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足迹mv哪里可以找到

在世博会最具含金量展馆中寻找文明足迹
来源:东方网日 11:05
  在城市足迹馆,人们可以清楚找到这些历史变迁印迹。在“长江黄河城脉”展区,有来自良渚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玉琮、玉璧;有商代晚期妇好鸮尊、三星堆博物馆的商代晚期铜人首鸟身像等;有战国曾侯乙铜鉴缶;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始皇陵大瓦当;有西汉彩绘雁鱼铜灯,彩绘陶兵马俑等。这些文物从建筑、战争、生产、宴饮、政治、宗教、艺术、家居等角度展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城市的生命就在朝代兴替中不断充实。  在中国之外,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尽管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是人们追求的脚步却惊人一致。工作人员说:“从展品中仿佛能够看到人类的兴替,这种兴替有时是残酷的,却丰富了城市的生命。”  城市中心的变化改变着人类文明  有了城市,什么才是城之中心?  工作人员说:“城市从来只有一个中心,不同的中心决定着不同的文明;最早的中心是宫殿,随后是广场,再后来成了商业。”在“城中心”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人地位的改变。最普通的公民从边缘逐渐走到了城市的中心。  在城市足迹馆三楼,策展人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文明。这里根据15世纪一幅画作“理想城市”场景,建成了城市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米开朗基罗“大卫”的复制雕塑,通过城市街景再现,演绎欧洲城市从中世纪崇尚神权转向文艺复兴关注人文精神的发展足迹。  展区里有个部分叫“市民的城市——阿姆斯特丹”,这里展示了来自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代表性画作,展现作为市民城市典型代表的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生活面貌。这里强调展示了桌椅的摆放,一旁注释写道:“市民已经可以坐下来协商,参与解决市政问题。”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城市的中心有了新的含义。在象征工业革命的巨型机械齿轮旁边,“机器人”卓别林弹着吉他吟唱,诉说着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城市足迹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工业革命前,城市里没有工厂,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后来,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城里建起了工厂,天空与河水的颜色都开始变得黯淡。如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双刃剑”正反效应都在扩大。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预计2050年全球将有3/4人口住在城里。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正亟需人类发挥创意和智慧来应对。  达芬奇教室和“宫城情怀”  在述说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足迹馆的两个特别专区格外值得推荐,其中一个是达芬奇教室,另一个区域叫宫城情怀。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在绘画、建筑、雕塑、哲学、音乐、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惊人成就,这里展出了来自意大利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的达芬奇手稿复制品和模型,包括“理想城市的总体规划”、“双层式教堂”、“梁托角楼”、“三角型壁垒”、“城堡要塞”等,再现达芬奇心目中理想城市的蓝图。  “如果达芬奇的设计早日被公布,也许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还能提早很多年。”策展人通过一组城市设计的实物模型和一部介绍艺术与科技创造成就的影片,向观众揭示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城市梦想和城市设计之谜。  “宫城情怀”区域是人类奢华世界的展示,由“中国紫禁城养心殿”和“德国德累斯顿绿穹顶”展区构成,展示了东西方风格迥异的皇家生活。在“养心殿”内,有明代甜白釉暗花梅瓶、祭红盘、清代青玉双联尊、白玉寿字出戟方觚、玛瑙花鸟纹小插屏、八成金累丝万年如意、掐丝珐琅牧童坐羊笔架、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等,气韵雅致,宁谧温润。德国德累斯顿绿穹顶展区内展现了西方宫廷的奢靡:贝雕带盖高脚酒杯、龙柄玉髓碗、“一日四景”盆、“圣乔治”自动装置、克尔海姆石花瓶、“强壮者”奥古斯都瓷釉画、“休憩的公羊”异形珠等,各个富丽堂皇,绚烂夺目。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城市足迹馆,不妨抓紧时间去一次,这里绝对能够值回票价,而且几乎不需要排队等候。  本报记者 施嘉奇乌海日报 -
今日要闻 - 迈向文明的足迹
&&&&&&&&&&&&&&&&&&&&&&
乌海新闻搜索
新闻全文&新闻标题
作者:乌海日报&&来源:&&发布时间:日&&点击/:269/0
&  翻开史籍,无法找到海勃湾的影子。虽然人们说海勃湾这三个字是由“海若布陶亥”演变而来,藏语译为“雄狮湾”,但现在很难找出具体出处。在建国初期,这里还是一片荒漠,除了几个小煤窑和一两户农家之外,几乎没有人烟。&  上世纪50年代末,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海勃湾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961年,国务院第111次会议决定成立海勃湾市。从此,“海勃湾”三个字正式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1976年,海勃湾由市改为乌海市的市辖区,成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30年来,几代创业者、开拓者用辛勤的汗水和艰辛的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区,历届区领导班子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物质文明大厦的同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浇筑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碑,使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创新思路&& 发展特色经济&  海勃湾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城区,面临着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区委、区政府准确把握形势,确立了“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生态立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煤焦、化工、建材、冶金等主导产业的同时,该区以建设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入点,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18.9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5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个,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2.3倍和3.7倍。