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像潮水一样涌向敌人坚守阵地2是比喻吗

李鵬之父李碩勛在南昌起義中--文化--人民網
李鵬之父李碩勛在南昌起義中
】【】【】【】【】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革命到了緊急關頭。7月中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斷然決定:將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在南昌集中,准備起義。  共產黨從國民革命軍成立時起,就不斷向軍隊派遣黨的干部,各部分軍隊差不多都有黨的力量。李碩勛和周士弟像其他黨員一樣,在暗中緊張地動員駐馬回嶺的部隊,准備武裝起義。李碩勛將懷有身孕、又在病中的妻子趙君陶提前送到南昌。7月31日傍晚前,起義指示己傳達到各部隊黨員干部。  根據聶榮臻同志傳達的前敵委員會的指示,李碩勛、周士弟他們利用部隊睡午覺的時機,以&打野外&為名,甩開師長李漢魂身邊的少數部隊,將二十五師的大部分隊伍拉出駐地,包括七十三團全部、七十五團三個營、七十四團重機槍連。下午,當一列火車從南昌方向開來時,他們知道南昌起義已經發動了。部隊立即向南昌進發。  起義的二十五師部隊於8月2日凌晨到達南昌,與南昌起義部隊會合。二十五師重新整編,補充了七八百名青年和一些黨團員骨干,新編二十五師下轄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個團,由李碩勛任黨代表,周士弟任師長。  撤離南下  由於形勢緊張,起義部隊決定南下。因為趙君陶尚在病中,又有身孕,不可能隨隊行軍,李碩勛隻好安排她迅速離開南昌,返回上海。對這一事,李碩勛的好友陽翰笙(南昌起義時,陽翰笙同郭沫若、李一氓?、梅龔彬?等人趕赴起義前線,於8月4日到達南昌)有一段回憶:&那時我們兩家家眷都住在南昌城裡。我見到碩勛已是傍晚時分,他沒有帶我回家,而是召開小型干部會,仔細、周到地布置第二天的行軍任務。隨后,他又到士兵中去和他們談話,檢查行軍前的准備工作。他和士兵那種無拘無束、親切隨便的樣子,使我深深感到這個黨代表在部隊是扎了根的。直到深夜,我們才偕行回家。&  隊伍開拔前一天的晚上,趙君陶對李碩勛說:&你放心去吧,我會堅強的,要不是我懷有身孕,行軍不便,我真想與你們一道出征。祝革命成功,祝我們勝利,后會有期。&第二天一早,李碩勛告別妻子,帶部隊南下。  二十五師這次南下擔任后衛,於8月6日撤出南昌,沿著江西東部的山區,冒著酷暑盛夏行軍,先后經撫州、宜黃、廣昌、石城,向南挺進。8月19日,起義軍大部隊日夜兼程來到瑞金,二十五師也隨后趕到。  攻克會昌  起義軍佔領瑞金之后,敵軍南路總指揮錢大鈞部集結於會昌一帶,桂軍黃紹約7個團聚集在附近的白鵝墟一帶,成犄角之勢,企圖狙擊起義軍。前敵委員會決定:集中兵力,消滅會昌之敵,再揮師南下廣東。&周士弟、李碩勛率領的殿后部隊剛剛趕到瑞金就接到了戰斗任務。為了趕上總攻時間,他們顧不上休息,馬不停蹄、人不停步地日夜兼程,繼續向會昌進發。因為夜間行軍走錯了方向,趕到指揮部時,戰斗已經打響。周恩來和藹地看著面前這兩位風塵仆仆、滿身泥水的青年指揮員說:&部隊是很疲勞了,可是會昌一定要打下來,你們有沒有把握呀?&李碩勛和周士弟一致表態:&我們向黨保証,一定打下會昌!&二人回到師部,立即召開了戰前動員會。  8月24日早上,起義軍向駐守在會昌城外的敵軍發起了總攻擊。朱德率領的部隊首先發起進攻。激烈的戰斗從早晨一直打到下午,雙方相持不下。這時,二十五師趕到,立即投入了戰斗。  二十五師在戰場上的突然出現,奪取了城西高地的幾個山頭。我軍各部乘機發起攻擊。敵軍見勢不妙,准備渡河逃跑。李碩勛和周士弟二人立刻決定,命令各團發起沖鋒。  七十三團陣地上的六挺重機槍對准敵人的主陣地,一陣猛烈掃射。隨著一片驚天動地的喊殺聲,戰士們龍騰虎躍,潮水般地涌向敵人,攻下了主陣地。激戰到下午四時結束,起義軍勝利佔領了會昌城。  26日,二十五師和二十四師又擊退了由洛口墟方向前來支援的敵軍,殲敵兩個營,繳獲幾百支槍。會昌戰役獲勝,葉挺、聶榮臻傳令嘉獎二十五師及李碩勛、周士弟、游步仁等指揮員。  激戰三河  本來按計劃起義部隊打下會昌以后,應該翻越廣東、江西交界的筠門嶺,然后下梅縣、惠州,佔領東江流域,與海陸豐農民運動結合。因考慮到會昌一戰下來,傷員很多,而筠門嶺山高路險,帶上七八百名傷員,行軍困難。由於運輸不便,給養也成問題,於是做出了向福建挺進的決定。  9月3日,部隊翻過武夷山。9月18日,二十五師到達廣東省大埔縣的三河壩。三河壩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交匯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起義部隊到達這裡后,主力部隊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率領,直奔潮州、汕頭。周士弟和李碩勛率領的二十五師則留在三河壩,與第九軍教導團共三千余人扼守三河壩,以牽制、防御梅縣和閩西方向的敵人,掩護主力攻取潮、汕。&三河壩三面環水,一面靠山,若敵人居高臨下發起進攻,起義軍隻能背水一戰。李碩勛請示朱德后,在當地農民和船工的幫助下,揮師渡河,在三河壩對岸構筑工事、布設防線,倚仗著奔騰湍急的江河天險,准備迎擊來犯之敵。  在會昌城被打敗的錢大鈞部,收集殘兵敗將,補充新兵,增強援軍,於10月1日向留守在三河壩的二十五師發起了攻擊。李碩勛冒著槍林彈雨,親自到前沿陣地指揮,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晚上,周士弟、李碩勛調遣一部分兵力渡過梅潭河,佔領制高點,准備夾擊敵軍。10月2日,錢大鈞幾次強攻不下,請求調兵增援。下午5時,大批敵軍從梅縣方向進入三河壩。當天晚上,十幾隻船滿載敵兵,企圖偷渡登岸。朱德、周士弟和李碩勛商量,部署七十五團先不要開槍,待敵船劃到江心、&半渡而擊&,結果敵軍傷亡慘重。  第二天拂曉,茫茫大霧籠罩著大地,數十步外不見人蹤影,隻聽江水聲。這樣的天氣對起義軍十分不利。果然,敵軍調集兵力,對筆枝尾山、龍虎坑一帶陣地進行了半月形包圍,又派兵從西北面渡過梅江、汀江形成前后夾擊之勢,起義軍腹背受敵。同時,敵人組織了更強大的兵力,破霧過江。幸好起義軍早有警惕,打退了敵人潮水般的沖鋒,保衛了陣地。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經朱德、周士弟、李碩勛研究,決定不再硬拼,迅速轉移部隊。於是,二十五師邊打邊撤,擺脫了敵軍的追擊,往東南方向開拔,與主力部隊會合。&  天心河話別  起義軍撤出三河壩后,損失慘重,而先頭主力部隊又被打散,朱德和周士弟、李碩勛三人組成前敵委員會,朱德為領導人。前敵委員會分析了當前的不利形勢,認為:軍閥割據多是以省為界,分防把守,兩省邊界的結合部,往往是防守鬆懈的地界。他們決定沿閩粵邊界北上,再從江西邊界&穿山西進、直奔湘南&,與那裡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再圖發展。部隊又開始了艱苦的長途行軍。10月下旬,部隊到達江西南部筠門嶺天心河。  與黨失去了聯系的起義軍像孤兒一樣,東撞西碰,缺糧缺藥,馬上入冬了大家還穿著單衣。前敵委員會研究決定,讓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情況,又跟黨中央有過聯系的李碩勛,立即離開部隊,趕赴上海,把部隊的情況向中央匯報,請示部隊今后的行動方針。李碩勛經過一番化裝,打扮成商人模樣,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部隊。  天心河分別以后,李碩勛的工作由陳毅同志接替。后來這支部隊,在大山裡打游擊,轉戰廣東北部、湖南南部,並發動了&湘南起義&。起義后隊伍擴大到七八千人,由朱德率領上了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來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大地》
(責任編輯:張愛敬)
精彩推薦:
熱點新聞榜
互聯網搜索
鏡像: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西北战场的战略决战
——纪念兰州解放六十周年
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 政委刘巨魁
