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兵器器在战斗中的显著作用

中国部队常见的轻兵器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俺当兵时候用的QBZ95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6&
& & 81式枪族是1979年下达的研制任务,于1981年设计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产。其研制目标是要用一个班用枪族取代正在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轻机枪,但仍采用56式7.62mm枪弹。由于在1978年已经正式决定我国将来会采用5.8mm口径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所以研制81式枪族的目的是在装备小口径步枪之前提供一种过渡型武器。但通过实战证明,81式枪族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武器,精度好、动作可靠、操作维护简便,在老山前线的战斗中表现良好。
& & 81式枪族包括班用轻机枪和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中采用固定木质枪托的称81式自动步枪,采用折叠金属枪托的称81-1式自动步枪。各种枪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同,自动机、复进机、击发机、导气系统、供弹具都能在族内各枪互换使用,连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达到70%。
作为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的过渡枪型,81式枪族全部采用成熟技术和设计,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其它结构与56式冲锋枪类似。81式步枪全长为950mm,枪管长440mm,介于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之间。
81式步枪是枪族的基础枪,其主要零部件都要与81式轻机枪互换通用,因此零件寿命必须按机枪的寿命要求(20,000发),但步枪的重量又不得太重。56式冲锋枪自改为冲铆机匣结构后寿命定为10,000发,而且难以保证,往往在节套闭锁肩根部出现裂纹;因为81式步枪闭锁构件结构与56式冲锋枪基本相同,也是冲铆机匣,要按20,000发寿命要求,节套闭锁肩部位必然是最薄弱环节。采取的弥补措施是:改变预转衬铁在节套上的装配形式,保持闭锁部位的完整,不削弱闭锁肩根部强度,并加强了节套右闭锁面与其基体的横向、纵向联接。
自动机的运动、开闭锁直接影响武器的射击精度,尤其对点射精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为提高81式枪族射击精度,围绕自动机设汁采取了一些综合措施。加强对自动机运动的导引,机框导轨长度连同复进到位后的辅助导轨。全长为110mm,相应的机头杆部与机框配合长度为70mm,使每一发枪弹的闭锁状态尽量一致。又靠拢了机匣导轨、复进簧、活塞与枪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复进簧、活塞与枪管中心距离为18.5mm(56冲为25mm),机匣导轨位于枪管中心上方6mm,与活塞、复进簧中心靠拢,使自动机运动平稳,运动件质心降低,减小动力偶作用。减小运动中撞击,防止射击时全枪振动影响点射精度。枪机运动为较长行程130mm(56半为100mm),保证自动机后退与复进适当能量,控制合理射击频率,前后到位撞击面尽量接近枪管中心并左右对称。但由此导致扳机护圈与弹匣座之间距离过长,外形不够美观。
自动机能量过大会导致自动机撞击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和零件寿命;能量太小则达不到可靠性要求。因此81式采用有调节功能的导气系统,在正常状态下用小气孔(&O2.1)射击,射速在600~700 rpm,自动机后退到位速度不大于2.5m/s。即使后退不到位,在30mm以内也不影响机构动作。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射击,则用大气孔(&O4.2),给予足够的能量克服风沙、严寒、污垢造成的过大阻力,保证自动机可靠工作。在发射枪榴弹时,为使全部燃气能量作用于榴弹发射,需关闭气孔,自动机不能运动。56式冲锋枪没有气孔调节装置,只有一级大气孔(&O4.5),射击时自始至终猛烈撞击,虽然保证动作可靠,但影响了射击精度和全枪寿命。
81式导气系统结构简单,装卸也很方便。活塞与调节塞先套在一起,再装入导气箍,卸下时也是一同向后取出。调节塞的大、小气孔定位是靠上护盖衬管,起到弹簧片的作用而实现的,简单可靠、一件多用。调节塞变换时, 利用弹壳底部的底缘插入调节塞上的T形槽,搬动弹壳使调节塞T形槽对准0(闭气)、1(小气孔)、2(大气孔)。这种调节方法避免了需用专门工具调节的麻烦。在战场上,需要调气孔时,士兵可以随时进行。大量射弹后调气孔也不会烫手。
81式导气系统的缺陷是对于导气箍、调节塞、活塞三者之间的配合间隙要求较严。间隙过小,则不灵活;间隙过大则影响能量。自动机运动速度不够,即所谓对间隙敏感。所以,生产上要求严格控制配合间隙,使用中要正常擦拭,清除残渣,保证灵活。
81式的击发机构仍为56冲的回转击锤,阻铁为挂钩形式,但比56冲的发射机更为简单。击锤、连发机、阻铁分别用三根完全相同的轴插在机匣上,三根轴用一个卡片固定在机匣上不能窜出,卡片再由快慢机来固定, 因此装卸分解发射机非常方便,不需任何专用工具,在战地现场即可分解结合。快慢机变换柄在机匣左侧,握把上方,“0”为保险,“1”为单发,“2”为连发,变换时用握住握把的右手姆指即可变换,迅速方便。但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不能扣着扳机关保险,否则再打开保险时就成了连发状态(但又有多少人会扣着扳机关保险呢)。
瞄准系统为准星、表尺,照门是缺口。步枪瞄准基线长315mm,准星高40mm,表尺分划为1~5码。机枪瞄准基线长490mm,表尺分划为1~7码,其中6、7码时需用表尺板护翼上的缺口瞄准。表尺码高由表尺轮的多面轴变换定位。变换码高时,转动表尺轮或表尺限制轮来实现。左右手都可以装订表尺,表尺板两侧有表尺座的支耳保护,防止碰、压、损伤表尺板。表尺缺口上面有一个护翼,其形状如右图所示:
多年来部队一直反映56冲和56半的表尺外露,背枪时在衣服上很容易把表尺脊磨白,产生虚光影响瞄准。问题虽小,但一直没有解决。81式表尺增加了这个护翼,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遮去了表尺脊反光,能更清晰的进行瞄准。由表尺护翼与表尺脊之间形成的条形槽与准星护圈构成快速瞄准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只须把表尺板的护翼槽对准准星护圈套上目标即可射击,既迅速又准确,深受战士欢迎。
