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地图东部,,亚欧大陆地图西部,亚欧大陆地图内陆。怎么在地图上找到?

当前位置:
>>>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A→B→C→D的气候类型,正确的组合..
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A→B→C→D的气候类型,正确的组合是______.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影响C地降水的主要因素是______.①纬度因素;②海陆因素;③洋流因素;④地形因素(3)亚欧大陆上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与哪个地点相同______.①A点;②B点;③C点;④D点(4)这四个点都位于______.①热带;②北温带;③南温带;④寒带.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A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为典型.B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所以称为地中海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D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地区;(2)海陆因素对降水的影响表现为: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迎风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降水少.)C地深居内陆,降水少;(3)亚欧大陆上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C温带大陆性气候;(4)四个点位于北纬30°--60°之间,属于北温带.故答案为:(1)②;(2)②;(3)③;(4)②.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A→B→C→D的气候类型,正确的组合..”主要考查你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分布: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几处特殊分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岛国东北部。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干季和湿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季和雨季。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亚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栏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涵养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鼓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度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稀少。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温带草原气候:也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以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沙漠性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下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气候类型及特点:易混淆气候类型对比:世界气候主要分布:
发现相似题
与“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A→B→C→D的气候类型,正确的组合..”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044011430720748140306146356170759新亚欧大陆桥开发开放研究
新亚欧大陆桥开发开放研究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of the New Asian-Europe Continental Bridge Area
(China`s Side)
亚欧大陆桥沿线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日,由太平洋西岸中国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向西延伸在中国西部边境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德鲁日巴站接轨,从而构成了一条沿当年亚欧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经亚洲、欧洲诸国直到大西洋的另一条陆上通道,这就是新亚欧大陆桥。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太平洋西岸连云港等中国东部沿海港口,西可达大西洋东岸荷兰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港口,横贯亚欧两大洲中部地带,总长约10900公里。共连接着中国、东亚、中亚、西亚、中东、俄罗斯、东欧、中欧、南欧、西欧等待0余国,占世界国家数22%;面积397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域面积26%,居住人口22亿,占世界人口36%。新亚欧大陆桥的东西两端连接着太平洋与大西洋两大经济中心,基本上属于发达地区,但空间容量小,资源短缺;而其辽阔狭长的中间地带亦即亚欧腹地除少数国家外,基本上属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中西部、中亚、西来、中东、南亚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但空间容量大,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好,开发潜力大。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粮、棉、油、马、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矿产资源有数百种,其中,金、银、铜、铁、铀、铅、锌、铂、镍、钛、锑、汞、铬、镁、钠、钾、钒、铝、钨、锰、钼、磷、硼等均享誉世界。能源尤为富集,煤炭储量2万亿吨以上,石油储量约1500亿吨,天然气储量近7500亿立方英尺,堪称世界&能源之乡&。因此,新亚欧大陆桥通过区域,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相互依存性与优势互补性,蕴藏了非常好的互利合作前景。
