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在线有没有董姑桥这个村,据体怎么走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唐县国营林场清平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doc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4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高唐县国营林场清平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高唐县国营林场
三、项目负责人
长:高玉山
联系电话:1XXXXXXXXXX
四、拟建地址
高唐县城区西南10公里处,青银高速公路南侧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一、编制依据
1 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高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5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 《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
7 《聊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9 《森林法》;
10 《土地管理法》;
11 《环境保护法》;
12 《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
1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14 《野生动物保护法》;
15 《水污染防治法》;
16 《水法》;
17 高唐县国营林场提供的相关基础数据;
18 项目建设单位关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委托书。
二、编制范围
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主要包括: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基本情况;
森林景观资源特点与质量评价;
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
项目建设方案构想;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环境保护;
组织机构与工程管理;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 财务分析与评价;
11 综合效益分析。
一、项目性质
二、项目选址
拟建项目位于鲁西北平原高唐县境内,距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人死是否应及时下葬?_高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9,687贴子:
人死是否应及时下葬?收藏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现人已死5天还没入土下葬,尸体已腐烂,四邻不得安生,死者亦不瞑目。虽说是不是正常死亡我认为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处理一下。杀人者已入狱,死者家人处理后事,娘家人死搅蛮缠,它们要求条件俱已答复还无尽无休,还要求十万元赔偿。钱谁来付?家人已仁至义尽还要抚养其7岁孩童。此情节有关部门是否应尽快处理? 地址:聊城地区高唐县董姑桥村。电话:1三791三74545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只有等孩子长大了再还了,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某高唐某清平森林公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高唐县国营林场清平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高唐县国营林场
三、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四、拟建地址
高唐县城区西南10公里处,青银高速公路南侧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一、编制单位名称
二、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
三、资质等级
四、发证机关
五、法定代表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一、编制依据
1 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高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5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 《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
7 《聊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9 《森林法》;
10 《土地管理法》;
11 《环境保护法》;
12 《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
1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14 《野生动物保护法》;
15 《水污染防治法》;
16 《水法》;
17 高唐县国营林场提供的相关基础数据;
18 项目建设单位关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委托书。
二、编制范围
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主要包括: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基本情况;
森林景观资源特点与质量评价;
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
项目建设方案构想;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环境保护;
组织机构与工程管理;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 财务分析与评价;
11 综合效益分析。
一、项目性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建有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有“百果之乡”美誉。全县形成了棉纺织、食品加工、植物油加工、造纸、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棉纺织名城、面粉大县、中国工艺品之乡、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椹果之乡等荣誉称号。
