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之间穿越 父亲对女儿有句独白:我和女儿的现在是她未来的回忆。完整的话怎么说?

当诺兰抱住诗人 不只星际穿越这么简单|过度解读|解读星际穿越|诺兰星际穿越_新浪娱乐_新浪网
当诺兰抱住诗人 不只星际穿越这么简单
电影《星际穿越》中的艾米利亚
  【人物篇】
  电影有着一个诗歌式的情绪推进结构,技术简单,剧情也简单。在这个简单结构里,同样没有刻画太多的人物形象,电影里出现的人,即便包括了坟墓里的艾米利亚(安妮海瑟薇饰)男友,也屈指可数。文艺研究者常常说,文艺创作者限于篇幅的有限,决不会浪费他们的一笔一划,一个镜头。因此,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使命”。狄兰的诗歌中涉及六类人物形象,电影人物同样也有六个最为关键,是我们深入了解诺兰世界观的钥匙。
  为什么艾米利亚注定是繁衍胚胎的人?
  在《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里,狄兰交待了六个人物形象,智慧的人、善良的人、狂暴的人、严肃的人、父亲以及对应的孩子……父亲和孩子不难理解,是库珀和墨菲。
  艾米利亚(安妮海瑟薇饰)是代表智慧的人,因为,她与心心念着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的库珀不同,她是唯一与飞船上人类胚胎有着密切关系的博士,她注定是要承担到达“人类宜居星球”后繁衍文明的任务,那么她也将会是新文明里传道授业的智者。第二个原因,她是团队中唯一心中相信爱的力量的人,这在他们在两个星球(曼恩博士和艾米利亚男友的星球)做选择时的情节里可以看出,电影的结尾证实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布兰克教授用泪水和控诉走向“那个良夜”(在诗歌中意即死亡),纵然PlanA这个善意的谎言就出自他之手,他也是代表善良的人,他的善良是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的,他宁愿牺牲自己和地球人的生命,以保障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马特达蒙饰演的博士仅仅是一位反派吗?
  不少观众会认为,马特达蒙饰演的曼恩博士,是一位反派,是库珀、艾米利亚在太空行进中的障碍。其实不然。
  曼恩发射假信号的目的就是不想死去,以此为前提,当PlanA的谎言被戳穿,他们只有PlanB在此地定居的选项,此地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库珀将带着飞船返回地球,那么意味着曼恩所有的努力白费了,最终还是要面对死亡。
  别忘记,曼恩依旧是拯救人类文明计划里的先行者,他的作用不可被忽视。虽然,曼恩疯狂的举动损坏了飞船,导致了库珀和艾米利亚身处绝境,但也因此,激发了他们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曼恩可以被看作他们为求生行为的助燃器,推动着库珀和艾米利亚为生命和人类文明最后一搏。
  另外,依据电影中的墨菲定律来看待曼恩,墨菲定律讲的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总会发生。那么如果没有曼恩这个情节,那么意味着库珀女儿不会看到她得鬼魂,库珀没有飞往宇宙,人类文明将不会得到拯救了。
电影《星际穿越》里的墨菲哥哥
  为什么哥哥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事实上,当布兰克教授临终前对人类文明和科技失去信心,当人们疯狂迁徙逃命,当妹妹墨菲也绝望的时候,哥哥这个角色是唯一相信父亲能够回来的人,但他却没有妹妹那般幸运,没能等到父亲回来的一刻,因此,他身上的悲剧色彩比任何一个主角都要大。文明起源于农业,哥哥希望自己是个农民,并认可、赞成父亲的行为以及农民身份,代表了人类对过往的留恋,勤劳的精神,和对文明的坚守。如果整部电影是一面鼓,那么哥哥这个角色则是诺兰手中的鼓槌。
电影中的黑洞
  【主题篇】
  诺兰和狄兰相似的地方在于,他们思考共同的“生、死、爱”的哲学主题,《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就是狄兰对死神带走美丽生命的控诉。《星际穿越》绝不是为炫耀技术而诞生的电影,技术很原始,剧情也简单了,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洞穿“主角们,带着地球毁灭的现实,带着希望,在银河他乡寻找容身之地“的悲壮感。我们在关注星际、科幻、技术的同时,是应该探讨这部电影承载的世界观和哲学意义的。
  圆满结局的背后,诺兰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
  《星际穿越》刻画了两个“死亡”的境况:一个是人类地球文明的终结,一个是主角们面对生命将结束时最本真的欲望。地球是人类文明的母亲,却终有结束的时刻,人类不得不抛弃家园,在银河深处另寻容身之处,这个打下地球深深烙印的文明能不对地球的美丽充满眷恋、不舍吗?反观现实,我们现在拥有,却不懂得珍惜,空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倘若有一天污染再难控制,我们却没有掌握电影里那样的科技会怎么样,那就是文明与地球共同毁灭的日子了。这首诗是狄兰对死神的控诉,那么这部电影的控诉对象,恐怕就是人类自己了。
  因此,我们可以主观上作出判断,诺兰对星际的刻画并不是对未来的幻想和描述,本质上却是对过去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思考,他在缅怀过去人类文明繁盛与美丽地球之间的平衡,也在为现实中不断恶化的地球环境而担心,这样来讲,诺兰设置库珀儿子这个角色才具备深意。纵然电影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他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电影《星际穿越》剧照
  电影仅仅探讨了人类文明里爱的主题吗?
