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少女1.22隐藏3游戏开始前那首东方的音乐叫什么名字

请问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林青霞用笛子吹的那首曲子叫什么名字?_百度知道
请问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林青霞用笛子吹的那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当时是晚上,李连杰跟林青霞在月下对饮,李连杰吟诗,林青霞吹笛子,实在是太美了!永生难忘!问题补充:绝对不是笑红尘,是东方不败的第一部里面的,李连杰演令狐冲的.这是一首曲子,没歌词的!
提问者采纳
&东方不败&电影原声音乐的网址 里面的第15首&烧宝典 倾心&就是东方不败吹的曲子
其他类似问题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充溢汉风唐韵兼容现代气息的幸福乐园— 东方公园游园解说词 - sxs的主页
&&&&(东方公园南端主入口)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欢迎各位莅临东方公园指导工作!
&&&&现在大家站立的地方是东方公园南端的主入口。东方公园位于陵县城区中心地段,属开放性公园,东临政府街,南临陵州路,西靠青年街,北倚文庙路,占地220亩。这是2008年县委、县政府投资1.6亿元建设的重点民心工程。自3月中旬开始,仅用半月时间,即圆满完成了涉及6个单位、235户居民的拆迁任务。4月初开始动工兴建东方公园,&9月底,艺术中心主体工程竣工并完成外装修(今年5月完成内装修和设施配备,交付使用),其余工程全部完成全面开放,为广大市民和来宾提供了访古问今、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冶情益智、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好地方。可以说,东方公园就是我们的游乐场、健身房、益智园、会客厅。东方公园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志性工程,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性、娱乐性、历史性、文化性、开放性的主导思想,以人为本,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北林景地、青岛理工大学等多家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竞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多次论证,十易其稿,于2008年2月选定以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为主设计的方案,由陵县建设局历时6个月施工承建。
&&&&公园以“东方”命名,既取纪念我县东汉时期文学家、太中大夫、智圣东方朔之意,又谕示陵县位居德州东方,犹如东方旭日喷薄而出蒸蒸日上!公园以文化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总体设计既充溢汉风唐韵,又兼容现代气息,总体布局为“一主九片三轴线”。一主,即东方公园北端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建筑。九片,指文化艺术中心主馆前面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的中国结广场及其两侧和南端的武术广场、舞蹈广场、戏曲广场、休闲林地、滑冰场、小游园等八个功能分区(小型广场),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人群的游览、娱乐、休闲、锻炼需要。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三轴线,即一主两次三条各具特色的参观轴线,其中贯穿南北的历史文化主轴线是展示和解读我县丰厚文化底蕴的主要载体。
&&&&整个公园以长廊、铭石、拱柱等具象符号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表达方式为手段,同时遍布大面积草坪和花草树木,再现历史,立足现代,展望未来,是一处蕴涵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并体现时代精神及和谐愉悦氛围的市民休闲活动和历史文化教育场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稳定王朝,其建筑风格也体现出大一统的豪迈气派,这表现在东方公园的建筑上,首先是“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一会儿大家可以看到,文化艺术中心主楼基础及其主体为方型,中间的剧场(多功能厅)自一楼直上楼顶且突出半层楼高为圆柱型,整个主楼的造型寓意“天圆地方”,取自我县历史文化名人东方朔“行圆智方”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汉代“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和“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但这种思想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是汉代建筑风格能“古为今用”的原因。别具匠心的设计,反映出我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一设计理念也同时表现在休闲林地、舞蹈广场、武术广场、戏曲广场、小游园等多个功能区。其次,就是刚才所提及的一主三线。再次是“明堂辟雍”的格局,“明堂”是古代帝王办公的场所,“辟雍”即水环绕的意思,二者合起来的思想是“王道教化,像水一样周流不息,无所不至”。东方公园的“明堂”显然就是文化艺术中心主楼,坐北朝南,雍容华贵;“辟雍”当是南端河水,蜿蜒曲折,流淌不息。还有一点就是高台建筑,为表示君临一切的气概,汉代建筑多采取高台基建筑,有威慑四方的含意,更显出高大气派。文化艺术中心主楼也是高台基建筑,夯土筑成,四周砌以条石,充分体现出汉代建筑风格。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文化范围犹为浓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不是党政机关的办公场所,而是专供平民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充分体现出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今天我们的视察游览活动,将按照一条南北主轴线为主、兼顾两条东西次轴线的路线进行(南主入口——景观桥——景观石——文化长廊——历史广场——休闲林地——舞蹈广场——武术广场——中国结广场——文化艺术中心——滑冰场——戏曲广场——小游园),由此将整个东方公园分为12个景区,即玉带飘舞荡碧波(景观桥)、喜象升平迎旭日(景观石)、长廊绵延怀古今(文化长廊)、巨石沉卧话变迁(历史广场)、花木含笑叙趣事(休闲林地)、舞姿翩跹赞盛世(舞蹈广场)、拳脚轻盈舞太极(武术广场)、斗拱高耸颂和谐(中国结广场)、综艺荟萃融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轮滑穿梭梦童年(滑冰场)、唱腔悠扬聚票友(戏曲广场)、身心愉悦逛游园(小游园)。下面有请各位跟我走。
&&&&&&&&&&&&&&&&&&&&&&&&&玉带飘舞荡碧波(景观桥)
&&&&现在我们所在的景区是玉带飘舞荡碧波(景观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东西并列横卧于潺潺碧波之上的三座汉白玉拱型景观桥,犹如三条飘舞的洁白玉带连接护城河的南北两岸。两岸绿柳摇曳,草繁花艳,令人心旷神怡。这三座桥的用料来自雕刻之乡河北曲阳,石材优良,工艺精湛,其护栏上雕刻的梅兰竹菊荷等四季花卉和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案,栩栩如生,生机勃勃,充分反映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桥下的景观河是按原有岸线整砌一新的唐朝颜真卿时期开挖的护城河。北面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两侧对称呈弧形建设的各68米长的文化长廊,颜色古朴,造型逼真,酷似当年的唐城墙,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1200余年前的盛唐时代。
&&&&说起护城河与唐城墙,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与我县密切相关的两位历史名人——东方朔和颜真卿。
&&&&东方朔(公元前161—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官至太中大夫。《史记》、《汉书》对其均有记载。他博学机智,能言善辩。由于敬佩东方朔的人格,崇拜他渊博的学识,后人把他誉为智圣,捧为岁星、桃仙子、滑稽大师、知识之星,推崇他为笑话、相声、谜语、占卜、俗文学的鼻祖。两千多年来,关于东方朔的民间传说在社会各阶层以不同的方式广泛流传,至今仍然在陵县及周围县(市、区)老百姓中传诵不衰。其传说或反映东方非凡身世;或闪耀爱国忧民思想;或散发博学机智光辉;或展示滑稽幽默风采;或体现相术占卜才能……东方朔民间传说的产生及流传有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和方士文化相融合而集大成者,具有流传时间久远、多元文化相融、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影响广泛、语言通俗易懂等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民间传说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经我县文化工作者的搜集整理和积极申报,《东方朔民间传说》于2007年相继被列入首批山东省、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杰出书法家、政治家,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后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为叛将李希烈所害。他在书法上自成一体,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人称“颜体”。他50年仕宦生涯,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备受百姓爱戴,后人赞其为“丹心臣子,热血书家”。
&&&&在我县人民公园南侧和县城西北隅,现存两段土质故城墙,当地人俗称唐城墙,系公元753年颜真卿作平原郡(今陵县)太守时,为防安禄山叛乱而修建的城墙中尚存的两段。前者长约100米,后者呈拐角型,长约400米。夯土筑成,宽厚坚固,易守难攻,其上筑有楼、女儿墙等。墙高约五丈,上宽约二丈,周长二十里,气势雄伟,蔚为壮观。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城墙历经1200余年风霜雨雪,见证着小城的沧桑巨变,虽已无原有的宏伟气势,但仍与周围的时尚建筑和穿梭而过的行人车辆和谐相处,唱响远古与现代的交响。
&&&&颜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4年(公元753年6月—756年10月),在任期间,他建设朔庙,编著《镜源》,迷惑探史,书写《画赞》,修筑城墙,疏浚河流,训练兵丁,抵抗“叛乱”,创下了声震朝野的业绩,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成为当时有口皆碑的一代名宦。当时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视颜真卿为异己,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以加强地方吏治为名,将颜真卿排斥出京都,降为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在政治上有一种察微知几的敏感,当安禄山的谋反初露苗头时,就高筑城墙,深挖河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范。为防御安禄山的骑兵,颜真卿还用烧砖的方法烧制一种特殊兵器,民间俗称“绊马石”,有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大小不一,作战时铺在敌兵必经之路,一旦踏上便人仰马翻,守城也可作砸击之物。当时颜真卿一边积极备战,一边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不问时事为假象,以释安禄山的疑心。平原郡本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时时密探暗察,但终于以为颜真卿乃一介书生,不再猜疑。喜剧性的结局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河朔尽陷,唯平原郡固若金汤。正当唐玄宗伤心地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时,司兵参军李平的驰奏,无疑于一支兴奋剂,他环视四周,甚是感慨:“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在反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壮怀激烈,迅速从原来三千兵扩充为万余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一些太守、长史也各以众归。当时堂兄颜杲卿为常山太守(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相与起兵,在安禄山后方共讨叛军。河北十七郡归朝廷,安禄山所有仅范阳、卢龙等六郡。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廿万,威震燕赵。天宝十五年,颜真卿曾指挥平原、清河(郡治在今河北南宫东南)、博平(故址在今山东西部)三郡之师大战反贼,斩敌首万级,生擒一千余人,声威益震。颜真卿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雄伟高大的唐城墙同样功不可没。
