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学报可以延迟一学期不交学费吗

广东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上海一小学改校外接孩子 部分家长不理解发布时间: 点击:916日,上海中心城区一小学放学后家长在校门外迎接学生。日,上海中心城区一小学放学后家长在校门外迎接学生。家长该不该进校接孩子?新学期伊始,上海中心城区一小学,放学方案由家长进校接孩子,改为校外接孩子。其目的是防止接送高峰时有不法分子混入校园,制造恶性事件。对此,不少家长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们,认为校外马路狭窄,容易发生拥堵,甚至引发交通安全问题,同时担心风雨天孩子在校外“遭罪”。校方回应澎湃新闻称,该校已经与区内警署、交通队、区校园安全中心等多次协商,请求共同维持校外放学秩序,也已对灾害性天气期间放学问题作了充分的应对预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校外放学一定会逐渐有序迅速。家长:万一出了事情,谁来承担?9月3日下午3时20分,澎湃新闻记者来到该小学校门所在路段,这条绿树成荫的小马路,平时十分幽静。不过,此时校门口已围满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其中头发花白的祖辈占到多数。学校将校门外约2米宽左右的上街沿用围栏围出长约20多米、宽约1米的区域,每隔一米便挂上一个班级名,如二(1)班、二(2)班,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在相应班级的区域等待。下午3时35分,在老师的带领下,二年级学生分班级排队走出校门,进入围栏中指定区域等待家长。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每位老师都高举着一块绿色的写着班级号的方牌,方便家长识别,有些类似运动会运动员进场的场景。二年级放学结束后,一年级的孩子也分班级依次走出校门。此后,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也分时段、分班级进入指定区域等待家长。不到半个小时,40多个班级、1000多名学生由家长接走,未等到家长及时来接的孩子则由老师带回到学校大厅等待。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学校的安排十分有序,交警和协管员也一直在维持交通秩序,但是,由于人行道比较狭窄,该路段本身又不宽敞,在放学高峰时,马路上有些拥堵,车流行进较为缓慢。二年级家长刘先生表示:“以前我们家长进入校园,孩子们则在操场上列队等待,非常方便。下雨天,还能进入大厅避避雨,家长也很放心,现在全部改到校外放学,人行道这么狭窄,路上全部都是车,万一出了事情,谁来承担?而且如果以后下大雨,难道让孩子们都在外面淋雨?”类似的抱怨更多来自于爷爷奶奶们,他们十分担心孩子在校外不安全、淋雨受苦。不过,也有许多家长表示支持,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家长刘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觉得在校外放学挺好的,前几天听说外地有家长冲进校园砍杀了好几个学生,太吓人了,宁愿我们在外面挤一些,也一定要保证不让坏人混进学校,毕竟我们的孩子都在里面。”校方:在校外发生问题,不会逃避责任对于家长的抱怨,该校校长表示,之所以在今年新学期更改放学方案,主要还是出于校园安全的考虑,教育部门也一直有相关要求,目前上海大部分中小学都实行校外放学的规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她表示,“之前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园内等待非常安全,因此很晚才来接孩子,最长的时候负责放学工作的教师要在操场上等候将近一个小时。而且放学之后,学校的兴趣班、晚托班开始了,而进入校园接孩子的家长经常会大批滞留,且在学校走廊中游荡,有些甚至还会进教室去干扰学生上课,安全隐患太大了。”她表示,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改到校外放学是为了推卸责任的说法并不对,“即便在校外放学时发生问题,我们也绝不会逃避任何责任。”“一年前因为考虑到校外的马路过于狭窄,出于人性化考虑,才允许家长入校接孩子,但因为高峰时段,人流巨大,保安无法做到完全防止陌生人在高峰时段混入校园”,她回顾了一年来让家长进校接孩子的各种问题,“有些家长记错孩子分时段放学的时间,可能提前一小时到了,也会在早放学时段的家长群中一起涌入校园,在校园内游荡一个小时。我们上学期就已发生过手机、钱包失窃的情况。孩子的安全更是存在极大隐患。因此改到校外放学势在必行。”风雨天孩子会不会在校园外“遭罪”?校方称,已经做好充分预案,遇到大风大雨天气会让孩子在校园内的教学楼大厅等待,由家长凭证进入校园领走孩子,但对证件的检查会更加严格。至于放学时造成的交通短时间拥堵问题,校方认为目前还在磨合期,学校已经与区内校园安全中心、交警等相关部门协商,请求相助维持秩序。此外,如果家长能注意分时段来接孩子,高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果能尽量避免接送,锻炼孩子自行回家的能力,或许也能适度减缓校外拥堵的问题。校方表示,今后还将不断调整放学方案的细节问题,让放学工作更加迅速、有序。那么上海中心城区其他小学又是怎么做的?静教院附校分管小学部的副校长严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校园外分时放学的措施,“我们校门口的江宁路人行道也非常狭窄,所以我们是把孩子分年级领到校门口的门厅下等候,同时也通知家长分时前来接孩子,从下午3点10分一年级放学到四五年级的3点40分放学,当中要相隔半个小时,避免集中放学堵塞校门。为此我们为四五年级的孩子设计了跑步环节,等孩子跑完步,也就到了放学时间。”严薇表示,校园安全相对于交通拥堵等问题是第一位的,该校家长只能进入门厅范围,严禁进入校园中,门厅与校园由金属护栏完全隔离,避免家长闯入。