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无法冰上奇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日志分类列表加载中...
this.p={b:2};
{if defined('c')&&c.length>0} {list c as x}{/list} {else} 没有日志分类 {/if}
模块内容加载中...
网易新闻资讯
this.p={b:2,c:'0|0,1,2,3,4,5;1|10,11,12,13,14,15;2|20,21,22,23,24,25;3|30,31,32,33,34,35;4|40,41,42,43,44,45;5|50;6|60,61,62,63,64;7|70,71,72,73,74;8|80,81,82,83,84,85;9|90,91,92,93,94,95,96;11|110;'};
{if !defined('nl')} 新闻资讯加载失败! {elseif !nl.length} 目前没有新闻! {else} {list nl as x} · {/list} {/if}
{list nl as x} {if index == x_index}
{/if} {/list}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5};
模块内容加载中...
每天多做五点赢在起跑!!!【选股五步曲】第一步、9:25竞价结束后,对量比进行排行,看前30名,涨幅在4%以下的;第二步、选择流通股本数量较小的,最好在3亿以下,中小板尤佳;第三步、选择之前换手率连续多日在3%以下或连续几日平均换手率在3%以下的个股;第四步、选择之前多日成交量较为均衡或有涨停未放量现象的个股【之前一直无量涨停的个股除外】;第五步、最好选择个人曾经操作过的、相对比较熟悉的个股进行介入操作。【备注:进入选股范围的个股,一定要看看他的过去,看看该股是否有连续涨停的壮举,或者是连续涨个不停也行,千万不要选择那些个喜欢玩“一夜情”行情的个股。选股就是选庄家,每个庄家的操盘手都有其资金、性格、操盘习惯上的规律,因此,看其历史非常重要。】【当日表现】此类个股当日涨停的可能性较大;如未涨停,成交量及换手率大多会明显放大,涨幅也多在6%以上,被套的概率也有但极小。
&&【日讯】大蒜具有抗菌消炎、抗癌、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等功效,但因食用大蒜会留有让人难闻的气味,所以人们无暇顾及大蒜本身所具有的保健功效。生活中也是很多用于调味。那么大蒜有哪些营养价值功效呢?大蒜又名葫,为百合科植物的根茎,其性温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于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与预防价值。明李时珍着《本草纲目》称: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痛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古希腊运动员将大蒜作为保健食品,古罗马人用大蒜治疗伤风、哮喘、麻诊、惊厥等疾病疗效极佳。
模块内容加载中...
博友列表加载中...
this.p={b:2,m:0};
我要留言 & &
& 留言列表加载中...
this.p={b:2,nv:false,cn:5,ct:5};
评论列表加载中...
this.p={b:2,bn:5,bt:5,pn:5,pt:5};
有劳点下,增加流量哦!
模块内容加载中...
最后登录加载中...
this.p={b:2,ua:37, ub:'http://img.bimg.126.net/photo/K13AH7BtLDh4tXPhKi6aaA==/525988.jpg',us:'他', friendstatus:'none',followstatus:'unFollow',hmcon:'1',aShowT:'0',guideId:6};
积分 ${data.totalScore} 分,距离下一等级还有 ${data.nextGradeNeedScore}分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中小学生学习工具
模块内容加载中...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键盘上的奇迹
&&&&&&&&&&&&&&&&
/ 键盘上的奇迹 
朱利叶斯·卡钦  美国钢琴家朱利叶斯·卡钦()1926 年 8 月 15 日生于新泽 西州一个俄裔家庭,他的母亲来自音乐世家。卡钦幼年即显露出母系的音乐 基因,于是他的外祖母就开始教他弹琴。11 岁时,他在全国广播公司演奏舒 曼作品崭露头角,随后费城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相继邀请他举行协奏曲 演奏会,使他名噪一时。1941 年,他进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 学。父母为了使他专心练琴,在学习期间不让他继续演奏。他 19 岁毕业后, 得到奖学金到巴黎留学。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艺术节中,他在11 天中举行了 7 场音乐会,轰动一时。欧洲各国及英国皇家爱乐协会都争相 邀请他举行演奏会。1969 年 4 月 29 日,卡钦卒于巴黎。  卡钦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在二战后大批演奏家移 居美国时,他却认为新大陆的文化环境不如旧大陆,因而从美国移居欧洲, 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的演奏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擅长室内乐,特 别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组被称为“专家三重 奏”,录制的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推荐唱片:勃拉姆斯:全部钢琴独奏作品(DECCA430053)勃拉姆斯:3 首小提琴奏鸣曲(DECCA421092;苏克演奏小提琴)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钢琴三重奏(DECCA421152;苏克演奏小提琴,斯塔克演奏大提琴)勃拉姆斯:第三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谐谑曲(DECCA425423;苏克演奏小提琴,斯塔克演奏大提琴)英格丽德·海布勒  奥地利钢琴家英格丽德·海布勒 1926 年 6 月 20 日生于维也纳(有些文 献记载为 1929 年),她的父母都是波兰人。她 10 岁前一直住在波兰,6 岁 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学习钢琴与作曲。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全家 迁居奥地利萨尔茨堡,海布勒进入莫扎特音乐学院,师从舒尔茨教授。海布勒 11 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出。1949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萨尔茨堡莫扎特 音乐学院毕业,同时获得国际莫扎特协会的雷曼奖。3 年后的 1952 年,26 岁的海布勒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赛的二等奖,次年再得相同竞赛的同等奖。1954 年又入选慕尼黑国际钢琴赛奖(不分名次),开始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 出,从此成为职业演奏家。后来为了继续进修,又师事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 的貌因加特纳、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马加洛夫、巴黎音乐学院的玛格丽特·隆 等。在这期间海布勒的名望逐年增加,1959 年在纽约登台,大获好评。同时 在奥地利、美国的访问也很频繁,从 50 年代末开始,她逐渐成为世界级的钢 琴家。  50 年代以来她取得过许多国际钢琴比赛的名次,录的唱片又多又好,得 过不少唱片大奖,以莫扎特全部协奏曲与奏鸣曲名气最大。协奏曲的华彩乐 段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的,风格非常一致:她与同为波兰人的谢林合作的莫扎 特全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也是最受欢迎的。海布勒是波兰人,但是她并不具备肖邦音乐的性格。她长期居住在奥地利,是奥地利籍。她的演奏属于德奥音乐传统。海布勒的演奏速度,通常稍 微快些,但是中规中矩,非常端庄,很少有自由奔放的弹性速度,也不喜欢 即兴歌唱。她的音乐理智、健康、优雅、清爽,虽然多少带有一点儿女性的 敏感与忧郁,但绝对没有虚伪的表情。淡薄如春风、潺潺如溪流,使音乐有 安定感,更有纯粹美、乐天性与孤高的感情表现。所以她能将莫扎特或舒伯 特的作品纯真的本质呈现出来,她的这种风格并非因为在演奏时不投入情 感。她的演奏永远是这样明晰、节奏澄明地跃动,她的音乐是透彻的,永远 保持音的澄清与规整。