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仁义天地圆,只在人心方寸间,壮士庙前秋日净,英雄常伴月光寒。猜一动物

中国古代侠义小说选_馆档网
中国古代侠义小说选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2
中国古代侠义小说选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闲坐书斋阅古今,偶逢奇事感人心.忠臣反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 满襟.休解绶,慢投簪,从来日月岂常阴 到头祸福终须应,天道还分 贞与淫. 话说国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只为用错了一个 奸臣,浊乱了朝政,险些不得太平.那奸臣是谁 姓严,名嵩,号介溪,江 西分宜人氏.以柔媚得幸,交通宦官,先意迎合,精勤斋醮,供奉青词,缘 此骤致贵显.为人外装曲谨,内实猜刻,谗害了大学士夏言,自己代为首相, 权尊势重,朝野侧目.儿子严世蕃系官生直做到工部侍郎;他为人更狠,因 有些小人之才,博闻强记,能思善算,介溪公最听他的说话,凡疑难大事, 必须与他商量.朝中有"大丞相""小丞相"之称. 他父子济恶,招权纳贿,卖官鬻爵.官员求富贵者,以重赂献之,拜他 门下,做干儿子,即得升迁显位,由是,不肖之人,奔走如市,科道衙门, 皆其心腹爪牙,但有与他作对的,立见奇祸,轻则杖谪,重则杀戮,好不利 害!除非不要性命的,才敢开口,说他句言话儿.若不是真正关龙逢比干十 二分忠君爱国的,宁可误了朝延,岂敢得罪宰相!其时有无名子感慨时事, 将"神童诗"改成四句云: 少小休勤学, 钱财可立身. 君看严宰相, 必用有钱人. 又改四句道是: 天子重权豪, 开言惹祸苗. 万般皆下品, 只有奉承高. 只为严嵩父子恃宠贪虐,罪恶如山,引出一个忠臣来,做出一段奇奇怪 怪的事迹,留下一段轰轰烈烈的话柄,一时身死,万古名扬.正是: 家多孝子亲安乐, 国有忠臣世太平. 那人姓沈,名炼,别号青霞,浙江绍兴人氏.其人有文经武纬之才,济 世安民之志,从幼慕诸葛孔明之为人.孔明文集上有《前出师表》《后出师 表》.沈炼平日爱诵之,手自抄录数百篇,室中到处粘壁,每逢酒后,便高 声背诵;念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往长叹数声,大哭而罢,以此为 常.人都叫他是狂生.嘉靖戊戌年中了进士,除授知县之职.他共做了三处 知县.那三处 溧阳,荏平,清丰.这三任官做得好.真个是: 吏肃惟遵法, 官清不受钱. 豪强皆敛手, 百姓尽安眠. 因他生性抗直,不肯阿奉上官,左迁锦衣卫经历.一到京师,看见严家 赃秽狼借,心中甚怒.忽一日值公宴,见严世蕃倨傲之状,已是九分不乐. 饮至中间,只见严世蕃狂呼乱叫,旁若无人,索巨觥飞酒,饮不尽者罚之. 这巨觥约容酒十余盅,坐客惧世蕃威势,无人敢不吃.只有一个马给事,天 性绝饮,世蕃故意将巨觥飞到他面前.马给事再三告免,世蕃不许.马给事 略沾唇,面便发赤,眉头打结,愁苦不胜.世蕃自走下席,亲手揪了他的耳 朵,将巨觥灌之.那给事出于无奈,闷着气,一连几口吃尽;不吃也罢,才 吃下时,觉得天在下,地在上,墙壁都团团转动,头重脚轻,站立不住.世 蕃拍手呵呵大笑.
