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如何可能养成"养浩然之气气",为什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查看: 5436|回复: 8
阅读权限36威望1 级论坛币10583 个学术水平333 点热心指数340 点信用等级303 点经验85507 点帖子3400精华0在线时间308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毕业学校北航
积分 7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wanghaidong918 于
02:56 编辑
yiweiluoye 发帖谈到“在一段时期,由于张氏的“发掘”,“有恒产者有恒心”成为影响很大,很流行的“改制”理论根据。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这句话真实完整的涵义是什么呢? 孟子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核心在于主张推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有人认为更好的翻译可能是: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 等到这些人犯了罪,然后国家用刑罚惩罚他们,等于国家用罗网故意引导民众而捕之。因此,贤明的君主为人民大众创造稳定的产业,使他们上可以俸养父母,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终年丰衣足食,坏年景也能免于冻馁死亡。如果民众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证,天天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哪里会有功夫来奉行礼义呢?客官注意,“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前半段话被张氏选择性的遗忘了。”
我觉得yiweiluoye 翻译的真是好,清楚了说明了,对于老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对于“士”,无恒产而有恒心。
那么治国,或者说指定法律,制度的时候,到底是要老百姓的要求,还是看&士&的要求呢。
照着孟子的这段话看,老百姓思想境界低(并非贬义,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都包含在这个老百姓的行列中),只能做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境界。有了恒产才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了恒产老百姓可以免于饥饿,勤奋劳动,国家也可以欣欣向荣。 所以对于广大的老百姓而言,有恒产很重要。对于国家来说,更为主要。
所以在指定社会制度,法律的时候,当然首先要考虑我们广大老百姓的思想水平境界和要求。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这才是梁惠王章句这段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不知yiweiluoye 是怎么看的原文。不是张氏选择性的遗忘,而是孟子的重点在于谈恒产的重要性。看来yiweiluoye需要重新回高中学习一下文言文了。
&&对于士这个级别的人来说,当然境界很高了,不是我们老百姓一般人能达到的。但是这不失为我们提倡的一个方向。 像yiweiluoye这样的人,一定可以达到,所以我强烈建议yiweiluoye把私产归公吧。请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学习一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树立一个光辉的形象。
当然在指定法规,法律时,对于士这样的精英阶层,要考虑到人家的精神追求,对于宣称自己做到了“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并致力于推广无恒产制度的人, 可以剥夺这些人的私产,分给老百姓,让他们成为无恒产的典范。 这点我看行。
载入中......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经验 + 6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阅读权限38威望2 级论坛币5585 个学术水平141 点热心指数212 点信用等级169 点经验71492 点帖子5544精华0在线时间187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29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46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34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8]以坛为家I
有深度!!
远见 坚忍 恪己 稳进
阅读权限10威望0 级论坛币238 个学术水平18 点热心指数20 点信用等级19 点经验1934 点帖子115精华0在线时间178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3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草包江 于
20:33 编辑
请问楼主“恒产”是个什么意思?
阅读权限36威望1 级论坛币10583 个学术水平333 点热心指数340 点信用等级303 点经验85507 点帖子3400精华0在线时间308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毕业学校北航
积分 7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草包江 发表于
请问楼主“恒产”是个什么意思?通过法律明确的物权,财产权。不会被别人以各种理由强行无偿拿走或廉价拿走的财产权。
学术态度端正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生活总有不如意,但是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
阅读权限36威望1 级论坛币20672 个学术水平469 点热心指数446 点信用等级453 点经验17840 点帖子4067精华在线时间194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71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3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bangfu999 于
21:54 编辑