夏津县政府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因春秋时期“华夏会盟之要津”而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254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
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因盛产棉花,素有“银夏津”之美誉,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棉标准化生产基地。林果业发达,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素有“百果之乡”的美誉。全县形成了棉纺织、面粉加工、植物油加工、造纸、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和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之一,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现辖10镇2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10个社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人口52万。
夏津县位于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为德州市辖县。辖10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开发区,310个社区(村),面积882平方公里。人口52万。县人民政府驻地银城街道办事处。
夏津县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南城镇、渡口驿乡、田庄乡。
夏津大地构造上属华北地台,沧东大断裂,北北东向,西盘上升,东盘下降。
夏津县风光
南起郑保屯,经由武城、河北省的故城、德州市运河以西,在河北省境内沿北北东向继续延伸。夏津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以上降为主,长期接受堆积覆盖有深厚的新生界地层。地层内主要为锈黄色、黄土类土,岩性一般以粘质砂土为主。其次是砂质粘土夹粉砂、细砂透镜体。其显著特征是锈染特别发育,含分散钙、结构较上复地层密实。常见虫孔构造及植物残体。于60-70米左右均有淤泥层,淤泥厚度10米多,砂层一般为粉细砂、细砂层,厚2-4米。夏津县属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无显著起伏。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为1/0之间。最高点在城西南赵沟村,海拔34米;最低点在城东北陈屯洼,海拔23.5米,高差10.5米。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陈公堤,将全县分面堤上和堤下两部分。堤上海拔在26.5—32.5米,堤下海拔在23.5—28米之间。堤上、堤下高差为3米左右。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主流、支流流经本县,大改道有六次之多,决口达千余次。这是塑造本县微地貌形态的主要因素。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
沉积,形成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的高地、坡地、洼地相间的地貌景观。堤上西以陈公堤为界,东至马颊河,面积44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6%;堤下东以陈公堤为界,西至卫运河,面积42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4%。黄河泛滥,决口改道时所产生的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决口岐流堆积形成了本县微地貌地形。
夏津河流属流经河和季节性间歇河。西有卫运河、东有马颊河两条干流,六五河纵贯全境;青年河、七一河、六马河、大沙河等14条主要支流纵横交错,大小相通,各河互济,形成了抗旱灌溉和行洪排涝的骨干水利系统。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实施“碧水绕城”和“森林城”两大工程,新建人民、龙湖、会盟、鄃城等六大城市公园,新增绿地420万平方米、水面1200亩。贯通30公里大外环路,城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展到42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中山南路、锦纺街等主干道21条100公里,打开城市新框架。征迁城中村、棚户区25片24.6万平方米。全县507个行政村合并为310个社区,“两区同建”扎实推进。
民生保障持续提升。投资13亿元开工建设了42项民生工程。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区5.5万居民喝上了黄河水。新建第二实验小学,扩建胜利希望小学,全部投入使用,农村中小学楼房化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广泛开展困难群众、困难老党员、困难大学生等弱势群体救助活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扩大新农合、新城合补助标准及报销比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日益改善。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快速提升。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在全市率先建立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努力化解历史积案,经验在全国推广。“创先争优,争做棉乡先锋”活动扎实推进,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引导党组织“创群众满意窗口、创优质服务品牌、创行业一流业绩”,党员“争做岗位先锋、争做服务标兵、争做窗口明星”,学习之风、创新之风、务实之风、为民之风日益浓厚。建立健全了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论证制度,规范了资金审批、投资审计、效能监察等工作机制,强化政务督查、政务公开及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以科学态度谋发展,以务实作风抓落实,以创新精神求突破,全面夺取“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新胜利。“一”就是瞄准一个目标:建设美丽幸福新夏津;“二”就是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改善民生,两手抓、两手硬;“三”就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就是努力建设生态之城、文明之城、富裕之城、幸福之城。
