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抗战士

当前位置: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芦花荡》一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芦花荡》一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主人公是一位干瘦的老头子,他给抗日将士带来欢乐,也让日本鬼子胆寒。他自信,自尊,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B.《台阶》以“台阶”为线索,来反映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的代价。C.《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文章选自《呐喊》。D.《老王》一文描写老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他的“善”;一是写他的苦。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能力。C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文章选自《朝花夕拾》。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芦花荡》一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芦花荡》一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0930168313747129058456510208708帖子主题:一个抗战老兵战后真实的故事
共&2858&个阅读者&
军号:1925362 头衔:铁血最后的侃爷 工分:266469
/ 排名:23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个抗战老兵战后真实的故事
文章提交者:曾经的一毛二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昨天在铁血上看到一个《如何给老兵发补贴》的帖子,里面是讨论是否给哪些国军抗战老兵发补贴,我的回复是说了个河南抗战老兵在战后无法生活而乞讨的事情,很多网友要我说出根据和事实,我就把自己在《中国青年报》上报道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让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些抗战的国真实的写照。以下文章都摘自《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日本版》 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方军97岁的杨云峰老头儿大概从87年开始断断续续要饭吃。现在,他已经不在了。位于卢沟桥的抗战馆也始建于87年。抗战馆开馆初期,杨老头子就把他当年在卢沟桥上使用过的大刀捐献给了抗战馆。而且,十几年来,他不断地到抗战馆来。杨老头子来一次就被送走一次,而且,次次必须经过近在咫尺的卢沟桥。卢沟桥是八百年前的桥,有的题字,因而名扬天下。今天,七七的纪念日又向我们走来。67年前的是改变中国社会、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67年前的是主义发动全面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开始,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亚洲战场上的开始。自67年前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社会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后,中华大地上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抗战八年,中国人民经过英勇奋战,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谱写了中华民族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自以来中国赔款割地连连失败,惟独取得完全胜利。应该说:中国人民的民族新的一页,就是在卢沟桥上翻开的。那么,亲历67前卢沟桥事变的抗战老战士现在都怎么样了?我于五年前采访过的,97岁的抗战老兵杨云峰先生于6月11日,在贫困之中谢世了。之所以说他贫困,是因为多少年来,他没有任何收入。而且,他逐渐逐渐地丧失了劳动的能力,还是孤寡老人。我前思后想,和老人接触过的一幕一幕又展现在眼前,就象发生在昨天一样。为杨云峰后半生几十年生活在贫困之中,我感到万分辛酸。只是一个杨云峰吗?其实,很多抗日老兵的数十年都在默默无闻之中,在生活艰苦之中度过的。据《中国财经报》日报道:“2003年我国年绝对贫困标准是年人均收入在637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在637到882元之间。根据此测算,到2003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为2900万人和5716万人。”中国的贫困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所谓的贫困人口也是长期存在的,这是毋庸质疑的事实。只是随着年代的演变,经历过的老人正在以自然消亡的方式退出我们社会生活中贫困人群的舞台。这里面曾经还有过很多类似的杨云峰人物吗?您说呢?