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一夜夜细雪抒发感情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关于宋词教学对职高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内容提要:宋词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材及辅助教材收选的45篇宋词是我国古典艺术中的珍品,浓缩了社会人生经验,包涵了人类真善美的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资源。本文深刻发掘了宋词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分析论证了宋词在爱情观、人生观、爱国主义情感三方面所具有的语文教学资源和情感教育功能,从创造良好情景、提高情感调控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作实践三方面提出了宋词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发挥宋词教学情感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塑造职高学生高尚的灵魂,完善健全的人格,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 宋词&&& 情感&&& 教育&&& 资源
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如林。而宋词在中华古代诗词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珍品,而其中那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篇章更为人推崇,读来尤为脍炙人口。几千年来宋词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提倡情感教育的新环境里,宋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宋词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职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纯滋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宋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语言文字表现的魅力,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
众所周知,文学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发展,当“人禀七情,就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道理被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和欣赏者接受时,文学作品就成为一种以情动人的东西,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宋词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强的优势,所谓“吟咏情性,莫工于词”,而词籍此取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文学地位。词史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的过程,随着文人作词的广泛化,词所抒发的情感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蕴涵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一、宋词教学对职高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宋词的深入学习是时代的呼唤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论断。
中国的诗词是带着灿烂光辉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人类的瑰宝,努力发掘和继承其体现育人功能的精华,如民族爱国精神,勇于奉献精神,积极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友善精神,明礼诚信精神等传统道德,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职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既是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所担负的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也是学习古诗词的根本意义所在。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优秀宋词,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这也是学习宋词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三)宋词教学有利于职高学生个体成长发展
从职高学生个体发展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学习一些优秀的宋词,他们将会终身受益。郭沫若先生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这些记诵的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他们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化为血肉,作为灵魂,成为其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这既有利于“立人”,又有益于“学文”。
(四)文本和辅助教材为宋词教学提供了有效载体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范教材《语文》(基础版)共四册,收选宋词共三篇,第二册第八单元第三十三课,宋词二首《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第四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古诗词二首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宋词的经典佳作。
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风骚掠影――职高学生诗词曲选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载体。这本辅助教材于2004年8月改版,因其目标清晰,专题恰当,评析精当,受到广大职校师生的好评和喜爱,它将民族文化、人文精神蕴育于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曲佳作中。学生在职业高中的三年学习生涯中,通过日积月累地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达到了“陶冶高尚情操,继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职高语文教师应善用这本辅助教材,教学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要求学生为通过会考而背诵默写,更应该注重艺术手法的评析,人文内涵的培养,高尚情感的渗透。
