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像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不是灭绝了吗?

八零年代,最早在电视上看到古生物学家推销「恐龙并未灭绝」,只是「变成鸟」的理论,到了九零年代,竟然真的在中国辽宁省出土大量「带有习毛」的恐龙。心中一直有个大疑惑。请问,「恐龙变鸟」的理论,到底确立了没有?若是恐龙真的变成鸟了,那麽我们能不能说「恐龙并未灭绝」的定论?有人拿「物种不同」来解释,说恐龙当然是灭绝了,因为不存於世。请问在演化的结果下,一个物种演化了,比如说早期的智人,我们会说「早期智人灭绝吗?」希望有真正的生物学专家解惑。
非生物专家,无邀请,纯兴趣回答,有错误请纠正。恐龙演化为鸟是一假说。发现带羽毛的恐龙的发现,以及介乎爬行类与鸟类的始祖鸟的出现,使得生物学家产生这一推论。爬行动物恐龙→带羽毛的爬行动物恐龙……有羽毛的近乎爬行动物的始祖鸟,这看起来不是过于突兀。但是目前尚未定论。物种的区分以能否交配产生可繁殖性后代为界限。我相信鸟类应该不能和恐龙交配产生可繁殖性后代,所以,鸟类可能是恐龙演化而来的,但是恐龙这一物种是灭绝的。而且以生物的性状特征划分,鸟类属于鸟纲,恐龙属于爬行纲,已经相去甚远了。人类由智人演化而来,但现代生物学好像仍把人类归类为智人一类,估计性状以及其他生物特征变化并不大,都是哺乳纲,甚至是同一种,智人种。演化的分离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扩大,恐龙到现代鸟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改变的东西太多了,很难把两者归为同类。相较而言,早期智人与现代人类,在时间量纲上,和恐龙与鸟类不能比较,几百万年能改变一些东西,但是变化不够大。如果一亿年后人类仍能存在,大概也会演化成为另外的物种,到时再说智人灭绝的问题可能更为合适。
题主的问题,包含两个子问题:一,鸟类是不是恐龙演化而来?二,如果鸟类是恐龙演化而来,那么能不能说“恐龙已经灭绝”了?第一个问题,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是,是,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具体地说,是由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当然,也有少数人持不同看法,也不排除以后有别的新发现推翻这种说法的可能,但是目前来说,就现有的证据,学界的主流看法是认为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具体的证据可以看看维基百科相关页面,我转载附在本文末尾了。第二个问题我想详细讲讲,因为这涉及到定义和分类原则的问题。有些遗憾的是,一般民众心目中的概念,或者说咱们中学学的那些知识,跟生物学领域的新认识已经相去甚远了。----------------------------------------------------------------------
动物的分类,咱们中学是这么学的,有门、纲、目、科、属、种这六级,其中脊索动物门下面的脊椎动物亚门分为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若干个纲。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这种分类已经不足以反映生物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关系。现在讲究一个 monophyletic group 的概念,又叫 clade,中文叫单系群。一个单系群中包含一个共同的祖先及这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与之对应的,有 paraphyletic group(侧系群,也译作并系群、旁系群)和 polyphyletic group(多系群)。侧系群,此群中包含了共同祖先及其一部分后代,但未包含此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多系群,此群中不包含该群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祖先。
打个比方,小明的爸爸有且仅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提问:老三叫什么?)爸爸、大毛、二毛、小明,这四个人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单系群。爸爸是共同祖先,这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三个孩子,都包括在此群中了。爸爸、大毛、二毛,这三个人是一个侧系群,有共同祖先爸爸,但没有包括此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没有包括小明。大毛、二毛、小明,这三个人是一个多系群,此群中不包含该群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祖先爸爸。下面是维基百科上的例图,依次是单系群、侧系群和多系群。总之,现在生物学家希望尽量能够按照单系群来分类,保证每个类别都是一个单系群。以前的分类,有许多类别实际上是侧系群和多系群。这种根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来排列物种的分类法叫做亲缘分支分类学,又叫种系发生系统学。