表尺多面轴还有压住上护盖的作用。当表尺轮转到0码时,即可分解结合上护盖。为防止在转换表尺码高时,表尺轮误转到0码,上护盖自行分解,在表尺多面轴的另一端(左侧)有限制轮。当要分解上护盖时,须横向抽动表尺轮或表尺限制轮,才能转到0码。
供弹具是钢板制成的弹匣或弹鼓,常规装备是步枪配备5个30发弹匣,机枪配备4个75发弹鼓,另有20发弹匣供平时执勤。步枪、机枪供弹具完全互换通用。
75发快装弹鼓的结构是一个容弹的扁圆柱体,在圆周的一方安一个弹匣口部形状的出弹口。供弹时由装在弹鼓体内的涡卷弹簧带动拨轮转动,使枪弹沿弹鼓体内的螺旋轨道转动,依次送至出弹口被枪机推出弹鼓上膛击发。由于拨轮上的推弹器作用,弹鼓内的75发枪弹能够全部上膛射完。
81式弹鼓比起俄罗斯的RPK弹鼓,其优点是装弹、退弹可快速进行。压一下涡卷弹簧旋钮,解脱涡卷簧,打开弹鼓盖,推弹器旋至最后位置,就可装弹。弹头朝下,向拨轮上的空位插放,不分先后次序,可以双手插放,也可两人同时插放,十分迅速。盖好弹鼓盖,旋紧涡卷簧,装到枪上就可射击。平时,为保护弹鼓簧,可不必旋紧。当需要退出弹鼓内的枪弹时,只需解脱弹鼓簧,打开弹鼓盖,翻一下弹鼓就可把枪弹倒出来。因此81式快装弹鼓在国外也很受欣赏,并出口到美国,被民间市场上用于各种AK步枪的供弹具。
81式有空仓挂机机构,当弹匣内枪弹打光时,枪机自行停在后边,便于射手及时更换弹匣并装填上膛。轻机枪上设有同样的挂机机构,当使用弹匣射击时,能起空仓挂机作用;当用弹鼓射击时,不起挂机作用,但机枪持续火力强,枪管升温高,因此81式轻机枪可利用战斗间隙时手动挂机,加速枪管冷却,以弥补不能快速更换枪管的缺陷。射击时,需向后拉一下枪机,即可装填上膛继续射击。
(30.64 KB, 下载次数: 0)
11:34 上传
(20.16 KB, 下载次数: 0)
11:34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6&
95式枪族为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式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枪族内自动机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通用组件有机头、机框、枪机、复进簧、击发机、发射机、弹匣和弹鼓,以及带杠杆缓冲装置的枪托。通用件的比例高,这对生产和维修十分有利,枪族内不同型号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枪管长度。
(26.88 KB, 下载次数: 0)
11:36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2&
56式冲锋枪,正式名称为1956年式冲锋枪,近年来也开始改称为突击步枪,是仿制自苏联AK-47型7.62mm突击步枪,在1956年生产定型,研制小组的组长为赵瑞之工程师,由于当时我国的武器思想较为传统,因此把这种发射中间威力型步枪弹的全自动武器称之为冲锋枪,因此定型时称之为冲锋枪。
(17.72 KB, 下载次数: 0)
11:37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2&
1979年式冲锋枪
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简称“79式冲锋枪”,是在1979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定型。从1981年试生产算起,截至1992年,79式冲锋枪生产总量近20万支,最高生产年份是1988年和1991年,年产量均超过3万支。一般枪械的研制周期为5-7年,主要研制人员为4~10人,而79式冲锋枪的研制时间长达15年之久,参加研制的主要人员多达几十人。
79式冲锋枪的研制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8月。起初,原军械部属下的一家研究所接受任务研制一种适合丛林地带使用的冲锋枪,简称“丛林冲锋枪”。当时研制条件极端艰苦,没有试验室,也没有必要的试制加工条件,而且技术人员又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初步方案样枪是在一个民用机械加工厂进行试制的,装配成枪后根本就没打响。
1966年5月,“文革”开始,研制工作受到很大干扰,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停止了“丛林冲锋枪”的研制。1967年根据要求恢复研究,而到1969年又再次下马。期间科研人员频繁调动,科研工作几乎是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1970年3月,解放军总参二部要求研制一种适合侦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种专业分队以及公安人员使用的便于携行的武器。此项目交由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八研究所(简称“208所”)研制,在4月份重新组织人员继续上马研制“丛林冲锋枪”,此时改名为“7.62毫米轻型冲锋枪”,由刘质桐担任项目组长。
1971年12月~1972年1月,新型冲锋枪的样枪第一次在国家靶场试验,当时出现的问题是卡壳、卡弹、主要零部件强度不够。改进后在1974年第二次进国家靶场,但仍未顺利通过试验。到1975年9月,第三次进入靶场试验,武器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之后,项目组在工厂试制了100支冲锋枪,先后到济南、沈阳、兰州、昆明等地进行部队试用,并分别进行高温、泥沙使用试验,得到部队认可。
由于第三次国家靶场试验仍遗留一些问题,在部队试用后,月,新型冲锋枪第四次前往国家靶场进行补充设计定型试验,这一次终于顺利通过。日,这支冲锋枪被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
主设计师刘质桐在接受《轻兵器》的访问时曾提到,在研制阶段的79式冲锋枪曾经历过两次政变。
由于79式冲锋枪是为空降兵等特业分队研制的,所以,研制中与空军部队有协作关系。1971年,空军部队曾向单位索要当时还被称为“丛林冲锋枪”的设计图纸和两支样枪,之后,将图纸还回。当项目组拿回图纸时,发现图纸上带有圆规孔,且图纸被磨毛,显然已被抄袭。事后得知,图纸与样枪到了****木马病毒屏蔽****反党集团手中。9月13日,****木马病毒屏蔽****出逃时机毁人亡,事后在清查时发现上海藏有私造7.62毫米冲锋枪上百支,就是仿制“丛林冲锋枪”的。冲锋枪研制的项目组因此而受到牵连,幸好研究所保存了调取图纸的全部手续,完全符合组织程序,才免于被审查。
另一次是在1976年。当年2月,国防工办邀请有关人土召开会议,定下一个耐人琢磨的基调:上海方面以208所冲锋枪图纸为基础,对其进行改动并试制。后来我们才知道,上海方面试制出的冲锋枪实际上落入了王洪文反党集团手中,粉碎“四人帮”后,这些枪交由208所。上海试制的冲锋枪,主要机构沿袭厂79式冲锋枪,但对机匣盖进行了改动,增加了散热孔,弹匣仓和拉机柄也做了改动,不过,这些改动不太适用,而且武器射击精度也较差。
