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人舞所需影子舞需要的道具具有什么?

最热视频 广西大学中加学院2014年迎新晚会矮人舞...
给作者投票
相关视频连播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手机看视频
zhou宝龙.zhou
游戏风云_Gamefy
远征.进击的易Max
阿喜&宠辱不惊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173. All rights reserved.矮人舞的发展与传承——贵州余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一)
矮人舞的发展与传承——贵州余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一)
&余庆县位于贵州东北部,隶属遵义市。余庆山清水秀,物华天宝。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和市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乌江横贯县境中部,纵贯南北;飞龙湖秀甲云贵,是贵州第一大湖、亚洲第一高坝、世界第一长龙;国家级大型水电站——构皮滩水电站位于境内,是贵州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大美余庆·国家湿地公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韵四时风月。游览发展中的余庆,有种旧人隐隐梦中藏的味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余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方志以纪历史文化之递嬗。早在秦汉时期辖于牂牁郡,有今余庆县地。唐乾符年间,太原杨氏、山东毛氏入主余庆,置白泥、余庆两土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设余庆县首任县令袁尚纪始设学宫,广招外地678丁,播下文明之种。明末大儒钱邦芑隐退蒲村,著书讲学十余年,开启一代学风。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百叶竞荣。
如此山川秀丽、谷物丰稔的大美余庆,深深的吸引了作者对此地的爱慕,因此决定前往一探究竟。作者是贵州省遵义人,内心深处散发着“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气息,因此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谊,对余庆深厚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带着对黔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义务和责任之心,在作者的能力范围下传播贵州民间舞蹈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贵州的文化发展,以及引起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余庆矮人舞属于民间舞蹈,具有进步性、群众性、娱乐性和继承性。两两成双的表演方式体现民间百姓的团结奋进,时时散发民间文化的进步性;田间地头劳动的人们聚在一起即兴而跳具有群众性,反映当时社会的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极具劳动生活的色彩;幽默诙谐的表演使舞蹈具有表演性和娱乐性;矮人形象的耳目一新令后人难忘,代代相传具有继承性。
一.矮人舞的起源
&&&&1.“傩”文化
余庆敖溪矮人舞源自于“傩戏班的活动”,在傩戏表演中“矮人神”这一滑稽形象现如今保留在了敖溪镇。
据史料记载:“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发展到商代(即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了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傩文化在各个地方蓬勃兴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汉武帝拓边屯军,开发西南夷地,汉文化就通过巴蜀、荆楚进入今黔北地区,军士的“军傩”,将傩文化也同时带入,逐渐影响着当地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傩戏在黔北民间的盛行,傩戏中“矮人神”这一形象在乡民中也越来越受欢迎。