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兰的清醒哪里出醒

wow科普兰的清醒怎么得?
时间: 16:25:48 来源: 作者:乐游
“科普兰的清醒”是魔兽世界665装等的史诗装备,关于这件装备的属性以及获得方法想必有玩家会关心,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解答!
“科普兰的清醒”是魔兽世界665装等的史诗装备,关于这件装备的属性以及获得方法想必有玩家会关心,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解答!wow科普兰的清醒怎么得?科普兰的清醒是世界掉落的665装备绑定的法系DPS饰品。加220爆击。效果:使用获得2559法术强度。(2min CD)
这篇攻略对我有用
这篇攻略给0名玩家带来帮助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上一篇:没有数据
类型:动作射击
类型:棋牌益智
时间:2009年
85.3M64M109M56.7M87M
6.84G38.09G38.09G1.09G2.37G
周月热门攻略
周月总单机排行榜
评分:7.7(5975好评)
大小:59.4M
评分:1.9(65好评)
大小:2.34G
评分:5.1(3049好评)
大小:728KB
评分:7.5(12好评)
评分:7.9(102好评)
评分:7.4(224好评)
大小:2.01G
评分:8.1(2511好评)
评分:5.6(238好评)
大小:1.91G
评分:8.3(3381好评)
大小:1.76G
评分:7.8(6553好评)
评分:7.7(5975好评)
评分:8.1(162好评)
大小:59.4M
评分:1.9(65好评)
大小:2.01G
评分:8.1(2511好评)
大小:1.91G
评分:8.3(3381好评)
大小:364.9M
评分:7.5(6545好评)
评分:7.8(5336好评)
评分:5.0(167好评)
大小:8.11G
评分:7.9(1823好评)
大小:63.7M
评分:7.9(20176好评)
评分:7.7(5975好评)
评分:8.1(162好评)
大小:52.3M
评分:7.7(5104好评)
大小:1.76G
评分:7.8(6553好评)
大小:38.6M
评分:10.0(0好评)
大小:2.01G
评分:8.1(2511好评)
大小:2.34G
评分:5.1(3049好评)
评分:10.0(0好评)
大小:1.91G
评分:8.3(3381好评)
大小:63.7M
评分:7.9(20176好评)西方著名作曲家&二&[转帖]
西方著名作曲家介绍&二&[转帖]
乔治·格什温
189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父母为俄国犹太移民,1893年前后移居美国,原姓格尔肖维茨。1913年随查尔斯·汉比策尔学钢琴,后又随爱德华·基伦尼学理论与和声。1913年辍学,担任流行音乐出版商雷米克的钢琴师和歌曲宣传员。1926年创作第一首歌曲,1919年创作他的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喜剧《拉拉露西尔》。其后14年中,每一部格什温音乐喜剧都是纽约戏剧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第一首成功杰作是歌曲《斯旺尼》,它与阿尔·约尔森的演唱结了不解之缘。1924年,他创作的《蓝色狂想曲》(钢琴与乐队)公演,这是他把爵士乐语言用之于音乐会作品的一个新尝试,获得很大成功。从这时起直到他去世为止,作曲家不但为音乐喜剧和电影创作歌曲(其中不少歌词出自他哥哥艾拉的手笔),而且也写大型作品。继1925年的钢琴协奏曲之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等作品接踵而至;1935年写成的《波吉与贝丝》至今仍是美国作曲家的歌剧中唯一能在保留剧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作品。1937年,格什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去世,享年39岁。
   著名作品
歌 剧:《波吉与贝丝》
管弦乐:《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
音乐喜剧:《拉拉露西尔》、《我歌唱您》
歌 曲:《斯旺尼》、《我爱的男人》、《可以拥抱你》、《你今晚的风采》、《我有了节奏,迷人的节奏》、《多美妙》、《夫人,请好自为之》、《爱情走了进来》、《夏天》(选自《波吉与贝丝》)
   寻找“水晶鞋”
灰姑娘的故事可以说是老幼皆知:那充满魔力的水晶鞋把一个穷苦的姑娘变成了王妃。
20世纪作曲家格什温在音乐中的成就可说是得益于他找到了走向成功的“水晶鞋”。
6岁前的格什温是一个爱踢足球、滑旱冰的调皮鬼。1904年某一天,格什温猛然听到了从穷苦黑人聚居区传来“拉格泰姆”。自此,音乐就像仙女的魔杖吸引着他。他一方面开始了正规的音乐训练,一方面他仍忘不了那绝妙的“拉格泰姆”,频繁出入于这些社区,并深入流行音乐的“生产车间”。……
