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鲤鱼鲤鱼样子,头比鲤鱼方大集团点,鳞片比鲤鱼鳞片大,色呈黄里透绿绿里透红,鱼刺比鲤鱼粗大,刺呈绿

6 / 124 页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常见的淡水鱼类 (不能放进海水)
22:28 上传
22:28 上传
别称: 鱼鳅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 8 。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泥鳅
泥鳅的须有5 对,其中吻端1对,上颔1 对,口角1 对,下唇2 对。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盖骨。泥鳅的这5 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
  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25 一150枚。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 /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 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 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 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 5 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 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 1 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 厘米,怀卵量约2 000 粒左右,10 厘米的怀卵量为粒,体长12 厘米的怀卵量1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一 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圆形,卵径 0.8 一 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一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 %一60 %。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 ,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泥鳅和大鳞副泥鳅。
由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外表区别不明显,人们通常吧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统称泥鳅。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
我国境内的共有3种:北方泥鳅、黑龙江泥鳅和泥鳅。北方泥鳅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地区,黑龙江泥鳅仅分布于黑龙江水系,泥鳅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22:38 上传
22:38 上传
亦称黄鳝鱼、鳝鱼、鱓鱼、罗鳝、蛇鱼、长鱼。
我国分布两种,一种即为常见的黄鳝,还有一种为山黄鳝。
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亦不会死亡。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生殖季节约在6-8月,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2冬龄的雌鱼才达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最大个体可达70厘米,重1.5公斤。黄鳝产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产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发育,雌雄鱼都有护巢的习性。   
鳝鱼的身体是圆筒形,适合穴居生活,对进出洞穴,减少摩擦十分有利。它真有点儿“隐士”气度,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惟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它既无胸鳍,又无腹鳍,就是背鳍和臀鳍也退化得仅留下一点点皮褶,鳞片消失得肉眼都难看见。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粘液,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鳝鱼身上的粘液,主要功能是:预防细菌、病菌侵染身体,减少疾病;阻止寄生动物植物的纪缠,有利成长;油头滑面,有利于它在泥中通行无阻。   
鳝鱼胚胎发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时为雌性,可是从第二次性成熟开始时它又变成雄性了。这就是说,黄鳝在一生中既当妈又当爹。这种阴阳转变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   鱼类多用鳃呼吸的,可是鳝鱼却独具一格,它的鳃退化了,靠喉部的表面微细血管直接吸取空气,所以我们要使鳝鱼鲜活,必须使它保持潮湿,存放在阴凉地方。
生活在淡水中热带及暖温带的底栖鱼类,要求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喜欢在光线较暗、水温差小、人为干扰少的地方栖息。喜欢栖息在松软且腐殖质多的浅水和静水淤泥中,离地面约30厘米营居生活。鳝鱼喜钻洞栖息,直接钻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个甚至多个洞口,另有一个专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宽大和隐蔽。鳝鱼的穴居性随温度、水位变化而变化,而且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格的鳝鱼穴居性也不同。
是典型的以肉食为主的凶猛鱼类。食量大且贪,日摄食量占体重的5%--10%。鳝鱼也能忍耐饥饿,长时间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体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鳝鱼喜食鲜活饵料,不食不适口或腐烂变质食物,最爱喜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幼虫,其次是陆生昆虫和蚯蚓,若将河蚌、螺蛳去壳后也很爱食。
鳝鱼的摄食方式为鱼类中较少见的啜吸式,在有效的范围内快速出击吞食猎物。
