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皇帝加点的行装将第二段中加点的叫改为说好吗为什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初”、“忽”写出声音的变化,后又连设三喻,以风雨声、波涛声、人马声摹状秋声,生动形象。
B.第2段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秋之为状”,既清爽可爱,又冷峭可畏。“夫秋”以下,将自然与人事联系起来,说明盛衰生死虽属常理,但毕竟令人悲伤,流露出哀怨之情。
C.第3段转而为抒情。草木无情无欲,尚且飘零;人有“百忧”、“万事”,更易衰老。“而况”以下又进一层说,极言忧劳之有害。
D.第4段写童子难识作者滔滔宏论,而“虫声唧唧”似解其意。结语饶有余韵。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物我相融,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孤独寂寞的心情。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本文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的核心,在于称颂欧阳修是“数百年而有”的“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而曾巩本人也是一位“能文章”的大家。
作者从推究铭志的原本落笔,谈铭之为世所重,在于使死无所憾、生得致严;论述“铭始不实”的原因在于“托之非人”。
作者通过古之铭、今之铭以及作铭者“铭始不实”等纵向、横向的条分缕析,道出了这篇铭文得以“传世”的关键在于作者与欧阳修的“遇”。
全文的结尾虽然与篇首没有联系,但作者把这封个人知遇图报性质的谢函的意义,向整个社会大大扩展了一步。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C.乃能屈志戎旅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 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4.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6、B(A认错,道歉/告诫&&& B却,竟,反而&&& C憎恶/大&
D改变/交换)7、C(①句为苏世长向周武帝陈述治国之道 ⑤句为高祖对苏世长的嘲讽& ⑥句为作者的评论,并且作者认为”非言有巧拙”)8、C(苏世长因忍受不了疼痛而逃走)9、(1)高祖与他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译出大意1分;“旧”、“数”各占1分)(2)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代封侯。(译出大意1分,“以”、“侯”各占1分)(3)现在因隋朝奢侈,百姓不能承受差遣,而归顺有道之君(或“您”)。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译出大意1分,“堪”“刈”各占1分)参考译文:苏世长是京兆武功人。十几岁时,上书周武帝,周武帝对他年幼(敢上书)感到很奇异,问他读什么书,回答说:“研究《孝经》《论语》。”周武帝说:“有什么话值得说?”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怠慢。以德治国。”
周武帝说:“好。”让他在兽门馆读书。&&& 进入隋朝,做长安令,多次上书陈述治国办法。后来做了王世充的太子太保。与大将豆卢行褒驻守襄阳,高祖(李渊)与他们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洛阳平定后(高祖平定王世充后),苏世长才与豆卢行褒归顺。高祖杀了豆卢行褒并责备苏世长。苏世长叩头认错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况且武功故旧,动乱以来,死亡的差不多了,只有我得以见到太平盛世,如杀了我,是灭绝我们这些故人。”
高祖笑着释放了他。封他为玉山屯监。与他叙谈平生经历,调侃他说:“你认为自己是邪佞之人还是正直之人?”回答说:“愚鲁且正直。”皇帝说:“你如是正直的人,为什么背叛王世充归顺我?”回答说:“洛阳平定后,天下统一,我智穷力尽,才归顺陛下。假使王世充不死,我占据汉南,还是劲敌。”皇帝大笑,嘲讽他说:“为什么你名叫长而意气这样短,口中说正直之言而心中却这样邪曲?”世长说:“名长意短,确实如圣上所说。口正心邪,不敢领旨。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世封侯,我带领山南来归顺你,只封了屯监。”皇帝高兴,封他为谏议大夫。苏世长有智灵活善于辩论,大都如此。
&&& 后来苏世长跟随皇上在泾阳围猎,收获很多,皇上进入旌门。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停下纷繁的政务,来围猎,不到百日,不算是十分快乐!”皇上变了脸色,后来又笑着说:“你发狂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华丽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却假装说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只是看见倾宫、鹿台,不是一位受天命的君王所做的。您武功所住的房屋仅能够遮住风雨,当时您也认为很满足了。现在因隋朝的奢侈,百姓不能承受驱使,因而归顺有道之君。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现在却在他的宫殿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认为十分正确。苏世长生活简朴,为人直率,缺乏威严。刚到陕州的时候,城里的人做违法的事,不能禁止,于是在市井中引咎自责,役卒讨厌他的虚伪,用鞭子打得他鲜血长流,苏世长忍受不了疼痛,呼叫着逃走了。观看的人都大笑,议论的人都说他诡诈。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酒,被封为学士。贞观初年,出使突厥,与颉利抗争礼金,不妥协,拒绝向突厥献礼,朝廷认为他勇敢。外出做巴州刺史,船翻了,溺水而死。