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林克妈妈字辈取名宝典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关于郭姓的来源,历史上的名人,人口数量和组谱.[不要白话文]_百度知道
关于郭姓的来源,历史上的名人,人口数量和组谱.[不要白话文]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自古郭氏人文昌,历代精英振宗纲。玉堂学子留雅韵,武将忠烈洒疆场。英雄豪杰皆有志,光宗耀祖展辉煌。唐朝元帅郭了仪,再造唐室千古扬。子仪九子皆显贵,文攻武卫固国防。不忘鼻祖虢叔公,华夏后裔共景仰。燕王郭隗施国策,敬以为师筑宫墙。东汉名士郭林宗,弃官教授在汾阳。郭嘉识曹献忠心,多谋善断打胜仗。西晋郭象哲学家,批判崇无旧思想。东晋郭璞文学家,古文奇字尔雅王。盛唐宰相郭道一,上扶下怜保安康。后汉郭威周太祖,皇帝功名百世芳。管天管地郭守敬,数理天文胸中装。东晋孝子数郭巨,欲埋亲儿保老娘。南宋郭沔称琴家,赋诗作谱传四方。郭躬从小学法律,执法史上有名望。北宋郭熙书画家,笔走龙蛇山河壮。则天参军为郭震,筑垒屯田备军粮。红巾首领郭子兴,起义功封滁阳王。农民领袖郭方预,率军三万破城防。起义抗荷郭怀一,身洒热血保华疆。多才多艺郭忠恕,书画名望盖宋唐。郭翊画家泰和人,万卷画稿人敬仰。清朝顺治郭道成,兄弟刑期功不忘。北洋将军郭松龄,抵御外寇保国防。今朝弟子承先志,前赴后继谱新章。梨园弟子郭宝臣,文艺武器如刀枪。茫茫黑夜盼郭亮,抗日女将谋解放。战斗英雄郭继胜,赴汤蹈火驱东洋。英俊萧洒郭俊卿,女扮男装上战场。英雄女杰郭隆真,浴血奋战身殉党。南康文人郭大力,研究马列人赞扬。现代诗人郭小川,中国诗坛绽豪光。文坛旗帜郭沫若,诗书戏文称巨匠。军委领导郭伯雄,身负重任保国防。铁面无私郭丽莲,美国律师有名望。名誉会长郭裕怀,支持研究好宗长。出版著作子仪传,郭氏宗亲齐称赞。台湾首富郭台铭,忠心爱国建家乡。顶天立地郭兴河,繁衍后代育忠良。海东武汉敢死队,抗洪模范气轩昂。海帆中国摄影家,妙笔生华著文章。海健书画誉神州,赣鄱大地翰墨香。海芸铁肩担道义,学为人师育栋梁。为兵为宦郭南平,光宗耀祖源流长。为药为商郭晓晖,人生路上党导航。金融卫士郭爱峰,一片丹心为民忙。教书育人郭爱军,昂首阔步往前闯。郭氏后裔顺凯亮,一代更比一代强。南征北战郭景山,喜获全国精英奖。国防战士郭敬蓉,退伍又进兵工厂。粮贸战线郭敬萌,自信自立更自强。人民教师郭敬芸,桃李满天称师长。郭强郭恬何所为,亦文亦武遍金黄。现有郭英修族谱,德高望重豪气壮。主编大典郭世和,福荫后代功无量。支持编典郭世瓒,郭氏后裔记心房。今有能人郭元新,继修通谱美名扬。千秋伟业启后昆,万代宗亲永不忘。四川郭忠编诗选,谱海添花也荣光。古今郭氏诗人多,承先启后功德长。更有文将郭世科,家族世袭晋汾阳。社会科学成果丰,郭氏研究铸辉煌。才高德厚为人师,卓功伟绩名远扬。鸿篇叠出施福雨,光前誉后百世芳。旺族自古人文盛,优良传统再发扬。精英豪杰辈辈出, 昆鸟鹏展翅任飞翔。
人口数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中华姓氏通史·林姓》之一&寻根探源
可称得上是文献。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也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黄帝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是中国文明的奠基人之一。黄帝时代处于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距今约五千多年:黄帝族最初居于陕北的黄土高原,后来沿渭河、黄河向东发展势力,战胜炎帝族,并与炎帝族合二为一,共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领导的部落联盟,因此,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
黄帝本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号有熊氏,他的出生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据《史记·五帝本纪》等书记载,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她"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得王,故日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统一北方后,又命仓颉为史,始创六书;命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命隶首定数,而律度量衡以成;命伶伦
定律吕,而始有五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始有医药技术。另外,宫室、衣服、冶金、舟车、货币、指南车、天文历法等等,相传都是在黄帝时代创制和发明的。因此,黄帝时代已经基本跨人中国文明时代的门槛。相传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仙逝后葬于桥山,其地在今陕西黄陵县北,一说在今河南灵宝。黄帝作为父权大家族的家族之长,居于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因而也有不少妻妾,共生育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人,共得姬、酉、祁、己、滕、咸、任、苟、僖、姑、儇、依等12姓。可见,黄帝的25子,后来成为12个胞族。中华民族的主干,就是由炎黄的后裔组成的。
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生有二子,其长日玄嚣,为青阳氏,得姬姓。按照《史记·商本纪》记载,子姓商族是从青阳氏玄嚣传下来的,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峤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契,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被禹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之所以被赐子姓,与其母吞燕子卵而生契的传说有密切关系。
由黄帝到契的传承关系简列如下:
简狄有一天到河边洗浴,无意中吞食r一枚燕子卵,谁知竞有了怀孕的感觉......
契是子姓商族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出生和来历,还有一个神秘而动人的传说。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玄嚣和娇极皆不得大位,到黄帝的曾孙帝喾始即帝位。帝喾为高辛氏,是继颛顼帝之后的领袖。《史记·五帝本纪》上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是黄帝后代最了不起的骨干族之一,地域广阔,人丁昌盛,势力强大。据《帝王世纪》载:"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日姜螈,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日简狄,生契;次妃陈丰氏女日庆都,生放勋;次妃嫩訾氏女,日常仪,生帝挚。"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契是商朝的始祖。契之所以得子姓,还得从一只神奇的燕子说起。
帝喾所娶有娥氏女简狄,为帝喾的次妃。一天,简狄与同伴一行三人来到河边洗浴,看见一只燕子从头顶掠过,在她不远处的沙滩落下,产下蛋后又无声无息地飞走了。简狄觉得有趣,就把蛋拿在手中把玩。蛋热乎乎的,带着燕子的体温,一时间简狄腹中有了饥饿的感觉,不自觉地把燕子卵放在了口中。谁知燕子蛋滑溜溜的,竟落入了简狄的腹中。这一下简狄慌了神,本想设法把蛋吐出来,但她又觉得蛋留在腹中挺舒服的,像有了受孕的感觉。简狄在惊喜中带着些许不安,稍事洗浴后就和同伴们一起回到了住处。事隔不久,简狄真的怀了孕,腹部也一天天大起来,十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为了纪念当初那段奇遇,她给儿子起名叫契,就是心意相合的意思。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其《商颂·玄鸟》篇中有这样一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就是简狄吞燕子卵而生商祖契的故事。燕子的毛色是黑色的,而黑色在古代被称为玄,因此诗中的玄鸟也就是燕子。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似乎荒诞不经,但在遥远的洪荒时代,说某个人与某种动物交合而生子,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传说中,帝尧的母亲与黄龙交合而生尧,周人的始祖弃也是其母踩到熊的脚印之后生下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图腾动物的盲目崇拜心理。
契、相土、冥、王亥、上甲微是商代立国以前林姓始祖中最为优秀的人物却说简狄误吞燕子卵而生契,契长大后很有才干。当时距今约四千余年,九州洪水滔天,禹在其父亲鲧治水失败之后继续治理洪水,契也帮助禹治水并建立了许多功业,得到了舜帝的赏识。舜帝提拔契担任司徒之职,负责对天下百姓的教化,还亲自教导他说:"现在的百姓过于淳朴,不懂得礼节和法度。你担任司徒以后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化,使他们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契受命后,从整治人伦人手,着力教化,很快成为礼义之邦。由于他功勋卓著,帝舜还把他分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一带),成为商部落的首领,统治今天的黄河下游地区。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子卵而生,卵是子的意思,所以契还被帝舜赐姓子氏。从此,开始了子姓商族的事业发展史。由于契的功业巨大,他不仅被商族人尊为开创者和始祖,也被林姓人当做受姓以前的重要祖先加以崇奉。而契的生母简狄,在当代一些林姓人的家谱中,仍被尊为太祖母。
契的孙子相土承继商族首领后,东逾泗水,在泰山之下建立了东都,大力向东方扩展,其影响及于沿海南北各地。
今天的黄河下游地区,在古代是十分卑湿的。特别是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以北到山东曹、单等县一带,古代是在济水、泗水之间比较低洼的一片薮泽区,统称为孟诸泽,是中原地区范围最广的薮泽区之一。这里长年河水、济水充斥,为洪水泛滥向东南冲击的冲要处。商族要
在这里定居并发展,必然要同洪水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契的六世孙冥,大力排除水患,使《周易》书影。《周易》是一部有关古人卜筮的书籍,也称《易》,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周易》体现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上.
