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指路堂》从几个方面介绍

想要介绍一个国家的GDP需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_百度知道
想要介绍一个国家的GDP需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我有更好的答案
GDP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间段内是生产能力的反映,综合能力较强,但是并不能反映其真正的经济状况,因为GDP包含数量和价格,所以要看价格水平,也即通货膨胀率,而后才是实际GDP,现在又提出绿色GDP,除去了能耗,所以还要说吗生产这么多的GDP对资源的消耗情况。第三,GDP的结构也即各个产业甚至行业的权重,比如第一产业占比多少,第三产业占比多少,金融服务业占比多少等。还要就是生产效率,现在大都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TFP。其实不仅是gdp,即使一个企业,大都是从规模、结构、效率等方面分别阐述,才能对这个研究对象有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其他类似问题
gdp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辈子生活在白云底下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的?_百度知道
一辈子生活在白云底下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的?
提问者采纳
我不清楚你的家乡是哪?你可以从人,事,形态地貌,特产等有特色的方面开始介绍,让人对你的故乡有个大致的认知。然后详细的讲下你的故肌浮岗荷瞢沽哥泰工骏乡的人文,地貌,风土人情等。。望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要做一个有关教堂壁画的总体介绍,应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在哪找资料?_百度知道
我要做一个有关教堂壁画的总体介绍,应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在哪找资料?
提问者采纳
在历史中留下的,我们一概称文化,而在中国的教会,你见过教堂有壁画吗?你说的教堂,是哪个宗派的呢?或者说是哪个分支的呢?天主教和东正教多一些,新教一般没有。而中国的教会绝大多数是新教。至于你说的介绍,教会历史是个很好或者说是相当好的切入口。资料的话大的书店有这方面的书籍,网上也有。如果你想看教会历史方面的书我可以在网上介绍给你。
其他类似问题
壁画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帮我从色彩、构图、内涵、创意或更多的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下面这个图片,600字以上。。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首先说你色彩,整体的色调偏暖,橙和黑的搭配使画面有一定的动感,又使画面有种文艺复兴的感觉,但是你那个logo上的色彩,给整体大打折扣,因为整体的都是偏暗的色彩,logo上的颜色都很亮,你可以给那logo色调再加一点黑。构图的话你是上下结构的构图,下边是全黑剪影,使整体还是比较有稳固感的,中下方的电影胶卷(我是这么认为的)做得不够好,立体感太差,因为你上面的做得都太实了。而且这个线条把你整个构图给割开了,上面音响等工具,不能跟下面剪影有连接,使画面感觉有点散。创意的话,我个人感觉没有多大的创意而言,传媒,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你那样的音响,电视,报纸,所以很平淡。内涵的话我的理解是上面是传媒工具,影响下面的高楼大厦世界,传媒影响世界,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现代城市是什么城市?传媒城市。从第一台电话开始,以下简略。到现在的互联网,传媒充斥着整个社会。你需要广告么?我可以从无线,有线,声音,视频来告诉你。以下简。这个世界是传媒的世界,从事传媒是王道,我们学校是王道之路,以下加学校宣传语。
谈不上设计只是乱拼的一个画面版面松散,色彩问题很大,画面没主次,说的太直接见谅。
这个世界是传媒的世界,从事传媒是王道,我们学校是王道之路........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应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国家
应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国家
09-10-25 &匿名提问 发布
要介绍一个国家首先来一个简短的介绍,例如国家的全名、大概的位置、毗邻的国家、简短的历史、特点等,然后才转入正题,详细介绍地理位置、人口、历史、科技、教育等等,例子:1. 简介2. 历史3. 政治4. 行政区划5. 地理6. 经济……农业、工业等等7. 货币8. 科技通讯9. 交通运输……海、陆、空等等10. 人口……语言、宗教11. 文化……教育与体育12. 饮食13. 庆祝假日14. 法律制度15. 外交16. 军事……海、陆、空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环境因素的识别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浅析 (一) 摘要:本文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实用性出发,总结了环境因素的识别原则,分析并提出了过程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LCA)、专家评议法等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是非判断法、多因子评分法的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准则,为准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提供两种环境因素评价的参考方法。