……评论说: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苏世长直言进谏,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等到祸乱已平定,君位稳定,后来的人比照前人的做法,还想用鲠直的言论获取荣耀,所以常常遭到斥责怪罪,被讨厌困辱。不是言辞有巧拙之分,遇到的时代不同了。二参考答案6、D(“略”在句中是“大略,差不多”的意思)7、C(①表现燕凤明晓经书之理。④写苻坚对燕凤的遗赠)8、B(“吹嘘”说法不当)9、(1)如果按照当时数量推算,恐怕我说的数量还不够呢?(2)遗下的孙子年幼,没有人来辅助他。(3)等代王的孙子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的大恩大德啊!参考译文:燕凤字子章,是代郡人。年轻时就喜爱读书,广泛阅览各种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昭成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字,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受聘。当昭成帝派大军围困代郡。对代郡的人说:“如果燕凤再不肯来的话,我将要让兵士们屠城。”代郡人十分恐惧,便把燕凤送到军中。昭成帝用贵宾的礼节对待他。后来又封他为代王的左长史,参与处置国家大事。燕凤又以经书教授献明帝。他曾经作为使者前去见苻坚,苻坚问燕凤:“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燕凤答道:“他宽和仁爱,谋略高远,是一代雄主啊!经常有并吞天下的大志。”苻坚问:“你们这些北方人,没有坚固的甲胄和锋利的兵器,敌弱就进,敌强就退,怎么能够兼并天下呢?”燕凤说:“我们北人强壮彪悍,上马时手中拿着三种兵器,奔跑如飞。我们国君雄俊过人,征服了北方。现有精兵百万、号令整齐统一。军队没有辎重、粮草等的拖累,轻装行军,迅疾如飞,能向敌人取得各种资财。这也就是南方常感疲弊不堪而北方常常战胜的道理。”苻坚问:“代国现有多少人马?”燕凤说:“精锐士卒几十万,战马一百万匹。”苻坚说:“你所说的人数还差不多,战马数就说得太多了。”燕凤说,“云中川从东山起到西河长二百里,北山到南山宽一百多里,每年的初秋,马匹常常聚集在这里,差不多把全川都塞满了。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推算,恐怕我说的数量还不够呢广燕凤回代国时,苻坚赠送给他许多礼品。昭成帝驾崩时,打算将道武帝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说:“代主初崩,臣子们或离或叛,遗下的孙子年轻,没有得力的人来辅助。其国中的别部大人刘库仁有勇有谋,铁弗卫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让他们独掌大权。应当把部属分为两部分,让他们分别统领。两人一向有深仇,这一来势力均衡,谁也不能首先发难,可以说是防御边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孙子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的大恩大德啊!”苻坚答应了,燕凤立即回到代国。三参考答案6、B(开挖)&& 7、C(“以”在句中都是介词,“用来”的意思。A项中分别为表“修饰”的连词、“却”。B项中分别为代词“它”、助词“的”。D项中分别为“就”、“却”。) 8、D(不仅从山水命名,而且从文中议论可以确定作者写作意图)9、(1)有一天,(他)跟随着这二人走到他的居所的确后面,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远望,发现一处景色异常的地方。(2)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小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3)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参考译文: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僧人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跟着这两人走到他居所的后边,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无望,发现一处景色异常的地方。他令人砍去杂乱的茅草,一片树木就显露出来;开挖山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搬掉污浊的泥土,烧掉枯死的杂树,然后退到较远的地方站着观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位僧人,清晨就去那里游赏,入夜却忘了回家,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亭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后,我请求他们让我给这里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一直被淹没而如今才显露出来,有耐心等待的涵养。那岩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谦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露之瀑”;谷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说它的外观。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黄金之谷”,土谷中的瀑流取名叫“秩秩之瀑”;谷名是说明它的外观,瀑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于说明它合于时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容量大比喻主人有涵养,聚集了各种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够排除各种恶行。