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怪物号90级没网易密保卡,给1000财富值,攻击上2万,必须我先验号,没有二级密码,怕人骗。

公主的尸体慢慢腐烂,大概生蛆有一阵子了,臭得不行。龙只好把它,好吧,她,丢到了城堡最高的塔楼的最顶层的房间的最上层阁楼里。&br&“你,去弄点棉花来。”龙飞出来,对哥布林说。&br&哥布林懒得动,犀利的新从美利坚合众国进口的戴尔牌服务器强大的运算功能让它瞬间找到了借口:“大人,我们只能在城堡外围活动,大人。我们不能上去,大人。你可以去找王座大厅的黑爵士,或者是游荡在城堡里的处刑人。”&br&龙冷哼了一声,提起硕大的指甲指了指哥布林,这蕴含着很明显的威胁。哥布林低头鞠躬,嘴角也扯出一丝冷笑,反正怪物之间不能直接战斗。&br&不过在离开之前,好奇心让它多问了一句:“您要棉花干什么?大人?我以为您不会感觉冷。”&br&龙也是闲得发腻了,随口回答:“公主腐烂了,臭得要命。阁楼的门关不严,我得找点棉花把缝堵上。”&br&哥布林十分努力也没能忍住震惊的表情:“您是怎么弄的?您肯定是历史上第一个让公主烂掉的巨龙。”&br&龙也很烦:“前阵子有几个神经病,三个德鲁伊两个圣骑士组队来挑战我。奶来奶去,足足打了三天才收工,回去看就已经饿死了。”&br&哥布林:“大人,下一个小队战胜您之后一定会很难过。”&br&龙懒得再废话了:“哪里能找到棉花?”&br&哥布林:“城堡外面有农庄,大人,农夫们什么都种。”&br&龙不再搭腔,它扇动巨大的翅膀,鼓起阵阵狂风,向城外飞去。&br&&br&野外郊区的狼和野猪闲逛着,互相和平地擦肩而过。服务器已经开放两年多了,郊外很少能碰到玩家。龙在附近找了个农家降落。农夫迎了上来。&br&农夫:“稀客啊,大人。来点儿番茄吗?”&br&龙:“不了,有新鲜的小孩儿可以来两个。”&br&农夫:“策划没有给俺找配个农妇呢,哎呀,难得来一次,真是招待不周。您有何贵干呀?”&br&龙:“找点儿棉花,塞阁楼的门。“&br&免不了的,农夫好奇询问,龙又只好把前因后果讲了一遍。&br&农夫搓着双手,皱着眉头,说:”哎呀,这可是对死者不敬啊。哎呀。怎么可以就放在阁楼呢?“&br&龙问:”那应该怎么办呢?“&br&农夫说:”我这屋后面还有两幅棺材,先给你用吧。下次你死掉,公主刷新的时候记得还给我。“&br&龙说:”那这样我就不用棉花了。“&br&农夫说:”对,棺材盖钉紧一点。“&br&龙低头表示了谢意,拎着棺材飞走了。农夫回到自己的房子里无所事事,泡了一杯茶,想到冒险者小队杀掉龙,发现救到的居然是一口棺材,不由得噗哧噗哧地笑了。&br&”希望他们不会当场打开。“农夫想。&br&&br&龙刚小心翼翼地把公主的尸体在棺材里放好,外面就传来了冒险者入侵的喧哗。骷髅王被打成了碎片,屠夫的肚子被火球打爆开了,荆棘法师的法袍分分钟被剥掉,冒险者一层一层突破城堡的防御。&br&龙随口叫住路过的2个食尸鬼:”你们来,把这个钉起来,放到阁楼去。“&br&食尸鬼的脑袋腐烂得很厉害,说话十分不利索,它们从嗓子里发出嗬嗬的声音。&br&这算是答应了吧。龙忙着飞回城堡顶端,掐着表,当冒险者突破到王城内圈,它必须发出震慑性的咆哮。&br&冒险者们冲了过来,这是一支标准的小队,由盾卫,盗贼,法师,牧师和游侠组成。&br&龙长吁一口气:“这次应该可以很快完工了。”&br&20分钟后,龙胸部最坚硬的鳞片被盾卫剥走,牙齿被盗贼拿去,法师和牧师靠石头剪刀布决定谁能获得眼球,游侠叮叮当当锤走了它尾部的尖刺。&br&然后冒险者们谈笑风生跟着系统箭头来到阁楼里,发现了一口棺材。&br&牧师:“怎么着?这次的公主是个吸血鬼?”&br&盗贼提着刀开始撬盖子:“那我就捅死她你再把她复活。”&br&盖子揭开,是口空棺材。&br&这下客服GM忙死了,被五个玩家轮拨骂。&br&&br&而在阁楼附近一个房间里,有2个食尸鬼因为撑的走不动路,正在打着嗝儿剔牙。
公主的尸体慢慢腐烂,大概生蛆有一阵子了,臭得不行。龙只好把它,好吧,她,丢到了城堡最高的塔楼的最顶层的房间的最上层阁楼里。“你,去弄点棉花来。”龙飞出来,对哥布林说。哥布林懒得动,犀利的新从美利坚合众国进口的戴尔牌服务器强大的运算功能让它…
一大波足交姿势来袭,燃烧吧足控们!在古代恋足才是热门呢!&br&&br&&img src=&/5cd00cc3589672add508443_b.jpg& data-rawwidth=&26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600& data-original=&/5cd00cc3589672add508443_r.jpg&&&img src=&/caaca169c33fd623b1d13_b.jpg& data-rawwidth=&26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600& data-original=&/caaca169c33fd623b1d13_r.jpg&&&img src=&/da7ddff1ab5ccdc8fa62c_b.jpg& data-rawwidth=&26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600& data-original=&/da7ddff1ab5ccdc8fa62c_r.jpg&&
一大波足交姿势来袭,燃烧吧足控们!在古代恋足才是热门呢!
&img src=&/8fd15ab0608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
国庆节出游,老公开车,婆婆坐副驾,我和儿子坐后座。&br&狭窄的盘山路常常急弯、会车、拥堵急刹。&br&婆婆一直在说:小心!慢点!早叫你小心点了!慢点慢点。&br&老公一直专心开车,一声不吭。终于,认真地对婆婆说了声:妈,你放心,我有数。&br&听了这句话,在后座已经有点烦躁的我也平静了下来。&br&&br&她不是在指挥,不是在抱怨,她在寻求安全感。她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翻译成:我好害怕,我好担心。&br&&br&同意@车师傅的观点,女性对危险更敏感,她坐在个飞驰的铁家伙里,对如何掌控这个铁家伙一无所知,就像你带着个新手去跳伞,叫她如何不害怕?更何况她知道你也是个新手,更是怕上加怕。&br&&br&为什么女性爱指挥(抱怨)司机,不会开车的更甚?因为她们害怕,担心,这都是情绪的外在表现。&br&&br&怎么解决?你自己多找机会把车练熟,用事实告诉她不用担心;她唠叨的时候好好安慰她。并且不要期待一次解决,正如你害怕的时候别人告诉你别怕是没用的,只有事实(舒适安全的乘车体验)一次次重复,才能慢慢积累起安全的感觉,让她有暇安心去欣赏美景。
国庆节出游,老公开车,婆婆坐副驾,我和儿子坐后座。狭窄的盘山路常常急弯、会车、拥堵急刹。婆婆一直在说:小心!慢点!早叫你小心点了!慢点慢点。老公一直专心开车,一声不吭。终于,认真地对婆婆说了声:妈,你放心,我有数。听了这句话,在后座已经有…
&p&&b&首先是&/b&&b&对&/b&&b&部分&/b&&b&其他回答的质疑:&/b&&/p&&br&&blockquote&资中筠说过一句话,足够回答了:如果自由不是普世价值,为什么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权对人的处罚都是关到监狱里去、限制他的自由呢?&br&&/blockquote&资中筠显然应该继续说下去:为什么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权对人的极端处罚都是剥夺生命呢?&br&这样活着就是最高普世价值了——而这正是那个著名的猪权论。&br&&br&&blockquote&“限制自由”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惩罚、负的价值&br&&/blockquote&安全带是“限制自由”还是“促进自由”?是“一种惩罚”还是“一种保护”?当然,最可能还是安全带出现得既不是时候、也不是地方——人家好几百人正掩耳盗铃呢,其它什么都听不见。&br&&br&&blockquote&一大群回答者拼命证明自由不普世,不是好东西,“绝对的自由”如何如何糟糕,呵呵,真是醉了。&/blockquote&假如自由真的普世了,假如“绝对的自由”真的如何如何美妙了,“一大群回答者拼命证明自由不普世”的“自由”怎么那么容易就让人“醉了”呢?——叶公不仅好龙、更好“自由”,并且没信用。&br&&br&&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b&然后直接回答问题&/b&:不是——这里特别指不是 (普世) 第一价值。&/p&&br&&p&不仅“自由”不是,另一个常被认作是普世价值的“民主”也不是,本文意图证明正确的普世价值是“信用”。关于“民主”,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同样适用,但为了切题,这里无意过多涉及。&/p&&br&&p&另外请注意:不要混淆“反对自由成为普世 (第一) 价值”和“反对自由”,前者不一定意味着后者。&/p&&br&&p&为帮助阅读,并给质疑者提供准确的靶标,先总结本文要点如下:&/p&&ul&&li&&p&&b&终极正义必然存在于交易成本为零的社会&/b&&/p&&/li&&li&&p&&b&现实正义就是尽量靠近终极正义,降低交易成本&/b&&/p&&/li&&li&&p&&b&普世价值是一个普遍正义的价值顺序系列&/b&&/p&&/li&&li&&p&&b&信用是实现正义的最普遍策略,是第一价值&/b&&br&&/p&&/li&&li&&p&&b&&b&以正确为前提,&/b&&/b&&b&秩序&/b&&b&&b&就是已知,&/b&是第二价值&/b&&/p&&/li&&li&&p&&b&以效率为前提,自由就是无知,&/b&&b&是第三价值&/b&&/p&&/li&&/ul&&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b&目录&/b&:&/p&&ol&&li&&p&用语感和直觉初验普世价值&/p&&/li&&li&&p&经济正义原理&/p&&/li&&li&&p&经济正义指导社会&/p&&/li&&li&&p&定义普世价值&/p&&/li&&li&&p&定义自由&/p&&/li&&li&&p&自由意志简解&/p&&/li&&li&&p&经济正义指导普世价值&/p&&/li&&li&&p&为什么哲学不能指导社会&/p&&/li&&li&&p&社会的进步方向&/p&&/li&&li&&p&关于本文对经济学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和说明&/p&&/li&&li&&p&对哲学教师和学生的说明和建议&/p&&/li&&li&&p&附录&/p&&/li&&/ol&&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虽然正确的普世价值可以通过科学精度的推导得到,但是仅凭直觉做个简单的实验,也能知道正确的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p&&br&&p&我们最经常被普世价值提及的是民主和自由,但同时也一定听到过另外一个说法“民主和自由不是无条件的”,但那些个民主自由依赖的“条件”究竟是什么,从来就没有弄清楚过。&/p&&br&&p&回到“简单的实验”,给民主自由增加一个单一条件,最后的答案就会出现。请在下面几种情形中做出“好”和“不好”的选择:&/p&&ol&&li&&p&信用的民主&/p&&/li&&li&&p&信用的自由&/p&&/li&&li&&p&不信用的民主&/p&&/li&&li&&p&不信用的自由&/p&&/li&&/ol&&p&相信大家的选择既简单又一致,肯定是 1、2 好,3、4 不好。即使是没有民主和自由,信用好不信用不好也是确凿无疑的。