鳝具有性逆转性,一生中先雌后雄。从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鳝鱼1--2冬龄,体长30厘米以下者一般为雌性。雌鳝产卵后,进入雌雄间体期,这时鳝鱼无繁殖能力,并且性别较难鉴别。随着年龄和体长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渐变为精巢,过渡到雄性。鳝鱼体长在50厘米以上者一般为雄性,而且终生为雄性。
与鳗鲡目(Anguilliformes)无亲缘关系,而与鲈形目(Perciformes)近缘。产于热带淡水或咸淡水水域。体长约20.70公分(8.28吋),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在东方是有价值的食用鱼类,往往蓄养于池塘或稻田中。
 黄鳝 (Monopterus alba):无鳞,在浅水中能竖直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气储存于口腔及喉部,所以显得喉部肿大。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普遍的淡水食用鱼,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产,栖息在池塘、小河、稻田等处,常潜伏在泥洞或石缝中。夜出觅食。生殖情况较特殊,幼时为雌,生殖一次后,转变为雄性,这种雌、雄性的转变现象称为性逆转现象。
鳝鱼的性逆性受营养的影响,食物匮乏时性逆转提前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产此鱼。国外达朝鲜西部、日本南部、菲律宾、爪哇及缅甸。   黄鳝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库、池沼、沟渠等水体中。除西北高原地区外,各地区均有记录,特别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更是盛产黄鳝的地区。黄鳝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印度、日本、朝鲜也产黄鳝
22:50 上传
22:50 上传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08:12 上传
12:10 上传
学名:鳗鲡& &俗称:白鳝,青鳝,风鳗,鳗鱼。
鳗鲡的仔鱼体长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
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据推测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池养的鳗鲡在盛夏时摄食强度降低。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减慢;10℃以下停止摄食。冬季潜入泥中,进行冬眠。鳗鲡能用皮肤呼吸,有时离开水,只要皮肤保持潮湿,就不会死亡。
鳗鲡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旋光性强,喜流水,好暖。
 鳗鲡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这种生活模式,与鲑鱼的溯河洄游性(anadromous)相反,称为降河洄游性(catadroumous)。其生活史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体型及体色都有很大的改变:卵期(egg-stage):位于深海产卵地。  
柳叶鳗(leptocephalus):在大洋随洋流长距离漂游,此时身体扁平透明,薄如柳叶,便于随波逐流。   
玻璃鳗(glass eel):在接近沿岸水域时,身体转变成流线型,减少阻力,以脱离强劲洋流。   
鳗线(elvers):进入河口水域时,开始出现黑色素,却也形成养殖业鳗苗的补捉来源。   
黄鳗(yellow eel):在河川的成长期间,鱼腹部呈现黄色。   
银鳗(silver eel):在成熟时,鱼身转变成类似深似深海鱼的银白色,同时眼睛变大,胸鳍加宽,以适应回游至深海产卵。   
鳗鲡的性别是后天环境决定的,族群数量少时,雌鱼的比例会增加,族群数量多则减少,整体比例有利于族群的增加。
鳗鲡在黄河、长江、闽江、韩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
10:59 上传
10:59 上传
俗名: 河鳗 (白鳗)   
鳗鲡体细长如蛇,全长1.5米,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尖,眼小,吻部平扁,口大,唇厚,下颌稍长于上颌。鳞小,埋于皮下。粘液腺发达,体表光滑。体背呈暗绿色,腹侧为白色,背鳍起点距肛门较距鳃孔为近,背、臀鳍起点间距短于头长,但长于头长之半;胸鳍短。   
产地:   鳗鲡为降河性洄游鱼类。分布于马来半岛、朝鲜、日本和我国沿岸及各江口。捕捞季节每年春秋两季。现在多为人工养殖,产地粤、闽、浙、苏产量较多。   
产卵期:   产卵期为春季和夏季。绝对生殖力70万~320万粒。产卵场在以琉球海沟为中心的海域。产卵水温23~25摄氏度,水深300~500米,盐度35以上。产卵在水域中层。
23:03 上传
23:03 上传
别称: 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鳗王
(学名:Anguilla marmorata)属鳗鲡目鳗鲡科。它是鳗鲡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一般为331-615毫米,体重250克左右,但最重的可达30千克以上。身体粗壮,腹鳍以前的躯体呈圆筒,后部稍侧扁,总体看来身体延长呈棒状,很像硕大的鳝鱼,所以俗称其为“鳝王”。濒危等级:濒危,是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花鳗鲡的头较长,&&呈圆锥形。口较宽,吻较短,尖而呈平扁形,位于头的前端,下颌突出较为明显。舌长而尖,前端游离。口裂稍微倾斜,后延可以到达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均具细齿。唇较厚,上、下唇两侧有肉质的褶膜。眼睛较小,位于头的侧上方,为透明的被膜所覆盖,距吻端较近。鼻孔有两对,前、后分离,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端的两侧;后鼻孔呈椭圆形,位于眼睛的前缘。鳃发达,鳃孔较小而平直,沿体侧向后延伸至尾基的正中。体表极为光滑,有丰富的粘液。背鳍、臀鳍均低而延长,并与尾鳍相连。胸鳍较短,近圆形,紧贴于鳃孔之后。没有腹鳍。肛门靠近臀鳍的起点。尾鳍的鳍条较短,末端较尖。鳞较为细小,各鳞互相垂直交叉,呈席纹状,埋藏于皮肤的下面。身体背部为灰褐色,侧面为灰黄色,腹面为灰白色。胸鳍的边缘呈黄色,全身及各个鳍上均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或蓝绿色的块状斑点。体内的鳔有1个室,较厚。肠却较短,仅为其体长的0.3—0.4倍。脊椎骨有112—119枚。
 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国能达浙江天台山、北雁荡山、南雁荡山,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和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它可以较长时间离开水中,所以有时还在夜晚登上河滩,在芦苇丛中捕食青蛙、鼠类等较大的动物,故有芦鳗之称。每到冬季降雪时,也常见它在岸边浅滩等处活动,因而又称为雪鳗.
