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系列传奇中 你一定要在后宫中当最坏的人 才能好好保护自己 这句话是 谁说的

《武媚娘传奇》今开播 范冰冰:演武则天是每个女演员的梦想
发布于: 7:25:03  来源:光明网  编辑:侯英俊
  原标题:《武媚娘传奇》今开播 范冰冰演绎宫廷励志童话
  武媚娘传奇终极海报
  范冰冰、李治廷
  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
  范冰冰
  范冰冰造型
  古装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将于今晚(12月21日)19:30震撼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该剧由唐德影视、吉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范冰冰工作室、《读者》集团、恒大影视、中影股份联合出品,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联合出演,汇聚张钧甯、李晨、周海媚、张庭、李李仁等两岸三地实力派演员,经过了八个月的紧张拍摄制作,这段盛世唐朝的历史卷轴即将徐徐打开。对于自己的这部心血之作,范冰冰表示其实《武媚娘传奇》是一部正能量宫廷童话,不仅是一部描写权欲的历史故事,同时也是一位少女不断追寻真爱和成长的励志路程。
  原标题:《武媚娘传奇》今开播 范冰冰演绎宫廷励志童话
  14岁叛逆少女上演正能量宫廷励志童话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范冰冰首次尝试横跨70年的年龄跨度,在剧中既要扮演初入宫门14岁的少女武如意,又要演出82岁跌宕一生看淡风云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因此,不仅剧情的节奏上需要精准把控,对范冰冰本人而言这也是巨大挑战。从之前曝光的片花和剧照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刚入宫廷稚嫩懵懂,一身轻盈淡粉色纱裙将少女的纯真与灵动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少女武如意;还是饱受背叛,变成“你一定要变成最坏的人,才能保护自己!”狠心处死好姐妹的武则天;亦或是鹤发黄袍威严不改的武皇,范冰冰演绎起来都毫无违和感,她将一个单纯稚气又带着点倔强的少女,是如何随着宫中的步步惊心不断改变,在一次次的风波中逐渐成长为尊贵霸气武皇的全过程展现了出来。
  对于自己费尽心力拍摄完成的这部戏,范冰冰本人当然也有着万千感慨:“这是一部很正能量的戏,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宫廷童话。武则天这个人物是从她的十四、五岁,从选秀女进宫,历经了她人生当中所有波折、坎坷,一直到她一部一部走向女皇这条道路上,其实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故事,有血有泪,有笑、欢乐、痛苦、悲伤、幸福……什么都有。这就是一个叛逆的14岁女孩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其实我觉得是一部很励志的戏,也其实是一部能让所有的年轻观众感受到正能量的戏。当然很多古装戏里,女主角可能从小就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不敢去争取、表达,不敢用自己的态度跟状态去面对所有的困难,但是武则天这个人物不是,她从武如意开始就是一个有性格的少女,这种性格一直延伸到她成长过程当中,虽然撞了很多南墙,但是她也认为心中坚信的信念一直不会变。”
  上一页
  原标题:《武媚娘传奇》今开播 范冰冰演绎宫廷励志童话
  范冰冰:演武则天是每个女演员的梦想
  据悉,《武媚娘传奇》是范冰冰阔别电视剧7年之后的再次回归。在大荧幕不断取得成就与荣誉的范冰冰,此次缘何选择这样一部剧作为自己的回归之作?对此,范冰冰透露:“《武媚娘传奇》是我差不多7年没有拍电视剧后,用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8个月,拍出来的有着正能量,很励志的一部戏。拍这部戏的时候我三次生病发高烧到39度,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盯全场,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8个月,非常感谢我们这部戏的兄弟姐妹,大家特别团结,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别说是8个月,就是一年、两年我也能完成好。”此外,对于为什么选择武则天这样一个极具表演难度的人物来演绎,范冰冰也坦言:“武则天在历史上是唯一的,是一个不可能被复制的人物,我觉得不想演武则天的女演员,就不是一个好演员,在这样一个大家都追求短、平、快的时代,没有人愿意用8个月诠释一个角色,但我觉得演戏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我每次演戏都有不同,都有新的调整,这部戏最有挑战性的是我演了一个人的一生,老年妆的时候,每天要化7个小时全脸贴皮,包括脖子手臂都贴,化好之后要再演9个小时戏,卸妆还要2个小时,每天脸都是肿的。但这个戏对我来说特别难得,我觉得吃多少苦都值得。”