&&&&说到唐城墙,在我县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该城墙是受了东方朔的点化而建的。当时颜真卿运筹备战,受两件事情困扰,一是如何完成浩大的建城工程,一是平原地带如何抵御安禄山的强大骑兵。他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困境之中。一日,颜真卿梦见一老者,手持桃木拐杖,自东方飘然而至,颜真卿知遇仙人,急忙上前叩拜,请求仙人指点迷津。老者执杖在地上写一“成”字,又在其旁写一“石”字,并在“石”字周围划一圆圈,微笑不语,然后向东方飘然而去。颜真卿醒来,反复思索,茅塞顿开,知是东方朔显灵点化。地含“土”字,地上写“成”即“城”字,地上“成”即土城,意即点化修建土城墙。这样一来,既缓解了短期无以建城的困扰,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且挖土成池,筑土夯实为城,就地取土,极为方便,城与护城河相连,具有双重防御功效。再看“石”外画圆,意即球也,即造石球。平原地带有土无石,何不烧砖为石,于是烧制“绊马石”,用以阻挡安禄山的骑兵。当地曾流传着“修城不用砖,烧砖圆圆蛋”的民谣。自然上述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不能足以相信,但人们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可见一斑,也彰显出当地人对东方朔和颜真卿两位历史名人的尊崇,总是愿意将两人联系在一起加以赞美。
&&&&欣赏这美丽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案,耳边不禁回荡起那首非常流行的歌曲《龙的传人》,充分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为什么中华民族,是“龙”的后代呢?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影响较大的是有关伏羲、女娲“黄土做人”、“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等等神奇传说。他们二位代表着近百万年原始历史的最早期的中国远古文化。而作为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真正远古时代人们的信念中,伏羲和女娲都是巨大的龙蛇。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说:“燧人氏的时代,诞生了伏羲,人的头蛇的身子。”又说:“女娲氏承袭了伏羲氏的制度,也是蛇的身子人的头。”据郭璞传注的《山海经》说:“女娲是古时的神女而称帝,她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当中有七十次变化。”&对于“女娲”,史籍中记载不少,早在先秦古书《世本》、楚辞《天问》中就有女娲的名字。屈原问道:“女娲用黄土造就了人类的身体,而她自己长着人的头蛇的身子,一天七十次变化的身体又是谁造就的呢?”东汉人王延寿写的《鲁灵光殿赋》中也写道:“伏羲麟身,女娲蛇躯。”在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常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形象地证实着“兄妹为夫妇”的伏羲、女娲是一双巨大的龙蛇。&
&&&&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许多“神”也是“人首蛇身”或“龙形”。《山海经》中,还有共工、相柳、&&窳、贰负等都是人面蛇身;雷神、烛龙(烛阴)、鼓等都是龙身人头。而轩辕国中每一个黄帝子孙也都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战国时代魏人著的《竹书纪年》中说,属于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屠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龙蛇。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曾经“将山海经里所见的人面蛇身或人面龙身的神列一总表”,并且指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狗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可见,这条巨大的龙蛇,其实就是远古时代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联盟的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和标志。
&&&&图腾,是原始人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者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些“神物”是自己的祖先或保护者,他们这个氏族就是从这种神物孽生出来的。中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龙字都是如此。原始人对于他们的图腾是极端崇拜的,所以在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是“龙蛇”或者是“龙蛇后裔”。《路史•后记》注引《宝椟记》讲:“天帝的女儿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而怀了孕,经过十二年生下了疱(伏)羲。”这种人类“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由原始图腾崇拜积累起来的迷信,这些“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并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龙”的形象也就成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统治的象征。天子的礼服上画卷龙,称为“衮龙袍”,天子的仪仗有龙旗,起居处叫“龙庭”,坐的位置叫“龙位”。《史记》中刘媪感龙而生下了刘邦这一类有关“龙种”、“真命天子”的神话传闻更是史不绝书了。这是原始人对龙蛇图腾崇拜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
&&&&但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却是,中国远古时代原始人对龙蛇图腾的崇拜,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李泽厚:《美的历程》)。这种观念也确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经过历史的积淀,蕴蓄贮藏得愈久,也就愈炽烈,历久而不衰息。原始人对龙蛇图腾的崇拜,终至积淀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体现之一。这个民族传统,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为什么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流传至今的春节期间耍龙灯(龙舞),其实正是这种原始人崇拜龙蛇图腾巫术礼仪遗痕演化而来的。解放前,有的地方还有舞龙祈雨的旧风俗。今天。龙舞则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巨龙腾空而起,矫健敏捷、崛起奋飞的雄姿。
&&&&在我县还广泛流传着东方朔巧妙嬉戏真龙天子汉武帝的故事。东方朔聪明过人,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性格开朗豁达,对权贵近臣甚至皇上也常常诙谐戏笑。一次东方朔陪汉武帝在龙舟上游玩,见他扭头瞅着站在湖岸看龙舟的一位女子,船已行得老远了,汉武帝还扭头瞅着。东方朔不由笑问:“万岁,你说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呀?”汉武帝回过头,不假思索地说:“这能难住朕吗?当然是马的力量最大。”东方朔摇头说:“不对。”汉武帝略一思索说:“非马即牛。”东方朔仍然摇头。“那就是龙的力量最大。”汉武帝十分肯定地说。东方朔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汉武帝不好意思一笑说:“朕猜不着了,大夫你说呢?”东方朔眯眯一笑:“世界上女人的力量最大。”汉武帝哈哈大笑连连摇头说:“大夫差也,女子的力量莫说与龙相比,即使牛马也不及。”东方朔笑道:“可是刚才我分明看见一个弱小女子竟把龙头拉弯了呢。”汉武帝这才如梦初醒,尴尬地笑笑无以应对。
&&&&&&&&&&&&&&&&&&&&&&&&&喜象升平迎旭日(景观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在的景区是喜象升平迎旭日(景观石)。矗立在大家面前的是长10.6米、高2.8米、宽1.8米、重140余吨的巨大景观石。虽然曾在我县任过4年太守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现在不能亲笔为东方公园题词,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镌刻的“东方公园”四个红色“颜体”大字格外醒目,可谓点晴之笔,仿佛两位名人又重返陵县,见证盛世壮举。
&&&&这尊来自泰山山麓的巨石,寓意县委、县政府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泰山。清晨迎着旭日站立景观石前,令人心潮澎湃,油然而生对辉煌未来的美好憧憬及紧跟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
&&&&这尊呈东西方向安放的青色巨石酷似一头巨象。象,哺乳&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其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我国自古就有“喜象升平”、“太平有象”、“太平景象”等说法,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象征太平盛世、安居乐业。“象”字又兼有景象的含义,寓连年如意,富贵高升之意。
&&&&“象驮宝瓶”是我国古代十大吉祥图案之一,造型为象背上驮一宝瓶。太平,即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曰:“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温庭筠《长安春晚》诗曰:“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曾有“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的记载。宝瓶,传说中观世音的“净水瓶”,也叫“观音瓶”,内盛圣水,圣水洒向人间能带来祥瑞,象征天下太平,美好幸福。又,象与如意组成图案,则是福禄康宁、美满如愿的象征,它是喜庆时人们喜爱的相互祝颂之词,称做“吉祥如愿”。“瓶”谐音“平”,寓意太平,以大象谐寓气象,在器物上绘画象驮宝瓶,象征太平景象。也有绘宝瓶中插3只戟,取“戟”谐音“级”,则谐寓“平升三级”。太平有象纹除用作装饰画面,在清乾隆朝还特有以瓷塑手法做成的立体象驮宝瓶,成对地陈设在宫殿内条案上。
&&&&走下玉带桥,迎面遇到这么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我们的参观路线可就要转着走了。这不由想起那句“时(石)来运转”的成语,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一定会进一步时来运转,好运连连!
