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生西法师辅导入行论怎么找不到了

[转载]五明佛学院法师辅导--前行第88课
五明佛学院法师辅导---前行第88课
修心是从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修行。
要让上师欢喜,要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如何做,自己需要把握。 这个是我们生生世世值遇这位上师的因缘。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也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 这个是自己的心念,有许多的理由,如现量感受,看到等。
在这种现象中如何做到真实僧宝想呢?&
换一个心念想。对于这些会有觉知(不如法的觉知),但我们修行了四个加行(如,无常、轮回的过患等)会很少有抱怨,因为观修后,万分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会无比珍惜自己的同行道友,一切都是无常的。福报和缘分要珍惜,升起了感恩的心,不会有太多的挑剔。一个人的快乐在于心态而不是环境。在艰难的环境中,需要换一个思维去思考。有些逆缘,可以增强自己的道心,所以应该要感恩。要知足于当下的这个环境。
  人总是对当下不满,所以快乐鲜少。知足了当下,当下就快乐了。
  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对外界的一切都生起感恩的心。相续不清静的人哪怕到了极乐世界都会找到自己瞋恨的对境。 
  修行中的心会很平和很低调。不好的感受会存在, 但之后需要正思维,扭转自己的心态,需要调整。能够有这样的人生,行持这样的事业,很值得感恩和珍惜。
  由于前世的业力,碰到一个对自己百般挑剔的人。这时需要知道,这个是过去世的业,但现在需要调整这世的因缘。需要有心量, 恶缘显前,我们不能以牙还牙;依靠佛法把恶缘转过来。
  对自己的相续负责,需要依靠法的力量调整自己。依教奉行,令上师欢喜。在实际的生活中串习这些教言,是上师住世最好的方法。
  在生活中,不论痛苦也好、快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我们都应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如果幸福快乐,也知道这是三宝的悲悯所致。诚如佛在经中所说: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烈日炎炎时,有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
   只有依靠三宝,才能真实的有解脱道。希望把所有的众生都脱离轮回而皈依三宝。
   心里对三宝没有疑惑,知道三宝的加持在哪里,相信三宝的力量,有这样的认知。
   快乐的时候来自三宝,打破我们的傲慢,不会认为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等。 若在痛苦时,在实际的考验中,才知道自己的诚信心有多大。不是迷信,有很大的理由。真正的了解三宝后,真实对三宝有依赖心。碰到苦乐时,是否第一个想到三宝。需要了解三宝功德,另外,需要用,品尝到法的味道后,法就会变成自己的相续的一部分。需要修行而不是了知。
  好好地反观自心。 不是造作而是自然的,或者不是认为应该如何等。
假如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磨难,首先你要祈祷三宝,除此之外,若是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而不要认为"祈祷三宝起不到什么作用,我看了医生以后才好"。其实你到医院去,不管是医生诊断还是开药,全是三宝的威神力在作饶益。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搞清楚,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不要与周遭的环境太出格,对自身对佛教不一定很好。 对自己碰到好的医生等,应该想到是三宝的化现,让我有益于修行。若碰到假药或者没有起到饶益,应该想到自己前世的业缘而生病,而碰到假药,是 依靠这个来清静我自己的罪业,重罪轻报。(我们需要如理作意,遮止恶念。不需要想到别的方面,呵护自己的心。真实的因缘我们可能不知道,但我们需要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心。)
  心跟着我们走,在做任何事情时,应该注意到这颗心,让它在快乐平和的状态,这样好修行;而处于烦恼中,涂造恶业。 别人的心无法调整,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相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 刚开始哪怕自己的心很不平静,但长期串习,会有进步,心基本可以安住在平和的状态,这样才有可能和出世间的解脱道相合。
  快乐时感恩三宝,痛苦时祈祷三宝。 时时刻刻要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要用正思维去对待发生的一切。 反复地思维法。当自己不能过去的事情,而能过去时,对三宝就有感恩的心,对法有意乐的心。皈依的力量会增强。 
  对殊胜的教言一定要用来观自己的心,反观内心。有差距没有关系,但逐渐逐渐对三宝升起真实的信心。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停地调整。 
我们要前往异地他乡,也应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三宝,然后再开始动身。
  当心里有了信心之后,动作自然就有了。
  我们要经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三宝的功德,令其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故要精勤念修皈依
  心态处于快乐、安详、知足的状态。心相续中反映出喜悦中。
  行住坐卧中观想三宝:不是考虑三宝在哪里,而是人的心态。养成一种习惯,先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再享用。 
  从别人的角度来说,外境已经出现了,我们没有必要产生烦恼,供养三宝,有功德,清静自心。 