  在电影的开始,库珀对自己曾经是一位宇航员、工程师而感到自豪;对学校因为几个数字就剥夺了儿子读大学权利而感到愤怒;他得意地操纵无人飞机;在飞往太空和女儿的眼泪里,他选择了前者;面临曼恩博士和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艾米利亚男友两个星球间选择时,他还是依靠数据和科技,选择了曼恩。
  面临绝境,见证了队友一个个死去后,库珀在黑洞前做了选择,最终进入第五维空间,看着女儿时间轴。此时,他的情感战胜了科技,成为他生存下来的支柱,并因此拯救了人类文明。
  如果看到这里,就以为情感压倒了技术,爱能穿越一切,太偏颇了。在最后的时刻,可是机器人TARS发现了拯救地球的玄机,并将摩斯码告诉库珀,通过库珀和女儿的手表,完成不同时空之间的交流的。
  因此,诺兰在“爱”的主旨背后,是肯定了科技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的。该电影里埋藏的内容丰富程度,不亚于李安的《少年派》。
电影中的安妮-海瑟薇
  【脑洞篇】与诗歌无关
  以海瑟薇为结局,是影射了地球文明起源的一种可能?
  在电影里,库珀不停地在宇宙飞,儿子迅速的长大、结婚、生子,当库珀离开米勒星球后,女儿墨菲就已到了父亲离开时的年龄。天上一个小时,地下已过七年,这样与科学、科幻相关的情节,早就在现实世界不同的古代文明,包括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有所映照。
  另一方面,在影片结束,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艾米利亚,最终降落在男友发现的一颗宜居的星球上,她并不知道地球的人类已被解救,孤独的繁衍着人类的胚胎,远处的帐篷弥漫着温暖的光,还有男友的坟墓。这颗星球被赤土覆盖,像极了库布里克《2011太空漫游》开头的戈壁滩。试想,假若繁衍成功,这颗星球不就是另一个地球吗?艾米利亚讲给后代的故事,在若干年代后,不就是当地的神话吗?艾米利亚和人类胚胎不就像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的姿态吗?
  那么本文的最后,脑洞真的来了,我们的地球文明,是否也和它一样的起源呢?
&&& (梵一/文)
(责编: Edward)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一切穿越都是为了回归——《星际穿越》观影指南昨天看了《星际穿越》看完后简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首先剧情太赞,第二IMAX的音效太棒,整个人感觉两个小时就一直在外太空飞来飞去!首先,普及一下《星际穿越》中需要了解的名词: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黑洞: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便再无力逃脱,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黑洞视界:简而言之就是在光都逃不出的地方你是什么都看不到的,所以黑洞你是观察不到的,但是离黑洞越远黑洞的引力就越小,当光线像切线一样离着黑洞越来越远的时候就收引力作用越来越小,小道只引起光的偏折而不是光无法逃脱时,那是我们就能看到哪儿的事物,但里黑洞再近一点光就被吸进去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是这个能看见和看不见的界限就是视界;奇点:时空无限弯曲的一点;狭义相对论的钟慢效应:速度越快,越接近于极限速度,时间就会越慢。双生子佯谬:(由狭义相对论推出)有一对双生兄弟,其中一个跨上一宇宙飞船作接近光速的长程太空旅行,而另一个则留在地球。结果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我们发现他比他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轻。这个结果是由狭义相对论所推测出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多维世界:弦理论中说世界有11个维度,而在物理学中有8个平行世界多维世界的理论模型,弦理论只是较为主流的一种。但是,每个理论都承认世界是多维的。如何理解多维度呢?从二维和三维举例吧,二维只有点和面,没有空间的概念。他们是以空间为基础向前走的,从纸的一边走向另一边只能沿着平面走,无法意识到外部空间。但是此时如果我把纸弯起来,成一个圆筒状,那么现在纸的两边相互重合了,此时有两种方法从一边到另一边,一是按原来方法走绕圆筒一周,第二就是反方向挪动一下。但是在二维世界中第二种方法就无法解释了(他们看到的永远是一个平面)于是他们就看到一个点瞬移到另外一点,这个就是简单意义上的空间扭曲,也可以说就是抄近道,在二维时空没有高度这个概念,是一直沿着长度前进,但是在三维时空高度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可控制的量,但时间使我们沿着前进的量。于是在四维空间中我们可以像三维一样控制时间,从而可以访问过去,就像二维中的抄近道,发生了时光扭曲。但是四维的时间只是访问能控制过去,无法决定现在,就是说我能访问过去的时间点,但是如果我改变过去,可能我现在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再加上一个维度是,就出现了可能性这个维度了,四维是按着可能性往前走,就是说在四维中只有一种可能性,你改变过去,你就会从过去那个时间点开始走另一条路(无数可能性的一条)从而改变现在,于是你就在改变过去的瞬间突然改变了,这在四维无法解释。