   时代造化人,此时的美国也在寻求自己的本土文化。
一天,纽约一家报纸刊登了有关“什么是美国音乐”的讨论,一些作品被当作讨论的内容诉诸于报端。犹如圣灵降生,灵光清悦地划过格什温的大脑。
   美国音乐“拉格泰姆”——“流行音乐生产车间”。
   对,将爵士乐用于音乐的创作。——“水晶鞋”找到了。
那是个汽笛轰鸣的环境,《蓝色狂想曲》的构想就在这摇曳不定的氛围中酝酿着:黑人音调的主题不断闪现,爵士乐节奏架起整首作品的脊梁……这就是五光十色的美国,沸腾的熔炉、多民族的大家庭。
火车从波士顿出发,开到纽约时,乐曲已初具端倪。一星期后,美国音乐的成功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问世了。
   格什温因找到了“水晶鞋”也让灰姑娘变成了王妃。
格什温的旋律才华是不同凡响的。他的歌曲中蕴藏着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精髓,理所当然地成为同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成为20世纪民歌传统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是通过口授言传而广为传播的流行音乐,许多人唱格什温的歌曲,也许根本不知道作曲者为何许人。他的大型作品在旋律上固然是出类拔萃,但却因他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和对位与理论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而显得美中不足。《蓝色狂想曲》是由费德·格罗菲配器的,虽然后来的作品还是由格什温亲自编写总谱。他曾经拜鲁宾·戈尔德马克、亨利·考埃尔和约瑟夫·希林格为师,毫无疑问,如果能多活几年,他是能在交响乐领域结出硕果的。由于能够把原始质朴和精深复杂的风格熔于一炉,他的音乐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至今未衰的吸引力。
   美国的新星
众所周知,《蓝色狂想曲》以单簧管独奏开始,悠缓的颤音,然后是两组音程的渐强滑奏,发出汽笛似的奇异的声响。听众被吸引,作曲家出色的钢琴独奏和乐队巧妙的配合,把听众带进兴奋的世界。指挥家怀特曼说:“当在耶奥利安大厅里开始演奏时,我知道我们获得了成功,听众就像触了电……我激动得哭泣了。当我清醒时,总谱已经演奏到了第11页,我只顾指挥,却记不得那11页是怎么指挥过来的。”美国人的,美国人创作的,为美国人服务的新作品诞生了!格什温的大名,一夜之间就传遍了全美国。
   经典收藏
RORGY and BESS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mon Rattle, Conductor
EMI CDS (2CD)
《波吉与贝丝》
怀特、海姆恩、布莱克维尔等演唱
拉特尔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格什温以黑人为主题的《波吉与贝丝》是美国歌剧的代表作,拉特尔在一连串现场演出后与原班人马走到录音室灌录的版本更可说将《波吉与贝丝》升格为一出大歌剧。拉特尔最成功之处,是将浓厚的剧院感完全带进录音中,此外,他对于乐谱中诱人的旋律及带爵士感的节奏有一种完全的投入感。他的阵容也是一流,怀特是位诚恳亲切且有无比暖意的波吉,海姆恩是动人的贝丝,布莱克维尔在拉特尔缓慢得近乎危险的伴奏下,仍唱出了一曲甚为诱人的《夏日时光》。录音无比逼真与成功的演绎可说牡丹绿叶,相得益彰。
(摘自《永远的珍藏》)
Liederbuch
MARNI NIXON, Soprano
UNCOLN MAYORGA, Piano
Reference Recordings RR-19
《歌曲集》
尼克森女高音
梅奥加钢琴
格什温学钢琴出身,他的音乐创作是从歌曲开始的。他的第一首杰作就是歌曲《斯旺尼》。格什温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其中蕴藏着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歌曲精髓,成为20世纪美国民歌传说的一部分。尼克森演唱的这版CD,音色非常优美,钢琴伴奏的录音也很透明。唱片里的歌曲都是格什温的名作,如:《斯旺尼》、《我爱的男人》、《爱情走了进来》等,被美国TAS评为发烧名片。
An American in Paris
GERSHWIN, Piano
New York Philharmonic
Columbia Jazz Band
MICHAEL TILSON THOMAS, Conductor
CBS MK 76500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格什温钢琴