&  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海区紧紧抓住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打造“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近几年,该区本着“让利在先,取利在后”的原则,建成了万客隆、盈泽园、金盘等一批大型综合购物市场,正远国际家具装饰汇展中心、新天地商贸中心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华联、奥林等一批连锁便民市场。目前,该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9%。&  特色经济描绘了跨越蓝图。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5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7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是“九五”期末的2.3倍;财政收入完成3.02亿元,是“九五”期末的3.6倍。     为民造福&& 打造宜居城市  &“小小海勃湾,两个小商店,西边掉个针,东边听得见”,是昔日的海勃湾。如今,当你漫步海区街头,只见一片片破旧低矮的平房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新颖别致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狭窄泥泞的道路被拓宽改造,一个个宽阔整洁的街道纵情伸展……&  为改变城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打造宜居城市,近年来,海区先后实施了“跨世纪蓝天计划”、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和旧城区拆迁改造四大工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关闭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118家,全面禁止烟煤散烧,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2001年的6.58降低到2005年的4.55,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改善了城区道路、供热供气、给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成小街小巷硬化240万平方米;城区改造开发359.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7.9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2.3平方米,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城市功能和品位大幅度提升;实施了生态二期、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治理面积达到8.1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6.2%,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以人为本& 绘就文明画卷&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促进了海区的物质文明,也提升了海区的精神文明。&  该区把培育文明市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之本,先后成立了十多所市民文明学校,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热爱海勃湾,建设海勃湾”为主题,积极开展文明健康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海区先后荣获自治区七星级文明城区、自治区“十佳”文明城区、自治区创建十星级文明城区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文化区等诸多荣誉称号。中河源村、团结新村分别被评为全国和自治区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  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一批英雄人物也应运而生。模范交警史建强值勤十几年如一日,被国家人事部、公安部各记一等功一次,成为公安战线的楷模;大学生刘业冒着生命危险勇救落水儿童,成为“12?14”英雄集体中的光荣一员;中河源村村主任张耀国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树起了一座光辉的丰碑……每个英雄的闪现都使海区精神文明得到了又一次升华。  (本报记者 王兴军&&&& 特约记者 王鹏飞)&&编辑:乌海日报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新闻:
Copyright&&2005-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乌海&&蒙ICP备号
最佳浏览分辨率&&&技术支持:乌海市太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第二外借、综合阅览、自习室
周一至周四:09:00---20:30
周五至周日:09:00---17:00
第一外借室
周一至周日:09:00---17:00
少儿借阅室
周二至周四:13:00---19:00
周五至周日:09:00---17:00
少儿借阅室(寒暑假)
周二至周日:09:00---17:00
(每周一休息)
地方文献、创意文献、信息室
周二至周六:09:00—17:00
(每周一周日休息)
&&&&&&&&&&&&
鞋——文明的足迹
发布日期:
  从洪荒走来——凉鞋
  人类行走在大地上,留给历史的却是鞋的印记。鞋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种记录。有关鞋的故事往往会勾起我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思绪。时尚的足迹,其实也是历史的足迹。
  与服装相比,鞋的历史比较模糊。服装的起源至少有宗教学说的支撑,这就是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后懂得了羞耻,于是就用无花果的叶子遮蔽了身体。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炫耀说,也就是欲盖弥彰。我想这些更多地是后世文化人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在人类幼年之初,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当是第一要务。服装的起源的保护说应该更恰如其分。由此推断,鞋的起源同样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人类要适应寒冬的气候,要追逐猎物以免食不果腹,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又不得不大规模迁徙时,保护双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人类的生活和劳动促进了鞋具的发展。