&& 花鳗鲡是一种典型的降河性回游鱼类,性成熟后便由江河的上、中游移向下游,群集与河口处入海,到远洋中去产卵繁殖。孵出的幼体呈透明的柳叶状,俗称为柳叶鳗,慢慢向大陆浮游,在进入河口前变成像火柴杆一样的白色透明鳗苗,俗称为鳗线或玻璃鳗。然后再逆流而上,返回大陆淡水江河溪流中发育成长。生长、肥育期间,它栖息于江河、水库或山涧溪谷等环境中,尤以水库中为多。白天通常隐居在洞穴之中,夜晚才出来活动、捕食。它的性情较为凶猛,主要以鱼、虾、贝类、蠕虫等动物为食。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 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繁殖。花鳗鲡的产卵场约位于菲律宾南、斯里兰卡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深海沟中。生殖后亲鱼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仔鱼为白色薄软的叶状体,叶状体被海流带到陆地沿岸后发生变态,变成短的圆线条状的幼鳗,亦称线鳗,进入淡水河湖内索食生长。在台湾省台东的大武河口,中秋节前可见到长约70毫米的花鳗苗。福建省九龙江在3-4月间鳗苗进入河口。[5]花鳗鲡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称为洄游。洄游是一种适应现象。凭借着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某一个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3]
 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由于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和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修水库及水电站等阻断了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等原因,致使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已难见其踪迹,所以花鳗鲡是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 花鳗鲡最大个体达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广东称作鳝王、花锦鳝。在福建九龙江4-5月及9-10月为盛渔期,一般长700-800毫米,重约5公斤。称之为“水中人参”。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17:07 上传
17:07 上传
12:17 上传
12:17 上传
是在亚洲原产的温带性淡水鱼。 鲤鱼经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如团鲤、草鲤、荷色鲤、镜鲤、火鲤、芙蓉鲤、荷包鲤等。品种不同,其体态颜色各异。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鹜。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鲤鱼也不例外。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鲤鱼是在亚洲原产的温带性淡水鱼。喜欢生活在平原上的暖和湖泊,或水流缓慢的河川里。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外的全世界。
09:28 上传
16:10 上传
又名三道鳞、三道鲤
鲤鱼的一种,甲很大,没几块.镜鲤就是说皮肤象镜子一样光滑,无鳞(少鳞)
身上有三条比较粗大的鱼鳞,故得名三道鳞。这种鲤鱼个大体肥,只有靠近鳍的两侧和中间靠近尾部的地方有鳞,而且中间的磷也只有三片.
该品种是从原西德引进的品种,经过黑龙江水产研究所20多年的系统选育,已选育出适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德国镜鲤选育系。选育系最显著的特点是比原种在抗寒、抗病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德国镜鲤体形较粗壮,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较小,眼较大,体表鳞片较大,沿边缘排列,背鳍前端至头部有1行完整的鳞片,背鳍两侧各有1行相对称的连续完整鳞片,各鳍基部均有鳞,个别的个体在侧线上见有少数鳞片。侧线大多较平直、不分枝,个别个体的侧线末端有较短的分枝。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通常背部棕褐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德国镜鲤性成熟年龄雌鱼3~4龄,雄鱼2~3龄。繁殖水温17~25℃,最适水温19~22℃。   
德国镜鲤鳞片少、生长速度快,已被全国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适合在我国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在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较优的饲养条件下,德国镜鲤生长速度非常快,在黑龙江地区(生产期120天)当年可育成规格达150克的鱼种,2龄商品鱼规格可达1公斤以上。饲养成活率达98%左右,越冬成熟率达96%。在德国镜鲤的养殖密度与其它鲤鱼的养殖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德国镜鲤的生长速度超过其它鲤鱼的生长速度。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09:42 上传
09:42 上传
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俗称:花鱼,青脖。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鲈鲤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鲈鲤的另一个亚种――花鲈鲤(P.pingi r   鲈鲤   egani)俗称:花鱼。分布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和抚仙湖。花鲈鲤的形态区别在于:体侧有许多分散的黑色斑点,不组成直行条纹,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长。   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
