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游戏领着一个人走歌曲链接,出来以后是城堡的

  序言——写在决定辞职之后  年龄是什么?身份证上的一串数字吗?青春是什么?装点回忆,拿来缅怀的符号吗?  当九零后的身影出现在office中,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时代已经过了将八零后当作某种代名词的时段。我们开始告别2的年代准备在3打头的轨道上开启奔4的旅程。  系数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第十个年头。当年,一只背包,懵懵懂懂闯进这座城市,一路打拚,一路艰辛,因为年轻所以也不怎么觉得苦,反而累积了许多有趣的记忆。到如今,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一个蛮喜欢的朋友圈,落地的感觉说不上有多棒,但是很真实。这就是生活,许多人都是这样走来,我也走到了今天。  身边的同龄人纷纷走进婚姻,开始孕育后代,平凡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各自有各自的幸福,各自也有各自的不如意。这就是生活。我明白,我清醒,无论今时今日的自己有多么特立独行,明天都是一样无法预见的。或许,我会是那28.5万分之一的幸运儿;或许,我会放下倔强的坚持。无论怎样,那都是明天的事情。  我没办法给明天买一份万全的保险,我百分之百可以确定的是为今天的自己负责。  仰望这座城市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高架桥,俯视灰色的路面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听到那句歌:“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突然有一点害怕,害怕自己告别2以后的人生也会变成灰色的。20岁的时候我为30岁许下3个心愿:在这里拥有自己的房子,拿到文学硕士文凭,写完中学时代勾勒出框架的那部小说。30岁以前,我完成了这些心愿,却突然不知道该对下一个十年怀抱怎样的期许。  有的时候我们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下来休息休息,不只是喘一口气,也看一看那些由于赶路而忽略的风景。于是,我想到了十年前还欠自己一个毕业旅行。  Zeno说既然选择出去走走就该有些收获。我认真想了想,当年的自己的确也曾有过留学的想法,但除去经济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些什么,所以作罢。今天,我一样不是为了学业出发,但当我可以自己负担这一切,把学习当做一项附加值似乎也不错。于是,我将旅行改成为游学。  当我明确了一个想法,并且确定它是可行的,那么我就会去执行。我认为这是我的一项优点。比起做决定,其他的一切就都不会算艰难。这个决定意味着我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一份已经做得顺风顺水的工作和明朗的前景,一帮配合默契的同事和信任你支持你的伙伴,一份还比较诱人的薪水以及完善的保障。然而,人生有一堂必修课叫做“舍得”,研修它才会明白什么叫做“值得”。走出去这一切都会变成零,但走出去我会成为真正的我。  洗净铅华,卸下伪装,把一切繁复的与工作与生计有关的事情清除大脑,让心灵以最简单的方式呼吸。学业不为有成,旅行也不只为风景。或许,它是我最后一次的疯狂;或许,它将成为我青春纪念册上色彩鲜明的一笔。 Any way, 我,想好了;我,要去做!  年龄是什么?是填写表格时才需要被记起的。青春是什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理念!  这个夏天,打包一只行囊,整理一种心情,编织一个憧憬,我准备好一个人走……
楼主发言:180次 发图:
  选择欧洲是源于它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气息,而选择英国作为第一站的原因就没有那么文艺范儿了。首先,我那些海龟的铁磁们无一例外是从大不列颠学成归来的(还有一个主修英国史的博士),在各种绘声绘色的介绍和推荐下怎不让人心生向往?其二,从英国出发正好可以在由夏到秋的季节里从北向南走完我行程单上的各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在目的地诸国的官方语言中我只会一点蹩脚的鹦哥历史,所以游学计划只能选择英语的宗主国。
  定好框架路线之后,我将欧洲地图贴在墙上,每天看着红色小箭头从英国一路南下直奔地中海沿岸。接下来我需要定一座城市,然后选择当地的一家语言学校,拿到入学通知才能方便申请英国签证,拿到英国签证以后再申请申根国签证就容易多了。  我开始研究英格兰的各座城市,他们的地理位置,消费水平和城市特色等等,毕竟这里将会是我整个行程中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必定不能马虎。我一开始就排除了伦敦,除了高昂的消费水平之外我也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所以心仪之处一定是恬静的、美丽的、再多些学院氛围就更好了。结果,Zeno的一句话(又是Zeno,无处不在的小Z童鞋):“剑桥的美让人窒息,牛津可要比它差远了。”让我果断选择了剑桥,虽然那里的学费算是仅次于伦敦的贵。  接下来就是写邮件预定学校和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按周计算的,每周一开课,机动灵活。语言学校可以安排住宿,最经济的方式是住寄宿家庭,含每天的早餐和周末的三餐,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三餐全含或者全部自理的形势,总之价格要比学生公寓和公寓式酒店划算。拿到入学通知和签证信之后就要开始准备申请英国签证。
  打开护照,又抬头看了看墙上那条红色的小箭头,我离你近了,很近了。
  日落地——22日开拔去剑桥  初到英伦  在事情真正发生之前我们总会说:“还有时间,还有的是时间!”而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又会惊呼:“天啊,时间过得太快了吧!”就是在这样的惊呼声中我终于迎来了要和朋友们暂时说再见的时刻了。  出发前一天,打包行囊的时候我还是相当淡定的。将出国必带的迷你电煮锅、迷你电吹风、转换插头和插线板见缝插针地塞进行李箱后实在想不出还遗漏了什么,便就此收工。事实证明,这几样东西在抵达的当天就充分发挥了作用,美中不足是如果再带上一个迷你路由就更好了,因为很多旅馆和青旅只在公共区域提供Wi-Fi但房间内会提供有线网络,可问题是我带的是Mac啊!  出发那天Zeno 为我送行,我一直努力维持的淡定在她说出:“送你离开,接你回来。”这句话之后瞬间崩溃,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更好,唯有一个简单的拥抱。走向闸门的那刻,突然觉得机场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初遇、离别、重逢,它目睹过多少故事的发生又见证了它们的结束,但那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走过闸门的我忍不住回头,那时我才体会到当你回头有人等在视线之内的感觉是那么的踏实!身后有目送我离开的Zeno,背包里装着发小狸尔多亲手缝制的护照夹和零钱袋,手机里满满的是祝福的留言,有你们陪我,追梦的旅行便注定不会孤单!
