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游荡不羁,庶可以造福子孙傅佩荣详解易经64卦

更新企业理念 造福子孙后代--江苏法制报
第A04版:专版
| &&&&&&&&
出版&&&|&&&&&&|&&&&&&|&&&
更新企业理念 造福子孙后代
  青山绿水离不开真金白银  采访完兴化市兆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之后,记者又去了苏南的一家老牌企业,感受到却是完全不同的一面。  据苏南这家老牌企业负责人介绍,前年开始,公司投入了百万资金,用于生产的废水和废渣处理,环保设备达到标准了,不巧市场却遇上了寒冰期,正在为春节前工人工资发愁。言语中,企业负责人多少有些后悔在环保上的投入过大、有种打水漂的感受。  把这两家企业放在一块比较,就会引人思考。  兆泰历史不长,从2006年开始创办,不过五六年;另一家老牌企业,诞生于80年代苏南大兴乡镇企业的东风中;两家企业都涉及钢铁加工,均有废水废渣的排放,规模上相差不大,而且两家公司也曾经被环保部门重点关照过。  从企业的发展来说,兆泰公司在市场和效益都正处上升期,对于环保设备舍得投入,同时也起到早投入早产生效益的良好效果;在记者看来,另一家老牌企业由于一直舍不得掏出真金白银在环保设备上,虽然企业的发展很好,但是错过了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时期,反而拖累了企业的发展。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企业,不会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也不会是一家百年老店。从这个角度来说,环保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在发展壮大之后才可以捡起来的负担,而是企业诞生伊始,天然就要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是为企业发展壮大、永续经营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本报记者&陶恩晋    鱼米之乡与不锈钢之乡,千年古镇和千家钢企,这些词语说的就是兴化市戴南镇,苏北最富裕的乡镇之一。  富裕发达的戴南,不锈钢原材料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原料基地,年不锈钢吞吐量100万吨左右,成交额200亿元左右,这个位于苏北的乡镇,还建有国家级不锈钢制品质量检测中心。而在这背后,上千家不锈钢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加大对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项目限制的新课题面前,他们应如何面对?如何还能保持高速的发展?  为此,本报记者来到戴南镇,走进千家钢企中的一家——兴化市兆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剖析样本,管中窥豹戴南民营不锈钢企业的应对之道。  转换企业理念造福子孙后代  提到钢铁工业,那种“厂房黑溜溜、马路灰层层、天空雾蒙蒙、污水浑浊浊”的景象,自然浮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走进戴南镇科技工业园区,记者看到高高明亮的厂房、宽阔干净的公路、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和花卉环绕的员工生活区,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是钢铁企业的生产基地。  位于园区兆泰公司的外表形象告诉我们:钢铁企业一样能够办成花园式工厂。外表只能给人以第一感觉,企业的真正实力和内在发展潜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兆泰公司创办于2006年,是集冶炼、热轧、固溶、酸洗于一体的钢铁生产企业,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员工9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6名,具有大中专学历的168名。主产品为不锈钢、普钢中板,年产能力80万吨。其中拳头产品是不锈钢中板,用途广泛,市场前景可观,畅销全国各地,目前国内仅有三至四家生产企业,在戴南县唯一的生产企业。不锈钢中板年生产能力10万吨,基本上是零库存销售,有效地缓解了周边地区中板供应的紧张局面。公司在五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秉承“科学发展、品牌兴业、质量为本、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坚持“市场为先导、科技为支撑、人才为根本、实力为后盾”的企业发展韬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记者了解到,在发展的路程中,兆泰公司也因为存在废水排放污染,招来乡邻的质疑,被环保部门重点关注。面对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方针指导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反思,多年来以“创益争收、为企争光”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理念,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它不能体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这是罪过而不是功绩。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选择上,兆泰公司毫不犹豫地定格于后者——企业理念应着眼于国家的百年大计,一个以“节能减排,造福子孙后代”为主体内涵的新的企业理念,替代了已秉承了五年之久的兆泰理念。  在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和指导下,兆泰公司制定出整治污水排放实施方案,方案出台后的次日,即向扬州天马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订购了循环冷却水处理设备。总投资150万余元的环境治理工程经过三个月的突击施工,于2011年12月底投入运行。  记者随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来到污水排放现场。  处理前的污水在储水池里呈暗红色不停地翻滚,而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清澈见底,犹如自来水。这位主任介绍说,就是这种无味无色的纯净废水也不会直接向外河排放,而是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由于储蓄废水的内河河底积有淤泥杂物,公司已决定利用春节停产间隙彻底清除河底杂物,确保废水排放毫无污染。  兆泰公司的领导们兴奋地拿出了去年底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在江苏省环保厅的监督下,兴化市环境监测站对提取兆泰公司的污水样品逐个逐项地进行了化验,依据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析方法作出结论:“本次监测,兆泰北夹河(冷却水循环池)水质和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表4中一级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一位当地的村民说,兆泰公司环境整治的效果,虽说能或多或少地改善周边的环境,但靠一个企业的作用难以改善当地的整体环境。