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天下礼包宴请群雄给多少威望

查看: 1580|回复: 13
帝王宴上的招牌菜(长篇)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E网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开篇一:中国式的远古烹饪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天下的黎民百姓无不把“食”视作头等大事。即使那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们,虽说饮食无忧,也一样地把吃作为非常重要的事,他们不再为如何果腹而忧虑,更多的是对色香味的苛求和冀望能够养生长寿的强调。帝王的餐桌上多则百八十道大菜,可以说,这些“天下第一美食家”吃的不是美味佳肴,而是寂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帝王的筵席上集五湖四海之精粹,融天地万物之精华,可谓是山珍海味,无所不有,“美食家”们尽管饕餮大嚼。只是有了山珍海味,也总得有人将其烹制出来后才能端上餐桌。
   在中国古代,曾将以烹调为职业的人称为庖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厨师。
   自古有君必有臣,就像帝王这种有身份的人吃饭时也一定必然有大腕厨师侍候着,来制作食物,烹调出美味。如诸代帝王喜食珍爱的“天鹅羹”、“煮熊掌”、“炙鹿肚”、“鲈鱼鲙”、“项脔”、“鱁鮧”、“蟹酿橙”、“驼蹄羹”、“西施舌”、“清蒸鲥鱼”、“笋鸡脯”、“炙蛤蜊”、“燕窝羹”、“清蒸细鳞鱼”、“炊鸡”、“鸡米锁双龙”、“冰糖燕窝”等精美肴馔。
   那么,帝王们的庖人或者说御厨们是怎样创造中国古代宫廷饮食文化的呢?
   现代的人都喜欢刨根问底,讲究个万事得从根源上说起。
   在当今世界,中国的烹调技术堪称世界翘楚,与西方大大有名的法国菜和土耳其菜并称世界三大菜系。孙中山先生早年曾说过:“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厚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也。”
   细说起来,烹调的起因与人类的文明大有干系,中国的烹调之术也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离开了火,食物只能生吞。而认识火的功能及用火熟食那可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分水岭,是野蛮与文明区别的分界线,
   对于火的认识,中西方各有英雄略见。西方人使劲赞美着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认为他把天上的火偷出来给了大地上的人类,算得上是西方世界的第一大侠。
   中国人则把敬仰的目光敬献给了古代传说中的科研劳模燧人氏!
   在人类的远古时代,那会的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每日昼拾橡栗、暮栖木上。除了摘野果子吃吃,即使逮到些个什么野兔子是只能跟其他猛兽动物一样茹毛饮血,还根本与人类的饮食文化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
   燧人氏的出现,掀开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篇章。
   火的现象很早就出现在自然界中,像什么火山爆发、打雷闪电,附近的树林里也会因此燃起大火。原始人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结果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味道真的是好极了!
   可那时的人类还没法子将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在先秦的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那时在中原大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一带是一片茂密无边的大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人们手持粗糙的石器,经常捕食野兽。一日,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迸发出一串串火花时,燧人氏眼前一亮,他从中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搞起人类第一次科研实践,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而这种通过火镰和火绒的取火法在几十年前的商丘农村中仍在使用。
   但在当时,这种能够取火的燧石并不是遍地都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日,有位善于思考的先哲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干燥的木枝,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质材料在摩擦时,摩擦力很快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有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三国谯周所作的《古史考》也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燧人中的这位圣贤把这种“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等,人类的生活从此进入了石烹时代的饮食阶段,如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焙炒后食用。
   有了火之后,人类也才有了开始操练冶炼技术的可能。这位圣人的功绩称得上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功莫大焉,于是人们奉他为“三皇”之首。
   接下来,“三皇”中老二伏羲氏和老三神农氏继续发扬光大。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也就是说撒网捕鱼,将驯服的牲口宰杀烧烤后摆上厨房餐桌。神农氏“耕而陶”,他老人家不仅发明了农耕器具,教民稼穑,引领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还研发出诸多种炊具和容器。如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也就是今天的锅,因为当时没锅灶,神农氏发明的鼎有爪儿。此外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而鬶用来煮酒的。其他的陶具也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这些陶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烹饪谷物发明的,是以黏土为原料,塑形后经高温焙烧而成。据专家考证,人类最初的陶器制品中的炊器掺和有沙粒或谷壳、蚌壳末等,具有耐火、不易烧裂和传热快等优点;而制食器的陶土经过淘洗,由于不直接接触火源,所以一般不加沙粒,表面较为光滑。有了陶器,火食之道才开始完善起来,陶烹时代也就到来了。
   在人类的烹饪史发展上,也将永远镂刻下“三皇”燧人氏、伏羲氏与神农氏的大名。
   说完“三皇”,下面再说说“五帝”中的老大——黄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被称为中国传说中“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黄帝是中华夏民族公认的始祖。大概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古史相传,中国的蚕桑、医药品、舟车、宫室、文字等方面,都是黄帝时代所创始的。中国饮食文明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古史考》中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即改灶坑为炉灶,这样可以集中火力,大大地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古史考》中还说“黄帝作釜甑”,是按照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一种最早的蒸锅——陶甑。
  《说文》中称:甑,甗也。这个陶甑就是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食物。
   有了陶甑,就可以蒸饭煮粥了,饭和粥是蒸煮熟了的谷物食品,打这儿开始也就有了“吃饭”一词。古籍《大戴礼记》上说的“稷食菜羹”,就是指稷食(主食)加菜汤(副食)组成的一餐饭。黄帝时期的“蒸谷为饭”,以饭食为主,给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而这种饮食构成,从五千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
  想蒸饭煮粥,当然离不开各种谷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说道:“黄帝艺五种,抚万民。”黄帝倡导的“艺五种”,就是刀耕火耨,广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而其躬行的“抚万民”,首先是关心民食,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
   黄帝一下子解决了人们吃饭这么多的重大问题,大家当然不能忘记他的恩德,于是,《淮南子》有了“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之语。
   灶者,就是人们蒸饭煮粥和烹调美味的锅灶!