  上飞机前开玩笑说只要旁边不是胖叔叔就好,结果邻座的是两个瘦叔叔,英国叔叔是个工作狂,从上飞机开始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便在不停地敲键盘,不知国籍叔叔则大部分时间处于昏睡状态,和我唯一的一次沟通是让我帮他吃掉土豆泥和蟹腿肉,这让从小挑食总请别人帮忙消灭余粮的我顿时无比自豪,那一刻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感觉。  飞行、落地、入境都很顺利,伦敦的地铁还是相当方便的,出了机场跟着路标很容易找到,然后在地铁口买了Oyster card,和咱们的公交卡一样样的,如果不考虑汇率连价格也差不多。不过伦敦的地铁可没有我朝那么高大上,窄到对面相坐可以促膝而谈,我28寸的箱子根本挤不过去,1个小时只能站在门口位置。除了空间狭小,地铁的一切设施都很迷你,以至于我凝神倾听了大半程的语音报站后才陡然发现人家是有电子屏幕的。由于地铁建设的年代都较为久远,不少站还利用了二战时的防空洞,所以虽然该有的不缺你,但真心是简陋啊,难怪伦敦市长坐了回帝都最丑的一号线后竟惊呼太漂亮了。  到达旅馆之后由于工作人员将我的名字填错以至查无此人,一阵折腾之后还是邮箱地址拯救了我,于是我于当地时间21点正式安顿下来,而此时天还是亮的。第二天醒来发现才刚4点,可外面明明是亮的,虽然到了夏至但这里的天还是明显要长一些。  
  伦敦的雨天仿佛被我的到来赶走了一般,整整一天都是艳阳高照,但空气清爽,没有燥热感,短袖搭配长裤十分舒适。上午感受了一下红色双层巴士,车辆都很新,宽敞舒适,还有电子屏幕报站,等候时间非高峰期说是10分钟但感觉上没有等那么长时间,早就听闻英国的巴士以时间精准著称,但我却目睹了三辆一样的巴士糖葫芦般串成一串儿,瞬时帝都情景再现。所以说同样的事物只有亲历才是自己的,你的经历一定或多或少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触。话说回来,总体感觉伦敦的巴士还是相当靠谱的,对于斜七歪八的小路纵横交错,路旁小矮房外形相似度极高的街况来说,出门要靠太阳和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我选择巴士出行较远距离实在是明智之选。    话说此次乘坐巴士不为别的就是冲着Burberry 工厂店去的,此前已经听无数人说那里的风衣和围巾是如何的白菜价,以至于连奢侈品牌名字都拼不对的我也满心期待淘上一件。结果——结果是只能感慨今非昔比,原来物价飞涨是全球趋势啊。但看着偌大的店里穿梭活跃的中国游客好像突然明白了这价格背后的原因。无奈,连双袜子都买不起的我看着那些把几百镑一条的围巾像买毛巾一般成沓搬的同胞们,没有嫉妒没有恨唯有轻轻地一声叹息。
  下午溜溜达达去“King’s Cross”火车站取我网上预订的打折车票
  想说顺便探访一下传说中通往魔法学院的9‘3/4站台。
  怎料此站台如今已经变成为火车站职员们提升福利的股肱之臣。方寸之地游客们排起长队,纷纷等待化身剧中人与站台合照,而帮游客摆Pose的大叔和小哥情绪激昂,一边挥舞着魔法棒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一边还大声讲解着,光看他俩的表演就挺欢乐。并非哈迷的我看了一阵子,帮别的游客拍了几张照就撤了。
  下午的时间还长,百无聊赖之际想起这附近虽然景点匮乏却有一处不能不去的地方,而且是免费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大英博物馆。于是仍旧溜溜达达,一路顺着路标寻了过去。  大英博物馆真是印证了那个“大”字,有人说要花上两天时间才能看完所有展品一点都不夸张。究竟有多大呢,我这么说吧,走进去我完全是迷路的状态,反正从一个展厅穿到另一个展厅再到又一个,每当我以为到头的时候总会发现一条新路连接着一个我没去过的展厅,如此花了几个小时走马观花一般算是看了个大概的我回去之后累到立刻昏睡的节奏。以前总说英法联军抢了我们不少宝贝,这回一看合着受伤的不仅仅是我们,也不完全是亚非拉国家,这兔子对窝边草也是不含糊的。这座博物馆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彰显大英帝国昔日独步地球的辉煌历史嘛!看着形形色色的藏品,我不仅感慨好家伙这历史上的侵略和殖民造就的结果是什么都往回搬啊,人家的佛像——搬,人家的神庙——搬,连人家一家老小的棺椁也搬,在那些年,英国军人完美地扮演了地球搬运工的角色。可我就奇了怪了,如果说保存完整的精美瓷器是源自搬运时的小心以及巨大分母做支持的结果,那么那些整面墙的石雕,需要一间屋子才能装下的石像以及小山一般高的佛像他们是怎么弄回来的?别说人家是强盗,遇到这么敬业并且智慧的强盗也实属不易。话再说回来,肯花如此心思大费周折搬运石头的还真是行家,不能说是艺术家至少也是鉴赏家,要不然抢金抢银抢资源就够他工业发展所需了,干嘛费这老劲!所以说不怕强盗力气大,就怕强盗有文化!
        
  休整之后,下一站:剑桥!  
  Cambridge第一周从万能的11路开始    国王十字火车站的站台十分古朴,看着一排排停放的自行车不能不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乱入了机动车和人力车混用的停车场。    与许多列车一样,开往Cambridge的火车也是色彩斑斓的,从进站到上车全程无检票,但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逃票,因为在行驶过程中会有例行检查,而且出站的时候是需要通过自动检票闸机的。不过提早网上购票经常能买到打折票,可以省不少钱的,有时甚至比购买几日的通票更实惠。英国的铁路订票系统和的一样便捷,付款后凭付款用的信用卡和订单确认编号到火车站自动取票机取票就好。机器会给你两张票,一张是乘车凭证,另一张等同于发票。()
  在我看来这辆彩色小火车真的是体型苗条,内部只有两排座位,每排2个并不宽敞的位置,中间的过道也只能正常通过一个体型匀称的成人。但这小家伙跑起来还真不是盖的,从个人生理反应来评估应该比咱们的高铁时速要快。也可能是由于车体本身比较窄的原因吧,所以在高时速下会显得不那么稳当。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平地版的过山车。尽管如此,窗外的景色还是让人难以忽略。金色与绿色相交织的草原,安然吃草的马匹和牛群,遥远的伫立在云端下面的房舍,这就是英国的乡村吗,恬静得就像一张明信片。  1个小时以后火车抵达Cambridge。整个剑桥郡其实并不小,我住在东北边的Chesterton,距离分布着剑桥大学各个学院的中心地带有大约50分钟的步行距离。初次到达不熟悉公交线路所以折腾了1个小时才抵达住处。  剑桥的巴士有多条线路,车身一样是色彩鲜艳,没有月票,只有4镑的天票和13.5镑的周票。出来乍到我希望更多的了解这个地方,所以打算效仿当年的狸尔多同学充分利用11路这个万能的交通工具。于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周一的早晨我早早出门开始了我的剑桥生活。  清晨的天空有一种淡淡的蓝色,青草和花朵都呈现出一种刚刚苏醒的状态,带着黎明十分下过雨的痕迹,于是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清馨的味道。手机打开Google map揣进口袋,跟着语音提示前行。终于可以不再羞涩,一路走一路歌唱:“随风奔跑有梦做翅膀……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远离喧嚣,卸下包袱,自由地呼吸,放肆地幻想,那是一种真实做自己的感觉。  上学路上途径一座教堂毗邻着一片墓园。清晨的墓园,除了路经的我和偶然飞来落在墓碑上的鸟儿,还有就是藏在草丛中不时发出各种鸣叫的虫儿或是蛙儿,此外便无活物。从外观的破旧程度可以推测大多数墓碑都很有些年头了,随意瞥了一眼,一块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的石碑上依稀还能分辨出18几几年的字样。一阵凉风吹来,墓碑上落着的那只乌鸦突然发出了一声啼鸣,让我不禁开始怀疑夜半时分是否会有一位伯爵大人从它脚下的石碑底部爬出呢?    