79式冲锋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这种机构具有工作可靠安全,运动平稳,闭锁支撑面在发射时受力均匀等特点。枪机前端有左右对称的闭锁突笋,开闭锁定型槽设在机心上,减小了自动机的高度和宽度,使活动件的质心接近弹膛轴线,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79式冲锋枪还设有缓冲机构,由缓冲垫座和橡胶垫组成,用以吸收自动机多余的后坐能量,起到缓冲后坐的作用。
枪弹击发后,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运动,一部分燃气经导气孔进入气室冲击活塞,活塞撞击枪机框使其获得动量向后运动。枪机框走完自由行程,带动机心完成**后,继续后坐,完成抽壳、压倒击锤、压缩复进簧、抛壳、后坐到位。然后,在复进簧作用下,枪机框向前复进,完成推弹入膛、闭锁、解脱到位保险,并复进到位,至此,完成自动机整个循环过程。
79式冲锋枪与54式冲锋枪一样,采用51式7.62mm手枪弹,所不同的是,54式冲锋枪采用弯弹匣,79式冲锋枪则采用直弹匣。这是考虑到51式手枪弹锥度较小而采取的结构,实践证明,这种弹匣与51式手枪弹非常相配,便于使用。79式冲锋枪采用刚性折叠枪托,不论展开或折叠,均能可靠地进行射击。另外,枪托折叠时,恰好被气塞前卡销卡住,便于固定。握把的弯形设计便于握持,且握把内装有冲子、毛刷等附件。
在研制前期,开始论证时的主导思想是超过国内曾经装备过的同等威力的仿苏冲锋枪——54式冲锋枪。54式冲锋枪也是发射51式手枪弹,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却有3kg多。当时提出要搞1.8kg左右与54式同等威力的轻型冲锋枪,确实感到是在搞“大跃进”。既要减轻重量,又要保证武器坚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设计中遇到不少难题,主要问题是:拉机柄易断裂,抽壳钩抽壳不利,以及易卡弹等。这些问题经过技术攻关后逐一得到了解决。
1.拉机柄断裂问题:79式冲锋枪理论射速在1000发/分钟左右,射速比较高。在高速震动、前后方撞击条件下,拉机柄的质量纵向分布必须外(稍)小内(根)大,以便尽可能地减小其转动惯量,这就是拉机柄设计得比较尖的主要原因。但这样一来就使拉机柄强度减小,而且由于末端稍尖,在快速操枪不注意时可能带来划破衣服或手指的弊端。后来采取的措施是在模锻时增加预型槽,沿着机柄方向开槽,并了拉机柄厚度,这样就既可增加从而增加了其强度,也能减轻其重量。
2.卡壳问题:51式手枪弹所配用的枪械多为自由枪机式惯性闭锁。专项试验中发现,使用这类枪械时,弹壳在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下自动退出膛外,在无拉壳钩的情况下也能自动抛壳。所以51式手枪弹弹底缘厚度控制不严,有的较薄且有斜坡,在生产质量上对此无严格要求,这就造成了利用79式冲锋枪这一导气式武器拉壳及抛壳的困难。由于拉壳钩抱不紧弹壳,致使其在高加速度**,后坐撞击震动过程中,容易把弹壳震掉,产生卡壳故障;大量试验证明,当遇到弹壳底缘质量不好的批次枪弹时,卡壳故障明显偏高。于是解决卡壳这一通常为偶然的随机故障问题便成了一个技术难题。
设计中除了尽量加大拉壳钩簧力及力臂外,主要严格控制拉壳钩对面距离和镜面距离,甚至采用了“偏方”——使枪弹“偏火”,枪弹被抱紧后处于0.25~0.3mm的偏心和13°的倾斜,以保证尺寸在下偏差的枪弹,也能被抱紧。大量试验证明,经过这样“综合治理”可以大大降低卡壳故障率。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抱得紧、抛有力、路线对”的经验。所谓“路线对”,指的是抛壳路线要正确,弹壳撞机匣盖的位置尽量靠弹壳尾部,以便更容易抛出枪外,不致于撞回枪内。
3.卡弹故障问题:手枪弹弹头为圆柱形,导引性能不好,但如果不受具体结构的限制,采用高位、小升角、短行程的进弹路线,用枪机直接推弹人膛的方法,只要弹匣内部输弹供弹设计得当,供弹及时性予以保障,一般卡弹故障出现得比较少。由于79式采用机头前端回转闭锁结构,机头闭锁齿回转占据了枪管尾端后面的一大部分空间,迫使弹匣位置向下、向后,枪弹人膛需要走过一段“爬坡”路程,进弹行程过长,在半路上容易被卡滞。而弹匣中第一发枪弹不抬头,特别是不抬尾也容易造成卡弹。在设计中经过多次摸索、分析原因,采用了严格控制甚至有意加大托弹簧最上一、二圈后部间距的办法,加大尾部托弹力,使卡弹故障大为减少。当然,弹壳抱弹口宽窄与长短,对供弹初始位置影响很大,须加严格控制。在使用中切忌摔打弹匣,使弹匣特别是口部变形。
4.连发精度问题:79式冲锋枪刚设计时,曾仿照捷克61式微型冲锋枪采用过粗钢丝枪托,其结构和工艺都很简单,但抵肩射击时连发精度很差。枪托刚度特别是根部刚度加大是解决连发精度问题的关键,于是技术人员改用双臂薄板式枪托,但连发精度也不理想。最后采用“Π”形钢板中间冲孔的办法,既解决了连发精度问题,又使枪托重量不算太重。
79式冲锋枪经长时间生产、装备的实践证明其性能可靠,但其所采用的自动原理和结构在同类轻型冲锋枪中少见,结构比较复杂,至今评说不一。从已装备多年的用后反映及工厂验收记录中看出,79式冲锋枪的精度和可靠性比较令人满意。由于定型试验考核标准严于验收标准,而在生产过程中工厂经过工艺改进,使生产质量稳定,因此故障率低于验收指标所要求的0.25%。不过79式冲锋枪在投产初期的质量控制做得并不好,导致连续两年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于是军方提出要求研制新的7.62毫米轻型冲锋枪,并在4年后定型了85式轻型冲锋枪及微声冲锋枪。而79式冲锋枪的生产也由于改进了生产工艺,严格控制生产质量,因此这两种轻型冲锋枪都共同生产了十几年,79式轻型冲锋枪主要装备公安干警和武警部队,85式轻型冲锋枪主要装备野战部队,85式微声冲锋枪主要装备侦察兵与特种部队。
79式冲锋枪装备部队后,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中有这样一个战例:在我境内有一哨所被越军占领。我军某侦察分队3名侦察员奉命将其拔掉并抓一“舌头”。3名侦察员配备79式冲锋枪和匕首执行任务。一天深夜,他们突然闯入哨所,一名侦察员将室内4名越敌击毙,一名侦察员在室外作弧形扫射,击毙4名越敌并打断一名越敌的双腿,另一名侦察员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断腿的越敌,将其拖走,抓住了“舌头”。他们用了40秒钟完成任务,我方无一人伤亡。
另一个战例中,我军某侦察分队奉命在我边境某地潜伏,越敌特工队同时也窜至该处埋伏,两军相距约20m,互相均未发现。经过三昼夜的潜伏,我军奉命转移,敌军也得令撤走。几乎在同一时刻,双方都发现了对方。双方指挥人员同时下令射击,但我方的枪稍快一步,敌方顷刻全部毙命。我军在战后总结经验时说:“此次遭遇战的胜利,一是指挥员指挥果断,二是79式冲锋枪平战转换性能好,出枪快,它起了决定胜负的主要作用。”