沈炼一肚子不平之气,忽然揎袖而起,抢起那只巨觥在手,斟得满满的, 走到世蕃面前,说道:"马司谏承老先生赐酒,已沾醉不能为礼,下官代他 酬老先生一杯."世蕃愕然.方欲举手推辞,只见沈炼声色俱厉道:"此杯 别人吃得,你也吃得!别人怕着你,我沈炼不怕你!"也揪了世蕃的耳朵灌 去.世蕃一饮而尽.沈炼掷杯于案,一般拍手呵呵大笑.唬得众官员面如土 色,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则声.世蕃假醉,先辞去了.沈炼也不送,坐在椅上 叹道:"咳!'汉贼不两立!''汉贼不两立!'"一连念了七八句.这句 书也是"出师表"上的说话,他把严家比着曹操父子.众人只怕世蕃听见, 倒替他捏两把汗. 沈炼全不为意,又取酒连饮几杯,尽醉方散;睡到五更醒来,想道: "严 世蕃这厮,被我使气逼他饮酒,他必然记恨来暗算我.一不做,二不休,有 心只是一怪,不如先下手为强.我想严嵩父子之恶,神人怨怒,只因朝延宠 信甚固,我官卑职小,言而无益.欲待觑个机会,方才下手,如今等不及了, 只当做张子房在博浪沙中椎击秦始皇,虽然击他不中,也好与众人做个榜 样."就枕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已就,起身焚香盥手,写起奏疏.疏中备 说严嵩父子招权纳贿,穷凶极恶,欺君误国十大罪,乞诛之,以谢天下.圣 旨下道:"沈炼谤讪大臣,沽名钓誉,着锦衣卫重打一百,发去口外为民." 严世蕃差人分付锦衣卫官校,定要将沈炼打死.亏得堂上官是个有主意 的人.那人姓陆,名柄,平时极敬重沈公气节;况且又是属官,相处得合, 因此反加周全,好生打个出头棍儿,不甚利害.房部注籍保安州为民. 沈炼带着棍疮,即日收拾行李,带领妻子,雇着一乘车儿,出了国门, 望保安进发.原来沈公夫人徐氏所生四个儿子:长子沈襄,本府廪膳秀才, 一向留家;次子沈衮,沈褒,随任读书;幼子沈裘,年方周岁.嫡亲五口儿 上路.满朝文武,惧怕严家,没一个敢来送行,有诗为证: 一纸封章忤庙廊, 萧然行李入遐荒. 但知不敢攀鞍送, 恐触权奸惹祸殃. 一路上辛苦,自不必说.且喜到了保安地方.那保安州属宣府,是个边 远地方,不比内地繁华,异乡风景,举目凄凉;况兼连日阴雨,天昏地黑, 倍加惨戚.欲赁间民房居住,又无相识指引,不知何处安身是好. 正在彷徨之际,只见一人,打着小伞前来,看见路旁行李,又见沈炼一 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问道:"官人尊姓 何处来的 "沈炼道: "姓沈,从京师来."那人道:"小人闻得京中有个沈经历上本,要杀严嵩 父子,莫非官人就是他么 "沈炼道:"正是."那人道:"仰慕多时,幸 得相会.此非说话之处.寒家离此不远,便请携宝眷同行,到寒家权下,再 作区处." 沈炼见他十分殷勤,只得从命;行不多路,便到了;看那人家,虽不是 个大大宅院,却也精雅.那人揖沈炼至于中堂,纳头便拜.沈炼慌忙答礼, 问道:"足下是谁 何故如此相爱 "那人道:"小人姓贾名石,是宣府卫 一个舍人.哥哥是本卫千户,先年身故无子,小人应袭.为严贼当权,袭职 者都要重赂,小人不愿为官,托赖祖荫,有数亩薄田,务农度日.数日前闻 阁下弹劾严氏,此乃天下忠臣义士也.又闻编管在此,小人渴欲一见,不意 天遣相遇,三生有幸."说罢,又拜下去. 沈公再三扶起,便教沈衮,沈褒与贾石相见.贾石教老婆迎接沈奶奶到 内宅安置,交卸了行李,打发车夫等去了,分付庄客宰猪整酒,款待沈公一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小说布衣官道全集阅读&&免费阅读小说布衣官道&&小说布衣官道快眼看书&&小说布衣官道5200&&小说布衣官道最新章节&&58小说布衣官道&&免费小说布衣官道&&官道布衣小说下载&&小说官道沉沦知己的故事_百度知道
知己的故事
不是异性之间的,就比如钟子期那种的
提问者采纳
  羊左之交也是一个典型的知己的故事。  羊左之交又叫二鬼战荆轲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列国年间,那个年代里战乱连年,各国诸侯求贤若渴。地处南方的楚国贴榜招贤纳士。有位贤士名叫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  左伯桃比羊角哀长着几岁。当夜,两人抵足而眠,谈得十分投机。左伯桃发现,这个羊角哀的才学决不在自己之下,比自己还要强一些,真是深山藏虎豹,绿野埋麒麟。就有意说服羊角哀和自己双投楚王。羊角哀也被左伯桃的才学和雄心所打动。羊角哀就想,要是我二人双保楚王,何愁楚国不强盛啊?所以就答应了左伯桃结伴同行。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同往楚国求功名。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左伯桃一看,再这么下去两个人都活不了,怎么办?他对羊角哀说:“咱们都不用死,我这有引火的东西,我走不动了,你去找些干柴来,我们点着了取暖,天好了我们再走。”羊角哀一听也同意了。”羊角哀就去树林里面找干树枝。回来一看大吃一惊!左伯桃赤身裸体,只穿着内衣已冻死多时了,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  羊角哀在楚国得官之后,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挑了个风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梦于羊角哀,说自己的埋骨之处离荆轲之坟不远,总受荆轲欺辱,羊角哀醒来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于是留下了“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文言文典故:  羊左之交的典故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侵衣。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①,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②。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的灯光。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  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榻。  榻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拜。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  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独居于此。平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今幸遇贤士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更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待;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一住三日,雨止道干。伯桃曰:  “贤弟有王佐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① 荡风:荡,这里是碰、触的意思。荡风,即冒着风。  ② 宵宿处:过夜的处所。  角哀曰:“非不欲仕,奈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日,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费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其雨未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舞。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探梅诗客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岐阳,道经梁山路,问及樵夫,皆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死生有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俱去,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赍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待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遂不许。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  “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傍寻个歇处。”见一株枯桑,颇可避雪。  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爇些枯枝,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  “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悮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伯桃曰:“若皆饿死,白骨谁埋?”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兄可赍粮去,弟宁死于此。”伯桃曰:“我平生多病,贤弟少壮,比我甚强;更兼胸中之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滞,可宜速往。”角哀曰:“今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也,我不为之。”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至弟家中,一见如故。  知弟胸次不凡,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已变,四肢厥冷,口不能言,以手挥令去。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谁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三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至楚国,于旅邸中歇定。