 开篇二:长寿之星彭祖的招牌菜
   每个行当都有个祖师爷。
   伏羲氏和黄帝被后人奉为烹饪行的鼻祖。不过,说到御厨就得首推长寿之星彭祖了。
   厨字作名词讲,就是庖屋、厨房,也是它的本义;作动词时,即烹饪、烹的意思调。
   厨房为烹制菜肴饭食之处,厨师是以烹调为职业的人。
   而御厨可是厨师行中的白领,在古代是专门给皇帝做饭的人,现在则是指专为国家的元首、王室、高层领导人、或者国家礼宾部门服务的厨师。
    要想当御厨决不是谁想干就干得了的事情。
    第一,必须身怀绝技。或擅长煲汤,或烹调肉类最为拿手,或精于制作素食,或会制作精美的糕点、馅饼。
    第二,个人简历要求完美无瑕,没有犯罪前科,另外还要定期检查身体和做各种化验,患有甲肝等传染病的决不能问津御厨行当。
    第三,经过严格筛选后,要到指定的地方实习若干年,最后才能到御膳房掌勺。
    第四,决不能透露有关国家机密和领导人的任何隐私。
   第五,除了关心如何提供一个能够使国家元首保持身体健康的菜单之外,还要防止元首在日常就餐时和国宴上中毒。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倒霉的御厨也是比比皆是。如法国路易十四的御厨瓦泰尔,就是因为在国王大排宴席的时候第一道菜没能按时端上去,羞愤之下,横剑自杀。曾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大帝何等荣耀,他的御膳房总厨吉皮埃也因此感到面子有光。可就在吉皮埃跟随主子远征俄国时,拿破仑被俄国战神库图佐夫击败,不得不从莫斯科狼狈撤退,吉皮埃不愿弃皇帝独自逃亡,结果被活活冻死。
  2005年2月,美国白宫的“第一御厨”沃尔特•斯盖布遭遇下岗。由于斯盖布的厨艺难合第一夫人劳拉•布什的口味,这位曾为两任美国总统尽心尽职服务了11年的老御厨接到了要他“辞职”的通知。在白宫当厨师年薪10万美元,可事实上工作非常辛苦,家宴国宴都得操劳,事必躬亲。尽管斯盖布对总统夫妇鞠躬尽瘁,可到头来还是落得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能为第一家庭服务绝对是一件足以荣宗耀祖的事情,这更是世间所有厨师心驰神往的目标。
   不过,中国的御厨第一人彭祖当属传说中的神仙人物。
   史书多说彭祖姓籛讳铿,上古大帝颛顼之玄孙。按有关记载,彭祖性情温和豁达,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道家的始祖老子齐名。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曾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晋人葛洪在《神仙传》中称,彭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
   几乎所有关于彭祖的记载都异口同声地说彭祖活了七八百岁,在《神仙传》里甚至具体落实到活了七百六十七岁。
   《神仙传》这样形容彭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丧妻四十九,失五十四子……”此外,他也经常独自云游,不乘车马,并有“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的能耐,且深得养性之方,是以“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
   长寿是谁都羡慕的一件事,不过,即便是老寿星再“善导引行气”,也不可能活到七八百岁的!
   彭祖的招牌菜,也就是献给尧帝那道味道鲜美的“雏羹”,即野鸡汤也!
   尧是个不错的国家领导人,深受天下百姓的爱戴。这一年,彭祖将精心烹制的雏羹献给尧帝食用,治愈了尧帝缠身多年的厌食症,尧帝大喜,便把彭城封赏给了他。
   “彭城”即今日江苏省的徐州市。
   据《大彭烹事录》记载:“雏羹”被历代皇帝视为珍品,至今仍是高级宴席上珍馐美味。雏羹初以稷米、野鸡为主料,后演变为薏米、乌鸡。
   “雉羹”是世界历史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一些江苏人还强烈建议要将彭祖的生日农历六月六日作为中国厨师节。
   那么这道开胃健脾的“雉羹”到底是个啥样子?
   “雉羹”其实就是将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类,具有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稷米有“益气、补不足、作饭食,安中利胃宜稗,凉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等功效。两者合二为一,对人体作用可窥见一斑。
   “天下第一羹”打问世之后,就受到后人的追捧。清人张玉书在所撰《扈从赐游记》中云:清朝皇帝每年“秋猕大典”,都要在澹泊城殿特赐五公大臣“野鸡汤”一器,概因野鸡汤是古代圣君唐尧食用过的,王公大臣皆以能品尝到皇帝所赐的野鸡汤为荣。
   今天徐州所盛行的“天下第一羹”的主配料业已改良,野鸡改用乌鸡代替。没有乌鸡,母鸡也可。
   说来也是,现在再上哪儿去找那么多的野鸡啊?
