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英斯贝克兰教是不是真主教创立的?

卓别林蜡像
卓别林蜡像
&&&&&&&&&&&&&&&&&&&&&&&&&&&&&&&&&&&&&&&&&&&
《卓别林蜡像》
查利·卓别林的母亲是杂耍剧场的女歌手,他五岁就开始登台表演。1913 年查利被电影吸引住了,他加入了麦克·
塞纳特的影片公司。不久,卓别林塑造了脍炙人口的流浪汉形象,他证明他的即兴表演和喜剧天才。他说服塞纳特让他担任电影导演。1918
年,查利和女演员米尔德丽德·哈里斯正式结了婚。1920年,米尔德丽德离开查利。查利的新片《小孩》 也被查封了。1921
年,查利回到英国伦敦,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查利回到好莱坞,并经历了他的第二次婚姻,娶了女演员丽塔·格雷。1932
年,他遇到宝莲·高黛,于是她成为卓别林的第三个妻子。查利拍了其著名代表作《摩登时代》
,但是他对工作的着迷使他和高黛感情疏远了。他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大独裁者》促使联邦调查局进一步对他实行监视。1942
年,他遇到青年女演员乌娜·奥尼尔。她成为他第四个妻子和终身伴侣。卓别林的新片《舞台生涯》举行首映,他遭到了讥笑。1952
年,正当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审讯活动开始的时候,卓别林离开美国去英国访间。这时,他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被驱逐出美国。1972
年,流亡中的卓别林获得殊荣,他被授予一个美国奥斯卡特别荣誉奖。
卓别林-演员介绍 编辑本段
小罗伯特·唐尼 日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电影导演Robert Downey
Sr.,母亲为一名演员。五岁时他参加过多次业余表演。由于决意发展演艺事业,他便辍学加入剧团,并参加《周末夜生活》等热门电视节目的演出。自1982年在《卓别林与他的情人》中将喜剧泰斗卓别林一角演绎得绘声绘色,并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将其演艺事业推向高峰。1997年传出吸毒被捕的丑闻,演艺事业遭受重挫。2000年更经历了几个月的铁窗生涯,同年9月出狱,重新投身好莱坞,但不久再因吸毒二进宫,事业再遭重创。之后开始在一些电影中出演配角,并未引起多大反响。2005年开始出演的《晚安,好运》
、《亲亲,撞撞》等片获得了不少好评,2007年主演大卫·芬奇《十二宫》
,在其中精彩的演出备受关注。2008年更是摇身一变,成为超级英雄《铁人》
,同时还在本·斯蒂勒主演的《热带惊雷》中尝试搞笑角色。
卓别林-幕后制作 编辑本段
英国著名导演理查德·阿顿巴罗制片和执导的大型历史人物传奇片《卓别林》,改编自查尔斯·卓别林的《
我的自传》。“我是查利·卓别林的崇拜者,”阿顿巴罗说,“但是我希望影片不至于过于谄媚,如否认他的身材矮小等。我希望影片反映他人格的两方面――包括他令人崇敬、喜爱和令人不悦的一面。”为挑选扮演卓别林的人选,阿顿巴罗考了二十多个男演员,挑选了其中七人试演。唐尼符合导演的一切要求。当他穿上流浪汉的服装时,看上去特别像卓别林。他具有卓别林的性格、恶作剧和幽默感。当影片与公众见面时,唐尼完全可与好莱坞大明星相提并论。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出演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尖锐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
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人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
1977年逝世,享年88岁。
《大独裁者》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都是艺人。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雪尼·卓别林随他们的母亲生活。1896年他的母亲失业,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当时雪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跟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因父亲在37岁时早逝,母亲又患神经病,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7年后,他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母亲在好莱坞逝世。
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严的成人,[2]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2]
《凡尔杜先生(杀人狂时代)》
1894年卓别林五岁时在伦敦的一俱乐部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母亲嗓子突然沙哑)。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是于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进入美国的。当时卡尔诺哑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里分享一屋。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再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电影。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林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1912年,卓别林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在最孤独寂寞的时期,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慢慢到来。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摩登时代》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丑陋的。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整套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味了。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林的真实写照。
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乞丐式的穷人。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由于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却失业了。这部影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淘金记》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先生忠心耿耿地干了二十多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而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后来,由于股票买卖陷于破产,妻子和儿子也在危机的旋涡中双双去世。他失去了“寄托”,在绝望之余,他又再次偶遇已经成为军火商妻子的拉塞妮,在经过一番交谈以后,他毅然决定投案自首。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个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个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
