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奇迹战士装备3转多少级能装备温帝之弩?

韩兮影视专用贴(更新《监守之盗》《极乐岛杀人事件》《无法无天》)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6 09:38:03
冒牌天神――自由意志的满足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金凯瑞最好的一部电影,也许因为本人对其那种过份夸张的表演风格一直抱有某种怀疑,相比较起来,亚当的表演可能更让人看起来有点现实感。在美国喜剧片领域中,这两个人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主宰着票房,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亚当的《神奇遥控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本片的一种模仿,这话并没有任何错误,因为按照此类影片的故事编排角度来说,这种模仿是很常规的,只要能够保证票房,这么做自然也无可厚非。就如《疯狂的石头》很大程度上学习了盖里奇一个道理。
但笔者通过对两部影片的比较不能不说,相比起《神奇遥控器》中的感情戏而言,《冒牌天神》的催泪指数显然是不及的,但就影片所展现的某种人生思考,以及制作的精良角度来说,《冒牌天神》恐怕还要高出一畴来,但这也仅是个人的一个简单评判。
《冒牌天神》的故事很简单,大体上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是关于主人公的受挫。布鲁诺作为一个新闻评论员,由于生活中的琐屑以及事业上的不如意常常认为是上帝对他不公平,于是开始了诅咒上帝的举动。在这一部分中,影片极力地表现了布鲁诺的倒霉事件,从狗的习惯到布鲁诺摆职后被流氓痛打等等。可以说是将人物的命运写到了最悲惨的时刻,霉星高照,这种编排会将观众极力地吸引过来,即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唏嘘。
第二部分当然就是上帝赋与了布鲁诺神力,以他体会一下上帝的职能。于是,摩西分海变成了布鲁诺分西红柿汤的经典段落。表面看这个段落只是搞笑而已,但事实上这个段落也是一种预言,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以及教徒们受窘于埃及,于是迁徒。而这个过程更大的意义是一种独立的,摆脱困境的意味,于是,布鲁诺便开始了自己摆脱困境的举动。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布鲁诺的心思是很简单的,他并没有过份的野心,只想满足自己诸多方面的普通需求,于是工作上取得了成功,于是月亮代表了他的心,于是小狗也变得守了规矩,这一切都是很普通的,也是符合常人心愿的。但一条新闻却隐约中暗示,这种普通心愿的违常规实现会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即月亮虽然表达了布鲁诺的爱情,但月亮引起的潮汐却使许多人受到了伤害。但主人公布鲁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继续着诸如陨星坠落这样的新闻曝料。
这里要强调一点,布鲁诺所谓上帝的神力是无法改变自由意志的。这和尼采的强权无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人性选择,即上帝也无法改变人们的思想,于是,布鲁诺开始真正实施起上帝的职能,那就是聆听和解决所有人对上帝的祈祷。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由于无法改变人们的思想,由于无法承受那些无穷无尽的祷告,所以布鲁诺极不负责地选择了实现,实现每一个人心中的欲望,自由的意志开始了泛滥。虽然从表面上看,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无疑会成为一个被人们所尊重的所爱戴的上帝,但自由意志却无法达成社会的合谐,于是整个社会乱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意志产生了矛盾,人与社会的自由意志产生了矛盾。而布鲁诺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令他的生活走向了低谷,未婚妻离他而去。
真正的上帝适时地出现了,布鲁诺这才对人们的欲望产生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即自由意志的满足绝不是依靠上帝的,而是与自己的付出是否成为正比。于是,布鲁诺开始了改变自我的行动,他辞去了电视台主播的工作,训练了小狗的习惯等等。这时,神力被退化了,布鲁诺的自由意志是依靠着自己的努力而实现的,而神力本身也变成了自身的努力。
当布鲁诺聆听到未婚妻的心声时,他才明白,什么样的自由意志是最感人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于是当他几乎死于车轮下的时候,布鲁诺真心的祝福着未婚妻。
与《神奇遥控器》不同,影片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采取黄粱一梦的手法,而是让人物真正地处身于所有的改变之中,现实与其神奇之处交措呼应着。而且其表现的主题更为深刻,从简单地家庭亲情观念中跳跃了出来,对一种人的自由意志做了十分详细的解说。
人们对自由意志最简单地理解都是具有一种社会性的,即钱财工作等等,这种社会性的自由意志带有一定的自私性,于是在所有人都达到了社会性的自由意志时,社会将被损坏,混乱了,于是自由意志的社会性其实是一种选择。而能够达到这种意志的本身,绝不是什么奇迹所造成的,而是努力,而是一种循序的过程。但最为上帝所理解的自由意志则不是那种自私的,自我的,而是对他人的祝福,只有这样的自由意志才是最为美丽的也最为和谐的。于是,上帝在影片结尾处以流浪汉的身从点出了主题。
上帝也无法改变人们的自由意志,所有自由意志的实现也许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而所谓的自由意志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实现的,最和谐的自由意志是非自私的,是对他人的一种关怀,于是,天下太平了。影片层层深入去解读一种思想,这的确是很不一般的。
虽然影片的主题相当不错,但影片中许多桥断的搞笑却不敢恭维,除了摩西分海的借喻和月色悬空以外,其他的都略显平白,没有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但金凯瑞相较从前而略显内敛的表演风格倒是值得期待的。
(5.55 KB, 下载次数: 53)
07-3-26 09:38 上传
注册时间06-12-25
在线时间109 小时
最后登录07-10-6
主题帖子八通币
高中生, 积分 8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0 积分
高中生, 积分 8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0 积分
注册时间06-12-25
发表于 07-3-26 11:34:38
一直在拜读!:)
注册时间07-1-22
在线时间361 小时
最后登录14-7-16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8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8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注册时间07-1-22
发表于 07-3-26 13:51:40
呵呵, 俺也一直在拜读!:)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7 09:46:58
楼上两位太客气了
电影这东西只是图个乐,个人看个人的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7 09:51:17
《夜宴》--冯门宴为谁而设
这是写在夜宴之前的文章,当时只是一个预测
厉帝,弑兄篡位。
婉后,先帝之妻,太子的后母。
太子无鸾,先帝之子,厉帝之侄。
青女,太尉之女,太子的未婚妻。
殷隼,太尉之子,与青女感情甚好。
以上是冯小刚新片《夜宴》中的主要人物,凭这些人物的关系让我们不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有些困难。但冯导说了,与讲述王子一个人面对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不同,《夜宴》则是讲述每一个人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欲望的电影。这有点象文字游戏,我姑且信之。
冯小刚的《夜宴》于9月5日在内蒙古正式开机了,这是一件大事,凡是关系到冯导的事情想必都是一件大事,更何况这部影片投资2000万美元,汇集了葛优,章子怡,吴彦祖,周迅,黄晓明这样的强大演员阵容,以及谭盾,叶锦添,袁和平等幕后班底。但这种台前幕后的炫目组合真的令人期待吗?《夜宴》到底又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呢?
关于《夜宴》的故事,笔者只能从一些报道中抄袭而来,想来也只是制片方为留个悬念故设的迷团,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可言,但记录于此,也算有个猜测了。故事大概就是厉帝篡位之后,各方矛盾日益激烈,于是,厉帝下令大宴群臣,甚至等不到第二日的黄道吉日。于是,就在当晚,各方人等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面带笑容地奔赴这个暗藏杀机,充满无穷变数的夜宴……
省略号将故事的精髓暂时抹去,但看了前面这些相关介绍,想来夜宴之上,的确是明暗交措,比起鸿门宴来,虽然少了几位气吞山河的英雄,但更具有权谋之略,戏剧性想必也是极为冲突的,仅凭这一点,这部影片的确应该值得期待。但笔者还是抱有一丝疑问,这种极具张力的故事对于冯小刚来说,他是否能掌控得了呢?