60年,天翻地覆,换了人间。伴随着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兰州这座历史古城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当透过时光的隧道回眸日至26日,人们不会忘记,这里曾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血战,无数英烈为兰州的解放血洒热土,血染红旗。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
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之一,我军战史把它与上海战役并列为“著名的城市攻坚战例”。这一伟大战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兰州人民的自豪。在纪念兰州解放60周年之际,再次将那段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呈现给人们,用以告慰为兰州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同时也是为了让全省军民铭记参与解放兰州的全体将士和支前群众的感人壮举,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从而进一步振奋精神,大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兰州战役成为决定整个进程的关键
兰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甘、宁、青、新的交通枢纽,解放前是西北政治、军事中心,是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马家军在此苦心经营几代人,根基深厚,气焰嚣张。
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尤其是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濒临绝境,我人民解放军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战略劣势的地位,解放全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过长江的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敌,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及江南的大片领土,并开始向东南、中南、西南进军。国民党政府分别向台湾、广州、重庆败退。在这种情况下,仍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集团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盘踞西北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和退缩西南的白崇禧身上,企图保住西北和西南地区,待机卷土重来。
4月28日,毛泽东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从太原前线召回北京,商讨制定了“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战略决战方针。按照这一方针,第一野战军在“扶眉战役”中消灭胡宗南主力后,趁胜追击“二马”(马步芳部亦称“青马”,马鸿逵部亦称“宁马”)。毛泽东致电嘉勉彭德怀:“打胡胜利极大,甚慰。不顾天热,乘胜追击打马战役是很对的。”
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全线撤退的青、宁“二马”处于战、退两难的维谷之中。战则惟恐遭30万解放军的包围歼灭;退则担心失去甘、宁咽喉要地平凉,造成解放军直捣兰州、银川的不利形势。经过权衡利弊、反复斟酌之后,“二马”在静宁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平凉会战计划,准备依托六盘山,在平凉地区与我第一野战军决战。
根据西北战局的发展,7月19日,第一野战军在陕西宝鸡县虢镇文广村召开了军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由原来的“钳马打胡”变为“钳胡打马”,并提出了实施平凉战役的作战计划。党中央和毛泽东完全同意彭德怀制定的平凉战役计划,强调说,打马是一个严酷的战役,要做好付出较大代价的准备,千万不能麻痹、疏忽大意。遵照这一指示,第一野战军总前委及时对“钳胡打马”计划作了具体部署。
工兵清除兰州城外地雷 资料照片
在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素来不和的青、宁“二马”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勾心斗角,都不愿当“出头鸟”,因宁马提前脱逃,“二马”平凉决战计划胎死腹中。鉴此,彭德怀随即改变策略,分头追击“二马”,8月3日,占领六盘山,割断“二马”的联系,使其各成孤军。
遭分割的马步芳极度恐慌,但仍存侥幸。觉得青海是自己的大本营,草原广阔,人熟地利,兵源充足,便于部队机动作战;而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劳师远征,人地两生,补给困难。认为“保住西北大局惟在于同解放军决战一场,而兰州有南山屏障、黄河天险,是决战的好地方。”此时的蒋介石也深知,如果西北保不住,西南也就很难保住,决定利用青、宁“二马”的所有力量与第一野战军拼个鱼死网破。为此,委派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阎锡山,召集马步芳、马鸿逵、胡宗南等在广州召开了“西北联防会议”,策划了兰州决战计划,决定由马步芳部节节抗击,吸引和消耗第一野战军主力于兰州城下,然后集结宁夏的马鸿逵部和秦岭地区的胡宗南部攻击第一野战军侧背,三路夹击第一野战军于兰州外围。同时,还欲让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部进行东援。
关于兰州决战的问题,中共中央进行了认真慎重的研究部署。毛泽东指出,解决青、宁“二马”应区别对待,其核心是打击马步芳。一方面,青马与我解放军长期对抗,残杀红军无数,十分疯狂反动,政治争取没有可能;另一方面,青马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在军事上比宁马强大,歼灭了青马,即可基本上解决西北问题。而马鸿逵是傅作义将军的拜把兄弟,曾派人向傅作义将军表示有向我求和之意,即使不投诚,只要歼灭了青马,宁马必然无心抵抗,可达一石二鸟之功效。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兰州一战能歼灭青马主力,大西北的解放便指日可待。这样,新中国宣告成立就更具条件了。由此可见,兰州战役能否实施及成败与否,将决定整个西北解放的进程,关系新中国的成立,是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
8月4日,彭德怀、张宗逊等向各兵团发布了进军兰州的作战命令:以2兵团之3个军和19兵团之2个军分两路包围进攻兰州;由1兵团附62军突破敌右翼向马步芳青海老窝迂回,以动摇其军心,并拦阻和歼灭从兰州逃窜之敌。尔后西渡黄河,直取西宁。另以19兵团的64军在固原一带向宁马佯动,并准备阻击来援之宁马;以18兵团主力及第7军等3个军沿川陕公路前进,以钳制胡宗南部。第二天,又下发了《解放大西北的政治动员令》,我军独有的政治优势增强了全体指战员敢打必胜的信心,参战部队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从8月9日起,第一野战军3路大军边打边向西挺进。由于长途行军,地广人稀,又逢雨季道路泥泞,粮食、鞋袜以及弹药接济不上,给部队带来许多困难。缴获的粮食没有时间磨面,只能煮麦粒为食。加上部队不适应西北高原气候,长时间露宿荒野、街头,不少人患上感冒、痢疾、疟疾等疾病。但广大指战员不为困难所惧,不为环境所屈,奋力前进。杨得志、李志民率领的右路第19兵团于19日进至兰州东南25公里的定远镇以东地区,并攻占了猪咀岭、张中店;许光达、王世泰率领的中路第2兵团于同日占领兰州城南20公里的阿干镇及9条路口,按计划抵进兰州城西、城南;王震率领的左路第1兵团和62军逼近临夏,钳制青马;周士第率领的第18兵团和7军在宝鸡、天水地区围困胡宗南残部,以配合兰州战役行动。
