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中的上期金额数为36,本期数为11,请问下降幅度是多少

  一个连二胎都养不起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没希望的国家...  人口http://cnlonglzl./blog/static/    刘忠良       国家间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竞争!物质财富是人生产的,科技是人研发的,军事是人装备的,民族与国家的力量是以人为基础的。人是民族与国家存在的生命载体,人是人类活动的微观主体,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人口是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与实力的载体,人口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生育孕育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生育是创造民族与国家力量的第一生产力!       但是,中国的情况却十分不容乐观。《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3个,未婚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46个。零点公司的最近调查显示,在城市中,目前只有1个孩子的居民中有56.4%表示希望有两个孩子,实际上这些居民年龄偏大,同时出于家庭、健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在实际生活中生育两个子女。而在目前未生育的相对年轻居民中,表示希望生两个孩子的比例还更低,仅为43.2%,再加上现实因素的制约,实际生育两个子女的比例会更低。现在生儿育女已经成为许多80后的负担,“孩奴”一词的流行凸显中国年轻人越来越不敢越来越不愿要孩子。沈阳调查显示七成“双独”不愿要二胎,“奢侈品” 成了奢侈品。而上海调查显示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仅有18.5%愿意生二胎。现在的中国人,不仅是越来越不想生孩子,而且是越来越不敢要孩子。这就意味着,中国1.3左右的超低生育率将可能是长期的持续。但是,中国1.3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就意味着未来人口将面临雪崩式减少和急速重老龄化,每过一代人口减少40%!按此推算2300年中国仅剩2800万人且新生儿童比例极低!低生育率将使中华民族迅速萎缩老化,中华民族又到了危险的时候!      面对此情形,我不得不由衷的感叹:一个连二胎都养不起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没希望的国家;一个连二胎都不愿生的民族,注定是一个要衰落的民族!      一个连二胎都养不起又要禁止生的国家,注定是一个要残落的国家;一个连二胎都不愿生又要限制生的民族,注定是一个要凋亡的民族!人口决定国家的命运,人口决定民族的兴衰。这是人类的规律,这是大自然的法则,这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逃脱不掉的命运! ——哀思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刘忠良
  计划生育与计划养狗        支持计划生育的人最铁最硬的理由就是资源有限,那我们首先假设计划生育是正确的,然后顺着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必须计划养狗。          既然资源不足,连人都要计划生育,把婴儿扼杀在娘胎里,那还要从其他方面去考虑如何节约资源。否则,一边计划生育,一边大手大脚地浪费资源,那就算把人都计划掉了,资源也没能节约下来。这就如同人身上有两个流血的伤口,你只封住一个,另一个继续流血,人也得死掉。         要是狗是养来吃的,那不算浪费资源。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含饴弄孙,改为含饴弄狗了。十年前养狗的人还不多,现在却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都以养狗为乐,更有甚者,有人想立条法保护猫狗,把我和许多喜欢吃狗肉的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现在的狗,有房子住、有衣服穿,还有包装精美的狗粮,据说一些非洲国家的人还把进口的狗粮当食物。狗病了,有医院。狗死了,有墓地。看来养一条狗跟养一个小孩的花费差不多,并不比一个人占用的资源要少。         农村养狗,也许是用来看门或是用来吃,暂且不管,可是现在城市里养狗的人有多少?差不多每天早上出门都见到路边有狗留下的秽物,让人恶心得早餐都吃不进去。甚至在商店和公共汽车里都有人抱着宠物狗,看他们的亲热样子,真是爹亲娘亲不如狗亲。商店里的狗粮、狗衣服品种、款式越来越丰富。宠物医院也越开越多、越开越豪华。如果不是狗丁兴旺,何来如此多的狗商机?有人说全国有两亿条狗,就算是夸大了,再扣除看门狗、警犬、军犬和养来吃的狗,算它五千万吧,也不少了。人口一千万以上的民族就要计划生育,就算两条狗消耗的资源才顶一个人,要不要计划养狗?         计划养狗不难,首先规定不能从国外进口狗;其次对狗实行一胎化,母狗一窝生了几条小狗,把最强壮的留下来做种,其余的都阉掉,然后给母狗结扎,就能控制狗的数量,提高狗的素质。          肯定会有人会说我这个主意荒唐。以前上海的租界公园门外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虽然荒唐了一些,至少也把华人的地位排在狗前面,要是你身为华人,认为要对华人计划生育,却不同意计划养狗,那我只能说,你是个狗屎不如的东西。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出处:汉族网,网址:/bbs/作者:谭定立,博客:/bbs/space-uid-109341.html  
  计划生育受到个案挑战:基本国策不再“天经地义”    计生众议院
 作者:李颖律师   http://yzz661023./blog/static//       辛辛苦苦通过公务员考试,只差“走过场”的政审,即可捧上“金饭碗”,却因先生孩子后结婚,违反了《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政审不合格不予录取。泰州 “准公务员”小陈委托律师将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人社局)起诉到法院,要求判令人社局录用原告。法院将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而几天前的12月2 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杨支柱,在海淀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海淀计生委对其超生开出的24万元抚养费罚单,法院已经正式立案。之前,他已受到学校的解聘处分。       一家只生一个、先领准生证后生孩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特别是城里人----特别是体制内人来说,好像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从来也没有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样的案例猛然出现,才激活了我们的某条神经,噢,原来计划生育不是生来正确、不能质疑的“永恒真理”啊         原来,只能生一个并没有法律上的依据。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提倡和强制之间的差距,是不用说了。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只有对自愿只生一个的奖励,没有对多生的惩罚。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禁止计生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这和现实中的感性认识还真是有点差距,有点感慨。第一,立法的人还是有点人权意识的,没敢明目张胆强制只生一个。第二,法律不如法规、法规不如红头文件还真不是假话,这潜规则已经完全跟法条相反了。第三,计生人员不是活阎王吗,好像为了基本国策,什么都能干,干什么都光荣,扒房子、强制引产等都是正常的工作手段,什么时候因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受到过惩罚?       有句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房间里本来不应该有大象,但有了这不正常的庞然大物,人们无法面对,就只能装作看不见它。 还真是,计划生育这明显违反人权的事,因为不停被宣传对国家有好处,就只有装作看不见了。时间长了,也就以为世界本应如此,想都不会想了。但现在这些个案,好像那皇帝新衣故事中的小男孩,把真相喊出来了。       是的,现在民间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越来越多。      一是比较“理念”化的,即限制生育侵犯人权,侵犯人的自由。孩子们有权有兄弟姐妹,这是人伦之乐,不应被剥夺。      二是比较现实的,即中国未富先老,老年人越来越多,再限制生育,年轻人过少恐怕社会难以支撑。还有计划生育带来的性别失衡问题。      三是比较“赌气”的,即生活在中国的老外越来越多,比如广州的非洲人、山东北京的韩国人。还有上海的台胞 。难道计划生育是给他们腾地方的?      四是比较“敏感”的,即自由社会里人从来不是负担,人是有创造性的灵性之物,社会中的一切由人创造,是人养活国家;只有XX社会,人才被当成负担,被国家养活,多生一个要交社会抚养费。      男孩已经喊出来,这个皇帝没有穿衣服。听见的人,是继续装做听不见,就像之前装着没看见,还是要思考思考、围观围观?
