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版中国地图四川省石棉县县大渡河上游沿河边有个地名叫海尔挖,目前叫什么名子

大渡河    大岷江,最著名的支流要算大渡河了。  大渡河,岷江的最大支流,古称沫水,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东南麓,然后一路南下,在石棉县的安顺场突然来了一个90度的拐弯,改北南走向为东西走向,最后到乐山市接纳青衣江,立刻注入岷江。  说来也怪,按国际江河划分标准,大渡河的流程和流量本该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却偏被岷江占有主流的地位。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二:一、历史上历来都把岷江当作长江发源地,这一历史的惯性就委屈了大渡河。二、岷江长期处于文明核心地带,拥有超强的话语权,就自然有了长江主流的地位。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冲出一条举世闻名的大渡河,完全是个奇迹。  她是一条大自然神奇的河流。她在整个流程中,三次转变角色:发源之初展显出地球最远古的美丽;流进横断山脉,由远古美转换为画廊美;大小金川汇合后,立刻以“大渡河”命名,展现出桀骜不羁、雄性阳刚之美。  她是一条中华多民族一体的河流。她既是中华多民族分隔线,还是中华多民族交融的走廊,不可分裂的纽带,更是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象征。一条二级支流,居然能让国家的三位首脑在这里留下碑刻或诗句,这是大渡河的奇迹和魅力所在。  她是一条民族精神发端的河流。在近代史中,至少有中华民族的四大精神诞生在这里,它们是:红军长征精神、乐西精神、二郎山精神和成昆精神。  她是一条民族崛起的河流。自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大渡河后,中华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民族崛起之路!  首次亲近大渡河是1986年夏,自费考察三角区大峡谷和贡嘎大峡谷。接着是1987年春,正在康定出差,巧遇一局领导到高原视察(1985年跟他到宜昌三峡省气象局筹备组),检查和视察合一,沿大渡河上游,任凭越野车驰骋,去丹巴、金川、壤塘、马尔康、阿坝、红原。更奇妙的是,我居然以“人缘”结“河缘”,与出生和成长在大渡河边的她,结为终身伴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好贴  坐沙发了
  发源三奇    大渡河发源地有三奇:一为中国最高台阶——青藏高原的腹地;二为藏教胜地;三有地球之初的“远古美丽”。  杜柯河、阿柯河是大渡河的两条发源河,一个在西侧,另一个在东侧,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东南麓。我把这两条发源河流称为大渡河的“两河流域”。     “中国阶梯”一日登  2005年的盛夏,自驾车从成都出发,经汶川过米亚罗过阿坝县再到青海的久治县,突有一日登“中国阶梯”的快感。联想以前自驾车从成都出发,穿二郎山隧道,沿大渡河逆水而上,当天到达壤塘县城的情形,我赞叹现代交通带来的现代美感。为此,我把“成都至阿坝”和“成都至壤塘”的行程称为“浓缩的中国阶梯”或“中国阶梯一日登”。  两河流域,绝对是一个地道的高原区域,这个区域包括四川的壤塘和阿坝以及青海的班玛和久治四个县的区域,其中的阿坝县早就有“小西藏”之说。  从地理环境看,两河流域完全处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拨达3000米以上,有些区域的平均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地势高,气候就高寒了,无霜期顶多只有一个半月,全年有320来天处在霜冻期。因此,按照青藏高原的划分标准,大渡河发源地是一个地道的高原区域——中国第三地势台阶上。  从生态划分看,两河流域属于高原生态的走廊,其生态最大的特点是树木少了,因为这里平均海拔高度高,大气中的臭氧成分少,太阳紫外线多了,树干植被存活就困难了。另一特点是裸露的岩石多了,呈现出一片“石与水”的苍穹之美。  从生产和风俗等人文特征看,两河流域绝对是一个高原藏族聚居区。二十多年行游大岷江,使我有了高原藏族、草原藏族和峡谷藏族的分类。按照这个分类,大渡河两河流域的藏族绝对属于高原藏族,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寺庙多,喇嘛多,以信奉藏传佛教为主。  地理学家把中国地势分为三大台阶,从中国东部沿海到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有人形容是在攀登“中国阶梯”。可是,要登完“中国阶梯”,以前是需要时间的代价。  实际上,按中国三台阶划分,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处于第二台阶内。但是,我始终把成都平原当作一块“飞地”,因为它是在青藏高原大地形边缘和中国第二地势台阶内飞来的一个“第一台阶”。因此,从成都平原向高原进发,就有登“中国阶梯”的感觉。然而,无论是走318国道,还是走317国道,要在一日内登上西藏几乎不可能,至少现在不可能。  行游杜柯河和脚木足河,尤其去了年保玉则山峰,我惊叹了——原来,大岷江是一个微缩了的长江,是一个微缩了的“中国阶梯”,可以在一日内从中国第一台阶登上中国第三台阶。换句话说,一日内登上世界屋脊已不是梦想。查阅地图,会发现目前的交通条件下,能够一日内登上世界屋脊的就只有“成都至壤塘”和“成都至阿坝”了。当然,在未来高速公路条件下,“成都至石渠”或许会成为第三条。  一日登“中国阶梯”的感受,引发我对四川旅游发展有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成为“畅想岷江”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倒想对“两河流域”的旅游开发提点建议:重点打造好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之间的公路路况,尤其要打通到年保玉则山景区的公路,让所有游客第一有登“中国阶梯”的感受,第二有享受年保玉则山那“大美至简”的魅力。  
  藏教胜地  大岷江,宗教文化丰富多彩,不乏精品!  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中国藏传佛教的胜地之一,还兼容了伊斯兰教、彝族宗教和天主教。众所周知的有,瓦屋山的道教发源与青城山的道教圣地,乐山大佛和睡佛,峨眉山的四大佛山之一,成都天府广场傍的清真寺,甘洛县酷似金字塔形的“吉日波山”彝族宗教崇拜,以及分布在城市和崇山峻岭中的若干天主教堂。  大渡河上游的“两河流域”,是一个藏教最集中、最突出的区域之一,也是大岷江藏教的胜地。如果说大渡河上游峡谷地带多石碉和碉房,那么再往上游就多藏寺了。  这里,要特别提及“两河流域”内的五个著名寺庙:壤塘县的罗布林寺、曾克寺、棒托寺以及阿坝县的夺登寺和格尔登寺。  罗布林寺,位于壤塘的香拉东吉圣山和海子山之间,孕育了觉囊派藏传佛教,它的载体是三座寺院曲尔基寺、藏洼寺和泽布基寺组成。据说,三座寺院原本一家,创建于1435年,名叫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只是后来发展成三座并列的寺院,寺院的建筑群背靠大山,前临平坝,被自东向西的则曲河环抱着。传说,择选建造寺院地址,得到了一头牦牛的帮忙。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的创建人仲热拉西绕,于1356年从西藏骑着一头牦牛往东走,察看修寺地址,当来到壤塘的赡巴拉山脚时,牦牛卧地不起,仲氏无奈,就把此地定为寺址了。  三座寺院各有所长,都拥有许多珍贵文物。如:两层半楼高的弥勒佛像,明代壁画香巴拉胜景图,一套古版大藏经,珍贵唐卡画《莲花生威仪像》和19幅巨型唐卡画,每年五月的“晒佛节”展晒的都是巨型唐卡,佛教信徒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每年从四面八方前来庆祝“晒佛节”的佛教信徒成千上万。 该寺还有25尊古代鎏金佛像,多康地区独一无二的佛牙一枚,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药王佛》唐卡一幅,东壤塘寺创建者仲氏头盖骨一副,上面可以看到酷似藏文字母和佛像的裂纹。藏洼寺内藏有1万余卷佛经,而且收集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高僧大德的主要著述。木刻经板多达4万余张,内容涉及佛学、历史、文学、星相学等领域。该寺藏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弥勒佛唐卡面,印度僧人若拉巴骨饰一件,活佛民麦南木佳头盖骨一副,觉囊派著名高僧多罗那它所用马鞍一副、“像俄”金像一尊、靴一双和法螺一只,大成就者更嘎旺姆铁杵一根。这些圣物被信徒们视为稀世之宝,认为具有神奇的加持力,崇拜有加。该寺还有一处藏宝之地——时轮佛殿,供奉有时轮金刚、普明和不动佛三座坛城。时轮金刚坛城用纯金制成,上面饰有各种珍宝,可与布达拉宫中的同类相媲美。泽布基寺有一尊1.5米高的度母金像,它是该寺镇寺之宝。正殿香案上供有两块留有很深足板印和“六字真言”的石板,据说它们都是高僧阿盖尼玛俄热孩提时顽皮所为。九层弥勒佛塔,像一佛像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各种佛像,有壁画、唐卡画、泥塑像、金属塑像。最令人刺激的是第九层佛塔外悬空转一圈,令人提心吊胆。另外,三座寺院共建,环绕壤塘寺的转经走廊2公里,立有转经筒1325个。据说绕寺一周,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曾克寺,位于杜柯河畔,距壤塘县城30余公里。曾克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这里有以三座高达九层50余米的米勒塔为中心,有1108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佛塔,身临其境,有一种神秘、诡谲和惊恐心情。