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御之灾斩魂御兽刷图加点猛么。 有用吗

计划生育真的有用吗?或者是没用?
先不谈人权。就单纯控制人口方面。看了很多反对人士的分析,但看的更多的是拥挤的人群。澳大利亚,多少年了。没有法律控制,依旧方圆百里无人共和国,控制那么久了。依旧人挤人~不知其中奥妙啊!
按票数排序
中国和澳洲的区别,我看主要还是在于一个文化和观念的区别吧,这边对于子嗣的观念还是很重的哦。
人口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源泉,有人口就有消费,有人口就有劳动力,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所以生了一堆孩子不一定是坏事。比如你看看现在的俄罗斯,东部有许多城市已成为空城,因为人口下降,所以一些小城市的人由于所在城市已经几乎没人,就都向大城市聚集,导致大量的城市光有楼没有人。再这样下去,你说一个没有人的国家,说什么都没有用了。以后中国把中国人发到那边去随便生,过些年俄罗斯就变成全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软侵略计划。所以现在生一生别太在意,没准未来就靠这些人统一世界呢。
首先说说控制人口,国内人口激增应该是从五十年代老毛提倡多生育开始的,为什么要多生育呢?为了有更多的适龄劳动力呗,换句话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井喷式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廉价的密集劳动力,这一点,咱们得感谢老毛。当然了,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养老的压力又大多被扔给了政府,政府把这个压力以社保的名头又转移到了现在适龄劳动力身上,呵呵呵呵呵其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适龄的育龄人口太多,人口基数太大,中国的整体环境接纳不了接下来的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方式了,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每家至少会有两到三个,注意,我说的是至少!!!更别提有些不生男孩不罢休的家庭,所以,严格的控制人口生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因为除了以国家政策的名头之外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来控制生育。说到这里忍不住要说一个题外话,由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女性!适龄的育龄人口对于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渐渐淡化,大多数家庭都会在考虑自身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选择生育一到两个孩子,所以,现在很多女性选择只生一个大多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受限于计划生育政策回到话题上来吧,不然又得跑题了前二十年里,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有用的有用的,因为它避免了中国人口井喷式的剧增,缓解了社会的压力而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之下,由于妇女受教育的水平提高,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和男人平起平坐,所以,及时不需要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也只会选择生育一到两个孩子所以,个人觉得,计划生育政策在现在的环境之下,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小觉得回答的不好看客就请表喷我了,在此先谢过
计划生育的手法很简单,杀人和收钱。你觉得依靠这两样能够控制人口吗?人们没有钱的时候,小孩被杀,有钱的时候,交钱小孩生出来。
来自转载:2013年中国人买走全球半数奢侈品 境外花740亿美元日15:46来源:中国江苏网保存到博客  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14日在上海发布《中国奢侈品报告》称,2013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而当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中国也是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  财富品质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虽然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面临着诸多压力,但全年增长率预计仍可达11%,在这当中,中国无疑贡献良多。中国奢侈品市场分为本土消费与境外消费两大块,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消费将达280亿美元,预计增幅为3%;境外消费则进一步增强,将达740亿美元,二者相加,中国人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元人民币。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博士表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容量在扩大,但增速却在放缓。  研究发现,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消费力的增长和新市场、新店面的增加,即使是在各大奢侈品集团控制开店数量的情况下,2013年奢侈品牌平均店铺增长率仍将达到9%,这些新开店面吸引到奢侈品原产地消费,进一步拉高奢侈品在欧美地区的消费。  这一现象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2012年,中国人在欧美地区实现的奢侈品消费约占消费总量的40%;而到了2013年,在大陆以外地区实现的奢侈品消费却高达80%,由于受境外旅游、境内外差价存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奢侈品消费外流现象日益严重。  研究还发现,奢侈品牌的大众化和时尚化大有加强的趋势。随着消费者的逐步成长,以及商业社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奢侈品的溢价空间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愿意为此买单,“重视性价比”成为奢侈品牌必须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纵观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发展,一大可喜的现象就是一些中国品牌开始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和竞争能力,并且出现了很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更多地参股和收购国外奢侈品牌的事例。此外,9月底挂牌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被视为国际奢侈品牌进军中国的良机。周婷认为,上海自贸区为奢侈品的前端供应链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但对“免税”行业来说却非“良性讯号”,由此带来的奢侈品价格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令“免税”行业变成“夕阳产业”。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可养活2.5亿至3亿人日 09:42 来源:辽宁日报   餐桌上的天量浪费,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潜滋暗长。  天气炎热,北京东四环外一家临街小饭馆,场面不大,生意红火。这个小餐馆大概一天倒掉的剩饭菜有三水桶。每天,在全国各个地方,餐馆里的浪费都在一如既往。  全国的餐桌上究竟浪费掉多少食物?据中国农科院研究推算,我国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就达到每年800万吨,浪费脂肪每年300万吨。如果加上食堂的餐饮浪费、个人和家庭的食物浪费,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可养活2.5亿—3亿人。  1100亿斤粮食被浪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6月6日发布的《城市餐饮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可持续性消费模式的实证研究》报告指出,根据媒体报道数据估算,我国仅省级以上城市的餐桌上每年倒掉的食物就达到2000万吨以上。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粮食在运输、储存、加工、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约有10%是浪费了的。