   在不断翻新的食谱中,稷米改为薏米,后又被换成麦仁。
   原料:猪元骨1500 克、猪蹄膀1000 克、光母鸡1000 克、麦仁500 克、元茴20 克、花椒20 克、桂皮20克、陈皮20 克、胡椒粉50 克、葱白500 克、生姜250 克、香油100 克、精面粉2000 克、味精100 克、精盐200 克。
   制法:将猪元骨、肘子、母鸡、麦仁、大葱(拍松)、生姜(拍松)洗净后放入大汤锅中,旺火烧开后续煮数小时改用文火再煮数小时至鸡、肘子酥烂,捞出猪元骨、鸡骨,加入精盐、胡椒、味精,用料酒、精面粉(调成稀糊)勾芡,装碗时淋香油即成。
   风味特点:鲜香醇厚,味美爽口。
   功效:营养丰富,滋补作用非常明显,尤其适合于作为早点饮用,可使人精力充沛。
   可彭祖并不是凭着一道菜就名扬天下的幸运之辈,他同时传下的招牌菜还有羊方藏鱼、糜角鸡、云母羹和坨汤等。
   彭祖的羊方藏鱼是将煮的半熟的羊肉方剖开,将鱼藏在肉中,等到菜烧熟后,鲜香非凡,正应了鱼羊的“鲜”字!此菜现已成为徐州传统名馔,与徽菜中的鱼咬羊及京菜中的潘鱼齐名,号称鱼羊合烹的三大美味。
   除羊方藏鱼外,彭祖的其它菜谱都跟食疗养生走得近。如“糜角鸡”是采用糜鹿头上的角,与母鸡同炖而成。《本草纲目》云“糜茸功力胜鹿茸。”并言具有“治风痹、止血、益气力、补虚劳、添精益髓、益血脉、暧腰膝、壮阳悦色、疗风气、偏治丈夫”之功效。
   再看看另一道“云母羹”也是如此。云母是云母族矿物的总称,具有很广泛的工业用途,但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说明当时的彭祖已对食物的食性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本草纲目》中,云母有“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可见这道“云母羹”对延年益寿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其地处要地,四通八达,历史上发生过诸多次大战血战。彭祖的烹调技艺也由此地野草般向四方蔓延疯长,直接左右了苏、鲁、豫、皖四大菜系的诞生和变化发展。
   如今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五日,苏、鲁、豫、皖各地的厨师们,都相约如期赶到徐州彭祖祠(庙)祭奠彭祖,并打擂献艺,那场面可真叫相当的热闹。
  食色性也。吃饱饭与绵延后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底线。
   孔子曾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古代的那些大权在握的帝王,可谓钟鸣鼎食,餍享群鲜。每日御膳皆山珍海味,飞潜动植,水陆八珍。御厨们绞尽脑汁,其所烹制出的菜肴无不造型优美,脍炙人口,足以令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凭着一手响铛铛的招牌菜及过人智慧,有的御厨鲤鱼跃龙门,出人头地,官至权倾天下的宰相。
   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宫廷内更是权欲纷争的生死场,有的御厨忍无可忍,或是发动宫廷政变,或是拔刀刺君王,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的因此被扫地出门,甚至走上奈何桥:商纣王因为煮熊掌咯了门牙,就砍了御厨的头;晋灵公因为熊掌煮的未到火候,便把厨师杀了游街示众;出现在嘉庆皇帝饭碗中的一粒稻壳悄然索走了御厨的性命;至于慈禧太后,仅因一粥一饭的小错而遭殃的御厨更是让人唏吁不已。
   本当“君子远庖厨”,但这些烹调界的白领一旦步入宫廷,其人生命运注定要与荣耀及悲怆狭路相逢!
  第一篇:夏商周时代
  第一章:跟着领导去野餐
   当黄帝在中原大地独领风骚后,华夏部落大联盟的CEO开始实行父子相传的领导管理制度。
   到了帝尧时才改为禅让制,也就是把权力交给有德行有声威的贤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用绚丽的语言赞美尧帝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尧在位七十年,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并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还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为了了解自己治理天下的好坏,百姓是否爱戴自己,尧亲自微服民间私访。有一位老人敲着土地,唱着歌子这样回答帝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歌就是有名的《击壤歌》。
   歌中唱的是: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帝王和我这个庄稼汉有什么关系啊?