“由于我们学校家长择校的较多,很多家长都要从很远的地方开车来接孩子,因此加剧了校门口的拥堵,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建议家近的家长不要开车接送孩子,同时让保安、协管员、交警等帮忙维持放学时段的秩序,尽量减轻拥堵情况。”严薇说。广东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代表:延迟双选会时间 高校去行政化去商业化发布时间: 点击:1545全国人大代表刘占芳。 记者 郑宇 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提升教育质量?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提出3条建议:延迟毕业生双选会时间、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去商业化。提前找工作让大四变成了“混日子”刘占芳认为,不少高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是大四就开始找工作,4年的学习时间缩水为3年。“大四上学期,就有毕业双选招聘会进驻校园。”刘占芳注意到,他的学生一进入大四就开始频频参加各种双选会,有的学生甚至逃课去找工作。“签了劳动合同,感觉人生完成了一件大事情,心情放松,学习动力却大减;没有签到满意合同的,内心无比纠结,也难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刘占芳说,他和好多老师都觉得,给大四学生上课很不舒服,“不来上课,或者来了混日子,作业更是应付了事。研究生也有类似情况。”刘占芳说,这样的情况出现已经不是一两年了,需要从制度上重新安排——建议教育部()调查研究后,将高校毕业生的双选会调整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研究生的双选会也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现象亟待改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还在于去行政化。”刘占芳说,高校去行政化提了多年,但推进缓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他列举了一种流行说法:高校一开大会,“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也许有些夸张,但高校行政化已是普遍现象。比如一些高校,直接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学院有30多个,但职能部处可多达50多个。部处机构太多,客观上造成了人浮于事,责任相互推诿,破坏了高校学术氛围,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校的重心在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高校不能在行政和教学科研上‘双肩挑’。”他说,按照高等教育自身规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幅减少部处机构的设置,以提高效率,这项工作亟待推进。他建议,针对不同高校的定位和特点,应该实施分类指导,以法规确定高校职能部处机构设置,限定职数,同时制定此项改革的时间表。把高校教师的精力引向课堂“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就是要把高校教师的精力引向课堂。”刘占芳说,课堂教学是良心活,高校教师的授课质量也不如科研成果那样容易量化,“也许备课花费的精力大不一样,但最后教师得到的课时费却是一样的,这就不公平了”。另外,一些高校教师热衷“下海”办公司,获得经济效益,高校的商业化色彩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破坏了高校的学术氛围。另外,侧重科研的考评制度,也分散了教师对课堂的热情。他说,国家应该把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从提升高校课堂质量和效率入手,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让学生学有所获,通过高质量的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归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记者 张珺 杨帆 首席记者 张莎)广东电视台 现代教育频道>>图文新闻>>现代教育快讯
准大学生为凑学费摆摊卖凉面 同学争抢购买发布时间: 点击:1260全国好心人捐款不断接听电话已获6万元资助昨天13时40分左右,何学思去银行查询发现,他的卡上已有了6万多元捐款。同时,何学思一个小时至少接二三十个电话。“这些电话,我都喊他们记下,好以后表示谢意。”何学思的母亲杨齐慧说。当天下午,成都商报记者根据何学思兄妹俩记下的号码,随机拨打了几位捐助者。“我的家庭曾经也十分困难。”黑龙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她捐了2000元,希望何学思能顺利读完大学,走出困境。其他几位四川、重庆、上海的捐助者也不愿透露姓名,只表示自己是为何学思的行为所感动。父亲因患尿毒症换肾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因手术留下后遗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且负债累累,内江一大学新生何学思在收到西南财经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面对每年近7000元的学费,他毅然决定上街摆摊卖凉糕、凉面,以筹集一点学费。此事传开后,社会各界纷纷伸来援助之手,何学思的高中同学也在昨日帮着他卖凉糕、凉面,并发起募捐活动。