国家粮食局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声俊指出,按照去年的粮食产量统计,大概有1100亿斤粮食被浪费了。  国际上的食物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有1/3被浪费掉,就是说有大约13亿吨食物被白白糟蹋了。工业化国家每年大约浪费6.7亿吨粮食,发展中国家浪费6.3亿吨粮食,浪费总量旗鼓相当。工业化国家的浪费,主要是人们把还可以吃的食品丢掉。而发展中国家的食物浪费,主要是技术落后,食物在储运过程中遭到损失或流失。欧美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浪费95—115公斤食物,亚洲和非洲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浪费6—11公斤食物。  粮食生产仍面临新挑战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信息显示,今年夏粮又将是一个丰收年。截至6月20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亿亩,进度接近九成,夏粮基本到手。  民以食为天。为确保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在加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了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791亿斤,比2011年增加367亿斤,增长3.2%。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新形势下,粮食生产仍然面临着新挑战。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挑战。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原来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也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另外,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转化效率低的矛盾日益加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农业生产的要素和环境已绷得很紧。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达到300多亿立方米,近10年来平均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愈显严重,化肥、农药、农膜过量低效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益凸显,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渔业水域生态恶化,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强调,今后十年,要确保稻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基本自给率,水稻和小麦继续稳定在95%以上。保障粮食生产,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呼吁,解决食物浪费问题,要加强食物浪费实证研究,让全社会高度重视食物浪费现象,拒绝浪费。  目前,我国在食物消费科研上的投入,特别是食物浪费科研立项已经起步。
信力健勿庸讳言,中国是行政开支最高的国家。2010年2月,一个由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关于行政经费的调查报告中说:“有一个结论,2005年到现在,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一千亿的速度在递增”。我们不妨来算一下:行政经费每年递增一千亿,那么从2005年至今,行政经费已增加了五千亿,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6万多亿元的百分比是多少,一算可知。这些钱用在了什么地方?有必要增加吗?对于这些,没有人做出必要说明,因此有必要进行追问。可以推测的是,近五年来,公务人员大约不会增加多少,为何一年要增加这么多经费呢?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这些每年递增的千亿元财政资金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应当有一个交代。这些钱究竟哪里去了呢?这当然只能问那些行政部门的内行们,据说,在那里,一部车一年的维修就花了10万块钱。怎么花的?因为一部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这说明每一周换一个轮胎。如此花钱,再多的钱恐怕都只能成为无底洞。至于这些钱有多少实际是进了个人腰包,也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也就因为如此,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实现大幅增长,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7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2003年就已上升到19.03%,近年来它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更高。也不能说政府对此没有作为,为了遏制这种趋势,我国政府一直在想尽办法压缩行政成本,自去年以来,更是要求各级政府尽力减少“三公”消费,压缩行政开支,但每年增加一千亿行政经费的现实说明,在国内,行政成本的增加几近失控状态,难以约束。为什么难以约束呢?因为现有体制之下,财政收入由行政机关掌握,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机构能够约束行政机关乱花钱。在发达国家,增加行政支出必须征得议会的同意;在国内,虽然原则上规定行政预算必须有人大通过,但人大对预算的把关并不严格,各级人大对于预算案基本上是照例审议通过。这种不明不白的“审议通过”,肯定难以约束行政机关乱花钱的行为,行政经费一再增加也就难以避免。具体说来,有这些原因造成我国行政开支居高不下。其一,机构编制的急剧膨胀是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迅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上述九三学社中央的提案中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当前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还有500多万人依赖于政府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这意味着全国人口中,每二十多人就有一个属财政供养。其二,政府行为和公务消费缺乏有效的约束评价机制。目前,对职务消费缺少明确的标准和限制,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在彭真怀看来,目前对包括行政公务支出在内的财政支出,更偏重预算的制定、偏重支出规模的合法性,但对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管理和效益评估,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标准和制度,关键是标准得不到贯彻。其三,政府支出不公开透明。一方面政府支出没有全部纳入预算,还存在大量的不受监督的预算之外的政府性资金。另一方面,即使是预算内,行政成本也未见详细的数据公布。而且,预算编制不完整,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不到位。我国预算编制存在着编制力量不足、时间不够长、内容不够全等问题。而在美国,则专门有一个队伍在编制预算,从总统的预算管理局到参众两院的预算委员会、拨款委员会等,一般要编一年,再交给财政部门去执行。我们的状况是我来编预算,我来花钱,我来监督,人大对此的监督作用效果不明显。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目前政府组织和公务员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效益观念、公共财政的理念、紧迫感与责任感,出现敞着口子花财政钱的现象。其四,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部门利益对财政改革形成了较大的阻力,各部门预算外的一些收费、罚款等,财政部门难以制约。而且,“收支两条线改革”也许助推了上述部门利益合法化,本来很多不合理的收费,应该停止收取,但现在是超收奖励、罚款分成,把不合理的收入合法化了。以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点”之一——公车消费为例,据九三学社中央提供的我国目前公车消费的数据,有350万辆以上的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年耗3000亿元人民币。如此高耗费的公车制度,其改革却一直难有实质性突破。这种行政成本特别是公务消费节节攀升、公私不分等现象长此下去,其结果不仅影响政府形象,也会拖垮财政。那么,该这么办呢?其实也不难,最起码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首先,政府还应坚持精简机构和人员。