为此美国政府掀起了对卓别林的迫害。《凡尔杜先生》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受的迫害。
《舞台生涯》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准备到欧洲旅行半年。他带着家眷,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广播了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说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一百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全部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又说:“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还要拍些电影。”1953年初,奥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这以后卓别林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从此,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1972年造访美国期间,83岁高龄的卓别林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日,88岁高龄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
卓别林剧照(20张)
1918年卓别林创办了他自己的好莱坞电影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自己的电影艺术和经济上的支持与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使用这个独立性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娱乐性与影响力。其中包括短喜剧《狗的生涯》(1918年)、《发薪日》(1922年)。长作品《枪上肩/从军记》(1918年)、《朝圣者》(1923年)。此外还有他的经典无声电影,其中包括《小孩/寻子遇仙记》(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
在有声电影被发明以后,他还拍摄了两部他最著名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此后他转向有声电影。在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自己配乐和声音的效果。《城市之光》是卓别林喜剧因素与情感交织得最完美的一部作品。詹姆斯·艾吉于1949年写道,这部片子的结局部分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卓别林的有声电影包括《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一个国王在纽约》(1957年)。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无声电影中观众听不到对话。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卓别林的上司观察他在卫生间里偷偷地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的一个类似的情节早了十多年。奥威尔可能是受到卓别林电影中这个情节的启发。《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无声电影。
卓别林漫像-徐成刚作品(2张)
1919年卓别林与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戴卫·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电影发行公司联美公司。他们的意图在于逃避好莱坞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统中发行公司和资助人不断增强的权利。联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卓别林对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独立地位。直到1950年初他任联美公司的理事。
虽然从1927年开始的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1940年的《大独裁者》以前卓别林始终都拒绝拍摄有声电影。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艺,他为1952年的《舞台生涯》编排舞蹈,为1928年的《马戏团》写了主题曲。他的名曲包括《微笑》,后来纳特·金·科尔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非常有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题曲也是他自己写的。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制作,并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战的前一年发表。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它生动地写明德国纳粹主义的丑恶,并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位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理发师。酷爱电影的希特勒看了这部电影两次(希特勒个人的影院征求的影片的纪录尚存)。此外希特勒与卓别林的生日只差四天(希特勒出生于日)。
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倾向左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缓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加上他的影响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侨民)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是非常极端、非常危险的。在大萧条前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的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与法律发生冲突。卓别林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爱国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第二战场也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评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发生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1957年卓别林在欧洲拍摄了《纽约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1952年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迫害和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卓别林丧失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