在钢铁产业集聚的戴南镇,如果再多一些像兆泰公司这样加大环保工程投入的企业,那么,理想中的生态宜居城镇离我们就更近了。  技术改造辟蹊径一举多得  加大环保处理设备的投入,达到符合标准排放,让企业掏出真金白银换来青山绿水,而走技术改造的路子,不仅能节能减排,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可谓一举多得。  以生产不锈钢制品为主导工业的戴南镇,若干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式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规模小、设备旧、工艺落后、品质低档的企业已不能适应发展和生存。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显得更为突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兆泰公司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公司董事长朱玉勤向记者介绍说:兴化市委、市政府和戴南镇党委、政府十分关注兆泰的发展,及时指导企业调整发展规划。镇党委书记多次提醒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产业政策的变化将使得行业内企业业绩的分化更加明显,龙头企业将会继续扩大其优势,做大做强,一些没有发展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将会被淘汰或被整合。  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兆泰公司明智的选择。自2008年以来,该公司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先后对冶炼系统的精炼炉、加热系统的燃气炉、成品系统的剪切工艺、质检系统的分析功能等进行了改造更新,总投入资金5600万元。记者走进正在生产的车间,询问负责人,为什么这么一条庞大的生产线只看到几个工人?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老板花了大价钱,生产线上的所有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均更换使用了德国西门子数控技术,虽然一线人员裁减了,但产量却提高了,质量的控制更加精确了,员工轻松多了。  公司成本控制员提供的资料显示,改造后的生产成本比改造前下降了20%—30%,仅能源消耗节省的费用就达3000万元/年。  在刚刚投入运行的固溶车间,公司副总经理向记者介绍: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式的固溶、酸洗工艺,该工艺“产品质量不稳定、排放严重超标”的缺陷,既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更重要的是污染环境,淘汰和被取缔是必然的结果。今年,兆泰公司又投入4600万元建立国内先进水平的“不锈钢固溶系统”。经过该系统处理的不锈钢制品具有最高的耐腐蚀性能,三废(废气、废酸、废水)处理后达到有害物质零排放。  产品质量的升级给企业的生命力增加了活力,经过固溶处理的产品其销售量明显上升,仅去年最后两个月与前期相比增长了30%。  员工手挽手同心抵抗洪流  劳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劳动者与资本者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在兆泰,你从衣着外表很难判断谁是老板、谁是高管、谁是工人。他们统一着装,统一就餐、统一挂牌上岗。  董事长朱玉勤的一番话让记者感慨万分:“企业的效益不是我的功劳,员工是功臣。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帮助他们不是施舍而是回归。钱再多那是身外之物,用在弱者身上我夜里睡得香。”  记者采访过程中故意避开公司陪同人员,对员工生活区进行了查看。  与城市居民居住的商品房毫无差别的员工宿舍,耸立在花卉丛中,一人或两人一室的宿舍,卫生间、阳台、空调、数字电视、安全监控等是按标准客房设立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室、健身房等处,记者看到了欢快成群的员工在活动。一位正在健身的一线工人笑嘻嘻地告诉记者:“我刚来这里时月薪是一千五百元,那时已很满足,三年不到工资翻了一番,在这里我还属于低工资,但我很开心。我把老婆、孩子都接来了,老婆被安排在厂里上班,公司还帮我小孩办理了转校手续,并让我们住进夫妻房,我们外地打工者能有这种待遇,除了感谢,更希望公司越来越强,我们的生活当然会越来越好。”  工程师、技术人员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除了生活质量保证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个发挥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几年来,他们向公司提出的技术改造方案和合理化建议200多个,被采用并付诸实施的有89个。公司一机械工程师对记者说:“当我看到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时,我看重的并不是奖金而是成就感。”  一个民营企业能这样善待员工,尊重人才,它的付出与收获并非能用金钱的数据来衡量彼此的得失。当企业遭遇到困难时,平日凝聚在人们心中的那种同心同德的和谐力量自动挥发出来。当夜间洪水即将涌入厂房时,来不及通知,也没有人通知,几百名员工从宿舍冲向河边,用身体筑成一道道阻挡洪水的人坝。洪水退却了,厂房设备安然无恙,满脸含泪的老总跪在地上:谢谢、谢谢你们……  兆泰公司以人为本的和谐之举,改善了劳资关系,“企兴我荣”的观念已不需要人为灌输,这种团队精神将伴随每个员工与企业共同走向更好的明天。
集团 数字报刊: |珍惜矿产资源 造福子孙后代--《中国地质》1992年10期
珍惜矿产资源 造福子孙后代
【摘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40周年之际,朱训部长再次著文呼吁:“珍惜矿产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特予以摘登.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新中国的诞生,为地矿事业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从此,中国的地矿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地矿系统和全地勘行业的百万职工一起,发挥了建设先锋作用,奠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矿产资源大国的地位。矿业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宗德;[J];西亚非洲;1980年03期
原牧;[J];西亚非洲;1981年03期
若娟;[J];西亚非洲;1981年06期
冯世昌;韦凡昆;;[J];企业经济;1981年03期
亨斯——赫曼;克雷默;孟宁;;[J];未来与发展;1981年01期
,和铭;[J];世界经济;1982年04期
吴治平;周宏明;;[J];浙江金融;1982年03期
赵鹏大;[J];地质科技情报;1983年02期
