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与雪有关的几句诗,谈谈作者分别借江雪表达的情感感或内容。 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题目。(5分)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小题1】诗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你能说说此时诗人的心情吗?(2分)【小题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请你试作赏析。(3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分)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题目。(5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你能说说此时诗人的心情吗?(2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请你试作赏析。(3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现代诗三首》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桂林山水歌(节选)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1.节选诗句赞美了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
2.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拟人)
B.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比喻)
C.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拟人)
D.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夸张)
3.判断下列破折号用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转折) (    )
②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解释说明) (    )
③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表示声音延长) (    )
④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解释说明) (    )
4.本段诗句重点围绕哪两个字展开描写?写出景致的名称。
5.“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从________方面赞美漓江的美景。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 采访者:藏书报记者 王雪霞
& 受访者:伍立杨
& 问: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 答: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博客论坛上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专制,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说名气呢,还真汗颜。
问: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答: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一种生活方式了。
问: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主要是哪方面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答: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我的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宪政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浮沤来自于佛教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
答:安居方能乐业。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七千多册书,在几十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说是六神无主。
问: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答:文言文的坐标指向:美。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汪洋恣肆,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这是美誉也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问: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答: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思危并葆有远见。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问:现在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著面世?
答: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今年山花文艺要出一本小册子已签合同。平时总是我采访别人,今天您采访我,惭愧惭愧,十分感谢。
选自《文学界》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分析文中首次的问与答各有什么特点?& (4分)
20.从全文来看,伍立杨读书有什么特点 (5分)
21.整合全文信息,总结一下在伍立杨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那个瘦瘦的倔老头
&&& 昨天看到报道说“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先生去世了,走的方式非常安详,就是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我想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恐怕是一些人求之不得的呢!
&&& 2001年,我曾经采访过王永庆先生。说起来有些汗颜,因为那是我平生做过的最失败的采访之一。记得那是阴云密布的一天,我走进“台塑”的大楼。虽然在这之前看过王永庆先生的诸多传记,却很少看到对他的独家专访。有台湾媒体的朋友告诉我说:“采访王永庆你可得小心点,有一次我们电视台去采访他,已经约好了时间,摄制组也提前布好了灯光。谁知他出来刚一落座,左右看了看说:‘不行,灯太热了!’然后就拂袖而去,再也没有出现。”害得这家台湾媒体的记者回去几乎交不了差。
&&& 有着这样的前车之鉴,我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不知道事先准备的洋洋洒洒的那几大篇儿提问,究竟能问出多少内容?他给我的采访时间非常少,只有半个小时。老人家倒是准时出现在会议间里。只是即使是在跟你握手的时候,他脸上也绝没有一点笑容。这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同时也难免有点怕怕的。
&&& 我保持镇定,开始提问。有意思的是,我准备了三十几个问题,但是在15分钟之后,他就已经全部回答完毕了。记得当时我的汗都下来了——这之后的时间如何填补呢?其实他能这么快回答完所有问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你问多么长的问题,他总用“对”、“不对”,或者是“我喜欢”、“我不喜欢”这样的语式来回答。比如说,我让他评论陈水扁政府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有诸多限制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是:“搞不懂。”我再问他为什么搞不懂,他说:“就是搞不懂,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政府?”仅此而已。
&&& 我还记得在问他如何培养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时,我说起他自己曾有过非常艰辛的生活经历,而现在的子孙们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要用怎样的方法来使他们保持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呢?他就回答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教也教不会。”
&&& 因为事先做过功课,我还“善意”地提醒他说:“听说家里吃饭是不能有剩菜的,要不就会被你骂。是这样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你都知道了,还用问我吗?”对于当时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不久的我来说,遇到这样一个倔老头,真是让人又想哭又想笑。
&&& 离开“台塑”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心想,这集节目可如何编呢?还好同去的编导说:“没事,我们拿他过去的素材凑一凑。”
&&& 那集节目最后还是播出了,也谈不上有什么反响。不过,台湾的记者倒是恭喜我说,只要做到采访,就已经是一个成功。反正他的个性就是这样,老人家,谁又能去改变他呢?
&&& 这次并不成功的采访倒是给我提了个醒——在今后的采访中,我会争取把问题问得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并做好更多的备份问题来预防出现类似的情况。如此说来,还真要感谢王老先生当年给我的这次教训。
&&&&&愿他安息!