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境内全长4131公里,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区),还影响到湖北、四川、内蒙古等地区。1998年这个地区人口4.35亿,占全国的34.93%;国土面积36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37%,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调查,大陆桥沿线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相当富集,有开采价值的就达100多种,沿桥省区名列首位矿产有64种,其中保有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煤、铝、铜、镍、石棉等。铜、铂、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及石油、电力等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煤炭储量2000亿吨,石油储量数百亿吨,不仅在中国内部,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仅塔里木盆地油气总生成量就有300亿吨,相当于世界五大油田总和。该地带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和畜牧业基地。旅游资源更丰富多彩,被誉为我国的&金腰带&;黄河为该区提供了最大的水资源补给,其中上游是水力资源的&富矿带&;煤炭、石油和黄河水力,资源构成了&中国能源之乡&。这里曾是全国156个重点工程及三线军工、重大企业集中布置地区,煤炭、石油、机械、航空、化工、电力、冶炼、纺织等产业具有可观的规模。科学技术力量也比较雄厚。这些优势决定了该地带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因此,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将为我国中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振兴提供新的契机。特别是在当前中国政府将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以新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可以大幅度扩大西部与中东部地区,以及向东与日、韩等亚太地区国家和向西与中亚国家直到欧洲国家的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和全方位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带动沿桥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快速、持续发展。
本报告的基点主要是客观评价过去的十多年中沿桥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提醒国内外各有关方面正确了解这一地区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从而保障和促进所有关注大陆桥开发的投资者共同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告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正是我们促进大陆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1. 经济现状分析
1.1经济总量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缓慢
从1991年陆桥开通以来,沿桥省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全国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地位。
虽然沿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0年到1998年增长了较大幅度,年均增长率均在15%以上,但相对于全国平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GDP的增长速度方面,除江苏、山东、河南省之外,其余的七个地区的90~98年均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不管从增长速度还是人均GDP占有方面,内陆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的两个省区。显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倾斜发展政策的影响结果。97~98年的GDP增长速度,沿桥地区相对于全国有了较大提高,成为除安徽、陕西之外,其余全部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人均GDP来看,沿桥地区的经济水平在全国明显处于较低水平。97、98年只有江苏和山东二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通过对人口出生率进行计算,得出1998年,沿桥地区的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青海、宁夏、新疆三地比全国水平高出5~7个千分点。由于知识水平差异,小农就业的心理基础是生存需要。由于信息差异,其经济预期是:就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和土地产出数量的绝对值来讲,多投入带来多产出,其差额预期大于新投入劳动力的抚育成本和生存发展的费用。养育成本的绝对低廉和预期收益的相对高涨刺激了这种就业方式。但事实上,由于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和边际土地报酬率递减的作用,差额的实际值不足以弥补新增劳动力的生存发展费用和就业程度的损失。因此,导致了经济水平的下降。
1.2经济结构层次偏低
1.2.1产业结构偏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根据配弟--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地区产值产业结构会发生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的转移方式,这也分别代表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社会递进演化过程。1998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为18.448.732.9,处于工业社会的稳步发展阶段。但是,陆桥省份的经济结构却发展良莠不齐。通过对1998年陆桥沿桥省份的产值、从业人员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在大体上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除新疆外,其他各省第二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来4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大都在此30%以上。但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都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陕西与青海呈现了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都大于全国平均的现象。这体现出沿桥的西部内陆省份,第一、二产业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第一产业,其从业人员比重都在家50%以上。农业的高劳动投入,低效率产出禁锢了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结构的提高,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成为沿桥西部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途径。
1998年陆桥沿桥省份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地区 产值构成比% 从业人员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国 18.4 48.7 32.9 49.8 23.5 26.7
山西 12.9 53.5 33.6 45.1 26.1 28.8
江苏 14.1 50.6 47.8 42.8 30.4 26.8
安徽 26.4 44.7 29 60.6 15.4 24
山东 17 48.3 34.8 53.7 23.6 22.8
河南 24.6 46.2 29.2 59 19.2 21.8
陕西 20.5 41.1 38.4 58.6 16.7 24.8
甘肃 23.2 43.9 32.8 58.9 15.1 25.9
青海 18.9 40.2 40.9 61.2 15.1 23.5
宁夏 21.4 41.3 37.3 58.7 17.7 23.6
新疆 26.1 38.6 35.4 57.7 15.5 26.9