那泉水的源头起名叫“天泽之泉”,意思是说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于人。把上述各种景物命名的涵义综合起来,就给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这是取《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句子来颂祝它的主人。于是乎连州百姓中的年长者,听说此事结伴前来这里观赏,他们说:“我们这个州的山水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一处能够与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大概是上天创造出来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来,为了要送给这位应得到他的人吧?弘中自从由吏部员外郎贬官来到连州,路途所经过的地方依次是:从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湍急的浙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从这里能望见方城,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所到之处有猿猴为家的大山,有鱼龙居住的江湖,赏尽了深水远山的的种种瑰丽奇怪的景致,照说他对于山水已经是听腻了看厌了。如今他喜爱山水之意却仍然没有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爱好,真可以说是协调一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获得了燕喜亭这处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离开连州进居尊贵之位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下这篇题记刻在石碑上。四参考答案6、B(受,授予)7、C(①②均表现嵇绍善于鉴别人才,有知人之明,故有①②的项不选)8、B(“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错,“朝廷惮焉”一句,应解释为“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9、(9分)(1)贾谧请求(恳求)与嵇绍交好(交友、结交),嵇绍拒绝不理。(“交于绍”、“距”各 1分,句子通顺1分)(2)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虽”、“惮”各1分,句子通顺1分)(3)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诣”、
“废黜”各1分,句子通顺1分)参考译文: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钛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锸、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承袭前制,认为嵇绍死节之事关系重大,而追赠之礼与功勋德操不合,又上表请求追赠太尉,用太牢礼祭祀。等到他即位为帝,赐谥号为忠穆,又用太牢礼祭祀。五参考答案6.D(等待)7.B(A①于是,②依靠;B都解释为“来”;C①向,②在;D①表修饰,②并且、而且)8.A(原文“章果奋槊急追之”翻译有误,白马仇甲者就是陈章)9.①常常骑白马穿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采分点:“被”“自异”“生致”)②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采分点:“军”“河”“迫”和判断句式)③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采分点:“以”“当”“以计”“力争”)参考译文:周德威,字镇远,是朔州马邑人。他为人勇敢并且足智多谋,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他的小名叫阳五,在梁、晋对峙时期,周阳五的勇敢名声天下闻名。梁军围攻晋国太原时,下令军中:“能够活捉周阳五的人可以做刺史。”
梁军中有一个叫陈章的骁勇大将,号陈野义,常常骑白马穿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于是周德威告戒自己手下的士兵:“看见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就假装逃走避开他。”两军都摆开阵仗后,周德威穿着普通衣服混杂在士兵里。陈章出阵挑战,刚刚交手,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于是假装败退逃跑,陈章果然挺起长槊急忙追赶,周德威等到陈章已经过自己后,挥起铁槌打他,一槌击中陈章从马上落下,于是活捉了陈章。天钓七年秋,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王熔向晋国请求援军,晋王派周德威领军为前锋驻扎在赵州。晋国军队少,而王景仁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周德威回去对庄宗说:“梁国的部队很精锐,现在不可以与他们交战,应该稍稍后退等待他们进攻。我军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骑兵的优势,平坦的河川、广袤的田野才是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于是后退到帔邑。王景仁大怒,派出全部军队,与周德威在数十里范围内展转作战,一直打到帔南。庄宗骑马登上高处,望着战场高兴地说:“此处是长着浅草的平原,可前进可后退,的确是我们的取胜之地!”于是派人告诉周德威:“我将在你之前出击,你可以接我之后跟进。”
