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刘表不死中曹冲怎么死的

曹冲是怎么死的 是被他大哥还死的吗 还是病逝呢 谁知道赶快告诉我吧_百度知道
曹冲是怎么死的 是被他大哥还死的吗 还是病逝呢 谁知道赶快告诉我吧
据三国志载:曹冲死后,曹操对诸子说:此乃我之不幸,却是尔等之幸也。《魏略》记载曹丕即位后,多次对人说:帝王自有天数,吾兄(曹昂,死于宛城之变),设使仓舒(曹冲)在,我亦不能有天下。曹冲之死,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不幸中的大幸。这个观点看来不是空穴来风。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曹丕谋害曹冲直接证据。所以大家只能接受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曹冲(196-208),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曹操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曹丕放毒蛇咬伤中毒致死!
病死的。。
曹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曹冲扑朔迷离的死亡案是如何善后的?·新侨报
第A40版:岁月钩沉
第A1版 新侨报
第A2版 广告
第A3版 广告
曹冲扑朔迷离的死亡案是如何善后的?
  历史上有过很多的神童,他们的事迹广为后人所乐道。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当然这个时代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与神童有关的故事,例如:孔融4岁让梨,曹冲7岁称象,孙权9岁为使。孔融和孙权长大成人后,都能在历史上有一番作为,只有曹冲是个例外,年近13岁就夭亡了,成为大魏国乃至整个三国史上永远的遗憾。  幼年聪颖的准世子  曹冲幼年的聪慧是有目共睹的,《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有记载,时值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只象,曹操欲知象重,求遍群臣不得其解,这时曹冲说道:“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在曹丕、曹彰、曹植、曹冲这几兄弟中,曹操最喜欢的就数曹冲了,曹冲虽然是妾环夫人所生,可同样出生不好的曹操一点都不忌讳这种门第观念,不仅常当着大臣的面夸奖曹冲,还屡有传贤于曹冲、立曹冲为世子之意。  自然,曹冲也是很能“笼络”人心的,也许对于小小年纪的他来说,所谓的“笼络”只是潜意识里的善举吧。有《魏书·邓哀王冲传》记载为例,话说曹操是一个很重典刑的人,令行禁止,这就常导致一些冤案的发生。有一次,曹操的一副珍贵马鞍放在马槽里,被老鼠咬坏了,可把仓库管理员吓坏了。仓库管理员自知在劫难逃,只好让曹冲求情。曹冲明白事情原委后,就拿出刀把衣服给弄了许多洞,装成是老鼠咬的,然后愁容满面。曹操问其故,曹冲回道:“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破后,衣服的主人就有大祸,所以我满脸愁容啊!”曹操听罢,哈哈大笑道:“那都是瞎扯,哪会有什么幸与不幸呢!”于是,曹冲借机说出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捋须一笑,自然没再追究。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曹冲得到父亲的赏识,以及许多幕僚的拥趸,已经成为了默认的曹氏接班人。可是,事情发展得并不顺利,自古天妒英才,否则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扑朔迷离的死亡案  中国讲究一句古话,叫树大招风,小小年纪的曹冲自然会遭到一些敌对政治势力的妒忌和攻讦。于是,在他13岁那年,突然得了一种不愈怪病,“满面潮红,神昏儋语,手脚抽搐着,忽而剧烈地一蹦,又拘挛着微微颤抖,时而牙关咬得格格响。”数日后,终亡。  曹冲之死让人不得不疑。既然他得病而死,为何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呢?宫廷中那么多臣子,为何只有他得这种怪病,而不见其他人得?如果真是疑难杂症,为什么连个诊治报告都不给发,宫廷中的御医难道是吃白食的?这之中,到底有何隐情?  关于曹冲之死,《三国志》里说得很笼统,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我们都知道,陈寿是晋朝人,《三国志》是正史,鉴于一些政治因素,说得那么含糊,情有可原。那么,其他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呢?  我们来参考《魏书·刘表传》里的文字。话说当时,有一个和曹冲齐名的少年天才,叫周不疑,当曹冲在世时,两人互相牵制倒也没什么,可曹冲死后,曹操坐不住了,他要杀死周不疑以绝后患。曹丕不知道从哪儿听来这个消息,赶来为周不疑求情。可是,曹操不仅不听,还怒火大发,说道:“如果曹冲在就罢了,周不疑这样的人岂是你能玩得过来的?”后来果然秘密处死了周不疑。  曹丕为什么要留下周不疑呢?答案很简单,曹丕生性驽钝,却善于玩弄权术,即使曹冲死了,还有曹植这样的潜在劲敌,他迫切需要周不疑这样的人才来辅佐自己。可是,曹操不领情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发火呢?这原因有二:一,曹操对曹丕素来无甚好感,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那么曹丕是怎样搞到自己要弄死周不疑的情报呢?二,坊间一直流传着曹丕用环夫人逼死曹冲的风言风语,曹操恨之不及却苦无证据,冲他发火自然很正常。  也由此可见,曹冲之死,多少与曹丕有些关系吧,毕竟曹冲已死,曹丕独大了,大家即使有猜测也只能烂到肚子里。至于后世民间戏剧及《新三国》里,把曹冲完全刻画成宫心计中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就有点太主观臆断了。  也许一切,永远是个谜吧!    坎坷磨难的身后事  曹冲死后,最伤心的人恐怕不是环夫人,而是曹操了!史书上对曹冲死后曹操的心理也有记载,曰“哀甚”、“流涕”,曹操还不无遗憾地说道:“此我之不幸啊!”后来,更是多次对曹冲的爵位进行追加,从“骑都尉”到“邓哀侯”、“邓哀公”,直到“邓哀王”。  作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曹操,也一直没有忘记曹冲的身后事。根据汉朝时流行的“冥婚”风气,曹操开始为死去的曹冲相阴间妻子。  在这里,要说一说“冥婚”这一习俗。按照我们今人的理解,“冥婚”就是“阴婚”,指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完婚就因故双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们完婚,他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可是,现在问题来了,由于曹冲死得太突然了,且年纪又小尚无订婚妻子,那该怎么办呢?  说来也巧,汉朝中恰有一位叫邴原的长史(官名),也有一个12岁的女儿去世。于是,曹操找上门了,向邴原说起冥婚的事情。  按理说,这对邴原来说,应该是是天大的好事,你想想,曹操是谁啊,可是“携天子而令诸侯”的丞相,把一个死去的女儿“许配”给曹冲,那就意味着与丞相结亲了,可遇不可求啊!但是,邴原并不买账,他引用《周礼》里的话,义正言辞地斥责曹操道:“合葬,非礼也。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邴原那样“守礼法”、“明礼数”,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趋炎附势的,一位姓甄的官员瞅准时机,“恰当”地把其丧女“许”给了曹家。  公元196年,曹、甄两家在一个良辰吉日里交换龙凤帖后,用一根红绳拴住&“新郎”和“新娘”(用夭者的木主替代),在两亲家嚎啕痛哭的“道喜”声中,正式下葬,结为阴间夫妻了。李立勋/文
合作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刘表不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