   尧帝也有儿子,可他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于是品德出众的舜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十佳杰出青年之首。
   舜成为天下执政,在暮年之际又把CEO职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大禹虽然功绩很大,却未能进入“三皇五帝”的光荣榜,这完全是他的私心给搞砸了。
   大禹原本也指定一位继承人,叫伯益。
   伯益为东夷(今山东,淮河地区)人,曾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老有才了。他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另外还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知名度仅次于大禹的一位公众人物。
   大禹却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名义,而儿子启参与治理国事。启也算是个聪明的年轻人,才华横溢,协助大禹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大名几年后很快红遍天下,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来。这样人们就渐渐淡忘了伯益还是个继承人,也记不得他过去办的那些好事。
   大禹后,启立刻将王权的印把子紧紧抓在手中。当时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愿意效忠于启:“启是禹的儿子,我们愿意效忠于他。”
   伯益勃然大怒,大骂大禹父子言而无信。便召集东夷部族率军杀向中原。不料启早有防备,利用伯益劳师远征,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猛烈地反击,经过一场大战,打败了伯益的军队。
   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禹县)汇集天下诸侯,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会,并找来很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的第二代国君。史称“钧台之亭”,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宴会。
  对于启这种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西北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做有扈氏表示强烈的反对。他认为夏启这样做是篡权夺位,就站出来要求夏启必须按照部落会议的决定,将部落联盟领导人的位子还给伯益。
   夏启此刻已是骑虎难下,就率军攻打有扈氏的地盘甘泽地方(今陕西户县一带),却不想碰了个头破血流。
   为了赢得天下民心,打了败仗的夏启励精图志,严于律已,天天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很快,夏启的民众支持率节节攀升,于是他集结起更多的部队,再次出兵讨伐有扈氏。
   这一次有扈氏寡不敌众,被打得落花流水,夏启把俘获的有扈部落成员全部罚做奴隶。
   就这样,夏启终于坐稳了国家的王位。
   “王”字在甲骨文中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从夏启开始,成了天子、君主以及统治者、主宰者的同义词。
  从此,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诞生,王位的传子不再传贤,实行“家天下”的世袭制度。这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任人唯贤的“公天下”氏族公社制度彻底下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即为王朝,必有王室,既有王室,必有御厨。
   夏朝宫廷首先设有“庖正”,这是中国史上最早专门负责宫廷帝王膳食的官员。
  成语“庖丁解牛”被喻为具有神妙的庖宰技艺。庖,就是围绕厨房的出现一切事物。如庖鼎指的是厨房里烹调的器具;庖突指的是厨房的烟囱;庖廪指的是厨房和仓库,庖阎指的是厨工和守门人;庖丁和庖人被用来泛指所有的厨师;而庖正就是掌理宫廷御膳的长官,是御厨中的金领人物。
   灭掉有扈氏后,夏启又一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中国人的玩命追求吃喝之风就是打夏启那儿起传的。说名为《九韶》的大型古典歌舞剧的歌舞设计及导演就是人家夏启担纲的。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现代的年轻人多喜欢到郊外度周末,特别在桃花灿烂的季节里,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数口,到郊外寻一山清水秀的地方,悠哉游哉,边吃边玩,恣意尽欢。
   有人说,中国野餐的兴起是受西方影响。其实,夏启才是史上野餐的第一人!
   不过,夏启的昔日之举与当今普通游乐的野餐大有不同。人家夏启搞的是野外狩猎,带有军事训练性质,即将宫廷卫队围猎捕获到的动物就地宰杀,烹炙而食之,载歌载舞,这实际上就是今日野餐的滥觞所在。
   夏朝宫廷御膳的特点是以乐侑食,就是御膳时要有歌舞助兴才行。
   墨子在《非乐》中说:“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瀹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大概意思就是,夏启纵乐放荡,在野外大肆吃喝,万人做舞的场面壮观宏大,喧嚣的歌咏之声传到天穹上,可天并不把它当作严肃的音乐来看待。”
   墨子的批评之声,夏启是无论如何也听不到的。
   估计这夏启吃腻了宫廷的肉蔬,倒觉得到郊外野餐别有滋味,心旷神怡。
   吃上现场宰杀烧烤的野兽和刚采拮烹制的野菜才更能让人大块朵颐,乐趣无穷!
   在春季生长并可供食用的野菜约有百余种之多,这些应时野菜不仅味道好,而且有一定的防病保健功能。
   荠菜:又名芨芨菜、靡草、护生草、羊菜、鸡心菜、香荠、净肠草、菱角菜、清明菜、香田芥、枕头草、地米菜、鸡脚菜、假水菜、地地菜、烟盒草等,可炒食、凉拌、作菜馅、菜羹,食用方法多样,风味特殊。荠菜性凉,味甘淡,气清香,无毒性。它既有丰富的多种营养成分,又有良好治病功效。荠菜中含有蛋白质、胡萝卡素和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含有钙、铁、脂肪及大量的粗纤维等。荠菜对于高血压、乳糜尿、尿血、鼻出血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乳浆草、苦菜花、婆婆丁、古古丁等,可洗净蘸豆酱直接作菜佐。其味苦,微甘,无毒。功能清热解毒,强壮筋骨。对肝炎转氨酶升高、胆囊炎、赤眼(急性结膜炎)、乳痛(急性乳腺炎)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枸杞头:为茄科植物枸杞的嫩茎叶,又名地仙苗、天精草和枸杞菜等,凉拌、热炒和煮汤均可。枸杞头性凉,味甘微苦。有补肝肾、益精气、清热除渴、明目的功能。对高血压、糖尿病、性功能衰退、视力减退等,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马兰头:又名马兰、马莱、马郎头、红梗菜、鸡儿菜、路边菊、田边菊、紫菊、鸡儿肠、泥鳅串、红梗菜、螃蜞头等,可凉拌或晒干后烧肉,亦可做馅包饺子。马兰头有白梗、红梗之分,以红梗为佳。马兰头味甘,性平,微寒。功能养肝血,清肝火,清热解毒。有良好的补血和明目作用。此外肝炎、高血压、眼底出血、青光眼、目赤胀痛等患者均可服用。尤其对青光眼、目赤胀痛效果较好。
   菊花脑:又名菊花郎、花头,即野菊的嫩苗,凉拌、热炒和煮汤均可。其性平,味甘微苦,煮沸后则不苦。有清肝明目和良好解毒作用。对高血压、大便秘结、目赤肿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疔疮有极佳的治疗作用。
   清明草:又名佛耳草、猫耳朵、茸母草,可炒食,可做包子馅料,或捣烂取汁与米粉搅匀制饼。其性平,味甘,无毒。功能补气和胃,养肝明目,止咳化痰。对患有高血压、夜盲、迎风流泪、慢性气管炎、痰多、胃痛、十二指肠溃疡者也有较好的功效。
    鱼腥草:叶有腥味,古谓之“菹菜”,属三白草科植物,名见《名医别录》,又名色腥草、岑草、蕺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拱、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草、狗腥草等。新鲜的色腥草洗净,可凉拌或炒肉吃,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举国上下曾用此充饥。味辛,寒凉。有利尿、解毒、消炎、排毒、祛痰的作用。对肺脓疡、痈疖等化脓性炎症有特效。
   在几千年前,人类的食物缺乏,有此野菜果腹,功同食疗,一举两得!