  可以肯定的说,鞋的发展晚于服装。正如当一个小孩子出生时,由于他还不能走路人们对其服装的重视一般会胜过鞋子。人类也只是有了最初的服装以满足了遮风挡雨的需求之后,才开始有了对鞋的渴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古代鞋子留下来的实物并不多。可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的壁画、文字、木乃伊、浮雕、古代墓穴等遗物中发现鞋子的蛛丝马迹。
  最古老的一张有关凉鞋的图画,是在赫拉克勒波利斯这座“雄鹰之城”发现的。这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证。这块雕刻石板已经有五千年历史。
  公元前1334年,图坦卡蒙成为埃及国王,此时凉鞋已有了特定的象形文字。在他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精美凉鞋。
  在秘鲁帕恰卡马克的安弟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坟墓中发掘出一种古老的的凉鞋。其制作用的是美洲驼皮,人们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出鞋形,沿着皮边钻孔,穿上一根皮带,可以把“皮凉鞋”系紧。据估算,这种凉鞋有近一千年历史,
  罗马皇帝打仗之前喜欢穿一种叫做Caligo的紫红色的凉鞋。  ( Tzanga&campagus)
  从已经发现的事实中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人类的第一双鞋就是“凉鞋”。在这里凉鞋不仅仅是鞋的一个种类,而是人类成长时期一段漫长时光的缩影和象征。除了五千年前埃及有关凉鞋的图画和三千三百年多年前的象形文字,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履”字出现,《诗经》上也有“葛屦五两、冠婑双止”的说法。“葛屦”就是一种草编的凉鞋。从浙江省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看,中国人利用植物的枝叶或者根茎编织穿戴用品大约已有七千多年的光景。埃及人也早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就在尼罗河畔的沙地上留下了用野草编结、牛皮带固定的原始凉鞋的足迹。
  关于鞋的起源在西方有这样的故事,说一个帝王在山洞式的宫殿里被一跟刺扎疼了脚,不禁勃然大怒,命令把地面都铺满牛皮。他的下人自知难以做到,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陛下尊贵的双脚用软牛皮包裹起来。这个故事虽然不可信以为真,但至少也证明从“裹脚皮”发展到凉鞋是制鞋史发展的一种飞跃。同时也可以看出鞋产生之初还是“稀罕物”,是古代区分尊卑的标志之一。希腊哲学家普卢塔克说:“赤脚是下贱奴隶的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整套完备而又严格的服饰制度,老百姓鞋子的款式、面料、花纹甚至颜色都要按照规定穿着。此外,鞋子不但把人的双脚保护起来,它还具有许多其他的功能。古罗马军队传令兵的凉鞋底下安装了平头钉子以增加摩擦力;埃及人会把敌人的头像画在鞋底的衬垫上以示轻蔑;而希腊人为了传情达意把爱人的名字雕刻在鞋底,一路走来心上人的名字会印在大地。我国一些地区现在还延续着在鞋垫上织绣出象征吉祥和美好情感的图案和文字的古老遗风。
  为什么说凉鞋是人类第一双鞋呢,一种有说服力的推测就是,古代的凉鞋取材广泛,制作简易,耐穿实惠。可以设想古代的人们可以随手拔起路边灌木鲜嫩的枝叶或根茎编织起来包裹在脚上,这就是凉鞋的雏形。全球各地的有关遗物也证实了这点,凉鞋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印度人视牛为神圣之物就用木制凉鞋;埃及的凉鞋多为芦苇和纸莎草材质;印第安土著人用鹿皮制鞋,我国更多的使用藤条和树皮。人类制鞋的过程的确是利用大自然的创举。
  凉鞋作为最古老的人工制作的鞋具形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展而消亡,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沉时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如果白天穿着露脚趾的鞋,会被认为是有伤大雅。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中脚是不能随便示人的,何况已经甩掉了裹脚布“天足”本来就丑陋不堪,怎么还能露出来呢?在西方凉鞋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原因同样是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卖弄脚趾有伤风化。三十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使凉鞋得到了些许发展,由于资金有限,人们到户外娱乐的机会比较多,凉鞋逐渐地与日常服装一起成为时髦的,可是一些时尚人士坚持认为在正规场合穿着没有鞋头、没有后帮的凉鞋是没有品位的。然而凉鞋是非常实用的,而实用的东西终究回变成流行。落伍的观念拖拽不住时尚的步伐,人们要舒适、求方便、赶时髦。从五十年代开始,凉鞋开始成为抢手货。时至今日,凉鞋丝毫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反而格外受到青睐。海边的情侣,沙滩的恋人,购物的人群都把凉鞋视为炎炎夏日的最爱,在旅途、在办公室、在街头到处都流动着凉鞋的靓影。当然,如今的凉鞋与古代的凉鞋无论在材质上还是在款式上都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许多大牌设计师倾注心血的关照,凉鞋花样不断翻新,材料紧随科技,因此凉鞋始终是秀场上的常客,商场上的主角。可以相信凉鞋将会陪伴我们不断地走不去。
  有关鞋的古老风俗
  埃及妓女在鞋底排列大头针,使足迹留下这个信息:跟我来吧。
  堪察达尔人的鞋子使用鱼皮制作,饥饿时可以迅速煮食。
  中国一些地方想要孩子的妇女会把绣鞋供在神龛上。
  在传统的撒克逊人的婚礼上,新娘的父亲要把女儿的一双鞋送给新郎,象征着主宰权的转让。
  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鞋和靴被认为是捕捉鬼魂的有效工具。常在门窗、地板下面,或者烟囱、墙壁里放上单只鞋子。
  在16世纪英国,如果新娘穿高跟鞋伪装身高,丈夫有权判定婚姻无效。
  门里门外——便鞋&靴子
  鞋与人类的文化息息相关,从鞋子可以透露出穿着者的性别和个性、品位和心境、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鞋子还是气候环境的晴雨表,社会风情的代言人。随着文明的发展,鞋除了实用之外,时代的风格和精神,也在足下不经意间流露。
  凉鞋带我们从洪荒走来,便鞋则拌随着人类成熟。在社会不断进化的同时,鞋子附加了更多的功能,既区分了等级也划分了用途。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便鞋和靴子。其实要明确地划分鞋子的种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现在,一种鞋子可以是高跟的,同时又是凉鞋,可以是运动的,同时又是休闲的,鞋子的各种性能不断融合发展。到底什么是便鞋呢,的确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有些资料称,凡是不用系扣的、软材料制作的、穿脱简便的都可以叫便鞋,包括今天常见的浅口鞋和拖鞋,和过去所谓的晚宴鞋、宫廷鞋以及轻便舞鞋。
