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win7没有声音怎么办爱心碎片怎么办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08|回复: 3
常识普及帖:被误解的公益与慈善
被误解的公益与慈善+ [$ U( Y4 A3 ]; K, C
作者:公益慈善论坛()创始人 天之心
& && & 本文内容整理自@天之心 在新浪微博@公益慈善论坛 发布的观点和见解,旨在增进和加深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更加理性地参与和看待公益慈善事业,如有不成熟、不恰当甚至谬误之处,欢迎指正、探讨!$ k- u4 A6 e. R1 T# p4 D
& && & 公益慈善是有钱的富人、闲人、道德高尚者才能做的?& && & 公益慈善等于捐款,就是做好事学雷锋,就是帮助别人?& && & 我捐的钱可能都被人贪污了,所以我不会相信任何组织,更不捐钱给他们!对吗?& && & 富人、企业做公益都是作秀,沽名钓誉,另有所图?& && & 可以列举的类似观念还有很多……& && & 这些,都是可以说“No!”的认识误区。
& && & 在很多人看来,公益就是慈善,就是做好事,就是学雷锋,就是捐钱、捐物、做义工,就是……。公益、慈善的共性和区别到底是什么?虽然涉及基本常识,但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犯糊涂,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9 K. |4 G) O0 h! ]9 Y) \0 p9 x5 j: u
1、公益与慈善的基本内涵
& && & 基于博爱之心或利他之心,自觉、自愿的行动,显然是公益与慈善的共同根基。公益慈善均指向人类改善现状,追求人类社会与地球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以及个人心灵的愉悦,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境界、意识层次的提升。& && & 公益出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之意识,关注公共利益、公共生活质量,致力全局性、宏观性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维护与平衡公共利益,推动公共政策的进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小政府、大社会及大政府、小社会两种模式下,都可能有较多的公益活动,前者基于公民自觉之后的责任履行,后者基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之后,公民自救、自治的行动。& && &举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资源节约与再生利用;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各种公民教育与倡导活动;社区自治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政策、立法的推动等等。& && & 慈善多发自同情怜悯之心,以满足弱势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慈善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皆是处于困境中的同类和其他能感知痛苦的生命,以帮助其脱离困境、抚慰痛苦为目的。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互利的共生行为。慈善的首要原则是彼此尊重。& && & 举例:扶弱救急;扶贫济困;大病救助;救灾救援;助学;流浪动物保护与救助;放生等等。& && &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慈善是不能用理性的分析来计算、比较的。否则会导致“理性的冷漠和无情”。因为所有受助者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所获得的帮助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最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用于某个人的款项能够救助更多求助者而放弃这一个。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完全按理性来计算的话,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可能就处境非常不佳。& && & 一般而言,公益的范围大于慈善,但在一定条件下,慈善可转向公益。当对某个弱势群体的扶助行动上升至国家政策层面时,比如促进相关公共福利政策出台实施,即成为公益。再如,救助动物在个人为慈善,上升至动物保护政策,则为公益。& && & 不过,由于理解层次不同,不同的人对公益慈善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不同。如果将慈善理解为对人类及世界的爱,那么慈善包含了公益。如果将公益理解为人类对整个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则公益包含了慈善。& && & 公益慈善的对象不仅仅是人,还有动物等地球众生。人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承担起维护该系统平衡与可持续的责任。; R. Y+ `! \: L- z2 w& u
& && & 公益慈善也不只是捐款、做好事帮助别人那么简单。环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救助和保护困境中的动物,推动公共政策和立法的进步、资助科学研究等,都属于公益慈善的范围,但显然不是直接帮助人。
* p% j, _1 w6 ]- M! }( O
2、专职与业余的公益慈善5 P- G/ G. H% b7 h: D/ q# k6 e
