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战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怎么造

当代战列舰巡洋舰大观
&&&&&&&&&&&&&&&&
/ 当代战列舰巡洋舰大观 
(京)新登字 021 号责任编辑:孟淑贤封面设计:郭宝珍 图片供稿:阮洪利等 审 稿:苗 宇当代战列舰巡洋舰大观赵兴德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东单外交部街甲 31 号
邮编:100005) 中国科学院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787X1092 毫米 24 开本 印张:7. 75 插页:24 字数:1150001994 年 5 月第 1 版 1996 年 8 月第 2 次印刷 印数:ISBN7-/G·136 定价:18.00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当代战列舰巡洋舰大观一、战列舰概述  战列舰是一种主要在远洋活动、装备强大的舰炮武器、有装甲防护与防 雷舱的大型战斗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战列舰是海 军舰队的主力战舰,故亦称“主力舰”或“战斗舰”。它是海军舰队的核心, 用于同海上敌人舰船决战,或对陆战中兵力的支援。  战列舰名称起源于 300 年前。早先的海战,双方的战舰两舷相接,手持 大刀长矛的士兵冲到对方的战船上乒乒乓乓砍杀一气。随着火炮在海战中的 运用,双方战舰拉开了距离,把战船按前后次序排成一列,使各船的火炮都 对准敌舰,依次向敌舰炮击。海战的胜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吨位大、防护 好、火炮进攻力强的战舰才能取得较好的作战效果,才有可能保持在战斗队 列上。于是,人们便开始将这些吨位大、防护力好、火炮威力强的战船称为 “战列舰”。据史料记载,这种一路纵队线阵战术问世于
年英国 和荷兰战争期间。因此,战列舰的历史往往从那时算起。战列舰的发展大致分为木质风帆战列舰和蒸汽铁甲战列舰两个阶段。 风帆战列舰出现于 17 世纪中期,系木质船体,由 3 根高大的桅杆扯起风帆驱动战舰前进,排水量由 1000 吨逐步增大到
吨。木质风帆战 列舰两舷开设着一个个舷窗,在每个舷窗口里布置一门火炮,带轮子的火炮 直接放在甲板上。火炮甲板最多可达 3 层,可装备 100 多门火炮。早期,风 帆战列舰装备的是发射圆型实心弹的前膛炮,19 世纪以后改装发射爆炸弹的 后膛炮,一艘舰可装备 120~130 门。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英国舰队和法 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共投入战列舰 60 艘,这是风帆战列舰舰队进行的最后一 次大规模海战。蒸汽战列舰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是近代工业的产物。  1859 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诞生。 次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勇士”号也在英国下水。不 过它同样保留风帆,仍为机帆并用。1873 年,人类造船史上最早将风帆从舰桅上去掉的纯粹蒸汽机动力战列舰“蹂躏”号在英国诞生。它标志着机器动力的最后胜利。  1892 年,英国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这艘舰成 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采用钢制船体,满载排水量由 1 万 吨增至 1.2 万吨;装备螺旋膛线舰炮,主炮口径由 200 毫米增至 300~350 毫米,由护板炮改为炮塔炮;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 230~450 毫米;航速由14 节左右提高到 16~17 节。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 为战列舰的四要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受美国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世界各国把建造大 型重炮战列舰,作为争夺海洋的资本。  1906 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装备 10 门 305 毫米的主炮, 满载排水量 2.1845 万吨,航速 21 节;翌年,又建造了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常 胜”号,装备 8 门 305 毫米主炮,排水量 1.725 万吨,航速 26.5 节。战列舰 和战列巡洋舰被列为主力舰。“无畏”号战列舰以其新颖的设计、强大的火 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成为当时标准型战列舰,为其他国家海军所推崇。战 列舰成为大国海军军备竞赛的首要目标。到 1908 年,英美法德日俄意奥 8 国的战列舰总数为 166 艘。  尔后,美国首先建造了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接着,英国也建造了装备 10 门 350 毫米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达 2.25 万吨。 这种类型的战列舰,被称为“超无畏”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 是蒸汽战列舰舰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海战,英德双方投入主力舰 64 艘。这次 海战之后,鉴于鱼雷和水雷武器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为了保住战列舰的主战 地位,一些国家设计和建造了吨位更重、火炮口径更大、防护能力更强的战 列舰,其主炮口径竟达 406~457 毫米,装甲厚度达 381 毫米,排水量为 5 万吨。如此庞大的战舰,其航速竟在 30 节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1921 年 11 月,美英法意日 5 国在华盛顿召开了海 军裁军会议,会上签订了一份限制战列舰发展的 15 年条约,规定战列舰的标 准排水量不得超过 3.5 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 406 毫米,并限定了各国保 持战列舰的艘数和标准排水量。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战列舰的发展出现了停 滞的局面。  1936 年 12 月 31 日,“华盛顿条约”期满,解禁后的各海军强国立即建 造新的战列舰,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又紧锣密鼓地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大炮巨舰”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设计普遍更加重视了舰 体的防御能力。当时由于航空兵发展迅速,战列舰的副炮一般均改为高平两 用炮,并加装了大量自动高射炮。同时,装甲的厚度一般采取与主炮口径相 同的尺寸,并注意了水下舰体对鱼雷的防护。当时战列舰吨位越造越大,火 炮口径越来越粗,防护装甲越来越厚;航速越来越快。日本建造的“大和” 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 7.3 万吨,6 门主炮每门口径为 460 毫米,舰体防护 装甲最厚处达 410 毫米,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航空兵的崛起,取代了战列舰的主力地位。日本愉袭珍珠港之战,是战列舰向航空兵“让位”的开始,“大和”号的沉没, 标志着“巨舰大炮”主宰海洋的历史的结束。战后,由于核武器和导弹的发 展,海军航空兵和轻型舰艇可以携带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并能远距离使用, 因此,战列舰大都退役,部分被封存。进入 80 年代后,美国海军的决策人士突然提出一个新观点:如果将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战列舰仍将具有强大的威力。为此, 美国决定对“衣阿华”级 4 艘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航速增至 35 节;保留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主炮,拆除 4 座双联装 127 毫米副炮;加装 8 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 座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装置、4 座 6 管20 毫米“密集阵”火炮;搭载直升机 3 架;加装了电子战系统。