在广州参加完会议的马步芳急赴兰州,对会战作了精心部署,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血本。用其精锐82军所属的3个师分别守卫兰州南山三大主阵地。以100师和青海保安一团守卫东面的马家山一线,以248师守卫正南的皋兰山,以190师守卫沈家岭、狗娃山。以129军的两个师为预备队,将新1师部署在东面的拱星墩,为100师的预备队,将357师部署在兰州西关七里河,用于支援沈家岭的190师,一个全美式装备的榴弹炮营配置于东教场,甘肃保安部队的3个团驻守东岗及城内,总兵力5万人。以陇南兵团91、120军和宁马81军,共3万余人,配置在兰州东北靖远、景泰及打拉池地区,以保障兰州左翼安全,并相机从侧面袭击解放军;以新编的韩起功之骑兵军约2万人,以临夏为基地,保障巩固兰州右翼安全,并把守青海的大门。
部署就绪后,马步芳自信兰州是他设下的一个陷阱,第一野战军进入兰州地区后,在他的正面抗击下,加上马鸿逵和胡宗南的两翼出击,就可全歼于兰州城下了。自命不凡地叫嚣要“挽狂澜于既倒,定乾坤于西北。”
血雨腥风受苦群众渴盼脱离苦海
马家军是以家族世袭统治和宗教控制为特点的封建军事集团,是一支剽悍骁勇、凶残野蛮的部队。从历史上看,马家军初期为清朝所用,民国初成为割据地方的封建军阀,后来又死心塌地依附于蒋介石集团,成为反共反人民的死硬派。
马家军是靠残暴起家的,也以残暴著称。1929年夏历正月二十五,马仲英部经过永昌,因民团打死其旅长马彦海,马仲英不但杀了民团团长和营长,还怒杀城内男子2299人,使永昌成了“寡妇城”。1932年,马步芳派马忠义镇压果洛贡麻部的反抗,一天之内就割了男女牧民80颗人头。1936年,马家军对我被俘的红西路军战士的屠杀,更是惨不忍睹,骇人听闻。有的被活埋,有的被割掉耳朵、鼻子,有的把整个脸皮揭下来,有的把肠子扯出来绕在树上,有的女兵乳房被割下来。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13师师长叶崇本的头颅被割下来,挂在高台县城楼示众。在马家军的大肆暴虐下,我两万一千多名西路军将士仅有少部分生还。许多解放军将士,从骨子里怀着对马步芳的满腔仇恨。
为达到政治目的,蒋介石对马家军的残暴血腥统治怂恿鼓动,拉拢利用。尤其是1949年5月,面对国民党的溃败和颓势,更是把马步芳当作挽救西北的一棵“救命稻草”,任命其代理西北军政长官,7月又正式任命为长官。马步芳上任后,也利令智昏,积极招兵买马,疯狂扩军备战。短短两个月时间,在人烟稀少、贫瘠落后的甘青两省拼凑起了1个骑兵军、1个步兵军。
为实现对兰州的法西斯统治,马步芳大搞白色恐怖。相继颁布了“戒严法”、“紧急治罪法”、“户口连保”、“邮电检查”等近20部反动法令。在原国民党“军统”、“中统”等特务机构的基础上,调进大批马系特务骨干分子,实施特务统治。并在大街小巷张贴“十杀”布告,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让走脱一人”。一时间,古城兰州警笛长鸣、宪警遍街、特务如麻,一片血雨腥风。更为残暴的是,他们对普通民众凡是认为可疑的,就用麻袋套住被捕者上身,趁夜晚投入黄河。据统计,自1949年1至5月,拘捕无辜群众3000多人。解放前夕的短短一个月内,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制造了灭绝人性的“沙沟惨案”。
为掩盖事实真相,限制群众言论自由,马步芳当局大力控制新闻舆论,规定凡省政府各机关的新闻由甘肃省保安司令部政工处统一发布,凡军事新闻由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政工处统一发布。新闻从业人员消息不能如实写,社论不能公正地说话,甚至副刊上的文字,也要绞尽脑汁地反复推敲。兰州解放前夕,许多记者和编辑因违反所谓的“新闻取缔”禁令被逮捕,很多人往往前一天还好好上班,第二天就莫名其妙地失踪,从此杳无音信。
马步芳集团的种种倒行逆施,就连国民党内部的许多党、政、军、警、宪、特人员也看不惯,他们在私下称兰州为“烂州”,称皋兰为“搞烂”,以发泄对马步芳血腥恐怖政策的不满。
马步芳集团为维持庞大的战争开销,绞尽脑汁,变换手法搜刮民财,许多市民被迫逃亡乡野,大部分商店关门倒闭。临战前夕,马步芳当局成立了“兰州各界战时服务团”,向工商界强征强索。40年后,时任行栈业理事长的陈茂春回忆了亲身经历的两次大勒索,具体反映了民族工商业者在马家军巧取豪夺下生存的艰辛。一次是为马继援的82军收购宽面洋布10万匹,损失白洋7.6万多元。另一次是向兰州商会索要毛巾8万条,但由于物资匮乏,东拼西挪只凑了5万条,无奈之下,陈茂春只好用窄布剪成截子来代替毛巾。这一次,仅行栈业就损失800多块银元。办完这个差事后,陈茂春便隐藏在别人家里,吓得不敢露面。
解放前夕,通货膨胀触目惊心。1947年12月,兰州物价指数已较1937年上半年上涨了10.2万多倍,仅次于北平、南京。当时面值百万元的大钞,已不能抵补印刷费了。到1948年8月中旬,情况更加恶化,一次理发费居然就要240万元。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仅1948年一年就发行20亿元。金圆券的无限发行,又从人民手中夺去了难以计数的物资财富,而可怜的老百姓只剩下一堆废纸,兰州老百姓又遭受了一场浩劫。
在马步芳集团的残酷蹂躏下,兰州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渴盼解放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积极配合兰州战役成为无声的行动。
总结经验教训沉着应对
兰州,因地处皋兰山山麓而得名,古称皋兰。兰州城夹山带水,地势险要,北依黄河天堑,东南西三面环山。尤其是东西长20公里的南山是全城的天然屏障。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就在兰州周围的山峰上构筑了永久性国防工事;解放战争开始后,又在主要阵地上修筑了钢筋水泥工事,青马军队不断构筑,防御工事异常坚固。马继援扬言:“兰州是攻不破的铁城”。
经过艰难行军,8月19日至20日,第2兵团和第19兵团先后进抵兰州城郊,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兰州,但北面黄河铁桥仍在守敌控制之下,加之胡宗南、马鸿逵还没有援助马步芳的迹象,故而还不能完全排除马步芳部随时弃守兰州西逃的可能。为防止失去战机,增加西进困难,在第2兵团和第19兵团各部队进抵兰州城郊后不久,彭德怀决定对兰州守敌外围阵地发起一次试探性攻击。
21日拂晓首攻打响,第19兵团以第65、第63军各一部共5个团的兵力,对兰州东南的马家山、古城岭发起了攻击。第2兵团也以第6、第4军各一部共4个团的兵力向营盘岭、沈家岭和十里山诸要点发起了攻击。
马家山是兰州外围最坚固的防御阵地之一。阵地上有密如蛛网的铁丝网和蜂窝似的地雷区,铁丝网和木桩上还挂着航空炸弹,每枚航空炸弹又连接着几枚地雷,只要一踏响地雷,即会引爆其他地雷和航空炸弹,杀伤半径在30米以上,这种炸弹阵布满了阵地前沿。我19兵团确定65军193师579团担任主攻任务,578团在其右翼助攻,577团为第二梯队,准备随时在主攻方向投入战斗。
8月21日6点,579团通过敌火力封锁区,占领前沿阵地,不料踩响地雷,引起航空炸弹和周围地雷的连锁爆炸,伤亡惨重。但后续部队仍毫不退缩,突破铁丝网,冲至第一道外壕。敌人突然从侧翼蜂拥而出,被我指战员击退。过了一会儿,另一群敌人又从两翼包抄过来,与我争夺阵地。就这样反复激战到9点,我军始终没有突破敌前沿阵地。193师遂下令该团暂停进攻,重新组织战斗。之后又投入2个团的兵力组织了两次大的进攻,均无进展,战士们只好带着满身的血渍和遗憾退了下来。
