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湖鱼类名称?鳜单叶互生鱼他们的学名叫什么?

中 国 的 湖 泊
&&&&&&&&&&&&&&&&
/ 中 国 的 湖 泊 
(三)丰富多彩的盐类  在中国众多的盐湖中,除贮存着巨量的食盐、天然碱、芒硝、石膏等常 见的普通盐类外,还有钾盐、硼酸盐、锂盐,以及溴、锶、钡、铷、铯、铀、 钍等稀有元素的盐类,真可谓丰富多彩。现在,从盐湖中已发现的盐类就有40 种之多。食盐既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誉为“化 学工业之母”;芒硝、天然碱、钾盐等广泛用于化工、冶金、电子、医药、 纺织、橡胶、塑料、玻璃及陶瓷等工业;锂盐、硼酸盐等在核能利用、宇宙 火箭等尖端科学领域里更是必需的原料。  中国辽阔的盐湖分布区,自进入第四纪后,由于有利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一直进行着旺盛的成盐作用,形成了大量的盐湖矿床,如著名的察尔汗盐湖 区就是由南霍布逊、北霍布逊、团结、协作、达布逊、小别勒、大别勒、东 陵、涩聂等 9 个表面有湖水的盐湖和察尔汗、别勒滩两个干盐湖所组成,东 西长 168 公里,南北宽 20~40 公里,总面积 5 856 平方公里。漫长的盐类 沉积过程使湖区汇集了约 600 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盐类,以出产光卤石称 著,是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罕见的内陆盐湖。其中钾盐的储量为 1.5 亿吨, 仅次于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之间,储量为 20 亿吨),居世界盐湖钾盐储 量的第二位;食盐的储量达 426 亿吨,按全国现有人口计算,足够吃上 8 000 余年。中国盐湖中除贮存固体盐类矿物外,在卤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液体矿,其中硼、钾、锂等元素具有开采的价值。如西藏地区有些盐湖的卤水中,氯化 锂的平均含量比美国业已开发的西尔兹盐湖的含量高出 1~3 倍以上。中国的盐湖具有数量多,类型全,矿种多样,储量丰富等特点。盐湖资源不仅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着 极为重要的地位。(四)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对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开采的盐类来说,以食 盐为主,其次是天然碱。  解池位于山西省中条山北侧的运城盆地,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长条形 湖泊,长约 18 公里,宽为 1.5 公里,面积近 27.3 平方公里,是中国开发最 早的盐湖。该湖系地堑式的构造湖,周围山体因断层作用而抬升,盆地则相 对凹陷,在低洼处积水成湖。成湖之初湖泊本为淡水湖,后来在盆地干燥气 候的影响下,经过第四纪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而演化成盐湖。大约在公元前 21 世纪时,生息在滨湖地区的劳动人民就已开始利用湖水(卤水)晒盐, 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风向、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与产盐的多寡有 着密切关系,因而总结出“解池盐产必资南风,南风不时,盐即失利”的科学论断。解池南依中条山,当南来的气流越过中条山后形成了焚风,在下沉 过程中有增温减湿的作用,使空气干燥,加速了湖水蒸发和盐类沉积。4 000 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对盐湖的自然面貌能有如此科学的认识,真令人赞叹不 已。  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池是中国开发历史悠久的另一个食盐湖,《汉书·地 理志》中对此已有记载。唐代吉兰泰盐池又名温池,蒙语称察汗布鲁克池, 面积 120 平方公里,所产盐质味佳,因表层混有淡红色尘砂,俗称红盐,亦 名吉盐。清代以前,盐池所产之盐除供当地需要外,尚畅销于陕、甘及晋北 一带。乾隆初年,红盐开始运销内地,因销路广开,陆运供不应求,到乾隆 末又开黄河水运。吉盐以旧磴口为发运地,并设盐吏专管,最盛之时运盐船 只络绎不绝,多达 500 余只,可见旧时吉兰泰盐池的开采已具相当的规模。 此外,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吉林等省区,也都有一些开发较早的食盐湖,如扎布耶茶卡、茶卡盐池、雅布赖盐池等。 历史时期除开采食盐外,对天然碱、硼砂也有开采。如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白彦淖、哈马台、察汗淖等,就是有名的天然碱产地。西藏盐湖中的硼砂, 早在公元 6 世纪时就已开采利用,直到公元 1563 年,其开采方法方传到欧洲, 比中国晚 1000 年左右。中国虽然盐湖数量多,矿种丰富,储量又大,然而在历史时期从事开采的盐湖却寥寥无几,且生产单调,主要是开采食盐和天然碱,采盐规模小、 效率低,工人靠铁钻、铁铣、铁构和铁耙“四大件”从事生产,生产水平极 低,原盐的外运亦主要靠人背畜驮。新中国成立后,盐湖事业获得了新生。吉兰泰和茶卡等盐池,通过企业的改造和技术革新,扩大了生产规模,改善了生产条件,盐矿产量有了大幅 度提高。1976 年,中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盐场在吉兰泰盐池建成,从原盐的 开采到分离、脱水、堆坨和加工除钙等主要生产工序,均实现了机械化。现 在原盐的日产量已超过解放前的全年产量,湖盐的外运由汽车和火车等承 担。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与吉林等省区又相继开发了一些新的盐湖矿床,并在盐湖地区建立起一批化工企 业。1958 年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地区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以开采光卤石(钾、镁盐类),生产氯化钾和钾肥为主的化工厂。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化工厂的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钾肥原料供应基地。五、富饶的水产资源  中国湖泊水产资源丰富,既有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又有菱、莲、 芡、芦等水生植物,供人们捕捞、采收、刈割后利用。湖区人民常用“日出 斗金”这句话来形容湖泊中物产的富饶。湖泊中的水产资源与湖区人民生活 和经济发展,关系至为密切。(一)鱼类资源  中国湖泊中分布的鱼类约有 300 余种,其中经济鱼类达 60 余种之多。 各湖区中以东部平原湖泊的经济鱼类最多,其中属于鲤形目鲤科的主要 种类有:鲤、鲫、草、青、鲢、鳙、鳊、鲂、鲌、红鲌、鳡、鳤、鲴、■、 赤眼鳟等,此外,还有鲚鱼、银鱼、鳜鱼、乌鱼、鲶鱼,鳗鲡、黄鳝、黄颡鱼、塘鳢鱼,松江鲈鱼等其它科的鱼类。 鲤鱼和鲫鱼是人们所喜爱的两种食用鱼。鲤鱼是大型鱼,大的个体可达20 余斤;鲫鱼是中型鱼,可长至 1 斤以上。它们都是杂食的,东部平原一些 中小型湖泊中食饵丰富,所以它们的产量高,在天然鱼产中往往占首位。草、青、鲢、鳙鱼是中国的特产和传统养殖的鱼类,被称之为“四大家鱼”。它们在自然状况下于湖泊中摄食生长,而到江河中去生殖,属半洄游 性鱼①。这 4 种鱼是中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在东部平原的湖泊中产量较 高;东北、蒙新和云南的一些湖泊经移殖放流后也有一定的产量。鳊的学名叫长春鳊;鲂有两种,一种叫三角鲂,一种叫团头鲂。鳊和鲂的体形很相似,捕得的个体一般约半斤,偶尔也可捕得 2~3 斤的个体。鳊和 三角鲂分布很广,天然的产量亦不低。过去人们只知道团头鲂产于湖北省的 梁子湖,该湖入长江处古称樊口,又名武昌,所以团头鲂又有“武昌鱼”之 称。以后在湖北、江西和安徽等省通江的湖泊中也相继发现,这说明其分布 并不局限于一湖。现在,团头鲂已被驯化成养殖的鱼种。鲌鱼和红鲌也是常见的食用鱼。红鳍鲌是小型鱼类,通常捕得的个体多在半斤左右;翘嘴红鲌和蒙古红鲌则是大型鱼类,3~4 斤重的个体较常见, 最大的个体可达 20~30 斤。鳡鱼性凶猛,游戈于水的中上层,古人给它取名为“■”,意为贪食无厌的鱼。它是半洄游性鱼类,在湖泊内摄食生长而到江河中去生殖。属大型 鱼,常可捕到 30 余斤重的个体,肉质颇佳,堪列上等,如稍用盐腌渍后再食, 味尤为可口。
鲚鱼属于鲱形目鳀科,是一些小型鱼类,有成群栖息于近海的,也有居 于淡水或洄游至淡水中生殖的。东部平原湖泊中出产短颌鲚和刀鲚。短颌鲚 是定居于湖泊中的;刀鲚既有定居于湖中,也有从海洄游到湖中生殖。湖泊 中所捕到的鲚属鱼类,渔民通称为“梅鲚”或“毛刀鱼”。太湖的梅鲚产量 约占鱼产量的 60%左右,巢湖高达 70%,鄱阳湖和洞庭湖约占 10~20%。 它们的食用价值远不如江河中所捕得的刀鲚。因为刀鲚在溯河洄游时体内含 脂高,味鲜美;而梅鲚体小肉薄,含脂量低,但产量较高。①