  只需几步便走出墓园,随之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青黄相间的草坪上狗狗欢快地奔跑着,后面跟着它那慵懒的主人。我的心情也随着这生机盎然的景象变得轻松了起来。  在地图的指引下顺利抵达学校,然后就是签到、考试以及分班。此时,对于多年来接受的应试教育我怀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心情,因为总感觉所分到的等级实在是高出自己真实水平太多。不管了,反正是没有压力的学习,而我也从来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此前Zeno还担心同学里中国人会太多对语言环境产生影响,但当我把所有学生名单数了个遍后终于可以肯定地说我是整所学校唯一的中国人。  上午是语法课,同学们大多是十八、二十岁,准备参加考试申请大学的学生。除了文化差异,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存在的代沟。无论你曾以为自己的心态有多年轻,多么跟得上潮流,你都无法逃避一些客观存在的差距。所以,在这里我学到的第一堂课不是语法而是接受现实并且积极面对它。下午的口语课状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中不乏和我一样辞去工作只为追寻梦想的同龄人;也有已经两鬓斑白,手中握有几种高端学位的资深人士,来到这里,他们只是想要发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这让我想起清晨看到的景象,大街小巷上随处能够看到背着书包一副学生装扮努力踩着自行车的赶路人,他们中有少年,有青年,也有很多中年人甚至是白发苍苍的长者。他们的身影成为这座刚刚苏醒的城镇中最主流的风景,而这片风景让我这个刚刚来到剑桥的人已经对这座学府之城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好感,因为,在这里追求梦想的旅程上永远没有年龄的限制。    
  第二天,我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径,一条沿着河堤的美丽、宁静的小路。当那条河蜿蜒伸展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庆幸自己的选择了。要用怎样的语言描述那幅画面呢,蓝天、白云,两岸绿树成荫,碧波中优雅浮于水面的天鹅还是简单地用一句“童话中的小镇”?不,一切语言都太过苍白,一切修饰都显得浅薄,因为除了风景本身日复一日安静地存在,那悠然的垂钓人,那些晨练的人,赶路的人,甚至是约会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这幅风景完整,才让它每一天都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几天以后,当我已经沿河漫步数次才猛然警醒,这就是Cam河。        
  如果说Cam河的迷人依赖他与生俱来的自然风光,那么Cambridge的每一条街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小清新的格调。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两旁伫立着一幢幢类似的小屋,虽然房屋的外观大同小异,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它的花园、它的窗台,乃至门窗的色彩感受出每家主人所特有的风格。我喜欢那些彩色的门窗,蕾丝的窗帘以及阳台上精致的花卉。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阳台主题会经常出现在欧洲艺术家的画作中,它的确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每一盆盛开的鲜花都带着一种朝气,它们向路人敞开,就像这家主人的笑脸。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雨水来得总是猝不及防,但也转瞬即逝。雨后的空气格外舒爽,大自然的一切经过洗礼都展现着新鲜的面貌。这样的午后,我喜欢漫步花间,捕捉每一个细微却精致的瞬间,或许有一次我能拍到彩虹,在这样的蓝色画布上,那一定是美不胜收的。所以,你或许会讨厌狂风暴雨来袭时的电闪雷鸣,但想到风雨之后大自然焕然一新的感觉,那短暂的昏暗又算得了什么呢?      
  布莱顿——休闲海滩  Brighton, 据说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海边小镇,距离Cambridge有2个小时的车程,它的休闲和惬意吸引了许多人前去享受一个阳光海滩的周末。于是,我的第一个周末也选择了这里。  Brighton 是一个小巧而紧凑的小镇,用一天时间可以轻松地逛上一遍。无论是坐火车还是乘大巴,第一站当然是去参观当地的地标性建筑:Royal Pavilion了。这座颇具印度风情的行宫其内部装饰借鉴了许多中国宫殿的元素和工艺,如龙型装饰,镀金和雕刻,整个工程耗时7年。虽然我并没有入内参观,但仅从介绍上就可以想像其奢华和铺张。据说,这座行宫是乔治四世还在做王子的时候主持修建的,因为他爱上了这片海的同时也爱上了这里的一个姑娘。又是一个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我并不感兴趣,于是只是在这座宫殿周边随意地走了走。  
        
  穿过Royal Pavilion就是Brighton 最热闹的购物街,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小店林立在街道两旁,有许多英国传统设计的物品和服装出售,还有许多咖啡厅和餐馆,所以人流量相当大。我向来不太喜欢嘈杂的地方,于是简单逛了几家店便向海滩走去。  选择这里本就是冲着大海来的,在海边漫步,吹着海风欣赏着风景,怎么走都不觉得烦。这里的海滩是橘色的,全部由小石头铺就,在阳光的映衬下挨着沙滩的海水也泛着一种淡淡的橘色,这真的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橘色海岸线。  海滩上随处可见或坐或躺,或相拥或追逐海浪的人们,天空中翩然着成群的海鸥,它们的身形在天际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虽然我不能像海鸥一样张开翅膀掠过飞溅着白色泡沫的浪花,但这样的海,这样的海滩,为什么不静静地坐下来,放空自己的大脑,听一听风声、海浪声和鸟鸣声呢?  我的前方一只海鸥落下来,它沿着海岸线缓缓踱步,像是一个流连风景的游客。它孤寂的白色身影在橘色的海滩上额外醒目。此时的它多么像此时的自己,享受着孤单,或许也期许着什么吧!  