  “一孩化”政策弊端多多  作者:江沛言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Article/view/499.html      我国提倡计划生育,应该是很早的事情了,文化大革命之前就提出来了。那时的提法叫“提倡”,具体的说法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主要做法是抓宣传、讲道理、摆危害、奖先进。广大人民群众觉得政府的话说得确实有道理,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在一些先进人物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的人也就主动节育和少生了。当时我的亲戚里,就有2个30岁左右的长辈母亲以及她们的一些同事,甚至积极主动地做了绝育手术。应该讲,那时的政策是对头的,效果是很好的,群众是满意的,气氛是祥和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使国民逐步认识到了多生、滥生孩子给自身带来的危害,基本形成了“生两个就行,再多生受罪”的共识。笔者以为,如果能照当时的做法继续抓下去,科学生育和少生优育的观念的形成,会为我国制定出一贯的和正确的,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自1979年开始,我们突然放弃了原来的好政策和好做法,急吼吼地推行起了“一孩化”的政策。这就如同我们在50年代后期,突然放弃了符合国情的农村高级合作社组织形式,而在一夜间推行起了人民公社化一样,让全体国民不理解和难以适应。从此,为落实此项基本国策,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波及每个育龄男女的、长达三十余年的的“一孩化”运动。其间,在百姓中,有人为此登上过光荣榜,也有人为此遭受过劫难,在官员中,有人为此得到过嘉奖和提升,也有人为此被撤职查办,上演出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人间故事。如今三十年多过去了,蓦然回首,才发现出现了新的问题了,才发现这一政策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一、社会反响不够积极。“一孩化”政策的推行,其核心在“强制”,其特点就是“一刀切”。因为是国策,因此就是硬工作、硬任务,就要有硬指标、硬考核,结果这样一搞,竟激发了工作对象的逆反心理,形成了这一群体和政府之间的情绪对立。尤其在农村,乡镇干部的职责被戏说成“买地、催款,结轧、流产”,不少地方看见大肚子就抓,抓住强行就“刮”,抓不到人就上门“牵羊、赶猪,装粮、抬机”,由此造成了诸多恶性的伤亡事件和群体事件。这种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群众的形象。   作者:华云龙 回复日期: 14:59:02 
  二、形成的问题多多。  (一)违背青年男女生理规律。不论男性女性,20岁左右就性成熟了。虽然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可以登记结婚,但在实践中,基层政府在这方面实际卡得很紧,往往硬性规定晚婚、晚育年龄,导致青年男女不得不晚结婚、晚生育,结果使20岁左右应该做的事,推到了30岁才去做,同时导致了自然生产减少,剖宫生产增多,母乳喂养减少,奶粉喂养增多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和日本青年男女只要经过父母同意16岁就可以结婚的的做法,差距也忒大了点。所以有人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这种强制晚婚晚育的规定,似有剥夺育龄青年男女结婚生育权的嫌疑,虽然有些过激,但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  (二)导致人口素质下降。客观讲,执行“一孩化”政策最严格、最到位的,应当是城镇人,尤其是有公职在身的人员,而这些人恰恰又是文化相对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人群。而执行政策相对比较松懈且政策相对比较宽松的,又恰好是文化程度和素质相对较低的人群。如此一来,该生的坚决不让生,不该生的却想办法生了,素质高的人群少生了,素质相对较低的人群多生了,人口素质能不受影响吗?这样讲,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就事论事,并没有想非议某些人群素质低的意思。  (三)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30岁前后才可以生育的政策,必然导致原来正常生育的两代人之间少生了一代人,如此一来,既会造成劳动力绝对人数的减少,也会造成既有不足劳动力的不廉价。眼下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的问题,不能不说是这一状况的实际反映。
  (四)导致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强制生育一胎政策,使得人们普遍产生了生男不生女的倾向。30多年下来,我们人口的男女比例,已由过去的大致1:1,变成了现在的1.17:1,显现出了比例的失调状态。这样一来,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即,晚婚会使一部分男性迟迟结不了婚,而女性绝对人数的减少,又将会使这些男性终身可能结不了婚。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将会严重困扰社会。  (五)导致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将来如若中国人的寿命平均达到80岁,那就意味着,那时的二、三十岁的小两口,必须供养至少8位以上的长辈,还有他们的子女。这样一来,社会还能发展吗?未富先老,可能会是中国社会在将来出现的一个可怕现象。      望,寄托在唯一的水灵灵的小小后代人身上,这能不让人担心吗?这期间万一要是有个闪失呢?那该是令人多么悲伤、多么悲痛、多么悲惨的事情啊。何况,国家的发展,还有许多急难险重的行业都需要人去干,试想将来,谁去当兵打仗啊?谁去潜水作业啊?谁去下井挖煤啊?都会是个问题。         (七)导致孩子难教育、难成材。只生一胎,使得孩子既无兄姐,又无弟妹,既无姑叔,又无姨舅,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人伦关系链条就此断掉了,让孩子一根独苗孤单单地成长,如同让一株小麦单独生长它能打出粮食吗?再加上父母和双方爷奶的宠爱,孩子必将失去一个健康成长和成材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    八)导致不公平现象发生。在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中,各地不同程度到都出现了以下现象:即,名人、有钱人可以生,生了也没有人去追究,而且还在网上捧;底层人、老百姓则不可以生,生了就会处罚,而且要“罚你个倾家荡产,看你还想生不?”如此做法,既形成了不公,又形成了社会矛盾。         (九)导致女性更加弱势化。只许生一胎,女孩势必越来越少,而相对于男孩子,女孩因为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的沉重,以及自身性格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会更加依赖于男性,这就使得女性的独立成长、健康成长和立足社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受到更大的威胁。         三、不合世界通行做法。        就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看,不论富国还是穷国,不论大国还是小国,大都基本实行了政府引导,放开自主的政策,独有我国强制实行了“一孩化”。即便是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5人的资源匮乏的日本,每平方公里470人的韩国,每平方公里7000人的新加坡,每平方公里340人的印度,人口和生育政策均是放开自主的,而我国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35人,却因经济压力和资源压力硬要推行“一孩化”政策,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也正缘由于此吧,我们的这一政策也成为了国际上许多不友好国家借机诽谤我们的口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孩化实行了30多年,成效当然是有的,但既然目前已经明显暴露出了它的弊端,那么,通过对过去政策的检讨,让我们迅速清醒过来,让已经充满弊端的“一孩化”政策逐步淡出,从而回到正确的政策轨道上来,制定出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正确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很有必要。这个正确的政策应该就是:一个孩子不少,两个孩子正好。