《风骚掠影――职高学生诗词曲选读》中宋词部分共收选宋词43首,涵盖了宋代26位词人的经典之作,在艺术手法、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其中北宋词人16位,如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等;南宋词人10位,如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在词的创作风格上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下面就所选43首宋词的主题思想进行分类,见下表:
二、宋词是实施职高语文情感教育的资源
宋词,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珍品。优秀的宋词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可以说,宋词里浓缩了社会人生经验,蕴含了人类真善美的情感,真正可以成为职高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宋诗留下来的作品不计其数,经典之作不胜枚举,在职高语文教材和《风骚掠影――职高学生诗词曲选读》中收选的宋词主题思想包涵广阔,涉及了从自然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真善美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是中华民族最丰富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一)儿女情长――对学生进行生活情感教育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爱情的秘密,企图认识它的本质,爱情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也可以给人们造成深深的痛苦,甚至终身的遗憾。古往今来有多少哲人、名家在探讨人类的这种神秘的精神现象。讴歌爱情也最能展示诗人自身的才华。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关于爱情婚姻的佳作,对之进行鉴别和欣赏,有助于帮助职高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不至于因不成熟的爱情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在文本和辅助教材中,以爱情为主题的宋词有5首。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李清照“一种相似,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痴情思念;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相知与惊喜;李之仪的“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心心相印的相思之情。陆游的“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浮L一洌谐馗蟆I矫怂湓冢跏槟淹小D 钡囊藕队胛弈巍K臻摹笆晟懒矫C!2凰剂浚阅淹GЮ锕路兀薮捌嗔埂钡拇呷死嵯碌乃郎趵椤N蘼凼悄囊恢指星椋及湃耸兰淝苛业恼媲椋庑┣楦卸蓟崆苛业卣鸷匙叛男牧椋饩褪侨饲槊溃萌说那楦校牧榈玫骄换肷Q又锌梢蕴寤岬焦湃嗽谇楦蟹矫娴闹种植煌疑钋械母惺埽又辛私馊死喟榈拿篮谩⑾嗨嫉某羁啵约澳侵秩萌嘶断踩萌擞堑哪谛奶逖椋佣又案呓锥蔚母星椋芸凸鄣卮硪煨灾涞慕煌佣谕殉沙す讨胁槐匾姆衬眨蚕滦睦矗险嫱瓿勺约旱难б怠
又如,宋代的陆游,他不只是个诗人、爱国词人、而是爱情与生命相终结的人。《钗头凤》一词,强烈执着地爆发了他的爱恋情结。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真情实感,写得十分沉痛,一字一泪,十分感人。对由封建礼教造成的他们的爱情婚姻悲剧,对记述这悲剧和两人真挚爱情的这首《钗头凤》,陆游是终生未能忘怀的。于此,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词所表现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其中最动情之名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说两人对爱情都是忠贞不渝,相亲相爱而不得不分离,分离之后不但难于见面,就连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压迫下,缺乏反抗精神的青年男女艰难的处境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表达的思想也是丰富、强烈而又深远的。这首词,感情真挚,写得深婉缠绵,它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在于尽意发挥、淋漓尽致,而在于欲说还休、不能尽吐的哽咽难言。近人吴梅评这首词是:“有千言万语锁在舌头。”(《霜崖三剧》)陆游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持恒品质,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词如其人,读他的词便对他的人品肃然起敬。人间自有真情在,后人钦佩之余,也使当代学生涵泳了古人对待情感的态度。
文人还将词所抒发的情感拓展到了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比如贺铸的《半生桐》、苏轼的《水调歌头》表现了深厚的手足之情,而朋友之间的赠答、相和、送别词也在北宋中期以后,成为文人词的重要内容。其以人情为中心反映了整个宋代文人的心灵世界。宋代文词向今人展示的是包括了恋情心理在内的丰富情感世界,是宋人多情而又深情的心理特征。尤以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对爱情真谛的独特感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情感世界。从情绪到情趣,从感性到理性,可见,词人的人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词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故此,在涵泳宋词爱情世界的同时,我们籍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与转型期的社会气候相应,在校青少年学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折射出时代变革的轮廓。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追求公平平等,充满自信,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冒险,参与竞争,渴望理解、爱与被爱,自认为成熟而事实上不成熟。特别是职高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学习宋代词人对待情感的态度,实施富有成效的情爱教育实在是太必要了。
首先:培养职高学生正确的爱情观,追求真正的爱情。陆游终其一生来爱自己所爱,无怨无悔,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他的那种对情之专,对情之钟是当今人所仰止的。现代人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泛爱论”、“杯水主义爱情”、“性泛论”都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传统爱情的经典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极少数青年把爱情当享乐、刺激和性发泄等。这种行为无疑亵渎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相形之下,古典爱情倒仿佛更有一种悠远、深沉、执着的韵味美。又像美酒时间愈长愈醇香。古代经典爱情(如陆游对爱情的追求)虽与现今时间上相隔久远,可对爱的真谛的传送中并未散失其自然而真挚的芬芳。