  午饭尝试了英国最著名的fish&chips.我没有选择海滩附近游客聚集的餐点而是去了家当地人排队的外卖,其分量之大让选择儿童餐的我毫不汗颜。此时我饥肠辘辘,而鱼和土豆都是我喜爱的食物,尽管如此,这份午餐仍然让我觉得难吃得无以复加。天啊,大不列颠,你就是用这样的食物把你的国人们喂得高高壮壮的吗?  填饱了肚子,闲逛了下海边的小店,那些本地的艺术家们出售着他们的画作或是艺术品,还是蛮有趣的。  其实Brighton还有些别的地方值得一去,比如你可以去海上游乐园感受刺激的游戏,坐环城巴士浏览小镇全貌,参观教堂、学校、图书馆等等。但我实在提不起兴致,加上此时阳光正好,于是我便躺在海滩上睡了个午觉,真正地体会了这座小镇的慵懒和惬意。  有的时候,旅行并不一定要参观景点,用一种最自然最舒适的方式享受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刚在一本旅游书刊上看到,被我诟病的那家鱼和薯条,竟然被成为英国最好吃的一家店,那其他店得多么难以下咽啊?  不过,英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吃的,这里的水果很新鲜,还有就是牛角面包,这个真心好吃的说!
  周末的Cambridge阴雨绵绵,虽然已经是夏季,但这里的雨天依旧是阴冷的。无所事事,窝在屋里看电影。头昏昏沉沉就像窗外的天气,甚至连看了些什么都印象模糊了,只记得一部《莎翁情史》。实在不想这样度过整个周末,于是决定无论明天天气如何我都要出去。恰好看到travelsights周日的计划是Stratford 和Warwick Castle,便果断预定。这个为在当地读书的学生提供旅行和娱乐活动的机构也接受在线预定,非常方便,而且到达景点后都是自由活动,路费和城堡门票含在内的价格也比自己出行划算,看来我以后的周末都要指着它了。
  戏剧与历史=浪漫与残酷  从莎士比亚到玫瑰战争!
  早上出门的时候依旧下着绵绵细雨,但当大巴驶进Stratford的时候已经是艳阳高照,心情也自然随着这片阳光而灿烂起来。大巴绕城一周简单介绍了这里之后便是自由活动时间。  坦白地讲,斯特拉福德真的是一个平凡的小镇,如果不是1564年在这里一桩普通的房子里诞生了一位日后世界级的文豪莎士比亚,这座小镇怎么也不会被人注意。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幸运的,就像杰出的剧作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因为莎士比亚,这座质朴的小镇如今已然成为各国游客争相到访的旅游胜地。    
  一代文豪留给家乡的不仅是他的名气和经久不衰的戏剧经典也切实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座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步行游走一遍的小镇,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和莎士比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否牵强附会,但凡游客所到之处,莎翁的气息无所不在。    从这个戏剧人偶开始,便是以莎翁故居为中心的步行街。这条不长却宽敞、干净的街道两旁密集地分布着各种纪念品商店和餐馆,还不时能看到街头艺人,这位把自己装扮成莎翁石膏像的行为艺术家就站在距离莎翁故居不远处的街道一角。    而这座简朴的房子就是莎翁的出生地。  
  参观内部和花园需要购买门票。早早的,售票处门前就排起了长队,而到午饭时间人潮便已退去。所以,如果想要参观,不妨先四处逛逛,把这里作为最后一站。  在莎翁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不是拷问灵魂的《哈姆雷特》,也不是凄婉动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过程多么纠结,我还是期望一个happy ending,所以我最爱的正是那部《第十二夜》。前两年很火的一部韩剧后来还被台湾翻拍,对,就是《原来是美男》,敢说没有《第十二夜》的影子?机缘与努力,我想这才是莎士比亚式的浪漫,但这一切都与他出生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无关。我不喜欢一切过于商业化的东西,那只会让不朽的人文瑰宝蒙上世俗的尘埃,所以我并没有参观莎翁故居也没有在这条街上久留,在自助机器上制作了一枚纪念币之后就到河边去逛了逛那里没有莎翁气质的集贸市场,吃了“帅哥牌”咖喱面,喂了喂天鹅。  小半天的时间对这里足以,下午两点钟大巴启动前往Warwick Castle. 比起沃里克这个翻译我还是更喜欢华威这个名字,简单大气,很符合这座中世纪石质古堡的气质。    从最初依河而建的防御工事到后来供贵族奢华享乐的庄园宅邸,这座城堡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居住过42位伯爵。仰望城堡高高的围墙,庄严肃穆,幽深的闸门之后我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叹息声。
  在入口处的小商店租借一个中文解说器,然后跟随讲解走进城堡,雅致的装饰、奢华的器皿、还有布满每一间房间墙壁的肖像画,向我们展示着城堡历代主人以及他们与王室千丝万缕的联系。华服美器、金丝软卧之后是牺牲与出卖、是权欲与死亡。如果说莎翁的剧作引我们走入的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浪漫世界,那么这里呈现的便是一个生存在政治漩涡中的家族千百年来的残酷记忆。    
  真正使华威堡声名远播的却是英国历史上那段最为血腥的玫瑰战争。中世纪,大约是1455年到1485年期间,Lancaster 家族和York家族为谁才是皇室正统,才有资格成为英格兰国王而展开了杀伐争斗。去年有一部英剧《白王后》,讲的正是这段历史。所谓的白王后正是爱德华四世不顾一切爱上并与之私定终生的那位伊丽莎白王后,这个白字同时也代表着约克家族的族徽白玫瑰。与爱德华四世争夺王位的正是以红玫瑰为族徽的兰卡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而不断在这两个家族之间做出选择的那位有名的立王者(Kingmaker)就是这座城堡的主人沃里克伯爵。他先是把王冠从亨利六世头上摘下戴在了爱德华四世的头上,后因不满爱德华四世的难以掌控重新迎回了亨利六世。在这件事上爱德华四世一意孤行迎娶伊丽莎白为王后的行为与其说是为了爱情更多的是为了向沃里克伯爵叫板:谁才是真正的国王?所以,面对背叛他给了沃里克伯爵致命的一击,不仅夺回了王位而且谋杀了亨利六世。而沃里克伯爵为此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但这并不妨碍沃里克伯爵的女儿成为日后爱德华四世的弟弟查理三世的王后。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亨利七世打败了查理三世成为英格兰国王,而他迎娶的王后正是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王后的女儿同样名叫伊丽莎白。据说《白王后》的第二部讲的就将是她的故事。玫瑰家族终于合并,被战争摧残得千疮百孔的国度开始走向复兴。在城堡里有一座玫瑰花园我想正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吧。  如果说亨利七世这位都铎王朝的开创者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王的话,那么他与伊丽莎白王后的儿子亨利八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他为了离婚再娶竟然和罗马教廷闹翻,而导致这次宗教改革的就是后来的安妮王后,有部电影《博林家的另一个女儿》讲的就是博林家姐妹玛丽与安妮和亨利八世间的混乱情史。    