托马斯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哥伦比亚爵士乐队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受达姆罗什领导的纽约交响协会的委托而作,作于1928年,当时格什温29岁。格什温本人在完成配器后,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此说明:“这首新曲实际上是一部狂想性的芭蕾舞剧,它写得非常自由,是迄今为止我所尝试过的最新式的音乐。”
为创作这部作品,格什温专门去了一次巴黎,并弄了4只出租汽车喇叭,以表达巴黎的氛围。作品中最有味道的是乐队必须配备的4只法国出租汽车喇叭和忧郁的布鲁斯。这应该说是一张既珍贵又奇特的唱片,格什温最初就是一个很出色的钢琴家。1935年他亲自演奏了《蓝色狂想曲》的钢琴版,留下一个相当不错、足够清晰的录音。因而到了70年代,托马斯另辟蹊径,指挥乐队为这个钢琴版录音配上了管弦乐,配得丝毫不差,很能以“假”乱真。听起来,它比我们通常听到的历时15分钟以上的《蓝色狂想曲》演奏得快些,只有13分钟。你或许不太习惯这速度,而我也不敢肯定它更符合格什温本意,毕竟当他独奏钢琴时是并不需要给乐队发挥留出时间余地的。不过,我倒敢说,比起速度正常,而且也是极为精彩的伯恩斯坦的名演奏(CBS
42264),托马斯的这张爵士味更足,乐队的配合显得更洒脱些,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阿隆·科普兰
1900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17年随鲁宾·戈尔德马克学音乐理论,1921年赴巴黎,为娜迪娅·布朗热门下第一个正式的美国学生。返美后,年创作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在布朗热初访美国时演奏管风琴声部。1925年第一次演出后,他被贬称为不协和音的信徒,指挥达姆罗什说:“才23岁就写出这种东西来,5年后他会要杀人了。”波士顿的库谢维茨基却因此约他写作管弦乐,库谢维茨基还于1927年指挥他作的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在这两部作品中,科普兰用爵士乐的因素,清除他自认为“过于欧化”的味道。年放弃爵士乐,在《钢琴变奏曲》和《短交响曲》(1933年)中采用比较严峻的勋伯格式的风格。同时出于对公众与当代作曲家之间的日益扩大的鸿沟的担忧,写作一些比较平易近人的大众化风格的音乐。30年代多次访问墨西哥,1936年根据墨西哥流行曲调创作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十分成功。用这一风格写作的其他作品尚有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和《阿帕拉契亚之春》。晚年少创作,转而从事指挥。
   著名作品
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阿帕拉契亚之春》
管弦乐:《钢琴协奏曲》、《戏剧音乐》、《短交响曲》、《墨西哥沙龙》(组曲)、《我们的城镇》(电影音乐)、《阿帕拉契亚之春》(组曲)
钢 琴:《钢琴变奏曲》
科普兰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位具有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音乐创作涵盖了他一生的各个阶段,时间达60年之久。作品风格展示出他一直不断创新、开拓的特征。从早期使用爵士乐素材为作品贴上“美国音乐”的标签,以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和弦、和声进行、节奏、速度来体现音乐创作的求新及强调对古典音乐模式的突破。到开始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作出极富实效的探索,最终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成为美国专业音乐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此外,作为教育家,他发明的音乐教育法开辟了音乐教育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作为音乐评论家,他为后世留下了极具学术价值的宝贵著作。作为指挥家,他诠释的柴科夫斯基等一批作曲家的作品,已被列为经典之作。科普兰——美国人民的骄傲。
   经典收藏
Quiet City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NEVILLE MARRINER, Conductor
《寂静的城市》
马里纳指挥英国圣马丁乐团