能否拿下营盘岭是攻打皋南山的关键,营盘岭位于皋南山的中央,与敌人设在西边的沈家岭和东面的马家山阵地互相衔接、互为照应。核心阵地是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环形工事,以此为依托,敌人将山崖削成三道峭壁,每层高约10米,设了三道防线。两翼是悬崖峭壁和重重叠叠的火力配置点,十分坚固。6军打得也非常艰难。我2兵团确定6军17师50团担负主攻任务,16师46团担负夹攻任务。21日清晨,经过一阵猛烈的炮火攻击后,17师50团一举拿下了营盘岭脚下的下庄。由于发起攻击时炮火只摧毁了敌人表面暴露的工事,没有彻底摧毁地堡和暗堡。当炮火转移时,敌人就从这些地堡和暗堡钻出来,拼命用火力拦阻,使我爆破分队无法接近崖壁实施爆破,突击部队的道路无法打开。担负夹攻任务的16师46团也因展开地形不利、敌人拼死阻击行动受挫,在运动中又遭三营子、马家山两翼敌人夹击,伤亡较大。1营副教导员李光华同志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他曾是刘少奇同志的公务员,我党召开“七大”时随刘少奇同志到延安开会,从抗大二分校学习毕业后,分到该团工作。两年来,他身患严重胃病,但一直坚持行军作战,没想到在全国解放前夕,却牺牲在皋南山下。营盘岭战斗持续了十多个小时,依然没有效果。
沈家岭是4军啃的一块硬骨头。它位于兰州城西南十余公里,是夹在五泉山和狗娃山之间的一道大山梁,面积百余亩,形状像个横置的葫芦,东侧坡度不大,生长着一些杂草灌木,西侧是红色岩石的绝壁,北面是一片白土开阔地,南面有一个高地,与沈家岭高地形成一个马鞍形。守敌190师把沈家岭高地筑成一个大圆形堡垒,设有三道防线。在扼守交通要道的阵地前,除布雷外,还设计了铁丝网等障碍,并在阵地上堆放了许多在汽油桶内装有炸弹的“飞雷”。敌人在两高地间的马鞍部挖了一条长100多米、宽20多米、深10米多米的战壕。整个沈家岭阵地像个缩头刺猬,进攻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复杂的地形,我2兵团4军决定由11师32团主攻沈家岭,10师28团主攻狗娃山,采取从正面头对头的“顶牛战术”来一口一口吃掉敌人。32团在20日天黑接近沈家岭阵地,第二天拂晓发起进攻,虽经激烈战斗,杀伤不少敌人,但几次勇猛冲锋均未成功,除留少数部队和敌人僵持对峙外,主力全撤了下来。28团攻击狗娃山的情况跟其他几个团大同小异。
一天打下来,三个主攻方向竟然没有攻克一个阵地,而且伤亡还不小。这让一野很多领导感到窝囊,也很憋气。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说:“一天打不下一个阵地,我们还从没有碰到过。”
战斗停止后,马步芳当即将兰州防御情况及我军21日初战受挫情况通报马鸿逵,并催请他从速靠拢兰州,配合战斗。然而马鸿逵认为兰州是青马势力范围,对兰州的得失不甚关心,除发去了“即准备出兵”的电报外,并无真正的行动。
这几天,马步芳既要操心兰州会战的大事,又牵挂着青海西宁老窝的安全,忙得焦头烂额。但老谋深算的他静下来之后又一想,万一兰州保不住,又该如何办呢?一番权衡之后,决定把固守兰州这一摊子的事全交给儿子马继援处理,自己还是返回西宁守住老窝比较好。临走时,他一再告诫马继援说:“兰州会战,事关重大,你可千万不可轻敌啊!”
兰州战役开始后,毛泽东同志日夜关注着战局的发展,8月21日深夜,收到第一野战军前委发来的电报:本日试攻兰州外围,十九兵团5个团,二兵团约4个团,结果未攻下一个阵地,守敌尚顽强,工事很坚固。他看完之后,凝神沉思了许久。
彭德怀给军委发出电报后,趁着夜色查看战士们的宿营情况,走进工事或战壕,摸摸战士的衣服,湿淋淋的,身上不是血就是汗,心里也很难受。
8月23日,彭德怀来到19兵团指挥所。兵团司令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等因为前两天的仗没有打好,心情比较沉重。彭德怀说:“这次试攻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轻敌,次要原因是敌人顽强,工事坚固。青马匪军是当今敌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全国也是有名的顽敌之一。我们通过这次试攻摸清了敌人的底数,这是最大的收获。告诉部队要沉住气,好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仔细地研究敌人的防御特点,扎扎实实地做好准备工作,待命发起总攻。”他还意味深长地说:“兰州这一仗打好了,西北可以早一点解放。打不好,让敌人跑掉,我们就是对人民犯罪。”
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各攻城部队利用3天时间,从上至下总结出了试攻受挫的主要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一野司令部向各兵团下发了具体的战术指示,并特别强调要克服轻敌思想和研究攻克敌工事的办法。
第一次试攻兰州外围阵地虽然没有奏效,但各主攻方向都有一些部队并没有撤下来,用“贴膏药”的战术和敌人保持着接触,并不时地袭扰敌人,消耗对方精力。尤其是经过反复侦察,彻底掌握了兰州守敌的部署、战术特点、工事构筑和地形情况,为总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2、第19兵团第一次试攻兰州守敌外围失利后,担任截击兰州战役中可能西逃之敌的左路第1兵团正在急速进军。8月22日14时,第2军第6师向临夏发起进击,防守临夏一带的韩起功指挥的新编骑兵军未战即溃,敌一部被歼,大部逃散,临夏被解放。
第1兵团的迅速挺进,使兰州守敌右翼安全和青马老巢西宁受到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马步芳不得不抽调骑兵第8旅和骑兵第14旅残部窜回青海,以增强西宁的防御力量。
兰州情况越来越危急,宁夏马鸿逵仍无援助动静。马步芳、马继援父子二人心急如焚,派专人赶往宁夏,请马鸿逵出兵援助兰州。马鸿逵虽表态“合则存、离则亡”,却又担心遭第1兵团的伏击围歼,仅摆出了出兵援兰的姿态。胡宗南此时龟缩汉中,自顾不暇,也没有出兵解兰州之急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青马孤军困守兰州的局面。
在洞悉守敌情形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第一野战军加速了攻打兰州的进程。8月23日,毛泽东向彭德怀发来电报说:集中3个兵团全力攻打兰州,严防马步芳退至新疆,若一次打不开需准备二次、三次攻击。
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确定了“攻取南山为战略之重点、迂回右翼夺取黄河铁桥为全歼守敌之关键”的战略决策,决定以3个兵团的兵力攻打兰州。8月24日,他向中央军委报告:因运输线长,粮食跟不上,很难坚持持久,以现在的准备工作来看,攻占兰州有六七成把握,故决定在25日晨开始攻击。
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毛泽东又是一夜未眠,与周恩来、朱德商量后,同意了彭德怀的作战计划。
“固若金汤”的青马防线土崩瓦解
8月25日凌晨,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停了,整个大地笼罩在蒙蒙的云雾之中,黄土山岭一片泥泞,绵延起伏的南山平静得出奇。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的升空,西北战场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拉开了帷幕。
砸开东大门
窦家山位于兰州东南10公里处,海拔2000米,东北与十里山相连,西南和古城岭、马家山相接,紧扼西兰公路。如果攻下它,就等于砸开了兰州东大门。守敌是马步芳的主力100师两个团和青海保安团。保安团是马步芳的警卫团,是一伙善于打近战的亡命徒。马家军狂妄地叫嚣:“10万解放军也打不下窦家山”。
彭德怀和杨得志商量后,把主攻任务交给63军,并亲自点名让擅长打山地战的189师566团担任主攻团,以565团为助攻,567团为2梯队。566团受领任务后,表示要像钉子一样钉在窦家山阵地上。566团将突击连选为3连。3连是红军连队,解放太原时荣获“立功太原”的大旗,是个能打硬仗的连队。3连受领任务后,连长王殿忠和指导员魏应吉组织全连精心准备,并举行了授旗仪式。魏指导员郑重地对旗手周万顺说:“这是胜利的红旗,引导部队前进的红旗;红旗上沾满了烈士的鲜血,你举到哪里,部队就冲到哪里;红旗是炮弹的眼睛,你插到哪里,它的前方就是炮兵火力集中射击的目标。”周万顺接过红旗坚定地说:“人在红旗在,人在红旗向前推!”