  而她们的画像在城堡的蓝色化妆室里同时被挂在亨利八世画像的左边。后来,生不出儿子的安妮王后被指与弟弟通奸被送上了断头台,但命运总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嘲笑愚蠢的世人,生不出儿子而被嫌弃的她唯一的女儿日后竟然成为引领大英帝国成为海上霸主却终生未嫁的伊丽莎白一世。  即使没有文字的记载,那些残酷的记忆也终难被尘封。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当每一个夜幕降临,那些墙壁上的肖像是如何从画布上走下,诉说着那一段段阴谋与爱情相交织的往事。在这古堡的每一个角落都残留着他们的呼吸。即使杜莎夫人蜡像馆用栩栩如生的技艺再现着当时城堡里每一个房间的生活情景,也很难复原那时那刻的那些主人们。  小教堂窗户上的彩绘玻璃至今依旧鲜艳如初,雅芳河静静地流淌,栖息着优雅的天鹅,也正是沃里克家族的象征。500多阶的塔楼陡峭难登,只容得下一人的狭窄空间使你一但决定攀登就再难有撤退的机会。但当艰难过后,眼界豁然开朗,一切的付出也就值得了。我想整座城堡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它昔日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革命性要任。  其实,整个城堡还有相当多可逛的地方,许多中世纪特色的娱乐项目一定会受到小孩子的喜爱,而浪漫美丽的玫瑰花园则十分适合情侣,在心形的玫瑰花门前告白一定能轻易俘获女孩子的芳心。  总之,我喜欢这座城堡。终于感到这个下午不虚此行。如果时间再充足一些,能够更好地领略它完整 的面貌就最好不过了。当然,遗憾总是给我们再一次来访的理由。        
  石头! 石头! 石头!  据说利滋堡是英国四大城堡之一,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它真的是太普通了。毫无特色的外形和可以用简朴来形容的室内陈设让人很难找到亮点。远远看它,感觉就像一个方整的棺椁,沉闷地满葬着或许同样索然无味的过往。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它大概也只能是一座大大的石头房子吧!      
              
  但城堡坐落的那一大片绿地还的确能舒缓眼球,它就是一个大公园,花花草草,小桥流水,栖息着各种飞禽,若有情致信步闲游其中倒也惬意。尤其是那几只黑天鹅和孔雀,它们出现的刹那便谋杀了不少游人的菲林。        
  此外,这里还有一座小巧的迷宫,虽然里面没有米诺牛也无法和世界八大迷宫相提并论,但消磨时间足够用了。尤其在雨后泥泞的小路上转得头晕脑胀以后才胜利逃脱的感觉真的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如果没有坎特伯雷大主教座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两座英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撑腰,这两个小镇恐怕就要默默无闻下去了。  坎特伯雷大教堂是英国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可谓是罗马教廷入主英格兰的里程碑。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则拥有英国最高的塔楼,并保留有四份“大宪章”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份和欧洲最古老的机械塔钟。基于以上因素,这两座大教堂成为了历代教徒的朝圣之地。  两座教堂完全就像一对异卵双生的兄弟。高耸的尖塔屋顶、尖型拱门、尖肋拱顶、花窗玻璃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以及几乎无二的内部结构让人很难分清谁是谁。                        
  关于英国王室和天主教的故事我知之甚少,在教堂的大事记上看到亨利八世的名字才想到他将罗马教廷从英格兰教会中分离改立新教的那段历史,据说因此坎特伯雷大教堂一度被毁。  亨利八世还在做王储的时候迎娶了哥哥的未亡人西班牙公主,这段政治婚姻来自他父王和母后的极力促成。所以,个性独断的亨利八世在执掌王权后便竖起了反抗包办婚姻的大旗。如果他只是一个王子我们或许还可以为他主张婚姻自主的勇气鼓掌,但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国王,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国家和子民的未来。可惜,当时的亨利八世完全没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只顾享受他的自大和专制。为了和西班牙公主离婚,他和罗马教廷彻底翻脸,在失去约束之后先后又娶了5位妻子,死后与为他生下继承人的第三位王后合葬。亨利八世永远闭上了眼睛,但留给英国子民的却是一场灾难。  可怜的西班牙公主被废弃了,她的女儿玛丽也从小被幽禁,可以想象那样的成长经历在一个孩子心灵上会留下什么样的阴影。所以,当这位玛丽公主有朝一日执掌英国王权,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确立罗马教廷在英国的地位,为此她对新教徒展开了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成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血腥玛丽”。而今,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撩动夜色的一杯鸡尾酒罢了。好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是非对错就把它交给大教堂里古老的石砖去祭奠去宽恕吧。
  Zeno曾说没有去过巨石阵是她留在英国的遗憾,所以这个周末我真正的重点不是教堂与古堡而是这座坐落在索尔兹伯里平原的人类奇迹。  空旷的大草原上只有风从四面吹来,还有那些巍然屹立了近5000年的巨石。这让整个参观过程显得简短而单调,仿佛所能做的就是围绕那些巨石绕场一周,期间竭尽所能地各种摆拍。但是,当你走近那些高约6米重达50顿的巨石,看着它们若有所指地排成圆阵,想到这一切是完成于公元前2000多年,你难道不会被震撼吗?究竟是谁建造了它,在那遥远的过去它是怎样被建成的?又是为何而建的呢?是墓地?是神庙?是疗愈所?还是人类最早的天文台?太多的猜测难道不让人好奇吗?仰望这些巨石,天空似穹庐一般将它包裹,或许也是在守护那些远古的秘密。闭上眼睛,倾听风从耳畔划过,隐约间是否还夹杂着从时空另一端传来的声音?奇妙吗?不可思议吧?所以,我大胆地给了这个巨石阵一个新的解释,难道它就没有可能是外星人建造的飞碟起降台吗?  Zeno童鞋,你怎么看?                