  一个不少,两个正好,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ZT    /bbs/redirect.php?fid=8&tid=314087&goto=nextnewset        大家关注两会了吗?关于29名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废止独生子女条例,关于此项提议,爸爸妈妈们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再次在全国“两会”上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认为,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就此委员们联名提交提案,要求我国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方针。        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隐忧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保障问题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因此,是否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修改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去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司长于学军曾经就此对媒体表示,“即使现在允许每家多生一个孩子,对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压力的效果也不大。我国不能够依靠多生孩子来解决老龄化问题。”        此次,叶廷芳委员则从社会学角度指出,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呈现出来诸多弊端。改目前“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面对“上学难、看病贵”的当前国情,一对青壮年夫妇负荷显然过重。另外,独生子女政策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异于导致人性的扭曲。“独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乐,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方面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等。现在堂、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这是人伦的缺陷,必然导致人性的变异。”        委员们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抑制,但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方针的核心内容修改为“独生子女”政策,它在占我国绝大多数的汉族地区普遍实行。经过多年实践,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委员们建议,我国应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实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但必须是自愿),两个正好”的方针。九三学社的黄鸿翔委员也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既需要坚持也需要改进。他认为,应该调整一下思路,不再发放这种不起作用的独生子女费,集中这部分资金再加上国家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支持,为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的独生子女家庭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对这些家庭提供医疗、养老方面的帮助,以抑制其生育愿望。
  人口生育两极分化:农村户口政策允许多生、富人有钱即可多生。那么作为中间群体的百姓,我们怎么办?国家应 如何监管?!如果监管不了,一方面是有钱的买着生,一方面是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的多生。如此下去,中国的优生 优育如何进行下去。我为我国的生育政策担心。希望有关部门多了解国情、民情。          一个孩子风险太高了,我以前的一个同事的女儿都上初中了,结果得了淋巴癌,去年春节死了.这对于他的家庭而言,打击太大了.一个孩子本来就不是科学的政策,更何况独生子女对于广大的城市居民,汉民而言是及其不公平的.凭什么限制我们生第二个孩子,而与此同时,却有那么多的人可以合法的生第二个孩子.人的权力是平等的, 不应按民族区别对待.说句实话,就是允许生第二个孩子,也不是所有家庭都会去生.从我个人来讲,两个足矣 ,决不会再生第三个.        早应该废除!!谁遵守了该条例?只要国企职工和部分公务员!他们怕下岗,怕吃不上饭,最早的独生子女已经3 5、6了!国家给他们什么待遇?从入托到找不到工作,没有享受任何优惠政策!!富人有钱生几个(现在想起来了在纠正)。农民没有钱也可以生几个,地方偏远不好控制?受到多子多富论传统,不过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在什么地方没有人也受人 欺负,还是起作用的!!        救救独生子女,救救我们的孩子,救救中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5年内不改变独生子女政策,25年之后,中国根本无法持续发展了。试想,25年之 后,我国除了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其他无劳动能力者之外,真正可以劳动的人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也许,老年人会 有一些钱。但是,钱只是财富的符号,它本身不能提供衣食住行。而社会所有的财富从哪里来?都要靠少数的年轻 人来劳动创造。老年人都要拿手中的钞票来换取年轻人的劳动成果。请问,有那么多劳动产品吗?没有。怎么办? 通货膨胀。除了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分配劳动成果外,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的穷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太多一个因数而是我们干了许许多多违背规律的蠢事我们因该从我们以前的错误中汲取 教训了而不是健忘和短视只生一个严重违背自然规律后果很严重如不及时调整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理性的人 .        坚决反对,独生子女已经是社会问题了,“准许两个,限制三个”才是计划良策!什么国情不准许,日本、新加坡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人均密度是我们多少倍,不是发展的很好吗?人是最大的财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和现实社会 相联系,现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和过去日子不一样了,两个刚刚好!!倾听百姓呼声吧!