《寂静的城市》(为小号、英国管和弦乐器而作)作于1940年,原为欧文·肖的戏剧配乐,1941年改编为乐队作品后,色彩感浓烈,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唱片里,另收录了巴伯的《慢板》、艾夫斯的《第三交响曲》等作品,这是一张美国当代音乐的合集,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The Red Pony
El Salon Mexico
New Philharmonia Ordorstra
Copland, Conductor
Sony MK 42429
《我们的城镇》
《小红马》(组曲)
《墨西哥沙龙》
科普兰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
人们认识科普兰大都不会记起他那些爵士风加法国味的《剧场音乐》和《钢琴协奏曲》。倒是这些吸收了美国和拉美民间音乐的通俗化大众作品成了他的代表作。美国是个实用主义国家,科普兰为电台、电影、剧院写的实用音乐便不胫而走。“科普兰指挥科普兰作品”似乎更是一场“普及”音乐会。《我们的城镇》表达了一种美国音乐中少见的安宁与寂静,有点像巴伯的《柔板》。《小红马》是电影配乐改编的组曲,六段音乐有着各不相同的“画面感”。《墨西哥沙龙》是科普兰访问墨西哥后写的“音乐随笔”,音乐生气勃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你自然地感到仿佛正与胸怀坦荡的墨西哥人在一起。《拉丁美洲素描三幅》是他晚期的作品,那种热烈活泼的风格丝毫未减。
(摘自《永远的珍藏》)
Lincoln Portait
Ch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ERICH KUNZEL, Conductor
Telarc CD 80117
《林肯肖像》
孔泽尔指挥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林肯肖像》是乐队的配乐,作于1942年。以两首美国歌曲为素材,一是福斯特的《坎普敦的赛马》,一是民歌《春野山地》写成。乐曲大致分为三段:一、围绕着林肯个性的神秘的宿命;二、描述林肯生活的时代背景;三、给林肯本人的画像。日由罗津斯基指挥纽约爱乐乐团首演。这张唱片,是《为普通人而作的鼓号曲》那一张的续集,也是科普兰作品的合集。其收集的作品除《林肯肖像》外,另有《约翰·亨利》、《铁路叙事曲》、《在世时的诺言》、《五首美国老歌》、《黑人民歌变奏曲》、《户外序曲》和《为普通人而作的鼓号曲》。这张唱片的效果不比雷恩那张差,作为进一步了解科普兰的曲目,值得推荐。
Symphony No.3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ARON COPLAND, Conductor
CBS 61869/40
《第三交响曲》
科普兰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
《第三交响曲》作于年,受库谢维茨基所托而创作。日由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这个版本是科普兰对自己作品的体会与表达,应该说是权威版本,因而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列文指挥亚特兰大交响乐团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唱片编号:Telarc CD 80201
Billy the Kid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ARON COPLAND, Conductor
《小伙子比利》
科普兰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
独幕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是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曲目,作于1938年。情节为:在一处草原上,牧人骑马闲逛,几个墨西哥少女正跳“耶拉波”舞作乐。这时两个醉汉发生争吵,众人围观,比利随母亲夹杂其间。结果争吵者互相开枪,比利的母亲中流弹死亡。比利持刀刺死凶手逃跑。后被捕入狱,逃出。在沙漠中,比利疲惫交加,与女友正在睡觉时被捕。这版CD演录的是这部舞剧的全曲,唱片里有火爆的音响,有大鼓山崩地裂的轰鸣,被评为“20世纪音乐最佳收藏”。另外,《企鹅唱片指南》推荐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唱片编号:Sony/CBS, MK 42265
贝拉·巴托克