  鲤形目为鱼类中最大目之一。体表被圆鳞或裸露,头部无鳞;有中喙骨弧,下咽骨呈镰状,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结,且两侧附有4对鳔骨(带状骨,舟状骨、间插骨及三脚骨等)构成韦伯氏器连接鳔的前端和内耳,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背鳍1个,腹鳍腹位,鳍多无硬棘,即使有也是没有超过3根的假棘。目前已发现本目有5千种以上,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淡水域,只有2科为海产,我国约有600种。药用价值较高的有鲤科、鲇科、鳅科,胡子鲶科、鮡科,鮠科等。   (A)鲤科Cyprinidae:体侧扁,呈棱形,体表多被圆鳞,头不被鳞;唇须1~2对或不存在,上、下颔无齿,特有咽齿1~3行,至多不超过8个;下颌骨形大而呈镰形;无脂鳍。分布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鲤形目总数的70%~80%,现有2千多种,隶属200多属,我国有100多属500种左右,可供药用的有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白鱼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线鱼(小鲈鲤)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鲃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B)鲇 (鲶)科Siluridae:体粘滑无鳞,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须4~6条;口大,两颌有利齿,下咽骨正常具细齿;鳃盖下骨不存在;无脂鳍,背鳍甚小或缺,无棘;臀鳍大而长,分枝的鳍条约50~85,尾鳍亦小。本种分2属,普遍分布在我国各地,为食肉性底层鱼。可入药的有鲶鱼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C)胡子鲶科Clariidae:主要特征与鲶科相同,但背鳍甚长,有8条须。主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非洲的种类最多,我国分布1属两种。如胡子鲶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药用。   (D)鳅科Cobitidae:体呈筒状,鳞细或退化,上颌边缘仅由前颌骨形成,咽喉齿1排,齿数常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须,其中常有一或两对吻须,一或两对颌须,还常有鼻须或颐须。胸鳍与腹鳍均不向左右平展。鳔形小,外包以骨质壳。本科鱼的最大耳石在椭圆囊中。本科共分3个亚科10余属50多种。常作药用的有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鳞泥鳅M.mizo1epis(Gunther)、滇泥鳅M.mohoityyunnanNichols等。鲈鲤   (E)鮡科Sisoridae:本科鱼类的两鼻孔很靠近,共有须8枚,鼻须生在两鼻孔之间,颌须的基部有皮片连吻部,故基部甚宽。鳃孔在下方两边相距很远。脂鳍存在,有时可发展为有鳍条的第2脊鳍。多分布在我国南方山谷溪流之中。共分4属。可供入药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鱼类有2个背鳍,第1个前背鳍短,有锯齿状的棘,第2个为脂鳍。鳃膜与峡部相连。有须4对,1对鼻须,1对颌须及2对颐须。我国有6属50多种,各地均可见到,为最普通的一类。可入药的有中臀黄颡鱼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金沙鲈鲤,又叫大花鱼。尖尖的嘴巴,向前突起的下颌,修长的身材,披着细小的鳞片。   金沙鲈鲤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南盘江水系,生活在江河的中上层,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在江河中,以吞食其他的野杂鱼类为主。常见的金沙鲈鲤是1到5公斤,最重的可以达到20多公斤,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体长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减慢。春季为产卵期。   这种鱼比较稀少,曾经濒临灭绝,如今野生驯化取得阶段性成功,可以人工大面积养殖。而且它的肉质鲜嫩。养殖金沙鲈鲤要求水体的溶氧要高,水质清新,底栖动物比较多,这样会比较适合金沙鲈鲤的驯化、养殖及生长。在饲养时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金沙鲈鲤的生长温度最好是在11~17摄氏度之间,这时它的摄食最旺盛,生长最迅速。   小鲈鲤   形体特征: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呈弧形。体长约10余厘米。头的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吻长较眼后头长为短。口端位,下颌稍向前突出,口裂倾斜,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前、后对长约相等或后对稍长,向后可伸至前鳃盖骨边缘。眼位于头侧正中。下咽齿3行,细长,末端稍呈钩状。侧线完全,侧线鳞73~79,在腹部一段,微弯向腹方,入后延至尾鳍基的中轴,鳞细小,但沿侧线者较大。背鳍Ⅲ7,有硬刺,后缘且有锯齿,其起点距尾基较距吻端为近。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Ⅲ5,起点位于背鳍条末端之下。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色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   生活习性:多生活于静水湖泊中,平时栖息于湖泊出口、水较深处。主要以小鱼为食,产卵期初夏。分布云南东部的昆明湖、阳宗海等湖泊中。
09:52 上传
09:52 上传
为松花湖的特产之一
是淡水鱼佳品,生长速度较快,二年体长达13.8厘米,三年体长可达到24.2厘米。
产量高,也适应于池塘和水库驯化放养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09:37 上传
09:37 上传
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
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目前发现最大个体有35公斤,与青鱼,鳙鱼,鲢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鱼。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
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
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体重为750克左右;2冬龄鱼体长约为600毫米,体重3.5公斤;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4冬龄鱼体长为740毫米左右,体重约7公斤;5冬龄鱼体可达780毫米左右,体重约7.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左右。
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12:26 上传
12:26 上传
为我国淡水的“四大家鱼”之一
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上颌稍长于下颌。无须。下咽齿1行,呈臼齿状,咀嚼面光滑,无槽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与腹鳍相对。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体圆筒形。腹部平圆,无腹棱。尾部稍侧扁。吻钝,但较草鱼尖突。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眼间隔约为眼径的3.5倍。鳃耙15~21个,短小,乳突状。咽齿一行,4(5)/5(4),左右一般不对称,齿面宽大,臼状。鳞大,圆形。侧线鳞39~45。体青黑色,背部更深;各鳍灰黑色,偶鳍尤深。
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生长迅速,个体较大,成鱼最大的最大个体可达70千克。   