&&&&&&&&&&&&&&&&&&&&&&&长廊绵延怀古今(文化长廊)
&&&&现在各位来到的景区是长廊绵延怀古今(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两侧对称,各68米长。其间40根立柱上镶嵌的40块黑色大理石展板,历数我县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和历代诗咏,彰显我县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廉颇、东方朔、颜真卿、宋性、康丕扬、王凤岐、吴匡五等历代名人似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三奇”美誉《画赞碑》、神秘连绵汉墓群、雄伟壮观唐城墙、古朴玲珑棂星门等众多文物古迹引八方游客流连忘返;颜真卿平原抗叛、陵县农民暴动、大宗家战斗风起云涌,彰显百折不挠之民族气节;桃仙子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等千古传诵令人神往;山宾货牛的传说则表现了陵县人民自古就有以诚待人的可贵品格;唐•吴筠《咏东方朔》、宋•文天祥《赞颜鲁公》等更是脍炙人口代代相传。
&&&&下面由我向各位分别介绍:
&&&&一、历史人物
&&&&文化长廊中介绍的历史人物共有10位,除了刚才介绍的东方朔、颜真卿外,还有以下几位: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壁固守,使秦军三年不能胜。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以致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他战胜燕军,任假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他怒而奔魏。后入楚为将,卒于寿春。陵县城东廉家寨村均为廉姓,为廉颇后人。有廉颇饮马井,遛马场,衣冠冢等遗迹。县志有载。
&&&&&&&&&&&&&&&&&&&&&&&&&&&&&&&&宋&&性
&&&&陵县宋集村人。明洪武中入国子监学习,曾代人草疏奏章,帝奇之,召见,授刑部主事。出为湖广按察副使,迁陕西参政。传说其元宵节陪永乐皇帝微服出游,永乐皇帝口出一对: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宋性张口说道:君乐民乐永乐万年。永乐皇帝大喜,当即封为侍郎。宋性为官清正,因被谗籍其家,家无余资,帝知其廉,乃赐地十顷,免其租。宋性后人中科举者多人。
&&&&&&&&&&&&&&&&&&&&&&&&&&&&&&&康丕扬
&&&&陵县神头镇人,字士遇,号骧汉。万历壬辰进士,授宝坻知县,调密云知县。在任修理城池,平反冤狱,擢陕西道御史巡视东城。僧人达观惑乱人心,康疏言速其罪;楚王府中尉华越与楚王互讦,丕扬斥华越,朝议是之。寻出按山西兼巡关兼河东盐道,霍州民变,丕扬单骑往谕化解矛盾,保地方安定。所在又厘正文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晚年归里,教子课艺,整理地方文化册籍,对地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
&&&&&&&&&&&&&&&&&&&&&&&&&&&&&&&王服经
&&&&陵县王乐悟村人。其父王伦尝于路拾金,立通衢待其人至,还之。王服经先资敏粹,年十八有名诸生间,乡试屡不第。嘉庆甲子年八十,乡试竣,循例赐举人。门生劝其参加会试,不应。刻苦学习如少年,四年后,84岁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逢皇帝寿典,王服经献诗获得赏赐。未几以目疾归里,年九十二卒。
&&&&&&&&&&&&&&&&&&&&&&&&&&&&&&&蔺刚中
&&&&陵县蔺庄人,字坦生。崇祯辛未进士,授太常博士,擢南京给事中。奏保护留都六事,陈漕事救弊之要,代山东饥民上书言事,皆中时弊,迁山西副使。时李自成已逼近太原,于是协同前巡抚蔡茂德等人固守太原,城陷,蔺刚中自缢被俘,又绝食二日,坚辞不降,被杀,头落地后又弹起丈余,人以为忠气所致。蔺死后,由其门人辗转将尸体运回,为其经营丧事,家无三亩之宅,死无七尺之棺,一身清贫,公忠体国。
&&&&&&&&&&&&&&&&&&&&&&&&&&&&&&&孙&&勷
&&&&陵县孙家洼人,字子未,号莪山,又号诚斋。清康熙二十年考中解元,二十四年成进士,入翰林院,文名满天下。四十八年督学贵州,后补为通政司参议。孙勷为官清正,权臣隆科多、年羹尧多方拉拢不就。《聊斋•何仙》、《随园诗话•孙子未传》都有关于孙勷的文学记载,其文学形象也是公正客观的代表。
&&&&&&&&&&&&&&&&&&&&&&&&&&&&&&王凤岐
&&&&陵县刘辛庄人。1925年夏考入济南一师,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同年12月加入共青团,继而转为共产党员。1927年春任鲁北共青团特委书记,参与领导鲁北八县农民暴动和陵县农民暴动。1928年6月被山东省委派往鲁北以视察员身份主持鲁北党的工作。11月被捕。在狱中曾参与邓恩铭等人组织的越狱活动,越狱后又被敌追回。日被敌枪杀于济南,是著名的“4•5”烈士之一。
&&&&&&&&&&&&&&&&&&&&&&&&&&&&&吴匡五
&&&&吴匡五,阳信县人。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抵乐陵并举办抗日军政训练班。吴匡五毅然前往,结业后任庆云县抗日政府文教科长。1939年调陵县,就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开辟了陵县东部农村抗日根据地。不幸于日苏家庙子战斗中伤重牺牲,年仅二十七岁。为纪念吴匡五,陵县1943年—1949年期间一度改称匡五县。
&&&&二、文物古迹
&&&&这里展示的文物古迹共有10处,其中唐城墙遗址刚才已经向各位作了介绍,下面介绍其余的9处:
&&&&&&&&&&&&&&&&&&&&&&&&&&&&&&金傅寨遗址
&&&&陵县城东40华里的金傅寨北有一古文化遗址,在300米长的河道内遍布鬲足、豆、柄、陶片瓦砾,文化堆积层达4米多厚。上层为战国至秦汉的陶瓶,陶罐等文物。底层出土的有鹿角、兽骨和石刀、石斧、石镰、蚌镰、陶纺轮等文物。石器石质坚硬,磨制光滑,刃部锋利,是典型的新石器时期遗物。经专家认定,该文化遗址为商周文化遗址。
&&&&&&&&&&&&&&&&&&&&&&&&&&&&&&古厌次城遗址
&&&&厌次故城在今陵县神头镇。据传秦始皇东巡厌天子气,次于此,故置厌次县。至元魏时(398年—533年)厌次东徙马岭城。厌次故城在今神头镇约六七百年时&间。1980年文物考查时,发现神头镇后石庄西约200米处有一断崖,内有碎砖瓦片,有明显的灰土层,从中挖出新莽币“大布黄千”及汉罐,据考察这一断崖&系厌次故城遗址。
&&&&&&&&&&&&&&&&&&&&&&&&&&&&&&&&平原君墓
&&&&该墓位于县城西北角。墓直径约十米,高三米。墓前有一石碑,正书:“平原君墓”,落款:“嘉庆十六年知县沈瑊重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护城河时,墓前曾出土一石兽,此墓当为真墓。墓主人是谁?一说平原君赵胜,一说汉武帝的外祖母臧儿,二者皆难为确论,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东方朔墓
&&&&东方朔墓在神头镇西南二华里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文物普查时,墓东西长22米,南北宽18米,高3米。据道光年间陵县志载,墓前有古柏四株,若列屏然。明万历年间进士康丕扬曾为之立碑。