九层弥勒佛塔如佛像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各种佛像,有壁画、唐卡画、泥塑像、金属塑像。令人极限刺激的,要算沿第九层佛塔外悬空转一圈。  棒托寺,位于壤塘县的茸木达乡。该寺最绝的是,古刹四周堆放着50万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经。如果说石渠县是雅砻江流域的石经圣地,那么,棒托寺则是岷江流域的石经圣地。它以规模宏大的石刻佛经堆和巍峨壮观的大佛塔群而著称。现存塔群共39座,内有明代以后的大量佛经故事壁画。该寺塔群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的塔群齐名,并称藏区三大塔群。塔群中部有保存完好的明清藏文石经,其规模在全国藏区亦属罕见。石经用不规则片石两面镌刻,并按经文顺序整齐叠放。据考证,该石经为世界之最。整个石经都是在不规则的石板上用藏文印刷体精心镌刻而成,文字清晰,工艺精湛,刀法娴熟。如此庞大的石经,举世罕见,堪称川西北高原上的一大奇景。  夺登寺,位于阿坝县东北八公里处的哇尔玛乡。我对藏传佛教没有研究,也不了解寺庙的精妙,但夺登寺在我的眼中,其精妙在于:一有白海螺之体聚万物吉祥于之灵地;二算大渡河两河流域中建寺最早的一个(建于公元1385年);三是该寺每年有定期法会:八次大的法会,四次修供法会、六个大的节日。加上每月上旬要进行定期的说戒、修供等的仪轨;四是该寺收藏有20多卷历住堪布的经卷,大多数经卷都刻成木刻版保存。  格尔登寺,算四川境内最大的一座格鲁教派寺院,寺院建筑鳞次栉比,俨然是一座小城镇,据说僧侣最多时达4000之众,该寺已成为安多藏区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该寺令人惊叹的有:一、围绕寺院四周的转经走廊长达两公里,安装有5000余个转经筒。每逢举办宗教活动,可云集僧侣一千余人,场面壮观。二、格尔登白塔是该寺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雄居于寺院前的高地上,十几公里以外都能见到它高大神秘的身影。三、值得一提的是格尔登寺的辩经,僧人们除了学习,更重要的是辩论经文。几人立下辩题,另一人或几人则开始咨问,你问我答,唇枪舌剑,僧人在辩经时的动作是相当夸张的,不了解实情的人还会误以为他们在吵架。其实,辩经时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义的。  这或许应验了一句名言:争论闪耀思想的火花。    远远注目格尔登寺大佛塔,引起我对宗教诞生命题的好奇……  过后,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宗教,人类心灵的一种药剂和慰寂,算一种心灵的文化或哲学。  人类有三个区域是难以跨越的:一类是海洋,即便是现代高科技,要想深入深海仍是禁区。二类是高原,那里几乎是人类生存的禁区。三类是人类的心灵,高深莫测。  正是在这三大特殊区域,让人类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敬畏,渐渐地诞生了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思维和行为。海边人们产生了以“妈祖”为代表的宗教;高原产生了以藏教为代表的宗教;当人类要跨越内心的奥秘,解答内心的疑惑时,就诞生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  人类应该尊重宗教,因为它们是人类自己的产物,还是人类内心的一种寄托和抚慰,也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观点。只是世界千差万别,地貌地形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人类心灵感受千差万别,才有了宗教的千差万别。  宗教首先是自愿,不能强求。不可想象把“妈祖教”强加到青藏高原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也不可想象把藏教强加到海洋环境会带来什么后果。从这点可以看出,宗教是有区域的。当然,宗教可以输入,例如佛教从印度输入到中国并扎根。但是,宗教不能强迫输入,更不能干涉。世界上若干动乱的地方,许多是因宗教引起。宗教一旦要强行输入,就必须动用权力,就必然干政,就必然干涉人类正常的生活,就必然引来反抗,就必然爆发战争。  这里,我不得不赞扬佛教,它以“觉悟”和“佛在心中”被中国人自己引入,很快在中国大地生存并普及起来。其基本经验是,佛教从来不干政,从来不强迫,这一点比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道教还要表现得好,它的确起到了抚慰心灵,使人“行善”的作用,也使人感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这里,我不得不赞扬岷江,她以水融万物的胸怀和境界,让所有宗教都能在岷江找到自己生存的地方,而且在岷江流域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    写到这里,已知阿坝县发生了动荡(与“拉萨312”事件一体)……  我还是那句话:宗教不能干政!  我再加一句:宗教更不能分裂祖国!  
  我还是那句话:宗教不能干政!    我再加一句:宗教更不能分裂祖国!  ——————————————————————————————  呵呵  宗教,只听教主的
  嗡,嘛,呢,叭,咪,吽,,,,,,,,
  大美至简  “年保玉则山”正好是阿柯河源头,主峰处于青海的久治县,整个景区处于久治县和阿坝县交界处。  两县的藏民多把这座山当作神山,但两地对它的称呼却不一样。青海久治县称为“年宝玉则”,阿坝县则将其称为“年宝叶则”,都各自注册为商标,这是现代意识带来的现代行为——竞争。  翻阅最新版本的地图集,我以2008年版地图名称“年保玉则”作为称呼。  “年保玉则”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是巴颜额拉山东南段支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5369米,终年积雪。它还是中国长江、黄河共同发源地之一,北侧是黄河的发源地之一,南侧是长江大渡河的发源地之一。    2005年的盛夏,我们一行四人自驾越野车,去完成“最后的美丽”……  当日到达青海的久治县,第二天清晨直接向“年保玉则”的核心景区开去。到了景区公路尽头,租了马匹,马的主人自然成为向导。  骑上骏马,穿行于被称为“东方日暮达”的石头山,行游被巨大冰川剖蚀而成的大小仙女湖,观看湖中心的“金鱼岛”以及嬉戏飞翔的小鸟,再攀仙女湖旁的三道瀑布……  一种多年来所没有的震撼涌出来——世界上居然还有这般奇特的景色——嶙峋的怪石,湛绿的湖水。  大脑一直在努力思索——该怎样形容“年宝玉则”?!  七月的高原,天气再正常不过了,还是阳光普照,烈光灼皮热肤,还是湛湛蓝蓝的天龛空罩,还是朵朵白云浮光掠影……  可是,这里的景色元素一改多元化,颠覆多元化,完全呈现出一种简单的景色。说得直白点,太简单了,太单纯了,元素只有:石和水!“石”组成山体,“水”是被“石”包围着一泓湖水。然而,正是这两个元素,却组合成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猛然,想到一位数学家所说:简洁是美!  先说这“石”。  这里,摧毁景色多植被的特色,没有植物作陪衬,只有一条“草线”来严格区分。草线以下,有稀疏草垫,是我们行走的地方,草线以上,绝对是岩石的世界,看不到一棵树。这里,一改所有山体的常规形状,群山都像一个个矗立的巨大石笋;每个山体随着高度的升高,又生出多个山峰,这些山峰形状也像石笋;即便在一个山巅上,还要出现了多个微小的石笋。这里,一改所有景色多彩的常规,岩石只发出一种灰白色,灰少白多,显得苍凉,极端的苍凉。  再说这“水”。  这里,却有高原水的一切特色,呈现出高原水一贯的清澈,一贯的高原绿。这里,却有高原水的一切形态和美丽,山胸以上沉积着积雪和冰川,山腰流淌着飞泻的瀑布,山窝里躺卧着高原湖泊。  再说这“石与水”的组合。  这里,石是主角,水是配角,形是石的灵,水是石的魂。石与水,在这里演艺出世上最叩灵撼魂的美丽;这里,水依恋石,石怀抱水,仿佛一对恋人,在上演万古的爱情剧;这里,石是雄,雄得壮天苍地,水是柔,柔得融顽化石,雄与柔相继、相对、相谐,展现出世上刚柔两极的美丽。这里,石苍凉,水灵美,苍凉与灵美构成了一幅最矛盾、最冲突,但又最合情合理的美丽。  最后说“光、石、水”的组合。  美丽都在阳光下。这里,石与水演义的美丽,随日出日落而变幻,平时多为灰白的苍凉,阳光下,岩石的白与积雪的白呈现白的色差;当云朵遮挡阳光,灰更灰,白发黑,把苍凉拉到极端;但是,当夕阳西下时分,天空和大地在晚霞的映衬下,整个石笋状的山峰立刻变得彤红、通红。不仅如此,这里的“光、石、水”组合,正好展现出宇宙“天、地、命”三元素,天是光,地是石,命是水。原来,年保玉则山在向世人讲述宇宙的道理,在向世人展现宇宙之初的美丽!    回程路上,一朋友不停地回放着相机里的照片,突然问:喂,哥们,怎么形容年保玉则山?!  我顺口答道:倒立的钟乳石。  另一朋友好奇地问:怎么讲?  我说:你们把喀斯特溶洞中的钟乳石倒着看,倒着思维,年保玉则山就像竖立着的千万个钟乳石。  这个说法得到车内的赞同,一朋友说:这一点,还真是那么会事。  另一朋友问:钟乳石是水滴出来的,那这山是怎么形成的?  我解释道:大地的风景,除了地质构造外,还有三种力量来塑造。  朋友追问道:哪三种力量?  我答道:水、风、冰。溶洞的钟乳石是水塑造的,喀斯特地貌是水塑造的,如广西桂林和重庆武隆;西北的戈壁风景则是风塑造的,可以说是风吹出来的;而年保玉则山则是冰川塑造的,只是冰川把山体塑造成钟乳状的石笋,是我第一次所见,所以震撼不小。  我喝口饮料后接着说:你们注意没有,仙女湖是冰川剖蚀的,景区内到处有孤立的巨石散落,其中多数是冰川搬运的。水塑造的山峰一般秀丽,冰川塑造的山峰多尖锐,年保玉则山的山峰就尖锐,贡嘎山的山峰也尖锐。  另一朋友突然说:除了“倒立钟乳石”,还是“远古画境”。  我立刻赞成道:说得太好了!年保山就是一个地球远古的版本。或许,地球诞生之初就是这个样子,只有光线、岩石、冰雪水。以后,才有了海洋植被在陆地存活下来,出现了植物王国;才有了海洋鱼类动物开始向陆地进发,出现两栖动物,到后来有了猴、猿,再后来就有了人类。  一擅长电脑设计的朋友受到启发,大声说道:我看,该叫“电脑版远古画境”!  大家都笑了。  在笑声中,突然大悟,这美丽遵一最朴实的法则:大美至简!  