& && & 现实中,人们参与公益或慈善主要有两种形式:专职和业余。专职做,是因为专业、规范的组织化运作可以让公益慈善更高效、更持久;业余做,是因为公益慈善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前者需要以专业技能全职开展工作,需要支付员工薪酬,行政成本等;后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时间,随机参与,分摊费用,可不取报酬或领取少量补贴。而且,前者的工作往往不能被后者替代。& && & 公益组织将善款的一部分作为行政经费、人员薪酬、项目管理费,甚至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只要合法、合理、公开透明,就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至于管理费,应当根据机构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确定,因为工作领域、公益项目、工作效率的差异,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而且应当由专业机构来核算运营成本,不能由机构单方面确定。& && & 个人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比如在家中节约水电,回收可利用废物,支持公平贸易,购买低碳环保、无污染、绿色有机的商品,拒绝转发没有可靠来源或未经核实的信息…… 都是公益;甚至,做最好的自己,也是公益!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捐款给灾民、贫病者,写信给贫困或患病的学生给予鼓励分享知识,领养流浪动物,…… 都是慈善。& && & 参与公益慈善,仅有爱心与热情是不够的。无数实例已经证明,如果你想可持续地参与公益慈善,真正帮助某些群体、解决某个社会问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勇气面对挫折和恶行的反扑,要有智慧远见,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如果只是一时兴起和好奇,那也只有一时的心理满足。个人业余从事公益慈善时如果也具有专业性,或自觉地追求专业化,效果绝对更好!比如陪老人聊天,在常人看来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事,但如果掌握和运用了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聊天的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会受到老人的欢迎。& && & 作为个人,奉行“为善不与人言”的古训没有问题,告诉大家你的善举,进而影响更多人行善,则更佳。但不要刻意追求名、利,否则你会为其所累。同时,也不主张一味地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行善,善待自己,为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也是大善。只要有一份利他之心、公益意识、慈善情怀,公益天天可做,慈善人人可行!与财富多少,道德高低无必然关系。& && & 全民公益是大势所趋。只要你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公共生活,愿意主动释放善意,都可以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全民公益,正是对穷人慈善与富人慈善的平衡,是对公民责任的一视同仁。无论贫富,都应依自己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公益慈善,即不是富人的施舍,也不是穷人的苦情奉献,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O5 o- R, `! X% z# l! G
3、职业公益人应该无薪、低薪吗?
& && & 当公益慈善成为一个人的职业,他就有权获得合法合理的报酬和福利待遇。所以,不能因为某人是做公益的,就以道德的理由反对他获得与工作能力相应的薪酬,以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不求物质回报的志愿者来讲,所服务的机构为其提供基本的补贴(不是工资)也是合理并必要的。& && & 可是,每有与职业公益人薪酬相关的话题,都会引来热烈讨论,说明了什么?首先,表明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其次,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不要总是悬而未决。& && & 1、部分公众混淆了业余公益与职业公益的区别,不认为公益可以成为一种职业,视之为业余可做的事情,故不需要获取报酬;& && & 2、将NGO的工作过度道德化,片面强调奉献与爱心,不对等地看待NGO人的劳动价值与薪酬回报;这也是部分NGO负责人和员工认同的,所以自愿给予或接受了低薪。实际上,这是一种“反人性”的道德绑架!所以,若想实现公益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首先就要去“道德化”。& && & 3、由于各种原因,NGO用于支付员工薪酬的资源贫乏,无奈之下以低薪低福利作为机构生存的代价;& && & 4、政府未出台NGO薪酬方向筹款、分配等指导政策,用于支付薪酬的资金来源缺乏,且职务薪级、绩效考核等相关的科学体系不完善,法律依据不充分。 & && &由于观念偏差,加上缺少法律支持,很多资助者都不愿意为NGO的人力成本、行政开支捐款。而NGO内部在薪酬制度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缺少公开透明、公平合理。& && &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寄望于极少数不计薪酬的热血者来开拓,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那么多社会问题,那么多弱势群体,等得起吗?