最有效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方法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因素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组织本身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确定重大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使自愿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通过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来取得环境绩效,所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是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来说,只有尽可能充分地识别出环境因素才能为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则保证了环境因素控制的重点突出、方向明确。然而,在某些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中,对于环境因素的识别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如: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识别不切合实际,不能抓住重点;仅着眼于现行的生产活动,忽视了能源、资源消耗和产品或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等。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的不能满足组织环境因素实际情况,评价方法不适应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而出现生搬硬套,评价不准确,造成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不正确,使控制对象偏离实际,导致体系运行的环境绩效不明显,体系运行处于形式化。为此,如何全面和客观地识别环境因素,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本文试图总结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分析几种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为有关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进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一 、环境因素的识别原则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并提供环境管理体系的控制重要对象,环境因素识别应遵循以下原则:1.识别全面。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三种状态: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异常(如生产的开车、停机、 检修等)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事故排放、意外泄露、洪水、地震等)。三种时态: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泄露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现在(如现场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问题)和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七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2.识别具体。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识别的具体程度应细化至可对其进行检查验证和追溯,但也不必过分细化(如把试验室使用pH试纸废弃也作为一项环境因素)。3.明确环境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4.描述准确。依据ISO14004标准示例,环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物质)或污染物的名称与某一行动或动作的组合&,即名词加动词。污染物的名称应明确到有关污染物质种类或组分。二、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和步骤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主要有:过程分析法、产品生产周期分析(ICA)法、工艺流程物料衡算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及资料评审法、专家评议法等。这些识别方法各有利弊、适用场合不同。因此,应用时,可依据各组织的资源(人员的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组合使用, 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识别效果。以下介绍三种常用的识别方法:1. 过程分析法该方法通常把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划分成许多过程片段,再根据某一过程片段分别识别出相关环境因素。其做法如下:(1)以产品生命周期为思路,按照产品输入到输出全过程以组织的运行和活动进行排序,通常包括原料采购、周转、仓储、生产加工、包装、成品检验、运输等主线,以及动力、行政、后勤等辅线。(2)对每一职责部门或运行活动单元按先后顺序划分各过程片段;(3)通过现场观察、工艺分析及统计等方法,识别确定每一过程片段从输入到输出存在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4)确定每个环境因素对应的环境影响;(5)将各个过程片段的环境因素进行汇总统计,为了管理的需要,可按部门将环境影响相同或控制手段类似的环境因素排列在一起。过程分析法识别环境因素可从以下示图(图1)来描述其识别分析的过程。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可以较为直观,快捷地识别环境因素,且过程细化、环境因素识别很少遗漏,便于随后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和控制实施。2. 生命周期分析(LCA)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是对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分析,使组织全面了解自己的产品,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废弃处置的全部生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原材料的生产与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产品的运输销售、产品的使用与回用,产品的废置与再生。