  峡谷画廊    大渡河离开源头,流进横断山脉,就立刻转换角色,呈现出一种峡谷画廊的美丽。  太奇了,泸定以上的大渡河,与岷江上游一样,多柔美。“四姑娘”在这里,“东女国”在这里,“丹巴女”在这里,“康定情歌”在这里,大渡河上游的柔美,展现在一条条河川中,构成了一个个长长的美丽画廊……  峡谷画廊,由杜柯河、阿柯河、脚木足河、梭磨河、大金川和小金川等共同组成,以大小金川汇合而结束,她们以春花、秋红、美女、石碉构成“四美”,成为画廊特色。    花若天国  87年,我们恰好追逐着春天的足迹,去时梨花竞放,回时杜鹃盛开。  还踏着《康定情歌》的余拍,刚路过“春色加美女”的丹巴河谷,立刻被大金川眼前“花若天国”的景色惊呆了。  初春的大金川河谷,春光明媚,上万亩雪白的雪梨花,在蓝天、雪山映衬下,绵延百余里同时竞放,玉白花海,万景一花。从河谷看,似“晴空雪花”漫天飞舞飘荡;立于高处往下看,层层洁白的梨花,似“蓝天坠云”,飘浮在河谷中;条条“云彩”间,乍一看穿行着一条蓝蓝的彩带,细一看,那彩带是大金川河水,从“云彩”飘出,向“彩云”飘去……  真乃天造春色,天造金川,把一条大金川活脱脱地打造成一幅雪非雪、云非云、花非花的绵延百里的超长画卷。  这时,车上有人在说:相传,这雪梨树还是因女王战穷山斗恶水的事迹感动了大雪山神所恩赐的。从此,大金川两岸漫山遍野都种满了雪梨树。雪梨与大雪神山,与历代女王,与格萨尔王,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就在这里代代相传了。  我再次惊呆了,这可是天与人共同创造的美丽,真乃“天人造美”!  当晚,我在日记中写下:“大金川的春天,该是什么样的?!”  老实说,这个命题长期困扰我。  后来,自驾游次数多了,深入到大金川若干河谷,尤其深入阿科里草原(太阳河)和野人大峡谷(蒲西河),那里的众多海子、瀑布、古民居遗址及温泉,脑海被美丽反复刺激,努力搜索着大脑里存储的诗词、散文和歌赋,力求与这景色相配,但无果,失望不少。  行游中国东部,每个著名景点总能找到一两句古诗词来抒发。中国描绘春天的古诗词,有很多。如:李白的“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陈与义的“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李贺的“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晁冲之的“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但是,这些诗词多是田园的,东部的,微观的,平面的。  互联网普及后,检索关于抒发高原春天的现代诗句,非常失望,少得可怜不说,满意的佳作也不多。后来一想,就明白了,高原春天或许就不能用诗词来形容,正如诗人陈与义所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何况现代人节奏快,已经不那么擅长弄文舞诗了,也不那么愿意静心品文、品诗、品词了。  高原上唯有一样东西多,照片多。而且,随着照相技术与相数的日新月异,成倍增长,摄影和摄像成为复制和寄托高原风光的唯一工具了。但后果也来了——视觉刺激了,大脑却迟钝了,语言贫乏了,诗词散文就少了。或许,这是现代技术给现代语言带来的现代尴尬。  后来还发现,高原诗词少,就连海洋的诗词也少。心想,难道这两个地方就不出诗词。有人可能要说,因为诗人很少走进这两块地方,这固然是个原因。93年春天,登海轮从海口到西沙,“蓝天+蓝海”的一穹蓝色,壮美无比,但色调显得单调,或许该算一个原因。  后来又发现,“胡涣庸线”的中国东部,实际上是被各类“海洋”包围着。东面和东南面是地道的海洋——太平洋,西南和西面是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群山海洋”,西北和北面则是广袤的“沙漠海洋”和“草原海洋”。而且,除了西北因丝绸之路、佛教通道、古战场等因素曾产生大量诗词外,其他“海洋”的诗词本来就少。  因要“话说岷江”,我就不得不把“金川春色”比喻为“海洋春色”、“立体春色”和“野性春色”!  大金川,万象如海洋。山是海洋,林是海洋,草是海洋,当春携着特有的温煦,像潮一样涌来,沿河谷绵绵百余里的雪白的梨花竞放空悬,万象立刻呈现花天世界,那花若海、花若云、花若雪的景像,似一幅长廊画卷镶嵌在蓝天下,山海林海间;当送走洁白的梨花,立刻呈现出万象新绿的海洋景色,群山起伏连绵,似绿浪万顷,似绿啸波涛,拍打着白雪皑皑的雪峰;晚春初夏,又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你又会被蓝空绿海、花峦叠嶂、红波绿涛的景色击倒。这,才是春的海洋,花的长廊,色的变幻!  大金川,高差如天悬。当春天到来,河谷到山腰,山腰到山胸,山胸到山巅,通通沐浴着分层的春暖,在雪峰的映衬下,大地立刻呈现出一派“景色立体”、“春意立体”。山巅有皑皑白雪的雪山春色,高处有紧靠雪线的嫩绿春色,有云中海子的水天春色,山胸有广袤草原的绿毯春色;山腰和山谷有长长峡谷的画廊春色;花浪飞舞的花海春色……如果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绿色也立体了。  大金川,野性如天性。春一来,万物复苏,立刻裸露出“春的野性”:雪峰野性,山原野性,河流野性,海子野性,植被野性,动物野性,就连村庄土地也野性。这里的春色,因原始而彰显,因异域而突显,因野性而发情;当你纵马或驾车驰骋在峡谷山涧中,当你漫步在碉楼山寨的乡村间,当你行走在草原、岩石、密林中,你会有春的野性,春的冲动。  大金川春色,绝对是一幅彰显海洋,浸染立体,饱蘸野性的画卷。  大金川春色,绝对是花海春色,天造杜鹃花海,人造雪梨花海。  美哉“天人造花”!壮哉“天人造海”!  
  大渡河为证,天涯朋友牛年大运,财源滚滚,新年快乐!
  新年了,刀哥给大家拜年了,新年好!  红若天国
红天入禅  秋游大金川,第一感觉是:仿佛自己都通红了,脑海通红了,因为脑沟被“金川红”牢牢地、瞬间地烙红了,整个脑海只有四个字:金川红天。  后来,去多了,走细了,“量变”猛然“质变”,悟出“金川红禅”。  本来,到“禅”的境界,已经讳忌语言,不可言传了。但我还是得把由“红天”到“入禅”的心历过程,表白出来。  最初,看到“金川秋红”,就无法正常形容了,不得不拿出“不识货,就货比货”的法则,用“香山红叶”来对比了。拿香山与金川相比,曾怀疑自己的理智是否健全,也恐有“以此贬彼”之嫌。  但是,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我只得寄托首都人的大度——不计较“金川胜香山”。  秋游香山,那里的秋天算是秋天了,秋高气爽,满山红叶。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更赞美“金川秋红”,有“金川秋红第一红”之骇。  登晨风穿行于峡谷间,嵯峨排列的群峰,早已得到了天光垂青,湛空映照,秋更高,气更爽。单比“秋高”和“气爽”,香山就不可比了。何况以下景色香山更不可比——  金川红天的“红”。这红,更红、更金、更彤;这红,更博、更壮、更伟;尤在夕阳西下,红彤彤的阳光,照射在红彤彤的大地上,那可是“万景一红”,“红若天国”。深秋的大金川,夕阳的大金川,元素是“红”,主题是“红”,世界是“红”,苍天是“红”,大地是“红”,一切皆“红”,连树与树皮都红得透明,红得发亮!香山的红,叫“红叶”;金川的红,该称“红天”。这时的大金川,真的成了“天红金川”!  金川红天的“涛”。这涛,经纬更宽广,维度更立体,翻滚更恢弘,气势更震撼,红峦叠嶂、红涛如潮。当身处山胸或山脊,顿感红涛涌来:从河谷涌来,从远处列山涌来,从四面八方涌来,犹如“红涛金川”;当身处河谷深底,会感觉到一种来自红色的压力,仿佛被压得踹不过气来,除非自己被染红。  金川红天的“映衬”。这映衬,不单是阳光、蓝天和白云,却多了雪山、海子、瀑布和溪流,甚至还是第一场大雪后的皑皑白雪。此刻,世上最灿烂的白色、绿色、蓝色来映衬世上最灿烂、最主角的红色,形成“万色映红”的江山。这“映红”,是金红与灿绿、金红与白雪、金红与金黄、金红与湛蓝的色彩、色差相互的映衬,彰显出世界上最鲜明的色差与最美丽的多彩。  金川红天的“神”。光、天、山、水、林、雪、物、人皆神,“红”也神了,仿佛身临天国。彤红龛罩下的雪白经塔,多彩旌幡,石砌碉楼,以及白条灰石、雕梁画栋、描金绘彩的寨房,让“红”更增添无穷神韵。红的静谧,更深深地隐秘着“东女国”的远古。  后来,再去,再深入,再感悟,任何一条河谷、一座红山、一泓湖泊、一片莽原,处处蕴蓄无法言传的“金川造红”……  猛醒,该是“金川红禅”了。  金川造红,本就“伏首苍天,秋到天成;万景一红,红若天国。”那么,我又何必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多此一举呢。  金川造红,本就“红随自然,万红入禅”,入禅的宁静,让人不再惊讶,不再语言,不再遐想。既然“红随自然”,那么“心亦自然”了。突然翻醒:“沉默似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在这里如此贴切与适宜;  最后,得一悟:只愿“金川造红”禅入人生,沐浴圣洁,净化灵魂,承启精神,就足亦乐亦!    