怎样“精简”?政府应大力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和编制。对行政机关规模的控制,关键在于科学划分和确定行政机关职能,重点解决好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副职和虚职,改变“官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体制。其次,我们也可以向发达国家的政府学习,引进绩效管理的理念,即通过财政预算来控制地方政府绩效。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将绩效管理和预算拨款相结合,对绩效好的部门予以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指标的部门,则在立法机关中削减甚至撤消其第二年的预算开支。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也可以大大激励各部门多干实事,提高政绩。再次,建立“廉洁政府”,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应该自觉从我做起,从珍惜点滴资源做起,该节约的就要节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争取以最小的管理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比如,可以简化一些行政审批手续,每年因为行政审批而打印、复印资料的钱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行政成本。最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同样很重要。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也能节约财政开支。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决定着行政成本的降低或是增加。所以,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有多少决策者承担了相应责任?建立可行的决策责任制度,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说“廉政”,一般人都只注重政府要“廉洁”一方面。实际上,这个词还包含政府必须“廉价”这个含义——一个高价政府,不是老百姓所乐于见到的政府,当然也就无所谓“廉政”。(文章原创于2012年6月)中国的高成本触目惊心:行政开支超财政收入的一半  胡星斗  据报道,2009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约为8万亿元,加上预算外、制度外的收入,中国ZF的实际全部收入约为11万亿元。而党政公务以及行政事业开支占全部ZF实际支出的比例,2003年为37%,2007年为38~39%【法制晚报,“行政开支,接近ZF支出四成”】。依此换算,如果剔除预算外收费等,中国的行政开支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52%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的财政收入超过一半用于行政公务人员的工资、“三公消费”等。  而2000年左右,其他国家的公务支出或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德国2.7%,日本为2.8%,英国4.2%,韩国5.1%,印度6.3%,加拿大7.1%,俄罗斯7.5%,美国9.9%,他们仅相当于中国的1/5~1/20。  正因为中国ZF的高成本占去了大部分财政收入,使得民生支出捉襟见肘,譬如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比例,印度是中国的2~3倍,美国是中国的5倍以上。美国、德国、俄罗斯的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均占财政支出的55%~60%左右,而中国仅为15%。另有报道称:中国的卫生投入仅占世界的2%,中国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居世界倒数第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了,但ZF不但没有小型化,而且越来越庞大,从三级ZF演变成了五级ZF,许多县市都设置有80~120个科局处,叠床架屋,职能重复。许多的科局名义上几十人,实际上上百甚至几百人拿工资。譬如湖南某县级市人口不过40万人,城市人口不到25万,是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可市党政部门、行政机关就有88个,加上四大班子,共92个。领导干部正职92人,副职279人。其建设局下辖16个单位,园林管理处就有约200人,仅一个直径不到一华里的公园就有职工150人;自来水公司有约200多人。其教育局现有正副局长9人,设教育督导室、纪检组、工会、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普教股、成教股、职教股、招生办、教研室、电化器材室、师训股、法制股等14个股,机关员工百余人。其水利电力局共有干部90多人,下属单位9个,员工一千多人。 公权力的不受监督与约束、利益集团的自肥以及日益严峻的官民矛盾都造成了中国ZF的高行政成本。  根据日出版的《社会科学报》:2009年度全国维稳经费达到5140亿元,超过了当年的国防预算4806.86亿元人民币。  前苏联的国防经费超过财政预算的一半,军备竞赛最终拖垮了红色帝国;如今的中国,高昂的行政成本是否像军备竞赛那样邪恶?会不会成为吞噬一个国家的猛虎?谢勇:计生与养老口号轮回,你我是“成本”中国的计划生育养活了多少人?DW德国之声 于
10:03:2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生活在英国的著名作家马建长期关注中国计生问题,并于2012年在台湾出版实地走访后7年写成的小说《阴之道》,描写了大陆强制堕胎的人伦悲剧。他对中国最近出台的"单独二胎"政策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马建2013年9月在科隆参加研讨会
中国刚刚通过了所谓的"单独二胎"的规定。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进步,您怎么看?
这是裂开的一个口子。所谓裂开的一个口子不是一种进步,而是让人可以看到计划生育面对的一些问题。国内人经常还说生育还是要控制,人口会爆炸。通过官方的举动可以看到背后还有更多的原因。官方可能也意识到,计划生育导致人口短缺,是一个巨大的陷阱。现在已经发生了,但他们还不愿完全退出来。第一步是把管理计划生育的部门和卫生部合为一体,把它悄悄地藏起来,第二步部分开放二胎。这些现象只能证明中国的人口短缺已经很严重,生育意愿下降已经到了最低点。
其实,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敛财的手段,您觉得中国有可能对过去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清算吗?
这就像废除劳教制度以及前几年农民进城打工,没有证儿还被抓起来的情况一样,要想进入一种文明时代一样,要下很大功夫。它不可能一下就迈出这步。现在废除劳动教养,我们感觉是往前走了一步,下一步应该是废除生育法。因为生育法其实是养了一个利益集团:大部分计生干部,由计划生育引出的所谓的产业链。计生有时可以养一个县,养一个县的财政收入。出现这样的情况,它必然是一个恶法。还有什么计生巡回法庭,这些法官就是靠刮女人的子宫而活着。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废除,所有靠刮女人的子宫而活着的产业链可能没有办法完全根除。
中国30年来一直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执行
我也相信,随着计划生育裂开的口子将来还会有更大的问题。经济腾飞在共产党的眼里像一场战争,那么牺牲者是谁?就是那些母亲,肚子里的孩子们。或者给他们补偿、发放烈士证书,最起码要向他们道歉和赔偿。是用他们的牺牲,才让GDP变得更高。
您的作品《阴之道》这本书从现在看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本书当然有意义。从出版一年多以来,到中国政府今天政策的变化。这本书肯定起了作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从这本书的发行量以及评论看,都是在我们意料之外,引起非常大的争论,对中国政府也造成一定压力。在召开三中全会前,我们也递了有关资料,希望政府面对。现在看来虽然没有完全取消计划生育,但折中了一下,可以说取消了一部分。下一步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我也希望通过其它渠道传给国内。因为计划生育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消亡。如果我们不努力,它的寿命还会延长。它的寿命延长,就会有更多人死去,就会有更多的暴行发生。我想,只要是计划生育存在,那么强迫堕胎,把母亲的子宫变成死亡执行室的悲剧还会重演。这本书的力量当然不够,但我们还会做很多其它的事情。
这本书其实也是讲述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抗争的故事。中国三十多年来,大多数国民其实还是很顺从地在执行这个计划生育政策。少部分人的反抗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您怎么看从中反映出的中国人与国家的关系?