  最初的便鞋是优雅的代名词。精美但不实用的便鞋更多的只是用来欣赏的,而不具有任何实用价值。那些只有轻薄如纸的鞋底,使用高档的天鹅绒、绸缎和真丝做鞋面、缀满宝石的便鞋唯一可以找到的价值就是声明拥有者的华丽、高贵和富有,具有等级识别作用。这种便鞋有一种刻意制作出来的脆弱,据说,有一次约瑟芬皇后质问她的鞋匠为什么那双只是穿了一次的鞋就露了一个洞,鞋匠回答道:尊贵的夫人,我知道了问题所在,那都是因为您穿上它走路了呀。那时侯,达官贵人的鞋就是一种摆设,一种炫耀。在历史上,便鞋总是与财富和荣耀站在一起。直到今天,鞋子依然具有传递显赫地位和富有程度的作用。而且因为便鞋是如此的娇柔和精细,成为女人的闺中密友,贵妇们是不会穿着它走出大门的。因此便鞋多少又带有情色的味道,成为她们的情人无聊的收藏。可以想象这样的便鞋是绝对不会走到民间中来,劳动妇女无力也无意使用这样的鞋子。
  凯萨琳·帕尔是英国亨利八世的第六任妻子。1543年结婚那年买了47双鞋。
  玛利·安托瓦内特是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雇用一个仆人专门为她料理500多双便鞋。
  俄国伊丽莎白女皇()积累的服饰超过1.5万件,以及成千上万配套的鞋子和拖鞋。
  最贵的鞋子是1977年在巴黎为中非帝国让·费多·博卡萨制作的一双镶满珍珠的鞋,价格8.5万美金。
  菲律宾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有3000多双鞋,她就是每天换一双鞋,也要十年才能穿完。
  美国女人平均拥有30双鞋。
  美国人每年要花费110亿美元购买鞋子,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添加魅力而购买的。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妇女更多地参与社交,便鞋也有了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直到1850年社会才接受妇女参加户外运动,在灯红酒绿的晚宴上,在飞旋的长舞裙下,在远足的行列中,便鞋开始登堂入室了,进而走进普通民众。有一种说法,便鞋本来就可能起源于中国的养蚕人家,穿着柔软的鞋底的便鞋不会干扰养蚕。如今便鞋的概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早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品种,即使是拖鞋也超越了室内的范围。便鞋在女人走向社会的带动下,不知不觉中走出了门外。
  今天的便鞋带有十足的女人味,更注重实用、优雅、和简便。在便鞋流行的潮流中,有两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妇女不断地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另外一个就是随着裙子的长度不断提升,鞋子在衣装打扮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需要舒适与美观并重的东西。
  和便鞋恰恰相反,靴子从一出生就站立在门外,靴子的使命当然不在室内,靴子命中注定要经受风霜雨雪的历练。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在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裸彩少女陶雕像,脚上赫然穿着短靴。在楼兰出土的一双羊皮女靴,距今约3800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皮靴,号称“天下第一靴”。
  也许是善于奔跑的野兽启发了古代的狩猎人,为最早制造靴子的人提供了灵感,在日本北海道的北太平洋土著人阿伊努人曾经用鹿的整条腿皮来制作皮靴。也曾有人根据古老的壁画推测说,最早穿着靴子的人是古代中东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画面上出现了古代中东地区军队穿着靴子涉水的情景。在中国可以说游牧民族比中原地区更早的使用靴子。靴子和其他鞋子的区别在于,一是靴子有着比较高的皮护腿,这样才有利于保护骑乘者的双腿;另外一个就是有一个结实的鞋跟,当骑马的人遇到急停和转弯时能登紧马镫,很好的控制自己和马匹。这同时也是鞋跟来历的一种推断。
  靴子是骑兵的装备,骑士的标志,牛仔的符号。可以看出靴子常常是力量的象征,不羁的表情,骁勇善战的宣言。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曾经调查发现,一般成年男人平均穿5磅重的衣物,女人则只有2磅,男人鞋子的重量一般是女人的3倍。可能只有靴子才最能表现男人征服世界的孔武形象。在漫长的中世纪黑色的骏马,锋利的长剑和漂亮的靴子是英勇骑士的标准装备,而高及大腿的长统靴一度是海盗和走私者的鞋具,他们把抢来的、偷来的贵重物品和赃物塞在其中。因此在英文中,“非法私运”(bootlegging)一词与靴子有密切关系。
  靴子曾经是战场上具有战斗力的体现。1815年,英国第一任威灵顿公爵一手策划了大败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由于威灵顿公爵酷爱靴子,于是后来就把一种高及膝盖的靴子叫做“威灵顿”。曾经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之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溃败,部分原因就在于纳粹德国军队没有装备适合低温环境的雪地靴,抵挡不了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许多士兵的脚指头都冻掉了,造成了非战斗减员。对于靴子,具有美国军魂之称的巴顿将军体会最深:一个士兵穿上鞋子只是一个士兵,但一旦他穿上靴子,他就是一个斗士。巴顿精确的捕捉到了靴与鞋的差异。
  当然,如今靴子早已经不是男人的专利品,女人同样借助靴子装扮那露在越来越短的裙子下面的小腿。灵巧精美的靴子在女人的足下散发出异样的魅力——干练而迷人,展示着女人的内心——浪漫而性感。
  鞋的语录
  脚,喜新厌旧,妻妾成群;鞋,忠贞不渝,从一而终。
  当鞋子合适时,脚被忘却了;当腰带合适时,腹部被忘却了;当心灵正确时,“赞美”和“反对”都被忘却了。
  舒适就是时髦,舒适就是魅力。
  新的鞋子很精致,但总是有点夹脚。——有点像与情人“磨合”,光脚走路容易扎脚。愉悦后的胆怯常把那份兴奋冲刷得荡然无存。
  脚不能离开自己的鞋,光脚走路要受伤。
  鞋要自己挑,越穿越合脚。
  如果鞋子上有一个洞,那是太穷,如果到处是洞,那就是式样。
  一个对所处城市没有安全感的人,不会有几双鞋。你对一个城市有陌生感和排斥感,你嘴上不说,仅有的那双鞋会替你说。 
  时尚的巅峰——高跟鞋
  没有任何东西比高跟鞋更性感、更出色、更有魅力。它能让普普通通的一双腿看上去修长优美,让修长优美的一双腿看上去美妙绝伦。尽管女人们想要身体舒适,但内心充满对漂流的渴望,虽然深知高跟鞋的折磨,却依然爱恋那高高的鞋跟。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女人通常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有资料统计表明:全球时尚业百分之七十的皮革都用于制鞋,另外的百分之三十的皮革才用于服装和箱包。我们虽然不能准确说出其中高跟鞋所占的比重,可是从高跟鞋几乎年年花样翻新,随处都能觅见高跟鞋踪迹的现状来看,至少可以推断高跟鞋是皮革消耗的主力。精致的高跟鞋的确是柔美女性的最佳搭档,半个世纪以来,高跟鞋伴随女性踏出一片天地,有了高跟鞋无需浓妆艳抹,同样歌舞升平,尽显足下别样风情。
  高跟鞋的出现是时尚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件事情。在历史上高跟鞋并非女人的专利,甚至是男人的专属。有文字记载,十七世纪法国路易国王矮人一截的身材与高人一等的威望不成比例,于是悄悄地在鞋跟上做手脚,垫高鞋跟几英寸。今天还在流行的“路易鞋跟”就是他的创意。著名的拿破仑也是高跟鞋的拥趸者。身材一米六三左右的斯大林之所以留下高大的形象,除了在检阅台预先放置一块木块和在与其他人合影时需要稍微往前站些以外,剩下的秘密全在于他的鞋跟。
  高跟鞋开始在欧洲流行大约是在十五世纪。最早先在西班牙流行一种软木质地的高台底鞋,这种叫做“超平”(chopine) 的软木高台底鞋由于空前盛行,以至于森林砍伐严重,整个国家的软木都要耗尽。十六世纪以后,高跟鞋才逐渐流行到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当“超平”在意大利成为时尚之日,便是高台底鞋登峰造极之时,游客在威尼斯见到很多人登着“袖珍高跷”般的鞋,最高的竟达到30英寸。1533年,卡特琳·德·美弟奇(Catherine de medicis)在与奥尔良公爵完婚时,行李当中就有法国将要见到的第一双高跟鞋。就是这位日后成为法国亨利二世王后的人,把高跟鞋从佛罗伦萨带到了巴黎。