79式冲锋枪的性能可靠,由于采用闭膛待击和导气式自动原理,因此射击精度比较高,而且重量也比较轻巧,由于射速很快,短时间内就能用弹雨覆盖目标区,是一种优秀的近战武器。另外79式冲锋枪的扳机力很轻,据说有经验的射手可以在连发状态下轻松地打出单发或2发的点射,据说有些巡警或特警队员利用这个优点,把79式冲锋枪用作近距离的精确射击武器。79式冲锋枪的缺点是弹匣容量只有20发,不利于持续火力。
(24.29 KB, 下载次数: 0)
11:42 上传
(43.61 KB, 下载次数: 0)
11:42 上传
(110.62 KB, 下载次数: 0)
11:42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4&
楼主发的臂章,我曾经在那里呆过。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莱芜这个地方听说的人很少
现在已经搬走一部分了
QSZ92式半自动手枪系统(一般简称为92式手枪)共有两种不同口径的型号,研制这两种口径的手枪系统是由军方使用部门提出的,从1987年开始论证,1994年正式立项,交给工业部门研制。1998年完成了9mm手枪及其枪弹的设计定型,mm手枪及其枪弹完成设计定型。
研制新型手枪系统是为了替代现装备的仿苏产品54式7.62mm手枪而研制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一个无法量化或给出定义的指标),总体性能要达到或超过世界同类武器的先进水平,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并加以创新。为此,军方论证部门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作战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各级司令部机关和军事院校,以及深入到工业部门有关手枪及枪弹生产厂,召开座谈会,征求对研制新手枪的意见。通过调研,明确了研制新手枪的指导思想:提高武器威力,增大弹头杀伤效果和穿甲性能,减轻武器系统质量,提高武器可维修性;外形美观大方,主要零部件可以互换,便于大量生产。
在手枪口径的选定论证时,对于应采用何种口径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坚持与国外手枪口径统一,主张采用9×19mm Para口径,这种意见占被征求意见人数的17%,其理由是:国外军用手枪大多数采用9mm口径,9×19mm弹采用铅芯弹头,对人员具有足够的杀伤威力,停止作用好,但穿甲性能差。为了满足我军对手枪弹穿甲性能的要求,可以采用钢芯弹头,外形尺寸和内弹道与Para手枪弹相同,新手枪既可以使用新研制的钢心弹,又可以使用Para铅芯手枪弹,有利于作战使用和外贸出口。
另一种意见坚持采用小口径手枪,占被征求意见人数的63%。其理由是:采用小口径、小质量、高初速弹头提高杀伤威力是现代单兵武器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近距离内小口径、小质量、高初速、大长径比的钢心弹进入人体后易失去稳定性,产生偏航和翻滚,产生较大空腔,对人体具有较大的杀伤作用,并且淬火钢心还具有良好的穿甲性能。另外,由干小口径枪弹质量小,体积小,因而可增加携弹量,减轻士兵负荷,提高作战效能。
经过论证研究,两种口径方案各有其充分理由,难以取舍。因此,论证部门提出9mm手枪装备营以下军官,5.8mm手枪装备团以上军官。作为新手枪系列,同时进行研制。
事实上,这两种口径手枪的战术技术指标基本相近,都是根据军用自卫战斗手枪使用要求提出的。在研制5.8mm手枪时,起初研制人员按照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设计方案,全枪长190mm。在设计方案评审时,专家和军队使用者感到作为装备团以上军官的自卫手枪,体积太大,建议缩短全枪长度。1995年3月在枪弹厂做试验,将弹道枪枪管由110mm减小到90mm,弹的精度和威力与110mm长的枪管基本相当。于是开始进行短枪管方案设计,全枪长为170mm。至1996年2月,短枪管方案做厂2轮设计、试制和试验,均未达到理想结果,射击时震手,枪口火焰和噪声大。1996年3月又回到原定战术技术指标进行长枪管方案设计,直到完成设计定型。
(37.83 KB, 下载次数: 0)
12:31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2&
(27.85 KB, 下载次数: 0)
12:44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2&
背上很威武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总评分:&威望 + 4&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红旗漫卷西风烈——长征中红军的轻武器
红旗漫卷西风烈——长征中红军的轻武器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通常所称的长征一般是指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此外先后从各根据地出发到达陕北的还有红25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等。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战略大转移之一。由于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长征中留下的文献档案很少,关于红军使用的武器更是没有留下任何直接资料。笔者搜集了大量我军将帅回忆录、传统教育资料、地方史志和国际友人关于长征的著作,将散落于其中的那些一鳞半爪的资料综合写成本文,希望能对读者还原历史、了解长征中红军轻武器的使用情况有所帮助。
红军出发时的实力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近一年后,中央苏区已经陷入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红军不得不着手开始准备即将到来的大转移。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开篇这样记叙道:“1934年春夏进行的一场特别征兵运动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即恢复红军的力量,动员江西地区现有的一切人力……车间开始修理枪支武器,生产新的手榴弹,从战场找回了子弹壳,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头,铅用完了,就用木制弹头。……”考虑到离开根据地后补给的困难,这种准备同样包括武器的调配,较好、较新的枪支被集中到主力红军手中,较差的则换给赤卫队和游击队。
&延安时期的陈云同志于1935年在莫斯科期间以化名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等多篇文章,是最早出现的记叙红军长征情况的资料。