西汉初年始置鄃县(“鄃”shū),属冀州清河郡。王莽改鄃为善陆(公元9年)。东汉复为鄃县。三国时期属魏清河国甘陵郡。西晋时属清河国。十六国时属清河郡。南北朝时属北魏济州平原郡。东魏时属清河郡。北齐时属冀州清河郡,后废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古鄃城西南建鄃县,县治在今县城。又另置夏津县,此为“夏津”之词的始现,县治在孙生镇,同鄃皆属贝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废贝州,夏津县并入鄃县,属清河郡。唐初复置贝州,鄃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鄃县为夏津县。宋代属河北路大名府。金代属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属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临清直隶州。民国时期先隶济西道、东临道,后属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日夏津县解放,先后属冀南二专署,衡水专署。1952年10月,归属山东省德州专区,1956年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归德州专区,1995年德州撤地设市,夏津县仍属德州市至今。
应对挑战,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11.1%;财政总收入7.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28.2%。
现代产业渐成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倾力培植壮大棉纺织、食品、油品、新能源、生态旅游五大产业。“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国家级名片花落夏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实现524亿元,利税5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9%、29%。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我县被评为“中华文化旅游国际名县”、“中国椹果之乡”。
夏津县历史悠久,境内的地名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除栗庄(今属银城街道办事处)、崔庄、崔楼(今属白马湖镇)等个别村庄外,其绝大多数,皆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以后。其原因是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据旧志载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户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洪洞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现有带“屯”字的村名达52个,如:张官屯、李官屯、黄官屯、周官屯、张里长屯、于里长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内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筑等为统称地名。命名者居多,如处原老黄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马堤、杜堤、左堤、刘堤等,以建筑命名的有楼、堂、庙等,如李楼、代楼、苗堂、李堂、刘庙、时庙等。另外有以“王庄”为统称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庄、尤王庄、谢王庄等,这类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赐给诸王的庄田,而由管理庄田的头目之姓而分别命名的。总之,夏津县村名的命名特点是以姓氏命名加统称地名(如:庄、寨、堤、沟、庙、堂、楼等)而形成各个村名。这类村名占全县村名的95%以上。
夏津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命名者。其中有“张法寺”,此村是村东南侧的“大云禅寺”而得名,“大云禅寺”又俗称“张法寺”,据旧志载:大云法寺始建于唐朝,毁于元末。明洪武年间莱州掖县人张福广夫妇来此,见大寺虽圯,气势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们俗呼“张法师”故又以之称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称“张法寺”。其老伴亦归佛清修,在大云寺南十二里处,建庵修行,人们俗称“张姑庵”后在庵侧建村人亦称“张姑庵”。简称“张庵”(今属香赵镇)。如五龙堂,据传一母一胎生五条龙,俱乘风雨而去,后修“五龙堂”以纪念,于堂侧建村,名“五龙堂”。再如王太来庄,郑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来”、“郑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迹命名的有王铺、刘铺、十五里铺,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铺递”(驿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读音中也存有特殊读音,如“时”读“chi”,“岳”读“ya”或“yao”等。
夏津的桥梁建设可追溯到明代,据史料记载统计,我县在建国前有文字记载的众多桥梁中有4座是明代建造的。这些桥大致可分为木桥、石梁桥和石拱桥等。古驿道上的桥梁多数由官方承修,民间大道的桥梁赖以民众集资或济公好义者捐资兴建,这些原始桥梁历经沧桑,有的毁于洪水,有的毁于战争,有的年久失修坍塌灭迹,有的因路废还田,有的时过境迁跨迹难觅,至今无一所存。现今我们所在的与历史上名子相同的桥,大都是建国后政府投资在原址上修建的并延用了其名,有的名桥在一定的地域内也已名存实亡。
陶家桥:位于夏津县东李镇陶桥村,跨马颊河,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十年(1484)由知县张恕建。崇祯五年邑人左继恩与高唐窦继俨等改修大桥五孔,磐石铸铁,上树花槛,一时称盛,有礼部主事张梧记其事。国初邑人陶事君、张斗元等葺补。康熙四十二年(1703)监生左承位自捐薪木重修。五十七年(1718)邑人陶珍等补筑,添建小桥三孔以分水势。乾隆四年(1739)又被水冲,邑人韩模捐资与高唐农官黄廷美同修桥,工成而饥,民多赖以生。知县方学成各给匾旌之。据民国本《夏津县志》记,同治七年(1868)邑人姚福袼与高唐军屯徐全良等倡议重修,工未竣而捻乱作,不免功亏一篑之感。光绪十六年(1890),河水大至,桥逐漂没。延至光绪三十三年(1897)邑人邹纯厚、贺启典与高唐黄立宏、陈宗器等邀集近十八庄绅董倡义重修。鸠工庀材,数月告成。邑庠生贺兰亭之妻董氏典质簪珥以助桥工。高唐王子服捐资树石栏以壮观瞻而期永固,上镌有“九思堂”字样。“七·七”事变后,遭日军破坏,因而两岸交通多凭小船摆渡。1969年6月政府重修排架15孔桥长99米,宽5米,跨径6米。
卞官桥:位于夏津县东李镇,跨马颊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张恕修建(官修)。明万厉二十六年知县冀光祚命乡民严伟等重修。附近村庄茸补如旧。1969年改建排架桥。