根据我多年的调查,参加过抗战的老兵现在占中国曾经是抗战地区人口的万分之一。“抗战地区”指的是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外,有东北三省、华北、华中、贵州、云南等地。胜利距离今天已经59周年了,卢沟桥事变距离今天已经有67年了,918事变距离今天已经有73年了。明年,也就是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曾经“用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抗战老兵将会寥寥无几。我们可以去博物馆会他们;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书中和他们谈话吗?97岁的杨云峰先生是个脾气暴躁的老退役军人,我第一次采访他时他92岁,那时,我还可以体验到他的“暴躁”的一面。杨云峰1926年在绥远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在29军37师当兵。杨老头儿闭着眼睛倒背如流的告诉我:“军长宋哲元、师长冯治安、旅长何基沣。”1933年的喜峰口大战,他是当时大刀队的成员之一。 我知道1933年3月,在北京密云县喜峰口罗文峪的战役,29军歼灭日寇6000余人,击毙少佐以上军官53人,缴获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1门机枪36架。中国军队的29军当时牺牲了多少人?我没问他。恐怕问他也说不清楚。反正他这个幸存者浑身都是伤,日军子弹从他左脸颊穿进,使他上下槽牙全掉了,我让他张大嘴看过他的伤。他左耳朵早被大炮震聋了,身上、手上也都是伤。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前后,他所在的110旅负责防守宛平县城、丰台镇和丰台车站,以及平汉线通道及卢沟桥一带,与日军的混成旅只相距400米。按照他的说法:“连日寇的眉毛和鼻子都看得清楚”。他指手画脚的对我嚷嚷:“那时,日本兵竟然敢在我们29军军部门口拉屎!他妈的!我们把大刀片的把儿都捏出了水、攥出了汗!不让打呀!那是命令!”他看了我一眼说:“命令就是命令,懂吧?”我心里讲话:“还命令呢,看看你穿的破衣服吧。”他的中山服是土布的,他的裤带是根绳子。他裤子的中缝合不上,是不是他的裤子?日,侵华日军进攻卢沟桥时,我军奋起反击,杨云峰和他所在的110旅官兵奋勇杀敌,在保卫宛平县城时不但刀劈数百鬼子兵,还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游少将。后来,他参加了大名保卫战,在血战中,他所在的179师抵抗日军三天两夜围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大名失守。当时的师长何基沣悲愤之极,留下了“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父老”的遗书而自戕{未遂}。杨云峰很清楚这件事情。他对我说,他跟着何基沣当了三次“敢死队”的队员:“一次喜峰口、一次卢沟桥、一次是大名血战。”杨云峰埋怨:“他从营长、团长当到师长,可我还是抡大刀片的兵。回家探亲前才当上少尉。”我也认为他运气不好,如果当了官,起码可以腐败吧?抗战胜利后,杨云峰因为是有功老兵,经过军官批准,他身背原29军的大片刀回河南舞阳县北辛渡大墙后乡探亲去了。日何基沣在的关键时刻与张克侠将军合作,率领77军和59军起义并强渡长江天险,直取南京,为解放全中国立了大功。此时归队的杨云峰已经不知他所在部队的去向。所以,他又回到河南种地。我有一份他证件的复印件:“《起义人员证明书》,武字13127号。杨云峰同志,原系国民党陆军军官,于1948年11月在江苏贾汪参加77军起义,特此证明。。1985年5月。”有了这个东西,这杨老头子怎么还穷困潦倒呢?我去采访他,村里的干部向我告状:“这老头子!90了还和别人打架呢!”何基沣解放以后在农业部当了副部长,杨云峰就成了何基沣家的常客。有许多合影照片足以证明这件事情。杨云峰亲口对我说,何基沣将军于日病逝前常常资助他。杨云峰1908年生人,1980年时已经72岁。他曾经在山西一家工厂看过大门,可是,随着社会的变迁,那家工厂早就倒闭了。因此,杨云峰没有养老金。他应该算是“五保户”,应该住进社会福利院中。可是,他为什么总是四处的投靠亲友,或者是要饭吃,我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不管在河南还是在北京卢沟桥,我多次见过杨云峰老先生,我在1999年7月还专程去河南舞阳县他的家中去采访这个人物,当时,他出门要饭去了。我们在他家等了几天,无果。看到他自己的家里家徒四壁,真是让我和我的同事惊呀万分。至今追思,扪心自问,我仍然对他的身世和处境充满了同情。我想,我的感怀、感叹、同情绝对不是只对杨云峰一个人物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人们曾经挺身而出同侵华日军血战,抗战中,中国军人阵亡380万人,我们大家都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是保家卫国的一代英雄人物呀!我常想:当我们批判日本政要参拜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去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给在抗战中伤亡的3500万同胞献上一束鲜花呢?侵华日军老兵有天皇的恩给,每月十几万日圆。我们的地方政府为什么不能给当年欲血奋战的抗日老兵最基本的生活资助呢?甲说乙“游而不击”、乙说甲“下山摘桃”。那么,中国战场死伤154万日寇是谁干的?我五年前在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描写过采访杨云峰的情景,文章的题目叫《92岁要饭人》。我在文中的一开头就说:“把92倒过来就是29,杨云峰就是当年在卢沟桥与侵华日军血战过的29军老兵。”据说,许多的人看过这篇文章。