  调整计划生育 人口政策必须未雨绸缪        /viewthread.php?tid=1721447        最近,CNN国际频道做了一个“下一代印度”专题,其核心点是:目前印度人口中,不到25岁的年轻人高达5亿,占总人口的40%多。相比之下,60岁以上人口占11%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年轻的印度,暮年的中国。         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不过,这却是我国长期推行世界上最严厉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必然副产品。从经济的角度看,其后果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将进入偿还“人口债务”的阶段;而印度大规模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10-15年,在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竞争中,这会成为中国的一个很大劣势。         请不要误会,我这里绝不是在否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事实上,中国在过去20年里发展速度超过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功不可没。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供养人口(青壮年劳动力)和受养人口(儿童和老人)的比例。在执行严格一胎化政策的早期,老龄人口尚未显著上升,儿童人口却显著下降,总的来说,受养人口是不断下降的,这就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人却为养活庞大的儿童人口付出了代价。过去20年里,中国在经济平均增长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减少贫困人口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印度。         问题在于: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美事。一胎化政策长期执行下去,老龄人口的相对数量上升速度,最终将超过儿童人口的相对数量减少速度,全社会的总受养人口比例将不减反增。到了这个拐点上,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不做出相应调整,过去行之有效的一胎化措施,在今天的新条件下就有可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今天,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担心,我国已经迫近了这个人口拐点。         这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中国通过摆脱短期人口负担,像兔子一样跑在了前头。背负沉重人口重压的印度,到目前为止还是那只慢腾腾的乌龟。但是,乌龟的压力正迅速转化为动力。如果兔子再不觉醒,不及时作出改变,结局就会像寓言里一样:后发先至的乌龟笑到了最后。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那么,生育权当然又是生存权中的核心,是人类集体生存权的基石。当下以激进的计划生育措施来控制人口,从而保障经济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当年,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必要性的时候,初衷并不是采纳极端的一胎化政策。由于当时的决策者漠视了学者的正确意见,大批特批所谓马寅初的“反动”学说,其结果,中国人口膨胀过快,到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成为国策时,已经不得不下猛药,搞一胎化了。假若早听马老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可以从容许多。        人口结构变动,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政策必须未雨绸缪。今天,当学界有越来越多人发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呼声的时候,希望决策者能认真听取,以避免犯下当年同样的错误。一旦中国人口不可逆转地进入高度老龄社会,那时政策恐怕又要被迫再走一次极端,出台鼓励多生、鼓励三胎四胎的政策。岂不是来回折腾吗?
    作者:anman5188 回复日期: 18:36:23 
    回帖人:无码中出 影响力指数:1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13:25:34 跟帖回复:    计生恶行,触目惊心!罄竹难书!          谁给了计生办强制引产的权力:/npinglun/mtsx/1336.htm          计生办迫港妇堕胎 港府24小时救人:http://www./life/wbjh/954.html          河南方城县博望镇村民被计生办打死后的政府通报:/publicforum/content/free/1/2037294.shtml          孕妇被“计生办”强行引产并打死出生婴儿【图片报道】:http://bbs./bbs/localsh/.html          计生办为罚款暴力殴打残疾人:http://bbs.yzwb.net/thread-.html          未办准生证!计生办土匪要罚我16100块人民币!!没天理了:/zixun/zx-2479.html          河北一农民九月怀胎被计生办强制引产:/a/921_1.htm          计生办行政违规态度恶劣,儿童无法取得户口:http://www.:8000/zwxx/qt/zfjg/xzzfjg/jbz/jbzgk/33.htm          没有人性的计生办:/thread--1.html          “计生办”:孕妇千里迢迢做孕检,火车上流产怎么办?:/viewthread.php?tid=          辰溪县修溪乡计生办人员强行搬我家具,我该如何维权? :/PeopleShow.asp?ID=560417          计生办的暴力执法:http://bbs./bbs/society/.html          河南“计生办”强行引产并打死出生婴儿:http://bbs.hefei.cc/viewthread.php?tid=2887368          网友曝商丘市东方计生办办证索贿 反复刁难办证居民:/hd/315/guanzhu/t7769.htm          重庆计生办强行给25岁小伙“结扎”:/group/qq/topic/443443          &葫芦僧&办出糊涂&案& 计生办开出六亿巨额罚单:/news/system//.shtml  ------------------------------------------------------------    谁给了他们如此嚣张的权利,肆无忌惮践踏高贵汉家人民、疯狂屠戮我族婴孩?!!
  作者:anman5188 回复日期: 18:34:29        计生委: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无强迫性 不违犯人权   12:35:29 来源: 泉州晚报(泉州) 跟贴 1342 条 手机看新闻   /10/UOQUTJH0001124J.html    泉州晚报日报道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15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强迫性的,人们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计划生育的。        赵白鸽表示,中国现有2.4亿育龄妇女,其中有83%的人使用避孕方法,这通过强迫命令是很难实现的。她说,在这2亿多人中,有48%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有36%左右使用输卵管结扎技术,剩下的相当一部分使用口服避孕药和避孕套等其他方法。        赵白鸽说:“避孕方法的构成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向全世界说明,我们计划生育的整个项目主要是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知情的选择和可能获得的技术和产品来实现的。”        她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与美国基本接近,中国是28%,美国是25%。        中国从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在城市中推行鼓励独生子女的政策,农村的生育政策则相对宽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实行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则。  --------------------------    大家来看多么可恶的嘴脸,就这几十年来各地暴力侵害孕妇的事件层出不穷,通过各种物质的高额处罚和精神的恐吓摧残,今天还有人敢恬不知耻的说不是强制计划生育,赵白鸽问问你的祖先他们比现在困难嘛为什么他们就可以克服困难,他们会去自己剥夺自己的希望。可耻的谎言最终会把自己钉在道德的铜柱上!!!  ===================================================    登上那不识羞的顶颠,浑不知脸上沾着血污!!无耻之尤!!