海布勒的左手能巧妙地把分散和弦的伴奏音型冲淡, 使其上方产生明快的旋律。她奏出的圆滑旋律线,具有微妙、优雅的音色。 她并不以手指来控制保持音,而是运用高潮的浓淡及踏板的效果来创造旋律 的表情。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作品高潮非常纤细、微妙。常常削减与主要声 部相对的伴奏音型的强弱,让它们个别保持独立,以造成强度上的对比效果。 海布勒的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基本局限于古典乐派。莫扎特的作品是她 一生所倾倒而喜爱弹奏的,她认为非常适合自己。她好像是专为弹莫扎特而 出生的,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家里就经常有大音乐家来往,阿 劳、卡扎德絮等都是她家的座上客。以弹莫扎特著名的卡扎德絮听了她的演 奏后,建议她多研究莫扎特;她在莫扎特音乐学院的老师舒尔茨也特别擅长 演奏莫扎特,他的演奏带有浓郁的古典风格。海布勒的演奏受她这位老师的影响很大。 她弹的莫扎特亲切、热情,感人,莫扎特的作品是由许多小对比堆积而成的,海布勒确实把握了莫扎特作品的乐句对比,古典风格中又具有自由性, 在演奏中率直地反映出微妙的光与影。在今天似乎没有人能比海布勒更能淋 漓尽致地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了,她的表情永远与夸张无缘。她所制造的对比, 永远是在柔和的光线中描绘。即使在短暂的乐句中也不难发现,譬如主题动机或旋律的连续反复,海布勒以反响的效果来处理,犹如在柔和的阳光中吹 着软风一般,音的浓淡没有些微的造作。更不可思议的是,海布勒弹奏的莫 扎特,装饰音总是自然地融入旋律中,没有丝毫的不和谐。推荐唱片: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PH.454352) 莫扎特钢琴曲全集(PH.456132)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日本飞利浦,片号资料欠缺;谢林演奏小提琴)弗里德利希·古尔达  奥地利钢琴家弗里德利希·古尔达 1930 年 5 月 16 日生于维也纳。自 幼学习钢琴,8 岁起拜帕佐夫斯基为师。1942 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 德尔霍费尔,同时又跟马克斯学乐理与作曲。1916 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 首奖,获奖后知名度大为提高,随即以钢琴家身份在欧洲及美国各地从事演 奏活动。1950 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钢琴独奏会,从此步入一流钢琴家 行列,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并创建了古尔达维也纳古典交响乐队。  古尔达年轻时以演奏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作品而知名,特别擅长演奏贝 多芬的协奏曲及奏鸣曲,经常举办名为“奏鸣曲之夜”的系列演奏会,演奏 贝多芬 32 首奏鸣曲。他也非常喜爱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他触键非常清晰,富 有独特的透明感,节奏生动,富于弹性,乐句之间,能够配合节拍而有清晰 的区分,使乐谱上的每一小节都能有明晰的表现,尤其是伴奏音型及副次声 部,都与旋律线有均等的地位,使乐句极为光辉。他的演奏表情淡泊,自然 朴素。不神经质地追求音的微妙与优雅,而要求具有粗厚线条的开放感,对 渐快、渐强或渐慢都没有任何夸张,不让全部音响达到饱和,但并不是没有 弹性速度,只是非常有节制,抑制在音乐的运动范围内,使节奏的运行不至 于失去平衡。古尔达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钢琴家。像大多数著名钢琴家一样,确立了具有自己个性的风格。但他毕竟是维也纳出身的钢琴家,因此与他人共同 演出时,他也会采取极为保守的传统风格。这时的古尔达在古典音乐方面似 乎是个正统风格的钢琴家。古尔达不仅演奏古典音乐,也是大众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更以音乐制作人而出名。而且在弹完贝多芬作品后,经常以弹奏自作的爵士乐曲作为 返场曲。在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经常擅自加上古典音乐听众所不习惯的 装饰音,中间还不时加上一段即兴的装饰奏,嘴里出声哼唱,眼睛频频扫向 听众,完全是一副爵士钢琴家的姿态。他经常在独奏会最后几个节目中,加 进架子鼓和低音提琴,演奏用古典音乐改编的爵士乐。1956 年他在美国的纽波特爵士音乐节演出,随后又到亚特兰大演奏,名望日盛。1962 年,他建立了爵士乐队。1966 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现代爵士音乐 比赛,并担任维也纳爵士乐比赛的首席评审。1970 年,维也纳音乐学院把贝多芬戒指授给他,后来由于他对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保守教育体系表示不满,把戒指还给了音乐学院。在古典音乐创作 方面,他写了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其他作品,著有《语言与音乐》一书。  弹奏爵士乐不是他的业余爱好或消遣,古尔达所追求的爵士乐,是一种 自由,而不是像以往那种用既成的样式来演奏。在这样的意义上,古尔达的 爵士乐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新音乐,对他来说,传统的古典曲目也只是音乐 之一种罢了。在他的心中,古典与爵士从不是对立的。他从来不考虑自己要 以古典或爵士为主的问题。即使在古典音乐演奏会上,古尔达也不穿演奏家 常穿的燕尾服,而只穿深色的三件装(外套、背心、裤子)或平常的黑色西 装。他把爵士乐的要素引入古典音乐的演奏中。例如手腕强韧的力量产生清 晰的触键与音的硬质感、在水平的流畅中探索自我表现的可能性、弹性的节 奏、准确的速度,保持所有音的明快,注重身体敏锐的运动。他发表了不少 融合古典乐与爵士乐的新作品,大胆地把维也纳圆舞曲改编为布鲁斯舞曲。  1973 年他创立了“灵魂音乐”的新爵士乐形式,为自由爵士乐开拓了新的道 路。推荐唱片: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PICKWICKPWK1146;维也纳爱乐协奏,斯坦恩指挥)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1931 年生于摩拉维亚地区(今捷 克境内)的威森堡,幼年迁居南斯拉夫,在萨格勒布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德 泽利克。1943 年全家迁回奥地利,1943 至 1947 年入格拉茨音乐学院,师从 卡恩学习钢琴,并私人向米切尔学作曲。毕业后又进入施托伊尔曼和埃德 文·费舍尔主持的钢琴高级班继续学习,从他的演奏中,可以明显地感到费 舍尔对他的影响很大。1948 年他在维也纳登台,并荣获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 琴比赛奖,在奥地利开始闻名。布伦德尔的名字早就被记者和音乐评论家推 上报端,更是由于他是少年得意的神童。他渐渐在欧洲出名,然后到南北美 洲、远东、欧洲各国举行演奏会,并与许多一流交响乐团合作演出。1948 年至 1958 年录制了李斯特、莫扎特、舒伯特、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和独奏曲的 唱片,又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50 年代在 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并录制了大量唱片。60 年代开始,除演奏与录音外, 还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开办高级班,培养了很多青年钢琴家。  1962 年布伦德尔在伦敦连续举行 6 天音乐会,演奏贝多芬 32 首奏鸣曲, 显示了非凡的功力。1963 年首次到美国巡回演奏,更巩固了他作为世界著名 钢琴家的地位。布伦德尔后来移居维也纳,主持了贝多芬作品魏纳·乌特克斯特版本的编订,1976 年把他的论文汇集成书,书名为《乐思与回想》,1977 年在慕尼 黑出版。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 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 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 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 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 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 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 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 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 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 都要重录一次。