1881年生于匈牙利今罗马尼亚的瑙吉申特米克洛什的音乐家庭,最早的钢琴课由母亲教授。1894年起在布拉迪斯拉发师从指挥埃尔凯尔,直到1899年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1902年听过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演出后,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使他在1903年创作出民族化的音诗《科苏特》。与此同时他作为独奏钢琴家在国外巡回演出,演奏李斯特和其他键盘大师的作品。1905年开始系统地研究匈牙利民族音乐,1906年与作曲家科达伊合作出版一集20首民歌。1907年成为布达佩斯皇家音乐研究院钢琴教授。1917年所作芭蕾舞剧《木刻王子》在布达佩斯演出获得成功。
1911年独幕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上演,1922年他最早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在伦敦首演,1923年创作《舞蹈组曲》庆祝布达和佩斯联合50周年。20年代他又恢复了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生涯,同时创作了几首供自己演出用的作品。1934年匈牙利科学院提供他一个有薪俸的职位,使他能准备民歌集的出版工作。同时还创作《神奇的官员》、《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1940年春,由于匈牙利的政治局势,他移民至美国。这段时间对他说来并不幸福,健康开始衰退,作品很少演出,也不大有人来请他弹钢琴。虽然如此,库谢维茨基基金会还是约他写了《乐队协奏曲》,梅纽因约了一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普里姆罗斯约写一首中提琴协奏曲(未完成,由塞利续完)。1945年,巴托克因患白血病去世,享年64岁。
   著名作品
管弦乐:《舞蹈组曲》、《钢琴第一协奏曲》、《嬉游曲》(弦乐)、《乐队协奏曲》、《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写的音乐》
声乐曲:《世俗康塔塔》
室内乐:《小提琴奏鸣曲》、《两架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
钢琴曲:《粗野的快板》、《小宇宙》
舞台音乐:《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歌剧)、《神奇的官员》(芭蕾舞剧)
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18世纪初叶,在一座豪华、阴森恐怖的城堡里,住着一位很有钱的公爵,人们都叫他蓝胡子公爵,他娶了很多老婆。但不是妻妾成群,而是娶一个失踪一个。最后娶的是漂亮、迷人的尤迪斯小姐。
婚后,她随蓝胡子公爵来到昏暗的城堡里,她对环绕大厅的七扇紧闭大门的屋子感到好奇。尽管此前她已经听说过一些有关蓝胡子前妻们被谋杀的传闻了,但还是禁不住想要弄个明白,便要求蓝胡子给她钥匙,逐一打开那七扇大门。从第一扇门后她看到了刑具,接着是兵器,接着又是财宝,还有城堡的秘密花园,而所有这些屋里的东西都沾着血迹,甚至长着玫瑰花的土壤也是血做了肥料……最后,从被打开的第七扇门里走出来一群蓝胡子前妻们的幽灵。尤迪斯也终于自食其果,受到蓝胡子的惩罚,戴着一顶沉重得把她压弯了腰的王冠,加入了蓝胡子前妻们的行列。第七扇门在她身后重又关上,只让蓝胡子独自留在了阴森、昏暗的大厅里……
只差十七小节
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是一个郁郁寡欢的人。往好处说,他廉洁正直;往坏处说,他是个非常顽固的人。他讨厌别人的同情,而且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迎合潮流。所以在二战期间,他虽非犹太人,也被纳粹驱逐了。在异国他乡,他穷困潦倒。但直到他临死之前,仍然燃烧着创作的火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一心一意地为他的爱妻写着《第三钢琴协奏曲》。当时,已经完成了99%,只差17小节,但无情的死神却把他带走了。真是终生遗憾!
1000美元的奇迹
又是一缕残阳如血,又是一弯凄风伴月。
20世纪三大主流音乐之一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巴托克的晚景与许许多多大作曲家的晚景一样,凄清而无助。
二战期间,巴托克沉迷于音乐创新的艰难跋涉之中,渴求认同感,这是每一位求新主义者的心灵期盼。然而,德国纳粹分子却轻击一棒:“颓废的音乐”,重创了巴托克的心灵。
挣脱桎梏,寻求自由,他奔之于美国。
天空不会时时湛蓝。
巴托克到了美国之后,并没有像其他音乐家那样受人注目。他所呈现给美国人民的匈牙利民族音乐,就如一根衰草被扔到无人踏至的路旁。
他丧失了创作的自信,贫穷也结伴而来。再加上远离故土,思乡情切,种种切肤之痛涌上心头。
1942年,他患上了不治之症——白血病,生存的意念对于他自己来说开始消失。
也许上帝真能造化人。
指挥家库谢维茨基听到这一消息,十分焦急,却又不知如何帮助他。因为人人都知道,巴托克性高气傲,他拒绝一切带有慈善性质的救济。难道就这样让一位天才音乐家不能瞑目地走完他的一生吗?