  追逐东女国  第一眼见丹巴美女,嘴巴张大了,眼睛神定了,呆住了……  丹巴美女的美丽,是最质朴的美,没有修饰、造作,按现代说法是原生态的,自然的美丽。这种美丽让人留恋,让人记住。  接着就质疑,大山深处居然藏着天仙般的美女,她们是人,还是仙?!  接着是惊叹,这不是“天造美人”吗?!  我承认,九寨沟、黄龙寺美丽无比,那是天造的景色。但九寨、黄龙也有缺陷——缺乏人的美丽。可丹巴就不一样了,它占有天造美景和天造美人的双优!后来,丹巴乡村被“选美中国”选为中国乡村第一美,当之无愧!  惊叹还没有结束。  闲坐山寨平台上,沐浴阳光,欣赏景色和美女,顺便与一老人交谈起来。我问:为啥很少见男人?老人说:在外做工。我继续问:在外做什么?老人答:以前走茶马,现在做的就多了。那女人呢?我继续追问。老人答:主家种地。我仿佛明白似的说:这里也是男主外女主内。老人瞥我一眼,不紧不慢地说:不一样,这里是“男轻女重”。  男轻女重!  我森然了。顿时联想到84年考察雅砻江,走进“女人国”的泸姑湖,对“走婚”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女权”和“女尊”,本就十分好奇。外加当地干部特意招呼,下午3-4点“湖边不宜”,就更好奇了。  联想到小时候看《西游记》,书中有女儿国,原以为杜撰。眼前的丹巴美女,猛然明白了——原来,横断山脉曾是女儿国的天地,南有泸沽女国,北有嘉绒女国。  这时,美好印象通通冒了出来,山美、水美,春美、秋美,女美、村美。我想,远古的东女国,该是个唯美的国度。因为,这里是自然与女人“双美之国”。  《西游记》中对那位女国王的美丽,可没有吝啬词汇,那可是一位浪漫、魅力而娇媚的女子,统治着一个美女如云,梦一样的国度,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与向往。现在,女王随历史而去,但现实的“丹巴美女”,不得不让人激发无尽的联想——在丹巴美女中“选美”、“选王”,那女王该是美中之美了。  我甚至断定,吴承恩写《西游记》考察过这里,否则会有如此生动的文笔?!后来再一想,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美外就有美了。何况美丽在西移,不仅风景西移,美女也西移了。  再读历史,知道了东女国以及“嘉绒”即嘉莫绒,意为“女王的谷地”。至今,这个地区仍残存有东女国文化因素,仍信奉“木尔多”神山的古老崇拜。木尔多神山是木尔多和斯巴嘉尔木的圣山,“木”在藏语中一般指女性,“嘉尔木”意即女王、后妃或神妃,“斯巴嘉尔木”即众生之女王。因此,专家们把这一地区称为“嘉戎地区”,即在古代存在过以女性为中心,或以女性为王的女性崇拜时代,“嘉尔木”之称就该是对“东女国”的一种称呼。后来,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女国成为吐蕃的一部分。东女国虽亡,但其文化却为吐蕃所吸收,成为吐蕃文化暨藏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的一妻多夫习俗,重女轻男,说明嘉绒与东女国有关联。  要话说“东女国”,话题也就来了。  一、横断山脉仍保留“女儿国”的痕迹,说明什么?  我认为,至少可以给出两个假设性的说明。第一,说明在人类最原始社会初期的母系氏族时期,横断山脉就有人类活动了。查阅了有关古人类考古的事实,结论证明,远古时期横断山脉就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第二,由于深处横断山脉,很少受到文明和战争侵扰,呈现了一种社会发展受阻,又受到很好保护的双重作用,就沿袭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特征——母系社会。清朝乾隆年间,在这里打了一场持续近30年之久的持久战,说明在这里打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就有助于这里母系遗迹的保留。  二、东女国有“鸟崇拜”,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鸟崇拜”,这里面有联系吗?  史书记载,东女国每到十月,女王就下令巫师送酒肴到山里去,还要把碾碎的麦子散向空中,大声祷告呼唤鸟。不一会儿,就有一只像野鸡的山鸟飞到巫师的怀里,于是剖开这只鸟的肚子,如果肚里有谷粒,来年一定是好年头;如果肚里是霜雪,就一定有大灾,她们称这种做法为“鸟卜”。无独有偶,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分别挖掘出“神鸟树”和“太阳神鸟”等文物,说明三星人和金沙人都崇拜鸟。  不管专家们怎样看待这“巧合”,我认为,至少有几点说明三者有联系:一、三星堆和金沙的祖先都是从大岷江山里走到成都平原的,而东女国就处在大岷江。二、东女国的祖先是羌人,蚕丛也是羌人,都有共同的祖先。三、如果说三星堆和金沙鸟崇拜有断裂迹象,那么东女国的崇拜就有可能沿袭了横断山脉最古老的母系社会的崇拜,或许最早的母系社会就有了鸟崇拜。四、中华民族有龙、凤图腾。龙和凤是动物和动物功能的组合,其中有鸟和飞翔,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就有鸟崇拜。  三、景色西移,难道美女也要西移吗?  的确,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不仅有了“美丽西移”的感受,还有了“美女西移”的惊叹。丹巴美女为什么美丽,提出了若干种说法:一是血统富贵,基因美丽;二是生活造美;三是环境造美。第一种说法,有人考证后说:丹巴人是西夏王族的后裔,国破后颠沛流离到大小金川河谷地带,“……重建他们梦想的家园,并将美丽和富贵的血质注入这方风和阳光俱烈的土地。”(胡庆和、扬丹叔:《“美人谷”丹巴》,见《民族》,2001年第7期)。第二种说法,祝勇在《中国最美的地方》中撰文写道:“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丹巴藏民的村庄大部分都在接近山胸的位置,不像汉人村庄,大多聚集在山谷里,尽可能地靠近水源,……我看见妇女在河边打水,然后背着水罐回家,水罐的皮绳在她们的胸前交叉,深深地勒进她们的藏袍,使她们的乳房格外突出。女孩子们脸颊很红。汗水明亮,顺着下巴往下滴,她们的身体充满水分,双腿健康有力,精心编扎的发辫在风中飞舞……”显然,好劳作和运动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美女。第三种说法就大众了,因为这里的环境美,阳光美、空气美、水美、风美、土壤美,一切皆美,人也该美了。  中国历史有“苏杭出美女”之说。行走中国西部,我以为,四个地方出美女。它们分别是川渝、丹巴、云南傣族(尤其水傣)、新疆。这些地方出美女,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与水有关,与运动有关。例如重庆空气湿润,姑娘水色好,常登山,体魄矫健,性格豪爽,美女如云;又如傣族好水,表现出水的灵性和美丽;新疆则是异域民族的少女美。  四、传统与现代的区隔与博弈。  最近一次去丹巴山寨,发现美女们化妆了!我给女主人提了意见:山野朴素,人也朴素,这才真美,何须化妆。第二天,她们没有着妆。看来,她们明白“本美”才是真美!  当时,我只是一种直觉,认为真善、厚重、朴素、劳动与和谐是美丽的元素,这些元素才能烙出脑沟,让人永记。丹巴美女是朴素的、劳动的、厚重的、和谐的,尤其她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美丽就显得真与善,就更珍贵。  事后,我却发现,这意见正好是一种反现代的潜意识。  现代社会已是全球化社会、制造化社会、推销化社会。当你行走在都市的大街小巷,广告牌、大屏幕、舞台上,行人中,你会到处见到美女,甚至还有白种人、黑种人、混血人的美丽,你会发现美丽多样了,造美了,外露了,骄妖了。  可是,后果也来了,美丽反差了——越应该美丽的地方却没有美丽,越不美丽的地方却“美女如云”。美丽难记了——因为模式化和生产化,美丽就千篇一律了,刚看了个惊艳无比的美女,转眼就忘了。美丽恶心了——现在什么都可以修复了,叫“美容”、“美身”。更可怕的是,什么都可以制造和模仿了,甚至还冠以科学的名称——“克隆”,动物可以克隆了。今后,连人都可以克隆,美女肯定也可以克隆。到那时,满世界都是美女,无一丑女,但美丽也就消亡了。  我在想,现在够发达了吧,人们为什么还如此留恋山野和乡村?或许,人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本能的“反现代”悖论,现代已经把一切“快餐化”、“模式化”了,连美丽都程序化和标准化了,人们的潜意识就出现一种巨大的失落,为了抵抗这种失落,就出现了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心态,就有了“不走寻常路,只见陌生人”的呼喊,就到山野去发泄失落,寻找真善美。  美丽被西移,可以讲出很多理由,但背后的确隐藏着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区隔。现代讲究有序、规则、标准,这样才能社会化大生产。然而,美丽本就没有规则、没有次序,更没有标准,不可复制,不可翻版,甚至混沌,人们却认为那才真美、本美。  上世纪穿行川藏线,某汽车抛锚,其他司机都会主动来帮忙,但若内地一汽车抛锚,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场景。08年夏天,到龙苍山考察“雅安雨林”,车两次被陷在沟里,第一次是当地山民给拖出来的,给他们钱都不要,第二次要进县城了,拖车就要钱了。  人格的金钱化,美丽的金钱化,世界的金钱化,是现代的魔咒,不断腐蚀着人格、美丽和世界。然而,当金钱大厦轰然倒塌(指金融海啸),天地倒塌(指汶川地震),美丽与人格却不倒!这就是传统的魅力!  人类向往未来,追求未来,但却瞻念传统,反对现代。或许,人类就是在这博弈和区隔中走过来的。  
  女国石碉  石碉,该是大渡画廊“第四美”了。  建筑是文明的浓缩。如果春花与秋红是自然的浓缩,美女是人文的浓缩,那么,石碉就是嘉绒藏区文明的浓缩。  数百座的石碉,遍布大金川各地,有4棱、6棱、8棱等多种石碉,甚至还有极为罕见的13棱碉。它们散布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山峰、河谷、森林、河流和谐一体,如长剑直刺苍穹,倚天矗立。  上世纪40年代,马长寿先生就指出:“中国之碉源出四川,四川之碉源出金川”。尤其要提及的,古马尔邦关对河两岸矗立的两座石碉,东碉高28米,西碉高50米,有“一江南流,双碉守关”之奇。据说,高达50米的西碉,是中国已知石碉中最高的,独享“中国碉王”之冠。还据说,马尔邦关碉是东女国女王行宫,后为大金川土司沙罗奔小官寨的标志性建筑。碉楼,是战争的产物,以获得战争制高权而建造。  保卫家园,是碉楼群诞生的根本动因。碉楼对于战争有三大功能:第一是瞭望,以掌握敌情动态;第二是报警,狼烟升起,就告诉同族有敌情了;第三是抵御外敌,可以获得居高临下的战争优势。大金川碉楼,让人想起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入侵的三种古老方式,有国家级的长城,有城池级的城墙,大金川一带的碉楼算是一种。这里的战争方式是,以户为战,群户群战。一旦侵入,将会陷入群碉攻击的窘况。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碉楼建筑的最大特色。大金川,因地理和人文环境,不可能修造像长城和城墙一类的建筑,以碎石砌碉楼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样,就在大、小金川出现了上千座碉楼,成为“碉楼之国”。  碉楼结实,是建筑艺术创造的动力。碉楼建造融数学、几何、力学、美学为一体,成为东女国智慧的标志,也是文明的产物。经千百年的实践,东女国人建造碉楼总结出一整套建筑艺术,以动物的血液,掺入荞面和粘性强的泥土混合搅拌成粘合剂,再灌入石缝,一旦干后,比水泥还坚硬,粘性极强,十分牢固。据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大规模的改土造田运动中,有人曾试图用炸药包将古马尔邦关的两座碉楼炸毁,把石碉的石料用作田埂的保坎。两次使用大剂量的炸药均告失败,仅将该碉底座北角炸了一个窟窿。那次爆破后的第十年(1976)发生了这个地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却安然无恙。高耸挺拔,气势宏伟是外在的美,经受无数战争与灾变的考验却是智慧的美。  以大金川大峡谷为中心,碉楼向绰斯甲、俄热、太阳河、撒瓦足、卡拉足、万林、巴布里、独松、卡撒等众多网状河流四周的峡谷和高山扩散,直至阿科里草原最北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神碉、战碉、界碉、铭碉体系,石碉规模之大,类型之多,建筑技术之精湛实为罕见,使这里有了“千碉之国”的誉称。    