马家桥:位于夏津县香赵镇马家村,跨马颊河,明嘉靖十八年(1539)知县易时中建(官修)。万厉年间邑人王进卿改建石桥,后圯。清初,庠生王惟一等易木。乾隆五年(1740)农官王琰率众兴修,桥添两孔,高起二尺阅月工成。《高唐志》载,姜守信捐资倡修,其孙姜王呈继修。又江西人姚本洋以医寓高唐,奉母命出资二千五百缗独任重修。
董姑桥:又名屯氏桥,位于夏津县东李镇董姑桥村北,跨马颊河,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易时中建(官修)。后皆附近居民随时修茸。清时曾建石桥。1973年改建钢筑混凝土桥共17孔,每孔跨径均为6.5米,全长112米,桥宽4.5米,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柱桩,载重为汽-10,拖-60级。
夏津为千年古县,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发过不少重大事件和出现过不少知名人士。随时间的推移,从而造就夏津的悠久深厚的历史。
(1)古鄃县城遗址在今县城东北,平原县城西南35里之阚家庄,有鄃县故城遗址,遍地瓦砾,不宜耕稼,其城址至今仍依稀可辨,人们俗称为“城子里”。曾出土古钱币颇多,钱之文样曰“货泉”。
(2)夏津故城遗址在今县城以北15公里处新盛店镇新盛店村,地势与今县城相仿,大十字街为地势最高处。据旧志载,因此地低洼,遇雨即涝,因此迁鄃城,改鄃为夏津。此地先后称孙生镇、锦川镇、新县店、新盛店。
(3)窦建德兵站遗址在今夏津县郑保屯村东北约3华里处。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屯集兵马之所。又据说,义军与隋军战于聊城,建德为蓄积生力军,故将参战将士轮番更换,在此地集结休整,以保持勇猛的战斗力。1982年据文化部门勘测,其遗址东西长25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周围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今其址内蒿草丛生,瓦砾遍地,不宜耕作,为一片荒野。至今当地人仍相沿称之为“兵站”。发掘此地,曾出土部分隋唐时期的陶片。据当地农民说,在此处曾拣得骰子多颗,概为当年兵士赌博之物。
(4)窦建德屯粮仓廒遗址
在今夏津县老城东北角(今北城街东首)。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隋军激战于聊城,窦建德以此地为军需物资“转输之地”。(见清乾隆本《夏津县志》)。曾将粮草囤积于此处,以济军用。廒场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左右,周围有水沟封闭。水沟用途有二:一为保护廒粮,免被盗窃;二为以沟水防火,起消防作用,实为一举两得。据说,当时隋军因粮草接济不及,军心动摇,战事失利。而建德因此处粮秣的接济而大获全胜,并擒获隋军大将宇文化及。此廒场之纵横水沟及范围于70年代尚能依稀可辨。
(5)大云寺遗址
位于东李镇张法寺村东南。始建于金,后因年歉兵燹,渐次衰颓,迄于元末,殿宇倾圮几尽。明洪武二十四年(1931),法师张福广(掖县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未(1463)竣工,历时70余年,始建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护法、大悲、五百罗汉、金刚”诸神像俱全。僧房、仓库、浴室、厨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见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艺文志。》)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之名刹。明山东提学使沈钟曾有诗赞道“岿然梵刹夏津东,万木丛深一径通。满路飞香三数里,绕檐鸣铎半虚空。回翔鹳鹤翩翩下,导引袈裟个个同。除却灵岩堪伯仲,其他琐琐敢争雄?”据旧志记载,寺中对外租种的地产达8300余亩。寺址占地达16万平方米之多。可见寺院规模的恢弘气势。后因年湮日久,世事沧桑,殿宇倾圮,僧众散归,时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左右,其建筑已被拆除殆尽。并出土有赑屃,方形墓碑等。当地人现仍保持有“大阁”、“塔坟”等地名称谓。
白龙王庙村汉墓群位于新盛店镇的白龙王庙村东。上世纪80年代初,县文化馆派人勘测,发现古墓多处。上报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后,曾组织发掘,经鉴定为东汉早期墓葬。出土有陶鸡、陶狗、陶楼子等,现存于县图书馆。发现的古墓仅2处,墓主系一般平民。其他墓葬尚未发掘。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的冀鲁边陲,因西倚运河水运之利,交通便捷,所以历史曾发不少著名事件,诸如夏王窦建德的兵站、点将台、屯粮仓、以及义和团斗争、抗日战斗等。
张金称农民起义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山东歉收,饿殍遍野,哀鸿满地,百姓生活极苦,是年十月,夏津县人张金称揭竿而起,百姓应者云集,义军声势渐大。隋炀帝派大将段达讨伐义军,被击败。金称又会合渤海农民孙宣雅部共破黎阳,声势大振。大业九年(613)十一月,金称复败隋军,擒杀隋将冯孝慈。大业十二年(616)三月,金称率兵攻破平恩(今河北邱县西)、武安、巨鹿、清河等郡县,威势益大。后因轻敌,于大业十三年(617)一月兵败,金称被鄃县令杨善会擒获杀害。
窦建德屯粮仓廒
唐武德二年(619)春,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隋军战于聊城,建德以夏津为粮秣转输地以接济军用而大获全胜。擒获隋军大将宇文化及。
夏津义和团成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夏津义和团成立,团首何洛有,本县城西张堤(今属宋楼镇)人。团民达二百余人。烧教堂,逐教士,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湖南凤凰厅人任王氏(人们俗称“任太太”)来夏津,与何洛有共领义和团民。曾率部参加攻打武城十二里庄教堂战斗。也曾率军北上进京参加义和团总首领赵三多、闫书勤组织的反洋教活动。
击毙日军顾问
1940年初冬,国民党地方军齐子修部22旅3个连,计500余人来夏津,进驻“三鸭村”,(今属双庙镇)后被伪区长郭明成密报日军。驻夏津县的日军顾问中村宇之助,亲自组织夏津、临清、清河、武城、清平、枣南等县日伪军800余人,分三路包围“三鸭村”。22旅旅长周致中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率部利用有利地形同日伪军展开激战。战斗中周旅长之弟周二虎与夏津人侯振玉共同击毙日军十三县顾问中村。是役,毙敌30余人,重伤20余人。22旅仅阵亡1名连长,4名士兵。
1945年8月,为扫清夏津县城的外围之敌,为早日解放县城做准备。八路军冀南六分区政委刘华清、参谋长刘明鉴组织了扫清夏津北部之敌的“夏北战役”。战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包围夏津城北的各日伪军据点,再设伏于夏(津)武(城)公路两侧的青纱帐,伏击县城增援之敌。战斗进展顺利,敌人有的枪不及下肩便被击毙。是役,共消灭日军70余人,伤20余人,毙俘伪军20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迫击炮1门、步枪300余枝。并击毙伪军骑兵队长杨英贤。
