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a是牧场物语的边界b是河岸

高考地理精篇汇总之查漏补缺
  专题复习(一)地理计算专题系列1.下图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应为 (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安大略湖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照解析:(1)首先要确定图中两条虚线哪条是晨昏线?哪条是日界线?根据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这一信息,分析出该图所示是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的7月初,那么北极附近地区应为极昼,所以不与极点相交的那条虚线是晨昏线;另一条与两极点相交的虚线则为日界线。(2)解答第一问:根据日界线的东侧是旧的一天,西侧是新的一天的知识可以确定甲地是8日;再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可以确定另一条虚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设为Q点)应是一日中的6:00整(因为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所以每天都是6:00日出,18:00日落),那么甲地比Q点偏东30个经度,即2个时区,应早2个小时,因此甲地应为8:00;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B。   (3)解答第二问:这一问涉及了世界地理中的四个不同地区,因此首先要明确这些地区所在的经度范围,即所在时区;再根据甲地所在经度及时区推导出各地的时间,最后再分析判断题中叙述是否正确。安大略湖位于北美洲中部,经度约为西经80度,所在时区为西5区,此时应是17点,“夕阳西下”的说法是符合当时情境的,所以A答案是正确的。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大致在东经10度左右,即东1区,此时应是7日夜里的23:00。而“烈日当空”应是正午12:00的时候,因此B答案的说法不正确。澳大利亚东岸地区大致在东经150度附近,应与甲地时间相同,不可能是“夜幕深沉”的时候,所以C答案不正确。泰晤士河畔在0度经线附近,即位于中时区,此时应是7日夜里的22:00,不可能是“曙光初照”之时,因此D答案不正确。答案:(1)B (2)A2.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点A。(2)A地日期为_____月_____日。(3)A地地方时应在_____时_____分至_____时_____分之间。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具体考查考生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和计算能力。解题时首先按提示,先判定经纬的度数,根据题意北京为7月1日20时,可判读出图中各条经线的经度(如下图)。并根据日照状况确定每条经线的地方时再根据东西半球规律的划分和全年昼夜等要求在赤道上画上A点。A点的日期显然是7月1日,然后在赤道上划出20°W的位置,A的范围是20°W—0°,故顺理成章地计算出A地的地方时是10时40分—12时0分。本题看上去较难,但如果考生掌握了经纬网构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其实也不难。答:(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2)7、 1(3)10 40  12 03.读图,回答1~3题:1.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 )A. .5    B. 20C. 15    D. .52.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 )A. 南风     B. 西风C. 西南风    D. 东北风3.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 )A. ①    B. ②C. ③    D. ④解析:对等值线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地理考试中最能够区分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内容。该组题选用了气压的等值线,比起等高线来更为抽象,提高了对能力考核的力度。第1题,侧重于思维能力的检测。即在一个气压的“鞍部”出现新的封闭的等压线,只能也必定有两种情况:在那里出现了一个更低的气压区域,或者出现了一个稍高的气压区域,而且,所要求判断的等压线的值,与相邻的等压线的关系只能是等值,或是相差一个“梯度值”(相当于等高线图中的一个等高距)。即考生首先要确定图中的等压距为2.5hPa,M点处的等压线位于两条1015.0hPa等压线之间,并确定M点处的气压值应在1015.0hPa+2.5hPa。由此,正确选项只能是C。该小题难度为0.205,属试卷中较难题目。 另一种判断方法是,等值线图的一个原则是,任何两条相邻的等值线相距一个等值距。M点处的等压线与.5两条等压线相邻,其取值只可能是15两种情况。第2题, 该题是地理学中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综合的特质。文科考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有一种惧怕理科知识内容的倾向,这正是能力不足的地方。该题立意在于检测考生的理性思维品质。天气现象是非常复杂的,题目要求考生判断出不可能出现的风向。图示时刻N地位于北低南高近似于平行的两条等压线之间。由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此时N地的风向可能为各种偏南风和西风,而不会出现东北风。该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594。多数考生作出了正确选择。第3题 , 该题考查了中国气候中最基本的知识。放在这里实际上只是检测考生对地图熟悉的程度。考生通过读图应能够识别出图幅中大部分地区为我国东部沿海,四月份因海陆气团交错产生的雨带应位于南部沿海,而④地在华南的雷州半岛以北,所以,应选择答案D。该题难度为0.611。二、太阳高度专题系列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外出考察,如图3—6,在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用测角器测当地的地理纬度,此时学生手表指针为18时20分(北京时间),a的地理位置坐标为( )A.21°E,36°34′S B.25°E,53°26′N  C.21°E,53°26′S D.25°E,36°34′N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规律,以及地方时的计算等。当地为12时,北京时间为18时20分,故该点经度为25°E;根据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方向。H=60°,太阳应直射北回归线即δ=23°N。代入公式H=90°-|φ-δ|,推出φ=53°26′N,故选B项。洛阳(112°E,35°N)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图3—7),把热水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2~4题。  、2. 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26′ B.35° C.66°34′ D.55°3.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4.当热水器的吸热面与地面夹角调节到最大值时( )A.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 B.松花江正值第一次汛期 C.黄土高原上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强烈 D.澳大利亚农田中的小麦开始返青2~4.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事务的分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当太阳光线与大玻璃箱垂直时效果最好。即H=90°-|φ-δ|,φ=35°,δ=0°,α+H=90°,则α=55°,故第2题应选D项。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地区应是太阳辐射分布较强的地区,拉萨市年太阳辐射量最丰富,故第3题应选C项。第4题根据题意,夹角最大时,吸热面与地面夹角为58°26′,即太阳高度角最小,应为冬季,故第4题应选A项,B为北半球春季,C项为夏季,D项北半球为秋季。5.图3-8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②)①A.23°26′N B.46°52′N C.66°34′N D.90°N②A.90°N B.66°34′N C.23°26′N D.0°③A.0° B.23°26′N C.90°N D.66°34′N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解析:此题考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和读图分析能力。根据题意和图中信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C曲线12点太阳高度为90°,故C点为23°26′N,此时北极圈上为极昼且12点时太阳高度为46°52′对应B,北极点上为极昼且太阳高度为常数,对应A,赤道上昼夜等长,故D为赤道,因此选②。图3—9是我国西藏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未考虑海拔等因素)。据此回答6~7题。6.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A.30°N,90°E B.16°52′N,105°E C.23°26′N,120°E D.36°52′N,150°E7.此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北京时间( )A.12:00 B.13:00 C.14:00 D.16:006~7.