故此,爱情教育最好在语文课上自然地进行。如果上课经常给学生讲述宋词中的爱情故事,让其初步体验爱情是一种高尚纯真的美好感情,那么以后对爱情的向往实际上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职高学生就不会再煞费苦心去模仿、体验;也不会自己去寻找温情而步入误区。
职校教师需要对少男少女的异性交往给予指导,无端的禁止和阻抑,往往会使他们的交往发生畸变。要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是事业前途无量的动力,是生活美满的象征。而那种至始至终追求美好爱情的人必将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其次,看重亲情和友情,记得冰心老人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完满的人生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亲情是左手,爱情是右手,友情就是一生陪着你走的朋友。亲情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或丢失了亲情,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宋词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学生们珍惜亲情的典范。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财富,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在宋人的赠答词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友情,是可贵与难得的。当今的职高学生,有不少是缺乏情感,不懂人情世故,而宋人对情感的追求给他们为人处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富有情感,完善人格。
(二)人生之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学习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而枯燥的理论、空洞的说教、死板的教条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正确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最好能动之以情。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诗词是情感、情思与情绪的产物,词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文本和辅助教材中收选的宋词都是词人用他们的真性、真情、真意,用他们的实际行为和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让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在宋词之中,让他们去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鸣,定能净化心灵,提高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收选的宋词中,有词人“伤春悲秋”、“青春难驻”的哀绪,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忧患,有因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或是壮志难酬抒发的感叹……这诸多由于个人的遭遇表现为身世之感,人生之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展示了这一时期整个民族心灵的律动。而其中所隐含的思想素养正是今天职高学生情感教育的蓝本所在。
以苏轼为例加以简析
苏轼以他对人生的全部体验为基础,致力于他的人生哲理的更真实、更深刻的把握和探求。其词作本身就透射出人生思辩性,展现人生所应有的价值取向。
1、“人生如梦”的缺憾
苏轼一生浪迹天涯,多灾多难,坐牢、贬逐、流放。面对这苦难的人生,他感到了人生的梦幻感、不自由等缺憾,勇敢的随着这缺憾所带来的煎熬,并勇敢的承认了“人生如梦”这一古代的先哲们对人生的界定。《西江月》中有“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的悲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如梦,何时梦觉”的哀婉,词人发泄了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的幽怨,一种苍茫感油然而生。
词人面对人生如梦的缺憾,是愁,是怨,是醒。愁自己身陷低层,虚度年华。怨自己一腔热血,终被冷落。醒自己疼痛之中,彻心彻肺的了悟。《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集中的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缺憾的醒觉。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的旷古的时间感所构成的阔大深沉的背景中,表达了一种貌视豪放的悲苦。这种悲苦是源于词人的觉醒:长江永恒,英雄逝去,自已却渺小得可怜,故此,就勇敢地承认了“人生如梦”的命题。因而以达者的生存智慧,为自己开拓一个富有弹性、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以冲淡人生苦痛。叶嘉莹先生就指出:“其不欲为此多情之一念所拘缚,而欲获致心灵上的超解之自由心愿,也还是隐然可见”。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面对人生的缺憾,苏轼提出了弥补缺憾的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化屈原《天问》中“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意境,破空而来,气吞山河。再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来写词人的形象。屈子问天,李白邀月,都足以烘托出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苏轼凝望皎洁的明月,把酒相问,尽情想象――真是感慨万千啊!屈子李白,为家国之忧困扰一生,而苏轼的一生与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内心的苦闷;思情的难解;仕途的艰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天上人间联系起来,“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让我们将无限的千里相思之情共同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上吧。这两句不仅对自己而且对所有的人都给予美好的祝愿。这是一个人生的思辩的过程,最终完成了自我人格的追求和使命感,既不厌弃人生,亦不自我屈辱。作者的情感既缠绵往复,又空灵飘逸;既洒脱卓茕,又没有忘情于现世。相比之下,李白《把酒问月》的结尾:“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以及时行乐的观点作结,未免少了一点恢弘的气度和人情味。因此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上来说,它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此词蕴涵着宏大的哲学命题:宇宙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有理趣,有情趣。而这也正是苏子能“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最好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个体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信念,表达了对人间温情的眷念和珍视。多情的心态与洒脱的情怀,清醒的认识与善良的愿望,凝结成一种忠厚的美。