至 1989 年,这 4 艘战列舰相继改装完毕,重新服役。1990 年,其中两舰再次封闭。1991 年 1 月,“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参加了海湾战争。  1992 年,两舰又相继退役。至今,在世界海军舰艇编队中看不到战列舰 那庞大的身影。  战列舰之所以成为目前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战舰,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 势。  其一,吨位大。战列舰在世界所有的舰种中,其吨位居“亚军”,仅次 于航空母舰。而标准排水量 6 万多吨的巨型战列舰“大和”号,比一些航空 母舰的吨位还要大,就是拿到当今来比较,也仅次于“尼米兹”和“企业” 级航空母舰,比当今最大的巡洋舰——俄国的“基洛夫”号,还要重 4 万吨。  战列舰这样庞大的舰体,为装备各种武器,提供了空间;同时,吨位大利于 镇风压浪,可以赴远洋作战;庞大的舰体力舰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便于 长期在海上作战。  其二,火力强。战列舰以其炮多口径大而著称。早在风帆战列舰时代, 一艘战列舰 3 层甲板两舷摆列 100 多门大炮,一齐开火,炮声震天。而现今 尚存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上装备的 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的大炮,更是威力 惊人。该大炮,每发炮弹 1.5 吨重,最大射程 41 公里,可对海上及岸上目标 射击。该舰新装备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可达 1100 公里,携带每枚重 450 公斤的常规弹头;还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 既可用导弹进攻敌舰,又可防御敌舰导弹进攻。  其三,装甲厚。战列舰的装甲厚度同主炮口径的增加成正比。以“大和” 号战列舰为例,全舰舷部用 5 层钢板防护,最厚处达 410 毫米,创造了战列 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舰的底部除了加厚装甲外,还设立隔离层,用来防 护鱼雷攻击。当一枚鱼雷命中时,该舰不会影响战斗力;同一舷被 2 枚鱼雷 命中后,仍能保持战斗力,简直是一座坚固的海上堡垒!  当然,战列舰也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差等弱点,在导弹 武器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战列舰必将被新的武器所代替。  二、战列舰的产生和发展  在军舰的大家族中,战列舰是最早诞生的舰种。战列舰的发展经历了风 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星转斗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列舰 由木质壳体换成了钢铁装甲,由风帆驱使改为蒸汽机推动,由大炮轰击加上 导弹摧毁。无数次搏杀,无数次交锋,镌刻了多少荣誉,谱写了多少悲壮的 战歌!(一)本质风帆战列舰  战列舰的名称,出现在 17 世纪英国和荷兰战争期间。当时的战舰都是用 木头做壳体,扯起风帆作动力,因此,那时的战列舰叫木质风帆战列舰。  以前的海战,交战双方采用接舷战的方式。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蒙古人 传到西方,舰船舷侧装上了火炮,传统的接舷战受到了冲击。随着火炮口径 增大、射距增加,交战双方的舰船也逐渐放弃了密集的横队战术和混在一起 的交战方式,进而拉开了交战的距离。由于舰炮装在船的两侧,为了便于发 挥火力,作战舰队一艘跟随一艘,采取一路纵队队形作战。这样一来,舰体 大的火力强的战舰编入了战斗的行列,那些吨位小、火炮射距近的舰船只用 来巡逻。于是,编入战斗行列的大舰就被称为战列舰。木质风帆战列舰排水量由 1000 吨逐步增大到
吨。它有 3 层甲板,每层单板都装备火炮;有前桅、主桅、后桅 3 根桅杆,一根主桅的直 径是 1.016 米,高 36.6 米。桅杆用绳索扯起三四段横帆,海风把白帆鼓张起 来驱动战舰前进,一般风力下航速 5~10 节(l 节=1 海里/时)。造这样的一艘木质风帆战列舰,需要 2000 棵栎树,其中有很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由于各列强争相造大舰,森林不能满足供应,英国人不得不到世界 各地寻找坚韧的木材。法国、荷兰和西班牙本土都没有适合做桅杆或横帆上 的桁的冷杉木或松树,因而,他们派人到波罗的海沿岸或北美洲四处寻找适 合做桅杆和桁的木材。当时,战舰根据配备火炮的数量来划分等级。英国战船额定等级分类标准是:第一级 90 门炮以上;第二级 80~90 门炮;第三级 50~80 门炮;第四级 38~50 门炮;第五级 18~38 门炮;第六级 18 门炮以下。紧接着,其他国 家也效法英国,这个分类标准就推而广之。在这 6 个级别当中,前 3 级为战 列舰,其余各级为巡航舰。战列舰中的旗舰装备有 80~100 多门火炮,后来, 一些大舰能安装 140 门之多。这些火炮分布在战列舰 3 层甲板上。各层甲板 的炮,发射炮弹的重量不一。一艘典型的 100 门炮的舰,下层甲板上的炮发 射重 32 磅的炮弹,中层甲板发射重 24 磅的炮弹,主甲板上的炮发射重 18 磅的炮弹,前甲板和后甲板发射重 12 磅的炮弹。所有的炮都是滑膛前装炮,在炮尾上的火门装药点燃发射实心圆炮弹。一门发射重 32 磅炮弹的长炮,发 射的是直径 6.5 英寸的圆心炮弹,有效射程 1000 多米。它需要 12 个人来固 定、装填、推炮和瞄准,一般的炮手每二三分钟能发射一次舷侧炮。接近 18 世纪时,有些英国炮手 5 分钟内发射 5 次舷侧炮,而法国和西班牙的优秀炮 手只能 5 分钟发射一次。  木质风帆战列舰不用煤也不用油有风就能行驶,只要装载足够的食品、 水和军需品,就能够随风逐流在海上活动几个月,使其摆脱了长期依靠一个  岸上基地的供给。但是风帆战列舰缺少战术自由。进攻时,它须驶到敌舰的 上风用火炮轰击敌人;风向不对或没有风,就须进行“Z”字形移动,不断调 整前进的方向。它还有一个致命弱点:一旦风帆和桅杆受损,战舰就失却前 进动力。因此,法国军舰同英国风帆战列舰交战时,专门对准对方战舰的桅 杆、桅桁和索具射击,把风帆打坏了,英舰就失去追击的能力。  木质风帆战列舰时代,有几艘有名的战列舰,较成功的有英国的“海上 君主”号,它是 1637 年下水,由菲尼亚斯佩特设计的。战舰的 3 层甲板上装 备了 100 门炮。除了它的较长的、突出的鸟嘴形船头外,有很多特点为后来 的战列舰所共有。  “阿贾克斯”号战列舰也是英国典型的战列舰。它是 1798 年在泰晤士河 上建造的。船长 182 英尺;最大宽度近 50 英尺;吃水深度:船首约 13 英尺、 船尾 18 英尺;吨位为 1953 吨,有 74 门火炮。  600 名军官和士兵在较狭窄的 战舰上常常连续生活几星期甚至几个月 而不到岸上。  在英格兰南方大港朴次茅斯,至今还陈列着一艘古旧的 3 桅木船。为了 不压坏它老朽的龙骨,火炮甲板上的铁炮已换成了木制品。每个英国人见到 它,就投来几分敬仰的目光。这艘战列舰是闻名遐迩的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 舰,名叫“胜利”号。该船 1765 年下水,舰长 57 米,重 2162 吨,装备 100 门大炮。1805 年 10 月 21 日,纳尔逊乘坐“胜利”号,统帅 27 艘战列舰,在特拉法尔加海域,与维尔纳夫率领的由 33 艘战列舰组成的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 队,展开了 19 世纪木质风帆战列舰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结果,英国舰 队大获全胜。据统计,此战英军死 449 人,伤 1214 人,战舰无一损失;而法、 西舰队死伤约 7000 人,被俘 7000 人,击毁或被俘的战舰 18 艘之多。在这次 战斗中,一代海军名将纳尔逊中弹身亡。1827 年 10 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在希腊西海岸外的纳瓦里诺湾,同土耳其、埃及联合舰队发生的激战,是木质风帆战列舰之间在地中海最后一 次大海战。此次海战,双方参战的战列舰、巡洋舰、炮船、小船共 92 艘。炮 战结果,土耳其、埃及军舰损失计有:战列舰 1 艘、巡洋舰 12 艘、炮船 22 艘,水兵战死 4000 人。联合舰队损失轻微。