夏津县是一片人杰地灵的热土,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古代的有北魏台阁大臣崔先、史学家《十六国春秋》的编者崔鸿,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张金称,北宋大将马仁禹,金朝诗人刘涛、宋九嘉,明代监察御史朱应昌、都御史郭四维,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近代有举人李士奎、书法家李毓英,现代有画家张筑岩、书法家许宗海、古文字家范步瀛、革命志士李思孝、刘胡兰式的小英雄孙洪喜,当代有驾机回归祖国大陆的国民党空军教官黄纲存、作家刘真、晋驼,画家刘汝阳、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等。
崔鸿(?—525年)字彦鸾,北魏史学家,台阁大臣崔光的侄子(世居今夏津白马湖镇西部)。仕魏为中散大夫,郎中加前将军。以本官修辑国史,后累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加授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郭四维()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清苑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霸州(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
马仁瑀(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过人,勇猛善射。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瑀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瑀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曾奉诏率师巡边。马仁瑀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瑀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大获全胜。马仁瑀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其侄曾因杀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开脱罪责,马仁瑀不允,说:“我为长史,而兄子杀人,此怙势耳,岂敢以私亲乱国法哉!”,于是按律斩首。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后,升为辽州知府,曾随宋太宗征太原,因军功擢迁为朔州观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飞卿,今夏津人。诗人。为人刚正豪迈。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栗祁()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壬戌科进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天资聪颖,幼年丧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济,抚育,母肖氏课其识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徽州推官。当时徽州民俗粗劣,狱讼叠积,有达十余年而不决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积压狱案得以剖理,社会风尚日渐淳朴。同年严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龙文归案。1567年(明隆庆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为郎中,专管杭州税务。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吏民所称颂。后调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临行时,差役欲将一铜盆拿到船上,准备路上用。栗祁坚执不允,言道:“衙中之物,并非私有,不可妄动”。到任后,“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郡饶谷钱”,后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专任整饬怀隆兵备。其“缮治亭障,秣马训兵,居三年,虏不敢进塞”,复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不久卒于任所。后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许宗海()字潮升,号岱东,又号文珊,城西韩桥村(现属白马湖镇)人。自幼读书,18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授试用训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任长清县劝学员长,在职创修劝学所,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模范小学、女子小学、初届单级养成分所、城区公立初等小学、简字学塾、半日学塾各一处。此后,在夏津县二屯、韩桥、武城县闫庄、清平县马佛寺(现属临清市)等村执鞭任教,学生遍及四方。许宗海擅长书法,行草、楷书造诣颇深,墨迹流传于世颇丰。1942年,适值许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学生集资为他立碑一通,记述他的治学业绩;碑额题字“一方泰斗”。
范步瀛()原名煜坦,字蓬洲,号阆仙。城西李堂村(现属双庙镇)人。幼读村塾。清光绪年间,范赴童子试,中秀才。此后,读书益加刻苦,炎夏汗湿衣衫,隆冬手冻成疮,仍然秉烛达旦。1910年,入山东优级师范文史科,三年毕业,成绩优异,赏以举人资格,选任山东省会慈善公所秘书。他所拟文稿,意理明晰,言辞峭洁,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临清筹建省立第十一中学,范步瀛受聘为该校第一任校长。他广聘饱学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当时曾在该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间,仍亲授文史课,博采古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趣谐,教学成绩卓然,颇受师生敬重。十一中学建校历史虽短,却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1933年,编纂《夏津县志》,范应聘任总校,为续编县志成书,宵旰操劳。1938年,日军南侵,范誓死不任伪职,遂弃官闲居。
