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儿时的伙伴伙伴有哪些?

(31图) 新加坡女孩Melissa Hie的环球街头美食“自拍照”除了羡慕之外,还有什么好...除了羡慕妒忌恨之外小编还可以说什麽呢?今年29岁的新加坡女孩Melissa Hie从去年夏天开始便在Instagram(girleatworld)上陆续发佈了大量旅途中的“自拍照”,不过呢,这并不是那种自恋患者晒假脸晒旅途的可恶行为哦,因为她的脸由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当地的美食与美景。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旅行照灵感,全因为她当时正独自一人游欧洲,没有同伴可以代为掌镜,又不愿意找途人帮忙,因此只好如此。每到一个地方,Melissa都会以一个比较能够反映当地特色的地方为背景,然后高举手中的美食进行拍照留念,到伦敦会在大笨钟前拍朱古力曲奇,游玩比利时,华夫饼必须一试,感兴趣的朋友快拉下去看看她都在哪裡留下了足迹,品嚐过怎样的美味吧!
这本是普通鸡蛋一枚,但在高温的硫磺温泉水中浸泡之后外壳就会变成黑色,据说吃一个可以延´的寿命哦!不过一次最多只能吃两个。由于那里的温泉蛋
一盒装,因此Melissa
都吃掉了…
章鱼小丸子,这个不用介绍了吧?
Hello Kitty 甜甜圈,虽然味道不一定有正宗糖霜做法的甜甜圈好,但试问哪个女孩子能抵抗呢?
竹下通是原宿一条以贩售潮流服饰闻名的步行街,Melissa在这里尝试的是日式可丽饼。
边欣赏日落边叹薄荷茶,好写意。
女贞ǯ是Harry Potter中的场景,Melissa在这里喝到了鼎鼎大名的黄油啤酒(Butterbeer ),据说像是沙士加焦糖,香甜而且带点奶味。
在Arthur's seat的山顶上,入境的美食是一个外形比较特殊的三文治,是地方特色嚒?吃过的朋友麻烦科普一下。
在大街上一家叫“Oink”的店铺买了烤猪肉卷,据说无敌好吃哟!
朱古力曲奇,感觉用料很足,朱古力爱好者应该会为之疯狂吧?不过看着觉得有点腻呃…
这是在Borough Market买来的泰迪熊曲奇,Borough Market 是伦敦当地非常有名的传统美食市集,有机会到伦敦游玩的朋友记得一去哦~
印尼豆豉裹着面粉与黄姜油炸,香口酥脆,是Melissa儿时放学的零食,时至今日仍是她的最爱之一。
去越南,纸米春卷当然不可不吃。
Bánh mì这款三文治我们之前在介绍“全球各国特色三文治”的文章中就曾经提到过(按此处看详细介绍)。
越南粉,目测应该是生熟牛肉粉吧?
越南咖啡,Melissa Hie特别提到了在这个摩托车泛滥的地方该如何过马路。自信地横穿吧!车子会避开你的。
这是Melissa在Potato Head Beach Club点的Three Berry Margarita。
Melissa在宏伟的科隆主教座堂前高举起手中的粗粮面包三文治!
到比利时游玩,超级美味的比利时华夫饼绝对不可不试!Melissa买的这种浇上了香浓的Nutella哦。
Godiva的朱古力草莓。据说这个小镇非常美,而且会让你有穿越&#年前的错觉。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弗里德里希街(Friedrichstrasse),是冷战时期柏林围墙边东德与西柏林进出的一个检查点。Melissa在这里买了德国​​咖喱肠~
Prosciutto di Praga,这应该是一种熏火腿吧?