鱼类的洄游分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江湖与海之间洄游的鱼类称为洄游性鱼类,而在江与湖之间洄游的鱼类称为半洄游性鱼类。  银鱼属于鲑形目银鱼科。银鱼起水即死,死后体洁自如银,因而得名。 寿命只有一年左右,今年生下的个体,明年即长成而生殖。亲鱼在生殖后自 然死亡。捕捞银鱼的汛期集中,一般是 5 月中下旬到 6 月底之间。银鱼个体 虽小,但其味鲜而不腻,是餐桌上的佳品。长江中、下游各大、中型湖泊均 产,但以太湖所产名闻遐迩,称为上品。  鳜鱼属鲈形目鮨科,又名桂鱼、季花鱼、鳌花。其捕食的方式不像鳡鱼 那样游弋追捕,而是突然袭击。它匿身于水草丛中,见有别种鱼游过时,就 突然游上去吞食。鳜鱼体色棕黄或淡黄,加上暗棕色的纵纹和不规则的斑块、 斑点,这种斑斓的体色和水生植物的色彩很相近,所以能隐蔽其身而不为捕 食的对象发现。鳜鱼是大型鱼,大的个体可达 30 余斤;分布广,产量高,是 中国人民喜食的名贵鱼。食用的个体以半斤至 1 斤为佳,肉质细嫩。  乌鱼属于鳢形目鳢科,又名财鱼,两广群众和东南亚侨胞尤为喜食。一 般个体为 2~3 斤,体前段近圆筒形,后段侧扁,鳞细小,全身灰黑色,体侧 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喜栖居于多水草和淤泥质的湖底,体色和环境的色调 也很一致。捕食方式和鳜鱼相似。其适应性较强,当水退时可钻入湖泥之中, 只要湖泥湿润,就能存活,离水后几天也可不死。  鲶鱼属于鲶形目鲶科,是一种常见的普通食用鱼。鳡、鳜、乌、鲶、鲌 及红鲌都是肉食性凶猛鱼类,能在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中生长,皆为经济鱼 类,而在放养的池塘、水库和湖泊中却是有害鱼类,放养前要尽可能清除这 些鱼类。鳗鲡属于鳗鲡目鳗鲡科,黄鳝属于合鳃目合鳃科,都具蛇的体形,体表光滑无鳞。鳗鲡肉嫩多脂,是上等食用鱼,为洄游性鱼类,长成的鳗鲡入海 生殖,而鳗苗漂流至河口,能随潮入江河、湖泊摄食生长。黄鳝是中国的特 产,它不仅生活在湖泊中,亦栖居于沟渠、水田中,凿洞穴居,于晚间出洞 觅食,主要吃蚯蚓、昆虫等,也食小鱼。黄鳝的适应性较强,秋冬退水后能 蛰伏于洞中,待次年涨水再行觅食。捕起的黄鳝也可暂养若干时日。捕捞季 节为 5~9 月,而以小暑前后所捕得的最肥。黄颡鱼、塘鳢鱼和松江鲈鱼都是有经济价值的小型鱼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江鲈鱼,因为它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以及兴凯湖鲌鱼并列为 中国四大名鱼。松江鲈鱼属鲉形目杜父鱼科,以上海市所属松江县及其邻近 地区所产最为有名。为洄游性鱼类,成鱼入近海生殖,幼鱼入江河、湖泊中 摄食生长;以虾为主要食饵。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温带,所以,江河、湖泊中的鱼类以温水性种类为主,典型的南方种和北方种都少。但是,黑龙江省北部已属寒温带,因此 东北湖泊中的经济鱼类,除有鲤、鲫、草、青、鲢、鲌、红鲌、鳊、鳡、鲴、■、鳜等温水性鱼类外,也有属于北方类型的狗鱼、雅罗鱼和江鳕等。 雅罗鱼属鲤科的雅罗鱼亚科。东北雅罗鱼是中国北方分布较广的一种经济鱼类。一般个体为 1~1.5 斤,以底栖动物和水草、藻类为食,系杂食性鱼 类。溯河生殖,适应性较强,在稍带盐碱性的湖泊中也能生长。按其食性和 适应性而言,可作为北方湖泊中主要发展的经济鱼类,惟肉质松软,是其不 足之处。  江鳕属于鳕形目鳕鱼科,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形似鲶鱼,所以又叫“山 鲶鱼”。此鱼夏季不摄食,呈休眠状态或游至较凉的山溪中去“避暑”;冬 季则在湖内水草丛中栖息。江鳕是一种肉食性凶猛鱼类,主要食鲫鱼,产量  不高,通常捕得的个体为 3~4 斤。 东北兴凯湖出产一种白鱼,学名为兴凯青梢红鲌,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东北的湖泊还出产一种银鲫,是鲫鱼的一个亚种,具有生长快、个体大 的特点,大的个体可达 6 斤。  青藏高原湖泊鱼类单纯,只有几种鱼类有捕捞价值,如青海湖所产的湟 鱼,学名称为青海湖裸鲤;札陵湖和鄂陵湖出产花斑裸鲤;羊卓雍错出产高 原裸鲤,均属鲤科裂腹鱼亚科。  蒙新高原湖中所分布的鱼类有较大的差异。内蒙古呼伦湖所产的主要经 济鱼类有:鲤、鲫、■条、狗鱼、鲶鱼等。值得一提的是■条鱼,是一种小 型食用鱼,在东部平原湖泊经济鱼类中是排不上位置的,但在呼伦湖却名列 前茅,产量很高,就地制成的罐头可供出口。中蒙边界上的贝尔湖以产鲫鱼 为主。内蒙古其他湖泊主要产鲫鱼、雅罗鱼;在含盐量较低的岱海除出产鲤 鱼外,还放流了草、鲢鱼。新疆的博斯腾湖原产塔里木裂腹鱼和扁吻鱼,这 些鱼已近绝迹,后来在湖中放养了鲤、鲫、鲢、贝加尔雅罗鱼和赤鲈等。赤 鲈属于鲈形目鲈科,其体侧有 5 条宽阔的黑斑,又称“五道黑”,是一种中 小型鱼类,在欧洲和西伯利亚分布很广,而中国仅新疆有出产,是当地有名 的食用鱼。云贵高原湖泊主要出产鲤、鲫鱼及该地区的一些特产鱼。所产的鲤鱼除普通种属外,还有杞麓鲤、大头鲤和大眼鲤等。云南湖泊的特产鱼类有金线 鱼、鱇■白鱼和弓鱼。金线鱼属于鲤科的鲃亚料。通常捕得的个体仅 1~3 两,食饵以小虾和小鱼为主。体色淡黄,背部略带青灰,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色斑点,各鳍均为 金黄色。生殖时要游入与湖相通的溶洞中产卵。金线鱼产于阳宗海、抚仙湖 和滇池。金线鱼是阳宗海的主要经济鱼类,占鱼产量的 70%左右,抚仙湖和 滇池产量不多,滇池近来由于环境条件起了很大的变化,金线鱼已近于绝迹。 金线鱼是云南群众喜爱的名贵鱼,应注意保护,以逐步恢复其资源。鱇■白鱼属于鲤科。通常捕得的个体不超过 1 两;体为银白色,口斜向上方;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饵,也吃幼小昆虫和丝状藻类;平时生活于深水 区,春季游至近岸,在风浪激起浪花的浅水地带生殖。抚仙湖鱇■白鱼占鱼 产量的 80%左右,是当地的主要食用鱼。洱海所产的弓鱼是云贵高原的有名鱼类,当地有“鱼魁”之称。弓鱼的学名叫做大理裂腹鱼,属鲤科的裂腹鱼亚科;大的个体也只不过 4~5 两;生 活于水的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饵,春季集群溯河生殖;渔民在此期 间于河道中设网拦捕。由于捕捞过度,资源严重衰减,已无产量可言。(二)虾、蟹、贝类资源  虾和蟹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十足目,大部分种类是 海产的,淡水内分布的种类不多。但是,中国湖泊中虾和蟹的产量大而且经 济价值高,是仅次于鱼的水产资源。  中国湖泊所产的虾有青虾、白虾、小长臂虾和米虾等;蟹主要是中华绒 螯蟹。虾和蟹体上包裹着一层甲壳,虾的甲壳软而韧,蟹的甲壳坚而脆。虾 和蟹一生中要脱壳多次,否则会限制其身体的继续生长。青虾是沼虾中的一种,学名叫日本沼虾,体长在 60~90 毫米之间,体青绿色透明带棕色斑点。白虾学名叫秀丽长臂虾,是长臂虾的一种,甲壳较薄, 活时通体透明无色,死后变为白色。白虾比青虾小,体长 30~50 毫米。两者 外形上的区别是:白虾额角呈鸡冠状隆起,青虾的额角平直;白虾第二对胸 足没有青虾那样长而大。青虾和白虾分布广,经济价值高,东部平原、东北 平原和云贵高原的一些湖泊均有出产。  中国北方的湖泊、池塘和河沟中,还生长着一种中华小长臂虾,体色呈 青绿色且透明,腹部有棕黄色的条状斑纹,故又名花腰虾。米虾有多种、常 见的是中华齿米虾,体色浓绿,背面中央有一条不规则的棕黄色斑纹,分布 广,中国南北各地的湖泊、池塘和河沟均有出产。中华小长臂虾和中华齿米 虾的个体均不大,比白虾还小。前者体长一般在 30 毫米以下;后者体长一般只 25 毫米左右,经济价值不及青虾和白虾,渔业上称这两种虾为糠虾或草 虾。  青虾、中华小长臂虾和中华齿米虾喜栖于水草丛生的地带,白虾则生活 于敞水的湖区。它们都是杂食性动物,食饵为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物和其它 动物的尸体等。青虾主要在夜间摄食,黄昏和黎明时尤为活跃,有“早钓鱼, 晚钓虾”之说。白虾有移栖的习性,白天栖于湖的底层,夜晚上升到湖的表 层,特别是月光皎洁的夜间更为明显。虾的生命短暂,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但其繁殖率高,生长快,当年所产的虾就可成熟而生殖,到第二年再生殖一 二次后死去。雌虾所产之卵附在腹部的附肢上孵化,称为“抱卵”,每次生 殖所抱的卵,随着种类和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一般有几百粒左右。抱卵的青 虾和白虾在渔业上称为“带子虾”,味鲜美,颇受人们欢迎;也有用明矾水 将虾卵脱下晒干后销售。虾体晒干去壳称为虾米,亦称“湖米”,以区别于 海产的虾米。捕虾的方法有很多种,青虾用虾笼、虾罾捕捉;白虾则用网拖。 太湖地区有设置“虾浮”来捕捉青虾。糠虾常近岸边栖息,人们可以在岸边 用三角抄网或扒网捕取。从虾的产量来看,以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为高,一般占鱼产量的 10%左右。青虾、白虾和糠虾所占的比例,因湖和水情的变化而异。据太湖 70 年代 虾的产量统计,白虾占 50%,青虾占 20%,糠虾占 30%。水清草茂的湖, 青虾产量高,水混草稀的湖,白虾的产量高。白虾和银鱼同为太湖的名产。 此外,内蒙古呼伦湖的白虾和云南滇池的青虾产量亦高,甚至可超过鱼的产 量。鄱阳湖、南四湖、白洋淀等东部平原上的湖泊都盛产青虾。中国主要食用的淡水蟹是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或毛蟹,产于东部平原各湖。河蟹在江河湖泊里生活,喜于泥质的堤岸上凿穴而居,昼伏夜出;食 底栖动物、水草的种子,尤喜食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小鱼。