针对五个阶段的环境因素识别原理(如图2所示),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一种简单做法是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矩阵。矩阵纵栏为产品的各个生命阶段,其横栏是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表格内填写每一阶段的环境因素。具体矩阵形式如表1。为了对产品实现过程环境因素的充分识别,表1纵栏产品生命阶段中各阶段可根据组织产品实际情况再进一步细化。以达到识别详细,环境因素描述明确、具体。输入 资源(原材料) 能源(水、电、气、煤、汽等)下一工序(半成品或产品)图1。 过程分析法示意图资源 产品能源 副产品水 社会服务电力 水污染物煤 大气污染物土地 固体废物人力 噪声其他产品 废热等等 放射性等图2 .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表1.影响产品阶段 大气污染 水污染 能源消耗 有毒品使用 放射性 废弃物 其他原材料选用 生产加工 包装 储存、运输 销售 使用/回用 废弃/再生 通过生命周期矩阵分析,组织可以发现许多潜在的问题,如包装材料、原材料的浪费以及生产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因素。这一方法识别环境因素的缺点是对生产现场(过程)的分析不够详细,对组织的辅助设施也不能充分识别,因此,可结合采用过程分析法进行识别。3. 专家评议法由有关环保专家、咨询师、组织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评议小组,评议小组应具有环保经验、项目的环境影响综合知识,ISO14000标准和环境因素识别知识,并对评议组织的工艺流程十分熟悉,才能对环境因素准确、充分的识别。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评议小组采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在现场分别对过程片段的不同的时态、状态和不同的环境因素类型进行评议,集思广益。如果评议小组专业人员选择得当,识别就能做到快捷、准确的结果。三、环境因素识别中应防止忽视的方面在环境因素识别时,人们往往注重组织正常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但对以下方面可能容易忽视、遗漏。这些方面包括:(1)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由于异常和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处于潜在状态,有隐含的因素,因此不太直观,这就要求评议人员开动脑筋,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评议人员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通常,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发生在试生产过程、设备启动、开机、关机、设备维修、污染处理设施故障时。紧急状态发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事故排放,有毒物泄露、火灾隐患、压力容器破裂泄露或火灾爆炸等。(2)产品中的环境因素。产品耗用大量的贵重材料,能耗水平偏高,过程污染物排放偏高。使用污染严重的物质;包装不符合环保要求,产品未达到相关环保指标;产品使用后的废弃可能不易降解,回收分解困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3)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提供的服务和使用相关方的服务,如:运输、仓贮、建筑装修、能源动力提供、销售和维修;废物处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四、环境因素的汇总、分类和登录经过环境因素识别,应将初步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汇总和记录,形成表格。这些表格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因素复杂程度来编制,如按部门编制调查,组织的汇总表等。为了便于环境因素评价和对环境因素的应用,主要应形成以下工作表格: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按部门环境因素发生地点、类型填写的环境因素识别表。部门环境因素调查表: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废、资源、能源消耗、化学品使用、相关方、产品等环境因素,按部门编制调查表便于以后对环境因素的更新。环境因素汇总登记表:可按部门顺序汇总,这有利于部门对环境因素的掌握,也便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职能部门的全面管理。环境因素评价登记表:(适用于环境因素评价过程记录)。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浅析 (二)赛宝认证中心 许炳雄五、环境因素的评价环境因素的评价是采用某一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评价准则对全部环境因素进行评价,最终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是非判断法、专家评议法、多因子评分法、排放量/频率对比法、等标污染负荷法、权重法等。这些方法中前三种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方法,评价过程并不要求取得每一项环境因素的定量数据;后四种则需要定量的污染物参数,如果没有环境因素的定量数据则评价难以进行,方法的应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评价前,必须根据评价方法的应用条件,适用的对象进行选择,或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下面介绍几种简易的评价方法,以供参考:1. 是非判断法是非判断法根据制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对比、衡量并确定重要因素。当符合以下评价准则之一的,即可判为重要环境因素。