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部落34 4图文-2隐身的怎么打

浅蓝攻略网欢迎你!!!
部落守卫战游戏资料
游戏介绍: |
塔防系统: |
建设系统: |
英雄系统: |
联盟系统: |
部落守卫战新手攻略
部落守卫战第二个符文槽位怎么开?部落守卫战符文攻略? 关于第二个槽位,只要英雄达到70级,并..
部落守卫战攻略大全
qq部落守卫战四大野怪各等级布阵图 qq部落守卫战四大野怪各等级布阵图: 暗风猎手: 恶雷炮手..
部落守卫战关卡攻略
qq部落守卫战33-2图文攻略 qq部落33-2,部落33-2,qq部落守卫战33-2攻略,qq部落守卫战33-2怎么过....
部落守卫战关卡攻略
部落守卫战视频
部落守卫者战-友情链接QQ部落32-2 200 - QQ部落守卫战视频 - 爱拍原创《韩非子》净心居士整理。原文注解(34-2)_儒释道文化教育_天涯博客
自已对自已承诺在有生之年做1万件善事;凡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家庭不和谐,久病不愈者免费提供咨询和帮助,让家庭早日和谐幸福圆满;爱好传统文化者进QQ群一起学习;祝大家:德日进,过日少!厚德载物!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8144位
(416)(21)(1)(55)(6)(14)(40)(108)(2)(1)(3)(0)(73)(44)(1)(29)(2)(15)
(15)(79)(267)
2.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北风&静女》:&说怿女美。&《诗&陈风&株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於我归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译文】如耳游说卫嗣公,卫嗣公又高兴又长叹。他身边左右侍从说:&您为什么不让他做相国呢?&卫嗣公说:&那跑起来象鹿一样快的马可以标价千金,然而只有价值百金的马而没有价值一金的鹿,这是因为马能被人们利用而鹿不能被人们利用。如今这如耳,是万乘大国的相才,他有到外面大国谋职的意思,他的心不在卫国,虽然他能说会道足智多谋,也不能为我所用,我因此不让他做相国。
【说明】本节是对第二节&要用权势来管制&的说明而举的例子,这个卫嗣公很聪明,知道控制不住如耳,所以不提拔他。我们现代有很多人老是抱怨&怀才不遇&,可是就没有想一想,自己是鹿还是马,尽管鹿跑得最快最优秀,可人们还是愿意选择马。
【原文】薛公之相魏昭侯也,左右有栾子者曰阳胡、潘其,于王甚重,而不为薛公。薛公患之,于是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方博有间,谒者言客张季之子在门,公怫然怒,抚兵而授谒者曰:&杀之!吾闻季之不为文也。&立有间,时季羽在侧,曰:&不然。窃闻季为公甚,顾其人阴未闻耳。&乃辍不杀客,大礼之,曰:&曩者闻季之不为文也,故欲杀之;今诚为文也,岂忘季哉!&告廪献千石之粟,告府献五百金,告驺私厩献良马固车二乘,因令奄1将宫人之美妾二十人并遗2季也。栾子因相谓曰:&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因斯竞劝而遂为之。
薛公以人臣之势,假人主之术也,而害不得生,况错3之人主乎!夫驯乌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注释】1.奄:古同&阉&,指丧失了生殖能力的男人,因而称这种在宫中服役的人为奄。多指宦官。《周礼&天官&冢宰》:&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国语&晋语二》:&公令奄楚刺重耳,重耳逃之于翟。&《集韵&艳韵》:&奄,精气闭藏也。&
2.遗:《韩非子&说林下》:&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韩非子&五蠹》:&相遗以水。&《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遗之。&《汉书&李广苏建传》:&置币遗单于。&这里用为给予、馈赠之意。
3.错:通&措&。《易&序卦》:&礼义有所错。&《礼记&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荀子&荣辱》:&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韩非子&有度》:&威不贷错,制不共门。&《洪武正韵&暮韵》:&错,同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错,假借为措。&这里用为举措之意。
【译文】薛公田文做魏昭王相国时,左右侍从中有一对双生子名叫阳胡、潘其,在魏昭王那里很受器重,却不为薛公效劳。薛公因此很担忧,于是召他们来下棋行赌,给他们每人一百金,叫他们兄弟二人博奕;过一会儿又给每人二百金。刚赌了一会儿,谒者禀报有客人张季的儿子在大门口,薛公勃然大怒,拿兵器递给谒者说:&杀掉他!我听说张季不为我田文做事。&站了一会儿,当时张季的党羽在旁边,说:&不是这样的。我个人听说张季很想为您效力,只不过他这人暗中出力而您还没有听说。&于是薛公就废止了杀人的命令不杀客人了,还用很隆重的礼节接待他,说:&过去我听说张季不为我效劳,所以想杀掉他儿子;如今我知道他实际上是为我效劳的,我怎么能忘记张季呢?&于是通知粮仓献出一千石的粮食,通知金库献出五百金,通知马夫从自己的马厩里献出良马八匹坚固之车二辆,又传令宦官领出宫女中漂亮的姬妾二十人一并赠送给张季。这双生子在一旁商议说:&为薛公出力必然有利,不为薛公出力必然有害,我们干吗不为薛公出力呢?&因此互相勉励终于为薛公效劳了。
薛公只是凭借臣子的权势,借用了君主的权术,尚且使祸害不发生,更何况君主使用这些措施。那驯养乌鸦的人剪断乌鸦的翅膀和尾下长羽。剪断了乌鸦的翅膀和尾下长羽,那么它必然就要靠人喂养,怎么能不驯服呢?明白的君主畜养臣子也是这样,使臣子不得不贪求君主授予的俸禄,不得不在君主授予的爵位上工作。贪图君主授予的俸禄,服从上级授予的名声,怎么能不驯服呢?