&/p&&br&&p&答案很明显,正确的普世价值是——&a href=&.cn/s/blog_48c78d2b0100fm1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用&i class=&icon-external&&&/i&&/a&。民主自由依赖的条件就是它,缺少这个前提的民主自由不是好的民主自由,这个结论在现实中很容易得到验证 (如:美国,日本,泰国,&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埃及&/a&,&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印度&/a&)。&/p&&br&&p&如果这里还有疑问,实验还能继续做下去,接着判断好不好:&/p&&ol&&li&&p&民主的信用&/p&&/li&&li&&p&自由的信用&/p&&/li&&li&&p&不民主的信用&/p&&/li&&li&&p&不自由的信用&/p&&/li&&li&&p&民主的不信用&/p&&/li&&li&&p&自由的不信用&/p&&/li&&/ol&&p&结果感觉怎么样?&/p&&br&&p&实际上,根据本文对普世价值的定义,我们需要做的选择是在:&/p&&ol&&li&不信用的自由&br&&/li&&li&&p&不自由的信用&/p&&/li&&/ol&中间二选一,答案一目了然。&br&&br&&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这里引出来的问题至少有两个:&/p&&ol&&li&&p&除了直觉,正确的普适价值究竟是怎样“通过科学精度的推导”得到的?&/p&&/li&&li&&p&为什么信用不是普世价值的普遍认知?&/p&&/li&&/ol&&p&2001 年,党国英发表了一篇名为“&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从哲学帝国主义到经济学帝国主义&i class=&icon-external&&&/i&&/a&”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常以“社会人文学科中唯一的科学”自诩的经济学向整个社会人文领域蛮横扩张的情况,文中写到:&/p&&blockquote&&p&现在,经济学家几乎无话不谈,小到家庭、企业,大到国家、国际关系;传统领域如货币、就业、价格,新开辟领域如投票、合作、集团行动等等,经济学真可谓披坚执锐,所向披靡。 &/p&&br&&p&从学科分化的意义上说,经济学已经拱手向哲学做了告别。哲学不再是显学,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连像样的工作也找不到。经济学家有时也谈哲学,诸如公平与效率这样的问题扯到最后经济学家自己也没有办法,于是便诉诸哲学;事实上,类似问题扯到最后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问题,经济学家大可不必回答。在整体上,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领地仍在扩大,其学科至尊的地位尚未遇到真正挑战。&/p&&/blockquote&&p&注意其中这样一段:“诸如公平与效率这样的问题扯到最后经济学家自己也没有办法,于是便诉诸哲学”——这和经济学扩张有什么关系呢?&/p&&br&&img src=&/fe1f036cd31d0db604b98fc358c5360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e1f036cd31d0db604b98fc358c53605_r.jpg&&&br&&p&事情是这样的,经济学扩张如此迅速,这篇文章过后仅 10 年,经济学家在解决“公平与效率这样的问题”时就已经不需要&诉诸哲学&了,完全基于现有的经济学原理,公平与效率问题可以得到比哲学精度高的多的推导。如同牛顿定律对技术的指导,在公平与效率相关问题上,“社会人文学科中唯一的科学”经济学现在已经能够精确指导社会了。&/p&&br&&p&这几个经济学原理是: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和科斯第一定理。(顺便问问:&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哲学有定理吗?&/a&)&/p&&br&&p&关于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郭凯有篇文章&i class=&icon-external&&&/i&&/a&做了通俗且详尽的介绍,对这方面不了解的同学可以看看。文章写道:&/p&&blockquote&这两个定理均可以用数学严格证明。注意,能用数学证明的定理,说明逻辑是没有漏洞的。如果要攻击这个定理,只能从假设入手。&/blockquote&&p&科斯定理则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名字命名。&/p&&br&&p&继续简单推导如下:&/p&&ol&&li&&p&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调整初始分配导致市场结果在不同的效率间转换;&/p&&/li&&li&&p&科斯第一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初始分配与效率无关。&/p&&/li&&/ol&&p&注意,这里“效率”一词指的是有严格定义的“经济效率”,又称作“&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帕累托最优&/a&”。不需要繁复的运算推理,直接综合上述两个定理可以得到结论:&/p&&ul&&li&&p&&b&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充分竞争的市场具有唯一的效率&/b&&/p&&/li&&/ul&&p&用日常的语言翻译一下上面这话,同时应用原理&/p&&ol&&li&&p&交易成本为零的市场一定是充分竞争的&/p&&/li&&li&&p&公平是效率的&/p&&/li&&li&&p&公平一定存在&/p&&/li&&/ol&&p&意思就是:&/p&&ul&&li&&p&&b&交易成本为零的社会必然公平&/b&&/p&&/li&&/ul&&p&了解&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克思&i class=&icon-external&&&/i&&/a&主义和主流经济学的同学可能知道: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易成本为零。&/p&&br&&p&实际上,这番推导出来的结果是个乌托邦,借用罗尔斯的原理“公平即正义”,我们不妨将这种公平称之为“终极正义”。&/p&&br&&p&设乌托邦交易成本为 0、绝对愚昧野蛮的社会交易成本为 1,有研究测量观察到当今现实社会的社会交易成本为大约在 0.9 左右 (也许更高达 0.99 以上)——看来现实相当野蛮愚昧。&/p&&br&&p&既然如此,这个“科学推导出来的”绝对正义对“相当野蛮愚昧”的现实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p&&br&&p&它的指导意义当然不是要我们去实现共产主义,而是提示我们:&/p&&ul&&li&&p&&b&现实正义就是尽量靠近终极正义,降低交易成本&/b&&/p&&/li&&/ul&&p&这就是经济正义原理, 在意义学中,这一原理的更高抽象被命名为“&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五 (正义) 定律&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插播一条广告:&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意义学&i class=&icon-external&&&/i&&/a&是一个试图解释和指导人类及自然全部知识的科学理论体系——意义学符合自己对科学的定义,它拥有一个&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只有六条简单公理&i class=&icon-external&&&/i&&/a&的紧凑理论框架,通过对&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千年所积累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做出科学解答&i class=&icon-external&&&/i&&/a&,意义学希望以其发展、完善和普及,将全部哲学彻底送进历史教科书中&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永远不能再出来&i class=&icon-external&&&/i&&/a&。(广告结束)&/p&&br&&p&辉格在“&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应为假药广告负责&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中写到:&/p&&blockquote&&p&如科斯所指出,当不考虑交易费用时,重要的是责任要明确划定,至于那条界线划在哪里,则是无关紧要的;但交易费用必须考虑,所以,沿着科斯的思路,波斯纳继续指出,责任应该被界定在使得总体交易费用最低的那个位置,这样,在保护产权、明确责任的同时,也将给社会带来最多的交易,而交易意味着福利的改进,相反,错误的界定可能压制交易,甚至使得某些类型的交易根本不会发生。 &/p&&br&&p&在通过这一视角全面回顾了整个法律体系之后,波斯纳发现,尽管法官和法学家通常并未意识到上述原则,但他们在处理案件时,实际上却大致遵循着它,而法律规则的长期演化趋势,更与该原则相吻合。&/p&&/blockquote&&p&简单说就是,虽然经济正义原理姗姗来迟,人类社会“法律规则的长期演化趋势”却一直遵循着它——这一情形和虽然牛顿定律仅出现了几百年,地球早已围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了几十亿年是多么类似啊。&/p&&br&&p&例如面对“&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通常在持刀杀人案中,为什么仅仅追究杀人者的法律责任?&/a&为什么卖刀者、制刀者没有责任?”这样问题,哲学 (特别是&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法哲学&i class=&icon-external&&&/i&&/a&) 肯定会带来繁复的回答 (截止目前,实验结果比这更糟糕),多半各种回答还会互相冲突 (&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这里有个类似的讨论&i class=&icon-external&&&/i&&/a&),而经济正义原理的回答可以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p&&blockquote&在评估各种追究方案之后,肯定能发现交易成本最低,即最具现实正义的方案是“仅仅追究杀人者”。&/blockquote&&p&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社会的好坏有了一个单一的可测量的评判标准,那就是交易成本。