我举两个例子。1991年在中国山东冠县搞了一个很大的运动"百日无孩",当时的县委书记是曾昭起。就是从5月10日起100天内,任何肚子里的孩子都要打出来。当时的口号是把孩子流了,让党放心。据说有2万个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被处死。有些孩子被扔进井里,井都变臭了- 在县医院后面。这些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奴性。已经被训练成了奴隶。我的子宫不是我的,是国家的,就是应由国家管理。子宫的国有化导致中国人没有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人或者独立的女人。在中国农村,每年女人要打开阴道被检查四次,看环儿带上没有。发明B超之后,B超机检查三个月一次。这是发生在1991年。但我们发现到了2007年情况就有了改变。在广西有一次很大的博白(县)暴动,5万多人起来推翻计划生育站,烧了警察局。因为当时罚款太厉害。先有几年没罚款,那年无论家有几个孩子,超生都得罚款。老百姓交不起罚款,急了。有被抓的,被打的,也死了人。但是,有5万起来暴动,是1989年以来最大的暴动。这证明了这些年的变化。中国老百姓从奴隶变成反抗。
马建:计划生育政策不废除,它所引出的所谓产业链没有办法完全根除
现在放宽二胎,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反抗。你知不知道一个数据。中国有将近1亿多女人完全被节扎,像驴马一样,把输卵管已经切断了。当他们听到二胎的消息时,你能想象他们有多绝望。或许他们可以摘了环儿再生,但你知道国产环儿的质量。很多长在肉里,摘不下来。很多一摘就断了,怀孕机率变得非常低。还有被节扎的人也会非常失望。在中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一百万。现在再给他们任何机会,都没有意义了。这些人只能从经济上要求赔偿,从做人的尊严来讲要求给他们一定的尊严。这些事,政府下一步该怎么办?既然收入提高了,怎么用这些收入去补偿?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是社会没有办法和谐的问题,通过这次公布(新规定),慢慢就会爆发出来。日18:32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谢勇打印字号  上周主持论坛,请来易富贤先生讲他关于计划生育和养老等问题的高见。由于此前讲座中与女权主义者发生的争辩,导致讲座现场气氛有些紧张。论坛结束后不久发生几起新闻事件,却似在证明易先生与诘难者依然能有很多共识存在。先是有消息传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迅猛到来,现在还稍有盈余的养老金,在未来会入不敷出,甚至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负,所以,有关部门放出风来,要延迟退休年龄,此风一吹,自然激起民众激烈反弹:人民网的调查显示,93.9%的人反对,仅有2.4%的人接受延迟退休。另一方面,仿佛是为了确证计划生育政策的荒唐和残酷,陕西镇平计生强制堕胎之事被媒体曝出,母亲与受难胎儿的照片在互联网上流传,所谓制度杀人,社会吃人等等理论性认识都找到了现实载体。  在赤裸裸的杀人面前,与女权主义之间的那些争论,似乎过分书生气。  计划生育与养老等问题究竟有无关系?这似乎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不过,将生育与养老放在一起谈,却不是易先生的发明,有人找到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不同时期的宣传标语,不难发现其中发生的微妙变化:19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而循此追问下去,那么2015年会喊什么?网友代为回答:再老也得养政府!在中国推行计划生育,鉴于民众公民意识不强,面对剥夺个体固有生育权力,实际未必会引起激烈反抗,但是至于“活着”的中国式理念,真正引发恐慌的,是典型的“养儿防老”方式难以为继。所以,要推行此“国策”,宣传的重点无疑是缓解恐慌,遂有了因为所谓“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的提法。宣传就是要给民众吃定心丸,至于丸药是否空心,是否真有效果,既非是宣传部门的事情,也不会有人真正关心。所以,在最初推行政策的事情,政策后果尚未显现,一起皆是美好愿景,话可以说的无限圆满,胸部拍得山崩般响亮,而随后事情渐渐不妙,口风渐转,待转到了180度,养老已经和计划生育似乎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事实上,在体制内确实没关系,因为计生和社保分属不同部门,而承平日久,按照我们习惯的“遗忘规律”,除非出现大问题,否则正常状况下,人们应该已经接受了宣传口号,不会追问已经实现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究竟为何而来,究竟会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造成什么影响了。历史的先声,就这样一次次沉沦在长河里。不靠家庭养老,而依靠政府提供最底保障,依靠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多种选择,这是正常应对养老问题之策。不过在中国社会,由于现代化一度走向歧路,嫌恶市场敌视社会、理性狂妄与致命自负以及发展主义的盲目乐观交织成基调,距离正常社会,始终有遥远距离,而且前行艰难。另一方面,进到历史深处,人们似乎又能发现在愿景背后的某种机心:在计划生育双轨制背后,是养老制度的双轨制,城市、体制内执行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其养老会有优等的保障,而农村养老,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民众得到的是政府被缩水的责任。可即便是留了后手,二三十年过去,养老依然成为不堪承受之重。  据资料现实,目前中国法定的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和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和地区的4.6倍。有评论指出,如此之高的法定缴费率不仅在国际上独占鳌头,而且早已对私人部门造成了一定重压,牵制其活力,若再延迟退休年龄,让企业为劳动生产率低的老人续缴五项社保,对经济绩效的折损可想而知。  必须声明,尽管我认可计划生育加速人口老龄化,并造成退休金缺口的见解,亦对生育“自救”的观点有同情之理解,但是我依然认为,“养儿防老”不道德。我同意陈志武先生的看法,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将家庭关系纳入到一种隐形或者显性的经济交易中,实际上是淹没了真正的自然来自血缘和人之本性的亲情,因为都是生意,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法平等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幼年的子女和晚年的父母都难有尊严可言,基本上,养儿防老是一种互害关系。由于“生育自救”的提法混淆了群几界限,将社会之人与个体之人混为一谈,在社群意义上的理论合理性放置在个体家庭关系上,就越出了边界,亦带来伦理困境。而问题吊诡一面在于,经过三十年轮回,人们又不得不回到养儿防老的老路上,可即便是放弃了良善伦理的等而下之之策,依然是镜中花水中月。一种眼看着自己成为历史“成本”,却又无能自救的无力感,也正是中国人当下真实状态的写照吧。而一个视人如物,以人为成本的社会,其道德人伦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系知名媒体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计生部门的社会抚养费用到哪去了 0:03:12 [稿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艾伦] 红网官方微博 社会抚养费去哪了?日前,广州市计生局给予的明确答复是,落入区县财政的口袋了。区县社会抚养费是怎么花的呢?昨日,南都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白云区将这笔钱的大部分都返还给计生部门了。据介绍,该区2012年征收社会抚养费总额超过1亿元。(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自1994年起,不好听的“超生罚款”就改成貌似好听些“社会抚养费”,但是这些年来,社会抚养费依然没落下个好名声,是否合理姑且不说,成谜的“社会抚养费收了多少,用到哪里去了”让民众甚为不爽。近年来,在“社会抚养费收了多少”公开问题上,已然有了突破,但是“花到哪里去了”却始终成谜。如今广州白云区终于给出了明确答复了:“大部分都返还给计生部门了”。此言一出,小伙伴们估计又得不淡定了。  虽然说“大部分”到底是多少,没有个具体的数字,但是依然不妨碍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惊诧的事实:以广州白云区为例,2002年抚养费超过一个亿,咱以一个亿计算,“大部分”以最保守的50%计算,那也就是5000万,也就是说广州白云区在2012年光社会抚养费这一项就多达5000万。有必要重新来说一下,什么是社会抚养费。一本正经的说,那就是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通俗一点讲,就是生了不该生的人,占用了不该占用的社会资源,那就得补偿其他该生的人。这个名目是否在理姑且不说,但至少说明抚养费是用于补偿社会事业公共投入。按照这样的界定,再回到广州白云区2012年的至少5000万的社会抚养费上,为什么用于“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补偿”会到了计生部门的账上呢?计生部门能投入到哪些社会事业呢?有必要追问的是,这些钱都用到哪去了,是不是都用在了“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补偿”上呢?根据广州白云区计生部门的回应,这么一大笔的社会抚养费竟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经费,为什么要需要这么多的工作经费,是因为计生部门工作量大,经常入不敷出。到这里,似乎一切都足够清晰了,社会抚养费并没有用于公共事业补偿,而是用于计生部门的日常办公了,计生部门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或许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姑且不说一个区计生部门是否用得了这么庞大的工作经费,拿社会抚养费来做工作经费实在是挺荒诞的事情。