河蟹是洄游性 的水生动物,每年秋季长成的河蟹要洄游至近海生殖。雌、雄蟹在江河入海 处的水域中交配,雌蟹所产之卵附于腹部孵化,孵出的幼蟹随潮上溯至江河 湖泊中摄食生长,亲蟹生殖后即自然死去。河蟹由于足关节只能上下而不能 前后移动,所以横向爬行,爬行时挥动着前面的一对大螯,给人以“凶顽” 的印象,然而其肉质鲜美,尤以肝脏和生殖腺(俗称为“肓”)最肥。它们 生殖洄游的季节正是捕捞的时节,民谣有“西北风响蟹脚痒”,就是说:西 北风一起,河蟹就要洄游生殖了。捕捉河蟹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在它洄游 的路线上设簖或设网拦捕,也有利用它的趋光习性,点灯诱捕。河蟹是中国 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天津附近的胜芳和苏州附近的阳澄湖,是两个著名 的河蟹产地。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美名。青虾、白虾和河蟹营养丰富,味极鲜美,有食河蟹后而“百菜无味”之说。 中国湖泊所产的贝类主要有螺、蚌和蚬。它们的身体由柔软的组织构成,没有骨骼,体外都具有相当坚固的贝壳,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软体动物门。中 国湖泊中常见的螺类和蚌类各有数十种;蚬类少,只有几种。有些螺类传播 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是有害的生物。  主要捕捞的螺类属于田螺科,有圆田螺、环棱螺和螺蛳。圆田螺又称田 螺,环棱螺称湖螺或螺蛳。云南湖泊出产的螺蛳是中国的特产,形状和圆田 螺与环棱螺不同。  圆田螺是中国分布较广的一种螺类,也是田螺科内个体较大的种类。它 们在湖泊、水库、河流、沟渠及水田中均能生长繁殖。  环棱螺螺层上有环棱。此种螺分布广、产量大,常见的有 3 种:铜锈环 棱螺、方形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  云南湖泊出产的螺蛳个体比圆田螺要大,壳的形状如宝塔,螺层中部呈 三角状的突起,其上有 2~3 条由念珠形颗粒组成的环棱;体螺层上有 6 条这 样的螺棱,居中的一条念珠形颗粒变成了三角形的棘状突起。云南的滇池、 抚仙湖、洱海、大屯湖及异龙湖等均出产螺蛳。螺肉是很好的食品,含蛋白质、脂肪、醣、无机盐、维生素 B1 和 B2。螺肉有利尿通便,消暑解渴及治黄疸等功用。湖泊所产的螺类除供应湖区人民 食用外,还有一部分田螺肉冷冻后外销。太湖地区出产的环棱螺,还用于喂 养青鱼。蚌类有两枚贝壳,在背面以韧带或齿相铰合。有些种类只有韧带而无铰合齿,属于无齿蚌亚科;有些种类既有韧带还有铰合齿,则属于珠蚌亚科。 蚌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椭圆形、卵圆形、楔形、矛形、猪环形、蛏形以及 扭歪的香蕉形等等。蚌的肉体腹缘有一肉质的足,其状如斧,亦称斧足,伸出壳外可以爬行。蚌栖息于湖底,不常爬行,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物。生殖时雄蚌 将精液排入水中,随水进入雌蚌的鳃腔内,雌蚌所产的卵在鳃腔内受精后就 附于鳃瓣上发育,成为钩介幼虫后离开母体进入水中,遇到鱼时附于其体上 继续发育,经一段时间长成幼蚌,才脱离鱼体而落至水底继续生长。蚌肉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醣类和维生素 A、B1、B2 及钙、镁、铁等元素,不仅可食用,且有止渴、解毒、祛热、除眼赤等药用疗效。 蚌壳有多种用途,有些蚌的珍珠层光泽好,可用于制作贝雕和漆器上的镶嵌物等工艺品。中国制作这类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扬州、福州是这类工艺品的传统产地,产品远销国外。蚌壳还用于制作钮扣,鄱阳湖、 洞庭湖及太湖沿湖的一些城镇,有以蚌壳为原料的制扣工厂。蚌壳碾成粉是 配制牙膏和雪花膏的原料之一。  近 30 年,淡水蚌中有些种类又有了新的用途。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可用 来培育珍珠。珍珠是贵重的装饰品。现在培育的珍珠主要是供外销,还有一 部分供药用。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几种氨基酸,它有去翳明目、定惊 痛、化痰、解毒等疗效;而且常服珍珠粉可使皮肤滑润细腻,有美容之功。 河蚬是广泛分布的一种蚬,产量很高;捕起后可鲜食亦可晒干,部分河蚬还供出口。(三)植物资源中国湖泊中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约有 70 余种。种子植物中既有双子叶植物又有单子叶植物,根据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 的状态,又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4 个生态类 群。凡根扎于土中,茎叶挺出水面的为挺水植物,生于湖滩地和沿岸带;根 扎于土中,而茎比较柔软没于水内,叶浮于水面的是浮叶植物,多生长在湖 泊的亚沿岸带;茎叶浮于水面,根不扎于泥中,而悬于水内的是漂浮植物, 常聚集于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群落之间;根生于湖底,茎叶不露出水面的 是沉水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沿岸带和沿岸带。  湖内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有的是可供食用的水生蔬菜,有的是工业和 手工业的原材料,有的可作饲草、肥料和燃料,都是湖泊的宝贵资源。  可供食用的有菱、莲、芡、慈菇、荸荠、芋、莼菜和茭白等。它们都已 有人工栽培的品种,经过长期的人工培育和选择,栽培的品种比野生的品质 优良。野生的品质虽次,但面广量大,所以采摘野生的菱、莲、芡实等是湖 区群众从事“小秋收”的内容之一。  菱属于双子叶植物菱科,是浮叶植物。野生的菱壳厚。有 4 只锐刺状的 角,果仁小,不宜鲜吃,采摘后可用机械脱壳取仁,取得之果仁称菱米,可 煮粥、作菜,也可制淀粉。东部平原许多湖泊均有出产,而以洪湖、南四湖 等产量较高。湖内浅水地带,如果水位比较稳定,湖泥又比较肥沃也可以种 菱,如江苏的邵伯湖就种植了“大家马”菱。杭嘉湖地区有不少优良菱种, 有的质地鲜嫩而带甜味,有的壳薄仁大,角刺退化,如水红菱、风菱、馄饨 菱等。该地区多利用小型湖泊和池塘种菱,如嘉兴南湖所产之风菱颇为有名。 莲属于双子叶植物睡莲科,是挺水植物。莲的整个植株都有用:地下茎 称为藕,可鲜吃或作菜、制藕粉;其茎称荷梗,鲜嫩时亦可作蔬菜;荷叶可 作包装材料;荷花可供观赏,种子称莲籽,是一种滋补食品。栽培的莲也有 不少品种:供观赏的品种,花大色艳,如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扬州 的瘦西湖,武汉的东湖等都有栽培;以产藕为主的,如苏南的花香藕,粗壮 肥硕、入口松脆;湖南的湘莲则以采摘莲籽为主。菱、藕是人们中秋节赏月 的佳品,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莲的各部分还具有药用价值,藕节、荷梗、荷叶蒂、莲蕊、莲籽中的胚芽都是中药材,具有不同的药性和疗效。  芡属于睡莲科的浮叶植物。芡的叶片大而圆,直径可达 2~3 尺,茎与叶 上都有粗大的角质刺。果实像鸡头,种子称芡实或鸡头籽,去壳后称为芡实 米或鸡头米。芡实米和莲籽一样也是滋补食品,用以入药,有补中益气的功 用。芡也有野生和栽培品种之分,但栽培的品种远不及菱、莲那么多。一般 生长野菱和野莲的湖中也都有芡生长。江苏过去有相当多的芡实产量,仅高 淳一地(固城湖、石臼湖和丹阳湖等)就能收购几十万斤,后来一些湖泊被 围垦,产量已显著下降。  莼莱属睡莲科,系浮叶植物。它在杭嘉湖和苏南等地作蔬菜用。叶圣陶 先生曾写过一篇《藕与蒪菜》的散文,“蒪”是“莼”的异形字,他在这篇 文章中回忆了江南水乡的风貌。莼莱与称为“蒲鱼”的塘鳢鱼并列齐名,为 江南的名菜佳肴。其中以杭州西湖所产的莼菜最为有名,江苏的东太湖亦有 出产。食用的是莼菜的嫩叶,每年春夏间采摘以供应市场,还制成罐头外销。 其叶初生尚未展开而采的,称稚花,为上品,叶稍舒展则为次;秋季叶片硬 化,厚而味苦涩,无人食用,可作猪饲料。    慈菇、荸荠和芋都是单子叶植物。慈菇属于泽泻科,荸荠属于莎草科, 芋属于天南星科,均为挺水植物,常散布于湖滩地上,很少成片生长,其地 下茎能食用。  菰又名茭草,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为挺水植物。它膨大的嫩茎可作蔬 菜,称茭白,野生的茭白一般瘦小,无人采摘。栽培的茭白是重要的水生蔬 菜,食用季节长,上市量大。野生的菰开花结实,称“菰米”或“茭米”, 比稻米细长,每穗有数十粒。唐代张志和在一首词中写道:“松江蟹舍主人 欢,菰饭莼羹亦可餐”,说明了菰米能食用。《本草纲目》还记载菰米可供 药用,惟近代已无人采收。菰的茎叶鲜嫩时可饲喂草鱼,亦可作耕牛的饲料, 秋冬枯黄后刈割可作燃料。菰的繁殖力强,以地下茎蔓延,在湖滩地上形成 单一的群落,能促使湖泊淤积。  芦苇、蒲和杞柳可供工业、手工业作原料或材料。芦苇属禾本科,蒲属 于香蒲科,都是单子叶植物,又都是挺水植物。杞柳是灌木,耐水,能栽在 湖堤岸边或滩地上,只要它的顶部不被水淹,就可继续生长。(四)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湖泊水产资源虽然丰富,但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使资源的种类和 数量都不同。东部平原湖泊,资源种类多,产量高,鱼的总产量(包括江河) 约占全国淡水捕捞总量的 60~70%;东北和云南次之,蒙新和青藏高原最 低。