根据日的统计,从江西根据地出发的中央红军包括军委第1、2纵队,红一方面军第1、3、5、8、9军团在内,总兵力共8.68万人,这支庞大的部队只装备有步马枪29153支、迫击炮38门、重机枪357挺、轻机枪322挺、手枪3141支、冲锋枪271支。虽然8.68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机关、后勤人员,但很多作战部队还是没有足够的枪支,因此又携带了6101根梭镖、882把大刀作为补充。这些武器不仅种类繁杂,而且配件不全,步马枪中只有60%配有刺刀,长征开始后更是难以保证必要的维修和保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武器的作战效能。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枪弹严重不足,红军只携带了步马枪弹141.8万发,平均每支枪只有40余发,而且其中多半是红军兵工厂自行复装的,不能用于连发武器,而机枪弹仅有22.3万发,几乎连一场稍大的战斗都不能支撑。其它几路红军的装备情况与中央红军大体相似,例如后来的西路军,尽管是由总体实力较雄厚的红四方面军中的红5、9、30军及骑兵师、妇女独立团等组成的,但全军2.1万人也只有8000多支枪,每支枪只有5到25发子弹。这些不多的武器在中央红军突破4道封锁线后已经消耗大半,而此后长达一年的漫漫征途中,红军的武器弹药几乎全靠作战缴获,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平均每天行进30多公里、一天一战的情况下,其难度可想而知。
红军的敌人
红军的武器与他们的敌人相比,孰优孰劣?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因为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敌人除南京政府方面的所谓中央军外,还有至少10个以上的地方军阀部队。虽然经过了1928年的“编遣会议”,但红军的敌人仍然是由名义上统一在南京政府旗帜下的各个割据势力组成的,由于各自的财力和武器来源不同,装备和训练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中央军所部装备自然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拥有大部分国家财政收入、港口和上海、金陵、汉阳等近代化兵工厂,象中央军的三三制部队中,每个步兵连配有轻机枪9挺、步枪80余支,每营有装备一个装备6挺重机枪的重机枪连,还有一个配炮2门的营属迫击炮排。东北军、滇军和晋军则是地方部队中装备较好的。东北军拥有曾是远东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并自外国购进大量先进武器,因而实力雄厚,象红军在陕北遇到的东北军第57军,每连有轻机枪9挺,每营有一个重机枪连,每团有迫击炮连和平射炮连各一,火力可与中央嫡系部队媲美。曾赴贵阳“救驾”的滇军孙渡纵队每连则有轻机枪12挺,重机枪配置到团部,旅部直辖迫击炮、重机枪各一连,这些全系购自法、捷、比三国,在武器质量上甚至还超过中央军一筹。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会理采访红军长征的见证者。他在1980年代所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解放后国内外关于长征最权威和最全面的著作之一。
而川、黔以及青海、甘肃的地方军阀与前者相比,实力和武器装备则要落后得多,这也是红军决定向上述地区转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作为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等重要战役发生地的贵州,地方军阀王家烈、侯之担部不仅人数少、装备差,而且嗜吸鸦片,战斗力极弱。出于长期割据的目的,他们也在黔北重镇赤水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即1924年军阀周西城以原“官炮厂”为基础扩建成的赤水兵工厂,该厂实行“公督商办”的股份制,内设枪、弹二科,鼎盛时有2、3千人,除步枪外,还生产冲锋枪、马克沁、三十节式机枪及各种弹药,不过质量粗劣。中央军入黔赶走王家烈后,该厂交由四川军阀刘湘接收,后拆迁到重庆。侯之担部的步枪除部分汉阳式外多是仿自老式“九响毛瑟”的赤水造,同时有一部分赤水造的小迫击炮、轻机枪和掷弹筒。陈云同志化名廉臣于1935年秋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最早公诸于世的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记录,其中讲述突破乌江经过时谈到:“……侯之担部虽号称两师,但枪弹均系其赤水兵工厂所土造,且无新式武器。这样兵力,如何能当朱毛赤军……侯部在河北工事中扼守时,赤军当即以机枪、迫击炮攻击对岸侯部,侯部立即还击。但侯部之手提机枪及花机关都系赤水兵工厂所土造者,射力不远,不能达南岸……赤军即一跃登岸,驱逐河边工事内之侯部而占领其工事。”。红军将这些赤水造步枪蔑称为“九响棒棒”,缴获后全部转交给当地组建的游击队。而红军在贵州期间真正的“进项”来自于1935年2月间二渡赤水、再占遵义时与中央军吴奇伟部的战斗,据《红星》报记载:“此役总计击溃敌20余团,敌死伤千余,被俘2000余,我军缴获机关枪20余挺,步枪3000余支,子弹30万发……”
<font COLOR="#FF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武昌附近作战的清军(新军)所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该枪是国内列装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水冷式重机枪。
川军的装备则差次不齐,即有进口的先进武器,也有重庆、成都的兵工厂自行生产的质量不高的产品。川军第24军在川康边区阻截红军时,第5旅在野猪岗一带和红军对峙。红军在对山以火力掩护部队由山下向野猪岗仰攻,川军的自造枪支因射程有限,无法打到对面山上的红军,只有向山下仰攻的红军射击,但自己却经常被对山上的红军直接一枪击倒。《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人问一个曾在泸定桥打过仗的原国民党军官,为什么红军在夺取泸定桥的时候伤亡那样少?他说,因为国民党的枪支太陈旧,子弹都潮湿发霉了,大部分打不到河对岸。……”这虽然是笑话,但却也有一定事实根据。而青海、甘肃一带地瘠民贫,地方军队的装备也较差。红一军团路过六盘山后,击溃了甘肃军阀马鸿宾的一个团,结果却只缴获到“有资格放到古董店中去”的80支“十三太保”和“九响毛瑟”,为避免其流入民间贻害百姓,红军不得不专门派了两个连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用石头将这80支破枪一一砸烂。
&红军使用过的仿法国布朗德式82毫米迫击炮,是红军长征中最“重型”的武器,但在强渡大渡河一仗后就因缺乏炮弹而无法发挥作用。