&/p&&br&&p&这里需要说明:准确测量交易成本并不容易,社会总交易成本包含“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可见交易成本的典型案例是“&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收购价 5 毛的黄瓜市场上买 2 块 5&i class=&icon-external&&&/i&&/a&”,交易成本 0.8;不可见部分很难观察到,那是指的是交易没有发生但本来应该发生的——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没有的东西本来有。&/p&&br&&p&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科学阵营,也有人反对这个定义。辉格在“&a href=&http://headsalon.org/archives/176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对新制度经济学不抱太大希望&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中写到:&/p&&blockquote&&p&局限其实在张五常身上就表现的很清楚,他把交易费用概念扩大为制度成本,试图以此获得对大制度的解释能力,可是这样一来,新制度经济学反而变成虚谈了,无所不包的交易费用是无法度量的,因为坏的制度所带来的最巨大的“成本”是让大部分技术条件所允许的交易根本没有发生,成本度量就无从谈起&/p&&br&&p&(在我的评论区撒野并被拉黑的“极少数”经济学学生应该好好学学,看看人家怎样反驳一个论点)&/p&&/blockquote&&p&以一个技术细节反对一个世界上关于社会的最重要 (哲学知道&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什么是重要&/a&吗?——科学知道) 的科学原理,虽然十分严谨精神可嘉,但总觉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如果这个原理被否决了,那可真的就是“让大部分技术条件所允许的交易根本没有发生”的“最巨大的成本”了。&/p&&br&&p&更何况芝麻细节的解不是不存在,这里略举二三:&/p&&ol&&li&&p&科学没办法的地方总是哲学大肆发挥的地方,只要请几个哲学家来大嘴一张,哇啦哇啦长篇大论之后,问题就解决了;&/p&&/li&&li&&p&本文后面会提到,有个神乎其神专门处理“不知道”的数学方法,叫“最大熵”。因此牛逼的方法就是雇用一帮牛逼的工程师,配上牛逼的巨型计算机,用最大熵开足马力蛮上;&/p&&/li&&li&&p&凑合的方法是:我们真的其实不需要精确了解自己所在的社会与乌托邦相比究竟有多么野蛮愚昧,我们只需要在地球上现有的不同社会之间相比就可以了。例如有些社会存在安乐死、毒品和枪支的合法交易、而另外有些社会不存在... 这样一比优劣不就出来了吗。&br&用数学语言说,那就是:没法确定积分区间,可以先做个微分嘛。&/p&&/li&&/ol&&p&于是,经济正义原理在应用上的技术条件障碍现在没了。有了这一原理,哲学上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 (如:&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电车难题&/a&) 立刻就不是问题了。&/p&&br&&p&现在回到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什么?——普世价值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对这句话大家当然都没有异议,但是对其中共同价值的“价值”一词,理解的方式至少有“价值论”和“价值观”两种,大致上对应了经济学中的“基数价值”和“序数价值”两个模型。&/p&&br&&p&目前多数经济学家持“价值主观”立场,因而序数价值模型是学界主流。据此可以说:&/p&&ul&&li&&p&&b&普世价值是一个普遍正义的价值顺序系列&/b&&/p&&/li&&/ul&&p&在经济学中,这个定义又叫做“偏好结构”。虽然我个人更倾向于一个修正的基数效用模型,但支持普世价值的这个定义——因为普适价值的作用,不是给诸如自由、民主、平等、信用等标个价,而是为了在不同价值发生冲突时确定取舍原则。&/p&&br&&p&如本文开始所说,以下分析仅涉及自由和信用,其它如民主、平等、人权等可以用本文依据的理论和方法类推。&/p&&br&&p&为什么普适价值不是给诸如自由、信用等标个价呢?——因为这样定义的话,普遍存在的“&a href=&http://rich./rich/gb/content//content_452426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由换取收入&i class=&icon-external&&&/i&&/a&”现象就很难解释了。如果真的自由价格那么高,人家却只是拿来换了口饭,逻辑上实在走不通。&/p&&br&&p&我能想像有人立刻就会说了:到底懂不懂呀,这里的自由指的是“政治自由”——别急,我这就说说这一点:既然普世价值“是为了在不同价值发生冲突时确定取舍原则”,那么当相关价值没有冲突的时候,这个神圣的概念就只是在一旁静静的呆着,并不会出面指导社会 (看见谁没事整天念叨“普世价值”了? )。&/p&&br&&p&什么时候自由和信用会面临取舍呢?搞政治的时候——只有当局才不来和你谈什么交易,直接规定了什么自由可以有,什么自由不能有——这才是普适价值问题最后总是落在政治范畴的真正原因。&/p&&br&&p&那么到底“什么自由可以有,什么自由不能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需要“自由”一词的科学定义。让我们再次从直觉出发:平常一说“自由”,脑子里反映的当然就是“想干什么就想干什么,想怎样干就想怎样干,不想干就不干”,无拘无束,不需要理由。这个“不需要理由”正是科学解决“自由”定义的突破口:不需要理由是因为“没有理由”,没有理由是因为“不知道理由”。&/p&&br&&p&注意到我的签名的人当然了解,极少有哲学家赢得了我则尊重,&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休谟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a&,Icchantika 在他的“&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由:休谟及其后&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中谈到了休谟对自由的解释:&/p&&blockquote&&p&休谟对于自由的解释是消极的,他把自由视为一个否定性的概念——“而自由,其在与必然相对立时,仅仅是那一决定 (即从一物之存在推导出他物之存在的思维决定) 的缺失”。&/p&&p&...&/p&&p&对于休谟来说,“自由”仅仅是原因的缺失,一切存在物都可能是自由的,只要我们没办法为它找到一个原因&/p&&/blockquote&&br&&p&数学里有个原理专门用来解决“没办法找到原因”或者“不知道理由”的问题,这就是 1957 年由 Jaynes 提出的“最大熵原理” (所以 1957 年之前人类不可能正确定义“自由”)。&/p&&br&&p&关于最大熵,“&a href=&/subject/42845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然语言处理的形式模型&i class=&icon-external&&&/i&&/a&”一书中这样写到:&/p&&blockquote&最大熵原则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在随机事件中,事物总是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使状态的自由和丰富程度达到最大值,在对随机事件的所有相容的预测中,熵最大的预测出现的概率占绝对优势。&/blockquote&&p&这么说可能还没有表达出最大熵原理基本到什么程度。实际上,&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统计学中著名的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等都可以从最大熵出发推导出来&/a&。&/p&&br&&p&既然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最大熵就不仅仅是用来推导正态分布这样无聊的东西,它能干些什么仅仅受限于人类的想像力。吴军在“&a href=&/kevinyang/archive//138179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数学之美系列十六 -- 谈谈最大熵模型&i class=&icon-external&&&/i&&/a&”举了这样一个例子:&/p&&blockquote&当年最早改进最大熵模型算法的达拉皮垂兄弟这些年难道没有做任何事吗?他们在九十年代初贾里尼克离开 IBM 后,也退出了学术界,而到在金融界大显身手。他们两人和很多 IBM 语音识别的同事一同到了一家当时还不大,但现在是世界上最成功对冲基金 (hedge fund) 公司——文艺复兴技术公司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我们知道,决定股票涨落的因素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而最大熵方法恰恰能找到一个同时满足成千上万种不同条件的模型。达拉皮垂兄弟等科学家在那里,用于最大熵模型和其他一些先进的数学工具对股票预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该基金 1988 年创立至今,它的净回报率高达平均每年 34%。也就是说,如果 1988 年你在该基金投入一块钱,今天你能得到 200 块钱。这个业绩,远远超过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夏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同期,伯克夏哈撒韦的总回报是 16 倍。&/blockquote&&p&话说得好像越来越神乎其神了.... 但除了正态分布的无聊和文艺复兴基金的神奇,“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当然也能应用于日常的平凡,用吴军的话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用”。从最大熵出发可以直接推导出我们生活行为和社会决策的最优策略应该是:&/p&&ol&&li&&p&从已知定规则&/p&&/li&&li&&p&给未知去约束&/p&&/li&&/ol&&p&前者是“秩序”;后者就是“自由”——这个&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被哲学天花乱坠搅合了上千年却至今还没弄清楚&/a&的著名概念,在科学看来很简单:就是应对“不知道”最有效的策略。&/p&&br&&p&以效率为前提简而言之:&/p&&ul&&li&&p&&b&自由就是无知&/b&&/p&&/li&&/ul&&p&用这个定义回答诸如“为什么没有绝对自由”的问题就容易得一塌糊涂了:因为没有绝对的无知。