【说明】本节是对第二节&要用权势来管制&的说明而举的例子,权势是什么?就是赏罚的权力。也就是说,要用赏或罚来控制下属,使他们乖乖听话。做下属的图的是什么?就是为上级效劳、服务从而获得一份报酬。这份报酬说穿了就是喂养乌鸦的食料,听话就喂食,不听话就别想吃。当然,驯养乌鸦的人必须要懂得方法,否则,再是乌鸦也是喂养不好的,何况是人?!
【原文】申子曰:&上明见1,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2见,人惑之;不知见,人匿3之。其无欲见,人司4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规之。&&
【注释】1.见:《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2.知:&智&的古字。《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列子&汤问》:&汝多知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非子&扬榷》:&主上不知,虎将为狗。&这里用为智慧、才智之意。
3.匿:(n&溺)《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而知匿其暱。&《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荀子&天论》:&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说文》:&匿,亡也。&《广雅》:&匿,藏也。&这里用为隐藏、躲藏之意。
4.司:通&伺&。《周礼&媒氏》:&司男女之无夫家者。&《墨子&号令》:&为人下者,常司上之,随而行。&《荀子&王霸》:&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荀子&议兵》:&掎契司诈,权谋倾覆。&《盐铁论&周秦》:&居家相察,出入相司。&这里用为伺机之意。
【译文】申不害说:&上级的明察显露出来,人们就会有防备;上级的明察不显露,人们就会有迷惑。上级的智慧显露出来,人们就会有迷惑;上级的智慧不显露,人们就会有隐藏。上级没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伺机探询;上级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用饵引诱。所以说:&我没有办法去知道。唯有什么都不做才可以规范下级的行为。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上节说过,做下属的图的是什么?就是为上级效劳、服务从而获得一份报酬。那么上级的喜怒哀乐就会牵涉到下级的行为,因为只有探测到上级的喜怒哀乐,才能投其所好,赢得上级的欢心,得到上级的宠爱。凡是与上级背道而驰或是抵触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所以上级就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好恶爱憎,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显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好恶爱憎,那么下级就会不论公事如何,就会违背既定原则而投其所好。这样做,就会违背上级的既定方针,破坏上级的办事计划,从而导致事情失败。
【原文】一曰: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见也,人且意1女。女有知也,人且臧2女;女无知也,人且行3女。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
【注释】1.意:《诗&小雅&正月》:&终踰绝险,曾是不意。&《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论语&泰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何意致不厚。&这里用为意料、猜测之意。
2.臧:(zang脏)《易&师&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诗&鄘风&载驰》:&视而不臧,我思不远。&《管子&侈靡》:&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荀子&解蔽》:&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吕氏春秋&上德》:&天覆地载,爱恶不臧。&《字汇&臣部》:&臧,匿也。&《汉书&食货志上》:&春耕夏耘,秋获冬臧。&宋徐铉《说文解字注&臣部》:&臧,《汉书》通用臧字,从草后人所加。&这里用为隐藏之意。
3.行:《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贾公彦疏:&师谓征伐,田谓田猎,行谓巡狩,役谓役作。&《左传&昭公十八年》:&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论语&先进》:&子路,行行如也。&《礼记&乐记》:&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郑玄注:&行,犹视也。使箕子视商礼乐之官,贤者所处,皆令反其居也。&这里用为察看之意。
【译文】另一种说法:申不害说:&谨慎言论啊,因为人们将会了解你;谨慎行为啊,因为人们将会追随你。你的智慧显露出来,人们将会隐藏真情隐瞒你;你的智慧不显露出来,人们将会猜度你。你要是有智慧,人们将会隐藏你;你要是没有智慧,人们将会察看你。所以说:&唯有什么都不做才可以规范下级的行为。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不同的是,申不害提出要谨慎言论、谨慎行为这两件大事。做上级的,如果想搞好工作,就一定要谨慎言论、谨慎行为。凡是不谨慎言论、不谨慎行为的领导,必然是私心在作祟;因为表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好恶爱憎,那么乖巧的下级就会投自己所好,就会来送礼,就会让自己高兴。至于原则、道路、方针、政策,管他妈的!