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党。约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胡佛还试图将卓别林驱逐出境。1942年卓别林呼吁打开第二欧洲战场后联邦调查局对卓别林的压力加强。1940年代末这个压力达到顶点,美国议会威胁要审问他。但是最后这个威胁没有变成现实,可能是因为反对他的政治家怕他讽刺和嘲弄审问者的才能。
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入境允许。卓别林决定留在欧洲,他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里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宣传图片(18张)
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是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因为他们怕这样会影响到冷战时期跟美国的关系,此外当时英国正在准备入侵苏伊士。
卓别林纪念邮票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科西耶中风去世,享年88岁。他被葬在沃州科西埃—苏尔—沃韦的墓地中。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以此试图向他的家人索钱。但是盗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遗体在日内瓦湖附近被寻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死因:日,身体强健的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瑞士科西耶设鸡尾酒宴与亲朋好友欢聚。席间,卓别林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后,亲朋好友都入睡了,而卓别林还不能入睡,就服用了几片安眠药,不久就昏昏沉沉地睡了。深夜,家人发现卓别林“一睡不醒”。卓别林的遗体被运回美国以后,美国政府调一些专家查其死因,都没有结果。后来,纽约市的著名生物化学家利伯和他的助手,对卓别林的死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卓别林是死于酒后服用的镇静催眠药。
1992年电影《卓别林》
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 编剧:William Boyd/布莱恩·福布斯
主演:小罗伯特·唐尼(电影《钢铁侠》男主角)/莫伊拉·凯利(《狮子王》配音)/安东尼·霍普金斯/米拉·乔沃维奇/Paul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美国/ 法国/ 意大利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 片长:143分钟
又名:卓别林与他的情人/卓别林传
内容简介:传记作家乔治赴瑞士采访卓别林(Robert Downey
Jr.饰),后者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1894年的英国,小小年纪的卓别林已经开始为临时演员母亲救场,但失怙的困苦生活导致卓别林兄弟分离,母亲也因发疯入院。1903年,卓别林经哥哥介绍进入一家英国剧团开始自己的演艺生涯,不久他打出名号,获得美国制片厂的邀请,在美国,卓别林接触到梦幻般的电影艺术,并用自己的灵气在电影这种媒介的帮助下名利双收。卓别林无法忘记自己的出身,掌握制片权后坚持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批判精神,也因此被扣上红色份子的帽子,惹上诸多麻烦。这位卓越的电影人经历了政治打压、情人们的离去、成功与失落后垂垂老矣,他在影院看着自己当年的电影,潸然泪下。这部影片获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伦敦影评人协会年度演员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有前途女演员奖。[3]
■埃德娜·普文斯(Edna Purviance)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这段关系可能于1918年中止。1918年末卓别林与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后两人关系恢复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要女演员。直到1958年她逝世普文斯受雇于卓别林。两人说到对方时始终感情非常好。
■米尔德里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
日29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的女主角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婚姻是在哈里斯谎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两人有一个孩子,但他在婴儿时期就死了。1920年两人离婚。离婚时卓别林称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艾拉·内吉姆瓦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
■宝拉·纳格瑞
1922到23年间卓别林与女演员宝拉·纳格瑞之间有过一段很公开的关系。纳格瑞当时刚刚从波兰到达好莱坞。这段时好时坏的关系在九个月后结束了。它有点像现代好莱坞影星的关系的前例。与他的其它关系相比卓别林与纳格瑞非常特殊,非常公开。
■丽泰·格雷
在准备拍摄《淘金记》时35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丽泰·格雷发生了关系。格雷怀孕后两人于日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尔·卓别林(1926年—日)。1928年两人离婚非常痛苦。卓别林必须向格雷付当时纪录性的82.5万美元。这场公众瞩目的离婚,加上一场税收上的纠纷使得卓别林的头发都变白了。法庭记录被公布,其中含有许多隐私的细节,这导致了一场反对卓别林的运动。卓别林的传记作者乔斯·米尔顿在卓别林的传记中写道说这场婚姻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灵感来源。
■宝莲·高黛(Paulette Goddard)