据 70 年代对一些主要湖泊水产产量的统计分析,有以下几类:(1)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和太湖亩产为 7~8 斤,洞庭湖和洪泽湖 6斤左右,巢湖只有 2~3 斤;中型湖泊一般亩产为 15~20 斤;已进行放养的 小型湖泊,亩产多在 30 斤以上,高产的可达 200 斤左右。(2)东北平原山地湖区:镜泊湖亩产近 13 斤,小兴凯湖为 2.7 斤,五大连池在 30 斤以上。  (3)云贵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泊有富营养湖和贫营养湖之分,故产量 高低悬殊。滇池亩产近 40 斤,而星云湖、洱海,杞麓湖、大屯湖等只有 3~5 斤,抚仙湖和阳宗海仅 1~2 斤。  (4)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湖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湖泊鱼产量较低。 呼伦湖亩产达 4 斤,博斯腾湖为 2.2 斤,乌伦古湖 2 斤,青海湖 1.5 斤。后3 个湖在 20 世纪 60 年代都有过一段高产期,那是因为原始鱼藏未经开发,积存了较高的生物量,开发一段时间后要自然下降,到 20 世纪 70 年代只有 上述的水平了。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湖泊水产资源还有待人们去开发和利用。 湖泊内的贝类资源,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其产量往往不列入水产品的 统计范围。其实一些湖泊所捕捞上市的贝类量很大,据了解白洋淀、太湖、 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和洱海等每年出产贝类几十万斤至上百万斤。 太湖地区用螺、蚬喂青鱼,其用量更大。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自用于育珍珠 后,其天然产量已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人们亦由此得 到了启示:湖泊水产资源的利用不仅是鱼类,有些新的领域有待人们去开拓。 目前湖泊大型水生植物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岁一枯荣”,人们 只不过通过采摘、刈割而利用。如能对芦滩进行科学管理,适时收割,就可 以多产优质芦柴;菰的繁殖力强,有些湖内产量大,但目前还只限于用作饲 草和燃料,未能物尽其用;一些沉水植物由于过度捞割又与水产资源增殖有一定矛盾;??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和解决。 湖泊水产资源是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与矿产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而生物资源有再生能力,只要开发得当,可持久地为人们提供 财富。六、湖泊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湖泊资源是在地质、地貌、水文、化学、生物等各种自然因素长期互相 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导致湖泊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利用 的对象和利用的方式,也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外流湖区的绝大多 数湖泊为淡水湖,湖水能够外泄,水量也比较丰富,湖泊具有蓄洪、排涝、 灌溉、航运、工业给水、发展水产和滩地垦殖之利;有的湖泊还兼具水力资 源,能引水发电;不少湖泊景色秀丽,是疗养和游览的胜地,如著名的旅游 湖泊——西湖、太湖、东湖(武昌)、大明湖(济南)、滇池和日月潭等等。 中国内流湖区多盐湖和咸水湖,湖泊补给的水量不足,湖泊资源的利用主要 是开采盐湖中的盐、碱等无机盐类。在某些含盐量不高的微咸水湖中,如青 海湖、纳木湖、呼伦湖、博斯腾湖和岱海等,仍可从事渔业生产。从总的来看,中国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主要应做好 3 个方面。(一)湖泊滩地利用与合理围垦  湖泊水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而湖泊滩地就是界于湖泊高低水位之间的 一个季节性积水地段;因受泥沙和生物残体年复一年的沉积,由近岸带向湖 心逐渐伸展,不断扩大其规模。汛期湖水位上涨、滩地淹没于水下,水深约1~2 米;枯水期水位退落,滩地出露。湖泊滩地平坦,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灌溉便利,是良好的土地资源(以鄱阳湖、洪湖、汈汊湖等湖泊的底质分析 资料为例,见表 4)。表 4 湖泊底质(表层)主要营养成分表
成分(%) 湖名鄱阳湖
总氮0.732
磷( P2O5 )0.119
钾( K2O )3.07
有机质1.83
Ph7.1
洪湖
0.232
0.155
3.19
4.07
7.9
汈汊湖
0.336
0.115
2.79
6.32
7.6
骆马湖
0.096
0.141
2.68
1.19
8.4
阳澄湖
1.010
0.084
1.99
1.61
6.8
滇池
0.230
0.280
2.26
3.25
7.8
湖泊滩地的利用,以围垦种植最为常见,规模亦大,是湖泊滩地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所谓围垦,就是在湖泊滩地上选择有利地段,筑堤拒水,将 堤内的滩地辟为农田。有的湖区称之为围田,有的则称之为圩田或垸田。  中国以湖泊滩地为对象从事开垦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 殷末(公元前 11 世纪)有周人泰伯从北方南徙。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原住 陕西岐山附近。他为了成全父意,主动让位于三弟季历和季历的儿子——文 王昌,同二弟仲雍一块离开了周国,到了当时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太湖地区, 定居于苏州、无锡间的梅里,把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 垦殖湖滩洲地,并开泰伯渎为农业生产服务,这是湖区垦殖土地和兴修水利 的最早历史记载。之后,于春秋末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  渐增加,对土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生活在湖区的人民不得不与湖争地,湖 滩地开垦利用的规模日益扩大,由起初比较原始的直接开垦利用而发展到筑 堤围垦,有的已达相当规模,其中以位于今江苏高淳县境内的“相国圩”最 为著名。该圩在固城湖西侧,水阳江的右岸,为吴人所建。史籍记载:“相 国圩周四十里,为吴之沃土,后吴丞相(文)钟有宠于君,因以圩赐之,故 名。”与相国圩同时代兴建的,还有范蠡在太湖下游长泖地区建造的围田。 汉代及三国时期以后,北方遭受长期战争的破坏,人口南迁,太湖地区不断 围垦。东晋时期北方战乱又起,国都南迁;接着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 于南京,历时的 270 年(公元 317~589 年)。在这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封建 统治集团为了搜刮更多的财富,以应军政开支,奢侈用度,不得不重视农业 和水利,于是围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及至唐末和吴越钱氏时期,则形成 比较完整的围垦和农田水利相结合的水网圩田形式。这种圩田,相隔 5~7 里有一纵浦,相距 7~10 里有一横塘,利用开塘挖浦所取的泥土来修筑堤岸。 塘、浦、田有规则的排列,宛若棋盘。这是湖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 出来的一种蓄泄并筹,排灌兼施的水利系统和方格化的农田布局相结合的湖 泊滩地围垦方式,可与关中的郑国渠和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