“矮人神”在傩戏中起初是担任着开场戏和压轴戏的表演,具有很浓的喜剧色彩,特别是在戏后和戏间,“矮人神”托着筛向众乡百姓索取灯油费的时候,“矮人”的模样滑稽,动作诙谐,言辞动人,深受百姓的喜爱。人们随之就利用田间地头、堂屋院坝模仿表演。在发展中不断改进矮人的形象,不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余庆的矮人舞因此受到不少“土司文化”的影响。余庆矮人舞注入了民间的思想情感,使矮人舞具有了更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明万历时期,播州(现在的遵义地区)土司制度岌岌可危,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困顿,使百姓生活穷困不堪。百姓思想无可寄托,内心的不满无可宣泄,用矮人舞中的“矮人”形象自喻老百姓,表达了在这一时期受到的压迫无法自拔。这也将黔北民间传说《三种人》的内容编进舞蹈之中,以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些传说为余庆矮人舞的发展提供文理俱惬的材料,为高矮人舞台表演戏剧性的发展提供了来源。
2.古老的传说&&&&&
传说万物生长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优美,这个世界没有疾病、没有自然灾难,有“三种人”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一种是住在天上的“竹竿人”,个子比较高,主要在天上活动;一种是“扁担人”,勤劳善良的在大地上劳作;一种是“扫帚人”也就是“小矮人”,勇敢而执着的生活在地下。起初,“竹竿人”和“扁担人”友好往来,通商贸易,通婚自由。由于贫富差别的拉大,“小矮人”很少与“竹竿人”和“扁担人”来往、通婚,“小矮人”们很难享受到那种自由,又充满阳光的生活。后来受到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政治压迫,小矮人们仍旧坚强的生活着。他们苦中取乐,在生产生活当中,一有闲暇之余就两两成对的跳起舞来。
曾经有一对老人生活在大地上,老奶奶是“竹竿人”,老爷爷是“扁担人”。他们有两个儿子已经成亲了,哥哥的妻子是“竹竿人”,弟弟的妻子是“小矮人”。妯娌之间经常发生口角之争,“竹竿人”婆婆常常帮衬着大儿媳妇,小媳妇一气之下回到娘家。从此,激化了矛盾的发展。“竹竿人”瞧不起“小矮人”的矮小俗气,“小矮人”嫉妒“竹竿人”的自由和身高。逐渐的“小矮人”们受到了“竹竿人”的歧视,常年生活在地下的”小矮人”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
民间的劳苦百姓用“竹竿人”和“扁担人”比喻统治阶层和有钱人,用扫帚人自喻,表现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人们,受到残酷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如同小矮人一样伸不直腰杆,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就通过“矮人舞”,曲折地表现出来。
后来,善良的和事佬——“扁担人”为了大家的日子变得融洽起来,便找来“竹竿人”和“小矮人”解决矛盾。平息了妯娌之间的关系。为了长久的使世界安宁,“扁担人”决定给双方做媒,让“竹竿人”和“小矮人”联姻,并规定婚礼要在大地上隆重举行,敲锣打鼓不算,还大摆酒席让更多的“竹竿人”和“小矮人”参加这种婚礼,增进彼此的感情。
矮人的形象设计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其舞蹈来自民间劳作,表演风趣活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余庆矮人舞的特点
(一)人物形象
1.矮人的形象&&&&
余庆矮人舞在沿袭和传承中不断根据民间意愿设计矮人的形象,清末民国初年,人们便使用生产工具和竹篾等简单物件,完成对矮人形象的重新设计,使之形成并定型成为余庆民间特有的艺术形象。
它是敖溪百姓从小到大的生产生活工具。男子背着它上山锄地,女子背着它上山采药,小孩背着它上山打猪草,老人用来抹玉米。面对崎岖山脉的生活环境,人们用背篓装东西。不知不觉,它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了。
表演矮人舞时,背篓或者是箩筐要倒扣在头上,背篓罩住头部和肩部,边沿至胸部以上,然后头就装在背篓里了,同时演员的手也要藏在背篓里使外面的人看不见手臂。有背篓肩带的一侧朝着身子的后方摆放,另一侧则摆放在身体的前方。
&&&&&野花野草&&&
它是用来插在背篓底部的,装饰背篓用的。
表演的时候,野花野草立在了矮人的头部上方。野花仿佛是女矮人头上的漂亮花簪,野草仿佛是男矮人郁郁葱葱的头发。
矮人脸谱&&&