(二)蒸汽装甲战列舰 蒸汽战列舰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它是近代工业的产物。当人们驾驶风帆船顶风顶流在海洋上艰难航行的时候,便产生了寻找新的船舶动力的想法。  1690 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平曾提出用蒸汽作船舶动力的想法, 被造船师当成无稽之谈,因为当时风帆船正是兴盛时期。一个世纪后,英国 的钟表匠乔纳森·赫尔斯公开发表了他设计的蒸汽拖轮图纸。因他的计算有 误,有人指责说:装上他的发动机的船永远也浮不出水面。1783 年,法国达班侯爵造了一条叫“比罗斯卡夫”号的蒸汽船。它全长40 多米,使用明轮,即圆圆的大轮子立在舷侧。该船虽然也能溯萨万河而上, 但其造价昂贵惊人,影响了批量生产。蒸汽船的先驱者们不屈不挠地探索,终于轮到了多才多艺的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富尔顿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实验各种明轮、螺旋桨和水阻 小的船体。到了 1807 年,他的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8 月 17 日,140 英尺长 的“克勒蒙”号蒸汽船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上破浪前进,两岸行人仁步观赏, 富尔顿在船上兴奋地挥动着帽子,仿佛宣告:新的航海时代开始啦!  不久,美国发明家约翰·史蒂文斯在汽船上安装了两具反向螺旋桨,消 除了单桨产生的横偏。美国人在蒸汽船“大不列颠”号上装了螺旋桨,它在 处女航中打破了船只横渡大西洋的纪录。蒸汽机、螺旋桨的出现,冲击了风帆战列舰。19 世纪中叶,蒸汽机和螺旋桨开始在战列舰上“安家落户”。  1849 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战列舰“拿破仑”号,在法国诞生了。 该舰装备 100 门火炮。蒸汽战列舰的优势在于:不受风和流的制约,提高了 航速,在战斗中可以自由进行战术机动。但是,由于早期的蒸汽战列舰消耗 的木头和煤太多,航行距离受到限制,往往航行不到 100 海里就耗尽了燃料; 再加上人们对蒸汽机的功能不放心,所以,风帆仍未废除,蒸汽机只是在无 风或出入港口时才使用。  1873 年,人类造舰史上最早将风帆从舰桅上去掉的纯粹的蒸汽机战列舰 “蹂躏”号在英国问世。它标志着机器动力取得胜利!这艘战列舰装有 4 门12 英寸火炮,使用 706 磅的炮弹。  1821 年,法国拿破仑手下一名叫派汉斯的技师发明了爆破弹。翌年,出 版了他的中篇小说《海上力量》。他在书中倡导使用平射爆破弹代替一般的 圆实心弹,因为新的爆破弹给木壳战舰带来了灾难。他的倡议得到了几个国 家海军的重视。于是,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平射炮被采用了,火炮的命中精 度和威力大大增加。不久,便出现了“严防平射炮”的呼吁。随即,派汉斯 又写了一本小册子,提倡使用重装甲来防护平射炮弹。当时,冶金业的发展 提供了这种可能。在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试验场地,轰轰隆隆地用重炮向厚 铁板射击,旨在寻找能防备“利矛”的“坚盾”。1828 年,法国海军上将厄·日·比尔日·米西埃锡在海军部委员会上告诉大家:美国制造了一种木质舰船,其壳体外贴着边与边不相接的铁条,以 此来阻挡炮弹。这个信息促使了法国进行铁甲舰的研制。1853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两次事件使得人们对装甲刮目相看。在黑海的锡诺普,土耳其的 11 艘木制战舰,被俄国一个中队的平射炮迅速摧毁。而在 向堪布尔要塞发动攻击中,法国海军投入了用 10 厘米厚的锻铁作装甲的 3 艘新式活动炮台。炮弹撞击得装甲“砰砰”响,可就是难以穿透。这些活动 炮台却驶得近来,用炮火把要塞炸成了废墟。这是世界上首批投入战斗的装 甲舰。这次海战的奇迹,使世界海军强国幡然醒悟,纷纷研制装甲舰。法国于1859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铁甲厚约 11 厘米,后面用 大肋木支撑,排水量 5617 吨,装有 36 门炮。为了同“光荣”号抗衡,英国 海军则紧锣密鼓建造自己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勇士”号。该舰于 1860 年下 水,长 380 英尺,排水量 9000 吨,有 18 英寸厚袖木支撑着 4。5 英寸厚装甲 带,有 40 门大炮,速度 14 节。比“光荣”号更进一步的是,“勇士”号的 全部舰壳都用铁包裹。“勇士”号的下水,结束了木壳舰的时代。  随着冶金业的发展,钢代替了熟铁,装甲变得越来越坚硬。19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能阻挡穿透、表面坚硬井防破裂的合成钢铁装甲。德国的克鲁  伯工厂生产了一种钢板,既坚硬又轻。5.75 英寸厚的克鲁伯钢板的防护作用与 12 英寸厚的合成钢或与 15 英寸的熟铁一样。这种钢板很快被大多数国家 的海军所采用。  1892 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这艘战列舰 满载 1.5585 万吨,航速达到创纪录的 18 节,该舰前后甲板 各装备一座双联装 343 毫米炮,两舷还装有副炮。1895 年,英国又建造了“尊严”号战列舰。该舰首次使用碳素钢,排水量 1.49 万吨,速度 18 节,装备 12 英寸炮 4 门、6 英寸炮 12 门。至此,世 界上已广泛应用钢材造舰。  矛与盾的斗争总是交替进行。冶金业不仅促使战列舰舰体的发展,同时 也给舰炮带来了变革。  19 世纪 40 年代,美国的约翰·埃里克森和斯托克顿各设计一门锻铁制 造的 12 英寸口径的巨型火炮,用于装备“普林斯顿”号战舰。埃里克森的火 炮试射时,后膛附近出现了裂纹。这位设计者用很粗的锻铁带加固后膛。斯 托克顿的大炮试射时,突然发生了炸膛,除他本人幸免,在场的美国国务卿、 海军部长、两名国会议员等人,均惨遭不幸。美国总统泰勒正在舱下与贵宾 交谈幸来罹难。“事故定乾坤”,于是,各国专家一度对这种大炮持怀疑态度。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海军中校约翰·达尔格伦设计出一门像啤酒瓶子 状的大炮,后膛粗,朝炮口逐渐变细,炮口的爆炸气体压力较小。这种炮很 快被美国海军采用。后来,英国人设计出阿姆斯特朗火炮。这种炮由内外炮 管组成,外圈管在灼热状态下套在内圈管外面,冷却时牢牢套住。内管是一 个锻铁条,盘绕成管状。这样,这块金属承受的发射压力是沿纵向而不是横 向扩展,从而避免了炸膛。为了给这种旋座的大炮和炮手提供一定的防护,约翰·埃里克森和英国海军上校考珀·科尔斯分别研制出海军舰炮的回旋炮塔,最先竣工的安装回 旋炮塔的战舰是埃里克森设计的“班长”号(也有译作“劝诫者”、“警戒 者”号),曾在 1862 年汉普顿战役中发挥了威力。后来,像英国的“君主” 号、“尊严”号战列舰,都安装回旋炮塔火炮。炮身的变革带来炮弹的更新,出现了无烟火药和高爆炮弹。钢铁的装甲、带膛线的大炮、高爆的炮弹,使战列舰的威力空前大增。           (三)步入兴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撰写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轰动了各海军强国。马汉在书中宣扬了这样一个观点:谁取得了 制海权,谁就能夺得世界霸权,而谁要取得制海权,就要拥有强大的海上武 力,就要建造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海军强 国开始了一场建造重型战列舰的狂热竞赛。   年发生的俄日战争,通过战列舰大编队交锋,证明了舰炮在 远距离上的效力,也证明了增加主炮数量的重要性。根据这场战争提供的经 验,当时的工业强国率先研制新一代的战列舰。只用了一年时间,英国的“无 畏”号战列舰于 1906 年匆匆下水。该舰排水量 1.79 万吨(有的资料称 2.1845 万吨),有 4 台蒸汽涡轮机作动力,速度 21 节。该舰采取了战列舰一律用重  炮武装的原则,使战列舰发展出现转折点。装备的火炮只有两种口径:10 门 口径为 305 毫米的舰炮构成主炮,配置在 5 个双管炮塔中,其中 3 个在战舰 的纵向,2 个在两头。由于火力、速度和活动半径的增加以及良好 的装甲防 护力,使“无畏”战列舰胜过以往所有的战列舰,成了标准型战列舰,世界 各海军强国都模仿了这种舰型,当时按它的样子制造的战列舰叫作“无畏 舰”。  英国的造舰行动引起了德国的重视。针锋相对,德国也加快造舰步伐, 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装甲更厚、舰炮口径更大的战列舰。英国岂甘示弱,公 开发表声明:你造一艘我造一双!在最初阶段,“无畏舰”主炮口径为 305 毫米。只有德国最初一批“纳索”无畏舰口径定为 280 毫米,但在 1909 年制 造的“赫尔戈兰德”型无畏战列舰,口径增加到 305 毫米。后来,舰炮口径 不断增加,1910 年英国下水的“奥里昂”型无畏舰,火炮口径增加到 343 毫 米,这种战列舰又叫“超级无畏”战列舰。  美国海军这时亦从其低谷中走了出来,一改对巡洋舰偏爱的传统,把注 意力转到战列舰上来了。美国建造了 3 艘战列舰“印第安纳”号、“马萨诸 塞”号和“俄勒冈”号,每艘舰的排水量是 1.03 万吨左右,每舰装备 4 门330 毫米和 8 门 203 毫米的舰炮。到了 1907 年,美国的战列舰已发展到一定 规模。 年,由 16 艘战列舰组成的美国“大白舰队”,浩浩荡荡 进行了一次环绕全球的巡航。岛国日本亦雄心勃勃,大力发展战列舰。日俄战争中,日本设计制造了“萨摩”号战列舰。该舰排水量 1.937 万吨,装备 4 门 305 毫米舰炮。  1912 年,又建造了“河内”号战列舰,排水量 2.08 万吨,装备 2 门 305 毫米舰炮。1913 年,英国建造了 2.75 万吨、8 门 360 毫米舰炮的“金刚”型 战列巡洋舰后,日本马上引进技术,也造了 3 艘;以后又造了排水量 3.38 万吨、装备 8 门 400 毫米炮的“长门”、“陆奥”号战列舰。从 1911 年开始,俄国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叶卡捷琳娜二世”、“玛丽亚皇后”和“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这些舰排水量 2.2 万吨,装备了 4 座三联装 305 毫米主炮,航速 23 节。