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3 北冥南暮云恒蓝田学园日暖任务失败怎么办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之(1)——庄子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之(1):
有关庄子的研究及著述实在是非常之多,我自己倒并没有做过什么研究,甚至连《庄子》一书,我也没有通读过,但并不影响我对其感兴趣,且欣赏赞叹之。由于所知有限,在此只能总而概之,简而言之。
1、【简介】:
庄子著书10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载《庄子》52篇,现存33篇。《逍遥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写的,外篇及杂篇是庄子的门徒和后世人所做。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被尊为《南华经》,与老子《道德经》、列子《冲虚经》合称道家三经。到了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将《庄子》誉为“第一才子书”,与《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并称为“六才子书”,并逐一进行了细心评点。
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中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无耻者富,巧言者显”等言论,足见庄子的放荡不羁,以及他对礼法和权贵的蔑视。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仁义之端,是非之途”等主张,可以看到在庄子眼里,圣人所谓的仁义只不过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罢了。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不但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哲学精神,形成了著名的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同时其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率性而为的处世态度,也让他成了被后世文人雅士顶礼膜拜的浪漫派鼻祖,逍遥派掌门。
虽然《庄子》中不乏成熟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但更多的是在讲人生境界。南怀谨先生说:《庄子》这部书,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它的影响都很大。
2、【生平事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
庄子家里很穷,有一次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向监河侯借粟米。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此邑的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怎么样?”庄子忿然作色说:“昨天我来的时候,途中听到呼喊声,我就顺着车辙看去,原来中间有条鲋鱼。我就问它:‘你来这里要做什么啊?’它回答说:‘我是从东海被大浪打过来的,你可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吗?’我说:‘好,我这就向南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鲋鱼忿然作色说:‘我虽然离开了生活的地方,无以为处,可也只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等到你回来,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找我呢。’”
后来唐代元稹作传奇《莺莺传》,便用到了这个典故“枯鱼之肆”。张生初见崔莺莺,便被其美貌弄得神魂颠倒,魂不守舍。想接近她,又找不到理由。就几次三番地送礼给莺莺的婢女红娘,求其从中周旋。红娘不好推脱,就对张生说:“你也知道我家小姐家教甚严,何不找德高望重之人上门提亲呢?”张生说:“我自小就不是随便之人,谨守礼数,已经二十三岁了,从未近过女色。也有朋友带我去脂粉之乡,我也从不会左顾右盼,甚至连看都不去看。昨日席间一见你家小姐,几乎无法自持。数日来,我是茶饭不思、坐卧不宁,恐怕是熬不了几天了。如果再找媒人提亲,占算八字,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元代王实甫据此改成的不朽名剧《西厢记》,更是让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广为流传。
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楚王派了两名大夫来找他,说:“楚王想把国事托付于你,还望您不要推辞!”庄子手持鱼杆看也不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丝巾裹着放入笥内珍藏于庙堂之上。你们说,神龟是愿意死,而留下骨头独享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哪怕是拖着尾巴在污泥中游动?”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污泥中游动!”庄子说:“你们走吧,我正准备拖着尾巴去污泥中游动呢!”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到几棵大树,上面枝叶繁茂。又见伐木者到了树的旁边,看了看又走开了。庄子就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者说:“这些树材质不好,既使伐了也没有什么地方可用。”庄子对弟子们说:“这些树就是因为没用,才可以一直活下去啊!”庄子下山之后,到一个朋友家里住宿。朋友很高兴,便叫仆人杀鹅招待他。仆人问:“现在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们问庄子:“昨天山里的大树,因为无用得以长生;而主人的鹅,却因为无用被杀了。老师您做人将何以自处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可是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未免会觉得累。所以,只有顺其自然,无所谓有用和无用,用物却不受制于物,因时而变,才能免于困顿。”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水里从容地游来游去,就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就是这个道理。”庄子说:“还是回到我们原来的话题吧,你问‘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时,其实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这么问我的,我是从濠水之上知道的。”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就是要取代你的相位。”惠子就有点害怕,赶快捉拿庄子,在国内接连搜查了三天三夜。这时庄子来见他,说:“南方有种鸟,名字叫鹓雏(凤凰),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一直飞到北海,途中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饮。鹓雏从正在吃腐烂老鼠的鸱鸟(猫头鹰)头顶飞过,鸱鸟抬头看见,就充满敌意地冲着鹓雏大声地‘吓’叫(恐吓、驱赶竞争对手之意),还以为鹓雏会来与其争食。现在难道你竟以梁国的相位来‘吓’我吗?”