现代的系统学研究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包括 DNA 序列、生化数据和形态学上的数据等。为了准确表达物种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原来的六级分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又有什么总纲、超目、下目、亚科、族等等名目,但还是不太够……--------------------------------------------------------------------根据种系发生学的分类,下面是恐龙及其相关的生物的分类表,这是一个极其简化的表,省略了很多中间层次。在生物学上,只有恐龙总目(Dinosauria)及其下属的物种才是恐龙(dinosaur)。天上飞的翼手龙(pterosaur),水里游的鱼龙(ichthyosaur)和蛇颈龙(plesiosaur),其实都不属于恐龙。翼手龙和恐龙的关系还算相对比较近,蛇颈龙和恐龙的关系就非常远,鱼龙更远,这两者都比恐龙与鳄鱼的关系还远。蜥蜴和鳄鱼的关系,比鳄鱼和恐龙的关系还远。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然而鸟类并不是由鸟臀目演化而来,而是由蜥臀目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具体地说,是由蜥臀目中的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上面是生物学家的分类。那普通民众眼中呢?大众的认识恐怕是这样的:鱼龙、蛇颈龙、翼龙属于恐龙,蜥蜴、鳄鱼、鸟不属于恐龙。说白了,就是现在存活的不属于恐龙,已经灭绝的就属于恐龙……如果灭绝了的才叫恐龙,那恐龙当然都灭绝了,这不是循环论证嘛……大众的认识,和生物学以前的传统分类当然也不无关系。传统的分类常常出现侧系群和多系群,比如爬行纲、鸟纲这样的分类,爬行纲就不是单系群,它没有包括一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为什么要讲这个种系发生学的分类原则,就是因为:在有这个原则之前,即使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也可以不认为鸟类属于恐龙,比如以前人们认为两栖类是由鱼类演化而来,爬行类是由两栖类演化而来,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都属于不同的类,并不互相隶属。然而按照种系发生学的分类原则,如果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鸟是恐龙的后代,那么鸟就应该属于恐龙。------------------------------------------------------种系发生学的分类在理论上虽然更合理,但在实践中有时不是很方便。比如我就是想聊聊那些已经灭绝了的史前爬行动物,我应该怎么说呢?我就想说说恐龙总目中非鸟类的那些,我该怎么说呢?维基上用的是“non-avian dinosaurs”(非鸟类的恐龙),多么拗口费劲的词汇啊……这反映出科学术语与日常用语之间的矛盾。在科学上,随着人们不断做出新的发现,修改论述和定义是常有的事,一个生物可以今天属于这一类,明天属于那一类。但是日常用语不可能跟着那么快地改变。科学家做出了新发现,我说了几十年的话就得跟着改吗?我就想用一个词概括这个分类的某些物种和那个分类的某些物种的混杂集合,不行吗?类似的问题,比如经常有人说“鲸鱼”,接着就会有人纠正说“鲸不是鱼”。可是谁规定汉语的“鱼”一定得是“用鳃呼吸的冷血脊椎动物”?老祖宗造字的时候,恐怕更多的是类似“生活在水里,体型有点像纺锤的动物”这样的想法吧……按这个定义,鲸当然是鱼……即使在生物学界,也还有大量的分类遗留着侧系群、多系群的问题,没来得及都改成单系群的分类。真的都按单系群分类,起名字还是个严重的负担呢……----------------------------------------------------------------------总之,关于恐龙与鸟这个问题,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恐龙中有一支变成了鸟,其他都灭绝了。”(忽然发现这句话读起来可能有歧义,得注意是“一支”不是“一只”……)------------------------------------------------------------------顺便说一下另一个关于恐龙的误解:大众一般以为恐龙是行动迟缓的冷血动物,然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恐龙可能是活跃的温血动物。注:对国内学界的观点不了解,以上所说的都可在维基百科相关页面找到根据,恕不一一注明了。英文维基一般会标明可查证的专业文献来源,所以还是相对比较可信的。中文维基的有些条目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也比较可信。关于恐龙的纪录片,似乎一般都推崇 BBC 的 Walking With Dinosaurs,这片是在我硬盘里舍不得删的那种,唉,拍得太虐心了,虽然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是悲剧,但还是会被虐到,编剧心太狠了……-------------------------------------------------------------------下面是转载自中文维基的恐龙条目,鸟类起源部分():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理论,是在1868年由汤玛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首次提出[94]。