红军的战术
红军在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挫折后,很快便舍弃了“大搬家”的转移方式,不再携带过多辎重,除少数几门迫击炮外,所谓的“重火力”只有各种轻重机枪。但红军很善于把有限火力集中起来使用,形成局部的优势,这种办法在生死关头多次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强渡大渡河时,红军以6挺重机枪、数十挺轻机枪的集中火力,成功掩护熊长林等17名突击队员渡河,夺取并巩固了岸头阵地。《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这样记述:“……河之南岸,红军则布置机关枪及迫击炮之阵地,并配置有特等射手,以配合船上的强渡部队。当红军所驾之船离南岸时,刘军即对之射击。但红军不稍畏缩,勇往直前,竟抵河之北岸,当即一跳上岸。虽刘军对之射击,但只有四个受伤者,其余则一齐扑至刘军工事内。此时刘军一方惊于红军之英勇,胆气已寒,又加河南岸红军之机枪迫击炮瞄准射击,刘军几不敢抬头,而渡河之十余红军即占领刘军工事而缴其一部枪支。闻刘军有一机关枪手,正拟至高山阵地架机关枪,行不十步,即被对岸红军之特等射手射倒于地。因此刘军全部向后退上高山。红军即抢守工事制止刘军向下,一方则重驾船返至南岸载红军渡河。待红军渡过一营后,红军即向刘军冲锋。刘军兵心已寒,全部溃败……大部被其缴枪。……”而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中,守军有川军一个营,而此时的红军连一发迫击炮弹也没有,但他们在240华里的连续急行军中还是想方设法带来了3挺机枪,指挥员杨成武将其布置在桥头的制高点上,战斗开始后,红军机枪手的准确射击将对岸的敌人打得抬不起头来,掩护廖大珠等22勇士一举夺桥成功。
飞夺泸定桥的指挥员——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
红军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把好武器集中到少数精锐部队中,组成一击制敌的“杀手锏”,最典型的就是红军中唯一的“钢盔部队”——陈庚率领的红色干部团。该团于1934年10月由彭杨、公略两军校和红军大学合编而成,战士均系连排以上干部,装备也优于普通部队。土城战役中,红军碰上实力较强的川军“模范师”郭勋祺部,形势一度不利,关键时刻干部团力挽狂澜,由四营重机枪掩护,头戴钢盔的一、二营发起白刃冲锋,一举将敌击溃,使红军转危为安。当时敌人都知道红军有个戴钢盔的干部团战斗力强,以致于闻风丧胆。另一个红军精锐的例子是日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作《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报告》时特地提到过的红四团:红军入滇后,该团侦察连采取化装奇袭手段,“头戴钢盔,上穿四兜上装,下着马裤,腰缠精致皮带,裹腿整齐。每人挂着一只从蒋军那里缴获的皮包,营以上军官都配有望远镜……滇军和黔军的机枪都没有我们这么多。……”当地的敌人错把他们当成了中央军,一天之内,红四团不费一枪一弹地连下禄劝、武定、元谋三个县城,杨成武后来曾写过《智取三县》专门记述这一战例。
国产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
&由于没有稳固根据地支持,在红军最终了选择运动战而不是与敌人硬拼消耗后,主动发起战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武器物资的补给。陈云同志化名施平于1936年春发表的《英勇的西征》中就说过:“……我们的红军战士,不大乐意同各省地方军阀厮打,而只高兴和南京军阀交战,因为击溃了一个南京军阀,通常总是得到大批粮食、军械,而地方军阀却比较寒穷得多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习惯作法就是用缴获来的好枪装备自己,将替换下的旧枪用于武装当地群众,或是赠送给地方友好势力,实在无法带走的就地销毁。1935年4月,红30军在包座战斗中歼灭敌胡宗南部49师,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除挑选其中较好的一部分补充部队外,其余均付之一炬。红军在作战前,时常要考虑“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缴获一定要大于消耗,特别是子弹,否则就尽量避免作战。红军进入甘肃后与地方军阀鲁大昌部交手,虽然将鲁部彻底打败,但红军在战斗中消耗了近3万发子弹,只缴获来一些破旧枪支和因口径不合而不能使用的子弹,因此红军认为这场战斗是“赔了本”。这种情况一直到日,红军陕甘支队第一支队在固原县青石嘴消灭东北军何柱国部两个骑兵连后才得以改观,这次战斗缴获数百匹战马和10余马车的枪弹和军衣,但最使战士们兴奋的还是这些来之不易的子弹——杨定华在《由甘肃到陕西》中将其形容为“简直看作比生命还要贵重”。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战役中歼灭东北军牛元峰部1个师又1个团,以消耗12万发子弹的代价,缴获捷克造马枪5000枝、轻重机枪250挺、子弹26万发,这次丰厚的缴获为巩固陕甘苏区,为将革命大本营最终安放在西北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当《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进入陕北根据地时,他看到的红军是由杂乱但不失精良的武器装备起来的:“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和山炮装备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红军使用的部分轻武器
关于红军使用的轻武器,马式曾先生在《轻兵器》10月(下)发表的《长征中的轻武器扫描》中已作过详细列举,在此只作一些拾遗补缺的介绍:
&#9733;步枪
毛瑟步枪仿制品---中正式
除各种毛瑟步枪及仿制品外,红军使用过的步枪还有日本三八式和英国恩菲尔德两种。三八式6.5毫米步枪即后来所称的“三八大盖”,在当时而言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1917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通过泰平公司一次即购买过4万支,后来奉系、粤系、晋系都曾大量进口过。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1924年开始仿制,最高曾月产3000支,东三省兵工厂也有仿造。红军在创立初期即接触到这种步枪,如广州起义的主力——教导团就全部装备的是从奉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式。而西路军西征途中遇到的马步芳、马步青所部,也装备有部分新购进的三八式步枪。
德国M1888式步枪,即通常所称的“老套筒”,在红军中它是很常见的武器。
&&& 三八式步枪