但是在五维世界中就说的通了,五维世界中可能性也向三维的长宽高可以改变,就是说你可以访问任意一个时间点(像三维空间中进房子一样),也可以访问每个时间点之前当以及之后的所有可能性,改变过去你会看到无数个因为改变过去而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这样你现在的改变就只是在改变过去时间点后无限可能结果的一种,这样就解释得通了。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在无数可能性中随机选择的一种,其他的选择都在其他无数的平行世界里实现。电影中之涉及五维空间,具体更高的维度有更多的变化,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高维空间的一些事实:高维可以看到低维的全部,但低维无法理解到高维的事物,只能感知,顺着一个高维比上一个低维多出的参量往下走,二维是长度,三维则是时间。我们一些低维无法解释的现象往往高维认为理所当然。低维的物理定律是高维的一个特殊情况,比如二维中平面运动就是立体运动的一个长度参量为零的特殊情况。个人臆断:高纬度看低纬度的所有生物都感觉是低智的。就像我们完全感觉不到二维生物的存在,同时四维人看我们所有的因缘机遇(因缘机遇这些就是无数可能性的一种)都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可以看到我们一条过去将来的可能性,五维人则是可以看见四维人的所有可能性,所以他们看四维也觉得是低智的。普及完毕,以下有大量剧透。《星际穿越》可以说是诺兰最不具自己叙事结构的一部电影,整片基本还是一个顺叙,相对于《致命魔术》,《记忆碎片》来说,整个叙事就只有几个闪回,但是经过前几部的熏陶后简直是小儿科了,可以轻松跟上。以下只适合没有看懂剧情,看懂的自行略过这几节:《星际穿越》讲述了在几十年后的一个接近集权主义(控制思想【否认阿波罗计划,控制教育水平,倡导不离开地球】)的世界中,地球的环境问题每况愈下,由于引力异常,不仅是有极端的天气如沙尘暴,还有一些物种的灭亡。主要引人注意的就是粮食作物的灭亡(小麦,秋葵都是濒危物种了),于是整个人类开始种植玉米,生存问题成为当时人们最大的问题,于是人们把教育部分搁置,主要为了生存。由马修麦康纳饰演的库珀就是这样一位飞行员,转行做了农民,他丧妻和儿子女儿墨菲还有岳父住一起,和女儿墨菲关系最为亲密。可是一直以来女儿说他的房间里有个幽灵(Ghost)总是无缘无故的有书落下来,甚至弄坏了她的玩具。可是作为父亲的库珀总是认为是女儿的幻觉,一直安慰她,向她解释科学。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全家外出观看棒球赛遭遇了强沙尘暴中,女儿卧室忘记关了窗。当一家人回到家,库珀和墨菲赶到墨菲的房间时,发现了吹进家的沙尘由于引力异常而呈现一些特殊粗细条纹状的排列,经过研究之后,库珀认为这是二进制由一个不知是谁(电影中称为“他们”(They))传达的信息。经过二进制的破解,库珀发现那是一个位置的坐标,他和女儿最终发现那是一个NASA的研究总站。由于现在人们吃住都成问题,政府大力宣扬留在地球,而非向外探寻,于是NASA被迫削减预算,最终建在了荒山野岭中继续研究。由于地球生存问题紧张,NASA的教授布兰德以及研究员他的女儿A.布兰德制定了A,B两个计划:A:布兰德一直在进行引力的研究,并且希望通过解出方程式解决操纵重力以造出廉价的殖民飞船,让人类在外太空空间站生活。B:在土星旁发现了一个不知是谁(They)设置的虫洞,并且已经派10个宇航员穿越虫洞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并且用已经培育好的受精卵在新的星球上繁殖,放弃地球上的人类,而使人类的下一代得以延续。库珀误打误撞地找到了NASA实验室,而布兰德教授也相信就是(“They”)的那种力量选中了库珀作为B计划的宇航员。此时B计划已经有十名宇航员去执行了任务,他们只有三个还在通过虫洞用二进制传输那里星球的基本数据,那里也算是符合生命条件的星球。但是库珀虽然自己对飞行依然充满激情,但是依然对自己女儿依依不舍,怕自己一去无法回来。于是布兰登教授向他保证了自己A计划的可行性,并且保证他回来的时候会将方程解出(好像解不出是因为没有黑洞里的数据)并且B计划只是一个备案,就算找不到合适的星球也有充足的燃料回程,不像之前的宇航员一样。于是在再三权衡之后,为了自己下一代,库珀踏上了征程。临走之前,他给女儿一块表,告诉她,爸爸在外太空以光速飞行,时间会变慢,等到他回来时比比看自己的手表和女儿的手表差了多少,或许自己回来时自己和女儿一样大。女儿一直不能接受,还说自己破解了幽灵(Ghost)传达的话,说STAY(留下)。于是,他,A.布兰德,机器人TARS,罗米利还有多伊尔去穿越虫洞,带着受精卵去验证那三个依然有信号的星球。在虫洞穿越中,A.布兰德发现了时光逆转——她正在和一个也许是以前宇航员的人在握手。第一个星球里黑洞较近,时光的延迟也较大,宇航员一小时等于地球上的七年,库珀,TARS,多伊尔去那个星球上探索,可是发现的仅仅是滔天的巨浪和信息记录发送器的残骸。为了收集信息发送器A.布兰德不顾库珀的阻拦,最终大家都遭遇了巨浪海啸,还搭上了多伊尔的性命。然而A.布兰登才意识到这个发送了10年信息的探测器由于虫洞的时光扭曲可能是几个小时前才刚刚登陆此星球。