在20世纪早期,格哈德·海尔曼(Gerhard Heilmann)出版了一本书,《鸟类起源》(The Origin of Birds)。海尔曼根据恐龙缺乏叉骨(接合的锁骨),而认为鸟类与恐龙间没有关系,他进而假设鸟类演化自鳄形超目或槽齿目的祖先,而非恐龙[95]。后来发现的恐龙化石则发现了锁骨或叉骨[25],例如1924年发现的偷蛋龙,但在当时被误认为是间锁骨[96]。在1970年代,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重新提出鸟类演化自恐龙的理论[97]。随者这几十年来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的增加,以及更多小型兽脚类恐龙与早期鸟类的发现[16],这个理论得到更多的支持[98]。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于义县组的有羽毛恐龙化石,已发现过多种不同型态的羽毛[25]。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具有上百个共同的生理特征,它们目前被普遍认为是近亲[99]。鸟类与手盗龙类的关系更为亲近[25]。少数科学家则提出不同的演化途径,例如艾伦·费都加(Alan Feduccia)与赖瑞·马丁(Larry Martin),他们提出类似海尔曼的鸟类演化自原始主龙类假设[100],或是鸟类起源于手盗龙类,但手盗龙类并非恐龙,而是与恐龙的趋同演化结果[101]。有羽毛恐龙著名的印石板始祖鸟标本,位于德国。始祖鸟发现于1861年的德国南部,是第一个所谓的“有羽毛恐龙”。这个标本出土于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这个地层因为挖出了许多状态极良好的化石而著名。始祖鸟是个过渡化石,明显具有现代爬虫类与鸟类的中间特征。而就在两年前,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发表了《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始祖鸟的发现使得演化论与创造论的争论更为激烈。这种早期鸟类非常像恐龙,至少有一个标本,因为周围没有明确的羽毛痕迹,而被误认为是美颌龙[102]。90年代以来,发现了更多的有羽毛恐龙,为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大部分的新标本被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义县组,该地在白垩纪的时候,属于一个小型大陆。虽然有羽毛恐龙仅发现于少数地区,但有可能当时全球各地都出现了有羽毛恐龙。各地的化石纪录很少羽毛痕迹与有羽毛恐龙,可能是因为在化石化的过程中,羽毛与皮肤等脆弱部份,很难被保留下来。原始的羽毛细而缺乏羽枝,已出现在原始的虚骨龙类恐龙,例如美颌龙科的中华龙鸟,与暴龙超科的帝龙[103],而有羽枝的羽毛出现在虚骨龙类的手盗龙类,例如:偷蛋龙下目、伤齿龙科、驰龙科、以及鸟类[25][104]。但是,有羽毛恐龙本身也有一些争议,其中最重要的是艾伦·费都加(Alan Feduccia)与蒂纲·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所提出的,他们指出这些看起来是原始羽毛的物体,其实是胶原纤维腐化而成的,这些胶原纤维在身前位于恐龙外表覆盖物之下[105][106][107]。他们并提出手盗龙类都不是恐龙,而是与恐龙平行演化的结果[101][106]。但他们的大部分意见不被其他研究人员所接受[108]。骨骸因为羽毛被认为与鸟类有关联,有羽毛恐龙被视为是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失落环节。除此之外,恐龙与鸟类之间还有许多骨骼上的共同特征,例如:颈部、耻骨、腕骨、手臂、肩带、叉骨、以及龙骨。借由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共同骨骼特征,加强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与连结。气腔龙的各部位骨头,呈现许多空洞空间软组织根据俄亥俄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派崔克·欧康纳的研究,大型肉食性恐龙具有复杂的空腔,类似现代鸟类的气囊。这些脚踝类似鸟类的二足兽脚类恐龙,其肺脏可将空气送往骨头内的空腔,如同现代鸟类。气囊过去被认为是鸟类的专有特征,但目前已发现某些恐龙具有类似的气囊系统[109]。在2008年7月份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中,科学家宣称发现一种新恐龙,气腔龙,具有类似鸟类的呼吸系统。电脑断层扫描显示气腔龙骨头的内部具有中空空间[110][111]。恐龙与鸟类有接近亲缘关系的另一个证据则是沙囊石头。这些动物会吞食石头以协助消化,并磨碎胃中的食物与坚硬纤维。发现于化石中的沙囊石头,被称为胃石[112]。繁殖一个近几年发现的暴龙化石,其腿部骨头被发现有骨髓骨。这被视为恐龙与鸟类演化自共同祖先的证据,也是首个可鉴定出性别的恐龙化石。雌性鸟类在产卵时,四肢骨头的外部骨质与骨髓之间会产生一种特殊骨层,称为骨髓骨(Medullary bone)。骨髓骨富含钙,只存在于鸟类体内,可在产卵期用来制造蛋壳[113]。目前已在兽脚亚目的暴龙与异特龙、以及鸟脚下目的腱龙化石上发现骨髓骨。因为这三者与鸟类的所属支系,在相当早的时候就已分开演化,因此可推论恐龙普遍会制造骨髓组织。由于曾在亚成年体化石发现过骨髓骨,这显示恐龙达到性成熟的时间很快[114]。行为证据一个近年发现的伤齿龙科化石,显示它们睡觉时,头部塞在手臂内侧,类似某些现代鸟类[115]。这种睡姿可使头部保持温暖,是现代鸟类的特征之一。