商丘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甲骨文中,商人为他举行特别隆重的"郊"祭,是地位仅次于契的商代先祖。
冥的儿子王亥继位后,商人驯服牛马,用于交通和生产,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周易》等书记载,王亥还越过河、济之间向北发展贸易,结果被有易氏所杀。其子上甲微借助于河伯,战胜有易,杀死有易之君绵臣。上甲微时期是商人势力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甲骨文中受到商人的"报"祭。
由上甲微再传六代到商朝的建立者商汤。这样,由契至汤,共传14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
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商已成为东方地区强大的方国。当时,夏代末代国王桀残暴无道,导致众多的诸侯国纷纷叛离,商族代夏成为中原地区最高统治者快要瓜熟蒂落了。
由契至汤的传承关系简列如下:
汤、盘庚、武丁是子姓商朝最为杰出的君王商汤对夏王朝采取先灭其属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夏的属国葛(今河南宁陵北)、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东)、昆吾(今河南濮阳)等,继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大败夏王朝的主力军。夏桀死于南巢。商汤召开诸侯盟会,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代初期,经过太甲、太戊等几代君王的努力,商王朝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随后王室多次迁都,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到盘庚继位时,政治混乱依旧,阶级矛盾也日趋激烈。盘庚为了摆脱旧的宗法贵族的控制,争取新的发展空间,决定再一次迁都,并选择"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作为新都所在。盘庚迁殷以后,商后代再未迁都。
盘庚迁殷,扭转了商王朝动乱的社会政治局面。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盘庚以后,王位继承制度固定了下来。从《史记·殷本纪》以及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代世系来看,盘庚以后的王位继承是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的,同一代的诸兄弟之间,位是兄终弟及的,而下一代人中,则由幼弟的儿子继承王位。到武乙、文丁以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兄终弟及的制度。这在根本上清除了政治动乱的根源。从此,商王朝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从盘庚开始,经过商代后期273年的发展,殷都成为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殷都的废墟殷墟也成为商代高度文明的历史见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到武丁时期臻于极盛。武丁时期,商人屡次兴兵攻打居住在西北和北方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这些方国都是与商及其属国相近的游牧部落,曾经多次侵扰商的属国和边境地区,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经过多次战争,商王朝终于征服了这些方国,从而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武丁有一个配偶名日的女将军,考古工作者19殷墟发现了她的墓葬,由此可以窥见商王武丁时的盛况。妇好墓型制很大,共出土殉葬物品1928件,其中有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武丁之后,商王朝便逐渐衰落,到商纣而灭亡。
这样,商朝这个创造出灿烂青铜文化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大国,从公元前16世纪初商汤创立,到公元前11世纪中叶纣王亡国,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共传17世、30王(连未继位即亡的太子太丁为31王)。林姓所尊奉的始祖比干就是商代第29个国王文丁的儿子。
由商汤到帝辛,共17世31王,其王位传承关系简列如下:
比干为商末"三仁"艺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比干是中国历史上忠臣的代表,他之所以名垂青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碰上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王纣。
商王纣是帝乙之子,名叫辛,号为帝辛。《尚书》亦称为受。纣、受古音相混。后人根据《谥法》"残义损善为纣",又管他叫商王纣。
纣王有个哥哥叫微子启,据说是母亲做妾时所生,后来扶了正,才又生下纣。商代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纣是以其才干登上商王之位的。
纣王力大无比,是非同寻常的人物。史书上说他能托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与猛兽相搏,并且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可见他天赋极高,绝非等闲之辈。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到正地方,《史记·殷本纪》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恃才傲物,自以为高出所有人之上,老子天下第一,把一切全不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一旦走上歪道,其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且看他有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吧!
纣王时,强盛的商王朝已经在下坡路上走得太远了,如果纣王以其杰出才能加以挽救,商王朝尚能起死回生,乃至重铸辉煌,起码不至于有亡国之虞。但纣王把他的才能都用到了穷奢极欲、吃喝玩乐上。他即位后,把商的都城扩大到沫邑(今河南湛县),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他天天酒不离口,日夜与王公贵族群聚瑶台琼宫,狂欢痛饮。常言说"酒色不分家",好酒加美色方能相映成趣。他征讨有苏氏,得一美女,名叫妲己,如获至宝,对她宠爱无比,言听计从。那妇人也不是省油的灯,竟然也有权癖,把纣的父兄子弟抛在一边,临朝称制起来,开了中国历史上妇人干政的先河。
"酒池肉林"的典故,说的就是商纣王的故事有个典故叫"酒池肉林",出自《史记·殷本纪》,说的就是纣王的故事。纣王使乐师"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多收狗马奇物,充斥宫室。扩建沙丘(今河北钜鹿)苑囿台阁,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赤身裸体相逐其间。想喝酒,随手可掬;想吃肉,伸手可及。纣王和妲己则坐于高台之上,美人美酒,美色美景,奔逐之状,一览无余。两人时而狂笑,时而窃语,时而呷酒,时而夹肉,好不风流快活!今天,"酒池肉林"已经成为穷奢极欲的代名词。
纣王要满足自己难以休止的欲望,惟有加重赋税,强行搜括民脂民膏,本来已生活窘迫的百姓更加怨声载道,诸侯众叛亲离,纣王就用严刑苛法重加责罚。其中有一种刑法称为"炮烙之刑",就是在铜柱上涂上膏油,下面烧起炭火,令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忍受不住,就掉进火堆里活活烧死,其状惨不忍睹。
纣王还很好奇,为了满足其好奇心,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大冷的冬天,一位贫苦的老人不得已清早赤脚过河,纣王得知,将老人抓来,砍断他的小腿骨,看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竟然不惧水寒。他还剖开孕妇的肚子,看胎儿如何在腹中存活;在平地立一根雕画的柱子,顶端安放桔槔,把诸侯吊起来,看其挣扎之状。对势力较大的诸侯,纣王也不放过,想方设法整治他们,以快私欲。当时,九侯、鄂侯和西伯昌(即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为纣王的三公。九侯有一个漂亮端庄的女儿被献入宫。此女不喜淫荡,引得纣王大为恼火,不但杀了她,还杀了她的父亲,并用乱刀剁成肉酱。鄂侯见九侯无辜被杀,为他鸣冤叫屈。纣王更加恼怒,不但把颚侯剁成肉泥,还制成肉干。西伯昌听说后暗自哀叹,认为不久将大祸临头,不料走了风声,被纣王得知,把他囚禁于羡里(今河南汤阴)的监狱中。为了不留后患,纣王还把西伯昌的长子伯邑考押到都城朝歌做人质,后来为彻底根除隐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伯邑考下汤锅煮死做成肉羹,拿来逼文王喝下。文王不得已而食之,纣王兴灾乐祸地说:"谁说西伯是圣贤之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肉羹还尝不出滋味!"周文王的属官各处搜求美女及奇珍异宝送给纣王,纣王才把姬昌赦免出狱,并授以西方的诸侯之长,赏以弓矢斧钺,可以征讨不听命的诸侯。这给周族的发展以很大的机遇,为周灭商埋下了快要发芽的种子。