当他们从登陆舱回到主舰时,发现同行的罗米利已经苍老了好多,由于时间效应燃料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好像燃料不足是这样的,不大记得了),而且另外两颗星一颗为费曼星:资源显示适合人类,燃料可以供着陆并且返回地球,另一颗,它上面派去的宇航员是A.布兰德的恋人,原本十多年过去了她对他的生死已经不抱希望,可是当她意识到时光扭曲后意识到可能恋人任活着,但是这颗星里黑洞很近,燃料也不足。库珀和A.布兰德产生了相反的意愿,但最终大家去了更可能有人类的曼恩星球。当他们在曼恩星球上找到曼恩并且复活速冻的曼恩之后,准备探寻星球,并且搭建繁衍室,并且发展人类的下一代,且让曼恩(被他故意拆卸)的废弃机器人去黑洞中寻找数据,方便博士的A计划。但是在一次探寻中曼恩博士向库珀揭露这都是谎言,其实自己真正这儿感到孤独而故意发送错误的数据,希望有人来救自己。并且企图谋杀库珀,可这被A.布兰德化解,曼恩炸掉了繁衍室,让罗米利误伤而死。之后曼恩企图上主舰逃回地球,最后在库珀和A.布兰德的阻止下让他自取其灭。现在,地球上墨菲已和父亲年龄一样,她正在布兰德教授的手下执行A计划,然而在布兰德教授的弥留之际,告诉她这一切都是骗局,自己其实早就解出了方程的一半,现在的研究都是无功而返,没有黑洞的数据,一切都是没有用,自己在几十年前就弄清楚了只有找到人类的新星球才能延续种族,于是A计划就是哄骗库珀和自己女儿踏上征程的骗局。当身在空间站(只能接受信息而不能发送)的库珀和A.布兰德知道后,万念俱灰,但他们最终决定去向最后一个星球。通过利用黑洞的引力弹射,但是经历黑洞只是库珀自己主动将自己和机器人TARS甩入黑洞,根据动量定理让A.布兰德获得更多的动量。被卷入黑洞的库珀发现自己的时光发生了逆转,自己正在于以前刚刚来虫洞时的A.布兰德握手,也就是第一次穿越虫洞时和A.布兰德握手的不是别人正是做自己旁边未来的库珀。此时库珀进入了五维空间,他看到了书构成的五维空间,看到了无穷的可能性,于是他意识到这个好像是女儿的书房,接着他看见了不同时间段的女儿。他不断通过推到书的方式利用摩尔密码的传达方式,暗示女儿和当时的自己这一切是骗局,出去就回不来,于是他就利用摩尔密码拼出了STAY(留下),此时大家也就明白了,他一直是女儿的幽灵(Ghost)。女儿一直是在和未来的父亲对话,并且(They)就是库珀本人。此时机器人TARS在探测这黑洞的种种数据并且和库珀保持联系,库珀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女儿这些数据,并且相信在一个时空中女儿能破解自己的密码,最后解决方程式完成A计划。他联想到自己送给女儿的表,通过表秒针的相位变化来表示摩尔密码的点dot(.)、划dash(-)。再次醒来时,库珀发现自己在病床上,被告知这是以女儿墨菲.库珀命名的空间站,女儿墨菲解决了A计划。再次与女儿相聚时,发现女儿已是十分苍老,而自己却依然正直壮年。两个人终究是不能在一起生活,而等待着库珀的是寻找A.布兰德,并且看看那个星球是什么样的……写正式的影评之前写了这么多好累………首先,诺兰大神完美将我一直在脑海中想的多维世界呈现在大银幕上,让我有一种突然找到了知音的感觉,现代物理学就是这么的美妙,它让你不懂,它让你去思考,它让你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在思考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是它创造了哲学,是它在一步一步中让你去找寻生命的意义,让你去找寻爱的意义。除去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其本质是一个温情的文艺片,它向我们讨论了关于孤独,关于勇气,关于隔阂与爱但终究关于绝望。10位身先士卒的宇航员是孤独的,一个人面对浩瀚的星空,面对未知的未来,还有面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标准的宇宙,他们所体会到的使我们难以想象的绝望。宇宙中任何方向都可以是上方,没有任何一个标准,《地心引力》中斯通博士被甩出后对一切都是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不断眼前翻转的地球,空间中黑黑如也,没有一丝一毫可以依靠,可以抓住。身子向后无限地向黑暗中翻跟头,这种绝望也是《星际穿越》中所表达出来的,一个人开始面对整个人类,整个人类历史,人类未来,所有渺小的东西在一个宏大世界中都会有自卑与绝望。在任务中库珀一次又一次发现我们自身就是像蝼蚁一样卑微与渺小,无论是面对巨浪还是面对费曼星无尽的荒原。甚至连我们自身都是无发左右的,我们无法左右命运,但这又确实是由未来的自己所决定的,这点很有意思。我们一方面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它或许在过去就已经定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只有在未来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干了什么,在未来,我们发现对改变过去的自己无能为力,因为那时自己无法察觉,改变过的也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但是向过去不断传达信息,,我们发现那时的自己是受现在的自己控制,现在的自己希望回忆起当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帮助过自己。命运是否真正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诺兰表示了深深的绝望,这个说不出,看似说得出,又难以表达。