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地方时的计算,根据题意,α=23°26′N,H=83°26′,H=90°-|φδ|,φ1=30°N,φ2=16°52′,根据西藏的经纬度位置,第6题选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14时,而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16时,气温最高,选D项。三、四、五等值线专题系列读某值线图,图中数值a<b<c。据此回答1-4题。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位置 B.沿岸暖流 C.地形因素 D.夏季风影响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等高距为l00米,则①坡的朝向为(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3.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C.②处为山脊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得好4.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 B.②处易出现锋面 C.③处降水较多 D.该地区天气晴朗读图 “某区域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千卡/平方厘米)分布图”,回答 5-7题。5.M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可能为( )A.90千卡/平方厘米 B.85千卡/平方厘米 C.95千卡/平方厘米 D.105千卡/平方厘米6.N处等值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是( )A.海拔较低,为平原地形 B.海拔较高,气压较低 C.地处背风地带,降水较少 D.与同纬度东部相比,晴天偏少,云雾偏多7.西南部地区等值线密集的原因是( )A.地形陡峭 B.太阳高度变化大C.气温变化大 D.海洋影响显著读图“世界某区域及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图”,完成8-10题。8.图中J河是( )A.拉普拉塔河   B.湄公河 C.密西西比河   D.墨累河9.J河流水位最高季节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墨累达令盆地正收获小麦 B.南极臭氧空洞范围达最大 C.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 D.珠江口附近出现咸潮现象10.通常情况下,图示N、M、P之间的距离为一年中较大的时期,该时期有可能为( )A.一月    B.三月  C.八月     D.十月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期叫无霜期。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回答11-13题。11.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A.纬度比甲地低 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C.海拔比甲地低 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12.甲图中①、②两地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是( )A.100&T&150 B.50&T&150 C.150&T&200 D.50&T&10013.关于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冬小麦,一年两热 B.乙地:春小麦,一年两熟 C.甲地:春小麦,一年一熟 D.乙地:冬小麦,一年一熟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4-16题。14.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15.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1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回答23-25题。17.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正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域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18.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19.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A.① B.② C.③ D.④二、综合题 :(共5小题,共计50分)20.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 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4分)(2)我国东北部的7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3)太原和石家庄纬度相当,但7月气温差别较大,简析其原因。(4分)21.图甲是“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等埋深线图”(埋深即埋藏深度,单位:米),图乙是“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⑴图甲中A点与C点之间地下水埋深差(H)的范围是 ______ 米。根据图中数值判断,B处河水与南、北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_____ 。(3分)⑵根据图乙简述北京市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2分)⑶图中信息反映影响北京市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 缺乏,试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措施。(7分)【等值线专题练习参考答案】1.C(解析:陆地上引起等温线弯曲的因素主要是地形。)2.D(解析:此地形为山谷,山坡①朝向东南。)3.B(解析:此地形为山谷,山坡①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4.B(解析:②为低压槽部位,槽线附近易形成锋面。)5.B(解析:M地处四川盆地,我国太阳辐射最弱处。)6.D(解析:N处等值线向北弯曲说明太阳辐射较同一纬度两侧地区弱,结合图示可知,此处位于太行山的迎风坡,多阴雨云雾天气。)7.A(解析:此处为横断山区。)8.B(解析:结合经纬网和陆地轮廓可确定。)9.C(解析:依题意可知此时,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10.C(解析:三者距离最大,即盐度差异小,为夏季,河流汛期。)11.D(解析:乙位于西欧,气候海洋性强,冬季气温较高。)12.B(解析: 150&①&200,50&②&100。)13.C(解析:甲地地处我国东北。)14.C(解析:结合等值线分布可得。)15.D(解析:由经纬网及陆地轮廓等可确定。)16.C(解析: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17.B (解析:交通运输是影响地租水平的重要因素。)18.D (解析:住宅区是城市的最基本的职能。)19.B (解析: 仓储式超市占地面积广,有利于货物的集散,应选择在交通便捷的地方。)20.(1)第二、三阶梯分界线 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3)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气温高。21.(1)25≤H<30或[25,30) 南岸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北岸是地下水补给河水。(2)年内变化: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 年际变化:地下水位越来越低。(3)水资源自然原因: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地表径流量少。人为原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污染现象严重或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修建水库等。(任答三点)六、自然灾害专题系列(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4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不同震源深度图例的位置,可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10.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答案】B【解析】日本以东海域为日本暖流,向东北方向流动,即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东北。(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2.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答案】A【解析】以统计图为情境,考察自然灾害与区域地理知识,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难度中等。地质地貌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多断层、坡度陡、地势起伏大、地表岩石破碎等地质基础较差的山地,遇到地震、暴雨等外部诱因,再加上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就很容易发生。选项中所列各山确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此题解题关键在于在正确解读统计图表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山脉与中国政区图进行图层叠加,要结合图中给出的云、贵、陕、青、冀、川等地质灾害最多省区的信息进行判断。