周德威建议说:“梁军轻装出动且远道而来,他们来时必定没有时间携带干粮,即使他们能够带也没时间吃,不到中午,人和马都饥饿了,我军趁他们准备撤退时再出击取胜。”各将领也都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到未申时,梁军阵营就躁动起来,不能恢复齐整队型,于是士兵都逃跑了,最终惨败。十五年,周德威率领三万燕国士兵,跟从庄宗驻扎黄河岸边,逼近汴州。庄宗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周德威回答:“梁人家国存亡在此一战。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
庄宗说:“我军驻扎在黄河岸上,整天等待敌人,如果见到敌人却不进攻,还来干什么呢?”仓促间督率军队出击。德威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地方了!”交战后,庄宗率领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梁军遭到小败,于是进犯晋军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看到梁军红色的旗帜,都惊慌地跑进周德威的军中,德威的军队出现混乱,梁军乘机冲杀进来,周德威父子全都在作战中阵亡。庄宗与各将领相互搀扶着哭道:“我不听从老将军的话,才使得他们父子二人落到这个结局啊!”庄宗登基后,赠谥周德威太师称号。六参考答案6.D 致仕:辞官。7.B A项,一并列,一转折;C项,一为“那”,一为“他的”;D项,一主谓之间,一为补语标志。8.D 并非无视法律。附译文: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县人。其父名赤松,曾做过隋朝的河东县令,与唐高祖李渊是故交。卢赤松听说高祖兴兵反隋,在霍邑迎见(高祖),拜官为行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学识渊博而有才能,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唐太宗贞观初年,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太宗因为他辩才杰出,提升为考功员外郎,又数次升迁至民部侍郎。太宗问起历朝的户籍情况,卢承庆完整叙述了从夏商到周隋间各个朝代这方面的增损情况,其中变化曲折,但他引经据典,所知甚详,太宗不由感叹且赞赏他。不久兼任了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卢承庆辞让说:“官员选拔是尚书的事情,如由我掌管,将超出我的职位权限。”太宗不允许他推辞,说:“朕(我)相信你,你有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 ”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改升洪州长史。高宗要临驾汝汤泉,所以又拜卢承庆为汝州刺史。显庆(年号)第四年,为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又因不合规定而被罢免。不久被拜为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辞官归居。卢承庆临终前告诫儿子说:“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就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下葬时也不用占卜吉日,用陶器陪葬就行了。棺材就用木制的,坟墓高到可以辨认(即可),墓志上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不用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卢承庆死后官加幽州都督,谥名为“定”。当初,卢承庆掌管选拔考校百官,有一名督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遭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那人脸色自若,不辩解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洪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那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又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嘉许,又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 &&& 李渔说:“卢承庆之所以几次更改考评,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以效仿,考虑到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凡是那些因为受贿而改‘下级’为‘中级’、‘中级’为‘上级’的人都会说:‘我打算做卢承庆罢了。’这就是改公案为私利之门了,而私利正是循私舞弊的根结所在。不必说循私舞弊的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为大众兴办有利的事业,也不能在规定的法制之外随便动手啊。”9.(1)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祭祀日不要杀牲祭奠。&& (2)他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 (3)不必说徇私舞弊的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为大众兴办有利的事也不能在规定的法之外随便动手啊。七参考答案6、D(铭,铭刻)7、A(“而”,连词,表顺承;B均作介词,但前表被动,后解为“在”;C作代词,但一个代人,一个代道理;D、前作副词,为“于是”,后表判断,为“是”“就是”)8、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9、(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2)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事迹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从而光照后世,并且留传到永远。(3)他的言语中把快意于恩怨、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誉,却把它当作警戒。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八参考答案6、C(C项中第一个“其”指代马成,第二个“其”指代虞延。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7、C(A 项的第(2)句是皇帝对马成的看法;B项的第(1)句写富宗被杀,第(2)句写虞延对马成的揭露;D项的第(2)句写皇帝的感慨。)8、D(皇帝最后幡然醒悟,并非是向虞延了解了邓衍的为人的缘故,而是因为邓衍“在职不服父丧”。)9、(1)虞延因为这件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注意“ 以”和“