小时候的墨菲和父亲是隔阂的,那是是父亲太年长,父亲回来后他们依然是隔阂的,是因为墨菲已经成了一个比父亲更年老的人。一个体会到这种感觉的父亲,他一定也知道了所有墨菲的人生轨迹,就像你突然变小到了小学的一天,但是你的记忆没变,你知道未来的一切,你经历过了一切,但你无法向人倾诉,你知道那都是徒劳,这种事情解释不清,也没有人会相信。你开始寂寞,你开始急,和一群和你经历一切的人要抹去记忆重新开始,你心中有他们的样子,有和他们的点点滴滴,但他们刚刚认识你,这样的隔阂便是绝望。诺兰的父女这样处理让我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她的存在。”虽然影片一直在强调外出寻找新的栖息地,但是一切的穿越都是为了回归。终究导演还是说了一个回归的故事,而联系回归的纽带就是爱。一直在逃离,但是逃得越远,爱的纽带就会将我们捆得越紧,它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存在。无论物理距离上有多远,无论时空上的差距有多大,你在我眼中永远是个孩子,我在你心中也永远是个守护神。但是随着时空这一无法阻止的力量,你再也回不来了,虽然我们团聚,但是我们茫然地张着嘴,再也找不准那首往日的旋律。这是导演对一切一切物是人非的感慨,年代变迁,我的几分钟你就经历了一切。当两个人在时间上的标准不统一的时候,再多的解释也是苍白,人因为孤独而陷入深深的绝望。是啊,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与来来往往的冰冷的人群,向谁倾诉过去的样子,你无法阻止它的发展,当它来临之时就只能默默接受,这种绝望只有在向外探寻的逃离中得到弥补,可是这只会麻木。一切的穿越都是为了回归,可是回去的时候,我们发现物是人非。我们千辛万苦却只达到了令自己深深绝望的境界,该怎么办。这我想就是导演希望通过穿越背后所传达的东西。
关于科学上的“错误”可以参见这个回答提示:评论中有剧透!11.14:更正:影片中的虫洞的确和黑洞无关,是我理解错误。在和系里的美国同学讨论之后,我们基本确认影片中的虫洞并非单向通道,而是可以通过它向地球发送信息的,只是电影为了情节需要,在Endurance穿越虫洞之后并没有向地球发送过信息,电影中的解释是反向发送信息的效率极低,估计比拨号上网还慢很多倍。所以Cooper给女儿传递的信息主要作用不是解决安妮海瑟薇回来的问题,而是学会操纵重力让人类大规模离开地球。 影片开头的无人机以及农用机械导航故障不一定和磁场有关,因为GPS本身就有依据地球引力的广义相对论修正,如果出现引力异常,GPS的导航自然会出问题。11.9:添上了对Kip Thorne的简介11.8:添加对音效和配乐的评价时空从未如此让人感动,除了引力可以穿越不同的维度,爱也可以。(末尾有微少剧透)首先,影片中的黑洞作为题图。说自己是伪诺吹,是因为我的确很喜欢他的电影,但又受不了一些过(度)解(读)狗对他的无限拔高(尤其是《盗梦空间》),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多年以前看过的《致命魔术》也是他的作品。而且由于《黑暗骑士》导致的对《黑暗骑士崛起》的过于期待,失望之余让我也觉得诺兰不过如此。但我的怀疑在看完Interstellar之后彻底烟消云散了,诺兰的确是目前最具大师气质的导演,《星际穿越》也是目前所有电影里科学和艺术的最完美结合(不要和我提2001太空漫游,技术限制,科学上是完全比不上的)上次能让我如此震撼又如此感动的,也许还是多年以前的《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的确很震撼,但缺乏感动)。先谈谈我比较熟悉的科学部分:题图里的黑洞,除了黑色的部分之外,想必那个如同王冠般耀眼的环形结构是大家最关注的。这是周围物质在黑洞引力作用下落入黑洞的同时释放引力势能而产生的明亮结构。具体的释放机制主要是粘滞加热(viscous heating),因为这个较差自转的盘不同半径的角速度不同(越到内部越大),物质互相摩擦就可以释放相当可观的能量。至于为何是个盘,因为初始角动量的存在,这些物质在刚开始就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角动量方向(想想太阳系为何也差不多在一个平面上,类似的道理),所以落入黑洞时的轨道也基本在一个面上。于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黑洞是这样的当然,我们还知道黑洞本身不发光,引力会弯曲空间,于是我们看到的黑洞还是这样的:这是几天前的APOD,计算了黑洞对后部星系图像的弯曲。但是如果我们走的够近,黑洞也能弯曲背面的吸积盘的光线,最终会看到什么样的图像呢?这种事情搞天文的也关心,虽然我们没法从观测上直接分辨吸积盘的内部细节,但是这个会影响观测到的光谱(也就是能量分布),这种事情,搞模拟的也不是没算过,但是他们的结果,差不多是这样的:这里颜色代表光谱/能量的频率移动,蓝色代表频率变高,红色代表变低,同时考虑了引力红移和多普勒红移。这个图像如果太Q的话,好一些的会是这样的:好吧知乎没法插这个格式的视频,我截个图:右下角的图形代表能观测到的能谱,由于相对论beaming的存在,能量会向高能区移动。也许你注意到了,电影里似乎没有出现多普勒频移的效果(也就是一边红点一边蓝点),不过我倒是找到一张设定图:注意这些不同的色块,代表了这些区域可观测的温度/能量,红色代表最大红移,接近内侧的黄色主要是引力红移导致的。