布伦德尔是他的同胞莫扎特的杰出诠释者,飞利浦公司发行 的莫扎待 200 周年纪念全集中,第七卷“钢琴协奏曲”主要就是采用他的录 音,这是一套华丽的经典录音。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 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 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 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 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 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 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 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 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  琴家并不多见。 布伦德尔是当今最权威的舒伯特专家,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研究。1978 年全世界纪念舒伯特逝世 150 周年,他的舒伯特作品系列演奏会与 13 集电视系列片《布伦德尔演奏舒伯特》是“舒伯特年”的重头戏,他在节目 中对每一首奏鸣曲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他 70 年代和 80 年代两次在飞利浦公 司录制舒伯特全部钢琴作品。他演奏的舒伯特奏鸣曲当然是权威的阐释。他 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录制的《鳟鱼》是此曲最平衡的版本。5 个人配合默契, 相互烘托,使乐曲跌宕起伏,回味无穷。特别是第三乐章,五个变奏层次分 明,清新隽永。他还与德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合录了舒伯特很 多艺术歌曲与声乐套曲。布伦德尔所演奏的舒伯特作品,与他演奏的贝多芬 作品一样,是富于男性性格的。他以强韧的触键所产生的表情,使人再也感 觉不到紧凑性原本是舒伯特的弱点了。他赋予舒伯特的音乐更强的张力。虽 然色彩感略弱,浓淡却相当丰裕,使人感觉到犹如水墨画般的高贵。推荐唱片:
莫扎特全集第七卷一钢琴协奏曲(PH.422507;其中第五、六、八、九、十一——二十 七首为布伦德尔演奏,圣马丁室内乐团协奏,马里纳指挥)舒伯特:第十四——二十一钢琴奏鸣曲(PH.426128)舒伯特:即兴曲(PH.422237) 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PH.400078;克利夫兰四重奏) 李斯特:后期钢琴作品(PH.420837)克利斯朵夫·埃申巴赫  德国钢琴家克利斯朵夫·埃申巴赫 1940 年 2 月 20 日生于东普鲁士布 雷斯劳(现在属于波兰,当时被划给德国),其母在分娩中死去。他的父亲 叫留贝格·林克曼,是个音乐家。1944 年被人杀害,埃申巴赫幼年时由惟一 的亲人祖母扶养,战乱时祖母病死于逃往西德的途中,他被收养在难民营中, 过着孤苦伶仃的难民生活。1946 年,女钢琴家埃申巴赫收养了他,成为他的 养母,那时克里斯朵夫正患霍乱,在死亡边缘挣扎,在埃申巴赫的照顾下才 得以恢复健康,埃申巴赫让他继承了她的姓氏,并亲自教他弹琴。1950 年, 经指挥家约胡姆介绍,克里斯朵夫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女钢琴家艾丽莎·汉 森,12 岁荣获史坦威钢琴大赛首奖后转入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施密特—诺伊豪 斯。随后在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德国广播电台奖,17 岁再度崭露头角, 荣获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的特别奖。1959 年,埃申巴赫在汉堡音乐大学再度 师从艾丽莎·汉森,同时学习小提琴,并修完布鲁克纳—留克贝格的指挥课 程。直到今天,埃申巴赫还是非常敬爱汉森教授,她曾追随舒纳贝尔与费舍 尔,后来把德国钢琴音乐的传统全部传给埃申巴赫。1961 年,他正式开始演 奏家生涯,继而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1965 年在卢塞恩参加第一届哈斯基尔 比赛再次获一等奖。1966 年到伦敦举行独奏会,并与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协 作,首演了亨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作曲家题献给他的)。他曾 多次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举行独奏会,并与泽尔和布莱兹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 协作在美国各地演出。1971 年埃申巴赫以指挥家身份在汉堡登上指挥台。埃 申巴赫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可能同时走钢琴家及指挥家的道路,因此想先在 钢琴家的地位稳固后再修指挥。他所以感觉到指挥的必要性,完全在于要求 自己能扩大对乐器的表现,加上自己所敬爱的作曲家未必都是为钢琴而作 曲,因此希望能以指挥来演奏这些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与管弦乐团作人际交 流,指挥与团员之间的反应,对他是那么富于魅力。他的演奏曲目广泛,从巴罗克时代到 20 世纪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无所不包。演奏精细而富有诗意,尤以弹奏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更获好 评。要概括地形容埃申巴赫是属于哪一类的钢琴家是相当困难的。他既不属 于技巧派,也不是浪漫主义的演奏家。早期的埃申巴赫的艺术相当地神经质, 就感性来说,恰巧是在健康的明亮与病态的黯淡之间,像是摆锤的摇动一般。 他没有霍洛维兹或米凯兰杰利那种富于澄清技巧的魅力,他自己也无心追 求。那时他弹奏莫扎特乐曲时,浅坐在椅子上,完全用手指的力量来弹奏, 那种弹出来的音往往是硬调的,不会有清脆的强音,每个音都会有相连在一 起的感觉。埃申巴赫大胆地使用踏板,长时间地踩踏以求声音的圆滑,但是 音色的明显度并不因此而减弱,反而有相当丰富的柔和感。如果要把钢琴分 为精巧与不精巧的话,我们无法把埃申巴赫列为精巧的一类。他的技巧是无 可怀疑的,他的音色也能确保听觉的快乐,但是我们要听的并不仅仅是声音 上的光泽美丽、澄清的细腻,或绚烂的色彩感等的魅力,而是创意丰富的表 现及演奏的创造性。早期的埃申巴赫在这方面稍嫌弱了些。  不知是否指挥的生涯改变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当埃申巴赫重又回到钢琴 旁边时,人们发现他大大地变了。他的技艺与心灵都日臻成熟了。音乐放出 无比的健康与光辉。他以最端庄的表情在歌唱,而且始终那么率直。犹如阳 光从云彩的缝隙投射下来似的,音乐再度回到明朗的印象、强化造形的平衡  感觉。今天的埃申巴赫自信能扩展自己的世界,音乐性有了强化,钢琴的表 现比以前更为优异。无疑地,在他内部必定起了某些变化。音乐会节目的编 排也变了,出现了如《贝多芬专辑》、《舒伯特之夜》的演奏,在记者采访 中,埃申巴赫表示这只是个人的喜好,是从各种角度来观看一位作曲家,展 示这位作曲家的世界。他对曲目的组合不以机械式的年代顺序排列,而是以 如何才能使听众自然浸入作曲家的世界为前提。他所指挥的音乐会也以作曲 家为专辑来组合,不依主办单位的要求来选曲,而是以当时自己内心的希望 为主。他每天练琴 2 小时,除了手指的练习之外,还顾及音乐的内涵。这不 寻常的变化正如他所说的,是受到指挥的影响。每当他指挥时,即能从钢琴 家之外的立场看到自己,得到应有的均衡感。推荐唱片: 巴赫:两架、三架、四架钢琴的协奏曲(DG415655;汉堡爱乐协奏,埃申巴赫指挥) 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DG437131) 舒曼:艺术歌曲(DG445660;费舍尔—迪斯考演唱)丹尼尔·巴伦勃依姆  丹尼尔·巴伦勃依姆 1942 年 11 月 15 日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 斯—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著名钢琴家。他 5 岁起开始在双亲的教导下 学习钢琴,7 岁就能弹巴赫、贝多芬、德彪西等作曲家作品,并在布宜诺斯 艾利斯举行独奏会。随后在欧洲及以色列演奏,被誉为神童。1951 年全家移 居欧洲,1952 年定居以色列,并加入以色列籍。