&/p&&br&&p&甚至“&a href=&/topic/&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a&”这个学界争论许久的问题,在自由的科学定义下也是一碟小菜,在“&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永远也不能解释人的自由意志&i class=&icon-external&&&/i&&/a&”后面的讨论中我已经指出:&/p&&blockquote&&p&“自由意志”可以很简单地用“自由”和“意志”两个词的科学解释组合而成,其中:“自由”的解释来自信息论和统计理论,大意是“无知”;“意志”的解释来自经济学,大意是“决策”。据此,“人的自由意志”的字面组合是“无知的个人决策”——精确的解释离这不远。&/p&&p&用这个定义解释相关主流哲学统计结果&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统计结果&/a&,当然很简单啦。&/p&&/blockquote&&br&&p&有精力可以用这个定义继续尝试去对付知乎上那些纠结崎岖的“自由”问题,看看现在是不是一马平川了。&/p&&br&&p&啰嗦了半天,总算能回到“什么自由可以有,什么自由不能有”的问题了,答案是:对于后果无法判断的事物,不得施以法律约束。一个应用案例是:当我们&a href=&/mainland/detail_/.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没有政治理论&i class=&icon-external&&&/i&&/a&时,我们就应该有政治自由;另外一个应用案例是:因为有了最大熵,哲学“解释自由”的自由就没有了,当然这不是说要立法禁止哲学谈论自由,而是说哲学所谈论的自由,在科学相关解释的衬托下,很容易就能看出几乎完全是胡说八道。&/p&&br&&p&我们已经了解了一般意义上的效率 (正义) 的自由依赖于对事物后果的一般判断,所以问题的要点现在变成:对事物后果的一般判断是什么?&/p&&br&&p&当然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了答案:是信用——但为什么是信用呢?&/p&&br&&p&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正义上来。关于正义,科学已经有了一个衡量尺度“交易成本”,到底什么是交易成本?&/p&&br&&p&交易成本就是“信息成本”,即获取交易相关的正确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前面已经提到现实的交易成本至少是 0.7 (可见交易成本)、甚至会在 0.9 以上 (社会总交易成本),这意味着人类绝大多数的活动都花费在寻找正确信息上了。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非常出乎意料、难以让人接受的说法,我打赌哲学肯定不会接受这个说法。我猜哲学估计的交易成本——假如一定要他们估计的话——和大多数人的估计相当,大约是 0.1~0.3,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鸿沟。&/p&&br&&img src=&/d8c1c36df030bda2f2ec2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8c1c36df030bda2f2ec25_r.jpg&&&br&&p&假如能够跨越这条鸿沟,对于以下判断应该不难接受:人类现在所有的不幸、恐惧、困惑、彷徨,各种社会的动荡、冲突、危机,特别是战争,都与这个巨大的信息成本有关 (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血肉为代价沟通了几十年,却一直达不成交易)——因为即使是反对信息成本巨大的人,也完全不敢否认现时人类的无知。&/p&&br&&p&既然如此,既然自由就是无知,那么为什么还要反对自由成为普世价值呢?因为面对无知,人类不仅仅以无拘无束的自由加以应对,而是更掌握了萃取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借此获取了一些知识。正是这些知识,导致了“&a href=&.cn/9952.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类历史唯一不无聊的事件&i class=&icon-external&&&/i&&/a&”工业革命的发生。&/p&&br&&p&信息论正是研究从无知 (噪声) 中提取知识 (信号) 的科学,了解信息论的同学当然知道对抗噪声的最基本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信息重复传输直到信号的强度积累增大到可以分辨。吴澧在“&a href=&http://wuli./archives/6210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有香农,东土出坏球&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中介绍了非洲部落通过鼓声在丛林中传播信息的方法:&/p&&blockquote&当地人的语言和汉语一样,是有音调的。但他们只有两种音调,高音和低音。所谓鼓语,就是击鼓打出口语音调。没有元音,没有辅音,只有高低音调,信息失真如此之大,怎么传达语意?——加冗余信息。丈夫在森林中打猎,妻子要他回家,单说“某某你回家吃饭”,鼓语太模糊,其音调有多种解释。但是,如果妻子打成很长的句子,“某某你啊部落的雄狮回来吃饭吧吃饭吧回到盖着铝皮的小屋里美丽的妻子在等你回来啦回来啦”,丈夫听到就回家了。平均而言,鼓语要打成口语的八倍长,听者就能相当准确地知道鼓语的意思。&/blockquote&&p&当然,这不是一个纯粹的重复传输的例子,因为其中“有音调的”当地语言是“先验知识”,在信息论中又称之为“编码”,但“八倍长”就是重传了。这其实是一个知识与重传配合的案例。&/p&&br&&p&与信息论中的重复传输对应,经济学中解决信息问题的方法叫“重复交易”,大概情形是天天去食堂买饭感觉很有底,几年才买辆车心里就七上八下了,前者就是大量的重复交易导致信息的充分传输。&/p&&br&&p&通过重复交易评估交易对手的方法就是信用,这个方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使用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并被全球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所熟练掌握。虽然如此,不同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强度区别仍旧巨大,“&a href=&http://cfsp./xyyj/8ae36e013d3a8dc0f60183.j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用研究&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介绍了许多国家信用制度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和信用制度的强度一目了然。&/p&&br&&p&综上所述,关于自由和信用的关系就是:基于效率的考量,自由就是无知。因为人类巨大的无知,自由就成为了广泛的存在。但知识带来的效率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信用做为提取知识的最具普遍性的方法,比自由更具成为普世价值的资格。&/p&&br&&p&这一结论,已得到各种不同制度社会发展水平的充分支持。&/p&&br&&p&尽管如此,为什么信用不是普世价值的普遍认知呢?&/p&&br&&p&因为哲学目前仍旧主导着社会理论,而哲学无论是其本身属性、还是其研究对象,都几乎完全没有信用——例如哲学中“自由”的定义冗长且变化多端,毫无信用可言。&/p&&br&&p&2013 年 7 月 4 日,民选埃及总统穆尔西被军队最高委员会主席赛西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用传统上哲学所支持的以自由、民主和法制为原则的普世价值来评价,这显然是一次非正义的行动。但是这次政变不仅得到了埃及民众的支持,还得到了积极推广普世价值的发达国家——如奥巴马政府的认可,因而被广泛视为 (哲学支持的) 普世价值理论的又一次失败。&/p&&br&&p&基于科学支持的信用第一的普世价值观,以及对穆尔西兑现竞选承诺的考察,用失信为理由强制穆尔西下台,这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p&&br&&img src=&/c32d47815b3ecbe6c12b91e343cb293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32d47815b3ecbe6c12b91e343cb2930_r.jpg&&&br&&p&这是科学对哲学又一次理论和现实的胜利。&/p&&br&&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关于“是不是绝对的自由应该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答案:也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是秩序。&/p&&br&&p&于是又有问题了:&/p&&ol&&li&&p&为什么?&/p&&/li&&li&&p&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呢?&/p&&/li&&/ol&&p&前面我们已经有了科学对自由的定义“自由就是无知”,依照这个定义,问题很容易解决:我们当然已知人类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了解会越来越多,离“完全无知”会越来越远,自然也就离“绝对自由”越来越远,离“秩序”越来越近——所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是秩序。&/p&&br&&p&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呢?&/p&&br&&p&同样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许多以前被认为是“已知”的东西 (明显如:国家社会主义,主体思想,剩余价值,宇宙真理等;不明显如:&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天花乱坠&/a&上千年、在科学帝国主义进攻之下不断收缩地盘的哲学) 逐渐被&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已知为“无知”&i class=&icon-external&&&/i&&/a&,这导致自由也越来越多,于是就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了。&/p&&br&&p&这个回答和前面“离秩序越来越近”冲突吗?不冲突,因为“秩序”让人感到舒适而被视为自然,渐渐就被忽视了。&/p&&br&&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b&关于本文对经济学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和说明&/b&&/p&&br&&p&请充分慎重考虑交易成本为 0 的社会,那是个无经济摩擦的世界,和交易成本 0.9 的现实区别很大,请慎重运用基于现实的直觉。建议比对想象一下大气和真空中的自由落体,及“伽里略落体实验”。