黄文;[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臧胜远;[J];中国地质;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光福;杨祝良;薛怀民;沈加林;赵宇;毛建仁;陶奎元;;[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潘贵权;;[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魏晓平;王立杰;;[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郑克棪;;[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管烨;刘伟;;[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嘉世旭;刘昌铨;;[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曹利国;黄志琦;候新生;丁益民;;[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姜福芝;;[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沈恩升;;[A];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S.V.SIROTIVSKAYA;;[A];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益康;[N];中国矿业报;2000年
富光义;[N];中国矿业报;2000年
吉林中庆会计师事务所
邓超;[N];中国矿业报;2000年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寿嘉华;[N];光明日报;2000年
矿讯;[N];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版);2000年
伊人;[N];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版);2000年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胡德文;[N];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版);2000年
孙海涛;[N];人民日报;2000年
;[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郁红;[N];中国化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征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张秋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吴尚昆;[D];吉林大学;2004年
林荣琴;[D];复旦大学;2004年
李金发;[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张丙乾;[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王银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杨自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梁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王国平;[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桦;[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谭巨阳;[D];广西大学;2002年
陈焕珍;[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莉;[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周永辉;[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尹建忠;[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赵文彬;[D];广西大学;2004年
赵剑英;[D];西北大学;2004年
李林;[D];重庆大学;2004年
蒲伟芬;[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十天内免登录
打造一流精品工程惠及百姓造福子孙
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深入大沽河沿线,调研大沽河治理并检查指导夏收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设施、精细管理,真正让大沽河治理工程成为促进青岛长远发展、惠及百姓造福子孙的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
调研中,李群分别察看了大沽河治理工程红岛经济区、胶州、即墨、平度、莱西标准段的建设情况,登上了移风拦河闸的工作台,了解大沽河治理和防汛工作情况,并在大沽河莱西段骑行两公里,实地体验考察工程建设效果。
放眼望去,大沽河沿岸一片翠绿,河道中水面相连、河中岛错落有致,展现出勃勃生机。李群对大沽河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治理工程启动后,在相关区市、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生态、城乡统筹,治理工程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实现了全线放水,形成连续水面的亮丽景观,改善了生态资源环境,真正成为了一项惠民工程。
李群强调,要进一步实现大沽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将大沽河沿岸建设成为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滨河交通轴线和现代农业聚集带、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要进一步完善沿线配套设施,坚持国际标准,注重节点细节,融汇文化特色,努力打造一流精品工程。要进一步拓展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研究发挥旅游、体育、休闲等功能,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聚集带,打造旅游生态健身的自然生态景观长廊。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保护好河道、闸坝和沿线设施,切实做好“头顶库”和塘坝防汛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真正让沿线群众受益。
六月的农田涌动着一片金黄。李群来到即墨市七级中心社区小欧村,步入田间地头,察看麦穗颗粒和小麦长势,了解小麦收成情况。他俯身拾起一把小麦粒,细心感受小麦生长情况,并与种粮大户吴子旭交谈,询问生产生活和各项惠农政策补贴情况。随后,李群来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市农科院城阳示范基地现场,仔细询问水果、蔬菜良种的科研、种植情况,并叮嘱农技人员要培育、引进、推广更多优良品种。李群强调,要把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粮食生产和供应多出思路、多想办法、多干实事,努力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王鲁明、陈飞、徐振溪、黄龙华参加调研。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贾 峰
作者:贾 峰
本文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非车险:   