红军用的恩菲尔德步枪主要是一战前后生产的MK &#8545;或者MK
&#8546;型,采用独特的后闭锁榫及闭膛时才进入待击的设计,射速快、精度好、坚固耐用,缺点是重量较大。由于其口径是国内较少使用的7.7毫米,因此应用不象德、日式步枪那样广泛,甚至不及俄式“水连珠”步枪,主要分布在受英国殖民势力影响的长江流域,江浙和四川的地方军阀部队都有所装备。另外藏区由于与当时属英殖民地的印、巴地区相邻,英式武器输入比较方便,因此该枪使用较多。
英.恩菲尔德步枪
俄式“水连珠”步枪
&#9733;轻机枪
在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红军使用的轻机枪都是捷克ZB26。由于该枪闭锁可靠、更换枪管迅速,因此很快成为后来国内轻机枪的主要品种。当时使用的ZB26除了进口的外,还有大沽造船所、重庆武器修理所、广东兵器制造厂和巩县兵工厂仿造的,不过除巩厂产品外质量均较差。事实上,红军当时使用最多的轻机枪还有哈其开斯M1922/26,该枪有多种口径和供弹方式,国内进口的都是7.92毫米的,使用25发弹板供弹,枪管可以更换,该枪为导气式原理,性能可靠,缺点是重量较大,超过14公斤。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制造过这种枪,月产曾达20挺,1932年6月国民政府兵工署召开全国制式兵器会议,打算以其改进型为制式轻机枪,虽因抗战爆发未能实现,但也是对该枪性能的一种肯定。
“勃朗宁”机枪
麦德森轻机枪
红军使用过的轻机枪还有“勃朗宁”、“歪把子”和路易斯机枪。“勃朗宁”即勃朗宁M1918的各种仿制和改进产品,是红军装备的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类轻机枪,产地包括美国、比利时等国。其中比利时生产的称为FN
M30,它是在M1918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外形与美国原品有较大不同,口径为国内通行的7.92毫米,因此使用更加广泛。这些机枪不仅中央军中有装备,地方部队也有使用,特别是滇军,曾大量进口过比利时造勃朗宁机枪。红一方面军进入云南后,在与滇军的战斗中缴获过这种武器,而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时也缴获过一定数量的美国造勃朗宁机枪。“歪把子”即日本大正11年式6.5毫米轻机枪,特点是采用漏斗供弹,该枪1920年代中期装备日军,但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就开始仿制,称十三年式轻机枪,1928年正式投产后改称十七年式轻机枪,月最高产量40挺。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同中央军和西北军作战时,缴获过不少这种机枪,并在1933年初入川后粉碎“三路围攻”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11师在进攻鸡子顶的战斗中使用了10余挺“歪把子”,一下便打垮了川军刘存厚部一个团,取得竹峪关大捷。路易斯机枪又称“转盘机枪”,是一战中英军的制式装备,口径7.7毫米,采用上置的圆形弹盘,枪管外有大型铝制套筒,红二、六军团中曾有少量装备,红9军在1933年万源保卫战中也从刘湘所部手中缴到过这种武器。
长征前朱德(中立者)和红军指战员在一起。近处的机枪应为美国产7.92毫米勃朗宁M1922型轻机枪。
&#9733;重机枪
红军使用的重机枪包括水冷和气冷两类。水冷式主要是马克沁和三十节式。除德国原产品外,红军接触较多的马克沁还有两种国外的变形,一种是英国的维克斯7.7毫米机枪,一种是俄国的索科洛夫7.62毫米机枪,前者冷却水筒表面带有横向棱槽,采用特殊的笼状枪口消焰器,后者则改用双轮式枪架并带有护盾。马克沁是旧中国最普及的制式机枪,有金陵兵工厂、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所等10余个厂家仿造过,多数仿自M1899及M1908/15,结构大同小异,巩厂还仿造过俄式轮架马克沁。当时最新式的是金陵兵工厂根据M1908/15改进的24年式,特征是消焰器后的圆形遮光片,该枪投产后被迅速投入到“剿共”一线,当1935年夏内蒙德王赴北平要求政府拨发武器时,何应钦曾对他说:“现在新式机关枪都用以‘剿共’,不能多拨。”国产重机枪数量仅次于马克沁的是三十节,其生产厂除汉阳外,还有上海和华阴兵工厂等,1931年时全国月产超过140挺。该枪是根据美国勃朗宁M1917测绘仿制,外形与马克沁相似,但机匣尾部是手枪式独立小握把而非立柱式双握把。
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使用的三十节式重机枪
进口的气冷式重机枪主要有法国哈其开斯和日本的三八式、大正三年式。哈其开斯是其中使用最多的型号,从民国初年开始进口,常见的为1914式,口径7.92毫米,特征是采用30发弹板或250发钢制弹链供弹,枪管后部有大型散热片,机匣尾部有方便操作的握环。该枪从地方军阀到中央军都有广泛装备,其1930式还一度有希望取代马克沁成为全国统一的制式重机枪。三八式、大正三年式都是哈其开斯的改进产品,日本曾利用这些武器来扶植亲日的地方实力派,因此早期使用该枪较多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后期则包括粤系、奉系和晋系军阀,后者还分别进行了仿制,如广东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制过三八式6.5毫米重机枪,东三省兵工厂则根据三年式生产了十三年式重机枪,口径有6.5毫米和7.92毫米两种。
&法国哈其开斯M1914型气冷式重机枪。特征是铜质小握把和机匣末端的握环,散热片数量为5片。日本仿制的三八式重机枪口径为6.5毫米,同时散热片改为7片。
&#9733;冲锋枪和自动手枪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讲到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时,称他们“每人装备一支驳壳枪、一挺花机关、一把马刀,还有8颗手榴弹……”。这里提到的“花机关”,是指德国MP18/28冲锋枪,正式的叫法是“白格门(伯格曼的音译)手提机枪”。1925年汉阳兵工厂率先仿制MP18,但口径改为7.63毫米,1926年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制造局也开始仿造,两年中共生产了6000支,广东、巩县兵工厂和大沽造船所也先后仿造此枪并有所改进,口径包括9毫米、7.65毫米和7.63毫米。由于这些武器具有木制全枪托、左侧横置弹匣的共同外形,而且枪管护套上布满圆孔,因此通常将其统称为“花机关”。