外行之见,还请指正:「灭绝」(extinction)在生物学上是有明确定义的术语,与其打各种比方,不如老实抄书。暂且参考维基百科: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绝灭或灭绝是指一个或一族物种的消失。灭绝的瞬间通常被认为是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的死亡,没有子孙后代。英文版这么写的:In biology and ecology, extinction is the end of an organism or of a group of organisms (taxon), normally a species. The moment of extinc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death of the last individual of the species, although the capacity to breed and recover may have been lost before this point. 意思差不多,应该是翻译过去的。但灭绝还分好几种,其中一种是「真灭绝」(true extinction),一种是「假灭绝」(pseudoextinction)。前者是指一个物种真的彻底消失了,被从地球上连根铲除,一个后代都不留;后者是指该物种演化成其他物种存活下来,旧的物种已经不存在,但所演化成新物种是它的后裔。第一个提出鸟类是恐龙后代理论的是19世纪的Thomas Henry Huxley,之后这类理论层出不穷,我也不清楚当前古生物学界的共识到底是怎样,但应该可以说,很多人承认鸟类是从恐龙的一支进化来的吧。按照这种说法,进化成鸟类的那一支恐龙叫做鸟兽脚类恐龙,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广义上来说,恐龙是灭绝了,而其中进化成鸟类的这一恐龙支系属于生物进化学说中的「假灭绝」,其他绝大多数支系的恐龙,都是「真灭绝」。
生活除了有入口,还需要有出口。地球是怎么了?难道说2012年我们像恐龙一样灭绝吗?_百度知道
地球是怎么了?难道说2012年我们像恐龙一样灭绝吗?
提问者采纳
不要太信谣言。,没什么明显异常阿,
其他类似问题
恐龙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我们现在不是没有灭绝,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八零年代,最早在电视上看到古生物学家推销「恐龙并未灭绝」,只是「变成鸟」的理论,到了九零年代,竟然真的在中国辽宁省出土大量「带有习毛」的恐龙。心中一直有个大疑惑。请问,「恐龙变鸟」的理论,到底确立了没有?若是恐龙真的变成鸟了,那麽我们能不能说「恐龙并未灭绝」的定论?有人拿「物种不同」来解释,说恐龙当然是灭绝了,因为不存於世。请问在演化的结果下,一个物种演化了,比如说早期的智人,我们会说「早期智人灭绝吗?」希望有真正的生物学专家解惑。
题主的问题,包含两个子问题:一,鸟类是不是恐龙演化而来?二,如果鸟类是恐龙演化而来,那么能不能说“恐龙已经灭绝”了?第一个问题,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是,是,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具体地说,是由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当然,也有少数人持不同看法,也不排除以后有别的新发现推翻这种说法的可能,但是目前来说,就现有的证据,学界的主流看法是认为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具体的证据可以看看维基百科相关页面,我转载附在本文末尾了。第二个问题我想详细讲讲,因为这涉及到定义和分类原则的问题。有些遗憾的是,一般民众心目中的概念,或者说咱们中学学的那些知识,跟生物学领域的新认识已经相去甚远了。----------------------------------------------------------------------
动物的分类,咱们中学是这么学的,有门、纲、目、科、属、种这六级,其中脊索动物门下面的脊椎动物亚门分为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若干个纲。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这种分类已经不足以反映生物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关系。现在讲究一个 monophyletic group 的概念,又叫 clade,中文叫单系群。一个单系群中包含一个共同的祖先及这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与之对应的,有 paraphyletic group(侧系群,也译作并系群、旁系群)和 polyphyletic group(多系群)。侧系群,此群中包含了共同祖先及其一部分后代,但未包含此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多系群,此群中不包含该群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祖先。