:      
热门问题:  
:        
:         
热门影院: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周恩来的林业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周恩来的林业建设思想
周恩来林业建设思想课题研究组
】【】【】【】【】
  在我国建国后27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对林业建设关怀备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对我国国情林情、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林业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布局、方针政策等林业建设的重大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明确的指示。在周恩来林业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林业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以后的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  周恩来认为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必须研究资源,而森林资源有限与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必须高度重视。1950年&8月24日,他在参加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发表的《建设和团结》的讲话中指出:“讲到林业,中国森林的面积,远不够一个森林国家的标准。”①1963年10月1日,他在接见西哈努克私人顾问、柬埔寨国家银行行长松山时说,“一个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不能不研究资源,包括地下资源、地上资源,包括水利、森林。”1963年1月18日,周恩来同志作《关于中小学和职业教育问题》的讲话时指出:“从资源看,我们有不少有利条件,如气候多半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水利条件比较好,地下资源比较丰富,人口众多。可是有两个很大的弱点:第一,耕地少,只有16亿亩不到,占全国土地还不足12%;第二,我国的森林覆盖面也很小,不足全国土地的10%。”1964年6月21日,他和邓颖超在会见英国前坎特伯雷教长体勒特?约翰逊夫妇时说:“中国最缺乏的资源是森林。文化越古老的国家,越不知道保护森林。”②  周恩来一方面指出:“中国最缺乏的资源是森林”,一方面又指出: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消耗大国,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于1954年9月23日作《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的报告中指出:“林业对供应建设事业所需木材和防止水旱风沙灾害都有重大的意义。”③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不能脱离林业,不能不顾森林资源的短缺而盲目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对林业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保持适当的比例。1959年6月17日,他在接见朝鲜副首相郑一龙时指出,煤炭生产不能脱离林业生产。他认为我国1959年煤炭生产设想搞到3.8亿吨,经过实际考察是不可能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坑木需要的数量增加得很多,供应不上。他说:“我国坑木的采伐基地就在东北,从南方供应一部分,坑木供应不够,无法增加生产。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木材的迫切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林业。”1962年11月&2日,在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东北林业、农垦两个总局的决定(草稿)时,他明确指出:“先解决林业问题,这个问题和大家关系很大。不抓木材,钢、煤、矿怎么能上去。”1963年9月19日,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农业方面先上去,工业才能跟上去。林业还得上去,木材是我们最大的缺口。”  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由于“远不够一个森林国家的标准”,因此,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沙化面积扩大,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周恩来精辟地分析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反复强调森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利设施,减轻水患灾害的重大作用,并鲜明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土保持,因住泥沙不下流的问题,必须严禁滥砍乱伐上游的森林,大力植树造林。1951年9月7日,他在政务会议上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两句话要写适当才行,否则,“靠山吃山”,把树木砍光了,水灾就来了。1958年4月,他在去三门峡视察时,多次对黄河沿岸的干部和群众说,“要搞好植树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不能孤立地靠修水库来解决防洪问题,必须联系、配合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首先要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并提出了6条措施。其中4条措施是退耕、种树、种草、改造梯田。1956年8月14日,他在接见外宾时说:“在水利工作方面,除一般水利工程外,还需要注意到植林,我们的祖先把许多山上的树木砍伐过多,以致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我们要注意植林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960年2月10日,他在视察海南时说,“儋县、澄迈、琼山成片的开荒,把森林挤掉了,将来台风一来就顶不住了。”④他忧虑琼崖有不少光山,提出水利、造林、水土保持都要做到3年小变,5年大变,8年全部变。他希望海南到那时到处是热带作物,到处是花园芬芳,成为南海一明珠。1960年5月2日,他视察贵州,对贵州树木砍伐得多了一点深表不安,主张通过蓄水、造林,改变气候,减少旱象。1962年11月8日,周恩来指出,山区挤林开荒,水土流失很严重,在湖南、福建等省已经看出来了;草原开荒,在内蒙古搞得多的地方,不能护土,不能固沙造林,也看出问题来了。1963年11月21日,周恩来对阿富汗来宾说,中国长江以北的水库泥沙很多,长江以南的水库泥沙问题也未很好地解决,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开垦荒地多,砍伐的森林也多,因此泥沙更易流失。