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青年画传承人马庆钜

色鲜纸白武强来
发布时间:日 07:56 | 来源:
韩更亮展示年画作品   □张晓华   年,是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   若进了腊月,离年就不远了。扫房、送灶君、备年货、贴门神,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新春风俗。旧时,大街小巷常能听到不绝于耳的年画叫卖声,那悠扬苍老的声音,昭告着年根儿底下大伙儿的忙碌与希冀。   说年画,不能不提到与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齐名的武强。“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流传乡野的民谣唱出了千年古县的与众不同。农历癸巳年初春,年味还没有散尽,记者怀着新奇与崇敬之心拜访了“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武强,试图唤起年画的记忆,体悟这门古老技艺的历史与未来。   (一)   看年画,坐落于武强县城新开街的年画博物馆常常是人们的首选。这座古朴典雅的小院自1985年建立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精深的艺术内涵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伴随着工作人员的悉心讲解,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武强年画的辉煌记忆——   武强旧属深州,地势低洼,春旱秋涝。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深州风土记》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杂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   翻阅历史,武强年画竟也是贫瘠生活的自然产物。那么,武强人为什么选择了年画作为谋生之道呢?博物馆讲解员小孙说,这实际上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旧时,武强寺庙道观众多,手绘的庙画需求量很大。而武强遍生芦苇,成为造纸材料;农家院里的石榴花瓣、槐树上结的槐米以及随处可见的靛蓝草,可以提取出红色、黄色、蓝色的汁液。有了芦苇造的毛头纸和来自植物的三原色,再用盐碱滩上的杜梨树雕成画版,经套色印刷,色彩斑斓的“五色纸”就在庄户艺人灵巧的双手和朴素的梦想中诞生了。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元时期,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做画,后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元代,在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几乎“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到了清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进入兴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周围68个村庄共有1500余个民间作坊从事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约占当时全国年画销量的三分之一。“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由当地流传甚广的一首民谣,可以揣度武强年画曾经的繁荣盛景。   “对于年画,人们常常有一些误读,”小孙说,“认为就是过年时贴一些门神、灶王爷、财神爷等神像,以祈福保平安。实际上,神马系列只是武强年画的一部分。”   在博物馆里记者也发现,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武强年画题材可谓丰富多彩,包括神像、戏曲故事、农事耕作、典故趣闻、山水花鸟、智力游戏等,品类繁多,美不胜收,堪称“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这种贴在墙上的“百科全书”,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几百年来,冀中地区传唱着这样一句民谣:“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在哪一方。”说的便是武强年画独有的魅力。在民间传说中,画上的人物、飞禽能走下来,为勤劳善良的人们服务:穷人娶不起媳妇,买幅美女年画做伴,便能成就美好姻缘;农户没有牛马耕田,买张画有骏马的年画贴在墙上,便会得到一匹大马;有的宅院为求安定,买张画有钟馗或神鹰神虎的年画供在室内,便会保佑全家平安无事……   每逢春节,老百姓把从集市买回来的年画贴在房门、室内、灶房、仓房、水井、马厩……既寄托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又为平日清贫单调的农家生活增添了道不尽的喜庆和欢愉。   (二)   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古老技艺,固然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闪光的玻璃橱窗里。在传统与新生事物不断碰撞的现代社会,它又演绎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武强县城“承艺斋”年画作坊里,记者见到了武强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习钦。老马今年53岁,是土生土长的武强人,从15岁在当地年画工厂当学徒开始,30多年来一直醉心于年画艺术的传承与研究,在刻版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如今会雕刻画版的人越来越少喽。”马习钦感慨地说。老马说的刻版,是武强年画绘、刻、印、裱制作工艺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70年代之前,年画的生命力曾非常旺盛,武强县里有大大小小的画店上百家。当时若有一个人讲年画上的故事,身边总会围了一群人在听。”马习钦说,那个时代年画特别受欢迎,究其原因在于信息闭塞,娱乐方式较少,而年画题材丰富,具有故事性,像《水浒传》、《隋唐演义》等都被年画艺人印在了画纸上,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电视、电脑等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曾风靡一时的年画如今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逢年过节,就连本地人也很少再在家里贴年画了。”马习钦说,他的年画作坊一年的销量大约在十六七万张,但面对的客户群主要用于礼品、收藏和教育,普通群众用于自家张贴购买的并不多见。   虽然技艺高超,但对于年画艺术的传承,马习钦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年轻人愿意学习制作年画的少了。