&/p&&br&&p&关于本文请特别注意:&/p&&ol&&li&&p&自由的定义并非来自经济学和哲学,而是来自数学;&/p&&/li&&li&&p&虽然在个别论点上我大致上认可奥派结论,但总体上我反对奥派体系 (数学太好没办法);&/p&&/li&&li&&p&张旭欣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对这个问题的回答&/a&中所引用的哈耶克所言“对信息缺失的事务”推导出自由,显然进一步支持了我所定义的自由。可惜哈耶克不能完全摆脱哲学,这导致他的表达噪声太大,精度离我的差远了;&/p&&/li&&li&&p&朱海就在自由的问题上表达就明确多了,&a href=&.cn/s/blog_538dd11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他说&i class=&icon-external&&&/i&&/a&:“自由及其原则都是建立在‘无知’之上的”——正是他这句话直接提示我在自由和最大熵之间建立了联系。&/p&&/li&&/ol&&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b&对哲学教师和学生的说明和建议&/b&&/p&&br&&p&本文讨论的问题虽然在哲学中经常被提及,但如同已经看见的,除了罗尔斯的那个“公平即正义”,这里没有用到任何哲学,相关定义及概念间的联系和你们熟悉的那一套完全不同,因此需要说明的仅仅是:&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说大话&/a&并不是哲学的天然专利,当科学找到办法介入社会及政治问题后,哲学必然会再次如同当年面临自然问题时一样,在旁观之外没有任何插嘴的机会。&/p&&br&&p&当谈起“&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哲学基础教育&/a&”,经常有人会拿出&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法国中学必修哲学&/a&为例说明其必要。嗯,很好!我们现在知道法国哲学教育很强,因此法国人哲学素质也很强,然后呢?——然后请哪位眼神很强的人帮忙找找下图中法国强大的哲学素质所带来的优势好吗?——反正我找不到。&/p&&br&&img src=&/845dbbfd3a49b1e8dffb1b444cdcee5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45dbbfd3a49b1e8dffb1b444cdcee5c_r.jpg&&&br&&p&马克思有句名言可以用来形容彻底抛弃哲学的社会与政治研究,他说:&/p&&blockquote&... 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blockquote&&br&&p&对学生多说几句:学科与学科的关系并不总是象老师告诉你们的那样一团和气、井水不犯河水,类似地心说和日心说那样你死我活的战斗既不仅仅是几百年前才有、也不仅仅在自然领域里才发生。在社会人文领域,至少发生过两场有结论的激烈学科冲突:一场是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冲突,结果以经济学完胜、社会学大幅度收缩研究领域而告终;另一场是最近才有结果的语言学与数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持续 20 年的学科战争。对于后者,李维在“&a href=&/blog-627.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LP 的宗教战争?兼论深度学习&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中是这样介绍的:&/p&&blockquote&&p&说 20 多年前好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宗教战争。其实我倒觉得更像 49 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传统 NLP 的知识系统就跟国民党一样兵败如山倒,大好江山拱手相让。文傻秀才遭遇理呆兵,有理无理都说不清,缴械投降是必然结果。唯一遗憾的也许是,统计理呆仗打得太过顺利,太没有抵抗,倒是可能觉得有些不过瘾,免不了有些胜之不武的失落。苍白文弱的语言学家也太不经打了。&/p&&br&&p&自从 20 年前统计学家势不可挡地登堂入室一统天下以后,我这样语言学家出身的在学界立马成为二等公民,一直就是敲边鼓,如履薄冰地跟着潮流走。走得烦了,就做一回阿桂。&/p&&br&&p&NLP 这个领域,统计学家完胜,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不服不行。&/p&&/blockquote&&p&以上是宏观概括,微观方面有曾经是 IBM 研究语音识别与合成负责人的 Fred Jelinek 更具体地说:&/p&&blockquote&&p&Every time I fire a lingui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cognizer improves.&/p&&p&每当我解雇一个语言学家,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就会改善一些。&/p&&/blockquote&&p&从“信用”角度看,这个记录很不错,大概只有“&a href=&/?p=7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学和经济学三次较量,每次社会学都输了&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与之媲美,请注意符号都是负的。&/p&&br&&p&好了,说完了——留下一个问题:在如今科学也学会说大话之后,与哲学在社会与政治领域的战争会打多少年呢?&/p&&br&&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br&&p&&b&参考链接&/b&:&/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民主是不是普世价值?&/a&&/p&&p&&a href=&/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由的同义词和反义词&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b&公益广告&/b&:&/p&&p&&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家论哲学与科学&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group/top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家论科学与哲学&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b&对评论者的特别声明&/b&:&/p&&p&本人保留删除评论的全部权利和判断,例如:没有讨论余地的评论通常将被尽快删除。&/p&&br&&p&&b&版权声明&/b&:&/p&&p&本文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p&
首先是对部分其他回答的质疑:资中筠说过一句话,足够回答了:如果自由不是普世价值,为什么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权对人的处罚都是关到监狱里去、限制他的自由呢?资中筠显然应该继续说下去:为什么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权对人的极端处罚都是剥夺生命呢?这样活着就…
先看看”我爱你“的几种表达方式:&br&&br&夏目漱石:今晚月色真美。&br&王家卫:那一刻,我很暖。&br&钱武肃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br&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br&李宗盛: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br&冯唐: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br&王小波:你好哇,李银河,见到你真高兴。&br&玛格丽特:我在床上,饭在锅里。&br&林夕:你是我这一生等了半世未拆的礼物 。&br&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br&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br&黄伟文:余生请你指教。&br&顾城: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br&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br&&br&&br&以上各种“我爱你”的表达方式,我说出来都叫装逼,为什么?且看下文。&br&&br&&blockquote&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blockquote&&br&王国维先生提过词境一说,不言自明,写作是有境界之别的。自身境界不及于此,却强硬使用此境界之文而造境,所有进行字里行间的伪装,技术上的粉饰,都是装逼。语言上的造诣,自身有多少风景,阅读就有多少风景;思想有多少风景,写作就有多少风景。&br&&br&假使我的文化只能平平无奇对爱人俗气的说一句:我爱你,那么这就是我最文艺的水平。我要是对她说:余生请你指教,那就是装逼,因为以我的水平,这一境界,这一文字,不是我能及的地方。母亲老了,扶墙走路,已踏不出声音。———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远赴新疆打工的青年毛小军生平写的惟一一首仅有三句的诗。毛小军,作者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对行文上的造诣有限,不会很技术性的表达,不懂装腔作势的造作,就这么简短几句,呛的我眼泪四下流窜。这就是境界,他所经历的所领悟到的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所以他的文字好过渲染后的辞藻,能带来极大的共鸣。&br&&br&文字是硬桥硬马,是一针一线,是实打实依赖着自身的经历与见识体会出来的。不是看过几句美文,几篇鸡汤,突然心血来潮时的几句无病呻吟。你想行文精炼,笔走龙蛇,不装X,可以,你得先掂量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够吗?经历的世事多吗?豆瓣里装X的人我见多了,写着一点风月之事,博得几点喝彩就把自己当回事儿。&br&&br&写你能写出来的最好文字,文章这东西是装不了的,题主你这样只能叫掩耳盗铃,见笑大方之家。