打个比方,小明的爸爸有且仅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提问:老三叫什么?)爸爸、大毛、二毛、小明,这四个人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单系群。爸爸是共同祖先,这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三个孩子,都包括在此群中了。爸爸、大毛、二毛,这三个人是一个侧系群,有共同祖先爸爸,但没有包括此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没有包括小明。大毛、二毛、小明,这三个人是一个多系群,此群中不包含该群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祖先爸爸。下面是维基百科上的例图,依次是单系群、侧系群和多系群。总之,现在生物学家希望尽量能够按照单系群来分类,保证每个类别都是一个单系群。以前的分类,有许多类别实际上是侧系群和多系群。这种根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来排列物种的分类法叫做亲缘分支分类学,又叫种系发生系统学。现代的系统学研究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包括 DNA 序列、生化数据和形态学上的数据等。为了准确表达物种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原来的六级分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又有什么总纲、超目、下目、亚科、族等等名目,但还是不太够……--------------------------------------------------------------------根据种系发生学的分类,下面是恐龙及其相关的生物的分类表,这是一个极其简化的表,省略了很多中间层次。在生物学上,只有恐龙总目(Dinosauria)及其下属的物种才是恐龙(dinosaur)。天上飞的翼手龙(pterosaur),水里游的鱼龙(ichthyosaur)和蛇颈龙(plesiosaur),其实都不属于恐龙。翼手龙和恐龙的关系还算相对比较近,蛇颈龙和恐龙的关系就非常远,鱼龙更远,这两者都比恐龙与鳄鱼的关系还远。蜥蜴和鳄鱼的关系,比鳄鱼和恐龙的关系还远。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然而鸟类并不是由鸟臀目演化而来,而是由蜥臀目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具体地说,是由蜥臀目中的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上面是生物学家的分类。那普通民众眼中呢?大众的认识恐怕是这样的:鱼龙、蛇颈龙、翼龙属于恐龙,蜥蜴、鳄鱼、鸟不属于恐龙。说白了,就是现在存活的不属于恐龙,已经灭绝的就属于恐龙……如果灭绝了的才叫恐龙,那恐龙当然都灭绝了,这不是循环论证嘛……大众的认识,和生物学以前的传统分类当然也不无关系。传统的分类常常出现侧系群和多系群,比如爬行纲、鸟纲这样的分类,爬行纲就不是单系群,它没有包括一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为什么要讲这个种系发生学的分类原则,就是因为:在有这个原则之前,即使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也可以不认为鸟类属于恐龙,比如以前人们认为两栖类是由鱼类演化而来,爬行类是由两栖类演化而来,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都属于不同的类,并不互相隶属。然而按照种系发生学的分类原则,如果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鸟是恐龙的后代,那么鸟就应该属于恐龙。------------------------------------------------------种系发生学的分类在理论上虽然更合理,但在实践中有时不是很方便。比如我就是想聊聊那些已经灭绝了的史前爬行动物,我应该怎么说呢?我就想说说恐龙总目中非鸟类的那些,我该怎么说呢?维基上用的是“non-avian dinosaurs”(非鸟类的恐龙),多么拗口费劲的词汇啊……这反映出科学术语与日常用语之间的矛盾。在科学上,随着人们不断做出新的发现,修改论述和定义是常有的事,一个生物可以今天属于这一类,明天属于那一类。但是日常用语不可能跟着那么快地改变。科学家做出了新发现,我说了几十年的话就得跟着改吗?我就想用一个词概括这个分类的某些物种和那个分类的某些物种的混杂集合,不行吗?类似的问题,比如经常有人说“鲸鱼”,接着就会有人纠正说“鲸不是鱼”。可是谁规定汉语的“鱼”一定得是“用鳃呼吸的冷血脊椎动物”?老祖宗造字的时候,恐怕更多的是类似“生活在水里,体型有点像纺锤的动物”这样的想法吧……按这个定义,鲸当然是鱼……即使在生物学界,也还有大量的分类遗留着侧系群、多系群的问题,没来得及都改成单系群的分类。真的都按单系群分类,起名字还是个严重的负担呢……----------------------------------------------------------------------总之,关于恐龙与鸟这个问题,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恐龙中有一支变成了鸟,其他都灭绝了。”