  翻看所有的资料,高跟鞋的产生大约有二种版本:民间起源论和实用功能论。按照民间流行的说法,高跟鞋是男权社会的一个阴谋,是为了限制妻子的活动而产生的。除了使女人看上去更性感之外,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和中国的缠足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三寸金莲的现代版。据说威尼斯的商人为防止妻子外出风流,而创造了沉甸甸的木底高跟鞋。历来反对奢华的教会非常认同这样的举措,它妨碍了女人的活动,制止了像跳舞这样的邪恶活动。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高跟鞋最主要的作用是把脚垫高,令双脚和衣服不受泥泞街道上泥土和污水的沾染。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公元前埃及的屠夫穿着高跟鞋作业以离开屠场内脏污的地面,土耳其帝国时期妇女利用高跟鞋躲避浴室的污水,在中世纪欧洲的城市系统并不完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以至于许多人不愿意住在楼房的底层。高跟鞋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高跟鞋变得越来越精确、精妙、精彩。首先在1822年美国的鞋匠琢磨出一种制鞋工艺,使用两个鞋楦做出不同弧线的鞋。也就是高跟鞋开始区分了鞋的左脚和右脚,大大提高了鞋的舒适度。达芬奇宣称,人类长着26根骨头,19块肌肉和106根韧带的脚是“工程学的杰作和一件艺术品”。鞋跟的精妙与否确实给这件艺术品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其次高跟鞋使设计师发现在女人的脚跟和地面之间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还有许多文章要做。于是“匕首跟”、“锥尖跟”、“针状跟”、“冲击跟”“异形跟”不断翻新,高跟鞋从此在时尚的前沿安营扎寨。
  然而仔细品味,高跟鞋的文化逻辑才是其流行的基本原因。人们追求高度可能源于对上苍的原始崇拜,于是对于自己的身高也有一种特别的在乎,高跟鞋满足了这种潜意识,因为高意味着健康和富有,也显示着地位和与众不同。莎士比亚说“亲爱的夫人,这鞋的高度让您更靠近天堂。”此外在心理学上脚还与性相关联,鞋则是它的性外套。弗洛伊德说:脚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性象征。直立的脚踝和伸直的腿是性欲的标志,高跟鞋造成的正是如此的效果。穿上最时髦的高跟鞋,令女人不自觉的昂首挺胸,凸凹有致。散发无限的性感。19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新奥尔良的一家妓院,开始时生意平淡,后来偶然发现只要高跟鞋出场,玉腿横斜,收入就会翻倍。妓院的老鸨在日记中坦承是高跟鞋增加了女人的魅力,让男人们流连忘返。可以说是高跟鞋可以使一个女人高人一头,与众不同,出人头地。因此像化石一样古老,像伊妹儿一样年轻的高跟鞋受到了女人由衷的追捧。
  可是高跟鞋带来的并不全是福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锥尖跟鞋能够刺破地板,地中海沿岸国家城市街道的柏油路面不可避免的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麻坑。所以很快飞机上和部分公共建筑禁止穿这种高跟鞋进入,在不得已时为女人准备一些袋子包裹住这可怕的鞋子。有专家指出,任何高跟鞋的鞋跟如果超过七厘米,那它就不是鞋子,而是双脚的“刑具”了。健康而美丽的鞋跟应该控制在3-5厘米左右。瑞典科学家弗兰斯马克认为,流行穿高跟鞋的西方社会,女性精神分裂患病率比高跟鞋不流行的国家要高。世界最早有关高跟鞋的记载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那里也是最早出现精神病机构的地方。德国出现许多精神恍惚的年轻患者,住院后仍穿高跟鞋,使得病情加重。他认为高跟鞋减少了大脑皮质活动,改变了多巴胺系统功能。
  顺便说一下,高跟鞋还有一个同胞姊妹,这就是的“松糕鞋”。中国有关的文字记载出自五代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南朝)宋有重台履。”这种重台履就是古代高底鞋。清代许宗彦亦有词曰;昨梦分明还记否,入握重台红软。因此推测“松糕鞋”的故乡是在中国。现代厚底鞋诞生在1936年,是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萨尔瓦多·费拉加莫设计的。为了节省战争中宝贵的钢材,他使用了软木拼接出坡型的鞋底。伴随着松糕鞋的高高低低,吸引了无数的青睐者,华丽摇滚歌王戴维·鲍依就是其中一员。1993年,维维安·韦斯特伍德设计的松糕鞋让有黑珍珠之称的模特奥米·坎贝尔在T型台上当众摔倒,那种八英寸的松糕鞋由此成为卖点,并被伦敦维多利亚·阿尔博特博物馆收藏。男人和女人都喜欢这种鞋,于是它的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无处不在。可是有人形容说穿松糕鞋是看上去很酷,脚底下很苦。脸上装着很乐。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松糕鞋的流行非常规律,每隔二十年就卷土重来。
  1888年,第一家高跟鞋工厂在美国成立。
  穿上高跟鞋每走10米的路,相当于穿平底鞋走100米的路。它需要花费更多的体力行走,保持平衡。有处于瘦身。
  根据美国哈泼斯文献资料表明,女人穿上高跟鞋会使臀部的突出度增加25%。
  英国研究调查发现,每年平均有9000人因穿高跟鞋受伤,一人死亡。
  在日本23%的女士因穿高跟鞋身体失衡。
  动感传奇休闲精灵——运动鞋休闲鞋
  当休闲成为现代生活中必要的一种状态,运动就成为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两者都演变成时尚时,美国伊利诺伊州运动鞋类试穿中心主任汤姆布伦尼克说出了人们的心声:舒适就是时髦,舒适就是魅力。我们现在还要说,舒适就是时尚。
  无论如何鞋具带给人类的应该是保护和舒适,这是人类发明鞋具的起因和本质。当功能性是设计的主要动机时,流行、时尚等元素都是微不足道的。此时舒适实用远胜过了浮华它满足了人的根本需要。所谓美观、漂亮、时尚都不过是功能之外华丽的文明外衣和商家营销的手段。更有些设计师直言不讳:究其实质,我们称我们设计的鞋子为时代潮流,不过是为了使我们的产品更冠冕堂皇。现在的时尚简直就是市场的一个阴谋。可是人们在舒适的同时还是需要美的诱惑和刺激,还是需要“华而实”的鞋子。自古至今历来如此。休闲鞋的发展就是舒适、美观和时尚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典型。
  印第安土著人穿的莫卡辛(Moccasin)式软鹿皮鞋子是最早的中性鞋,也可以视为休闲鞋的鼻祖。这是一种柔软的、像口袋一样把脚包裹起来的鞋子,既可以实在地保护双足,又便于人们的行动。莫卡辛式鞋本来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原创,是美洲的土著民族对鞋类做出的贡献。这种皮制的无后跟鞋与其说是鞋,其实它更像结实耐用的“皮袜子”。传到欧洲后,由于它的柔软和富有弹性而受到欢迎。那里的鞋匠受到莫卡辛鞋的启发,发展了易于穿脱的懒汉鞋(Loafer),也就是后来的便士鞋。
  便士鞋因最早在鞋面上放置了一枚一便士硬币而得其名。也许当初仅仅是为了好玩,更可能是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穿着者在这种不用系鞋带的皮鞋的鞋面上装饰性带子里放了枚硬币。不料想这种做法竟成为时尚,人们争相仿效,最终成就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便士鞋。五十年来便士鞋衍生出很多种样式。有平面的,也有滚边的,有带装饰条的,也有省略装饰的。1995年夏奈尔公司依照过去的方式制作了一批镶有特制硬币的便士鞋,受到市场的追捧。便士鞋拥有一批狂热的、喜爱舒适的收集者,他们一辈子对这种鞋不离不弃。 