【原文】田子方问唐易鞠曰:&弋者何慎?&对曰:&鸟以数百目视子,子以二目御之,子谨周1子廪2。&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国。&郑长者闻之曰:&田子方知欲为廪,而未得所以为廪。夫虚无无见者,廪也。&
【注释】1.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之意。
2.廪:(lin凛)《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这里用为米仓之意。
【译文】田子方问唐易鞠说:&射鸟的人要如何谨慎?&唐易鞠回答说:&鸟用几百双眼睛盯着你,你只有两只眼睛来防御,因此你要周密地隐身在谷仓里。&田子方说:&好。你把这个道理用在射鸟上,我把这个道理用在国家上。&郑长者听说这件事后说:&田子方知道要藏身于谷仓,却不知道怎样隐身于谷仓。那虚静无为不显露出表情的办法,就是谷仓。&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办事、治理、管理下级,就是射鸟,要想成功,那就首先不要暴露出自己的意图;如果暴露出自己的意图,那么事情就很难成功。如果你想奖励某人,其他人就会马上仿效那人的作为,争取得到奖赏。如果你想惩罚某人,这人马上就会去寻找关系寻找借口千狡百辩为自己摆脱罪名。如果你喜好古玩,那么马上就有人送来,如果你喜好金钱财物,那么也会有人送来,如果你喜好某人,那么其他人就会去拍那人的马屁,如果你憎恶讨厌某人,那么其他人就会更加鄙视贬低那人,这样,你的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所以,隐身的办法就是不显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或是好恶爱憎。
【原文】一曰:齐宣王问弋于唐易子曰:&弋者奚贵1?&唐易子曰:&在于谨廪。&王曰:&何谓谨廪?&对曰:&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奈何不谨廪也?故曰:&在于谨廪&也。&王曰:&然则为天下何以为此廪?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将何以自为廪乎?&对曰:&郑长者有言曰:&夫虚静无为而无见也。&其可以为此廪乎!&
【注释】1.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重视之意。
【译文】另一种说法:齐宣王向唐易先生询问射鸟的办法说:&射鸟要重视什么?&唐易先生说:&在于谨慎于谷仓。&齐宣王说:&什么叫谨慎于谷仓?&唐易先生回答说:&鸟儿用几十双眼睛盯着人,人只有两只眼睛来看鸟,怎么能不谨慎于谷仓呢?所以说:&在于谨慎于谷仓。&&齐宣王说:&那么去掌管天下用什么方法来建造这个谷仓?如今君主只能用两只眼睛看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人则用万双眼睛看君主,君主用什么方法来拥有这个谷仓?&唐易先生说:&郑长者曾经说过:&虚静无为而不显露出来。&这种方法就是君主的谷仓。&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在射鸟的事情上,隐身的方法就是躲进谷仓,在治理国家上,隐身的方法就是不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虚静无为,就是不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所谓虚静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去异想天开地去做什么。作为下级,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使事情,也就是使整部机器能正常运转,那么领导还需要做什么呢?坐着看着就行了。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和惩罚就行了。
【原文】国羊重于郑君,闻君之恶己也,侍饮,因先谓君曰:&臣适不幸而有过,愿君幸而告之。臣请变更,则臣免死罪矣。&
【译文】国羊被郑君所重用,他听说国君厌恶自己,于是在陪伴国君喝酒时,因而先告诉国君说:&我如果不小心犯了过错,希望君主能爱护我告诉我。请让我改正,那么我就可以免除死罪了。&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国羊是在刺探国君,这也就说明国君是隐藏起自己的好恶爱憎了。国君既然隐藏起自己的好恶爱憎,那么所有的下级就只能&战战兢兢&尽到自己的职责努力工作。如果国君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了呢?那么国羊就会有恃无恐而怠慢工作而胡作非为了。
【原文】客有说韩宣王,宣王说而太息。左右引王之说之曰先告客以为德。
【译文】有一个外国来的客人游说韩宣王,韩宣王高兴而又长声叹息。他身边左右侍从拿韩宣王喜欢客人的态度去先告诉客人以此作为自己的恩德。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韩宣王为什么高兴喜悦?就是因为有侍从事先告诉了客人,客人因此投其所好,才获得韩宣王的高兴喜悦。客人的投其所好,是不是按照事情的真实情况呢?肯定不是!投其所好必然就要歪曲事情的本来面貌,使得上级高兴。如此一来,事情的性质就改变了。所以韩宣王其实是被蒙蔽的,因为客人的投其所好而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而这个客人因为能使韩宣王高兴喜悦,自己也就很得意,然而他还要对那个侍从感恩戴德。这个恩德于是就从韩宣王那里转移到侍从身上去了,如果不是侍从事先告知,而是这个客人凭事情的本来性质获得韩宣王的高兴喜悦,那么这个客人只会对韩宣王感恩戴德。韩宣王这次失去了这个客人的感恩戴德,长此以往,他就会失去很多人的感恩戴德,他的统治也就成问题了。恩德的转移,也就是显露出自己好恶爱憎的不利之处。
【原文】靖郭君之相齐也,王后死,未知所置,乃献玉珥以知之。
【译文】靖郭君担任齐国的相国,王后死了,还不知道谁被立为王后,于是就献上珠玉耳饰来了解。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靖郭君既然献上珠玉耳饰来了解谁将当上新王后,那就说明齐王是喜好珠玉耳饰的;如果上级不喜好某些东西,作下级的肯定就不会送礼。投其所好,才能得到欢心。不仅下级对待上级如此,平常我们为人处事也是这样。尤其是谈情说爱的人,总会投其所好送礼物。平常人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一般没有问题,当领导的这样就不好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原文】一曰:薛公相齐,齐威王1夫人死,中有十孺子2皆贵于王,薛公欲知王所欲立而请置一人以为夫人。王听之,则是说行于王,而重于置夫人也;王不听,是说不行,而轻于置夫人也。欲先知王之所欲置以劝王置之,于是为十玉珥而美其一而献之。王以赋十孺子。明日坐,视美珥之所在而劝王以为夫人。