如果社会抚养费成了办公经费,收取的依据如何名正言顺?而且这样一来,收取社会抚养费必然演化成计生部门的创收手段了,如此一来,就不难想象基层计生部门在收取社会抚养费上的蠢蠢欲动了,甚至可能弄出人命。据媒体报道,近日就有河北一村民疑因社会抚养费在村支书家服毒身亡。这位村民最终选择了服毒身亡,固然可能有其他各种原因,但生猛的社会抚养费显然是主谋。  在计生政策尚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之前,社会抚养费还将继续存在,那么要为社会抚养费正名,就必须要进行阳光公开,同时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对社会抚养费的审计,让征收社会抚养费真正名正言顺。人民网日“我国计划生育实施成本高昂,机构重复设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本高昂,截止2005年底统计,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共有工作人员5087万,其中,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就有1087万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条,原来以为计划生育的恶果只是人口老化、劳动力资源恶化、独生子女负担重、性格自私。。。,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计生人员,按13亿公民计算,等于26个人养着1个计生人员。简直是触目惊心!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极力维护这个遭到多数人唾弃的政策了,原来这么多人都指着这个吃饭呢!!终于明白那么多的社会抚养费都去了哪儿了,原来是去抚养1087万公务员和5087万计生员了。。。原来社会抚养费并不是用来抚养超生的婴儿的,而是来抚养这些公务员的!!!!!!现在只要有点独立思维能力的人,对国家民族未来有点责任感的人,都已经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恶劣后果,但是还有一批人在极力维护这个显然于国于民不利的法律,这些人不外乎三种人:一是圈内人,即被社会抚养起来的计生系统公务员!二是不明事理,惟上意是从的人,这些人最可怜,力挺对自己毫无益处的政策,实在愚蠢透顶。三是未到生育年龄的年轻人,自己没当父母,不知抚养一个孩子的风险,不了解教育独生子女的困难、不知道独生子女的孤独和未来的困境。本人曾经是第三种人,当年也是极力反对多生,甚至主张丁克,为此还因极力鼓动哥哥不要第二个孩子而与哥哥嫂子翻脸。现在已为人父,深深为以前的想法脸红,现在真的意识到这个政策的危害。看到儿子每天出门就不愿意回家,回家就只看动画片,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举个本人身边的例子,希望未到婚育年龄的年轻人好好想想:本人有一位朋友是独生子,不巧找个老婆也是独生女,后来双双靠奖学金去了美国读书,老婆拿个硕士学位后找了份比较稳定,待遇也不错的工作,一切都算顺利。但在我朋友博士毕业的最后关头,他父亲重病住院,为了不影响到他答辩和毕业,父母向他们两口子隐瞒了消息,希望熬到7月份再告诉他,没想到父亲病情急剧恶化,当他决定延期毕业,并放弃已经定好的工作interview赶回国的时,父亲已经去世,他最终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在回国处理丧事期间,他丈母娘又因房子被强拆突发中风,他两口子又赶往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丈母娘也因抢救不及时,很快去世。这样他们两口子就剩下两个孤苦伶仃、各处一地的母亲和岳父,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加上老伴去世,都需照顾,他们小两口没办法,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照料老人,朋友的妻子原本怀有身孕,由于过渡劳累而流产了。。。。几个个月下来,夫妻二人还是没能放弃年迈的老人而返回美国,一年之后,我朋友匆匆拿到博士学位回国找了个很一般的工作,他老婆则放弃了在美国原本优厚的工作回国,回国后由于需要两边照顾老人,一直没有工作,现在就是一个照顾老人的家庭妇女,还患上了抑郁症,已经三十多岁了,也一直不敢要自己的孩子。。。。假如他们还有兄弟姐妹,一切可能就不同了,父母生病时起码不会这么孤苦伶仃,假如他们不是独生子女,可能也不必牺牲自己奋斗多年得来的大好前途而长期照顾老人。要知道,他们的父母都是城里人,经济方面还没有什么负担,但父母生病,子女就是唯一的依靠,假如身边有子女,可能还不至于离去的那么快。。。。。不知现在的独生子女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假如你是独生子女,你能在父母年迈的时候无所顾忌地在外面闯荡吗??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常红)《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3月1日在京首发。《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指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本高昂,截至 2005年底统计,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共有工作人员5087万。其中,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有1048万人。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各省、市、县政府都设有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局),全国有近4万个乡(镇、街道)设有人口计生办,其中 3/4以上是单独设置,其余为综合设置,有3万多个服务站和5000多个站办合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共有工作人员 5087万。其中,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有1048万人。此外,全国还有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干部1142万人,兼职干部 5727万人,除工勤人员以外的机关工作人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宏规在《中国计划生育领导管理机构的历史变化》一文中,列出20多个部委均对计划生育政策负有责任。    此外,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占用了大量财力。机构重复设置导致财政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避孕器械费用本应由个人支付,由政府无偿提供也占用了相当费用;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支付相当数量的宣传费用,以提高人们对政策的认同度等。庞大的执行体系使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成为财政投入最多的部门之一。“十五”期间,人均耗费的计划生育经费为10元。西南部地区一个人口约 100万的贫穷县,每年有1000万元用于结扎手术、调研、印刷宣传资料等。同时,计生办通常是会议最多的部门之一。山西省晋中一位主管计划生育的副乡长表示,他每年要开的有关计划生育的重要会议接近20场,而他的7个下属要参加的会更多,有半年时间要开大大小小的会议。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  何亚福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一)  甲:中国人口太多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  乙:首先,你说"中国人口太多了",这句话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是的,中国现在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6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那么,你能不能说"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  甲:但是中国的西部有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你算中国的人口密度时应该把这些地方去掉再算。  乙:是的,中国的西部有许多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然而日本等其它国家也同样有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假定日本和韩国的全部国土都适宜人居住,中国只有一半国土适宜人居住,即使这样算,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还是高于中国。  甲:看一个国家的人口,不能单看人口密度,还要看人口总量!韩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虽然比中国大,但人口总量并不大。中国有13亿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乙:你如果一定要看人口总量,那么假设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合并成一个"外国",人口总量就有50亿,岂不是比13亿更多?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也不过一亿左右,比不上日本的人口多。既然你说日本的人口总量不大,那么河南省的人口总量也不大了。如果中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不是太多,那么合起来的中国人口又怎会"太多"了?这就好比,如果欧洲联盟的各个成员国的人口都不算太多,那么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人口又怎会"太多"了?  