Trdelnik肉桂卷
在莫扎特雕像前吃维也纳炸肉扒~(维也纳炸猪扒可以很好吃的哟~)
A pfelstrudel——维也纳苹果卷
就是在当地买的面包而已~新天鹅堡据说是现实版灰姑娘的城堡哦!( 看更多:德国新天鹅堡 )
这种椒盐卷饼和我们平常见到的不大一样,表面全是杏仁片~
Schneeball,罗腾堡的特色点心。
Gelato ~~ ( 看更多: 10家你不得不吃的Ice cream )
[@]相关阅读
2014冬装新款
登录帐号&
输入密码&
记住登录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登录当前位置:>
越南汽车工业总公司寻求与外国战略伙伴加强合作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越南投资评论》10月5日报道,越南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阮良玉近日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于今年3月上市,于5月召开了首次股东大会并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调整业务结构,努力扩大与国际汽车制造商的合作,目的是巩固其在越南巴士和卡车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后,开始实施重组计划,并重新调整子公司,目标是从无效率的子公司和非核心业务撤资。该公司正在寻找更多对其感兴趣的投资者,以期筹集更多的资金扩大汽车制造业务。该公司正在和几家外国汽车制造商合作,其中韩国现代集团是其最大的合作伙伴和最大的巴士与卡车零配件供应商,双方合作起始于2000年。越南汽车工业总公司在国内巴士市场占有率超过50%。该公司已经引进了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混合燃料的巴士,正在研究如何制造使用环境友好型燃料的生态巴士。该公司还将与外国伙伴合作,制造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其他产品。越南公共交通需求发展迅速,很多在越的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对该市场感兴趣,加强了市场竞争。到2018年,越南从东盟的汽车进口税将降至零,是该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该公司的应对方法是提高产品的本地化率,从而降低成本并增强竞争力。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驻在国(地区)情况海外新闻界“好邻居 好朋友 好同志 好伙伴”——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越南散记■丁法章
  应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的邀请,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为团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为副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7人,日至14日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在越南期间,代表团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新闻同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包括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思想文化部部长阮科恬在内的一些党政负责同志还亲切会见,使代表团成员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正如中国驻越南大使齐建国所说的:“由于基本国情相近,文化传承相通,所遇问题相似,中越两党两国人民之间共同语言特别多。”事实也正是这样。短短7天时间,我们代表团成员无处不感受到中越两国领导人所提出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方针的巨大威力,无时不沉浸在“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友谊海洋里。这里所采撷的,不过是其中几朵小浪花。
  超乎寻常的兄弟情谊
访问期间,代表团每到一处,无论在抵达的机场,在下榻的宾馆,或是在访问的单位,热情的东道主总会给予很高的礼遇。有的不仅给邵华泽团长和其他成员献花,举行简短仪式,发表欢迎辞,而且常常有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气氛十分热烈。代表团一般都下榻在市中心的五星级宾馆,我们的吃、住、行得到了细致周到的安排。
  12月9日下午,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拜会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我们一下车,早就等候在门口的协会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即刻迎了上来,又是献花,又是问候。越共中央思想文化部副部长、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洪荣和邵华泽团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这位越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报》的前任总编辑,1997年曾来我国访问过人民日报社,并受到时任社长的邵华泽的热情接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邵华泽团长这次又是应洪荣及其前任潘光两届主席之邀而来,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畅叙友情,心情自然很不平静。12月11日傍晚,我们代表团一行风尘仆仆,来到盛产石油、位于越南东南的海滨省份——巴地·头顿省参观访问。出乎意料的是,该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明生亲临当地记协为我们举行的欢迎酒会。他首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亲手向邵团长献上一束鲜花,接着在祝酒词中高度评价了由胡志明主席和毛泽东主席共同缔造的越中友谊,经过时间的考验正得到新的发展,他还深情地回忆了访问中国时留下的种种难以忘怀的场景,对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啧啧称赞,并希望能够再次访问中国。
  在代表团这次访谈的新闻媒体领导和资深新闻同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访问过中国,有的还不止一次。在交谈中,他们每每情不自禁地向我们谈起当年的访问线路,叙说对逗留过的城市的美好印象。他们当中凡到过上海的,我们相见时都倍感亲切,他们在和我们的交谈中往往会主动提起登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最高处时的激奋,参观浦东新区一片热土时的感触,夜游浦江饱览两岸绮丽景色时的赞叹……。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办报人》杂志女记者美江,去年曾随越南新闻代表团访问过上海,这次一见面她就送我一本年初出版的《办报人》杂志,原来上面刊有她采写的《上海印象》的通讯,文中引述了不少我接待他们时讲过的话。在欢迎酒会上,她主动向邵团长和我敬酒,并要求采用中国的方式喝交杯酒。
  两位令人感佩的朋友
中越两国新闻同行之间超乎寻常的兄弟情谊,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非是一种冲动的产物,它发端于中越两国人民之间世世代代的传统友谊,植根于两党两国人民对新世纪新目标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追求。在这次代表团所接触的越南同行中,有两位是特别令人感佩的。