  你真牛,单人独游,佩服
  光环笼罩下  布莱尼姆宫距离牛津只有20分钟车程,所以去牛津的路上顺便到此一访绝对符合经济学原理。  布莱尼姆宫的修建源自英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将军约翰.丘吉尔,也是第一代马博罗公爵。据说1704,在多瑙河北岸一个叫做布莱尼姆的村庄进行过一场欧洲对抗法国统治的决定性战役,此战中约翰.丘吉尔率军击败了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击碎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不知当时的路易十四是否有后悔自己最初看走了眼呢?)。为了表彰约翰.丘吉尔的卓越功勋,慷慨的安妮女王主持修建了这座布莱尼姆宫。        
  我来过
  宫殿气势磅礴,环绕着大片绿地、湖泊,单就这般高大上的外形已经真真地甩出许多王室宫殿十几条街去。而其内部陈设更是精致、考究。刚一迈进大门,就看到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像高高地伫立着,它们静静地俯视着来往的游人,300年如一日地恪守着职责。  从大厅开始,天花板上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据说它们讲述的正是约翰.丘吉尔将军的不朽战功。      
  雕塑、壁画,华丽得甚至略显浮夸,随时随地透着一种张扬的个性,所以说巴洛克风格映射着路易十四的影子理由充分,那么能够击败他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做派呢?不管怎样,由此可见,当初修建这座宫殿时设计师和建造者们是多么地费心,所以说安妮女王的慷慨是实至名归。在豪华气派的书房内我们看到了这位女王的雕像。  
  在这座宫殿里陈设了许多中国瓷器,有餐具、酒具,也有许多佛像,可见这里的历代主人对中国文化也是颇感兴趣的,却也不免让人叹息我们究竟有多少好东西流落他国,成了贵族们的私人藏品!      
  布莱尼姆宫的花园也很精致,可惜繁花似锦的一处并未开放参观。不过没有关系,眺望宫殿后院那宽阔的草坪,想像当年贵族们在此跑马,聚会的情景,上流社会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来说只能是书本或者电影上的一瞥风景。                      
  令布莱尼姆宫名声大噪的除了第一代马博罗公爵的显赫战功之外,英国历史上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和这里有着密切联系。他就是二战中被称为“口中含着原子弹”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诞生在这座宫殿中,但这座宫殿却不属于他。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丘吉尔其实并不能算是马博罗公爵的直系后裔。因为第一代马博罗公爵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便由其长女继承爵位,女公爵死后也无继承人,便由其妹的次子继承了爵位。命运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原本作为次子只能羡慕哥哥成为桑德兰伯爵的继承人,却没有想到会有更大的馅饼落在自己头上。所以说后来的马博罗公爵家族并不姓丘吉尔,只是他们觉得这个姓氏十分响亮,并希望自己能够真正继承第一代公爵的血脉才更名的。  温斯顿.丘吉尔诞生在这座祖宅中也纯属意外,或许是在这里居住过的各代马博罗公爵们希望亲眼见证一位伟大人物的降生吧,如今那间他降生的客房已然被装饰成了产房的模样,好像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的是,还记得当年的黛安娜王妃吗,当初媒体是怎么报道的,把这装婚姻描述成王室和平民结合的灰姑娘式童话。我一再告诉那些做着灰姑娘美梦的天真少女们,灰姑娘是真正的贵族血统,人家和王子本来就是门当户对。结果如何,黛安娜王妃的父亲是斯宾塞伯爵。斯宾塞伯爵是什么?第一代斯宾塞伯爵是第三代桑德兰伯爵的孙子,也就是第三代马博罗公爵(那位阴差阳错继承公爵爵位的次子)的侄子。  事实上,斯宾塞家族的后裔不乏政界名人,美国总统布什父子、罗斯福,更远一点的华盛顿,等等。这让那些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开创辉煌人生的穷小子们作何感想?总而言之,永远理不清的是那荣耀的光环下面已经纠缠不清的庞大根系,正所谓树大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此说法是不是让那些有志青年们略感失落?无妨,想一想再小的种子也有突破顽石破土而出的力量,而阳光对于每一棵绿植都是公平的。是不是又恢复正能量了?
  牛津  离开布莱尼姆宫驱车来到牛津,这座与剑桥齐名的学府之城。牛津的38个学院每一个的都很漂亮,任何一座都可以入镜影视剧。不仅学院,这里的图书馆、大小博物馆也同样设立于气势不凡的建筑中。整座城并不大,但如果想把38个学院系数走一遍还是需要认真规划并费些力气的。不过,看多了也都大同小异,再漂亮的建筑都是表面,能够走进去学习才真正具有意义,不是吗?                            
  但平心而论,我对这里好感并不多。作为一座学府之城,这里显得太过嘈杂,商业气息太浓。各个学院和数不清的商铺交织在一起,你几乎是一路逛街,一路购物,一路参观各个学院。这点和安静的剑桥大不相同。在剑桥只有两个集中的购物场所,除此以外学院区、住宅区区分明显,随处可见草坪上静静读书的人,学术氛围相对浓厚多了。而牛津,怎么说呢,我感觉它就像一个被人文元素装点了的西单或者王府井。我想古老的牛津应该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它应当是宁静的、严谨的、充满学术气息的。所以,当它满身铜臭地站在面前,我真地不禁要为这座世界顶级名校扼腕叹息了。但转念,身为众多游客中一分子的我是不是也应当为此负些责任呢?
  沐浴一座城池  Bath,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简明扼要。这座因古罗马浴场而得名的小城依山而建。当大巴从公路上驶过,拨开一片树丛骤然出现在视野中的那座呈阶梯状分布,层次分明又布局紧凑的城就是巴斯了。  没有什么迷人的自然风光,我们无从感叹造物者的神奇,巴斯的每一块石砖都承载着建造者的汗水,见证着人类文明坚实有力的前进足迹。  
  这是一座适合远观的城池,即使最普通的建筑,当他们密集却又极富层次感地展现出来便像是艺术杰作。反倒是如皇家新月楼这样真正的“艺术品”,若不能从高空俯视便无法欣赏到其真实的魅力,因此和大多数游客一样,我所能看到的也只能是皇家新月“人墙”。
  巴斯大部分的景点都集中在市中心,以罗马浴场为标志,基本上值得一逛的地点都在10-15分钟路程以内,因此,在这里慵懒地度过一天非常简单。如果时间充裕,腰包也充裕,可以尝试一下这里价格不菲的温泉spa,不知道感觉是否会物有所值呢?        