1964年底,在第3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对江西省委负责人说,“解决兴国的淤沙,一要挖沙筑坝,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严禁乱砍滥伐上游森林,大力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因住泥沙不下流”,“只要我们有雄心壮志,长期搞下去,增加森林覆盖率,兴国的淤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他多次列举国内外破坏森林的历史教训,认为这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是造成沙漠化的根源。他说,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当时土地肥沃,农业昌盛,但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森林植被,所以后来都成了沙漠。我国甘肃省的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在周恩来看来,森林资源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水患增加、旱象严重、气候恶劣、土地沙漠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林业,保护森林和自然资源,以保持水土。  治理黄河,是我国历代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几百年来在水患灾害面前,多是采取筑堤改道修坝之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周恩来认为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在黄河水土流失区域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他多次提出,要在西北大力植树造林,以减少水土流失,以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考虑到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他于1966年亲自批准建立了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他认为,西北自然条件恶劣,气候环境也不好,对于生产不利,必须将西北的林业搞上去,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西北林业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国营林场,要搞一个西北林业建设兵团。  对兵团的工作如何开展,他指示得十分具体,他说:“兵团要搞试点,要深入林区,面向林子,才能建设林区。”兵团造林“要同公社植树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一要有阵地的发展,二要农林结合,三要亲临前线”。他对当时的兵团负责人说:“西北地区造林要集中在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区,不要孤零零地分散搞。分散了,投资很大,功效很小,起不了大作用。”他在听取兵团治理规划后指出:“如果前15年治理5000万亩,仅是黄河水土保持区的1/9,后一个15年搞大规模机械化,搞起来就快。”“面对黄河流域2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只要有雄心壮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搞下去,就能战胜它……我们不仅要恢复森林面貌,而且要发展得更好。”十分可惜,由于“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的干扰,周恩来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亲自部署的这项根治黄河的宏伟工程,未能得以顺利实施。  建国以后,我国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现在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早在三十多年前,周恩来就尖锐地指出:“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可以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他多次强调,“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总得坚持到21世纪”,⑤丝毫不能忽视,丝毫不能放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今天,我们重温周恩来“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的思想,对于科学认识国情林情,科学认识农业、水利、林业建设的相互关系,科学认识林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认识规划和建设大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下决心把林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来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木材是支撑国家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林业部门的重要任务是生产木材。大量采伐森林,使森林资源大幅度下降,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周恩来是我国最早洞察这一问题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及时指出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不能不顾森林资源的短缺而盲目发展。1966年2月,他在接见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有关负责同志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过去光看到林区采伐,我看你林业部,主要还是抓造林”。“林业部要面向全国,主要任务还是植林”。“林业部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南北方造林上”。⑥  围绕“主要还是抓造林”,周恩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部署。  一是抓各种防护林建设。根据森林的不同作用,周恩来提出了建设防台风林、防沙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林的要求。19&60年,他视察海南岛时,强调了森林对防御台风的作用,首先提出要建设沿海防护林带。现在的“三北”防沙林的建设,也是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开始运筹决策的。他指出,沙漠化是森林植被被破坏的结果,要防止沙漠化,必须建设防沙林。他还说:“陕北防沙林带有人烟,地面水浅,就可以造林。靖边、定边高原水位低,不容易成林。要有选择,有阵地地前进。”他还提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必要建设保持水土的防护林。他多次号召在铁路两旁、公路两旁植树,提出了建设护路林的问题。  二是抓国营林场建设。