笔者向来不怀疑冯导的能力,但纵观他曾拍过的影片,似乎与这种戏剧性极为强烈,内心冲突极为阴柔的故事相去甚远了。
我们知道,冯导的成名之作是贺岁片《甲方乙方》,到后来的《不见不散》以及《大腕》等,实际上都是一些小品影视,人物表演夸张,戏剧冲突鲜明却缺乏内在的张力,但由于其通俗易懂而票房惊人。但紧接着出现一部《天下无贼》,这部电影可以说标志着冯导的转型,从演绎一段外在的人物冲突到揭示人物内心的善恶。说实话,《天下无贼》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这样也就表明冯导的转型初具成效。但如同《夜宴》这样的影片,其对内心的把握则是《天下无贼》不能比拟的,说它类似于莎翁作品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只是将个丹麦故事搬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西方,莎翁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他的作品也被多次重拍或者改编了,单说这部《哈姆雷特》,仅电影版本就有七八个之多,更别说象动画片《狮子王》那样的颠覆性的改编。
但无论如何改编,主人公即丹麦王子所面临的都是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这是一个极具西方色彩的母题,与西方那种几乎的全民宗教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这样的故事才会长演不衰。
而对于《夜宴》来说,的确如冯导所言的那样,不仅仅是太子一个人的选择,更是每一个人的选择。说实话,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到的,因为我们早已对中国宫庭内的各种权术有所防御,所以也能猜度出来个一二来。从这点上,首先象英雄项羽那样的人就自然被弃之门外,所以这夜宴自然绝不是什么鸿门宴了。
但夜宴实际上与《哈姆雷特》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毁灭。大凡涉及到权术问题,在东方似乎鲜有毁灭这样的冲动,更多的是生存,因为毁灭具有一定的冲动,纵观中国宫庭内史,再看看《夜宴》的人物设置,几乎没有人会考虑到自我的毁灭,即便考虑也是毁灭他人。这就是东方式的选择,不是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而是选择如何生存。
将一个《哈》式的人物关系用东方的生存法则来演绎,恐怕这才是冯导真正想拍的电影,所以说这是改编《哈》剧,的确有些牵强。倒是冯导所阐明的,这是一部关于欲望的影片更具有东方意义。
说到欲望,其实冯导的所有影片都是一种欲望的体现,《甲方乙方》中每一个消费者满足自己幻想的欲望,直到刘德华在《天下无贼》中实现一下自己做个好人的欲望,但这所有的欲望都是平民性的,即便是大腕中的那些等次不一的腕们,他们的欲望也是极具平民色彩的。但《夜宴》则不同,无论是厉帝还是后母王子,他们的欲望多少都有点形而上的色彩,唯有一个青女,还是一贯的走冯氏欲望路线。
一直以来,国内影片平民欲望可以说比比皆是,拍得最有商业价值的当然是冯导,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个导演张艺谋将这种平民欲望拍得最有艺术水准,于是跑到世界各地去拿奖去了。但至今为止,还未见到任何一个导演将这种平民欲望拍得商业与艺术兼顾。
张导没有完成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就迫不及待地将欲望这个词升华到形而上了,于是有《英雄》问世,结果如何自不必说了。而如今,冯导似乎也要走张导的路线,也要开始形而上了,这的确不能不令人担心。
我们知道,现在国内一些影片开始追求大制作,追求一种国内与国外市场双赢的策略,这的确是中国电影进步的一种表现,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多少透露着一种急功近利的色彩。
换句话说,许多影片之所以引进外资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能够取得海外市场,但其内在的动机却是对国内市场的否定。一部中国影片关心海外市场比关于国内市场更多一些,虽然的确有回报原因,但这样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进步呢?笔者则持有一种怀疑态度。
我们可以试图分析一下冯导这次《夜宴》的相关信息,从剧本来说,虽然可能的确是东方式的欲望之作,但《哈》剧的外套的确是穿给西方人看的,再从演员来说,章子怡无疑是国内最具海外票房的演员,当然据说曾找过巩俐,由于档期问题未曾接手,才把个母后换成了后母,但这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至于那些幕后班底,哪一位不在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呢?
与这些相比较起来,其实冯导是极为弱势的。众所周知,冯小刚的影片在国内虽然可以称霸票房,但发行到国外,根本就不值一提。
作为一个导演,只被国内认可,这似乎是一种欠缺,所以,《夜宴》便横空出世了,这已不仅仅是冯导转型的作品,可以说更是他向海外市场致敬的一部影片。
如此说来,一个不被海外市场承认的中国内地导演突然间运作起如此大制作的影片,不能不说冯导被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左右着。说得直白一些,《夜宴》根本就不是拍给国人看的影片,他只是冯小刚为了证明自己而迈出的一大步。
这样的影片我不知道观众们到底是否应该期待,但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冯小刚的招牌能够力保此片一定的高票房,但这的确是一部远离冯导的影片。
对于冯导的选择,我似乎不应该说些什么,毕竟也许这也是他个人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据说在决定拍摄《夜宴》之前,冯导曾陷入一阵极度的迷茫,似乎找不到方面,一个极具“冯氏幽默”的剧本《贵族》迟迟不敢动手。
这让我想起了王子的犹豫,生存还是毁灭?冯导选择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似乎只能等到影片真正上映才能做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期等冯氏平民幽默风格的观众们大可歇一歇了,因为《夜宴》绝不是为了你们而拍。
最后想起一个人来,香港导演王晶,虽然对其人品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但正是这个人将娱乐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他支撑了香港电影票房十年左右的时间,直到他跟不上时代的时候,才淡出电影界,转到内陆拍剧集偷生。
冯导也曾独立支撑着国内的票房,但他现在已不再娱乐大众了,开始向着可以证明自己国际地位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他做得并没有错,也没有也不应该有人谴责冯导的选择,毕竟证明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种,都是东方式的关于生存的选择。
在期待《夜宴》的同时,其实我更期待一个能将娱乐进行到底的导演,因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所有骄傲加起来都比不上一部成功贺岁片所带来的票房实惠!
& && && && && && && && && && && && && && && && && && &&&2005于通州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7 09:53:40
夜宴--上菜不均的宴席
这是写在夜宴之后的影评
终于看完《夜宴》了,也可以回应去年此时所写的《冯门宴为谁而设》。在那篇预测性的文章中,笔者对《夜宴》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这与影片质量无关,仅仅是从冯导本人风格和中国电影市场名利性等角度来做的分析。
这段日子,关于《夜宴》的评伦已经很多了,叫骂的声音似乎占了多数,尤其是关于台词的问题,更是令人鄙视。但市场就是这样,骂的人越多越有人看,于是票房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如果说《夜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肯定不是台词的问题,这一点则需要认真地对待,绝不能因为台词上这种小的失误则将《夜宴》完全否定,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本文不愿涉及台词问题,仅从整个影片的人物塑造,剧情故事来看,想来对于一部大片来说,这两点远比台词重要得多。
首先说明,《夜宴》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这再一次证明,不能轻信网上的言论,那种盲目的近似于暴力的抨击行为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也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现在回到《夜宴》这部电影本身。一直以来,凡是中国大片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故事,故事讲不清楚或故事幼稚可笑,但《夜宴》很好地改正了这个毛病,我想谁都能看出来,《夜宴》的故事是完整的,而且是极清晰的,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故事需要具备一些因素,那就是线索与矛盾,关于这个大家可以参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关系,背景一出来,即厉帝弑兄娶母后就意味着其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矛盾确立了出来。但中国版的则突出了母后这个角色。