&&&&&&&&&&&&&&&&&&&&&&&&&&&&&&神头汉墓群
&&&&俗称“七十二疑冢”。位神头镇西北笃马河北岸,绵延分布在东西长约5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的地段内。现存38座,大者直径约60米,高9米,小者直径14米,高5米。清晨傍晚,雾霭缭绕,如锦似带,神秘莫测。经试点挖掘勘察,考古部门认定该墓群为汉墓群。深入考证,该墓群当是汉富平侯家族墓地。
&&&&&&&&&&&&&&&&&&&&&&&&&&&&&明氏家族墓群
&&&&陵县城北孟家庙附近有明氏家族墓地。根据已被挖掘的两座墓出土的墓志铭知,两墓为父子墓。父明赉,“平原鬲人也,宣皇帝(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迁博平令”;子明湛,“大齐冀州安德郡功曹史。”两墓中出土文物器件多件,均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此处明氏家族墓地的发现提供了明姓地望在陵县的实物证据,墓志铭对研究南北朝时陵县地理历史变化有很高的价值。
&&&&&&&&&&&&&&&&&&&&&&&&&&&&东方先生画赞碑
&&&&碑高260厘米、宽103厘米、厚22厘米,建于唐天宝十三载。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撰,唐平原太守颜真卿书并撰书碑阴记及题额。碑四面刻,碑阳、碑阴各15行,两侧各3行,行30字,共1073字。阳额篆书,阴额隶书,字大10厘米。正文楷书,字大6厘米。当地人尊称此碑为“颜子碑”,又有三奇碑之称:奇人东方朔,奇文夏侯湛赞文,奇书颜真卿书。现此碑作为国家一级馆藏文物藏于陵县文博苑内。
&&&&&&&&&&&&&&&&&&&&&&&&&&&宋徽宗赐辟雍诏碑
&&&&该碑由碑身、碑额、碑座三部分组成,现仅存碑身。高280厘米、宽118厘米、厚30厘米,碑的上半部分为宋徽宗赐辟雍诏书,是徽宗御书瘦金体,铁画银钩,气势飞动。下半部分为承议郎试大司成兼侍武骑尉薛昂奉旨撰书后序,书体流畅,结构婉丽。碑额据县志记载为蔡京题,已失。该碑对研究宋徽宗瘦金体,考察宋代学制都有重要价值。
&&&&&&&&&&&&&&&&&&&&&&&&&&&&&&&&棂星门
&&&&原陵县文庙的大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重修于清代。东西长14米,南北宽3米,高6米,飞檐斗拱,木结构,四柱三间,青石狮子抱柱,脊上均饰花草纹,门前有两对青石狮子。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三、历史事件
&&&&这里展示的历史事件共有5件,刚才已经介绍了颜真卿平原抗叛,下面再介绍其余4件:
&&&&&&&&&&&&&&&&&&&&&&&&&&&&&&&少康中兴
&&&&夏朝建立以后,夏启传位儿子太康。太康荒淫,不理朝政,国内混乱,政权落在奸臣寒浞手里。有夏王朝大臣伯靡奔鬲氏国(今陵县西部一带),以鬲氏国为根据地招兵买马,树起了恢复夏王朝的大旗。后来伯靡又联合夏王朝后人少康,扶立少康,终于实现了“少康中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兴”时代,鬲氏国人民为夏王朝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邵续坚守厌次
&&&&西晋末年,北方混战,少数游牧民族趁机进犯中原。邵续在混乱中被任命为乐陵太守,屯兵厌次(今神头镇),抗击少数族人入侵。这个时候,厌次就象汪洋中的孤岛,承受着重大压力。邵续为此献出了自己儿子的生命。邵续被俘以后,敌人要他绕城劝降,邵续仍然鼓励守城将士坚守到底。邵续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厌次人民也为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陵县农民暴动
&&&&大革命时期,陵县就有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王风岐、宋建谋、于佐舟等人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回陵县发动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八•七”会议后,山东省委及鲁北县委直接领导了陵县农民暴动。于集、宋集等地的农民协会攻打县城,准备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虽因条件不成熟,暴动失败,但革命斗争精神影响深远。
&&&&&&&&&&&&&&&&&&&&&&&&&&&&&&大宗家战斗
&&&&1939年3月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部及所属五团在陵县做短期休整,分驻大宗家等村。日军得知后,集结快速部队二千余人,向五支队发动突然袭击。我八路军战士奋勇反击。战斗最激烈的大宗家,在团长龙书金的指挥下与敌人短兵相接,激战竟日,连续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突出重围,胜利转移。是役,击毙敌安田大佐以下五百余人。五支队也有四百余人为国捐躯。大宗家战斗是抗战时期鲁北战场上重大战斗之一,在八路军抗战史上亦有重要地位。
&&&&四、历史传说
&&&&这里介绍的历史传说有5个,现介绍其中4个:
&&&&&&&&&&&&&&&&&&&&&&&&&&&&&&仙人桥的传说
&&&&刘备为追兵所迫,来到马颊河边。前边大河茫茫,后边追兵喊杀阵阵。无计可施之时,忽见一老者扶杖走在桥上,刘备赶紧打马上桥,尾随老者而去。奇怪的是,紧赶慢赶刘备也未赶上老者。等过了桥,刘备回头一望,大河依然,河上并无什么桥梁。刘备心知乃仙人搭桥相救。后来刘备派人在渡河处修了座桥梁,名仙人桥,仙人桥附近有村就名仙人桥村。
&&&&&&&&&&&&&&&&&&&&&&&&&&&香炉大其庙的传说
&&&&神头西街建有东方朔祠庙,庙很小,似普通民居。当街而立一石制香炉很大,大到屋内放不下。一小一大,发人深思。东方朔滑稽多智,视俦列为草芥,戏万乘为同僚,品格高尚而地位低下,终生不得其志,故祠庙很小;可是东方朔又智慧超群,为民立命,泽及盲瞽,深得民众爱戴,香火众盛,为其设制一特大香炉。一大一小,合起来的思想是庙小神灵大,德高香火多。良苦的设计用心也算深得东方朔思想的精微。
&&&&&&&&&&&&&&&&&&&&&&&&&&&&&摩天塔的传说
&&&&唐朝时,今政府院后有乾明寺(大寺),主持和尚摩天。摩天在安史之乱时曾帮助颜真卿募捐筹措军费。后来人们帮摩天在北关修建了兴国寺(小寺)。摩天圆寂后,人们又在北关为其修摩天塔。限于财力,塔修得只有三尺高。人们觉得对不住摩天和尚,于是有人就演绎为磨天塔,并称动一动磨天塔的砖就会磨得天吱嘎吱嘎响。于是有了大寺不大,小寺不小,三尺高的磨天塔,磨得天吱嘎吱嘎响的传说。
&&&&&&&&&&&&&&&&&&&&&&&&&&&&山宾货牛的传说
&&&&明山宾,史载平原鬲人,也就是故里是今陵县人。南朝宋时官为东宫学士,兼国子祭酒等职。传说明山宾曾因家贫将一头驾车的牛卖给他人,已成交,钱也交付,明山宾对买牛人说:这个牛曾患过漏蹄病,已治愈,不得不相告。买牛人当即退牛索钱,明山宾即将钱退回。别人都说山宾诚实得可爱。这表现了明山宾以诚待人的可贵品格,“山宾货牛”做为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桃仙子的传说》将在第5个景区介绍。
&&&&五、历代诗咏
&&&&这里介绍的历代诗咏有10首:
&&&&&&&&&&&&&&&&&&&&&&&&&&&&&咏东方朔
&&&&&&&&&&&&&&&&&&&&&&&&&&&&&&&&&&&&&唐•吴筠
&&&&&&&&&&&&&&&&&&&&&&&东方禀易象,现世隐廊庙。
&&&&&&&&&&&&&&&&&&&&&&&栖心抱清徽,混迹秘光耀。
&&&&&&&&&&&&&&&&&&&&&&&玄览寄数术,纳规在谈笑。
&&&&&&&&&&&&&&&&&&&&&&&卖药五湖中,还从九仙妙。
&&&&&&&&&&&&&&&&&&&&&&&&&&&&&赞颜鲁公
&&&&&&&&&&&&&&&&&&&&&&&&&&&&&&&&&&&宋•文天祥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驱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所,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谒东方先生祠
&&&&&&&&&&&&&&&&&&&&&&&&&&&&&&&&&&&明•李三才
&&&&&&&&&&&&&&&&&&&&&&&金门称大隐,古宇俨风高。
&&&&&&&&&&&&&&&&&&&&&&&调笑汉天子,优游给事中。
&&&&&&&&&&&&&&&&&&&&&&&龙蛇何自定,夷惠竟谁工。
&&&&&&&&&&&&&&&&&&&&&&&自顾成轻薄,驱车出庙东。
&&&&&&&&&&&&&&&&&&&&&&&乘骢历郡国,落日扣祠扉。
&&&&&&&&&&&&&&&&&&&&&&&寂寞山河古,萧条世代非。
&&&&&&&&&&&&&&&&&&&&&&&月疑达士啸,云想细君衣。
&&&&&&&&&&&&&&&&&&&&&&&迢递门前路,还思割肉归。
&&&&&&&&&&&&&&&&&&&&&&&&&&&&东方曼倩阁
&&&&&&&&&&&&&&&&&&&&&&&&&&&&&&&&&&&明•宋磐
&&&&&&&&&&&&&&&&&&&游戏红尘自大东,假真相伴笑融融。
&&&&&&&&&&&&&&&&&&&眼前力转旋天毂,唾落音飘捧日风。
&&&&&&&&&&&&&&&&&&&子绕妻同人事具,质清道洁水云空。
&&&&&&&&&&&&&&&&&&&行踪飘缈谁能识,西去岁星光汉宫。
&&&&&&&&&&&&&&&&&&&&&&&&&&&吊东方先生墓
&&&&&&&&&&&&&&&&&&&&&&&&&&&&&&&&&&&明•曹天宪
&&&&&&&&&&&&&&&&&&厌次西风上敝裘,偶因村叟识荒邱。
&&&&&&&&&&&&&&&&&&萋萋草色连秋色,冉冉云愁动客愁。
&&&&&&&&&&&&&&&&&&金马辟名嗟溷世,古祠遗像笑蜉蝣。
&&&&&&&&&&&&&&&&&&年来已解师曼倩,何事栖栖又白头。
&&&&&&&&&&&&&&&&&&&&&&&&&&东方朔祠题壁诗
&&&&&&&&&&&&&&&&&&&&&&&&&&&&&&&&&&&&&清•田雯
&&&&&&&&&&&&&&&&&&&&&&&&&&&&&&&&一
&&&&&&&&&&&&&&&&&古庙寒烟厌次云,鸦飞黑阵冒斜曛。
&&&&&&&&&&&&&&&&&周围满树桃花放,茅屋三间二细君。
&&&&&&&&&&&&&&&&&&&&&&&&&&&&&&&&二
&&&&&&&&&&&&&&&&&小院依栖旭尺身,櫩间布谷雨声频。
&&&&&&&&&&&&&&&&&村农来赛鸡豚社,不是君寻射覆人。
&&&&&&&&&&&&&&&&&&&&&&&&&&&&&&&&三
&&&&&&&&&&&&&&&&&寂寂荒祠白板扉,隔墙风送楝花飞。
&&&&&&&&&&&&&&&&&远看一叟骑驴至,疑是先生割肉归。
&&&&&&&&&&&&&&&&&&&&&&&&&&&&&&&&四
&&&&&&&&&&&&&&&&&春鸟贪啼便是歌,风前据地酒颜酡。
&&&&&&&&&&&&&&&&&野花沾落公袍袖,似较三千奏牍多。
&&&&&&&&&&&&&&&&&&&&&&&&&&&&&&&&五
&&&&&&&&&&&&&&&&&神头小店白杨风,十里徒河一水通。
&&&&&&&&&&&&&&&&&昨过董生下惟处,今朝长揖滑稽雄。
&&&&&&&&&&&&&&&&&&&&&&&&&&&&题颜鲁公祠
&&&&&&&&&&&&&&&&&&&&&&&&&&&&&&&&&清•刘时学
&&&&&&&&&&&&&&&&&&&&&庙貌雄千载,精英凛若生。
&&&&&&&&&&&&&&&&&&&&&古今真铁汉,天地旧长城。
&&&&&&&&&&&&&&&&&&&&&数语冰霜烈,孤忠日月明。
&&&&&&&&&&&&&&&&&&&&&观风经此过,瞻拜不胜情。
&&&&&&&&&&&&&&&&&&&&&&&&&&&东方曼倩
&&&&&&&&&&&&&&&&&&&&&&&&&&&&&&&&&清•吴雯
&&&&&&&&&&&&&&&&&&&&&避世依金马,浮沉豹尾中。
&&&&&&&&&&&&&&&&&&&&&借车心自壮,割肉气何雄。
&&&&&&&&&&&&&&&&&&&&&学岂干时富,财因取妇空。
&&&&&&&&&&&&&&&&&&&&&堂堂责董偃,真有大臣风。
&&&&&&&&&&&&&&&&&&&&&&&&&&&&颜守名碑
&&&&&&&&&&&&&&&&&&&&&&&&&&&&&&&&&&&清•沈宝梁
&&&&&&&&&&&&&&&&&&&&&阿荦山难压,崇碑此勒成;
&&&&&&&&&&&&&&&&&&&&&忠谁知太守?名特借先生;
&&&&&&&&&&&&&&&&&&&&&晓气神头护,奇锋纸背争;
&&&&&&&&&&&&&&&&&&&&&更余三表在,万古仰英声。
&&&&&&&&&&&&&&&&&&&&&&&&&&&&神头晓气
&&&&&&&&&&&&&&&&&&&&&&&&&&&&&&&&清•吴养纯
&&&&&&&&&&&&&&&&&&&&厌次城今圯,空余晓气真;
&&&&&&&&&&&&&&&&&&&&仙居悬碧落,幻境绝红尘;
&&&&&&&&&&&&&&&&&&&&雉堞笼烟古,虹桥洗雨新;
&&&&&&&&&&&&&&&&&&&&祖龙曾驻辇,遗事说赢秦。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并采取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设施、邀请专家支招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申报工作初见成效。6月6日上午,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省政府调研室原主任王德椿,省文化厅原厅长于占德,省环保局原局长孙宝珠,省劳动厅原厅长牛耀忠,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秘书长沈国良等组成的省文化工作考察组一行7人,来我县考察文化工作。在市、县有关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了神头汉墓群、东方朔墓、得月湖、文博苑等景区,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对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表示赞赏,对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表现出浓厚兴趣,对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就我县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我县是我省黄河以北文物古迹最多的县份之一,堪称汉唐古城,具备其他地方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及省文化厅原厅长于占德分别欣然题词“汉风唐韵”和“智圣故里,汉唐古城”,对我县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予以初步确认。
