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声调式缺少一个耳机偏音测试

当前位置:&&
本页文章导读:
&&&&?关于子网划分—为什么全0全1子网号不能使用&&&&&&子网划分并没有节约IP地址,实际导致可分配的IP地址数目减少。
证明:比如一个C类地址,不进行子网划分,实际可分配IP地址为254个。
现进行子网划分,假设借用2位主机号作为子网号,
那......&&&&?Java 源代码 计算出拼音的声调字母是哪个&&&&&&import java.io.*;//导入操作要用到的类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le file = new File(&c:/test.txt&);// 源文件位置
fr = new FileReader(file);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PipedInputStream类 和 PipedOutputStream类 的简单介绍和代码演示&&&&&&PipedOutputStream类 和PipedInputStream 类为管道输出流 和管道输入流。通常都是以管道输出流作为管道的起始端,通常管道输出流和管道输入流通过connect方法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从管道输出流 流入 ......
&&&&&&最新IT科技资讯推荐:
[1]关于子网划分—为什么全0全1子网号不能使用
&&&&来源:&
& 发布时间:&
子网划分并没有节约IP地址,实际导致可分配的IP地址数目减少。
证明:比如一个C类地址,不进行子网划分,实际可分配IP地址为254个。
现进行子网划分,假设借用2位主机号作为子网号,
那么现在产生的子网为01和10(全0全1子网号去掉),每个子网的主机号为6位,则每个子网可分配的IP地址为2的6次方剪掉2,即62台,
那么两个子网可分配的IP共62*2=124个,
那么减少的IP数目为:254-124=130个。
从上数据可以看出,减少了约一半的IP地址。既然这么浪费IP地址,为何我们还要使用子网划分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利用子网来方便管理网络的一种措施。
很容易看出,减少这么多IP地址的主要原因是子网号为00(全0)和11(全1)的两个子网去掉了,那为何要去掉“全0全1”的子网号呢?
不应该使用全0全1子网这个规定是源于RFC950标准,但后来RFC950在RFC1878中被废止了。
看看RFC950提到的原因:
假设我们有一个网络:192.168.0.0/24,我们现在需要两个子网,那么按照RFC950,应该使用/26而不是/25,得到两个可以使用的子网192.168.0.64和192.168.0.128
对于192.168.0.0/24,网络地址是192.168.0.0,广播地址是192.168.0.255
对于192.168.0.0/26,网络地址是192.168.0.0,广播地址是192.168.0.63
对于192.168.0.64/26,网络地址是192.168.0.64,广播地址是192.168.0.127
对于192.168.0.128/26,网络地址是192.168.0.128,广播地址是192.168.0.191
对于192.168.0.192/26,网络地址是192.168.0.192,广播地址是192.168.0.255
你可以看出来,对于第一个子网,网络地址和主网络的网络地址是重叠的,对于最后一个子网,广播地址和主网络的广播地址也是重叠的。这样的重叠将导致极大的混乱。比如,一个发往192.168.0.255的广播是发给主网络的还是子网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当时不建议使用全0和全1子网。
然而,人们认识到子网划分的IP地址浪费严重,后来IETF就研究出了其他一些技术,比如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该技术是在子网上进一步划分子网,可提高IP地址资源的利用率;后来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即消除了传统的A/B/C等分类以及划分子网,才是采用网络前缀和主机号的方式来分配IP地址,这使得IP地址的利用率更好。这两者的具体技术暂时不阐述。
就目前来说,现在可以使用全0和全1子网。但我们现在学习时,还强调子网划分时要去掉全0全1,这是何道理呢?我个人认为:
(1)目前有些网络建设较早,设备也不更新,老设备可能不支持CIDR,那么也就不支持全0全1的子网了。
(2)我们建企业网(单位网络)时,一般是使用私有地址来分配内部主机,小企业使用C类的192.168.0.0网络,中型企业使用172.16.0.0(私有部分)网络,如果还不够用,还有10.0.0.0网络。
既然私有地址如此丰富,为何不去掉全0全1的子网呢?因为真要使用全0全1的子网,还需要在路由器上进行一些特殊的配置。
那么怎样区分192.168.10.0到底是哪个网络的网络地址呢?