一是工艺比较复杂,需要毅力和技巧,二是收入有限,效益不那么明显。”马习钦说,武强年画目前主要是师徒传承,他带了几个徒弟,效果还不错,但后继人才仍需补充和培养。“要不再过个几十年,去哪里找年画艺人呢?”   在老马的指引下,记者又来到距县城不远的街关镇大韩村,韩更亮的“鑫德兴”年画作坊就在村子的一角。说是作坊,其实也是韩更亮的家,不大的宅院,辟出了一间西屋用于印制年画。   老韩50多岁,朴实憨厚,听说我们来看年画,乐呵呵地把年前规整好的印制工具拾掇出来,还翻出印有“鑫德兴”字样的罩衣穿上,特意把年画印制过程演示给我们看。老韩说,年画的售卖季节性很强,他们每年秋后开工,差不多一进腊月就做完了。年画大都是批发到深州、辛集、枣强等地,最远的到过山西。“现在买年画的人少了,也就是到农村集市上卖卖看。我每季大概要用一百来领纸,能挣到五六千块钱。”   马习钦在一旁补充说,像老韩家这样的年画作坊,一般只是农闲时作为副业补贴些家用,并不以此为生,所以每年按订户的多少印制年画,随机性较强。记者发现,和“承艺斋”所用的宣纸和广告色不同,老韩印制年画用的是传统的有光纸和品色,做出的年画简单粗糙些,题材也多是天地神、关公、灶王爷等神像,贴起来倒也原汁原味,透着浓浓的乡土气。   村东头的韩祝孟家里,贴的正是从“鑫德兴”买的神像年画。“大家乡里乡亲的,每年都要去他那里请几张。”63岁的韩祝孟说,“其实孩子们更愿意要胶印的画,红地儿,光溜溜的。但我们上岁数的人还是喜欢老样子的,贴上心里舒坦。”看着自家院墙、房门、灶台上一张张古朴的年画,韩祝孟眼里透出慈爱的光。   (三)   “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如是说。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有浓郁农耕特色的武强年画又该如何“称雄天下”呢?   “武强年画的特色就是它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蕴藏着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的立体形象、广角的社会生活,以及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王玉鹏说,既然与时代密切相关,那么,武强年画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元素,加入现代生活的符号。近年来创作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祥和世博》等一大批优秀的年画艺术作品,以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卡通、体育等新题材的年画内容,就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年画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场景上,需要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生活,丰富其作品内涵,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激起自身兴趣,才能真正喜欢上年画。”王玉鹏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武强县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各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群众走进博物馆。尤其是将年画艺术与学校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组织中小学生到馆参观、学习,开展“讲述年画背后的故事”演讲比赛、“武强年画——家乡的骄傲”作文竞赛等活动。吸引美术院校走进博物馆,把博物馆作为他们的实习基地、第二课堂。此外,武强县还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后到北京、上海以及德国、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专题展览和推广演示活动,扩大了武强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不仅要走出武强,走出衡水,还要走出河北乃至中国,让武强年画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要想使年画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打造年画产业名片。”王玉鹏表示,“年画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为此,武强借助动漫、影视等现代传媒手段,赋予武强年画以新的生命力,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扩大其宣传推广途径。2007年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制作了动画片《画乡传奇》,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好评。2009年与河北玛雅影视艺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武强年画动漫项目。2012年,又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联合推出“锦绣年画、时尚河北”时装秀,将年画元素融入到服装当中去,目前已开发出相关系列衍生产品50多种。   在武强年画博物馆礼品部,记者看到了瓷画、挂历、水杯、图书等各种年画衍生产品。礼品部负责人、武强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康英勤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载体,在表现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彩、雅俗共赏,集工艺性、鉴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是武强年画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古老艺术沉淀苦乐年华,刻刀将悠悠岁月表达。饱满色彩是那质朴的语言,粗犷线条勾勒出心里的话。祖祖辈辈渴望富裕安康,笔墨将浓浓乡情融化……”一曲声情并茂的《武强年画》,唱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和苦乐年华。愿那古朴浪漫的情感,色彩斑斓的梦想,终能凝成中国民间艺术史上一朵美丽而鲜艳的花,绽放出历久弥香的动人光彩。   (摄影:田瑞夫)   ■链接   也说武强年画   在繁花似锦的木版年画艺术园地中,武强年画以淳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富有乡土特色的形式品种和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内容而别具一格。武强处于冀中地区,这里的人民在广袤的土地上世代耕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使此地产生和发展了绚丽的民间年画,在明末清初之际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以武强南关为中心包括周围四十多个村庄几乎众多农家皆从事年画印制的盛大阵容。