新中国成立后,范步瀛仍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应夏津县人民委员会的聘请,出任王堂完全小学名誉校长。1958年1月,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至195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范步瀛一生酷爱收藏古籍,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兼习书法。曾著诗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李思孝(1905年6月--1942年春) 原名李慕先,曾用名李焕章,李少农,夏津县郑保屯镇珠泉屯村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读书,在珠泉屯县立第二高等小学读书时,受进步教师任华一的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中国少年》、《曙光》等进步书刊,参加了“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1923年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同共产党人接触,接受了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1925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夏津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莫 循() 原名张昭训,山东夏津县人。北京大学肄业。读书期间,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终生从事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新闻、宣传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江西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黄纲存,男,山东夏津城西郑保屯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编入国民党某部工兵二团一营三连,在军中靠自学考入空军航空学校。先后去印度、美国学习飞行技术,1946年回国后,编入空军第一运输大队任飞行员。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被迫停飞,调杭州飞行学校任教官。大陆解放后,随航校迁往台湾。在台湾官僚腐败和美军官兵欺压中国人的行径,激起了他回归大陆的决心。他抛弃优厚的待遇,离别妻子,于日在台湾岗山机场借三机编队训练之机,架美制高级教练机,回归祖国大陆。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
夏津的自然景观,以其地形地貌论,地势平阔,坦荡无垠。夏日郊行,一片青葱,极目远望,绿野碧空相接,令人心胸坦荡,逸兴遄飞。冬天,尤其雪后,大地玉砌,万物琼妆,郊行远眺,一览无余,倍显乾坤之廖廓。夏津境内有一条蜿蜒起伏的老黄河故道,今辟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该公园依托黄河故道而形成。位于苏留庄镇的后屯村及雷集镇一带。其间沙丘绵亘,树木葱茂,连绵长达数十华里。当地有“攀树可行二十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
里”之说。春天桃李争艳,杨柳袅袅,暖风可人,燕语莺声。夏日密树繁叶,遮天蔽日,树间清风习习,树下细草如茵。秋季桃李瓢香,红叶似火,虫声唧唧,鸟雀啾啁。冬季树叶尽脱,枝干杈桠,降雪之后,沙丘玉雕,万树银妆,俨然北园雪原景观。园中有“将台雄风”、“梨园晓月”等人文景观十余处。现多有幕名前来观光、旅游、度假的团体,人们或携音响婆娑起舞,引吭高歌;或漫步林中,吟哦树下,实为人生快。
公园位于城区西部,南临龙湖公园,西靠西环路,由北向南形成五个景观分区,分别为山景园、健身园、水景园、文化园、谐趣园。
夏津会盟公园
说明:此诗出自《夏津县志》727页诗文选,具县志介绍此诗乃明天顺年间知县薛正所作,自此“鄃城八景”名留后世,清乾隆《夏津县志》绘有八景图。
马颊河边昼夜流,晴虹俨若未曾收。遥观似彩千层起,远望如桥百里浮。
霁色重重斜饮涧,晴光叠叠迥涵秋。 当年大禹平成迹,犹有奇勋万古流。
湍急波流百尺澜,居民指说是龙湾。轻烟渺渺犹生雨,晓日融融尚带寒。
淑气偏能苏物性,甘霖频见济时干。丰登五谷民生足,鼓腹讴歌乐治安。
卫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流拱帝京。万里远通交广地,四时常带雾烟清。
路经南北依稀见,舟舣东西密迩横。 漕运便民充国用,讴歌击壤乐太平。
无城无郭又无峰,高耸梵王一座宫。百尺法容金灿烂,几层殿阁玉玲珑。
西方境界无尘到,东海蓬莱有路通。寄语禅门诸弟子,好传衣钵振宗风。
宝塔玲珑耸碧霄,功成未否在何朝?书怀历览乾坤秀,极目登临景物饶。
石户丹梯凌汉表,画檐金铎响空曹。鄃城黎庶瞻依乐,永祝皇图寿域高。
积德王门义气闲,门因义气有人传。百千美德人何及,十万芳声孰与肩。
仁似春融能惠众,财如泉涌更循天。云仍继世今绳蛰,留得苔碑百世绵。
几度来游爱晚凉,蝉声不断送斜阳。赵燕骋地千年远,齐晋盟方百世长。
日暮平原云黯黯,春和大地草茫茫。英雄百万成寥落,每到登临倍感伤。
万里云收雨霁天,鄃城注目乐天然。烟含曙影千村晓,花吐浓芳百卉妍。
绿树人家鸡犬接,大田和黍陌阡连。登临眺望归兴久,更歌康衢乐有年。
夏津县地处齐、赵边界,古为赵国地。旧志载夏津人“素有燕赵之风”,“民性勇直”,因之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民俗文化特色。
德州市以山东方言、冀鲁方言为代表
夏津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山东话群。
夏津话以县城话为代表,全县差异不大,只有在后屯村(今属苏留庄镇)以北稍与原恩县(今属平原县)相同;在城西15公里处的白马湖镇九营,杜堤等十余庄人口音稍近临清话。
1. 老爷儿——太阳;阳光
2. 崩搭——下雨(开始下雨或雨不密)
3. 三毛愣——启明星
4. 贼星——流星
5. 阴起了儿——无缺口的晕
6. 风起了儿——有缺口的晕
7. 天狗吃老爷儿——日蚀
8. 天狗吃月亮——月蚀
9. 火烧云——彩霞
10. 呱啦——霹雳
11. 朦星雨——毛毛雨
12. 雾啦——下雾状雨
13. 麻量糨子——大暴雨
14. 饭不拉儿——霰
15. 冻冻——冰
16. 冻冻茬儿——薄冰
17. 闹天——天气不好
18. 打开天——由阴、雨、雪转晴
19. 拨黄儿——雨雪天天边见晴;黎明时东方微亮
20. 假阴天——薄云透日的天气
21. 鱼鳞天儿——布满鱼鳞云的天气
22. 油碱子地——湿碱地
23. 钢碱子地——干硬的碱地
24. 白耥地——白土或沙质地
25. 庄稼地——可耕地、长有庄稼的地
26. 漫野地——跟村庄较远的地
75. 头晌午——上午头午
76. 响午头——中午
77. 响午歪——中午偏后
78. 过响午——下午
79. 过半晌儿——下午后半响
80. 黑傍儿前儿[晌儿]——今晚
81. 擦黑儿——日落后到天黑前
82. 蚂蚱眼儿——天黑得看东西模糊的时候
83. 后晌——晚上
84. 火灯儿后响——指掌灯后到睡觉前的一段时间
85. 白下——白天86. 黑夜[下];夜溜
87. 黑更半夜——半夜三更
88. 见天儿(见)——每天
89. 成[整][着]]天价
90. 时候儿——时候
91. 会子——时间、日子
92. 多咱——什么时候
93. 多么咱儿[前儿]
94. 吗时候儿
96. 那咱[前儿]——那时候、过去
98. 那忙[麻]上——过去
99. 一森儿——一会;
100. 年——春节,年下
101. 节——节日
102. (大)年三十——春节的前一天
103. 三十后响——阴历除夜