答案是:把子网掩码加上去!
192.168.10.0 255.255.255.0 是大C的网络地址,192.168.10.0 255.255.255.224 是第一个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10.255 255.255.255.0是大C的广播地址,192.168.10.255 255.255.255.224是最后一个子网的广播地址。带上掩码,它们的二意性就不存在了。
所以,在严格按照TCP/IP ABCD给IP地址分类的环境下,为了避免二意性,全0和全1网段都不让使用。这种环境我们叫作Classful。在这种环境下,子网掩码只在所定义的路由器内有效,掩码信息到不了其它路由器,比如RIP-1,它在做路由广播时根本不带掩码信息,收到路由广播的路由器因为无从知道这个网络的掩码,只好照标准TCP/IP的定义赋予它一个掩码。比如,拿到10.X.X.X,就认为它是A类,掩码是255.0.0.0;拿到一个204.X.X.X,就认为它是C类,掩码是255.255.255.0。
但在Classless的环境下,掩码任何时候都和IP地址成对地出现,这样,前面谈到的二意性就不会存在,是Classful还是Classless取决于你在路由器上运行的路由协议,一个路由器上可同时运行Classful和Classless的路由协议。RIP是 Classful,它在做路由广播时不带掩码信息;OSPF,EIGRP,BGP4是Classless的,它们在做路由广播时带掩码信息,它们可以同时运行在同一台路由器上。
在Cisco路由器上,缺省你可以使用全1网段,但不能使用全0网段。所以,当在Cisco路由器上给端口定义IP地址时,该IP地址不能落在全0网段上。如果你配了,你会得到一条错误信息。使用IP SUBNET-ZERO命令之后,你才能使用全0网段。
要强调的是,使用了IP SUBNET-ZERO命令之后,如果路由协议使用的是Classful的(比如RIP),虽然你的定义成功了,但那个子网掩码还是不会被RIP带到它的路由更新报文中。即,IP SUBNET-ZERO 命令不会左右路由协议的工作。
总之,TCP/IP协议中,全0和全1网段因为具有二意性而不能被使用。Cisco 缺省使全1网段可以被使用,但全0网段只有在配置了IP SUBNET-ZERO后方可被使用
已有 0 人发表留言,猛击-&&这里&&-参与讨论
—软件人才免语言低担保 赴美带薪读研!—
[2]Java 源代码 计算出拼音的声调字母是哪个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import java.io.*;//导入操作要用到的类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le file = new File(&c:/test.txt&);// 源文件位置
fr = new FileReader(file);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fr);// 包装文件输入流,可整行读取
while ((line = in.readLine()) != null) {
String a = pinyin(line);
int shengdiaoLetter = Integer.parseInt(a.substring(
a.length() - 1, a.length()));
a = a.substring(0, a.length() - 1) + & &
+ a.substring(shengdiaoLetter, shengdiaoLetter + 1);
System.out.println(a);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创建文件输入流
private static String pinyin(String input) {
int position = 0;
int onlyaeiou = 0;
input = input.toLowerCase();
// 单个韵母不必说。 (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它上面了)
if (input.contains(&a&)) {
onlyaeiou++;
if (input.contains(&e&)) {
onlyaeiou++;
if (input.contains(&i&)) {
onlyaeiou++;
if (input.contains(&o&)) {
onlyaeiou++;
if (input.contains(&u&)) {
onlyaeiou++;
if (input.contains(&v&)) {
onlyaeiou++;
if (onlyaeiou == 1) {
if (input.contains(&a&)) {
position = input.indexOf(&a&);
if (input.contains(&e&)) {
position = input.indexOf(&e&);
if (input.contains(&i&)) {
position = input.indexOf(&i&);
if (input.contains(&o&)) {
position = input.indexOf(&o&);
if (input.contains(&u&)) {
position = input.indexOf(&u&);
if (input.contains(&v&)) {
position = input.indexOf(&v&);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a&)) {
position = input.indexOf(&a&);
return input +
// 没有a母找o e ,
else if (input.contains(&o&)) {
position = input.indexOf(&o&);
return input +
} else if (input.contains(&e&)) {
position = input.indexOf(&e&);
return input +
// iu 并列标在后,
if (input.contains(&iu&)) {