(2011年高考北京卷)3.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答案】C【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察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2011年高考上海卷)(四)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9.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A.南极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答案】D【解析】考查板块周界型及板块空间分布记忆。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亚欧板块与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四个板块交界。10.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答案】C【解析】考查我们地震带省区分布。台湾和云南距离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和亚欧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最近11.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答案】A【解析】考查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和地震相关概念理解。全球定位在与动态捕捉地表目标物的空间位置。地震现象发生在地壳内部,是由地震震源能力所确定。(2011年高考山东卷)31.【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2为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答案】(1)西北想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地理位置;地形(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如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分布特点,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对于两侧的高原和山地,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可知纬度位置和地形是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水面可以起到屏障作用保护作物受寒潮的直接影响,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2011年高考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图20示意图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解析:考虑“冰雹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冰雹颗粒大,质量重,所以冰雹会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对冰雹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2011年高考安徽卷)34.(30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图14表示日20时地面气压场。(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______ (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10分)(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10分)(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10分)【答案】(1)低 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教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2)偏北风 冷锋 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滑坡、泥石流 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七、气候与自然带专题[L]气候带与自然带一、选择题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及印度洋沿赤道纵剖面图,回答1-2题。2.关于下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区的自然带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 B、N地区处在板块消亡边界C、J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荒漠 D、K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右图甲中MC、MD分别为树木一年正午投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它们与河流AB段正好垂直,图中C所在河岸比 BD岸冲刷严重,图乙中两曲线A、 B分别代表图甲中 A、 B两处测得的河流全年流量曲线,据此回答3-4题。3.关于图中河流的正确说法是( )A、该河位于热带地区 B、该河AB段有发生凌汛现象的可能 C、河流AB段自北向南流 D、河流AB段自东向西流4.若图中河流流量大小与树影长呈反相关,则该地气候可能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下图是某国家沿海地区及夏季某日气象资料统计图。20世纪前半叶,该国东北部制造业兴旺发达,但是20世纪中后期,该地区工厂大量倒闭,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据此回答5-6题。5.图中甲城市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6.此时乙地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世界各地的美食各异。以下是一套著名的传统美食餐单。从此套餐使用的材料,分析其地理意义。回答7-8题。餐前点心:以玉米为主要材料的金黄色托提亚饼;餐汤:以番茄酱为主要调味料的阿丝特克汤;主菜:豆类及可可调制的莫雷汁浇在鸡腿上——莫雷鸡主菜;餐酒:龙舌兰蒸馏的淡黄色的塔奇拉酒。7.该套餐所选取材料的特色与下列自然地理要素中关系密切的是( )A.人口  B.气候  C.市场  D.植被8.对于盛行该传统套餐的国家,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的气候是潮湿闷热的热带季风气候  B.该国的水资源丰沛C.该国的气候是干旱、半干旱的高原气候 D.该国的农业资源中水资源丰富9.据下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L][L]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2007年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温并普降大雪,湖南、贵州和我省北部山区遭受严重雪灾,造成大面积地区停电和严重的交通阻塞。读下图贵州某地区降雪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回答10-11题。10.该地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A、1600m B、1500m C、1300m D、1000m11.下列关于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②三峡水库的修建③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④我国南方地区气温的距平值为正值(注:距平值为实际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下图为按连续五日平均气温划分的“世界四季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2-14题:12.关于世界四季类型分布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②东西延伸,南北更替③沿纬度变化方向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④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一致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13.A、B两地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四季类型不同,其影响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14.关于各种四季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四季如春”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洋上 B.“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型的地区主要分布陆地上C.“四季分明”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内陆 D.“全年皆冬”型地区主要分布极地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回答下列15-16题15.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种植北 B.1600mm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16.