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起天火传说青龙龙最后一键通过多少?

扒一扒唐山地震中所谓的青龙传奇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950776人加入此小组
青龙县,传说中在发生奇迹的地方,县长“冒着摘乌纱帽的危险”发布地震预报,最终拯救了全县人民。18w间房屋倒塌居然O伤亡。先看看这张图吧,青龙县距离唐山没有天津远,烈度也没有天津高,受灾程度远没有天津大。18w间房屋倒塌也是意淫出来的。肿莫破?~~~~~~~~~~~~~~~昏割线,下面是论文,嫌长可以看帖子底部~~~~~~~~~~~~~~~~~~~~~(转载)“青龙奇迹”传播现象分析及其准确度探讨按:这是几位地震预测工作者所写,对所谓“青龙奇迹”的考察比较全面,还进行了实地调研,缺点是结论写的有些遮遮掩掩,不敢直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2011年3月迟晓明 ,周银兴 ,牛晓龙 ,张力超 ,李凤驰2008 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摆在人类面前的除了惨重的伤亡,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地震到底能否预报”。关注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不仅有国内外地震专家、社会学者,甚至包括媒体记者以及广大公众。寻找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短时间,人类应当正视自身所具备的战胜灾难的能力;对于争议,不能妄下结论,任何的偏颇、固执都有可能是不尊重科学,更何况人类不能否定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能在未来解决;对于当事人,不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因为认识灾难、战胜灾难,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当涉及到非学者、非专业的社会公众时,对此议题讨论的方式就不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主要渠道是各式各样、日渐发达的媒体,他们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佐证材料是寻找到或者听说来的事实,而这些,其实也是人类对地震灾难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持肯定观点的人除了会提到1975年的“海城地震”,还会提到1976年的“青龙奇迹”;关于唐山大地震不幸中的万幸,人们除了会想到开滦井下矿工万分之七的震亡率,还会想到重灾区的青龙县人民创造的“青龙奇迹”。那么,何谓“青龙奇迹”,在百度百科“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县)”的词条里,有关于“青龙奇迹”的概括介绍,说的是在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时,距离唐山仅 115km 的河北省青龙县,因为提前预报并做了充分准备,创造了全县 47 万人无一人因地震死亡的奇迹。[1]这一事实是如何被外界和公众所知,它对人类认识地震灾难有什么作用,这种说法的真实度如何,事隔30多年,它被旧事重提,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和公众舆论。历史不能回避,以此为切入点,笔者一行利用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在河北省青龙县、抚宁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结合学者论述、新闻报道,从灾难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青龙奇迹”传播现象,探讨其真实性和准确度。1 “青龙奇迹”传播现象分析1.1 工作简报对青龙县预防地震灾难的最初描述在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和张庆洲的《唐山警世录》里均能找到对一份工作简报的相同描述,这就是国家地震局在 1976 年 11 月 8 日印发的标题为 《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采取了预防措施》的《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简报详细介绍了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收到了预防的效果。内容主要包括:7月中旬县地震办同志在唐山参加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在会外了解到近期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消息;21 日会议结束回县,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讨论决定,贯彻我国地震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有备无患;24日至27日,全县进行传达部署;具体措施包括从县到生产队逐级传达贯彻,县广播站和公社广播站连续广播震情和地震知识,对重点设施重点检查,民兵巡逻值班,群众晚上不关门窗;事实证明,群众有没有思想准备大不一样,全县损坏房屋 18 万间,其中倒塌 7300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后核实不是因为地震原因死亡) 另外,《唐山警世录》里还提到另一份与此内容一致的简报,是 1976 年 8 月 20 日河北省科委印发的地震群测群防简报,首次提到青龙县在地震前的预防情况。