见”的用法,从句意关系看,“ 以”译为“ 因为”,“见”表被动。)(2)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得很啊。(注意“
衣”作动词,“ 约”是节俭的意思,“ 鲜”是“ 少”的意思。)(3)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来。(注意“异”为意动用法。)参考译文:虞延年轻时做亭长,当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魏氏家逮捕了那门客,虞延因为这件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甲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来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他任功曹。富宗性情奢侈放纵,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
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得很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痛恨自己没有听取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阴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干抢劫偷盗的事,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
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边,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呵斥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侯爵子弟的身份常常参加朝会,而他的容貌姿态举止比一般人出色。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
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人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来。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邓衍在做官期间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就叹息道:“‘
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对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 当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九参考答案6、D(晚年)&& 7、C(①是说行侠仗义。④是说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不敢表明与皇帝不同的意见。⑤是他“廉”的结果和宾客的势利。)8、A(郑当时来当项羽将军,是他的父亲当过。)9、(1) 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 (2) 听到别人好的建议,就把它推荐给皇上,生怕延误了(3) 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做过项藉的将镇;项藉死后,不久归属汉朝。&&& 郑庄以行侠仗义为乐事。他曾经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名声在梁、楚地区广为传扬。孝景帝时,为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官吏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四郊设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请竭拜谢宾客,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总是担心不周到。郑庄喜好黄老学说,仰慕年高望重的人.好像生怕见不到。他年纪轻官位低,但他交往的好友都是他祖父辈的天下知名的士人。武帝登基,郑庄―步步升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升为九卿担任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袜、魏其侯窦婴举行的当时的廷议中发言失当,郑庄被贬为詹事,后来调升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他家的)守门人说:“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能以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廉洁奉公,又从不添置私产,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诸位年长的宾客。