【注释】1.齐威王:查《战国策&齐策三》,原文为&齐王夫人死&&&无&威&字。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载: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宣王九年,田婴相齐&,&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可见田婴在齐威王时并未为相,应为齐宣王。
2.孺子:古代太子及高官的妾的名目。《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汉书&外戚传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
【译文】另一种说法:薛公田婴当了齐国的相国,齐宣王夫人死了,宫中有十个姬妾都被宣王所宠爱,薛公想知道齐宣王所要立的人然后再向宣王请求立一个人为夫人。宣王如果听从建议,那么这就是自己的建议被宣王所采用,而且会被新立的夫人所器重;宣王如果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就是建议没有被采用,而且也会被新立的夫人所轻慢。薛公想要预先知道宣王所要立的人然后再去劝说宣王立她为夫人,于是就制作了十个珠玉耳饰而其中一个特别精美而献给宣王。齐宣王将这十个耳饰送给十个姬妾。第二天薛公陪坐,看那只精美的耳饰带在谁的耳朵上从而就劝宣王将她立为夫人。
【说明】这一节叙述得比较详细,薛公并没有去东奔西跑地去打听,而是从齐宣王的好恶爱憎上看出了名堂,因此他有十足的把握提出建议,而且他的建议肯定被采纳,齐宣王会夸他乖巧,新夫人更会感激他。有了新夫人的支持,他在朝中的地位就更牢固了。
【原文】甘茂相秦惠王,惠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言,曰:&寡人将相子。&甘茂之吏道穴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入见王,曰:&王得贤相,臣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安更得贤相?&对曰:&将相犀首。&王曰:&子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犀首之泄,乃逐之。
【译文】甘茂当秦惠王的相国,秦惠王很宠爱公孙衍,与公孙衍暗中讲过一句话,说:&我将要让你当相国。&甘茂手下的小官吏从墙洞中偷听到这句话,就将它告诉给甘茂。甘茂进宫拜见秦惠王,说:&大王得到贤能的相国,我冒昧地来表示祝贺。&秦惠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先生,怎么又得到贤相了?&甘茂回答说:&大王将让犀首当相国。&秦惠王说:&先生从哪里听说?&甘茂回答说:&是犀首告诉我的。&秦惠王对犀首的泄密很生气,就把犀首赶走了。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这就是秦惠王不懂得隐藏自己的好恶爱憎了,想提拔谁,心里计划着,视时机而动,先表露出来,当然就会有人钻空子了。
【原文】一曰: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秦王欲得与之治天下,犀首曰:&衍其人臣者也,不敢离主之国。&居期年,犀首抵罪于梁王,逃而入秦,秦王甚善之。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凿穴于王之所常隐语者。俄而王果与犀首计,曰:&吾欲攻韩,奚如?&犀首曰:&秋可矣。&王曰:&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犀首反走再拜曰:&受命。&于是樗里疾也道穴听之矣。郎中皆曰:&兵秋起攻韩,犀首为将。&于是日也,郎中尽知之;于是月也,境内尽知之。王召樗里疾曰:&是何匈匈也,何道出?&樗里疾曰:&似犀首也。&王曰:&吾无与犀首言也,其犀首何哉?&樗里疾曰:&犀首也羁旅,新抵罪,其心孤,是言自嫁于众。&王曰:&然。&使人召犀首,已逃诸侯矣。
【译文】另一种说法:犀首,是天下很好的将领,本是魏惠王的大臣。秦王想要得到他和他共同治理天下,犀首说:&我公孙衍是别人的臣子,不敢离开我君主的国家。&过了一周年,犀首得罪了魏惠王,便逃跑到秦国,秦惠王待他很好。樗里疾,是秦国的将军,他害怕犀首替代他当上将军,于是就在秦惠王经常说秘密话的地方挖了一个小洞。不久秦惠王果然和犀首谋划事情,说:&我想攻打韩国,你看怎么样?&犀首说:&到秋天就可以。&秦惠王说:&我想把国家大事劳累于先生,先生必然不要泄露。&犀首退后几步连番拜谢说:&接受您的命令。&这时樗里疾也从小洞中偷听到了。于是郎中们都在说:&军队秋天就要行动攻打韩国,犀首将要当将军。&就在这天,郎中们都知道了;一个月里,国境内的人都知道了。秦惠王召樗里疾来说:&为什么这样闹轰轰的,这些话是从哪里传出去的?&樗里疾说:&好象是犀首传出去的。&秦惠王说:&我没有与犀首说话,你说好象是犀首为什么?&樗里疾说:&犀首是寄居在秦国的外客,新近才得罪,他心里孤独,说这话可能是想卖弄自己。&秦惠王说:&很对。&就派人召见犀首,犀首早已逃到其他诸侯那里去了。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这就是秦惠王不懂得隐藏自己的好恶爱憎了,想提拔谁,心里计划着,视时机而动,先表露出来,当然就会有人钻空子了。不过,这个樗里疾也太过分了,自己若是有真本事,还怕别人来替代吗?象这样的小人我们现代有许多,专事刺探领导的好恶爱憎,而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学真本事上,象这样的小人当上大官,那就是老百姓的倒霉了。