(忽然发现这句话读起来可能有歧义,得注意是“一支”不是“一只”……)------------------------------------------------------------------顺便说一下另一个关于恐龙的误解:大众一般以为恐龙是行动迟缓的冷血动物,然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恐龙可能是活跃的温血动物。注:对国内学界的观点不了解,以上所说的都可在维基百科相关页面找到根据,恕不一一注明了。英文维基一般会标明可查证的专业文献来源,所以还是相对比较可信的。中文维基的有些条目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也比较可信。关于恐龙的纪录片,似乎一般都推崇 BBC 的 Walking With Dinosaurs,这片是在我硬盘里舍不得删的那种,唉,拍得太虐心了,虽然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是悲剧,但还是会被虐到,编剧心太狠了……-------------------------------------------------------------------下面是转载自中文维基的恐龙条目,鸟类起源部分():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理论,是在1868年由汤玛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首次提出[94]。在20世纪早期,格哈德·海尔曼(Gerhard Heilmann)出版了一本书,《鸟类起源》(The Origin of Birds)。海尔曼根据恐龙缺乏叉骨(接合的锁骨),而认为鸟类与恐龙间没有关系,他进而假设鸟类演化自鳄形超目或槽齿目的祖先,而非恐龙[95]。后来发现的恐龙化石则发现了锁骨或叉骨[25],例如1924年发现的偷蛋龙,但在当时被误认为是间锁骨[96]。在1970年代,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重新提出鸟类演化自恐龙的理论[97]。随者这几十年来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的增加,以及更多小型兽脚类恐龙与早期鸟类的发现[16],这个理论得到更多的支持[98]。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于义县组的有羽毛恐龙化石,已发现过多种不同型态的羽毛[25]。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具有上百个共同的生理特征,它们目前被普遍认为是近亲[99]。鸟类与手盗龙类的关系更为亲近[25]。少数科学家则提出不同的演化途径,例如艾伦·费都加(Alan Feduccia)与赖瑞·马丁(Larry Martin),他们提出类似海尔曼的鸟类演化自原始主龙类假设[100],或是鸟类起源于手盗龙类,但手盗龙类并非恐龙,而是与恐龙的趋同演化结果[101]。有羽毛恐龙著名的印石板始祖鸟标本,位于德国。始祖鸟发现于1861年的德国南部,是第一个所谓的“有羽毛恐龙”。这个标本出土于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这个地层因为挖出了许多状态极良好的化石而著名。始祖鸟是个过渡化石,明显具有现代爬虫类与鸟类的中间特征。而就在两年前,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发表了《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始祖鸟的发现使得演化论与创造论的争论更为激烈。这种早期鸟类非常像恐龙,至少有一个标本,因为周围没有明确的羽毛痕迹,而被误认为是美颌龙[102]。90年代以来,发现了更多的有羽毛恐龙,为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大部分的新标本被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义县组,该地在白垩纪的时候,属于一个小型大陆。虽然有羽毛恐龙仅发现于少数地区,但有可能当时全球各地都出现了有羽毛恐龙。各地的化石纪录很少羽毛痕迹与有羽毛恐龙,可能是因为在化石化的过程中,羽毛与皮肤等脆弱部份,很难被保留下来。原始的羽毛细而缺乏羽枝,已出现在原始的虚骨龙类恐龙,例如美颌龙科的中华龙鸟,与暴龙超科的帝龙[103],而有羽枝的羽毛出现在虚骨龙类的手盗龙类,例如:偷蛋龙下目、伤齿龙科、驰龙科、以及鸟类[25][104]。但是,有羽毛恐龙本身也有一些争议,其中最重要的是艾伦·费都加(Alan Feduccia)与蒂纲·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所提出的,他们指出这些看起来是原始羽毛的物体,其实是胶原纤维腐化而成的,这些胶原纤维在身前位于恐龙外表覆盖物之下[105][106][107]。他们并提出手盗龙类都不是恐龙,而是与恐龙平行演化的结果[101][106]。但他们的大部分意见不被其他研究人员所接受[108]。骨骸因为羽毛被认为与鸟类有关联,有羽毛恐龙被视为是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失落环节。除此之外,恐龙与鸟类之间还有许多骨骼上的共同特征,例如:颈部、耻骨、腕骨、手臂、肩带、叉骨、以及龙骨。