任务明确后,各部队不分昼夜,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主攻团和助攻团挖掘了4条各500米长的交通壕,直逼敌人前沿阵地的外壕。第2梯队团构筑了两条长1500米的交通壕,并从19兵团和63军调集了78门各类大炮,用于支援主攻窦家山的突击部队。
25日上午10点20分,窦家山总攻开始。一时间炮声、枪声、喊叫声、马嘶声震天动地,山鸣谷应,山峦沟壑卷起了巨浪狂潮。不到半个小时,就摧毁了敌人的大部分工事和火力点,战士们紧跟延伸的炮火,把红旗插在了敌人的前沿阵地上。
凶恶的敌人在督战队的威逼下,成群结队地从纵深阵地冲出来,企图封堵我军打开的缺口,正好暴露在我炮兵有效射程之内,被一一压制回去。
红旗引着炮弹走,战士跟着红旗冲,突击3连猛插敌前沿。恰在这时,在断崖的拐角处,敌人的一个暗堡复活了,射出的弹雨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十几个战士倒在血泊中。3连副连长王勇禄抓起两颗手雷,迎着泼水般的弹雨,攀援而上。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他不幸身中数弹,在爬行的土地上留下一道道殷红的血迹。但王勇禄没有停下来,终于靠近暗堡,用最后一点力气,奇迹般地将手雷甩进敌堡,用自己的生命为突击队扫清了道路。
经过近20分钟的激战,窦家山前沿阵地被英雄的连队踩在脚下。敌人也不甘心失败,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一个个袒胸赤膊,高举大刀冲了过来,妄图把3连打下去,夺回阵地。激战中,连长王殿忠受重伤,情况十分危急。魏指导员来回穿梭在战壕中号召大家,一定要把“立功太原”的红旗插上去。战士苏权民把上衣一甩,端起冲锋枪,带领突击队扑向敌群,为后续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魏指导员带领3排又从后面进行包抄,把反扑的敌人和督战队打得节节败退。激战约6个小时后,3连占领了敌人1号阵地,打开了攻占窦家山的口子。
胜利的红旗使敌人惊恐万分,溃败的残敌集中火力向红旗射击。顿时红旗上出现了十几个弹孔,旗手周万顺也多处负伤。瞬间几颗子弹飞过来,把旗杆打断,周万顺抓住旗杆还没有来得及再插上,几颗子弹又射中了他。此时,周万顺全身是血,只见他浑身一缩,借着身子倒下的重力,又牢牢把红旗插在阵地上,实现了自己“人在红旗在”的诺言,为兰州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随着3连的突破,1、2连紧跟着也突破了1号阵地。565团突击7连登上峭壁,跨越壕沟,攻克碉堡,击退敌人多次轮番反击,占领了敌3号阵地。两个阵地的得手,打掉了青马的嚣张气焰,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马继援此时慌了神,命令100师组织大刀敢死队、督战队、执法队,不惜一切代价争夺阵地。我189师迅速调整战斗部署,组织8个营的兵力梯次投入战斗,打退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反冲击。
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189师终于占领了窦家山全部阵地,打开了兰州东大门。这场血战持续7个多小时,打退敌人反扑20余次,我们英雄的战士没吃一口饭,没喝一滴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到战斗胜利。
血染古城岭
古城岭地势十分险要,是兰州东南的天然屏障。根据彭德怀的建议,65军决定,将194师的580团、582团交由193师指挥,主攻师仍由193师担任。
在强大的炮火覆盖后,25日上午10时,577团、578团的2营、3营向古城岭发起全线进攻。很快,占领了敌人第二道、第三道外壕。我军行动之迅速,让敌人惊恐万状,他们疯狂了,个个像输红了眼的赌徒,挥舞着大刀,穷凶极恶地从漫山遍野冲下来,跟我占领外壕的部队展开了激战。敌人冲下来,我打上去;再冲下来,再打上去。这样来回拉锯20多次,577团、578团始终坚守着夺得的阵地,与敌人顽强拼搏。阵地前的血流成了小河,前沿的石头大部被染成殷红色。
中午12时左右,为了继续向纵深发展,加速战斗进程,我军又投入3个营的兵力。
敌人虽死伤惨重,但十分顽抗,仍不断地以小群多路进行反冲击,一次又一次地妄图夺回阵地。578团3连的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有的战士右胳膊打断了,就用左手甩手榴弹;有的战士肠子打得流了出来,就趴在地上射击;有的战士身负重伤,鲜血不停地流着,依然鼓足最后一点力气,冲进敌群拉响最后一枚手榴弹,在硝烟中与敌人同归于尽。就这样连续打垮了敌人的14次反冲击。579团6连与敌拼力厮杀,枪打坏了,刺刀拼断了,就徒手格斗,阵地始终岿然不动。
在古城岭的另一个阵地上,反扑的敌人像一排排恶狼,前面的被打倒了,后面的又冲上来。由于长时间持续的恶战,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从牺牲的战友和敌人尸体上搜集。狡猾的敌人看见战士们没子弹了,便组织更多的兵力,光着头,赤着上身,拿着手榴弹,提着大刀,急扑上来,战士们端起刺刀迎上去。一时间阵地上刀光剑影,鲜血喷射,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在多次的反扑中,战士们发现敌人非常害怕拼刺刀。因为他们的大刀比我们的刺刀短,不占优势,而3连素以拼刺刀见长,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很快把扑上来的敌人逼下山去。
在通往古城岭敌核心工事的道路上,一连派出的3个爆破组都没有成功,全都牺牲在半路上。营长郑兰亭异常沉着冷静,看见身边不远处的一条水沟积了不少泥,他灵机一动,命令突击排长脱光衣服,跳进沟里。突击排长心领神会,迅速脱去上衣,跳进泥潭,来回一滚,立刻变成了泥人。在交错的火力掩护下,“泥人壁虎”的身体和周围的黄土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地,哪是人,不一会儿就爬到敌人的眼皮底下,塞进爆破筒,炸毁了敌工事。
17时,193师组织全力进行最后攻击,582团在左翼加入了战斗。经过激战,我军占领了第三道外壕,并迅速向纵深进攻,将红旗插上了古城岭主峰,残敌即向兰州城内溃逃。
营盘岭红旗七落七升
首攻营盘岭受挫之后,6军对原来的部署进行了调整,让17师50团担任主攻、49团为二梯队,攻击营盘岭西南阵地;以16师46团担任主攻、48团为二梯队,攻击营盘岭东南阵地。50团是西北战场的主力部队之一,不论是在抗日战场,还是在西北解放战场,都是一个能攻能守屡建奇功的英雄团队。
25日凌晨,攻打营盘岭战斗开始。数十门大炮集中火力向敌方阵地猛烈轰击,十多分钟就发射炮弹几百发,整个营盘岭天崩地裂,敌人被打得懵头转向。不一会儿,我军就在绝壁中央炸开了约5米宽的缺口,50团如蛟龙出海,和首攻营盘岭“粘在”敌阵地的3营会合之后,与敌人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战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很快就攻占了敌人第一道工事前沿。46团也同时发起攻击,与50团紧密协同,顽强奋战。由于阵地激战的杀声响彻云霄,前后方的呼叫彼此听不见,部队按照预先约定的信号,步兵发现那里有敌人的火力点,就向那里摆红旗,炮群就向那里射击。