同年获得美国的以色列文化 财团奖学金,到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瑞士钢琴家埃德温·费舍尔学钢 琴,在此期间,他被费舍尔边指挥边弹奏的风采倾倒,立志向指挥发展,遂 同时向马克维契学习指挥法,向梅纳迪学习室内乐。在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 时,他曾作为天才少年演奏过莫扎特曾经弹过的钢琴。指挥大师福特万格勒 听过他的弹奏后,安排他与柏林爱乐合奏。他们的协奏天衣无缝,大获成功, 福特万格勒立刻与他签约,巴伦勃依姆成为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的专任钢琴 家。从此福特万格勒成了对巴伦勃依姆最热心的支持人。大师的指挥风格日 后给巴伦勃依姆相当大的影响,1964 年在柏林举行福特万格勒逝世 10 周年 纪念演出时,巴伦勃依姆还演奏了这位指挥大师所写的钢琴协奏曲。他后来 还和梅塔、阿什肯纳吉、杜普蕾等在巴黎组成福特万格勒研究小组,彻底研 究大师的音乐观与指挥、诠释原则,同时也研究瓦尔特、门格堡、巴克豪斯、 吉泽金等前辈名家的唱片,从唱片中彻底吸收各种演奏与指挥样式,做为他 的原动力。巴伦勃依姆小时候曾弹琴给切利毕达克与马克维契听,在萨尔兹堡追随费舍尔时,从费舍尔那里,他了解到想要在钢琴上指挥莫扎特协奏曲,一定 要先学习独立指挥乐团才行,必须同时驾驭乐团与钢琴才能获得一致性。1955年 13 岁时,巴伦勃依姆已经受到国际音乐界的注目,为了继续深造,巴伦勃依姆又到法国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纳蒂亚·布兰杰。在那里他充分学习了乐 理及作曲,然后在锡那学校听蒂加纳讲课,1955 年以 13 岁的年龄进入罗马 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随卡罗·杰基学指挥及钢琴,次年 7 月就获得了学位, 成为该院有始以来最年轻的毕业生。1954 年与 1956 年他先后入选维瓦尔弟国际音乐比赛与卡赛拉国际音乐比赛。1955 年与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这时他已小有名气,到过欧洲许多 国家演奏;1957 年 1 月 20 日又在美国登台,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演奏协奏 曲,获得罕见成功,1958 年获得舒纳贝尔纪念奖,1960 年 18 岁时,在以色 列的特拉维夫举行贝多芬 32 首钢琴奏鸣曲的全曲演奏会。  1966 年,巴伦勃依姆在傅聪的家里与杜普蕾首次见面,当时他们整夜演 奏室内乐,根据巴伦勃依姆自己的回忆,这段恋情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式的,1967 年 6 月他们结婚。两人婚后不论是合奏室内乐或是协奏曲,都是人人称 羡的搭档。他在和杜普蕾、祖克曼以及英国室内管弦乐团演出时经常担当钢 琴家及指挥家双重身份。70 年代后,杜普蕾的身体出现了不寻常的症状,经 医师诊断为“多重组织硬化症”。病情恶化之后,无法再从事演出活动,经 过与病魔的长年搏斗,1987 年她终于离开了人世。  1975 年,巴伦勃依姆受聘为法国巴黎管弦乐团总监,由过去的兼职指 挥,变成世界著名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而且兼任世界许多著名交响乐团的 客席指挥。巴伦勃依姆虽然现在以指挥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界,但钢琴演奏 事业并没有完全停顿。在指挥钢琴与乐队作品时经常亲自担任独奏。偶尔也  进行钢琴独奏活动。 六七十年代还主要是作为钢琴家的巴伦勃依姆的演奏中规中矩,雍容大度,线条明朗清晰,自然生动,不煽情不滥情。在极为动人的细致之中,存 在着一种美感。巴伦勃依姆是以平常的心情来演奏钢琴,他的触键整齐平稳, 从手指上有感情地流露出旋律来,巴伦勃依姆的演奏不只在使旋律歌唱,他 更关心整体的构成,他所追求的不是每一个音的明确,而是明朗的旋律运动 线,使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具有立体感。  他在乐句表情的处理上变化十分丰富。任何一乐句的吟唱,都显而易见 不论在速度的掌握,或者音色的变化,或者声部的平衡上,处处显得精致动 人。而其中特别高明的地方是,在这样的细腻之间,巴伦勃依姆却能隐约地 制造出一种层层相扣的效果,进而隐隐地营造出一股呼之欲出的生命力。于 是慢慢地,一个作品的全貌便在如此细心的连接之中,完整地呈现出自身的 美感。概括地说,巴伦勃依姆的演奏往往是在由乐句组合出来的清晰场景之 间,随时呈现出一种汨汨不绝的动态。而这样的动态令音乐有如泉水一般的 生动,使得作曲家原本的乐思更显得汹涌澎湃。于是音乐便在灵活的乐句不 断流注以及衔接之间,得以呈现乐曲所具有的生命力。他弹奏莫扎特及贝多 芬作品时,会大胆地踩右边的踏板,以产生独特的音响,同时使钢琴的明快 更加醒目,颇有声乐及弦乐器的音调表情。他擅长演奏古典乐派或者具有古典乐派风格的音乐作品,广泛地涉足独奏与室内乐作品。他的父亲恩奎利·巴伦勃依姆在谈到他的成长时说:“我 在他 5 岁半时,发觉他有音乐才能,因此,以引导他磨炼意志坚强的性格、 用悟性发挥自己的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努力实行的原则,安排他很早开始 学习室内乐,把钢琴独奏曲,像是用室内乐写的一样想,在弹琴时,充分理 解所有声部。并要求学习音乐就像学习讲话一样,首先必须认识文法,也就 是认识音乐的法则(乐理),然后让他的个性顺应音乐的法则,用音乐来诉 说所要表达的意念,使他知道并朝着这正确观念去学习。”他录制的钢琴唱片有贝多芬的奏鸣曲及协奏曲全集、自己兼指挥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包括阿什肯纳吉、傅聪加盟的三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 48 首无词歌;还有与他的夫人大提琴家杜普蕾合作的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 弗朗克等作曲家的大提琴奏鸣曲。与小提琴家帕尔曼、祖克曼及杜普蕾合作 的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室内乐的录音,并留下一部由帕尔曼担任小提琴、祖 克曼担任中提琴、祖宾·梅塔弹钢琴、杜普蕾拉大提琴、他反串低音大提琴, 在伦敦演出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的记录片。片中各位演奏家从选琴开 始,到练习、彩排、演出。这个历史性的影片现已制成 LD 发行,很值得一看。(Teldce—6)  1960 年他第一次录音,录了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与协奏曲共 3 张唱 片,1966 年开始录制贝多芬 32 首钢琴奏呜曲,于 1970 年贝多芬诞生 200 周 年纪念时发行全集唱片,轰动一时。此次的全集录音,他把速度放得较慢, 加上相当大的自由弹性速度来弥补他的速度不足感,而形成另一种风格的诠 释。但是,如果以 20 几岁的年龄来说,他的音乐显得相当老成。1981 年后, 巴伦勃依姆又开始回到钢琴旁。首先推出肖邦的《夜曲》全集。这些富于忧 郁诗情的音乐,不是他的专长。巴伦勃依姆从儿童时代起就一帆风顺,在肖 邦的《夜曲》中,只能感到音乐的流动,而不会有在静夜中倾心相诉之感。 因此,音乐外表固然很美,但不是令人动心的演奏。1985 年由 DG 公司发行  1981 至 1984 年重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此次录音,音质比上次录音 好,他还是采用较慢的速度,乍听之下,快板部分感觉有些粗糙。音乐则有 较宽广的角度,常有交响乐改编曲之感,也就是把钢琴曲管弦乐化。推荐唱片:门德尔松:《无词歌》及其他钢琴小品(DG437470) 肖邦、弗朗克:大提琴奏鸣曲(EMICMS763184,杜普蕾演奏大提琴) 勃拉姆斯:两首大提琴奏鸣曲(EMICDM763298,杜普蕾演奏大提琴)贝多芬:D 大调钢琴协奏曲(改编自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又称第六钢琴协奏曲)(DG429179;英国室内乐团协奏,自己指挥)东欧风格钢琴家伊格纳西·简·帕德雷夫斯基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政治家伊格纳西·简·帕德雷夫斯基(1860— 年 6 月 29 日生于库雷卢弗卡,童年时就在家庭教师指导下学习 音乐。1872 年进入华沙音乐专科学校,先后师从西洛季、斯特罗布尔、雅诺 塔学钢琴,从罗古斯基学和声与对位,1878 年毕业留校任教。1881 年—1883 年,两次到柏林师从基埃尔和乌班学习作曲,并结识理查·施特劳斯与安东·鲁 宾斯坦。1884 年在波兰女演员莫捷耶夫斯卡的协助下,在克拉科夫举行演奏 会,接着到维也纳拜车尔尼的学生莱谢蒂茨基为师继续深造。起初莱谢蒂茨 基认为他的基础太差,演奏毛病太深劝他改行,但帕德雷夫斯基锲而不舍, 在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执教的同时发奋练琴,1885 年莱谢蒂茨基终于同意收 他为徒。1888 年,他先后在维也纳、巴黎等地举行独奏会,获得极大成功, 赢得了钢琴独奏家的声誉。