除碉楼建筑艺术,东女国后裔还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碉房与精湛的土陶引水工程。  大金川河谷的山庄村寨,多是三到四层的碉房风格,朝向向南或向东南,形状方正,外形简朴,适当装饰,显得活泼和异域。碉房或临街,或临河,或傍山,特色鲜明,偎翠点缀在大自然之间。碉房各层的布置多为“顶为天,中为人,底为地”。这种安排与东女国的世界观信仰不谋而合——一座碉房是一个微缩的轮回世界。  讲碉房,特别要提叫“日斯满巴”的碉房,坐落于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山前台地的石波寨中。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藏族传统民居碉房,始建于元末明初。据说,日斯满巴碉房是全国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它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碉房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史记》、《后汉书》所载秦汉盛行于川西北地区的“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十余丈”之“邛笼”。  建筑是凝固的文明,大金川碉楼和碉房是凝固的藏文化。它静穆地站立,在数千年花春、绿夏、秋红、冬雪的交替中永恒,并在阳光、山川和绿水间沐浴灵气,以世界上最简单的建筑材料“石与木”,演绎出藏族千古建筑的石韵。我在想,四川就应该挖掘大小金川碉楼和碉房的内涵,使之申请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最后,还要提大金川东岸的咯尔乡复兴村埋藏1000多年前的土陶饮水管。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引水工程,闪耀出东女国部族智慧的金光。水管长7.5公里,准确地通过各种复杂的地形并十分隐蔽,这项引水工程解决了水压、防冻、防漏、防腐、防老化等系列问题。更绝的是,它不可复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人曾依照出土的陶管进行大规模的仿制,遗憾的是仿造以失败而告终。千年引水工程,实在让人对这高超的技艺投去敬畏的目光。  此外,苯教、藏传佛教文化、牛皮船和嘉绒锅庄是大金川河谷独特的宗教和民风。  
  两条金川一座神山  在嘉狨藏区,有一座最有“民气”的山,是嘉狨藏民心中的神山,人们称之为“嘉木莫尔多山”。  莫尔多山有民气,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它恰好屹立于大金川和小金川相夹角度之间的区域,孕育了大小金川,养育了这里的民众,赋予了山与水的灵气。二、在嘉狨藏区中,关于莫尔多山的神话传说可能是最多的,也是最有民气的。  山之民气,因民而立。从整个嘉狨地区来看,大小金川一带的农业是最发达的,民众生活也是最富足的,这里的河谷、台地处处有土地,耕种是这里的第一经济活动——主业,牧业、狩猎和采集是第二经济活动——副业。有学者认为,“嘉狨”的含义是靠近汉区的农业区。莫尔多山,屹立于孕育两大河流,滋润河谷土地,养育一方民众,造就富足农业,当地民众就自然要颂扬它,赞美它。我想,这或许是莫尔多山出名的根源。  山之名气,因文而立。文化是民众的附体,也是民众的灵魂寄托和向往。大小金川因农业富足而有民众的聚集,就必然诞生与这个地区相适应的文化。文化是需要载体的,这里的山川就成为文化的当然载体。神话是文化的一种,把神话赋予山川,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方式,尤其在藏区中。  莫尔多山的神话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大地的阶梯》一书中所讲述的神话了。这个神话讲述了青藏高原上九万九千座大神山,选出代表参加万山聚会,以讲经说法,比试武功来确立“众神之神”,结果来得最晚的莫尔多神山,夺得了“众神之神”的宝座。《大地的阶梯》中这样写道:“当他登上宝座向众山神脱帽致谢时,大家才发现他原来是个秃顶,而且这秃顶还特别地闪闪发光。众神不由都脱口而出:‘莫尔多!莫尔多!’”书中是这样解释“莫尔多”的:一是释迦牟尼见“莫尔多”金光四射,便预言将来佛音定会在那一方土地传播广大;二是古代藏文中,“莫尔多”有秃顶闪光的意义。  在当地旅游册中,莫尔多山还是藏区的二十四大神山之一,是民族英雄的象征。民间传说,南亚有一国家入侵吐蕃王国,藏王向嘉绒藏区求救发兵,墨尔多领嘉绒兵远征入藏,将侵略者地击溃并驱逐出境,夺回被侵领土。清代廓尔喀入西藏,嘉绒藏兵入藏作战。嘉绒兵与廓尔喀交战,战斗十分激烈,经数百战双方难决胜负,嘉绒兵在弹尽粮绝之时,所有士兵面向家乡,对着墨尔多神山祈祷,求神山显灵。嘉绒藏兵保家卫国的决心,感动了家乡的墨尔多大神山,天空云雾中墨尔多骑着骡子,头戴毡帽,背枪舞剑来到战场,从怀中取出襄袋,撤下千军万马,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全胜而归。朝延在布达拉宫竖碑纪念,西藏政府奖给一尊金菩萨,至今在尼泊尔与中国边境,还留下当年嘉绒士兵用刀剑,枪支架设的“连境监视站”。  《莫尔多神山志》记载:“围绕莫尔多神山转一周相当于念经七亿遍,来生不得下地狱,今世也得消灾难。”或许,这是莫尔多神山名扬藏区内外,朝拜者络绎不绝的魔力吧。    莫尔多山,最初在我的心目中有“大渡画廊”的点睛之妙,它集春花、秋红、美女、石碉“四美”于一身。  一次偶然机会,登上丹巴县城西南山胸之上,莫尔多山在阳光照射下,眼帘呈现“银光映照”和“金光四射”的景象,让我震撼万分。后来知道,莫尔多山的岩石中富含云母与金砂,折射出来的光线就耀眼无比了。后来又知道,“莫尔多”在古代藏语中有“秃顶闪光”之意义。  不仅如此,据当地人介绍,北看似一尊巨佛跨着猛狮奔驰。但我始终没有领略到这一壮景,或许是没有找到最佳角度,或许是莫尔多山要给我留下点念想,让我不要忘记他,让我始终保留着一种追求。  写到这里,联想一驴友的介绍——登顶莫尔多山,东望四姑娘山,南望贡嘎山。联想08年深秋,与同学坐飞机飞九黄机场,从飞机圆窗空中俯视岷江群山,此时刚好一场大雪过后,当时的景象(见照片)让我对岷江的眷恋达到了巅峰。  我想,四川旅游应该有一个重点开发方向——规划布局若干山巅,以领略岷江群山,以领略万千风景。或许,莫尔多山应在规划之中。    
  碑显底线  行游大金川,知道金川安宁乡又有一块“御碑”——“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这是乾隆平定金川后,传旨亲铭立下的碑,以流芳千古。  当年,乾隆为了国家统一,提出了“治藏先治川”,为使川藏大道畅通无阻,首先得使四川各土司相安无事,可金川土司莎罗奔屡生事端,无视四川总督的多次调解,多次与清庭干戈相见,终于爆发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1747年开始,前后历时29年,清政府耗费白银9000万两,调遣了大半个中国的兵力,换了四位统领,终于到1776年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我们专程去瞻仰了这块御碑。“御碑”的碑座由一整块花岗石錾刻的立体托鼋制成,碑体由一整块长4米多的青石加工而成,上刻有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宝顶由花岗石錾制而成,周围是“二龙戏珠”浮雕图案。碑高4.50米,宽2米,厚1.30米。碑下为龟座,座高0.80米,长4.30米,宽2米。为了保护御碑,在碑外建有碑亭。碑亭平面呈方形,亭为重檐歇山式顶,亭外用石砌围墙。正门外用垂带式踏道,踏道中心的阶上浮雕龙云图案。这块重达数吨的石碑记载了乾隆用兵金川的征战史,御碑耸立在当年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傲视千秋。  看着这个“御碑”,思绪立刻进入岷江历史的时间隧道,引起一系列联想……  ——泸定桥,也有一块“御碑”,上刻有“一统河山”四个大字,泸定桥“御碑”可是金川“御碑”的爷爷——康熙传旨立下的。爷孙两代皇帝在大渡河树立“御碑”,这给大渡河赋予了历史厚重的地位。  ——2003年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也看到的若干类似的御碑。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帝为了展现武功和遏制北面蒙古各番王发动战争而修建,后来却成了中国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圣地,因为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为藏族、蒙古族等领袖修造了外八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战争与和平交替演义,在这里被微缩了。  ——明末清初,成都平原经历了一场持久的战争,让都江堰荒废达30多年。  ——元末明初,在成都平原经历一场更旷日持久的战争,长达50年之久。此外,明代为了阻止骚乱蔓延,在松潘修筑了城墙,甚至把城墙修建连沿到山巅上。  ——唐朝时的松潘,这里爆发了一场因求亲而误会导致的战争,后以文成公主西嫁而和平,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佳话。  ——罗江,这个在三国时期有“兴蜀灭蜀之地”的地方,曾发生了两次战争。一次以“凤雏”落凤于“落凤坡”,却换来三足鼎立之势的蜀国兴起。一次是诸葛亮后代父子战死于罗江倒湾,却带来蜀国的灭亡,中华民族再次走向统一。  ——大渡河支流南垭河上“七擒猛获”的猛获城以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以“剑门关”为代表的各个关口隘口。诸葛亮为了中华统一,鞠躬尽瘁在战争一线。  ——汶川县威州镇的“姜维城遗址”以及邓艾披毯滚岩攻破的“江油关”。  ——三国时期的魏国分兵两路,一路从蜀地出发顺长江而下,一举灭吴,使“三国归晋,中华一统”。  ——秦末汉楚之争,刘邦被贬到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却成为刘邦灭楚的大后方,使中华民族再一统。  ——战国,秦惠文王时期,一举进军蜀国并灭蜀,然后先修造“临荥大道”,后建造“都江堰”,为中华民族大统一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果然,后来中华大一统。  ……  思绪180度回头……  ——红军长征到岷江流域,这支军队在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的关头,毅然决然北进,肩负起拯救民族大业的民族使命,终于让中华民族获得自主与独立。  ——成都平原最近的一次战争,是在岷江边的新津地界,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歌声而战的。  ——进军西藏,紧接着就打通二郎山,修造千里川藏公路,让西藏投入祖国的怀抱。  ——西藏少数上层人士企图把西藏从中国版图分割出去,发动叛乱。全民族毅然果断地平息了叛乱,使世界屋脊掌握在中华民族手中,使具有中华民族血脉的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的源头掌握自己手中。  思绪再进入空间隧道……  ——巴尔干半岛,西方国家在那里不断把一个一个国家分小,分细。这个企图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让这些民族永远缺乏力量,永远要依靠西方,以达到西方统治世界的目的。结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晚,俄罗斯却来了一个“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手段,把亲西方的格鲁吉亚分细了。顿时,让所有西方政治家们傻眼了。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是因为我们国大民众。13亿中国人一声吼,地球真要抖三抖!  ——台独和达赖,还有少数人叫嚣独立的小丑们,我只能奉告他们,岷江可以作证——中华民族的最低底线——就是国家不可分裂,国家必须统一。任何想要去触摸这个“底线”的人,结果只有一个——惨!  