图 7 湖区围田示意图(据《农政全书校注》) 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滩地的围垦,较下游地区为晚。如洞庭湖区于东晋时(约公元 325 年)才开始兴建堤垸,并筑堤(寸金堤)以防水患;宋朝南渡以后湖泊滩地的围垦方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堤垸的兴建达到了盛期。 这是因为明代嘉靖年间江北的一些穴口被堵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藕池、 松滋相继决口,致使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入湖沉积,造成湖泊滩地广泛发育。 湖泊滩地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垦利用,逐渐形成了农业发达 的地区,像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湖区,都成了中国重要的粮仓。许多赞 颂湖区富庶的民谚,也因此应运而生,如太湖地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常熟,天下足”,“苏湖足,天下足”;洞庭湖地区有“湖广熟,天下 足”等等。这些民谚至今仍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元代农学家王祯和明代博 物学家徐光启对于湖泊滩地的围垦曾加以肯定,认为这是“近古之上法,将 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并作围田诗加以记颂。由此可见,在历史 时期,湖泊滩地的围垦是有贡献的。当然,封建势力割据,地方豪绅以邻为 壑,对湖滩地滥加围垦,往往导致与湖区水利上的矛盾,从而引起对湖泊滩地围垦的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湖泊滩地的不断围垦,这对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 量,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湖南洞庭湖区为例,湖区面积只有全省的 1/17,而 1974 年粮食产量却达 65 亿斤,占全省总产量的 1/5,商品粮占全省的 1/3, 外调粮占全省的 1/2;棉花 132 万担,占全省总产量的 2/3;其它如油料、黄 麻、红麻等,亦居全省的重要地位。1979 年粮食产量更进一步增长到 70 亿 斤,和 1949 年相比,净增 4.8 倍。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湖泊滩地的围垦不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超 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 江苏五省,近 30 余年来,围垦湖泊面积近 12000 平方公里以上,接近五大淡 水湖面积的总和,因围垦而消失的大小湖泊达 800 个左右。素有千湖之称的 湖北省,每年要围垦湖泊面积 200 多平方公里,围垦掉湖泊 27 个。以水乡著  称的江苏省,围垦湖泊面积 700 余平方公里,消亡的中、小型湖泊达 23 个, 占全省现有湖泊面积的 11.1%。安徽省的城西湖,面积约 300 余平方公里, 因围垦而几乎全部消失。苏皖两省交界处的丹阳湖,面积 140 余平方公里, 也因围垦而名存实亡。洞庭湖在 1949 年时水面积为 4350 平方公里,是中国 当时最大的淡水湖泊。以后由于连年围垦,到 1980 年湖面已缩小为 2740 平 方公里,退居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云南省有 30 多个大小湖泊也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围垦。显然,这样的围垦如果再继续下去,将会有更多的湖泊从地 图上消失。  湖泊受泥沙淤积,使湖底日益淤高,洲滩逐渐扩大,这是自然发展的客 观规律,从事湖滨滩地的合理利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湖泊不仅滩地可 以围垦种植,还有繁衍水生动、植物、蓄水灌溉、发电和旅游等多种效益。 在历史时期,由于湖泊面积浩大,滩地广袤,围垦部分滩地对发展水产和水 利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湖泊面积已日渐缩小的情况下,再大规模围垦, 必将加剧围垦与水利、围垦与水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必须对湖泊滩地 采取保护性措施,对无计划滥围滥垦应坚决予以制止;对严重影响行洪、蓄 洪的围垦地区,应当退田还湖;而对那些地势较高、蓄洪价值不大的湖泊滩 地,确因扩大农田耕地或建筑用地的需要而小面积围湖造田(地),应在深 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围垦、水利、水产等加以统筹考虑,并制订出全面 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滩地的不断扩大,是湖泊不断淤积的结果。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开展湖泊流域的综合治理,减少泥沙淤积,是延长湖泊使用寿命、制止围垦 的重要措施。如果只强调制止湖泊滩地围垦,而每年仍有大量泥沙沉积于湖 内,那么围垦虽可制止,滩地却日渐增多,这样湖泊同样会失去调蓄洪水和 增殖水产的效益。因此,对湖泊滩地实行合理围垦与开展湖泊流域的综合治 理,这是保护湖泊、充分发挥湖泊作用的两项不可分割而又紧密配合的措施。(二)防止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湖泊中蓄积的淡水是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随 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淡水的社会需要量会日益增加,如建设一个 100 万千 瓦的大型火力发电站,每天所需要的循环冷却水量就达 340 万立方米。现在, 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等厂矿企业有不少是建立在湖滨,以湖水作为水源。中 国淡水湖泊的水质目前仍保持着矿化度低、硬度小和溶解氧丰富等良好的水 质条件,能适宜工农业给水和生活饮水的需要。但是如果处置不当,将含有 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废渣倾注于湖中,或受农药污染的灌溉尾水泄入湖内, 就有可能造成湖泊污染,从而失去宝贵的淡水资源,危及湖泊生态,破坏水 产资源,并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现在,有些淡水湖泊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江苏的洪泽湖,每天 接纳来自上游城镇约 60 余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年对局部 水域进行的检测表明,酚的检出范围为 0.002~0.009 毫克/升,检出率为2.0~33.3%;汞为 0.001~0.003 毫克/升,检出率为 14.0~87.5%。酚和 汞的含量均已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内酚和汞的标 准含量分别在 0.002 毫克/升及 0.001 毫克/升以下)。由于湖水受到一定程 度的污染,从 1965 年以后,局部水域死鱼现象屡有发生。太湖局部水域的色度、氨氮含量和耗氧量有超标的现象,阳澄湖湖水氨氮水负荷量平均每平方 公里为 1.2 公斤,磷为 0.6 公斤。安徽省的巢湖,每天由合肥、巢县等城镇 排入湖内的有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 50 吨左右,滨湖农田使用的剧毒高 残农药亦随地表径流排入湖内,致使巢湖及其水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据 检测,其上游南肥河有 60%的水样,氰化物和汞的含量均有超标的现象。湖 内部分水域汞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由于湖泊水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使 渔业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调查时,湖中栖息的鱼类有90 余种,70 年代初再次调查时只有 62 种。再如云南省的滇池,由于受到工 农业污水的影响,在部分监测的水样中亦能检验出酚、氰、砷、铅及氟等有 毒物质。  治理受污染的湖泊,有很多方法。在国外常采用疏浚法和人工曝气法。 疏浚法就是利用疏浚机械将湖底受污染的沉积物挖去,并运往它处妥善处 置,以达疏浚湖底、净化湖泊水质之目的。瑞典的特鲁曼湖就是通过疏浚工 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湖沼学家们的意见精心设计的吸泥泵,把该湖受 污染的淤泥(沉积物)从湖底吸上来,先输送到岸上淤泥处理厂的沉淀池, 将附随的水量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水再抽至凝集沉淀池,用混凝剂进行处 理净化后再排入湖内。经脱水处理后的淤泥多用于筑坝或建造作为水鸟栖息 场所的人工岛屿,干燥后的淤泥亦可用于公园、园艺及温室等的肥料,所得 的资金作为滨湖绿化和公园维修的费用。疏浚后的特鲁曼湖水质获得了改 善,溶解氧含量增高,蓝藻大为减少,适宜养殖、游泳和其它各种娱乐活动。 人工曝气法,一般是在切断外来污染源的情况下,在湖岸上用压缩机将 空气或氧气通过曝气装置输入湖中,或者用水泵将液氧输送到湖底,使底层 湖水含氧量丰富,加速湖底生物残体的分解,起到控制湖泊污染,恢复生态 平衡的目的。这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深水湖。如美国纽约市北郊的瓦卡布克 湖,水深 40 余米。在进行人工曝气以前,大量的有机物沉积于湖底,因而耗 尽了底层湖水中的氧,底泥中的磷、硫化氢、铁、锰等物质也由此而逸入水 中,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栖息于深水层中的冷水性鱼类如鳟鱼等,因吸不到 氧而逃往上层,但上层湖水温度高,又不适宜其生存,在这种情况下,鳟鱼 不是闷死在底层就是热死在上层。