呵呵,分析的有道理。yiweiluoye貌似是一个工农兵学员,中国的基本文化全都被他给抛弃了。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阅读权限10威望0 级论坛币238 个学术水平18 点热心指数20 点信用等级19 点经验1934 点帖子115精华0在线时间178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3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jameschin007 发表于
通过法律明确的物权,财产权。不会被别人以各种理由强行无偿拿走或廉价拿走的财产权。可不可以理解为孟子告诫君王:“必须让老百姓有稳定的、基本的收入----包括遮风挡雨的房子、蔽体保暖的衣服、足够吃得饱的食物。这样老百姓才不至于造反、作乱、落草为寇。”
你是将“恒”字理解为“别人动不得”之意,某物未经许可则永远属于某人,像恒星那样无法撼动。
我是将“恒”字理解为“稳”的意思。
& && &你将孟子的话理解为对私有产权的支持,甚至你还理解为对私有制经济的支持。然而,我觉着从孟子的那篇文章整体而言,从孟子的一生而言,孟子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希望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并没有表示对私有产权的支持。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3&
热心指数 + 3&
信用等级 + 3&
阅读权限36威望1 级论坛币10583 个学术水平333 点热心指数340 点信用等级303 点经验85507 点帖子3400精华0在线时间308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毕业学校北航
积分 7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草包江 发表于
可不可以理解为孟子告诫君王:“必须让老百姓有稳定的、基本的收入----包括遮风挡雨的房子、蔽体保暖的衣 ...好一个“稳”字。这个稳又从何而来呢。
能有遮风避雨的房子,君不见,说被强拆了就强拆了。没有私有产权的保护,哪里来的稳呢。
农民整日劳作辛苦了3年,种的果树眼看就要有收成了,忽然被告知地不租,要强行收回了。哪里来的稳呢。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生活总有不如意,但是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
阅读权限26威望0 级论坛币3075 个学术水平6 点热心指数6 点信用等级6 点经验6336 点帖子221精华0在线时间535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7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隐身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说一套,做一套,惟士为能!
阅读权限34威望0 级论坛币5839 个学术水平428 点热心指数371 点信用等级346 点经验54345 点帖子3700精华在线时间38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4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2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贝克汉姆0 于
10:33 编辑
{:soso__:}强烈支持孟子!{:soso__:}
阅读权限34威望0 级论坛币5839 个学术水平428 点热心指数371 点信用等级346 点经验54345 点帖子3700精华在线时间38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4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2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贝克汉姆0 于
10:52 编辑 草包江 发表于
可不可以理解为孟子告诫君王:“必须让老百姓有稳定的、基本的收入----包括遮风挡雨的房子、蔽体保暖的衣 ...老子曰:“每下愈况”(译:愈是原始、普遍、和底层的事实愈能反映基本的道理);{:soso__:}
而孟子正是从最原始、最普遍、和最底层的事实来说明:君主或国家应该支持、保护、和发展民间的私有经济。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论坛好贴推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出自哪呀_百度知道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出自哪呀
提问者采纳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浩然之气”与打点
更新时间: 12:55 浏览次【】
孟子曾经很孤高地宣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对公孙丑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这种浩然之气,必需包括道义,分开了道义就没有意义。它是道义举动积聚而成的,不是偶尔的义举就能得到的。南宋文天祥有感而发的《正气歌》,是形容浩然之气最有名的诗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以及吐明庭。时穷节乃见,逐一垂丹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存亡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也只有文天祥这样的正人君子,才配得上浩然之气的称呼。&&& 养气的要害有三个词:居心、求安心、不动心。所谓居心,就是生涯住心中的那点善念。&君子以是异于人者,以其居心。君子以仁居心,以礼居心。&(《离娄下》)孟子还专门行使过一个词&&夜气。他以为,晚上夜深人静,挣脱了利禄之念,没有了嘈杂滋扰,这时人可以或许心平气和,心无邪念,这种太平明亮之气就是夜气。一到白日,不免受到各类诱惑侵扰,居心就是保持夜气。同时,要把日间滋扰之中外放的本心再收返来,即求安心。山上的树木再好,也经不住斧斤砍伐。&其以是放其本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能到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明之气,其好恶与人临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敷以存;夜气不敷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以是,求安心是更为起劲的居心。