  魅力梭磨河  梭磨河,发源于红原县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南侧,先沿鹧鸪山由北向南,然后在一个叫“王家寨”的地方,开始由东向西流去,最后在“热脚”的地方与脚木足河汇流。“梭磨”藏语有“岗哨多”之意,又称“帝王之梳篦”。  提梭磨河,有四个原因:其一,因为她是大渡河峡谷画廊的组成部分;其二,这条河流是顺太阳起落方向而流动的;其三,在这个河流里诞生了两个人;其四,在这里曾有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我震撼。  首先,梭磨河有峡谷画廊的“四美”,外加鹧鸪山和雪马山的美丽。鹧鸪山海拔在米之间,南北走向,是大渡河与岷江的分水岭,因形如鹧鸪而得名。鹧鸪山垭口海拔4243米,是317国道的重要隘口,玉龙雪峰、云海、杜鹃花是“鹧鸪三景”。雪马山位于马尔康城南约30公里处,海拔4800米,山上有远古遗留下来的巨大冰川,其外形酷似一匹仰面躺着的骏马,而被称为“卡瓦达”——雪白的骏马。  第二,中国河流大多是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流动,因为中国大地是“西高东低”,因为青藏高原东部有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但是,太神奇了,大渡河居然有两条支流曾一度是由东向西流,其中一条就是梭磨河。正是梭磨河随太阳的方向流动,滚滚河水向西流去,造就了这里的美丽,更造就了这方水土的人文魅力。  第三,说梭磨河,要提两个人。  第一个要提的人,他是一位僧侣,是藏族历史上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他的到来使大渡河嘉绒文化有了源头,是他第一个把文字和文字承载的文化带到了嘉绒地区,他被后面要提及的第二个人称为“流放中的光明使者”,他的名字叫“毗卢遮”。毗卢遮是忠实的佛教徒,因受藏族本土宗教迫害,被从拉萨流放到这大渡河地带。他来到大渡河嘉绒地区后,正是在梭磨河岸边的一个山洞里修行。后来,这个山洞被当地人称为“毗卢遮那洞”,《大地的阶梯》一书的作者这样描绘道:“洞中石壁上还有几个隐约模糊的印痕,据说是他面壁修炼时留下的掌印。”当地传说,山洞中还竖着高六七米带根的树干,是毗卢遮那出山去峨眉山传经说法,带回来的拐杖。拐杖放在洞中,便发芽生根了!  要提的第二人,他是一名藏族学者,梭磨河是他的家乡,他著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尘埃落定》,一本著名的诗集《梭磨河》,他还著了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可以这么说,他是现代把嘉绒藏区文化以汉字形式介绍给全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名字叫“阿来”。我读过《尘埃落定》,看过电视连续剧,细细欣赏过《梭磨河》诗集。现在,大家亲切称呼他为“智者阿来、诗意阿来、唯美阿来、灵性阿来”。我在想,阿来的语言灵感,肯定来自那美丽的大自然,来自那朴实的,天人合一的生活。可以这样说,阿来的作品是梭磨河的灵魂,若没看阿来的作品行游嘉绒藏区会少了灵感。据说,有作家断定阿来会以《尘埃落定》这本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若果真这样,那该算岷江的大运了。但愿如此!  第四,一次翻越鹧鸪山垭口的经历,让我终生不忘。  87年9月下旬,当年二进马尔康。办完公事,乘长途客车返回成都。上午,客车东出马尔康,一切正常,晴空万里,大地发红,我把目光投放到梭磨河谷,欣赏多姿的景色。车来到刷马路口向右拐,甩开河谷一路向鹧鸪山垭口驶去,司机利用乘客方便之机,在轮胎上安上了防滑链条。  车已到山胸,远处雪山依稀可见。不久,路面和山坡出现积雪。前面一辆货车在缓慢行驶,客车紧跟着,客车司机焦虑地说:那车会出问题。我问:为啥?司机答道:车轮没装防滑链,肯定不是常跑高原的车。再往前,路面已有冰凌,货车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后面渐渐跟起长长的车队。车已到山原,估计离垭口也不远了,但路面冰凌很厚,越来越滑了。  突然,前面货车失控,向坡边滑去,陷入坡边排水沟中。司机停车,嘴里唠叨:出麻烦了。便拿上军大衣开门下车。司机下车的第一件事是先找了四块石头,把客车的四个轮子卡上,然后才走向货车。我也下车,本想欣赏美景,但激动的一幕出现了,让我不得不关注这场景。  司机们陆续聚集到那货车旁,一起在商量着。很快,四名司机返回一车中,取出一套防滑链条来到货车旁。另外三个司机立即把自己身上的军大衣铺在三个轮胎边的车肚下的路面上,钻进车身下,躺在军大衣上,给轮胎装链条,只剩陷入边沟的轮胎,无法装上链条。链条装好后,一名司机指挥着货车司机启动,但路面太滑,怎么也不上路,就地空转。司机们又在商量,一会儿我们的客车司机,要求乘客下车,把客车开到货车前面,拿出钢绳,分别挂在了两车尾部与前部。在一司机的指挥下,客车和货车同时启动,钢绳被拉得紧紧的,但货车还是打滑,怎么也起不来。这时我听到一司机大声地说:必须找碎石铺在路面上。司机们不自觉地看公路两边,却没有梯形状的碎石堆,这可问题就大了。说来也怪,垭口天气说变就变,此时居然下起小雪,雪花飘舞,气温陡降。司机在商量,表情流露出无奈……  然而,风雪中从山坡下走来一男一女,两人背着背篓,背篓里装满了碎石,手里拿着铁铲,来到了出事的货车旁。女的对司机们喊道:下面有碎石,一些司机去把碎石拉上来,一些留在这里处理。司机们见了这男女,仿佛来了救星,精神劲一下子提了起来,大家像见了老熟人一样,亲切招呼。司机们上前,帮这对男女取下背篓。女的招呼道:跟我走!一部份司机就跟着女的返回坡下。另一部份就把两背篓的碎石铺倒在轮胎下,然后找路边的稍大的石头,捡来放在沟中轮胎前。车又启动了一次,但碎石太少,还是没有启动起来,大家就只有等待……  半个小时后,开来一货车,车厢后半部分装了碎石,大家都很兴奋。很快,货车和客车下面轮胎行走前铺上了厚厚的碎石。这时,那个男的在指挥,四个轮胎边都有司机随时准备添碎石,车启动了,钢绳拉紧拉,轮胎在转动,在缓慢前行……  可是,沟中的轮胎还是在空转,在即将再次失败的时刻,站在沟边轮胎旁的司机果断把自己的军大衣扔塞进轮胎下,轮胎吃上劲,转动、前行、爬上,上路!乘客们欢呼起来,但司机们却匆匆告别那对男女,各自回到自己车上,仿佛刚才没发生事一样,一切恢复正常。当客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把头伸出窗外,看着那对男女,他们重新背起背篓,拿起工具,消失在茫茫雪飘中……  此刻,心房在震动,眼眶随之湿润了。  路上,我与客车司机交谈,知道了许多:  ——为什么要相互帮助?司机答:我也出过事,也得到过帮助,人家出事了,自然要帮忙嘛。司机接着说道:高原行驶,不管谁的车,出问题都得帮忙,尤其在高山和垭口上,否则有生命的代价。我明白了,这是在传递帮助,传递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惯例!  ——那男女是夫妻道班。男的原就在不远处的兵站内当兵,负责这段路的维护,后来集体转业,就地当了道班工,把妻子接来,那个道班就成了“夫妻班”。所有常行走这路上的司机对每个道班都很熟悉,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而道班也同样对待过路来往的司机,他们之间由这条路牵系成一个共同体,让千里川藏线畅通无阻!  ——以前的公路是碎石路,碎石用量最大。用手锤把一块一块石头击成碎石,就成为道班最大的工作量,然后堆砌在公路两旁。一旦路不平了,就用碎石铺垫;一旦雨雪天气,路面打滑,就用碎石救车、救命!他们是在用手中锤子,维护和延续着这条道路,让生命通道畅通!  后来,我自己开车,常进高原,车上始终留着一张道班分布图。因为,这图是我的一种寄托,一种对道班人的依靠和信任。虽然,现在已是柏油或水泥马路,若干垭口也改为了隧道,不再锤击石头。但是,保留这图,心里就踏实、安全,就在珍藏一种精神!  