1.2.2工业以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据专家研究成果,1997年沿桥工业产业部门可以做如下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采选业、木材采选、食品加工、烟草加工、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制造、家具制造、造纸、非金属矿物制品;劳动密集型: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皮毛制品、印刷业与记录媒介业、金属制品业、文教体育制品业;资金密集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办公文化用品机械制造;技术密集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由此得出1997年陆桥沿桥省份工业要素密集型比较表。
97年陆桥沿桥省份工业要素密集型比较
地区 工业总产值 资源密集 劳动密集 资金密集 技术密集
(万元) (%) (%) (%) (%)
全国 .825 18.741 32.023 19.412
山西 887.19 49.021 8. 15.3444
江苏 .484 28.148 37.424 17.944
安徽 .360 17.006 27.445 11.189
山东 .359 17.868 31.208 14.569
河南 .551 14.857 30.099 11.494
陕西 860.17 28.700 12.885 32.706 25.709
甘肃 596.21 35.754 6.751 22.673 34.822
青海 100.29 43.853 10.330 18.516 27.301
宁夏 153.28 33.370 6.413 38.766 21.451
新疆 593.14 61.400 14.197 11.382 13.021
沿桥地区总计 .134 19.849 31.875 16.141
通过上表发现,我国目前处于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时期,二者的比重之和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沿桥省区,除江苏省为劳动-资金密集型、甘肃和青海为资源-技术密集型、新疆为资源-劳动密集型之外,其余六省区都为资源-资金密集型,与我国的基本现状一致。但总体上体现出,明显的以资源密集型为主,高出全国平均值3个百分点。可见,陆桥沿桥地区,在自然资源开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山西、陕西、青海、宁夏等都是著名的资源大省。虽然以机械制造、设备制造为主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沿桥地区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其依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沿桥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过去的三线地区,为开发当地资源,就地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国家布局了许多资源产品的二次加工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积累。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国有经济的竞争力较弱,纵使其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全国仍无法形成比较优势。此外,由表看出,以人口众多为特征的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却相对比较低,甘肃、青海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仅占到6%左右,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又相对较高。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而且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西部地区的人口基数较高,但普遍人口素质不高,1998年甘肃、青海、宁夏的从业人员的文盲率达到20%以上。这样,大量的低素质过去无法被吸纳如投入-产出率较高的工业产业之中,只能滞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中,导致地区整体经济的低下。
1.2.3经济外向性水平低
大陆桥的开通,为中国西部内陆省份打开了一个出口,缩短了中国西部同中亚、东欧地区的联系,使西部地区由过去的经济闭塞区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前沿。中国与中亚及东欧地区在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大陆桥的开通为要素的流动提供了便利通道。而且,沿桥地区成为横贯中亚到太平洋海岸的金色通道。因此,大陆桥在发展外向性经济方面存在较强的优势。但通过1997~98年陆桥沿桥省份经济外向性分析,发现沿桥十个省区的经济外向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7~98年陆桥沿桥省份经济外向性比较
地区 90年经济外 97年经济外 98年经济外 八五外资占 98年外资占
向度% 向度% 向度% 固定资产投 固定资产投
资比重% 资比重%
全国 30 35.65 33.45 9.00 13.623
山西 9.95 7.43 5.69 3.38 4.409
江苏 21.39 29.00 30.01 10.01 22.193
安徽 9.18 7.30 6.60 4.00 3.140
山东 2.7 21.65 19.04 5.49 11.570
河南 8.81 3.80 3.26 7.69 3.920
陕西 12.65 10.70 12.18 6.17 4.755
甘肃 6.82 5.02 4.22 3.77 1.051
青海 8.21 5.22 4.39 1.96 0.000
宁夏 10.76 8.79 8.61 3.01 1.426
新疆 12.27 8.78 11.20 14.16 0.345
沿桥地区 15.7 16.47 15.97 7.36 10.618
1997年和98年,中国总体的经济外向度(经济外向度=进出口商品总值/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1990年有所提高,由30%提高到97年的35.65%,98年有所回落,降到33.45%,总体上呈稳定发展趋势。但沿桥省份的经济外向度依旧位于15%左右,没有较大的提高。显然,大陆桥目前仍处于一个交通运输通道的作用,尚未形成经济通道,过境运输并未对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除江苏和山东的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江苏省提高了9%,山东省提高了近10倍)外,其余地区的经济外向度不升反降,而且,江苏、山东二省的经济外向度提高也是由于其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对美、日及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在外商投资方面,尽管沿桥省份的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依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98年的水平较&八五&期间有所增长。因此可见,沿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仍有潜力可挖。
1.3经济效率低下
经济效率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由此可以判断时期内经济运行状况,并可对未来的经济运行潜力进行分析。在陆桥沿线的十个省区中,大部分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主要以国有经济为主,1997年国有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2.28%,1998年的比重也达到56.62%左右。因此,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对地区经济的运行具有较大的决定与影响作用。