而电影里我们看不到这些效应主要是这些区域的能量范围非常广,而且能量密度极高(也就是很亮),即使红移之后对肉眼来说还是太亮,所以我们看到的差不多是一个均匀的光带。(就像理论上太阳外侧会比中心部位暗一些,但现实中你也看不出来,而吸积盘的亮度太阳完全不能比)。不过Interstellar超越这些科研成果的地方在于,Kip Thorne的推导加上高精度的模拟,最终能看到的不止一个吸积盘!上面这张设定图比较清楚,背面的吸积盘像不仅从黑洞“上面”绕射过来,同时也会从“下面”绕过来。而正对观察者一侧的吸积盘下部的光,则会绕黑洞3/4圈之后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睛里(就是黑洞上部紧贴它的那条亮线)。这只是绕黑洞圈数较少的光线的像,剩下的像会更加接近黑洞视界,所以难以看清。(贴张Kip的老照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Kip只用了三年就在Wheeler(也是费曼的博士导师)手下拿到PhD,30岁拿到Caltech正教授,当代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的顶级大师,名著《黑洞与时间弯曲》强烈推荐。Kip参与了不少本片的剧本创作,还拉着诺兰的弟弟Jonathan去Caltech学了不少广相,诺兰本人据说去了SpaceX感受了造火箭的氛围)这个结果,不仅仅在电影界,在科学界也是前所未有的!据报道,“诺兰的Group”(评论里有建议这样提不太好,我只是指代,加上引号好了)会至少发两篇paper,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计算机图形。除此之外,还有影片前期对虫洞表面的表现,同样由于空间弯曲,你将会在虫洞表面看到来自整个“天空”(空间?)的影象。而飞船穿越虫洞的那一幕,逐渐接近视界的各种细节,简直是most fantastic journey ever!而着陆的第一个星球,相信看过大刘《海水高山》的同学会非常激动的。好吧,如果诸位有耐心看到这一段,我要开始聊聊电影本身了。电影的前段稍显沉闷,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埋藏的无数包袱就会觉得《啊哈,原来如此!》(我为啥要用书名号?)诺兰擅长的穿插叙事在本片里和具象化的时间维度(这算剧透?)结合的天衣无缝。主角麦康纳多年前参演的《超时空接触》也是一个星际穿越的题材,但是为了表达诠释父爱,让外星人化身父亲的形象和穿越后的朱迪 福斯特接触,显得非常生硬。而本片里,前期引力红移产生的时间差,“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让观者觉得父女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在拉开几乎无穷大的距离,离愁别绪让人感慨万千。而片尾(剧透开始!),在外星人(其实是未来可以操纵高维空间的人类)制造的时间变成一个空间维度的世界里,麦康纳通过对时间流的影响(感谢评论中的指正,其实是影响引力产生的引力波)操纵手表的指针给女儿传递关键信息,让人松口气的同时又被深深的感动:正如安妮海瑟薇在近乎绝望时所说的,除了引力,爱也是可以打破不同维度隔阂的力量啊!特别还要提一下本片的音效和配乐。 本片前半部分涉及到太空的场面大都是完全无声的,甚至连配乐都没有,诺兰通过频繁的舱外/舱内镜头切换造成的有声/无声的对比营造出了太空旅行强烈的孤独感。尤其是Endurance到达土星附近的那一幕,非常作为一个小点无声的前行,背后的土星作为巨大的背景让我顿时联想起流浪地球里:“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这一刻,人类是渺小的,然而正是以如此微不足道的力量向大自然给予的命运宣战,生命,又是如此的伟大。本片配乐由Hans Zimmer操刀,寂寞大师在好莱坞的名气由来已久,中国观众最早熟知他的作品应当是卖拷贝的巅峰之作《勇闯夺命岛》,当然他之前的名作还有《雨人》,《红潮风暴》和《狮子王》,后来则有他和Klaus Badelt 合作的《加勒比海盗》系列也是广为人知(其中He's a Pirate被国内各大电视台长期未授权播放,从军事节目到男性健康广告,可谓万能BGM)。不过之前Zimmer的配乐虽然极其带感,但我听来总有喧宾夺主之感:这段镜头明明是为了配乐拍的嘛,或者一到某种场景,耳边仿佛想起“该起音乐了”,于是Zimmer的曲子如期而至。Zimmer一直善用恢弘的交响乐营造高张力的氛围,但这次,他的配乐却是流水一般渗入了影片的各个角落,无论的节奏还是响度都非常克制,影片末尾的关键时刻,虫洞两侧频繁的镜头切换在Zimmer略偏舒缓的钢琴曲的带动下的却能产生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如果说以前Zimmer偏向马克西姆或者朗朗的话,这次的Zimmer如同克莱德曼(好吧我俗了,那我说像内田光子或者Krystian Zimerman吧),润物细无声,让观众仿佛忘记配乐的存在,却又被配乐更加深入的影响。【见11.4更正】PS:一个小小的疑问:按理说虫洞也具有和类似黑洞的性质,那么他们穿越视界进入另一边的时候引力红移会无穷大,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人会觉得他们永远停留在视界上,但是电影里似乎把这个给忽略了,虫洞只是起到一个连接两个空间的作用,而且刚开始只是个单向虫洞(从太阳系进入,另一边出来,但另一端表现出来的又是完全黑洞的性质)。希望理论大牛给我解惑。PS2:强烈推荐这个页面,他们居然计算了不同自转速率黑洞的图像变化!