4、是否存在“零成本”的公益慈善?5 {% j$ J* d! K/ f# U4 M# g
& && & 显然,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钱物、时间、技术等成本。有些人将“成本”等同于金钱,认为不将捐款用于行政支出,就是“零成本”了。实际上围绕公益项目或活动付出的时间、技术、知识、人脉以及办公用品的耗损,都属于“成本”范畴。所以绝对不存在“零成本”的公益。“零成本”的提法是在误导公众,影响恶劣,伤害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5、企业如何行善?+ {5 ^% m% W( p2 ?- @7 ~# U
& && & 公益慈善,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CSR)中的一个小项。企业做公益的基本前提是,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善待你的员工,照章纳税,为股东负责,努力实现盈利;所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不等于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通过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帮助企业提升社会形象,赢得良好声誉,也是自然产生的“投资回报”,只要把握好度,不借机牟利,就是值得鼓励的善。& && & 企业在做公益时,应当选择自己有能力做好的公益项目,自己做不好的可以找专业的公益组织合作;对外宣传要事实求是不能夸大,保护好受助群体的尊严。& && & 当公益与商业相遇时,最受非议的莫过于为达到商业目的而刻意与公益捆绑在一起,并以商业手段和商业目的为要件,让公益成为工具和道具,这无疑是极不可取的,也是无法持续的。这类问题需要制度和社会监督来规范、引导。因公益带来的商业回报,应该是在公益为主导的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 & 如果一个企业置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善待员工等最基本的责任于不顾,却高调宣扬自己尽了多大的社会责任,做了多少善事,那是他们在羞辱自己!
. K3 n+ z0 o( x3 {
6、NGO与政府的关系
& && & 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应该保持积极的对话、合作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对立关系。所以NGO人不要因为政府存在负面问题就拒绝接触,政府也不能限制NGO的成长,因为追求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你们共同的目标。& && & 中国的大多数NGO显然还不善于和政府打交道。要么一边地埋怨政府一边尝试获得政府的支持,要么完全排斥政府单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一路走来,那是相当的艰难。因此,认真思考和探索NGO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的策略与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 & 如果NGO因为看不惯政府的作风,搞僵了与政府的关系,只会让自己的活动越来越难开展。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保持独立性、自主性,是NGO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 & 作为NGO,必须要时常反省自己,不能总是抱怨生存环境太恶劣,政策的限制太多,把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一方面自己也要争气,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也要摆正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政府对话沟通,讲究策略和方法,促进相互了解,形成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对立和排斥。
7、捐赠者的权利和义务
& && & 捐赠者的权利:索取收据或发票,可凭发票申请减免个税或企业所得税;要求受捐机构公布或告知善款、物资的使用情况;要求保护自己的隐私,未经自己同意不得公布姓名、捐赠内容等;有权了解机构的财务状况、薪酬制度等信息,参与公益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等等。& && & 捐赠者的义务:尊重受益群体的尊严和权益;尊重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干预决策;推动公益组织的透明化、专业化、规范化;尊重事实,不能夸大、吹嘘自己的贡献,等等。& && &目前公益界的种种乱象,作为捐赠者的公众也是有责任的。很多捐赠者捐完钱之后缺少必要的跟进,放弃了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加上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公益组织因此缺少主动公开透明、及时反馈的压力和动力。这也跟公民教育(包括公益慈善教育)长期缺失,公民的权利意识淡薄有关。2 a& R/ {+ S& k5 W6 Y
8、贪污、欺骗等负面问题可以作为拒绝行善的理由吗?