  一位是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丁峰。他除了分管越南南部十几个省的记协工作外,还兼任胡志明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这位年已66岁,精神矍铄的资深记者,面容上道道皱纹,仿佛记载着他所饱经的岁月沧桑。他原是越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报》的记者,早在1960年,就作为贴身警卫接待过时任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并有幸和胡志明主席一道合过影。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奔赴前线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最前线,他曾全力协助我国《解放军报》两位特派记者的采访工作,使该报得以成功刊登了一系列发自越南抗美前线的战地报道。他访问过中国,对毛泽东主席十分崇拜,曾专程到湖南韶山冲去瞻仰毛泽东故居。这次,为欢迎中国新闻代表团如期到南方访问,他不顾旅途劳累,特地从千里之遥的胡志明市飞来河内,提前在代表团下榻的宾馆举行仪式,代表南方各省记协向代表团成员一一举杯致意,充分表达了他的邀访之忱。他对上海非常向往,希望上海市记协和胡志明市记协尽快建立互访关系,以实现他一睹上海风采的宿愿。他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胡志明市人民政府已正式立项拟在开发区建一座像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那样的标志性建筑,高度约450米,这件事希望能得到上海同行的关照。
  另一位则是越方为我们代表团配的翻译、“越南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阮文江。这位业务娴熟的代表团工作人员,不仅口译速度快,而且汉语说得规范,发音标准,就像是中国人。原来,早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即上世纪40年代,他的父母就背井离乡,从河内辗转来到当时同为法属领地的中国广东湛江谋生,成了越侨。父亲在一家建材加工厂做工,由于肯吃苦,又会动脑筋,常有小的技术革新成果,屡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60年代初,还被评为全国劳模进京出席群英会,与孟泰等全国劳模一起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阮文江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自幼受到的也是中国的教育。1951年,他的哥哥应召回国,参加抗法爱国战争,不幸英勇牺牲,为国捐躯。1971年,阮文江全家响应祖国号召,返回河内参加抗美爱国斗争。1973年,阮文江被调入“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工作。这些年,他经常作为译员随新闻代表团访问中国,曾4次到过北京,3次到过上海,对中国人民情真意切,十分友好。1997年他随越南代表团访问上海时,适逢《新民晚报》复刊15周年,他对新民晚报大厦参观时的印象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当时,报社赠送给他的一对景德镇生产的瓷杯,一直很好地珍藏着。他对我说:“你们报社在瓷杯上印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七个字,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越南女记者美江送我的那份刊物上的《上海印象》一文,不用谁吩咐,第二天他就将译好的中文送给我,使我为之很过意不去。
  同行之间的热门话题
常言道:同行相见,三句不离本行。这次代表团访越期间,不论是在河内,在胡志明市,还是在广宁省,在巴地·头顿省;不论是与新闻媒体负责人座谈时,还是在与新闻界朋友的广泛接触中,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新闻传播业在当今形势下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且彼此交流的情况和表明的看法,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有些方面我国稍稍超前一些罢了。这些话题,总括起来,主要在媒体的日趋规模化、市场化和集团化三个方面。
  先说规模化。越南有8000余万人口,无论从新闻媒体总数,还是按人均报刊占有率而言,都是一个新闻传播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目前,中央及地方新闻单位有450余家,报刊总量近700种。中央级新闻单位主要有:《人民报》,越共中央机关报,1951年创刊,在国外开设有三个分支机构;《人民军队报》,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机关报;《大团结报》,祖国阵线中央机关报;越南通讯社,1945年创立,在国内各省市及国外均设有分社。“越南之声”广播电台,1954年成立,对内有4台节目,对外用中国普通话等9种语言广播;越南电视台,创立于1971年,可同时播送4套节目;全国性报纸还有总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办的机关报。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报纸以外,其余相当一部分报刊,是越南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路线以来,尤其是在近七八年以来,在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而创办的,并且呈日益增长的趋势。
  再说市场化。越南的报刊事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据介绍,除中央机关报《人民报》外,其余全部推向市场,实行自负盈亏,走自我发展道路。近些年来,越南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接轨,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已连续多年在7%以上,粮食已从依靠国外进口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粮食出口大国。在此情势下,不少中央与省(市)委机关报加大新闻革新的力度,增强应对各种竞争的实力。他们按受众市场细分和拓展报业经济的要求,纷纷创办了有相对固定读者群,有鲜明风格特色的子报子刊,开展了多种吸引受众参与,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大型活动,有的还创立了与报业相关的经济实体,整个新闻界呈现一派群雄竞技、优胜劣汰的局面。在报刊市场上十分看好的越南共青团中央机关报《前锋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该报除尽力办好主报外,根据不同的读者、内容和特色定位,陆续创办了社会、经济类的周末版、指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青年知识》(半月刊)、配合全国选美大赛活动的《越南美人》以及反映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前锋》(月刊)。这些报刊都办得十分精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而且纸张一流,印刷精美。这家报社还成立了股份公司,经营各种印刷制品,还办有两家超级书店、多家连锁超市。为扩大社会影响,他们设立了多种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该报新任副总编辑阮春山说:“新闻竞争不相信眼泪,只有自我加压,高人一筹,除此别无他途!”