从1932年到1940年卓别林与女演员宝莲·高黛之间有一段浪漫的和职业的关系。高黛在这段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里住在高黛在比佛利山庄的家里。卓别林“发现了”高黛并让她在《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中演女主角。据说由于高黛拒绝阐明她与卓别林之间的关系是她没有获得扮演《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两人关系于1940年结束后两人公开说他们于1936年秘密结婚。后来卓别林在私下里说他们从未正式结婚。不论怎么说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结束。高黛与卓别林正式离婚,高黛还获得了一笔离婚费。
■琼·巴里(Joan Barry)
卓别林与琼·巴里有过一段短暂的关系。本来卓别林想让巴里扮演一个主角,但是过了不久巴里就开始对卓别林纠缠不休并有精神病的表现。两人的关系因此终止。1943年5月巴里称因卓别林怀孕。血液测试表明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亲,但是法庭拒绝允许血液测试作为证据,因此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岁为止每月要给孩子付75美元。
■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l)
此后不久卓别林遇到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两人于日结婚,当时卓别林54岁,而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尤金和迈克尔和五个女儿杰拉丁、约瑟芬、简、维多利亚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逝世后乌娜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卓别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
其女儿维多利亚·卓别林现为著名马戏艺人,创立“隐形马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卓别林的独特装束诞生于1914年。当时有位导演麦克·塞纳特要拍一部喜剧片《威尼斯赛车记》,需要有一套看上去很滑稽的服装。卓别林根据导演的意思,在化妆间里,从一个胖子的身上借来裤子,从一个瘦子身上借来上衣。胡子是剪了别人的头发。礼帽是一个人父亲的。选了一个特大号的鞋,穿着不跟脚,就左右脚换穿,又摇着手仗,引起所有人的大笑。当时他就决定,以后不管演什么戏,都永远穿这套装束。
1938年10月,卓别林写成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第二年,当影片就要开拍时,派拉蒙电影公司的人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写过一出闹剧,因此,这个剧名是他们的“专利”。
卓别林的代理人跟他们谈判,谈了几次都没有结果。于是他亲自去与他们协商。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称,就必须付出25000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法律解决”。
卓别林灵机一动,在自己的片名前加上了个“大”字,变成为《大独裁者》。卓别林解释说:
“你们写的是一般的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我们之间毫不相干。”派拉蒙公司的人听了,一个个哑口无言,只好打消了趁机“敲”卓别林一把的念头。
事后,卓别林对朋友们说:
“我多用了一个‘大’字,却省下25000美元,这可真是一字值万金了!”
一次,卓别林带着一笔巨款外出,在路上僻静处,他遇上了强盗。强盗拿着手枪逼他交出钱来,卓别林答应了以后,却提出恳求:“请你帮个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强盗便打了两枪。
“请你再在我的衣襟上打上两个洞吧。”强盗又打了两枪。
卓别林又央求道:“你朝我的裤脚上再开几枪吧。这样更真实,我更好交待了。”强盗不耐烦地朝裤腿连开几枪,但枪不响了——子弹打光了。
这时,卓别林迅猛地夺回钱包跳上自行车,飞也似地跑了。
有一次,卓别林从美国来到伦敦,不到3天就接到7.3万多封信。他请来6个打字员,经过几天的忙碌,终于将这些信件作了分类。
2.8万封来信向卓别林请求借款和援助,款项从20先令到1万英镑不等。
671人想跟卓别林攀亲戚。其中9个女人宣称是他的母亲,她们有根有据地叙述了卓别林小时候被人拐骗的经过;将近700人说是他的伯叔、姑婶和堂兄弟。写信者都请求喜剧大师慷慨解囊。
几千个女子倾诉她们的爱慕之情,有的约他相会,并且还附上了自己的相片。
发明家们、商人们、濒于破产的工业家们都要求他入股,学校请他做董事长,有人要把自己的亲生小孩送给他,说这将是卓别林事业的继承人,甚至还有一个人寄来一张当票,要求卓别林把他祖母的假牙从当铺里赎出来,
“这真是一出喜剧!比我演的滑稽电影还要滑稽!”喜剧大师卓别林面对着7.3万封信件,感叹地说。
●在沃韦的卓别林纪念馆前有一座卓别林像。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上的卓别林像是这座像的复制品。
●卓别林除其它众多荣誉外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对卓别林的政治倾向的批评直到1970年代他才获得这颗星)。1985年英国发行了一张纪念他的邮票。1994年美国也发行了一张邮票纪念他,这张邮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画家阿尔·赫施费尔德画的。
&#年理查德·阿顿伯罗导演了按照卓别林的传记改编的电影《卓别林》,电影中小罗伯特·唐尼饰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饰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亲)。
&#年英国喜剧演员艾迪·伊扎德在《猫咪喵》中饰卓别林。
●从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电影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作比较。两人的电影在风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电影非常强调情感,而基顿的电影则非常诙谐。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传统,强调表演,而基顿则不断创新,非常大胆。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顿)的先驱。除健康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外两人对对方均非常尊重。基顿将卓别林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导演。卓别林对基顿也非常赞赏,1928年他反对基顿参加米高梅公司,后来证明此举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专门为基顿写了一段情节,基顿是1915年以来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剧伙伴。
●有一次,某处举行模仿卓别林演技比赛,参加的人三四十人之多,卓别林自己也隐名参加,结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别林觉得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话!