  牛津鞋是休闲鞋中的重要成员,源自三百年前的牛津鞋,最大特征在于鞋身侧帮向前延伸至脚背的鞋面部位,通常会打上三个以上的孔眼并加上系带,带有一种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绅士风度。当1640年英国牛津大学这种鞋子大行其道的时候,鞋带还是一种“稀罕物”。托马斯·杰斐逊在1785至1789年期间任美国驻法国公使的时候,亲眼目睹法国人追求新生事物的革命精神,已经放弃了鞋上的银扣带转而使用鞋带。这位于1801年就任的美国第三届总统就穿着这种系着鞋带的牛津鞋以体现出一种“民主精神”。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曾经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只写:“《独立宣言》作者,《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令》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仅此而已,一字不多。”实际上他还是建筑师、博物学家、语言学家。恐怕连他本人也想不到无意之中他还成为一个时尚的推动者。
  网球鞋尽管有一个运动鞋的头衔,我还是感觉它更具有休闲的意味。可是网球鞋还是被作为大众化的最早流行的运动鞋。网球鞋的前身是诞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槌球鞋,当时这种具有橡胶底的运动鞋比较昂贵并不普及,到了世纪之交才把售价降到60美分一双。把橡胶用于鞋底还要归功于一个我们今天都熟悉的人,这就是查尔斯·古德伊尔(1800——1860)。古德伊尔用了几乎二十年的时间才摸索成功橡胶的“硫化”工艺,使橡胶变得既有弹性又非常柔软。还记得那个长着翅膀的鞋子的商标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商人的保护神)美国固特异公司就是使用他的名字注册的。1917年美国橡胶公司推出“凯迪牌”(Keds)运动鞋,这个名字综合了英文的儿童“kids”和拉丁文脚“Ped”的含义。表明了这种鞋的定位。这种斜纹布低帮的胶底鞋延续了六十多年之久。
  娱乐似乎是人类的天性,运动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始终与人类相伴。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参赛者全部都是“赤脚大仙”。也许那个时候的鞋子确实不利于运动。即使是到了1909年,鞋匠斯波尔推出的一种外层为橡胶皮“为防滑和防止扭伤肌腱和肌肉”的鞋依然有一磅重,比赛前运动员必须把脚放在盐水浸泡以让脚经受这笨重鞋子的磨难。
  各种轻快舒适的运动鞋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形成规模的,继凯迪牌之后,1919年,北卡罗来纳的converse公司的“星牌”运动鞋面世:高高的鞋帮,坚挺耐用的棕色帆布和褐色橡胶底。最初这种鞋只有球员穿用,后来变成了时尚用品。星牌是那个年代的明星,直到今天也仍受到青年男女的普遍欢迎。我国六、七十年代的“回力”、“双钱”运动鞋有着和星牌同样的魅力,不过颜色则多为白色和蓝色。
  由于运动竞赛的日趋激烈和对运动成绩的强烈追求,导致对各种专业运动鞋的关注。如果高跟鞋需要的是精确计算,那么运动鞋的技术含量更高。短跑的钉鞋、前脚掌有钉的跳高鞋、专用的足球鞋等相继亮相。体育运动提出了对鞋子的要求,同时各国运动鞋也得到海外发展的机会。比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利物浦,由于足球俱乐部到海外比赛,给了球迷购买在德国生产的“阿迪达斯”和“彪马”这些欧洲最新款运动鞋的可能,以赶上欧洲的时尚潮流。
  “阿迪达斯”和“彪马”原本是哥俩,192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对兄弟创办了达斯勒(Adolf&Dassler)制鞋厂,他们是哥哥鲁道夫和弟弟阿迪。他们致力于运动鞋的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功,“短跑之王”杰西·欧文斯曾穿着他们设计的田径鞋在柏林奥运会上创造了五项世界纪录和九项奥运会记录。后来兄弟俩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哥哥建立了“彪马”公司,弟弟成为“阿迪达斯”的掌门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运动鞋的发展进入高速公路。1971耐克足球鞋问世,耐克“Nike”与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同名,独特的小对钩标志“Swoosh”的含义是“嗖的一声”。如今这个小对钩已经嗖的一声闯入千家万户。1982年锐步(Reebok)健身鞋亮相,八十年代登禄普(Donlop)掀起“绿色潮流”,
  九十年代运动鞋底出现了多样的图案和生动的色彩,“减震”、“气垫”等技术以及适合不同用途的鞋底纹路相继推出。现代科技使得运动鞋更为专业化,帮助运动员向着更高更快更远的目标奋进。商家的竞争也给大众带来实惠,使运动鞋迅速普及。1980年纽约运输工人大罢工时,数以千计的人不得不穿着运动鞋步行前往工作单位,好象是给运动鞋进行了一次免费的广告宣传,运动鞋成了街头时尚,不仅是单纯运动用品。健身鞋、跑步鞋、登山鞋等现在早已不是运动员的专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正如许多英国人喜欢马靴却从来不骑马一样,运动鞋大多也与田径、球赛、马拉松无关。运动鞋的流行受益于人们简洁、舒适、实用的生活理念。
  有统计表明,买运动鞋穿的人当中,90%是买来随便穿的,而不是为了从事运动。
  女飞人琼斯的比赛用“水晶鞋”由昂贵的透明塑料制成,仅重3.5盎司,约合99克。是有史以来最轻的运动鞋。
  男飞人格林扔向看台的一只鞋成了双料宝贝,其一出自名人,其二鞋钉是24K纯金制作。
  足下变奏曲&——鞋类面面观
  时尚的魔力不完全在于精品和潮流,而且还包含个性与另类。在百花园中,姹紫嫣红的花朵虽然赏心悦目,可是奇芭异草同样另你回味无穷。多样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当你就进入鞋具的大观园,你就不得不为人类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所折服,各种各样的鞋子无不验证着自己同本民族和地区风俗、习惯、宗教、地理、气候等因素千丝万缕的联系,鞋子似乎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一个古老记忆。
  中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是指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专门制作的登山木屐。据说早在谢灵运之前两千多年我国就有了登山鞋,那是在上古时期,夏禹为治理洪水经常要翻山越岭,穿的就是一种专用登山鞋。这种鞋底装有半寸长的铁齿,上山不易打滑。而且还可以灵活安装,上山时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则正好相反,便于保持平衡和稳定。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朴素耐用的木鞋曾在荷兰等欧洲国家流行近六百年,荷兰人叫它“Klompen”,德国人称它为“Die panpoffel”,法国人叫它“Sabots”,英国人给木鞋起的名字叫“Clogs”。也许木鞋更能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也许潮湿温暖的气候提供了更多的适合做鞋子的木材。直到今天,风车、郁金香和木鞋还是荷兰的三大象征,许多旅游者还会从那里买回一双漂亮精致的木鞋。
  鞋翘曾被视做中国鞋子的特征之一,我们在中国描绘古代情景的绘画中常常看到鞋尖部分高高翘起。其实在远东的朝鲜族和近东的土尔其你也能见到鞋子尖部翘起,是不是这些民族长及地面的服装使人们在鞋子的设计上动起了脑筋,有了鞋翘会使人免受长衣羁绊之苦,更加方便自如。