青鱼栖息的水层很低,一般不游近水面。多集中在食物丰富的江河弯道和沿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在深水处越冬。行动有力,不易捕捉。耗氧状况与草鱼接近,水中溶氧量低于1.6毫克/升时呼吸受到抑制,低至0.6毫克/升时开始窒息死亡。在0.5~40℃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繁殖与生长青鱼图片集(16张)的最适温度为22~28℃。喜微碱性清瘦水质。主要摄食螺、蚬、幼蚌等贝类,兼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节肢动物。日摄食量通常为体重的40%左右,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60~70%。仔鱼体长7~9毫米时进入混合性营养期,此时一面继续利用自身的卵黄,一面开始摄食轮虫和无节幼虫;10~12毫米时,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体长达30毫米左右时食性渐渐分化,开始摄食小螺类。
  生长快,2-3冬龄可达3-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70公斤,长江中常见的个体重约15-20公斤。性成熟为4-5龄。4-7月在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繁殖,生殖后常集中于江河湾道及通江湖泊中肥育,冬季在深水处越冬。    长江青鱼首次成熟的年龄为3~6龄,一般为4~5龄,雄鱼提早1~2龄。雌鱼成熟个体一般长约1米,重约15千克。雄鱼成熟个体一般长约900毫米,重约11千克。繁殖季节为5~7月。江河水的一般性上涨即能刺激其产卵。产卵活动较分散,延续时间较长。产卵场分布于长江重庆至道士袱江段,支流汉水、湘江中也有,但规模不大。绝对怀卵量每千克体重平均为10万粒(成熟系数14%左右);经人工催产每千克体重约可获卵 5万粒。卵漂流性,卵膜透明,卵径1.5~1.7毫米,吸水膨胀后可达5.0~7.0毫米。精子排入淡水后一般只在1分钟内具有受精能力。胚胎发育适温18~30℃,最适温度26℃±1℃,低于17℃或高于30℃就会引起发育停滞或畸形。在水温为21~24℃时约35小时孵出仔鱼。初孵仔鱼淡黄色,长6.4~7.4毫米,略弯曲。青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和鳔出现后,其头、背呈现“垲”状黑色花纹。生殖期间,雄鱼的胸鳍内侧、鳃盖及头部出现珠星,雌鱼的胸鳍则光滑无珠星。   青鱼在“四大家鱼”中生长最快。江西湖口青鱼生长以1~4龄最快,5~6龄时平均每年增重3.7千克以上。雄鱼年增重比雌鱼平均少1千克左右。
青鱼是近底层鱼类,与鲤鱼接近同层偏上。大多生活在中下层极少上浮到水面。为肉食性鱼类主食螺蛳、蚬子也食藻类、水生植物。人工饲养大都以豆饼、豆渣、各种糟为主。   野环境中的青鱼,大都生活在江湖河泊和水库中,北京水域比较少。大多为人工饲养。
青鱼与草鱼的区别:两者体色有别。草鱼体色茶黄带灰,偶鳍灰黄色,而青鱼体色呈青黑色,偶鳍在白色腹部的映衬下更加显得青黑。
中国最大的青鱼标本,二零零五年在南京六合区金牛湖被当地渔民捕捞上岸,后制成标本。现放置在六合金牛湖生物馆,供游人观赏。该青鱼体长一点八六米,重达二百一十八斤。专家根据鳞片鉴定,其在金牛湖大约生活了三四十年,相当于人类七十岁的年龄。金牛湖生物馆另一大青鱼捕获于二零零四年,全长一点七四米,体重二百一十二斤
青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05:59 上传
05:59 上传
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   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1龄鱼可达到0.8公斤上下。
1、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2、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 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3、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在北方7~8月份是钓鲢的好时机,秋分以后,天气渐凉,鲢鱼食欲有所降低,就难以钓到了。  
 4、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5、胆子小怕惊扰。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6、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每年4~5月产卵,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   
7、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 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
09:14 上传
09:14 上传
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以浮游植物为食。3龄可达性成熟。亲鱼多于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水降落,成熟个体又回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未成熟个体大多数就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
在我国海南岛南渡江和越南红水河水系,栖息着另一种大鳞鲢(Hypophthalmichthys harmandi),外形酷似鲢,体比鲢略宽,背部隆起较高。两者的主要区别为:鲢的侧线鳞为91-124个,臀鳍分枝鳍条为11-14根;而大鳞鲢的鳞较鲢大,侧线鳞为78-88个,臀鳍分枝鳍条为15根。大鳞鲢多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体。白天潜于深水处,夜间上游水面摄食浮游生物。雌鱼2龄可达性成熟,雄鱼最早为1冬龄。生殖期为5-6月,有时可延至8月中旬。生活习性、食性均与鲢相似,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
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09:14 上传
09:14 上传
花鲢鱼周身是黑白相间的,而白鲢鱼全身都是白色
又叫花鲢、胖头鱼、大头鱼、黑鲢。外形似鲢。侧扁。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细而密。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鳍浅灰。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
鲢鱼性温驯,不爱跳跃,生活在水体中层。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和人工饲料。
鲢鱼的生长速度比鲢鱼快,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通常可见到10公斤以上的个体,最大者可达50公斤。适于在肥水池塘养殖。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龄鱼可重达0.8~ 1公斤。性成熟年龄与草鱼相同或稍早。初成熟个体体重大;部分地区需10公斤以上,但在两广地区,通常不足10公斤的亲鱼也可产卵。催产季节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其他繁殖生态条件大致与鲢鱼相同。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11:16 上传
10:25 上传
俗称: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雄鱼(南方俗称)“黑鲢”