&#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0名。
●卓别林在美国成名后在美国出现了许多“最像卓别林的人”的比赛。鲍勃·霍普曾在一次这样的比赛中获第一,卓别林本人则在一场这样的比赛中失败。
&#年代初卓别林与路易斯·布努埃尔是朋友。
&#年5月,中国总理周恩来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特地宴请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等人。当时,卓别林正遭受美国当局的迫害,在瑞士政治避难。接到中国的邀请,他愉快地按时赴会,受到周总理的特别关照。宴会上,周恩来与卓别林谈得非常热闹,卓别林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茅台酒,幽默地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烈性酒,因为这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周恩来大笑起来,特地让人又拿来一瓶茅台赠送给他。卓别林得此珍贵礼物,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表演了一些独特的滑稽走路动作,引起阵阵笑声。卓别林表演完节目,又望着中国名厨师做的北京烤鸭,毕恭毕敬地敬了个礼,又引来一阵笑声。周总理请他坐下尝尝烤鸭,卓别林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是不吃鸭肉的!”周恩来听了忙问根由,卓别林神情庄重地解释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中国主人信以为真,由衷地表示歉意。不料,卓别林又以独特的滑稽口吻改口道:“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宴请结束时,周恩来特意询问今晚的中国饭菜是否合他的胃口,卓别林竖起大拇指:“中国的烤鸭果然名不虚传,食味之好可以说举世无双!”主人正要发谦虚客套之词,卓别林却突然抢先风趣地说:“就是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没能让我吃够!”卓别林说罢有点儿不好意思。周总理善解人意,马上让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烤鸭拿来两只,亲手交到卓别林手中。卓别林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在2005年的“喜剧家的喜剧家”的大选中卓别林被同行选为最伟大的20名喜剧家之一。
卓别林终身是无神论者。宗教在他眼里只有被开玩笑的份。他有一次取笑说:“我愿意扮演耶稣,我最适合这个角色了因为我是一名喜剧演员。”
●卓别林晚年非常喜欢班尼·希尔的作品,希尔本人是卓别林作品的热衷者。1991年希尔受卓别林家人之邀访问卓别林的故居时发现卓别林收藏了许多他的录像带而大受感动。
卓别林与周恩来总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媒介批评卓别林没有参军。卓别林称他报名了,但是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落选。卓别林在战期内募捐了许多钱,并于1918年拍了一部喜剧性的宣传片。据说关于他参军的争论导致他没有在1930年初被封爵。卓别林一生中始终有关于他是否有犹太血统的争论和断言。关于卓别林是犹太人的说法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纳粹德国柏林出版的《犹太人正注视你》一书中,该书共有95页,上面印有“犹太裔名人黑名单”。册子上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均配有一张照片和一幅铅笔肖像画。卓别林的名字出现在“犹太艺术家”一栏,194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点上(原因不明)。这个争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关于犹太人在电影工业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别林的同母异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犹太人,但不信犹太教。卓别林本人有犹太血统的说法毫无根据。卓别林本人生前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也拒绝否定说他是犹太人。他说这样做只是为“反犹分子提供了证据”。他常说假如他有犹太先裔的话他将感到骄傲,因为“所有天才均有犹太血统”。在《大独裁者》中他大胆地描写对犹太人的迫害就体现出了他的这个观点。
在1924年制片人托马斯·英斯死在威廉·蓝道夫·赫斯特的游艇上的事件中卓别林被牵连在里面。这个事件是好莱坞的一个未解之谜之一,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了。2001年这个事件被拍成电影《猫咪喵》。
卓别林毕生受年轻妇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他的传记作家将这个习惯归于他青年时代在伦敦大剧院遇到的初恋海蒂·凯利。卓别林喜欢发现和引导年轻的女影星。除米尔德里德·哈里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关系都是这样开始的。
卓别林与奥斯卡
卓别林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在日奥斯卡金像奖首次被颁发时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卓别林本来因他的电影《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但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决定因他在“《马戏团》中的表演、协作、导演、制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与天才”而授予了他特殊奖。唯一的另一部获得特殊奖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1944年以后卓别林于1972年末为他对“本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卓别林重返美国,除了获奖以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卓别林还为《大独裁者》被提名为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为《凡杜尔先生》被提名为最佳原创剧本。在卓别林本人拍电影的时期里,他曾经对奥斯卡金像奖表示小看。他的儿子小查理写道,卓别林开玩笑的将他1929年获得的金像奖当作制门器使用,因此在30年代的美国电影艺术学院的人对他表示非常不满。