几番冥思苦想,几多辗转反侧。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用1000美元约请这位病魔缠身的作曲家创作一部乐曲。长长的约稿谈话,成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
奇迹发生了。
巴托克的病情渐渐好转,不久他就从病床上站起,来到了纽约美丽的萨拉奈克湖畔,1943年的10月,管弦乐协奏曲就在这里完成。随后,他又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和《中提琴协奏曲》。
这为数不多的1000美元,不仅推迟了一个作曲家生命轨迹的终结,也给千千万万的听众留下了好几首传世音乐珍品。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在形形色色现代主义音乐潮流中,又涌现出一股新的民族主义的音乐潮流,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位作曲家就是匈牙利的巴托克。巴托克以匈牙利的民间音乐为创作源泉,博采所欣赏的各家(李斯特、施特劳斯、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之长,加以改变,融为一体,创作出了一批举世公认的佳作。像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芭蕾舞剧《神奇的官员》和6首弦乐四重奏等。但在巴托克的作品中,社会影响最广泛的,还是那些结构简练、手法单纯、灵感和素材取自民间音乐的比较小型的作品:如钢琴曲集《小宇宙》、《为儿童们》、钢琴独奏《小奏鸣曲》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他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大胆的和声语言和丰富的节奏变化。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在他去世后作品始终深受世人欢迎。
Concerto for Orchestra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RCA 60175-2-RG
《乐队协奏曲》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乐队协奏曲》作于1943年,受库谢维茨基委托,为纪念他已故的妻子纳塔莉·库谢维茨基而作。作品完成于1943年10月,日由库谢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在首演说明上,巴托克这样写着:“除了诙谐的第二乐章外,这协奏曲总的情绪所描绘的,从第一乐章的严峻和第三乐章悲哀的死亡之歌,逐步转变到末乐章对生命的肯定。”这部作品气势宏大,对比强烈,非常适合莱纳对乐曲的处理风格。经莱纳的诠释,作品的力度与气势倍增。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也被美国TAS评为发烧名片。
Buke Bluebeard’s Castle
Ludwig, Berry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Kertesz, Conductor
《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路德维希、贝瑞演唱
克尔泰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巴托克一生只写了这一部歌剧,其中有许多素材来自古老的匈牙利民间叙事诗。但实际上这也是个现代的寓言:人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孤独。除了在世人和艺术家中落落寡合的巴托克,还有谁能为这个题材谱写音乐?克尔泰兹的这个版本好就好在与巴托克的精神内涵上有沟通,两位主唱艺术家和乐队非常平衡。原版在声音上有些毛病,这次纳入“古典之声”系列重整后解决了这个问题。索尔蒂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的那一版也可以选择,匈牙利歌唱家的主唱自然是原汁原味。
唱片编号:Decca
(摘自《永远的珍藏》)
Concerto for Orchestra
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EINER, Conductor
《乐队协奏曲》
《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写的音乐》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自库谢维茨基以来,几乎每一位追求管弦乐效果的著名指挥家,都乐于拿这部技巧高超的作品来让他棒下的乐队好好地露上一手。尽管《乐队协奏曲》的演录版很多,但莱纳版应该是首选。因为他与作曲家有40年的交往与友谊,对音乐的处理又深得巴托克作品的精髓。这张唱片以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宏大的气魄为特色。在速度的处理上,虽然莱纳的指挥稍有主观、随意,但他对巴托克晚年心境的再现可谓形神毕致。1958的录音在近40年后的今天也堪称佳作。唱片里还同时收录了巴托克另一首最流行的乐队作品《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写的音乐》,莱纳的诠释,把这首本来就很风光的音乐,搞得十分鲜活。
(摘自《唱片经典》)
Violin Concerto
ITZHAK PERLMAN Violin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E PREVIN, Conductor
Angs-37014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帕尔曼小提琴