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
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
  &&鳙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长的浮游生物。它的鳃耙细长而排列紧密,但没有骨质桥,也没有筛膜,因此滤水作用较快,滤集浮游动物的能力较大。食物的主要组成是轮虫、甲壳动物的枝角类,也包括多种藻类。多种藻类。从个体数量上看,藻类往往多于动物性食物。但从体积上来看,动物性食物仍占主要成分。从鳙的摄食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不断摄食物的种类,在浮游生物的生长季节内,只要嘴不断张闭,食物就不断地随水进入口腔。从食性特点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中上层的类型。鳙的肠管长度一般为体长的5倍左右。
  长江鳙鱼体长的生长速度快于珠江,原因是虽然珠江适温期比长江要多2个月,但浮游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显著少于长江。而在人工施肥的池塘,鳙鱼的生长情况,则依各地的气候及水中饵料的生物丰度而有较大的差异。
  在自然条件下,鳙鱼与其他家鱼一样,其性腺在静水中可以发育,但卵子成熟却需要江河水环境和水位上涨等生态条件。在长江的干、支流中,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当流域内降雨汇集干流造成水位上涨、水温达到18℃时,亲鱼在溯流过程中性腺迅速成熟,由IV期转入V期即行产卵和受精,鱼卵受精后顺水漂流发育,孵化成鱼苗。   据调查,鳙鱼成熟年龄,珠江流域为3—4年,长江流域为4—5年。鳙鱼的怀卵量较大,成熟系数一般在20%左右,相对怀卵量在110—160粒/g体重之间,绝对怀卵量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加,成正相关。
鳙鱼生活于河流、湖泊中,冬季多在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东北、华北甚少见,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养殖历史已久,与青鱼、草鱼、鲢鱼并称中国“四大家鱼”。通常会以鲢鱼和鳙鱼混为一谈,这不仅因为两者很相似,而且鳙鱼又称黑鲢、花鲢。对此,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极妙:鳙鱼,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鲢、鳙为一物,误矣。首之大小,色之黑白,不大相伴。
鳙生长迅速,3龄鱼可达4-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疾病少,易饲养,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16:16 上传
16:16 上传
又称鲋鱼,鲫瓜子,鲫皮子,肚米鱼
[地方名]草鱼板子、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朝鱼、刀子鱼、鲫壳子、金鱼(江苏金坛)。
一种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
江苏、浙江一带称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称洗头鱼等。
 [形态特征]一般体长15~20厘米。呈流线型(也叫梭型),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腹部背部是白黑的,背部是黑的.天敌从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鱼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难被发现;天敌若从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鱼肚和天颜色差不多,故也难被发现;经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时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是这个道理。属于保护色。
 [产地、产季]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肥美。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江苏、浙江一带称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称洗头鱼等。鲫鱼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鲫鱼的适应性非常强,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水(32℃)或低温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9的强碱性水域,盐度高达4.5%的达里湖,仍然能生长繁殖。
 鲫鱼是杂食性鱼,但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因为植物性饲料在水体中蕴藏丰富,品种每繁多,供采食的面广。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是鲫鱼爱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鲫鱼最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   [1] 鲫鱼采食时间,依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季为采食旺季,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晚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   生活在江河流动水里的鲫鱼,喜欢群集而行。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遇到水流缓慢或静止不动,具有丰富饵料的场所,它们就暂栖息下来。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的鲫鱼,也是择食而居。尤其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生地,更是它们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们贪恋草根,多数也不游到无草的深水处过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鲫鱼,它们是遇流即行,无流即止,择食而居。冬季多潜入水底深处越冬。
鲫鱼的种类及区分
经过选育的我国地方优良鲫鱼品种
  &&鲫鱼