  来到巴斯的人大都是奔着罗马浴场来的。浴场本身其实很普通,乍一看无非是石墙围着的绿色水池子。但走进博物馆,如果你认真浏览并且聆听解说的话就会再次为人类的勤劳和智慧所折服。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出一套温泉循环系统,整个浴场设施齐全、便捷,即使现代化的洗浴中心也未必能做到如此完善。这里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宗教礼仪和神话典故,帮助游客更好地认识这座浴场的前身,了解那段历史和那时的文化。
  简.奥斯汀曾在巴斯居住,她笔下傲慢的达西先生和持有偏见的伊丽莎白小姐便是在这里诞生的。如今的简.奥斯汀故居已经被各地慕名而来的书迷包围,出售的纪念品中达西先生的形象一律使用的是科林.菲尔斯版本,当年,还值豆蔻年华的我也正是被这个版本的达西先生彻底征服的。可惜,简的其他几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显得很是平平了。倒是前些年的一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给了简孤独终老的生活另一种解释。影视作品可能更多渲染和夸大,但简.奥斯汀终生未嫁倒是事实。我真心希望她是如电影中所讲为了守护心中所爱而终其一生,似乎只有那样才符合她的文字所彰显出的个人魅力。或许还是那句话,命运是公平的,简的作品总是在婚礼之后完结,因为她对婚姻生活没有概念,有的只是一颗憧憬着爱情的心,于是美丽的文字与魅力四射的男女主人翁诞生了。倘若简当年嫁人,生儿育女,和普通妇人一般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我想世界文坛和日后的影视界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错过了什么。
  和大多数游客不同,对于人头攒动的景点我总是缺乏冲锋陷阵的勇气,不走寻常路成为我一贯作风。巴斯的山路还是挺陡的,一路爬上去真是吃不消,后来果断搭了一辆巴士,然后在这条空旷的马路边停下。    
  马路对面那金色的塔顶就是我的目的地贝克福德塔。我前方二十步开外有位白衣女士看样子也是去那里的,我就跟在其后顺利找到入口。但走进院门的一霎那我傻了,这里完全不像一个景点,杂草丛生的院落里错落着各个年代的墓碑,各种鼠辈穿梭期间,完全像是恐怖剧的场景再现,关键是刚才那位女子完全不见了!  
  右手边有一道虚掩的铁门,里面就是塔,我看到门前停着汽车便推门走了进去,塔门前竖着的牌子上写着”OPEN”,我于是走进去,只有向上的台阶,昏暗、狭窄。这是什么情况?我真的要扮演女主角吗?我的心开始打鼓。          
  这时,从楼上传来说话声,结束了我角色扮演的感觉。
  登上顶楼,终于得以眺望整个城市。
  如果问我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我刚才怎么没有多花1镑租个望远镜啊!
  天涯很奇怪,莫名奇妙就说文字有问题,不符合规定。害人把文章拆成一句一句找问题所在,结果什么“mai piao ”之类的都成了敏感字眼吗?真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脑袋都罐装太平洋了!
  天涯 你得有多谨慎啊,搞得别人好端端的文章发不成,也没见不该出现的东西少出现!这个地方越来越没意思了。请问如何删贴然后从贵处消失!
  文笔真好~
  很是向往,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多远,走多远。  骑行、徒步、搭车,我们背包去旅行;   自己给自己的辛苦不是辛苦,是幸福!   向执着者敬礼!执着者的殿堂。行者群:
  mmm  
  哇,楼主照片真漂亮,用什么神器拍的?  
  坐等  
  继续哦!  
  回复第60楼,@花痴梨  马路对面那金色的塔顶就是我的目的地贝克福德塔。我前方二十步开外有位白衣女士看样子也是去那里的,我就跟在其后顺利找到入口。但走进院门的一霎那我傻了,这里完全不像一个景点,杂草丛生的院落里错落着各个年代的墓碑,各种鼠辈穿梭期间,完全像是恐怖剧的场景再现,关键是刚才那位女子完全不见了!     --------------------------  lz下次带上我哦!  
  女王的行宫——温莎堡  如果问我位于伦敦郊区的温莎堡值不值得一去,我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这座城堡在英国的地位就相当于我们的颐和园,不同的是英国的女王依然还居住在这里,如果看到城堡上飘扬的旗帜被换成了皇室标志就说明此时女王正在城堡中,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依旧被皇室使用着的城堡之一。            
  在的皇家园林衬托下,温莎堡实在是不大,但它依山而建,视野开阔,每一个细节上的考究充分彰显了英国皇室的雍容气度。在城堡宽阔的平台上漫步,感觉天空离自己很近,以至于途径飞机上的花纹都能够看到;而极目远眺,城市风光尽收眼底,我甚至能够清晰得分辨出绿茵场上正在训练的棒球队。可以想象在遥远的过去,女王在这里信步,抬眼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和炊烟袅袅的民宅,多么恬静的画卷,只需要它的君主用和平来守护。      
  走进城堡感觉像是进入了一座豪华的美术馆,仅历代国王收藏的艺术品和画作就足够好好品味一番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各代国王的肖像画,亨利八世的硕大身躯依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可见他的确是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查理一世始终如一的忧郁神情,他似乎早已窥见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在温莎堡几乎每一间房间都能讲出许多故事,国王的嘉德勋章骑士团尤其吸引年轻人的驻足。爱德华三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开疆扩土的君王,他受到“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启发组建了这只国王的骑士团,他的儿子著名的黑太子也是骑士之一。虽然几百年的历史转瞬即逝,但骑士的传统却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如今那些色彩鲜艳的盾牌和骑士勋章依旧陈列在圣乔治大厅,向世人炫耀着骑士的光荣。而在圣乔治大教堂,骑士们的头盔簇拥着国王的皇冠,每一顶头盔上都伫立着骑士家族的图腾,奔腾的雄鹿、展翅的苍鹰、傲首的狮子……它们居高临下,庄严无比,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人情不自禁唤起胸中的热血,我想这就是骑士精神的魅力所在吧。在此,忍不住八一下历史,是谁说的历史是最杰出的编剧,在他面前任何文豪、作家都黯然失色。爱德华三世的父亲爱德华二世据说是位昏君,而且是个同性恋者。于是皇后伊莎贝拉不干了,联合情夫干掉了老公,据传使用的手段那叫一个狠辣,在没有尸体解剖的情况下还不漏痕迹。总之,爱德华二世很悲催地死了,年仅14岁的爱德华三世继位,忍受着母亲的专政和秽乱宫闱,偷偷积聚力量,一朝掌握实权为父报仇。这桥段为何如此熟悉,历史原来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啊。    
  在骑士们的盾牌和长剑的守护下,圣乔治大教堂安葬了许多英国王室成员,亨利八世便埋葬于此,而陪在他身边的便是被其成为此生挚爱的第三任王后简.西摩,也是其独子的母亲。在此不得不又唠叨一句:看来会生儿子和死得早才是抓住丈夫心的法宝啊。  温莎城堡内部不允许拍照,所以许多精美的展品包括安妮皇后的玩偶屋、为庆贺国王加冕以破产为代价制造的精美瓷器、维多利女王雕像等等都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最后,你如果问我对于参观有什么建议,那就是:不要周末去。因为像BBQ一样排队的乐趣你懂的!  
  题外话:  前两天课上介绍了一下颐和园,同为皇室行宫不免和温莎堡比较了下下。老师惊叹这样的园林得花多少钱。我终于有机会说:这并不是我们古代皇帝最好的行宫,只是最好的那个被你们的军队烧了,里面的宝贝如今都在大英博物馆!老师惊呼:应该物归原主!可惜女王不是你!  我最后说:替我们好好保管吧,在恰当的时候再“还给”我们也不迟!
  好人,好文,好心情,好佩服!
  Mark!为自己梦想努力!!
