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谌家矶游戏机室地址在那里

关于学生品行不良的成因分析
关于学生品行不良的成因分析
武汉市黄陂区武湖中学& 彭长春
中学时代犹如人生之春天,中学生在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关爱教育下茁壮成长,犹如树苗在春天阳光雨露滋润下的生长。本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发展规律顺利成长。但有部分学生却由于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原因,出现诸多品行不良现象,甚至造成一些人生悲剧。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发现其品行不良的形成原因大体是由于如下几方面造成的。
(一)中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是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的内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由少时的依赖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理比较脆弱、稚嫩,容易极端、片面、消沉、缺乏理智。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断奶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感到困惑,对各种社会现象感到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失当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据调查,许多品行不良学生大多出自问题家庭。在品行不良的学生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形。
1、条件优越型家庭。父母有的是钱,不愁孩子无饭吃;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真正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个别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2、溺爱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甚至发展到为所欲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3、破碎型家庭。目前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当该学生成为离婚双方重建新家庭的一大障碍时,无论子女跟谁都容易被疏于管理和教育。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很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
4、专制型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平时又疏于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生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或达不到父母提出的要求时,其父母就会棍棒相加。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由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早恋”或到社会上寻求“哥儿们”的帮助,进而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邪路。。
5、不良行为型家庭。家长行为不检点,行为粗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正,酗酒赌博,盗窃腐化等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子女品行的发展。
6、教育方法简单型家庭。家长虽也想望子成龙,但往往缺乏教育子女的水平,有的甚至对子女放任不管。而且,多数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许多学生因此不与父母交流,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大多数学生反映,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差或老师反映孩子学习不认真,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骂就是打,很少有找孩子谈心的。据调查,有33.1%的家长或不管孩子的学习,或属于暴力型家长。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
1、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化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学、逃学,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同学嫌弃、歧视,逐渐形成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对立。
4、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少教师在学校上班时间能够尽心尽责,但一旦下班则早早走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部分教师害怕违规学生,对不良行为不敢面对,听之任之,助长了学生的不良风气。也有的教师一碰到问题未经调查处理就交到政教处,自己甩手干净,缺乏应有的责任心,造成政教处压力巨大,未能及时处理。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成员的影响。部分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成员往往是和他们同样身份的人,基本上档次不高,大人们很少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没有理想的人生追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还沾染了酗酒、赌博等恶习,也影响了孩子们行为,使孩子对前途感到渺茫。如有一次,体育老师在批评学生不遵守纪律,感叹学生长大后干什么时,有学生居然说:“长大当流氓,去收保护费。”让老师哭笑不得。
2、学习无用论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在某些地区,尤其在农村,只有有权势的家庭的孩子才有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没有关系的孩子只能在家待业或到外地打工,这种现实使许多人有了“读书有什么用?”、“钱花很多,毕业后没工作”的观念。
3、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犯罪分子的诱骗、腐蚀和教唆;营业性的游戏机室、网吧的诱惑等。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无凝会产生误导。因为家庭管教不严,这些社会不良现象更容易侵蚀着这些学生的思想。不少学生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甚至参与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总之,学生品行不良的形成是客观外因通过学生自身心理内因起作用的结果。从外因方面来看,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失误以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从内因方面来看,中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共同促成了其不良行为的产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找准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失,系统客观的修正其行为偏差,促进其健康成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武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