该方法简便、操作容易,但评价人员应熟悉环保专业知识,才能做到判定准确。评价准则如下:① 违反国家或地方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的环境因素(如超标排放污染物,水、电消耗指标偏高等);② 国家法规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质(如氟里昂替代、石棉和多氯联苯、使用淘汰的工艺、设备等);③ 属于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废物(如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共47类,医疗废物的排放等);④ 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造成严重环境影响(如化学品意外泄露、火灾、环保设备故障或人为事故的排放);⑤ 环保主管部门或组织的上级机构关注或要求控制的环境因素;⑥ 造成国家或地方级保护动物伤害、植物破坏的(如伤害保护动物一只以上,或毁残植物一棵以上)(适用于旅游景区的环境因素评价);⑦ 开发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在半年内得到控制恢复的(修路、景区开发、开发区开发等);⑧ 使用极毒农药或造成中毒一人以上的(如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或农药使用过程)。以上是评价准则的基本内容,应用者可根据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情况、环境因素复杂程度制定具体的评价准则。评价准则应适合实际,具备可操作、可衡量,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可靠。2. 多因子评分法该方法对能源、资源、固废、废水、噪声等五个方面异常、紧急状况制定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应尽量使每一项环境影响的量化(如以下环境因素评分表),采用评价表各因子重要性参数(A,B,C,D,E值)来计算重要性总值(R),确定重要性指标(S),根据重要性指标可划分1级,2级,3级三个等级,得到环境因素控制分级,从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1)多因子评分表① 能源、资源耗用评分表因子 因子分类 评分 总分(R)/重要性判定A:回收性 可循环利用 1 R=A*B*C当R=20分或大于时,则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不可循环利用 2 B:贫乏性 不贫乏 1 未来可能贫乏 2 已贫乏 3 C:使用量 小于10公斤/月 1 10-100公斤/月 2 101-500公斤/月 3 501-1000公斤/月 4 大于1000公斤/月 5 ② 固体、液体废物评分表因子 因子分类 评分 总分(R)/重要性判定A:产生量(对固废、液体废弃物) 小于50公斤/月 1 R=A*B*C*D*E当24≤R&32,S=1级;当32≤R&48,S=2级;当48≤R, S=3级51-200公斤/月 2 201-500公斤/月 3501-1000公斤/月 4 大于1000公斤/月 5 A:产生量(对废水) 小于1吨/月 1 1- 10吨/月 2 11-100吨/月 3 101-500吨/月 4 大于500吨/月 5 B:回收性 可回收再利用 1 不可回收再利用 2 C:降解性 可生物降解 1 不可生物降解 2 D:危害性 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 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造成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并伤害较大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E:燃烧性(适用于固体液体废物) 适燃或燃烧时不会产生危害物质 1 不适燃或燃烧时会产生危害物质 2 ③ 气体排放因子 因子分类 评分 总分(R)/重要性指标(S)A;持续时间(累计排放时间) 小于1小时/天 1 R=A*B*C当16≤R&24,S=1;当24≤R&32,S=2;当32≤R, S=3;1- 5小时/天 2 5-10小时/天 3 大于10小时/天 4 B:严重性(危害性) 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 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致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且有伤害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C:影响范围 作业场所受影响 1 厂区内受影响 2 对厂区外有害影响 3 ④ 噪声因子 因子分类 评分 总分(R)/重要性指标(S)A:周界噪声值 昼间≤65dB(A)夜间≤55dB(A) 1 R=2时定为重要环境因素R=A*B当R=8, S=1;当9≤R&12, S=2;当12≤R, S=3;昼间&65db(A)夜间&55db(A) 2 A:现场噪声值 小于85dB(A) 1 85-90dB(A) 2 大于90dB(A) 3 B:员工暴露时间 小于1小时/天 1 1- 4小时/天 2 4-8小时/天 3 大于8小时/天 4 ⑤ 异常、紧急状况固体、液体废物排放因子 因子分类 评分 总分(分)/重要性指标(S)A:发生概率 发生几率小,几乎不发生 1 R=A*B*C*D*E*F当24≤R&32,S=1;当32≤R&48,S=2;当48≤R, S=3;每年发生一次 2 每季度发生一次 3 每月发生一次 4 每周至少发生一次 5 B:排放量 小于100公斤/月o次 1 100-300公斤/月o次 2 300-500公斤/月o次 3 500-1000公斤/月o次 4 大于1000公斤/月o次 5 C:回收性 可回收再利用 1 不可回收再利用 2 D:降解性 可生物降解 1 不可生物降解 2 E:危害性 资源性废弃物 1 一般废弃物,影响区域环境 2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 3 F:适燃性 适燃或燃烧时不产生危害物 1 不适燃或燃烧时会产生危害物 2 ⑦ 营运评分表因子 因子分类 评分 营运评定指标(P)A:相关方的关心度 可能立即停产 1 P=A*B*C偶有抱怨但无关紧要 2 非关注的事项 3 B:成本投资 改善需投资1万元以下 1 改善需投资3万元以上 2 C:技术难度 公司内能解决 1 公司内无法解决 2 现未有技术解决 3 (2)优先控制次序评定根据营运评定指标(P)和环境因素重要性指标(S),评定整体控制指标,决定优先控制等级。整体控制指标计算式为(T)=P/S。当计算结果T值越小,越应优先控制。当T&2列为第一级优先控制;当2≤T≤8时列为第二级优先控制;当T&8时列为第三级优先控制。