后来李商隐用此典故写了一首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庄子经常穿着用一块大布做的衣裳,上面还有补丁。有一次遇到了魏王的车队,庄子就正了正腰间的带子,系了系鞋子,从魏王面前过去。魏王说:“先生怎么显得那么疲惫啊?”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有道德而不能施行,才会疲惫。衣裳破旧,鞋子烂穿,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是不得其时啊。”
庄子并不是没有机会做官,据《史记》记载,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便派了使者,带了很多钱去迎接他,并许以相位。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很丰厚;相位,也很尊崇。可是难道你单单没有看到,那用于郊祭的牛吗?养食多年,长成后就给它披上纹衣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那个时候,即便它宁愿做一只小猪,又怎么能够呢?你赶紧走,不要污了我。我宁可像条小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也不愿让国事羁绊了我。终身不去做官,以快我平生之志。”
庄子崇尚自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对于死,他都看得特别恬淡。庄子妻子死时,惠子来吊唁,却看到庄子正盘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共同生活,为你生育抚养孩子、又慢慢变老、直到现在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又敲盆唱歌,不觉得有点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刚死去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怀呢!可是仔细一想,当初她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还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还没有气息。夹杂在芒草之间,忽然变得有气,气的变化又有了形体,形的变化又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时在运行一样。她已经在大自然的房内安睡,我却在这里嗷嗷大哭,这才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呀,所以我就止住了。”
庄子快要死时,弟子们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厚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做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祭礼,我的葬具不是最完备的吗?你们又何必如此呢!”弟子们说:“我们是担心乌鸢会去吃掉您啊!”庄子说:“在地上,会被乌鸢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夺了乌鸢的食物,却给了蝼蚁,你们怎么会那么偏心呢?”
3、【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北冥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大鹏鸟奋力一飞,翅膀张开,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太阳都被遮住了。当海风吹起的时候,大鹏就飞往南冥。鼓动双翅,激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然后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这一段话衍生出了多个成语,大鹏展翅、鲲鹏展翅、鲲鹏之志、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是负责宰杀三牲(牛羊猪)和办理酒席的厨师;尸祝,是掌管祭祀仪式和对鬼神祝祷的司祭者。古时,每逢祭祀,庖人先要整治三牲,尸祝要负责把祭器摆好。然后把酒斟在樽中,把杀好的牛羊猪放在俎上,这才开始祭祀仪式。
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又怕许由拒绝,就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如果由您担任领袖,一定会天下大治,而我不过像具尸体一样站在那里。和您相比,我觉得自己缺点太多,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我是为名吗?可是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的结果。我现在没有任何功劳,就要承受如此之名,不是太虚假了吗?我是为利吗?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偃鼠到河里饮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你走吧,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厨师就是不在厨房里做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后来,凡超越本人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管的事,就叫“越俎代庖”。替代别人的工作,也叫“庖代”或“代庖”。
这则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晋代的向秀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这则成语虽然出自《世说新语》,却是从《庄子·逍遥游》引来的,故录之。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也带有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跠,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舞乐《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唐尧时代的乐曲《经首》十分合拍。梁惠王说:“噫,真好啊!你宰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深入探究事物的规律,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无非就是一头头宠大的牛;三年以后,所看到的就不是整头的牛了。现在,我用意识去了解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虽然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硬割断筋肉;更多的厨师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断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小心收好。”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话,学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了。”
这段故事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善用心,肯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一切熟能生巧,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