比干因谏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忠臣的代表要了解比干和纣王的恩恩怨怨,还得从商代第28王太丁说起。
太丁生子帝乙、比干、箕子,帝乙继位后生微子启、帝辛,因而,比干为纣王的叔父。比干头脑敏锐,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远大抱负。他曾辅佐王兄帝乙,呕心沥血,企图扶商王朝大厦于将倾之际。帝乙病重之时,比干一方面对天祈祷,保佑王兄康复,一方面代理朝政,对侄子辛尽督导之责。帝辛继位后,比干作为王叔,成为托孤重臣,任少师之职,继续辅佐侄儿治理朝政。在纣王执政初期,纣王对于叔父比干还是相当重用和尊敬的,随着纣王羽翼渐丰,白以为武功盖世,不需要比干这班老臣管束了,因而在为政昏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商纣王的胡作非为致使人人自危,在他身边充斥了一帮阿谀奉承的小人。特别是纣王放走西伯昌后,西伯昌暗地里积德行善,比干屡谏而不听,遂请来箕子、微子一同商议,让他们再向纣王进谏,以保社稷之安。箕子去劝纣王,纣王非但不听,反而要杀他。箕子回家后装疯卖傻,靠弹琴来抒发自己的胸中情怀。有的资料说,箕子装疯后,纣王非常恼怒,把箕子囚禁了起来。后来武王克商,释放了箕子。面对国破家亡,箕子带领一批人背井离乡,来到了朝鲜半岛,领导当地人民建立了国家,成为朝鲜人的始祖和开国之君。还有的资料记载,箕子是受武王所封,到朝鲜去当诸侯,开疆拓土的。这只是后话,是否事实还须更多的材料证实。言归正传,箕子装疯后,微子又去谏纣王,纣王怒加训斥,微子见纣王不可救药,商王朝岌岌可危,就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方躲了起来。
比干见箕子疯疯癫癫,微子躲了起来,感叹道:"人主有过失而不直言极谏,听之任之,非忠臣之所为。惧死而缄口不言,不能说他有勇气。有过则谏,不从则死,这才是忠臣应有的态度。"他抱着合己救国救民之心,一连三天进宫见纣,历数商王暴政,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纣王改邪归正,重振朝纲。纣王纳闷:"朕已下令,有妄言朝政者死。你依仗着什么,竟敢如此大胆,一连三天在此聒噪,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比干正色回答道:"君无道是臣之耻,见君无道而不谏是臣不仁,怕死不言是臣不忠,使君改恶从善是臣子忠义之举,直谏被戮是臣为国尽节。我的举动俱合大义,死有何惧!"纣王龙颜大怒,吼道:"朕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你既以圣人自居,就让朕看看你的心究竟有几窍!"说罢,让众人当庭剖腹挖心,亲自验视。一代名臣就这样惨死于暴君之手。
比干被杀后,其妻陈氏逃往长林山中避难,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后得姓为林,是为林坚,因此,林姓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大多林姓家谱记载,林姓自远祖契数传至比干,成为林姓受姓始祖。林姓的得姓,与比千被杀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其中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却说纣王将比干杀害后,并不善罢甘休,又派爪牙将比干的府邸团团包围,要把比干一家老小满门抄斩。比干有两位夫人,正妻为陈氏,次妃为黄氏,二人均有身孕。比干三日连续进谏纣王,后果难料,全家老少寝食难安。比干被杀的消息传到家中以后,比干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又来加害,不顾已经怀孕在身,为了保住丈夫的血脉,匆忙带领四个婢仆,一行五人星夜出逃。黄氏则来不及逃脱,被捉去后,纣王下令剖腹处死,并将尸体用火焚烧。陈氏一行东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一片密林之中,这才稍微心安一点。这片密林所处就在朝歌(今河南淇县比干庙。比干庙在卫辉市区西北比干墓前始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西南)附近的长林山(深山密林)中。后来,陈氏就在这片密林之中的山洞里生下一个儿子,受山中泉水的启发起名为泉。不久,纣王派人前来追捕,包围了树林,搜寻到陈氏,问她怀中的婴儿姓什么?
陈氏看到林木遍野,急中生智,谎称姓林,是山林人家的孩子,这才躲过士兵的追捕。事后,陈氏为感谢树林搭救之恩,向树林千恩万谢,让孩子姓林,叫林泉。那些士兵回去以后向纣王报告情况,引起了纣王的怀疑,下令把她们抓回来严刑拷打,这些士兵只好再次进山。再说陈氏,考虑到纣王是个多疑之人,感到此商代象尊。
周武王敢于兴兵灭商.自然经过了充分准备。当年周文王姬昌脱离虎口回到本族,一意整治军力,其势力所及,东达江淮,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文王"享国五十年","三分天下有其二",已经足以与商族抗衡了。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经过几年的准备,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与会者有八百诸侯,说明众多的诸侯都听从了周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在孟滓之会以后不到两年,周武王即兴兵伐商。在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的牧野(在今河南卫辉境)之战中,商王纣手下那些被迫从军的奴隶,临阵倒戈,引导周军攻入朝歌,商王纣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一年当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并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准备予以封赠。一天,忽听卫士来报,比干夫人陈氏前来相见。原来,陈氏在被纣王的士兵第一次搜捕以后,搬到一个更加隐秘的山洞暂时躲避,这里山高林深,因此没有被士兵搜到。不知过了多少天,她们见纣王的士兵好长时间不再来搜山,侍女便大着胆子下山打探消息,听人说纣王已经被杀,商朝已经灭亡,新即位的周武王还厚封了商代忠臣比干的坟墓。陈氏感到重见天日的日子已经到来了,便主动带着儿子来见周武王。周武王一见他们,自然喜出望外,询问了他们避难的前前后后,并加封陈氏为英烈夫人。当问及比干惟一的血脉时,陈氏只说孩子只有乳名泉,还没有起正式姓名,并请周武王赐姓名给他。周武王有感于他是在深林石室中所生,父亲比干坚贞不屈,于是为他赐姓为林,赐名为坚,姓名合在一起,便是林坚。陈氏非常高兴,替孩子谢了恩。从此,以比干之子泉被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从时间上来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庞大的商朝一战而亡,产生了一个大胆而又有些历史根据的假说决定殷商命运的牧野之战,纣王的部队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奴隶兵,甲骨文上记载为70万人(应为17万人之误)。这些奴隶都是商王朝在战场上俘获的,他们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不战而亡。然而殷商的主力军并未被消灭,而是正在东方向朝歌进军勤王。传说这部分人马共有25万,包括商王朝的主力军10万及人方、林方和虎方等方国的15万军民。但这些人马后来下落不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各地出土文物和考古工作的进展,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空白被填补。据称,在美洲的墨西哥等地发掘的据今3000年前的大批文物,与中国的商朝文物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二者在文化上应有同源关系。因此,有的科学家指出,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印第安"原为古汉语"殷帝平安"的译音。《中华祖先拓荒美洲》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推想:
牧野之战。周武王的军队和商纣军队在殷都郊区牧野决战,纣王战败,商朝灭亡。
殷商的25万勤王军未及都城朝歌,商朝已灭,纣王已死。商军面临国破家亡之际,统帅攸侯喜当机立断,把忠于殷商的军民组织起来,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向东进发,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他把25万殷商居民分为5个王族25个部族,带着粮食、珠宝、工具、武器等物品,从山东、安徽两地出发,驾驶小船向传为日出之地的东方的汤谷国进发。为了行动方便,还给这5个王族分别起了名字,称为飞鹰族、飞虎族、飞龙族、飞蛇族和鸟兔族,25个小部族也各有其名。整个队伍分为两个大组,分别由攸侯喜和飞虎族首领摩且侯率领。他们在大海中与惊涛骇浪进行了激烈的搏斗,历经千辛万苦。坚定的信念使他们人葬身鱼腹,被海浪冲到岸边的幸存者沿海岸线步行。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两支队伍先后到达美洲。攸侯喜所率主力到达今天的墨西哥,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在那里重建了殷都安阳,并规定每天祈祷和见面时互问殷帝平安。攸侯喜担任了这个王国的君长,世代传袭。这个王国称为奥尔梅克日出国,兴盛近千年之久,后为地震所毁。一部分国民迁到今秘鲁北部,由摩且侯的后裔建立了摩且黄金王朝;一部分迁到今天的智利,由攸侯喜的后裔建立了殷家(又译为印加)帝国,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