普莱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巴托克一生共写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年,题献给匈牙利女小提琴家斯德菲·盖雅,因写完后连草稿都给了盖雅,从未演奏过,所以成为遗稿,直到1959年盖雅逝世后才得以出版;《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8年,受匈牙利小提琴家塞凯委托而作。日由门贝格尔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首演,塞凯担任独奏。乐曲分三个乐章:一、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二、安静的行板,变奏曲式;三、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这版录音,帕尔曼的演奏优美而动人,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郑京和小提琴、索尔蒂与伦敦爱乐乐团的演录版也不错,值得一听。
Piano Concertos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R GEORG SOLTI, Conductor
《钢琴协奏曲》(全集)
阿什肯纳吉钢琴
索尔蒂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这是一套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合集。巴托克在一篇论文中,曾讲到一个作曲家利用民歌素材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毫无变动地直接采用民歌旋律或略为变动一下;第二种是模仿民歌旋律的特征;第三种是“既找不到民歌的旋律,也找不到对民歌旋律的模仿”。他自己则做到了第三种。这套唱片,在录音方面非常杰出,阿什肯纳吉用较快的速度演奏,充分显示出他对音色的极度敏感和高超的技巧,索尔蒂与伦敦爱乐乐团的配合也非常杰出。这套CD,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
The Miraculous Mandar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PIERRE BOULEZ, Conductor
Colgems M-34514
《神奇的官员》
布列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神奇的官员》原为独幕舞剧的配乐。舞剧由迈尼梅尔特·伦吉尔编剧,日在科伦首演。年,巴托克将配乐改编成管弦乐组曲,由于当时匈牙利审查制度的原因,1964年巴托克死后这部作品才在布达佩斯首演。这部组曲大约包括舞剧前面的2/3,加上一个音乐会的尾声组成。这张唱片是这个曲目的权威。布列兹对作品的理解,显然超越了其他版本。他充分处理好多种不协和的声部的组合,使乐曲充满张力而丝毫没有杂乱的感觉。唱片里还收录了巴托克的《舞蹈组曲》和《木刻王子》组曲,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Duo for Violins
PERLMAN, ZUKERMAN, Violine
Capitol 37540
《小提琴二重奏集》
帕尔曼、祖克曼小提琴
这部《小提琴二重奏集》作于1935年,全曲一共44首,运用了20世纪的各种作曲技巧,是对小提琴表达方式的极具意义的拓展,与巴托克的钢琴练习曲集《小宇宙》有异曲同工之美。这个曲目,给帕尔曼与祖克曼这两位大师提供了一个共同展现其技巧与彼此默契配合的最好舞台。这个曲目演奏者多不胜数,唯有帕尔曼与祖克曼的最精彩,因此不应轻易放过。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String Quartets
Juilliard Quartet
CBS D3 S-717
《弦乐四重奏全集》
朱丽亚特弦乐四重奏团
这套《弦乐四重奏全集》是巴托克音乐艺术的结晶,成功地达到了形式的对称与题材的统一。每首乐曲旋律非常丰富,节奏十分迷人。朱丽亚特弦乐四重奏团是美国老资格的四重奏团,也是第一个录制巴托克这套四重奏全集的乐团,为达到尽善尽美,他们曾两度重录这些乐曲。这套CD发行于70年代,全片充满敏锐的感觉和纯熟的技巧,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Duke Bluebeard’s Castl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
ANTAL DORATI, Conductor
《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唱团
独幕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作于1911年,1917年首演于布达佩斯。由匈牙利诗人鲍拉什撰脚本。剧情描述蓝胡子公爵有资财巨万,曾结婚多次,但婚后妻子都失踪了,后娶尤迪斯为妻,蓝胡子把城堡里所有储藏财富的房门钥匙都交给尤迪斯,叮嘱她不要去开其中的一间秘室。尤迪斯却偏偏不遵命,她打开秘室,在秘室里发现里面堆放着蓝胡子所有前妻们的尸体。尤迪斯大吃一惊,手中钥匙落地,染上了血迹。蓝胡子发觉此事后,要把尤迪斯处死。尤迪斯利用计谋求蓝胡子暂缓,等她的姐姐安娜赶到后,召来她的一批兄弟,合力将蓝胡子杀死。这部独幕歌剧,充满了神秘的氛围,其中女高音、男中音的唱段和音乐氛围的编织,都很精彩。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唱团演绎的这张唱片,录音效果、演唱和乐队都很出色,Philips根据Mercury版重新制作后,被评为“发烧天碟”。另外,克尔特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唱片编号:Decca
阿诺尔德·勋伯格