它是画在表演矮人的肚子部位,人们在田里劳作,吃了晌午悠闲的时候,就地取材,用田里的黄泥土涂抹在演员肚子上,画出头发、眉毛大眼嘴唇和胖嘟嘟的大脸轮廓。男女有别,重要在于画头发和胡子,头发长的则为女矮人,有胡子的则为男矮人,或者是所画头部的中间有一颗美人痣的是女矮人。肚脐的部位是画嘴唇的地方。借用了人的腹部作为矮人的头部、肚脐作为矮人的口腔中心,突出矮人头大、身材矮小的特点。
表演的时候,通过收腹使其上下左右起伏扭动,表现出笑容可掬的不同表情。
&&&&&衣服&&&
它要把原来穿在颈部的部分穿在腰上,这样看来,比原来的个子矮了一截,矮人的形象也充分展现出来。男矮人的衣服颜色偏深,中间有一排扣字的中山装形式,女矮人的衣服颜色偏艳丽或带有碎花,在领口处的扣子从脖子中间呈弧形到腋下式。
表演的时候,通过演员扭腰的动作,表现矮人走路步履蹒跚的滑稽模样。
或者是小竹篾穿到矮人的衣袖里面,固定在胯部,形成矮人双手。有时可以把手套套在露出袖口的竹篾一端,使之更形象。
表演时,演员扭腰动胯竹手随之而动起来,使矮人看起来充满了灵活性。
2.高人的形象&&&&
高人形象与矮人形象的差异,动作慢条斯理与动如脱兔的对比,以及服装式样截然不同,体现民间舞蹈的审美特点。余庆矮人舞经过历史的打磨,已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历史的发展因素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使之成为中国民间舞蹈不可多得的内容。
这是竹竿人(高人)的表演道具。长裙的长度达到两个人的高度。高人是由两个演员同时扮演的。其中一个身强力壮的男演员在裙摆下完成托举动作,另外一个女演员在其男演员的肩上完成动作。高人的长裙一般是红色,象征喜庆。有些表演中,高人的裙子是带有花纹的。
颜色鲜艳的头饰&&&
高人头饰简单上手,一般扎成一根或两根辫子,并且头上佩带颜色鲜艳的花饰,显得流光溢彩。比如红花,即可以显示自己的花容月貌,也可以体现出高人在天上生活的美好。
手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舞蹈表演上。表演的时候,女演员着重表现竹竿人的高傲动作和表情,通过手腕拿着手绢的灵活运用,竹竿人神气活现、她那高高在上、轩然霞举的得意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红花带&&&
红花可一直系在高人腰间,也可系在矮人的腰间。联姻成功后高人蹲下来用连接在红花上的长红布,通过矮人双手腋下再系好。或者是由扁担人将矮人腰上的大红花解下红带子,递给高人。表示扁担人红丝暗系,将二人系在一条红绳上,象征花好月圆之意。
3.扁担人的形象&&&&
扁担人也是中间人,在他三媒六证下,高矮人方可结为连理。它的形象贯穿于整支舞蹈中。扁担人可以一开始出场,在舞台中央表演,也可在整支舞蹈的中途出场,扮演敬守良箴的角色。当扁担人献出金玉良言时就是将舞蹈推向高潮部分了。
大头面具&&&
大头面具戴在头上体现扁担人的敦厚老实,手持扇子表现出扁担人日子的悠闲自在和潇洒倜傥。
扇子在扁担人的手中是可以同时运用到矮人和竹竿人身上的,要表现扁担人的撮合之态,可通过扇子的扇动运用,让高矮人冰释前嫌。
这是扁担人的道具。扁担人联姻成功后,把葫芦口对准矮人和高人的嘴唇,意欲喝喜酒,同时表现婚礼的灯红酒绿。
装有花瓣的花篮&&&
装有花瓣的花篮则由扁担人负责。当他许结朱陈,将二人在成婚之时的喜酒喝光后,用花瓣洒向新人,表示庆祝欢乐。
拂尘一把&&&
这个是扁担人不固定的道具。在一些表演中,扁担人会运用这个道具表示天地原本都是和谐的。
余庆矮人舞是在田间庭院表演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在清末民国时期较为普遍。1958年后渐渐消失,1987年经过发掘整理搬上了贵州文化艺术的舞台,被视为贵州民间舞蹈文化的瑰宝。
(二)动作特点&&&
余庆矮人舞动作灵活,只要掌握好传承人讲述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就可以对这个动作进行举一反三,换方向反复。在每个基本动作之间,可以进行横向组合以及纵向衔接。在同一个空间的动作,舞蹈元素的动作可以自由发挥,将其变换,形成变化万千的舞蹈形象。余庆矮人舞原本就是在田间平坝即兴表演的诙谐民间舞蹈。民间艺人凭借这种因素的结合,自由衔接的艺术手法,使矮人舞独领风骚,风格独特。
如今矮人舞经过时间的打磨,已发展成闻乐而舞的形式了。根据音乐节奏的速度变化,跳舞时的步伐也要蜂蝶随香,踩在节奏点上,形成观赏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余庆矮人舞主要在于脚下的步伐,讲究对节奏的处理。
1.矮人的主要动作:
①按方向分主要是&&&
上下蹲起&&&
先半弯膝盖,然后直立双腿,此动作要尽量放松做,膝盖不能紧张,须达到具有弹性的特点,表现矮人的闲庭信步之态。
矮人将脚抬起时而向前时而向后的步伐。