1962年他亲自过问办成32个试验林场,并且迅速推广国营林场建设的试点经验。今天,在国土保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4200个国有林场,有85%是在1965年之前建设起来的。  三是抓根治黄河的西北地区植树造林。  四是根据我国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开发,把发展经济林与搞好水土保持紧密结合起来。1961年前后,周恩来视察大寨,对陈永贵说:“虎头山上要造林,不然,梯田造得再好,水土也难以得到保持,只有造林植树,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粮食丰收。”以后,1965年、1967年和1973年他又3次亲临大寨,嘱咐大寨人要把所有的山头都绿化起来,要多种树,发展林业,水果树、干果树、木材树都要种。⑦1966年春,他3次亲临邢台地震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他到了巨鹿县何家寨大队,看到那里是茫茫碱滩,一片洼地,几里不见一棵树,就关切地对干部社员说:“这里太荒凉了,你们要学大寨,学习劳动模范王国藩、吕玉兰,要植树造林,改造碱滩。”这个大队10年后实现了绿树成荫,林茂粮丰。1961年,周恩来到云南,看到我国试种的橡胶成功,指示说,要鼓励大家在荒山区多开胶林,为我国的橡胶事业多作贡献。1964年初,周恩来访问阿尔巴尼亚时,了解到当地的油橄榄树出油率很高,对解决人民食用油很有好处,表示要引种,阿方当即赠送给我国1万株油橄榄树苗。经过广大林业职工和农民多年的努力,油橄榄在我国的引种获得成功。  周恩来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林业的主要任务,还明确提出了“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的林业建设方针。他早在1954年就指出:“我国的森林资源是不足的,除了必须加强国家的造林事业和森林工业、有计划有节制地采伐木材和使用木材以外,还必须在全国有效地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护林造林运动。”⑧1966年他进一步指出:“造林也要两条腿走路,要依靠6亿农民。四旁植树也是大工作。”林业“要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并对如何抓好群众造林,推动全社会办林业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调查公社的造林办法,总结推广经验。”在工作部署上要突出重点,这就是“国营与群众营林,重点放在群众;伐木与育林,重点放在育林;前方与后方,重点放在前方(指林政和林业生产第一线)”。“北方8省(指豫、鲁、冀、晋、陕、鄂、皖、苏)地区大,人何多,树林少,造林工作搞起来,能很快发展……南方林业的造、护、用都很重要”。周恩来关于林业要“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⑨的重要指示,是走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林业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植树造林主要的依靠力量。建国以后,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总结了一套农民造林的经验,从发展林业专业队到兴办社队林场,“造上一片林,留下一批人,管好一片山,办好一个场”的做法,成为我国农村发展林业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分配制度的乡村办林场的形式,仍然不失为今天乡村林业发展的重要组织经营形式之  为了使全社会办林业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1964年周恩来首先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负责同志,除年老有病的外,每年都要带头种树,要养成一种风气,并对此事作出相应的规定。”⑩1981年,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下,全国人大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成了一项国家的法律制度。邓小平带头参加一年一度的义务植树,并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江泽民1991年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1981年至1996年,全国累计义务植树250亿株,植树造林、爱林护林的社会风尚已在我国初步形成。  今天,我们重温周恩来关于林业“主要任务是抓植林”,“要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更加坚定地把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在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发展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把培养和发展森林资源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对于我们继续探索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适合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林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千万要注意保护好森林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周恩来关于林业建设的重要思想,确立了我国林业建设的基本方针。他多次指出,森林采伐不能违背科学的方法,没有护林和育林,森林地带就会成为荒山秃岭。如何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首先,他根据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辩证地阐明了培养和利用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他在1962年指出:“林业的经营一定要越伐越多,越多越代,青山常在,永续作业。”并说:“这四句话要联系起来考虑。不能说越多不伐,一定要给任务。不给任务不行。越多越伐,也不是伐过头。采伐是有条件的。要合乎这四句话。”他针对当时存在的重采轻育的问题指出:“你们(指林业部门)再不能把破坏自然当做慷慨,搞不好和赫鲁晓夫一样。咱们要慎重,林区开荒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违背自然规律什么都做不通。”他又说:“用剃光头的办法采伐,采光了就走,修一条路废一条路,这怎么得了。不能吃光了就算,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当败家子”。“总之要使林木长的多些,用的少些才好。”周恩来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这四句话,一方面,“越多不伐”不行,要给任务;一方面“代过头”也不行。这两个方面,他更担心的是过度采伐。1966年2月,他在接见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有关负责同志时,十分不安地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0%多一点,16年砍了&6000万亩,造了&5000万亩(指国营),还是赔了。20世纪还有三十几年,再赔下去,不得了。”