&&&&&&&&&&&&&&&&&&&&&&&&巨石沉卧话变迁(历史广场)
&&&&再往北走,这处景区是巨石沉卧话变迁(历史广场)。正前方和道路两侧呈“n”型排列的是1块白色和8块黑色的大理石铭石,记述了陵县不同历史时期的隶属变迁和辖区变化,其间南北排列的4块方形翠柏苗圃中镶嵌着由金叶女贞组成的“东方公园”4个大字,再现陵县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泱泱齐鲁素称儒雅之邦,古城陵县充溢汉风唐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夏商周时期这里即封鬲氏国,春秋属齐西偏地,秦置厌次县,汉置安德县,隋唐至明初一直为平原郡、安德郡、德州之治所。分布在铭石两侧的则是松柏掩映下的铺设别致的鹅卵石。清晨傍晚,工作之余,男女老少徜徉其间,或欣赏铭石回顾历史,或踩踏鹅卵放松锻炼,穿越时空数千年,油然而生“访古问今承传统,加档提速谱新篇”之感慨!
&&&&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县的建置沿革:
&&&&&&&&&&&&&&&&&&&&&&&&&&陵县建置沿革表
年&&代&&&&&&&&时&&代&&&&&&&&沿革情况&&&&&&&&备&&注
公元前2100年—前771年&&&&&&&&夏商周时期&&&&&&&&鬲氏国&&&&&&&&
&&&&&&&&春秋时期&&&&&&&&置重丘县&&&&&&&&属齐
&&&&&&&&秦始皇&&&&&&&&置厌次县,治神头镇&&&&&&&&属齐郡
&&&&&&&&西汉高祖&&&&&&&&置安德县&&&&&&&&属青州
公元前62年&&&&&&&&西汉宣帝&&&&&&&&废厌次,称富平侯国,治神头镇&&&&&&&&
公元9年&&&&&&&&新朝王莽&&&&&&&&定安公国&&&&&&&&
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废定安公国,称安德国&&&&&&&&
公元220年&&&&&&&&魏文帝&&&&&&&&降安德侯国为安德县&&&&&&&&属青州平原郡
公元265年&&&&&&&&西晋武帝&&&&&&&&安德县改为安德公国&&&&&&&&
公元386—580年&&&&&&&&南北朝&&&&&&&&渤海郡(平原郡、安德郡),治今陵县城&&&&&&&&
公元583年&&&&&&&&隋文帝&&&&&&&&改为德州,治安德(今陵县城)&&&&&&&&德州之名始于此
公元607年&&&&&&&&隋炀帝&&&&&&&&改德州为平原郡&&&&&&&&
公元618年&&&&&&&&唐高祖&&&&&&&&改平原郡为德州&&&&&&&&
公元742年&&&&&&&&唐玄宗&&&&&&&&复为平原郡&&&&&&&&
公元758年&&&&&&&&唐肃宗&&&&&&&&复为德州&&&&&&&&
公元960年—1368年&&&&&&&&宋、金、元&&&&&&&&德州,治所为安德&&&&&&&&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陵县与安德县合并为德州,治陵县(今德州)&&&&&&&&
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在安德故地设县,称陵县&&&&&&&&陵县之名始于此
公元1644年&&&&&&&&清&&&&&&&&沿称陵县&&&&&&&&属德州
1943年&&&&&&&&民国&&&&&&&&改称匡五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复称陵县&&&&&&&&
1952年&&&&&&&&&&&&&&&&陵县与德县合并称德县,县城设在陵县城&&&&&&&&
1958年&&&&&&&&&&&&&&&&德县与平原县合并称平原县&&&&&&&&属聊城专区
1961年&&&&&&&&&&&&&&&&德县从平原县分出,复称陵县&&&&&&&&属德州行署
1994年&&&&&&&&&&&&&&&&&&&&&&&&属德州市
&&&&陵县何以为“陵”呢?与此相似的还有我们的邻县市乐陵。考“陵”字,一般是指高岗山丘或帝王陵墓,然而陵县就地势而言,海拔仅20米左右,一望无际的平原没有任何山岗;就帝王陵墓来讲,从古至今也无帝王葬于此地。平白无故的鲁西北平原上却冒出了两个冠有“陵”字的县市,发人深思。要弄清这一问题,要到两县市设置时的时代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西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人,晚年又是个残忍猜忌、滥杀无辜的人。受奸臣挑拨,他非常残忍地杀害了被立为太子的儿子刘据一家,逼死了卫皇后。刘据还有个儿子叫刘进,刘进的母亲姓史,刘进是武帝的孙子,故又称史皇孙。史皇孙娶王夫人,生了个儿子叫刘病已,也就是汉武帝的皇曾孙,他生下没几个月,一家人就被汉武帝斩杀了。为何汉武帝要杀亲生儿子一家?原因是其年老多病,有的奸臣就挑拨说,这是太子用“巫蛊”的办法诅咒武帝早死。所谓“巫蛊”,就是用木头刻制成小人,写上人的名字埋在地下,据说用这种办法就能将人诅咒死。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地杀了太子一家,并把刘病已关在监狱里。在狱中,刘病已得到大臣丙吉的保护得以生存下来,后来辗转到外曾祖父史家生活,这样卫太子一家就只剩下刘病已一人了。汉武帝杀了卫太子一家,改立自己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后来刘弗陵当了皇帝是为汉昭帝,可他刚刚21岁就死了。汉昭帝自己没有儿子,立谁为皇帝呢?当时朝中当政的霍光和大臣们商量,立了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当了没几天,霍光又把刘贺废了,原因是刘贺荒淫无度。再立谁当皇帝呢?这时有人推荐刘病已,于是刘病已改名为询,当上了皇帝,即汉宣帝。这是一位曾在民间生活过的皇帝,知道些民间疾苦,加之本身很聪明,所以汉宣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其统治的那段历史号称“宣帝中兴”。
&&&&宣帝当了几年皇帝,逐渐知道了自己幼年的遭遇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于是对这些人进行封赏。他把保护自己最力的丙吉提拔为丞相,又对外曾祖父史家进行封赏,把史高封为乐陵侯,把史曾封为将陵侯,于是就有了乐陵、将陵两个侯国。“陵”是帝王心目中的永恒世界,是帝王之根本,故以陵为号的封爵是常见的。乐陵侯的意思是显而易懂的,将陵的“将”字有“侧近”的意思,将陵侯即侧近陵墓的侯(当然这是皇帝心目中的陵墓,并非现实中的陵墓),引伸意为根上的人,亲近的人。古代侯国是和县同级的行政设置,侯国废了后就可改为郡县。这就是后来的将陵、乐陵两县设置的历史背景。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将陵城旧址并非今陵县城,据传在今德城区赵虎镇的曹庄、岳庄一带,城墙痕迹犹存。