1890 年,他在伦敦举行独奏会,接着到美国各大 城市巡回演奏 100 多场,并到加拿大、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 巡回演奏。帕德雷夫斯基也是位作曲家,他 6 岁就开始创作儿童小曲,早期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其中《G 大调小步舞曲》享有盛名。1888 年,由于莱谢蒂茨基 夫人埃西波娃在维也纳演奏了他的钢琴协奏曲,从而使他作曲家的地位得到 音乐界的承认。1900 年,他创作了歌剧《曼鲁》,1907 年创作了《b 小调交 响曲》,因其内容宣扬爱国主义,被沙俄当局禁演,直到 1909 年在波士顿公 演。1910 年,他在克拉科夫一座纪念碑揭幕仪式上发表的演说被作为波兰人 民争取独立的宣言载入史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放弃演奏与创作,全 身心投入政治活动,把他的演奏会全部收入,悉数充做波兰战俘的救济金。1919 年,波兰获得独立,他出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并参加了凡尔赛和会。后因与其他政府成员政见不合而辞职。不久为了募集捐款以重建饱经创伤的 祖国,又以钢琴演奏家身份活跃于舞台。1936 年,他为英国影片《月光奏鸣 曲》配音演奏了贝多芬的《升 C 小调钢琴奏鸣曲》。 年,编辑出 版了《肖邦作品全集》。1939 年,纳粹德国侵入波兰,他流亡到美国,再次 投身政治活动,为祖国奔走呼号。1941 年 6 月 29 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帕德雷夫斯基卒于纽约。为了表彰他对祖国解放与世界和平事业的卓越贡献,美国政府以国家元首的规格为 他举行了国葬。他生前获得过耶鲁、哥伦比亚、牛津、剑桥、克拉科夫、波 兹南等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以及法国授予的大十字勋章。  帕德雷夫斯基喜欢使用弹性速度,因而他的演奏个人风格极强。在发音 与踏板技术上,受其师莱谢蒂茨基的影响很大。他的演奏曲目以浪漫派作品 为主,特别是肖邦与李斯特的作品,贝多芬的《月光》与《热情》奏鸣曲也 是他的保留曲目。由于他有与一般钢琴家不同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内心世 界,他演奏的肖邦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往往能催人泪下。推荐唱片: 肖邦作品(KLAVIERKCDll014) 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德彪西作品舒拉·切尔卡斯基  美籍俄国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1911 年 10 月 7 日生 于乌克兰海港城市敖德萨,是一个犹太人家庭的独生子。他的父亲是牙医, 母亲是位优秀的钢琴教师,曾在柴科夫斯基面前弹奏作曲家的《F 大调变奏 曲》。但因身体不好,未能在演奏事业上取得成绩,因而对儿子寄予莫大期 望。切尔卡斯基小时先随母亲启蒙习琴,11 岁即登台演奏。1923 年全家移民 美国,不久即应哈定总统之邀赴白宫演奏。母亲原本希望他追随拉赫玛尼诺 夫,但拉氏认为他技术上存在问题,要求他停止演奏活动两年,以便重建正 确技术。切尔卡斯基遂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向霍夫曼求教。霍夫曼采用顺其 自然的教学法,使切尔卡斯基获益良多。他 16 岁到澳大利亚和南美各国巡回 演奏。第二次大战期间,停止演出,1945 年恢复演奏。  切尔卡斯基第一次到欧洲旅行演奏时,在德国特别受到欢迎,从此接受 世界各国的邀请,在各种音乐节上演奏。80 年代以来,切 尔卡斯基定居伦敦, 住在摄政公园附近的白宫大饭店,每天固定使用节拍器练琴 4 小时。为了保 持头脑清新,他喜欢挑战现代作品,如梅西安、斯托克豪森、伯恩斯坦等; 也热衷于到处旅行演奏。但由于任性的气质,不十分适合演奏古典作品。他 的演奏模式独特,过于个性化而完全无法教学,因此终其一生,没有任何学生。  1991 年 12 月 2 日,切尔卡斯基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庆祝自己 80 大寿独奏会,霍洛维兹的遗孀(托斯卡尼尼之女)亦亲自到场祝贺。1995 年12 月 27 日,切尔卡斯基在伦敦以 84 岁高龄逝世。  切尔卡斯基的演奏曲目以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为主。他被认为是由拉赫 玛尼诺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洛维兹所代表的浪漫钢琴演奏 传统的最后一人。他的演奏既有惊人的技巧和多变的音色层次,又有丰富的 想象力。他录制的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大、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唱片, 甚得好评。特别是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胎炙人口。他一生中最 辉煌的事件莫过于在伦敦演奏李斯特的歌剧片断改编曲。这是一批要求演奏 者既有高超技巧又有炽热激情的作品,一向被钢琴家视为畏途。其中《唐璜 幻想曲》与《费加罗婚礼幻想曲》最为艰难。切尔卡斯基的演奏可以说是目 前的最高成就。他雄浑悲壮的情思使曲子更添深度。当主题出现时,切尔卡 斯基在不同的变奏及旋律中,充分发挥了千变万化的塑造能力,如天马行空, 自由自在地驰骋,丝毫不受技巧的限制,指法干净利落,双手交叉通达无碍, 结尾炽热的烈焰所散射出的光芒更足以使人热血沸腾。推荐唱片:
李斯特:匈牙利民歌幻想曲(DG429156)伊莉莎白女王音乐厅现场(DECCA 寿辰音乐会(DECCA433654)返场曲(DECCA443651) 李斯特专集(TESTAMENTSBT1030) 肖邦、李斯特作品(DG445433)尼基塔·马加洛夫  瑞士籍俄国钢琴家尼基塔·马加洛夫()1912 年 2 月 8 日 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他幼年即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才能,曾获得普 罗柯菲耶夫的赏识,而给予他指导。1917 年全家移居芬兰,在那里遇到李斯 特的得意门生西洛季,并得到大师的指导。4 年后又迁往巴黎,不久,进入 巴黎音乐学院,随肖邦的再传弟子菲力普学习钢琴。菲力普自 1903 年起即在 巴黎音乐学院执教,当马加洛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时,他已有 30 余年的教学 经验,因而对马加洛夫有很大帮助。1929 年,马加洛夫以 17 岁的年龄获得 一等奖毕业。作曲家拉威尔在听过他的毕业演奏后说他将会是一位真正非凡 的音乐家。同年,他获得英国经纪人的邀请,前往伦敦作首次公开独奏会。 回到巴黎后,拉威尔再度找他来上课,教他对音乐的思考方法及如何利用触 键来获得音色变化及音乐气氛的改变。这对他以后弹奏法国作曲家作品产生 深远影响。他说:“少年时受拉威尔影响甚大。听拉赫玛尼诺夫、舒纳贝尔、 吉泽金的音乐,在音乐的思考诠释方面获益也不少;霍洛维兹、鲁宾斯坦也 是我敬爱的对象。”此时,普罗柯菲耶夫也流亡到巴黎,马加洛夫遂跟他学 习作曲,并通过他认识了斯特拉文斯基。30 年代,他担任了斯特拉文斯基许 多新作品的首演,特别是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柏林爱乐首演斯特拉文斯基的随 想曲,后来他又和瑞士指挥安塞美合作录制了此曲。自 1931 年至 1938 年, 他还担任著名小提琴家西盖蒂的伴奏。两人的合作,在当时被称为绝配。他 们一起录制了一些唱片,在目前已发行的西盖蒂录音 CD 中,不难找到马加洛 夫的伴奏。1937 年,他成了西盖蒂的女婿。1947 年,他到美国举行首演。1949 年,他进入日内瓦音乐学院执教,接替患白血病的天才钢琴家利帕蒂,教导 出当今两位杰出的女钢琴家——海布勒与阿格里奇。从 50 年代开始,他逐渐 恢复演奏活动。1959 年辞去教职,展开世界性巡回演奏,并录制了一些唱片。1974 年与飞利浦公司签约,录制肖邦钢琴独奏曲全集。至 1978 年完成 16 张LP 唱片的全集录音,1992 年以 13 张 CD 发行。1992 年 12 月 26 日,马加洛 夫去世。马加洛夫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肖邦作品闻名于世。他是肖邦第三代嫡传弟子,肖邦的后半生大部分在巴黎度过,法国人眼中的浪漫是 自由、温和、写意的,这与斯拉夫式的压抑的、注重个人表现的浪漫,诠释 角度自然不同。马加洛夫的音乐温和、亲切、不刻意制造动人的紧张高潮, 只让音乐美很自然地自指尖流出,表现出丰富的抒情性,是一种充满喜悦的 美而又朴实的演奏。推荐唱片: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PH.426817) 圆舞曲(DENONCO—77346)塔蒂娅娜·尼古拉耶娃  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塔蒂娅娜·尼古拉耶娃 1924 年 5 月 4 日生于贝治扎, 她先后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与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她的钢琴教师一直是 戈登威泽。