这样―来,他赠送人的礼物,只是些竹器盛放的普通食品。每次上朝,等到皇上空闲时就进言,每次不忘记说及天下德高望重的贤士。推举士人和丞、史等下属官员时,总是津津乐道,兴味盎然,还常说这些人比自己贤能。他对吏属从不直呼其名,跟下级谈话,总怕言辞失当而伤害他们。听到别人好的建议,就把它推荐给皇上,生怕延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因此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 &&&& 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溃口,自己申请给五天假整治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千里不带粮’,现在却申请给假整治行装,这是为什么?”(郑庄虽然人缘好),然而他在朝廷议事,常常迎合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态对或不对。到他晚年时,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夷族,全国耗费多,财力物力越发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有给大司农承雇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做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以后贬为庶人。不久,在丞相府暂任长史。皇上认为他老了,让他担任汝南郡太守。几年以后,在任上去世。&&& 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为人清廉,平时居家品行纯洁。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宾客渐渐散去。等到做郡守,去世后家中没有剩一点财产。& &&& 太史公说:凭着郑庄的贤良,得势时宾客多到以十倍数计算,失势时宾客星散,何况一般人呢!下?翟公有过这样的话: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家居,门口可以张网罗雀。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说:“一死一生,才知交情;一贫一富,才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才显。”郑庄的境遇也可以这样说,可悲呀!十参考答案6.D(奖:辅助)7.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8.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9.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译文: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十一参考答案6、D(应为“闻名”。)7、D(“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8、B(A项对“工歌诗”和“能书”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9、①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 ②王绂说:“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 &&& ③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约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 ,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叫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也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十二参考答案6、A(厉,磨砺,激励)& 7、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B,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8.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 9、(1)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狡猾的坏人呢!(2)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恶行,就是不聪明;(3)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参考译文: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狡猾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直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10.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十三参考答案6.C(僭:超越本分)7.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A项的两个“为”分别为“动词,做”和“句末语气助词,呢”;& C项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因为”和“动词,带领”;& D项两个“因”分别为“连词,于是”和“介词,依靠”)8.B(并未直接进谏,而是借助大长公主和太后之力)9、(1)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赋分点:译出大意1 分,“何”“曾”“省”译对一处1分,共4分)(2)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赋分点:译出大意1 分,“而”译对1分,共2分)(3)假如太后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赋分点:译出大意1 分,“即”译对1分,句式译对1 分,共3分)参考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迁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不满意。