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侠到底多少集进去多少

& &运动员的文化课到底学进去多少?
运动员的文化课到底学进去多少?
平时训练太累实在没精力学下去 考试准备小抄老师睁只眼闭只眼
本版撰稿记者 张楠
体教结合的矛盾:练多了没精力读书,认真读书没时间训练。本报资料图记者 施培琦 摄   
  日复一日,挥汗如雨的训练之后,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踏入教室,有的眼中燃烧着求知的火焰,有的只把这当作不得不来的敷衍。训练比赛是主业,业余时间才学习,教学质量遭质疑,这便是每个中国运动员都不得不直面的体教结合难题。本报记者历时1个月探访了上海的几家体校和训练基地,这里的运动员有着鲜为人知的读书经历,面对这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他们有的愤慨不甘,有的一笑而过。(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本版撰稿记者 张楠
  有人10门课没过,大专毕业了
  讲述者:邱亮(训练基地A,大专班毕业)
  冬天,教室里没有空调,很冷的日子,我们就不高兴去上课;夏天,虫子特别多,经常被叮得一腿包;按摩课没有按摩床,因为缺设备,一些课表上的课没法开。
  不过我们还是宁可在这里上课,因为这个基地离市区很远,所以几年前就干脆把学校一起搬来了,这样我和队友就不用大老远的坐车去市区的其他基地上课。我们的大专班,每星期上3个半天,周一晚上、周二早上和周五早上,每次两堂课,每节课80分钟。
  班上三十几个同学,有乒乓球队的、羽毛球队的、还有赛艇队的。几乎没有几个人在认真听课,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游戏,有的人干脆不去。只要表现不是太夸张,上课不要大声讲话影响到别人,老师一般不会管你做什么。老师体谅我们训练苦,几乎不留作业。
  每到考试前,有的老师会给我们题目回去背,我一般会临时抱佛脚,抄一大堆小纸条,只要不是光明正大的作弊,老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第一次考不及格,和老师说说情,只要不是平时特别捣蛋的,补考一般都会给过。
  班里留级的不多,一般来说,只有一次课都不去上,或者考试不来,才有可能被关。如果不去上课,最好写比赛假条,病假条没有比赛假条好使。按理说,旷课2/3以上是不能参加考试的,但老师一般会灵活掌握。如果队员是在国家队训练,不能参加学校的考试,中心帮忙说句话,补考一下就行了。
  我听说,有个同学从大一到大三有10门课没过,最后大概每门课交了100元钱,大专文凭也发给他了。本来还可以上专升本,但我不想再上了,对于我来说,文凭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专项练得好,找工作没那么难。
  中专没上几天学,希望大学来弥补
  讲述者:刘欣(训练基地B,中专班毕业)
  本来训练就很累了,想逃课;打着精神去上课,又发现学不到东西,就更不想去了。
  有位语文老师讲得很好,会把课本外的知识结合课本讲,还能回答我们的各种问题,可惜她只教了一个学期就升职了。我觉得英语老师挺不容易的,她的确是想教我们东西,但有心无力,因为大家的学习基础太不一样了,有的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太熟,往往是老师上了一堂课,一半人没听懂,如果讲得再难点,就相当于讲给她自己听。
  我们班上二十多个人,除了语文课,其他科目的考试往往都是只有两三个人能及格。最惨的是数学,班上只有3个人能答上来几道题,我们这些什么也不会的,后来也掌握了技巧去蒙,记住几个公式,然后随便填数进去。
  说真的,我不是不想学习,只是不想死板的学习,我觉得有些老师不爱教我们,我感觉不到老师对自己的信心,他们也无法把信心传递给我们,没法给我们打开那扇知识的门。秀才和士兵,不能是一个教法。我觉得我们学生有问题,老师也有问题,其实我们运动员是很好强的,不可能老师讲得很好、很认真,我们就是不听。
  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我就不愿意去上课了,一年多没上课,但是最后教练和领队帮我说了好话,我还是拿到了中专毕业证。现在我20岁了,花了十几年练体育,现在连初中的知识都弄不明白,我最近正在报考大学,希望能上个好大学,学到有用的东西。
  训练太累了,精力跟不上
  讲述者:张远(训练基地C,中专班毕业,大学在读)
  周一和周四早晨8点,我和队友从训练场出发,坐车15分钟去基地上课。8点40分开始,连上3个小时,然后赶回训练场吃饭。饭后开始训练,从1点半练到5点半,晚上一般都会自觉加练。周三和周五的课在晚上6点40分到9点40分,9点以后一般思想就集中不起来了,很多同学都趴下了,下课铃响,有些同学站起来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
  我觉得老师讲得挺好的,但是我们运动员和普通的学生不一样,我们有求知欲,但是精力跟不上,有的时候智力也跟不上。同学们来自篮球、艺术体操、击剑、跆拳道和网球项目,大家平时的训练都很苦,上课能不困吗?每次考试,平时表现占60%的分数,但是不及格的还是很多,还好老师知道我们已经尽力了。
  我不是上海人,为了照顾我在上海练体育,我爸请了三年假陪着我,我们说好,如果到了中专毕业的时候还没有练出来,就不能再练了,要赶快上大学。后来真的没能练出来,于是我就报考了大学,因为是体育专业单招的,所以考试要求不高,就考上了。
  上了大学,我才有点后悔,当初也许应该上课认真点,英语和数学对我来说实在像天书。大学第一个学期的11门考试,我硬是靠着自己全都考过了,60分万岁!可是真的付出太多了,平时加倍努力地学,考前两个星期夙兴夜寐地背,我这是在为之前浪费的时间付出代价,谁让我当初为了体育专项顾不上功课呢?!
  如果还可以重新选择,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练体育,因为自己喜欢。再说,就算我一直学习,也不一定就能学好,你看,我靠着体育出成绩,还是上了不错的大学。
  》专家评点
  孩子不是工具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前苏联的三级训练网,建立了县市体校、省体工队和国家队的体系。现在的各类体育学校,目标是培养优秀运动员,部分体育学校里的运动员有着拿金牌的任务,部分则是负责向上级体校、体育机构输送运动人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不少运动员是文盲,国家为他们统一分配工作,出路不成问题,但80年代后渐渐取消了分配工作,也有一些老运动员随着国企倒闭下岗,他们没有知识和技能,出现了生存危机。
  运动员需要大强度训练、超负荷运转,就像总是超速的车,发动机容易出问题,运动员伤病很多,给找工作制造了难度,于是才发生了举重冠军邹春兰搓澡、体操冠军张尚武卖艺、举重冠军才力33岁英年早逝……这是体制造成的,不是运动员个人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体育学校,培养孩子仍旧以拿金牌为目的,文化课学习很少,忽略了知识、劳动、生活技能的培养。别把孩子当成拿金牌的工具!必须把他们当成人才培养,帮助他们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他们应该成为人格健全、有知识、有技能的人。
  我们必须进行反思。欧美的体育人才培养是业余时间训练,他们的学习负担也轻,而我们则恰恰相反,我们是业余时间学习,大部分时间训练。
  其实,傻瓜是拿不到金牌的,优秀运动员都是聪明人,以前有人认为搞体育的智商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是一种误区。运动员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很强大,他们有抱负、意志力、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这些不光能用于训练、比赛,还能用于学习、做人。
  不能忽视的是,有些体育学校的文化课老师很差,缺乏事业心,教学能力不足,他们上的课学生没有兴趣,如何改善体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同时,我们的体育学校还需要一批很好的教练员,他们不光体育专业能力强,还要懂教育,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也能注重人的培养。本报记者
张楠 采访 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到底有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