列为第一级优先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应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或编制控制程序对其进行控制。应当注意:如果某一环境因素不符合环保法规要求或当外部相关方关注的,也应列为第一级优先控制重要环境因素。以上评分法环境因素的评分标准,是环境因素评价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组织对环境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准则略有差异,因此,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或修订,对评分标准做出调整,使评价结果客观、合理。经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环境因素应属于重要环境因素,应形成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输入资料。参考文献:[1]. GB/T 24004 idt 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2]. GB/T
idt ISO1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及框架。[3]. 中国EMS认证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教程》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
基本不会,大葱比较专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木本植物:茎含有大量的木质,一般比较坚硬。 乔木:有明显主干的高大树木 灌木:主干不明显,比较矮小,常由基部分枝,如:月季、蔷薇、紫荆等。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1 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植被丰富,森林类型繁多;林木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独特,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1.1 森林动植物资源 在我国天然森林的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太阳总辐射 3500 ~ 6200MJ/平方米 ,平均气温-2 ~ 26℃ ,年降水量350 ~ 2400mm 。受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我国森林植被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在西北和西南等地区还存在植被的非地带性分布。这些森林植被中,以乔木为主体的群落有 14 个植被型、 25 个植被亚型、 48 个群系组;各植被类型内的气候资源,尤其是水热资源各有自己的特征。多样化的气候资源和繁多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动植物区系丰富。有高等植物 470 科、3700 属、32800 种,其中我国特有种18000 种,其丰富程度仅次于巴西 (56215 种 ) 和哥伦比亚 (51220 种 ) 。我国的木本植物共有 115 科、302 属、7000 多种;世界上 95 %以上的木本植物属在我国都有代表种分布,在北半球是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我国有乔木树种约 2800 种,且大多为优良用材和特用经济树种,其中重要经济树种就有 1000 余种;在针叶树种中,构成北半球主要森林树种的松杉柏科植物共32 个属、396 种,我国就有23 属、130 种。我国森林植物的特有种共有 3 科、196 属、1000 多种,如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杉木属、珙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属、银鹊树属;其中不少是古代残留下孑遗植物,如银杏、水杉、竹柏、水松等。我国还有灌木5000 余种。我国也是世界上拥有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高等陆栖动物有 2300 余种,其中哺乳动物394 种、鸟类1795 种、两栖动物 265 种、爬行动物 380 种,还有大量的昆虫。我国的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57 %、 12.06 %、4.11 %和 7.85 %。我国野生动物的特有种共333 种,其中兽类 62 种、鸟类66 种、两栖类74 种、爬行类 131 种。我国在物种总数丰富程度和生物特有性多样程度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 12 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 1.2 森林景观和旅游资源 资料表明,全国 4200 多个国有林场中,拥有森林风景资源、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有 600 多处,这些国有林场大多处在风景旅游区附近,其中不少地处名山大川,拥有历史文化遗迹。在广阔的林区范围内,蕴藏着丰富而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资源。从沿海的红树林到大兴安岭的落叶针叶林,组成了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有瑰丽的森林和浪漫的林野风情,也有奇特的地形地貌、雄伟的瀑布、溪流、神秘的气候气象变化等,是人们进行观光、游览、休息、度假、登山、垂钓、狩猎、野营、滑雪、探险等活动的极好场所,再加上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在 1991 年海内外游客评出的“中国旅游胜地40佳”中,就有35处与森林密切相关。到 1992 年底,国家已批准建立了森林公园 255 处 ( 其中国家森林公园 155 处 ) ,其中235个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宜林区,占全国总量的 92 %;而西北部仅占总量的 8 %;总面积达 182.5 万公顷 。 