& && & 的确存在强制捐款、贪污善款、骗捐、作秀成分大于公益的实效等问题,这都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社会监督失效等因素有关。但这些问题也最需要公民广泛参与和积极推动才能解决的。& && & 如果害怕下雨,就会错过阳光;如果害怕调零,就会错过最美的花朵;如果我们因为害怕上当而拒绝帮助,必然会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孤单地面对困境,忍饥挨冻,让他们对这个世间绝望,孤伶伶地在异乡无所依靠。这也会让善良的你感到内疚与不安。如果害怕被骗被利用,就会错过行善的机会。无论对方是真正的贫弱者,还是懒惰者、骗子,都是需要帮助的人!区别仅在于方式方法。所以,不要让“害怕被骗”等理由成为行善的障碍。 & && & 行善,需要你付出爱心、能力、财富和时间,更需要智慧!助人是必须的,但要真正达到助人的目标,需要智慧。比如通过建立防骗机制,多方核实、见证、跟进,让欲行骗者无机可乘。爱心,从来不能盲目地献。
9、误解因何而生?# C: E1 q' ]1 E3 w0 `# ]
& && & 对公益慈善的认识误区,不仅存在于普通公众,也存在于公益慈善从业人员之中。& && & 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从何而来?一直以来中国的公益组织,无论民间还是官办的,要么默默地埋头做事,要么依赖行政力量做事,忽视了公益文化的普及宣教工作,以至于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通常来自媒体报道,缺少直接了解公益组织运作的机会,所以获得的信息难免碎片化,公众对公益事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参与机会,导致公众难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公益慈善事业,产生误解、不理解、乱质疑是必然的。这是因果关系。& && & 比如,有些人觉得解决社会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这主要是以前我们的政府喜欢包揽一切,所以很多人习惯了什么事都让政府管,觉得政府操办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转型时期已经发生的变化,比如政社分离。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长期缺少公民教育,导致公民精神的失落。& && &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公益慈善是富人、道德高尚者的事?主要还在于以往媒体的宣传误区。媒体报道的误区很大程度上与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之类的政治号召有关,为塑造榜样和模范,过度强调牺牲个人利益,舍己为人的道德高尚性,忽视了普通人的可参与性、可持续性。& && & 比如媒体报道公益慈善人物时,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套路:某人放弃了高薪、地位以及某个重要机会等等,放下小家顾大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云云。这样一来,人物的道德水平瞬间拔高,貌似公益慈善只适合少数人做,与普通人无缘。道德标杆确实树立起来了,但只是草原上几棵孤零零的树,因为多数人只能做小草、草根。由于普通人很难做得到所宣扬的公益慈善,所以久而久之,就觉得公益慈善与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能做的。& && & 确实存在善款被贪污的情况,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继续行善的理由。行善的同时,积极推动和监督公益慈善行业的规范化、透明化也是我们的责任。唯有集众人之力,才会孕育出更多具有良好公信力、执行力的专业公益慈善组织。) a6 w1 u! O&&G: r5 E$ N
10、如何消除误解?
& && & 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应当重视传播与倡导工作。要促进公众的了解进而获得信任与支持,公益组织必须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比如通过公开各种信息、普及常识、邀请公众参观等方式。因为任何你所面临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必须通过传播和倡导影响整个社会生态,上到政策法律,下到公众意识,通过展示自己所做的工作,一方面以透明树立专业与公信,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重视相关问题,投入更多资源。& && & 另外,为媒体普及公益常识的,也只有公益组织。各地的公益组织应该主动和媒体等行业进行“跨界沟通与合作”。不能出了问题就怪媒体,媒体出问题也是公益组织与媒体的沟通不够导致的。再说,透明是需要不断推进、深化的,只要你不够透明,迟早会出现漏洞让公众质疑。当然,媒体也要虚心一点,不要自以为是、想当然,要尊重专业,遇到涉及专业的报道,要多方请教,不能为吸引眼球牺牲职业道德,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当,误导公众等问题。
11、其它需要厘清的概念$ t' V( \( J- N) b. ^( S, d5 ~