【原文】堂谿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昭侯曰:&然。&昭侯闻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后,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译文】堂谿公对韩昭侯说:&如今有一个价值千金的玉杯,贯通而没有底,可以装水吗?&韩昭侯说:&不可以。&堂谿公说:&有陶制的器皿不漏水,可以装酒吗?&韩昭侯说:&可以。&堂谿公回复说:&那瓦器,是最不值钱的,不漏,就可以盛酒。虽然有价值千金的玉杯,极其昂贵而没有底,漏水,不可以盛水,那么人们还有谁往里面斟酒呢?如今作为人们的君主而泄露群臣的言谈,这就好象是没有底的玉杯。虽然他拥有神通明智的臣子,这些臣子也不会献出谋略了,因为他们害怕泄漏啊。&韩昭侯说:&是这样。&韩昭侯听了堂谿公的话,自此以后,想做天下的大事,从来没有不单独睡觉的,因为他怕自己说梦话而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计谋。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这是堂谿公在教导韩昭侯,泄漏群臣的言谈也就是表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了,但愿韩昭侯听从了堂谿公的话而守口如瓶,不再表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
【原文】一曰:堂谿公见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君曰:&以瓦卮。&堂谿公曰:&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饮者,以其无当耶?&君曰:&然。&堂谿公曰:&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语,譬犹玉卮之无当。&堂谿公每见而出,昭侯必独卧,惟恐梦言泄于妻妾。
【译文】另一种说法:堂谿公见韩昭侯说:&如今有一个白玉之杯没有底,有一个瓦制之杯而有底。君主口渴时,将用哪一只杯子喝水?&韩昭侯说:&用瓦制杯子。&堂谿公说:&白玉之杯很美而您不用它来喝水,是因为它没有底吗?&韩昭侯说:&对。&堂谿公说:&作为人们的君主而泄漏群臣的言谈,就好象是玉杯没有底。&堂谿公每次拜见韩昭侯出来,韩昭侯总是一个人睡觉,惟恐说梦话把自己与堂谿公商量的事情泄漏给妻妾。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有过就改,善莫大焉。国家大事,就是家人也不能泄露给他们,更何况是泄漏给外人?不表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让人感觉到深不可测,才是一个领导人应该做的。
【原文】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译文】申不害说:&独自观察问题的叫做明白,独自听取意见的叫做聪。能够独自决断事情的人,就可以做天下的帝王。&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节&当权者千万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如果不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也就没有办法和大家一起商量办事;和大家一起商量办事,必然也就要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这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时,领导人应该静静地倾听,听取各种意见,最后在自己心里综合分析,再做出判断。切忌一开会就先定好调子,那样很多人就会闭口不言了。而且如果一开始就显露出自己的好恶爱憎,那么许多人就只会迎合领导的意图而放弃了原则。
【原文】宋人有酤1酒者,升2概3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龅人,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故人臣执柄而擅禁御,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龅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注释】1.酤:(gū辜)《诗&小雅&伐木》:&无酒酤我。&《史记&高祖纪》:&高祖每酤留饮,酒讐数倍。&这里用为买酒之意。
2.升:容器名。量酒的单位。《墨子》:&赐酒日二升,肉二斤。&《小尔雅》:&两匊谓之升。&今俗称提子。
3.概:古代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楚辞&惜誓》:&同权槩而就衡。&《礼记&月令》:&斛甬,正权概。&《荀子&宥坐》:&夫水,徧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盈不求概,似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槩者,平量者也。&《史记&范雎传》:&而不概于王心邪。&这里引申为刮平,不使过量之意。
【译文】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用提子打酒时很平满,对待顾客很恭敬谨慎,他做的酒很好,酒旗悬挂得很高很显眼,但就是卖不掉,酒都变酸了。他奇怪有什么缘故,就去询问有知识的人。他问长者杨倩,杨倩说:&你的狗很凶猛吗?&他说:&狗是凶猛那么酒就卖不出去吗?&杨倩说:&人们害怕呀。有人叫小孩子揣着钱提着壶去你家打酒,而狗却迎上去张牙舞爪,这就是酒之所以变酸而卖不出去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本事的读书人胸怀治国谋略想表明于大国君主,而大臣却象恶狗一样迎上去张牙舞爪,这就是君主被蒙蔽被挟持的原因,而且也是有本事的读书人之所以不被任用的缘故。所以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忧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忧钻在土地神像中的老鼠。&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忧钻在土地神像中的老鼠呢?&管仲回答说:&君主看见建造土地神像的情景么?把木头树起而涂上泥,老鼠穿行在其间,挖个洞藏身于其中。用火熏它们,则害怕烧坏木料;用水灌它们,则害怕泥土脱落;这就是钻在神像里的老鼠之所以捉不到的原因。如今君主的左右侍从,出外就凭借君主的权势而到老百姓那里收刮钱财,来到宫中就紧密勾结而在君主面前隐藏罪恶。他们在宫内窥测君主的内情去告诉朝外的同党,内外勾结来加重权势,群臣百官靠他们取得富贵。这样的官吏不诛杀就会扰乱法制,诛杀了他们君主又不得安宁,你拥有他们,这些人就是钻在土地神像里的老鼠啊。&所以臣下掌握了权势而操纵了法令,向人表明为他们出力的人必然会有好处,而不为他们出力的人必然会有祸害,这种人就是凶猛的狗。大臣象恶狗一样去撕咬有本事的读书人,左右侍从又象钻在土地神像中的老鼠那样刺探君主的内情,而君主却不察觉。象这样下去,君主哪能不受蒙蔽,国家哪能不衰亡呢?