先看看”我爱你“的几种表达方式:夏目漱石:今晚月色真美。王家卫:那一刻,我很暖。钱武肃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李宗盛: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冯唐:春水初生,春…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的钻石贸易商,我想说的是,天然钻石作为石头,它的工业用处实在是越来越少,可以说,如果没有戴比尔斯,天然钻石不会有今天。&br&&br&钻石按功用分有工业钻和首饰钻,按来源分有天然和人造两种。一般老百姓一讲钻石指的都是天然首饰钻。最早人们发现钻石并没有觉得特殊,只是觉得硬度指标这个特性可以在工业上有点用处,于是玻璃刀,拉丝模等金刚石制品被应用到一些领域中。可是1955年GE通过高温高压获得人造金刚石的技术后,天然金刚石的最后一点工业价值也失去了。现在除非是一些高规格高精度工艺需要,天然金刚石没有特别大的用处。因为人造的成本越来越低。我国在人造金刚石原材料方面占了全球的90%左右。&br&&br&不过戴比尔斯跳出来了,告诉你女人离不开钻石,钻石稀有,璀璨,拥有不可限量的价值,一颗钻石成就一段人生,一块破石头就是婚姻的见证。戴比尔斯在钻石文化上做的一些努力可以去百度,实在是太多了。&br&&br&从业者会告诉你,钻石会保值,升值。刚才讲过了,钻石除了工业上最后一丁点用处,没有任何价值,现在炒到这个价格,是因为戴比尔斯等最上游对行业绝对的控制。天然钻石是很特殊的行业,是属于供应端为主的行业。戴比尔斯从建立之初就创造了很多概念,告诉你钻石有价值,他们怎么控制呢?这个世界超过一半多的钻石矿是属于戴比尔斯的,在早些年间,戴比尔斯所占的更多,甚至超过90%。是钻石出货的绝对控制者,戴比尔斯们只要稍微收缩一下出货量,市面上的钻石价格就升高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是戴比尔斯们向下游从业者分配货物的站点,早年没有实力,在安特卫普是拿不到好货的,现在也是这样,只不过好一些,因为俄罗斯白熊进来了,戴比尔斯们做梦也没想过,西伯利亚那个破地方钻石储量这么大,而且品级很高。这就直接破坏了戴比尔斯的模式。所以近几十年,戴比尔斯们也在做出改变,调整以前那种控制上游,有矿就收购的方式,转而面向消费端,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钻石品牌。但是整体来说,上游还是被控制着,甭管世界上钻石储量有多大,消费者永远都不可能拿到低价钻。&br&&br&就算价格会涨,但是钻石因为以下致命的先天缺点,不肯能像黄金一样变成有规模的交易市场,随时套现。&br&&br&为了凸显首饰钻的价值,还制定出了很多鉴别标准。这些貌似很有用,但是说到标准,凡是稍微了解点的都知道标准就是唬你的。很多等级,比如净度里面VS和VVS之间的差距根本就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即使是专业级别的鉴别师配合特殊工具也不能很好的分清,因为主观因素也是一部分,但是价格却差了十万八千里。&br&&br&再讲个笑话,最早彩钻是没有透明钻石的价值高的,甚至很多人不要彩钻,后来从业者又编出各种理由,证明彩钻是更稀有的,于是现在更多的小白们对彩钻趋之若鹜,愿意为之支付更高的价格。还针对颜色也做出了标准,同样的,什么样的颜色才算更纯,如果不放在一起,谁他妈知道啊。但是销售a就会告诉你,a比b更纯,价值更高,但是销售b那里可能就会反着说。&br&&br&除了净度,颜色,4c里面的重量和切工也很有唬点。原钻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但是从业者发现,有些形状可以让钻石更漂亮,“火光”更璀璨。这个就是57面体(也有58面,多一个端面)。他们称之为“完美切工”。实际上有用么?钻石还是那个钻石,只不过形状的原因,灯光下更绚丽。好的切工不仅仅起到增加“火光”的作用,还起到避开裂痕,杂质的作用。这里面讲究就来了,好的切工技术,为巧妙的避开缺陷,同时尽可能的保留重量。同学们会问?那岂不是所有杂质和缺陷都要去除?不是的,因为价值。市场上,1克拉和99分的钻石重量上只差了1分,但是价格上就是克拉钻和非克拉钻的区别,买过结婚戒指的应该知道这个区别。所以那干脆只挑99分的岂不是赚到。从业者才不会这么傻逼,他们会宁可保留缺陷,也不会让重量降到90到1克拉这个区间。除非是很明显的缺陷,净度颜色之类的也会因为主观上的微小差异,不会对价格产生很大波动。所以切工不仅仅是为了消费者,更是为了从业者。&br&&br&再说造假,先不说仿制钻,还有人造钻,名字不一样,成分也不一样,仿制钻是另一种成分,人造钻就是一样的成分,只不过不是天然的。仿制钻品种有几十种,想知道的自己去百度。再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缺陷和裂痕,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弥补的。没想到吧,杂质是可以激光打掉然后再填充的,裂痕也是可以填充的。所以小白领们,尤其是傻逼屌丝们疯狂追求,省吃俭用,卖血买到的石头也很有可能是被动过的。想到这里我就觉得,现代社会信息这么发达,也是个缺点,因为撒起谎来,制造起浮躁的假象也会更加有效用,所以姑娘们,小伙们,不要做傻逼的屌丝,要参透这背后的种种,是需要一颗非物质的朴实的心的。&br&&br&再说一次标准,有小白说,啊我买的石头人家都有证书,GIA什么什么的。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就说GIA吧,三大机构之一,在中国是没有专业培训点的。所以你这个证书很有可能是半生的鉴定师懵懂中给的。其他类的证书就更不用说了,宝石商们会从鉴定机构处购买的。对,就是购买,我想要VS就是VS,我想要VVS就是VVS。因为本身区别就不大,小白们根本鉴定不了,但是价格,嘿嘿。说到这里,再一次想到傻逼妹子们看到男屌丝或者高富帅们伸出的破石头,就湿塌榻的交付自己的一生,并且沉醉在浪漫的氛围里不能拔出,真几把可笑啊。&br&&br&最后,这个行业的格局,就是只有戴比尔斯们是赚钱的,其他各个环节别管吹嘘的多厉害,或者看起来多华丽,都是浮云。比如我们庞大的周XX们,他们背后的辛酸你们这些屌丝们会知道么?一个店屯那么多货,资金占用那么大,一天卖不了一个,几辈子才出完啊。但最心酸不过是男屌和女屌们,你们向往的,心醉的东西,即使周XX们已经很辛酸的情况下,也是3倍到4倍价格甩给你们的。哈哈哈哈。。。。&br&&br&&br&你有没有见过,一个行业的产品好坏标准是没有标准,一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建立在没有标准的标准之上,一个行业的产业链全被几乎是一个巨头控制,一个行业的下游消费全部建立在没有任何功用之上。这就是天然钻石(首饰钻)的现状。&br&&br&&br&-----------------补充分割线------------------------------------------------------------------------------&br&&br&发完后才看了上面一些人的回答。只能说。。。。呵呵,不懂不要随便误导群众。。。。&br&&br&钻石行业是不会崩溃的,因为上游力量的强大,消费者天性的贪婪和对浮华的向往。“骗局”已经缔造的很坚固。戴比尔斯们做的事情一遍遍的在人类史上发生着,我们身边也在每天发生着。比如奢侈品,比如明星们,比如微博公知们,比如商业领袖们。这些名词们触动着男屌女屌们傻逼一样的内心。浮华,贪婪,人类的本性,永远都会让这些事情发生着。如果你不想随波逐流,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修行。从一件事情开始,把它做到最好,最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的开悟,有一天会突然发现你已经离开屌丝圈了。哈哈哈哈哈哈哈&br&&br&&br&--------------再补充分割线-----------------------------------------------------------------------&br&&br&哎呀,楼上还有一个是卖钻石的?作为元老,我知道你们的辛酸,不会破坏你们生意的。不过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没有任何恶意。你说的对,会有稀有性,但是上面解释过了,所谓稀有性不过是定义的问题。&strong&钻石矿不算稀缺,尤其是大白熊进来以后,如果戴比尔斯们不控制供应端,市场上钻石价格就还不如石头了。&/strong&卖钻石的生意还是最好别做了,因为实在是。。。。没有任何竞争力。做品牌干不过奢侈品品牌,做低价,干不过同行们,因为没有任何差异,做实体店,资金链会断,做网络店,还是死在差异。只能是越做路越短,把你精彩的人生用在其他行业上吧,绝对比这个赚。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的钻石贸易商,我想说的是,天然钻石作为石头,它的工业用处实在是越来越少,可以说,如果没有戴比尔斯,天然钻石不会有今天。钻石按功用分有工业钻和首饰钻,按来源分有天然和人造两种。一般老百姓一讲钻石指的都是天然首饰钻。最早…
转篇文章,我朋友以前写的行业研究,作为@warren 的补充读物,也详细写明了那个里面的很多点。大家请耐心慢慢读。写的很不错的&br&&br&&br&--------------------------------------------&br&&br&钻石恒久远&br&&br&这句广告词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是让你把钻石存着,别抛,否则钻石市场价格稳不住。&br&&br&直到100多年前,钻石仅能在少数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每年宝石级的钻石产量也就几公斤。那时候钻石也就是宝石的一种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一夜之间,市场上充斥了钻石。南非矿背后的英国投资人害怕了,钻石没有使用价值,高价完全因为其稀有,随着南非新矿的开发,钻石早晚会掉价为一般的宝石。&br&&br&为了应对,这些钻石矿的主要投资人合并了他们的资产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这个实体就是De Beers,成立于1888年的南非。De Beers通过在各国设立贸易公司,控制了全球的钻石交易。&br&&br&De Beers对钻石的控制算得上非常成功。其他商品价格,无论黄金、白银、铜、橡胶、谷物,还是石油,都会随着经济状况大幅波动,而只有钻石,从30年代以来基本都能够稳步上行。其对价格的控制力如此之强,70年代美国高通胀时期,甚至有人拿钻石保值的。&br&&br&这不但是通过垄断控制价格,还是一种方法,将碳晶体成为财富、权力和爱情象征的普世认同。De Beers不但控制着供应,也控制着需求。众人被灌输钻石不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宝石,而是求爱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稳定市场,De Beers赋予了石头神圣的幻觉,是永远的,永远意味着不应该被转售。&br&&br&传奇是从30年代大萧条开始的,当时欧洲钻石价格已经崩溃,很难让公众重拾信心。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侣都不再用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礼物。在英法,钻石被看作是贵族的专属。而且欧洲处于战争的边缘,扩大钻石的销售基本没可能。然后美国就成为De Beers唯一的市场,就像当下,欧美都困难,奢侈品公司把中国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的钻石用于美国的订婚戒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比在欧洲卖的要小且品质差。