position = input.indexOf(&iu&) + 1;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a&)) {
position = input.indexOf(&a&);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e&)) {
position = input.indexOf(&e&);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i&)) {
position = input.indexOf(&i&);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o&)) {
position = input.indexOf(&o&);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u&)) {
position = input.indexOf(&u&);
return input +
if (input.contains(&v&)) {
position = input.indexOf(&v&);
return input +
作者:hycmanson 发表于 0:35:31 原文链接
阅读:0 评论:0 查看评论
[3]PipedInputStream类 和 PipedOutputStream类 的简单介绍和代码演示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PipedOutputStream类 和PipedInputStream 类为管道输出流 和管道输入流。通常都是以管道输出流作为管道的起始端,通常管道输出流和管道输入流通过connect方法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从管道输出流 流入 管道输入流中。管道输出流提供管道输入流的所有字节。通常都是
PipedOutputStream类介绍:
构造方法:PipedOutputStream();//创建一个尚未连接到管道输入流的管道输出流。
&&&&&&&&&&&&&&&&& PipedOutputStream(pipedInputStream in);//创建一个连接到该管道输入流的管道输出流。
主要方法。void write(int b);//将指定 byte 写入传送的输出流。
&&&&&&&&&&&&&&&&& void write(byte[] buf);//将该字符数组写入到管道输出流。
&&&&&&&&&&&&&&&&& void close();
&&&&&&&&&&&&&&&&&&void connect(PipedInputStream in);使此管道输出流连接到管道输入流 in。
PipedInputStream类介绍:
构造方法:PipedInputStream();//创建一个尚未连接到管道输出流的管道输入流。
&&&&&&&&&&&&&&&&&&& PipedInputStream(PipedOutputStream in);//创建一个连接到该管道输出入流的管道输入流。
主要方法:int read(byte[] b,int off,int len);//将最多
len 个数据字节从此管道输入流读入 byte 数组
&&&&&&&&&&&&&&&&&
void connect(PipedOutputStream out);//使此管道输入流连接到管道输出流
代码演示:
package PipedD
import java.io.IOE
import java.io.PipedInputS
import java.io.PipedOutputS
public class PipedDemo {
* @param args
* @throws IOExceptio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PipedInputStream in = new PipedInputStream();
PipedOutputStream out = new PipedOutputStream();
in.connect(out);
new Thread(new Input(in)).start();
new Thread(new Output(out)).start();
class Input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PipedInputS
public Input(PipedInputStream in) {
public void run() {
byte []buf = new byte[1024];
len = in.read(buf);
String s = new String(buf,0,len);
System.out.println(&in &+s);
in.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class Output implements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
out.write(&管道流。。。。&.getBytes());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private PipedOutputS
public Output(PipedOutputStream out) {
this.out =
作者:liuhenghui5201 发表于 0:21:30 原文链接
阅读:28 评论:0 查看评论
最新技术文章:
特别声明:169IT网站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C)2012-,站长邮箱:www_169it_(请将#改为@)大调式和小调式和五声调式的特点
大调式和小调式和五声调式的特点
大调式的特征表现在主音上方为大三度音程,因为这一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的色彩。小调式的特征表现在主音上方为小三度音程,因为这一音程最能说明小调式的色彩。五声调式是由纯五度关系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每个音都可以做主音。因此,五声调式中,用什么声做主音,就叫做什么调式。