【说明】本节是对第四节&统治者肃清内部的问题&的说明而举的例子,内部问题确实是个很重大的问题,凡是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团结统一的内部,那是休想搞好的。正因为管仲善于统一内部,肃清内部,所以齐国在春秋时期才能称霸。
【原文】一曰:宋之酤酒者有庄氏者,其酒常美。或使仆往酤庄氏之酒,其狗龁人,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问曰:&何为不酤庄氏之酒?&对曰:&今日庄氏之酒酸。&故曰:不杀其狗则酒酸。桓公问管仲曰:&治国何患?&对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则木焚,灌之则涂阤,此所以苦于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于君,不诛则乱法,诛之则人主危,据而有之,此亦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擅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害,亦猛狗也。故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
【译文】另一种说法: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叫庄氏,他的酒一直做得很好。有人派仆人去买庄氏的酒,但他的狗咬人,派去的仆人不敢去,就去买佗家的酒。问他说:&为什么不买庄氏家的酒?&仆人回答说:&今天庄氏家的酒很酸。&所以说:不杀掉那咬人的狗酒就会变酸。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忧什么?&管仲回答说:&最头痛那钻进土地神像的老鼠。那土地神像,是木料而用泥涂在上面,老鼠便藏身于其中。用火熏烤那么木料就会被焚烧,用水灌它那么涂泥就会脱落,这就是最头痛社鼠的原因。如今君主身边左右侍从,出外就会卖弄权势向人民收刮钱财,进宫就会互相勾结欺诈侮弄隐晦罪恶来欺骗君主,不诛杀他们就会扰乱法制,诛杀了他们君主就会有危险,君主有了这些人,这些人就是钻进神像里的老鼠啊。&所以臣子掌握了权势又操纵了法令,明白表示为他卖力的人必然有利,不为他卖力的人必然会有祸害,这就是凶恶的狗。所以左右侍从是钻进神像里的老鼠,执政大臣是凶恶的狗,那么治国的法术也就不能推行了。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一个领导人身边有了这些人,那工作肯定是干不好的。领导人考虑的是全盘的大事,而这些老鼠、恶狗之类的人则考虑的是自己。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就是国家大事也要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国家事务妨碍了他们的利益,或者使他们没有利益,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破坏这件事。所以,当身边有了这种老鼠、恶狗似的人,奉劝领导人尽快肃清内部,保持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千万不要姑息养奸。
【原文】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译文】尧想把帝位传给舜。鲧规劝说:&不吉利啊!哪能把帝位传给平民百姓呢?&尧不听从他,起兵去攻打他并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外。共工又规劝说:&哪能把帝位传给平民百姓呢?&尧不听从他,又起兵去攻打他并把共工杀死在幽州的都城里。于是天下没有谁再敢说不要把帝位传给舜了。孔子听说后说:&尧了解到舜的贤能,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于惩处劝谏的人而一定要把帝位传给舜,才是很难的事。&另一种说法:&不因为那些使自己疑惑的话而败坏自己所明察的事情那是最难的。&
【说明】本节是对第四节&统治者肃清内部的问题&的说明而举的例子,挑选继承人,往往是领导集团内部引发矛盾的问题,历史上很少有统治者能象尧这样做。所以还是孔子说得对,最难的是坚持不懈的信任。别说继承人难以挑选,就是平常两口子关系很好,但一条流言就会导致夫妻互相猜疑,明智的夫妻还可以互相勾通,解除误会;那糊涂一点的夫妻就会由猜疑而升降到吵闹、打架,甚至离婚。所以,能得到一个人的充分信任,真是莫大的幸福。
【原文】荆庄王有茅1门之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践霤2者,廷理3斩其辀4,戮5其御。&于是太子入朝,马蹄践霤,廷理斩其辀,戮其御。太子怒,入为王泣曰:&为我戮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诛也?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乘6君而下尚7校8也。臣乘君,则主失威;下尚校,则上位危,威失位危,社稷不守,吾将何以遗子孙?&于是太子乃还走,避舍露宿三日,北面再拜请死罪。
【注释】1.茅:《易&泰&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易&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尔雅&释言》:&茅,明也。&郭璞注:&《左传》曰:&前茅虑无。&&郝懿行义疏:&郭引左氏宣十二年《传》云:&前茅虑无。&杜预注:&茅,明也。&《正义》引舍人曰:&茅,昧之明也。&杜注又引&或曰:时楚以茅为旌识。&然则茅旌亦取显明为义。&这里用为显明之意。