换个角度思维,《夜宴》中的第一角色是母后,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便与《哈》剧中的王子为第一角色十分不同。作为一个女性,在残暴的厉帝面前,在太子无鸾面前,在青女面前,在整个国家的面前,还有在无数朝臣面前,到底是如何表现的,这是影片着重描写的,冯导也给了章子仪最大的表演空间,所以回忆一下冯导所说的“章的成功则是影片的成功”,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我们回到影片,看看章子仪是否成功地塑造了母后这个角色。
作为母后,她无疑处于矛盾的焦点,一方面她是太子无鸾的情人,要保护无鸾,并且希望无鸾能够重夺帝位,另一方面,她被厉帝占有,被动地接受着厉帝的爱(这一点在后面成为败笔之一)。通过母后对无鸾的训斥,对无鸾的暗中保护等等,影片运用了足够的细节表现了母后对无鸾的感情,这一点显然是成功的。而另一方面,面对厉帝,母后则表现出一种坚忍,这一场戏尤其出现在母后当着群臣的面跪向厉帝,这无疑是也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章子仪所塑造的母后,无论从表演还是情节设计上都是很完美的,也是极为成功的。若照着冯导所说的,章子仪的成功就意味着影片成功了大半部,这话的确不虚。
但对于一部大片,章子仪的成功演绎毕竟是不够的,而影片最大的败笔人物则出现在厉帝身上,在这点上与葛优的表演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台词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便台词有点现代化或搞笑,但并不影响剧中的人物塑造)。影片的前半部分,厉帝的残暴与狡诈表现得很好,一些细节可以证明,例如对暗杀者的治罪,杖毙节度使,送玉雕与太常以及借练舞之时欲杀太子等都表现出厉帝一代枭雄的本色。但正是这样,厉帝的爱情则显得颇为苍白。影片中厉帝开始之时对母后的细节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一种情欲上的占有,这显然符合枭雄本色,但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影片结尾处厉帝的自杀,给人的感觉是母后的背叛令他绝望了,使他成为了爱情的沦丧品,这显然与前面铺垫出的枭雄本色明显不符。这种自杀是导演的一种自我否定,否定了前面辛辛苦苦确立起来的厉帝形象。因为我们看不到厉帝对母后的爱情,而厉帝却爱情而自杀,厉帝这个人物则变得彻底失败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至于影片中其它一些角色,太常,青女还有殷隼,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失误之处。
所以,影片人物这一关由于厉帝的失败而影响了全局,也令一场夜宴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地惊心动魄,从而整个影片的故事变得有些荒诞。用句俗语,一马勺坏了一锅粥。
记得冯导在阐述本片的时候提到过两个字“欲望”。那么我们可以看影片中的欲望到底是什么,爱情,肯定有的,还有就是对权力的争夺。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与权力的影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影片这方面又犯下了大错,最明显的问题是用力过均,即一场夜宴,上的是荤素对等的菜,这是令人感到十分别扭的地方。
我们知道,爱情与权力有两个即定的形容词,尤其是这种剧情的背景下,五代十国也好,宫庭内幕也好,我们期望的是,即观众所期望的是爱情的悲剧或权力的残酷。传统的故事是权力的膨胀将爱情毁灭。虽然这是一个极为传统的观念,但不可否认,这是许多观众在潜意识中最乐于接受的故事主题。
但很不幸,影片并没有完成这种走向,青女的爱情在权力争夺下被玷污了,在青女有限的出场细节中得到了充分演绎,也许由于青女这个角色十分地单纯,所以令观众极为认可青女的爱情,所以青女误服毒药的时候,她的爱情死于权力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关于厉帝与母后之间的爱情,前面已经说过了,那更是一种情欲的占有,有利于塑造厉帝枭雄的形象却不利于营造这份所谓的爱情,所以后来厉帝的自杀就显得突兀了。第三段爱情应该是母后与太子无鸾之间的。
在观影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考虑这段爱情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导演要强加于我们的。三年前,由于章子仪成为前任母后,令无鸾只能流恋于山水之间,这似乎有着爱情的背景,当母后与无鸾的第一场对手戏时,剑舞的确也是爱情的象征,但再向下看去,爱情似乎突然停止了。母后对无鸾的训斥,母后在练舞之时出手救下无鸾,还有母后以青女要挟殷隼,这些真是爱情吗?这些情节的设立更象是权力争夺的表现,与爱情混在一起,变得暖昧了,从而令最后无鸾的死也无法造成爱情的悲剧效果。
而影片还有一个更为暖昧的爱情,那即是殷隼对青女的,那个从背后搂住青女的镜头绝不是兄妹之情,而是爱情的再现。
这样说来,欲望中之爱情真正成功塑造起来的只有青女对无鸾的爱情,只有这一段显出一丝悲情色彩,也只有这一段能够让观众心有戚戚,越人歌因而能够留传下来。至于其它的所谓爱情,则都是导演强加出来的,与观众无关。此时我们设想一下母后如果真如《哈》剧中那样,即砍掉《夜宴》里的母后与无鸾的爱情,这恐怕更单纯一些,更令人信服。这种改动虽然不一定不正确,但至少笔者认为没有成功的塑造出来。
欲望的另一点就是权力的争夺。
片中关于权力争夺者有四个人,太常,厉帝,母后及无鸾。
作为太常,老谋深算,闻风而动,情节不多,但符合人物及时代背景,这是成功的。
无鸾的权力争夺更大的成份是一种复仇,杀父(也许还有夺妻)之仇。但显然无鸾没有哈姆雷特那么的懦弱,只是过多的有些文人气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的塑造也是相对成功的。
至于厉帝,夺权不是他的目标,如何维护权力更要重要一些。影片中他首先掠夺了皇帝大权,其次是母后,而母后显然具有象征性,即对先帝一切地占有,无偿的,理所应当的占有,于是,影片前部那些具有情色意味的场面更象是一种掠夺,并且通过这种占有而巩固这种地位。而且对于厉帝来说,巩固自己的位置是雷厉风行了,谋杀太子,诛臣试臣,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篡权者应做的,只是运气有些不好,太子始终活着。但问题是厉帝篡权的动机并不明确,是对权力的无限向望还是对嫂子的垂涎?影片并没有指向厉帝内心深入,所以造成了结尾处自杀的突兀。所有巩固权力的举措都显得十分地盲目,没有实质性的动机。
母后对权力的向望实在不好说,由于影片将其与无鸾的暖昧情愫表现出来,这时母后对权力的争夺似乎也并不那么热衷,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成有了权力才能有爱情本身。于是,作为母后来说,保护无鸾是理所应当的,但夺权本身需要更主动一些。但不幸,影片到了结尾处,母后这种夺权谋杀厉帝的行为刚刚露出来,联络太常,下毒酒等等,而前面的对厉帝的顺从似乎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只是这缓兵之计明显得很,作为枭雄的厉帝一眼便可识破。这与常理上并不一致。还有一种可能,即母后对太子无望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地争取权力,即母后有个性格上的变化,但影片中所塑造的母后从开始就显得很具有心计,这显然也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如此,母后是否要夺权,恐怕只是一个疑问。即便她为女皇,也只是无奈之下被推上那个地位的,与谋杀厉帝并没有太大关系。
总体来说,影片对爱情对权力的描写用力过于均匀,令观众有些寻不到主次,而为爱情为权力设计的一些细节又达不到极致,所以颇令人分不清楚,使得两者混在一起,也许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方式令观众则产生多样的分歧。但无论如何,《夜宴》的故事除了在厉帝塑造上有硬伤以外,其余人物基本塑造了起来,大多赋与了游走于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痴迷形象,虽然有些混乱分不清主次,但并没有较大的诟病,应该能够令观众满意的。
从影片制作来看,无论是面具的运用还是一些场景的设计实际都显现出导演冯小刚力求突破的决心。而且某些地方令人想到了1999年的大片《刺秦》,具有一定的传承,但并没有达到极致。
未达到极致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音乐的运用,就笔者看来,本片的音乐总体是一种失败,许多场景声画的感觉没有达到同步,音乐没有能够更好的渲染气氛,从而显得有些滑稽可笑。象这种大片,音乐上的失误会给观众造成很大的观影错觉,恐怕这一点是冯导都没有料到的。
武打设计可以一观,但绝不是最好的,倒是舞蹈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但不可否认使得整部影片风格上难能达到统一,这一点远不及《刺秦》。
所以,影片在制作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风格的不统一与对故事辅助作用的不到位,这同样是《夜宴》给人感觉不太舒服的地方。
最后说明一句,影片结尾张靓影的歌曲与整部影片脱离得太远,显然是画蛇添足,再加上片尾一干商业LOGO的出现使得一部大片变得如同电视剧一样地无趣。恐怕冯导在走市场化的时候还是不要被这些影响风格的东西所左右,否则,诸如“大寨核桃露”之类的文字出现在片尾恐怕是个人看着都会哑然失笑的。
片头与片尾字幕同样是影片的一部分,这一点很重要!