   “瀹食于野“的“瀹”字是水煮的意思。想必当年,夏启在野炊时,王室御厨的釜甑中断少不了以上诸般野味的。
   跟着领导去野餐,一定很惬意!
  第二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夏王朝立国五百年,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国家以中原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疆域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夏朝已经能冶炼形制古拙的青铜器,出现了作战用的甲胄和长矛,此外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在当时开始普遍使用,还有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一年十二个月的夏代历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夏代末代帝王履癸时,也就是夏桀,这家伙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历史书上形容概括夏桀没一句好词: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暴虐成性,杀人无数,四处征伐,搞得劳民伤财,国人怨声载道。在吃的方面,夏桀勇超古人先贤,《帝王世纪》中说:“桀有昏德,为酒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太平御览•尸子》里也是铁证如山:“桀,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
   国内形势日趋动荡不安,百姓当然思慕有个仁德的明主能够出来主事。
   这时,帝喾之子契的14世孙子履吸引来不少有识之士的目光。
  子履又名“天乙”,也就是被后人称为成汤或商汤,他是夏朝毫地(山东曹县)的方伯。方伯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谓一方之长。
   而伊尹不仅是个有识之士,更是位有志有为的年轻人。
   伊尹原名伊挚,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但这会伊尹尽管心忧天下,还只能靠经营餐馆糊口为生,地位卑下。且相貌不雅,在《荀子•非相篇》中,写有“伊尹之状,面无须糜”的八个字记载。另外还有其他书中关于伊尹“黑而短”的记载。身材矮小、皮肤较黑、脸上没留胡子、眉毛不多,可见这个伊尹是一个貌不出众的人。
   但伊尹更是个内秀十足的人物。
   经过二三十年的缜密观察,伊尹终于发现,只有毫地的方伯子履有贤德有才干,于是自愿沦为奴隶,借着莘国君嫁女给子履的机会,充当陪嫁来到子履身边,做起了厨师。
   从此,伊尹这块埋在沙土里的金子终于发光了!
  《吕氏春秋》的第l4卷《本味篇》如是写道: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翻译成白话就是:成汤得到了伊尹,在宗庙亲自点燃苇草,杀牲涂血,为伊尹举行解除灾难和祛邪的仪式。第二天上朝君臣相见,伊尹与成汤说起天下最好的美食味道。成汤说:“可有什么方法来制作吗?”伊尹回答说:“君的国家小,不可能都拥有;如果得到天下当了天子就可以了。说到天下三类动物,水里的味腥;食肉的动物味臊;吃草的动物味膻。无论恶臭还是美味,都是有来由的。味道的根本在于水。甜、酸、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决定了味道,烧煮九次,味道也会随之改变九次,火候很关键。时而火大时而火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才能不会丧失掉食物的品质。调和味道离不开甜、酸、苦、辛、咸。具体先放什么,具体用多少,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将这些调料调配在一起。至于说锅中的变化,那就更加精妙细微,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出来说得明白的了。若要准确地掌握食物精微的变化规律,还要考虑阴阳转化和四季更变对食物的影响。这样制作出来的食物才能久放而不腐败,煮熟了又不过烂,甘而不过于甜,酸又不太倒牙,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浓烈,清淡却不寡薄,肥而不太腻。”
   伊尹借烹调“至味”为引子,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的道理,而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接下来伊尹又分析了天下大势,并劝成汤施仁政,承担灭夏大任。
   子履即刻任命伊尹为右相,成为身边的最高执政臣僚。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创造性地将最高深莫测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烹调技艺。
   凡事物的至理,大都暗合于道。即使是最普通不过的煮东西吃,也是深深蕴涵着治国安邦的大学问。饮食虽然只是小道,一旦达到极至,也包含天下的至理。
   而怀才末遇的伊尹正是利用最擅长的烹饪之道来造势,巧妙地把自己推销给雄才大略的子履。
   在伊尹的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而这个观念一直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就把做宰相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亚圣孟子也称赞伊尹为“圣之任者”。
   子履对伊尹言听计从,暗中积极作灭夏准备。为使灭夏有更大的把握,掌握夏桀目前的真实情况,伊尹只身来到夏王朝的都城(河南巩义)开始从事 情报工作。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特工“007”。
   伊尹凭借自己的大厨手艺和百变的计谋,成功地渗透到夏桀宫庭。夏桀宠爱的妃子叫妹喜,美貌绝伦,好著男装。她喜欢听裂缯之声,夏桀就给她找来大匹绸缎,撕成一条条地听。好色的夏桀爱她爱得发狂,两人日夜欢乐,须臾不能分离。夏桀还常置妹喜于膝上,对其言听计从,以至昏政失道。
   伊尹又到民间走访,发现伊水洛水几近干涸,庄稼受到影响,老百姓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抚恤,怨声一片。恨透了夏桀的百姓就这样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伊尹回来把在夏都收集到情报汇报告给子履:“我观察了夏桀的厨房,粮食堆积成山,多得吃不了,于是酿成整池的美酒。而他的农夫,在田里干活使用石铲、石镰、石斧、石刀,根本打不出多少粮食。但夏桀的府库里有如此多的粮食,不是说明他国家富有,只是说明他征敛过度。百姓已不堪其苦,势必民怨沸腾。”