1973 年在瓦卡布克湖进行人工曝气后,水 质获得了改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工曝气一个月以后,就可以在湖中养殖鳟鱼了。  中国也有治理好的受污染的湖泊,如湖北省鄂城县的鸭儿湖就是其中一 例。该湖原有面积 60 平方公里,水深 2 米左右,盛产鱼、虾、藕;滨湖良田 沃野,生产稻米、棉花,是湖北省的“鱼米之乡”。但自从武汉葛店化工厂 等相继建成后,每天有 8~10 万吨含有六六六、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等 农药废水排入湖中,酿成湖泊的严重污染。大量鱼类畸形、死亡,鸭儿湖几 乎由一个渔业高产湖变成了荒湖、废湖,被迫停止了放养鱼类,湖区人民群 众的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治理该湖的污染,1976 年兴建了氧化塘, 处理农药废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氧化塘法处理废水是一项综合性的生物 治理措施。其原理是利用水体中的细菌来分解废水中的有机质,形成稳定的 无机氮、磷化合物和二氧化碳,而细菌生活所必需的氧则由藻类的光合作用 来提供;同时藻类又利用细菌分解的产物来作为自身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 氧化塘法就是利用这种“菌藻共生系统”达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它与上述 的人工曝气法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所利用的能量来自阳光,不需要机械曝  气装置。自从氧化塘运转以来,鸭儿湖水质逐步得到了改善,至 1979 年,湖 内大型水生植物已恢复到污染前的繁茂景象,一度消失的鲂鱼、鳡鱼、鳤鱼 和虾又开始出现,鱼体健壮、正常。荒废多年的鸭儿湖又有了渔业生产,试 养的成鱼亩产达到 150 斤左右。  湖泊污染的防止与治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应密切结合,不能偏 废。因此,在治理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管理,防止污染继续扩散,是十分必 要的。含有汞、砷、酚、六六六等各种工业废水未经净化处理的均不得排入 湖内,违者应实行经济制栽,引起严重后果者还应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对 于城镇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提倡综合利用,城镇郊区可进行污水灌溉,利用 土壤的净化作用来消除生活污水对湖泊、河流的污染,可兼收肥田与保护环 境之效。湖泊污染问题,只要予以重视,认真对待,是可以防治和免受其害 的。  湖泊水资源在地区上与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也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 利用。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6~9 月,此时也是湖 泊与河流的汛期。由于湖泊的蓄水量有限,汛期众多的水量未被利用就白白 地流走,仅洪泽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每年汛期就有 1500 余亿立方米的水量被 排出湖外。而冬、春农田灌溉用水的季节,又正是湖泊的枯水期,水源不足 影响到农田灌溉、交通航运和水产养殖等事业的发展。湖泊水资源在地区上 的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为了改善水资源在时间上与地区上分布的不平衡,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月亮泡、白洋淀、南四湖、洪泽湖、洪湖、洱海等许多大、中 型湖泊已建闸筑坝,这些湖已由天然湖泊转为受人工控制的湖泊型水库,增 加了湖泊的容蓄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在湖泊及河流的上游, 还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 86000 座,增加地表水蓄量 4000 亿立方米左右。 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对淡水的社会需要量将不断增加。采取工程措施来改 变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将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资源  湖泊中时刻发生和发展着的地质、地貌、水文、化学、生物等各种自然 现象,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统一于湖泊这一综合体中,从而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又是整个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它像森林、草原等所有别的生态系统一样,都是由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两大部分所组成的不可分 割的整体,并在其内部不停地进行着物质的流动和能量的转换。一个生态系 统中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分解者)。湖泊生物成分中的 生产者包括浮游藻类、附生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它们能够把二氧化碳和无 机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硅、铁等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质组成 自己的躯体,并把光能转变成生物能。消费者包括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 类、桡足类等)、底栖动物(如螺、蚌等)和游泳动物(如鱼、虾等);它 们从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中获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其 中肉食性动物(如鳜鱼、青鱼等)则从别的动物躯体获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 要的物质和能量。还原者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分解复杂的生物有机体获取自 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把生物有机体还原为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物质。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这样不停地进行着流动和转 换。当然,这种流动和转换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而是十分复杂的网络状 系统。由于在流动和转换过程中,物质的大部分转入了贮存状态,只有少部 分被消耗,因此就为人类蓄积了鱼、虾、蟹、贝、菱、莲、芡、芦等湖泊生 物资源。  湖泊生态系统是在湖泊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处于相对的 平衡状态。人们在利用湖泊资源时,如果忽视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破 坏了其中某一环节,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导致资源的衰减。例如与江河通连的湖泊,解放以后兴建了许多闸坝,在水 利上虽然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促进了湖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是有的湖泊 在兴建闸坝的同时,没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湖泊进行周密的综合分析,以 致建成的闸坝,切断了鱼、蟹的自然洄游通道,破坏了湖泊水域的生态平衡, 引起了水利与水产之间的矛盾,使湖泊鱼产量大幅度下降。江苏省洪泽湖建 闸前,鱼类年最高产量曾达 4200 万斤,自从上游的蚌埠闸建成后,淮河的水 文状况发生了变化,青、草、鲢、鳙鱼的产卵场被破坏;下游的三河闸、万 福闸建成后,又得不到来自长江的鱼、蟹苗源的补充,水产资源量减少,产 量下降。安徽省的泊湖,建闸前的 1955 年,鱼产量达到 700 余万斤,其中青、 草、鲢、鳙等大型经济鱼类占产量的 54%,建闸后年产量则徘徊在 200 万斤 左右,最低年产量只有 90 万斤,大型经济鱼类仅占产量的 10%。河北省的 白洋淀,过去是盛产河蟹之地,河蟹体大肥满,脍炙人口,可与江苏省的阳 澄湖清水大闸蟹相媲美,遗憾的是下游枣林庄闸建成以后,该淀河蟹已近乎 绝迹。此外,湖泊滩地围垦,耕地面积虽然扩大,粮食产量增加,但同时也造成许多大、中型湖泊面积之缩小和许多小型湖泊之消亡,这不仅导致湖泊调 蓄能力的下降,与水利发生矛盾,而且也与水产发生矛盾。因为湖泊滩地水 生植物茂盛,是鱼类栖息和索饵的场所,围垦滩地必将影响水产资源的产量。 