  很羡慕楼主啊,希望自己以后也有机会去  
  谢谢大家支持。又到周末了,明天去利物浦。
  等待更新啊,美好的旅行!  
  @花痴梨   这些和我的心境非常相似。  楼主能不能顺便贴下攻略,比如费用什么的?  另外请问楼主国内硕士毕业,去英国是再读一个语言班吗?我自己在国内读了硕士,想出国读博士,其实主要目的也不是读书,就想周游世界,所以想问下楼主的学习规划。
  @木糖醇果汁 86楼
18:14:59  @花痴梨  这些和我的心境非常相似。  楼主能不能顺便贴下攻略,比如费用什么的?  另外请问楼主国内硕士毕业,去英国是再读一个语言班吗?我自己在国内读了硕士,想出国读博士,其实主要目的也不是读书,就想周游世界,所以想问下楼主的学习规划。  -----------------------------  我在英国只读两个月的语言学校,主要是旅游,国外读博士好像没有那么容易,人家是不认你国内的硕士学位的,详细情况我也不清楚。如果读语言的话,可以参考这个网站http://www.royaledu.net/index.php?cmsid=624&id=83 所有费用都很清晰,学校自选。至于旅行的 费用,无非交通和食宿,这个各人的要求不同可以压缩的空间很大。另外,我写游记本身就不是什么攻略性质,本人也不擅长写攻略,而且我旅行并不是赶景点那种,很多时候是休闲得感受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如果看旅游攻略,穷游和马蜂窝上很多,每个国家讲得都很细,我也吸取了不少别人的经验,所以就不想重复得写这些东西了。
  城市记忆——利物浦  提到利物浦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是足球、披头士还是“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是港口、是贸易还是著名的工业革命;或者你想到的会是黑奴、是鸦片、是血腥的屠戮?无论从何种角度,利物浦这座城市都在英国历史上扮演过或正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名胜古迹或是秀美河山,却依然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  阿尔伯特港口的风不是一般的大,有时甚至能够迫使海鸥无奈返航,但那长长的河堤绝对是值得漫步的地方。举目远眺,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沃野千里,有的只是这座港湾,宁静地,略显羞涩地铺陈在我们面前。在这里,音乐随处可闻,它们就像是和空气已经融为了一体,你呼吸便在感受着,或许就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你会突然被某一种声音打动,也更加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这里的氛围所感染。    
        
  港口不远处就是市政厅,仰望塔顶的Liverbird然后向它快步走去,你会发现大厦正在向你倾倒而来,那种感觉真是奇妙。      然后,在半路上你会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香蕉羊,哪里就是利物浦博物馆了。这些看上去萌萌哒的雕塑据说是艺术家在诉说一个关于基因工程惹的祸的故事。但另一种解释是在利物浦的进出口贸易中,进口最多的是香蕉,出口最多的是羊。    
  去过大英博物馆之后就不会再觉得其他博物馆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就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作为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利物浦在英国数百年来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像一双向世界睁开的眼睛,目睹着、见证着一段段史实、一个个印记。从这里,一批批科考学家出发,足迹踏遍世界每一个偏远的脚落,发现着那些失落的文明,带回珍贵的照片和资料;从这里,一支支军队整装出发,用枪炮回应着土著居民热情的拥抱,带回奴隶、财宝和殖民者的骄傲;从这里,一箱箱鸦片被装载运往海外,伴随着的是无休无止的战火,带回数不尽的白银胜雪。而这一切都化为了推动英国这台巨型蒸汽机向前奔驰的一捧又一捧煤炭。在那段岁月里,建设着这片土地、推动历史车轮的并不仅仅是外国人民的血泪,也饱含着数不清的英国民众的心酸。从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纱厂里、矿井下,那些为了生计劳作着的孩童们,他们的目光已经不再清澈,他们的表情已经黯然、呆滞,除了那瘦小的身躯,我们似乎就要忘记了他们都还正直十几岁的花样年华。而与此同时,贵族、资本家的公子、小姐们,正坐在花园的藤椅上,或是温暖的壁炉边,喝着下午茶,弹着钢琴,被教授着如何做一位绅士或者淑女。  那些年,推动英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正是资本这双沾满血污的手,利物浦的快速建设只是一个缩影,而今天我们看到的那巍峨雄壮的市政厅的地基该是用多少白骨堆叠而起的,想一想这座城市曾在非战争情况下人口一度减半便可见一斑。    
  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历史资料是在英国的博物馆中以观看纪录片的形式获得的。还记得影片的结尾是缓缓下降的英国国旗以及徐徐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然后在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上,红色印记从英国所有的殖民版图上渐渐消退,最后呈现给我们一个现在的英国版图,它迅速变小落在一颗旋转着的地球之上。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历史是应当被正视的。即便你说物竞天择甚至弱肉强食乃自然界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你无法抑制自己的贪婪和欲望,至少也要敢于担当吧,那样也可以说你真实不做作。可如果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嘴角的血迹未干就忙着用厚厚的脂粉掩饰自己,还企图装扮成柔弱的妇人到处寻求“主持公道”的力量,便真的是厚颜无耻到令人作呕的地步了。  
  今天的利物浦,现代却不摩登,繁忙却不喧嚣,带着历史痕迹的古朴建筑和雕塑错落在设计感极强的现代建筑群中并不突兀,反而给这座城市平添了一分独特的味道。穿梭在大街小巷,走过熙攘的人群,有许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值得我们去寻访。毗邻利物浦火车站,圣乔治大厅希腊风格的建筑和花园十分醒目,而在路的另一边,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紧紧相依。这一代的建筑群可以说是整座城市最漂亮的,他们风格统一,布局规整,更重要的是每一个都值得细细品味。       
  利物浦,这座城并不大,走马观花一天足以。但是它对自己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却半点敷衍的意思都没有,外观大气,内部考究。向参观者们免费敞开的它们似乎在努力用文化的沉淀去净化那些资本的铜臭味道。        世界博物馆有六层,每层都有一个主题,其中还有一个迷你的水族馆,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鱼。自然生物展区,许多动物化石和珍贵的标本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还主动拉开抽屉向我展示藏在里面的宝贝,他们会友善地解说并鼓励你拍照。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有人文历史展馆、恐龙展区以及天文馆,如果是带孩子出来旅行的,真的不妨在这里多停留一下,即使花上一天都未必嫌多。美术馆中则展出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和艺术品,虽然其中有很多并非真品,但并不妨碍美术爱好者从内汲取艺术的精华。在一楼的拐角还专门准备了一间美术爱好者工作室,精美的雕塑群里,那些正埋头于画作的人中,谁知道是不是就会诞生下一位大师呢?      
            
  曼彻斯特离利物浦很近,不过我没逛,只是顺路去了趟曼联主场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一个人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