总之,苏轼所展现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其成为人生思辩成果的拥有者。他之所以能在困境、逆境中不改悠然自得之度,却又不减对人生社会的关注,皆来源于深厚的人格修养与崇尚的道德境界。这是开阔的灵魂在艰难世事和忧患人生中所生成的一种精神境界。陈廷焯《白雨斋书话》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不是耄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苏轼正是以博大的情怀去拥抱自然和社会。地负海涵般地容纳生活赋予的苦乐悲欢。
职高学生通过欣赏、体味苏轼的名句,逐步了解了名句的深刻含义,又从苏轼的身世之感,人生之悟中得到启发,放眼现实社会,从而领悟到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这复杂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操得到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家国之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南宋初期,以张元干、岳飞、张孝祥等为代表的豪放词人,上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下开辛弃疾词派之先河,“逸怀浩气”,“举首高歌”,一洗自五代以来弥漫在词坛上的柔靡绮丽之风,以对祖国火一般的赤诚,唱出了慷慨激越、振奋人心的壮烈歌词。这些笔力苍劲、格调豪壮,在宋词坛上奏响了爱国主义战歌的序曲,成为中国词史上宝贵遗产之一。
在这派词人中,他们因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关注而又满心担忧,这种心情反映到词作中,就满溢出对国家的忧患来。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此词上片写景,境界极阔。他登高临远看到的是什么?是故国的山,那山就象一个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亦有用“玉簪”“螺髻”写山的,可“献愁供恨”,却唯有辛弃疾。“落日”三句景极悲凉。“把吴钩看了”四句,写出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焦虑与愤懑,真是沉恨塞胸。
下片写他的“不遇”的苦闷三处用典,用意清晰。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可大丈夫何以为家?自己的家乡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呢?再者,他也不想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其三,用“树犹如此!”点出大好时光已白白虚度,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就是这样的美女也无人为自己召唤前来。这是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尉籍的悲叹。辛弃疾所写的“英雄泪”,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一切爱国志士经历“忧愁风雨”的共同悲恸。此词雄奇开阔、飞动沉郁,上下古今,目接神游。然而,骨子里却透出一阵忧患意识的悲凉意味。赤子有心,报国却无门,丈夫空怀满腔热情却与不能容人的社会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怎能不生出极深沉的历史哲学意识?辛弃疾的词中就是如此深刻地横卧着生命无常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深广丰厚的忧患意识,才使这首词作,通篇显出思想的力度来。最优秀的作品总是表现着最严肃的主题,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千古传诵,就在于它借助壮美的形象和矛盾的感情来表现思想的。传达出了迂回深沉的忧患意识,深深激励着具有相似心理结构的无数后代读者。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觉舍弃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褒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强烈的振动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又如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表现了坚决反对投降辱国的严正立场和歼灭敌人的钢铁意志,与高宗、秦桧之流向金国乞怜求降的行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见原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斩钉截铁的铮铮誓言,表明了他坚决与投降派斗争,誓死歼灭敌人、保卫祖国的钢铁意志。岳飞写《满江红》一身忠义,满腔热血,自能化为绝妙好词。他发出了我国封建时代所可能产生的激情最充沛、调子最高昂的爱国主义最强音,奏响了一支高亢的抗金杀敌进行曲,足以唤醒当时聋聩而激发其爱国热情。岳飞的《满江红》与他的爱国战功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永垂不朽的。
词人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了学生。通过鉴赏,学生深切体会到爱国之情是一种深厚、崇高而伟大的感情。教师应充分利用爱国诗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传统教育,惟有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催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拥有挺立脊梁的民族豪气,肩负起民族未来的重任,以及为祖国效力的恒远力量。
三、宋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善于创造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和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
诗歌正是最讲究情境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最善于将看不见听不到的人的内心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直觉形象,这是诗人们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诗歌《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不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用的典型的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肃杀荒凉的情境,来体现主人公落寞的心境。可见,情境是多么能感染人,借此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真是再好不过了。
