十来人。我问冯锋,有没有失望,觉得没几个人?他回答:&创业去得越早越好,人越少越好,我更希望我去的时候只有李开复一个人在那里。&他加入豌豆荚的时候28岁,正是有一点生活阅历,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精神力、体力都处于很好状态的时候。崔瑾在Google中国工作的时候我就和她打过交道。这几年,她的形象从CBD光鲜亮丽、身着套装的白领往中关村朴实的、衬衫牛仔裤搭配的IT人士发展。豌豆荚团队成员总体性格偏温和,个性强势、急躁的崔瑾,扮演了&恶人&的角色,把大家想说又不愿意说的话说出来。这四年,三人的责任分配大体是,王俊煜负责产品、冯锋负责技术、崔瑾负责人事和运营。2013年,团队磨合得更成熟了,发掘彼此更多的优点。冯锋不仅负责技术,还管钱。崔瑾和王俊煜对钱的概念比较糊涂,冯锋则会告诉大家这笔钱放在余额宝里每天会有多少利息,在和投资人讨论条款的时候很强硬,不轻易让步,对公司利益保护得很好。也因为冯锋在谈判的认真、计较,促使豌豆荚迟迟没在一份融资合同上签字,一直延迟到百度爆出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的当天,那时豌豆荚已经准备在合同上签字,因为消息的爆出,投资人打来电话阻止了签字。王俊煜说:&这就是为何是冯锋和我去日本和软银谈判的缘故。讲公司的远景是我给孙正义讲,具体的谈判细节是冯锋去做。我看事更多一点,崔瑾看人更多一点,如果只看事的话,会很生硬地看哪家公司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但崔瑾会在对方高管细微的表达上看出来,他们到底喜不喜欢我们。&从2011年2月到2012年12月,前百度首席架构师周利民担任豌豆荚CEO。2010年8月,崔瑾对我说,对现在的团队比较满意,&过去是过度民主,拼命争论。现在经过磨合,大家都理解对方的优势,王俊煜的优势在产品上的天赋,我们相信他在产品和用户需求上的判断;在推广上,他们就相信我的判断;产品架构出现问题时,就相信冯锋的判断。&但是,过了几个月,他们在考虑寻找一个新CEO。豌豆荚在快速发展,人员越来越多,研发效率却降低了。冯锋和王俊煜都没有管理中型研发团队的经验,管理团队的无效率正在拖豌豆荚的后腿,当时豌豆荚用户人数已增长到五六十万,因为技术问题,服务器每晚10点都会宕机。三位联合创始人开会讨论是否该找CEO?要得出&是&的结论,先得过自己心理那一关:创业至少部分是为了&做自己公司的老板&。在观点的碰撞和磨合里,他们第一次强烈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公司做成,自己的屁股坐在哪个位置上不重要。如果王俊煜非要做CEO不可,崔瑾非要当COO不可,冯锋非要当CTO不可,大家最在乎的是这个的话,豌豆荚就完蛋了。他们达成一致,找新CEO。找来新CEO,就是要把王俊煜换掉。这位年轻人表现出成熟的心智和胸怀,他不在乎,只要把公司做好。崔瑾想找个能融资的,王俊煜想找个产品做得好的,冯锋想要技术强的。说完三人就笑起来,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个老板。最终,他们决定&豌豆荚将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需要精通技术的CEO&,找来了周利民,当时周利民已经为豌豆荚做了半年顾问。周利民在技术上有远景,入职第二天就宣布,用C语言和C++语言重构豌豆荚PC客户端。这个想法王俊煜他们纠结了一个多季度,都没敢下决定。对小公司来说,这是很可怕的决定,很多公司死在重构上。新CEO第一把火就烧在这里。当时冯锋是团队里最主力的工程师,也是唯一在C++上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被抽调出来全力做豌豆荚2.0。2011年9月,腾讯发布一款用C语言和C++写的客户端;10月,360和91手机助手合作公司发布同类产品,同月,重构后的豌豆荚2.0beta版静悄悄上线。这款产品和豌豆荚1.0相比,结构、长相都发生重大变化,不敢高调推出,怕用户接受不了。豌豆荚2.0速度更快,架构好,可拓展性高,竞争越往后,优势越大。日,豌豆荚2.0发布正式版。崔瑾说,如果没有周利民一年前的决定,豌豆荚可能已经死了。当时,周利民相当于定海神针的存在。具体事务由王俊煜他们三人操作,有疑惑就找周利民。2011年7月,豌豆荚还在知春路锦秋家园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地方办公,我过去拜访,时值360推出手机助手,崔瑾没和360交过手,很焦虑,跑去问周利民:我们会有问题吗?周利民告诉她,第一步,把重构的版本推出之后,豌豆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二步,豌豆荚能不能做成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就看能不能把前端的竞争转移到后台服务上去。如果战场转移到后台服务上,腾讯、360这样优势在客户端的公司,也不再具备优势,或者优势很小。2012年年底,周利民辞去豌豆荚CEO一职,保留了股份。王俊煜接任CEO。从心劲来讲,周利民早已财务自由,而王俊煜们&很饥渴&,每周保持80多个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有两年时间,周利民承担了主要重担,等着这三人各自成长起来。王俊煜说:&四年前,我专注于做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关注事情,没有关注人、技术、商业竞争。