刚刚看完IMAX归来,把感想零星记一下,写得比较没有条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ps:在美帝看的首映,因此回答中夹带的人名和台词是英文,希望不影响阅读。————————————剧透之分割线————————————一直很喜欢诺兰,但不是他的脑残粉。《黑暗骑士》是神作,但《黑暗骑士崛起》无疑是大失水准之作。《盗梦空间》在叙事技巧上达到了一个小巅峰,但是情节上有诸多烂俗之处。作为一个铁杆的硬科幻小说爱好者,我一直在等待一部真正伟大的硬科幻电影的出现。《2001》年代太久远,而且在我看来,很多情节的处理远不如克拉克的《2001》(小说)。《地心引力》是个好片子,在技术上无以伦比,但是情节太简单,内涵太浅显,不过瘾。除此之外,科幻电影就只剩下“地球大战外星人”“地球人大战机器人”“超级英雄拯救地球”这种伪科幻了。今天,看完Interstellar从电影院中走出来,我激动不已——我感到自己梦想中的电影终于被人拍出来了。对于Interstellar,我要不吝赞美之词。这是一部绝对担得上“伟大”之名的电影。也要感叹,这种剧情在之前绝对只能属于小众,诺兰能为如此硬核如此严肃的科幻拉到这种级别的投资和制作,实乃我辈科幻迷之幸。除了诺兰之外,恐怕只有卡神有这种级别的眼界和号召力了。Interstellar涉及到非常多经典的科幻母题,虫洞穿梭,时空悖论,地球居住危机,文明延续,冬眠,地外行星探索等,更令我佩服的是诺兰并没有一味追求电脑特效,而是大量的利用了模型等传统方式来拍摄飞船场景 ,很高兴看到诺兰不是几年前那个喜欢标新立异、拿创意砸死观众的导演了,能这样稳扎稳打的把经典母题和剧情拍好,是真正大师功力的体现。有趣的是里面出现了很多《三体》中出现的的概念,高维碎片,逃亡主义者+面壁者阿福,Mann对Cooper的暗算不就是青铜时代和万有引力号的翻版么?之前诺兰在预告片中大肆渲染父女情,我很怕诺兰玩过头了没守住,把本来应该是严肃宏大深刻讨论人类未来的电影又拍成家庭温情伦理剧。这个毛病之前在《盗梦空间》就犯过一次,四个梦境同步最要紧关头Cobb居然在limbo里面只顾着和老婆卿卿我我,看得我着急得要死。但是看完后松了一口气,这次的感情戏控制得挺好,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为剧情多加了一笔温情。不知道是诺兰本意如此,还是为了照顾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太硬的科幻电影,接受者还是不多的。不过,我还是觉得love在电影里的比重稍微大了些。人类都要灭绝了,通过虫洞穿越宇宙了,发现新世界了,又是扯相对论又是扯伦理学,这么多深刻宏大的东西能讨论,咱能别喋喋不休的讨论love的重要性了吗?太俗套了。对love的过度强调,在我看来一直是西方通俗文化(包括电影、文学、音乐)的通病之一。不过,Interstellar思考的高度和深度,秒了其他科幻电影一条街。我一直觉得就剧情的复杂和深刻程度上,科幻电影一直被科幻小说远远甩在后面,大部分科幻电影经典,无非是讨论一些科幻小说早就说烂了的话题,在剧情上可与科幻小说媲美的科幻电影,之前只有《黑客帝国》,现在Interstellar也做到了,甚至做得更好。敢严肃思考问题的电影本来就少,敢严肃思考问题的科幻电影更少(大都是地球人大战外星人/机器人),敢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上严肃地探讨这么多经典科幻母题的电影,除了《黑客帝国》三部曲外,只有诺兰了。话说,沃卓斯基姐弟也有把严肃问题拍成家庭八点档的毛病,《黑客帝国》挖下这么大的坑,所涉及到的思考完全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广阔,但总是一次又一次沦落到neo和trinity的爱情上,最后又是love拯救一切。希望明年的Jupiter Ascending不会重蹈覆辙。结构依然是诺兰标志性的眼花缭乱纷而不杂的风格,但是这次不那么惊艳了(可能是看得多了猜到套路了),电影看了四分之一就基本猜到大致结尾走向了,感觉诺兰为了结尾的呼应,把开头的伏笔埋得太明显了些,ghost那段简直让人感觉诺兰隔着屏幕对你喊“快看我呀我就是伏笔呀”。不过这不是侦探片,尽管猜到了结尾,依然不影响我被中间浩瀚而又丰富的剧情惊得目瞪口呆,基本张嘴看完后半段。音乐非常出色——很多人认为好的电影配乐无非就是有首好听的主题曲,谬矣。Interstellar没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曲,但是全片的配乐不仅恰到好处,更不乏神来之笔:管风琴+弦乐的组合对于渲染太空的气氛再合适不过,适当点缀的钢琴、电子合成配乐也是画龙点睛;脱离了表面的好听旋律后,Interstellar这种融合了晚期浪漫派和少许minimalism味道的曲风实在太棒了。另外,只有我一个人觉得Interstellar的配乐风格非常布鲁克纳吗。。对于星际航行和太空景象的镜头美得令人窒息,是《2001》+《地心引力》的合体加强版。