(3.86 KB, 下载次数: 47)
07-3-27 09:53 上传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8 07:47:31
大胆的爱小心的偷――同性了,爱谁谁
喜欢沃卓斯基兄弟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这部影片的,这是他们的处子作,之后才有了世界闻名的《骇客帝国》三部曲。
此片的译名很多,有《惊世狂花》(大概脱胎于《末路狂花》的女权主义语境),《束缚》(这两个字理解好了的确有本片的主旨意味),《限度》(属于直译,和束缚有类似的语意),但在这些译名中,本人还是最喜欢《大胆的爱小心的偷》,这里面所蕴藏的那种直白与勇气还有智谋也正是本人观看此片时的一些切身感受。
有许多人将此片归于同性恋题材,从现实的观影角度来说的确如此。
两个女主人公,黑帮分子的情妇薇拉还有犯有前科的贼偷高琪,两个女人在电梯里头一次见面,当时便有相互吸引的感觉。但由于薇拉的身旁有一个男人的存在,于是两个女人显然没有达到干柴遇烈火的地步,但随着薇拉的两次勾引,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影片中这两个女人的表演是极具诱惑力的,个人感觉,比那种做爱镜头更充满诱惑的是这两个女人的接吻,性感又是肉感的四片厚嘴唇亲到一起时,性欲在那个瞬间就彻底释放了,至于后面的床上镜头,虽然随着镜头的移动也的确十分地令人血欲贲张,但事实上只是接吻的一种延续,与其说是表现这种同性之爱,莫若说只是一种叙事的交代而已。
影片发展到这个地步,不把其归为同性题材都是很难的,所以大凡所说女同的影片,此片肯定名列其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两个人是否真正的是同性恋嗜好者?
首先说高琪,影片做了交代,在工作之余,她独自前往同性酒泡,试想着吊到了个马子,估且这么说,但却没有成功。很重要的一点,那个并不漂亮的女同归一名警察所有,这个女警的镜头并不多,但同样透出一种彪悍来,影片这个细节既传达出高琪的确是一个女同,又说明她曾是一个犯人,一个被忽视的另类。
而作为黑帮情妇的薇拉很难说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女同,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她是一个双性恋者,但她却在主动勾引高琪,因为她实际上极力想摆脱现在的处境,这种黑帮保护下的弱女子身份。于是,两个女人在这种情况下联合了起来,女同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一种身份的标识。与两个女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一样,无论是女同,还是黑帮情妇,还是犯过事的修暖工,这几种身份都代表了弱势群体。
但显然,高琪对于这种弱势的地位更具有一种敏感性,当她发现薇拉与其它男人还有着某种暧昧关系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被薇拉所玩弄的对象。这种对性的独有欲令她对薇拉产生了极大的意见,两个人也发生了口角。
影片演到这里的时候,所有情节的设置都是很女同的,包括女人的幸(性)福,还有情欲的独自占有等问题。但接下来的情节却将影片引入了另一种类型中。
当黑帮里发生了血腥的惩罚之时,薇拉终于再次找到了高琪,声明自己要摆脱现在这种状态,当然,这必须涉及到钱的问题,于是,影片从一部标准的女同转向了犯罪。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所面对的是黑帮组织。电影中的黑帮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代表了邪恶,二是代表了一种强权。显然这与上述所说的两个女人的弱势地位是相呼应的,于是影片发展到弱势者对强势者的一种挑战。
这时候,你也可以引入一些诸如女权主义色彩的文本分析,那就是黑帮的男人地位受到了两名女权主义者的挑战,但事实上这种分析这种观念的产生还是建立在女同的性的意识上的,但女权仅仅是意味着性吗?这一点从《末路狂花》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大凡是弱势的女性团体,女权意识最先反抗的一定是性,《末路狂花》也是由于反抗性的问题而引发的故事,此片同样如此。与其说薇拉为了离开血腥的黑帮生活,还不如说她是为了脱离被当成性奴役的命运。
但仅仅是逃避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一种征服的符号产生了,那就是钱,占有钱财者永远是强势的,这一点无关性别,于是,两个人不仅仅要逃离黑帮,还要谋取黑帮的钱财。
谋取黑帮的钱财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于是两个女人定下了计策。影片在讲述这个惊险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描述出一种极度完美的计划,恰恰相反,这个计划是很容易被人识破的,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这个计划的诞生却有着一种极度的反讽意味,那就是男人之间与女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
很明显,计划完全是建立在男人之间的仇恨上的,虽然那个黑帮老大极力地要保持一种内部的平衡,但事实上男人的劣势在这个计划中体显得一览无遗,首先是一种嫉忌,薇拉的男人对黑帮的少爷打心底有种极度的仇视,这仇视的产生源于嫉忌本身,然后是不信任,在这些诸如男人之间的隔阂与毛病中,高琪才能定下这个计策。与之相反,在事件突发意外的时候,高琪与薇拉之间却由于相互信任而同存同亡。这种对比其实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无关男女性别的一种暗示,因为我们很难说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是女人或男人的天性,只能说是弱势者在对付强势者时所采取的一个完全正确的策略。
影片的主旨在这个时候以一种最为反常的举动体显了出来,那就是从同性的欲望挣扎跳跃到了有关强势对话中的信任与策略问题。
但影片并没有因为高琪与薇拉的合作而取得成功,相反,她们最后还是依靠了黑帮的势力才度过了险关。毫无疑问,这种虽然名义上的黑帮势力,但那个老头子在薇拉的一吻之下便昏了头脑,相信了薇拉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又回到了男女之间的这种对话中,女权意识再一次回归。于是我们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在男女情欲方面,其实作为女性,虽然是欲望的客体,但对主体完全有种操控能力,而在强弱的对话中,弱者恐怕只能建立好信任的合作方式才能取得胜利。
影片的结尾,两个女人在卡车上亲吻着,而不是常规的发财了便买来了轿车,卡车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比轿车的高贵与小资更有深意,于是两个弱势的女子不再弱势了,而这次的亲吻镜头放到了车的外面,说明这也不是一次肉欲的亲吻。
同性了,爱谁谁吧!弱小了,同样也是爱谁谁吧,那结果就不是弱小本身了!
(4.5 KB, 下载次数: 45)
07-3-28 07:47 上传
注册时间06-5-29
在线时间846 小时
最后登录14-3-26
主题帖子八通币
博士后, 积分 10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20 积分
博士后, 积分 10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20 积分
注册时间06-5-29
发表于 07-3-28 20:50:05
看了楼主的影评,感觉很不错。
对电影不是很懂,能在这里交流一下看法,的确很不错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9 09:53:10
多谢版主加精:)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29 09:55:21
可爱能否拯救男人――――评韩国影片《好可爱》
近几年来,韩国电影一直占据了亚洲电影老大的地位,这与其体制不无关系。
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韩国影片中以爱情片居多,风格也不尽相同,有搞笑出位的《我的野蛮女友》,有诗情画意般的《八月照相馆》,当然还有情欲唯美主义的《美人》。
韩国爱情片有几个元素,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是哀伤气息,无论风格如何,这哀伤的气息肯定能令观众得到一丝丝的感动,这也是票房保证的需要。
有人将《好可爱》列为一部关注于贫民的影片,有艺术片之称,但我更想将它列入爱情片的范畴,只是这爱情中的哀伤更加强烈。
《好可爱》讲述了一个流浪的女子在不经意间闯入一个只有四个男人的家庭后所发生的故事。一个女人突然间出现在几个男人的面前,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个女人必然会成为这些男人的欲望客体。所以,片名中的“可爱”实际上是一种欲望,只不过这欲望在故事当中显得十分地哀伤。
四个男人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家庭,父亲当年阅女无数,所以才有了三个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孩子。老大少言寡语,人很老实,做着一份快递的工作。老二有些滑头,老三则是一个只想着用拳头说事的人。