当步兵沿着交通壕进到敌前沿阵地时,被三道峭壁挡住了去路,部队几次攻击都没成功,已经运动到敌前沿的4个连队一时上不去、下不来,暴露在敌火力之下,危急万分。7连突击排长陈全奎不顾一切,扛着25公斤的炸药包,带领第1梯队冲上去,找准有利地形把炸药包摞在峭壁下,正要引爆时,敌人一阵密集的子弹打过来,其他同志当场牺牲,陈全奎身负重伤。战士何德有怀抱炸药包连滚带跳接近峭壁,安好炸药包,但雷管因多日下雨受潮瞎了火,爆破失败。两个战士又冲上去爆破,还是没成功。指导员曹德荣见状,一把抱起炸药包,带领两个战士又冲上去,快接近目标时,一个战士不幸中弹牺牲。曹德荣趁扔出的手榴弹爆炸升腾起的烟雾掩护,左翻右滚,终于和另一个战士靠近峭壁。峭壁被削得如同墙壁,炸药包没有支架支撑无法发挥威力,曹德荣毅然托起炸药包按在崖壁上,回头向身后的战士喊道:“快拉火!”那个战士有些犹豫,曹德荣大声喊道:“我命令你拉火…….”。战士含着泪拉开导火索,翻身滚下山坡。一声巨响,曹德荣牺牲了,峭壁裂开了一道口子。战士们高呼着曹德荣的名字,冲入敌阵地,迅速占领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炮兵部队向阵地运送大炮 资料照片
残敌纷纷退到第二道防线以内组织反扑,妄图夺回失去的阵地。战士们心中燃烧着为曹德荣报仇的怒火,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五六次反扑,阵地前沿躺满了敌人的尸体。这时,17师51团从西边攻了上来,16师46团也将第一道外壕炸开,突破了敌东南的前沿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身负重伤的8连1排长王喜贵带领突击队从右翼冲上高地,与敌人在第一道防线激战4个小时后,又与后续部队一起占领了第二道防线。此时,营盘岭防线的东南、正南和西南的前沿阵地均被我军突破,战斗进入白热化。
气急败坏的敌人趁我立足未稳,猛扑过来,51团的阵地被敌人夺了回去,正面攻击的50团受到敌人的威胁。6军当机立断,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阵地。经过残酷的争夺战,51团终于夺回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最后一道“拦路虎”是营盘岭顶峰的工事集团,而在前两次进攻中部队伤亡较大,大部分连队伤亡过半。其中,50团7连牺牲了100多人,仅剩下几十个人;3营16名连排级干部,只剩下两人,建制出现混乱。面对严峻情况,6军决定停止进攻,进行一个小时的战场准备。
下午1时,6军开始了最后争夺战。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16师46团和17师51团同时从东西两面发起进攻,50团仍从正面攻击,9团也从纵深调上来,投入战斗。下午4时,6军所有的后续部队全部投入战斗,像潮水般涌向敌人阵地。不一会儿,三面红旗相继竖起。但刚刚竖起,旗杆就被打断了,红旗落下来;又竖起,又落下,再竖起,再落下。就这样,红旗反复起落7次,每一次起落,都有许多同志牺牲。到了第8次,就有十几面红旗在营盘岭主阵地上竖起来了。这个被敌人称为“云中炮阵”、“山项堡垒”的钉子终于被我军拔掉。但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守敌248师师长韩有禄亲自督战,组织了两个营的兵力,从二营子方向组织反扑,又被我军打了下去。傍晚,二营子和头营子均被我占领,兰州的南大门终于被打开。营盘岭攻坚战,不仅仅是双方兵力、体力和武器装备之间的比拼,更是双方理想信念、指挥谋略、战斗意志之间的较量。战后,上级授予7连为“德荣连”的荣誉称号,追认曹德荣同志为“特等爆破英雄”。
恶战沈家岭
沈家岭被称为“兰州锁钥”,要攻取兰州,必先砸碎这把“铁锁”。若能夺下沈家岭,等于打开解放兰州的大门,可以直捣兰州西关,控制咽喉要道黄河铁桥,截断敌人唯一的西逃退路。因此,马继援对守卫沈家岭的部队下命令说:“有沈家岭就有兰州城,活着就要守住阵地。”
首攻失利后,4军11师党委决定,由31团换下伤亡较大的32团担任主攻,32团担任助攻,攻击路线是从沈家岭和狗娃山之间的山沟迂回侧攻。
24日午夜刚过,32团在团长冯有才、副团长马克忠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进入山沟里。沟很窄,没有路,四周没有一丝亮光,山顶和山腰全是敌人。为了不出声响,大家手爬脚蹬,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突然,夜里上山换班的敌人发现了我军的行动。瞬间,枪声大作,子弹和手榴弹从山顶倾泻而下。如果继续窝在沟底,部队就会陷入绝境,总攻就这样被迫提前。
战士们一拥而上,架起梯子,踩着战友的肩膀,勇猛地冲上去,迅速地攻到第一道峭壁前。此时,反扑的敌人越来越多,战士们临危不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冲上去,来回进行着拉锯战。由于部队轻装上阵,带的子弹和手榴弹不多,有的只剩下一两个手榴弹,有的只剩十几发子弹,有的干脆什么也没有了,战士们依然勇敢地用刺刀、枪托和敌人展开肉搏战,刺刀拼弯了,就赤手空拳和敌人厮打。天亮时,32团的勇士们占领了山梁上的敌部分工事,并稳住了阵脚。
战斗越打越艰苦,越打越残酷。副团长马克忠爬上绝壁时踩响地雷,壮烈牺牲。警卫连指导员刘玉秀被敌人砍了16马刀,头上、脸上、身上到处是伤,成了一个血人,仍持续战斗,直至昏死过去。战士秦有贵身负三处重伤,排长齐乃俊把他从血泊中抱起来,可他勉强地用手指了指上衣口袋就闭上了眼睛。齐排长从他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被鲜血染红的小纸包,上面写着几个字:“这是我的党费”。
为了整个战役大局,不让敌人首尾兼顾,31团进行的正面恶战也提前展开,敌阵地被炸开了一个大缺口。31团团长王学礼指挥2营首先从这个大缺口冲了进去,1营也随后跟了进来,打得守敌措手不及,顿时陷于一片混乱,仅用了十多分钟,我军便攻破敌人第1道防线。
敌人的第2道防线像一条长蛇,蜿蜒横卧在沈家岭中部的人工绝壁之上。1营2连连长李应般带领全连战士迅猛扑向敌人阵地,当越过一道外壕时,一个原来没有暴露的机枪暗堡突然猛烈开火,突击排长曹天为中弹负伤,十几名战士倒在血泊之中,部队前进受阻。李应般心急如焚,从牺牲的战友身边抱起炸药包,向敌人碉堡冲了过去,就在接近碉堡时,李应般倒了下去,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腿和腰,鲜血染红了衣裤。他已经拿不动炸药包了,只好向前艰难地爬行。靠近碉堡前,李应般一侧身,张开双臂,用尽全身力气,把身体向前一扑,堵在了敌人的枪眼上。战士们趁着这一瞬间,箭步冲上去消灭了碉堡中的敌人。
在战斗关键时刻,团长王学礼将预备队3营投入战斗,在友邻第33团的支援下,又从东西两翼迂回包围敌人。炮弹暴风骤雨般射向纵深阵地,整个沈家岭硝烟弥漫。下午2时多,31团拿下了沈家岭的核心碉堡,控制了敌人的主阵地。敌人为保住这把“锁”,不断从兰州城里调来大批后备部队,一面阻击我军后续部队,一面集中兵力实施反突击,企图趁我军立足未稳夺回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争夺,伤亡都很严重。