早在1951年,他在《关于林区经营问题》的批示中就指出:“采伐不得超过规定任务。要特别提起注意的是,不能把采伐木料当成财政任务去做,而要科学地合理地去采伐,即用护林育林的长远打算去采伐。”采伐多少要掌握一个度,周恩来认为这个度就是“长的多”,“用的少”,即“消小于长”,这就是决定采伐的前提条件。根据周恩来的这一思想,我国1979年试行、1984年正式颁布实施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森林采伐实行了限额管理制度。  如何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周恩来在强调采育结合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1950年他就指出,我国森林“基础太小,林政不修,森林采伐不按科学的方法,这都需要大力整顿。如东北森林地区,据调查,如果林业工作不加以改进,快则10年,慢则25年,就完全毁了。不科学的采伐,没有护林和育林,森林地带也会变成像西北那样的荒山秃岭”。1962年6月,他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视察,看到延边的山山岭岭森林不少,就一再叮嘱:“千万要注意保护森林,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问题。森林保护不好,后代会骂我们的,那还搞什么社会主义。”11他看到延边龙井附近的帽儿山还没有绿化好,就指示要把坡坡岭岭都栽上树,要把森林保护好。1961年4月,周恩来到被称为天然的“森林公园”和“动物王国”的西双版纳时,看到许多地方都在开垦,有的把陡坡上的林木也砍光了,就语重心长地说:“西双版纳号称美丽富饶之乡,如果把森林破坏了,将来也会变成沙漠,后果会不堪设想。要合理砍伐,保护森林,要保持水土,要保护自然资源。”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问题,周恩来一再叮嘱“千万要注意”,并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关系国计民生、子孙后代”,“保护不好,那还搞什么社会主义”的高度来看待。  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周恩来十分重视林业法制建设。早在1951年7月27日,在讨论木材供应困难时,他就说:“今年2月公布的农林指示中说不要乱伐木材,但是没有说伐了怎么样。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教育,一方面要搞些法规来使其有法可依。这样才能把木材采伐引上计划性。”1953年5月23日,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向周恩来汇报林业“三五”计划。当谈到世界各国管理林业都有个《森林法》时,他再次提出,我国要搞个《森林法》,主要是集体所能接受的东西,由国务院颁布施行。改革开放以来,周恩来的这一思想得到了体现。1984年,我国《森林法》颁布实施。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周恩来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1951年10月7日,在接到东北、内蒙古等地林区先后发生火灾的报告后,他在给东北人民政府的指示中要求:“望督促各级政府加紧防火救火。”1952年3月2日,他在《关于1951年全国森林火灾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此件由政务院转发各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并责成有关省区对其应负的责任进行检讨,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并以书面报院。”12同日,他又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李富春写信。信中说:“火灾的损失实在太大,1950年伐木482万立方米,1951年预计伐木498万立方米,今年拟伐木795万立方米,而去年火灾便损失了670万立方米,似此非严加管制不可。”13周恩来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26年的时间里,国务院几乎年年发布严防森林火灾的指示。他说:“森林起火是每年的大事,要向广大群众进行爱护公共财产的教育,进行防火常识的教育,同时要作出规划,制订措施,配备防火扑火必要的工具和制品。”周恩来要求林业部对护林防火工作一定要有一个副部长专管。专管副部长不在家时,在家的副部长要兼管。护林防火要研究特殊情况,要检查护林防火机构是否可靠。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周恩来还提出,必须合理地分配紧缺的木材资源,使其得到最佳利用。1961年12月28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1962年的8项工作,第一项就是使木材等紧缺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他说,从木材、煤炭、钢材来看,都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要不用在最有效的、经济效果比较大的、利于全局的方面,就很不利。他认为停减一部分企业的木材等资源的分配,是要有所舍才能有所取,是以退为进的正确决策。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千万要注意保护好森林”,是周恩来林业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二十年来,尽管我国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特别是这几年逐步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的双增长,成绩不小,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森林资源很少,人们对林业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多年形成的林业经济体制、机制、政策不太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的扭转。80年代末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行动纲领,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林业肩负着改善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在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考虑眼前又考虑长远,既对当代负责又对后代负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进行科学决策,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力度,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确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管理体制要符合林业特点,林业科技要先行  林业具有自身特殊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根据林业的特点,周恩来强调对国有重点林区要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1950年8月6日,他写信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强调内蒙古林业与东北林业“如不很好整顿,东北10年后(每年砍伐400万立方米),东蒙25年后(每年砍伐40万立方米)便将无好木可伐,而森林培植至少需80年为一期。”