   公元前1600年,子履发动了推翻夏朝的“商汤革命”,挥师西征。诸侯纷纷响应,四方人民犹如大旱之盼甘雨,期待子履的仁义之师出征。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与夏桀的主力部队展开战略大决战,一战定乾坤。
   子履将活捉的夏桀流放在南巢,不久,夏桀病死就在那里,夏王朝宣告彻底灭亡。
   子履在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三千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奴隶制统治王朝——商建立了起来。历史上把子履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码事。
   子履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伊尹不仅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成汤在位三十年去世后,他又继续辅佐成汤的儿子外丙、仲壬,可这两人都是个短命鬼。这时,开国元老伊尹作主拍板,让成汤的孙子太甲继承了王位。
   谁知太甲继承王位后,自觉翅膀硬了,就想着扔掉伊尹这根拐杖,一手遮天:“一切应当由我说了算才行,否则也枉为一国之君了!”便无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恣意妄为起来,连伊尹的规劝也成了耳旁风,后来还学起夏桀的样子,作风强霸,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一再规劝,希望太甲能悬崖勒马,收敛恶行。太甲不但屡教不改,而且愈发狂妄,伊尹勃然大怒,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郾师县)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亲自临政,代行处理国家事务。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与祖父成汤的坟墓朝夕相伴。成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
   据《竹书纪年》记载,太甲被下放在这里足有七年之久,他终于悔过自新,痛改前非,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附近的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伊尹十分高兴,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自己告老还乡。
   太甲由此“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造就太平盛世,变成了一位圣君。伊尹历事商代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天子,辅政五十余年。沃丁八年(前1549),伊尹辞世,享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举行国葬,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彰扬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伊尹还有著作传世,除赫赫有名的专门写给太甲阅读的三篇“伊训”外,晋人皇甫谧《甲乙经序》等文献记载说,伊尹对本草的药性及食品卫生亦有相当研究,曾著有《汤液经》传世。看来,伊尹的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难怪连“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强烈要求当伊尹的铁干粉丝。
   由御厨成为权倾天下的宰相,成为后人心目中的圣贤,亘古以来,千秋之下,唯伊尹一人!
   据说,伊尹当年曾凭着亲手烹制的一份鹄鸟之羹,也就是天鹅羹。天鹅羹食之益人气力,可利五脏六腑,当时吃得成汤胃口大开,心花怒放。只可惜斯人已去,鹄鸟杳然了!
 第三章:商纣王被“煮熊掌”咯了门牙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帝王像割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更替不休,但人们往往只记住开国帝王和亡国之君。
   对于商朝来说,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名气远远超过了老祖宗商汤!
   纣王是商朝的第三十二位帝王,本人身份证上的真实姓名叫子辛,也称作“帝辛”。
   其实,纣王绝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读书不看报的大流氓大恶棍大昏君。人家纣王首先有个中南海保镖的身板模样,能徒手与猛兽格斗,神勇冠绝天下,智商更是超过150!据正史所载,纣王不仅身材高大、膂力过人,而且博闻广见、思维敏捷。
   如果再细细考究起来,纣王的历史地位也足以跟秦皇汉武,以及隋文帝等人称兄论弟。纣王在执政期间,曾发动大军征服东夷,把国家疆土开拓到东南沿海一带,并成功开发了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可以说他为古代中国的最终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双基础,算得上是伟大的统一古代中国先驱者。
   当时地处大西北的周方国“西部大开发”搞得卓有成效,就顺手开始东扩,不断蚕食邻近的小国,国势迅速膨胀壮大,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公开跟大商朝叫板。纣王天性心气就高,刚愎自用,哪容周方国上蹿下跳,立刻发兵在山西黎城与周方国国主姬昌恶战一场,大败周军。姬昌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周文王战败被俘,随即又被纣王囚于羑里,勒令写检查深刻反省。
   周方国在军师姜子牙的策划下,一面登报公开道歉认错,一面用重金贿赂纣王身旁的近臣。
   见周方国彻底怂了,纣王才收起将周方国夷为平地的恶念,传令大军南下,征伐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
   纣王是个既懂得工作又懂得享受的主儿!