& && & 营利、盈利、赢利的区别& && &“营利”就是“谋利”,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赢利”指的是赚到了钱,可能亏本,也可能盈余;“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 && &“盈利”的近义词是“红利、盈余”,反义词是“亏本、亏损”,可见,“盈利”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收支相减之后的利润”。
& && & 牟利与谋利的区别& && &“牟利”,指的是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是贬义词;“谋利”的范围比“牟利”大得多,是指有计划地获取利益,为中性词。1 r: z0 R( R- d+ Q& D6 |7 d&&{; r
& && & 关于非营利组织(NPO)& && &“非营利组织”(NPO),这个词是从英语“Non-ProfitOr-ganization”翻译过来的。“Non-Profit”翻译成“非营利”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对于NPO的界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得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对NPO来讲,通过提供服务、产品实现盈利,但所获利润应继续用于公益事业,但不能用于个人分红(合理薪酬之外的利润分配)。因此,很多人把“非营利”写成“非盈利”,是错误的。$ C9 w0 }6 u% i1 L" l- K% w
& && & 关于非政府组织(NGO)& && &很多人习惯把“NGO”误称为“NGO组织,其实,NGO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的缩写,这里的“O”已经是“组织”的意思了,再加个组织,岂不是多余了?. F! P5 z2 s( r
结语:( q/ Z1 G2 _6 Q& S
& && & 如你所见,公益慈善界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大环境的世外桃源,更不是一方净土。所以当你决定对这个行业评头论足时,一定不能期望太高,不要把公益慈善界当作道德高尚者的集中营。公益慈善界所需要的,其实不过是一种有效的机制:能持续以专业、透明、健康的运作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可能出现的贪腐现象,促进社会公平。 & && & 每个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者都需要努力克服深藏于人性的种种弱点,但同时也要正视或接受他人的缺点,和多元的价值观,避免站在道德高地评判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只能通过基于信仰、信念的行动承担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责任,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点滴的行动让世界变好一点点。& && & 只要你心中有善,这个世界就还有希望。虽然恶行无处不在,常令你感到恐惧和绝望,但只需要你做点身边力所能及的事,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正能量。无数个你汇聚的力量,就可能改变世界!
公众对某些公益慈善人士、组织的非议,常常源于过高的道德期望或道德洁癖,将公益慈善人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加上其它对于公益慈善的错误认知、偏见,一方面阻碍了自己参与,另一方面又打击、伤害着行善者,徒增公益慈善之路的荆棘。广泛普及公益慈善常识,消除误解,全民参与公益慈善才有可能。
- d" O' q0 }( n5 p! W1 `! i: i6 M
面对误解偏见与非议,公益慈善人士和组织需要以更坦诚、更开放、更透明的态度与公众对话,传播正面的知识,创造更多参与机会,促进公众对公益慈善运作过程的了解,逐步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成就常识!
通常情况下,个人在自愿、力所能及的原则下参与公益慈善,与生存、日常生活与工作并不矛盾,可以将公益慈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但若将其作为一种职业,则需要对工作、收入与家庭责任、人生目标等进行权衡、取舍。4 V8 g7 c% j" K, l/ Q* h$ a
0 W) o9 L- m3 d
行动第一,因为行动是善念的落实,也是概念、理论的来源;而厘清概念的需要,更多时候是在表达、传播、研究的过程中。
2 l, y. \&&O9 i
尊重是慈善的首要原则。懂得尊重,则需要设身处地的同理心。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以不善为善,非真善。选择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在于各人对慈善的理解程度。如果对慈善的认识存在误区,就可能使用不恰当的手段,比如牺牲受助者的尊严和隐私,将慈善变成“嗟来之食”。
& O, \; i1 A( _
组织化的慈善,应该追求透明,但更应该追求专业。因为专业才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公信力的第一源泉。——透明是应该的,专业是必须的! 8 H" W! S% ^$ |
与专业相应的是专业伦理。专业伦理可体现在流程的设计和手段选择上,从而规避道德风险。如果过于看重透明,甚至以为透明是慈善的全部,那便是忽视了流程和手段所应遵循的专业伦理。6 K* \% c, W&&Z3 p4 N! I
7 c. d: x7 w# g6 d' f