这个家庭很贫穷,所住的房子也面临着拆迁,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彼此间默不关心,直到流浪女子来到那一刻,一切才有了转变。
拆迁对于贫穷的人来说是一场灾难,那意味着家的毁灭,尤其是一个男人,没有家了,他更是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家的男人难道还能有爱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老二找了一个流浪女送给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带有玩笑性质的动机罢了。
可是当女人进入这个家庭之后,欲望便产生了。
老大一直没有太多的话,他将心中的欲望都写进了笔记本中。从那一刻开始,仇恨便在他心中滋升了起来,所以他看谁都不顺眼。
但仇恨的加温却在于那日记被念出来的时候,那一刻,他所有的幻想都变成了被人嘲弄的谈资,更令他无法忍受的是,女人却也加入父亲与弟弟的行列之中。
逃避,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于是,老大走了,离开了这个家,他带着仇恨,将自己的欲望埋葬了。仇恨与欲望令他的自尊完全丧失了,此时的老大成了一个不完整的人。
老二是个滑头,在他眼中根本就看不起父亲,于是才找来个流浪女人送给父亲。而且非常可笑的却是他竟然还有一个追求者,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女孩子。当然,这个小女孩在他的眼中绝不是什么欲望客体,只是一个包袱罢了。但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包袱成了老二认识自我的原因之一。
小女孩将流浪的女人视为眼中钉,不断地与之发生冲突。而老二在这样的冲突中却发现自己原来对流浪女人也是抱有好感的,但那是父亲的女人,那是自己送出的礼物,他由于看不起父亲而不能沾染到这个女人,但欲望已经燃起。
于是,老二准备嫖妓去。但阴差阳错,老二的愿望落空了,还被人打了一顿,而且把流浪女也留在了妓院。
老二同样也做了一个失败的人,他同样失去了自尊,他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但在这个时候,小女孩则扮演了一个拯救的角色,这里没有欲望,只是一个男人在小女孩的抚慰下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流浪女得罪了妓院的打手而遭到报应,不得已,她找到那个只会用拳头说话的老三帮他解气。
老三的身份十分地特殊,他是黑社会成员,大哥给他的任务就是赶走那些拆迁户,但由于自己的家也在这里,他犹豫了。
流浪女找到他后,他用暴力解决了问题,从而也从流浪女那里得到一丝的安慰,其实更是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在后面得到了升华。
先是打了找上门的老大,然后用暴力驱赶房客,最后以暴力断绝了与朋友间的关系。
暴力使老三一时间膨胀到了极点,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于是,老三决定为父亲与流浪女举办一个婚礼。
由于老三的暴力,老大终于觉醒过来,他要带着流浪女走出眼前的世界。勇气终于回到了他的身上,那个沉默的老大变得完整了。
虽然流浪女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但他已经具备了接受任何打击的能力。最后,终于由于父亲婚礼的原因,他找到了新的恋人,在充满迷离的影像中驾车飞驰。
老三却失败了,他错以为暴力为他赢来了一切,但他暴力的根源突然间却消失了,老大被人刺死,他再也没有依托了,以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在影片中父亲似乎更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出场的,这由他的工作,神汉已经看出来了。
父亲与流浪女终于结婚了,令人惊讶的是,剧情中暗示流浪女还是一个处子之身。这点上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味。
首先,流浪女作为一个欲望载体而出现,这欲望带有一种拯救的意味,所以处子之身将其塑造成女神的形象。
其次,从剧情角度来说,混乱并不真正地存在,三个儿子为父亲操办婚礼也暗示出欲望客体向母亲角色的转变。流浪女由此也达到了自己角色的升华。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其实最浓墨的角色是流浪女。这个时时快乐,无忧无虑的女人,看似什么都不懂,实际上有着自己的主见。
最表现流浪女心思的一句话就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爱我”。这句话将她从欲望客体,从女神,从母亲等角色中分离出来,变成一个与四个男人同等地位的人。
每一个人都爱她,实际上也是她爱每一个人之后的索取。这是正常的,尤其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索取的含义就是男人的成长。
在影片结尾处,流浪女与小女孩走在嚣闹的街市中,她们付出了拯救男人的天性,因此在她们的脸上是充满笑容的,在这样的笑容面前,男人的身心会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这部影片没有《新桥恋人》那样刻骨铭心,但其关注的那段感情是相通的。说它是爱情片,大抵的原因在于此。穷人的爱情中往往都有对心灵解救的成份,本片亦是如此。
2005年于通县
注册时间06-5-29
在线时间846 小时
最后登录14-3-26
主题帖子八通币
博士后, 积分 10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20 积分
博士后, 积分 10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20 积分
注册时间06-5-29
发表于 07-3-29 17:46:34
《新桥恋人》?感兴趣,好像看过八?楼主写个影评吧!:kx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30 10:24:07
原帖由 芥末 于 07-3-29 17:46 发表
《新桥恋人》?感兴趣,好像看过八?楼主写个影评吧!:kx
那是七八年前看的了,印象已经不深了,待我重看一遍时再写吧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3-30 10:24:50
自从1989年以来,我们是不大引进俄罗斯影片的,似乎它的意义已经过时了,当年的大哥早已不复存在。既然这样,当年那奴颜卑膝般的对苏联影片的迷恋岂不可笑,不仅如此,我们继续摇尾乞怜,看见美国大片就如骨头一般有味。当初,为了学习,我们面北背南地俯身叩首,今日,为了娱乐,我们又满地挖洞想通到地球的那一边,多么滑稽可笑,但我们社会的习惯就是喜欢偏科,一代又一代人。
   &&最近,我有幸看了一部俄罗斯影片,名叫《烈日灼身》,是一部如诗般的政治影片。我忽然想到了温瑞安的词汇,温柔一刀,用这个词来形容本部影片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的确是用温情表述了一个残酷的故事,仿佛是林仙儿的轻纱覆在包公的铡刀上那种感觉。
    故事是这样的。
   一战以后,苏联的某地田园风光妩媚,这里住着一户早已不再是贵族的法国贵族后裔,他们保留着一些贵族的生活习惯,并且说着法语。这个家庭中唯一不讲法语的是战斗英雄寇托夫上将,因为他是苏联的英雄,一个布尔什维克,他不会讲法语,也没有那些贵族的习气。寇托夫是娶了这个家族的小姐才住在这里的,并且还有了一个女儿。一家人过着舒适,宁和的日子,虽不时有一些小事发生,却如调味剂一般丰富着温馨的生活。这时,家族的养子密迪亚回来了。十几年前,他突然失踪,家族中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对这个问题最关心的是寇托夫的妻子。密迪亚原是她的男友,由于这个毫无道理的失踪,当年的小姐已成人妇。故事自然转移到两个男人的身上,但这绝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原来,密迪亚是苏联特工,他当时的上司就是寇托夫。寇托夫派遣密迪亚执行抓捕叛国分子的任务,密迪亚身不由己,但他却立功了,只是失去了他作为贵族的养子所能得到的一切。于是,他想报复。他用温情的语言和贵族式的多才多艺刺激着那个没有成为自己妻子的女人的敏感的神经,使她受到内心那无法抹去的情感的折磨。而对于寇托夫,密迪亚凭着自己特殊身份,借助于当时斯大林搞的个人崇拜氛围,将这位英雄推上了国家的敌人的位置。寇托夫失去了自由,密迪亚最后也自杀了。
   这是一部极具反思色彩的影片,寇托夫和密迪亚都是同一种人,他们借用政治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性的残忍由此而揭示。但导演没有对此直抒笔墨,相反,他极力烘托温馨,祥和的气氛,美丽的乡村风光,淳朴的人民,父女的亲情均令观众感到美丽如诗般的境界。于是,我们的正义和憎恶竟然无处发泄,仿佛世界真是如此美丽。回首想来,人性残忍不过如此,耍个手腕达到目的,心中不平衡采取报复,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但若是权力和政治氛围被利用起来,那么这种人性的残忍就可以发挥到极致,过后却归于时代的洪流中。中国有许多情况都类似于前苏联,据说那也是学来的,但我还未曾见过如此深度的反思作品,大概俄罗斯的东西是不大学的。
   本片设计了三个具有表像意义的情节。一是斯大林的巨幅画像升在天空中,这个镜头揭示了时代背景,那画像仿佛就是政治,无论对与错,人们必须向它敬礼。密迪亚的敬礼中似乎还含有一丝谢意。另一个情节是迷路的人,他看见上将寇托夫被抓,自己仿佛成为历史的鉴证。他死于密迪亚的枪下,与其说密迪亚杀人灭口,莫若说政治可以改变历史,可以消灭一切能够反映真实历史的证据。何况这个证据只是个游离于全体社会人民以外的迷路人。瞧,那家族的人们不是个个都满怀欣喜地送走寇托夫的吗?他们因为被蒙蔽而保住了性命。片中最神秘的东西是那个飘忽不定的火球,有人说那只是烘托气氛的手段,没有真实的含义,我并不这么认为。火球每次都出现在密迪亚思考的时候,它应是密迪亚那颗已被灼伤的心的象征,一个灵魂已褪变成复仇的恶魔,陷害他人,也残害自己,片名也大抵由此而来。