   《史记》中关于商纣王的记述,一连着两个“淫乱”词。爱江山更爱美人可是打夏桀那儿传下来的,沿着夏桀的足迹奋勇前进的亡国之君们也无一不被扣上“败家子”的帽子。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酒池肉林,日夜与妺喜饮酒作乐。而且酒池修造大的可以架舟行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
   堪称夏桀复制品的帝辛也喜欢这个调调,大力兴建离宫别馆,将奇兽俊鸟充盈宫室,丝竹管弦之声如同漫天飘飞的仙乐。纣王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帝辛的后宫佳丽虽说个个天生丽质,可他从此终生只爱“辛女郎”妲己一人,并且是听老婆话,跟着感觉走!
   男人爱美女和听老婆话并无大过错,重要的是别忘了自身如山的责任和原则。
  南方的战事的捷报频频传来,商王朝拓地无算,国威远播。纣王愈加自我陶醉起来,于是尽情淫乐醉舞,荒芜朝政。臣子祖伊劝谏纣王,要他听取民生,了解天意。纣王此刻成就感十足,自我感觉好的简直没了边,就痛斥祖伊说:“我生下来就是国君,这难道不是天命吗?”祖伊长叹而去。
   接着贤臣商容被贬;王子微子苦谏不果,隐居起来;敢于劝谏的王子比干被剖心;王子箕子索性装疯卖傻;王廷的大师、少师见势不妙,干脆跳槽到周方国去打工了。
   就在这时,表面无限忠于大商王朝的周方国突然出兵奇袭。
   姬昌已亡,周军的军头是周武王姬发,大军兵锋直指商朝京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政府的能征善战大军远在东南,回防不及,纣王只得在仓促间将奴隶和囚徒临时武装起来抵抗周军。
   姬发率领的可是精锐之师,于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经过浴血厮杀,一战功成。
   纣王已是年高六十岁,不复当年之勇,见大势尽去,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武王接着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建立起奴隶制礼乐文明全面兴盛的周王朝。
   殷商时期的宫廷御膳也有新发展。从成汤开始,宫廷的御厨序列中,有“庖正”、“内饔”、“宰夫”、“司鱼”等各类膳食官员,分别主管帝王的膳食和祭礼等。
   商朝的宫廷御膳大都通名为“飨”,有时也称“燕”、称“食”。“飨”一般指气氛郑重,排场宏大的国宴,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云“以飨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宴则是与老婆孩子,以及近卫武臣凑在一起用公款吃吃喝喝。性质上比较接近现代的家庭便宴。而称作“食”的一类设飨赐饮跟今天的节假日里家族兄弟酒宴聚会,是典型的“私宴”。
   时代在发展,商朝的帝王吃的也比夏朝的帝王更讲究。
   据殷商甲骨文和殷墟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动物骨骼证实,商朝宫廷用的珍贵之物有大龟、海蚌、鲸鱼、象骨等。
   在中国古代烹饪史上,与商纣王挨上边的是筷子及更多的美味。
   《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铏”是古代一种盛羹的鼎,“旄”指牦牛,在古代经常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以示威武。
   韩非子的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商纣王用象牙制作筷子,箕子感到十分恐怖。他认为如果使用象牙筷子必然不会再用普通的陶罐子去装羹汤,而一定使用犀角美丕制作的杯盘。既然都使用象牙筷子和犀玉杯盘这般高档的餐具了,必定不再会吃什么粗劣的食品,而是要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必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在茅草屋里,必定要穿上层层华美的锦缎衣服,住进高大宽敞的豪宅。
   筷子在古时候称为“箸”,当代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出现象牙及钢制的精工制造出来的筷子。商王朝的政治、经济的中心一直地处中原的河南,河南古称为“豫”。“豫”的本义为欢喜、快乐,在甲骨文当中理解为一个牵着大象。商朝时,河南大象成群,当年纣王征伐东南的人方部族时,打先锋的就是象阵突击队。所以,纣王用象牙筷子夹菜也不为奇了。
   纣王本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却是煮熊掌。有书为证!
   周人所作的《缠子》记载说:纣王“熊蹯不孰而杀庖人”,意思就是纣王性急,着急吃煮熊掌,结果熊掌还没煮熟,差点咯掉门牙,暴怒之下,便杀了煮熊掌的那个御厨。
   在古籍记载上,这是第一个被帝王杀死的御厨。
   后来,因煮熊掌未熟而丧命的御厨还有好几位。《左传》记载,晋灵公在公元前607年,“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御厨们为啥一再被煮熊掌送上了黄泉路?现在就说说如何煮熊掌的事!
   熊掌营养丰富,是一种上佳的滋补品,同时更是脍炙人口的天下第一名吃。孟子曾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商臣搞宫廷政变,造老爸楚成王的反,楚成王临死前就曾强烈要求吃上一顿煮熊掌才能瞑目而死。因为熊有冬眠的习惯,冬眠时以舔掌为生,掌中津液胶脂渗润于掌心,特别前右掌因为经常舔,故特别肥腴,有“左亚右玉”之称。故有除风健脾胃、御风寒、益气之功效,是中国古代烹调的珍品之一。
   好吃的东西一向制作起来很麻烦。熊掌虽为佳品,但如果加工方法不当,就会令人难以下咽。
   新割的熊掌,是不能立刻就吃的,最好等到第二年彻底干透,才能炖吃。
   那么,新熊掌如何储存呢?