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意像、借助绘画、借助音乐等,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借助美好情境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从而借助情境来使学生完成“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美学称这阶段为“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1、借助绘画――体会词的情感,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
宋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宋词的学习中。为此,在实际教学前,让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绘制宋词意境图。古人作诗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宋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为了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词的意境,教师完成分组并选定组长后,组长应对组内成员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再集中创作。小组成员需共同完成“查阅资料――领会词意――确定主题――文字描绘――创作意境”五项内容。才能真正达到用画来表达词境的学习意图。实践证明,古词意境图的制作,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2、赏析意境――品味词的画意美,感受创作的乐趣。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和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抓住柳词的画意美,深入意境赏析,感觉词中真切的情感,以及柳永真挚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下面以《雨霖铃》教学设计为例:
师:这是我们同学创作的柳永与自己心上人分别时的情景(投影柳永与恋人的“别离图”),一幅画应有一个传神的标题,请大家联系全词给这幅画拟个标题。
生:执手相看。
师:这个标题好在何处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生:这个标题精妙概括了这幅画。本已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相对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无声的注视将往日千般思情,万种情爱,尽情镌刻在泪眼中,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师:如果要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完毕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生1: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儿既交代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词人联想到“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情怀,伤心难忍。
生2:兰舟(船夫)――在词中“兰舟”代指驾船人。既然写到船夫,看来也要画上船夫。
生3:江水――与下阕的“千里烟波”相呼应。词人打算到南方,“千里”表明路途遥远;“烟波”指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这既是船行驶的地方,也写出这对恋人重逢的希望渺茫。
师:“留恋处”为何“兰舟催发”?
生:船夫不解作者此时的心意啊!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
分析:“别离图”这一幅画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存在;惟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惟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是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别,难以割舍的坚贞爱情,使《雨霖铃》如此凄切优美,真切感人,为离别而伤,这一主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崇高境界。
3、借助音乐――感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借于词可以吟唱的特点,在学习辅助教材《风骚掠影――职高学生诗词曲选读》时,教师可播放以宋词为歌词创作的流行音乐,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词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伴随音乐的奏响,学生脑海中逐渐呈现出“明月――宫阙――琼楼玉宇”的想象,“月圆(天上)――人圆(人间)”的联想。学生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可以理解词人渴望亲人团聚的期盼,在音乐缓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渐渐读懂了苏轼,从他阔大的思想,达观的精神中知晓了他旷达的人生观。
再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凄情的离别之境,课堂导入时播一曲李叔同的《送别》,学生听唱之余,已完全融入到离情别绪之中。课堂结束时,再用邓丽君的旧词新唱强化离愁,学生于不知不觉间领悟了那份清秋别离之苦。在优美醉人的音乐中品味宋词所蕴含的感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
4、借助意象――开拓多样的情感空间
意象是诗歌中作为情感载体的事物形象,它是进入诗人视野,触动诗人情感的记忆表象。宋词中,意象具有情景对应性和凝滞恒定性的特点,一定的意象总会表现一定的情感,或者说一定的情感必定会借助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在宋词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揣摩并把握诗人的感情律动,通过对不同词所传达的多样情感的体验,形成丰富的情感生活。如晏几道《临江仙》中用“落红”、“飞燕”、“流水”、“细雨”等意象,表现伤春之情。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夕阳”、“西风”、“大雁”、“衰草”等意象表现悲愁之感。柳永《雨霖铃》中用“寒蝉”、“长亭”、“兰舟”、“烟波”、“雾霭”等意象表现离愁别绪。学生通过有意识地认识,理解并记忆这些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韵,就比较容易揣摩到词人情感的主线,从而在头脑中产生出丰满、生动的形象。
职高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深入学习,其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认知和情感等随着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他们已经有了对国家、民族,对理想、事业,对工作、学习,对友谊、爱情等的态度体验,他们已经开始领略人生方方面面的情感,兴奋、激情、困惑、忧虑的情绪时常交织。然而职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还存在一定的浅薄性、狭隘性,他们对社会复杂性的感受和生命意义的体验,还流于表面,容易产生偏激的情绪与行为。宋词教学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刘勰说:“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宋词传达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让学生多次感受那或是委婉含蓄的词句、或是鲜明欢快的节奏,或是哀伤凄清的景物,或是热闹喧腾的场面,或是慷慨热切的激情,或是委婉缠绵的爱意,学生内在心里结构就会逐渐被感染,情感也就随之丰富,达到宋词教学的真正目的。