爱心汇聚,昨天一天“卖”凉糕、凉面的收入至少有2万多元,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的捐款也已超过6万元,何学思的大学学费总算有了着落。他为什么摆摊?父母患重症 靠300元低保过日子考上大学 7000元学费无着落在今年中,17岁的何学思以615分考入西南财大数学与经济学专业。然而,7月26日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何学思和家人却为每年近7000元的学费发愁。家住内江城区的何学思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2011年以前,父亲在建筑公司打工,母亲在内江某丝厂上班,10多年前也在城区购买了一套房子,一家四口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然而,病魔却降临在这个家庭。2011年,父亲何基文因患尿毒症换肾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高达40万元左右的治疗费用不仅耗光了家中积蓄,还让这个家庭背负了20多万元的债务。去年夏天,母亲杨齐慧在医院做子宫肌瘤手术时又留下了后遗症,肾衰竭的她只能靠每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何基文说,目前,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每月300多元的低保收入,平时还有一些亲戚资助。录取通知书中要求,8月23日前必须将学费汇入指定账号。为此,家里四处找人借钱。最后,在8月21日,家里向亲戚借了6000元钱,将学费汇给了学校。在借钱的同时,何学思毅然决定,上街摆摊卖凉糕、凉面,以筹集一点学费。“能挣一点是一点吧,减轻家里的负担。”这是何学思最初的想法。为何他能一天“卖”2万元?央视报道 @央视财经呼吁班主任号召 高中同学帮忙23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筹学费的日子》,报道了何学思的事情。“买他份凉糕吧!父母身患重症,大学新生街边摆摊养家赚学费。”当晚,央视财经频道官方微博“央视财经”向社会发出呼吁。央视的报道,迅速引起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何学思说,央视公布他的电话后,他接到了全国各地的电话,都是打来关心他及其家庭甚至表示资助的。“到目前,至少有几十上百个好心人表示愿意帮助我,有的直接要了我的卡号,最多的表示每年资助我1万元学费和生活费。”昨天上午9时许,何学思又推着推车,到母校内江六中附近的一十字路口继续摆摊。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三四十个高中同学。何学思的高中同学王熙民说,23日晚央视报道何学思上街摆摊筹学费的新闻后,他们的班主任在QQ群中将这个新闻告诉了大家。随后,同学们便策划着帮何学思筹集学费。“我们就发动自己身边的人来买他的凉糕凉面,也在摊位现场发起募捐活动。”昨天早上,何学思及其同学、家人准备的凉糕和凉面等是平时的三四倍。但摆摊不久后,凉糕、凉面就卖完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增加供应。17时30分许,一天卖凉面凉糕及募捐的资金达2万多元。“平时这些,只能卖几百块钱,感谢好心人,我以后会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何学思说。背后故事半月仅赚200多元 曾想过放弃有了卖凉糕的决定之后,何学思便花费985元买了一台打米浆的小机器、一个二手小推车及一些简易碗筷和制作凉糕、凉面的必备材料。8月1日开始,他便每天在家附近的内江市妇幼保健院门口摆摊,卖凉糕、凉皮、凉面、凉虾,每碗价格三四元。每天天还未亮,何学思便起床制作,他的姨妈、表姐也前来帮忙。早上8时许,他便推着推车上街摆摊了,上午摆摊的时间持续到中午12点半左右,下午则从三四点持续到晚上七八点。“我想,这段时间的人要多一些,也好卖一些。”然而,由于是初次做生意,何学思不好意思吆喝,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摊位前,等着生意上门。“有时候,一下午只能卖两碗出去。”何学思说,他从8月1日至16日一直上街摆摊,此后几天因为有其他事情处理耽误了。16天中,他最多一天能卖100多元,少则只有五六十元。“平均算下来,一天八九十元,但除去成本,只赚了200多块钱。”何学思坦言,看着辛辛苦苦的劳动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他曾想过放弃。但想着家里的困难,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而在父亲看来,儿子上街摆摊,也算学了一门手艺,以后放假也多了一条挣生活费、挣学费的门路。现场特写妈妈带儿子捐款:向哥哥学习“捐得不多,望儿子有所感染”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前来购买的人,大多数都知道何学思的故事,他们买一碗凉糕或凉面,却付了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甚至几百元,然后叫收钱的同学不用找了,有的则是直接将捐款投入募捐箱。打听得知,他们有从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也有在网上了解到的,还有听朋友说的,前来“高价”买凉糕、凉面,只是为了献一份爱心,延续何学思的希望。“我带着儿子来,也让他看看何学思哥哥是怎样努力上大学的,让他学学。”唐女士带着念初中的儿子前来,捐了400元。她说,她在网上看到何学思的报道及相关帖子后,便专程带着儿子来看看。“捐的钱不多,只是一份心意。希望儿子能有所感染。”(成都商报记者 姚永忠 摄影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理工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