位于江西省鄱阳湖东南部的信江、抚河入湖三角洲,其上苔草群落发育良好, 是该湖鲤鱼、鲫鱼的主要产卵场所,对补充该湖鱼类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60 年代以来因大量的滩地被围垦,鲤、鲫鱼的产卵场日趋缩小,造成了该湖鱼产量的明显下降。 因此,在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维护湖泊的生态平衡,本着综合开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原则,把湖泊建设成具有蓄洪、排涝、灌溉、给水、航运、旅游和水产养殖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体。只有 这样,才能有效而合理地利用湖泊资源,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单一 开发必然顾此失彼,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出现如恩格斯所告诫的那样, 人们陶醉于征服自然所取得的胜利,却往往受到自然的惩罚。  当然,对于因不合理开发而导致湖泊生态平衡受到的干扰破坏,要采取 适当的改善措施,以逐步恢复其生态平衡,有利于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围 垦湖泊及兴建闸坝虽然对湖泊生态和水产资源会带来不利影响,但若采取相 应的保护性措施,亦能达到恢复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的目的。1.兴建过鱼设施,适时灌江纳苗有些湖泊因兴建闸坝而隔断了鱼类洄游的通道,可补建鱼道。建设鱼道,欧美各国已采用,并有成功的经验。中国白洋淀、洪湖、巢湖、固城湖、高 邮湖等受闸坝控制的湖泊,也已补建了鱼道。江苏省太平闸鱼道就是沟通长 江与邵伯湖、高邮湖、洪泽湖等湖泊的重要鱼道。据观察,在鱼苗汛期,有 鳗苗、刀鱼等由长江经鱼道入湖。  灌江纳苗就是根据某些鱼类和河蟹的洄游习性,在鱼、蟹苗旺发的汛期, 选择江湖水情有利时期,适时起闸,使鱼、蟹苗随江水进入湖内,以补充湖 泊水产的后备资源。如湖北省的洪湖,1964 年 5 月利用螺山排水闸灌江一次, 当年产量就由 1963 年的 770 万斤增加到 1086 万斤,1965 年达 1600 万斤, 而且青、草、鲢、鳙等大型鱼类所占的比例显著上升,显示了灌江纳苗的效 果。1972 年 5 月 13~21 日,先后灌江 5 次,共 126 小时,估计灌入的鱼苗达 1 亿尾以上,当年在湖中就能见到体长半寸左右的青、草、鲢、鳙鱼群, 渔民也经常可以捕获到体重半斤以上的个体,濒于绝迹的河蟹、鳗鲡又重新 有了捕捞产量。以产河蟹著称的江苏省阳澄湖为例,该湖 50 年代的河蟹常年 产量在 10~15 万斤,1951 年最高产量为 22 万斤。1959 年于下游的浏河口建 闸后,中断了河蟹苗入湖的主要通道,造成河蟹产量锐减,1960 年降至 5 万 余斤,1961 年更进一步下降到 3 万余斤。1962 年开始灌江纳苗后,产量逐年 回升,至 1965 年产量又回升至 35 万斤,比历史最高年产量提高了 60%以上。2.建立繁殖保护制度,促进湖中定居性鱼类资源的增长  鲤、鲫、鳊、鲌、银鱼等都是湖泊中定居性鱼类,根据其生长、繁殖的 习性,规定“禁渔期”和捕捞规格,确保亲鱼产卵繁殖,大量增加其补充群 体,是促使鱼类资源增加的重要措施之一。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根据国 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制定了“太湖水产资源增殖与繁殖 保护实施细则”,规定银鱼禁捕期为每年 2 月上旬至 5 月中旬,开捕和禁捕 的具体日期均由湖管会同水产收购部门和渔业生产单位的代表经试捕确定。 对于鲤、鲫、鳊等经济鱼类,经过调查研究之后也都划定了季节性的繁殖保 护区,并确定了停捕、开捕的日期。这一措施经过多年来的认真贯彻执行, 使太湖的鱼产量有所提高,鱼、虾、蟹年产量一般都能保持在 2 000 万斤以 上。阳澄湖,当地管理部门规定河蟹的禁捕期为每年的 6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 最小起捕规格为一两半;鲤鱼的禁捕期为 5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最小起捕规 格为半斤;青虾的禁捕期为每年的 7 月上旬至 8 月上旬。其它如滆湖、洪泽 湖等适时禁捕银鱼,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3.人工放流,提高大、中型经济鱼类与河蟹的产量  自从人工繁殖培育青、草、鲢、鳙、团头鲂等鱼苗实验成功和相继推广 应用之后,人工放流已成了调整湖泊鱼类区系组成,提高大型经济鱼类产量 的一项重要资源增殖措施,如今全国许多湖泊都已广泛应用。在太湖的水产 资源中,多年来以梅鲚、银鱼和白虾为主,这“三小”成了该湖的优势种群, 占总产量的 70%左右。 年陆续投放了鲢、鳙、鲤等夏花和鱼种1.2 亿多尾,其中尤以
年投放的鲢、鳙、鳊鱼较多,1973 年捕获 的鲢、鳙鱼约占该湖鱼产的 30%,鳊鱼占 9%。长江下游湖泊人工放流河蟹 苗的效果比较显著。河蟹本是下游湖泊的大宗水产品之一,由于江湖阻隔,产量逐年下降,高邮湖、白马湖、洪泽湖等已近乎绝迹。60 年代末推广河蟹 苗人工放流后,产量迅速回升。1974 年洪泽湖河蟹产量猛增至 140 万斤左右。 同年江苏省河蟹产量达 1300 万斤,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 60%以上。  除上述的水产资源增殖和保护措施外,还应淘汰和限制水老鸦、密目网 等落后的渔具渔法;在湖区种植菱、莲、芦苇、茭草等水生植物,实行养、 捕、种结合,以种植推动湖泊生态平衡的逐渐恢复,有利于水产资源的繁殖 保护,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广大地区的湖泊自然条件优越,但是从事天然捕捞的大型湖泊,每 亩水面的鱼产量不超过 10 斤;中型湖泊产量略高,也只有 10~20 斤;从事 养殖的小型湖泊,每亩水面的鱼产量一般在 30 斤以上,好的能达 200 余斤。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提高湖泊鱼类的产量是有可能的,只要重视湖泊的 生态平衡,加强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像对待耕地那样把可以利用的湖面都 充分利用起来,不仅使渔业生产的面貌能逐步好转,而且对湖区农业生产的 发展也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中国政府对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湖泊资源是十分重视的。中国宪法已明 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制订了《环境保护法》明确宣布: “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必须事先做好综合科学调 查,切实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防止破坏生态系统”。湖泊是自然资 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湖泊资源,人人有责。在社会 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推动下,湖泊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将出现一个新的面 貌。  七、中国的主要湖泊  中国的天然湖泊遍布全国。而湖泊的名称各地不一,常见的有湖、池、 泊、氿、海、淀、漾、错、淖、诺尔、及海子等等。在全国 2 600 多个湖泊 中,我们只能选择一些不同的成因类型、不同的地区分布和不同水质的湖泊 加以介绍。这些湖泊在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鄱阳湖  鄱阳湖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湖泊面积为 3 960 平方公里,蓄水量达 259.0 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它位于长江的南岸、江西省北部平原上。 湖的外形像一只葫芦。都昌以北湖面狭窄,好似葫芦的“颈”,是连通长江 的水道;都昌以南,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是湖的主体。鄱阳湖集水面积为16.1 万平方公里,纳江西省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的来水,经湖口转 泄入长江,年平均来水量为 1500 亿立方米,1954 年最大来水量为 2 300 亿 立方米。而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约占长江干流大通站年水量的 1/5,对长江 中、下游的水文情势有一定的影响。鄱阳湖年平均水位为 15.02 米,最高水位为 1954 年 7 月 31 日的 21.79米,最低水位为 1978 年 12 月 27 日的 12.09 米(康山水位站,吴淞基面)。 年内水位变幅多在 5 米以上,绝对水位变幅达 15.70 米。由于水位变幅大, 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 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不足 1000 平方公 里。