这段故事还包含另外两个著名的成语“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经常拿一种叫“芧”(有的说是板栗,有的说是橡子)的食物喂猴子。有一天老人对猴子们说:“从今天开始,每天早晨吃三个芧,晚上吃四个。”群猴听了都非常生气。老人又说:“那么就每天早晨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群猴听了又都高兴起来。其实芧的总数并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不同,可是猴子们的喜怒就被这些变化所左右。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思,是指玩弄手法愚弄别人。现在很多人把“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混用了,那是不恰当的。“朝秦暮楚”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与“朝三暮四”的本意相去甚远。但是总有人这么用,时间长了,成语的意思也就慢慢起了变化,后来人们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乐出虚,蒸成菌。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乐出虚,蒸成菌。”
音乐的声音要发出来,必须通过虚的、空的乐器,比如箫、笛等皆是中空,就算琴,琴弦下面也必定要留出空虚的地方,其它乐器也莫不如此;一阵大雨过后,山里阴暗、闷热又潮湿的地方,水蒸汽弥漫上来,一些菌类才会慢慢地生长繁殖起来。所以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究竟“无”如何生出“有”,纵然有大禹王那样无比的神通和智慧,都不能了解,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天地还没有以前,空空洞洞,突然之间生出一个有,一个无,一面有,一面空,但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有与空,究竟是真的有,还是真的空?
“无中生有”是道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恐怕也是最早的辩证唯物论的萌芽。道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来的军事家也用此思想产生了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无中生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方思想,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进而掌握战斗的主动权。
但是这个成语后来也产生了变化,人们只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为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仿佛真的成了一只蝴蝶
《齐物论》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这段故事则是《齐物论》的结尾,是庄周拿自己本身来做结论。宇宙万物是不齐的,不平等的。所谓不平等,就是有差别。现在庄子却提出“齐物”,宇宙万物平等,没有差别。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也就是“逍遥”,跟着才能“齐物”。也就是宇宙万物不平等之间“同一”平等,这个“同一”平等是什么呢?就是形而上的道。
庄子文笔优美,这段故事又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唐朝诗人李商隐七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清代诗人黄景仁七律《濠梁》:谁道南华是僻书?眼前遗躅唤停车。传闻庄惠临流处,寂寞濠梁过雨余。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平生学道无坚意,此景依然一起予。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庄子·外篇·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河里的水枯竭了,鱼就跳到陆地上来,它们用湿气相互吹嘘,用唾沫相互滋润,这样相依为命。可这也是很无奈的,其实在鱼儿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友爱亲情,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当它们相互怜悯、相互安慰、相依相伴的时候,也是正处在相对艰难的境地的时候。一旦情况好转,度过难关,它们就忘记了对方,甚至也就忘记了自己。而当它们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只知道自己是一条快乐的鱼的时候,它们也就完全回归到了自然、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才是最符合它们真性、它们最为适宜的境界。
这则成语在后来被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的相依为命和相互帮困。但更多的使用是比喻夫妻和谐亲切的情感状态,尤其是老年夫妻从艰苦的环境中一路走来,不离不弃,互相怜悯珍惜,互相体贴关爱。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盗跖》: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书》曰:“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小盗会被抓起来,而大盗却能成为诸侯。成了诸侯,就会有义士来投。齐桓公小白杀了哥哥当上国君,又占了嫂子。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人,圣人孔子也接收了他送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这个成语也可以说成“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则多是对失败一方的安慰。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端。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
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了?’”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镯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镯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镯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惠子是庄子的好朋友,也是辩论对手。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到了惠子的墓前,回头对跟随的人说:“有一郢人,将白灰沾到了鼻尖上,薄如蝇翼,求名石之巧匠为其砍削。匠石抡起一把大斧,若旋风般挥动,砍削郢人鼻尖上的白灰。白灰被剥得干干净净,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郢人也若无其事。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再试一次?'匠石说:‘我过去是这么削过,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若无其事地站着,让我用斧子剥灰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人了。”
后来比喻某人手法纯熟,技艺精湛,工作得心应手,处理各种事务挥洒自如。这段典故还有多种用法:郢匠挥斤、大匠挥斤、大匠运斤、匠石运斤、运斤、挥斤等。