1.高背鲫。高背鲫鱼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云南滇池及其水系发展起来的一个优势种群,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等特点。因背脊高耸而得名。个体最大3000克,亲水性强,不宜在内地饲养。   2.方正银鲫。方正银鲫原产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风水库,是一个较好的银鲫品种。方正银鲫背部为黑灰色,体侧和腹部深银白色,最大个体重1.5千克,一般在0.5~1千克左右。   3.彭泽鲫。彭泽鲫是由江西省水产科技人员选育出的一个优良鲫鱼品种,肉味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体型丰满,易运输,易暂养,易上钩,利于活鱼上市,也是一种生产和游钓兼可发展的鱼类。   4.淇河鲫。淇河鲫因产于河南省北部一条东西流向的山区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淇河常年不结冰,1—2月份时,水温仍在10℃以上,淇河河床两岸水草丛生。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淇河鲫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淇河鲫肉嫩味美,据古籍记载,淇河鲫和香稻米、丝蛋一起,是当地的三大贡品。   除上述几种经济价值较大的优良鲫鱼外,还有江苏省六合县的龙池鲫鱼,产于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的海拉尔银鲫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个体大、肉嫩、味美,均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杂交鲫鱼品种
  1.异育银鲫。它是以方正银鲫为母本,以兴国红鲤为父本,人工交配所得的子代。异育银鲫比普通鲫鱼生长快2~3倍,生活适应能力强,疾病少,成活率高,既能大水面放养,又能池塘养殖,是非常好的人工繁育品种。   2.杂交鲫鱼。以方正银鲫为母本,太湖野鲤为父本“杂交”而获得的子代。试养表明,它杂交优势明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病害少、肉味鲜美等优点,受到生产单位的普遍欢迎。适合于内塘、外荡、河浜以及湖泊围养,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好的养殖新品种。
引进的鲫鱼品种
  目前,中国引进的外来鲫鱼品种只有原产于日本琵琶湖的白鲫,是一种大型鲫鱼。白鲫适应性强,能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殖,对温度、水质变化、低溶氧量等均有较大的忍受力。最大个体在1000克左右。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鲫鱼品种较多,如果需要区分野生鲫鱼和养殖鲫鱼可以参照以下方法:首先,看鱼的个体大小。一般养殖的鲫鱼上市规格比较大,尤其是选育和杂交的品种,个头会比较整齐。野生鲫多为大水体捕捞或垂钓而来,个头大小不齐,而且普遍偏小,住往只有养殖鲫鱼的一半大小。其次,看鱼的体型。养殖的鲫鱼一般背脊隆起,身体较宽,而野生鲫鱼身体纺锤型非常明显,头较小。再次,可以看鱼的体色。养殖的鲫鱼体色较浅,侧面以银白色的居多,野生的鲫鱼体色发浅黄,体表光亮。
最新鲫鱼品种
  湘云鲫、湘云鲤是由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筠院士为首的课题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培育出来的三倍体新型鱼类。与其它鲫鱼和鲤鱼相比,   湘云鲫、湘云鲤具有如下优良特性:   性腺不育 湘云鲫、湘云鲤为异源三倍体新型鱼类,自身不能繁育,可在任何淡水渔业水域进行养殖,不会造成其它鲫、鲤鱼品种资源混杂,也不会出现繁殖过量导致商品鱼质量的下降。   生长速度快 实践表明,湘云鲫生长速度比普通鲫鱼品种快3-5倍,当年鱼苗最大生长个体可达0.75kg;湘云鲤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30%-50%,当年鱼苗最大生长个体可达1.7kg。   杂食性,摄食力强,养殖成本低 湘云鲫、湘云鲤为杂食性鱼类,湘云鲫兼有滤食浮游生物的特点,比其他鲤、鲫鱼品种饵料利用率高,同时由于无生殖腺的发育,因此所摄取的营养全部用于生长。   成活率高,抗病力强 湘云鲤夏花鱼种成活率在90%以上,冬片鱼种成活率可达98%以上。试验表明,湘云鲫、湘云鲤抗病力强,从未发现大规模感染疾病的现象。   耐低温、低氧 湘云鲫、湘云鲤一般不会因为“泛塘”而导致鱼苗大量死亡,适宜高密度池塘精养、网箱及稻田养殖等。湘云鲫、湘云鲤在水温10℃以上即可摄食生长,延长了生长期,在北方地区当年也可养成商品鱼。   体形美观、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 湘云鲫、湘云鲤可食部分高出普通鲫、鲤鱼10%-15%,肌间细刺少,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日本白鲫和普通鲫、鲤鱼。
分布广泛,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
区分野生鲫鱼和养殖鲫鱼可以参照以下方法:首先,看鱼的个体大小。一般养殖的鲫鱼上市规格比较大,尤其是选育和杂交的品种,个头会比较整齐。野生鲫多为大水体捕捞或垂钓而来,个头大小不齐,而且普遍偏小,住往只有养殖鲫鱼的一半大小。其次,看鱼的体型。养殖的鲫鱼一般背脊隆起,身体较宽,而野生鲫鱼身体纺锤型非常明显,头较小。再次,可以看鱼的体色。养殖的鲫鱼体色较浅,侧面以银白色的居多,野生的鲫鱼体色发浅黄,体表光亮。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16:31 上传
16:31 上传
又叫桂鱼、鳌花鱼
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鳌花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鳌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鳌花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东平湖鳌花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精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50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鳌花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东平湖里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著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鳌花鱼是“三花五罗”中最名贵的鱼,即使在过去一般百姓也很难消费得起。鳌花鱼又叫桂鱼、鳜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唐朝诗人张志和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鳌花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口裂大且上位,略呈倾斜状,下颌向前突出,上颌骨延伸至眼的后缘。在上下颌骨和口盖骨上均长有大小不等的锋利牙齿,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个大棘,鳃盖后缘有1—2个扁平的棘;鳜鱼的鳞圆而细小,体色为棕黄色,较鲜艳,分布许多不规则斑块。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红褐色条纹。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横带。背鳍、尾鳍、臀鳍上都有2—4条棕色圆斑连成条带。背鳍发达,前部为硬刺,后部高大且圆。胸鳍、臀鳍、尾鳍均呈圆形。它的腹鳍、臀鳍前部都长有锋利的硬骨刺,是黑龙江中最美丽的一种鱼。它嘴大牙利,身宽尾短,游动起来五彩斑斓,背鳍状如抻开的皇冠,鳍骨锋利如刀戟,比战场上披挂齐全的一员战将了,长相威猛潇洒,英俊潇洒,雄健无敌。难怪它在水里横冲直撞,有一股势不可挡的霸气。   