因此De Beers相信通过广告策划能够让美国人买更多的高级钻石。&br&&br&1938年8月,De Beers创始人的儿子Harry Oppenheimer(犹太人的姓)去纽约见了Ayer广告公司,是摩根安排的,摩根一直给Oppenheimer提供融资,现在看到全世界钻石价格都在跌,也急啊。大家谈的不错,Ayer将在美国人中为钻石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而De Beers指定Ayer为独家广告代理,并支付相关市场调研策划费用。&br&&br&先是市场调研,发现从1919年一战结束到1938年,在美国销售的钻石无论按克拉算还是按金额算,都下降50%以上,原因是经济环境、社会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他奢侈品的竞争。虽然经济环境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改变社会态度,与其他奢侈品争夺用户和市场。Ayer的方案是强化公众将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让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钻石可以表达更强烈的爱意;鼓励女人,将钻石视作任何浪漫求爱的必要部分。&br&&br&具体的广告攻势先从电影和电影明星开始,给大众以钻石是不渝爱情的象征。然后在报纸杂志上登新闻故事和照片,强化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新闻故事着力于描述名人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其实到现在也是,比如梁朝伟结婚送了一个超大克拉的钻石戒指),照片则着眼于知名女人手上钻石戒指的闪亮特写,时装设计师在访谈中说钻石是时尚的潮流。英国皇室也被考虑在内,既然英国在钻石业中拥有那么多利益,皇室成员应多戴钻石超过其他珠宝,来支持钻石业,女王稍后也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非,看了好几个钻石矿,并接受钻石作为礼物。为了强化广告效应,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阶层观点的杂志上将钻石和Picasso、Derain、Dali和Dufy的名画放在一起,表达钻石和名画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个现在也很常见)。&br&&br&效果立竿见影,3年后,美国的钻石销量上升了55%。Ayer提出了新的计划,要做一种广告,不产生直接销售,不需要观众记住品牌,仅仅是一个概念——围绕着钻石的永恒的情感价值。一种新的颜色,钻石兰,被创造出来并应用于广告。1947年,广告的重点转向公众心理需求,强化钻石戒指作为订婚戒指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目标受众是15岁以上的7000万人。安排讲师去全国的高中,通过学生团体集会、班级和非正式会议上演讲,内容都是围绕着钻石订婚戒指,接触到成千上万的女孩。在1946年,在125份全国性报纸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莱坞私人物品专栏,描述电影明星佩戴的钻石物品(这个现在也常用)。同时持续不断地鼓励媒体在名人报道中展示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同样在这个时期,广告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提了出来,配以一对年轻情侣蜜月的图画。虽然钻石实际上也会被挂花、损伤或者掉色,依然被冠以永恒完美品质。这句话即成为De Beers的官方口号。&br&&br&到了1951年,Ayer发现市场上有两方面的抵触产生,很有钱的人,希望找到更有意思的东西取代钻石婚戒,而穷人却负担不起钻石婚戒。对此,Ayer提出要不断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倡导只有钻石才是任何地方都接受和认可的定亲信物。&br&&br&为了持续影响公众舆论,成立了半官方的钻石信息中心,专门发布钻石“历史”数据和“新闻”,成为媒体采写钻石相关内容的信息来源和参考渠道(现在还是这么在干的)。&br&&br&Ayer认为这时美国中产阶级消费驱动已经从实用慢慢转向炫耀及显示身份和地位。钻石礼物会被认为是个人和家庭成功的象征(中国好像也到了这个阶段)。随之广告的主题变成了钻石是能够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一个男人的成功,与之相配的是高级服饰、古老的皮制品、胡桃木等高档会所的特征(芝华士的广告)。&br&&br&至此Ayer和De Beers合作了20年,深刻影响了整个一代美国人的心理,钻戒订婚成为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结婚时买不起钻戒的,一等有钱也要去买,而不是用其他的东西代替。&br&&br&钻石的国际化推广是从60年代中叶开始的,最初的目标市场是日本、德国和巴西。Ayer是个纯粹的美国广告公司,所以De Beers引进了在这三个国家都有很强分支机构的J. Walter Thompson。10年内,De Beers的成功超乎想像,在日本创造了每年10亿美元销售额的市场,即使日本人对婚礼习俗很保守。&br&&br&直至60年代中,日本父母仍通过媒人安排子女婚事。婚礼上新郎新娘共饮一木碗米酒而确定夫妻身份。根本没有浪漫、求爱、诱惑或者婚前爱情的传统,因此也没有钻石订婚戒指的需要。百万美国兵在日本呆了10年,也没有让日本人有什么兴趣把钻石当作爱情的证明。&br&&br&J. Walter Thompson在日本一开始建议把钻石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西方价值的象征。在日本的杂志上制作了一系列彩页广告,让美丽的女人展示她们的钻石戒指。所有的女人都具有西方的面部特征,并且穿着欧式服装。随后,广告中的女人开始结合一些运动,比如自行车、露营、游艇、在海里游泳或者爬山,这些都是颠覆日本女人传统的。在广告背景里,通常站着一个日本男人,也穿着时髦的欧式服装。广告画面中涉及的所有汽车、运动器材,以及其他物件明显都是进口货。广告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钻石代表与过去的东方决裂,象征进入现代生活。&br&&br&这个宣传做的非常成功。直到1959年,战后的日本政府才允许进口钻石。广告开始时,1967年不到5%的日本妇女订婚收到钻戒。到1972年,比例上升到27%。到1978年,一半已婚日本女人戴钻戒。到1981年,达到60%。在短短14年间,1500年的日本传统被颠覆。钻石成为日本婚姻的标志。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订婚钻戒销售市场。&br&&br&美国仍然De Beers最重要的市场,Ayer认识到需要创造一个老夫老妻的钻石需求市场。Ayer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巧克力、鲜花、皮草”,这些礼物都无法满足女人对“焕然一新的浪漫”的深刻心理需求。通过广告能加固人们把结婚很多年后的钻石礼物看作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象征。1962年,Ayer提出广告案“把钻石作为唯一的礼物作为承诺做出直到晚年长期过程的见证”,De Beers马上批准了。&br&&br&60年代中期之后,钻石市场进一步改组来适应大量碎钻的出现。苏联50年代末在西伯利亚发现了钻石矿,并且拼命开采。De Beers及其盟友不再能控制钻石供应,然后意识到与苏联的竞争不可避免会引发价格波动,从而弱化精心培植的公众对钻石价值的信心。Oppenheimer认为双方都不想看到钻石形象的崩塌,就给苏联一个直接的Offer,全部接盘苏联的钻石,实现对世界钻石供应的控制。苏联接受后,就成为这个卡特尔的合伙人之一,钻石形象的共同保护者。&br&&br&几乎所有的苏联钻石在未加工状态下都小于半克拉,而且当时没有如此庞大碎钻的零售渠道。与苏联密约之后,De Beers要苏联逐渐降低西伯利亚矿的产量。但是苏联人才不管,产量反而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上升,De Beers被迫重新考虑销售策略。De Beers要求Ayer修改之前的一个广告主题:妇女不再以订婚钻戒的钻石大小代表对方承诺的力度。一个碎钻销售策略出炉,着力于“质量、颜色和切割工艺比大小更重要”。 0.25卡拉的照片代替了2克拉的钻戒。然后广告机构开始新的国际广告,“0.1卡拉的钻石同样代表了情感上的重视”。传递给公众的是,妇女应该考虑钻石的完美而不是大小,一颗小钻石能够与一颗大钻石同样完美。&br&&br&De Beers推出了“永恒戒指-eternity ring”,用25颗苏联碎钻镶成,用于向年老的已婚夫妇销售,这是个全新的市场。广告的主题是重新拾回爱情。再一次,情感的产生来自于需求:美国老年妇女收到碎钻戒指是因为一家南非公司要迁就苏联人。&br&&br&这个新的广告又获得了巨大成功。钻石销售平均大小从1939年的1克拉降低到1976年的0.28克拉,基本上等同于De Beers销售的西伯利亚钻石的平均大小。然而,美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买小钻石,甚至认为大钻石是炫耀。70年代中期,小钻石的广告效果已经显示出有过头之处了。在1978年的报告中,Ayer写道“一个供应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钻石定价”,长期刺激碎钻销售所带来的问题。“过去16年,虽然碎钻的供应稳步上升,但是由于成功的定价、销售和广告策略,需求已经明显超过供应”。这时候似乎没有足够碎钻可以满足消费者了,Ayer的报告中提到“大钻石(1卡拉以上)的销售过去3年保持下滑”。而且这个趋势会继续,“大钻石的定价折扣已达到了20%”。&br&&br&然而,碎钻短缺被证明是暂时的。越来越多苏联钻石加速流入伦敦,De Beers的战略部门认为这些产量不可能完全被“永恒戒指”之类新概念珠宝所吸纳,必须开始寻找美国之外的碎钻市场。即使De Beers在日本成功创造了一个钻石“传统”,却无法在巴西、德国、奥地利或者意大利创造出一个同样的“传统”。De Beers为吸纳苏联钻石每年花费无数,但是,至少是暂时,防止了苏联采取过激的举动让钻石市场崩盘。既是如此,对大钻石的过度折价被认为是不适当的。&br&&br&Ayer提出要慢慢改变公众对碎钻的看法,但是马上停止碎钻广告会损害现有市场销售的合作关系,到底持续了15年的广告宣传。所以Ayer的计划在1978年的广告图片中,用1克拉或以上的钻石代替碎钻,潜移默化的让公众的偏好和价格重心重新回到单钻石珠宝。实质上是和年深入人心的广告“小既是美”的理念正好相反。当时Ayer为这个广告定了969万美元预算,并且非常有信心完成这次对公众偏好的“重新定位”。&br&&br&Ayer委托Daniel Yankelovich公司做了一个客户倾向性调研,发现钻石作为礼物包含了很强的惊喜因素。男人赠送女人钻石礼物时,有一半情况下女方没有事先参与挑选购买或者事先不知道。Ayer称之为“惊喜参数”。&br&&br&女人普遍希望收到礼物时有惊喜感,有被电到的感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逃脱负罪”的感觉。一些受访的女人指出,如果她们的丈夫在买礼物(比如钻石首饰)时征求她们的意见,她们的自然反应是反对花那么多钱。