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驾小舟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根据历史事实作出了这样的推测:武王克商后,虽然在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但在东方山周公测景台,在今河东半岛一带及北方燕赵大地仍然遭到商族的顽强抵南登封。周公是我国抗。周武王死后,商纣王之二产武庚利用周族内部的矛霈罢蓦喜挈黑≯鼍盾发动叛乱。商朝遗民及东方、北方的亲商部族纷起得到过商王族的一部响应。周公经过三年的东征才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庚分人支持,后来这些失败后,向北方逃跑,终被周公诛杀。但反叛势力并人也被封为诸侯。未被全部歼灭。由于殷商先祖早就与北方的部族做
生意,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同盟。在北方殷商友邦的帮助下,殷商部分族人继续向北以寻求生路,进入今天亚洲最东部的严寒之地,想方设法渡过了较为狭窄的白令海峡到达了美洲,在那里重建了家园,成为印第安人的始祖。由于他们不知道武庚的生死,所以经常在祈祷时祝"殷帝平安"、"殷帝安"。二千五百多年以后,欧洲殖民者来到了美洲,发现了美洲的土著人。殖民者误认为到了印度,"殷帝安"被译成西班牙语和英语,后来又从英语译为汉语,便成了"印第安"。这种说法得到:越来越多的美洲出土文物的证实。这样看来,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可能是殷商后裔。
林坚诞生的石洞究竟在何处,这恐怕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据林姓家谱记载,林姓得姓第一人林坚诞生于长林石室,也就是密林中的一个五台山菩萨顶。建有寺庙百余处,以佛教圣地而享名中外。
山洞里,至于这个山洞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尚没有找到。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太行山余脉发现两个山洞,成为不少林姓族人拜谒之地。这两个山洞位于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太行山余脉的悬崖峭壁上,背依千尺方山,下有逶迤不息的沧溪,山民称为"香泉庵"。洞外平地,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木莽莽,股股清泉沿石流下,泉是雨水由石缝渗入的。两洞大小不一,大者深约三米,面积约四十平方;小者深约二米,面积约十平方。有人说这就是林姓始祖林坚的诞生地,还进一步说明,大山洞为当年林坚母子住的地方,小山洞为四位侍女住的地方。失踪了三千多年的长林石室,忽然间一下子冒出来了。
据两个山洞的发现者称:为了发现商朝末年林姓得姓始祖林坚的诞生地,他们不惜爬山越岭,步行考察了三天,从古代朝歌遗址所在地河南淇县出发,向远处的太行山余脉进发,经三小时的徒步跋涉之后,来到一个村庄。向老农询问比干夫人逃离朝歌的路线,在一位68岁老农的明确指引下,沿着比干夫人当年走过的路线,又到了下一个村庄,在这里又打听到比干夫人继续前行的路线,发现者又沿着这一方向,耐心跟踪追寻,几个小时后又来到一个村庄。就这样,总共走了几十里路,终:亍二找到了两个较为隐秘的山洞,也即林姓始祖林坚的诞生地。
发现者所述发现过程相当离奇,其中疑点甚多。可以想见,经过三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自然变迁,要想找到当年林坚出生的山洞,可能性是极其渺茫的。为了满足海内外林姓族人的精神需要,寻找和确定一个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基本符合林姓谱书中所描述的环境的石室,模拟长林石室,供林姓族人及参观者瞻仰和祭拜,还是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林坚诞生石孔子书殷比干墓石碑。围绕这个碑,流传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洞的发现者,其本意也许就在于此,这种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占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由其他原因而得姓的林姓人。作为占今林姓人的一部分,他们同样为林姓的姓族文化和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在林姓主源以外的其他林郑樵《通志》书影。《通志》是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全书共500万字,200卷。郑樵,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在《通志·氏族略》里,谈到林姓的起源时说:"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
姓人中,出自周平王之子林开的林姓人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有的谱牒学家甚至认为这支林姓人是林姓的主要源头。宋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在谈到林姓的起源时说:"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而谱家谓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长林之山,遂为氏。按古人受氏之义,无此义也。"还进一步阐发说:"林氏在唐末为昌宗而特详著,岂林宝作《元和姓纂》故尔?然林氏出比干之子坚之说由宝传之也。著书之家不得有偏徇而私生好恶,所当平心直道,于我何厚于人何薄哉!"
按照郑樵的说法,林姓的源头出自周平王庶子林开,至于林姓出自比干的说法系唐代林宝比附而生。这不但对林宝的人品提出了疑义,还对林姓主源出自比干提出了挑战。受其影响,今人所著姓氏书中也有只言林开为林姓源头者,如影响颇大的《中国姓氏寻根》(胡尧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一书;还有一些姓氏二持中把林开作为林姓主源,而把出自比干这支林姓作为林姓的第二甚至第三源头。对此必须加以辩正。
林宝何许人也?他是唐德宗时人,曾任冯翊县尉、万年县丞。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兼史馆修撰,参加撰写《德宗实录》,后任朝议郎、行太常博士。在唐宪宗的指示下,宰相李吉甫令林宝编纂一部姓氏书,林宝历七个月乃成10卷,是为《元和姓纂》。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述姓氏起源、郡望及播迁的专著,记载着中唐以前中国姓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林宝亲自为《元和姓纂》作序,记载了编书的目的和经过。在序中,林宝并没有提到与林氏有关的任何事情。再说,《元和姓纂》一书是在朝廷的授意下完成的,属于官方史书,林宝不至于也不敢从中做什么手脚。
在林宝所处时代以前,林氏宗谱中已有林氏出自比干的记载,但在史书和官方谱牒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在《元和姓纂》中,首先记载了林氏"为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从此正式确立了比干为林姓太始祖的地位,并得到了以后历代帝王的认可。林宝在《元和姓纂》中,对林姓的各个分支记载较详,这也许是林宝受到郑樵攻击的原因之一。林宝作为林姓族人的一员,自然对本支姓族有更多的了解,他在书中对本姓族着墨较多,也是情理中事,丝毫不影响其为人的品格及所著墨宝的价值。另外,从宋代时起,许多林氏族谱中刊有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序》。这是一篇专门为林氏族谱写的源流总序,而非林宝所作《元和姓纂》原序。各个姓族家谱中,特别是年代久远的谱系,大多都有主观想象的成分,不能以此否定《元和姓纂》中对林姓起源及谱系的客观记述。再看郑樵,他是南宋高宗时人,所著《通志·氏族略》对后人有很大影响。他祖籍莆田,而莆田正是林姓族集中的地方。郑姓在福建也是大姓,莆田郑姓亦不乏巨族大家。如此看来,林、郑两姓在莆田都是名门望族。郑樵否认林氏主源为比干之后,是否与此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郑书一出,即遭到谱牒学家和林姓族人的一致反对。如明代《元和姓氏纂辨》一书说:"林氏出自比干之子坚,始于长林受姓。以后历周、秦、汉、魏、晋,而林氏多见于史传。黄门南迁以后,历晋、宋、齐、梁、陈、隋、唐,下逮宋、元、明,而林氏著称于闽,氏相承已久矣。况唐人最重世族,国有所司,家有所传,而宝所识者国史修撰。岂至昧其所自出哉!"林姓《青山世谱·谱识》也驳斥郑樵之说曰:"况谱系自坚公得姓之后,世所相传,统绪相维,总总确实,凿凿有据,幸后世勿以郑谬而生惑焉!"