[3]只是内容更简单,没有详细的数字,只提到“房屋倒塌很多,但人畜伤亡很少”。 工作简报是在本单位、本系统等有限的范围内印发的用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事务性文书[4] ,因此,这篇《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采取了预防措施》简报所面对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地震系统内的专业工作者。全文内容描述中,青龙县采取预防措施的决定除了因为“7 月22 日至8 月 5 日有可能发生5 级左右地震”的消息,还有国务院 69 号文件“京、津、唐、张近一两年内可能发生 6 级左右破坏性地震”中长期预报的前提,以及群测群防大背景下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地震工作方针。在地震发生几个月后印发,对事实的描述较为客观,是一份地震预防工作经验的总结,字里行间也没有突出“内幕”、“奇迹”之类的字眼,只是写面对灾难做了预防,并且收到了成效,这和其它灾难的预防总结是一样的。据目前能找到的资料显示,这是最早关于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做了准备的信息,这是组织传播,而非大众传播。信息出现在当时,信息范围又在对地震科学认识深刻的专业工作者中间,因为,这份简报不会出现灾后科学调研和社会调研之外的更多附加理解。1.2 联合国的调查表彰成为“青龙奇迹”的权威认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信息的接受者从地震专业工作者转变为非专业的社会公众,从地震亲历者到地震听说者。在大众传播对组织传播的二次传播过程中,能引起非专业社会公众关注的不是专业组织内部工作简报诸如“达到了预防效果”、“伤亡较少”的程度性表述方式,而是一种权威性、明确性、定论性的表达。这就是在 1996年联合国科尔博士在青龙县考察后对青龙在唐山大地震时防震减灾工作的认可与表彰,“青龙奇迹”说法由此诞生。[5]笔者在青龙镇大营子村调查走访,一位村干部在回答“青龙奇迹是不是真实时,最直接有力的论据就是“肯定是真的,前几年副县长代表青龙去联合国汇报了”。在网上所看到的很多新闻、帖子,相信“青龙奇迹”的公众很多都提到了联合国的表彰。由此可见,表彰机构赋予了公众佐证材料高级别的权威性;“青龙奇迹”的新闻表述方式使得公众在接受客观信息时多了便于认可信息的非理性因素,联合国表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龙奇迹”的大众传播效果。 1.3 从历史中挖掘新闻,“青龙奇迹”的“水底源” 尽管唐山大地震、“青龙奇迹”已经过去30 多年,但人类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曾经经历的这场惨绝 人寰的灾难。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在历史中挖掘出 的新闻或与之有关的信息对公众依然具有强大的 舆论影响力,就像一个隐藏在水底下的水源头,源源不断的流水力向上传播,从而在水面形成一个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的波纹。在这里暂且称其为“水底源”传播效应。 “青龙奇迹”的“水底源”传播效应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唐山大地震的三个十周年是人类缅怀逝者、反思灾难的时间点,也是媒体探寻历史、挖掘新闻的契机,“青龙奇迹”的诸多新闻因此面世。1986 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出版,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标志性事件[6],涉及 1976 年青龙县预防地震情况的内容。1996 年 4 月 11 日,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前夕,新华社刊发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的县城距唐山市仅 115 km,但这个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7]2006年,唐山大地震 30 周年,张庆洲的《唐山警世录》问世,书中有对“青龙奇迹”的详细描述。其次,近几年全球新的地震灾难频发,引发公众对地震灾难的高度关注,随之“地震到底能否预报”也成为备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 2008 年汶川地震,使得很多没有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年轻公众开始关注 30多年前人类面临的同样劫难,在此情况下,“青龙奇迹”随 之被更多的公众所知。笔者在青龙县进行的关于 “青龙奇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 的人选择是在 2008 年汶川地震时知道“青龙奇迹”的,其中没有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年轻人占 65% 。再次,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龙奇迹”的传播提供了媒体平台。