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礼与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之的奇奇是什么意

《言语》三说明的道理_百度知道
《言语》三说明的道理
还要有译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
提问者采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非常窘迫。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条回答
那是什么??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以下五句话分别是什么句式,详细回答: 父利其然 负者歌于途 鬼莫敢我抗 饿其体肤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_百度知道
以下五句话分别是什么句式,详细回答: 父利其然 负者歌于途 鬼莫敢我抗 饿其体肤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提问者采纳
役动用法(其实这个我也不是很确定!)
忍罓拜氯之晾瓣渊抱扦 使动用法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语文版2009年秋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_百度知道
语文版2009年秋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我要答案快点啊
都不是还有吗快点啊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一)一、知识积累卡片1.课文主题概述读《论语》六则,犹在聆听一渊博长者讲学习态度和方法;《期行》告诫我们“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人;《乘船》讲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在《伤仲永》中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木兰诗》讲述木兰代父从军,建功还乡的故事;《回乡偶书》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之感;《夜雨寄北》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抒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淮上与友人别》写春天里的离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论语&六则》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理解,领会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是以:因此
诲:诱导,教导
从:采纳,听从《期行》期:约定
委:丢下,抛弃
引:牵引,拉
顾:回头看《乘船》辄(zhé):当即
幸:幸而,恰巧
可:肯,同意
舍:扔掉,抛弃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邪(yé):吗,表疑问
拯:救助《伤仲永》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旁近:附近,指邻居
为:作,这里是“题写”之意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观:值得看
稍稍:纷纷
丐:求,索取,这里是“花钱请(仲永题诗)”
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称(chèn):相当,符合
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
泯(mǐn):消失
《木兰诗》市:买
策勋:记功
强:多,余
傍:靠近,贴近
《诗五首》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却:再,还
之:往,到
比邻:近 儿女:青年男女
旧:老朋友
侧畔:旁边
长(zhǎng):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2)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3)默而识之。
“识”通“志”,读“zhì”,记,记住.(4)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吗。(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读“pān”,牵,拉。(6)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7)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3)古今异义词(1)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表可能或能够、许可)(3)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因为多而不喜欢)(3)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常用于“到……去”。)(4)后贼追至(贼:古义:指作乱的人。今义:偷窃行为的人。)(5)期日中(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6)幸尚宽(幸:古义:恰巧,幸而。今义:幸福)(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8)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古义: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9)复到舅家 (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10)泯然众人矣 (众人:古义: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11)即书诗四句(书:古义:写。今义:图书,书籍)(12)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爸爸的父亲)(4)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2)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4)泯然众人矣 (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5)父异焉 (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6)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7)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8)父利其然 (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5)特殊句式(1)倒装句何有于我哉?
“何有”即“有何”,有哪样。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即“以是”,因此。何为不可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2)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3)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6)诗文中涉及到的成语(1)三人行必有我师
(2)择善而从
(3)不亦乐乎
(4)温故知新
(5)不耻下问
(6)学而不厌
(7)诲人不倦3.文学常识积累(1)文体知识语录体 笔记小说 记叙文 七 绝 七 律 五
律 乐府民歌《论语》 《世说新语》 《方仲永》 《回乡偶书》《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木兰诗》(2)作家作品课
处《论语》六则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语语》《期行》《乘船》 刘义庆 南朝宋 《世说新语》《方仲永》 王安石 北宋 《临川先生文集》《木兰诗》 郭茂倩编 南北朝 《乐府诗集》《回乡偶书》 贺之章 唐代 《全唐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 《李义山诗集》《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唐代 《云台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代 《王子安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代 《刘梦得集》(3)常识积累1.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唐宋八大散文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3.诚信格言:①言必信,行必果。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名句赏析“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二、课文研读平台4.重点语句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解读:十二个字科学地诠释了“学”和“思”的关系。“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所获。(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解读: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翻译: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解读:守约就是讲信用,失约就是不守信用,这是一种好品质,小小元方都懂这一起码道理,且言辞有理,让“友人”无言以对。(4)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解读:语言描写表现出华昕在贼兵追到的危急形势下,不顾危险,坚持带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逃难,这体现他临危不惧、急不相弃、一诺千金、帮人帮到底的气概。(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解读: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谓“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言辞简洁精练。句中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凯旋归来者,既有“将军”,又有“壮士”。理解互文时不要单看字面意思,一定要上下文联系。(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翻译: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解读:“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5、课内语段精炼(一)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解释加点的词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王欲舍所携人舍
2.翻译句子:幸尚宽,何为不可?