南宋高宗时还有一位姓氏名家,即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是中国古代姓氏学的集大成之作。殊为可笑的是,在40卷本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中,遍收大小姓氏数千个,但作为大姓的林姓并未收入,而其他较为知名的姓氏无一或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邓名世由布衣而得到皇帝召见,任敕令所删定官,兼史馆校勘,虽然著述颇丰,但毕竟职低位卑。
而郑樵任枢密院编修官,是个相对较高的职位。二人同处一朝,自然不能不识。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中未收林姓,应该是对郑樵所述林姓之源有不同看法,但又不便于与官高位显的同僚郑樵引起冲突,因而才对大姓之一林氏视而不见,未予收录。一种说法是《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中收有林姓,持与郑樵同样的观点,因得不到林姓的承认而逐渐失传。
中国最早的姓氏书《风俗通》在谈到林姓的起源时说:"林氏,林放之后。"而根据林姓宗谱,林放为比干的后代。因此,称比干后裔为林姓主源之说殆无疑义。
出自姬姓林开的一支林姓,虽非林姓主源,但也为林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一些林姓家谱所记,林姓的南安郡望就是周平王庶子林开后裔迁往南安而形成的。
林姓中的河南林,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丘林氏所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民族同化与融合过程中,姓氏也在发生变化。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造成了汉族和各兄弟民族的融汇交流。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少数民族改为汉姓和汉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的情况,即所谓"胡姓汉化"、"汉姓胡化"。《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及有关姓氏书籍都载有这方面的情况。
据《魏书·官氏志》,北魏鲜卑族有两字姓"丘林",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于太和二十年(496年),下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共改了一百四十多个姓,其中二字姓"丘林"就改为单姓"林"。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
唐代,福建建州一带生活着一些姓林的少数民族,他们被认为是"蛇种",以蛇作为图腾。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蛇种"也就是信奉蛇和崇拜蛇的部落,与炎黄子孙崇拜龙一样。今天,我们还把十二属相中的龙称为大龙,把蛇称为小龙。可见,这支林姓人显然是炎黄子孙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姓氏可能与炎黄二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应该指出的是,在唐代以后的史书中再也见不到对他们的特别记载,因此可以确信,他们在唐代以后已经完全融人到以汉族为中心的炎黄子孙中去了。
&在古今的林姓人中,又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
"樊林"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个复姓,其来源尚不清楚。唐代时,有一名叫林廷选的,他的祖先就姓樊林,后来改为林姓,出现了林廷选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林廷选,字舜举,福建长乐人。成化年间进士及第,初任苏州推官。后升任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在平定少数民族的起义中立有大功,被提拔为浙江佥事,后又历任副使、广东按察司、左右布政,累官通政参议。他的家族成为当地知名的林姓大族,后代兴旺,成为林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人
蓝姓是一个与地名有关的姓氏。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为蓝(今陕西蓝田)君,蓝即蓝田,他的子孙以地名为氏,姓蓝。这是蓝姓的一支。另外,春秋后期楚国大夫叠的后代也以蓝为姓。宴是楚昭王时人,因为担任蓝县(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尹,又称蓝尹害。当时,伍子胥要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一直来到臼河(一名臼成河,在京山、钟祥一带)边。这时有一条船刚刚离岸,船上坐着蓝尹宴一家老小。昭王认得蓝尹宴,急忙招手让小船靠岸,谁知蓝尹宴装作没看见,一点都不理会。昭王急得大声喊叫,蓝尹盛才回答说:"自从楚国立国以来,还没有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家破国亡,都是你的过错,你还过河干什么?"昭王自知理亏,只好从陆路逃往随国。后来,申包胥到秦国搬来救兵,楚昭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密又来求见,昭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要把蓝尹痉抓住治罪。令尹子西在一旁劝阻说:"且看他来干什么,再治他的罪不迟。"蓝尹密昂首上殿,正色说:"上次在河边我不救大王,是为了给大王一个教训。今天我敢再来见大王,是看大王改过了没有。如果大王不愿改过,不思重整山河,那我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请大王治罪吧!"子西从旁说:"大王可拿蓝尹壶来警诫自己呀!"昭王于是重新任用蓝尹密,自此励精图治,国力大盛。蓝尹叠的子孙以蓝为氏。这是另一支蓝氏。
蓝姓发展到明代,有改为林姓者。万历年问有林铭球者,其祖上就姓蓝。林铭球,字彤石,为福建漳浦县人。万历末年,他随父林懋到粤东一带游学,时正进行科举考试,为了报名方便,因冒海丰籍,在乡试中报了名。他虽然当时年龄不大,但自幼熟读经书,功底十分扎实。有考:生知道他的底细,怕他才高于己,便去衙门揭发了他冒认籍贯的事,因此被除名。思宗即位后,林铭球伏阙上书,得恢复闽籍。不久在会试中得中进士,被授以行人之职。后升任江西道御史,凡横行不法者悉治之。巡按湖广,当时张献忠农民起义正臻高潮。张献忠胁迫林铭球上书求封官。铭球不屈,遇害于襄阳。林铭球家族中人,后来一直以林为姓,成为林姓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从刘姓改姓而来的
明代栖霞县(今属山东)有位庠生俭,他有个仆人名叫刘住子。林俭被人诬陷,下了大狱,家中资产也被抄走,在牢里边的伙食也供应不上了。住子见主人被人诬陷,很是着急,主人缺衣少食,更感心焦,遂不顾旁人的议论,一个人挣钱供应林俭的衣食起居,还出面到官府述说主人的冤情,久而不怠。后来,林俭的冤狱被平反昭雪,回到家中。为了感谢有德有义的仆人刘住子,他认住子为侄子,并赐名为林之珍,家资两人平分,与亲骨肉无异。林之珍效义顾主,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与另一合身救主的林姓人林进禄一起被誉为"林有两义"。林之珍为答谢主人的知遇之恩,子女以林为姓。从此,这支林姓也成为林姓大家庭的一员。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蒙古呵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
明代蒙古末代可汗,原名库图克图汗,后改名林丹汗,后因出痘病死于拉他拉大沙漠,余部被后金攻灭,妻、子被俘。其后裔以林为姓,成为今天林姓家族的成员。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明末清初的林时益(),江西南昌人。原名为朱作霖,本为明朝宗室。明代灭亡后,为了避祸,清初以名字中的"霖"与林同音之故,改姓为林,改名时益,字确斋。"益"与易同音,他所改名"林时黹"的意恩早由于时代蛮化。所以才改姓为林。
他与魏禧兄弟结庐于金精山之翠微峰,讲学易堂。是有名的"易堂九子"之一。后徒冠石,种茶为生。工书法,善诗词,著有《确斋文集》、《冠石诗集》。
近现代以来,特别是现代革命工作的需要,有许多人改姓林氏,他们后来一直以人所共知的"林"为姓,其原姓为何倒不一定为人所知了。
近现代,特别是现代的许多林姓名人,都是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改姓为林氏的。据资料所载,兹把这些改姓为林的主要名人介绍如下:
林义成,原名苗(一作猫)生。绿林出身。1895年日本大举进攻台湾,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生冲突时选择了保家卫国,率义军协助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镇守台湾。后率部同黑旗军大败大埔林的日军。不久联合诸路军进击云林之敌,反攻彰化,旋退守曾文溪,同年在一次战斗中为国捐躯。
林乐知,美国人,原名艾伦·扬·约翰。美国监理会教士,1860年来华传教,1964年任上海广方言馆教习,曾参加江南制造局的译书工作。1881年始在上海、苏州相继设立中西书院等三个书院,三院后合为东吴大学。他主张把基督教教义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曾在1868年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称《万国公报》),1907年去世。所著有《中国在国际问之地位》等书。
林炯,原名元炯,浙江临海人。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3年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代理省委书记。1935年第三次赴苏,工作于苏联外文出版社。后被右倾机会主义者王明等诬陷,在肃反运动中被误杀于苏联。
林彬,为毛泽东麾下12名林姓将军之一,为少将,原名熊宗存,安徽省金寨县人。
林迪生,原名攸棉,浙江三门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发动农民运动,后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之后赴日本留学并从事革命工作。回国后以教学为掩护,继续革命工作。1936年赴陕北,相继任中共中央苏维埃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鲁迅师范学校校长、延安大学教务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兰州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1997年去世,享年94岁。
林铁(),原名刘树德,曾用名李特、赵福,四川万县人。1926年在北京政法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法国,任中共留法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党支部书记,1935年回国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民运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已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等职。
林枫(),原名郑永孝,又名郑伯桥、郑伯乔、郑凌风、林硕石、罗衡等。黑龙江望奎县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高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林振宇(),原名金山海。早年迁居中国黑龙江省境。193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饶河中心县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四团副团长等职。1935年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