大调式和小调式  大调式和小调式也可以称作大音阶和小音阶,其中的原因在上面已经讲 过了。调式的种类很多,但应用最广的是这两种。尤其是自然大音阶,几乎 在世界各民族都能找到。自 18 世纪以来,大小调式体系是欧洲音乐理论的核 心,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  自然大音阶由七个音组成,其音程间隔为全—全—半—全—全—全—半 的基础是七个自然音级,而七个自然音级是建立在五度相生的基础上的。我 们可以随意以一个音为主音,按纯五度的关系向上、下两个方向寻找其它的 音,比如从 C 开始,会得出 F←(C)→G→D→A→E→B。将这七个音由主音 开始向上排列,正好是自然大音阶 do,re,mi,fa,so,la,si。假定以 G 为主音,可以得出 C←(G)→D→A→E→B→#F,排列成音阶的样式就是 G—A—B—C—D—E—#F,其唱名仍然是 do,re,mi,fa,so,la,si。可见, 同样的音程结构可以在任何音高上实现;换言之,只要附合这样的音程结构, 就是这一种调式,不论其音名是什么。  在大调式中,第Ⅰ、Ⅲ、Ⅴ级音(即 do、mi、so)是稳定音,其中又以 Ⅰ级(主音)最为稳定,Ⅲ级和Ⅴ级音次之。调式中的其余各音是不稳定音, 在音乐的进行中,不稳定音有向稳定音进行的倾向。最不稳定的是Ⅳ级和Ⅶ 级,即 fa 和 si;由于 mi—fa 之间、si—do 之间是半音,而 mi 和 do 是稳定 音级,所以 fa 进行到 mi 的倾向十分明显,si 进行到 do 的倾向则更强烈一 些。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进行叫做“解决”。  自然大调式中的三个主要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都是大三和弦,这使它带有明朗、刚健的色彩。 除了自然大调式以外,还有“和声大调式”和“旋律大调式”。这两种调式具有大调式的基本特点,但又与自然大调式的结构有所区别。和声大调式的音阶是在自然大音阶的基础上降低Ⅵ级音,结构为全—全—半—全—半—增—半。在Ⅵ级和Ⅶ级之间形成的增二度音程是和声大调式的特征。旋律 大调式有些特别,它在上行时与自然大调式完全一样,下行时却降低Ⅵ、Ⅶ 两个音级。下面是三种大调式的音阶,顺序是 1,自然大调式:2,和声大调 式:3,旋律大调式(均以 C 为主音):  同大调式一样,小调式也有“自然小调式”、“和声小调式”、“旋律 小调式”三种。  自然小调式是直接从自然大调式转化而来的,也是由七个自然音级组成,只是用 la 做主音,即 la,si,do,re,mi,fa,so,la。其音程结构 为全—半—全—全—半—全—全。小调式的第Ⅰ、Ⅲ、Ⅴ级音(即 la、do、 mi)也是调式中的稳定音级,但是,它的三个主要和弦(主和弦、属和弦、 下属和弦)都是小三和弦,这使得它带有柔和、暗淡的色彩。此外,由于自 然小调式的Ⅶ级音到主音不是半音关系,所以不具有导音的强烈倾向性。  和声小调式是在自然小音阶的基础上升高Ⅶ级音形成的,音程结构为全—半—全—全—半—增—半,用唱名来说就是 la、si、do、re、mi、fa、# so、la。这样等于是“制造”了一个导音,加强了调式的推动力。不过,在 Ⅵ级和Ⅶ级之间的增二度很别扭,既不好唱,也不好听。为了避免这个不利 因素,在作曲时通常不使这两个音连续进行。和声小调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 调式,在欧洲传统音乐中它的使用频率超过自然小调式。  旋律小调式的音阶在下行时同自然小调式完全一样,上行时则将Ⅵ级音和Ⅶ级音都升高。其目的是既保留导音的推动力,由避免出现增二度音程。 下面是以 A 为主音的三种小调式的音阶,顺序为:1,自然小调式;2,和声 小调式;3,旋律小调式:  将自然大调式和自然小调式的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 结论。在自然大调式的基础上降低Ⅲ级、Ⅵ级和Ⅶ级音,就变成了自然小调 式;反之,将自然小调式的Ⅲ级、Ⅵ级和Ⅶ级音升高就会变成自然大调式。 这说明这三个音对于大调、小调之间不同的调式色彩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 一旦改变了这三个音,就等于是让另一种调式色彩渗透进来。例如,和声大 调式是降低了自然大调式的Ⅵ级音而来的,这就使它多少渗入了一些小调的 色彩。旋律大调式不仅降低了Ⅵ级音,同时还降低Ⅶ级音,实际上已经成为 介乎大、小调之间的“混血儿”。但是,Ⅲ级音无论如何不能改变,因为这 个音一旦改变的话,就彻底地成为另一种调式、而不仅是被渗透了。归纳起 来讲,大调式的Ⅰ级音和Ⅲ级音之间必须是大三度,这样,主和弦就必定是 大三和弦;小调式的Ⅰ级音和Ⅲ级音之间必须是小三度,主和弦必定是小三 和弦。Ⅵ级音和Ⅶ级音则两种调式之间的“桥梁”。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 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是按照五度上行的关系得出的;假定从do开始,即为: do→so→re→la→mi,为了方便起见,下面我们用简谱来叙述(所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简谱知识”这一章中)。 将这五个音顺序排列起来,便得到一个五声音阶,音阶内部的音程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其中的每个音都有一个名称: ■ 五个音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调式的主音,由此产生了五种调式: ■宫调式:1 2 3 5 6(1) ■商调式:2 3 5 6 1(2) ■角调式:3 5 6 1 2(3) ■徵调式:5 6 1 2 3(5) ■羽调式:6 1 2 3 5(6) 在调式名称的前面再加上调高,就构成了完整的调性名称。例如宫调式,1=C对称为“C宫调”,1=D时称为“D宫调”,1=E时称为“E宫调”……;又如徵调式,5=C时称“C徵调”,5=D时称“D徵调”,5=E时称“E徵调”……;其它调式依此类推。 