  作为父母的,希望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年轻人,心里里面心心念念想到的就是对方,讨她的欢喜。 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真实对三宝生起皈依心后,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心。(真实修心后有一种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宝,引发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串习的方式,转变自己的心的分别念。(善念、无记、恶念)。无数的分别念,调整成于自相续中有用的方便方法。长期的串习方法。
&早上醒过来: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做。
& 一天中无数的分别念,全部都转成菩提的道用。心会清静。发现另外的一面,诚心诚意地去供养。
会发现美好、积极的一面。
& 对于世间的美好,不是增强贪心,不会因为这样观修而忘失。希望把握自己的方向。
& 对我们死亡会有帮助:入睡、吃饭、走路等都能忆念三宝,临终时若有一个忆念都可以解脱。
& 要认知到(道理、理性上)三宝有这个能力。 就这一个修法用功,自己的解脱就有希望了。
& 一旦放弃了皈依三宝,那么即使修持再高深莫测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 皈投三宝的意义何在?皈依和解脱道才有挂钩,因为远离了导师。所学的法义和解脱没有关系。
远离了法宝, 没有了人我空性则没有解脱道。没皈依和解脱道有千里之遥。
& 皈依是一切戒律和功德的基础。 众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具相的上师会给众生。
(小组辅导员扎西措师兄的随堂记录整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五明佛学院法师辅导--前行第88课
五明佛学院法师辅导---前行第88课
修心是从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修行。
要让上师欢喜,要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如何做,自己需要把握。 这个是我们生生世世值遇这位上师的因缘。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也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这个是自己的心念,有许多的理由,如现量感受,看到等。在这种现象中如何做到真实僧宝想呢?&
换一个心念想。对于这些会有觉知(不如法的觉知),但我们修行了四个加行(如,无常、轮回的过患等)会很少有抱怨,因为观修后,万分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会无比珍惜自己的同行道友,一切都是无常的。福报和缘分要珍惜,升起了感恩的心,不会有太多的挑剔。一个人的快乐在于心态而不是环境。在艰难的环境中,需要换一个思维去思考。有些逆缘,可以增强自己的道心,所以应该要感恩。要知足于当下的这个环境。
  人总是对当下不满,所以快乐鲜少。知足了当下,当下就快乐了。
  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对外界的一切都生起感恩的心。相续不清静的人哪怕到了极乐世界都会找到自己瞋恨的对境。 
  修行中的心会很平和很低调。不好的感受会存在, 但之后需要正思维,扭转自己的心态,需要调整。能够有这样的人生,行持这样的事业,很值得感恩和珍惜。
  由于前世的业力,碰到一个对自己百般挑剔的人。这时需要知道,这个是过去世的业,但现在需要调整这世的因缘。需要有心量, 恶缘显前,我们不能以牙还牙;依靠佛法把恶缘转过来。
  对自己的相续负责,需要依靠法的力量调整自己。依教奉行,令上师欢喜。在实际的生活中串习这些教言,是上师住世最好的方法。
  在生活中,不论痛苦也好、快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我们都应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如果幸福快乐,也知道这是三宝的悲悯所致。诚如佛在经中所说: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烈日炎炎时,有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
   只有依靠三宝,才能真实的有解脱道。希望把所有的众生都脱离轮回而皈依三宝。
   心里对三宝没有疑惑,知道三宝的加持在哪里,相信三宝的力量,有这样的认知。
   快乐的时候来自三宝,打破我们的傲慢,不会认为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等。 若在痛苦时,在实际的考验中,才知道自己的诚信心有多大。不是迷信,有很大的理由。真正的了解三宝后,真实对三宝有依赖心。碰到苦乐时,是否第一个想到三宝。需要了解三宝功德,另外,需要用,品尝到法的味道后,法就会变成自己的相续的一部分。需要修行而不是了知。
  好好地反观自心。 不是造作而是自然的,或者不是认为应该如何等。
假如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磨难,首先你要祈祷三宝,除此之外,若是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而不要认为"祈祷三宝起不到什么作用,我看了医生以后才好"。其实你到医院去,不管是医生诊断还是开药,全是三宝的威神力在作饶益。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搞清楚,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不要与周遭的环境太出格,对自身对佛教不一定很好。 对自己碰到好的医生等,应该想到是三宝的化现,让我有益于修行。若碰到假药或者没有起到饶益,应该想到自己前世的业缘而生病,而碰到假药,是 依靠这个来清静我自己的罪业,重罪轻报。(我们需要如理作意,遮止恶念。不需要想到别的方面,呵护自己的心。真实的因缘我们可能不知道,但我们需要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心。)