其实女人也不是对钻石礼物完全没有准备:约84%受访的男人认为女人希望得到钻石首饰。这个研究表明,礼物的过程分为2步:1、男人从女人那里“了解到”送钻石是OK的;2、在之后的某个时点,他作出购买钻石的决定给女人以惊喜。&br&&br&通过一些列精心安排的心理学问题,了解受访者对钻石珠宝最深层次的感受,并进一步去研究女人在接受钻石过程中扮演的半被动的角色。这一过程中的男-女角色互动犹如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性关系,男人主动,女人则更隐蔽和神秘。女人似乎相信接受钻石礼物具有某种不妥之处。女人在受访中对大钻石的印象是“浮华、俗气、过分”等等各种不是。然而研究也发现在这些负面态度之下却隐含了要去获得它们的原始冲动。钻石始终是成功、地位和事业的明显标志。女人很容易感觉钻石庸俗,却仍然在收到钻石首饰时表现出喜悦。女人在接受钻石礼物时的惊讶,即使是假装出来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就像在面对性诱惑时那种矛盾,这样可以允许女人假装她不是主动参与决定,既保持她的纯真又拿到了钻石。(总而言之就是又想要又怕丢人,再不懂的话,直接去参考“装逼”一词的含义)&br&&br&70年代后期,这类研究已经显示的很明确了。要让男人买钻石送给女人,广告必须着眼于礼物赠送时产生的“惊喜”感对双方的心理冲击。男人需要的并非是钻石的价值、传统、或者美感,而是期许一个“爱的礼物”能够提升他在女人眼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女人接受这样的礼物作为她自己的地位和成就的象征。(我看前面的文章有人留言说当男的跟女朋友说买钻石不值,很傻逼,然后他女朋友回答你就不能为我当一次傻逼么?就是这样)&br&&br&二手与保值&br&&br&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钻石随着时间流逝而损毁,这个世界上每颗被加工后镶嵌在珠宝上的钻石都存在。数以亿计的妇女佩戴钻石饰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来。保守估计,总数达到5亿克拉,而钻石卡特尔最高的年产量也没超过1000万克拉。为了让新产出的钻石仍然能卖掉,就要考虑如何不让存量钻石大量流到市面上来。&br&&br&De Beers从1953年开始考虑相应的策略,需要让钻石流入这么一类人手里,他们认为拥有钻石所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市价,尤其是一些女人她们从心理上抗拒卖掉她们的钻石这类想法。不过仅靠杂志广告不行,因为有钻石的不一定对这些东西有感情,比如继承获得的,必须说服这些人钻石可以保值。如果他们看到钻石市场价格波动,并且试图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出售钻石的话,零售市场将出现混乱。所以De Beers总是试图让价格稳定,至少是看上去稳定。&br&&br&(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亚洲女人之所以那么喜欢买LV的包,部分原因是保值。不过这类消费品品牌维护都远不如钻石,时髦的品牌过若干年就会转换,现在大家都觉得包最好的品牌是Chanel,LV单店销量已经开始下降)&br&&br&在1971年De Beers的年报中,Oppenheimer解释了钻石的独特地位:对市场一定程度的控制是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不是因为产量过剩或者需求下降,如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样跟着供求关系而价格大幅波动(参考过去几年铜、铁矿石的价格走势,其实黄金上下波动也很大)会摧毁钻石作为纯奢侈品的公众形象,而大量的钻石饰品正是因此而被大众所拥有。当钻石矿产量超过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美国和日本订婚结婚的数量),卡特尔要么减少伦敦定货会(每年10次)上的供货量,或者在批发商层面回购,来维持价格稳定的假象。背后的假设是只要公众看不到钻石价格下降,就不会感到紧张而开始抛售钻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是De Beers还是这个卡特尔都无法钻石价格暴跌。&br&&br&转售钻石获利很难,甚至持有了很长时间以后都是很难。最早在70年代有人开始做这类的尝试,并进行纪录。比如在1970年,伦敦一家消费品杂志决定做个试验看钻石是否能够作为10年期的投资品种。然后就从伦敦最有名的珠宝商那里买了2颗宝石级钻石,每颗0.5克拉,400镑。钻石被封在信封里并存在保险箱里大约9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经历了年均25%的高通胀。如果钻石保值的话,那价值应至少翻了3倍。但是当他们在1978年试图出售钻石时,找不到一家愿意出这个价格。大部分珠宝行拒绝出现金收购,而是换取新的钻石。最后杂志社按照最高的出价500镑卖掉了,8年多赚了100镑,年均复利计算不到3%,扣除通胀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价值,只有167镑。这个症结在于是买家而不是卖家在决定二手市场价格。&br&&br&这家杂志同时也尝试了更大的钻石是否能在短时期内升值。1970年花了745镑买了一颗1.42克拉的钻石。1971年出去询价最高有人愿意出568镑。为了不亏只好捂着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宝行鉴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后发现这颗钻石神秘的缩水了,只有1.04克拉了。很明显其中有家珠宝行在评估的时候掉包了。这时杂志社很有勇气的又买了颗1.4卡拉的钻石,付了2595镑。一周后决定出售,最高的报价是1000镑。&br&&br&之后有类似纪录的还有荷兰消费者协会,在阿姆斯特丹买了超过1克拉的宝石级钻石,拿了8个月,然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宝商询价,19家拒绝报价,最后一家只愿意出买价的零头。&br&&br&从珠宝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会从客户那里回购钻石,因为真的要报价的话,会低的很可笑。因为回购的时候是按照批发价计算。不出报价不但为了避免让客户感到羞辱,也为了避免让钻石升值的公众印象打折扣。珠宝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从批发商那里拿到钻石,卖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钱,所以他们也不会冒险花自己的前从客户那里买钻石,通常会建议他们的客户去专门回购钻石的地方。&br&&br&在纽约,最有名的是帝国钻石公司,在帝国大厦66楼。公司的前台就像医生的诊所,总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紧张的坐在塑料椅子里等着自己名字被叫到。一个接一个,进到评估师的小房间里检验她们的钻石并听取报价。这家公司的报价原则是不超过同类钻石批发价格的90%。通常还报的更低,因为底座需要人工拆除,而且也要考虑评估中可能的误差,尤其是钻石是固定在底座上的。钻石饰品回收之后,底座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钻石则转售给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承担巨大的差价损失,有人估计一个半克拉的钻戒,回收价格不到零售价的1/3。&br&&br&帝国钻石的评估师每月检验几千颗钻石,却很少碰到很高质量的,一般都是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掉色、或者本身就是商业级的。女人买钻戒主要关心的还是大小,而不是内在质量,就算想关注也搞不明白。而且首饰底座通常用来掩饰钻石的瑕疵,同时也创造新的瑕疵。那种无瑕的,投资级别的钻石不可能用在珠宝首饰上。&br&&br&这些老太太去回售钻石,很多是担心珠宝放在身边不安全,怕偷怕抢怕人惦记。但是其实窃贼更难卖掉钻石,如果有可以摸样的人过去,通常会报警。曾经有个年轻人拿着一袋钻石珠宝,说是家族继承,当评估师指出其中几个是假钻石的时候,那人想都没想直接把那几个扔进废纸篓,然后就被报警了。有地下的回收点专门回收来路不明的钻石,但是价钱就更低了,量大的话会低至零售价的1%以下,因为货不容易消化掉。&br&&br&但是于此同时,媒体上通常会看到转售钻石获巨利的故事。不能说这些故事都是瞎编的,只是说的根本不是通常的钻石首饰,而是真正罕见的钻石,卖的人&br&或者宣称想卖的人是电影明星,并在一些明显公关宣传的场合。其中很传奇的一颗叫“Elizabeth Taylor”,梨形,切割抛光后重69.42克拉,按大小全世界排名56,保存在私人手中仅有的几颗大型切割钻石之一。除了也叫钻石,这和每年订婚戒指市场上以百万计的小石头几乎没有共同点。&br&&br&&br&&br&
转篇文章,我朋友以前写的行业研究,作为@warren 的补充读物,也详细写明了那个里面的很多点。大家请耐心慢慢读。写的很不错的--------------------------------------------钻石恒久远这句广告词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是让你把钻石存着,别抛,否则钻石市场价…
5岁,和小伙伴去村后的灌溉水渠里抓螃蟹,水到膝盖,但是......有农民大叔为了水桶打水方便,在浅水里挖了一个深坑,我就直接走进去了,小伙伴在岸上,不知道,不知道过了多久,不知道怎么上来的。太久了,没感觉。&br&&br&少年时期,冬天在池塘里溜冰,4次掉进冰窟窿,不冷很热,自己不知道怎么弄得,都上来了。&br&&br&小学二年级,莫名怪病,昏迷11天,后来以为老中医几付药救活。&br&&br&小学三年级,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想学蔺相如,撞墙自杀,撞了个半晕,好疼。&br&&br&高中,冬夜,和哥们一起骑车经过一座残破而漫长的老桥,没有路灯,他慢我快,为了等他,我不再蹬车,改蹬桥栏杆,蹬一下前进一小段,忽然,蹬栏杆的脚空了,没蹬着(断掉的栏杆),连车带人掉入十米高的桥下,很冷静的空中就往外喷气(不是憋气,从高处掉落,憋气一样被呛水)小伙伴又没看见,我掉进水里,穿着棉衣游了上来,走半小时回家。战抖大半夜。&br&&br&08年,开车从山东回京,泰安附近车瞬间爆胎,高速左侧护栏撞歪3根,右侧撞断8根,右前轮撞掉,毫发无损。&br&&br&这是什么人生!!!&br&&br&补充一个,4岁的时候去舅舅家,农村大院子,茅坑真的是个大坑,掉下去没了顶,那个臭啊,至今萦绕。&br&&br&现在有了一大家子,安全第一!!!
5岁,和小伙伴去村后的灌溉水渠里抓螃蟹,水到膝盖,但是......有农民大叔为了水桶打水方便,在浅水里挖了一个深坑,我就直接走进去了,小伙伴在岸上,不知道,不知道过了多久,不知道怎么上来的。太久了,没感觉。少年时期,冬天在池塘里溜冰,4次掉进冰窟…
5584 人关注
242 个回答
774 人关注
389 人关注
312 个回答
6031 人关注
286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密保忘了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