此时,31团能参加战斗的不足300人,弹药也所剩不多,在危急关头,王学礼没有请求支援,而是把团直所有人员都组织起来,重新编成战斗单位,又从阵地上收集所有弹药,组织火力,抢修工事,投入战斗。他坚定地对大家说:“在这种时刻,我们不能给上级出难题,叫上级替我们担心。只要大家勇敢顽强,注意节省弹药,我们就有把握守住阵地,消灭敌人。”
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之时,第4军第10师30团前来增援,与31团并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下午5时,敌人又纠集残余力量作最后挣扎,并从白塔山向沈家岭进行炮击。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持续拼杀,敌人渐渐不支,丢下大批尸体,开始向山下溃退。一小时之后,第4军完全占领了沈家岭阵地。
沈家岭战斗从拂晓发起冲锋到攻占主阵地,历时13小时,战斗之惨烈,持续时间之长,为过去所罕见。31团团长王学礼、30团政委李锡贵、32团副团长马克忠等13名团级干部壮烈牺牲。
经过8月25日一天激战,到中午时分,兰州守敌外围主要阵地相继失守,城内机动兵力又很有限,马继援眼看兰州不保,而且向西撤退之路又随时可能被切断,因而完全丧失坚守兰州的信心。8月25日14时,马继援与在西宁的马步芳用密语联系后,立即召集师以上军官开会,决定于当天19时趁黄昏夜幕降临之际全线秘密撤退,通过黄河铁桥西逃青海。会议结束之后,马继援带一些随从仓皇逃走。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西北角,南接城西,北连白塔山,将黄河南北两岸联为一体。能不能抢占黄河铁桥,尽早切断敌人西逃的退路,是能否在兰州歼灭青马主力的关键。
青马部队利用夜幕秘密撤退的企图很快被我军发觉。迂回到兰州西关的我第2兵团第3军第7师从一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已准备通过黄河铁桥西逃。情况紧急,第7师师长张开基和政治委员梁仁芥当即研究决定:一面迅速向军部报告,一面命令3个团齐头并进,迅速抢占黄河铁桥。
彭德怀也立即命令第2兵团迅速以火力封锁黄河铁桥和黄河北岸公路。第7师19团8连奉命向黄河铁桥进攻。当8连赶到黄河铁桥时,桥面上挤满了企图西逃的敌人,场面十分混乱。骑兵步兵挤在一起,马车汽车争相夺路,只顾各自逃命,你争我抢,整个铁桥上黑压压一片,被车压死、被马踩死和落水者不计其数。
8连趁机用冲锋枪对敌一阵猛射,敌人更加惊慌失措。守桥之敌妄想拼命抵抗,但8连集中火力进行反击,终于占领了桥头堡,无一人伤亡。战后,第一野战军授予8连“夺桥首功”的光荣称号。
这时,从兰州城内夺路而逃的敌人,仍潮水般涌向桥头,铁桥上更加混乱。随着一辆运载弹药的汽车在桥上爆炸,整个黄河铁桥烧成了一条火龙。
企图逃跑的敌人见桥面已被烈火封锁,桥头又有解放军强大火力阻击,便彻底绝望,有的束手就擒,有的干脆淌河逃跑,时值黄河汛期,许多被湍急的河水卷进漩涡。
彭德怀得知第7师一举占领了黄河铁桥桥头堡时,高兴地说:“打得好,打得好啊!”
古城兰州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天。8月26日凌晨2时,天放晴了。此时第3军已攻占了兰州西关,抢占并控制了黄河铁桥,完全切断了兰州城里青马的唯一退路。第7师迅速攻入城内,与南山溃敌展开了激烈巷战。第19兵团等其他部队也相继攻入城内。第63军、第65军直插东稍门(今东方红广场东口),投入消灭残敌的战斗。
这时,兰州城内马继援的第82军残部,还有保安团和骑兵团搅在一起,混成一团,就像一群被困的野兽,四处乱窜。
7时,我军占领城内主要据点,9时许夺取飞机场,11时攻占白塔山。中午,兰州城内的敌人被完全消灭。至此,马步芳之精锐82军、129军全部被歼了。黄河北岸残敌分别向青海、永登逃窜。宁马、胡军均被钳制,难以增援。绝望的马步芳于8月27日从西宁乘飞机逃往重庆,其子马继援于31日从永登窜回西宁,乘飞机逃往香港。
1949年8月26日,兰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宣告解放!
8月30日,晴空万里,解放后的兰州古城沐浴在秋晨和煦的阳光之中,格外清爽宜人。古城的东稍门上挂起了一幅红色大标语,上面写着:“天摇了,地动了,兰州人民解放了!”就在这一天,第一野战军举行了盛大的解放兰州入城仪式,各界人士和兰州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欢欣鼓舞,庆祝新生。
共同推动金城早日解放
战争在一定意义上打的就是后勤。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作保障,取得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西北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环境艰苦恶劣,部队后勤保障困难更大。为此,经党中央、中央军委研究决定,由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和政治委员习仲勋负责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我军历史上,由级别如此之高的将领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是从来没有过的。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而兰州战役同样是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人担驴驮和地下党同志出生入死换来的。
为全国的解放以及怀着对党对人民军队朴素真挚的感情,解放区的人民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总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次兰州战役更是如此。从陕西到甘肃几千公里的道路上,奔走着数不清的支前队伍。送弹药的,抬担架的,救护伤员的,运粮食的,昼夜不停,浩浩荡荡。在支前的队伍中,有的人既当运输队,又当战斗员,常常与迎面相撞的敌人遭遇战斗,甚至献出生命;有的人送子参战,儿子牺牲了,就发动姑娘儿媳去前线;有的人一家老小齐上阵,子孙三代忙支前;有的人把维持全家生计的口粮全捐献出来了,自己却忍饥挨饿;有的人牺牲在支前路上,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留下。支前大军中的刘大叔,60多岁了,唯一的儿子在“扶眉战役”中牺牲了,可他强忍失子之痛,仍白天黑夜地组织全村人为西进大军筹粮备草。类似这样的家庭,在这支支前大军中还有很多。据统计,为解放大西北,在贺龙、习仲勋等精心筹划和组织下,解放区先后动员民工700万人,筹备大车约100万辆,牲畜200万头,各种小车不计其数。进行兰州战役时,仅从山西、陕北、陇东等地区就动员了15万群众伴随保障,这个数目相当于此时兰州市的总人口。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无不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西北群众的支前参战,我们要想取得胜利,做梦也是梦不到的!”