2.霤:(liu六)通&溜&。《仪礼&燕礼》:&设洗篚于祚阶东南,当东霤。&《说文》:&霤,屋下流也。&潘岳《悼亡诗》:&晨霤承檐滴。&这里用为屋檐下滴水处之意。
3.廷理:春秋时期楚国的官名,执掌刑法。《说苑&至公》:&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
4.辀:(zhou舟)《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仪礼&既夕礼》:&荐车直东荣,北辀。&《说文》:&辀,辕也。&这里用为车辕之意。
5.戮:(l&路)《周礼&掌戮》:&戮谓膊焚辜肆。&《论语&公冶长》:&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荀子&王制》:&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说文》:&戮,杀也。字亦作剹。&本义是指杀人后陈尸示众,这里用为死刑之意。
6..乘:(ch&nq成)《国语&周语中》:&乘人不义。&《汉书&礼乐志》:&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唐师古注:&乘,陵也。&这里用为凌驾之意。
7.尚:古同&上&。《诗&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广雅》:&尚,上也。&
8.校:《史记&春申君列传》:&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扬雄《长杨赋》:&校武票禽。&李延寿《北史》:&不与诸弟校竞。&这里用为对抗、抗衡之意。
【译文】楚庄王有一部显明大门的法令上说:&群臣大夫及各位公子进入朝廷,马蹄踩踏到屋檐下滴水处的,由廷理官斩断那车辕,将车夫处以死罪。&有一天太子入朝,马蹄踩踏到屋檐下滴水处,廷理官就斩断车辕,将马夫处以死罪。太子很愤怒,进宫对父王哭泣着说:&给我杀机那廷理官。&楚庄王说:&法令,是使祖宗的神庙得到敬重,使国家政权得到尊严的工具。所以能够维护法制服从命令而使国家政权受到尊重的,就是国家的忠臣,怎么可以诛杀呢?至于那违犯法制无视命令而不尊敬国家政权的人,是臣子凌驾于君主而下与上相对抗。臣子凌驾于君主,那么君主就失去威势;下与上相对抗,那么上级的地位就危险,威势失去地位危险,国家政权不能保住,我拿什么来传给子孙呢?&于是太子小步快速退走,避开房屋在郊外露宿了三天,然后向北面叩拜请求父王给予死罪。
【说明】本节是对第四节&统治者肃清内部的问题&的说明而举的例子,纵观古往今来,确实很少有楚庄王这样严格执行法令的,大部分统治者都认为这是小事,不就是马蹄踩踏到屋檐下滴水处吗?殊不知,国家的尊严就是靠这样一件件小事才能体现出来。如果谁都不拿这些小事当回事,拿国旗、国歌戏耍玩弄,国家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孔子就曾经说过,对穿国家制服的人都要尊敬,何况要踏进国家机关。象这些事情,统治者首先要严格管理的就是内部,如果内部都是掉以轻心,那么对外就更没有办法管理了。
【原文】一曰: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1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延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2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注释】1.须:《易&归妹&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书&多方》:&天惟五年,须假之子孙。&孙星衍疏:&须者,《释诂》云:&待也。&&《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楚辞&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洪兴祖补注引李翰周云:&须,待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篇海类编&身体类&须部》:&须,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2.矜:(jīn巾)《老子&二十二章》:&不自矜,故长。&《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荀子&非相》:&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折锐摧矜,凝汜滥兮。&《大戴礼记&小辨》:&矜行以事君。&《集韵&蒸韵》:&矜,庄也。&这里用为庄重、敬重之意。
【译文】另一种说法:楚王紧急召见太子。楚国的法律规定,车不能进入到茆门。天下了雨,宫廷中有积水,太子就把车子赶到了茆门。廷理官说:&车子不能进入到茆门。到了茆门,就是犯法。&太子说:&大王召见很急,不能等待到没有积水。&随后驱赶马车前进。廷理官举起长枪刺击他的马,破坏了他的车驾。太子进宫对父王哭泣着说:&宫中多有积水,我驱车赶到茆门,廷理官说&这是违法&,并举起长枪剌击我的马,败坏我套好的车驾。父王必须诛杀他。&楚庄王说:&前面有我年老的君主在而不逾越法规,后面有你继位的太子在而不归附你,值得敬重啊!这是真是我守法的臣子啊。&于是就给他增加爵位两级,而开了后门让太子出去。并告诫:&不要再犯错误了。&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说的都是内部管理问题,有廷理官这样严格执法的好臣子,好部下,当然是楚庄王的幸运了。换了另外的人,因为太子即将执政,讨好他都来不及,还敢击杀他的马吗?如果对太子也可以破坏规矩,那么对其他皇亲国戚同样也可以破坏规矩,那么订立规矩还有什么意义呢?
