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烽火ios搬运资源完了!就进不去

页面没有找到 - 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
您要查看的页面不存在,请尝试以下操作:
1、如果您已经在地址栏中输入该网页的地址,请确认其拼写正确。
按钮,尝试其他链接。
3、打开 ,然后查找指向您感兴趣信息的链接。
4、,报告您访问的错误链接,我们将及时修正。收藏本视频
优酷 转自优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1
沪ICP证:沪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正规视频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怀旧版热血传奇私服,1.89元素黄金热血完美版,2014龙神中变第三季,最新开传奇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663-9553
诚实正直言而有信实事求是敢于承担合理提问
适应环境创造变化日清日高未雨绸缪化繁为简
积极主动脚踏实地主动分享求同存异正面影响
要事第一以终为始令行禁止珍惜资源心怀感恩王统来的日志
金石书画家不可不去的历史文化名城--惠安
已有 1980 次阅读&
  惠安民俗古朴,具有中原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特色,雅俗共赏。   ● 过春节,道恭喜。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漫村转,口里喊着:“状元游街灯”,跳火盆,欢宵达旦。 惠女服饰  ● 清明节,春祭敬祖,踏春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 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 做“七娘妈生”,即七夕(现有称中国的情人节),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是一年中很浓重的一个节日。   ● 普渡日,就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 中秋节,惠安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炸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这一夜,许多人都围在一起品茶、吃饼、赏月,有的则在海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 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亲人团聚,其乐融融,是一项很有诗意和人情味的活动。   ● 冬至,就是冬节。用糯米粉搓丸或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蒸煮,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 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灯到天明守岁,到半夜12点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特色工艺和特产小吃
  ● 惠安石雕鱼卷、鱼丸、鱼签  ● 惠安木雕  ● 惠安瓷雕  ● 惠安泥雕  ● 惠安漆雕  ● 惠女服饰  ● 惠安南派布袋戏  ● 崇武鱼卷  ● 紫山余甘   ● 洛阳鲫鱼  ● 小乍鱿鱼干  ● 小乍黄花鱼  ● 后洋“菜头”  ● 獭窟鱼饼、鱼签  ● 惠安豆腐、豆干  ● 惠安“铁罗汉”茶  ● 净峰熊胆酒  ● 东园狮子头   ● 惠安烧肉粽  ● 崇武梭子蟹  ● 惠安鱼松   ● 惠安五花肠  ● 惠安切章鱼  ● 惠安褶牡蛎  ● 糯米丸子  ● 清蒸鳗鱼干  ● 五香卷  ● 白水猪脚  ● 八爪章鱼  ● 地瓜粉捏  ● 萝卜糕  ● 牛百叶  ● 面线糊  ● 海蛎煎  ● 冰石花
历史文化名人
  ● 辜鸿铭-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时称“文坛怪杰”  ● 辜振甫-海基会前董事长,“汪辜会谈”之辜  ● 陈金城-清代进步思想家、爱国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  ● 陈伯达-官至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 吴文季-歌唱家、作曲家、民歌《康定情歌》的采编者  ● 李 周-清代南派石雕一代宗师,创“南狮”风格和“针黑白”技艺(即今影雕)  ● 黄吾野-明代大诗人、自号“吾野山人”  ● 黄宗旦-北宋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国朝才子”  ● 蔡 襄-宋四大家之首、诗人、书法家、宋政治家  ● 张瑞图-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画家、极殿大学士  ● 卢 琦-元代大诗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元政治家  ● 温 革-宋文学家、科学家,著有百科全书编著《分门琐碎录》  ● 张 岳-明“泉州三狂士”之一,与严嵩同朝为官,诤臣  ● 刘望海-明万历进士、官至七省巡按使  ● 张 勇-清代水师名将
  ● 崇武古城: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  ●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 惠安石雕:中国石雕之都,南派石雕的代表  ● 惠女服饰:中国唯一穿着奇特服饰的汉族女性群体  ● 惠安影雕:被誉为“中华一绝”  ● 刘碧兰:中国第一影雕师  ● 崇武岩雕: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地岩雕艺术”  ● 园林建设:福建省首个“国家园林县城”  ● 走马埭:福建省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  ● 外走马埭围垦工程:全国最大的围垦工程,围垦面积5.15万亩  ● 崇武镇:全国十佳古镇,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  ● 大岞村:福建十大最美的乡村之一  ● 崇武海岸: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 崇武港:国家中心渔港之一  ● 斗尾港:全国四大中转港口之一惠安素有“雕艺之乡”的美称,包括石雕、木雕、砖雕、瓷雕、灰雕等五大类,其中以石雕最具代表性,被誉为“中国石雕之都”。惠安石雕的发展历史悠久,尚存的唐朝王审知之兄王潮墓中的花纹浮雕,已逾千载。据考古研究发现惠安石雕工艺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当时的闽林始祖林禄墓中,就有文武仲翁虎、羊的石圆雕等立于墓园以示壮观。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初期,惠安崇武一带已有不少的石雕作坊,明朝嘉靖年间,崇武有数十家上规模的石雕作坊,当时五峰等地就有大批人从事青石雕,被誉为“南匠”。  惠安石雕明代以前,惠安石雕多以石人、石兽为主,主要为圆雕,这些作品粗犷流畅,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原文化的特点。