&&&&今日之陵县汉朝时称安德县。将陵县置于隋开皇十六年(597年),是隋唐时代德州、平原郡的附属县,北宋时降为将陵镇,金代复置将陵县,但县址迁到运河边上的古长河(今德州)。由于漕运的发达,在元代宪宗二年(1251年)将陵县升为州,去掉“将”字,称为“陵州”。元末,这一带兵荒马乱,加之黄河洇塞,土旷民稀,陵州复为将陵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又把将陵县和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由安德县(今陵县)移至将陵县(今德州)。此所谓“易陵县为德州也”。6年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安德县旧址复置县,其名不再称安德县,而把将陵县之称去掉“将”字,称为“陵县”。简而言之,德州带名自安德县(今陵县)移治所至将陵县(今德州),后又在安德县(今陵县)治所复置县称陵县。这就是“德陵互易”的来历。
&&&&&&&&&&&&&&&&&&&&&&&&&花木含笑叙趣事(休闲林地)
&&&&现在我们来到的景区是花木含笑叙趣事(休闲林地)。这里古树幼苗和谐相处,鲜花绿草鲜艳无比,曲径怪石相映成趣,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建设东方公园,造福千家万户,赢得了全县人民的高度赞誉和广泛拥护。整个公园绿地面积46000平方米,其中草坪31000平方米。遍布其上有各种类型的花木,其中树木按树型分为乔木、灌木,按落叶与否分为常绿树、落叶树,按用途分为观赏树、经济树。有国槐、垂柳、合欢、龙柏、迎春、白蜡、海棠、樱花、龙爪槐、紫叶李等50余个品种,其中不乏来自县外的珍贵树种,但绝大部分来自我县的广大农村和工厂企业。来自徽王庄镇辛庄的两株树龄逾百年的古枣树、来自边临镇桥下李的3株树龄几十年至百余年的非常罕见的杜梨树、来自信达化工集团公司的5株树龄40余年的法桐、来自翰林牧业的24株黄河以北较为罕见的高杆女贞……纷纷落户东方公园。整个公园有乔木2680株,灌木5109株,地被植物317000株。其间点缀各色草本、木本花卉和奇岩怪石,其中草本花2870平方米,约70000余棵。四季芬芳扑鼻,沁人心脾,赏心悦目。可谓一草一木皆为景,一山一石均抒情,彰显“让自然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的城建理念。
&&&&&各位向西看,那两棵就是来自距县城40余里的徽王庄镇辛庄的树龄逾百年的古枣树。移栽时为确保成活,县里专门从泰安请来了园林技术人员,动用翻斗车及12吨的吊车,每棵树保留1.2米高、直径2.5米、重约9吨的扁圆形土墩,周密捆扎草绳,谨慎装卸运输,精心栽植浇灌。如今从乡村来到城里安家落户的两株古枣树,已生根发芽,如铁的枝干直插蓝天,和东边的铭石诉说着古城的沧桑巨变。
&&&&枣树,在我国的培育史已超过4000年,其早期培育见于《诗经》。一部4000年前的民歌集,相传培育的枣树源于野生相关品种,经人工选择而成。枣树果实至今仍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水果之一。目前,有数百个枣树品种,具有不同的收获期、果实形状、大小及外观颜色等,其果实可作为新鲜水果在餐桌上食用,或烘干,煮食、炖食及焙烤后食用。干枣的年产量约为50万吨供出口及国内消费。枣树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及安徽省,所生产的枣占全国年总产量的80%以上。
&&&&关于枣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有一天,二郎神和太阳爷相遇,二郎神用蔑视的口吻对太阳爷说:“你每天从早到晚总是慢慢腾腾地走路,从东到西一眼就望到头,你却用一天时间,我用不了半个时辰就到了。你还是两手空空,我就是担上两块石头跑起来也比你快得多。”太阳爷一听,笑道:“不见得吧!”二郎神说:“不信咱们就比比?”太阳爷说:“行啊!比就比!”于是两个便比试起来,二郎神找了一根扁担,挑起了两块大石头,双方约定起跑线为东海,早晨六点开始。太阳爷在天空慢腾腾地往西走,二郎神担着石头汗流浃背地往西跑,不时抬头看太阳,太阳爷总是在他头顶前面,二郎神怎么也超不过去。当他跑到山西境内时,正逢中午,二郎神实在有点走不动了,正好他的鞋里又钻了不少土,有点硌脚,于是就将两块石头放下来,脱下鞋子,“梆梆梆”地磕鞋里的土,磕罢便从腰中取出一袋从天宫里摘的小红果狼吞虎咽往嘴里塞,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小红果的核儿吐了一大堆。肚饱后,二郎神一阵迷糊,便靠着扁担打起盹来,这一打盹不要紧,可就误了大事,等醒来一看,太阳爷早已到了西山尽头,缓缓下山去了。二郎神知道自己输了,无心再赶,扔下两块石头便回天宫去了。双方输赢之事暂且不说。单说二郎神走后,他留下的两块石头变成了两个大土堆,一堆是太谷范村重山疙瘩,一堆是南山脚下的泥梁圪瘩。二郎神吃小红果吐的核儿也有小山那么高。当时二郎神一气用脚将果核踢了一下,这一踢不要紧,全部飞到了半天空后又落下来,顷刻间太谷境内如同下了一场冰雹,哗啦啦足有半个时辰。果核掉在地上点点入地,正逢一场雨,果核发芽生长,大地上到处都长出那结红果的树来。你知道那树叫什么树吗?对了,就是今天的红枣树。人们为了纪念二郎神,就把那小红果叫二郎枣,后来为叫得顺口,二郎枣便改名为今天的郎枣。
&&&&这个景区中还栽有不少成行连片的桃树,这使人不禁联想起关于智圣东方朔身世的两个民间传说,都与桃树有关。其一便是那神奇美丽的《桃仙子的传说》。传说东方朔是天上的岁星,因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贬下凡辅佐汉武帝。他的母亲是金员外家的小姐,因吃了从河中漂下的一个白里透红的大蟠桃而怀孕,为老员外所不容。母亲帮她越墙逃走,被父亲发现。情急之中,小姐想撞墙而死,突然狂风大作,一条金色的火龙把她驮走,降落在厌次城东北三里之地,抬头铺南的一片茅草地里。小孩降生了,血染红了地里的茅草,这片茅草从此就成了红的。她们母子被当地一对好心的老夫妇收留,因孩子降生时恰逢东方透晨曦,老人就给孩子取名叫东方朔。东方朔从小聪慧过人,闻名乡里,可有的孩子竟骂他没爹。他哭闹着问娘,当得知自己非凡的身世后,他常常夸耀自己是“桃仙子”,更是对桃子有了一种特殊的嗜好,几乎是爱桃成癖、视桃如命。
&&&&关于东方朔的身世,除了《桃仙子的传说》,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岁星下凡》。传说在美丽的天宫,岁星东方朔手拿打更鼓槌,腰里挎着鼓,专管敲鼓报时辰。这天王母娘娘大降天恩,又举行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蟠桃盛会。天上的神仙也分三等九级,尽管小岁星敲得天鼓震九霄,可仙尊们嘻嘻哈哈,盘师问道,又吃又喝,谁也不理他这个茬儿。他有点恼火:你们不给我自己来!便趁绿衣仙女撩裙登台之机,一转身从她篮子里拿出一个桃子塞进怀里,没事人一样又去擂他的天鼓。俗话说做贼心虚,他一边敲着时鼓,一边心里打鼓,琢磨着赶紧找个旮旯把桃吃了,要是让王母娘娘发现了可不得了。可就在心神不定时,那桃子一声嘶鸣一溜风又回到那只雕花玉篮里。他正惊慌时,一阵笑声向他扑来,原来王母娘娘和仙女们正前仰后合地笑他这个“桃贼”。他自知犯了天律,赶忙上前认罪,却见王母娘娘笑着用手一弹把那桃子又飞还给了他:“就赏了你这个‘桃贼’吧,天容一次。”他吃的那桃子是九千年一熟的,顿觉身轻体壮,还童多年。庆幸之余,更促使了他对蟠桃的贪欲,几年里他又两次借机到王母娘娘的桃园里偷桃。没想到第二次被王母娘娘的亲信黄婆子撞上了,稍施道法,唤来了王母娘娘。他后悔极了,乖乖听从处罚。可王母娘娘并未动怒,而是笑呵呵地对身后的一位帝王说:“刘彻,你不是要个帮你扶持江山的人吗?看这一小儿——”王母娘娘指指正木在那里的东方朔:“他已三次偷我仙桃了,日后定能助你!”汉武帝连连称谢退下后,王母娘娘玉颜一沉,从身边玉女手拿的玉瓶中抽出一根花棍,在半空中正划三圈又倒划三圈:“你盗桃三次,罚你凡尘落世六十年,下世去吧。”东方朔只觉得眼前一道火光,立时天旋地转,正滚倒滚,飘飘悠悠向人间飘来……