香港的凤凰卫视前不久给我来电话,谈到这篇文章,还说希望采访这个人物。北京市前副市长白介夫夫妇也和我谈到过这篇文章。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中央电视台《抗战》剧组已经在杨云峰谢世前一个月专程前往采访了老人,给老人留下了一些影视的资料。他们也应该是看了那篇文章的。为此,我真应该感谢《中国青年报》呢。我五年当中见到过数次杨云峰,见到最多的地点是在卢沟桥抗战馆。一次次,他来要饭。一次次,他又被送走。我想,我如果是一个正直的人,我就应该写下上面这一行文字,多少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光荣牺牲在外国侵略者的刀枪前了,我即使象一条狗,也应该写下我的直观吧。五年来,“杨云峰”这三个字简直成了我的心病,我想,我如果是个正直的作家的话,那么,我告诉人民些什么呢?我告诉政府人员些什么呢?我告诉历史些什么呢?从31年45年,侵华日军为什么能够占领中国大片的国土14年?中国军队为什么在抗战初期与日军交战时总是闻风而逃、溃不成军?在未来的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怎样?士气如何?翻看原张爱萍将军的文集,其中有一篇的题目叫《动员广大人民到抗日战争的前线去》的文章,文章写于日。张将军有一段文字介绍了当时征兵难的实际情形:“------‘为什么隔壁有钱有势的某某的儿子没去,我们就硬要去呢?!’许多作弊的事,到处发生,把‘当兵的义务落在穷人的身上’,好象保卫国家,只是穷人的事情,与有钱人是不相干的样子。”——看看!那时的不公平产生了那时的社会效果。也许,谁赶上谁倒霉吧?写杨云峰,我怎么联想到张爱萍将军1938年的文章了?我自己也感费解。我在日本国留学期间采访了多位侵华日军老兵,有很多原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几十年前的情景时说:“我们当年从军,是很光荣的事情。因为我们是为了日本国的利益去亚洲各国掠夺资源和财富。日本国民都这样看我们。很多日本姑娘都表示要把身体给我们,慰问我们!”1999年7月,我请原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在北京看话剧《我认识的鬼子兵》的时候,东史郎也亲口对我说:“我去中国打仗连我妈都感到自豪,她给我一把短剑,鼓励我为日本国的利益去参战。送短剑的目的是:‘支那兵围了你,你就用它结果自己吧’!”很多日本老兵很认真地对我说,日本天皇给他们的“恩给”、包括日本政要每年参拜靖国神社,是对他们当年参战的首肯。我采访过的很多原侵华日军老兵一方面对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忏悔、反省;一方面又认为“当时从军是国家的事情,是国家的命令,是国家的责任”。战争是残酷的,侵略者在伤害别人的时候也消灭了自己。其实,战争之后的事情更是严峻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社会效益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对老人生平的议论又往往影响其家族几代人、影响一个村、一个县。杨云峰为什么总把人生的归宿和梦想放在卢沟桥呢?卢沟桥事变已经过去了67年,象他这样的人物也仅有一例。确切的说,我只看到他一个人常去卢沟桥的抗战馆要饭。他有他的理由。他说,他是喜峰口大战敢死队的成员。他说,当年,他在卢沟桥事变中和侵华日军血战过。他说,他把他多年珍藏的29军大片刀献给了抗战馆珍藏。——“难道有这些理由就可以要饭吗?哼!”有人说他不应该要饭,应该自己劳动。有人说他给抗日老兵丢脸。有人说他给社会抹了黑。有人说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他简直就是一个疯子。有人一看见他就想到110,想到“遣返机关”。想到杨云峰,我也联想到我所看见的卢沟桥抗战馆:多少年来,侵华日军的刀枪摆在那里就没挪过地方,可百十人有二十辆公车,干部都开公车回家。是工作需要。有人在办公室赌博,没人管。有人自费出国七年了还在发工资。有人公款吃喝一餐就够杨云峰生活一年生活的,从抗战捐款中还可以拿10%好处费。抗战馆科室干部工资都有五、六千。抗战馆干部有百十人次去、俄罗斯、法国、德国、朝鲜、日本、新加坡、韩国、比利时、香港、台湾等等国家和中国地区访问。还要在山东建宾馆、在开饭馆。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不胜枚举”的举下去。总之,一到杨云峰这儿就什么都不行了,从“精神”到“物质”的门在杨云峰面前都关上了。恰恰是开公车回家的人对杨云峰老汉的目光最鄙视。我记得清清楚楚。我最后一次见到杨云峰是我48岁退休那天。那天,他又去了卢沟桥,有人警告我不要和他说话,不要给领导找麻烦。我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吃一碗面条。掉在桌上的面条被他抓起来送到嘴里。他上下穿的还算整齐。可惜,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吃完,他就被请上一辆小车。我目送他离去了。听说他在路上挣扎,拳打脚踢。他认为他属于卢沟桥,他认为他的归宿是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想起这件事就感到辛酸。几年来,我常想:没抡过大刀片的,当了关云长,进了庙,有享之不尽的终生俸禄和荣华富贵;真正抡过大刀片的关羽进了庙,还东张西望呢就已经被安排好了去处。不知道的幸存者要饭到奥斯维辛博物馆会是什么待遇?不知登陆老兵要饭到诺曼底海滩会不会出现?不知道当年的侵华日军老兵如果今天在卢沟桥要饭会惊动谁?不知道珍珠港展出的美军残舰上是否会出现“我有过功”的要饭人?不由得,我想起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1973年我在铁道兵六师汽车营四连炊事班当兵。当时,部队在陕西省镇巴县渔渡坝村。