   密迪亚死了,影片结尾处说若干年后寇托夫平反了,他被政治游戏了,密迪亚又何尝不是呢。两个缔造时代的人用缔造的时代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又被这个缔造的时代所抛弃,这个深刻的立意当然会给人一种有如烈日灼身的震撼。
2000年于小西天
注册时间06-5-16
在线时间199 小时
最后登录15-1-6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17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1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17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1 积分
注册时间06-5-16
发表于 07-4-2 09:39:53
恶灵骑士――燃烧的头颅
也许由于这几年经由漫画改编的电影过于纷杂了,所以多少有些审美疲劳,尤其是美国的此类影片,总是很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已,故事性总是千篇一律,除了《罪恶之城》之城,很难看到惊喜之作。
看着蛛蜘侠慢慢地成长为男人,看着蝙蝠侠回首自己的过去,还有刚刚探亲回来后的超人,这所有的英雄们都很疲惫似的,说是人性的描写增强了,但总觉得只不过是英雄们在无病呻吟,不做出点姿态来好象就没有人再关注了似的。
说到这部《恶灵骑士》,也是经由漫画改编的,同样的属于个人英雄主义,结尾告诉我们了,他的故事还没有完,可想而知,系列电影的产生也是势在必行的。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英雄的成长肯定是与众不同的。骑士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死神,只想换来父亲的健康,但由此也必须接受成为恶灵骑士的命运。
于是,骑士丢失了许多东西,比如说爱情什么的,他只能在生命的冒险中寻得一种解脱,于是,这冒险成了骑士的一种麻醉剂,与其说是继承父亲的遗志,莫若说是给自己生命延续的一种强心剂。找个理由活下去吧,这骑士虽然成了大众的偶像,但活得的确有些不得志。
好不容易发现了昔日的恋人,阳光开始灿烂了,但此时小死神偏偏跟父亲作对,于是作为恶灵骑士,必须与小死神决一死战。虽然顶着拯救世界的名义,但却不是他心中所想的,恶灵骑士已经主宰了他的生命。
故事下面发展的情节是所有观众都能预想得到的,一方面以达成拯救世界的光荣使命,(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老死神是这个使命的委派者,于是死神成了幕后的救世主,骑士只不过是个打工仔而已,这多少有违美式英雄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骑士要在这个冲突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修行,能够很好地掌握死神所赋与自己的能力,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赢得那段爱情。
勿庸置疑,三个目的都已经达到了,但此时,面对着老死神,骑士开始了一种背叛的行为,死神任意操纵别人生死的行为显然是激怒了骑士,更重要的是,骑士在这个过程中回归到了自我的状态,一个真正自主的人,他能够与死神相抗争了,当然,故事也由此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诸如老死神另一个罪恶的儿子的出世,还有许许多多恶灵的做恶等等,恶灵骑士,这个惩治邪恶的家伙开始了自己的捉鬼之旅。唯一遗憾的是,爱情再一次离他而去,当然,这是他主动放弃的,与以前的背动肯定是不一样的,美氏个人英雄的那种主观能动性也因此而回来了,让观众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但必须客观地说,虽然此片的故事编排上毫无新意可言,虽然里面的人性描写苍白而平面,但事实上,影片最大的喙头则是这个漫画人物本身。第一,骑士的造型还有那辆地狱摩托的造型,这两种东西无遗是最具有视听感觉的,冒火的骷髅头骨,四米多长的哈雷大摩托,这一切都拉风得很,所以将这个漫画改编成电影很显然是极有特色的,至少在视觉上还能引起观众们的信心。
第二则是一些打斗场景的设置,说实话,影片的特技个人以为实在是一般,虽然形象上极具冲击力,但打斗起来恐怕远没有蜘蛛侠来得炫目。但影片中的某种细节还是不错的,列如摩托冲上摩天大楼的那场戏,由于是车印在窗户上压出的一道条纹,比之那些单纯的爆破还是具有可看性的。
但也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力而已,其它的都不在文本的讲述之内,换句话说,如果单看故事,不但是普遍,甚至是有些烂片之嫌。因为那些冲击力,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放在影片中没有起到任何推进剧情的意义,只是单纯的打斗而已。同样是打斗的影片,《刀锋战士》中的打斗不但好看,而且比此片更有利于故事的讲述。
一部看起来很炫的电影,但看过之后却给人一种空白之感,虽然尼古拉斯在影片中极尽他的演技,但先天不足的故事与脱节的打斗让他也显得有些做作无聊。看来作为一个粉丝,尼古拉斯的判断力显然是有些问题的。
好在此片中警察的介入将骑士逼上了绝境,不得不放弃自己以前从事的飞车职业。这样一来,我们还可以权且当作他从死神那里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走出了父亲的阴影,再加上两次错过爱情的不同原因,这还能给骑士一些人性的诠释,虽然不是那么的彻底深刻,但比起一味的拉风要强上许多。
漫画要炫了,但故事不炫恐怕也是白扯,我很难想象此片的续集将会如何,照此发展,不拍也罢了。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4-3 17:45:30
少年汉尼拔――没说全的前史
做电影有一个惯例,大凡遇到一些性格极其独特,行为近似疯狂的人物之时,剧作中肯定要涉及到这个人物的前史,所谓前史就是人物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但也有电影将这种前史淡化了,比如《十诫•杀诫》,类似的影片也不少。
汉尼拔是一个优雅的食人者,《沉默的羔羊》中已经充分体显出来了,对于这么一个独特的银幕形象,他的前史肯定会相当的精彩,当然,这是好莱坞剧作家们的想象,于是在这个想象的基础上,《少年汉尼拔》便诞生了,很明显的,这部影片最想解决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尼拔为什么要吃人?
影片给了一个极其直观的理由,因为汉尼拔的妹妹被坏人吃掉了,于是,很明显的一个复仇的故事便产生了。
妹妹被吃掉,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绝对是精神上最大的刺激,于是汉尼拔变成一个沉默阴狠的人,平时不说话,只有在睡梦中才会大叫,妹妹被杀的场景成为他永远的梦魇。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非常规的杀戮,痛失妹妹的悲伤绝不是这个梦魇的全部,更主要的是,汉尼拔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妹妹。于是,惨忍的杀戮与吃人在汉尼拔的那种自责中立即被无限地扩大了。这时候,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内容就是一种对妹妹(后来扩大为女性)的同情与责任还有负疚,而形式当然就是杀人的手段了,进而转化为食人的嗜好。影片发展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汉尼拔这个人物如何成因的都已经初现倪端了,换句话说,成因已经具备,下面就是如何将这种一直隐藏的诱因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仪式一种个人的标签,即把那个倪端深入化。
从孤儿院逃了出来,汉尼拔找到了婶婶,这个家族中唯一的一个亲人。在婶婶的引导下,汉尼拔接触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文化。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婶婶的扮演者是我们所熟知的巩俐,离开了《迈阿密风云》中的那个花瓶角色,巩俐在此片中扮演紫夫人,这个角色绝对能够影响着汉尼拔的成长轨迹,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角色当然不是什么花瓶。但说句实在话,巩俐在此片中的表现过于中规中矩了,虽然也基本上完成了导演以及角色所赋与的任务,但并没有过分出彩的地方,凭借着她那依旧值得骄傲的身材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着一种欲望客体的色彩,好在故事比《迈阿密风云》好得多,所以这欲望客体不仅仅是性的展示,更是女人的展示,尤其对于汉尼拔而言。
汉尼拔接触到了东方对尸体的一种暖昧态度,其实无关于日本,在东方古代对尸体头颅的嗜好是比比皆是的,杀掉对手,削了首级,挂于马前杆顶,以示军威,以吓敌心。这是一个东方式的传统,日本只是更具有形式感而已。