  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渐现三农直通车 www.责任编辑:lintingting发布时间:    30年前,即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标志着我国在认识和判定人口问题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此,“一孩”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实施。在这《公开信》中,有“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的承诺,如今进入2011年,30年期限已到,还需要这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的计划生育吗?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人口领域更是如此。我国人口历时半个世纪完成了由传统型的高出生、高死亡向现代型的低出生、低死亡社会转变。伴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了低生育率水平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已在1.5以下[1],属于超低水平。由于今后生育主体80后乃至90后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且生育机会成本和养育成本奇高,新生代不愿和无力生育的比例会不断上升,加之我国不孕不育人口由20年前的3%增加到了12%[2],甚至更高。所以,我国今后“人口增长问题”已不再是个问题,而生育水平“回天乏力”倒会是个新问题。毫无疑问,我国已进入了一个超低生育水平的时代。       在30年前的《公开信》中,曾预见到一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后果,但由于人口政策实施后果的渐进性和滞后性,其滞后累加性后果被大大低估。从微观上讲,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激增,家庭结构急速单一化,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风险日渐大增;而且,家庭“资源”陡然稀缺,少儿女、缺亲情,“断绝”了家文化的根基。从宏观上讲,则导致了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出生性别比偏高后的婚配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和人口年龄结构急速老化等。       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严重失衡固然有传统观念之影响,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严紧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主因。从2010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失衡男女渐次进入婚育期,男多女少的婚姻挤压现象已开始显现并积累。2020年前后,我国“婚姻市场”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是因为持续而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将成为主体并完全进入其婚配期(20-34岁)。推算数据显示,2020年,22岁-34岁男性人口将比其婚配的女性人口多出2千6百多万[3]。由于我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所以,适婚男性人口绝对过剩的婚姻挤压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且延续到2030年以后。如此严重的婚育人群性别结构失衡必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口老龄化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国一孩计划生育政策无疑加快了这种进程。联合国人口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4%,比发展中国家超前20年(2030年不含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此比例为8.1%)。又由于没有进行适时的政策调整,致使我国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大国。如今,我国养老金超万亿的“空帐”是我们这个“未富先老”型社会的表征之一。2020年以后,庞大的20世纪60年代生人开始步入退休之年,届时退休人口平均每年净增1000万以上并持续10余年(2022年至2033年)。相反,由于长期低生育率,支撑经济增长和养老的新增劳动力人口不仅不能替补这些“空缺”反而以平均每年600万的速度持续递减,这种人口年龄结构极其不平衡的替代变化将会给我国不够强盛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当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全面冲击。       事实上,人口这些内在结构的严重失衡不仅给未来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也使我国今后经济失去了可持续增长的活力,失去了大国博弈的竞争力。今日老欧洲及日本这些国家发展的困境皆与其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关,而我国由于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问题叠加,情况只会更糟。2010年8月,美国摩根斯坦利研究报告指出,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年期间有望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无独有偶,同期英国著名《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为中印百年之争。两篇报告结论相似之处是印度超越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人口是可持续的,拥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供给。由于作为社会基础的我国人口其内部结构严重失衡,未来30年我们将进入一个不稳定、不均衡、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关于人口的认识和政策大体上可以以1980年为界,分为前30年后30年两个阶段。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个事实。1949年至1979年30年,我们基本的认识是这样的:人多力量大、人口是资源、是优势,我们是以人口众多为自豪的。当我们把“人口众多”看作优势时,国家的政策取向在于其人口素质(健康和教育)的提高。从1980年至今,对于同样事实的认识和判断转变成为:人多是负担,人口是压力、是劣势。当我们把“人口众多”视为“包袱”时,国家的政策投入在于其人口数量的控制,并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尽快地甩掉这个“大负担”。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政策带来不同的后果,前者为30年后即改革开放打下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开花结出了丰硕成果;后者则为今后30年持续发展埋下了“衰落”和“崩溃”的隐患。       如果当年能继续实施20世纪70年代的“晚、稀、少”这种适合当时国情民意有弹性的生育政策,或者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如在20世纪末,那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将不仅不会付出政策实施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还会使人口自身再生产内部和谐,也会有益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其实,今日反思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表现。如果我们还“教条”在30年前的计划生育认识之中,还“膜拜”于30年前的重大“意义”之上,那将是中国社会的悲哀,那将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悲哀!常言道,历史可恕不可忘,所以,回顾与反思不是要“纠缠”历史,也不是要“清算”过去,而是要认真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我国人口已经全面提前进入了超低生育水平的时代,进入了全世界最严重的一个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时代,继续实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只会带来更大范围更长久的危害,危机国家根基。无论是从人口社会变化的态势,还是从以人为本,追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追求强国富民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都没有任何理由再支持我们继续实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了。我们要大声地宣告: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的计划生育时代已经终结,以鼓励调节人口结构的后计划生育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已经被延误了,若再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废除现行计划生育这不和谐之源,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尽在 三农直通车-- www.
  教育部:适龄人口减少是高考人数减少直接原因    http://www.hxwm.net/thread-.html      高考报名人数全国普降      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北京是8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上海比北京更严峻,也是全国高考录取分数实际上最低的地方。如果仅仅是北京上海的生源减少,倒没有什么,但可惜、可怕的是这种现象是全国性的,长此以往,必然有一批高校将面临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局面。      教育部:适龄人口减少是高考人数减少直接原因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就业难并非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根据教育部2日公布的统计,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020万,比上年减少3.8%。这一数据与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的状态形成了对比。 2002年到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了1050万人。      在教育部2日公布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统计数据前,已有媒体根据部分地区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得出了就业难使高考 “遇冷”的结论。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姜钢明确表示。他指出,去年底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不可否认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就业产生很大压力,但如果就此推断就业对高考的影响是不完全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可以看出,中国在现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正在不断下降。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是849万、834万、803万。      “这就充分说明了适龄人口变化对高考产生的近期影响,当然有些人说新课改会影响,就业会影响,确实会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姜钢说。 (来源:新闻晚报)/special/baomingreshu/  =============================================================    亡国灭种在即!!