  据了解,为了真实表现人物状态,范冰冰不仅在心理行为上极力揣摩武则天各个年龄时期的特点,后期的老年妆启用了电影才会使用的“人皮面具”,整个特效妆容是用美国的硅胶根据范冰冰本人的脸部翻模后雕塑定制的专用假皮,每次化妆需要7个小时,虽然“面具”可以根据人脸的表情来展现各式情绪,但由于天气闷热,外加特效妆容的不透气,导致范冰冰皮肤多次过敏起疹,但她仍克服万难,坚持拍摄,真实地表现了一代女皇垂垂老矣的最后时光。这份用心和认真,使范冰冰在表演上也获同组演员的高度称赞“层次感十足”。从单纯善良的才人,到娇媚绝艳的昭仪,到最终君临天下的武皇,范冰冰将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武媚娘传奇》。
  上一页
  原标题:《武媚娘传奇》今开播 范冰冰演绎宫廷励志童话
  三帝终极海报新鲜出炉 帝后争锋气势逼人
  在今晚即将播出的《武媚娘传奇》中,张丰毅饰演唐太宗李世民,李治廷饰演其儿子唐高宗李治。剧中张丰毅饰演的皇帝沉稳霸气,举手投足间尽显皇家威严;李治廷饰演少年皇帝初试锋芒,青春的面庞下是帝王家的贵气和坚毅。而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经历不断的成长,终成一代女皇。时值开播当日,一款《武媚娘传奇》搞笑特辑首度曝光,为观众揭开拍摄背后的故事。此外,由知名摄影师陈漫亲自操刀设计制作的一组三帝终极海报也惊艳出炉,范冰冰气场强大,身着红袍,张丰毅李治廷老少帝王威严十足,伫立两旁,帝后争锋,气势逼人。终极海报中其他主演角色也悉数曝光,张钧甯饰演的徐惠温婉柔弱,张庭饰演的韦贵妃霸道跋扈,周海媚饰演的杨淑妃慈悲隐忍,张馨予饰演的萧淑妃妖媚善妒。不同风格的美人组成了花团锦簇的皇宫后庭,而李李仁、李解、李晨、任山组成的大唐男团则英气逼人,这里是大唐最赏心悦目的风景,也是最为残酷黑暗的风暴中心,武媚娘如何能在深宫阴谋中突出重围,她的智慧和美貌如何助她走向权力的巅峰,尽在今晚19:30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
  上一页《武媚娘传奇》李治廷遭范冰冰后宫团上下其手
范冰冰李治廷
  腾讯娱乐讯 片中,女人们为了争宠费尽心机,现实中,范冰冰、周海媚、张庭又说又闹,关系相当不错,可当玩起游戏来又呈现了剧中的尔虞我诈,平常总是出演温婉端庄角色的张庭竟然化身小S版的综艺咖,逼得范冰冰承认“喜欢”李治廷,还让主持人宥鸣感叹位置不保。
  当范冰冰上了测谎仪之后,众人又推荐张庭来提问,对此前李治廷的回答不甚满意的她先是侧面打探说:“觉得李治廷怎么样?体贴吗?”、“很好啊,体贴。”张庭仿佛剧中她饰演的韦贵妃一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让范冰冰惊呼:“庭姐你是节目组派来的吗?”
责任编辑:AP012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et#(#改为@)共578个阅读者,0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7:01
武媚娘传奇中的杨淑妃历史上真有其人? &&
凯迪加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60-1.html
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v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帧涞履昙涞幕首踊仕锒际前蠢凰晔辈岱猓涞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v受封,所以第六子李肿钤缫彩俏涞掳四曛蟛懦錾Q铄挥信蛭铺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郑淙灰恢币岳从捎诘缡泳绲男芏嗳宋笠晕钽∈翘铺谧钕不兜亩樱褪肥刀裕燮鹛铺谒卸又兴拇鲎畈睿钽〕频诙蝗四鼙人睢U嫦嗑烤谷绾危颐遣环烈黄鹄纯匆豢词肥槭侨绾渭窃氐摹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v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郑惶铺谕绰钗菔薏蝗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两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r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值某な罚植皇潜鹑耍抢钽〉耐傅艿埽钽∧狈幢簧焙螅忠惨虼吮环衔恕K园凑障暮钛ふ庋纳矸荩谔峒岸ネ飞纤镜陌直晃芟菽狈词崩碛κ俏霸皇侵毖运褪恰肮鼓妗薄A咀罡梦钽『霸┑娜硕既衔钽【褪悄狈矗笔蹦苡卸嗌偃巳衔钽∈窃┩鞯目上攵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滞碛辛耍渌腹侗炔茸诟现卮砦蟮幕首用牵泊永疵挥性馐芄绱搜侠鞯某头!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郑淙徽旯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植诺玫搅饲淄跤τ械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衷诜獾厣下怕藕鞣俏铺谠盅岫竦厮担骸熬退闶乔菔蓿灰煤醚狈鼓苋闷涮谌耍痪退闶翘灰煤昧吨埔材茏龀煽捎弥铮挥邢窭终庋娜耍菔藓吞疾蝗纾 钡奔幢阆魅チ死忠话氲姆獾厥骋睾褪裢醺械墓僭保纸嵛街荽淌罚崭丈先蚊患父鲈碌氖裢跏Ω俏拇镆惨虼吮幻夤佟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至饺耸谴淌罚槐鸬幕首佣际鞘捣800户,唯独李恪与李忠桓霰幌骰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宫媚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