卓别林最后的两部电影是《纽约王》(1957年)与索菲亚·罗兰和马龙·白兰度合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们往往忽视了卓别林还获得过一次奥斯卡金像奖,1973年卓别林为他于1952年与克莱尔·布卢姆一起拍摄的《舞台生涯》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片中的巴斯特·基顿也登场,那是这两位喜剧大师唯一的一次同时露面。由于卓别林当时面临的政治困难,这部电影始终未在洛杉矶上映,而这却是被提名的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直到1972年才达到。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1993年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提名)Chris
Butler最佳原创配乐(提名)约翰·巴里最佳男主角(提名)小罗伯特·唐尼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提名)Stuart Craig
金球奖(Golden Globe)1993年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约翰·巴里最佳女配角(提名)杰拉丁·卓别林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提名)小罗伯特·唐尼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1993年
最佳男主角小罗伯特·唐尼最佳化妆师(提名)John Caglione Jr.最佳化妆师(提名)Jill
Rockow最佳化妆师(提名)Wally Schneiderman最佳美术设计(提名)Stuart
Craig最佳服装设计(提名)Ellen Mirojnick最佳服装设计(提名)John Mollo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FCA Award)1993年
Most Promising Actress 玛丽莎·托梅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3年
Golden St. George(提名)理查德·阿滕伯勒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1993年
Actor of the Year 小罗伯特·唐尼
Fantasporto 1993年 最佳影片(提名)理查德·阿滕伯勒
Casting Society of America,USA(Artios)1993年
Best Casting for Feature Film,Comedy(提名)Mike Fenton
British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1992年
Best Cinematography Award(提名)斯文·尼科维斯特134
在沃韦的卓别林纪念馆前有一座卓别林像。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上的卓别林像是这座像的复制品。[4]
卓别林除其它众多荣誉外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对卓别林的政治倾向的批评直到1970年代他才获得这颗星)。1985年英国发行了一张纪念他的邮票。1994年美国也发行了一张邮票纪念他,这张邮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画家阿尔·赫施费尔德画的。[4]
1992年理查德·阿顿伯罗导演了按照卓别林的传记改编的电影《卓别林传》,电影中罗伯特·唐尼饰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杰拉尔丁饰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亲)。[4]
2001年英国喜剧演员艾迪·伊扎德在《猫眼》中饰卓别林。[4]
从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电影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作比较。两人的电影在风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电影非常强调情感,而基顿的电影则非常诙谐。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传统,强调表演,而基顿则不断创新,非常大胆。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顿)的先驱。除健康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外两人对对方均非常尊重。基顿将卓别林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导演。卓别林对基顿也非常赞赏,1928年他反对基顿参加迈克尔梅公司,后来证明此举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专门为基顿写了一段情节,基顿是1915年以来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剧伙伴。[4]
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0名。[4]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无声电影时期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喜剧大师。早在一次大战前,卓别林便以表演才华征服了世界影坛,正如萧伯纳所评价的,“卓别林是电影工业时代独一无二的天才”。从童年时踏上维多利亚舞台和英国音乐堂,直到88岁生命终结那一刻,卓别林的舞台生涯持续了75年光阴,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同时,卓别林高调的公共形象与私人生活饱受谄媚与争议。50年代麦卡锡时期,卓别林因左翼倾向被迫移居欧洲。60年代晚期,卓别林完成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健康状况逐渐下降。1972年,卓别林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7年的圣诞节,定居瑞士Vevey的卓别林在熟睡中悄然离世。
&《卓别林蜡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斯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