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何由而进?”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凡,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雍州人也。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裴仲邀入宾馆,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  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  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皆切当世之急务。元王大喜,设御宴以待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惊而问曰:  “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一一奏知。元王闻其言,为之感伤,诸大臣皆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处,安葬伯桃已毕,却回来事大王。”元王遂赠已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仍差人跟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元王,径奔梁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颜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沐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安葬起坟。四围筑墙栽树,离坟三十步建享堂①,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乡老②从人,无不下泪。祭罢,各自散去。  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感叹不已。忽然一阵阴风飒飒,烛灭复明。  角哀视之,见一人于灯影中或进或退,隐隐有哭声。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入!”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视之,乃伯桃也。角哀大惊,问曰:“兄阴灵不远,今来见弟,必有事故。”伯桃曰:“感贤弟记忆,初登仕路,奏请葬吾,更赠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此人在世时,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神极威猛,每夜仗剑来骂吾曰:‘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有此危难,特告贤弟。望改葬于他处,以免此祸。”角哀再欲问之,风起,忽然不见。角哀在享堂中一梦惊觉,尽记其事。  天明,再唤乡老,问此处有坟相近否。乡老曰:“松阴中有荆轲墓,墓前有庙。”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杀,缘何有坟于此?”乡老曰:“高渐离乃此间人,知荆轲被害,弃尸野外,乃盗其尸,葬于此地。每每显灵。土人建庙于此,四时享祭,以求福利。”角哀闻其言,遂信梦中之事,引从者径奔荆轲庙,指其神而骂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奉养,名姬重宝,尽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入秦行事,丧身悮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祀!吾兄左伯桃,当代名儒,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① 享堂:供奉神位的祭堂。  ② 乡老:老乡、乡下父老。  根本!”骂讫,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归至享堂,是夜秉烛以待。果见伯桃哽咽而来,告曰:“感贤弟如此,奈荆轲从人极多,皆土人所献。贤弟可束草为人,以彩为衣,手执器械,焚于墓前。吾得其助,使荆轲不能侵害。”言罢不见。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以彩为衣,各执刀枪器械,建数十于墓侧,以火焚之。  祝曰:“如其无事,亦望回报。”归至享堂,是夜闻风雨之声,如人战敌。角哀出户观之,见伯桃奔走而来,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不久吾尸必出墓矣。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免受此祸。”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当力助以战之。”伯桃曰:“弟阳人也,我皆阴鬼;阳人虽有勇烈,尘世相隔,焉能战阴鬼也?虽刍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强魂。”角哀曰:“兄且去,弟来日自有区处。”次日,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打毁神像。方欲取火焚庙,只见乡老数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贻祸于百姓。”须臾之间,土人聚集,都来求告。角哀拗他不过,只得罢了。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谢楚王,言:“昔日伯桃并粮与臣,因此得活,以遇圣主。重蒙厚爵,平生足矣,容臣后世尽心图报。”词意甚切。表付从人,然后到伯桃墓侧,大哭一场。与从者曰:“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去往无门,吾所不忍。欲焚庙掘坟,又恐拂土人之意。宁死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战此强魂。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之右,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回奏楚君,万乞听纳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讫,掣取佩剑,自刎而死。从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埋于伯桃墓侧。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柏,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白地。乡老大惊,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从者回楚国,将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敕赐庙额,曰“忠义之祠”,就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荆轲之灵,自此绝矣。土人四时祭祀,所祷甚灵。有古诗云:  古来仁义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  二士庙前秋日净,英魂常伴月光寒。  荆轲与太子丹也算是知己,士为知己者死。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马克思与恩格斯 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强地进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到了一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做工去,自己和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又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碰到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马克思知道了,连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亲密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后来他们住在两个地方,就经常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和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们时时刻刻设法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他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朋友们劝恩格斯去旅行,散散心。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就谢绝了朋友们的劝说,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他日以继夜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花了整整11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恩格斯说:“这是我喜欢的劳动,因为这时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马克斯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 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 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来英雄皆寂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