平时鳌花鱼独居生活,这也是几乎所有食肉鱼的共性。鳌花鱼对水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中国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鳌花鱼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层,特别喜欢藏身于水底石块之后,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秋冬水温低的季节,则潜身于深水处越冬,等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靠近岸水草丛中寻觅食物。鳌花鱼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一般卧于石缝、树根、底坑中,活动较少。鳌花鱼吃食时十分仔细,吞下鱼、虾以后,会吐出鱼刺和虾壳,只把肉留在腹中。这种独特的特点,在其他食肉鱼类中是不多见的。
 鳌花鱼的习性和生活环境:鳌花鱼是定居性鱼类,不作长距离的洄游。常栖息在缓流或有回流的河道交叉处。多在2--4米水深水底为硬泥、沙泥、石桥、石滩附近。成鱼常在水草丛中贴底,而在流水环境中往往上浮和逆水而上。冬季则生活在较深洞穴中,很少活动。春季大都在浅水区觅食,夏季同其它鱼种,则活跃
对水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中国南北方的水系里均有分布。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06:16 上传
06:18 上传
又称革胡子鲇鱼
个体小,生长速度较慢,具有明显的穴居和聚居习性;鱼体较短,头部扁平,头后侧扁,鱼体光滑无鳞,侧线完整;口宽、横裂,微下位;胡须四对,眼小,有活动眼睑;上下颌和锄骨上密生绒毛状细齿;胸鳍小,有一对强硬棘刺,背鳍臀鳍均长,尾鳍呈圆扇形;体色一般呈褐黑色或灰黄色,体侧散布一些不规则的小白点。
白天不出来活动,晚上活动频繁并发出一种独特的声音。它们具有鳃上呼吸辅助器官和皮肤呼吸功能,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浅水或受到污染的水域中,即使在充满粪便等强碱性刺激物的化粪池也能生存。
本地胡子鲶,又称土鲶,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塘角鱼多栖息在河流、田间沟渠、稻田等淡水水域。
埃及塘角鱼(外来物种)
06:32 上传
06:32 上传
学名埃及胡子鲶,又叫革极子鲶、埃及塘虱,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淡水鲶类。
1981年引入我国之后,几年来在南方各省推广试养,证明该鱼确实具有生长快,体型大的优良经济性状。当年鱼苗经过3--4个月的饲养,体重普遍地可达25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750克
它的食性与本地塘角鱼、泰国胡子鲶相似,但在生长速度和体型上比后者大得多。埃及塘角鱼为杂食性鱼类,主要发动物性饲料为主,也食植物性饲料。它的食量大,每次食量可达自重的10 ̄15%,鱼、虾、小型水生动物、各种腐败的动物尸体和花生饼等
为栖生活鱼类,但没有明显的钻穴营居习性,常群体栖息于池塘 部。该鱼和本塘角鱼一样具有鳃上呼吸辅助器官。
埃及塘角鱼为热带性鱼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差于本地塘角鱼。水温在9℃仍能生存,6.5℃是致死水温。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UID23720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在线时间622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462
16:40 上传
11:05 上传
俗称非洲鲫鱼,属于慈鲷科之热带鱼类,和鲈鱼相似。
罗非鱼是一群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鱼,鳍条多荆似鳜鱼。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   
罗非鱼食性广泛,大多为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甚贪食,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尤以幼鱼期生长更快。罗非鱼生长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生长温度16~38℃,适温22~35℃。   罗非鱼最早于1946年由吴振辉、郭启鄣从新加坡引进台湾省,为纪念这两个人,先称“吴郭鱼”。1957年从越南引进我国内地,又名“越南鱼”。因其原产于非洲,形似本地鲫鱼,故又有人叫它“非洲鲫鱼”。   引进湖北英山温泉的罗非鱼有两种:一种叫莫桑比克罗非鱼,是1972年从京山县接到英山温泉的;另一种叫尼罗罗非鱼,是1979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来的。它们安家落户后,都生活得很好。
罗非鱼具有食性杂、耐低氧、不耐低高温,繁殖强等特点:   1、食性杂: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2、耐低氧: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不受影响。罗非鱼图片合集(14张)  3、不耐低高温:罗非鱼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罗非鱼最高临界温度约40℃-41℃,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罗非鱼繁殖温度在20℃以上。   4、繁殖强: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粒左右,繁殖期间,雄鱼有美丽的婚烟色彩,腹部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口,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有3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水温18℃-32℃,成熟雄鱼具有“挖窝”能力,成熟雌鱼进窝配对,产出成熟卵子并立刻将其含于口腔,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发育,水温25℃-30时4~5天即可孵出幼鱼。幼鱼至卵黄囊消失并具有一定能力时离开母体。
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可以存活于在湖,
“中国罗非鱼之都”———广东茂名
  广东省茂名地区属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气温23℃左右。从上世纪50年代引入罗非鱼养殖,通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全市罗非鱼养殖面积22万亩,约占全市淡水养殖面积的58%,年产罗非鱼18万吨,产量占全省1/3,全国1/6,年产值超1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罗非鱼产区。今年1月,茂名市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罗非鱼之都”称号。
感谢分享!
总评分:&经验 + 30&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6 / 124 页
地藏缘亿万大共修2012年荣誉勋章
Powered by
X2.5 Design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大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