  “姑娘”多好  小金川,是大渡河一条著名的支流,她与大金川汇合后,才称为大渡河。  小金川也是大渡河峡谷画廊的组成部分,其中最有名气的要算“四姑娘山”了。  2001年五一假期,全家驱车赶往四姑娘山。  沿烧汤河行进,车过“邓生”地方,开始爬坡。公路盘旋在蜿蜒的陡山上,越爬越高,在一高处,视野宽敞。整个群山绿树成荫,阔叶林和针叶林变幻着,混杂着,有浅绿,墨绿,在刺眼的阳光照射下,大地一片起伏连绵的绿色;向沟底看去,万丈深渊,高差达到2000米以上,深沟向远方延伸,直到尽头;公路像条灰灰的、细细的长蛇,蜿蜒盘旋,从沟底曲旋向上,再向上,在全绿的大地上,那线条异常夺目;绿的上面是蓝天,仿佛统治世界的色彩,就只有蓝色和绿色了……  车继续爬山,树木越来越少了,山不再险峻,没有了山高谷深、树林密布的景象,山顶似一个个圆圆的馒头,馒头上没有了树,只有满山的草垫,草垫才开始发出嫩牙,一片枯黄中点点青绿,呈现出别样的景色。估计海拔已接近4000米。  很快,看到前面山头上停了不少车,有人在来回走动。我问:巴朗山垭口到了,有高原反应吗?母亲担心地说:不知道,下来走走看。妻子搀扶着母亲下车,慢慢来到一个界碑处,上面刻着——海拔:4523米。母亲惊讶地说:这么高呀,活到70岁,还是第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我对母亲说:巴朗山垭口靠近邛崃山主峰,它在六江流域最东缘的所有垭口中最高,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次心理考验,也是身体素质的检验,一旦过关,我就可以常带你去高原看看了。母亲说:现在好象还没有什么反应。我异常高兴地说:妈,你太棒了。母亲和我一起,观赏着这巴朗山垭口的风光,我对母亲说:这垭口是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来的方向是岷江水系,去的方向是大渡河水系。  车继续前行,一路下坡。  刚拐过一个弯,四坐姿容动人的大雪山立刻印入眼帘,山体陡峭而俊秀,屹立在群山中,白雪皑皑,特别夺目,四坐冰雪山峰在强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银光,光耀照人,美丽无比,个个冰洁玉润,清丽俊俏。  我搀着母亲来到公路对面并说:前面就是四姑娘山,最高的是幺姑娘,海拔6200多米,其它三坐山由高到低分别是三妹、二妹和大姐。母亲笑着说:大姐最矮,幺妹最高。我给母亲介绍道:四姑娘山坐落邛徕山脉之中,么妹峰是邛徕山的最高峰。相传,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她们心爱的大熊猫,同凶猛的金钱豹作斗争,最后变成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即四姑娘山。母亲说:太美了!  上车后,四姑娘山的美成为话题。  母亲说:我见过玉龙雪山,雪宝顶,还是四姑娘山最美。我问:妈,究竟美在哪里?母亲想了片刻说:一种母亲看见女儿的美。我兴奋地说:太对了!父母角度,是女儿的美;男人角度,是追求的美;女人角度,是羡慕的美,嫉妒的美。妻子开玩笑说:你还想追求她们索。我对妻子说:你看,说嫉妒,嫉妒就到,这么美的姑娘,是有一种冲动嘛。第一次看到她们时,就想追求。母亲说:姑娘的美,的确给人想象空间。我说:但旅游界称幺妹山为“蜀山之后”,我是反对。母亲也赞同道:要不得,姑娘多好!  ……  车下行,路边已有灌木出现,母亲看着窗外景色,突然问:路边是杜鹃树吗?我对母亲说:是的,如果我们5月中下旬来,那可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构成“花的海洋”。母亲说:那你们抽时间带我来看看,我就喜欢杜鹃花。我对母亲说:岷江高原和河谷有三大植物景观,一是森林,林的海洋;二是竹林,竹的海洋;三是花林,花的海洋。四姑娘山也是自然保护区,景内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景区内还有仅见于青藏高原的中国高原三大名花——杜鹃花、龙胆花、报春花。母亲坚定地说:乘我还走得动,得看看“花的海洋”。  车在不知不觉中开到日隆镇,我对母亲说:景区内一山三沟,今天先游双桥沟,车也可以开进去,明天游长坪沟和海子沟。母亲说:听你们安排。  车来到双桥沟沟口,付费后进入沟中,车在两岸绝壁对峙、峡谷深切的道路上缓慢行驶。车停谷边,我对母亲说:这叫“阴阳谷”。谷中天光暗淡,大家抬头望天,天空似一条线,远处山顶,阳光明媚,而谷底阴气袭人。我说:这景色与武隆的天坑、地缝有相似之处,那儿从天坑望天是“天圆”,从地缝望天是“天缝”,但没有这儿的阳光。母亲有同感地说:这儿“阳”够,但“阴”不足;那儿“阴”足,但“阳”不够。  上车继续前行,我说:我们先到沟底,然后由里往外看。母亲说:好的。  加大油门,向双桥沟尽头——牛棚子牧场驶去。牛棚子是一牧场,这里山野宽阔,是藏民们放牧的好场所,又是欣赏高山河谷风光的好地方。眼前,巨大的冰峰突现,深绿色的针叶林镶嵌着淡绿色的草甸;花岗岩风化后的碎屑洁白细小,洒满地面,犹如纷纷积雪;溪滩上的云母碎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五彩缤纷。蓝天、溪滩、冰峰、绿树,构成了一幅秀丽的高山图画。往沟外望去,前面那座形如老妪的山叫阿妣山,由错落有致的几座山峰组成。阿批,当地藏语中是婆婆的意思,相传她是四姑娘的外婆,看到自己亲手带大的四位姑娘勇斗恶魔,于是就安然仙逝,并变为此山。这座山峰形象惟妙惟肖,四季可见,在冬天尤其明显。老鹰岩立于沟内,海拔5428米,其形状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海拔4842米的牛心山犹似犀牛奔月,那么海拔4645米的野人峰就像一位野人,大家在惊叹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出沟路上,我们一路游玩。当走到一狭窄处,整个山体像被刀切一样,山顶到山基全是灰灰的岩石,山胸以上被下午的太阳照射,发亮发白,像一建筑伫立。母亲兴奋地说:快看,这山像布达拉宫。我高兴地说:正是。母亲继续说:尤其那阳光照射时,就像阳光照射在布达拉宫一样。我接着说:从这个角度看,形状也像。  ……  次日一早,母亲因头晕,进沟又不能坐车,就不去长坪沟,在宾馆休息。  长坪沟峡谷平缓悠长,林海莽莽,原始古朴,我和妻子骑马向喇嘛寺游去。  行游长坪沟,与昨天的双桥沟,风格各异。双桥沟苍凉、雄壮、阳刚,而长坪沟则是秀丽、雌柔、阴润;双桥沟以山见长,长坪沟则以林见长。骑在马上,突发奇想:长坪沟有柔美的一面,双桥沟有阳刚之美。看来,大自然也在演绎着一种阴阳双界,而且阴阳两界的和谐组合,就创造美丽了,或许“四姑娘山”的美丽是这阴阳和谐的结晶了。  ……  喇嘛寺只剩下断垣残壁,周围芳草遍地、树木茂密。找到一处观雪峰的最佳位置,向雪山望去,四坐巨大山峰在晨辉的照射下,银光闪耀,令人目眩。她们肩挨着肩,亲密相处,一个个冰清玉洁、清丽俊俏,如同姿容俏丽的四位少女亭亭玉立于大地之上,“幺妹”的头顶白云缭绕,烟霞淡抹,白裙轻飘,像温柔多情的红颜女子;有时则挟云缠雾,玉容深掩,彰显出“少女”的妩媚。  这景色,这美丽,这动人,引起我无尽遐想……  我问妻子:我要是有钱了,最想做什么?妻子望着我说:你再有钱,也追不到“幺妹”。我说:那我就到这里来修间农舍,天天守伴着这些姑娘们,与她们谈情说爱。妻子笑着说:你做梦吧。我咏道: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因为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一物理学家的名言)。妻子也动情地说:那我就来陪伴着你,和这些姑娘们。我说:一言为定。  俩人畅快地在这美丽的景色中笑着,在这美好的遐想中笑着……    我见过的雪山中,惟四姑娘山最美。  这美,是一种姑娘的美。这美,表现在姑娘整个身段上的美,是山峰美、行云美、山胸美、山腰美、沟壑美、流水美。这美,是一种心灵美。既是姑娘的心灵美,还是小伙子心灵中可遐想的美,动心的美。  我坚决反对称四姑娘山为“蜀山王后”。已经是王后了,那还追求什么!但是姑娘,那可就不一样了,就男人留下无尽遐想的空间。  对岷江各雪山的称呼,我倒有个建议:贡嘎山,有王者之风,堪称“蜀山之王”;雪宝顶,有母仪之范,堪称“蜀山之后”,岷江是四川母亲河,雪宝顶就是当然的母亲山;四姑娘山,有少女之美,堪称“蜀山四姑娘”。所有世人都可在心灵深处向“四姑娘”求爱,神求那甜蜜而美好的爱情。  旅游,游到境界,就是“游心灵”。  
  被经济集中了的“节点”  在康定,被藏族同行邀请到家里喝酥油茶。这可是第一次喝酥油茶,我带着好奇与忐忑的心情走进她家。  坐下后,巡视家里的摆设和家具,发现既有藏族特色,也有汉族特色。纳闷,但又不好多问,怕话多必失。  她提着一壶烧好的酥油茶,问我:喝甜的,还是咸的?我不知道是甜的好喝,还是咸的好喝,因好甜食就说:喝甜的。第一口绝对是小心的,浓浓的怪异的奶味刺激食觉,奶味比内地的奶味更浓,接着就感到甜中有淡淡的苦味,舌头在嘴唇间几次滑动后,才知道是茶的味道。老实说,第一口我没有喝出好喝还是不好喝,但肯定有一种怪味的感觉,出于礼貌,我违心地说了好喝,这或许就是藏人们常说我们汉人虚伪的地方。她显然看出来了,却客气地说:不好喝就不喝,局里许多汉人至今还不喝酥油茶呢。  我们聊到了工作,在交谈中,我不知不觉地一口一口喝着。心想,总得把这碗喝完了再说吧。不知怎么,渐渐感觉这酥油茶有一种幽幽的奶香和茶香,香淳可口,让人回味,后面几口很快就喝了,我要主人再倒了一碗。主人们见我喜欢,很是高兴地说:我们天天都要喝,一天不喝就浑身不舒服。我问:酥油茶是怎么做的?她从厨房里拿出细长的木桶和茶砖,对我解释道:酥油茶有两种做法,一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和奶酪),放到这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人称“打茶”。  让我惊讶的是,藏族饮用的茶居然是“砖茶”,而不是茶叶。按此推理,在茶马贸易中的“茶”并非“茶叶”,而是茶砖。  在蒙顶山“论茶源”,在康定却要“论茶砖”了。  我专门去看了砖茶销售的地方,询问了砖茶的有关知识,后来一雅安朋友是专门制作砖茶的,他给我介绍了许多砖茶的知识。  砖茶,顾名思义,外形像“砖块”一样的茶叶。是以茶叶、茶茎,或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也叫“蒸压茶”。砖茶与茶叶相比,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茶砖的茶必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曲霉。正是这“冠突曲霉”不仅醇香,更具有帮助消化的功能,能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在中国,有两大区域和民族有喝砖茶的日常习惯,甚至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两个地区分别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这两个民族是藏族和蒙古族。藏族和蒙古族是以食肉、喝奶为主的民族。从食物消化看,肉与奶都不利于消化,都有大量的脂肪,这就必须有一种食物来帮助消化,解除油腻,甚至《唐史》中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这样,茶——发酵的茶,就自然成为这两大民族食物的三元素之一。千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藏蒙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藏蒙民族生命之茶”。  