以五声调式为核心,还有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即由六个音或七个音构成的调式。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五个音称作“正声”(或正音),新加入的音称作“偏声”(或偏音)。偏声分为四种: 变宫:宫音下方的大二度,假如1是宫,变宫为7;如果4是宫,变宫就是3。 清角:角音上方的小二度,假如3是角,清角为4;如果6是角的话,清角就是b7。 变徵:徵音下方的小二度,假如5是徵,变徵为#4。 闰:宫音下方的大二度,如果1是宫,闰就是b7。 五个正音和七个偏音的关系是: ■1 2 3(4)(#4) 5 6 (b7)(7) 宫 商 角 清 变 徵 羽 闰 变 角 徵 宫 这四个偏音加入之后,产生了大量的调式,例如:加清 角和变宫的七声宫调式:■1 2 3 4 5 6 7 1 加变宫的六声羽调式:6 7 1 2 3 5 6 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5 6 7 1 2 3 5 加清角和闰的七声徵调式:5 6 b 7 1 2 3# 4 5 加变宫和变徵的七声徵调式:5 6 7 1 2 3# 4 5 不同的调式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如果平时多留心,从听觉上判断调式并不困难。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分析、确定一首音乐作品(这里指的是中国民歌或是用民族调式写成的作品,用大、小调体系或其它欧洲调式写的作品不在此列)的调式,应该做的事情是(1)找出调式主音:大多数情况下,乐曲是结束在主音上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看结束音是什么,再将旋律唱一遍,看看调式是不是围绕这个音进行的,如果不是例外的话,主音就可以确定了;(2)列出调式音阶:将乐曲中出现的所有的音从主音开始向上排列,直到高八度的主音为止,这样就列出了这个调式的音阶;(3)确定宫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调式的主音,但是仍然不知道调式的名称,这就需要先知道宫音的位置(从而知道其余各音的名称)。五声调式有一个特点,主音上方、宫音和角音之间有一个大三度音程,由于这个“宫—角大三度”是五声性调式中唯一的大三度,所以很容易判断,可以据此找出宫音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列出调式的音阶之后,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大三度,那么它肯定是宫—角大三度,下方的音就是宫音。如果在音阶中发现两个大三度,其中一定有一个是由偏音(相对不稳定的音)构成的,需要找出这个偏音,排除一个“虚假”的大三度,再确定宫音的位置;(4)明确了主音、音阶、宫音、调高四个因素之后,就可以说出乐曲的调性了。下面是山西民歌《交城山》,我们用它做例子来看一看分析的步骤: (1)找出主音 在这个例子中,开始的音和结束的音都是“5”,主音是毫无疑问的; (2)列出音阶 乐曲中所有的音按照出现的顺序为:5,#4,3,6,2,1,7,共七个音;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其音阶为:5,6,7,1,2,3,#4,5;(3)确定宫音在这个音阶中有三个大三度,5—7、1—3和2—#4,分析一下旋律,我们可以看出#4只出现了一次,能够肯定不是正音,7虽然出现了三次,但是都不在强拍位置,只是作为经过音使用,也不是正音,因此5—7和2—#4是“虚假”的,1—3是宫角大三度,1为宫音;各音的名称为: 5 6 7 1 2 3 #4 5 徵羽 变 宫 商 角 变 徵 宫徵 (4)根据调号“1=G”,可知主音5的音高为D,所以这首曲子是D徵调式,完整地讲,是加变宫和变徵的七声D徵调式。
的感言:Thanks
等待您来回答
音乐领域专家声调 - 概述
声调 声调就是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声调又叫字调. 里“山西”(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的不同,“主人”(zhǔrén)和“主任”(zhǔrèn)的不同,就是由于声调的不同。根据声调的有无可以把分为两类——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所谓非声调语言,并不是说音节没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只能起改变的作用,而不能区别意义。例如在英语中,读plan[plaen]这个的时候,音高可以逐渐上升,也可以逐渐下降,上升是疑问语气,下降则变成了陈述语气,无论怎样变化,plan所代表的“计划”的意义也丝毫不会改变,这一点与汉语是不相同的。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在汉语里,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辨义作用。例如“题材”和“体裁”、“练习”和“联系”等,这些词语意义的不同主要靠声调来区别。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始终,主要作用在韵腹上。在汉语里,一个音节一般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 &声调和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但是,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音高则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发音时,声带越紧,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少,声音就越低。在发音过程中,声带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这样就造成种种不同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声调。 