“嗟来之食”式慈善的特点,就是施其所需,夺其尊严。6 H* K; J* l* r# w' Y
公益慈善论坛倡导的“天天公益,人人慈善”理念,就是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立足于自身的能力与条件,或借助适合的平台,将个人的善念与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的生活、工作之中,为推动社会的改善贡献一己之力,在完善和丰富人生的同时与世界互利共生。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将蕴含着“正能量”的善意和责任注入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中,并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开来之时,真正的社会变革便开始启动,渐进而深刻,从内心的思想到外在的制度,一切都会改变。
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善心和理想而改变,公益慈善事业更需要将各种资源与善心、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智慧、想像力,持续的努力与坚韧不拔的意志,保证高效率解决问题的专业方法,以公开透明赢得更多信任和支持的坦荡胸怀。
由于误解与成见的广泛存在,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评判往往陷于泛道德的漩涡,单纯地强调行善动机的“道德正确”,公益慈善的效率与成果却常被忽视,对建立公益慈善与商业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也缺乏信心。
水至清则无鱼。宣扬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公益慈善,的确能引起很多人的认同,但事实证明,多数人在冲动之后难以持久地行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类的本能。参与公益慈善者,必有所求。最应衡量的是效率与成果,而不是回报。 3 b, e, q# d) e0 a4 l8 H8 T
在整合各方资源,寻求多赢的最优化思维下,公益慈善界应当与政府、企业、公众及社会各界建立更加积极、多样的互动关系,更广泛地开展跨界联合与协作,而非闭门造车、陶醉于小圈子
&&S1 ^/ E( L2 q( `) o$ a8 a
公益慈善事业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此行善方式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对结果与效率的追求应是共同的原则。受助者与捐助者的权益都要保障。/ D7 D( c, ^* g. f% N4 ^
国家政策层面,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需要改进,公民成立公益组织需要更多利好政策扶持;社会氛围方面,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倡导,改变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知误区,理性看待公益人、公益事,提高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公益组织层面,应加强专业化运作能力,提升公信力,为公众参与提供信任和更多机会。4 f2 T; `) x5 P; P% A0 d/ u" D
. l+ |# |. w: K" J2 I9 @& s
时下很多人仍然无法接受利人又利己的慈善,将其视为“不高尚”的慈善。难道抬高慈善的“道德指数”是为自己不怎么慈善制造理由?: {# D6 H$ @( Y5 c9 h9 L
8 a, p1 }0 e4 |! ]% D
有一种观点,固执地认为只能用自己赚的钱做慈善,如果将他人的捐款作为慈善机构的运营经费包括员工薪酬来源,那就是对慈善的亵渎,是一种罪恶。
5 C( _( O( b0 e, X
目前很多公益组织平时都忙着做具体的活动和项目,但在社会倡导、提升公民权利意识,表达公民声音,为公民利益代言,监督和问责政府,向政府提出专业建议、推动政策与立法等方面做得非常不够。这也是政府经常在危机和灾害中不给力的原因之一。, i" J; s+ `7 E
&&o9 N' V) _9 ^, J3 @$ [" U) ~2 g) T
在推动政府履责之后,公益组织应适时退出,重新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下一个行动目标。而不是一直习惯于做本该政府做的事。$ Z% d- T+ F0 c& D
 【不是每一分钱都可以安心笑纳】时常有新闻说某人捐出毕生积蓄给慈善机构,这样的爱心确实很感人,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亮点。可是,小编不由得担心捐赠者日后怎么生活?心里不是个滋味儿,高兴不起来!在此,小编更希望我们的慈善机构在接收捐赠时,应倡导量力而捐,拒绝倾尽所有的捐赠方式 。可持续的慈善,必然是融入日常生活、细水长流的爱心付出,而不是倾其所有的热情与冲动;媒体更应该宣扬人人可为的慈善理念、行善方式,而不是树立常人难及的道德标杆,供人膜拜。/ h! d: Z" L1 K% a: ~! H
7 a: n/ H1 o" W2 U3 m
公益慈善同源:对人类、其他生命及所处世界的爱与责任,在此基础上指向两个维度:公益更多地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慈善则多以直接帮助社会问题的受害者摆脱困境为目标。0 L3 H+ u6 L" C+ R* F6 e- a$ m