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7-18题:17.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A.盛行西北风 B.盛行西南风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潜水补给河水18.甲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的季节分别是( )A.冰雪融水 冬季 B.大气降水 冬季 C.地下水 春季 D.大气降水 夏季图10分别为某地某农场的土地利用图和年收入构成图,回答19-20题。19.请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地中海农业 D.乳畜业20.请判断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所处的气候带及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气象部门用五天平均气温的高低(简称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低于10摄氏度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摄氏度的为夏季,10-22度之间的分别为春秋两季。 读图“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回答21-22题。[/L][L]21.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大 D.各地经度差异大22.若此时从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 )A.降雨形成原因可能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锋面在附近活动,并可能诱发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C. 台风登陆造成该地区大范围降雨D. 在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西南地区可能诱发地震盛行于西风带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中的西风急流标志着热带的边缘。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的热带地区范围自1979年以来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分析了1979年~2005年间的大气温度卫星数据后发现,南北半球的西风急流向极地方向各移动了1个纬度。回答第23题。23.西风急流向极地移动的原因是( )A.黄赤交角扩大 B.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C.全球气候变暖 D.植树造林24.有关珠穆朗玛峰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山脉北坡自然植被类型都多于南坡B.两山脉南坡自然植被的分布均受到来自印度洋水汽的影响C.乞力马扎罗山缺少积雪冰川带D.珠穆拉玛峰雪线南坡比北坡高25.读某地气候要素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可能位于10°S~30°S之间B.该地可能位于10°N~20°N之间C.该气候成因可能是赤道低压与信风交替影响D.该气候成因可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6.下图是我国气温随纬度变化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l、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a B.b C.c D.都是下面的图中,上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下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27.甲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28.下图中大陆东、西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分析回答29-30题。29.自然带③所属气候类型一般为( )A、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3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自然带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④自然带在大陆东西岸分布相同B、⑤自然带在东南亚分布的面积最广C、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带D、山地雪线高度赤道地区较30°N地区低是由于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二、综合题1.读我国某区域图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区域图: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一起完成。他们引进法国优质葡萄品种、意大利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生产葡萄酒,现已开始销往欧洲、香港等地区。(1)宁夏平原与法国的葡萄种植区相比,在气候方面,前者为__________气候,法 国以______气候为主(以上两空请从下图A~D中选择,填字母)。葡萄种植区主要在法国的____ 部。2006年3月,河流在P地突然决堤泛滥,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2)试评价宁夏平原种植葡萄、发展葡萄酒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3)Q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附近地区的气温 (高、低),这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宁夏平原农业开发强度超过自然承载力,将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5)经过该区的铁路干线 ________、_______;下列水电站属于宁夏的是( )。A.青铜峡 B.小浪底 C.刘家峡 D.二滩2.根据图中地理信息,回答问题。(1)请比较A图所示区域东部与西部气温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2)A图所示区域类似这种气温分布规律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事象还有哪些?请列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方框中填写B国①、②两区域植被类型的名称,以及沿20°S纬线植被类型变化形成的主要因素。(4)写出A图中所示农业地域类型在B国的主要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3.图12是“非洲大陆植物类型分布示意图”,图13上下两部分是“非洲西部沿海A—L各地一月份和七月份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3中甲月份表示的是_______ 月份,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 。(2)A、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 ,原因是_______ 。(3)D、E两地中容易出现荒漠化的是_______ ,从自然条件看,原因是_______ 。(4)M、N两地都处在回归线附近,且均受信风的控制,但两地植被型差异显著。试分析两地降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4.读图,回答问题。(1)若此图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则甲地为_______ 。为改善乙地大气质量,①处适宜布局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乙处为_______ ,人类对图中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 (填序号),改变其时空分布的有效措施是 _______ 、 _______ 。(3)若此图为低纬度环流圈,则图中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甲 _______ ;乙 _______ 。(4)若此图为太平洋大洋环流,则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_______ 。(5)若此图表示季风环流,甲为亚洲,乙为太平洋,则①的成因是什么?答案一、选择题1-5 CCDBA 6-10 DBCBD 11-15 CBBAD 16-20 CABDC 21-25 CBCBC 26-30 BDDAD二、综合题1.(1)C、B、南部 , 凌汛(2)自然区位因素: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充足),有利于提高葡萄的品质;冬季气温适宜葡萄过冬。地形——地形平坦开阔,土壤——宁夏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地处贺兰山东麓、黄河西岸,地下水,地表水丰富,(丰富的灌溉水源);(3)高 Q地位于贺兰山东麓,为冬季风的背风坡,(地形阻挡了冬季风)(4)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重下游缺水或断流。(5)兰新线,兰青线 A2.(1)[/L][L](2)气温年较差;河流的结冰期;1月海平面气压等。(任答两个即可)(3)如图。(4)东南部;西南部。3 (1)7 A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或描述L地)(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3)D 降水量少,处在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4)M地受暖流影响,处于海洋信风的迎风岸(迎风坡);K地受寒流影响,该处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4.