&仁,民气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安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安心罢了矣。&(《告子上》)养气胜利的符号是&不动心&。孟子孤高地宣称,他四十岁上就不动心了。所谓不动心,就是不为好坏所迷,不为得失所惑,恪守本身的信心。&&& 养气的要领是&思诚&、&自反&。在《中庸》中,子思提出了一个儒家异常重视的涵养要领&&慎独。所谓慎独,是由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演化而来。《中庸》称:&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惊骇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孟子所说的养夜气,现实上就是子思所说的慎独的另一种表达。&&& 在孟子看来,人的浩然之气,满是被贪欲粉碎的,因此,抑制欲望是涵养的重要环节。&养心莫擅长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精心下》)以是,只有君子才气在物欲眼前不动心。孟子对付管理国度有个出名论断:&有恒产者有恒心&。然而,这然则对平凡公共来说,同这一论断对称的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梁惠王上》)养成浩然之气的符号就是岂论是否有产,不管潦倒照旧显达,都能毯旌庸然相对。以是,要做到不动心,就要经得住艰巨困苦的锤炼。&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M疾。独孤臣孽子,其劳神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精心上》)即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颠末尾这样的检验,就能生长为大丈夫。&&& 养成浩然之气,岂论际遇怎样,都能恪守道义。&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扫兴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精心上》)景春把&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世界熄&的张仪、公孙衍之流称为大丈夫。孟子辩驳道:这些人怎么能称为大丈夫?所谓大丈夫,不是名动世界,更不是势力显赫。&居世界之广居,立世界之正位,行世界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荣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从打点头脑的角度看,孟子建议的浩然之气,能到使我们重新的角度领略古代的打点系统。假如说,《中庸》以&诚&给出了支配打点竞赛的潜意识条理的代价条件,那么,孟子的浩然之气就给出了打点竞赛的显意识条理的举动条件。在孟子哪里,打点社会以及国度必需由君子来主导,惟有君子方可实现仁政,惟有养气方可培养君子。反过来,仁政不只仅是公众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可以或许实现道义。内圣以及外王,靠的就是浩然之气来支撑。而浩然之气养育出来的人物,大则惊天地泣鬼神,小则动听心动肺腑。文天祥赞扬的齐太史、董狐笔、张良椎、苏武节等汗青人物以及变乱,无一不是社会的表率。在举动选择中,具备强项明晰的代价观,与代价观漂移可能恍惚对比,会在选择的优先思量上大纷歧样。孟子有一段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告子上》)即即是公司策划,假如仅仅出产商品而不能输出代价观,则不外是一种营利器材罢了,决定就不免&苟得&可能&苟免&。民国三年,曾经名满世界的票号日升昌休业,被北京当局司法部分查封,本来已经告退离号的二掌柜梁怀文,闻讯返来到司法构造报到,毅然包袱起整理号事的重任。这种道义继续,在必然水平上反应了浩然之气在贸易中的分量。生理学家马斯洛在提及公司打点时,曾经提出一个很厉害的题目:一个获利环境很好但采纳齐集营式打点的红河州公司,员工的缔造性被抹杀,另一个财政报表表现吃亏的红河州公司,拥有卓越的人力资源,哪个红河州公司更值得投资?发现了均衡计分卡的卡普兰,针对以往侧重于财政以及客户的红河州公司打点,专门提出用进修与成长来均衡其他指标。在发家国度的打点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代价观以及人本的环境下,恰当存眷孟子的思绪,也许会有所启迪。虽然,我们并不建议回到孟子,也不以为孟子的浩然之气就能等同于现价钱值观。并且孟子仅仅夸大浩然之气,并为此排出物欲,走向了极度。然而,当今物欲横流,缺乏精力支撑,是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度?如安在当代化的物质追求同代价观的精力支撑之间寻求均衡,值得打点学界思索。&&& 其它,鱼与熊掌的典故,在打点决定上具备实际意义。决定作为人类举动的选择,常常会听到云云申饬:选择正确的方案。从逻辑上看,假如在决定选择时就能判定方案的正确与错误,那么选择就没有意义。以是,决定不是正确与错误的选择,而是优先次序的选择。鱼与熊掌不行兼得,选熊掌而不选鱼,只能声名熊掌的代价高于鱼,不能声名选择鱼是错误的(决定正确与错误的判定属于结果判定,与选择不具备共时性)。假如没有明晰的代价观,这种选择每每会造成打点陷阱。譬喻,缺陷产物是召回照旧隐瞒?员工打点是勉励自治照旧强化他治?计谋偏向是利润照旧处事?等等,都有也许碰着这种两难选择。对付司理人而言,浩然之气的所有浸染,示意为给定了在大巨微小无数个举动选择中的排序尺度,养成举动选择中的风俗举措。&
红河招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联系客服QQ,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当前位置: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述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中题
(1)①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恐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②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2)孟子主张让百姓有固定的产业,丰衣足食是社会稳定,讲求礼义的基础。(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发现相似题
与““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92921691232840542312222751341222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浩然之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