  你是否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屐就已出现,《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还说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木屐在今天的日本还时常见到,日本将木屐写做“足下”,年轻女孩在寺院参加成人仪式时经常穿着绘有飞鹤图案的木屐。日本的明治皇帝()加冕时和天皇裕仁()登基时都穿着木屐,后者的木屐高达12英寸,以示威严和高贵。
  的确,为了显示社会地位的不同,鞋子起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许多奇闻。克拉科夫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克拉科夫鞋根据波兰城市命名,又称为保莱茵鞋(Populaine)是十四世纪欧洲男子穿的一种尖头鞋。富人们为了显示高贵,拼命把自己的鞋子加长,其他人则争相效仿,以至于在英格兰爱德华三世()的时候,发布关于鞋的条令,王子的鞋尖可以任意长,贵族的鞋子长度限制在24英寸,绅士20英寸,平民只能在6英寸之内。鞋尖简直就是富有和高贵的尺度。超长的克拉科夫鞋甚至需要用一根细链子吊在膝盖上的吊袜带上,连走路都东摇西晃,更别提劳动了。试想这样的鞋子怎么能在平民中流行,只能是上流阶层招摇过市的怪物。
  别出心裁的目的就是要与众不同,在鞋子上无非就是在向高、长、宽、小发展。比如在克拉科夫鞋之后,一种叫做“Duck bill”的鸭嘴式鞋也风行一时,这种鞋是横向发展,最宽的达到12英寸。潮流就是这样,最初由一些弄朝儿发明,然后由领先者带动,(以前是贵族,现在是明星)当大批人模仿时,这些式样就真正成了“时式”。最后变得夸张、滑稽和反常。于是导致衰败。在各种夸张的鞋子给你惊鸿一瞥时,那些过高、过长、过宽、过小的鞋子离退出历史舞台就不远了。
  莲花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关于女人缠足的起源仍不能断定。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宠爱的妃子妲己的天生畸形小脚,令众人仿效;北齐少帝萧宝卷赞其宠妾潘玉儿一双柔弱无骨的纤小美足“步步生莲花!”;南唐李后主因为喜欢宫嫔睿娘的小脚状态,就让她缠足做新月状;随后下诏令宫嫔用帛缠足等都是民间普遍的传说。有的带有演义的成分。林语堂断定:女人裹脚的风俗“是富于性意味的,它无疑起源于淫荡的宫廷。”古乐府的《双行缠曲》有“新罗绣行缠,足跌如春开,他人不言好,我独知可怜”,宋代时缠足之风盛行,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视小脚为真美,中国如此,国外也有同样的习俗。甚至男鞋也尽量的小巧,在穿着之前,不是把脚放在冷水中浸泡,就是雇人把鞋先撑大。高跟鞋和莲花鞋都是让女人吃了不少苦头,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有期徒刑,另一个是无期徒刑。
  当我们看到“超平”时,第一个感觉就是与清代的“花盆鞋”何其相似。是什么让东西方如此的接近?相似的还不止这些,人们的拜金意识也不约而同地体现到鞋具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首都汉城的一家商场熔化了0.771公斤的黄金制成鞋子,鞋帮极窄,声称谁把脚穿进去,金鞋就归谁所有。无独有偶,1990年,设计师马诺罗·布拉尼克制作了六双女式纯金鞋,售价6000英镑。这些不就是对黄金崇拜的一种写照吗。
  谈到社会意识,它也不断在向鞋的设计和生产中渗透。自从丹麦静物摄影师突发奇想,用蔬菜和鲜花制作出怪异的鞋之后,“植物时装”就诞生了。这种鞋子也许是环保意识的雏形。宗教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样在鞋子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虔诚的印度教徒有一种钉尖朝上的拖鞋,如果不是苦行僧,恐怕你没有胆量去尝试一下。当人们的目光开始关注自己的朋友——动物时,也没有忘记在鞋子上给那些濒危的物种留下一席之地。长颈鹿修长优雅的腿在鞋跟上得到永恒。
  飞翔和自由自在是人类的幻想,在鞋具的设计上曾出现过一种“迷惑鞋”,它就是要创造一种飘浮在空中的错觉。这种鞋的后部很高却不见鞋跟。如果迷惑鞋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追求,那么用齿轮为装饰和拧成麻花状的钢条做成鞋跟则形象地表达了对工业社会的赞颂。
  艺术都是相通的。“超写实”主义、“立体派”和抽象手法都曾在鞋的设计上看到其踪迹,有的鞋连后跟都“抽象”掉了,有的鞋“写实”到把脚趾露在外面。当然那只是设计的一部分,脚趾是画在上边的。歌剧与电影中有一部分道具就是鞋,这些道具往往是鞋中的精品。当你看到有些人的脚踝上似乎蒙着一片妖冶妩媚的面纱,请不要奇怪,那是肚皮舞者的翻版。
  此外,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也有时在鞋子上大做文章。1969年美国驻罗马尼亚武官在例行的监听时意外地发现本国高级外交官被窃听,最终查明,窃听器是安放在外交官的鞋跟里,原来大使馆的女佣是训练有素的间谍。2001年,法国媒体报道,一名恐怖分子企图引爆藏在鞋子里的炸弹,炸毁横渡大西洋的民航客机。
  你看,鞋子难道不同样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载体吗。
  鞋的语录
  数字内存
  一生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行走六万五千英里—差不多绕地球两周半。
  在奥地利—意大利边境山中,1991年发现一具五千三百年历史的木乃伊,其脚下是一双小牛皮鞋。
  在一幅描绘萨根王二世(前721-前705年)的壁画上皮靴最早期的记录。
  戴维.邓尼尔斯()《鞋匠》一画,可看出鞋不分左右,叫“直筒鞋”。
  法国路易十四()用软木做的,5英寸的高跟鞋,解决身高。
  1640年英国牛津大学引进了带有鞋带的“牛津鞋”。
  18世纪在法国,带扣带的高跟鞋很流行。
  直到1850年社会才接受让妇女参加户外活动:槌球(1860)网球(1870)远足(1880)骑自行车(1890)
  17世纪,查尔斯二世()号称“快乐的君王”,脚上的鞋面上总要缀着丝绣的玫瑰花。其它人都效仿。
  1555年PAMPS第一次在英格兰被描绘为“薄鞋……不用系鞋带。但像原一样紧紧吸附在脚上。
  鞋跟的发明促成了最戏剧性的时装变化。起先,也许产生于一种实际需要,让裙边沾湿雨水、泥水和雪水。中东的妇女也许五百年前已发现了“软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妇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跷,有8英寸高,木制,里面的衬垫是祖母绿和银丝。
  足下变奏曲&——鞋类面面观
  时尚的魔力不完全在于精品和潮流,而且还包含个性与另类。在百花园中,姹紫嫣红的花朵虽然赏心悦目,可是奇芭异草同样另你回味无穷。多样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当你就进入鞋具的大观园,你就不得不为人类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所折服,各种各样的鞋子无不验证着自己同本民族和地区风俗、习惯、宗教、地理、气候等因素千丝万缕的联系,鞋子似乎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一个古老记忆。
  中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是指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专门制作的登山木屐。据说早在谢灵运之前两千多年我国就有了登山鞋,那是在上古时期,夏禹为治理洪水经常要翻山越岭,穿的就是一种专用登山鞋。这种鞋底装有半寸长的铁齿,上山不易打滑。而且还可以灵活安装,上山时前齿短后齿长,下山时则正好相反,便于保持平衡和稳定。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朴素耐用的木鞋曾在荷兰等欧洲国家流行近六百年,荷兰人叫它“Klompen”,德国人称它为“Die panpoffel”,法国人叫它“Sabots”,英国人给木鞋起的名字叫“Clogs”。也许木鞋更能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也许潮湿温暖的气候提供了更多的适合做鞋子的木材。直到今天,风车、郁金香和木鞋还是荷兰的三大象征,许多旅游者还会从那里买回一双漂亮精致的木鞋。