我的任务是每天站在直径1.5米的大铁锅前,用大铁锹给全连186名官兵炒菜。那时,窗外总有一瘦小老头儿眼巴巴的看着我,要饭。我把下巴抬起来对窗外的老头儿喊:“嘿!老头儿!你怎么总来呢?——滚蛋!”老头子说:“小同志,我这里有复员军人的证件哩!”他颤颤巍巍地打开破包,取出一张旧纸递给我,我看了吃惊地差一点从锅台上摔个跟头。那张复员军人证件上不但有他的一张小照片,有的大红章,有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签字。我急忙打开老头要饭的口袋,用铁锹铲上米饭装满。不巧,这事情让营教导员徐光宗老远地看见了。在军人大会上,我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军人大会一完,我就跑到山坡上去大哭。教导员找到我,厉声喝道:“立正!你给我站好!哭什么哭!想翻案?”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那是咱们的老兵!有刘伯承、邓小平的签字哩。”教导员大惊,他和气的说:“我没调查,我错了,我向你道歉。以后,凡是这个老同志来了,就给我用铁锹,把他的家伙式儿、全都给我装满!”徐教导员,天南海北的,你在哪里呢?我今天也要给你敬礼呀!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还和“要饭”有关。2001年杨云峰要饭到卢沟桥抗战馆,领导说:“谁认识他干女儿家?没人认识的话,就把他送走啦!”我为了讨好领导,也担心把他送到警察那里去,我就自告奋勇说:“我知道”。杨云峰干女儿家住丰台东高地万源南里17栋1单元10号。一路上,杨云峰对我说:“她不是我亲生的,我去投奔她让她不高兴!光给我脸色看。还是让我去要饭吧!——走到哪里,就倒在哪里完了。”在车上我看了看他缝了又缝的破书包。他的破书包是1952年买的,那里面几乎装下了他全部的家当和让人辛酸的食物。杨云峰老人,想起这件事情我就感到对不起您!我是走狗!我是小人!我是懦夫!我讨好领导!我对不起您呀!——不是没人关心你呀!杨老汉!杨老汉!突然间,您怎么走了呢?北京摇滚乐爱好者正准备向您伸出援助之手呢,他们刚刚资助40名云南的抗战老兵。正商议资助您呢!云南的《保山日报》正在整版的宣传云南的惊讶呢!因为宋美龄、宋庆龄、宋蔼龄曾经于67年前发起资助抗战的运动,事隔67年又有人向抗战老兵捐款,所以,我写了《民间一小步、历史一大步》的文章发表在人民网和《保山日报》上。这些抗战老兵拿到捐款一般都万分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北京人!感谢大家还记得抗日战争中的我!”——您也一样,您再等等呀!29军宋哲元将军的外甥女李惠兰女士给我来电话,说杨云峰的去世她深感难过。她说杨云峰应该是在艰难之中离世的。她说她应该邮寄一些钱去。李惠兰女士曾经于不久前来过电话,约和我一起去采访杨云峰老人。我算了算,盘缠太多,自费的话,影响吃饭。所以,我没有积极的响应。如今,杨云峰已去,可惜!杨云峰是在河北省大成县他干女儿的丈夫家去世的,我打去电话,是他干女儿的丈夫邱书增接的。邱书增证实,杨云峰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任何资助,多少年来没有一分钱的退休金。他希望得到社会上的捐款,好给杨云峰修建个墓碑,以纪念这个参加过卢沟桥事变的抗战老兵。我采访过的97岁的杨云峰谢世了,88岁的傅锡庆老人也走了。我所知道的亲历卢沟桥事变最后的老战士还有93岁的韩立才老人,卢沟桥事变时他是29军中尉参谋军官。有97岁的钱宝钧老人,他当时是29军宋哲元将军的少校参谋军官。还有90岁的孙竞生老人,他当时是29军的少尉军官。我真希望再去采访他们。因为杨云峰生活拮据,所以,他曾经要饭。他要饭,所以,就让别人为难,成了被某些人厌恶的人物。任何单位都有一百个理由把一个要饭的人送到警察局去。包括抗战馆。我今生只见过一个曾经在喜峰口向日本鬼子轮大刀片的人。我只见过一个29军的老兵亲自把他在卢沟桥事变中使用过的大刀捐献来。一个老兵,几十年生活拮据,生活困难。在卢沟桥事变的第67个年头,这位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不见了。如果他是一个将军而不是一个要饭的老头儿,人们对他的态度会天翻地覆凯而慷。总之,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最终没有扭过自然规律的力量。——在贫困中,97岁的他走了。——呜呼!斯人已去。——哀哉!世间已无杨云峰。
延伸阅读: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一个抗战老兵战后真实的故事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11490 工分:26
左箭头-小图标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向抗日老兵致敬!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70259 工分:23949
左箭头-小图标
对您们的亏欠,已无法弥补。向抗战老兵敬礼!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83246 头衔:陆军中校副团长 工分:58647
左箭头-小图标
向老兵敬礼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69118 工分:94550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9622 工分:7353
左箭头-小图标
可敬的老人。但是靠要饭活到97岁真是个大奇迹。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6条记录]&分页:
&对一个抗战老兵战后真实的故事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