林福(),原名张长仁,又名张文裕。山东文登县人。抗日战争中曾任区委书记。1941年因叛徒告密,被日本鬼子逮捕。鬼子把林福倒置于他家乡村庄的沟崖上,用刺刀挑他的肋骨,还用皮鞭抽打他。林福的眼珠被打得鼓起老高,但他仍大骂日本人。在鬼子押他前往刘家台村的路上,他昂首挺胸,高唱抗日歌曲。在日寇温泉汤据点里,敌人对他严刑逼供,向他口中灌凉水,灌煤油,林福毫不畏惧。敌人把他绑在一颗松树上,让狼狗撕咬,最后壮烈牺牲。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林青。1935年任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并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同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林辰,原名王诗农。贵州郎岱(今六枝)人,曾任重庆大学教授、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等职,是鲁迅研究专家,著有《鲁迅事迹考》等书。
林华,原名顾森,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国家计委副主任等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林丰,原名颜永甫,湖北孝感人。电影导演,导演了《草原风暴》等影片,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林农,原名粟多祥,四川岳池人。曾就读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任导演。曾执导《艳阳天》、《大渡河》、《甲午风云》等影片。
林珏(),原名唐景阳,黑龙江安达人。曾参加上海左翼文学运动。后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于1971年去世。
林修德,原名邢秉枢,海南文昌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苏中二地委社会部长、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市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书记,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新闻社社长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林克,原名袁溥,江苏南通人。参加革命后改名林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通市市长、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等职。
其他由他姓改为林姓的名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改为林姓的外姓人,其后代多以林为姓,共同为林姓大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上述出自林开、鲜卑丘林、建州蛇种等不同支派的林姓,从血缘上看都与大多数林姓人所尊奉的始祖比干没有什么关系,但又确实以林为姓。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实都使林姓人的队伍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同时也使林姓人的血统源流复杂起来。由此可见,林姓的来源还是相当复杂的。林姓能够拥有今天这么大的地位和影响,确实是各支林姓人共同繁衍发展和努力的结果。
在林姓发展的三千多年中,不但有许多他姓人改为林姓,而且还有许多林姓人因各种原因改为其他姓氏,这使林姓血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在漫长的林姓家族演变史上,由于许多特殊的原因,时常发生一些林姓改为其他姓氏的情况。林姓改为柴姓的称为"柴林",林姓改为李姓的称为"李林",林姓改为陆姓的称为"陆林",林姓改为邢姓的称为"邢林"。
柴林:唐朝初年,在比干后裔中有一支林姓因避祸而改为柴姓。隋朝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林士弘。他占据江西一带,建国号楚,自立为帝,后起义被官府镇压。为了避祸,林士弘的子孙逃到浙江荒僻的地方隐居,改林姓为柴姓。经过三百多年的沉寂,到五代后周时,这支"柴林"复趋昌盛。五代后周有柴林后裔柴守礼,其妹嫁给了后周太祖郭威,成为柴林崛起的契机。郭威无子,以守礼之子柴荣为嗣,是为周世宗。世宗是整个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帝王,奠定了赵宋统一全国的基础。后来,世宗在北征契丹的战争中得急症而死,其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在位半年,掌握兵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皇袍加身,回兵国都开封,柴宗训在母后的率领下正式禅皇帝位于赵匡胤,赵宋王朝建立。柴守礼次子柴穆兴兵反抗,为宋所败。为了避祸,柴穆的后裔有的复改柴姓为林,有的仍沿用柴姓,宋代名士柴中行就是这支柴姓的后裔。柴中行在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中进士,累官至右文殿修撰,是林士弘的十四世孙,他在为其柴林族谱所撰序中对上述柴林的形成作了如下的描述:"我族自长林石室以来,赐姓林氏。自晋元帝以后,移居晋安,载在志,允不诬也。迨传十二世有祖士弘,隋末僭帝,易林为柴。惟我弘公厥后守礼,妹配后周,继荣传位,禅于赵宋。礼子穆,兴兵复位,为宋所败,改柴复林。"
李林:与柴林一样,李林也是因避祸而产生的。李林也属于比干后裔中的一支,改林为李的时间为明代。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之后,怕别人谋其位,猜忌之心日重,死于其手的功臣数不胜数。在死难者当中,有一个福建泉州的林姓人叫林广齐。他被杀以后,其族人为避免受到株连,部分人改林姓为李姓。其中有名为林载贽的即改名为李贽,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林广齐为李贽的三世祖叔。李贽所著《明灯道古录》一书称"林李两姓,实为一家"。李贽所在家族的族谱《清源林李宗谱》称,元代航海家林闾是泉州林李两姓的共同祖先。陆林:据《万姓统谱》载,明代有陆树声,原姓林,后改姓陆,其后裔为林姓陆氏。其先祖为谁,未见资料说明。还有的资料上说,树声白幼在母亲家中长大成人,所以随母姓为林,居于林家角,后改为陆姓。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会试第一名。曾任太常卿、礼部尚书等职,居官近六十年。卒谥文定。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陆文定公书》、《陆学士杂著》、《平泉题跋》、《汲古丛语》、《病榻寝言》等。其弟陆树德,字与成,也在嘉靖年间中进士,曾任礼科给事中等职。
邢林:明世宗时人林一风,字伯羽,龙江卫人,后改名邢一风。他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曾任翰林侍讲、四川副使等职。其后裔为林姓邢氏。
近现代,林姓改为他姓的更多。如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则徐的第五世孙,曾任中国驻联合国第三任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1942年由北平转移解放区时,为了安全起见,将原名林墨卿化名凌青;再如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是中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他林姓改为他姓的还有很多,限于资料和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与比干没有血缘关系的林姓代表了林姓宗族内部血统源流的一个方面。任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不姓林的人与林姓有同宗关系在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外,与林姓建立同宗关系的有王、李、孙、辜、孔、柴、宋、萧、沈、叶、尤、钟等姓,其中李与林、柴与林的同宗关系已如前述,其他诸姓与林姓的同宗关系也各有说法。
王姓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中有一支出自王子比干。
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其形成有一个共同点,即多数是以爵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日王氏。"具体来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
出自商朝子姓之王就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所以,王姓中的一些人自称是比干的后代是有据可依的。子姓王氏得姓过程,有家谱资料称,比干是商王太丁之次子,为子姓,因苦谏纣王而被剖腹致死,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这一支王氏,除在汲郡发展繁衍外,又发展到其他许多地区。
王姓在各个姓氏中是郡望较多的一个姓氏,史料上记载有三十多个,仅次于张姓。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王姓郡望说:"王姓,出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姬姓毕公高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子孙,号王氏。"
就《元和姓纂》所载比干后裔王氏在唐代时的九个郡望来看,子姓王氏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今山东、河南、甘肃、江苏、山西、河北、安徽、湖北等地区,以后又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至今,比干后裔子姓王氏已遍布全国各地。
比干后裔以本为王族子孙,除改姓王氏者之外,改为孙氏的也是比干后裔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已经有孙氏姓源始于子姓比干的记载,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载:"泽安平相孙根碑云:厥先出自有殷玄商之系子,汤之苗,至于东凹,大虐戕仁,圣武定周,封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日孙焉。"孙氏其他源流主要有姬姓之孙、芈姓之孙和妫姓之孙: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于卫,建立卫国。此即卫唐叔,其八世孙卫武公姬和之子惠孙,惠孙的儿子名耳,生儿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是为姬姓之孙。春秋初期,楚国君主蚧昌有个儿子叫为章,其后裔有孙叔敖者,为楚国名臣。孙叔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是为芈姓之孙。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难至齐,改姓田。其四世孙田桓子无宇之子田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是为妫姓之孙。
可见,上述见于汉代的孙氏姓源是孙氏姓源的最早依据。因此,比干后裔子姓孙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孙姓,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在许多辜姓族谱中,把辜姓归为比干的后裔对于辜姓的起源,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章定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等姓氏书籍都认为,辜姓在福建泉州晋安为常见姓氏,但对其出处都不了解。自元代末年以后,辜氏后人所编辜氏族谱,对其姓源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一种提法,认为辜姓为比干后裔。如:元代至正十八年1331年)所编《南昌辜坊辜氏族谱》载:辜姓的远祖为高辛氏后裔,世居雒邑偃师,经唐尧、虞舜及夏、商两代后,居于亳。商代末年,因纣王暴虐,比干亟谏不从,其后周兴,录后,有祖名世德者,周敕封为梅伯,赐姓梅氏。传至汉末,有祖梅祉者,避乱隐居池州铜陵,后迁江南,取复古辛之意,始变姓为辜,世居南昌之辜坊。
清代广东潮州潮安县金石辜厝村《辜氏族谱》载:辜姓之始祖为殷王帝乙之弟、帝辛(纣)之皇叔、殷相比干。比干后裔林禄七世孙效诚,入赘晋安梅定夫人,传宜国、宜民。又以梅为姓。继传二世,复目祖姓。宜国生正,唐贞观八年(634年)进士,任江西观察使,有功于世,有感于民苦苛政,疏奏太宗,革苛政,兴学校,励精图治。太宗嘉其贤而赐之氏,昭示苦辛之德。含二义而成一字,上古下辛,是为辜字,拜告林氏祖。自此以辜为姓。
清代福建永春《桃源儒林辜氏宗谱源流序》载:比干后裔有一支分为辜姓林氏,本为晋安郡王林禄后裔。辜氏始祖为林达中,系林禄七世孙林效诚之孙。林达中任江西观察使,除苛政,便民利,民爱之如父母.后遭朝官参劾,被诬陷入狱,乡民入京保释。唐太宗知其贤,且嘉其有辛苦之德。于是以上古下辛两字合为一义赐姓,即辜姓。