进入明代,惠安石雕内容趋于丰富,技艺也较为精湛。明末清初,惠安石雕逐步走向成熟,艺术风格转为精雕细琢,形成了惠安石雕的独特风格,龙柱、狮子就是那时的代表作。清朝光绪年间开创南师风格和“针黑白”影雕技艺的南匠代表李周的传人开始走出惠安,足迹遍及闽东南、台湾省。福州的“蒋源成”、厦门的“蒋泉记”、“蒋泉益”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个时期,惠安石雕技艺已臻完美,泉港区峰尾东岳庙的那对龙柱,可以用石头敲击来借声辨认雌雄。清末时期,在北京颐和园举行的全国性工艺品竞赛中,惠安石雕以玲珑、纤巧、流丽、繁缛的特点,在全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二十世纪以来,惠安石雕开始名扬天下,民国年间的南京中山陵、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成为惠安石雕能工巧匠的骄傲。解放后,惠安石雕如霖甘露,得到快速发展,1953年,崇武老艺匠蒋瓦水、蒋友才等率领500石雕工匠赴京参加北京十大建筑的工程建设,承担包括人民大会堂10根大圆柱在内的几乎所有石构件的加工制作和安装任务。同年,惠安300多名雕艺匠参加集美学村和陈嘉庚陵园-——“鳌园”的建设,整个陵园的雕刻工艺超凡脱俗,园内的650件青石雕,内容集古代历史题材、中国革命史与新中国建设史于一身,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奇迹,被视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大观园。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惠安雕匠世家林立,人才辈出,拥有一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和一大批能代表我国民间雕艺最高水平的作品。目前,石雕石材业已是惠安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占惠安年工业总产值的1/4强。惠安石雕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其主要以硬质的青石料、花岗岩等为原料,其传统种类包括圆雕、浮雕、影雕、镂空雕等等,到目前,惠安石雕已发展形成了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艺,及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皿等五大系列数百个品种,3000多种石材原料来自世界和国内各地。用中国雕塑界的“泰山北斗”钱绍武老先生概括的一句话:惠安石雕传统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的崇武镇郊和山霞镇、净峰镇、小岞镇,她们的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从整体上看,惠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笠面和尖顶有小弧度,尖顶有小棕色漆红;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笠面和尖顶平切,尖顶没有镶红棕片。前者头巾多为蓝底白花和绿底白花;后者也蒙头巾,但多为红底白花,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竹篮。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惠安女的服饰颜色艳丽,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上身穿的是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围紧束,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衬托出女性身段的曲线美;袖长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紧束,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其花纹图案大都是不规则的细点、细纹、细块等。下身裤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蓝色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头只到脐下。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为30厘米,大筒裤的裤脚则有的宽达40厘米,因其宽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也便于生产劳作,海水打湿、汗水浸渍,风一吹很快就干了。中老年妇女穿的是大筒裤,裤脚宽约36厘米,裤头为臂部的一倍宽,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只在婚礼、葬礼、回夫家或外出做客时,才穿传统的宽绸裤。穿上宽筒的黑裤时,惠安女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扎紧裤头,这些编织带一般都是用色彩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多为红色和蓝色,图案精巧,总宽约7至9厘米,颜色分外醒目;已婚妇女则多加上银裤链,悬挂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出来。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袖套则多为从事劳动的青年妇女所用,一般为黑、黄、蓝三色,袖套上配有悦目的色彩线条和图案,与上衣相配,更有新意。袖套除了干活时可以保护衣袖以外,还有夏天防晒(惠安女的服饰衣袖较短)、冬天御寒的作用。惠安女的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如渔船进港,协助搬运鱼货,或出港挑水送粮,宽裤便于涉海,短袖便于劳作,黄斗笠顶炎日,花头巾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丰采、神韵。  惠安女的婚俗也很奇特,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又称为黑凤凰衣,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此后,只有等到较大的传统节日来到时,比如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丈夫方可将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复,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顺地长往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其实,惠安女形成这种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并非无中生有。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了惠安女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惠安女的勤劳勇敢、善良贤惠的美德与其美丽的服饰和奇特的婚俗同样著名,尤其是惠安女的吃苦耐劳,着实让人佩服,因惠安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则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锯木、扛石头、拉板车,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里里外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真可谓全能媳妇。