甲:不管怎么说,中国的人口都是太多了。你看这张上海市区的照片,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你说中国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了?  乙:仅凭这张上海的照片你就断言中国的人口太多了?我曾看过一张澳大利亚悉尼市区的照片,上面显示黑压压一大片人群,如果仅凭这张悉尼的照片就下结论说"澳大利亚人口太多了!"岂不是太荒谬了?悉尼人口密度大不等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同样道理,上海的人口密度也代表不了中国的人口密度。如果你看到一张新疆天山草原的照片,你能不能说:"中国人口太少了"?  甲: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失业,这不证明中国确实存在"人口过剩"这种现象吗?  乙:如果说存在失业是因为"人口过剩",那么俄罗斯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应该不存在"人口过剩"这种现象,为什么俄罗斯也存在失业现象?  甲:现在中国还很贫穷,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了。你看,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如果按人口平均,就可能排倒数第几位了,这难道不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吗?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就会比现在多一倍,人均GDP也会比现在高一倍。  乙:在1960年,中国的人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还饿死了那么多人?你以为人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会富裕吗?非洲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比欧洲国家和日本丰富得多,为什么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很贫穷?  甲: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控制中国的人口。你看中国的西北部,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了,黄河都变黄了。人口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也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  乙: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人口越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少?然而黄河可是黄了几千年了,要知道几千年前,中国人口只有几千万。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原本是森林,也没有人为破坏,但它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变成了沙漠。澳大利亚的中部几乎渺无人烟,照样有大片大片的沙漠。又如,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16%;日本的人口密度达336人/平方公里,然而森林覆盖率高达66%。可见,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性因素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是否注意保护环境。  甲: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那么将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到20亿、30亿、50亿、100亿怎么办?  乙:你以为人口像孙悟空的毫毛,吹一下就能变出成千上万个吗?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难道他们都"人口爆炸"了?事实上,人口的增长是有内控机制的。一般来说,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市人口出生率高,穷国的人口比富国的人口增长快。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人们的生育率就会下降。欧洲国家和日本过去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甚至现在还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但现在他们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很低甚至负增长。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二)  甲:中国人口在1900年只有4亿,在1950年只有5亿,到了1980年增长到将近10亿,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是第一人口大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是不行的。  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口增长迅速,但同时世界人口也迅速增长。中国并不是现在才成为第一人口大国的,早在西汉时,中国就是第一人口大国了。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来看,十九世纪初,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为13亿,而世界人口已达64亿,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甲: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少生了三亿人,大大缓解了人口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环境压力。  乙:是的,计划生育成功地控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但却造成了人口结构的恶化: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的误区,就是只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  甲:人口性别比失衡不是由于计划生育造成的,而是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造成的。  乙: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千年以来就一直存在。在1980年以前,中国还没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性别比失衡并不严重。"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从那以后,人口性别比就开始攀升。20年间就从1981年的108上升至2000年的117,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117名男婴,大大偏离了103至107的正常范围,其中海南、广东等省更高达130以上,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比例。  甲:计划生育怎么会影响到人口性别比失衡呢?  乙: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许多农村都实行这种计划生育政策: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就可以生第二胎。这种政策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结合,男多女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专家们认为,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和选择性别的引产。据统计,在2000年,中国第一胎的出生性别比为100:107.1,到第二胎就猛升到100:151.9。这不说明是B超人工选择又是什么?为什么第一胎与第二胎之间相差这么多?不是计生政策造成的又是什么?失调的性别比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甲:那么人口老龄化应该与计划生育无关,因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不是也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吗?  乙:是的,一个国家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生育率下降而进入老龄化社会。但计划生育大大加快了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原因很简单: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幼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少生了三亿人。我们假设当初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就会增加三亿人口,这三亿人现在的年龄是0到20多岁。可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现在减少了三亿年龄从0到20多岁的人,但老人的数量并不因计划生育而减少。因此,老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就上升了。怎能说"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无关"?  甲:老人不是由小孩变成的吗?