104. 三十黑夜[下]
105. 大年初一
106. 破五儿——正月初五
107. 正月十五——元宵节
108. 寒食——清明节
109. 五月大五儿——端午节
110. 七月十五——中元节
111. 八月十五——仲秋节,八月节
112. 腊八日;腊八儿
113. 辞灶——旧俗,送灶王上天,腊月二十三
114. 姑太太(家)——未婚女子
115. 老姑娘——最小的姑娘;大龄未婚女子
116. 老生子闺妮——最小的女儿、老年生的女儿
117. 后婚;二来来;二水;二踢脚;
118. 头生儿——生的第一个孩子
119. 末生儿——生的最后的一个孩子120. 墓生儿——遗腹子121. 双把儿——双胞胎
122. 光棍儿——单身汉
123. 绝户(头)——无儿子的老年人
124. (叫)花子——乞丐;
125. 厨长——厨师
126. 厨子;大师傅
127. 伙计——旧时称店员或扛活的短工
128. 看小孩的——保姆
129. 市[城]里人(儿)——泛指非农业人口
130. 手艺人儿——具有某种技术的人
131. 憋木匠——自学成才的木匠
132. 细木匠——技术较高,善做细致木工活儿的木匠
133. 做[干]泥水活的;
134. 锔锅的;锔盆子锔碗儿的;小炉匠儿;锢露匠儿
135. 银匠;铜匠
136. 裁坊;裁缝
137. 剃头的——理发员
138. 庄户人家——农民
139. 种地的;耪大地的
140. 车把式——赶大车的行家
141. 做[跑]买卖的——商人
142. 买卖人儿
143. 送信的——邮递员
144. 经纪人儿——买卖中间人
145. 跑合儿的
146. 先生——医生;老师;敬称
147. 接[收]生婆——接生员
148. 唱戏的——戏剧演员,戏子
夏津县历史上传统文艺活动主要有高跷、架鼓、狮子舞、龙灯、旱船、小戏曲(又称“小调子”)等。其中以高跷、架鼓为最普遍。武术项目有太极、八卦、少林、伍子等派别。其中以杜缄三的太极拳最具本地特色,其所剑的“太极十三式”、“五星锤”等武术套路,现已重新整理传世。原体委副主任杜建忠的太极拳曾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其拳法已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每年元宵节夏津县都有一场别开生面的闹元宵,其中节目以架鼓、高跷以及戏团唱戏为主。
1、架鼓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架鼓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起初,每逢久旱不雨或遭受自然灾害时,人们便击鼓求神,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配上锣钹等打击乐器,形成的打击乐组。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单队表演虽也有兴致,而两队或数队“对鼓”则更为壮观。
2、高跷近百年来,夏津县高跷活动较为普遍,建国初期为兴盛时期。高跷尺寸(高度)不等,普通者一米左右,舞者均为青年男子,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舞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持道具而舞。本县城南乔官屯的高跷高达两米多,人称“高高跷”,有“坐在屋檐上绑高跷”之说。演员技艺高超者,可作“劈叉”、“打别腿”、“单跷跳”等高难度动作。
3、夏津小调又名琴曲,源于夏津与临清交界的师堤村(现属白马湖镇)一带,约有百余年的历史。为师堤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后在流传中得以发展完善。小调曲种达60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凤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演出多为爱好者自发组织,较活跃的有朱官屯、赵沟、祁庄、珠泉屯、乔官屯、崔楼等村庄。
1、雕塑夏津民间工艺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镂、及玩具制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边图案的雕镂,内容多为“吉祥”、“如意”、“福寿”等,配以“蚂蚱牙”、“卷草”、“花鸟”、“山水”等图案。玩具制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兽为主。有虎、狮、人等。
2、剪纸夏津剪纸构图简洁,剪法粗犷,是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装饰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过春节剪“连年有余”、“吉祥如意”;婚事剪“鸳鸯”、“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长寿桃”、“松鹤延年”等。民间擅长剪纸者多为家庭妇女。剪纸创作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贺艺民成就最大,影响最广,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时代气息浓厚,布局对称,造型新颖,变形大胆,简洁洒脱,粗犷豪放,颇具北方特点。其作品曾多次出国展出,剪纸作品“和平与友谊”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收存。
3、绘画夏津书画艺术,素以普及广,从事人员多而著称。人们用书画装点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条屏”、“条山”为主,多为纸本图轴。品种有写意、工笔;书种兼真、草、隶、篆。清末民初,书法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刘晓山;丰富了全县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从事书画人员出版书选、画选者渐多,如刘恩常、张文明、孟昭友、王世震的书法作品选集及刘汝阳、叶兆信、吴山石、任敬彬、张永利等人的美术作品选等。2004年冬县书协、美协协同出版了《夏津县书画作品选》,收入夏津籍书画界人士作品近200幅,充分展示了夏津县书画艺术水平和书画队伍的规模。
夏津人住房,传统上原多居于土木结构的平房,以土坯垒墙,以檩梁为架覆平顶,墙多以麦秸泥抹平,富者以石灰(白灰)抹墙。窗多为棂式木窗,冬则以窗纸(一种专用纸,如“毛边纸”)糊起,以障风寒。门为双扇实木门,不用玻璃。院落多为三合院,北屋为正堂,有东西厢房,周匝以院墙围起,角门置大门,有栅门,门楼等分别,后者为较富庶家拥有。修造格局大多按“风水”格式修建,门向多为“巽门”(东南角门)、“坤门”(西南角门)为主。建国前,瓦房院较少,村间则更少。建国后,尤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砖木结构的平房渐兴,样式为起脊瓦房,现楼房渐多,样式多为两头屋宽,中间窄带有廊厦,俗称“虎抢头式”。后渐改为起脊瓦房,现楼房渐多,结构为钢筋砖混。现居平房者多盖宽大门楼,宽约四米余,大门上开便门,以供人出入,行车时方开大门。
网络发展情况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夏津互联网站也随之增多,现以出现多个以服务夏津老百姓为己任的信息网站,分类网站(),门户网站(),论坛网站()等,都受到各位夏津人的青睐,使夏津地区的信息知名度更高,使本地供求信息等到更好的交易,使许多曾多年没回夏津的老乡利用网站找到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等。