  潮州汉人反计生见闻        http://www.hxwm.net/thread-.html        潮州汉人反计生见闻2007年7月,天很热。8点多接班的老王来接我班,这次他接多班没有往常那么严肃,过程中说烧死人了,烧死人了。我说怎么回事,一时困倦全无。你自己去看吧!好。            我草草的交了班。(不是我工作不认真,是那天真的在班上没什么事情)在回去的路上。远远的看到黑烟直冒,水果摊上的老余说:“死了个从北边调来搞计生的北方佬,活该,活该……”。有些潮语我听不大懂,我照例从他的摊上买了些爱吃的杂果。那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二层的小楼。已经被烧的面目全非,看外表装饰的的确华丽。人们全都袖手旁观。有的干脆把功夫茶摆到观看最佳的位置,几个人一起围桌品茶观看。听说这火是两三点多就着的。我观看此时已经10点多了。才有消防的来救火,那个消防的干部一听口音就知道是我的老乡也是四川成都的说:“看这火半夜都已经点着了,怎么到现在也不打电话报告,这帮潮州人素质真低……”            今天是周日,这才知道着烧得是计生办大楼,我猜想这个计生委头头可能是刚从北方调来的,还没住处,就先住在办公楼里,还是怎么的,虽然我常经过这条街,但没有去过巷里面,这镇的计生办就在这巷里面。救了半天火,从里面弄出三具尸体,已经被烧蕉,公安的也来了,说这一定是故意放得火,因为有柴油。            第二天上班,家家户户像过节,有的放炮竹,有的焚香,像过节,潮州这边节特别多,我就找一个卖抄果的小妹问,        今天是什么节?今天什么节也不是,是计生办大楼昨天被烧,人们在庆贺。我的天呀!这的人都疯了。当时我就这个心情。怎么潮州人都这样呀!从上到下都这样。家家户户都好几个娃,人人即能吃苦,又能干。        后来才明白了计生政策的邪恶。对汉族人的危害,从明白的那时起,才觉得潮州人做得对。所以从回到家乡起,我也把潮州视为我的第二故乡。那的人淳朴,剽悍,好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做什么事从不等待。        从那时起,我的思想已经是潮州人了。所以后来虽然回到家乡发展,可还是思念着潮州。打算有机会要是还能回到潮州的话一家要落户潮州。做一名真正的潮州人。以上是转发一网友看到的经过,有文笔好的,加工下.多多转发.来源于真实故事.  
  小学生锐减 校长当猪倌 “小学校”反映出“大问题”      作者:杨力 来源:三秦都市报 30更新时间:     日前,教育部发布《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根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小学和初中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比上年都有所减少。目前,全国共有小学28.02万所,比上年减少2.07万所;招生比上年减少57.92万人;在校生比上年减少约260万人;小学毕业生比上年减少约60万人。    小学生的逐年减少,不但使小学教育资源流失浪费,而且对于我国目前人口结构也产生了警示。有关专家学者担忧,长期以往形成不良循环,不但小学减员,中学甚至大学同样减员,到时将如何应对?也有人认为,小学生减员是正常现象,更适应于精英教育,但此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调查    西安农村小学十年减少22.8万人    全国小学生人数逐年渐下降,那么西安地区又是怎样一种状况?近日,作者对西安城区和郊区部分小学进行调查采访,发现今年秋季新生入学,城区学校大致与去年持平,其中东郊一所实验小学一年级6个班,学生超员严重,按区教育局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实际每班入学人数已超过60人。该校负责人说“这几天仍有家长把孩子送过来,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但其他小学就不如该校,新生入学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作者电话采访西安郊区一所小学,该校杨校长告诉作者说,他们学校前年一年级新生每班48人,去年降到35人,今年只有28名,没办法只能将两个班合并为一个班。    小学生人数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采访中,有很多70后、80后小学教师,对前途忧心忡忡,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一些学校采取下岗减员,老教师由于经验资历,大多被学校留用,年轻教师只能跳槽。在高陵泾渭开发区一所民办全日制小学当生活辅导老师的张青告诉记者,今年到他们学校上学的学生比往年增长了30%,学生家长大多是做生意的“有钱人”,所以他们对前途比较看好。而临潼区一位农村小学校长坦言,从2006年至今,学校从过去的6个年级600名学生锐减到现在的300多名学生。长期以往,学校很有可能取消,或者与别的小学合并,如果学校不存在了,他这个校长也面临着下岗的危险,据其透露,农村小学学生减少比城市更为严重。    作者从西安市教育局获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该市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据统计,全市农村地区小学在校生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减少了22.89万人,减幅达42.46%,学龄儿童人数的急剧下滑,使农村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小规模学校,降低了办学效益,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为此,该市决定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调整,集中财力建设规划定点学校,以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根本性改善
  问题难点    小学生减少告诉我们什么    1、小学生逐年递减,师资、校舍多余问题怎么办?目前一些小学、初中教师人员已超编并超编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优化师资队伍?师范院校是否应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调整、减少招生人数?    2、小学生逐年递减,未来劳动力必呈负增长、人力资源必将萎缩。靠什么支撑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3、小学生逐年递减,这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以后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正在调研、编制中的“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特别是关系百姓家庭生活、养老保障、城乡建设规划等国计民生问题,应如何考虑已经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定位,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小学生逐年递减,由此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等指标都规划逐年增加,是否符合实际?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该适时调整,可否从育龄夫妇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开始,逐步放开生“两胎”?    作者观点    校长当猪倌绝不是个小问题    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校长当猪倌,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待这个问题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同者称其是计划生育国策初见成效,也是精英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小学生人数的锐减,不仅是小学师资力量的浪费,更是对大学扩招的警示,等若干年后,那些大兴土木投资兴建的校园校舍教学大楼,必将闲置,造成巨大的浪费。    我国小学学校1992年拥有71.3万所,17年来,小学数量每年都在缩水,一共减少了43.28万所。这说明什么呢?一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中心城市里的重点名校人满为患,而乡村普通学校却少人问津,生源太少,不断见诸报端的希望小学荒芜的新闻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现象客观上造成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早期的无序扩张忽视了基本国策的后期效果,从而导致了后来整合过程中的生源尴尬,从小学到初中的整合到高校的盲目圈地,无疑使得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这种现象应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有计划的压缩精简,有步骤的整合资源杜绝盲目扩建,当是解决目前困局的唯一良策。    让人无法面对的是,校长当猪倌这千古奇闻,却活生生地存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亡羊补牢,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现状,避免“校长喂猪”的悲剧继续发生。        专家论点    小学教师资源应合理调配    针对小学生逐年减少问题,陕西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国琪认为无论是我国小学生数量还是中学生数量,都已经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小学生人数递减意味着次年之中学生递减,在常理上来说,这又意味着大学生和研究生之递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在全国范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小学人数连年递减显然是实行这一政策之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从1999年以来,大学生之扩招数量却每年都在激增。大学生之扩招势必遭遇就业之瓶颈,而扩招研究生便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必然之举。2008年招研则激增到44.64万人,18年增长了近14倍,真是匪夷所思。    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升旭认为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正开始逐年减少,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见成效了,二是现在养孩子成本高,农民自己也不愿意多生,三是人口转移,随父母出外打工的多了。学生人数减少,老师也就不用那么多了,所以一些希望小学刚建起来就不得不撤并。而校长当猪倌、当保安也就不足为奇了。郑升旭说,小学教师剩余,但幼儿教育师资缺乏,可考虑通过培训后予以重新分配。另外,也可将鼓励城市、郊区剩余小学教师支援边远贫穷山区的小学教育,以免造成教育人才的浪费。    人口与生育问题专家何亚福认为,一般来说,农村的小学招生人数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也可能在城里上学。但令人震惊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小学生人数也在下降了!近十年来,不但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而且各种统计数据均表明全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连年下降。两年前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有些人口学专家把想当然的数据当成真实数据,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人口理论,这是不是在建一座空中楼阁呢?”  ===========================================================    改革开放、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亡国灭种吗?!!