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意,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成为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功劳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安国的名声因此显著。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等到刺杀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太史公说:我从观察韩长孺的行事得体来看,世人都说梁国多忠厚长者,这话确实不错啊!十四参考答案6、D (A恶:诽谤/疑问代词,怎么;B衔:怀恨/包含;C间:间或/离间;D而:连词,表转折)7、B(①③两句应排除。①句表明王鏊文章写得好;③表明王鏊受到朝廷大臣的好评)8、A(“在乡试、会试和廷试中,他连中三元,都得第一”不符合文意)9、(1)他闭门读书,远离权贵。(他闭门读书,远远地避开权贵)(大意正确1分,杜、远各1分)& (2)寿宁侯张峦以前与王鏊有交往,等到张峦富贵以后,王鏊就再不与他来往了。(大意正确1分,故、通各1分)& (3)如今你侮辱他们,还要杀他们,我还有什么脸面坐在这里?(句式1分,颜、居各1分)参考译文:王鏊,字济之,苏州人。父亲王碗,是光化知县。王鏊十六岁时,跟随父亲读书,国子监的学生们就争相传阅他的文章。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都十分赞赏他,称之为“才德非凡之士”。成化十年参加乡试,第二年参加会试,都得了第一。参加廷试,得了第三,被授予编修的官职。他闭门读书,远离权贵。弘治初,升为侍讲学士,担任讲官。宦官李广引导皇帝游玩西苑,王鏊就讲周文王不敢在出游狩猎方面纵情娱乐的故事,反复规劝皇上,情真意切,皇上被感动了。讲完后,皇上对李广说:“讲官指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啊。”寿宁侯张峦以前与王鏊有交往,等到张峦富贵以后,王鏊就再不与他来往了。皇太子出就封国,朝中大臣请求遴选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宫僚,王鏊保持原有的官职兼任谕德。不久转任少詹事,又被提升为吏部右侍郎。他曾经向皇上陈奏边防策略,大体是说:“我以为,如今火筛、小王子并不值得畏惧,而我朝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分明,职责不专一,法令不实行,边境空虚,这些才是最可怕的。但愿皇上振奋刚健决断的气魄,经常召见大臣,咨询了解守边将士的勇敢或胆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明确规定主将的职权。优待体恤边境战事中死亡者的家属,招募边境上骁勇的人。分配兵力,多方出击,出奇制胜,敌人必定不敢长驱直人。”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正德元年四月,担任左侍郎,与韩文等大臣请求诛杀刘瑾等“八党”。不久刘瑾却掌管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职,内阁只剩下李东阳一个人。刘瑾想要推荐焦芳,但朝廷大臣们只推荐了王鏊。刘瑾迫于公论,任命王鏊保留原本官职,兼任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个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加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等三人被戴上枷锁,面临杀头之祸。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如今你侮辱他们,还要杀他们,我还有什么脸面坐在这里?”李东阳也竭力相救,崔?等人得以保命而受遣戍之罚。刘瑾对尚书韩文怀恨在心,一心想杀害他,又想借其他事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奔前跑后,竭力相救,他们才得以幸免。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说他修筑边境城墙浪费资金。王鏊争辩说:“一清为国家修筑边防,怎么能把功臣当成罪人?”刘瑾憎恨刘大夏,把他抓到京城,想要判他“激变”罪名处死他。王鏊又争辩说:“岑猛只是迁移延时没有行动而已,没有叛变怎么叫做激变?”当时中外大权全都归于刘瑾,王鏊起初与他开诚布公地谈,他有时还会听取意见。然而焦芳一味随和,没有主见,刘瑾专权蛮横日益厉害,灾祸殃及缙绅。王鏊无法挽救局面,竭力要求离职。正德四年,上了三次奏疏,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居住十四年,朝廷大臣交相举荐,他始终没有再入朝。赞:王鏊坚持正义不阿谀逢迎,保持自身清正及早引退。这实在是明晓去就的分寸,(作为一个清正的大臣,)怎么能以随和应付、曲意周旋的态度去逢迎取悦呢?十五参考答案6.B&& A.罢:停止&& C.谢:推辞&& D.逮:及,达到7.D 既:之后,已经&&& A.以:凭/ 因为&&& B.而:表承接/ 表并列&&& C.之:取消主谓独立性/ 往,到8.B&