县长:才玉璞
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县政府办公室、人事、监察、审计、财政、税务等工作。】
常务副县长:张海辉
协助才玉璞同志抓县政府日常工作、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及审计、监察、税务工作,分管政务服务中心、工业经济、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安全生产、企业改制、企业上市、发改、经信、劳动、统计、科技、环保、电力、国土、金融、保险、开发区等工作,负责联系民主党派、工商联。
副县长:王耀华
分管农业、水务、林业、畜牧、蔬菜、经管、棉办、农业开发、扶贫、农机、气象、农资、旅游、新农村建设、两区同建、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负责联系工会、科协。
副县长:徐凯
分管卫生、防疫、防保、食品药品监管、药材、文化、文化执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史志、妇女儿童、老龄、老年体协等工作,负责联系文联、文化促进会、妇联、红十字会、共青团(关心下一代)、体育总会等工作。
副县长:谢德安
分管住建、城管、园林、房管、住房公积金管理、公用事业、人防、交通、公路、应急、高速公路管理、公安、司法、信访等工作。
副县长:时长健
分管中小企业、区域合作、招商、投资发展、贸促会、产业办、教育、职教、武装等工作,协助张海辉同志抓工业经济。
副县长:杨淑华
分管商务、服务业发展、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棉花行业协会、工商、质监、物价、盐务、烟草、石油、市场建设、邮政、移动、电信、联通、民政、残联、慈善总会等工作。
宋楼火烧,又名灯笼火烧、风筝火烧。选料精良,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每个折六层,层层刷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层薄如纸,香酥可口,个重仅七钱。
宋楼火烧创制于清朝中叶。清同治四年(1864)曾作贡品晋献京师,颇得宫禁后妃青睐。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贡献光绪帝及西太后,曾得赏银50两。
宋楼火烧可贮存3年而不变质。开水冲泡滑腻可口,且易于消化。若切成细丝加精肉或鸡蛋焖烩,吃起来柔软松散,别具风味。
夏津名吃,又名海味什锦鸡,因其状如布袋,故名。其制作精致,选料精良。须取当年生母鸡,宰杀放血,褪毛,去内脏,剔除骨头,仅余头经油炸、笼蒸,并配以青、红蔬菜拼成图案,望去宛若整鸡伏于锦簇中。上席后,用筷一划,内馅露出,肉鲜馅美,肥而不腻,香嫩适口。
益和成糕点
益和成糕点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夏津双庙村糕点名师李森先创制。为提高质量,其曾辗转于京、津、济等地向糕点名师学艺。因而所制糕点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又兼具京、津、济之特点。为取“和顺增益”、“和气生财”之意,故名“益和成”。
清光绪间,夏津知县王曾俊,对益和成糕点大加推重。卸任时,曾带回故乡祥符(今开封县),并送呈河南巡抚裕宽品尝,颇得誉扬。后来王曾俊曾邀李森先赴祥符传艺达半年之久,因而至今开封糕点中的个别品种仍和益和成糕点风味相类。
1985年以来,益和成糕点第四代嫡派传人李吉厚在对传统工艺进一步发掘提高的基础上,又结合技术开拓创新,使益和成糕点形成了造型美观、(经夏亦可贮存半年)的独特风格,因而成为当地人馈赠亲友、节日、喜庆的必备食品。现年产量可达8000公斤,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及平原、高唐、临清等县市。
益和成糕点以其独特品位赢得了广大顾客青睐,台湾省澎湖县马公市文康街的董仁贵先生来信赞道“品质优美,货真价实”。山东莘县樱桃园工商所退休干部陈百斗同志也来信赞道:“有新味,是名副其实的传统产品”。山西太原市老干部戴成珂曾写诗赞道:“入口咀来似醍醐,味道适口不厌足,日来常佐香茗饮,颐年堪绘耄耋图”。
银丝面、珍珠琪
夏津县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原为雷集镇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银丝面系选用上等精细面粉,配以十余种佐料,人工擀轧,面薄如纸,切成细丝即为银丝面。再横切则为珍珠琪。银丝面、珍珠琪久煮不烂,不粘,仍根根、粒粒,如银丝碎玉,晶莹透明。食之软腻、滑韧,若另配以麻汁、炸酱、肉丝、醋、蒜等佐料,更别具风味。现全县生产厂家达10余处。其品味尤佳,营养成分更趋丰富,且产量与日俱增。溥杰先生品尝后,曾欣然挥毫写诗称赞:古树发新枝,银鄃绽奇葩,不啖珍珠琪,愧称美食家。
,它肉质鲜美,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咸淡适中,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备受人们喜爱。
苦水羊肉丸子
关于苦水羊肉丸子的来历,是家住夏津北城苦水村一农民独创的一门手艺。
制作羊肉丸子的原料主要有:羊肉、葱、姜、鸡蛋、香菜等。调料有:花椒面、胡椒粉、盐、淀粉、香油等10多种材料组成。上好的羊肉丸子,只能用1年生的母山羊肉,这样制作出的羊肉丸子肉质细嫩,韧劲十足。羊肉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营养价值高,凡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虚劳不足者皆可用它作食疗品。
羊肉丸子制作方法:先把羊肉用刀剁碎(用绞肉机绞出来的肉远不及用手工剁出来的肉味美),再用刀背把碎肉砸成肉泥,加上葱、姜、味精、淀粉、胡椒粉等材料,用手朝一个方向把肉搅成一团,下锅用清水煮,等丸子在水中飘起来时,即可出锅,然后再加上香菜、香油等细料——这样一份原汁原味的羊肉丸子就大功告成了,端在你面前真是香味扑鼻。
夏津的酥鱼是夏津河鲜中的代表,以“绍氏酥鱼”冠名而闻名国内外,“绍氏酥鱼”源于乾隆十六年间到上虞白马湖吃酥鱼而得以成名,“绍氏酥鱼”的来历具有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条普通的草鱼,通过秘门的刀工、油炸和调料,做出外香里嫩、鲜酥可口、甜咸兼有、香味浓郁的酥鱼,让众多人拍手叫绝、欲罢不能!“绍氏酥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核酸和钾、钠、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汤料中的各种滋补调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绍氏酥鱼”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样绝美的休闲小吃,以色泽黄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腻而著称,同时可做成咸、甜、鲜、麻、辣等多种口味,能让喜欢各种口味的人都赞不绝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唐在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