既然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那么当然也就减少了老人的数量。  乙:老人当然是由小孩变成的,然而,小孩要到几十年以后才会变成老人,因此,中国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并没有一个老人的减少是直接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允许为了计划生育而杀害老人。如果一个国家坚持几十年实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那么小孩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必定会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必定会越来越严重。  甲:现在发达国家不是也进入老龄化了吗?老龄化有什么可怕的?  乙:发达国家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他们的普遍规律是: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甲: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问题?  乙:首先就是工作的人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你知道许多国营企业是怎么垮的吗?一个五百名员工的企业如果有两千名退休员工领退休金,这样的企业能有多少活力?还能支撑多久?从宏观上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远远少于领养老金的人口,这样全社会的劳动人口还能不能供养整个国家?中国的社保养老金目前是现支现付,都已经入不敷出,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发展,整个社保体系就有可能崩溃!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三)  甲:现在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了,即使实行计划生育会带来人口结构的恶化,也不能放松计划生育,因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口,如果放松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就有可能突破16亿这个上限,就会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  乙:我知道中国有一些专家"论证"过: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口,并认为如果我国人口超过16亿,社会就会崩溃,所以计划生育必须抓紧,不能松。这种悲观的论点纯属杞人忧天!按照这些专家的论点,日本早就应该崩溃了,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336人/平方公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而且日本的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类似的悲观论点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1850年,当时清朝的人口为4.3亿,达到空前的高峰。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的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在汪士铎看来,中国能养活的人口似乎不会超过6亿;而在今天,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口,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准比汪士铎时代不知提高了多少!因此,现在来谈论几十年以后的中国能养活多少人口,制定人口上限,无异于画地为牢、自我禁闭!这些专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看到局部历史,根据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人口数据总结出一个规律,然后再无限地预测未来。  甲:那么你认为中国能养活多少人?而且,人不同于一般动物,除了要维持基本的生活,还要有其它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养活多少人",应该是指能维持正常生活这种"养活"。  乙:是的,我们所说的"养活多少人",当然不是指像养猪那样"养活",而是指能维持正常生活这种"养活"。然而,似乎你认为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们的生活质量比较低?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就中国来说,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生活水平往往也比较高。我认为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能养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可以肯定的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养活20亿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按照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来计算,即使现在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人口在100年内也不可能达到20亿。所以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为人口太多而担忧。  甲:你说中国能养活20亿人口?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  乙:我举一个例子来反驳16亿这个所谓的"上限":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距离16亿这个所谓"上限"还有3亿,即中国不能比现有的人口多出30%。平均来说,中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不能比现有人口多出30%。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最大的两个海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海岛的面积和自然条件都差不多,能养活的人口应该也差不多。台湾岛现有人口2300万,仍没有突破人口上限(因为台湾现在仍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海南岛现有人口750万,有谁会相信,海南岛的人口如果比现在增加30%(即达到1000万),海南岛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不要说1000万,就算海南岛的人口比现在增加一倍,达到1500万,海南岛也不会面临灭顶之灾,否则台湾早就崩溃了,或至少也要实行"一胎化"政策了。而且,现在海南岛的人口密度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甲: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所以计划生育仍然要常抓不懈。只有当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时,才能放松计划生育。  乙:一个国家的人口要保持稳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这就是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中国的生育率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那是因为现在的出生人数多于死亡人数,而死亡的是70岁、80岁的老人,这些老人出生那时中国才四亿人,你要现在就人口负增长,那么就是要现在出生的人口少于那时候四亿人的出生人口,那人口结构就出大问题了。  甲: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如果现在放松计划生育,就会有更多的人口出生,就会增加就业压力。  乙:你担心现在出生的婴儿会抢你的工作吗?婴儿不是刚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至少要过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工作。二十年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老龄化日趋严重,中国有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现在出生的婴儿到那时正好能成为劳动力。而且,现在出生的婴儿多一些,反而有利于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因为至少可以刺激与此有关的乳品、医疗、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政、幼儿教育、游乐等等行业的发展。  甲: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毛泽东时代不搞计划生育,造成中国人口迅速膨胀。中国在198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是"亡羊补牢"。  乙:所谓"毛泽东时代不搞计划生育"其实是很多人的误解。确切地说,中国是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当然,你说"中国在198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也没有完全说错,因为"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七十年代推行的"晚、稀、少"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执行效果很好。"