通过对1997年沿桥十省份的国有经济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沿桥地区的国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工业增加值率稍高于全国平均之外,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全国平均。十个省区中,惟有山东一省的所有指标大于全国平均标准,显示出山东省的国有经济在运行质量上具有活力。其余省区尤其是西部省区的国有经济创税率低生产效率低,资金周转率低,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成本费用利润率竟为负。表现出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效益差,有些甚至为负债经营。
1997年陆桥沿桥国有经济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地区 工业增 资金利 产值利 工业成本 流动资产 全员劳动
加值率% 税率% 税率% 费用利润 周转次数 生产率(元
率% /人.年)
全国 29.019 6.92 8.4 3.17 1.47 23609
山西 37.450 5.33 9.16 3.27 1.16 17727
江苏 23.696 7.08 6.27 2.65 1.82 23310
安徽 28.690 8.28 7.09 2.83 1.77 22691
山东 29.657 8.69 8.87 4.55 1.69 30262
河南 31.584 7.02 8.31 2.94 1.51 22436
陕西 31.646 3.63 5.87 -1.15 1.09 14436
甘肃 32.163 3.72 6.27 -0.67 1.15 19238
青海 31.148 0.21 0.59 -8.49 0.93 18028
宁夏 31.837 4.26 7.56 0.77 1.13 18819
新疆 41.666 4.47 8.31 -0.45 1.27 37696
沿桥地区31.95 5.27 6.83 0.63 1.35 22464
欧亚大陆桥作为一个洲际运输通道,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商桥&,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1997年陆桥沿桥省区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03%,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2%。在其经济运行指标中,也是除工业增加值率外,其余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差幅度远小于国有工业企业,而且河南、陕西、宁夏等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的省区在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等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是比较雄厚的,重要的是其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国有企业的弊病便在于企业机构臃肿、风险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能力,导致其雄厚的资金、设备、技术能力无法发挥作用,再加之企业的双重领导体制,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船大难调头&,工业增加值虽高,但产品不适应市场,难以转换成货币,利润率低。
2. 社会现状分析
2.1人口数量大,素质低
在地区经济运行中,人是主要的要素组成部分。他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经济发展的承受者。地区人口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与产生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促进经济的革命性发展。但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地区人口的总量水平变化与结构组成。因此,研究地区社会发展现状,首先要分析地区人口现状。
1998年陆桥沿桥省份人口现状分析
地区 人口(万 人口负担系 人口增长 人口文盲率 从业人员文
人) 数% 率% ‰ 盲率%
全国 .50 9.58 13.71 11.5
9.87 9.21 6.6
4.76 16.87 14.8
9.30 17.18 16.2
6.03 19.02 16
7.79 12.04 10.7
7.28 13.47 11.8
10.02 24.68 26.8
青海 503 49.13 14.11 39.82 44.3
宁夏 538 51.18 15.09 22.74 24.7
16.88 10.57 8.5
沿桥总计 10.12 18.56 18.04
1998年,陆桥沿线地区的总人口为43594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4.93%。人口密度为121.09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出生率地区平均为10.12%,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其中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集,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人口增长率却远大于地区平均和全国平均近期5个千分点。在人口负担系数方面,沿桥地区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山西、安徽、陕西、宁夏、新疆等地的人口负担系数都在50%以上。也就是要两个以上的劳动力来养活一个人,可见,全员劳动生产率是相对较低的。
在人口素质方面,仅仅从统计全民文盲率和从业人员文盲率的情况看,陆桥地区是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分别比全国平均高出5和7个百分点,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地区的人口素质低于全国水平。十个省区中,只有江苏、河南和新疆的两个指标都在全国标准之下,其余地区的数值都较低,尤其是甘肃、青海、宁夏三个省区,数值是全国标准的两倍以上。
因此,对于沿桥的西部地区(主要是甘肃、青海、宁夏三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将会成为提高地区经济水平的首要问题。
2.2社会环境基础较好
对于社会环境的现状分析,主要从教育科技力量、卫生医疗情况、社会保障方面进行衡量。
1998年陆桥沿线省区有高等院校310所,科研机构1824所,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30.33%与31.57%。均小于地区人口所占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经济与社会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和大城市,另一个是过去的&三线&地区。中国60年代,由于政治与资源开发的原因,经济开发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区,布局了大量的国有工业企业和军工企业,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如西安市是我国著名的航天、电子、机械研究中心,兰州、银川、太原等分别是石油、有色金属冶炼与煤炭的研究中心。因此,沿线地区在教育科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与基础,这都将为陆桥商带的发展奠定基础。
1998年沿线省区有卫生机构85660所,床位106.1万张,分占全国总数的27.27%与33.67%。实现社会保障的社区44362个,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有8030个,分占全国总数的29.97%与42.83%。说明陆桥沿线地区的卫生医疗状况与社会保障与国家平均水平相距较小。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基本上是靠政府的投入为主,近10年来国家的财政汲取那里虽大幅度下降,使对教育和卫生的投入相对减少。因此,西部地区依靠&旧&的基础,教育和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并不是非常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的比例也与总人口的比例基本相当。但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的新度和质量则相对较差。