   首先,要用草纸将新割的熊掌把血水擦干,切忌沾上水。然后用石灰铺撒在大口瓷坛,底部,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炒米,放下熊掌后四周再用炒米塞严,上面再放石灰封口,放一到两年,才可以拿出来洗净烹调。
   想把熊掌煮烂,则离不开蜂蜜。如果不先用蜜糖来炖,即使炖上个三天三夜,也会像纣王一样被咯到门牙的。古代一般做法先将熊掌收拾干净后,抹上厚厚的一层蜂蜜,在文火上煮一个小时,然后再把蜂蜜洗去,放好作料,一开始就用文火来炖,最好用炭火。炖上三个小时后,香味扑鼻,此时的熊掌也已是酥烂可口了。
   一品熊掌:
   主料:熊前掌1对,约3000克,肥母鸡1只约1000克,猪肘子500克,熟火腿250克。
   辅料:精盐10克,酱油25克,鸡汤7000克,味精3克,料酒200克,胡椒粉2克,甘草5克,冰糖色50克,葱300克,姜200克,芝麻油10克,猪化油100克。
   做法:
   1、葱洗净,切下葱白(100克)待用,其余的葱分成3份。姜拍松,分成4份,将新鲜熊掌入沸水锅中氽两次后,换清水煮约2小时捞出,除尽茸毛,削去茧皮,除骨,保持原形完整,再入锅加鸡汤(1500克)、姜、葱各1份,料酒(100克)等调料反复煮制约3次。每煮一次均需要更换鸡汤和调料,除尽腥膻味。
    2、将熊掌由背面横切数刀(掌底不切穿),用干净纱布包好。另取炒锅下猪化油,烧至四成热,入姜1份、葱白炒香。然后下鸡汤、加入鸡块、猪肘肉、火腿、酱油、川盐、冰糖色、料酒(100克)、甘草、胡椒粉,再将用纱布包好的熊掌放入锅内,用旺火烧沸,撇尽浮沫,再用小火炖上3小时。
    3、取大圆盘一个,先将锅内葱白取出,摆在盘里,取出熊掌,去除纱布,掌心向上平摆在葱白上面,呈一品形。
    4、将炒锅内鸡块、猪肘肉、火腿捞出另作它用,捞弃姜块、甘草。将原汁收浓,加入味精、芝麻油起锅,浇在熊掌上即成。
  功效:补气血,健脾胃,祛风寒,强筋骨。
 第四章:御膳房的主任成了五品公务员
   不知当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究竟烧掉多少古籍,现在想查找原始的御厨身份等级档案,也只能到幸存下来的《周礼》中一窥了。
   新成立的周王朝在举行开国大典之后,开始论功行赏,分定次序,分派各般职守,其中对天子及其王室的御膳设计出了一整套的管理机构,根据《周礼》的记载,总理政务的天官冢宰,下设五十九个部门,其中就有二十个部门是专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们的饮食生活服务的。
   王室御厨定员为二千二百九十四人。御膳房的主任成了国家的的五品公务员。
   请看《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在周朝,掌管人事的官长叫做大宰,掌管民政的官长叫做大司徒,掌管礼仪的官长叫做大宗伯,掌管军事的官长叫做大司马,掌管刑法的官长叫做大司寇,掌管建设的官长叫做大司空。在《大戴礼•保傅篇》中记载,西周建国之初,“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此三公之职也。”
   三公在西周属于国家的政治局常委,三公之下,才是大宰一级的卿,上大夫级别,相当于今日的政治局委员。再往下,是小宰:中大夫级别,宰夫:下大夫级别,然后就是上士、中士和下士了。西周时的“士”为国家中级干部,足可以与现在的局、处级相提并论。
   膳夫的职责是“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王齐,日三举。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灾,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王燕食,则奉膳,赞祭。凡王祭祀、宾客食,则彻王之胙俎。凡王之稍事,设荐脯醢。王燕饮酒,则为献主。掌后及世之膳羞,凡肉修之颁赐,皆掌之。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以挚见者,亦如之。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世子之膳不会。”
   这里的膳夫是国宴和周天子家宴的活儿一勺烩。但细分下去,分工明确,此外还有专门宰杀六畜、六兽、六禽的庖人;有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的内饔;又从事祭祀及外事活动宴席之割亨的外饔;有管鼎镬煮羹给水、火的亨人;有专掌祭祀用的萧茅(香艾)及果、瓜等的甸师;有专门负责驯养狩猎兽物的兽人;有主管宫廷渔业的鱻人;有专门侍养鳖、龟、蜃等产品的鳖人;有做酱腌干肉的腊人;有掌管水酒的浆人;掌管冰窖冷饮的凌人;掌管炊具食器的笾人;有专管制酱的醢人;有负责食品腌制的醯人;有盐业管理的盐人。
   此外,还有专职的宫廷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眡春时,羹齐眡夏时,酱齐眡秋时,饮齐眡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蓏。凡君子之食恒放焉。”这个食医其实相当于今天的膳食营养保健师。
有后续么???
你还真能整,顶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妃权倾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