在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青龙奇迹”以其内容特殊性、历史对比性以及表述的吸引性非常容易引起普通公众的关注、认可或质疑,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传播特点给公众直接参与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网上大量关于“青龙奇迹”的传播都是通过发帖、论坛等民间的方式,这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自此,“青龙奇迹”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其公众舆论和社会影响随之扩大。大众传播的载体形式不同于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主要通过工作简报,而大众传播主要通过新闻、报告文学、论坛发帖。工作简报是工作汇报、情况总结的事务性文书,内容描述相对客观原始。而新闻报道,尽管以真实为第一生命,但因为是从历史中寻找新闻,就会在原有信息上进行信息传播二次加工,找到新的新闻角度以引起公众的足够关注,也才称其为“新”。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语言风格的感性思维意识更强,比如在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里有如此描述:“……指挥青龙满族自治县47 万人民创造着人类灾害史上的伟大奇迹!”、8]“青龙能做到的,唐山为什么不能?”。 如果说报告文学语言的感性思维意识是体现在客观调查的前提下把这种质疑抛给读者而非直接给出答案,那网友们在论坛上发的贴子,感性思维意识增强到主观思考,公众的这种主观缺乏自身接受信息从而认识信息前的再次求证,这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接受的普通规律。所以,大众传播中的公众接受“青龙奇迹”信息,继而理解为“唐山大地震24万人遇难(含其他重灾区),而青龙县无一人死亡,原因就是青龙提前发布了地震预报,地震前全县群众都知道将要发生地震,而唐山无人知道将要发生地震。”这种对比使公众产生一种灾难情绪,青龙县 47 万人是幸运的,而唐山 24 万遇难者(含其他重灾区)“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是由传递者即媒体记者经过大量调查求证形成的,但当信息传递到接受者即公众时,即便是公众对信息持肯定态度,也势必要经过一个信息再加工过程,才能成为公众理解接受的信息。再加工过程需要调动公众自身的社会知识结构、认识理解能力的参与,所以,信息完成传递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另外,大众媒体与公众的关系是非强制性的,公众接受媒体的信息过程具有随意性、非深度化特点,公众接受到的信息通俗易懂,接受过程的信息再加工也仅是理解即可,不需要专业、复杂、深度的实践求证。因此,经过大众传播过程,公众所理解的“青龙奇迹”信息与社会学者的调查理解是不一致的。《唐山警世录》作者张庆洲先生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语言叙述客观,[9]但公众却将此书当成一个“内幕揭露”。 这种信息传播过程的前后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地震灾难和政府公共应急管理的真实认识,也使得社会舆论出现了一定的偏颇。如何减少“青龙奇迹”因大众传播规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其传播信息进行求证核实。 2 “青龙奇迹”传播现象信息准确度探讨 1997 年版《青龙满族自治县志》中关于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全文记录如下:7 月 28日3 时 42 分,唐山发生 7.8 级大地震,波及青龙,长城沿线为 7 度区,县城附近为 6 度区。青龙死亡 1 人,重伤 7 人,轻伤 168 人,倒塌房屋 2773 间,有 18 万间房屋墙壁震塌。(注:青龙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死亡1 人”后来经证实不是因为地震直接原因)以及早在 1976 年国家地震局发布的题为《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前采取了预防措施》的地震工作简报、联合国对“青龙奇迹”的考察认可、媒体记者对当事人的采访调查可以证明,在唐山大地震中,“青龙奇迹”确有此事,青龙县的防震减灾成绩不容忽视。但是否真如公众理解的那样青龙县对地震的成功预报挽救了 47 万人的生命。其实,社会舆论中对“青龙奇迹”的质疑一直存在。从网络媒体收集到的相关舆论大体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间上先认可后质疑,从 2008 年汶川地震时, “青龙奇迹”通过网络媒体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公众容易接受以前不知道的事实,即所谓的“内幕”,但后来不同的声音多起来,以《科技新闻》的《一次笔记引发的“青龙奇迹”》为代表;[11]第二,空间上外认可内质疑,打开青龙县贴吧,关于“青龙奇迹”的讨论,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更多。尽管网络发贴很难统计具体比例,但可以透露当地人对“青龙奇迹”回忆的真实情况。关于大众传播中的“青龙奇迹”信息准确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2.1 将青龙无人震亡与唐山24万人遇难(含其他重灾区)对比是不科学的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中,青龙县无人震亡之所以成为“奇迹”,是与同一场灾难中唐山24 万人遇难(含其他重灾区)对比而言的。其实,将青龙与唐山对比是不科学的。青龙县城距离唐山 115 km,位于青龙县东南方向的抚宁县距离唐山 97 km 。