借由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共同骨骼特征,加强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与连结。气腔龙的各部位骨头,呈现许多空洞空间软组织根据俄亥俄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派崔克·欧康纳的研究,大型肉食性恐龙具有复杂的空腔,类似现代鸟类的气囊。这些脚踝类似鸟类的二足兽脚类恐龙,其肺脏可将空气送往骨头内的空腔,如同现代鸟类。气囊过去被认为是鸟类的专有特征,但目前已发现某些恐龙具有类似的气囊系统[109]。在2008年7月份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中,科学家宣称发现一种新恐龙,气腔龙,具有类似鸟类的呼吸系统。电脑断层扫描显示气腔龙骨头的内部具有中空空间[110][111]。恐龙与鸟类有接近亲缘关系的另一个证据则是沙囊石头。这些动物会吞食石头以协助消化,并磨碎胃中的食物与坚硬纤维。发现于化石中的沙囊石头,被称为胃石[112]。繁殖一个近几年发现的暴龙化石,其腿部骨头被发现有骨髓骨。这被视为恐龙与鸟类演化自共同祖先的证据,也是首个可鉴定出性别的恐龙化石。雌性鸟类在产卵时,四肢骨头的外部骨质与骨髓之间会产生一种特殊骨层,称为骨髓骨(Medullary bone)。骨髓骨富含钙,只存在于鸟类体内,可在产卵期用来制造蛋壳[113]。目前已在兽脚亚目的暴龙与异特龙、以及鸟脚下目的腱龙化石上发现骨髓骨。因为这三者与鸟类的所属支系,在相当早的时候就已分开演化,因此可推论恐龙普遍会制造骨髓组织。由于曾在亚成年体化石发现过骨髓骨,这显示恐龙达到性成熟的时间很快[114]。行为证据一个近年发现的伤齿龙科化石,显示它们睡觉时,头部塞在手臂内侧,类似某些现代鸟类[115]。这种睡姿可使头部保持温暖,是现代鸟类的特征之一。
外行之见,还请指正:「灭绝」(extinction)在生物学上是有明确定义的术语,与其打各种比方,不如老实抄书。暂且参考维基百科: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绝灭或灭绝是指一个或一族物种的消失。灭绝的瞬间通常被认为是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的死亡,没有子孙后代。英文版这么写的:In biology and ecology, extinction is the end of an organism or of a group of organisms (taxon), normally a species. The moment of extinc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death of the last individual of the species, although the capacity to breed and recover may have been lost before this point. 意思差不多,应该是翻译过去的。但灭绝还分好几种,其中一种是「真灭绝」(true extinction),一种是「假灭绝」(pseudoextinction)。前者是指一个物种真的彻底消失了,被从地球上连根铲除,一个后代都不留;后者是指该物种演化成其他物种存活下来,旧的物种已经不存在,但所演化成新物种是它的后裔。第一个提出鸟类是恐龙后代理论的是19世纪的Thomas Henry Huxley,之后这类理论层出不穷,我也不清楚当前古生物学界的共识到底是怎样,但应该可以说,很多人承认鸟类是从恐龙的一支进化来的吧。按照这种说法,进化成鸟类的那一支恐龙叫做鸟兽脚类恐龙,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广义上来说,恐龙是灭绝了,而其中进化成鸟类的这一恐龙支系属于生物进化学说中的「假灭绝」,其他绝大多数支系的恐龙,都是「真灭绝」。
恐龙爱好者及化石爱好者前来凑热闹。
首先,你所说的96年在辽宁境内发现的羽毛生物,应当是中华龙鸟。它具备恐龙和鸟类的双重特征,是恐龙整个总目下面一个小小的属,一般认为属于美颚龙科(这个科下面还有美颚龙属,也就是相对比较有名的细颚龙),属于到今天鸟类之间可能的过渡物种。此外,96年之后,在热河、二连浩特等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恐龙(比较著名的有顾氏小盗龙),具备一些基本鉴定为羽毛的附着物。除此之外,它们的生理特征差异很大,比如说脚趾、胸腔和牙齿结构,脑区大小,可能的发声方式等等,因此建立起一系列复杂的新分类(有些分类下可能只有唯一一具且不完整的化石)。另外,在牛津陈列着一个叫做始祖鸟的物种化石。始祖鸟并不是鸟,这种生物,和龙鸟是地理位置遥远的亲戚,属于始祖鸟科。这些恐龙,或者说其中的一\几种,研究者们推测可能是今天鸟类的祖先。至于有的知友望文生义提出「鸟臀目」,这个观点比较误导人。 鸟臀目,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甲龙和鹦鹉嘴龙,普遍是不会飞的大粗腿。 目前主流的分类学观点,是蜥臀目下面的兽脚亚目,再往下层层分级,下面的一个属甚至是亚属(即上文提到的美颚龙属之下)进化成了今天的鸟纲。鸟纲下有一种孔子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已完全具备鸟类特征,是恐龙和鸟类亲属关系的又一佐证。其实不只是鸟,今天的许多生物都和恐龙有亲属关系。比如:重爪龙和鳄鱼、甲龙和穿山甲,剑龙帆龙和今天那些有散热背板的爬行动物,他们就算不是直接进化,也绝对有亲属关系,比如说同源,也有可能是趋同演化。包括各种蜥蜴,变色龙壁虎,都可能存在这种关系。存在这么多关系,因为证据不明确,我们还是把它们放在一边,说回鸟类。