“从林政、林业观点来看,保林、育林、伐林如没有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只从地方经营和收入着眼,其害与水利之不统一相等,而时间性更过之”。141962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林业部成立东北林业总局,直接领导和管理东北和内蒙古林区的林业生产建设。为了加强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营林工作,1964年周恩来又提出,东北、内蒙古地区的营林所要恢复。其他地区的营林工作,也恢复林业指导站,以加强指导。周恩来认为林业管理的集中统一必须与因地制宜结合起来。他提出像东北、内蒙古这样的大林区直属林业部统一管理,对于小的林区,由地方管理,群众性造林要交给地方去做,林业部起指导作用即可。伊春林区原来是多县市交界地带,森林面积大,资源丰富,但建国初期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2年他批示:“将以前各县都不管的这一地区单独划分出来,成立伊春特区政府,既管林业,也管行政。”建国初期,他在给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关于林区经营问题》的电报中要求,“为加强护林防火及合理化经营,希大量训练干部,于各级人民政府内建立林政机构,充实采伐机构,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与督促检查”,并将此件抄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人民政府。1952年,周恩来亲自批示,抽调部队,组建护林武装部队,加强对东北、内蒙古森林的保护管理。  针对建国以后林业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他提出林区建设应“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15要“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国有林区的可采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区人口大量增加所造成。如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已由开发初期的几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万人。对于这个问题,周恩来1964年就早有预见。他提出:“为了减少大量人员进山,造林和森林采伐可采取征兵入伍的办法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周恩来十分重视林业科技。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他任命林学专家梁希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并多次对林业科技人才培养提出具体的要求,指示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人才的作用。1952年,林业部梁希、李范五等部领导,为加快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向政务院提出了引进苏联专家与技术设备,进行森林航测的方案。周恩来十分重视。在他的关怀下,经国家批准列入苏联援建我国项目。同年,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谈判,指定林业部副部长李范五参加,达成协议后,随即组织实施。从此开创了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航测的新局面。1961年,周恩来到西双版纳看到不少地方的森林远看郁郁葱葱,近看却有不少是弯弯曲曲的无用之材,当即嘱咐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协助当地研究如何解决好合理开垦、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如何使无用之材,让它变为有用之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在国土保安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国有林区人口剧增,可采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林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到了非下决心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文革”以后,重点国有林区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但是,国有重点林区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变,林业自身的规律没有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借鉴世界各国林业管理体制的经验,研究如何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把国家最宝贵的这几块生态屏障管理保护好的过程中,重新学习和深刻理解周恩来当年关于林业管理体制方面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周恩来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在为实现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宏伟目标的奋斗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地依靠科技,并使林业科技与林业生产建设紧密结合,真正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作者单位:林业部)  注&&释:  ①、③、⑤、⑥、⑧、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5页、第138页、第447页、第446页、第138页、第446页。  ②、⑩《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649页、第641页。  ④《周恩来与治水》第140页、第171页。  ⑦《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第一辑,第128页。  11《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第二辑,第158页。  12&&1952年&3月&2日周恩来《关于1951年全国森林火灾情况的报告》上的批示。  13《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67页。  1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62页。  15《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第二辑,第210页。  《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佩荣详解易经64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