膝盖先向下蹲,再向上跳一次为一个跳步,根据演员个人的喜好。可在跳完同时落脚后,其中一只脚弯膝盖向后勾住,小腿与地面呈平行状,此动作还可左右跳,再勾后脚。
抬起一只脚向旁边出,双脚呈分开状后,再沿着原路线将抬出的那只脚收回来呈合拢状的步伐。
画圈走步&&&
从左往右或者是从右往左,用脚在地上画弧线的步伐沿着原定方向,走360°回到原位。
右脚先往左前方迈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迈一步,右脚再退回原位,左脚紧随后退。在原地行走完成此动作。
②按技术性分主要是
矮人光着脚丫跳更为明显。把脚尖及脚背的地方向上勾起来或者弯下去,跟着节奏灵活运用。
双脚膝盖夹紧走步,体现紧行好步之态。
&&&&&膝腿跳步&&&
双脚向上跳的同时,一只脚弯膝盖使后脚膝盖弯曲,接着反复做此动作使之向前跳着走。
腿贴身体&&&
用腿紧贴着身体的步伐。
双脚先向下蹲一下,然后一只脚膝盖抬起来往后退一步,在前面的脚则勾脚,此动作可以向旁边两侧做,再勾脚的动作时多停留一下。这就需要迈步的时候动作迅速,这才使得动作在节拍上。
弯着膝盖走路,表达小矮人身“矮”体健。
③按速度分主要是
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左右、时而前后弯着膝盖小跑步,步伐如接踵而至般。
移动脚掌&&&
根据节奏快慢,矮人双脚并拢,以脚后跟为轴心,脚掌左右摆动,体现疾如旋“跖”一般灵活。
只见浓眉大眼、眼睛炯炯有神,活脱脱的余庆小矮人,双脚随镰刀、锄头、竹筒等生活劳动工具敲击出的有节奏的叮当声移动跳跃,表演者通过腿、脚、臀、腰、腹部的舞蹈,时而扭腰摆胯姿态如行走,时而收放腹部表现不同表情,时而前仆后仰、左右摇摆表现出欣喜自乐之可爱,时而规旋矩折表现喜跃抃舞之态,竹竿手随之拊操踊跃,尤如手舞足蹈。表现诙谐、跳跃、激越的民间意向。舞蹈演员将双脚的基本动作,再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考,将多个动作组合在一起来完成矮人舞步,达到矮人百样玲珑、风趣横生的特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荔波:喀斯特深山腹地的“矮人舞”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荔波:喀斯特深山腹地的“矮人舞”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 沿着红色之旅的荔洞公路,穿过浓荫蔽日的漏斗森林,来到喀斯特深山腹地的翁昂乡,心中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之情。位于崇山峻岭间的翁昂乡原始生态苍翠欲滴,山风习习心旷神怡,使人留连忘返。然而,荔波县翁昂乡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更是让人痴醉如迷,难以忘怀。
   &&& 布依族是荔波世居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荔波境内各个地方,总人口100261人,占荔波县总人口的61%。布依族村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秀美的自然环境孕育繁衍了布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陶冶了布依族人风趣幽默、热情乐观的民族性格,为布依族具有逗趣、取乐、幽默、滑稽特点的民间舞蹈“矮人舞”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传承条件。 
  &&& 风景秀美的布依山寨——江风村,坐落在荔波喀斯特森林腹地的翁昂乡。顺着田野眺望,吊脚楼群错落分布在喀斯特群山之间,肥沃的稻田环绕四周,潺潺溪流穿寨而流,依山傍水的典型布依村落呈现眼前。一群身着土花布盛装少女头反戴着撮箕面具,手持柳条,迈着优美的舞步登上舞台。表演舞台极为原始古扑,用的是一张巨大的竹席晒垫在晒架上铺着,背景是翠绿的山峦和原野,吊脚木楼错落点缀两侧,一幅自然天成山水画卷,美丽极了。随后一群扣戴箩筐面具的少男,挺着小肚迈着憨态舞步走上舞台,他们身子矮得出奇,箩筐盖至胸部,肚皮上用浓墨绘出夸张脸谱,面部大得出奇,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活脱脱的小矮人。随着音乐节奏,肚皮一收一放,眼睛、鼻子、嘴巴不断变化,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尽显其中。他们憨态可掬的动作,滑稽可笑的舞姿,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