其作品多数出自农村画师的手笔,因而更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武强年画含有深厚的民俗内涵。门神的品种中既有将军及天官的样式,又有天仙、童子等活泼喜庆的形象,其中秦琼、敬德门神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及戏曲化造型,挥鞭执锏威武吉庆的形象深为画界行家赞许,具有经典意义。   在明清地方戏勃兴的背景下,戏曲题材在武强年画中占有突出地位,多取自河北梆子及京剧中的剧目,也有些是民间曲艺说唱的内容。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因而武强戏曲年画多表现金戈铁马行侠仗义,歌颂忠烈报国扶危济困的事迹,寄寓着人们对忠奸美丑的判断,其中有些剧目早已失传,因而有的作品为戏曲史的研究留下珍贵的形象资料。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加重了民族危机,武强年画突破了歌颂太平盛世的局限,发展出时事新闻和讽刺题材,反映了民众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对黑暗腐朽势力的憎恶,其中如《女子学堂》、《杠箱官》、《尖头告状》等在中国年画史和漫画史中皆具有重要地位。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版画艺术亦随之产生。武强县具有庞大的雕版工队伍,从现存的一些优秀作品中(如四联式《七侠五义》)显示出非凡的技艺水平。这些雕版艺人还外出谋生售艺,清代有些杨柳青年画就出自武强刻工雕制,从而也造成两地年画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更为难得的是近百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全国的木版年画皆处于衰微的境地,但武强年画却仍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至20世纪50年代仍得到沿袭,并且在农村中还保持着市场。文革期间,全国其他地区的年画雕版多数遭到抄砸焚毁的命运,而武强年画的不少雕版却被民众精心地秘藏保护起来,其中有些是价值很高的清代古版。拨乱反正以后,当地政府极重视地方民间文化,刻意加以汇集整理,成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使这一难得的遗产得以保存,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由于社会的转型和生活面貌的变化,民间年画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淡出,成为需加以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也更鲜明地彰显出来,在美术史、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历史研究中难得的形象资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薄松年
责任编辑:刘佳华
党务问答排行传承百年杨柳青年画的小姚帅_新华网天津频道
频道邮箱:新闻热线:(022)
| | |                        企业      
 您所在的位置: > >
传承百年杨柳青年画的小姚帅
日 11:10:42   
【】 【】【】
小姚帅给年画班的同学示范如何用笔上色。
&&& 新华网天津频道11月21日电(记者刘海峰摄) 姚帅1999年10月出生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从小喜欢画画的姚帅在家里总是把自己涂画的一些图案粘在墙上让家人欣赏,2004年姚帅去西青区少年宫开始系统学习画杨柳青年画。画年画需要细致工整,这对于小小的姚帅来说难度比较大,在年画班王炎老师用心指导下,小姚帅的画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还会左右手画年画。近2年,小姚帅先后绘画的多幅杨柳青年画在天津和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完)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常缨 &
 频道精选
 绚烂生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天津频道电话:022--
 深度报道杨柳青年画 一个世纪的兴衰与传承_新浪旅游_新浪网
杨柳青年画 一个世纪的兴衰与传承
杨柳青年画(图源:网络)
  (新浪博客/何玉新)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不久前在微博上写道:“前日急匆匆驱宋庄,在喇嘛庄村一旧货商贩杂乱库房中得见近200种两千余天津杨柳青民国1919年之前的老板木版年画墨线版印品,可能是从画社库房流出,保存很好,线条清晰,纸色洁净偶有黄斑,有的纸张存有老商号的印章,估计起码1950年代所印。不忍再度散失,三番讨价还价――必得!”从他急切的心情中,可以看出杨柳青年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杨柳青年画,是天津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9月28日至30日,“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在杨柳青镇举行,让我们再度关注到这种在这个时代渐行渐远的民间艺术精品。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达到鼎盛期。当时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达2000种,每种500张,共达百万幅。杨柳青年画在清代出现了两大派――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的齐家、以表现小说戏曲为主的戴家,到清末年间,又出现了集两者之长的霍家,至此,杨柳青年画三大派形成鼎足之势。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
  制作杨柳青年画,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画的冲击力,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跟北方其他地区的年画不同,总体上是北方体系,但因为挨着北京,它要给皇家和贵族送年画;因为离天津近,它的年画就有大城市的精细,所以半绘半画,半印半绘,更接近国画。
  杨柳青年画有五大类: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戏曲类和神像类。杨柳青年画所创造的“连年有余”这个形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如今,根据年画形象雕刻而成的抱着鲤鱼的娃娃,就矗立在杨柳青镇石家大院门前的运河边,象征着吉祥美好的生活。“缸鱼”也是杨柳青年画的一种,当地民俗讲究过年时将“缸鱼”年画贴在自家水缸上边的墙壁上,画中的鱼就倒映在了水缸中。
  清末洋务运动兴起,民众思想开始启蒙,西方科学民主的新鲜事物也相继被搬上年画,比如“飞艇图”“新刻天津紫竹林自行洋车图”“戏子等科”“万国桥”“天津地道火轮车”等,都是当时流行的年画。特别是一幅彩色的“天津图”,将19世纪末天津的城市面貌、街区布局、要址分布都画得清清楚楚,足以显示当时天津在中国城市中佼佼者的位置。