为何说公益不同于慈善?以环保为例,环保是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或复原、改善之,及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之事业,是为公益,而非慈善。公益,往往是为解决宏观的社会问题,以政策、文化、制度及非特定社会成员或自然环境等为对象,而非个体。6 g0 J( P. ]" E3 N6 Q
慈善的对象则往往是某个社会问题的受害者,包括人与动物等生命。比如分配不公、制度缺陷导致的贫困群体,因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动物福利政策不健全等受到虐待的动物等。7 l8 P. [0 c! Y&&B
3 l- U&&d+ N) E# A
反对以金钱作为衡量慈善爱心的唯一标准!正是以捐款论英雄的排行榜,让很多人误以为慈善是富人的事,以为慈善就是捐款,要做慈善要等到自己有钱之后!慈善除了捐钱捐物,还有很多种行善方式,只要你愿意,你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时间……都可以用来助人,让生命更灿烂,让世界更美好!& m& q+ r3 C* s
# J' I* w6 Z
不仅需要衡量成本,也需要评估效率。由于专业能力不足、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低效率的志愿服务损耗的是志愿者的热情与社会认同。: v/ |2 l" x
7 T8 ?: z% [8 d4 S
值得尝试的模式:企业向公益组织捐赠人才。企业除了可以捐钱捐物捐技术来支持公益事业,是否也可以向公益组织捐赠人才呢?根据公益组织的人才需求,在自愿前提下委派专业人才到公益组织工作,工资仍由公司发放,也可适当加薪,工作期限由三方约定。4 C- k3 b6 A+ V6 j8 p: I
专业能力是公益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公益组织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能力则离不开专业人才。没有人才,再崇高的理想也只是空想,再先进的理念也仅是理念,无法变成行动来改变世界。因此,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是目前中国公益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缺乏专业人才,无疑是目前公益界面临的一大障碍。想要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除了提升工资待遇,体现出公益人的劳动价值,使之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公益组织内部也需要完善、透明的激励制度,规范管理;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公众也需要改变旧观念,接受和支持公益人受薪。! V6 q9 W# {, d
再论公益与慈善的不同:公益在宏观层面解决制度漏洞、市场失序、文化缺位、生态受损等系统性的社会问题。慈善则在微观层面直接帮助因社会问题受到伤害或处于困境的个体。
为什么说公益应是指“公共利益”,而不是“公众利益”呢?因为人类作为地球公民的一员,与动植物等生命同样存在公共的利益关系,比如地球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性一旦被破坏,受影响不仅仅是人类,整个地球生命体系都会受害。而公众利益,显然只是局限于人类社会而言。3 `9 t4 I+ z' X
我们得允许并鼓励心怀理想者脚踏实地去奋斗。公益,不是成功“扫天下”者的特权。一介小民,也可以为社会的改变而努力,虽然艰难但弥足珍贵。他们需要时间和机会成长,走向专业和成熟,而这一切离不开社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这份心意,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扫天下者众,但有几人愿意俯身去扫民间的疾苦?8 ^6 D& J; @! Y6 b1 w. N( E$ a
如果不能广泛而持续地向社会大众普及现代公益慈善理念和基本常识,尤其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普及比强调专业化、职业化更重要。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如果大众缺少在了解中参与,在参与中加深了解的机会,那么这个领域的进步必然会非常缓慢,障碍重重。1 x% L! s- C, v/ _
. w+ W3 Q, \. U* f" s, B( G
以利他、博爱、提升自我价值、担当社会责任为内涵的志愿精神、公民精神,始终是公益慈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根基所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进而参与进来,专业化、规范化等技术性、制度性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随着思考和探索的深入,结合大家的讨论和建议,本帖将会更新!如果此帖版本是1.0的,未来会有2.0 版本哦!
长姿势了,值得分享。
Powered by Discuz! X3.1
* Comsenz Inc.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备案编号:京ICP备号
Copyright 2014
公益慈善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本地连接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