3.本文主要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4.主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是什么?
5.华歆与王郎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二)金溪民方仲永......不使学。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三、实践探究园地6.课外拓展阅读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②人以其语语之。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7、语文实践演练(一)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我的开场白:
2.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3.请你举一个和方仲永相反的例子:
(二)1.将《木兰诗》改编成一篇情节曲折的故事。要求:(1)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2)要有细节;(3)情节要合理。2.根据下表制作附录一“名著引读(一)”的读书卡片:著作 作者 国家 体裁 主要人物 主题 重要情节《西游记》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语文社)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参考答案:二、课文研读平台5.课内语段精炼(一)1.都,一起
扔掉,抛弃2.(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3.语言4.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言5.要点: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
华歆在情况紧急的关键时刻不愿抛下别人不管,患难见真心;王朗轻易许诺,遇到危险想舍人救己,所以华优,王劣。(二)1.附属,隶属
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以宾客之礼相待
通“攀”,读“pān”,牵,拉。2. ①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其父为了眼前的利益“不使学”,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不继续进取,就不会取得成就。6.课外拓展阅读1.D2.D3.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4.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7.语文实践演练1.手不释卷
废寝忘食2.韦编三绝
凿壁偷光3.(1)爱迪生先天不足,后天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2)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勇敢扼住命运的咽喉,勤奋努力,终于成为音乐大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二)【单元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燕山(yan) 胡骑(ji) 机杼(zhu) 环谒(ye)B.华歆(xin) 邑人(yi) 优劣(nie) 泯然(min)C.军帖(tie) 可汗(han) 朔气(shuo) 城阙(que)D.宦游(huan) 曲阑(lan) 云鬓(bing) 辔头(pei)2.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字词。①诲人不倦(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朔气传金柝(
)④元方入门不顾3.下列各句中的数目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两个的分别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仲永生五年C.军书十二卷D.又七年,还自扬州。E.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5.按要求填空。①如果你的一个同学被其他人误解了,但他并不生气,仍像从前一样去宽以待人,你这时就可用我们学过的《〈论语〉六则》中的一句话来表扬他。这句话是“
。”②《木兰诗》中的“
”两句揭示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苦。③你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要到外地去读书了,送别的时候你可以引用王勃的两句诗“
。”来和他共勉。6、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⑴默而识之(
)⑵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⑶传一乡秀才观之(
)⑷友人惭,下车引之(
)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尊君在不。D、择其善者而从之。第二部分:
(一)木兰诗卿卿复卿卿,......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8.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9.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10.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1.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2.第四段主要写什么?为什么略写?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15.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16.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17.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18.将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19.将“君”、“尊君”、“家君”正确地填人文中的A、B、C处。依次是:20.找出描写友人神态的词句写在下面。21.友人为什么会遭到元方的驳斥?你赞同小元方的做法吗?22.你如何看待“信”和“礼”?
怪哉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23.解释加点词语。①观者莫识(
)②还对曰(
)③咸仰首叹曰(
)④信如其言(
)⑤何以去虫(
)⑥以酒灌(
)24.翻译句子。①此地必秦之狱处。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26、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2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29.“敝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
。3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在于
。3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第三部分:写作学了《伤仲永》后,我们无不为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而感到可惜。如果方仲永及其周围的人是另外一个样子,现在的方仲永又将如何呢?请以《夸仲永》为题写一篇作文,500字以上。(参考答案:1.A 2.①教导②相符、相当③北方④回头看 3.AC 5.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⑴知识⑵仲永⑶仲永写的诗⑷元方⑸书具 7.D 8.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9.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0.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1.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2.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由于诗的重点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13.A 14.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5.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6.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7.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9、依次是:尊君、君、家君 20、友人便怒;友人惭 21、因为友人无信无礼;“信”,是立世之本,友人无信还无礼,小元方据理反驳,做得好。 22、“信”是立世之本,“礼”是做人之本。 23.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4.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25.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26.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27、闻 28.暗,春夜,故园情 29.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夸张(注意“满”字的作用) 30.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31.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 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他类似问题
七年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划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朗读节奏_百度知道
如何划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朗读节奏
提问者采纳
元礼及宾客/莫奇 采纳我啊采纳我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