&&&&&&&&&&&&&&&&&&&&&&&&&&&&&&&&&&&&&&&&& (选自《杂谈》,原文标题为《最失败的采访》)
19.文章第二段说“很少看到对他的独家专访”,倒数第三段又借台湾媒体记者的口吻说“只要做到采访,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这样反复描述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文章反复描述了王永庆对“我”的访谈回答很简洁,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21.文章标题原来是“最失败的采访”,作者在描述这次采访过程的前后也总结出了这次采访的不足。这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 (原载《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9.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20.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21.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香港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2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朱珊
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51.8%。此外,《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291人,约占49.7%,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232人,约占39.6%,47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2.7%。也就是说,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
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1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这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27.1%,理工农医类占56.0%,艺术体育类占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20.3%,理工农医类占69.8%,艺术体育类占9.9%。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1.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2.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
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219人,占75.3%,硕士学历67人,占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159人,占68.5%,硕士学历66人,占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
3.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
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   
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摘自《今传媒》2008.05. 本文有删节)
本调查在“分析”部分,列举了博客作者和读者的学历数据,这样列举的意图是什么?
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5分)
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一代才女林徽因林 杉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19.“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反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当时怎样的生活状况?(4分)2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5分)21.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闵恩泽:催化人生
 2005年,81岁的闵恩泽以“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项被誉为石油化工领域“新式武器”的工艺。是闵恩泽和他的团队潜心20余年自主创新孕育出的成果。
“关于创新,我最大的收获是在1980年。”这一年,闵恩泽把美孚石油公司中心研究室主任请到北京,这位主任在介绍美孚在分子筛领域保持技术领先的经验时说:“工业催化剂基础研究的关键是开发新催化材料。”
这句话为闵恩泽带来认识上的重要转变,只有开发新的催化材料才能研制出新催化剂,“就好比有了布料才能做出好的时装”。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闵恩泽选择了非晶态合金作为新催化材料,并决定将其与磁稳定床反应器集成研究,这一课题被纳入了石科院基础研究的重点。
十余年的攻关,闵恩泽和他的团队最终攻克了非晶态合金催化材料表面积小、热稳定性差等难题,使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与磁稳定床反应器应用于己内酰胺加氢精制过程,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工业化。
作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闵恩泽获取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女儿曾对闵恩泽说:“你脑子比较简单。一天到晚就在想你那个催化剂的事。”或许还是女儿最了解父亲所思所想。
——20世纪50至60年代,他成功开发包括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在内的、用于催化裂化和半再生重整的第一代炼油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满足国内建设急需。
——20世纪70至80年代,他开始倾向基础研究,重点指导开发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剂、渣油裂化催化剂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使我国一跃成为炼油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
五十年的日夜相伴,催化剂早已渗透到闵恩泽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闵恩泽都有本事在3分钟之内转到催化剂上面。“文革”期间,造反派让他交待“罪行”,他就每天交一篇催化剂研究总结,“研究催化剂犯过什么错误、遇到什么挫折、收获什么经验,有很多内容可写,他们收走也不吭声”。
总结自己的创新经验,闵恩泽感慨系之——
“首先,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实现原始性创新的途径之一是把现有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全新的科学知识基础上。”
“其次,创新来自联想。而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
“另外。创新还需要有精神力量作为支柱。克服挫折失败,坚持到底。”对于闵恩泽来说,这个精神力量就是国家和民族。
基于执著的创新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20世纪90年代以来,闵恩泽以70多岁的高龄,顺应时代需求,转向绿色化学,致力于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
“绿色化学对科学发展观是很重要的一条。所有原料都应用到产品中,保护环境,可以兼顾协调发展;无毒无害的原料,可以保证工人和社区安全,最终保障社会和谐;生产的产品可以生物降解,回归自然。”闵恩泽这样阐释绿色化学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闵恩泽依然走在探索的前沿,投入到利用可再生农林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学品新领域的研究之中。
石科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是闵恩泽的学生。1985年至1991年。宗保宁师从闵恩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给宗保宁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老师对学术论文要求非常严格。