   &&& 这种舞蹈,布依语叫“雯当姆”,汉语意为“矮人舞”。源于明末清初时期,该舞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远古时代翁昂乡布依族地区曾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农民连年颗粒无收,每天村民都对着山神、树神祭拜,祈求天将甘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感动苍天,下起了雨,迎来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秋收时节。田野上布依男女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男的从家里拿箩筐作帽,女的反戴撮箕为笠,手舞稻穗,围观者用盆、桶和刀具敲击为乐,狂欢而舞。渐而渐之世代传袭演变成今天滑稽诙谐的民间舞蹈,体现了布依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从此以后,翁昂布依人每逢秋收时节,就以此舞庆祝丰收,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 该舞共分为喜舞稻菽、丰收赶场、金风得意三个舞段。其特点可归结为一是注重塑造人物。有戴撮箕面具的矮姑娘,有画脸谱在肚皮上的小矮人,有二人合穿长衫的高人,它与布依族其它地区某些统一服饰、统一动作、统一情绪的集体舞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幽默诙谐风趣为基本格调。造型奇特的假面、逗情展开的主线,使舞蹈自始致终贯穿着浓厚的喜剧色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精神娱悦和审美享受。“逗”为此舞之风格,逗中见情,逗中起舞,无逗则乏味,无逗不成舞;三是即兴灵活的表演特征。此舞动作灵活,只要掌握好其基本动律,每个基本动作均可进行无限反复。在每个基本动作之间,可随意进行横向组合或竖向衔接。在同一时空内,各元素性动作均可自由横向结合,由此形成变化万千的舞蹈形象。民间艺人凭借这种随意结合,自由衔接的艺术手段,使当地的“矮人舞”表演风格独特、千变万化。灵活性还表现在场面调度灵活和节奏速度灵活,表演时往往由领舞者即兴掌握处理,众人随后跟之。同时对完成某一动作的时值无固定要求,这种将节奏速度随时调整手段,构成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此舞舞蹈动作主要有女孩歪头、耸肩、挺腕、直肘、手成外弧形及下身的出胯、撅臀、勾足弯膝等;矮人有“腿贴上身”、“吸腿走步撅臀”、“蹲退步”、“盖撅步”、“蹲步”等;高人有“对脚步”、“短蹲步”、“踌转步”等,这些动作都有着“绵中藏针”的内在韧劲和“足登如踏簧”的弹性。此舞的动律特点明显的表现在“动肩、扭跨、撅臀、足勾”四方面。 
  &&& 舞蹈结束,小演员们取下头套,已是满头大汗,但他们不感觉累,还不停地在舞台上逗闹,面对如此景象,我发自内心地为有这些乐于奉献民间文化艺术的后继传人感到高兴。舞者别出心裁地在肚皮画上十分可爱动人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套盖住真人的脸和胸部,作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后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观力,使人物表情丰富变化,构成了此舞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和诙谐风趣的艺术格调,让人百看不厌。每当看到该舞表演时,总是意犹未尽。这种面舞和肚皮舞合二为一的舞蹈形式在全国假面舞中独树一帜,具有东方“卓别林”滑稽艺术的美称。它盛行在闭塞的喀斯特深山之中,成为布依族人民自发组织形成的自娱自乐的活动,是布依族表达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的一种手段,是布依族抒发欢乐情绪反映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娱乐方式。“矮人舞”是荔波布依族民间独有的艺术奇葩,其历史悠远、内涵丰富、情趣央然、诙谐幽默,无论从民族文化和艺术欣赏的角度看都有很高的的研究价值,它充分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风趣幽默、滑稽逗乐的豪爽性格。  
文章录入:信息员覃敬念&&&&责任编辑:yuhui&
相关链接:
没有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8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贵州希望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荧光舞道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