5、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力,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在宋词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文本的解读,培养积极乐观正确的人生态度。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词的含蓄性,也决定了在品鉴诗词的过程中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唯其如此,才能领悟诗词的意境美。在宋词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丰富的表现力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在想象中领悟词的内涵,鉴赏词的意境,领略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例如,学习《雨霖铃》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长亭送别”与“晓风残雪”画面,并配以《阳关二叠》曲子,让学生就画面展开联想和想象,改写画面,学生在送别曲中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两幅画面改写成了声情并茂,有故事情节的文字,并由此联想到了古往今来,不少的送别诗词,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又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让学生更好感受苏词豪放之特点,教师可以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展示出来,再辅以轰鸣的涛声,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词境的开阔、词人的豪迈,想象词人当时的心情。
(二)增强主动性,提高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性在情感认识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有的学生有了情感认识,也有抒发情感的愿望,但由于主动性不强,不能作出相应的行动。因此,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就是要学生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习惯,克服内外干扰提高情感的自控能力。
在增强主动性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实践:
1、提供情感抒发的情境,激发主动抒情的欲望。
这种情境,既可以指教师营造的良好的诗歌教学的氛围,也可以指诗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诱人情思的美好意境。
比如精美导语的设计,美读声中的情绪的酝酿,相关音乐作品的引入等等。就以音乐作品为例,高中所选作品很多都已被音乐人谱曲演唱。像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或优美动听,或凄伤哀婉,音乐的出现,是极易触动学生的心绪的。
2、选择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搭建学生能够抒情的平台。
宋词教学的方法很多,而诵读教学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受到历代语文教育大师的重视。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感,极力倡导美读,他认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也指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事实上,古典诗歌,包括宋词和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风骚掠影――职高学生诗词曲选读》中入选宋词都是美文,这些佳作皆以丰富优美的辞藻,婉转流畅的音乐节奏,真实而细腻地抒写了词人丰富的情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通过诵读可以感悟其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诵读的形式可灵活多样:齐读、自读、分角色读、沉思默读,纵情吟诵,或生唱师和师唱生和,或带有表演式的动作。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究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事后“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使学生沉醉于词的旷达境界,入乎其中,沉于其里,陶醉在诗歌的艺术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审美享受,进而陶冶了学生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枯燥的宋词学习自然就变成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苏轼旷达胸怀和豪迈的气概于读中渐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增强了对人生的感悟,领悟了苏轼美好的人生愿望。
3、采取灵活的话题方式,调动学生抒情的积极性。
课堂的真正主人毕竟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课堂之上,必须建立真正的对话机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一个个问题的探讨。同时,还要让学生生动思维,而不要用过多生硬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诗歌的多解性最适合给学生以充分的的活动空间。宋词中有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尤以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所引发的争论和思考,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就存在着“抒写诗人心灰意冷的消极人生思想”和“张扬作者高尚的人生理想”两种说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引发了词人“苦苦寻觅意中高洁的美人”与“表白词人不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孤高性格”的争论;苏轼《蝶恋花》中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正确诠释,如何看待作者在伤感之中注入的几分超然?在宋词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名句引发的不同见解和思考设置成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增进学生对词人的了解,对词主题思想的把握,对词蕴含情感的体验,以达到语文情感教学的真正目的。