狂热的军备竞赛,使战列舰发展迅速。到 1914 年,英国已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73 艘,最大的排水量 3.3 万吨;而德国亦有 52 艘;法国拥有 22 艘;意大利 12 艘、奥地利 15 艘、俄国 10 艘;美国和日本据 1908 年统计, 分别拥有 25 艘和 13 艘战列舰。在这一时期,战列舰建造和装备技术取得一些进展,主要成就有:  主炮叠层配置。在最初的无畏舰上,主炮配置在 4~6 座双管炮培中, 一部分配置在战舰的纵向上,一部分配置在战舰中部。这样,侧面炮培只能 向一个方向射击,不便于发扬火力。美国 1919 年建造的“阿坎萨斯”号主炮 采用叠层配置,即主炮的炮塔按高度梯次配置,并开始使用 3 管炮塔。英国 也建造了装有 10 门 350 毫米主炮叠层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 2.25 万吨。主炮叠层配置便于发扬火力,加上借助导向盘进行集中瞄准,大大提 高了主炮的威力。  装甲采取集中防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德国爆发了“日德兰 海战”。这是蒸汽装甲战列舰舰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海战,双方投入战列舰64 艘。战斗中,英国一战列舰因遭远距离火炮击穿了炮培顶盖,引起弹药库 爆炸而沉没。而德国战列舰虽受伤大量进水和发生火灾,但在有效的损管措施下还是返回了基地。这些教训给战列舰的设计带来重大变革。即:舷侧采 用倾斜装甲提高防弹能力;针对穿甲能力强的炮弹,使用足够厚度的甲板, 并加强对一些开口部位的装甲防护,还增加了炮塔顶盖的装甲厚度;为了防 止鱼雷攻击战列舰的水下部位,除加厚装甲外,还采用隔离舱,使舰身水下 部分分隔为互不相通的舱室。这样在遭到鱼雷攻击舰体局部破损的情况下, 能限制海水的漫延。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号为防护鱼雷攻击,采用多层 式防护装甲;英国的“纳尔逊”型战列舰,3 座 400 毫米三联装炮塔全装在 前部,副炮也装置在炮塔内,强化了甲板防护装甲,设置了塔式桅杆,使战 列舰面貌一新。  增大了主机功率,提高了航速。战列舰的主机通过使用汽轮机和重油 专用锅炉,加大了主机马力,提高了航速。如日本的“长门”号战列舰,采 用力量大的三锅筒式水管锅炉,井改善主机舱装置,得以采用 8 万马力的主 机,使航速达到 26.7 节,成为当时航速最快的战列舰。该舰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被美国人开到比基尼岛,1946 年作为原子弹试验的靶舰而被炸沉。  在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于 1921 年 11 月 12 日,在美国 华盛顿召开了裁军会议,美、英、日、法、比利时、中国、意大利、荷兰和 葡萄牙被邀请到会。这次会议实际上是英美为了限制日本的扩张和发展海军 的势头。会议签订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战列 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 3.5 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 406 毫米,限定各国 保留战列舰的艘数和总排水量为:美国 18 艘,52.585 万吨:英国 20 艘,55.895 万吨;日本 10 艘,30.132 万吨;法国 10 艘,22.117 万吨;意大利 10 艘,17.992 万吨。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只能有 6 艘战列舰(主炮 280 毫米、最大排水量 1 万吨)、6 艘巡洋舰和 12 艘 鱼雷艇。因此,“华盛顿条约”没重新规定德国的战列舰数量。条约 1922 年生效,英国的“纳尔逊”号是该条约限制内建成的唯一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3.5 万吨。其他所有的 4 万吨级战列舰都中止建造,随意增大战列舰吨位和火炮口径的势头受到遏制。各国致力于加强战列舰装甲和水下防护、更新 舰炮指挥操纵装置、加强防空武器和搭载飞机等研究和改装。           (四)登峰造极 “华盛顿条约”像个紧箍咒,禁锢了世界各海军强国 10 多年,使战列舰的发展暂时出现了停滞的局面。  1936 年,条约期限解禁时,世界各海军强国如出樊笼,争分夺秒投入新 一轮军备竞赛。战列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越来越大,“巨舰大炮主义”到了 登峰造极的地步。  1934 年,在条约到期前两年,各国就悄悄地为突破条约的限制而进行新 战列舰的设计。日本秘密研制一种被后人称为“超级巨舰”的战列舰,并于1937 年 11 月和 1938 年 3 月分别动工建造超级巨型战列舰“大和”号和“武 藏”号。经过 4 年多苦心营造,这两艘巨舰分别于 1941 年 12 月 16 日和 1942年 8 月 5 日下水服役。这两条舰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其满载排水量7.3 万吨、标准排水量 6.4 万吨,航速 27 节,装备 6 座世界上最大口径的主 炮,口径竟达 460 毫米,最大射程 41 公里。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受限制,解禁后,他们甩开膀子大干了。当年因战败,11 艘战列舰、13 艘巡洋舰和 50 艘驱逐舰被迫被自己凿沉的屈辱, 刺激着他们变本加厉地造大舰。   年,德国制造了两艘“沙恩霍斯特”型战列舰,排水量 2.6 万吨,速度 27 节,装备 9 门 280 毫米主炮,配置在 3 座 3 管炮塔中,还装备了 12 门 150 毫米火炮。整个舰的装甲面积和厚度也大大增加。不久,德国又 造了两艘“伸斯麦”型战舰,满载排水量 5.2 万吨,航速 30 节,381 毫米主炮 8 门,150 毫米副炮 12 门,飞机 6 架。该舰成为欧洲最大的战列舰。 英国在条约到期后,立即制造了 5 艘“金·乔治”五型战列舰,排水量为 3.5 万吨,速度 27 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了“先锋”战列舰;还造了 5 艘“英王乔治五世”型战列舰,满载排水量 4。4 万吨,航速 30 节,有355 毫米主炮 10 门,飞机 4 架。法国于
年制造了 2 艘“敦刻尔 克”型战列舰,排水量 2.65 万吨,速度 30 节,装备 8 门 330 毫米主炮,炮 塔位于舰首。后来,法国又造了 2 艘“里舍利厄”型战列舰,排水量 3.5 万 吨,速度 32 节。意大利也造了 4 艘“意大利”型战列舰,排水量 3.5 万吨, 速度 30 节。  美国制造了 6 艘“诺思·卡罗莱娜”和“索斯·达科塔”型战列舰,排 水量 3.5 万吨,速度 28 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造了 4 艘“衣阿 华”型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4.5 万吨、满载排水量 5.8 万吨,航速 33 节,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主炮。这段时期制造的战列舰排水量、主炮的口径、航速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增强了火力。主炮射程增加到 3.6 万米。为了更好地发扬主炮的火力, 大部分主炮集中在舰艇的前部;多数国家使用了 3 管炮塔,而其他国家是用 双管和四管炮塔。由于飞机的威胁增大,新建造的战列舰,普遍增强了防空 火力,拆除了一些副炮,加装了大量的自动高射炮,留下的副炮也改成高平 两用炮。日本和德国的一些战列舰装备有鱼雷武器。许多战列舰的尾部设有2 座水上飞机弹射机。  加厚了装甲。在最新的战列舰上,装甲占吨位数的 40~45%,其中 3/4 是为了保护舰身、1/4 是保护炮。舰艇中部的侧面装甲带厚度达 400 毫米, 后缘装甲厚度 200 毫米,炮塔正面装甲达 450 毫米,甲板装甲厚度达 200 毫 米。舰艇的水下防护扩展到 7~8 米,以便在鱼雷命中舰体进水后仍能继续作 战。提高了航速。由于安装了 13~20 万马力的蒸汽涡轮机,把舰的长度增加到 270 米,并将舰首前端改造成剪状以改善高速航行时的劈波性能,从而 使战列舰的速度提高到 30~33 节。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声纳以及其他电 子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战列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使一些战列舰成了编队 的指挥舰。如雷达的使用,不仅能大面积搜索海区,而且在夜间亦能指挥舰 炮准确射击。航空母舰的异军突起,威胁着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地位。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在一些海军强国发生了战列舰与航空兵地位 和作用的争论。尽管争论没有最后裁决,航空兵还是向战列舰发起了挑战。 第二次大战初期,当成群结队的飞机带着鱼雷、穿甲弹、标准弹??一 古脑儿地向战列舰倾泻下来的时候,战列舰厚厚的装甲似乎变得那么脆弱  了,招架之功、还手之力也不那么灵光了。 “俾斯麦”、“提尔皮茨”、“英国王子”、“亚利桑那”、“西弗吉尼亚”、“内华达”、“加利福尼亚”??一艘艘巨舰,在飞机的轰击下, 折桅断身,沉入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 70 艘战列舰参战,被击沉、 击毁 28 艘。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航空母舰编队的飞机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停泊在港内的 8 艘战列舰、7 艘重轻巡洋舰,沉的沉、伤的伤。此战一举奠 定了航空母舰的霸主地位。从此,战列舰从顶峰跌落下来。  此后,二战中重要的海上战役都是在 150 海里到 200 海里的距离上进行 的,战斗的主角是从航空母舰或陆地机场起飞的飞机,双方的军舰根本不打 照面,大口径的舰炮对敌方舰船也无用武之地。战列舰当起了“护航兵”, 在保证联合舰队尤其是航空母舰免遭敌机和大型舰艇的攻击时,发挥着作 用。此外,战列舰在攻击海岸、登陆战役中,大口径火炮方派上用场,能准 确地、长时间地轰击海岸工事和军事设施,对登陆部队施行炮火支援。  在二战后期,战列舰也加强了防空。从 1942 年直至战争结束,美国和英 国的战列舰再也没有被击沉过。这种战列舰仍保持生命力,既能给予沉重的 打击,也能经受沉重的打击。江河毕竟东流去。“巨舰大炮”主宰海洋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五)几度沉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列舰遭到了冷遇,正在建造的停工了,退役的、封存的、被拆除的、进厂化铁水的、进博物馆供参观的、当教练舰的?? 几乎所有的战列舰都遭到处理。1950 年 6 月侵朝战争爆发,次年 3 月,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威斯康星”号启封眼役,经修整后即驶往朝鲜海域,11 月在日本横须贺接替“新 泽西”号担任第七舰队的旗舰,并参与对朝鲜北方沿岸的炮击。英勇的朝鲜 人民军给予了反击。1952 年 3 月 15 日,“威斯康星”号被人民军的岸炮击中,造成破损,随即退出战场回国修理,修复后于 1953 年再度担任第七舰队旗舰。  1956 年 5 月 6 日,“威斯康星”号在海上与一艘驱逐舰相撞,舰首遭到 严重损伤。正巧没有完工的姊妹舰“肯塔基”号将要拆除,于是利用它的舰 首为“威斯康星”号施行了一次有趣的“换头术”。尽管很快修复,但和平 时期仍派不上用场,1958 年 3 月,它又不得不继其 3 艘姊妹舰后再一次封存 起来,长期停泊于费城港。“威斯康星”一睡竟 30 个春秋。  1955 年 10 月 29 日午夜,前苏联的“诺沃罗西斯克”号战列舰远航归来 后,突然发生了大爆炸,战舰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锚地沉没。爆炸原因至今 仍是个谜。  法国的“让·巴尔”号战列舰曾于 1956 年 10 月参加了“苏伊士战争”, 尔后亦退役。1956 年,英国也停止使用他们最后一艘战列舰“前卫”号。 就这样,仅存的几艘战列舰也——从波涛翻滚的海洋上消失了。  20 世纪 60 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军界又产生了启用战列舰的动 议。但是,海军作战部长麦克唐纳极力反对启封战列舰,参议院武装力量委  员会主席德·鲁塞尔则极力主张战列舰重新服役。  1967 年 8 月 1 日,当麦克唐纳将军退役那天,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 战列舰重新服役赴越南参战。“新泽西”号花了 2300 万美元改装参战不久, 由于美国对越南北方的政策变为实行有限度的空中轰炸和海岸封锁,当时的 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认为“新泽西”号消耗费用太大,便明智地将 它撤回。因此,“新泽西”号仅复出一年半便于 1969 年 12 月又退出现役。  1979 年秋天,是美国不光彩的日子。伊朗革命卫队在首都德黑兰占领了 美国大使馆,并将大使馆的外交官员扣为人质。美军派出特种部队乘飞机企 图抢救人质的计划,被西亚大沙漠的强劲风沙吹流了产,使得美国大丢面子。 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并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这些事件使得有“世界宪兵” 之称的美国为其影响的削弱而深感不安,于是,美国军方提出了重新启用战 列舰的动议,并派人到国会议员中游说。由于卡特总统态度不积极,战列舰 迟迟未启封。  1981 年里根执政后,战列舰复出有了转机。里根任命的海军部长约翰·莱 曼极力主张启封战列舰。他说:“战列舰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之所以 这样,是因为它能对敌人进行多方面的毁灭性打击。美国海军战列舰给人的 观感是,它完全有把握在地平线上击沉苏联舰只。”19sl 年夏天,美国国会 批准拨款重新改装“新泽西”号,同时将“衣阿华”号亦列入改装计划。“衣阿华”级战列舰是
年间建成的最后一代战列舰,共 4艘,分别命名为“新泽西”、“衣阿华”、“密苏里”、“威斯康星”号。 它的舱面上密密麻麻地布置了上百门火炮,其中口径最大的是 3 座三联装406 毫米火炮,舰体最厚处装甲达 430 毫米,舰长 270.4 米,宽 33 米,吃水 11.6 米,标准排水量 4.5 万吨,满载排水量 5.8 万吨。“衣阿华”级战列舰下水 后,曾参加过支援太平洋诸岛的登陆战。该级舰的现代化改装从第一艘舰“新泽西”号 1981 年 10 月进入长滩海军船厂开始,到最后一艘舰“威斯康星”号 1989 年 2 月改装完毕,共用了 7 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耗费了 3~4 亿美元,相当于新建一艘“佩里”级 导弹护卫舰。1982 年 12 月 28 日,里根总统亲自登上了改装一新的“新泽西”号战列舰,宣布该舰重新服役。  “衣阿华”级战列舰现代化改装的主要项目有:安装 SLQ-32 电子战系 统;加装一部 SPS-49 对空搜索雷达;电子通信设备彻底现代化;改进动力装 置燃油系统,用过滤燃油代替黑油;拆除 4 座双 127 毫米炮塔,安装 8 座四 联装 MK143“战斧”巡航导弹箱式发射装置;安装 4 座四联装“鱼叉”反舰 导弹发射装置;加装 4 座“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改变腥部形状,使 其能在停放 3 架直升机的情况下,能正常起降第四架直升机;装备了 5 架以 色列生产的无人驾驶器。  这次改装使近 50 年的平台和船体技术与现代化的电子系统和精确制导 武器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使世界仅存的 4 艘战列舰面貌一新,如虎添翼。它 们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可以组成 4 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突击 群,独立执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或协同航空母舰 编队行动。  然而,尽管这次现代化改装耗资巨大,重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摆脱衰亡 的威胁。    1990 年,第四次服役刚刚 8 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 6 年的“衣阿华” 号便再次封存。  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发了海湾危机后,“威斯康星” 号和“密苏里”号战列舰驶向海湾。“沙漠风暴”战斗打响后,这两艘舰向 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尔后,用 406 毫米的大炮轰击伊军 阵地。海湾战争的辉煌也没有延长战列舰的生命。战后,“威斯康星”号退役。1992 年 3 月 31 日,“密苏里”号在礼炮声、号角声和对过度裁军危险的警 告声中,也退出了现役。战列舰 300 多年的历史又画上了句号。