花机关”对红军而言并不算新鲜,因为此前国内已经有比较广泛的使用。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各路敌人中,即使是较弱的川、黔、甘、青等的地方军阀,都装备有多少不等的“花机关”,《随军西行见闻录》甚至提到少数民族武装拥有的这种武器:“彝家均有武装,有数千快枪并有少数手提机关枪,均缴自汉军……”。红军在建立根据地的作战中,已陆续缴获过部分“花机关”。如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红四军在兴国方石岭全歼敌52师韩德勤部,就缴获过20多支“花机关”。为满足部队急需,洪湖、鄂东南、闽浙赣等兵工厂都曾少量仿造过“花机关”,银坑弹药厂也用步枪弹壳改制过冲锋枪弹。中央红军在离开江西时携带的武器中,就包括271支“手花机关”和6.7万发冲锋枪弹。外国传教士R.A.勃沙特在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队伍共同生活一年之后,在1936年10月写了一本《神灵之手》,其中提到一个红军小战士,因为他出天花时留下了麻子,被战友们善意地起了一个“小机关”的绰号,意思是说他的脸像“花机关”的护套一样,这至少说明当时红军对这种武器是非常熟悉的。
而德国M1932自动手枪对于长征途中的红军来说,却是一种新式武器。该枪增设了在卡尔·威斯汀格专利基础上设计的单、连发机构,使用加长的20发弹匣,因此通常称为“快慢机”或“20响”,装上木制枪套后,外形和火力都接近于冲锋枪,而在实际战斗的确也是把它当作冲锋枪来使用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曾记述1936年3月,红二方面军6师18团与敌万耀煌纵队在章坝附近的一次遭遇战,红军以重大牺牲为代价,缴获了8支敌人刚刚装备的“快慢机”,当时18团遇上的恰是万耀煌的指挥部,虽然万部并非嫡系,但按当时国内军队指挥机关的惯例,其卫队还是配备了相当数量的M1932之类的速射武器。不过18团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武器,在石阡以西突破敌人封锁线、歼敌23师一个营时,就缴获过一支“快慢机”,时任师政委的廖汉生将军在回忆录中谈到:“过去我们的驳壳枪都是打单发的,这次缴的20响驳壳枪既可以打单发又可以打连发,手指头勾住扳机不松,哗哗哗……20发子弹全打出去,象机关枪一样。这是我们部队第一次缴到20响驳壳枪,郭鹏师长高兴得爱不释手,于是成均团长、余秋里政委把这支枪送给了郭师长。”
在各次战斗中缴获的“快慢机”实际上成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装备之一,在娄山关、大渡河、泸定桥等一系列战斗中,突击队员们依靠其炽烈火力,一再成功将红军带出了绝境。装备最多的当属红四方面军,长征中在和胡宗南部的战斗中曾有多次缴获,这些武器后来在西路军的倪家营子、石窝等一系列悲壮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时任红30军代理军长的程世才回忆:1937年4月,在走出祁连山后,发生了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白墩血战,当时西路军余部被两个旅的马家军骑兵分割包围,当敌人马队已冲到30米内的危急关头,程世才和警卫员硬是凭借7支“快慢机”的火力,从1700名敌骑的两路包抄中杀开一条血路,最终带着最后的近500人突出重围。
&#9733;手榴弹
手榴弹是红军的重要装备之一,也是除大刀、梭镖和复装子弹外,红军唯一能大量制造和装备的武器。中央红军出发时共携带76526枚,几乎达到人手一枚。红军常用的手榴弹有两种——木柄手榴弹和麻尾手榴弹。当时的木柄手榴弹有巩造、汉造、晋造、宁造等式样。巩造仿自德国M1924式,但改用铸铁弹体和钾梯炸药,晋造、汉造、宁造构造与巩造相近,个别尺寸有所不同,其中晋造按体型大小又分为若干号。虽然1934年根据地兵工厂便能制造木柄手榴弹,但因为制造要求和成本较高,所以红军使用的木柄弹几乎全为缴获,自行生产的全部是无柄的麻尾手榴弹。
红四方面军制造的马尾手榴弹。除表面铸有镰刀斧头图案外,弹尾皮条上还穿有定向用的铜钱。
麻尾手榴弹国内同样使用较早,北伐时曾大规模使用,上海、金陵等兵工厂也短期生产过,广西炸弹厂一直生产到1936年,主要供给地方军阀部队,因此长征中红军的对手也常常使用这种武器。红军生产的麻尾弹没有统一的型号,各根据地自行组织生产,但都采用铸造弹壳,弹壳外形有蛋形、梨形及瓶形等,大小不一,外表一般铸有纵横沟槽,有的制造精细的还铸有镰刀斧头图案及标语口号。弹壳较大的一端装有撞针、撞针簧、碰火等组成的碰发机构,撞针平时靠保险销或铁皮制成的保险片固定,另一端一般铸有或焊有圆环,拴有一条长近半米的麻、棕或皮条制成的绳辫,“麻尾”之名即来于此。使用时的方法类似于投石带,用手握住绳辫末端,抡圆后甩出,近距离时直接手握弹体投出,弹体在空中飞行时绳辫拖在后面,确保弹体前端着地发火。红军制造的麻尾弹除铸铁壳外,还有大量的铜铸弹壳,原因是铜的熔点稍低,便于铸造,而且其材料以铜钱为主,来源广泛,再者就是铜质软,手工即可加工弹壳口部的螺纹。长征中,红四方面军的随军修械所一直坚持生产这种手榴弹,供给部队需要,西路军即使在倪家营子被围的艰苦环境中仍没有停止生产。但麻尾弹携带不便,特别是性能比较落后,由于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和发生意外,而且其发火方式很不可靠,落在水中及软地上即不能正常起爆,也不能在空中爆炸,因此长征结束后逐渐停止了使用。
长征中使用手榴弹最多的一仗便是夺取腊子口。腊子口是红军遇到的最难攻克的天险要隘,宽仅丈余,敌人在隘口内设有机枪工事,以交叉火力封锁隘口,并在山腰上布置一连守兵,见红军进攻,便向下猛掷手榴弹。红军进攻一天一夜均未得手,伤亡很大。1936年发表的杨定华所写《雪山草地行军记》中这样描述战后战场情景:“……隘口周围五十米内单不爆炸之手榴弹就有一两百个,树木则被炸成残灰……”。红军最后赢得战斗胜利的法宝也是手榴弹,红2师师长陈光亲率17名战士,夜间从左翼攀登上山,然后迂回到右翼山上敌人据点,以手榴弹进行猛攻,守敌相继败走,隘口内的敌人怕被包围也随即撤退,红军遂乘胜占领腊子口。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雕塑中红军战士紧握着一枚手榴弹。
相信读者看到这里时,已经对长征中的红军有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认识。在远离根据地、又没有任何外来支持的情况下,红军需要面对数量超过自身十倍的敌人,在武器的总数和质量上,特别是重武器方面,远远不能与敌人相比,虽然红军的装备中不乏以舶来品为主的新式枪械,但这些轻武器上的某些暂时优势,却也因为缺乏后勤保障和总体上的劣势而被抵销掉了。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支撑。这种长征精神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是红军最具威力的武器。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标语口号。北上抗日、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是支撑红军战士完成长征壮举的最有力的武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兵器杂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