“比如评价论文的时候,闵先生心里有一个杠杆。你的论文跳不过去,他就不让你毕业。”宗保宁回忆说:“博士论文我写了七八遍,那时候计算机不普遍,两三万字只能一遍一遍地抄。后来我搞烦了,我说这论文不能写了,咱们写作风格不一样。闵先生说,这不是风格不一样,是水平不一样。”
宗保宁现在也开始带研究生了,他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就像闵先生在我后边站着似的,我如果不认真,他就要说我。”
今天的闵恩泽可谓荣誉等身,然而他从未停止在科研领域的耕耘与播种。他希望利用此次的奖金研究“新的生物柴油生产工艺,以及如何用生物柴油生产高价值的化工产品,让生物柴油在经济上站住脚。”另外,他正在写一本总结科研经验的书,把50年来“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大家,用于人才培养。”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闵恩泽在81岁高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是他潜心20余年自主创新孕育出的成果。
  B.宗保宁带研究生时总感觉闵恩泽在自己的后边站着似的,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如同闵恩泽当年对他那样,生怕一不认真,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
  C.闵恩泽的催化剂研制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他都成功研制出当前高科技含量的催化剂,先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再就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最后使我国一跃成为炼油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
  D.催化剂早已渗透到闵恩泽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闵恩泽都有本事在3分钟之内转到催化剂研究上面。就连“文革”期间,造反派让他交待“罪行”,他也坚持研究催化剂。
  E.闵恩泽对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造了非常丰硕的科技成果,还在于他自己注重人才的培养,亲自并通过他的学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化工工业的科技工作者。
20.请概括总结闵恩泽创新的经验。(4分)
答:                                      
                                      
21.从文章所报道的事迹中,请你探究闵恩泽能够为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做出如此卓越贡献的主要原因。(6分)
答: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小题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小题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小题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湿地是诗地单之蔷①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②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③候鸟是湿地的主人。候鸟的迁徙一直是一个谜。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周期性伸展和退缩的冰期。但我觉得候鸟迁徙的奥秘也许是因为地球上分布着湿地。夏天北方的湿地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是鸟类的天堂,此时南方的湿地则汪洋恣肆、洪水滔滔;当冬天来临时,冰封雪飘的北方湿地已经没有了鸟类的生存的空间,但上帝是如此伟大,她已经令南方的湿地水面收缩,大地显露,万物滋生,为远方的宾客准备了盛宴。可以说上帝创造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是随着季节转移的,夏天这种空间在南方消失了,在北方却出现了,冬季则相反。这就是湿地。换一种说法,湿地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随季节转移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在生态学中,称之为生态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这样一个生态位,必然会有一种生物来适应。这种生物就是候鸟。她们用史诗般的飞翔来追逐这种生存空间,南来北往是她们的宿命。④候鸟在古人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美的意象: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落霞与孤鹜齐飞;过尽飞鸿字字愁;缥缈孤鸿影;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古人感受中的候鸟。“雁阵”“孤鸿”等意象是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意识紧密相连的。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⑤“湿地”是一个新词。《辞海》(1989年版)中竟没有这一词条,但关于沼泽却有许多词条。过去的沼泽,就是今天所称的湿地中的一大类,但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是不一样的。“湿地”表达的是一种喜爱和肯定,“沼泽”潜藏的意向是否定。89版的《辞海》中关于沼泽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为防止沼泽化的发展,必须进行排水。”这哪里是名词解释,分明是意见书。⑥既然《辞海》都说了“必须进行排水”,可以想见湿地在中国的命运。在各种各样的围剿湿地的行动中,许许多多的沼泽、湖泊、草甸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大庆是中国的石油基地,其实大庆所在之地是世界级的大湿地;北大荒是从湿地中开垦的粮仓;千湖之省湖北剩下了不足百湖……,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湿地,恐怕无法计算,但一些地名能向我们透漏一些秘密,比如:我们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一个叫“洼里”的地方,地质所的地名是“苇子坑”,中关村所在地是“海淀区”,这些地方过去无疑是湿地。⑦湿地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生存空间,候鸟是世界的公民。湿地的消失就是候鸟的末日。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它关乎候鸟的命运和世界的福祉,因此那种湿地应是主权有限或高于主权的领土,不能任主权国所为;世界各国也应尽保护湿地的义务。⑧按照国际湿地组织的定义,湿地除了沼泽外,还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甚至还包括了水库、稻田等。今天我越来越感觉到从湿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河流和湖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本权威的《地理学词典》关于河流的定义是这样的:“流动在条状地槽中的水体。”这样的定义毫无美感,寡然无味,而且忽略了河流在雨季和旱季的膨胀和收缩等湿地性质,更忽略了那些河流造就的通江湖泊,甚至忽略了水库、电站这样的人工湿地。其实河流是一条组合项链,她串联起各种形状的水体。从更大的范围看,河流是网,是大地的面纱。⑨用堤坝对河流夹道欢迎,不让河流膨胀和收缩,甚至用堤坝把河流举到高处,形成悬河,这是把河流看作是“条状地槽中的水体”的结果,如果用“湿地观”来看河流,我们对待河流的做法将有所改变,那时河流就有幸了。【小题1】第五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①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②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小题3】这是一篇介绍湿地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写候鸟?(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广东)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色彩表达情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