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队的手台式机什么牌子好打洞钻冰机是那个牌子

中国北极科考队冰站作业全面展开
来自美国的科考队员(前)在对采集上来的冰芯进行分段,以进行冰芯的二氧化碳分布情况研究(8月10日摄)。
“雪龙”号船时8月10日晚,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76度42分、西经151度4分设立短期冰站进行科考作业,这标志着此次北极科考的冰站作业全面展开。
新华社记者徐硙摄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业
新华网“雪龙”号8月30日电(记者 璩静)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海冰融池(冰面因融化形成的水洼)反照率观测,海冰生态组开展海冰、冰水界面样品采集和冰温剖面测量,海冰大气组进行海冰大气观测、探空气球释放、冰面温室气体通量观测。
经过5小时作业,科考队共采集冰芯48支、冰下海水30升,投放100米、200米深海水温度盐度计共10次,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可为海冰变化研究提供数据的冰浮标各1个。
此次作业的所在浮冰长约200米、宽约60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测试显示,这块浮冰的平均厚度约1.1米至1.2米、冰面雪厚0.11米,浮冰的组成以一年冰——即每年冬季出现、夏季逐渐消融的薄冰为主,冰的温度较高,密度较松。GPS精密测量显示,该浮冰正以每小时0.2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漂移。
作业期间,科考人员和设备都由船载“黄河”艇运至指定作业区。人员和物资上冰前,防熊队员和指定人员先对冰站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包括探测冰面荷载强度、冰裂隙和覆雪融池等,同时设立防熊观测点。确认无危险后,科考人员才登冰开展观测。为防止北极熊袭击,科考队进行周密部署,除了前期防熊培训外,作业期间,防熊队员、“雪龙”号驾驶台人员一直进行安全眺望,冰面现场负责人全程巡视各作业区域,“黄河”艇和“海豚”直升机随时待命驰援。
当地时间25日,“雪龙”号沿着挪威北方的斯瓦尔巴群岛西侧北上到达北纬81度的海冰边缘。27日,“雪龙”号经过位于高纬航线、地处俄罗斯北方的北地群岛,从东经128度北上航行。截至8月29日,“雪龙”号在此次科考中的总航程已达12636海里、累计航时1092小时。目前,“雪龙”号正沿着东经120度航线向北航行。
】【】【】中国北极科考队进入北极地区
新闻- 体育- 财经- 汽车- 房产- IT- 游戏- 生活- 健康- 女人- 旅游- 教育- 求职- -
搜狐短信强档推荐
国内最新消息&& &
国内版热点话题>> &
在台湾,他一度是个禁忌的话题。在中国大陆,他被高调定位成&民族千秋功臣&
言情“鬼才”。在海外,他和张爱玲享有同样的盛誉。
>> >>中国北极科考队进入北极地区日14:32 人民网   这是科考队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教授(右)在与挪威北极研究所所长奥尔海姆交谈。  10月17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北极科考队抵达地处北纬69度39分的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并与挪威北极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了友好交流,中方就决定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立中国伊力特·沫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基地建设选址征求意见,双方科学家表示将加强极地研究的学术合作。  新华社记者袁满摄(新华社传真照片,特罗姆瑟,日)
中国北极科考队参观特罗姆瑟市的极地博物馆。该馆于1978年向公众开放,再现了欧洲人早期对北极的探险活动。这是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右)在与博物馆馆员交谈。&&相关专题:相关新闻:
(10/19 10:38)
(10/18 18:22)
(10/18 15:30)
(10/18 12:07)
(10/18 11:28)
(10/18 10:03)
(10/16 17:32)
(10/16 13:21)?--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北极科考队展开第一次调查作业
(第五次北极科考)北极科考队展开第一次调查作业
新华网“雪龙”号7月10日电(记者璩静)经过8天航行,“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于10日下午15时30分抵达白令海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预定站点,开始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之行首个调查站位的观测与取样。
在强烈温带气旋影响下,白令海波涛汹涌,海上平均风力为7至8级,涌高4米,气温只有6摄氏度左右。停船作业时,“雪龙”号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船体摇摆倾斜角达到15度左右。据介绍,此次作业的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位于太平洋北部,是气旋必经之路,风大浪急,对甲板上作业的科考队员是个严峻考验。
在“雪龙”号船尾,一台载有两个电火花源的设备很快被推上作业区,吊挂在巨大的绞车钢缆上缓缓放入大海。这是此次作业使用的多道地震采集系统,该系统由发射震源和接收水听器两部分组成,发射震源向深海发射1.2万焦耳的电火花。一段时间后,水听器会接收到海底地层的声波反射信号,从而判断地层形态。这套设备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极地海区的观测系统。
随着首个调查站位工作的结束,“雪龙”号又以5.2节航速驶向第二个调查站位。据悉,未来7天内,考察队将在白令海一站接一站地连续调查38个站位,进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水文、大气等方面的综合观测和采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六次北极科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