可见,辜姓确有比干后裔。也有人认为辜姓系梅伯后裔,为梅姓所改,虽是子姓分支姓氏,但与比干实无关系,因此,对于辜姓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孔姓的两个主要源头均为子姓之孔,其中一支是比千侄子微子启的后代
黄帝时代已有孔姓。传说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孔甲之后无孔姓世系资料,所以,多数姓氏古籍都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两支。
一是宋代的《广韵》所说:孔姓为"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方乙,始为孔氏"。据止匕可知,子姓始祖契,历14代后,传至成汤,汤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他的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二是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说:孔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福建惠安晋安郡王墓宋,弟微仲衍曾孙滔公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晋安郡王,即林禄。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建立子姓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启死,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的曾孙为漏公,滔公的玄孙为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有个儿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受宋穆公的嘱托,立殇公。殇公好战,民不堪命。这时,太宰华督看上了孔父嘉美貌的妻子,造谣说宋国连年打仗都是孔父嘉的主意,然后带领愤怒的民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孔父嘉,抢走了他的妻子。宋殇公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死了宋殇公,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至于孔父嘉的后代是何时以他的字"孔"为氏的呢?《新唐书·宰相世系》云:"孔父生木金父,金父生罩夷父,以王父字为氏。"可见,这支孔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始于孔父嘉的孙子罩夷父。各支孔氏中,以这支孔氏最为昌盛,世系也最为清晰。
从上述资料可知,孔姓的两支主源出于子姓,其中出于微子启的一支孔姓与出于比干的林姓这二者的关系十分亲近,所以,一些地方林、孔二姓建立同宗关系及宗族组织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宋姓是比干侄子微子启的后裔,其与林姓自然有极其亲近的关系。
微子启是商朝30代君王帝乙的长子,始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故称微子启。其弟纣王辛多行不义,微子启多次劝谏无效,便离纣王而去。武王灭商后,微子启率族人投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等,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微子卒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的后代世代相传。共传36代,历时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灭于齐、魏、楚三国,国土被三国瓜分。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可见,宋氏与林姓有相当亲近的同宗与血缘关系。
萧、沈、叶,尤、钟这几个姓氏与林姓也各有十分亲近的同宗关系。
在东南亚的菲律宾,林、萧、沈、叶、尤、钟这六个姓氏建立有"六兰"宗亲会,那么,这六个姓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萧姓: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其形成过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
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为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官牛和新君游,立闵全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可见,萧姓也是微子启的后裔,与比干后裔的林姓自有不同寻常的同宗关系。沈姓:沈姓来源较多,其中一支源出建国于今山西汾河流域的沈国。沈国系少吴金天氏玄嚣后裔所建,春秋时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而林姓同样把玄嚣当做在黄帝以下的另·位重要祖先,因此有血统上的认可。
叶姓:叶姓的始祖为叶公。有一个典故叫"叶公好龙",出自汉人刘向《新序·杂事》,是一一篇传说故事。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临危救难、大有作为的人。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沈尹戌战死后,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公元前481年,楚国王族白公胜发动政变,劫楚惠王。叶公闻讯,率兵入楚都平定了叛乱,救出了楚惠王,然后:不恋高位,又回到封邑叶,直到老死。沈诸梁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叶氏。叶氏既为沈氏所改,自然也奉少吴金天氏玄嚣为远祖,与林姓自有非同一般的关系。
尤姓:尤姓的起源,据《梁溪漫录》记载:"从沈姓分来。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潜称闽王,闽人避讳音,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为尤姓。"这是尤姓中重要的一支。尤姓既然是从沈姓中分出,其与林姓自然有同宗关系。
钟姓:关于钟姓的起源,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他有个曾孙叫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者,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古喃售舭铀直一吉喃曲批幸由因此,钟姓也是微子启的后代,其与林姓的同宗关系自是明白无误。
通过以上这些与林姓有同源关系的姓氏考察可知,林姓与这些姓氏都有血统上的近似或认同,因此才会有同宗之谊。甚至直到今天,当林姓与这些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仍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种亲切感无疑是发自于天性,带着与生俱来的认同。因此,林姓与这些姓氏联合编纂家谱,组织共同的宗亲会,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到今天,林姓与其他姓氏联合编纂的《清源林李宗谱》、《鄱阳柴林宗谱》等一直还在流传,设在菲律宾的林、萧、沈、叶、尤、钟"六兰"宗亲会更是名扬海内外。血缘与宗族,本来就是两个无法割合的概念。有了血缘上的认同,才会进一步有了家,有了宗族。今天,无论是林姓还是已改姓李、柴,或者早已姓王、孙、孔、辜、萧、沈、叶、尤、钟,: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但共同的血缘关系将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
契是子姓林氏的血缘先祖,因此与以契为血缘先祖的许多姓族都有同宗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姓氏与林姓之问也会建立宗亲会和宗亲组织。这诸多姓氏,我们根据其得姓始祖与得姓时间的早晚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择其主要姓氏介绍如下:
商汤立国前子姓派生出的姓氏
子姓:黄帝玄孙契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命为司徒,封于商。契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遂以子为姓。契姓:舜时司徒契,为商族始祖,其后裔以祖名为氏。或谓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代有以本族血缘先祖契之名为氏者。
相姓:契孙相土,传为马车的发明者,其支系子孙以相为氏。
商丘姓:火正阏伯(契),将火种置于丘上,以供百姓取用,死后葬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后裔为纪念他,以地名为氏。一云,商丘姓为微子后裔,宋国大夫食采于商丘,因以为氏。
四姓:相传为子姓后裔。
改姓:《世本》云:"改,子姓国。"其后人以国为氏。茶姓:其来源有二:一、殷代人的旧姓;二、子姓茶氏出于邰阳(今陕西合阳)屠城,居者以地名为姓。后也写作荼。因亦有误写为茶者。
屠姓:屠姓中的一支为子姓屠氏,出于邰阳(今陕西合阳)屠城,居者以地名为姓。
茶姓:子姓茶氏出于邻阳(今陕西合阳)屠城,居者以地名为姓。后也写作荼。
商姓:商姓中有二支为子姓商氏:一、契始封于商,子孙以地名为氏;二、商朝被周武王灭后,商代子孙以国为氏。
空同:子姓,相传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一作空同山),遂以国为姓,即空桐姓,后省作空同姓。空桐姓后亦讹写为空相姓。
空姓:空同姓、空桐姓、空相姓都有省为空姓者。目夷姓:目夷,相传为商代祖先契分封的小国,后以国为氏。另外一支目夷氏,为微子后裔,宋桓公子目夷为左师,子孙以父名为氏。
商代立国以后予姓派生出的姓氏:汤姓:商朝始祖成汤的后代。
祖姓:殷商王有祖甲、祖乙、祖己、祖丁,其支系子孙皆有以祖为氏者。
武姓:武姓中的一支出自商王武丁,汉代武班便是。还有一支武姓为春秋时宋国君主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
苑姓:苑姓的来源之一为商王武丁之子文,文被封为苑侯,其后以爵为氏。
苑庚姓:武丁之子、祖庚之弟文的后代以苑为氏,至春秋楚庄王时苑庚任楚国上卿,其后代遂以苑庚为姓氏。
曼姓:曼姓中的一支相传为商代国王武丁的叔父曼侯的后代。
邓姓:商代国王武丁封其叔父于河北(今黄河以北一带),为邓侯,其詹因以邓为姓。
邓侯姓:邓侯的后代还有以邓侯为姓者。
沃姓:商代国王太甲之子沃丁的后代,子孙以祖名为氏。另外,微子启后裔也有沃氏。
孔姓:商汤后裔。商族始祖契为子姓,商王成汤字天乙,其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另外,微子后裔也有孔氏。宋国大司马孔父嘉遭难,其子奔鲁,改姓孔氏,孔丘即其后裔。
殷姓:殷姓的主源出于子姓。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周武王灭商纣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乙姓:其主源出于子姓。殷商国王汤,字天乙,子孙以祖父字为氏。
殿姓:殿姓为汤姓所改。江南有汤悦,原为成汤的后代,后改姓殿。
甲姓:甲姓的一支相传为商代国王太甲的后代。自姓:相传出于子姓。
铁姓:其一支出于子姓。商纣亡国后,殷族有一支迁居到铁丘(今河南濮阳北),居者以地名为姓。莱姓:商代王族的后裔封于莱国(今山东黄县东南莱子城),子孙以国名为氏。莱姓后来有改为来氏者。
来姓:商代子孙食采于邾(今河南荥阳东厘城故址),因以邑名为氏。
枚姓:商代国王之后,以周官衔枚氏而获姓。
北殷姓:传说商代的始祖契分封在北殷国,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北旄姓:据《世本》记载,北旄氏出于子姓。
太师姓:商代有太师挚,其后代以官为氏。
堂阳姓:商王太丁封母弟才于堂阳,其后裔以毒。
地为氏,是为堂阳氏。
鲜虞姓:春秋时,子姓鲜虞国为晋所灭,子孙以故国名为氏。
瞿姓:据《宣和博古图》,商代器皿中有瞿父鼎,盖以封邑地名为氏。
整姓:其中一支出于子姓,为商王整甲的后代。
萧姓:殷民六族,其中之一为萧氏。另外,微予后裔也有一支萧氏,系微子之孙大心的子孙以国名为氏。
稚姓:商汤后裔封于稚,以国为氏。
权姓:其中一支出于子姓。商王武丁的裔孙封于权,后代以地名为氏。
梅姓:其中一支出于子姓。殷纣王时有贵族梅伯.以国为氏。
梅伯姓:商纣王时贵族梅伯的后代有以梅伯为氏者。
索姓:其中一支为商代遗民索氏之后。
长勺姓:商代遗民六族之一叫长勺氏,迁居于鲁(今山东莱芜东北)。