(六)何日再复出 洛杉矶港。“密苏里”号战列舰静静地停泊在码头上,粼粼碧波轻轻地抚摸着她那坚硬的躯体,一群群海鸥在她的周围翩翩起舞。在昔日舰员笔挺 站坡的甲板上,身着白色、蓝色、红色、紫色衣裳的白皮肤、黑皮肤的游客 川流不息,粗大昂天的 3 联座 406 毫米的主炮炮塔下,依偎着纤秀的少女?? 昔日叱咤海洋的“海上霸主”,今朝成了人们的观赏品。当人们赏心悦目地走下“密苏里”时,不禁要问:“她何日重返海洋,奔向战场?”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仅存的 4 艘战列舰几度复出几度隐退,每一 次都少不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实质:是空中制胜还是大舰逞威?是导弹打击 还是巨炮摧毁?是压缩开支还是保持规模?这 4 艘战列舰之所以“仕途坎坷”,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二次大战中,航空母舰替代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后,给海战带来了新的样式。作 为一个时代的武器——战列舰,在新的样式面前有些落伍了。虽然,这几艘 舰已经过现代化改装,但仍存在一些弱点:一是防空反潜能力差,不能适应 现代立体战争的要求;二是所需舰员较多,一艘战列舰 1550 多人。兵员紧张 的问题一直困扰美国三军,它们的入役很可能使其他舰艇人员缺编,不能正 常部署。另一方面,舰员多势必导致人员开支上涨,也不符合五角大楼的要 求;三是吨位过大,机器老化,导致耗油量猛增,设备维修和燃油方面的开 支十分高昂。每艘舰每年的管理费用高达 3700 万美元,这对经济不景气的美 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每当缩减军费,美国海军必先从她们身上开刀。 但是,她们又一次次地被召重新服役,正说明她们仍有独到之处。  较强的威慑力。战后,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海战,一般都是些局部、 小规模、双方实力相差较大的“海地一体”的战斗。对于那些弱小国家,美 国的战列舰不用担心来自空中的威胁,相反,她的“战斧”、“鱼叉”、“巨 炮”,倒是够这些小国家受的。  1983 年,美国决定延长“新泽西”号战列舰部署在黎巴嫩附近海域时间 的时候,五角大楼一位官员评论说:“收集到的情报表明,什叶派穆斯林部 队对‘新泽西’号战列舰予以高度的重视”,“他们看待 16 英寸的(指战列舰 406 毫米主炮)舰炮就像我们看待原子弹一样。” 巨炮有优点。   年问,美国曾拟定了战列舰“第二阶段改装计划”,其中有 一项是拆掉 406 毫米大炮,以给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垂直起降飞机提供空 间。但多数要员认为,拆掉这些主炮,也就失掉了世界上其它海军所没有的 武器系统,同时战列舰也就失去了一大优点。这些主炮可以有效地对付海上 和陆地目标,支援登陆作战。尽管同巡航导弹相比,其精度不如后者,但造 价较低。另外,美国正准备制造战列舰主炮的制导炮弹,那样将大大提高射 击精度。  在编队中发挥作用。战列舰可参加航空母舰编队,它的舰载攻击导弹可 增强飞机的打击力量,而自身还可以得到舰载机的空中掩护。总之,战列舰的复出,取决于美国的战略需要和经济情况。 谈到战列舰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到现在为止,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已年至半百,虽然经过现代化改装,但寿命总是有限的,而进行第二 次现代化改装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已不大。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听到有哪个国 家要造新的战列舰。总而言之,战列舰终将会成为历史。三、战列舰上的“杀手锏”  一提起战列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些二联装三联装巨大无比的火 炮。战列舰实际上是一座浮动炮台,那一百几十门各种口径的火炮,攥成了 一个个“铁拳头”,无情地摧击舰船、海岸阵地??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对战列舰家族中仅存的“四姊妹”——“衣 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加装了“战斧”、“鱼叉”导弹、装 上了“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还装备了无人驾驶器,从而使战列舰又多了 几条“杀手锏”。(一)当今世界第一炮  1991 年 2 月 4 日凌晨,激战前的海湾是那样的寂静。“密苏里”号战列 舰,在装备高级水雷避碰声纳的美舰“柯茨”号护航下,小心翼翼地通过水 雷区,到达指定阵位,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大炮那黑洞洞的炮口,直指伊拉 克军沿岸阵地。  “轰隆”??炮声震天动地,一枚枚巨型炮弹挟雷携电呼啸飞去。霎那 间,伊军的指挥中枢、弹药库、炮阵地、雷达站、蚕式反舰导弹阵地,爆炸 声此起彼伏,陷入一片火海。2 月 6 日,“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替换下“密苏里”号,又一次把那些巨型炮弹倾泻到伊拉克军阵地。据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报告中统计:到 2 月 28 日停火时,两艘战列舰在83 次炮击任务中,共发射了 1102 发 406 毫米炮弹,弹药重约 1322.4 吨。在 有目标定位的 52 次炮击中,37 次有炮击结果统计数据,其中 40%的炮击给 目标造成轻度破坏,30%造成中等至重度破坏。战列舰的炮击“给予美国地 面进攻部队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为步兵冲击铺平了道路。这是自朝鲜战争以来两艘战列舰的首次炮击,也是这两艘战列舰退役前的最后一次炮击,很有可能这将是战列舰历史上的绝响。 在战列舰历史上,最大口径的主炮是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 460 毫米炮,“衣阿华”级战列舰 406 毫米火炮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口径最大的重型舰炮。该炮于 1943 年设计制造,炮管长约 20 米,最大射程 41.6 公里, 最大有效射程 32 公里;每发炮弹重 1.017 吨,每发穿甲炮弹重 1.226 吨,每 舰装载炮弹 1220 发;射速每分钟 2 发,连续射击时每分钟 1 发;该炮每个炮 塔转动部分的重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艘驱逐舰的重量。该炮 爆炸威力十分可观,一颗炮弹炸出的弹坑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若 9 门炮齐 射,可将一座小山夷为平地。“衣阿华”舰的炮塔和上弹机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炮塔部分共分为 6 层甲板,从上至下依次为炮室、机械甲板、电气甲板、上层上弹甲板、 下层上弹甲板和发射炸药舱。射击时需要 60 人操作。每枚炮弹需要约 50 公 斤的发射炸药,这样,舰上装载 60 多吨炸药。为了安全起见,平时炮弹和发 射药包是分开存放的,进入射击时,送药系统采用了安全互锁机构,当发射 药包经气密过渡舱和两道回转门由卷扬机送至炮室时,底部通往发射药库的 防火气密门是紧闭的。只有在弹药车已准确处于上药位置,一切准备就绪, 而且通往炮室的密封门关闭时,发射药库的密封门才能打开。相反,当药包运至炮室,炮弹已装入炮膛,输弹机退出,药包盘在位,且下部互锁门关闭 时,通往炮室的上部互锁门才能打开。有了这样一套上下互锁的安全机构, 才能有效地阻止火花进入底部的发射药库,保证弹药的安全。  20 世纪 80 年代,“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时,研制了几种 新型炮弹。一种是集束炸弹,型号为 EX146 型炮弹。这种炮弹体内装有大量 的子母弹,当炮弹飞到目标上空时,这些子母弹便从炮弹底部抛出,借助空 气阻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在目标区上空均匀地散开落下。据说,这种集束炮 弹能在目标上空形成 10 平方千米的覆盖面。另一种新炮弹是 EX148 型 330 毫米次口径脱壳炮弹。这种炮弹能使 406 毫米火炮的射程提高一倍。它的增 程原理就是通过脱掉飞行过程中炮弹外圈的轻壳,使炮弹的截面积减少,从 而作用于炮弹单位横截面上的空气阻力减少,达到增程的目的;这种炮弹也 是集束型。美国科研部门还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研制了未制导炮弹。 这种炮弹是在弹头加上红外制导装置,还有控制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系统。 炮弹发射出去后,能够自动搜索、跟踪目标。这种炮弹既具有炮弹初速大、 可连射的特点,又吸收了导弹精度高、反应灵敏的优点。  由于研制了新炮弹,“衣阿华”级战列舰选用了 MK160-5 型新的火炮控 制系统。该火控系统主要由 MK38 型指挥仪、AN/UYK44 型计算机、AN/UYQ-21 型数据显示操纵台和用于控制炮弹飞行的 AN/SPG-53 齐射控制雷达等组成。 老的火控系统只能控制一门炮,新的火控系统可以同时控制全部 9 门 406 毫 米主炮;能为“战斧”巡航导弹和全球定位系统提供定位数据,导弹飞行误 差将会大大减少;还能精确估计初速误差,提高射击命中率。“衣阿华”号战列舰上的巨炮曾在复出后发生了震惊美国上下的大爆炸。那是 1989 年 4 月 19 日,“衣阿华”号战列舰在大西洋参加“舰队 3—89”联合军事演习。前主炮、号炮塔完成 4 轮射击后,2 号炮塔正要发射, 突然发生了剧烈爆炸,巨大的火球和灼热的浓烟刹那间笼罩了炮塔。在炮尾的 5 名水兵立刻被火球焚化,在炮室和机械甲板工作的 22 名水兵,也因巨大的震动致死。第四层甲板的舱顶被震裂,火球很快耗尽了舱室的空气,又有20 名士兵窒息而死。幸亏有了互锁安全装置,尽管上面 4~5 层甲板受到破 坏,但火焰终究未能进入发射药舱,否则“衣阿华”号在这次事故中损失的 不仅仅是 47 名水兵和一座大炮,而是舰毁全体人亡。“衣阿华”这次大爆炸,在美国军政界引起一场争论,那些本来就不赞成战列舰复出的人,得到了反击的“炮弹”。  4 个月后,美国海军发表了一份事故报告,称这起爆炸事件是炮手克莱 顿·M·哈特维希中士有意造成的。报告称:在爆炸后的事故现场发现了一些 “外来物”,它们含有钙、氯成分和一些钢丝绒,这可能是哈特维希作案的 工具。还有消息说,这位中士是个同性恋者,其引爆炮塔的原因之一,是与 舰上的同性恋人“失恋”。反正这位中士已在爆炸时丧生,不能为自己辩解 了。  然而美国国会对海军的调查报告提出种种疑问,并派出专家重新调查, 认为是主炮弹药制造工艺所致,并认定“衣阿华”级战列舰是过时的。海军 当然不会接受这个观点了。与此同时,哈特维希的家人也为洗刷其罪名进行不懈努力。 当然,随着“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在海湾战争中再次“发言”,随着这些战列舰的退役,有关这场爆炸原因的争论也不了了之。