水面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色。鄱阳湖饱经沧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变化。汉代,现今的鄱阳湖湖滨还是赣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大约在宋初(公元 960 年左右)长江主流南移,湖 口梅家洲形成,阻碍了赣江水流的排泄,遂使古彭蠡泽不断向南扩张,其水 越过松门山,从而形成了辽阔的鄱阳湖。湖泊自形成后,由于入湖河流所挟 带的泥沙不断在湖内淤积,再加之对湖滨滩地的围垦,使湖面日益缩小。鄱阳湖湖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17℃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 毫米。无霜期长,勤劳的湖区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土地,发 展水产,沟通水运,把鄱阳湖建成了江西的鱼米之乡。湖内共有鱼类 90 多种, 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鳡、鲌等 10 余种,年产量达 5 100 万斤以上。此外,还出产众多的贝类、虾、蟹、水禽、莲藕和湖草等水生动、植物。      图 8—1 鄱阳湖枯水期水面变化示意图 鄱阳湖景色秀丽,避暑胜地庐山就座落在湖的西北部,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说。湖泊出口处的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口县境,是历史上兵家必 争之地。据《石钟山志》序所写:“石钟山居大门之滨,上        图 8—2 鄱阳湖洪水期水面变化示意图 下两山屹然相对,以扼九江,以展半壁,以砥中流而雄。”石钟山是由两座 低矮的石质小山组成,滨鄱阳湖的叫做上钟山,临长江的叫下钟山,二山相 距不到一里。两山虽小,但由于滨湖临江,因而具有“水分林下清冷浪,山        峙云间峭峻峰”的秀丽景色。此外,在湖的北部,常可见到一种“湖柱”, 它是因山丘长期受湖水冲刷分割而成,如著名的大孤山与蛤蟆石等均属于此 类。大孤山恰似浮在湖面的一只巨鞋;蛤蟆石远远望去好似一只青蛙,顶波 递浪,似欲纵身而跃,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二)洞庭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南省的北部,水面跨湘、鄂两省,面积为2 740 平方公里,蓄水量 178 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的湖名源于湖中的“君山”,民间传说,君山是神仙的洞府,所以又称为“洞府之庭”和“洞庭山”。古人就借“洞庭”之名来命名环绕君 山的一片水域为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质构造上属江南古陆背斜构造的一部分。距今 7000 万年前的 燕山运动,使湖区发生断裂陷落,在今南县和华容县境的两侧陷落为东西二 湖。距今约 200 万年到 60 万年间的第四纪初,湖区又普遍下沉,湖盆继续扩 大,东西两湖连成一片。据史书记载,在周、秦以前,洞庭湖南连长江,北 通汉水,方圆九百里。至汉代,长江主流已位于荆江附近,洞庭湖则在长江 以南。到晋代开始筑堤束水垦殖,长江与湖才逐渐分离。南宋时北方为金所 占,汉族又一次南迁,继续沿江筑堤御水,扩大湖滩垦殖,著名的荆江大堤 就是这时形成的,为了排泄江水大堤尚留有九穴十三口。明嘉靖三年,荆江 大堤的郝穴口被堵,江北大堤遂连成一体,江南大堤尚留有太平、调弦两口 以分泄江水入湖,使洞庭湖逐渐淤高。1825 年长江之水冲开了藕池口,1873 年又冲开了松滋口,形成夺河改道的局面。泥沙随江水入湖,湖面开始缩小, 出现了南县、白蚌、草尾及北大市一带的高洲滩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 20 多年里,土豪争相围垦,湖面缩小了近 1/3。新中国成立后,在统一规划、 江湖两利的治水原则下,洞庭湖方得到全面治理。湖区建成了五大蓄洪垦区, 蓄洪量达 85 亿立方米,还整治了湘、资、沅、澧四水的入湖洪道,修堤并垸, 缩短了防洪堤线,湖区已建成了电力排灌系统,多数农田能旱涝保收。目前的洞庭湖大致可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 3 个部分。东洞庭湖是洞庭湖现今水域中最宽阔的一个,湖面积有 1091 平方公里。洞庭湖 各时期湖泊面积、容积变化见表 5 所示。洞庭湖位于中国中亚热带的北缘,年平均气温为 16~17℃;雨量充沛,年雨量为
毫米。根据鹿角水位站的统计,洞庭湖平均水位为25.57 米(吴淞基面),但变差较大,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 13.61 米(1962 年), 最小水位变幅为 9.29 米(1972 年),绝对水位变幅达 16.29 米。表 5 洞庭湖各时期湖泊面积、容积变迁表)湖内水产资源丰富,主要经济鱼类有鲤、草、鲌、鲢、鳙、鳊、鳡、鲚、青鱼等。银鱼是它的名产。贝类资源也很丰富,达 40 余种。此外湖区盛产的 苎麻、君山茶和湘莲,名誉中外。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区面积虽只占湖南全省面积的 1/17,但粮食产量却占到全省产量的 1/6, 棉花产量占全省产量的一半以上,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一半左右。因此,它 对湖南省的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洞庭湖不仅富饶,且景色秀丽,沿湖的名胜古迹使它增添了许多光彩。 濒东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座落在岳阳城西,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①,建筑 物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结构精美。李白、杜甫、李商隐、范仲淹等名人雅 士旅游至此,都写下过感人肺腑的篇章。其中以宋代名士范仲淹的《岳阳楼 记》一文最为著名,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激励我们的同胞不断前进。 君山与岳阳楼遥遥相望,座落在东洞庭湖中,婷婷玉立,山清水秀,景色幽美,岛上还有二妃墓、柳毅井、朗吟亭等古迹,并出产驰名中外的名茶 “银针”。  在洞庭湖滨的汨罗江畔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子祠。诗人屈原在这里 写下了“九歌”、“离骚”等光辉诗篇,为发展民族文比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屈潭位于屈子祠西 30 余里,是屈原于公元前 28 年怀沙自沉的地方,在汨罗 江边至今尚保存有晒尸墩、屈原宅、屈原墓等遗迹,都是令人缅怀的地方。(三)太湖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侧的低洼地带,西边紧接着天目山余脉的低山岳 陵,距东海不过 100 公里,湖区跨江苏、浙江两省,水面为江苏所辖。湖泊 面积 2 292 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震泽之名,最早始于《禹贡》篇中“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笠泽之名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 490 年)的《水经 注》一书:“吴为泽国,其薮具区,其浸五湖,又曰震泽,曰笠泽,
图 9 太湖位置示意图 即今太湖也”,笠泽之名由此而来。太湖形成于公元前 4 000 年左右。由于长江与钱塘江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段不断淤积,形成沙嘴;两大沙嘴相对伸展,合成一大海湾;再经 过长期的泥沙堆积,使海湾与海水隔离演变成潟湖,再经逐步淡化而成为古 太湖。在长江三角洲不断东伸扩大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原 来的古太湖不断分化为一系列的小湖群,如洮滆、淀泖、阳澄、芙蓉和菱湖 等湖群,而其主体则是太湖。太湖水源,古今无大的变化,补给太湖的水系主要有三:  (1)苕溪水系,源于浙西天目山,以东、西苕溪为最大,两溪在吴兴会 合后称霅溪。主流向北由小梅口、大钱口入太湖,另有分流向东,称获塘, 旁纳杭嘉湖地区诸溪后而注入太湖。太湖南部计有 72 条入湖港渎。(2)南溪水系,源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界岭山地,历史上由于胥溪(运河)的开挖,丹阳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之水通过南溪河东泄入太湖,明 代因建东坝使水源中断。东坝以下的来水,主支由西氿、东氿至大浦口入太 湖,其余由分散的港渎入湖。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叶蔓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