(1)郊区 绿化带(2)海洋 ①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3)空气被迫下沉作用所致 湿热空气上升所致(4)风海流(5)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大陆冷形成高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人口专题系列1、图5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A、② B、③ C、① D、④2、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6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根据图7回答下题:3、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图8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4、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 B、14.3% C、0.9% D、1.2%5、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6、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7-8题。7、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8、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三、农业专题系列(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答案】C【解析】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3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2011年高考安徽卷)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7-28题。27.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8.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答案】C【解析】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2011年高考山东卷)2、表1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A.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B.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C.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中国、日本、印度、泰国【答案】A【解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生产力水平低于日本,所以单产也低于处于现代农业阶段的日本,日本丘陵山地多,耕地比重小所以种植面积最小,但农业技术水平高所以单产高,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在恒河平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广泛种植所以面积最大。(2011年高考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l-2题。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选C。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答案】B【解析】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2011年高考浙江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5-6题。5.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由图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结合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种植的小麦主要供牲畜饲料,部分出口,而绵羊的出口量很大,故可以判断第(4)幅图最能说明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特征。6.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钙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答案】A【解析】因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大量引用河水,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盆地因引水漫灌,极易造成盆地土壤盐碱化。(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双选)23.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答案】BC【解析】从图12可知,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不相同。24.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土地增加【答案】AC【解析】读图13可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建设用地增加了,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林地增加,导致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2011年高考山东卷)26.(25分)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8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野外考察(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6分)(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5分)室内分析(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表3 家里福利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答案】(1)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 海陆位置;地形(谷地)(2)B处大于A处,理由:B处海拔较高,易形成地形雨。B处大于C处,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C处位于北风坡。(3)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要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4)四、城市专题系列(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11题。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1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答案】C【解析】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C正确。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答案】B【解析】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A不正确。T设施相当于个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C不正确。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D不正确。(2011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答案】D【解析】结合题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则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答案】A【解析】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还没有形成钢铁工业基地。所以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答案】B【解析】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河运运输煤炭和利用五大湖运输铁矿石,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2011年高考上海卷)(七)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7.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考查城市地租理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原则。18.目前,一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率【答案】A【解析】考查经济适用房等区位选择,其主导因素在于土地价格低廉,一般在远郊地价低廉。(2011年高考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6-8题。6.