【原文】卫嗣君谓薄疑曰:&子小寡人之国以为不足仕,则寡人力能仕子,请进爵以子为上卿。&乃进田万顷。薄子曰:&疑之母亲疑,以疑为能相万乘所不窕1也。然疑家巫有蔡妪者,疑母甚爱信之,属之家事焉。疑智足以信,言家事,疑母尽以听疑也,然已与疑言者,亦必复决之于蔡妪也。故论疑之智能,以疑为能相万乘而不窕也;论其亲,则子母之间也;然犹不免议之于蔡妪也。今疑之于人主也,非子母之亲也,而人主皆有蔡妪。人主之蔡妪,必其重人也。重人者,能行私者也。夫行私者,绳之外也;而疑之所言,法之内也。绳之外与法之内,仇也,不相受也。&
【注释】1.窕:《大戴礼记》:&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这里用为未充满、有间隙之意。
【译文】卫嗣君对薄疑说:&先生觉得我国家小而不足以来做官,那么我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你认为值得的官,请让我给先生晋升爵位为上卿。&于是就赐给他耕田一万顷。薄疑先生说:&我的母亲爱我,认为我可以成为拥有万乘兵车大国的相国而且还有余力。然而我家的巫者中有一个姓蔡的老妪,我母亲非常喜欢信任她,把家里的事都委托给她。我的智慧完全可以让我母亲信赖,管理家事,我母亲也完全听我的,然而已经和我谈过的事,也一定要由蔡婆来做决定。所以要论我的智慧和才能,那么我母亲认为我能担当万乘大国的相国还有余力;要论我们的亲密关系,那么是儿子和母亲的骨肉关系;但还是免不了要和蔡婆复议我的意见。如今我和君主,不是子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君主却有许多蔡婆似的人。君主的蔡婆,一定是那些重要人物。这种重要人物,是能谋取私利的人。那谋取私的人,是在法律的准绳之外的;而我所主张的,是在法律之内的。法律的准绳之外与法律的规定之内,是敌对的,是不相容的。&
【说明】本节是对第四节&统治者肃清内部的问题&的说明而举的例子,薄母什么意见都要听从蔡婆的,导致薄疑的智慧和才能没有办法完全发挥,而卫嗣君也如同薄母一样,并不能完全听从薄疑的,因为卫嗣君身边也有许多蔡婆似的人物。所以,统治者要是不肃清内部,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没有办法治理国家的。因为治理国家要依靠法律,而许多蔡婆似的人物则是逍遥法外的。如果要治理,首先得把这些逍遥法外的蔡婆似的人物纳入到法律之内,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治理企业、家庭同样如此,只要有逍遥法外的人存在,任何治理都是白费功夫。
【原文】一曰:卫君之晋,谓薄疑曰:&吾欲与子皆行。&薄疑曰:&媪也在中,请归与媪计之。&卫君自请薄媪。薄媪曰:&疑,君之臣也,君有意从之,甚善。&卫君曰:&吾以请之媪,媪许我矣。&薄疑归,言之媪也。曰:&卫君之疑奚与媪?&媪曰:&不如吾爱子也。&&卫君之贤疑奚与媪也?&曰:&不如吾贤子也。&&媪与疑计家事,已决矣,乃请决之于卜者蔡妪。今卫君从疑而行,虽与疑决计,必与他蔡妪败之。如是,则疑不得长为臣矣。&
【译文】另一种说法:卫国君主到晋地去,对薄疑说:&我想和先生一起走。&薄疑说:&我母亲在家中,请让我回家与母亲商量一下。&卫君亲自去请薄母。薄母说:&薄疑,是君主的臣子,君主有意让他跟随,很好。&卫君对薄疑说:&我已经请示过你母亲了,你母亲同意我的意见。&薄疑回家,告诉母亲。说:&卫君的爱与母亲相比怎么样?&薄母说:&不如我爱儿子呀。&薄疑说:&卫君的器重和母亲相比怎么样?&薄母说:&不如我器重儿子。&薄疑说:&母亲和我商量家事,已经决定了的事,也一定会请教占卜的蔡婆。如今卫君让我跟随他一起走,虽然和我决定计策,也一定会与别的蔡婆来败坏我的计策。象这样,那么我就不能长久地做臣子了。&
【说明】本节与上节基本一样,说的都是蔡婆似的人物要插手朝政,这是真正想干事的人所不能容忍的。那些占卜者、摇鹅毛扇的人、君主身边左右亲戚等,其实都没有学过怎样管理、怎样治理一个家、一个国,然而他们仗着一点点占卜知识或是与统治者的亲戚关系,动不动就插手管事,就使得真正干事的人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这样的内部关系如果不肃清,别想干成任何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隐身会被发现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