周利民对我们帮助很大,当时我觉得自己完全搞不定。2012年底,他有了新想法,我也慢慢觉得CEO这事可以慢慢搞定的,知道水大概有多深,大致有哪些路可以走。&他补充了一句:&上个季度我有了秘书,一开始不习惯,整个日程安排得请大家找她,而不是直接找我。&豌豆荚如何对抗巨头?2011年,崔瑾担忧地问周利民:面对360,我们会有问题吗?2014年,我将这个问题摆在她面前:面对百度、360这些巨头,豌豆荚还是小公司,怎么办?崔瑾说:&我自己感觉,我们不一定会输,虽然我们不适应360那一套,但他们也不适应我们这一套。70后之间互相对骂,但85后、90后是小飞侠,在天上飞来飞去,不理你,不用你的方法出牌。豌豆荚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模仿对手的优势,一定要去想自己的优势。&&豌豆荚的优势还在产品上,每推出一项新功能都在时间上领先,领先是有时间窗口的,360跟进很快,基本3到6个月就能跟进。这就看我们市场部分能否利用好时间窗口获得多少新用户,一定得是产品和BD配合得很好,利用时间窗口搞得人尽皆知,当他跟进的时候我们转向下一个新功能。&豌豆荚一开始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项目安卓手机OS操作系统的配套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商业价值潜力很大,2010年4月独立出来。起初,它不叫豌豆荚,叫豌豆。但是豌豆的域名已经被抢注,需要花费10万元购买。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说,这太贵了。王俊煜和崔瑾都说,豌豆多好听啊。汪华反问他们:你拿了100万的天使投资,花10万元买个域名,你干不干?他们仔细想过后,才改名为&豌豆荚&。后来,王俊煜对我说,10万元的域名的确太贵了。刚独立的时候,是豌豆荚最痛苦的时候,产品没人用,每天在线用户100人左右。日,王俊煜写邮件给李开复,活跃用户225人。当时37%的用户投诉是连不上,&用户不是不需要,是我们做得太烂。&王俊煜说,2011年前的用户邮件都是他自己回复的。2010年9月,用户到了5万人级别,这增长了他们的信心,手机助手的形态是对的。10月,拿到创新工场100万美元的投资。当时王俊煜在PPT里提出:&手机助手是开设点,将来会专注内容的分发和第三方的内容分享,包括应用商店、视频网站、在线音乐、电子书在线网站,和他们一起合作并分享收入。&2011年5月,豌豆荚开始做应用搜索,10月开始增加广告系统,这是豌豆角比较大的里程碑,它开始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养活自己。2012年4月,豌豆荚正式提出&豌豆荚在做移动搜索,今天是应用搜索,未来是通用的搜索,有音乐、视频、书等内容,也是一个开放的搜索。&2014年1月,豌豆荚推出了&移动内容搜索&。手机上的构成单元是应用,PC上的构成单元是网页,豌豆荚每天在干的事情就是分析应用,应用里到底有多少内容,适配哪款手机,适配多大屏幕的分辨率,耗多少电。王俊煜说:&今天手机上的竞争和PC时代是有区别的,第二,渠道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主流用户是80后、90后,从小开始用电脑,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不会说你给他什么东西他就一定用什么,他会有选择的。第二,很多传统的营销手段在移动上用不了,比如说捆绑。在手机上没法捆绑,你没有办法通过设置浏览器首页来做这事,本来就没有什么人开浏览器了。&&大量PC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今天是可以解决的。PC的搜索不是个性化的,手机完全可以个性化。在PC上,大家停止了创新,都做微创新,哪家做的都是一样,就靠谁占据的桌面更大。&&在手机时代,产品本身起到的作用会更大,这就是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更适合技术创新的公司成长。&移动内容搜索,现在不是钱的游戏,是数据的游戏,你的数据越多,搜索结果越准确,就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搜索结果,就有越多的用户,数据就越准确,就有更高质量的产品。豌豆荚积累的数据都来自于手机用户,积累了四年,累计装机量有3亿用户,活跃用户有6000万。我问王俊煜,如何打赢未来的战争?&还是在产品和技术上。如果不能比别人跑得更快,这家公司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这件事已经有别人比我们做得更好的话,我们一定是只能认输,我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All in。
2014创新中国台湾行召集令!
创业邦将集结30名优秀大陆创始人前往台湾感受不一样的创业创新。
立即前往:
热门排行榜
10月8日至12月8日
热门排行榜
Innovation Lab创新大赛
创业者服务
创业邦旗下网站:
创业项目库: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66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豌豆荚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