1994 年森林公园面积已增加到600万公顷 ;内有珍稀植物100 多种,保护动物近 100 种;森林公园遍布在 24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但分布也很不均匀,例如山东、安徽、浙江、湖北的森林公园分别达 20 个、 23 个、 30 个和 36 个,共占全国总量的 42.7 %;湖南、四川、河南、山西、辽宁为 13 ~ 15 个;除云南有 11 个外,其他均少于 1-0 个,其中河北和海南分别只有 1 个。 1.3 林木资源 根据“九五”期间我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报告,除台湾、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西藏控制线以外,我国有林地面积1.58 亿 公顷,其中林分面积1.32亿公顷 ,占有林地面积的83.78 %,经济林面积 2111.99 万公顷 ,占13.37%;竹林面积450.19 万 公顷,占2.85 %。森林覆盖率17.00 %。活立木总蓄积量126.94亿立方米 ,其中林分蓄积量103.11亿立方米。 2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2.1 资源类型多 主要指的是树种和树种组多,森林类型多和珍贵经济林木多。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复杂多样,形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类型多的特点。全世界木本植物 2 万余种,我国有约 8000 余种,有世界木本植物种类的 40 %,其中乔木有 2000 多种。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约有 30 个属, 300 多个种,总面积达 340 多万 公顷 ,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多的国家。由于我国从南到北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 5 个主要气候带,因而形成了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与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等多种主要的森林类型。如果详细分类型则更多。在众多的森林资源类型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观赏景观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例如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有银杏、红豆杉、漆树、橡胶树、红木、杜仲、桑树、茶树等。世界主要的食用油树种有 150 种,我国就有 100 种左右。此外,还有众多干鲜果品种、天然香料、饮料等树种。许多树种资源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为我国所特有。例如水杉、银杏、红豆杉、杜仲、珙桐等。另外还有更多的稀少树种。 2.2 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995 年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 1990 年评估》报告,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总量排名第5位,林木总蓄积排名第7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约占世界人口的 22 %,而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3.9 %,平均每人的森林面积只有0.112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0.64公顷 的l/6 ;人均蓄积量我国为8.6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 l/8 。 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 2.3 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东北、西南和东南各地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和西北各地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从人均拥有量看,人均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中西藏人均最多,森林面积人均达到2.987公顷 ,这主要也是由于人口少所致。人均蓄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只有西藏自治区,林分蓄积达到人均850.9立方米 。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还反映在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衡上。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远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域,不仅增加了经营利用森林的费用,尤其是运输费用,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森林资源的直接保护,降低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我国日渐兴盛的与森林有关的旅游、文化、休憩等也由于森林距离遥远而增加了出行的难度和费用。 2.4 森林结构不合理 主要反映在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方面。 从年龄结构上看,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资源少的林分低龄化上。全国森林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2/3 以上,在用材林中,尤其是在老的国有林区已接近无成熟林可采伐的状态。从区域林区状况分析,森林资源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重。例如东南部丘陵山地林区,幼、中龄林面积占 80 %以上,近熟、成熟林蓄积只有约40%,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距甚远。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各材种比例不合理。最突出的方面是用材林比重大,占 64.6 %,而其他林种比重少,特别是防护林少,只有 13.9 %。