&&&&&&&&&&&&&&&&&&&&&&&&舞姿翩跹赞盛世(舞蹈广场)
&&&&现在这一景区是舞姿翩跹赞盛世(舞蹈广场),优雅美丽的环境,光滑洁净的场地,为广大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激情奔放的现代舞、古典优雅的传统舞等等,均使人得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我县人民自古就有爱好舞蹈的习惯。蹦鼓舞是我县独有的一种由宫廷舞蹈演变为民间舞蹈的非常独特的舞蹈形式,主要盛行于糜镇、宋家、滋镇等乡镇的200余个村庄。几百年的锤炼,使其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我县在开展民间舞蹈挖掘工作时,发现了蹦鼓舞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便组织舞蹈、音乐、美术、摄影等方面专业人员开展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工作。1985年省文化部门进行了原始舞录像。1998年蹦鼓舞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同年,县文化馆文艺工作者王清兰和老艺人陈景温应北京舞蹈学院之邀,为该院中国民间舞蹈系在校生进行了为时一星期的蹦鼓舞传授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并被授予民间舞蹈传授工作荣誉证书。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县建设银行于2000年组织了蹦鼓舞队,在德州市民间舞蹈会演中荣获第一名,2001年省文联录制了相关音像资料。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挖掘整理,今年6月蹦鼓舞被列入德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蹦鼓舞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据三代从艺的老艺人王正成追忆其祖父的讲述:蹦鼓舞在当时主要是供统治者过节、迎宾和宴会时享用,即此舞最初系宫廷舞蹈的一种。随着时代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的文娱形式,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组织蹦鼓舞队,走街串村,相沿成俗,同贺佳节,共庆丰收;同时也利用这一形式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并有效化解村落之间的矛盾。
&&&&蹦鼓舞队并不庞大,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组成,以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主要角色为伞、鼓、扇,伞、鼓为男角;扇为女角。有4伞、8鼓、8扇,也有8伞、12鼓、12扇等,总之都是偶数。表演时,以伞为前导(伞有一、二……把之分,第一把为领伞,是指挥者),以鼓为主体,扇往返穿插。起初另有一个翻穿皮袄,手持甩子的鞑靼人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任意戏弄其他角色。元朝灭亡后,这个角色由尊至卑、由正变反、由俊到丑,但衣着打扮始终未变,是元朝统治者的代表。以这个角色的存在可证,蹦鼓舞源于元朝无可置疑。
&&&&在蹦鼓舞队伍中,大、小鼓等打击乐器为前导,进场后锣鼓退向左边(后边),伞、鼓、扇呈两纵队进入场内(整理前鞑靼人在前跑圆场),“二龙出须”变为大圆,跑圆场,各走各的动作,穿花(编篱笆)。鼓子变为4排,向前走,推进圆中,周围以伞、扇做陪衬,形成外圆内方的场景;鼓子做完动作,向后走,退出圆心,同时伞进入圆心,鼓、扇在周围做陪衬;以此类推,鼓、伞、扇依次交替进入圆中。整个场景动律感很强且有条不紊。
&&&&蹦鼓舞在发展、提高过程中,还陆续增添了各类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等。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太平车”、“旱船”、“龙灯”、“荷花灯”、“霸王鞭”、“跑驴”、“高跷”等秧歌混编,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有别、特点各异的大型广场秧歌组合。此时的秧歌队伍非常庞大,达上百人,有的甚至多达四五百人。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如“跑圆场”、“四门斗”、“十字街”、“剪子股”、“龙摆尾”等。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歌舞、小戏,如“太平车”、“跑驴”、“舞狮”、“清唱”等,轮番出场表演。建国后,还增添了工农兵角色和说唱形式,歌颂党的好领导及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
&&&&1978年,王清兰等文艺工作者细心挖掘,将蹦鼓舞从与其他形式的秧歌混编中独立出来,从伞、鼓、扇的动作画面到装束打扮,都进行了认真整理加工。整理后的蹦鼓舞队由20位青年男女组成,男4人舞伞;男8人舞鼓;女8人舞扇。表演时,在大鼓、小鼓、大钹、小钹、大锣、大镲、小镲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第一把伞即领伞为前导,以鼓为主,随着节拍,伞鼓伴舞,鼓扇交往穿插,打、蹦、跳、扭,变换着队形,摆出各种阵法,行如游龙浮云,跳似丹凤如林。但在元宵节民间闹秧歌时,还是与地秧歌混编,伞、鼓、扇的人数不限定,追求一种场面宏大的热闹气氛。
&&&&蹦鼓舞具有流传时间久远、日益贴近大众、表演形式独特、花样不断翻新等与其他秧歌不同的显著特征,艺术价值很高。在表演形式上,它既能与其他秧歌组合成大型表演,又能独立出来单独表演。它以蹦跳为主,幅度大,起伏明显,节奏性强,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鼓者上,首先是道具,鼓者手中的鼓和鼓槌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形状,鼓像似腰鼓但比腰鼓短,舞者不是把鼓系在腰间,而是把手套进两端都钉在鼓帮上的皮带里——持鼓;鼓槌以皮革制成鞭形,鞭梢挽一疙瘩,称鞭槌,击鼓时使鞭槌顶端的疙瘩击打鼓面,发出清脆、热烈、欢快的声音,这需要一定的技艺,否则很容易打在手上。其次,鼓者动作中的“飞脚腾空”和“踹雁探海”是其他秧歌中所没有的,它讲究跃中打,跃起飘逸洒脱,落地稳健有力。老艺人魏登奎在传授该舞时,曾形象地比喻说:“飞脚腾空似虎跃,踹雁探海空中飘”。此外,舞扇的少女随鼓声做出“小射雁跳”的动作,舞姿轻盈活泼、舒展优美,整个队伍气势恢宏、刚柔相济,时而象黄河咆哮,时而如流水潺潺,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拳脚轻盈舞太极(武术广场)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东方公园最西北角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城少女1.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