  后果很可怕:从“小学生大量减少”看“中国人口锐减之实”
何/亚/福   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总是有很多争论。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生育率是多少?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一般来说,有关人口数据最全面、最可靠的来源是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比较可信;然而,2000年人口普查事后分析和调查表明,普查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问题。于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居然连自己的人口状况也搞不清,成了“中国人口之谜”。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有很大水分的,但他们也无法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有些人看到某个村有很多农民超生,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生育率很高。我们都听说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就是指这种以偏概全、把局部现象当成整体现象的观点。中国这么大,仅凭某个村的情况就推断出全中国的情况,显然是一种“盲人摸象”。   那么,中国的人口状况究竟如何?既然很多人都信不过人口统计数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虽然不是直接的人口统计,但又与人口有关的统计数据,这就是教育部有关小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小学生的入学率是比较高的,一般达到98%以上。当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由于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教育部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   上面这则新闻讲的是近三年的情况,我查了一下最近十年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小学学校和小学招生人数连年减少。下面是摘录: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4.6万所,比上年减少2.27万所;招生2524.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5万人。”   《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2.88万所,比上年减少1.72万所;招生2462.04万人,比上年减少62.62万人。”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   《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5.36万所,比上年减少2.87万所;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情况有所不同:“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招生1952.80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但“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万人。”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共有小学42.58万所,比上年减少3.11万所;招生1829.39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1万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   我们知道,中国儿童一般是6岁或7岁上小学一年级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既然小学生入学率并没有大幅度降低,那么就可以推断,2004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8年或1997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2003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7年或1996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依此类推。   一般来说,农村的小学招生人数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也可能在城里上学。但令人震惊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小学生人数也在下降了!例如,在2005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只有2000年的75%左右。
  学龄儿童人数锐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5:26:17 来源: 南方网       春节期间,回趟粤东老家。我出生地的村庄现有人口约5千人。校长告诉我,村里在校的小学生人数逐年快速递减。全村现在已上初一级在校学生120人,而在学的六年级学生102人,一年级学生则只有42人,经初步摸底调查,2010年秋入学的生源仅38人。这真出我意料!这是局部村落的现象吗?我利用自己是市教育局的“旧官吏”的影响,进而调查该村所在的镇、县、市小学1999年至2009年度逐年小学一年级学生数。      我从镇里了解到,全镇现有人口7.2万人,几乎没有外来工。1999年,全镇小学一年级新生1395人。以后全镇一年级新生年年减少,2005年为1098人。2009年为555人。      从县教育局了解到,全县现有人口约110万人。2000年,全县小学一年级新生20462人,2005年为17697人,2009年为11794人。      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全市现有人口256万。2000年,全市小学一年级新生50402人,2005年为42664人,2009年为27776人。      很明显,该市儿童少年人数在人口结构的比例明显下降,不到十年,全市每年学龄儿童的人数从5万人锐减为2万7千人。而且,近年,外来工子女填补了全市各地小学空缺的学位。这个市原实行适龄儿童7周岁入学,由于生源锐减,倒逼学校逐渐放宽入学年龄,过渡到6周岁入学,提前拉了下一个年龄阶儿童入学。考虑这两个因素,9年时间,全市常住人口每年适龄儿童人数估计减少了一半。      事实表明,该市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工作成效显著。然而,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人口增减必然制约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应对。      1、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师资、校舍多余问题怎么办?这个市小学、初中教师人员编制已超编并随着时间推移超编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优化师资队伍?师范院校是否应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调整、减少招生人数?      2、学龄儿童逐年递减,未来劳动力必呈负增长、人力资源必将萎缩。无论是一个市,还是全省全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春节刚过,全国“民工荒”呈蔓延之势。珠三角缺工,长三角缺工,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大叫缺工……3月7日潮州日报也报道潮州招工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往后,劳动力、人才资源减少,靠什么支撑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3、学龄儿童逐年递减,这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以后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正在调研、编制中的“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特别是关系百姓家庭生活、养老保障、城乡建设规划等国计民生问题,应如何考虑已经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定位,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依我看,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可能不是局部地区问题。其他地级市的情况如何?全省、全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值得关注和研究。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征求意见稿,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等指标都规划逐年增加,是否符合实际?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该适时调整,可否从育龄夫妇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开始,逐步放开生“两胎”?从国家安全这一核心利益考虑,青少年总人数减少,国防建设的兵源也必定随之减少,对此,也应有相应的对策。学龄儿童逐年递减,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国家和地方应将老龄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应对老龄化社会各种问题。当然,学龄儿童逐年递减,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远不止这些。(编辑:东雪)
  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两个人结婚了`生两个孩子不多也不少,请大家说说它的不科学之处!