兰州地区的地下党组织特别是皋榆工委对兰州的解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初,为配合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实施兰州战役,中共甘肃工委及时向各地下党组织发出指示,要求做好一切准备,协助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甘。皋榆工委迅速行动起来,按照“思想进城、政策进城、工作进城”的指示要求,将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大力开展统战工作、民族工作、群众工作和情报工作,努力在国民党城防部队中发展渗透,提前做好内应工作。他们在加紧对国民党正规部队进行策反的同时,还把工作重心延伸到国民党自卫队、保安团等地方武装组织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在兰州市城防自卫队中,秘密发展总队副总队长陈伯鸿、五大队副大队长汪治华为地下党员,并在自卫队中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自卫队地下党组织缜密开展工作,经过努力,在8个单位建立了党的组织,成为可靠的内应力量。兰州战役打响后,8月25日午夜,马步芳部队全线溃败,解放军尖刀部队逼近兰州城垣之际,隐蔽在自卫队中的地下党员汪治华率部打开城门,与马家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抢占黄河铁桥,截断马家军西逃的退路。
在大力进行策反的同时,兰州地下党组织还千方百计地搜集情报。皋榆工委通过隐蔽在国民党各机构中的地下党员,利用各种关系,运用多种方式,秘密搜集军事、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分析归纳,整理成《兰州敌兵力调查》、《兰州敌党政军宪特机构》等材料。第一野战军兵临兰州外围后,马步芳集团严密封锁了兰州南山和通往阿干镇的交通要道。皋榆工委书记罗扬实装扮成牧羊人,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跋涉,赶到第一野战军指挥部,向彭德怀司令员汇报了兰州的基本情况,呈送了《兰州城防示意图》,不仅为兰州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解放后的城市接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在解放大军抵达兰州前夕,金崖地区成立了协军团,专门协助兰州战役。他们组织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和学生日夜赶抄毛泽东、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布告,张贴欢迎解放军的标语口号,借粮借草,动员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慰问人民子弟兵,派人给解放军带路,帮助部队侦察敌情等工作。金崖党支部书记金巨英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带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8月,正值兰州夏收季节,农民家里的粮食尚未打碾,筹粮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协军团在部队干部和随军的地方干部领导下,一面动员群众抓紧打碾,边碾边送交部队;一面动员存有旧粮的农户,把粮食拿出来支援前线。许多农民家里的粮食收割以后,全部打碾上交部队,结果导致家里缺粮,但他们毫无怨言。榆中青城地下党员李煜、高璠等同志组织人员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先后为部队筹措面粉5万多斤,动员民工上千人和羊皮筏子四五十只,为解放军北渡黄河作出了贡献。沈秀峰过去以开烟坊掩护工作,协军团团部和63军政治部设在烟坊之后,每天人来人往,他们一家人不但给解放军杀猪宰羊,还把准备给工人吃的几千斤粮食加工成面粉连同加工水烟用的清油一并送给部队食用。
在协军团的组织下,金崖地区各个村庄都设立了粮食保管点和马草运送站。苑川河两岸的所有水磨和石磨,都昼夜不停地转动起来,为部队加工面粉。有的群众家里的粮食没有了,就把田里还没成熟的豌豆摘下来,把地里正在长的土豆挖出来,把刚露头的稚嫩的蔬菜割下来送到部队。据统计,从8月16日到9月10日前后,榆中县人民为解放军筹措粮食4500多万斤,派出支前民工3.5万人次,支前牲畜1.66万头,大车1500辆,为支援兰州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解放兰州战役中,我军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也给予我军大力支持。甘肃虽不是民族地区,但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其中伊斯兰教信众人数较多。特别是临夏地区为“二马”之祖籍,长期受马家军的残酷统治和欺骗宣传,一些上层人物乃至部分群众对我军存在敌意和疑虑,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民族矛盾。因此,要取得以兰州战役为主的西北战场的胜利,必须揭穿马家军的欺骗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少数民族的信任和支持。为争取、宣传、教育群众,第一野战军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颁布了《回民工作手册》、《宽待回民俘虏守则》、《团结回民守则》等规定,要求严格执行。4军规定保护清真寺、尊重回民风俗习惯、损坏家具赔偿、不增加回民负担等九条纪律。在作战中,第一野战军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主动保护清真寺、拱北,自觉遵守不去回民房子洗澡、不干涉回族群众念经,宁肯露宿街头,也不进民房和清真寺,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我第一兵团释放被俘的青马骑兵第14旅官兵时,每人发给所需路费,这些人回到临夏等地后,积极宣传,有力地揭穿了“解放军杀回灭教”的谣言,对瓦解青马残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1兵团西进时,因敌军将黄河口的渡桥渡船破坏,阻滞我军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水手积极协助,加班加点,造筏修船,使我军顺利从循化、永靖北渡黄河,向西宁挺进。由此可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我党团结各族群众、凝聚各民族力量、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不仅战时要自觉遵守执行,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更应严格遵循,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丝毫动摇。
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
兰州战役的胜利,毁灭性地打击了国民党在西北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军事支柱马步芳集团,极大地震慑了西北地区企图顽抗的国民党势力,迫使大批敌军起义投诚,为和平解放西北各省铺平了道路。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取得了歼灭青马主力的胜利之后,解放甘、宁、青、新,基本上就是一个接管和走路的问题。此后,我1兵团向青海进军,9月5日解放青海省会西宁。第2兵团和第1兵团分两路向甘肃河西走廊进军,会师于张掖,围歼敌两个军的大部,然后乘胜西进,直指新疆边境,沿途歼灭马步芳三万余人。我19兵团进军宁夏,迅速消灭了敢于抵抗的敌军,慑于我军强大军事威力,宁马81军于9月19日接受我军改编,128军、11军、贺兰军残部派代表于9月23日签订了和平协定。当日晚我军进占银川。从进军开始不到一个月,即解放了宁夏全境。9月下旬,我1、2兵团进逼新疆,驻守新疆的国民党军队由陶峙岳将军率领通电起义,以包尔汉为首的新疆省政府也通电宣布接受即将成立的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10月20日,我军进驻乌鲁木齐,新疆宣告和平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依托西北建立反共基地的幻想彻底破灭。
兰州战役的胜利,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把它作为军队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政治方向;就是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英勇顽强,连续作战,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士气,把它作为我军必须永远保持和发扬的战斗作风;就是要军事能力过硬,作战方式灵活多样,领导指挥高效靠前,官兵素质全面,把它作为军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战支前,把它作为军队履行光荣使命的根本出发点和力量源泉;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它作为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强组织保证。
惨烈的战斗令人难忘,前进的征程任重道远。面对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努力使思想政治建设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我们要大力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化军事训练,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确保我军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我们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带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为忠实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着眼保持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和官兵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团结稳定是福、社会动乱是祸”的道理,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广泛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贯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兰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或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社和兰州新闻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并且不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州新闻网联系。
皋兰晚熟旱砂桃进入采摘期多处施工现场管理都不到位濮存昕来兰宣讲艾滋病预防执法部门严查二次扬尘污染东岗交警帮助迷路小学生寻亲人首届咖啡师技能大赛举行雨色秋来寒孩子看着父母忙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