影片引入这种理念是要将汉尼拔那种单纯的对食人的恐惧做一个升华。食人同样在古代也是一种仪式,正如片中的罪犯所说的,为了生存,但生存的含义要进一步延展的话,那就是一种保佑与祭祀,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所以影片发展到这个地步,汉尼拔食人的原因已经不单单的是一种嗜好,一种儿时的模仿,而是一种仪式,对尸体对死亡的反讽,而对生存则是一种崇拜与继承。
与此同时,汉尼拔对妹妹的负疚感扩延到了对女性的一种保护欲中,所以他杀死屠夫一节,与其说是为给紫夫人报复,莫若说是他完成了自我方向的一种肯定,正如前面所说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一定的结合。
由于对人体的一种迷恋,一种精神上的神秘崇拜,汉尼拔成为了一名医学院学生,这个经历也是为了补充汉尼拔这个人物形成的原因,即将杀人与食人的形式感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虽然试图用东方的一种暗示来增强汉尼拔精神上对尸体对食人等的一种迷恋,但事实上,仅是一把东洋刀,一个雕像是远远不够的,戏份的缺失令观众对汉尼拔这种精神上的飞跃并没有足够的印象,同样的,这种缺失造成了巩俐的戏份无法出彩,因为作为一个东方精神的引路人,她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完成深入的文化带入感。而对于本片来说,这种缺失更严重地导致了形式感大于精神内容,所以下面的内容便将观众带入到了那种普通的杀人魔头的剧情之中,那个优雅的高智的罪犯并没有体显出来。
其实,笔者并不认为此片中的汉尼拔必须表现出一种优雅来,毕竟因为还是少年,虽然有一定的学识,但对于仇恨的理解仅仅还是一种报复,以牙还牙,不太可能立即达到深层次的艺术水准。所以,影片下面的内容虽然让许多观众有些不爽,或者有些失望之感,但就本片而言,绝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作为一部前传,杀人狂魔的进行曲虽然可以演绎得惊心动魄,但事实上却偏离了前传所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即汉尼拔这个人物的形成。从这点上来看,汉尼拔这个人物还没有完全诠释清晰,尤其是食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承载力量,并没有充分说明,所以此前传若有个续篇可能会更好一些,继续完成汉尼拔精神上的飞跃。
在影片最后,汉尼拔知道自己也曾吃过妹妹,在这种情况下,他拒绝了紫夫人的建议,而更加疯狂地进行着杀戮。在笔者看来,这个喙头是极其可怕的,因为汉尼拔所有复仇的动机都会因为自己也吃过妹妹而变了质,正如剧中所说,他的复仇是一种自我的否定,要杀死所有的知情人。这显然与前面的复仇实质是相悖的。于是,汉尼拔的这种杀人举动变成了一种自我的救赎,只不过这救赎本身是通过罚惩他人而得以实现的。汉尼拔也正是由于这个喙头而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从这点上来说,导演对汉尼拔的定义便是如此的。
用别人的罪恶来完成自我的救赎,但这种救赎却由于罪恶的惩罚而永远无法停歇,这是一个隐喻,预示着汉尼拔这个人物将一直地罪恶下去,于是他离开了紫夫人,虽然关系的确暖昧,但汉尼拔已经将罪恶本身完全揽了过去,于是,他可以肆无忌惮了。但事实上这种肆无忌惮的可能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在影片结尾处,汉尼拔来到了加拿大的小镇,最后一个仇人因此而毙命,但问题是从这以后呢?汉尼拔将无事可做。影片过分渲染汉尼拔的复仇造成了对形式感的强化,从而忽略了汉尼拔精神上的成因,所以优雅不在,所以完成复仇后这个人物将消失,一个极为尴尬的结局将无法引出《沉默的羔羊》一片,作为前史,这肯定是失败的。
顺便说一句,在船上的那场戏中,值得夸耀的是巩俐杀人的那个动作,干净利索,极具爆发力,这是巩俐的优势,平静中的爆发,于是影片前面紫夫人与汉尼拔练剑还有骑摩托送头颅两段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不如在前面的戏份里让巩俐一静到底。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只能认为导演对巩俐的使用显然还是差着分寸的。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4-4 15:16:45
洗澡--上善若水
《洗澡》影片的主旨便在于“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此,就影片中关于水的电影表现手法作一初步分析。
不可否认,本片由于情节简单,投资也比较小,尤其所涉及的场景主要在于澡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所以,水是作为主要道具而出现的。而作者也特意通过一些反复性及对比性的镜头来强调水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水的认识,这是一种画面的传达,在无形中也表意了作者所要阐述的问题。
  &&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二民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即手持水笼头举过头顶,让喷出的水从天而降。在影片中,二民的这个举动反复出现达到五六次之多。这样,就使观众的视觉记忆得到了强化,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镜头时也许会以为作为二民这样的弱智,这样的形为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只会引起观众对二民这个人物可爱之处的发现。但随着影片的深入,这个镜头反复强调地出现,这就不能不引起观众的思考。二民的弱智角色恰好可以使导演利用仿佛是现实的手法来拍摄这个具有表意特征的画面。我们大概都能理解,本片主要是在表现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文化中水是无形无声而又无为的,这是中国民间的处世哲学,源自于中国古老的道家学派。这种无为中的有为,无意识的亲情与温情恰是导演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提炼。因此,这个镜头就是要说明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实际即代表中国文化的高于一切的地位。
  &&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还有一个是胖子在唱《我的太阳》。从影片的直观感觉来看,胖子若不沐浴在水中则他的喉咙是无法张开的。这个镜头也反复出现了三四次,而它所表达的含义正是把中国以水为形的神韵文化推到了极致。我们知道,《我的太阳》是意大利歌曲,代表着一种西方文化,意大利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中具有突出成绩的国度。但就是这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说的外来文化若没有水的滋润却无法成形。可见,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多么大的力量。但若只是从征服的角度来说,这未免有失公允,导演所要传达的实际上是一种融合。我们无法阻止也不应阻止异族文化或说现代文明的入侵,那么,我们就要做到让那些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才有可能发展。由于这个镜头要承载巨大的文化冲突,所以导演也令它出现了若干次。
   另外,本片中有两个颇受争议的段子,即陕西的缺水与西藏的圣水,这与现实的水文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我认为,这种对比的作用并不是意在找出差异,而是要丰富中国以水为表意的传统文化,更加明确地说明水是中国文化的神圣载体。
1999年于通县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4-5 12:37:07
视觉是最后的晚餐――――评《圣兽学园》
初看片名,以为又是日本那种变态无聊的幻想之作。但看到片头的时候,我知道了此片变态是跑不了的,但无聊倒真不一定。
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独自看着一场冰球比赛,那些强壮的男人显示出他们的蛮力。稍有观影常识的人不难看出,这肯定是一部与欲望有关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冰球运动员们服装一样,根本就分不清两个队来,男人们在这女人的眼中自然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便是出字幕,同画的是女人的一夜情,简单,没有过多的激情,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的道的女性电影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女人在一夜情后竟然走进了修道院。
对于修女来说,进入那苦行僧似的生活意味着将整个生命献给了主,成为了上帝的妻子,她将是纯洁的。只是一个头一天还一夜情的都市女孩能否忍受得住修道院的戒律?
影片从女主人公洗礼的那个瞬间展开了,赤裸的身体跪在耶酥的面前,那圣水洒在身上,说实话,神圣的意味我没有读到,只觉得这仪式的本身就含着一种色情意味。
看来,淫欲恐怕是本片真正要表现的主题。
夜里,一个修女赤裸着上身跪在一面墙前鞭笞着自己,她那孤独而又苦难的影子被放大了投在对面的墙上,扭曲着,痛苦着。
这个镜头近似于《呼喊与细语》中的尖叫,也有些象《鸟人》中那只墙上的大鸟,它们表现了同样的一个东西,就是被压抑,被扭曲的灵魂。
修女们被压抑被扭曲的灵魂又是什么呢?