薪炭林占 2.9 %,特用林占 2.9 %,比例也是偏少的。像我国这样的少林国家,森林资源总量原本就少,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防护林少则更加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从区域情况看,有的地区林种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明显。例如,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北京又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周边地区的防护林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2.5 林地生产力低 林地生产力低主要反映在 2 个方面,一是每公顷蓄积生长量低,二是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 蓄积生长量是我国蓄积资源增长的主要途径,每年新种植林木的蓄积所占比重很少。尽管全国林分林木的平均生长率可达 3.98 %,但由于林分的每公顷蓄积量只有 78.1立方米 ,蓄积生长量只有约 3立方米 。如果我国林分蓄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顷 114立方米 ,则每公顷年蓄积生长量将达到 4.5立方米 ,比现实的增长 50 %。林分生长率在全国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南方各省、自治区自然条件好,中、幼龄林比重大,生长率较高,多数在 6 %以上;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北方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西南的云南、四川、西藏蓄积生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南方生长条件好的省、自治区重点发展用材林,是解决我国木材供给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 林业用地的利用率,即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比例较低是林地生产力低的另一个方面。我国现有林业用地 2.57 亿 公顷 ,其中有林地只占 59.8 %, 1.34 亿 公顷 ( 由于台湾省的森林资源统计方式不同,下面的资料不包括台湾省的森林资源。 ) 其余的 40.2 %中,无林地 0.47 亿 公顷 ,占 22.2 %;灌木林地 0.34 亿 公顷 ,占 13.4 %;疏林地 0.72 亿 公顷 ,占 2.8 %;苗圃和未成林造林地共 0.47 亿 公顷 ,合 1.8 %。从中可以看出,无林地和疏林地有 0.64 亿 公顷 ,占林业用地的 25.0 %。世界上林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芬兰、美国等有林地比重都在 90 %以上,与此相比,我国的林业用地资源还有巨大的潜力。 2.6 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1949 年以后,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造林绿化,我国的人工林与世界各国同期人工林相比,数量是最多的。现有人工林面积 0.47 亿 公顷 ,占有林地的 30.4 %,其中国有 18.9 %,集体林占 81.1 %。这些人工林已成为全国森林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工林的质量较低。质量低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人工造林合格率低, 80 年代中期只有 55 %, 90 年代中期只有 87 %;第二是蓄积量低,全国人工林蓄积 10.1 亿 立方米 ,仅占森林蓄积量的 10.0 %,平均每公顷只有 35.0立方米 ,与天然林每公顷 91立方米 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除了许多人工林正处于幼龄、中龄林阶段外,主要是经营管理水平低,造林成活以后,后期管理跟不上,成活而未成林。 2.7 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林业建设的进程。 1982 年以采,全国有 40 亿人次参加的义务植树活动,全国义务植树达 205 亿多株。 1987 ~ 1990 年全国营造速生丰产林 300 万 公顷 ; 1991 ~ 1993 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 96 万 公顷 ,并以每年 45 万 公顷 的速度发展;到 1993 年,全国多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累计人工造林 2 694 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 1300 万 公顷、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546 万公顷 、沿海防护林工程 660 万公顷 、太行山绿化造林工程 188 万 公顷 。此外还有 724 个县在平原绿化工程中达到标准;全国已有广东、福建、湖南、安徽、江西、山东、广西、湖北、浙江 9 省 ( 区 ) 消灭了宜林荒山。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从 1950 年来营造的人工林保存面积为4139万公顷 ,其中成林面积3425公顷 ,占有林地面积 26 %。这在世界各国同时期内营造人工林面积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成林面积中,林分为2137万公顷 ,经济林为 1182万公顷 。此外还有未成林造林地 714万 公顷 。目前全国尚有宜林地 7326万公顷 ,其中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可用于发展人工林。其中宜林地中有 1409万公顷 适宜于发展用材林, 484万公顷 可发展速生丰产林。除此之外,还有 1803万公顷的疏林地、 2971万公顷的灌木林地,这些通过封山育林或林分改造措施,大部分可恢复成林。这些都是扩大我国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的潜力所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道仙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