2.3对外联系程度较弱
大陆桥的开通,首要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沿线地区的对外联系程度,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一是不太理想,二是常有反复。1998年沿线地区全社会货运量为41178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2.57%;全社会货运量数值比1990年增长了7.06倍,但低于全国的增长倍数(8.39倍),因此,在全国的份额也有所下降(1990年为38.71%)。但是,其它方面却有积极效应。如,1998年邮电业务量为598.5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1.04倍,大于全国的增长倍数(29.78倍)。另外一个例子是,1998年陆桥沿线地区的长途光缆达到66150公里,微波线路为19910公里,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34.08%与29.93%,因而,在全国的份额也由23.61%增加到24.62%,可以认为,大陆桥的开通,并未完全表现在大陆桥本身的铁路运输方面,而更多地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它方面的对外联系。
根据国际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学者认为,新亚欧大陆桥将经历&路桥&-&商桥&-&经济带&的发育演化过程。&路桥&是指大陆桥贯通营运之初,仅仅是一条运输通道,主要从事国际国境运输,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尚未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商桥&是指随着陆桥运输的发展,沿桥地区之间通过大陆桥进行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多,陆桥辐射作用逐渐增大,促进了沿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交通优势变为流通优势,&路桥&变成&商桥&;&商桥&的壮大和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沿桥地带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的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沿桥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以大陆桥为主轴,以沿线大、中城市为依托,东西结合、双向开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强大内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走廊,进而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融合的巨大经济带。
根据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陆桥仍然还只是一个&过路桥&,而未起到&商桥&的作用
自1992年大陆桥接轨开通以来,陆桥依然只是作为一个交通运输通道,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带动辐射作用较弱,沿未起到&商桥&的作用。沿线地区的经济外向度与外商投资比重虽有一定提高,但增加幅度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研究,从生产要素到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中国都与新亚欧大陆桥国家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可为中国西向利用中亚的自然资源、欧盟的资金技术,东向日韩的资金技术提供了一个客观条件,而且,中国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对沿桥地区存在优势。因此,要积极加强沿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吸引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沿线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经济结构水平也比较低
通过上文分析,大陆桥沿线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在全国大都位于较低地位,除山东和江苏之外,几乎其他各地的经济指标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主要原因表现在人口基数大、从业人员素质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等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国有工业企业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大量的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小,因此,全员劳动生产率低,经济产出低。低产出导致积累、缓慢的技术和产品更新,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处于劣势,也缺乏一定的职工培训能力,低素质的劳动力和低水平的资源加工产业形式相结合,一方面产品受价格剪刀差的作用,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首先,沿桥地区,尤其是西部省区应积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股份、购买、吸引外资等方式,利用陆桥的连通优势,学习外国的优秀企业管理经验,进行企业机构改革。并且利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优势,经济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生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加强人才培育投入,强调通过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和多元教育模式培育创造型、素质型人才,并且为人才的发挥提供便利条件,要培养人才,也留住人才,扩大人才的社会效益。
(3)沿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的地带性差异
大陆桥目前在促进沿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缩小省区之间差异方面的贡献还很小,十个省区依旧呈现出经济总量和结构水平的东、中、西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山东两省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工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方面都优于其余的中部与西部的8个省份。而且,国内大陆桥沿线省区之间也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和差异性。因此,要加强省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内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西部地区可在吸引外资之外,积极吸引东部地区的国内资金转移和产业转移,发展跨地区的企业集团,促进地区经济合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欧大陆分界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