完美遵从“真空不能传声”的定律,音效处理点一万个赞(趣事:制作方本来不允许太空场景完全不加音轨,因为他们认为彻底的寂静会让观众感到恐慌。诺兰一拍大腿:没错,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最后成品,太空场景果然一个音轨不加,除非有背景音乐)很感动的一个细节:每次电影跳到太空中无声的片段时,整个电影院不可思议的寂静,几乎每个人都是屏着呼吸在看——这种氛围不能更美妙。大量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从情节到镜头到布景到细节,甚至可以说Interstellar就是一个21世纪的复杂版2001被机器人萌翻了。外形设计非常有新意,虽然这货其实对于剧情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一个单纯的giant sarcastic robot,但是真心太萌了!出了手办和周边一定买!一个遗憾或者说疑问:人类未来人口达到耕地所能提供食物的极限的时候,社会真的是诺兰电影中描绘的这样吗?我不太相信世界会发展成“不需要工程师,只需要更多的农民”的样子。希望社会学专业的朋友分析下。楼上
的答案很赞,我知道诺兰在科学严谨性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没想到居然到了业界领先+发paper的地步,这种级别的硬科幻,对我简直是饕餮大餐啊。不行,看来二刷是很有必要了。这才是真正严肃的“科幻电影”!向诺兰致以敬意。剧情上总体而言牛逼得没边,但是小处还需要打磨。我觉得略扯淡的一点:NASA抓到闯入者cooper,一开始还敌意满满的质问你怎么进来的,才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自己的老底全抖出来,还居然直接就非常诚恳的问cooper愿不愿意穿越星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拯救人类(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呢!),然后cooper居然就小小的扭捏几下(I got kids, Professor...),然后答应了?!我们再回顾一下,偌大的NASA几百号人,把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的闯入者,然后闯入者居然就答应了。。这进度,见面闪婚的都不带这样的好吗。。(ps:经过大家的提醒,Cooper应该在之前就认识教授,这样的话就解释的通了。等我二刷回来再改改)略扯淡的另一点:Mann在没有完美对接的情况下想要强行进入机舱导致身亡,这对于Mann这样一个优秀的宇航员来说绝对是不可饶恕的低级失误,就这么把片中唯一的反派打发了有点说不过去吧?更说不过去的是,Cooper居然直接灵机一动,在旋转中强行对(cha)接(ru)机舱。。这段真心落了俗套,以诺兰兄弟的编剧功力,应该能想得出比这高明的处理反派的情节才对诺兰一向被诟病的镜头处理(which is 大卫芬奇的强项)在这部电影里有长足的进步,有很多镜头无论是构图还是寓意都极为巧妙——比如,宏大壮阔的冰天雪地外星球的背景下,两个代表人类未来的男人,穿着笨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上扭打。我爱死了这个镜头。点个赞。穿越虫洞和黑洞的段落,是绝对的视觉奇观,必将名留青史。很多人觉得电影的前30分钟太昏昏欲睡。我觉得这真心不是黑点,诺兰想要搞一部从头紧张到尾的电影实在太轻松了(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盗梦),这次之所以在开头比较中规中矩,是因为Interstellar本身就不是一部动作片或者悬疑片,何必一开头就搞得大家都紧张兮兮的?而且前面的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无聊,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很多人看电影,只要不打架就会昏昏欲睡。。关于格局这一点,豆瓣上有影评说诺兰一向引以为傲的复杂叙事结构这次反而坑了自己,因为Interstellar如此深邃大气的剧情本是不需要花哨的叙事技巧来做点缀的,做了反而有些画蛇添足——我表示保守同意。后面高潮处的多线快速剪辑似乎确实有些喧宾夺主降低了情感张力。不过我暂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不管怎样:Interstellar一部在立意、剧情、深度、想象力、严谨性、视觉效果、配乐等方面都做到了业界顶尖的伟大电影。感谢诺兰。--------ps:随手写写居然上了日报,希望大家不要吐槽。。
依仗临风听暮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穿越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