  鞋翘曾被视做中国鞋子的特征之一,我们在中国描绘古代情景的绘画中常常看到鞋尖部分高高翘起。其实在远东的朝鲜族和近东的土尔其你也能见到鞋子尖部翘起,是不是这些民族长及地面的服装使人们在鞋子的设计上动起了脑筋,有了鞋翘会使人免受长衣羁绊之苦,更加方便自如。
  你是否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屐就已出现,《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还说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木屐在今天的日本还时常见到,日本将木屐写做“足下”,年轻女孩在寺院参加成人仪式时经常穿着绘有飞鹤图案的木屐。日本的明治皇帝()加冕时和天皇裕仁()登基时都穿着木屐,后者的木屐高达12英寸,以示威严和高贵。
  的确,为了显示社会地位的不同,鞋子起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许多奇闻。克拉科夫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克拉科夫鞋根据波兰城市命名,又称为保莱茵鞋(Populaine)是十四世纪欧洲男子穿的一种尖头鞋。富人们为了显示高贵,拼命把自己的鞋子加长,其他人则争相效仿,以至于在英格兰爱德华三世()的时候,发布关于鞋的条令,王子的鞋尖可以任意长,贵族的鞋子长度限制在24英寸,绅士20英寸,平民只能在6英寸之内。鞋尖简直就是富有和高贵的尺度。超长的克拉科夫鞋甚至需要用一根细链子吊在膝盖上的吊袜带上,连走路都东摇西晃,更别提劳动了。试想这样的鞋子怎么能在平民中流行,只能是上流阶层招摇过市的怪物。
  别出心裁的目的就是要与众不同,在鞋子上无非就是在向高、长、宽、小发展。比如在克拉科夫鞋之后,一种叫做“Duck bill”的鸭嘴式鞋也风行一时,这种鞋是横向发展,最宽的达到12英寸。潮流就是这样,最初由一些弄朝儿发明,然后由领先者带动,(以前是贵族,现在是明星)当大批人模仿时,这些式样就真正成了“时式”。最后变得夸张、滑稽和反常。于是导致衰败。在各种夸张的鞋子给你惊鸿一瞥时,那些过高、过长、过宽、过小的鞋子离退出历史舞台就不远了。
  莲花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关于女人缠足的起源仍不能断定。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宠爱的妃子妲己的天生畸形小脚,令众人仿效;北齐少帝萧宝卷赞其宠妾潘玉儿一双柔弱无骨的纤小美足“步步生莲花!”;南唐李后主因为喜欢宫嫔睿娘的小脚状态,就让她缠足做新月状;随后下诏令宫嫔用帛缠足等都是民间普遍的传说。有的带有演义的成分。林语堂断定:女人裹脚的风俗“是富于性意味的,它无疑起源于淫荡的宫廷。”古乐府的《双行缠曲》有“新罗绣行缠,足跌如春开,他人不言好,我独知可怜”,宋代时缠足之风盛行,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视小脚为真美,中国如此,国外也有同样的习俗。甚至男鞋也尽量的小巧,在穿着之前,不是把脚放在冷水中浸泡,就是雇人把鞋先撑大。高跟鞋和莲花鞋都是让女人吃了不少苦头,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有期徒刑,另一个是无期徒刑。
  当我们看到“超平”时,第一个感觉就是与清代的“花盆鞋”何其相似。是什么让东西方如此的接近?相似的还不止这些,人们的拜金意识也不约而同地体现到鞋具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首都汉城的一家商场熔化了0.771公斤的黄金制成鞋子,鞋帮极窄,声称谁把脚穿进去,金鞋就归谁所有。无独有偶,1990年,设计师马诺罗·布拉尼克制作了六双女式纯金鞋,售价6000英镑。这些不就是对黄金崇拜的一种写照吗。
  谈到社会意识,它也不断在向鞋的设计和生产中渗透。自从丹麦静物摄影师突发奇想,用蔬菜和鲜花制作出怪异的鞋之后,“植物时装”就诞生了。这种鞋子也许是环保意识的雏形。宗教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样在鞋子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虔诚的印度教徒有一种钉尖朝上的拖鞋,如果不是苦行僧,恐怕你没有胆量去尝试一下。当人们的目光开始关注自己的朋友——动物时,也没有忘记在鞋子上给那些濒危的物种留下一席之地。长颈鹿修长优雅的腿在鞋跟上得到永恒。
  飞翔和自由自在是人类的幻想,在鞋具的设计上曾出现过一种“迷惑鞋”,它就是要创造一种飘浮在空中的错觉。这种鞋的后部很高却不见鞋跟。如果迷惑鞋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追求,那么用齿轮为装饰和拧成麻花状的钢条做成鞋跟则形象地表达了对工业社会的赞颂。
  艺术都是相通的。“超写实”主义、“立体派”和抽象手法都曾在鞋的设计上看到其踪迹,有的鞋连后跟都“抽象”掉了,有的鞋“写实”到把脚趾露在外面。当然那只是设计的一部分,脚趾是画在上边的。歌剧与电影中有一部分道具就是鞋,这些道具往往是鞋中的精品。当你看到有些人的脚踝上似乎蒙着一片妖冶妩媚的面纱,请不要奇怪,那是肚皮舞者的翻版。
  此外,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也有时在鞋子上大做文章。1969年美国驻罗马尼亚武官在例行的监听时意外地发现本国高级外交官被窃听,最终查明,窃听器是安放在外交官的鞋跟里,原来大使馆的女佣是训练有素的间谍。2001年,法国媒体报道,一名恐怖分子企图引爆藏在鞋子里的炸弹,炸毁横渡大西洋的民航客机。
  你看,鞋子难道不同样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载体吗。
  鞋的语录
  数字内存
  一生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行走六万五千英里—差不多绕地球两周半。
  在奥地利—意大利边境山中,1991年发现一具五千三百年历史的木乃伊,其脚下是一双小牛皮鞋。
  在一幅描绘萨根王二世(前721-前705年)的壁画上皮靴最早期的记录。
  戴维.邓尼尔斯()《鞋匠》一画,可看出鞋不分左右,叫“直筒鞋”。
  法国路易十四()用软木做的,5英寸的高跟鞋,解决身高。
  1640年英国牛津大学引进了带有鞋带的“牛津鞋”。
  18世纪在法国,带扣带的高跟鞋很流行。
  直到1850年社会才接受让妇女参加户外活动:槌球(1860)网球(1870)远足(1880)骑自行车(1890)
  17世纪,查尔斯二世()号称“快乐的君王”,脚上的鞋面上总要缀着丝绣的玫瑰花。其它人都效仿。
  1555年PAMPS第一次在英格兰被描绘为“薄鞋……不用系鞋带。但像原一样紧紧吸附在脚上。
  鞋跟的发明促成了最戏剧性的时装变化。起先,也许产生于一种实际需要,让裙边沾湿雨水、泥水和雪水。中东的妇女也许五百年前已发现了“软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妇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跷,有8英寸高,木制,里面的衬垫是祖母绿和银丝。
(C)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公安网备:号 观看视频请先安装相关插件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85号 邮编:100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明在哪里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