(二)“战斧”与“鱼叉” “战斧”巡航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是美国战列舰 80 年代进行现代化改装时装备上舰的。从此,战列舰的火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一的火炮 攻击增加了现代化打击手段。  1991 年 1 月 17 日凌晨,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前夕。部 署在波斯湾和红海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向伊拉克发射了常规 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准确地落在伊军的“飞毛腿”导弹阵地、化 学武器设施、发电厂与配电变电站以及高级领导人的指挥中心。据美国国防 部致国会的报告中揭示:水面舰艇和潜艇成功地发射了 288 枚“战斧”导弹 中的 282 枚,其中 64%是在战争初期 48 小时发射的,发射成功率达 98%。 美国的“战斧”导弹是 1973 年由通用动力公司康维尔分公司承包研制 的,1982 年 1 月开始装备潜艇,1983 年 6 月装备水面舰艇。“衣阿华”级战 列舰的“四姊妹”,都陆续装备了“战斧”导弹,采用四联装箱式装甲发射筒 8 座,共携带 32 枚导弹。  “战斧”导弹有 4 种型号:一是攻击地面目标的核弹头“战斧”巡航导 弹(TLAM/N);二是攻击地面目标的普通弹头“战斧”巡航导弹(TLAM/C); 三是普通弹头的“战斧”反舰巡航导弹(TAsM);四是子母弹型“战斧”导 弹。这种导弹是 TLAM/C“战斧”导弹的改进型,它通过投放 166 个复合效应 小型炸弹子母弹,打击多个目标。“战斧”导弹长 6.24 米,弹体直径 530 毫米,翼展 261 毫米,重量 1443千克,最大有效射程
公里,飞行高度 7~150 米,巡航速度为 885 公里/小时。“战斧”导弹由 4 大部分组成,即:弹体(包括弹翼和尾翼);战斗部;制导与控制系统;主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 “战斧”导弹弹体头部呈卵形,弹身为圆柱体,尾部为截锥体。弹翼位于 弹体中部,是一对正常布局的窄梯形、折翼式弹翼。十字形的折叠尾翼位于弹体尾部。在弹体下腹部有进气斗,空气从此进入发动机。“战斧”导弹 采用“隐身”材料作弹体,由纤维增强树脂、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等制作, 弹翼材料为热塑性塑料,尾翼材料为玻璃纤维增强碳酸脂塑料。这些材料能 吸收雷达波,使敌方的雷达不易发现。  “战斧”导弹的战斗部,C 型采用的是美国“小斗犬 B”空地导弹的战斗 部,为半穿甲高能炸药,重 454 千克。D 型则是高能炸药多弹头战斗部。其在 24 个容器里装有 166 个小炸弹,它适宜攻击集群目标,如机场、坦克群等。 使用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战斧”导弹采用的一项新技术。这种发动机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从而可使导弹重量减轻和射程增大。 固体火箭助推器长 0.61 米,直径为 0.517 米,总重量 297 千克,药柱重177 千克,推进剂为含铝端梭基聚丁二烯,推力为 31 千牛顿,工作时间 11~13 秒。  制导系统为“战斧”导弹准确击中目标,安上敏锐的“眼睛”。制导系 统由惯性导航装置、地形匹配辅助导航装置、数字式景象匹配相关器组成。 由于导弹飞行时间较长,惯导累积误差较大,地形匹配和数字式景象匹  配相关器是用来修正误差的。 地形匹配辅助导航装置由一部计算机和雷达测高计组成。计算机中存储着导弹飞行时经过的地形图象,当导弹飞到所选定的地区上空时,雷达测高 计测出一个实际的地形图象,计算机将两个图象一比较,就可以得到实际飞 行航线和原定飞行航线之间的差别,从而指示自动驾驶仪修正航向偏差,使 导弹回到原定的航线上来。导弹中可存储 20 个这种地形图象。导弹在飞行过 程中不断进行地形比较,不断修正航向。  地形匹配导航装置是“战斧”导弹里的“粗调”,而数字式景象匹配区 域相关器则是“微调”。这种装置里有光学传感器,当地形匹配器将导弹引 导到目标区域上空时,光学传感器开始对所要打击的目标进行光学扫描,将 光学扫描所得到图象同计算机内所储存的目标图象加以比较,然后作出航向 修正,使“战斧”直接“砍”向目标。“战斧”导弹采用了这两种匹配技术, 使导弹命中精度提高到只有 9 米的圆概率误差。数字式景象匹配相关器虽然 制导精度高,但是容易受到夜间、烟尘和恶劣气候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全 天候工作。  “战斧”导弹井非十全十美。与航空母舰舰载机相比,它的作战适应力 较差,不能根据作战情况的变化作出反应。它的飞行速度慢、飞行时间长、 突防能力低,容易被敌方发现和击落。在海湾战争中,有的导弹就被伊拉克 炮火击落。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着手改进“战斧”导弹,主要项目有:一是加装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减少对地形匹配器的依赖性,大大减少预定的攻击时间; 二是改变导弹发射设备和导弹上的软件,从而更精确地预测导弹到达目标的 飞行时间;三是改进数字式景象匹配相关器,使其对昼夜和季节产生的景象 变化不敏感,从而提高制导精度。还准备研制新的弹头和新的主机,使其射 程增加 185 千米。“衣阿华”级战列舰除了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外,还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  “鱼叉”导弹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研制,1976 年开始装备水面舰艇。 “鱼叉”舰用型导弹(RCM-84)长 4.57 米,导弹直径 0.34 米,翼展 0.91 米,发射重量 667 千克,战斗部重 225 千克,最大飞行距离 120 千米,飞行 速度 0.85 马赫,巡航高度 61 米。“鱼叉”导弹由 4 部分组成:仪表(首)段;战斗部;巡航发动机段;助推发动机(尾)段。 仪表段的头部蒙有塑料导流罩,其内配置主动式雷达自导头。其后是惯性制导装置,再后是无线电高度表、高度表的发射天线和电源变换器。自导 头的功能是搜索捕捉和瞄准目标。自导头重 34 千克,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工 作频段为 15.3~17.2 千兆赫,导弹在低高度飞行,5 级风浪时,能以 0.95 的概率发现驱逐舰的距离为:晴天时 40 千米,雨天 23 千米;而发现导弹艇 的距离分别为 18 千米和 10 千米。自导头不具有选择目标的能力,只能攻击 第一个被捕捉的目标。当攻击目标群时,各导弹自导头的接通时间应不同, 以便导弹越过一些舰艇而攻击它应该攻击的舰艇,避免多枚导弹击中同一目 标。战斗部重 230 千克,长 90 厘米,内装有带装甲壳的爆破弹。 巡航发动机段内装有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燃油箱。燃油箱装有大约 50 千克供发动机使用的 JP-5 液体燃料,采用弹性波纹管输油。在发动机段的前部有 两块银锌蓄电池,用以向弹内仪表供电。  “鱼叉”导弹的作战使用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测与跟踪 目标;第二阶段为准备与发射导弹;第三阶段为导弹飞行与击中目标。第一、 二阶段在时间上重叠。当战舰雷达发现目标后,根据目标要素和本舰自身要 素,计算出导弹飞行弹道、编制飞行程序,同时使导弹进入准备状态,启动 弹上陀螺,还要对弹上某些系统进行测试。准备就绪,当发射人员按下发射 按钮,助推器点火,把导弹推至约 700 米的弹道最高点。助推器药住燃完后 其壳从弹上脱落,主发动机工作,导弹下降至 61 米的巡航高度,导弹作巡航 飞行。大约距目标 1.8 公里时,导弹上的未制导头开始工作。同时,导弹跃 升到一定高度,接着以 30°的角度向目标俯冲,攻击敌舰艇薄弱的上部。导 弹在穿进舰内部后延迟引信才引爆战斗部,达到最大的破坏力,使敌舰被击 沉或重创。  据美国专家估计,击毁一艘轻型航空母舰需要 5 枚“鱼叉”导弹,击毁 一艘巡洋舰需要 4 枚,而击毁一艘驱逐舰需要 2 枚,一枚导弹可以击毁一艘 小型舰艇。  1986 年 3 月,在锡德拉海湾,美国在实战中首次发射“鱼叉”导弹,击 沉利比亚两艘快艇。两年后,又用“鱼叉”击沉两艘伊朗舰只。不过,战列 舰上的“鱼叉”还没有取得击沉舰艇的战果。