上世纪50年代,以数万名惠安妇女为主力军的干部群众,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设备、技术条件,靠着“现在苦一些,以后就不会艰苦了;现在还要吃地瓜干,以后就可以天天吃大米了”这样朴实的感情,发挥令人难以想象的冲天干劲,建成了一座库容达1.26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使十年九旱的“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60年代,8名惠安女跨海开发大竹岛的事情名闻全国;80年代,惠安女又创下一大奇迹,成功修建了大岞避风港……“惠女精神”是时代的见证,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勇敢坚强、聪慧善良、开拓创新的思想内核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她们是中国妇女的楷模!
  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是时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为抵御倭寇而建,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名符其实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历经600多载春秋,依然巍峨屹立在东南之滨。城墙共长2567米,城基高5米,外壁连女墙高7米,内壁分二层各高约2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道。墙上有墙碟、箭窗、窝铺。四面设城门,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都有月门,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无月门,外加设一照墙。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崇武古城崇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岞登陆,千户张荣身先士卒,率领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终于保住古城,使崇武城免却一场浩劫,但他却轰然倒下,用热血写下人在城在的誓言。传说中的十二爷,是十二位刀枪不入的英雄,他们在历次的抗倭战斗中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杀敌无数,令倭寇闻风丧胆,但他们也在战斗中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不屈的灵魂与古城同在。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大军驰骋在崇武前线,剿灭倭寇,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600百多年来,古城一代又一代的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先烈而建造的。  崇武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还曾目睹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目睹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目睹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崇武古城,作为“抗倭名城”和“英雄名城”被载人史册,名满天下。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从北宋皇佑四年至嘉佑四年,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由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泉州府志》中有云,“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因名渡口为“万安渡”以祷之,故原名“万安桥”。另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天下第一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时有风潮,在当时工程十分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先沿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的石块,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后再于上面建造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得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种方法称为“种蛎固基法”,堪称独具匠心,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1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7孔,接入桥南端桥堤。洛阳桥全桥共48孔,长540米,若计及两端桥堤,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7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长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根500柱,石栏长度与桥长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有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桥堍四角有石柱等。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后摹刻的,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曾历经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间(年)的重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而添架钢筋水泥桥面三次工程,是历次重修中规模较大的。  附《万安桥记》全文: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佑五年庚寅,以嘉佑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祭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烽火缘分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