苏轼曾多次用到诗句中,在《书吴道子画后》中有:“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在《端砚铭》中有:“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在《赠眼医王生彦若》诗中有:“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在《书文与可墨竹》中有:“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陈毅元帅在《湖海诗社开征引》诗中写道:“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嗟予生也鲁,空有运斤意。”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对于这段话,南怀谨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做镜子用。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要认识自己,必须要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只有真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
后来,人们就用“明镜止水”来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也说“心如止水、静若止水等”。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说:“你不知道螳螂吗?当车子过来的时候,它也会奋力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你一定要小心从事,戒之又戒,慎之又慎啊!你慢慢地奖励他,对他多鼓励。你如果照这样的方法,去教育他改正他,那么,你就成功了。”
这则成语用来比喻不自量力,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这则成语是“每下愈况”的误用,出自《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东郭子问庄子:“你所讲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希望您能具体指明在哪些地方。”庄子说:“在蛄蝼蚂蚁。”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么低下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稗草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庄子说:“在砖瓦之中。”东郭子说:“为何更加低下了?”庄子说:“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庄子说:“您刚才所问的,根本没有问到‘道’的本质。就像在集市上用踩踏的方法检查猪的肥瘦一样,越向下越能判断出猪的肥瘦。所以,我今天告诉你‘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下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则成语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事情的真实情况。后来随着人们的一再误用,意思也产生了变化,多用来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类个体的生命就像是一根柴,烧完了也就没有了。可是整个人类的延续,却可以像火种一样,燃尽一根柴,再去点燃另一根,绵延不绝,无穷无尽。
这则成语用来比喻师父授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也用来比喻某项事业或思想、学术、技艺、种族血统以及文化精神等后继有人,繁衍不尽,世代相传。也作“火尽薪传”或“薪火相传”,也可省作“薪传”和“传薪”。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因为生病而捧着心,蹙着眉从乡里走过。邻里有一个丑女子看到西施这个样子,认为非常美。回去后也模仿西施的样子捧着心,蹙着眉在乡里走来走去。乡里的富人看到了,紧紧关起大门再也不出来了;乡里的穷人看到了,就拉上妻子、孩子远远地走开。她只知道蹙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美。
后来人门把这个故事叫做“东施效颦”,大概是因为西施是美的代表,所以丑的代表就叫“东施”了,取相反之意。比喻那些不根据自己的条件,胡乱模仿别人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适得其反,情况变得更遭。
其实我倒觉得东施并没有什么错,而她的邻里倒是有点不太厚道。因为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一些而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虽然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反而更加暴露了自己的丑。可是,我们会心地笑一笑也就行了,何必要像她的邻里那样避之唯恐不及呢!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有一段:宝玉便悄悄地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怎么能没有法则呢?能凭空预猜出屋里藏的东西在什么地方,是圣;带头先进入房内,是勇;最后退出屋子,是义;根据情况判断能否动手,是智;把偷来的东西分得很公平,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从来没有。”
这则成语用来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即使是做贼也要有做贼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伯快乐地自我陶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自己这里都有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看去,却是一片汪洋,望不到边。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己先前洋洋自得的神态,望着汪洋大海向之感叹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说,有人以为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起初我并不相信。现在我才见识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那就太糟糕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这则成语的本意是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这一段话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成语“贻笑大方”或“见笑大方”。其实我们日常用的俗语“让您见笑了”或者“请别见笑”恐怕也是出自这里吧。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
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十天后齐王又问,回答说:“还不行,听见响声或者看见影像仍会被惊动。”十天后齐王又问,回答说:“还不行,仍然那么目光犀利,意气强盛。”十天后齐王又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鸣叫,它也没什么变化了,看上去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它的德行可以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见到它掉头就跑了。”
这则成语看来也是被误用了,从这里看,完全应该是褒义词。可是现在的意思却产生了变化,多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田学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