(三)战列舰的贴身卫士“密集阵” 如今各种反舰导弹发展迅速,风靡云起。“鱼叉”、“飞鱼”、“奥托马特”、“迦伯列”、“企鹅”??品种繁多,各显神通。究其共性是:射程远、掠海飞行不易发现、爆炸威力大、命中率高。 有矛就有盾。像战列舰这样庞大身躯,机动不灵活,防卫反舰导弹突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衣阿华”级战列舰“四姊妹”进行现代化改装时,每艘舰都装备了一套反应灵敏的“防身卫士”——“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 “密集阵”系统是一种全自动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近程反导弹舰炮 武器系统。它把 20 毫米口径的自动火炮和雷达巧妙地结合一体,能够自动进 行目标搜索、探测、识别、威胁判断、捕捉和跟踪目标直至开火射击。自动搜索跟踪、以快制快、密集抗击、全天候工作,是它的特点。  “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波莫纳分部于 1968 年正 式开始研制,1973 年 8 月在导弹驱逐舰上进行了海上试验,1977 年 8 月被批 准服役使用。目前,美国各级主要水面舰艇基本上都安装了“密集阵”近程 武器系统。  该系统采用积木式标准模块结构,由雷达分系统、转管炮分系统、炮架 和随动系统、炮座装置、电子密封舱、遥控操纵台和本机控制操纵台等 7 部 分组成。  雷达分系统。该系统雷达为 sPG-60 型,采用超高频波段脉冲多普勒体 制,整个分系统由一部搜索雷达、一部跟踪雷达和天线及稳定平台组成,分 别装在 4 个模块上:雷达夭线和天线伺服系统模块,装在转管炮摇架的上部; 雷达发射机模块,装在炮座箱内,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共用一套发射机;信 号发生器模块,装在电子密封舱内;操控部分模块,装在遥控台和本机控制  台里。雷达分系统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了数字计算机,在信号处理方面采用 了距离门加晶体滤波器的方法。雷达分系统发现目标距离:对大型目标约9200 米,对 0.1 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约 5500 米;目标指示精度:高低 5°,方位 2°;跟踪距离:1823 米;跟踪速度:高低 2 弧度/秒,方位 2 弧度/秒; 跟踪精度:高低 0.7 毫弧度,方位 0.7 毫弧度,均为方根值。转管炮分系统。该系统由 3 个主要装置组成:一是自动机。有 6 根口径20 毫米的自动火炮炮管,每根炮管与转管炮的轴线呈一定的角度,以提高射 击精度。每次射击完毕,利用清弹机构可以清除 6~9 发尚未发射的炮弹,起 到保险作用;二是供弹装置。采用无链闭合供弹形式,靠液压马达的动力完 成与自动机同步装弹或退弹,装满弹后弹鼓能容纳 989 发炮弹。三是弹药。 供“密集阵”使用的主要是 MKI49-1 型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密集阵”火炮 最大射程:6000 米,有效射程 1500 米,每分钟发射 3000 发,一次最多发射300~325 发,瞄准角:高低一 35°~+90°,方位士 155°;瞄准速度:高低 1.7 弧度/秒,方位 1.8 弧度/秒;初速:每秒 1097 米;全弹重 252 克,弹 芯重 70.85 克。  炮架和随动系统。炮架主要由方位、俯仰驱动装置、方位驱动平台和炮 座装置组成。炮架系统运用了良好的减振装置。随动系统主要由电子装置、 功率放大器、功率调节器、陀螺接口装置等组成。随动系统采用双电机形式 可消除间隙,减小传动链空回量,从而提高系统精度,改善系统的快速性能。 同时,随动系统还引人速度负反馈和速度正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 快速性。系统的位置闭环采用了同步机和速率陀螺两种测量器件。整个随动系统的控制由一台计算机完成。  炮座装置。该装置固定在甲板上,外有炮座箱保护。箱内装有雷达发射 机、发射机电源、环境控制装置、炮座变压器、液压动力源和海水热转换器。炮座通过特种减振装置与甲板连接。  电子密封舱。“密集阵”系统的武器控制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仪器分成 12 个功能单元集中安装在密封舱内。舱内采用环境控制系统,保持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整个电子密封舱采用了良好的减振器。本机控制操纵台和遥控台。本控台既是“密集阵”武器系统在战斗状态执行人工直接干预的控制操纵战位,也是平时进行例行检测维护和进行模拟 训练的控制操纵部位。遥控操纵台可与本控台并联使用,负责分配目标,并 监视每个武器系统的工作情况。“密集阵”系统是战列舰防卫的最后一道防线。当舰载机、舰空导弹和中口径炮的两道防线被突破,那就看“密集阵”了。“密集阵”的有效拦截 距离 1500 米,一次可完成对 3 个日标的拦截。在 1983 年进行的实弹打靶试 验中,4 枚反舰导弹掠海而来,除一枚偏航飞离外,其余 3 枚均被“密集阵”拦截摧毁。  “密集阵”拦截有效率是很高的,但是,它也有缺欠。在 1983 年的另一 次试验中,一枚掠海导弹在离舰 1370 米处遭到拦截。但这枚导弹还是跃过海 浪,击中舰艇,炸死了一名舰上的文职人员。因此,一此军事人员对“密集 阵”系统表示疑虑。他们认为,既是用“密集阵”在 1500 米左右的距离上拦 截了掠海导弹,但爆炸后的大块金属弹片也同样会飞到舰上。对于这一点, 美国海军前部长莱曼也予以承认。因此,美国军方认为 20 毫米炮口径太小,提出了取代“密集阵”的几套方案。如由 5 管 25 毫米转管炮和“尾刺”导弹组成一体的“弹炮合一”系统; 再如“海火神”7 管 30 毫米舰炮系统以及由 2 个 6 管 25 毫米转管炮联装的 三位一体近程武器系统等,但终因“密集阵”装舰数量太大,全部更换花费 太多,到目前为止仍维持原装备。
(四)无人驾驶飞行器 “沙漠风暴”行动拉开序幕,“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的406 毫米主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一枚枚重型炮弹夺管而出,呼啸飞去,重重地砸在伊军的阵地上。战区上空,几架偏转翼飞机转悠来转悠去。 看着这些飞机灵巧飞行的姿态,人们准会认为这些飞机的驾驶员飞行技术高超。其实,这些飞机根本没人驾驶,是靠无线电遥控飞行。它们在战区 上空侦察目标情况,报告舰炮攻击战果,修正弹着点??在这些无人驾驶飞 行器的引导下,战列舰的舰炮越打越准。  这种飞机名叫“先锋”无人驾驶飞行器。“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 号战列舰上各载有 5 架无人驾驶飞行器。  在海湾战争中,两艘战列舰上的“先锋”无人驾驶飞行器共出动 64 架次, 飞行 213 小时。它执行的任务包括侦察、监视和捕获目标、战斗损害判定、 海上拦截和战场管理,及时地把搜集到的信息提供给指挥官。例如,“先锋” 侦察到伊拉克的巡逻艇,在它的指示下,有两艘高速艇遭美海军打击。在监 视中,它确定了两个“蚕”式反舰导弹发射场,识别了 320 艘舰船,确定了 许多高炮阵地,执行了对费菜凯岛空袭前和空袭后的侦察,包括探测到伊拉 克部队的投降、伊拉克主要装甲部队的运动和从科威特的撤退等。可以不夸 张他说,“先锋”是战列舰和指挥官的“眼睛”和“耳朵”。无人驾驶飞行器不是新发明。早在 60 年代美国海军就曾使用过一种QH-50 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前后装备了 1000 余架。QH-50 无人驾驶飞行器当 时主要担负反潜任务,挂有 2 枚鱼雷,由载舰发出指令控制发射。但是这种 无人驾驶飞行器有几处重大缺陷:首先是电子系统不可靠,由于飞行控制系 统和自动驾驶仪故障率高,致使许多 0H-50 坠入大海。当时电子产品价格昂 贵。因此,QH-50 生产线关闭,美国自此便中止了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生产。 以色列海军从美国的 QH-50 上受到启发,继续进行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研 制,不少项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先锋”无人驾驶飞行器,是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制造的。“先锋”无人驾驶飞行器,机长 4.27 米;翼展 5.18 米;最大起飞重量203 公斤;航程大于 200 公里;执行任务时的飞行高度 300~3660 米,实用 升限 4570 米;最大续航时间 76 小时;动力装置是 26 马力航空气体发动机;制导是超高频/C 段遥测系统;探测器是光电、红外或电视制导系统。 “先锋”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它装备有可供白天探测的光电电视摄像机,还装备可供夜间探测的前视红外探测仪器。这些摄像机由计算机辅 助,探测结果极其精确,可以对 2000 英尺之下的地面部队摄制清晰的图象并 传送 100 英里远。“威斯康星”号战列舰上的一名无人驾驶飞行器操纵人员 描述说,他看到远距离外的“梅希”号医院船甲板上有两个人在握手。“先 锋”飞行器可在长时间内,对目标进行各个方位的、反复的观测,发回来的 视频图象,在舰上指挥中心显示出来后,指挥员可立即作出是否需要进行再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