  至于集团化,在越南新闻界似乎还处在一个萌芽的状态。这几年凡到中国访问过的越南同行,对我们的报业集团都不无兴趣,认为集团家大业大,财大气粗,是必然趋势,颇有跃跃欲试的劲头,但报业集团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具有哪些条件才能组建,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代表团在胡志明市访问时,市委常委、思想文化部部长范春编对此说得很坦率:“对于报业集团,说实在的,前几年我们还把它视为异端,不予理会。这两年我们才逐步懂得这是促进报业、做大做强的好事,但成立报业集团要求很高,条件很多,目前我们还不到时候。”当代表团一位成员提及许多越南同行认为胡志明市《经济时报》是第一家报业集团时,这位部长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不像,充其量是个小联合体!”
  在越南,第四媒体——因特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似乎还没有引起新闻界的足够重视。虽然不少媒体陆续办起了网络版,有的还不断更新内容,扩大信息容量,但如何实行拿来主义,扬其长,避其短,发挥优势,积极应对,还没有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邵团长的一段跨国情
在这次访越期间,邵华泽团长首次披露的同越南留学生的一段历史情缘,引起了全体成员的极大兴趣,在团内被传为佳话,在越南新闻同行中也激起了热烈的反响。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40多年前,20世纪60年代初,邵华泽同志还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担任哲学教员的时候,曾经为越南人民军卫生部选送的17名留学生讲授过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当时邵华泽同志30岁不到,他在和这批越南留学生朝夕相处、教学相长的日子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逢节假日,邵华泽同志常常邀请他们到家中作客,待他们亲如兄弟,使这批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为答谢师恩,班上有位名字叫裴庭创的学员团长,专门从国内买了一本胡志明主席著的《狱中日记》(越汉对照)送给邵老师,并用汉字在书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
&&& 送给亲爱的邵华泽同志留念!
&&& 愿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您的越南朋友裴庭创敬赠
&&& 河内市 日
1963年2月,这批越南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前夕,特地邀请邵华泽等老师与学校领导和他们一起拍了毕业照,以留作永久的纪念。开始几年,部分留学生还和邵老师保持书信往来,可时间一长,就逐渐失去了联系。
  光阴荏苒,40多年过去了,这17位越南留学生如今情况怎么样?他们生活得都好吗?邵华泽同志不时惦记着他们。这次访越组团期间,他的心情一直不大平静,他想寻亲的机会总算盼来了。为此,他默默做了两件事:一是行前将珍藏了41年的那张毕业照,请人翻拍复制了好几张画面清晰的新照片;二是将那本留学生裴庭创赠送的足足保存了42年,纸张虽已泛黄但完好无损的胡志明《狱中日记》随身带着,以便于寻找书的原主。这一切,代表团成员都不知情。只是到了12月10日的下午,我们代表团与《人民军队报》的同行座谈交流临近尾声时,邵团长才公开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使所有在座的人都惊喜异常,感慨万千。对这一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的新闻素材,具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人民军队报》总编辑阮光统立即意识到它的份量:它既是越中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又是继承开拓、面向未来的生动体现。他当即拍板要以最快速度将这个故事在《人民军队报》上强势推出,并委派国际部主任亲自出马,当晚就来到代表团的驻地,对邵团长进行了补充采访。我们深信,用不了多久,邵团长这次异国寻亲想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写于日~14日胡志明市,定稿于日柬埔寨金边市
本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时伙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