  一百多年来,杨柳青年画供应着北方许多没有年画产地的省份,包括新疆、内蒙和东北各省,影响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同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被外国人带到西方,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影响。
  俄罗斯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在《1907年中国纪行》中专门写到杨柳青年画:“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事的;有漫画,桃符,画谜;还有张灯结彩和披红挂绿的年画。”
  阿克列谢耶夫对中国年画的兴趣,源于一位俄国植物学家科马罗夫。科马罗夫于1896年和1897年两次到中国东北采集植物。他对中国百姓的生活风俗产生浓郁的兴趣,喜爱上了充满生活意趣的年画。那时东北各地所销售的年画大都来自杨柳青,科马罗夫收集的300幅年画中绝大部分出自天津人的手笔。
  一年后,科马罗夫在圣彼得堡俄国地理学会举办了一次展览,展出这些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品。阿克列谢耶夫被迷住了,决心破译中国年画深邃而神秘的文化内涵。1906年秋季他到达北京,马上开始动手收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转年,他结识了法国汉学家沙畹,两人于日乘火车由北京抵天津。他们在老龙头车站下车,然后租船顺大运河南下,第一站便是古镇杨柳青。阿克列谢耶夫买了上千幅年画,当时木版年画极其廉价,一张不过两三分钱。这批年画被阿克列谢耶夫带回俄罗斯,如今大部分保存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里。
  1959年,杨柳青画店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胶印画对外称“德裕公画庄”,木版水印画对外称“荣宝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郭钧主持下,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形式新颖的杨柳青年画,较突出的作品有张鸾的《五子爱清洁》和《三打白骨精》,张锡武的《淀上渔歌》,邵文锦的《春风十里桃花香》,沈大慈的《棉花姑娘》,步万方的《四季花开》,何国华的《赶集归来》,那启明的《金粟碧波》等。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
  “文化大革命”期间,画店改名为“天津东方红画店”。这一时期,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直到1974年,“天津杨柳青画店”名称才被恢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抽调美术专业人员到杨柳青画店成立创作编辑室。一方面组织年画的编辑出版工作,一方面继续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杨柳青年画。创作人员先后到陕西户县学习农民画,到东北地区和天津郊县体验生活。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在杨柳青画社创作室工作的钟进平回忆说:“历史上杨柳青年画的各个画庄每年都要出新稿,而且绝不互相抄袭,各家都靠丰富的品种、不同的风格、精美的制作走自己的路,用实力赢得市场。我见过的历代杨柳青年画有2500多种,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戏剧、娃娃、仕女、节俗时令等;体裁多样,有中堂、门画、斗方、窗旁画等;风格各异,有粗活、细活、木版套印、木版套印加彩绘等。过春节时,家中贴上年画,立刻就充满了年气、喜气、吉祥之气。”
  提到杨柳青年画,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著名作家、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冯骥才。他写过一篇《南乡文化记》,南乡有36个村庄,这36个村庄基本“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那个地区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婆婆领着媳妇,一家人都在炕上画年画,当时有一百多家画店。他曾经带着一个小组,把36个村子排查了一遍,找到了4个艺人,82岁姓杨的艺人,早就不画了,每年把老版拿出来,刷上一二百张,送给邻居,就是为了过把瘾;80岁的老艺人从2000年开始不做了,也没有传人;67岁的那个艺人现在已经住上洋楼,他的手绘五大仙画得很好,但现在改画国画了;最后一个是画缸鱼的,叫王学勤,基本上是杨柳青镇农耕形态的民间年画。而今,杨柳青镇里只有霍家一家仍然是真正的、正宗的传承的艺人。
  霍庆有是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利用近30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是目前惟一全部掌握勾、刻、印、画、裱技法的艺人。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霍庆顺、霍庆有、冯庆矩和王文达为杨柳青年画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冯骥才说,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包括剪纸、皮影在内,像年画这么全面地反映农耕时期的人的生活理想,它不仅是生活,也包括宗教、民间崇拜。年画在中国年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过年变得可视,在那个没有电视的时代,年画基本上就是墙上的电视。以在中国年俗的艺术品和文化里面,年画应该是排第一位的。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逐渐被高科技、现代化、炫人眼球的多媒体所取代,但作为一种纯手工的民间文化遗产,年画也正在成为更为珍贵的艺术。珍视年画,传承下去,留给后人的,将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您还可以看看
神农坛景区内珍稀植物物种丰富,其中不乏各种珍稀植物...
瑞士的城市风光固然好看,但其真正的美景还在山水间...
11月的无锡尽显浪漫,小情侣在蠡园相拥,在基督教堂携手...
本次德国啤酒之旅从世界上最能豪饮啤酒的城市慕尼黑开始...
西青区旅行家
精通领域:文化 户外 美食
精通领域:户外 休闲 旅行主义
精通领域:文化 户外 美食
热门新闻排行榜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8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您有 条新提醒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吹面不寒杨柳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