而抚宁县志中关于唐山大地震时该县震亡人数记载132 人(含死在唐山的),2010 年 8 月,笔者在抚宁县对 17 位来自全县不同乡镇的唐山大地震经历者进行了采访,描述唐山大地震中本村房子倒塌的少、受灾不严重的有 10 人,描述房子倒塌较多、受灾较严重的有 7 人。尽管青龙处于重灾区,但其地震破坏度是和震中唐山不能相比的。如果能将青龙与邻近的破坏程度更严重的抚宁县 132 人震亡相比,大众传播中所说的“奇迹”程度就应该减小很多。 2.2 青龙县临震预报发布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前还是之后在青龙贴吧上,有多人描述亲历或听老人讲,唐山大地震时大家都是在自己家里睡觉被摇醒后跑出来的,到山上避震是在地震之后。笔者一行第一次到青龙县调研,在对青龙镇(县城所在乡镇)的大营子村调查走访时,有 4 位地震亲历者讲述说,晚上在睡梦中被地震摇醒跑出去,之前并不知道地震的消息,天亮后接到通知说还有一次不小于第一次的地震将要发生,傍晚 6 点多,真的就震了。在县城随机走访的 3 位地震亲历者,说法一致。占到所走访人中问到此细节问题的 100%。2010 年 8 月底进行了第二次“青龙奇迹”调研,共对来自 9 个不同乡镇的 21 位唐山大地震经历者进行了走访或问卷调查,7 人回答地震之前知道将要地震的消息,占调查总人数的33%,其中 6 人记得是在第二次地震之前(7 月 28日下午6 点),1 人记得是在第一次地震之前(7 月 28 日凌晨),另外 67%的人回答提前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根据抚宁县志记载:1976 年 7 月 28 日3 时42 分,以唐山、丰南为震中的 7.8 级强烈地震波及抚宁,本县的裂度为 7级,当日 18 时 50 分,滦县又发生 7.1 级地震,抚宁的裂度为 7 级。[12]群众所说的晚上被震醒的是 3点 42 分的唐山大地震,而提前得到消息的应该是当日 18 时 50 分的滦县发生的 7.1 级地震。青龙县的群众说真的很准,说震就震了,但这个“准”是在滦县地震,而非唐山大地震。这是不完全统计,不能说明唐山大地震前没有人提前知道,但可以说明有的人有的地方不知道。张庆洲在 《唐山警世录》里关于“青龙奇迹”,没有提到两次地震,那么群众所说的“听着信了”[13]到底是 7 月 28 日3 点 42分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当日傍晚 18 时 50 分的滦县地震。地震发生后,大多数群众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后来陆续搬回村子,这个说法很普遍。但群众在山上住,如果是在唐山大地震前,就是青龙县提前发布地震消息的非常有力的证明,但如果是在唐山大地震后,其对于“青龙奇迹”的事实说服力就大大降低。而这个“前后”是“青龙奇迹”大众传播过程中一个被忽视而没有明确标明的问题。 2.3 “青龙奇迹”传播现象研究存在的问题 “青龙奇迹”在30多年时间里成为一个传播现象,在人们对地震灾难越发关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的确不能忽视。但目前社会对“青龙奇迹”传播现象的研究和回应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三点:首先,面对“青龙奇迹”的民间自发传播,缺少正面、权威的回应。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在《中国唐山大地震》一书中提到了“‘青龙模式’躲躲闪闪的苦衷”,一方面,“青龙奇迹”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一个科学界备受争议的风波事件“唐山漏报”,更重要的一方面,“青龙奇迹”的确存在很大的偶然因素,在目前地震预 报难题远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其不能成为社会倡导的防震方式; 其次,对“青龙奇迹”的争议以对其“假设认可”为前提。“青龙奇迹”备受争议,但不论对其持何态度的外界学者或公众,都认为不但确有此事,而且青龙无一人因地震死亡,正是因为县政府提前发布了临震信息,这是一种“假设认可”。采访调查大多针对县政府、县科委的当事人,却忽略了事件的大多数当事人——广大群众,不是说对群众没有采访调查,而是采访调查存在着问题。第一,调查范围小,县政府的确进行了防震工作部署,但在很短的时间呢,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山区,在一级一级的传达过程中,是不是能引起所有人的高度重视,是不是所有的公社、生产队都准备到位。缺少全面、详实的数字统计,科学调查的说服力就不强。第二,调查方法存在问题,群众尽管是事件亲历者,但并不清楚决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于事隔多年后的调查采访也不是很容易理解问题的重点与主旨,采访者在帮助其回忆的提问中不能忽视细节。在很多相关文章中,都没有注意到两次地震的事情;再次,在“假设认可”的前提下,对“青龙奇迹”的调查研究多是从社会科学方面,而缺少地震专业自然科学方面的分析研究。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中无人震亡,除了提前得到消息,还有没有其他客观原因。比如:青龙县地理位置高,地震波西南方向传播,石木框架结构为主、房顶起脊、草房顶的满族民居建筑特点,地震被毁坏的房屋大多是山墙外倒,青龙是波及而不是震中等等,这些方面是不是真如公众所说,“青龙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角度,这些都是研究“青龙奇迹”传播现象及其社会影响不能回避的问题。 3 结束语 在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带给人类惨痛的记忆里,从情感上,我们希望青龙县政府和人民共同创造了这个奇迹。