砖茶与茶叶制作,在原料上就大相庭径。茶叶,一般是采茶树的嫩芽——“茶尖”来制作的,茶叶的品级是按茶尖嫩芽的程度和季节而定,据说还要讲究是谁采茶,若是未开处的少女所采,就算极品中的极品。而砖茶的制作,就没有这么讲究了,一般的茶砖不是用茶的嫩芽叶加工制成的,而是用老树叶加工成的。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米砖茶、青砖茶、康砖茶等几类。砖茶也有毛病,即氟的含量比其他茶类都高,是绿茶、花茶的几十倍,或几百倍。若长期饮浓茶,会引起蓄积性氟中毒。  在康定的几天,这位藏族同行每天都提一壶酥油茶到招待所,我越喝越喜欢,觉得那几天的精神特别爽。我想,这肯定是酥油茶的作用。从此,我也喜欢上喝酥油茶了,每次上高原必喝酥油茶,在内蒙还喝过马奶茶。  在这里,我到想给上高原的人们一点建议:你若有点高原反应,不要害怕,你一定要多喝酥油茶,你会很快没事的,可能还会有一种特别的精神亢奋。当然,你若挑食,那就没办法了。    在康定,还特意登了“跑马山”。  实际上,跑马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当时还不是旅游时代,去的时候还显得破旧,只有一两处有多年未修缮的亭子,跑马山的春色还未来,植被显得苍凉,但我还是很向往地登上去了。我知道,这就是那首《康定情歌》在作怪,那时我正好青春年华,向往情歌之类东西。  记得两年的知青生活,文艺生活十分单调,几个要好的知青一旦聚会,谈论最多的是情歌,最爱唱的是情歌,《康定情歌》算是其中的一首。以前,在我的大脑中,《康定情歌》是一首藏族的民歌,因为自从知道康定,就知道它在藏区。但这次在康定,却知道是一首地道的汉族情歌。《康定情歌》是一首世界性的情歌,据当地人介绍,这首歌的雏形来自康定三道桥民间流行的“溜溜曲”,曲调中虽多有汉文化的韵律,却也蕴藏了藏文化的韵味,是一首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站在跑马山上,俯视康定城全貌,三山环抱,二水夹流,各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于河两岸,远处还不时可见经幡嘛尼堆,那多色的经幡随风飘动,钩起串串联想,《康定情歌》诞生在民族交融的西部,西部歌王王骆宾创作的多个情歌也在西部,引起了我对康定地位的关注……  万没有想到,这个关注却引出“中华大经济体”的思考。  康定,旧称“打箭炉”,也叫“达折渚”,位于川西贡嘎山北端跑马山麓,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据说,康定最早为羌地,三国蜀汉时有了“打箭炉”之说,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才改名为“康定”。  “打箭炉”之名,源于“诸葛亮遣将安炉造箭”的一段历史。说诸葛孔明准备第七次释放孟获前,双方协定,孟获退出一箭之地,并永不侵犯蜀国边境。诸葛亮却暗中派遣一位名叫“郭达”的将军星夜兼程,来到今康定安炉造箭,并把所造之箭插在一个山顶上,迫使孟获退至打箭炉及其以西的地方。所以就把郭达造箭之地取名为“打箭炉”,意为“安炉造箭的地方”,并把郭达插箭的山称为“郭达山”。  而“达折渚”之名的解说就多了。一是“绸缎互市口岸”之说。康定在历史上是一个汉藏贸易的重要互市口岸。藏族除了需求内地的砖茶外,还十分喜欢内地生产的绸缎。藏语中“达”有丝绸的含义,而“折”有优质的意思,“渚”为二水交汇的谷地,故取其名,意为“交易绸缎的谷地”。二是“达曲与折曲”之说。达曲、折曲分别指流经康定城区的雅拉河和折多河,“渚”在藏语意为两水汇合的地方,所以叫“达折渚”。三是“拉则”之说。“拉则”是指藏区插嘛尼经幡的嘛尼堆,“达”意为嘛尼经幡,“折”将郭达山比拟为一个巨大的嘛尼堆,“渚”为山谷或交汇地。其义为插有经幡的河谷交汇地。  以上说法,是对这个城市历史、地理、宗教的注解。  四川三个民族州的首府中,西昌完全处于彝族腹地,马尔康处于嘉绒藏区腹地,唯独康定是处于民族交融点上,东连汉族,南连彝族,西与北连藏族。这里就汇集了民族多元文化的遗存,如:石棺葬文化、高碉文化以及多样的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其中以木雅和鱼通服饰为典型代表。应当说,这都是远古民族间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相互碰撞,不断交融的结果。  如果说雅安是一座在汉族地域的藏汉交融“点”,那么,康定则是在藏族领地内藏汉交融的一个“点”。以前的雅安,有两大工业比较发达,一是以砖茶制作为产业的工业,一是以皮革加工为产业的工业,这两大工业产品的方向都是向着西面的高原的。而以前的康定,相对应两大贸易繁荣,一是以砖茶交易为主的贸易,一是以皮革收集为主的山货贸易。所以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把康定比喻为围棋中一枚“棋子”,他说:“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上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着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联,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和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康定这枚“棋子”的重要,在我的心目中,更看重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深层次的经济交流,而且,交流在这里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国有“北方丝绸之路”、“海上绸瓷之路”,这些“绸路”或“瓷路”都因自身或其他什么原因而中断过。  我无意去考证“茶马互市”究竟有多长的历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藏族同胞历来都特别喜欢茶、绸、盐与粮食,并把这些物资作为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称之为“基本生活需求”。而另一面,汉族多好青藏高原的土特产,如麝香、鹿茸、虫草、贝母以及皮革、黄金等。这样,以物资交流为中心和纽带的一系列交流,包括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无法停止。因为经济已经把两个民族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你离不得我,我也离不得你,形成了一个“中华大经济体”。即便有人想把这个“大经济体”分割开来,甚至不惜以战争、暴乱等手段闹独立,但都是徒劳。  关于“中华大经济体”,我想多说几句。  青藏高原从地理单元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就像南极。但它又不是一个孤立的区域,因为在这个区域中有了人类活动,因为“人类即交流”。更何况这里的人类一开始就是从横断山脉走进去的,还有学者认为“他们也是羌人”。当他们的祖先一步一步走进去时,背后却始终有一根链条牵着他们,这根链条就是“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交往。藏族祖先无论走得多深,走得多远,但他们都知道什么地方能获得“基本生活需求”,以至于不使他们的生活链条发生断裂。这是其一。  其二,本来,藏族的祖先可以再寻找多条“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链条,以至于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而寻求某种意义上的经济独立。但是,大自然又太奇特了,偏偏只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安排了辽阔而富饶的土地,却在西面、北面安排了广袤的戈壁和沙漠,在南面安排了一列地球屋脊的脊顶,让他们无法逾越,虽然后来打通与这些地区的通道,但这些地区的“基本生活需求”物资比高原还要匮乏。因此,经济链条从他们走进高原之日起就一直牵着,而且还一直无法抛弃,甚至越来越依恋不舍,这就是“中华大经济体”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西藏始终属于中华大疆土的本质所在。阿来在《大地的阶梯》中这样写道:“在历史上,吐蕃大军勒马川口,望见烟雾弥漫,沃土修竹的平畴沃野,不知为什么总是要鸣金退回深山。”或许,吐蕃首脑们知道,一旦走出大山,踏向中国东部,就意味着掐着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命门了,故止步于大山边缘。  其三,说来也怪,政治家们手中够有权力了,总爱炫耀权力,可以杀人,可以发动战争,但他们有些事情就是做不了,比如割断经济交往。我想起列宁的一句话,“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呀,什么是民族间永不分裂的纽带,绝对不是政治家们的意志,而是“基本生活需求”这个被集中了的政治。而康定,正是一枚“被经济集中了”的政治“棋子”,正是一枚“中华大经济体”中一个不可割裂的政治“节点”。  其四,“中华大经济体”还有一点太重要了,那就是“水”。因为整个中华东部的绝大多数地区的水源来自两条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江和黄河,而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就在中国阶梯的最上端。两条水系为两条“中华大血脉”,把两大地区和两大民族以“血缘”紧紧地联系起来,叫“血肉相连”。如果真的被人为地割裂开来,那两大民族都该惨了,因为一头控制着另一头的血脉,另一头控制着一头的命脉,两头都掐着对方命门,都可致对方于死地。  写到这里时,刚好听说要修建川藏铁路了,就自然有了一个奢求——川藏铁路最好路过康定,让康定——这个民族历史上的节点,成为中华民族交融的“永恒节点”。  关于康定,有一小小建议,打造和恢复“茶马互市”的原貌,让全民族都记住这个“被经济集中了的节点”。  
  大峡谷  
畅游大渡河大峡谷的提议,出自于另一个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或许,这是两个大峡谷在我身上的一种耦合。  1985年,国务院组建了三峡省筹备组,为成立三峡省作准备。国家气象局把三峡省气象局的筹备工作交由四川省气象局负责,我就随气象筹备小组来到三峡出口的宜昌,启开了我的“三峡梦”。  但是,命运偏偏要作弄人。当时,对三峡工程是否上马,是全国争议的焦点,不少人士反对工程上马,就自然把矛头指向三峡省了。直接结果是,1986年初的全国人大没有批准成立三峡省的议案。  一年辛苦和期盼将飘逝,正待命“三峡梦”的破灭,闲得无聊,极度烦躁。恰好,武汉地质学院留校任教的中学同学来宜昌,为扫掉心头烦恼、苦闷与阴霾,我们一起畅游了神农架、三游洞和葛洲坝。正是在三峡出口的三游洞,相约当年暑假自费“科考”大渡河大峡谷和海螺沟冰川。  7月底,我已撤回成都,尚在家中“休整”。同学来到成都,还为我准备了一套地质考察行头,拉开了大渡河大峡谷的畅游。  
  天涯朋友们:  
我正在“巴山蜀水”中长篇连载《话说岷江》,其中包括大渡河,请朋友转到《话说岷江》,这里不再连载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安市石棉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