若果是趋同演化,或者同源,这是另一种可能性,他们就不是基因继承者关系了。但我们继续做今天普遍的假设:中华龙鸟所在的那个分类,有可能是今天鸟类的基因创造者。鸟类如果有发达的大脑,当然也可以像卡尔韦诺那样写一本<我们的祖先>,凭吊和缅怀。但是不是就可以说,恐龙并没有灭绝?这个看法主要有三个问题:1.还没有足够多的化石作为恐龙进化为鸟类的铁证。前面提到的始祖鸟,它已经独立作为一个科存在,界门纲目科属种,想到恐龙所在的分类级层才处于总目(介于纲目之间),始祖鸟所在的级别已经相当高了。而目前,总共发现这个科的化石只有12个同分级,你想想,猫科动物有多少?相比之下,始祖鸟的化石数量实在少的可怜,就不用说更可怜的龙鸟。这样稀有的化石,无论是从生理特征还是时间分布上来看,能分析出来的东西都非常有限。要拿来做鸟类进化的铁证,还不够有说服力。为什么要用数量\概率来说明这种不确定性?是因为真正有羽恐龙的数量不仅稀少,而且很多不是依靠证据而是推定得来的。除了极少数类羽毛残质得以保留,许多「羽毛」的存在是根据痕迹判断的。而更广泛的判断,则是根据确认带羽恐龙的化石特征,依照物种的关系对并未发现羽毛的化石进行的大胆猜想,也就是「盲推」。这种判断的危险在于,如果其根基错误,那麽全盘皆错。比如最早被发现的恐龙----禽龙,人们一开始只是发现了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牙齿」,并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再后来,人们发现了这种生物的整个化石,命名为Iguanodon,含义便是某种蜥蜴的牙齿。因为此前,人们根本没有见过这种生物,无法想象到这样的生理结构,只能根据有限经验认定:这种具备匕首功能的东西长在口腔之内。禽龙也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被描绘为一种凶猛的捕猎野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化石的出土,通过附着残存物和陈列位置,以及这种生物体内的残存食物规律(食草动物,因此应该具备用于咀嚼研磨的槽牙而不是攻击性牙齿),人们逐渐意识到那块儿尖骨头实际是禽龙的大拇指,和牙齿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开始,就错了。只有一具骨骼,很可能是牙齿掉了;当发现的「尖大牙恐龙」达到了一定数量,「大牙」的资料才终于揭示出它并不是牙齿,只不过是这个可怜的素食主义者用于防御或搬食物的小工具而已。2.假设我们已经敲定,中华龙鸟和他的小伙伴们真是鸟类的祖先。那它们是否真的属于恐龙?这个问题,现在来看不是问题,因为通过现阶段发现的化石所总结的恐龙特征,它们基本是符合的。但是随着研究成果的进展,这些「定论」有可能又会被推翻。就说沧龙蛇颈龙和翼手龙,今天已经证明它们名不副实,不能分进恐龙范围。目前将龙鸟始祖鸟分类放进恐龙,是因为它们符合恐龙的生理特征。但假如未来总结出了新的特征,(比如终于找到了证明恐龙皮肤组织的办法),而它们又不符合,那就不是恐龙了。在这种情况下,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鸟类和恐龙并不是进化关系,而是拥有同样的祖先,只不过和早期恐龙同时期的古鸟类化石还没有得以发现。3.第三个就是逻辑问题了。即便今天的动物是恐龙的后代,可是恐龙本身仍然灭绝了。它们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区别在于,作为鸟类祖先的恐龙可能死于食物链或自然死亡,他们死前已经留下了正常小恐龙和具有鸟化变异的小恐龙。而在恐龙前后灭绝的时代里,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杀害的是正常小恐龙的后代,也就是恐龙本身;而变异小恐龙的后代----古鸟,活了下来。即便上文提到的一切支持恐龙进化鸟类的猜想和推论都成立,鸟类的祖先美颚龙科进化成了今天的鸟纲----根本不在同一个分类体系下,更不用说物种本身了。我们甚至不需要考察分类体系的整个结构,就说具体的:恐龙总目属于蜥形纲,而鸟类,你会把它们定义为爬行动物吗?至于 提到的「假灭绝」,我也是外行,不知道在进化论史上它是非常广泛的学界术语还是一撮人提出的观点。但是,这个概念是非常严格的,它要求存活下来的必须是species,种的进化。这也就意味着假灭绝只能在原先的分类系统之下讨论,比如题主提到的智人。而考虑到而整个鸟class已经完全不再是「种」,并且,无论下层还是上层分类完全在新的生态系统和分类结构之下,「假灭绝」在这里使用恐怕不太严谨。所以,无论如何,除非你发现了活的主龙类脊椎爬行动物【顺便说一下传说中的湖怪类生物:假如发现了全球各地中的任一个湖怪传说属实,Ok,存在多一种未灭绝的远古生物,但仍然不是「恐龙未灭绝」。因为「湖怪」,根据被描述的特征,如果存在,也多属于有鳞目(沧龙)和蛇颈龙目,不能算恐龙】,恐龙的包含:有低矮的(Deltopectoral crest,让肌肉附着的部分),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后部有个突出区块。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符合以上维基百科的描述。否则,恐龙这样的生物,便的的确确、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灭绝了。
“智慧与美貌并重,而且还胸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龙灭绝的原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