但是,“青龙奇迹”不应该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偶然,仅供后人瞻仰和感叹,它应该以其最真实、原始的面貌给人类以战胜地震灾难的启示。政府的地震预报,并不是“报就对、不报即错”那样简单,政府的风险决策、灾难公共管理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正是联合国认可“青龙奇迹”的初衷。对于“青龙奇迹”,不管持何态度的人都不应该回避,研究不能仅以新闻采访式的真实、时效来以新闻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应该以更加严谨、详实、量化的数据分析,重点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而是防震减灾体系和政府灾难决策职能的完善。论文的原文可以在这里下载~~~~~~~~~~~~~~~~~~~~~~~~~~~下面是总结内容~~~~~~~~~~~~~~~~~~~~~~~~~~~~~PS:1、从帖子顶部的图片可以知道,青龙距离唐山还没有天津近,受灾程度本来就比较低。2、“青龙县城距离唐山 115 km,位于青龙县东南方向的抚宁县距离唐山 97 km 。而抚宁县志中关于唐山大地震时该县震亡人数记载132 人(含死在唐山的)”。这说明,青龙县本来就不可能有唐山那样的灾难。3、唐山大地震其实是两次地震,而不是一次。“1976 年 7 月 28 日3 时42 分,以唐山、丰南为震中的 7.8 级强烈地震波及抚宁,本县的裂度为 7级,当日 18 时 50 分,滦县又发生 7.1 级地震,抚宁的裂度为 7 级。[12]群众所说的晚上被震醒的是 3点 42 分的唐山大地震,而提前得到消息的应该是当日 18 时 50 分的滦县发生的 7.1 级地震。”资料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USGS的地震震级和中国发布的地震震级不一样。第一次(唐山地震)是矩级7.5级,第二次地震(滦县地震)是面波震级7.4级。青龙的破坏其实是两次地震的结果。4、第一次地震根本就没有被预测出来。文中提到的一些地震经历者的回忆说明,第一次地震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提前知道,是在梦中被震醒的。只是第二天早上才得到消息,说是晚上要地震,结果晚上真的就地震了。现在提到的所谓青龙预报出了地震,指的就是第二次地震。5、在百度青龙吧里面,也有很多讨论,跟多当地人表示反对青龙奇迹综上,所谓的青龙奇迹根本就是一个巧合。第二次的预报并不能称其为预报。
+ 加入我的果篮
y谣言在吐槽房屋质量很差PS:一个县的人短时间内全部撤离,这过程中一个人没死已经很牛逼了
是18w损坏,倒塌是7千多间(东方网报道)。所谓县长“冒着摘乌纱帽的危险”发布地震预报,最终拯救了全县人民是胡扯,开会知道地质不稳定,然后自己县里注意着防一手,然后果然震了结果大家都拎根弦当然损失就很小了。往政府压消息上误导标标准准的居心不良了青龙是农业县,相对容易做到某些措施,如果是工业县,一些措施就意味着各方面受影响了。引原话:“青龙是农业县,让老百姓出去防震,啥损失也没有。大伏天的也就是蚊子多叮几个疙瘩呗。”而且我看到的说法是当时也就估计有半年内有地震,比较巧的很快发生。如果半年后没唐山这事儿,也抗不了多久,天天不关门不关窗做事儿都在露天,到冬天地震不死人冻死人。不过不可否认,重视防震教育和工作确实能起到很好的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仅此而已,和最牛校长是一类事情。
地质学硕士生
¨我去……怎么那么长
地质学硕士生
引用 的话:¨我去……怎么那么长这是一篇论文
地质学硕士生
引用 的话:¨我去……怎么那么长总结了一下,看帖子尾巴
地质工程硕士,科幻控
可以转么?
地质学硕士生
引用 的话:可以转么?可以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提醒开车的朋友,在青龙桥有传说中的“碰瓷”要赔300元_邵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8,885贴子:
提醒开车的朋友,在青龙桥有传说中的“碰瓷”要赔300元收藏
唉,最近街上专门有两人故意与你的车子旁边走过,然后把手故意甩在车子的反光镜上,然后说你碰上他,把衣服一脱,手上缠着纱布,说碰到伤口,要赔钱,300元,。去年在上班看到这事,当时围观,没想到在同一地点,这事碰到我身上,也赔了300元。事后仔细想,发现必须赔钱,没别的办法,第一:擦上后,你报警,别人两人,肯定会打你,第二就算报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第三就算**来了,那人手缠着纱布,说你碰了他,你也没法,最后只能冤枉赔钱了事,传说中的“碰瓷”。在此提醒大家,以后开车,尽量开在路中间,如果在路边有人,千万要停住,让人先过了,不然,他故意甩手到你车上,你根本闪不开,赔冤枉钱.
提醒开车的朋友,在青龙桥有传说中的“碰瓷”要赔300元
刚想帮你转载,楼主自己发了,这个必须要顶。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大家都爱看
游戏攻略盘点
游戏名称 开服时间
服务器名 开始游戏
大家正在玩
苏ICP备号 版权所有地址:电话:
网站备案: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
Copyright &出售造梦西游3账号血35000,攻击2600,宠物超进化 青龙奥义血10000+ 传说+7,无限轮转王牛魔王_百度知道
出售造梦西游3账号血35000,攻击2600,宠物超进化 青龙奥义血10000+ 传说+7,无限轮转王牛魔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多少钱
一元就能买到100民币
其他类似问题
造梦西游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奇传说修诺一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