1947 年从钢琴系毕业后,又继续研究生课程,在戈鲁别夫班上学 习作曲。她 26 岁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完研究生,刚毕业就在莱比锡第一届巴 赫钢琴作品国际比赛中获最佳演奏奖。早在学生时代,她就开始演奏活动, 在国内外举行演奏会。1955 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9 年起在莫斯 科音乐学院任教,1965 年被聘为教授。  尼古拉耶娃在我国颇得人缘,音乐爱好者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太太”。 她记忆力惊人,背谱能弹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的 50 多首协奏曲,还曾一连 几天连续举行音乐会,把巴赫的 48 首《平均律》、贝多芬的 32 首奏鸣曲和 肖斯塔科维奇的 24 首《前奏曲与赋格》从头弹到尾,近 20 个钟头的曲子没 用一次翻谱员。她弹的巴赫很淡泊,像陶渊明,与古尔德形成鲜明对比。古 尔德弹的是地下的巴赫,像考据出土文物,来龙去脉剖析得清清楚楚;老太 太弹的是天上的巴赫,像欣赏古典艺术,传达的是神韵。古尔德紧紧凑凑 3张 CD 片就把《平均律》交待得明明白白;老太太慢慢悠悠灌满 4 张,让人听 得心旷神怡,不让鲁宾斯坦那套肖邦夜曲专美。所以你要是把《平均律》当 教材,绝对得买古尔德的 CBS 版,可要是当消遣,最好听老太太的。那是老 太太 1984 年在日本的录音。肖斯塔科维奇写过《24 首前奏曲与赋格》,体 裁来自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过去西方人认为俄国音乐家表达情绪是好手, 但搞纯音乐不行。肖斯塔科维奇不服气,写了这部作品,让西方人服了。弹 这套曲子是老太太的专利,没人能与之比肩,老太太还把普罗柯菲耶夫的《彼 得与狼》改编成钢琴曲,加上自己编写的《动物画集》、《儿童相集》等,录成一张 CD,像老奶奶给小孙子讲故事一样。推荐唱片:肖斯塔科维奇:24 首前奏曲与赋格(HYPERIONCDA66441/3) 巴赫:十二平均律(MK418042A+B,418043A+B) 儿童钢琴曲集(JVCVICC—103)拉萨·贝尔曼  苏联钢琴家拉萨·贝尔曼 1930 年 3 月 26 日出生于列宁格勒,他的家庭 是犹太裔。贝尔曼 2 岁时由母亲指导弹钢琴,他的母亲曾是彼得堡音乐学院 著名教授伊丽莎白·温格勒的学生(温格勒于 1923 年赴美,在柯蒂斯音乐学 院任教,培育了许多优秀门生)。1933 年,时年 3 岁的贝尔曼参加天才儿童 竞赛,在听众面前公开演奏。虽然他还不能读谱写字,但已引起列宁格勒文 化当局的注意,于是让他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沙马利·沙温斯基教授指导 的儿童特别才能班。贝尔曼一直到 8 岁都还不能读谱,只能依靠听觉记忆来 弹奏。  1937 年,贝尔曼在莫斯科国家剧场为年轻的音乐家举办的音乐节演出, 录下他的第一张唱片,曲目有莫扎特的《升 e 小调幻想曲》,以及他自己作 曲的《玛祖卡舞曲》。到了 9 岁,他接受文化当局的建议,举家移居莫斯科,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莱谢蒂茨基的高徒戈登威泽的学生。从那时起直到 研究生毕业,贝尔曼一直在戈登威泽的指导下。1940 年,他与莫斯科爱乐交 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C 大调钢琴协奏曲》。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战火燃烧到莫斯科,贝尔曼一家人疏散到古比雪夫附近的朋沙。在那里, 贝尔曼有幸师从古特曼教授。当时苏联政府由莫斯科疏散到古比雪夫,由于 地理上与朋沙较接近,贝尔曼就有机会在古比雪夫与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及 国家大剧场管弦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演奏莫扎特及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1943 年德军撤退,贝尔曼一家人返回莫斯科,他又继续跟戈登威泽教授学习。1943 年,贝尔曼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3 年晋升为最高级班,1951 年,贝尔曼在东柏林参加国际青年音乐节比赛获得冠军。1956 年在布达佩斯 的国际李斯特钢琴大赛中,再度登上冠军宝座,同年参加布鲁塞尔伊丽莎白 女王国际钢琴大赛,获得第五名,1957 年,贝尔曼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 立刻获得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的合同。1958 年开始,他到世界各国演奏,在匈牙利被誉为李斯特再世。同年被萨加唱片公司聘请到伦敦登台,在皇家节日厅内的小厅演奏。60 年代初,贝 尔曼的演奏活动大减,据他自己表示是在冥想与思索中度过。贝尔曼深切反 省以往自己的演奏。从那以后,贝尔曼的艺术观有了转变,以前他专心于技 巧,现在他追求更深一层的音乐内涵。多年后,回忆这段时间,他说:“30 年前,我成了双手的奴隶。我的手在钢琴上无所不能,所以我尽可能快速地 弹奏李斯特。这样一来听众被雪崩般的琴音所魅惑了,而宽恕了我其他的缺 点。李斯特真正地写下了有大音乐家风范的曲子,我现在就是极力要把这要 素精神化。”米兰的音乐爱好者从他仅有的几张唱片中感受到他的技艺,邀 请他到意大利演奏,在意大利,贝尔曼获得了空前的盛大成功。从此他每年 都要到意大利访问演奏。1996 年他来北京访问,就是与意大利的一个交响乐 团合作。  1958 年,贝尔曼灌录了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唱片。1963 年他重录此 曲,大指挥家卡拉扬听了这张唱片大为兴奋,期望能与他协奏演出。1975 年11 月,贝尔曼在柏林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灌录柴科夫斯基的第 一钢琴协奏曲,这时美国的经纪人杰克·莱萨也听了贝尔曼的唱片,立刻亲 自飞往莫斯科去邀请他到美国演奏,从此贝尔曼正式登上乐坛名人宝座。以俄国的钢琴家来说,贝尔曼的手并不算大,但他的手掌宽厚,指头厚实,手腕及手臂非常柔软,左手的触键强韧,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非常光辉、 灿烂而优美。任何部分的和弦与旋律都弹奏得很清晰。贝尔曼的演奏风格, 往往是在独自的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的感情。  贝尔曼擅长李斯特的作品,他将李斯特的钢琴曲中大波浪型的和弦处理 得非常鲜明,弹性速度极为自然,由片断的乐句到雄大的音乐曲式构造,没 有些微的造作。而且每一细部都具有高格调的生命感。他即兴的感情表现又 极为充实,因此音乐的密度极高,每一部分都有热情高涨的魄力。贝尔曼把 钢琴的效果发挥到了极限,但绝无爆裂音出现,他那锐进而有魄力的节奏、 渐强地壮大效果,把李斯特大胆的技法表露无遗,让人认为李斯特的钢琴曲 足以与管弦乐曲相匹敌,显得优美、宏伟。吉利尔斯说贝尔曼是“即使李希 特加上我,用四只手也对抗不了的伟大的钢琴家”。  卡拉扬是个难以合作的协奏者。他独断专行的作风往往置独奏者于不 顾,将主奏乐器淹没在管弦乐队强大的轰鸣之中。因此有人评论说,卡拉扬 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协奏曲都是“卡拉扬的协奏曲,由钢琴或小提琴伴奏”。 然而贝尔曼却没让卡拉扬占着丝毫的便宜,他那有力的琴声与乐队剧烈的对 抗,使乐曲产生强大的动力感,以辉煌的演奏在此曲众多的录音中占据了一 个显著的地位,也使贝尔曼成为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著名诠释者。推荐唱片: 李斯特: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DG415839;维也纳交响乐团协奏,朱里尼指挥) 李斯特:旅游岁月全集(DG437206)李斯特作品音乐会实况(KLAVIERKCD72041)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DG429166;柏林爱乐协奏,卡拉扬指挥)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DG431170)塔玛斯·瓦萨利  瑞士籍匈牙利钢琴家塔玛斯·瓦萨利 1933 年 8 月 11 日生于匈牙利德布 勒森。童年时期即显示出音乐才能,8 岁就在家乡举行独奏会。9 岁时在多纳 尼的鼓励下进布达佩斯的弗朗兹·李斯特音乐学院跟拉约·亨纳蒂、约瑟夫·加 特、佐尔坦·柯达伊等入学习。柯达伊对他极为赏识,一毕业就让他留校任 教,并送给他一架斯坦威钢琴。1948 年,年仅 15 岁的瓦萨利在李斯特钢琴 比赛中获奖,随后作为匈牙利艺术代表团的成员,到苏联与东欧各国巡回演 出,以出色的演奏博得国际乐坛的瞩目。1956 年匈牙利事件中他流亡国外, 参加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伊丽莎白国际钢琴比赛获奖,随后在瑞士日内瓦湖畔 定居。