1874年生于维也纳,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理论以自学为主,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其弦乐四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浪漫主义风格。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在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同时兼治绘画,“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年间创作极少。1921年,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此后18年间,时而用12音,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舞台音乐:《期待》、《幸运之手》
管弦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为十五伴独奏乐器而作)、《五首管弦乐曲》
人声与器乐:《古雷之歌》(五个独唱、朗诵、合唱与乐队)、《月光下的彼埃罗》(朗诵与室内重奏)、《华沙幸存者》(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
室内乐:《d小调弦乐四重奏》、《升f小调弦乐四重奏》、《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
钢 琴:《乐曲五首》、《六首小曲》
歌 曲:《空中花园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
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革,带动了20世纪音乐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创作的早期,他禀承了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运用变音体系的乐汇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手法,创作了一些颇负盛名的佳作。
中期,他彻底抛弃了后浪漫主义的手法,形式转向小型,依靠色彩的迅速替换,来获得音乐上的变化,音乐要素中节奏和对位越来越复杂,旋律线越来越支离破碎,并摆脱了有调中心的变化音乐风格,走向了“无调性”。
到了晚年,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其乐汇极不协和,非主题性,节奏裂变成原子,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乐也不再追求泛指意义的真与美,而是用鞭辟入里的手法,去表现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其代表作《月光下的彼埃罗》。他晚期的歌剧《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结构雄浑一体,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不朽杰作。
SCHOENBERG
Verklarte Nacht
Variations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升华之夜》
《乐队变奏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勋伯格早期创作的《升华之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求得调性的解放,勋柏格的中期创作勇于实践,作品转向“无调性”,令人难以接受。但在20年代,他终于完成了“十二音体系”的探索,音乐便又重新获得了秩序。而他用这种新秩序作成的第一件完整编制的乐队作品,便是这首1928年9月定稿的《乐队变奏曲》。富尔特温格勒在柏林指挥了它的首演。全曲由引子、主题、九段变奏和一个终曲组成。接近印象派风格的引子朦朦胧胧地滑向后边仅有24小节的主题,大提琴平静地将它奏出,十二音的曲调清晰可辨。然后是这个主题的九段变奏,手法多变,古老的卡农和“十二音”的“倒影”兼用,而且配器上引入竖琴、短笛、钢片琴、曼陀铃这类乐器,织体丰满而音响奇妙。最后的终曲将这一切归纳起来,并以引子中出现过的BACH主题贯穿其中,实现了“十二音”新秩序下的统一。总之,这肯定又是一个里程碑了。这张唱片演绎水准极高,录音也相当精致,可让听众一饱耳福。
SCHOENBERG
Violin Concerto
Piano Concertos
Peter Serkin Piano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IERRE BOULEZ, Conductor
Erato ECD 88175
《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
阿莫耶尔小提琴
彼得·塞金钢琴
布列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勋伯格先前曾是个激进的“先锋派”,而在他的晚年,创作屡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写出了一系列相当精致的作品,其中很重要的就有这张唱片上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勋伯格仅有的两首协奏曲,分别在1940年和1944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首演。
海菲茨曾经拒绝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都很抵触它,因为他竟然宣称这首乐曲是为将来“长了六个手指的演奏者”写的!
当然,首演此曲的小提琴家克拉斯纳并没有长出第六个手指。
《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就比较顺利了,它在和声和技巧上没让钢琴家们感到过于生冷。它是单乐章的,或者说是四个部分连续演奏,有明显的自传意味:生活本来是平坦的(行板),但某种仇恨突如其来(快板),重大的危机便接踵而至(柔板),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博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