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答案】A【解析】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从图中可知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地势平坦,所以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7.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答案】B【解析】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因为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国策。8.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答案】A【解析】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该区段高速铁路网发达且两地距离不是很远的区段,即武汉——广州符合,而成都——上海和兰州——北京两区段距离远对民航客运业影响不大,杭州——上海距离近,在高速铁路网建成前,两地民航客运业就较弱,主要是通过公路和普通铁路运输。(2011年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 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城市中心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不断减小,而乙城市则不断增大;两城市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都降低变化相同;2000年甲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几达4000人/KM2 ;从图中可见乙城市的服务半径只有15KM,而甲城市达到60多千米。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答案】D【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2011年高考天津卷)1.图1 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答案】A【解析】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中白色区域就是北京、天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轮廓,即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空间形态、道路格局。(2011年高考重庆卷)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1.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答案】D【解析】符合国家标准的用地应该大于国际标准最小值,小于国家标准最大值。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改善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答案】C【解析】要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需要一定的交通条件支持,从图中信息看,该城市的交通用地明显低于国家标准最小值。因而,答案选C。(2011年高考福建卷)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5.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明显的等级分布 B. 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位置,可知公共住房相对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沿线地区,而不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从图中得不到呈现明显的等级分布。6.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答案】A【解析】结合上题得到结论,该国公共住房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便捷地区,所以可推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2011年高考广东卷)3.年,我国城镇人口平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的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答案】D【解析】由“年,我国城镇人口平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可知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大于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降低,我国城镇化水平没有超过发达国家,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的国家的1.58倍,说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2011年高考浙江卷)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1.甲、乙、丙、丁一次代表的国家是( )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出生率低 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答案】D【解析】沙特阿拉伯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人口出生率高,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沙漠中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处。(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答案】A【解析】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围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14.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9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17.与图9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答案】C【解析】图9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与沿线经过的地价等级有关,一类等级地价最高,六类等级地价最低,从M到N依次对照地价等级图例可知C项符合。18.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A.土地形状不规则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答案】D【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虽然位于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但由于受铁路影响,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五、工业专题系列1、下图为某工业收益随空间变化曲线。读图回答(1)-(3)题。(1)该工业属于:( )A 原料指向型工业 B 动力指向型工业C 市场指向型工业 D 技术指向型工业(2)其布局理想区域范围是:( )A O-M B M-N C N-P D P-Q(3)该工业空间费用曲线后来递增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租上涨 B 市场近便 C 政策扶持 D 交通费用2、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有关问题:材料: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珠三角逐渐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 ____。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 ____ 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_____ (单项选择)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 ________ 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 _______ 工业。(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 (多项选择)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 业部门最为突出。(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________ 、 ____________。(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 _________ (多项选择)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8)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角度考虑珠江三角洲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变化的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江三角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边界争议示意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