不是处理晋王的后事,而是晋王把攻克金陵之后的事务交给王韶处理。9(1)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被晋升为开府。(2)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译出大意得1分,判断句1分,“相”1分。)(3)(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译出大意得1分,句式“岂……”1分,“速”1分。)参考译文:王韶,字子相,自说是太原晋阳人,世代生活在京兆。王韶年幼就气度高雅,十分喜欢奇人节士,有识之人认为他与众不同。在周国多次凭着作战立功而升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再调任为军正。武帝在攻下晋州后,想班师回朝,王韶劝谏说:“齐国朝纲混乱,在此连累世道。上天褒奖我王,让您一下子就扼住了它(齐)的咽喉。加之因为他们在朝上国君昏庸,在朝下人心恐惧,攻下动荡的齐国,就在今日。陛下刚才想放弃齐国离开,以我的愚昧固陋,实在不能深入理解您的做法,希望陛下再考虑一下。”武帝非常高兴,赏给王韶一百匹细绢。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晋升为开府。被赐封晋阳县公,领五百户食邑,再赏赐牛马和其他物品数以万计。不久升任内史中大夫。宣帝登位时,王韶被任命为丰州刺史,改封为昌乐县公。高祖受禅时,王少受封爵位为项城郡公,领二千户食邑。不久调任灵州刺史,被授予大将军职位。晋王杨广镇守并州的时候,授王韶行台右仆射职位,赏赐五百匹彩缎。王韶生性刚直,晋王非常怕他,每件事都向他咨询,不敢违反法令制度。有一次,王韶奉命巡视长城,出行后晋王挖池起山,王韶回来后,将自己锁起来以此进谏。晋王向他道歉并停止了工程。高祖听说这件事后大为嘉许,赏赐王韶一百两金子和四个宫女。在平定陈国时,王韶以本官担任元帅府司马,率领大军赶赴河阳,与大部队会合。到了寿阳后,与高锴一起调度军队,从未延误过军机。攻克金陵后,王韶就坐镇在那里。晋王杨广班师回朝,留下王韶在金陵防守,把所有的事都托付给他。几年后王韶回朝,高祖对各位公卿大臣说:“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于是晋升王韶为柱国,赏赐三百多奴婢,五千匹绵绢。开皇十一年,皇上驾临并州,因为王韶做事尽心,特别给予慰劳和嘉许。此后,皇上对王韶说:“自从我到了这里,您胡子发鬓逐渐变白,恐怕是忧心劳碌造成的吧?中流砥柱的威望都集于您身上,您要再努力啊!”王韶推辞说:“我日渐衰老年迈,不再适合做官了。”高祖说:“这是什么意思?不适合,是没有用心尽力罢了。”王韶回答说:“我以前在动荡的朝代,尚且用心尽力;何况现在遇到了英明圣主,哪敢不竭尽全力呢!只是心神和精力日渐衰微,(这些事)不再是愚驽的人可以做到的。加上(我)今年六十六岁了,年事已高,健忘又多。(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皇上安慰他,让他回去。秦王杨俊做并州总管,王韶仍担任长史。一年多后,王韶乘驿车入京,因劳碌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高祖深感痛惜。十六参考答案6.C(登记)&&& 7.C(①写杨砺官职因故变化。②梦中所见。③写的是来和天尊的话。④写他记住梦境)8.D(“师法”的意思是“师承效法”)9.(1)服丧期满,因为奉禄不足供养母亲,而闲居没有当官的意向(2)杨砺登上宫殿拜见了他,最上位的人前面有案桌,放置着簿本记录人的姓名(3)对宰相说:“杨砺正直清苦,正要任用他,这么快就去世了。”文言文翻译:杨砺的字叫汝砺,是京兆?人。建隆时中举进士甲科。父亲死后,拒绝喝水浆多天。服丧期满,因为奉禄不足供养母亲,而闲居没有当官的意向,家乡的老朋友写信催促和开导他,他才去当了官。最初担任凤州团练推官,一年多后,又因为母亲生病而放弃了官职。开宝九年,赴京城呈交文书,应召被学士院任用,授以陇州防御推官一职。进入朝廷任光禄寺丞,因遭遇母亲丧事,后来才被起用并就职。很久后,转任秘书丞,又改任屯田员外郎、主管鄂州,以处理政事好而出名。端拱初年,真宗皇帝在襄邸,杨砺被调任库部,充当记室参军,皇帝赐给他金印紫绶。当初,广顺中,周世宗控制澶州,杨砺送上所写的文章求见了他,在客馆里被接待了几天。周世宗进入朝廷后,杨砺还住在和尚庙里,梦见穿戴着古人衣帽的人说:“你能跟随我吗?”杨砺跟随他前往,看见那宫殿警卫好象不是人间,宫殿上那个称王的人手拿玉面向着南方,统领着三十多人。杨砺登上宫殿拜见了他,最上位的人前面有案桌,放置着簿本记录人的姓名,杨砺见自己的名字居首,于是请他指点吉凶。像王的人说:“我不是你的老师。”指着一人说:“这是来和天尊,将来是你的主人,你应当问他。”那人笑道:“这离开已经四十年,你功成时,我的名声也就到处传播了。”杨砺拜了两次,醒后记下了这件事。杨砺最初名叫励,因为登记时写的是砺,于是改了。到这时,受命拜见藩府官,回家后对儿子说:“我今天所见的襄王的仪表和相貌,就是梦中见到的来和天尊呀。调任水部郎中。真宗做开封府尹时,杨砺是推官。真宗曾经问杨砺:“你哪一年考上的?”杨砺吞吞吐吐不回答。后真宗知道他点名时第一个,自我后悔问话太冒失,认为杨砺不以科名自夸,很器重他。真宗即位后,封他给事中、判吏部铨。没有多久,征召他进翰林做学士。咸平初年,主管贡举,不久任命他做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去世,六十九岁。真宗悲痛地哀悼他,对宰相说:“杨砺正直清苦,正要任用他,这么快就去世了。”岁即冒雨参加他的丧事。杨砺租赁的房子在弯曲的小巷中,乘坐的车马不能进去,步行到他的住处,慨叹悲痛了很久。皇帝那天放弃了上朝,追赠他为兵部尚书,朝廷海派了使者去护葬。杨砺写文章追求烦琐,没有什么师承和效法,一个诗题有时做几十篇。在翰林时,起草的公文既不时尚又很奇怪,见到的人都讥笑他。有文集二十卷。十七参考答案6. C(逼:近似。)7.B(①写他漫游山水,介绍他的经历,④突出他的才气。)8.A(“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文中没有依据,文中有“会道梗,周流无所合”,意思是“正赶上道路不通,各处走走都不如意”,于是归来了,并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没有建一番大的功业。)9.& ⑴即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说古代好将帅的故事。⑵第二天早上那个人还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交好。⑶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言:说、推荐。致:招致。得: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忍者刷图加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