两个修女由于偷贮物间的食物而遭到惩罚,这种惩罚竟然是让她们相互鞭笞,顿时,鲜艳的血流在嫩白的肌肤上,最简单的物欲被当成了罪恶,同时,两个修女间的仇恨也因这种惩罚而产生。
紧接着,一名女子由于偷了院里的钱而被神圣的主教奸污,她将她的处子之身没有献给上帝,而是她极为信任的上帝的使者。
一切在失控的状态下演绎着,此时的教规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
影片发展到这个阶段,女主人公到教会的真正动机也随之揭开。原来,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修女,当年怀上她之后被院长活活打死,她要找到自己的父亲。
观众看到这里也不难猜出,她的父亲便是主教,只是剧情中还没有揭示,于是,女主人公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
找到两个男人奸污了副院长,这是对教会杀死她母亲的公然报复,当然也是对副院长个人的仇视。
女主人公的行为当然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棘荆缠在身上,玫瑰抽在脸上,真正的战争这一刻才刚刚打起。
当主教知道自己女儿来寻找他的时候,他没有表现出一个父亲应该具有的态度,而是授意院长杀死女主人公。
而那个被主教奸污的修女也步女主人公母亲的后尘而怀孕了。影片的高潮也来临了。
怀孕的修女自然逃不出惩罚,首先是一阵乱鞭,其次是灌盐水,令她不得不在耶酥像上尿出来,以此证明她背弃了上帝。
这个可怜的女人如同女主人公的母亲一样,就这样死去了。
女主人公终于展开了彻底的报复,她砸毁了耶酥像,杀死了新任的院长,然后以最极端的方式对父亲进行报复。
主教自私地占有着一个个将自己奉献给主的女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会跑到他的床上来,这种乱伦般的精神诅咒终于击垮了他,最后死在那个被他抛弃的原院长手下,十字架插在他的背后。
此时的女主人公终于解脱了,为母亲报了仇,然后融入到都市之中,远离了那个冷酷无情的修道院。
影片的大概情节便是如此,最值得让人体味的是色彩的运用。
片中以红,白,黑三色为主。其中白色代表纯洁,黑色则代表罪恶,而红色则是对白与黑的校正之色。
首先女主人公在都市中穿得肯定是红色,这是代表人性正常欲望。
主教奸污修女时,那处子之血将白色床单染红,而后来怀孕的修女嘴角的鲜血滴在黑漆的耶酥器皿之中,还有片中多次出现修女的肉体之上出现的血痕,这所有的血的红色将那黑与白的世界遮掩住,纯洁不在了,但实际上所有的罪恶被红色所替代。
片中将红色概念升华到极致的是女主人公受罚的镜头,美丽的玫瑰花瓣在空中飞扬,散落落的粉红色,加上与周围那些老麽麽暗黑色的脸部光线一对比,导演的意念也便尽在其中了。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道具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那就是鞭子,惩罚修女时用到鞭子,新任的院长也用鞭子。
尼采说过,要到女人那里只需带上鞭子。
鞭子无疑是对女性欲望的污蔑,片中大量的鞭子自然也是灭绝人性的表现之一。
初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反宗教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
本片中另外出现最多的道具莫过于十字架,女主人公所戴的饰品引导着她将自己父亲的罪恶慢慢揭开,故事达到高潮的时候,十字架被尿浸泡,被玷污后的血所染,这是宗教的失败。邪恶的力量在于那污血,而不是宗教本身。
直到最后,影片中神父被前院长用十字架钉死,这时候才是宗教的回归,邪恶终于在神圣面前倒掉了。
所以本片绝不是反对基督教的,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教被邪恶所操纵时产生的巨大罪恶,所有的清规戒律也随着宗教本身会为邪恶所利用。但不可否认,影片对宗教的戒律是否违反人性提出了质疑。毕竟,那犯罪的根源是欲望被禁止的缘故。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此片被禁也是情理之中的。在此片中,宗教只是一个载体,欲望才是真正的主题。
其实这部影片与许多和宗教有关的影片有相通之处,只是它走得更为极端,更为残酷,所造就的内心震撼更为强烈。之所以这样,是影片在细节处理上对色彩及影像的运用也更为强势的缘故!
2004年于通县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4-5 12:41:27
此贴顺便纪念一下卡夫卡·陆
天堂里没有电影……但电影里有天堂……
注册时间07-1-22
在线时间361 小时
最后登录14-7-16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8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8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注册时间07-1-22
发表于 07-4-5 15:10:58
原帖由 韩兮 于 07-4-5 12:41 发表
天堂里没有电影……但电影里有天堂……
莫明的被感动的说
注册时间05-11-3
在线时间344 小时
最后登录14-10-29
主题帖子八通币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2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5 积分
注册时间05-11-3
发表于 07-4-6 11:36:01
法国有位哲学家名叫亚克拉康,他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关于语言的理论,即语言构成了社会的行为秩序。人类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空间中,却按照一条清晰的语言体系来行为处事。《死亡诗社》便是讲述诗体语言的影片。该片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的提名,其中,最引有注目的当属关于剧作方面的成就。
影片通过一群少年人成长的故事来揭示顺从与抗争的主题。在一所男性寄宿学校中,七个少年人在受老师基廷的影响下建立了一个诗社,取名为“死亡诗社”。于是,他们便走向诗化的语言体系,而背弃了以院长罗曼为代表的非诗语言。在影片中,基廷的诗化语言体系代表着未受压迫的灵魂,而罗曼的非诗语言则强化了对灵魂的收购。成长的少年人顺从基廷,因为那里拥有自由,可以抗争着罗曼关于地狱的布道。在影片结尾处,基廷被院长解聘,但少年们已经自动地把诗化语言体系纳入到自己的心灵中,于是,抗争被新的自发的顺从所替代。
我们不禁询问,什么是新的语言体系?那是做人的原则,勇气、忠诚、智力和爱,珍惜好时光。美国本土文学的创立者诗人惠特曼有一首纪念林肯的诗作,那船长解放了黑奴,让自由在每一个心中都是平等的,争取自由的原则也是做人作诗的准则。影片用人物关系阐述了这些准则,结构安排巧妙。但我想,这并非编导有意如此,正所谓灵魂中没有诗,我们又该如何写诗呢?
诗社的成员中,汤姆与尼欧同在一个宿舍,他们之间构成了勇气的关系,也是片中最主要的关系。汤姆生性胆小害羞,他写诗却不敢让别人看,更不敢站在讲台上当众宣读。尼欧则是个充满激情的人,他是唯一带有创造性诠释诗化语言的学生,他喜欢演戏,实际上,他很早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但故事的发展却令人悲喜参半,汤姆和尼奥发生了转换,汤姆扔掉了父母永远的生日礼物--规规矩矩的文具盒。而尼奥却在提心吊胆地演出了《仲夏夜之梦》之后,虽然演出成功,但还是受到来自于父亲的强大压力,于是,他自杀了。尼欧赤条条地结束了自己生命,仿佛是一个献祭者,被剧作无情地扼杀了。他的死完成了汤姆的转化,勇气转移到汤姆身上,所以诗化语言是神圣的,仿佛就是一种宗教,拥有它的过程也必然是艰辛的。影片最神圣的场面当是在结尾处,汤姆第一个站在课桌上,学会了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诗化思维方式。
查理和泰门构成了第二对人物关系,与汤姆尼欧不同的是,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发生转化,而是走向了各自的极端。查理是教师基廷最忠诚的追随者,是他提出了建立“死亡诗社”,也是他以“死亡诗人”的笔名在校刊上发表作品,指出校方不接纳女学生的不合理性。他的忠诚是过分的,带有明显的哗众取宠的意味。而泰门作为诗社的一员,却根本没有诗学语言的热情,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非诗的语言体系中,即便在影片结尾处,他也站到了桌子上,但是否脱离了罗曼的体系还值得怀疑。因为他的告密,罗曼可以顺理成章地赶走基廷,解散“死亡诗社”。查理狠狠地揍了泰门一拳,这是自由的诗学向粗暴的非诗学的反击,同时,也预示了斗争的持久性。
第三对人物关系表现在密克斯和毕克斯身上,这是关于智力的对话。剧作在这层关系上着墨并不多,只是强调构成诗化语言的条件。密克斯学识渊博,毕克斯却有些迟钝,但在诗化语言的道路上,两个人是平等的,互助的。
七个少年中,单独行动的是诺斯,他解释了什么叫爱。爱这个东西也许没人能够解释得清楚,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却不能没有爱。克瑞斯是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出场也仅仅只有五次,是作为欲望客体而存在的。她美丽、性感,若只有这些,诺斯的追求似乎过于盲目与幼稚,其实生活中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但我们来看致使诺斯成功的手段,那是一首诗,诺斯自己写的诗,他当众念给了克瑞斯听,爱是什么?爱就是一首诗,爱的真谛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纯洁,如此神圣。
诗是包罗万象的,诗的语言的自发的,是在人的内心中的。基廷传达的就是这个理念,他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去面对新生活。在影片中,基廷充当的是父亲的角色,孩子们就是在效仿他。因为他代表的是新的语言体系,是自由的,充满创造力的,所以罗曼成为他的最大的敌人。但孩子们终于站到了他的那边。形式上是输了,但精神却是胜利的。罗曼同样是作为父亲的角色而出现的,但他的粗暴与禁锢是孩子们难以接受的,孩子们在选择父亲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思维向诗化语言体系的转化。
《死亡诗社》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可谓是独具匠心,再次强调的是剧作者本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但没有深厚的艺术体验,剧作也不可能将人物关系表现得如此充分。
2000年于颐和园
八通荣誉版主
GMT+8, 15-1-6 14:29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奇迹装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