1971 年加入瑞士籍。在瑞士期间曾师从安妮·费舍尔,并曾弹琴给哈 斯基尔、巴克豪斯以及霍洛维兹等人听,受到这些伟大艺术家的很高评价。 瓦萨利擅长肖邦与李斯特的作品。他是一个匈牙利钢琴家,因此他的血 液中有何达伊和巴托克的成分。他的演奏非常浪漫,有着诗人的气质。他认 为音乐就好像一首诗。他说:“你必须像感觉到梦的规律一样感觉到音乐的 感情规律。有时我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阐述这个规律和这种感情内容;假若 能找到确切的语言,又能很有把握地说明某首曲子对我说些什么,那我就成 为一个诗人了。歌曲和歌剧都有美丽的诗和词,作曲家为它们谱上了美丽的 音乐。同样,在倾听一首曲子时,我感到它似乎具有潜在的歌词或诗。对我 来说,这种感情内涵是基本的实质。假若我感觉不到某首曲子里的这种实质, 我就不练这首曲子。因为它没有给我任何感受,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值得带 给别人的东西。当我听一位伟大的解释者的演奏时,我觉得他就像是在对我 讲故事。我就如在梦中进入了一个仙境。不断有情节出现:妖怪出现了,天 使出现了,这儿令我不愉快,那儿令我愉快。这些气氛和情感贯穿于曲子之 中,艺术家的艰苦劳动就是意识到这些想象中的境界并把它表达出来。例如 肖邦去世后出版的《升 C 小调夜曲》,我能够把我的感受一个音符、一个音 符精确地叙述出来,这首曲子的每一个音符对我都是有一定含意的。我眼前 出现了肖邦坐在钢琴前的画面:他即兴地弹了几个和弦:他很悲伤,怀念他 自己的青年时代,也许是回忆他的初恋。正当即兴弹奏时,下面这个美丽的 主题忽然来到他的头脑中。当我感受到曲子里的这种诗意的内容时,我就非 常高兴,就一鼓作气地把它练出来。假若没有这种感受,我就不练这支曲子,或者练到何种程度就是何种程度。”  他擅长利用音色来表现作品的感情,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单纯炫技。他说: “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里有一些大动作和大跳跃。假若你只想有把握地不 碰错音,就稳稳妥妥地把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就行了。音都对了,但是缺少 由某种有目的的动作而获得的表情效果。又如勃拉姆斯的《f 小调奏鸣曲》 的开始处,的确需要冒一点儿砸错音的风险。”“我不喜欢钢琴只发出钢琴 的声音。我总是进行配器。当我弹奏时,钢琴曲就变成歌曲或管弦乐曲了。 我总是想到管弦乐器或人的声音。从这点来看,我可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钢琴 家。”“像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这样的大型乐曲,我不喜欢用像打击乐 器那样精确而生硬的音色,也不喜欢用钢琴本身的明亮而清脆的音色。我宁 肯采取宏大而融会起来的音色,像管弦乐队中弦乐那样的声音。那些和弦, 我觉得似乎是铜管乐器奏出来的。那些八度,像瓦格纳的作品,像许多弦乐 器演奏的音色那样充实。”    瓦萨利热爱演奏事业,在艺术与技术上都精益求精。尽管是位天才型的 钢琴家,但他仍然非常重视演奏的艺术质量,总是经过认真的准备才举办音 乐会或者录音。他说:“假若演奏未达到应有的质量,我会好几个星期为没 有弹好经过句而自怨自艾,痛心疾首。更不要说录音了,我无法改变它,真 想把唱片砸成碎片。另一方面,和钢琴艺术在一起生活也有很大的乐趣。这 种乐趣是通过极大的困苦得来的。假若有人问我对一个职业演奏家的要求是 什么?我的回答是:假若你希望和钢琴音乐密切地生活一辈子,就必须承担 和战胜一切困难与折磨,像钉十字架一样的痛苦。而后你还得前进。你已没 有选择的余地了,只能过这样的生活了。只有百分之一钢琴家的事业能在国 际上站住脚。其余 99 个都会挨饿。但是因为被自己的才能和对音乐的热爱迷 住,钢琴家们总是花巨大的力量和劳动在自己的专业上。”  瓦萨利举办演奏会也与众不同。他喜欢用长曲子作返场曲目。他说:“一 般说来,音乐会结束时我的情绪总是很好。当我觉得这是一次比较好的音乐 会时,我很高兴再弹弹。我不喜欢走进走出地弹些短小的曲子。我觉得那样 有点儿困窘,也有点儿好笑。我可以用留下来再弹一个长的曲子表示欣赏和 领会听众对我的赞赏,同时也是自我欣赏。我已完成了听众付款来欣赏的节 目,现在可以自由而舒畅地弹点儿别的什么东西了。这是更放松、更美好、 更有价值的时刻。”推荐唱片: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第四钢琴协奏曲(DG419061;伦敦交响乐团协奏) 肖邦钢琴作品(DG431588)伊戈尔·朱可夫  苏联钢琴家伊戈尔·朱可夫 1936 年生于高尔基城。自幼学习钢琴,后 来被保送到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后师 从涅高兹和吉利尔斯。1957 年参加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获奖。随后开 始在国内外举办演奏会,并与小提琴家格雷戈里·费京和大提琴家瓦伦丁·费 京举行室内乐演奏会,博得很高评价。  朱可夫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典型代表。他的演奏气势磅礴,热情洋溢, 具有浓烈的斯拉夫色彩。他特别擅长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四季》,其灵巧精 致的触键,绚丽多变的音色,表现出柔美的抒情性与如歌的旋律,将这 12 首风格各异的小品巧妙地联成一气。朱可夫多才多艺,他在苏联旋律唱片公 司录制的《四季》,封面上是他自己绘制的素描风景,与唱片内容达到了完 善的统一。推荐唱片:柴科夫斯基:钢琴小品《四季》(JVC—MELODIYAVDC1078)
巴拉基列夫:f 小调钢琴协奏曲,梅特涅:第一钢琴协奏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C 小 调钢琴奏鸣曲(MELODIYAMK417087;苏联广播电视大交响乐团协奏,第米特里耶夫、罗日杰 德特文斯基指挥)
克里斯坦·吉默尔曼  波兰钢琴家克里斯坦·吉默尔曼 1956 年 5 月 12 日(一说为 12 月 5 日) 生于扎布热。在卡托维兹音乐学院雅辛斯基班上学习,1973 年参加全国钢琴 比赛获得第一名,第二年又获全波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比赛第一名。1974 年 毕业,同年在华沙举行首场独奏会。1975 年参加第九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 第一名,他是继车尔尼—斯特凡斯卡和哈拉谢维奇之后第三位获得肖邦比赛 第一名的波兰钢琴家,也是历届肖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个。据 一位评委事后说,他之所以能得第一,是因为他丝毫不紧张,一副悠然自得 的样子,完全陶醉于音乐。获奖后,吉默尔曼在欧洲等地巡回演奏,均获得 巨大成功。  吉默尔曼技艺高超,可以背谱演奏很多首协奏曲而无一错音。但他并非 单纯的技巧派,他有斯拉夫人的浪漫,演奏感情丰富而有新鲜感。他录制了 很多唱片,早年的录音以肖邦钢琴作品为主,后来曲目范围日趋广泛,各个 方面均有涉猎。他的许多唱片都获过奖,特别是近年录制的鲁托斯拉夫斯基 的钢琴协奏曲与德彪西的《前奏曲集》更是受到各方面瞩目。  鲁托斯拉夫斯基是 1913 年出生的波兰现代作曲家,6 岁开始学钢琴,也 曾是位年轻钢琴家。后来在华沙音乐学院主修作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度 提笔写作钢琴协奏曲,都半途而废。直到 1977 年至 1978 年间才将帕格尼尼 主题变奏曲改编为双钢琴和管弦乐。随后与吉默尔曼讨论写作钢琴协奏曲,1987 年才完成,1988 年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中,由吉默尔曼演奏钢琴,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首演。1992 年才由 DG 公司录成 CD 发行。这首钢琴协奏曲,技 巧上相当前卫,四个乐章连续演奏,约 25 分钟,中间不停顿,各乐章都有不 同性格曲式的表现。虽然是采用非调性的手段,但并不嘈杂,值得一听。吉 默尔曼自始至终参与了写作,因此,两人配合默契,水乳交融。推荐唱片:
贝多芬:5 首钢琴协奏曲(DG435467;维也纳爱乐协奏,前 2 首自己指挥,后 3 首伯恩 斯坦指挥)肖邦:2 首钢琴协奏曲(DG415970;洛杉矶爱乐协奏,朱里尼指挥) 肖邦钢琴作品(DG431589)李斯特:2 首钢琴协奏曲、《死之舞》(DG423571;波士顿交响乐团协奏,小泽征尔指挥)鲁托斯拉夫斯基:钢琴协奏曲(DG431664;BBC 交响乐团协奏,作曲家指挥) 德彪西:前奏曲集(DG435773) 理查·施特劳斯、雷斯庇基的小提琴奏鸣曲(DG427617;郑京和演奏小提琴)伊沃·波戈雷利奇  南斯拉夫钢琴家伊沃·波戈雷利奇 1958 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 格莱德,父母分别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他 11 岁进莫斯科中央音乐学 校学习钢琴,16 岁入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蒂玛克希姆、戈尔诺斯塔耶娃 和马里宁。1977 年结识格鲁吉亚女钢琴家凯泽拉杰,在她的指导下,波戈雷 利奇技艺大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978 年,他在意大利泰尔尼举 行的卡萨格兰德比赛中获奖。1980 年与大他 20 岁的凯泽拉杰结婚,婚后定 居伦敦。  同年,波戈雷利奇参加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接着又参加第 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由于他的演奏带有强烈的个性,虽然受到听众热烈 欢迎,但评委们仍以他的演奏脱离肖邦作品原貌而将第一名授予了来自越南 的陈泰松,以致评委之一的阿格里奇红颜一怒,拂袖而去,成为国际乐坛焦 点新闻。(据后来披露的内幕消息,波戈雷利奇落选的真正原因是:占有多 数席位的社会主义阵营评委们,出于政治原因,将来自闹独立的南斯拉夫选 手淘汰出局。)虽然波戈雷利奇在这次肖邦比赛中没有得奖,但名声大噪, 比那一届金牌得主更加辉煌。许多唱片公司纷纷邀请他录制肖邦和舒曼作品 的唱片。他还到伦敦、纽约等地举行独奏会,均极受欢迎。并由于此次经历, 波戈雷利奇功成名就之后于 1993 年在美国加州创办规则与众不同的钢琴大 赛,由妻子凯泽拉杰担任评审团主席,专门鼓励离经叛道的演奏,发掘出不 少音乐人才。1996 年 2 月,凯泽拉杰去世,赞助其钢琴大赛的基金会也已宣告破产,但波戈雷利奇并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义演,为重建被战 火摧残的祖国募捐。1997 年,他曾来中国访问演出。波戈雷利奇技艺高超、才华横溢,无论触键的响度、音质的亮度、音乐的深度,都无与伦比。凯泽拉杰的老师是李斯特嫡传弟子西洛季的学生,所 以波戈雷利奇可以说是传承了李斯特演奏学派的艺术。这一派的特点是,他 们的技术无懈可击,本来完全有能力照谱源源本本地演奏,但是主张为了让 听众对作品的感觉更加鲜活,可以“重建”作曲家的“原文”。不过,波戈 雷利奇说,他并非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做出特别的诠释,他绝对不想歪曲 作曲家的本意,只是想让音乐更清晰、精练,让原来已经在那里的东西更生 动地显现出来而已。他录制唱片的态度一向在精不在多,往往新推出的唱片 离上一张相隔好几年。而且每录完一张唱片,总要放置很长时间才整理发行。推荐唱片: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DG410507;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阿巴多指挥)李斯特、斯克 里亚宾:钢琴奏鸣曲(DG429391)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DG437667) 演奏集(DG431260,包括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拉威尔《夜之幽灵》等)匈 牙 利 三 小 龙——兰基、科奇什、希夫  匈牙利音乐被看作是西洋音乐的源头,指挥家、演奏家也是代有才人出。 当今国际乐坛上就有 3 位如日中天的匈牙利钢琴家兰基、科奇什、希夫。他 们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先后于 50 年代初生于布达佩斯;60 年代入布达佩 斯李斯特音乐学院,都随名师卡多萨和拉多什学习钢琴。70 年代在国际国内 获得许多大奖,因此人们并称他们为匈牙利三小龙。  兰基生于 1951 年 9 月 8 日。8 岁开始学习钢琴,1964 年入巴托克音乐 学院,1964 年入李斯特音乐学院。1969 年获舒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随后 去欧美和日本巡回演出,获得国际乐评界好评。1973 年获李斯特国际钢琴比 赛奖。  科奇什生于 1952 年 5 月 30 日。1970 年在匈牙利国家广播电台举办的贝 多芬作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71 年到美国举行独奏音乐会,1972 年在伦 敦、萨尔茨堡、荷兰各种节日中演出,一举成名。 年到东京、孟 买、赫尔辛基、德黑兰等地巡回演奏,1973 年从李斯特音乐学院毕业。同年 与兰基一起获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奖。希夫生于 1953 年,是三小龙中的小弟。他 5 岁开始学琴,15 岁时在国家广播电台举行的“发掘音乐天才”比赛中获钢琴演奏第一名,因而被李斯 特音乐学院免试录取。1973 年获匈牙利国家广播电台钢琴比赛第二名。1974 年去莫斯科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四名。这 3 人虽然是同乡、同窗,但风格却相去甚远。  兰基的演奏富于抒情性,擅长浪漫派作品。科奇什技艺高超,节奏分明, 擅长演奏自浪漫派以来的作品,对于近代先锋派的作品也很有兴趣,本人就 是个先锋派作曲家。他录制了巴赫的全部键盘协奏曲,也录制了巴托克的全 部钢琴作品。兰基和科奇什经常一起演奏双钢琴作品。希夫擅长古典乐派作品。就学期间,他曾经在伦敦拜马尔科姆为师,专修大键琴。因此对于巴赫、海顿以及斯卡拉第等人的作品特别有研究,在分 句与指法上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华丽流畅,颗粒性强,音色清纯,带有浓 厚的沙龙气息。推荐唱片:兰基: 巴托克:儿童钢琴曲全集、小宇宙全集(TELDEC) 李斯特:奏鸣曲、旅游岁月第二年等(DENONC377547)海顿:第五十四、五十五、五十九、六十、六十二钢琴奏鸣曲(HUGAROTONHCD11625) 科奇什:
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1—3、狂想曲、谐谑曲(PH.416831;布达佩斯节日乐团协奏, 费舍尔指挥)巴托克:钢琴小品等(PH.434104) 巴托克:儿童钢琴曲集(HUGAROTONHCD12304) 李斯特:旅游岁月第三年(PH.420174) 德彪西:钢琴作品(PH.422104)海顿:第二十、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三钢琴奏鸣曲(HUGAROTONHCD11618)兰基~科奇什: 巴托克:双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HUGAROTONHCDl2400) 希夫:(用钢琴演奏) 巴赫:大键琴协奏曲(DECCA425676;欧洲室内乐团协奏) 英国组曲(DECCA421640) 法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DECCA433313) 帕蒂塔(DECCA411732) 平均律钢琴曲集(DECCA7236) 海顿:钢琴奏鸣曲(DENONC377801) 斯卡拉第:键盘奏鸣曲(DECCA421422) 巴托克:舞蹈组曲等(DFNONC377092)拉丁风格钢琴家格奥尔基·齐夫劳  法籍匈牙利钢琴家格奥尔基·齐夫劳 1921 年 9 月 5 日生于布达佩斯一 个钢琴世家,幼年时父亲就教他弹琴,5 岁登台演奏,并能即兴弹奏民歌。1930 年获特准进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在多那尼教授班上接受严格训 练。12 岁即名扬匈牙利乐坛,被誉为神童。1933 年起在匈牙利、荷兰和北欧 等地多次举行独奏会和协奏曲演奏会,大获成功。1941 年临毕业之前,应召 入伍,后被盟军俘虏。战后被释放,继续在李斯特音乐学院费伦希教授班上 学习,同时在布达佩斯酒吧间弹琴。1955 年获李斯特比赛奖。1956 年在匈牙 利事件中全家逃往维也纳。1 个月后举行了在西欧的首场独奏音乐会,大受 欢迎。同年 12 月,到巴黎演奏又获成功,之后定居巴黎,并加入法国籍。  1969 年齐夫劳在凡尔赛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钢琴比赛。他的儿子与他 同名,是乐队指挥,父子俩经常一起举行钢琴协奏曲音乐会,并录制了许多 唱片。齐夫劳的演奏以辉煌的技巧、清晰的旋律线条和火一般的热情著称,他神奇的触键、绚丽的音色,常使听众为之倾倒。他经常不按传统的表现方法, 以独特的自由手法获得音色与节奏的效果。他特别喜爱舒曼、肖邦、李斯特 的钢琴作品,录制了这 3 位作曲家的很多钢琴作品和他自己改编曲的唱片。 尤其是作为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演奏的钢琴 独奏《匈牙利狂想曲》,其气势、色彩与表现力能和管弦乐媲美,让人难以 相信这是用两只手弹出来的。推荐唱片: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EMICZS767888)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EMICDM769111)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死之舞、《匈牙利幻想曲》(EMICDM747640;巴黎管弦乐团协 奏,小齐夫劳指挥)
阿莉西亚·德·拉罗查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奇迹无法充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