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但八十年代初推行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却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群众不易接受,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乎从1984年开始不得不"开小口子",以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  甲:中国为什么要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  乙:这是因为,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中国当时认为:人口每增加一点,都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冲击,以致于得出结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后,中国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其标志是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如果不是因为要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个奋斗目标,中国在八十年代也许会沿袭七十年代推行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而不是"一胎化"政策。这样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五)  甲:我看到一份统计数据说,现在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因此现在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应该不是很严重。  乙:事实上,单看出生率是看不出老龄化问题的,只有生育率才密切影响老龄化。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区别在于生育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育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出生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对于人口结构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生育率而不是出生率。  甲:出生率越高,人口的年龄结构就越年轻,怎能说"单看出生率是看不出老龄化问题的"?为什么你说"只有生育率才密切影响老龄化"?  乙:我举例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有A、B两个国家现有人口都为200人并且男女比例都为1:1,出生孩子都为100人,那么这两个国家的出生率是相同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  A、B两个国家的三代人状况分别是(父母辈、年轻辈、孩子辈):  (1)A国父母辈100人,年轻辈100人,生出的孩子100人,则年轻辈母亲生育率为2.0。  (2)B国父母辈50人,年轻辈150人,生出的孩子100人,  则,父母辈,母亲生育率为6.0。(女性25人生出150人)  则,年轻辈,母亲生育率为1.33。(女性75人生出100人)  甲:上面A、B两个国家的出生率相同,但年轻辈的生育率却不同:A国为2.0,B国为1.33,这两者对老龄化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乙:从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可以看出:A国的生育率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人口增长平衡,人口结构比较合理,社会新劳动力补充没有根本变化,现在的就业问题不严重,今后老龄化问题也不严重;而B国以前生育率高(高达6.0),现在生育率低(只有1.33),现在就业问题严重,但将来工作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严重。A国就相当于美国的人口结构,B国就相当于中国的人口结构。  甲:那么中国现在的生育率是多少?  乙:中国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生育率数据比较可信,没有引起大的争论,例如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八十年代后,总和生育率从回升到1982年的2.86;1985年下降到2.20之后,到1987年再次回升至2.59;而到1989年又回落到2.35。人口学家公认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31的总和生育率是准确的。但在九十年代以后,生育率数据竟然变得扑朔迷离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总和生育率只有1.22,但计生委认为这个数据不可信。一般认为,中国在九十年代初的生育率就已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2.1,现在的生育率更是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了。  甲:生育率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意味着什么?  乙:生育率远远低于2.1,意味着人口持续老化,并且从长远来看,人口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中国的人口虽然仍在增长,但等我们的父母辈到了七、八十岁开始去世的时候,人口将会一下子负增长,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甲:即使中国将来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减少的现象,到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不就行了吗?  乙:你以为人口的再生产是像电源开关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吗?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采取了许多严厉的计划生育措施才把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大幅度降下来。如果说要控制人口数量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的话,那么,要鼓励生育就更不容易做到了!许多发达国家都为生育率下降伤透了脑筋,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生育,但仍然无法挽回其一路下滑的生育率。因为一个国家富裕后,人们抚养小孩的成本增加了,人们的生育愿望降低了。许多发达国家如果不引进外国移民,人口早就负增长了。  甲:既然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即使从短期来看人口仍在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  乙: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我推测中国现在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某些专家认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所以害怕放松计划生育后,中国人口会突破16亿这个所谓的上限。我在前面已驳斥过这种论调。第二,中国现在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中国人都被"人口第一大国"这个表面现象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人口结构恶化的严重性,仍然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其实,如果1947年印巴不分治,现在印度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了,而印度的国土面积远远不及中国的一半。中国现在的人口形势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现在仍在推行二十多年前制定的"一胎化"政策,真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六)  甲: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即独生子女政策),二十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的不懈努力,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四年。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  乙:然而,"一胎化"政策在实施以前,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严重低估了迫使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代价。例如,当时估计老龄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即2020年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事实则不然,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10月已经宣布中国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御龙在天刷武勋脚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