4、坚持以赞扬和鼓励为主的交流理念,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其克服困难,以便使之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去发掘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而不要轻易简单的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当我们总是以赞赏和鼓励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愉悦之情。本来已经学会沉默的职高学生在诗歌的课堂上就可以变得活跃了。有时,他们的表达之美,思维之开阔甚至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这同样也给了教师极大的成就感。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作实践活动,保持学生情感的热度。
情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是丰富情感的源泉,也是发展情感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并使他们的情感保持一定的热度,必须让他们投身到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去。如“填词比赛”、“诗词朗诵大赛”、“宋词改写”等方法。尤其是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是对宋词的理解和再认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语言的锤炼推敲,尤其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学习柳永《雨霖铃》之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改写,要求保持原有的主题和思想不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不改变词的原意。学生的创作丰富多彩,又能准确把握词的情感基调。如A学生改写《雨霖铃》如下:
分别之歌――改写柳永《雨霖铃》
深秋的蝉儿
吟着凄切的歌儿
飘泼的大雨刚刚逝去
黑云依旧笼着小亭
分别的小路
一盏无味的离别愁绪
摇橹人儿的催促
看着你载泪的双眸
双手握你的手
千言万语都化成泪水
傍晚的霭云
对着沉沉的夜空
别离在清秋的季节
多情的人儿深深的留恋你
沉重的双眼看着
一阵悲风吹过
还有一弯残月
默默的离去
许多年的思念
不知道说给谁听
点评:文章的改写突出了离愁别绪的主题,通过景和物的描写,实景与虚景交错,渲染了一场凄惨的分别,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展现柳永词的美,表达了真切的离别之情,仿佛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凄婉的歌。
再如,在班级举行的填词比赛中,不少同学根据词牌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深刻理解和所思所感,进行富有创意的填词,或描写自然景物、或抒发感情、或揭示社会现象等。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展示了职高学生学习宋词,并运用于实践的创新能力。
学生填词一:
细雪独掩红尘,
寒风空扫枝头,
来时愁,去时忧,在心头,
一季冷冬似是无尽头。
点评:寒冬一季,总是漫长,纵使有美丽雪景,也会令人期待它的过去。前两句写了冬天的雪景与寒风的凛冽,第三句描写了冬天来临时带来的低落心情,最后一名则是对漫长寒冬的感叹与对春天来临的期盼。
学生填词二:
风吹月徘徊,云舞影凌乱。
日到天边着色晴,
红云日渐淡。
狂风荡污秽,暴雨涤尘埃,
正气扫去混浊色,
天地不复黯。
点评:风吹、云舞、日色暗,红云渐淡,描写暴雨来临时一幅天地昏暗的景象,暗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同时,对未来又充满了信心。下阙中狂风暴雨荡涤天地,象征着正义力量必将战胜邪恶,浩然正气使天地不再黯淡,重现光明。
学生填词三:
菩萨蛮(一)
花开正道时节好
日照风暖人逍遥
东园桃色俏
西墙柳姿薄
夜半落春雪
只恨花开早
回眸园深处,红梅正招摇
点评:初春时节,游园赏花,桃色正艳,柳枝抽芽。本是大好景色,可怜早春一场雪,将早开的花,冻得凋落,回首春向园深处,红梅如火正招摇。
菩萨蛮(二)
秦淮河畔桃色艳
水雾漫天泌柳烟
女伶船头唱,莺声多娇鲜
新词方唱罢,琵琶独幽怨
曲罢人散去,稍做低头眠
点评:秦淮岸边,风景如画,一位女伶在船头弹唱,仿若黄莺出谷的声音,将一曲新词完美的演释出来,一曲唱罢,稍坐浅眠。以女伶的歌声、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暗示了她深深的幽怨之情,让人不禁想起《琵琶行》中的歌女,令人同情。
学生通过创作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宋词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在《我与宋词》的征文比赛中,学生们抒发了对宋词学习的感受和独到见解:“灵动的词如水,它以温默的碧蓝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词水淙淙,教会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什么是真正的愁,什么是真正的恨(国仇家恨)。沐在词的涟漪中,我的心思逐渐细腻。”
语文教材和辅助教材中的宋词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拨或淡远,或醉或醒,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资源,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笔精神财富,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垂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何让我们的职高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这笔精神养料,是当前职高语文宋词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交流、合作、探究”的教育方式,注重构建平等、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这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与认识,使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宋词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在宋词教学上积极探索。在形式上体现人文性;设计上显现趣味性;评价上突出激励性,使宋词教学变得可亲、可爱、可操作,成为职高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优良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 张永昊&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3、《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孙琴安& 探索与争鸣& 2004.6
4、《千古绝唱诗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1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又一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