声调可以用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声调的音高和音乐中的音高是有区别的。音高有两种,即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音乐中的音高属于绝对音高,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绝对音高在语言里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例如“天”,用低音5度读它和用高音5度读它意义都不会发生变化,还是“天”的意思。声调的音高则是相对的,不要求音高频率的绝对值。由于人的嗓音高低各不相同,声调高低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发得同样高。女人和小孩儿由于声带鼻成年男子短一些、窄一些、薄一些,所以他们的声调音高要比成年男子高一些;同一个人情绪紧张激动时,声带会控制得紧一些,所以这时他的声调音高要比平时情绪平静时高一些。此外,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象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声调 - 调值和调类
声调&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 ,又称调形,指声调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描写调值常用五度制声调表示法。把一条竖线四等分,得到五个点,自下而上定五度:1度是低音,2度是半低音,3度是中音,4度是半高音,5度是高音。一个人所51 能发出的最低音是1度,最高音是5度,中间的音分别是2度、3度和4度。一个音如果又高又平,就是由5度到5度,简称为55,是个高平调;如果从最低升到最高,就是由1度到5度,简称为15,是个低升调;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就是由5度降到1度,简称为51,是个全降调。 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的类别。例如普通话的“去、替、废、动、恨”调值相同,都是由5度到1度,就属于同一个调类。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调类,古人叫做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叫做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的调类都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有合,形成非常复杂的局面。按照调值归纳出来,普通话里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是根据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名称沿用下来的。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shānxī)和“”(shǎnxī)的不同。声调主要是由的变化构成,虽然时有不同,但是这不是声调差别的本质特征。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 调值指音阶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调值的语音特点有二:第一,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的,没有跳跃。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同一种中,有几种基本调值就可以归纳成几种调类。
声调 - 普通话的声调
声调 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1.阴平(第一声)例如“高、飞、天、空”;2.阳平(第二声)例如“来、回、繁、忙”;3.上声(第三声)例如“勇、敢、友、好”;4.去声(第四声)例如“建、设、世、界”普通话的四种基本声调的调型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声调 - 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是为把调值描写的具体、易懂而创造的一种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方法。画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表示音调的相对音高,并在竖线的左侧画一条短线或一点,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形式。根据音高变化的形式,制成五度标调符号,有时也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
声调 - 汉语声调系统
声调 (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从《》和《》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浊上变去估计到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自动化学报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电子学报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01:35:0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声调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