  养老院,托儿所,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疗保险,家庭医疗服务这些针对老人的服务设施要赶紧着手准备。为什么托儿所也是针对老人的?因为大部分老人在给儿女带孩子。今后小孩来的越来越晚,老人年纪大了就带不动了。
  那敢情好!    不久的将来 领导数量超过了群众    哇哈哈呀 哇哈哈
  鼠目寸光!
  灾难性下降,你有没有搞错啊?你去看看,世界几大强国哪一个有中国这么多的人口,人家还不是照样发展?而且我身边没有公职的人,很多生二胎的。
  到广大的农村去看看就知道 反正我是不信
  楼主,快闭上你胡说八道的嘴吧!    农村大部分家庭2个都是少的。    山东聊城很多地方17、8生孩子的有的是,30多岁当爷爷奶奶都不稀奇!
  生那么多孩子开猪舍啊?你用屎喂它们长大?
  推动产业升级靠人口数量的增加?  民族稳定靠汉族人口数量的增加?  无稽之谈
  我们村里去年去世了16个老人,一个小孩都没有出生。。。。。
  作者:CEvert 回复日期: 09:08:05 
      我们村里去年去世了16个老人,一个小孩都没有出生。。。。。  ================================================================    人口雪崩已经加速。
  为什么政府不给我们养老?我们交全球第二高税,这么高物价,养那么多贪官,还不能指望MB的政府给我们养老?!!!还要通过多生孩子自己养老?!!!!什么狗屁逻辑!!!!!!!!!!
  你都不愿多生还鼓励别人多生!你以为生小孩不用花钱的!都窝居了还小孩呢!
    作者:zzzquake 回复日期: 10:04:35 
      为什么政府不给我们养老?我们交全球第二高税,这么高物价,养那么多贪官,还不能指望MB的政府给我们养老?!!!还要通过多生孩子自己养老?!!!!什么狗屁逻辑!!!!!!!!!!==========================政府怎么给你养老?政府还要靠纳税人养着呢。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劳动缴税,政府啥时候破产都不一定,还养个屁老!
  生不生,生几个,是人的自由,就不应该限制。  
  农村标语不知道啊!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物价涨房价涨剖腹产的价格也在涨,国产奶粉又吃不成!幼儿园要排长龙才能有名额!我说楼主脑子被门挤了!一个都不想要呢,还多生呢!
  作者:zzzquake 回复日期: 10:04:35            为什么政府不给我们养老?我们交全球第二高税,这么高物价,养那么多贪官,还不能指望MB的政府给我们养老?!!!还要通过多生孩子自己养老?!!!!什么狗屁逻辑!!!!!!!!!!==========================政府怎么给你养老?政府还要靠纳税人养着呢。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劳动缴税,政府啥时候破产都不一定,还养个屁老!    -----------------------我们交着养老保险,全球第二高税,为什么政府不给我们养老,还要通过多生孩子自己养老?!!!!什么狗屁逻辑!!!!!!!!!!!!!这样和强盗、流氓有什么区别!!!!!!
    作者:zzzquake 回复日期: 10:23:07 
      作者:zzzquake 回复日期: 10:04:35                为什么政府不给我们养老?我们交全球第二高税,这么高物价,养那么多贪官,还不能指望MB的政府给我们养老?!!!还要通过多生孩子自己养老?!!!!什么狗屁逻辑!!!!!!!!!!==========================政府怎么给你养老?政府还要靠纳税人养着呢。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劳动缴税,政府啥时候破产都不一定,还养个屁老!        -----------------------我们交着养老保险,全球第二高税,为什么政府不给我们养老,还要通过多生孩子自己养老?!!!!什么狗屁逻辑!!!!!!!!!!!!!这样和强盗、流氓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交的养老金是给现在的老头养老。等我们老了,需要靠那时的年轻人缴税养我们。如果到时年轻劳动力不够了,僧多粥少,只有等死的份了!
    作者:娇111 回复日期: 10:17:29 
      农村标语不知道啊!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物价涨房价涨剖腹产的价格也在涨,国产奶粉又吃不成!幼儿园要排长龙才能有名额!我说楼主脑子被门挤了!一个都不想要呢,还多生呢!    ==================想想吧,到你老的时候,是政府可靠呢,还是自己的孩子可靠?!
  围观。
使用“←”“→”快捷翻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润表中的上期金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