樊姓:其中一支为子姓。周成王封伯禽以殷民七族,其中有樊氏。
商朝灭亡后太丁后裔派生出的姓氏
林姓:比干后裔。比干之子林坚为林姓得姓始祖。
王姓:其中一支为子姓王氏,系比干后裔。
孙姓:其中一支为子姓孙氏,系比干后裔。比姓:比干后裔。比干封于比(今河南泌阳一带),其后代有以国名"比"为姓者。
王子姓:其中一支为比干后裔。商朝灭亡后,王子比干子孙,以王子后裔改姓王子氏。
柴姓:其中一支为比干后裔林士弘之后,唐初因避祸而改为柴姓。后周世宗柴荣即其后。
李姓:其中一支为比干后裔林闾之后。明代思想家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改为李贽。
鲜姓:箕子后裔。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箕子于朝鲜,因以鲜为氏。另外,鲜于氏有改为鲜氏者。鲜于姓:箕子后裔。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的支子仲食采于于邑,子孙遂合鲜、于二字为氏。禄姓:其中一支为武庚后裔。武庚字禄父,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邶姓:纣子武庚后裔。古代殷都以北称为邶(今河南汤阴南),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于此,即古邶国,其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周武王灭商后,以商都封纣王之子武庚。并将其东、西、北三面分别由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监管,统称为三监。殷都以北为邶,属霍叔,居于邶地者以地名为姓。
背姓:古代有背邑,居者以地名为姓。据说是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代。一说背原为武庚的封地,其后裔以国为氏。
宋姓: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传国56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微姓:宋国贵族微子启和微仲衍的后代。围龟姓:周代宋国贵族的后代。
衍姓:微子启弟微仲衍的后代。
戎胥姓:据《路史》,商代贵族微仲衍的后代戎胥娶骊山氏女为妻,其后有戎胥氏。
司城姓:微子启后裔。春秋宋国国君宋武公名司空,司空又是西周掌管工程的官名,所以宋国将司空改为司城。宋公子荡为司城,其后代遂以官名司城为姓。
朔姓:微仲衍后裔。一说为春秋时宋国乐朔之后。
督姓:其中一支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华父督之后。
华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后裔。宋国正考父食采于华,其后以华为氏。另外,宋戴公名孙,字华父,任宋国太宰,弑君殇公,自立为华氏,其后世子孙因之。
花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古代华字与花字通用,汉代以后,子姓华氏有改为花氏者。
皇甫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宋戴公的儿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皇父,遂以皇父为姓,后或去"父"称皇氏。至西汉时,有皇父氏改;匆皇甫氏者。
皇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系皇父、皇甫氏所改。
虺姓:其中一支为微予启后裔。微子后代有虺子,其后代以虺为姓。
戴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宋戴公生公子文,遂以父谥为姓。
乐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国君宋戴公有子名乐父,遂以为氏。另外,宋戴公四世孙名乐莒(一作乐吕),子孙以乐为姓。
衍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国君宋戴公有子名乐父衙,遂以为氏。
祝其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子祝其为大司寇,因以为氏。
钟离姓:微子启后裔。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被权臣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子孙遂以为氏。
钟姓:微子启后裔。系钟离氏所改。
子荡姓: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国有公子荡。其后遂以为氏。
还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出于宋国乐大心。另外一支还氏为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大夫萧无社的后代。
左师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宋桓公公子目夷,任左师之职,子孙以其官名为姓。
右师姓: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国有右师之职,与左师同为执政官。宋庄公之子公子申,世代为右师,因以为氏。
右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系右师姓所改。右归姓:微子启后裔。
鱼姓:微子启后裔。宋桓公公子目夷,字子鱼,子孙以其字为氏。
目姓:微子启后裔。宋桓公公子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父名为氏。
向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有公子向父,其后代以字为氏。
老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国老氏为宋戴公之孙,以邑名为氏。
老男姓:据《路史》,微予启的后代有老男氏。老成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戴公的后代有老成氏,后简为姓老。
空相姓:据《路史》,空相氏为微子启后裔。中野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宜姓:微子启后裔。系周代宋国宜僚的后代。舍姓:据《路史》,舍姓为微子启后裔。
石弟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石弟之后。
桐门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北城门名桐门,乐大心为右师,居于桐门,后以为姓。
即利姓:据《路史》,即利姓为微子启后裔。屠三姓:据《路史》,屠三姓为微子启后裔。几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目夷之孙大夫仲几,字子然,其孙以祖名为氏。
近姓:据《路史》,近姓为微子启后裔。
墨台姓: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成公之予名墨台,其后因以为氏。
墨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系墨台姓所改。台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系墨台姓所改。墨夷姓: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襄公之子墨夷须的后代。另,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的后代也有星、夷氏。
斡献姓。微子启后裔,系华姓所改。据《世本》
所载,宋司徒华定之后为斡献氏。及木姓:微子启后裔。
王夫姓:微子启后裔。又作王父姓。
并官姓:微子启后裔。孔子的妻子姓手千官,一作并官,是周代宋国始祖微子的后代。
三伉姓:微子启后裔。
不第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有不第氏。
孔父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亦为孔氏。
子奢姓:微子启后裔。
褚师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国有褚师之官(管理市场),因以官名为姓。
褚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日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褚氏。
事父姓:微子启后裔。
艾岁姓:微子启后裔。
鱼孙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别、因为鱼孙氏。
御鱼姓:微子启后裔。
荡姓:微子启后裔。宋桓公生子荡,荡生公子寿,寿生意褚,世为司城,以祖父名荡为姓。
季老姓:微子启后裔。宋国华氏族中有华季老,其后以此为氏。
白马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商周之交,宋国始祖微子采白马向周王朝拜,后人因此以白马为姓。
木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贵族孔金父,字子木,其后以木为氏。
木门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公子居食采于木门,因以木门为氏。
坎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的附庸小国有坎氏,系微子启后裔以地名为氏。
同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尾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沙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买姓:其中一支为微予启后裔。
朝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辽姓:相传为微子启后裔。
寮姓:微子启后裔。
僚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系春秋时宋国诗人宜僚的后代以祖名为姓。
怀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圣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合姓: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有大夫宋向戌,为左师,以合为采邑,称为合左师。其子孙因以封邑为氏。
正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系周代宋国正考父之后。
政姓:微子启后裔。
教姓:相传为微子启后裔。
兑姓:微子启后裔。
锐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
黑姓:微子启后裔。
据姓:微子启后裔。
宗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仕鲁,其孙伯宗被权臣所害,伯宗之子州犁逃至楚国。州犁少子连迁居南阳,遂以祖父之字为氏。
邹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邹,生叔良纥,遂为邹氏。
时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春秋时,宋国公子来,官至大夫,得封于时邑,其后裔遂以邑名为氏。谈姓:其主源为微子启后裔。微子启封于宋,传国36代至谈君时为楚所灭,子孙因以谈为氏。
牛姓:其主源为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有司寇牛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
穆姓:其中一支为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国宋穆公的后代,支系子孙以谥为氏。
边姓:微子启后裔。周代宋平公之子御成,字子边,后代以其字为氏。
戎姓:其主源为微子启后裔。宋平公公子戎,字子边,其子孙以父名为氏。
以上仅就所知,把历史上与林姓有同源关系的主要姓氏得姓情况略加介绍。至于除此以外与林姓有关的其他姓氏,由于资料或缺,容以后再行补充。
林姓始祖比干杀身成仁,不但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而且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寻找解开比干之谜的钥匙,不仅是林姓子孙的任务,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之一。(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字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