  心跟着我们走,在做任何事情时,应该注意到这颗心,让它在快乐平和的状态,这样好修行;而处于烦恼中,涂造恶业。 别人的心无法调整,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相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 刚开始哪怕自己的心很不平静,但长期串习,会有进步,心基本可以安住在平和的状态,这样才有可能和出世间的解脱道相合。
  快乐时感恩三宝,痛苦时祈祷三宝。 时时刻刻要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要用正思维去对待发生的一切。 反复地思维法。当自己不能过去的事情,而能过去时,对三宝就有感恩的心,对法有意乐的心。皈依的力量会增强。 
  对殊胜的教言一定要用来观自己的心,反观内心。有差距没有关系,但逐渐逐渐对三宝升起真实的信心。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停地调整。 
我们要前往异地他乡,也应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三宝,然后再开始动身。
  当心里有了信心之后,动作自然就有了。
  我们要经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三宝的功德,令其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故要精勤念修皈依
  心态处于快乐、安详、知足的状态。心相续中反映出喜悦中。
  行住坐卧中观想三宝:不是考虑三宝在哪里,而是人的心态。养成一种习惯,先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再享用。 
  从别人的角度来说,外境已经出现了,我们没有必要产生烦恼,供养三宝,有功德,清静自心。 
  作为父母的,希望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年轻人,心里里面心心念念想到的就是对方,讨她的欢喜。 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真实对三宝生起皈依心后,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心。(真实修心后有一种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宝,引发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串习的方式,转变自己的心的分别念。(善念、无记、恶念)。无数的分别念,调整成于自相续中有用的方便方法。长期的串习方法。
&早上醒过来: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做。
一天中无数的分别念,全部都转成菩提的道用。心会清静。发现另外的一面,诚心诚意地去供养。会发现美好、积极的一面。
& 对于世间的美好,不是增强贪心,不会因为这样观修而忘失。希望把握自己的方向。
& 对我们死亡会有帮助:入睡、吃饭、走路等都能忆念三宝,临终时若有一个忆念都可以解脱。
& 要认知到(道理、理性上)三宝有这个能力。 就这一个修法用功,自己的解脱就有希望了。
& 一旦放弃了皈依三宝,那么即使修持再高深莫测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 皈投三宝的意义何在?皈依和解脱道才有挂钩,因为远离了导师。所学的法义和解脱没有关系。远离了法宝,
没有了人我空性则没有解脱道。没皈依和解脱道有千里之遥。
& 皈依是一切戒律和功德的基础。 众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具相的上师会给众生。
(小组辅导员扎西措师兄的随堂记录整理)
----------
一位辅导员法师有关懒散不想修行的开示:
一、不是您一个人是这样的,首先,您要接受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况,就绝大多数众生来说,所遭遇的境遇没有很大的差别。
益西堪布仁波切说:“最大的福报是不断地闻思不断地修行。但我看我们汉僧中,有这样大的福报的人很少,能十年闻思修行的人都很少。”
&二、有一些道友有较好的情况,福慧双全,这也是他们累世积累资粮的缘故,是我们极为随喜和楷模的对境。
& & 他人的福慧的一点一滴不会到我们的身心上
接受这种现状:我们福慧浅薄,但即使我们死掉也不能令我们福慧深厚,唯一能做的是在现有的条件因缘下做事:积累福慧资粮。
&三、放下对今生的世俗的希求,也放下对今生的出世间的渴盼,虽然我们踏上了出世之途,但假如我们身体病了,心病了,没有丝毫的心力,心不堪能,我们同样会极度惆怅:我不能修&
&行了,所有的道友都在闻思修行,向前而去,我的此生违缘深重,修法非常困难。它们同样是挂碍,是攀援,是追求,我执的反映,令你患得患失。
&四、梦不重要,它是迷乱,不说明什么;&
恶毒的分别念不重要,它如同梦一样没有实义;
&无论怎样的显现都不能束缚我们,束缚我们的是我们对显现的执着。
&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大寻常。
&我们的痛苦都来自我们对现象的迷惑,对现象的实执。
&我们要通过闻思对它们有认识,转为道用,我们闻思到什么程度,认识到什么程度,就用我们已有的层次去对治。
&不要舍弃般若空性的闻思和修行,它是最有力的武器。
& 五、放下执着,做我们现在能够做到:
&从内心舍弃世间,尽力串习从无常乃至明空双运的实相,忏悔、持咒、放生、供僧等,祈祷莲花生大士遣除修行的违缘,祈祷上师和本尊。
& 做一点是一点,做多少是多少。尽力,不和人攀比。
&如果修行的效果很差,也不要焦虑,不要忧伤、不要失去平静,不要懈怠。
& 只要活着,就要去做.
& 念佛号观想非常困难,就看着佛像念,每一刹那,佛的形象会在我们的阿赖耶上种下种子;
& 没有丝毫祈祷的心力,也不用难过,继续祈祷,我们的祷文一样在叩打上师佛陀的心灵之门。
& 意的修行困难,可以修身语的善行;坐着修行困难,可以站着,站着困难,可以坐着。
就这样横下一条心,只要还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还有一丝意识,我们就要以身口意来修行。
& 六、是天魔又如何?是地魔又如何?天魔地魔只是我们的福报业力的显现。
& 诸法均为因缘法,我们有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天魔也难有机可趁;何况不经魔考,不得成佛。
上师仁波切在讲解《般若摄颂》时说:如果没有魔障,修行也不一定能够成功,魔障能够令我们道心愈加坚强。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找不到光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